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加工貿易論文

加工貿易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3 15:16: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加工貿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加工貿易論文

篇(1)

加工貿易結業論文范文一:淺析中國加工貿易模式

[摘要]自1978年中國政府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加工貿易發展迅速,已經成為中國出口貿易的主導和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本文通過對中國加工貿易模式和發展現狀的淺顯分析,闡述了加工貿易在中國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試圖通過剖析其現實存在的問題以探索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

[關鍵詞]中國 加工貿易 現狀 地位 作用 問題

一、 中國加工貿易模式及發展現狀

1.1中國加工貿易模式的基本特點

1978年中國政府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中國的加工貿易產品開始突破了原有的土特產、傳統工藝品、食品等,加工貿易產品結構逐漸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貿易的產權性質結構以三資企業特別是外商獨資企業為主體;企業規模結構上向規模化發展;地區結構上從以廣東省為主的廣東向福建、江蘇、上海、山東和天津等六省市集中 。

1.2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現狀

在全球產業轉移和政府經濟政策雙重影響的宏觀背景下,中國加工貿易發展極為迅速。近年來,中國加工貿易產品結構的動態優化趨勢十分明顯,主要從服裝、紡織品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電子、通訊、計算機以及生物制藥等高科技產業的中間品生產以及制成品的組裝轉變。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主體結構亦不斷優化,投資主體從20世紀80、90年代港澳臺逐漸擴大到亞洲四小龍(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到90年代初開始,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FDI成為中國加工貿易的主要資金和技術來源。

二、加工貿易在中國的地位和作用

2.1加工貿易是中國現階段最主要的對外貿易方式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外貿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成績顯著,這與加工貿易在中國的蓬勃發展是分不開的。從1981年到2008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在中國貿易進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超過了50%,整體呈上升趨勢;加工貿易凈出口呈劇烈上升趨勢,而其它貿易凈出口則呈現遞減趨勢。據《中國對外貿易戰略性進展研究》統計:截至2009年底,中國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共計12.6萬家,直接從業人員達3000余萬人,約占中國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的20%。由此可見:加工貿易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力量,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功不可沒,在中國國民經濟體系中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2.2加工貿易緩解了中國勞動力有余而原材料不足的矛盾

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受到生產要素不均衡的嚴重束縛,即勞動力資源豐富,但資金、技術要素短缺,造成勞動力資源的嚴重閑置浪費。加工貿易是全球化條件下一國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途徑,是推進工業化的一條新道路。因此,加工貿易恰恰為中國工業化提供了條件,將中國剩余的勞動力資源與引進的資金和先進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大量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制造能力,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2.3加工貿易增加國內就業、促進社會穩定

據統計:中國加工貿易企業直接就業人員在3000萬以上,加上依托貿易從事配套產業和服務業的就業人員總計達4000萬以上,另外加工貿易帶來許多具有競爭優勢的新產業,這無疑增加了中國國內的就業崗位,緩解了就業壓力,促進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三、中國加工貿易面臨的問題

3.1加工貿易處于產業鏈低端水平,附加值低,貿易利益微薄

中國加工貿易雖然數量巨大,但主要參與的是處于產業鏈低端的非核心環節,相當大一部分尚處于簡單加工和組裝型發展階段,技術含量不高,產業鏈條短,增值率低,以至于對整個國民經濟增長、國內技術產業的拉動能力較弱。舉個例子:中國工廠生產的芭比娃娃(BarbieDoll)成本0.35美元,但是從采購、倉儲、訂單、出售,最后在沃爾瑪或家樂福超市的零售價是8.99美元,然而我們的玩具加工制造商所得的利潤只有不到2%。諸如此類具有比較效應的數據比比皆是,這是何故?原因就在于我們在產品的整個價值鏈里,扮演的只是最不能創造價值的單純依靠勞動力的加工制造者的角色。

3.2加工貿易過分依賴國外投資商,國內制造業技術水平較落后

事實上,中國的絕大部分出口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制造,更不是中國創造,而是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獲取高額利潤的方式。由于制造業技術水平較落后,中國在加工貿易過程中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仍需大量進口,尤其是技術含量高的關鍵部件更是嚴重依賴進口,這種 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貿易方式無疑對中國經濟增長收效甚微,同時還會造成中國相關原料工業發展的滯后,最終影響整個國家的工業發展。

3.3加工貿易發展的地區分布不平衡

中國加工貿易是從東南沿海開始發展起來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上海、山東、福建、浙江等沿海開放省市。2007年中國地方累計進出口貿易額中,廣東、江蘇、上海、山東、福建等省市加工貿易總額近86.4%,而加工貿易總額位于后十位的省市自治區占全國加工貿易總額的比重不到6%。加工貿易地區分布的不均衡可能會導致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同時也使經濟落后的中西部地區的資金、勞動力、資源等大量流入東部地區,給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進而導致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最終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四、中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策略

4.1 實現加工貿易的產品升級

通過引進一定的升級措施,提高加工制造的技術水平,使加工貿易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向該行業的縱向發展,由原來的初級加工和制造轉變為更加深入的生產和制造環節,增加使用這些原材料生產同類產品的技術難度。這種拓展可以使相關產業之間強強聯合,也可以使某個企業在原有核心業務的基礎上,向相關行業橫向延伸。從而提高加工產品的附加值,提升加工貿易企業的盈利水平。另外,要提高加工貿易制造環節中的增值含量,就必須控制中國加工貿易企業的數量,提高加工貿易的制造水平,通過制定加工貿易準入規則,將不符合條件的加工貿易企業淘汰出局。

4.2提高內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的地位,降低對外資的依賴程度

加大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力度,提高其適應市場的能力,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加工貿易;要賦予內資企業平等的競爭機會,營造有利于內資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為內資企業提供有關技術服務、市場開發、信息咨詢、人員培訓等方面的支持與服務;要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內資跨國公司,只有擁有更多這樣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才能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才能引領加工貿易產業結構的升級改造。

4.3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對于優先發展起來的中國沿海地區,可以按比較優勢,提升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進入國際技術貿易的循環。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可以發展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研發和先進生產制造基地;京津唐及環渤海地區根據技術知識比較優勢,重點發展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品;東北老工業地區要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和重化工業。鼓勵東部發展空間較小、已趨飽和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企業逐漸向中部地區轉移,并輻射至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做好產業承接轉移工作,帶動中西部的崛起與復蘇。從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協調、可持續以及科學發展。

五、結論

綜上所述,加工貿易作為中國參與全球經濟的一種重要的貿易方式,自從在中國出現以來就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模式有利有弊,但總的來說是利大于弊的,并且中國發展加工貿易仍有多方面的優勢,就中國現階段國情以及當今國際經濟大背景來說,這一貿易方式也將在中國長期存在并持續發展[7]。同時,針對現實存在的實際問題,中國加工貿易的未來轉型升級也應與新發展觀相一致,向經濟、社會和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型。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加工貿易在中國發展的優勢,使其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最大化,同時盡量避免或最小化其給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和不利因素,從而讓加工貿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和保障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有效動力,加速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前進步伐。

參考文獻:

[1]廈門大學《中國經濟問題》雜志社網站信息.Http://xmu.省略

[2]沈玉良,孫楚仁,凌學嶺.中國國際加工貿易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

[3]顧衛平.中國對外貿易戰略性進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中國海關統計年鑒.中國海關雜志社.

[5]孫文杰,王巖.我國加工貿易的現狀和轉型升級.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年第17卷第5期.

[6]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工業經濟》雜志社網站信息. Http://Ggjs.省略

加工貿易結業論文范文二:進料加工貿易方式探討

摘要:進料加工貿易以進料加工手冊為起點,雖自手冊備案開始即全程監管,但因各種不可避免的企業趨利心理及客觀上本身即無法全面監管而帶來的名義上雖監管,但實際上無法監管的現實,再慮及進料加工貿易方式所帶來的其他各項問題,筆者認為進料加工這種貿易方式勢必逐漸被更易簡單操作、更節省監管成本、政策更公平劃一、更使貪利者無從隱藏的貿易方式所替代。

關鍵詞:進料加工貿易;海關監管;出口退稅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也帶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加工貿易以三來一補為起點(三來一補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而近年來進料加工已逐步占據主要地位(進料加工是指國內有外貿經營權的單位用外匯購買進口部分或全部原料、材料、輔料、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裝物料加工成品或成品后再返銷出口的業務)。

在進料加工貿易下進口的原料免稅,出口可退稅,且進料加工貿易在外匯創收,技術進步、稅收貢獻等各個方面都優于三來一補貿易,故不僅政策鼓勵,企業亦樂于享受免稅并退稅的政策。但在進料加工貿易看起來很美的外表下亦隱藏著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海關監管所面臨的問題

1.加工貿易手冊的形式化問題

進料加工貿易以開立貿易方式為進料對口的加工貿易手冊為起點,在手冊中海關要求備案各款出口成品、進口料件的品名、規格型號、數量、單價、總價,并備案成品對應料件的單損耗情況。但因對各項需備案項目應細化至何種程度缺乏標準,故海關操作彈性較大,有的企業可能因產品本身型號較單一,而將成品備案至最細化的型號,而有的企業因產品型號繁多(有的多達幾百種),而將成品按類別進行備案。而對按成品類別進行備案的企業則其單損耗亦勢必需按類別備案,但相同類別不同型號的產品會因尺寸大小的不同、工藝流程的不同而導致其實際的單損耗并不相同?,F行很多客觀上僅能以成品類別來備案的企業的做法是將各種同類但不同型號成品的單損耗進行加權平均,在加工貿易手冊中備案的即為此經加權平均的單損耗率,亦即形式上的單損耗率,但一經備案的加工貿易手冊將成為企業進出口報關及海關檢查的依據,也即依據即可能演變成形式上的依據,在源頭上即與實際存在客觀上的差異。

但若慮及此問題而要求所有企業的成品均需以最細化的規格型號來備案,則很多型號繁雜且產品更新換代快的企業將面臨無法操作的困難,企業報關人員即使每天都沉浸在不停地更新成品、審海關編碼、審單損耗的過程中可能仍無法滿足市場變化的要求。

2.進口料件與出口成品監管問題

因進料加工貿易下進口料件免稅進口,且海關對于進出口的實際查驗均采用抽驗,故即存在部分企業可能免稅進口的料件牛頭不對馬嘴的問題,即本是與手冊上備案的料件不相關,或僅是類似的物料卻以手冊上料件免稅進口。

因進料加工貿易下進口料件為免稅進口,故不允許在未補稅的情況下制作產品內銷,即使對這部分進口料件的邊角料及產品生產過程的廢品均存在補稅的問題,但現實情況下有部分企業為了規避一般貿易打稅進口材料生產內銷產品的成本或申報過多邊角料或過多廢品無法平衡手冊的備案且補稅增加企業經營成本的問題,可能采用廢品或次品充成品報關出口以平衡手冊的方式。

因上述手冊本身備案時即與實際存在差異,且在進出口時亦存在可能的監管漏洞,并且既使手冊備案時正確無誤,但生產過程是有很多無法客觀化的變數的,而手冊備案的僅是客觀的單損耗,故在海關下廠對進料加工企業的進口料件與庫存存貨進行查對時,按手冊備案計算的相關庫存將與實際企業的庫存存在較大的差異。而企業為可消化這部分差異帶來的罰款、補稅問題又勢必想出很多辦法,如偷梁換柱、指鹿為馬等等。

二、稅務管理的問題

1.進料加工貿易下關聯交易的問題

現行企業的進料加工貿易多是先由投資者或與投資者密切相關的人員或公司先在境外注冊境外公司,該境外公司負責向海外供應商實際購買料件,亦負責向海外客戶接單并實際銷售,而大陸境內的進料加工企業的料件向該境外公司以進料加工方式免稅購進,生產的成品亦報關出口給該該境外公司。因進出口對應的都為實際上的關聯公司,故進口與出口的單價都存在可隨意調整的漏洞,而在現行對國際貿易各類信息的共享程度非常有限且境內外稅負相差較大的情況下,這類關聯交易的稅收問題將是無法避免的現實問題。

2.出口退稅的監管問題

因可能存在進口料件的混淆進口,出口成品的殘次充出口、進口料件與出口成品的單價隨意調整等問題,而稅務部門在受理出口退稅申報時以企業的進口報關單及企業的賬務處理為依據。故可能造成參與出口退稅的各項數據的真實性問題。

三、與一般貿易方式相比存在政策明顯偏移問題

1.進料加工企業進口料件時免稅進口,且進口料件因可采用收匯差額核銷故可不對外付匯,故進料加工企業可大大減少進口料件部分稅金及購買成本的資金占用,但一般貿易企業進口原料需實際付匯購買且打稅進口。

2.因進料加工貿易企業實際上對的供應商及客戶均為自己的投資者,且在收匯核銷上可采用差額核銷(即將出口收入金額減去進口料件的金額后的差額收入外匯),而一般貿易企業僅在收匯核銷上僅能采用全額核銷,而出口退稅均需在收匯核銷后方可參與退稅計算,故進料加工企業因其進口報關單亦可參與收匯核銷,故其在收匯核銷上明顯占時間上的優勢,從而 在收回出口退稅資金上亦占先機。

四、更易操作、更易監管亦更公平貿易方式的探討

如上所述,進料加工貿易以進料加工手冊為起點,雖自手冊備案開始即全程監管,但因各種不可避免的企業趨利心理及客觀上本身即無法全面監管而帶來的名義上雖監管,但實際上無法監管的現實,再慮及進料加工貿易方式所帶來的本文所述的各項問題,進料加工這種貿易方式是否有可再改進的空間?或者將如三來一補一樣將逐步淡出歷史舞臺?而換之而來的將是更簡單操作、更節省監管成本、政策更公平劃一、更使貪利者無從隱藏的貿易方式?

筆者認為可從如下幾點作探討:

1.因進料加工貿易料件免稅進口,成品亦免稅出口,故海關從手冊備案至手冊核銷全程均對進料加工貿易進行監管,但因客觀存在監管難的問題,極易導致花費巨額的監管成本但整個的監管過程仍流于形式,且容易滋生本文所述的眾多問題,故筆者認為應逐步地縮小加工貿易的規模直至最終完全取消此一貿易方式。企業進口料件需以實際價格報關交稅進口,成品出口仍適用退稅政策,且成品出口報關單上價格亦應嚴格按實際價格報關。海關可將原用于監管進料加工手冊的人力物力用于對交易真實性(包括實物真實與價格真實)的監管。

2.在取消進料加工貿易的操作下,降低了企業采用關聯交易轉移稅收的操作空間,在現行的稅收政策下企業的實際稅負率勢必大于現行進料加工貿易操作方式下的稅負率,故可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負,以平衡貿易方式變動對企業帶來的沖擊。

五、結語

進料加工貿易在我國的經濟舞臺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長足的進步,但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對外貿易的形式應有不同的更新,在一種貿易方式已帶來極大的弊端的情況下我們應不斷開拓,尋求更利于我國經濟發展,更利于監管的嶄新模式。

參考文獻:

篇(2)

一、加工貿易對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貢獻

改革開放25年來,尤其是1998年以來,我國加工貿易取得長足進步,對改善國際收支狀況、擴大就業、推動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981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25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5.7%;其中出口11億美元,占比5%;進口14億美元,占比6.4%;加工貿易增值率-21.4%。到2003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達4048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47.6%;其中出口2418億美元,占比55.2%,進口1629億美元,占比39.5%;加工貿易增值率47%;當年創造貿易順差789億美元。多年來,加工貿易累計創造3000萬個就業崗位,累計貿易順差3942億美元。

在我國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國內外相對增長率差異、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增長以及相對價格差距等綜合因素的作用,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外商投資企業的進料加工貿易以及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長。2003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占總加工貿易的80%;進料加工出口的比重達77.5%,高于來料加工出口27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國企和其他企業在進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別為90.2%、6.6%、3.2%,增速分別達到43.5%、16%和53.8%。同時,進料加工進口的比重也達到76%,高于來料加工進口26.2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國企和其他企業在進料加工進口的比重分別為93.4%、4.1%、2.4%,增速分別為41.9%、9.2%和64.4%。是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2275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51.9%,其中加工貿易占到75%左右;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102億美元,加工貿易占到90%左右。

從加工貿易的發展過程看,我們經歷了從“三來一補”到進料加工、從“兩頭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體、從簡單技術加工裝配到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為主的結構轉換,這代表著我國加工貿易不斷轉型升級的軌跡。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帶來國際產業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國的跨國公司開始把不同的生產環節、分銷網絡、供應鏈管理以及研發、運營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這無疑為我國加工貿易未來的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機遇。

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面對的新機遇

首先,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影響,使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制造業的重要基地。當前,一般制造業已成為全球供給普遍過剩、邊際收益嚴重遞減的成熟技術行業,國際相對價格的剪刀差已從工農業產品之間轉化為知識產品與工業產品之間,發達經濟的優勢已轉型升級到虛擬經濟、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階段。我國不是新技術的策源地,而是國際產業轉移的接受地;不是全球加工制造的控制和運營中心,而是中低端技術和產品加工制造環節的供應地。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低生產成本優勢,在全球占有明顯有利的地位,“中國制造”成為中國的國際競爭優勢,是現階段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因此,通過新形式的加工貿易來提升我國的加工制造能力,為世界大跨國公司提供全球范圍內的生產、銷售、售后服務以及管理的配套體系,是加快我國企業“干中學”過程,積累全球化大生產經驗的最有利捷徑。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產品內部的工序或工藝細分化為特征的全球分工新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一個趨勢是隨著跨國公司在空間上把不同的生產環節或工序分配到具有不同比較優勢的地區,建立研發、生產和分銷系統的全球體系,使國內分工轉化為國際分工;另一個趨勢是充分的市場競爭帶來產業的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本、技術、管理以及加工制造的空間和范圍集聚所帶來的外部性規模效應。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公司不僅由于“成本驅動”而把采購、加工制造、組裝配送環節轉移到中國,同時由于“市場驅動”而把技術、管理和資金帶進中國。而且,由于中國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跨國公司不得不主動把區域研發中心、運營管理總部、地區物流中心逐步轉移到中國??梢姡瑖鴥仁袌龅某浞指偁帲谦@得國外先進技術、管理和資金資源的重要手段。中國低生產成本優勢與跨國公司生產以及綜合物流運作能力相結合,就可能形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網絡提供從采購、加工制造、倉儲運輸一直到分銷和售后服務的合作。從發展前景看,全球化不僅可以帶來使中國加工制造能力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的機遇,而且能夠創造把加工貿易升級為綜合優勢的機會,使加工貿易的發展開始新的轉型。

再次,我國目前的整體競爭優勢仍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低技術(成熟技術)產品或工序上,即主體技術和加工制造檔次仍處于低端。我國與印度相比,雖然后者對外開放比我們晚12年,近年來實際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資只接近我們的十分之一,整體經濟實力有明顯差距,但印度近年來通過吸收新技術、海外分包合作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不僅在著名的軟件、信息技術咨詢、呼叫中心、芯片設計以及未來的金融服務、工業工程、風險和行為分析以及藥品研發等服務領域為跨國公司提供海外分包業務,從而大大壓低了世界服務業成本;而且在汽車、制藥、化學制品以及資本貨物等領域正形成國際競爭優勢,并吸引世界大跨國公司尋求規?;M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僅應當盡快把我國加工制造技術整體升級到中等檔次,而且應加快形成生產和研發、品牌優勢。為此,要研究制定加工貿易發展的新戰略,促進其轉型升級。

三、加工貿易未來轉型升級的方向

l、擴大加工貿易活動的領域,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作為涉及外資、外貿和國內產業的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要重點考慮加工貿易的發展對國內產業、企業、產品以及產品內部工序的帶動、輻射和擴散作用。在吸引外資和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的同時,要考核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鼓勵和扶持內資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為國外跨國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提供加工配套的情況,鼓勵包括民營中小企業在內的國內企業積極參與跨國公司的加工貿易體系和全球采購體系。在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同時,應研究制定優惠政策,切實解決國內中小企業缺少融資能力、缺少國際市場資訊和人才、缺少關鍵零部件生產技術、缺少技術和產品更新能力等具體困難,使更多國內企業在為跨國公司提供配套的過程中,逐步學會“走出去”搞加工貿易。

2、不斷提升“世界加工制造業重要基地”的功能,通過與跨國公司開展深層次合作提升外資的技術、管理和資金檔次。要鼓勵國內有競爭力的企業為跨國公司提供更高層次的合作配套,不斷加快“干中學”和畢業的速度,使加工貿易環節由簡單技術和工序的組裝,提升到輔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關鍵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至升級到高級復雜的知識技術密集型組裝環節,真正掌握參與和管理全球化企業的經驗和竅門。在這方面,政府提供公平競爭的準入平臺,創造更規范的投資和競爭環境,比優惠政策競爭更重要。

3、加工貿易的主體要由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逐步向國內企業、尤其民營企業為主轉變。目前,加工貿易中外商投資企業占80%,民營企業僅占5%;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基本是外商投資企業。這反映了國內企業目前參與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但從長遠來看,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主動參與全球化的進程,可以充分發揮我國在資源配置、供應鏈管理以及市場控制等方面的優勢。因此,下一階段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重點,應是培育、鼓勵、扶持國內企業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研究制定有關政策,鼓勵國內企業通過國際合作以及政產學研聯合,有效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搞進料加工出口。由于多數國內企業缺少全球化人才和國際資訊網絡,應考慮建立開放共享互利的公共服務平臺和合作機制。

4、對加工貿易要從嚴密監管向風險管理、貿易投資便利與規范高效科學的監管方式轉型。對此,一是建立企業守法自律機制和隨機檢查監督制度相結合。對加工貿易的監管,最大的難度是遍地開花,監管執行的成本太高。因此,首先應建立企業守法自律機制,包括合同、票據、憑證以及財務帳目等原始資料。數據的完備性,企業誠信狀況的評級及違法記錄,企業法人代表和當事人的責任和義務等明確的規定;建立監管部門與企業的良好伙伴關系,把責任重點轉移到企業自身而不是監管部門。監管部門在確保加工貿易企業貿易便利和誠信的前提下,實施隨機的檢查監督,一旦發現有違法行為,則嚴懲不貸。作為企業守法自律機制的保證,對企業誠信狀況要有一套相對完備的評價體系。這套體系應與企業其他誠信認證系統相兼容,以全面獲得企業是否講求誠信的資料和數據。只有處理好企業自律和高效執法之間的關系,才能夠真正提高監管效能。

二是建立和完善加工貿易的現代監管制度。這套制度首先是規則化管理,不能隨意改變或任意解釋;其次是有明確的執行程序,公開透明,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組織架構,這種架構應是由海關、邊檢、工商、稅務、口岸管理等縱向一體化組織分別管理向扁平化的綜合協調監管的組織架構過渡;最后,監管應當是簡明有效。雖然加工貿易星羅棋布、遍地開花是中國特色,但監管體系建設仍應逐步向國際規則接軌。在這方面,政府職能要真正實現轉換,明確監管部門的第一要義是提供“服務”,然后才是有效“監管”。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求加快監管體制的改革,包括調整監管職能,提高監管人員素質,建立人才激勵機制,使監管有利于加工貿易的發展而不是增加發展的障礙。

三是大力發展電子化監管體系。在簡化程序的同時又要保證有效監管,就應加強監管手段和工具的現代化,包括監管的電子和網絡化改造。目前存在著一種傾向,即技術和網絡投資過度,投入了巨額資金改造技術和設備,使監管的技術基礎設施達到了國際水準,但這些技術設備的應用效能很低,出現了硬件過度發展,軟件嚴重滯后,資源嚴重浪費的現象。改變這種情況的一個辦法,就是從監管對象的實際需求出發,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電子基礎設施的軟硬件投資和改造,并提高監管部門的應用水平和能力,從而形成有形和無形監管相結合的新監管體系。

篇(3)

[關鍵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產業升級

一、引言

我國的加工貿易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而發展的,我國的加工貿易1978年起步,從無由有,從小到大,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著。加工貿易已經占據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在中國日益成為“世界工廠”大背景下,必須借鑒世界其它國家加工貿易的先進經驗,并聯系中國的實際,從戰略的角度來思考和改革我國的加工貿易。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為加工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明確了方向,也標志著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開始。

二、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原因

加工貿易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一種重要方式。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加工貿易己成為我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方式之一,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但加工貿易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目前,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呈現新的特點,中國的加工貿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我國加工貿易迫切需要轉型升級,以實現平穩發展。

1.國內原因

(1)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的現狀。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轉型升級進程加速。具體表現如下:①加工貿易的產業結構明顯改善。我國加工貿易的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帶來大量新產品、新技術,形成了新的產業。②加工貿易的產業鏈不斷延伸。隨著加工貿易規模的擴大,產業集聚效應導致產業鏈向上下游環節的延伸,同時還將一些本土產業納入加工貿易引致的國際生產活動,從而不斷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③加工貿易“區域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

(2)我國加工貿易作用。①增加外匯收入。②增加勞動就業。③吸引外商投資。④促進產業升級。

(3)我國加工貿易現存的問題。隨著加工貿易的發展,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①加工貿易產品技術含量低,產業升級作用有限。②與國內產業的關聯度低,產業波及效用小。③利用加工貿易走私、騙稅的情況嚴重。④加大了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2.國際原因

(1)國際環境存在的機遇。國際環境是影響加工貿易發展的外部條件,在新的世紀里,國際環境將呈現新的特點,這為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①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加工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②貿易投資自由化的發展和國際資本流動的繼續擴大為發展加工貿易提供了良好的環境。③新一輪世界經濟結構的再次調整和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為我國加工貿易的結構調整和升級帶來了新的機遇。

(2)在國際環境中面臨的挑戰。①發達國家壟斷高技術產業的加工貿易。②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價格持續低迷。③區域內貿易額占本區域對外貿易額的比重越來越大。④國內市場被外國產品占領的份額明顯提高。

三、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我國加土貿易的蓬勃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加工貿易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小容忽視,正確認識和解決這些制約因素將成為我國加工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產業基礎問題

(1)勞動力供給。(2)技術水平。(3)技術吸收和創新能力。

2.監管體制缺陷

(1)加工貿易遍地開花對監管形成了嚴峻的挑戰。(2)加工貿易的監管政策滯后于業務的發展。(3)加工貿易周期長,涉及部門多,監管難度大。(4)現行分類管理辦法不利于加強懲罰走私的力度。(5)海關本身的監管力不足,監管任務重,法律意識有待提高。(6)技術標準不規范。(7)審批把關不嚴。(8)保證金臺賬制度需要進一步落實。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3.政策環境弊端

(1)沒有退還企業所繳納的全部增值稅。(2)免稅優惠造成國家稅收的大量流失。(3)走私活動猖撅。(4)加工貿易政策嚴重威脅某些地區、某些行業的就業。(5)外資在加工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6)地區差距拉大。

四、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策略

1.改善產業基礎的策略

(1)仍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短期內,雖然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增殖率低,但畢竟能吸納一部分人就業,增加一部分國民收入,國家也能得到稅收,所以,目前我國仍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生產環節的加工貿易。

(2)加大人才引進與培養的力度通造就大批適應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所需的技術和管理類人才,吸引國外高層次人才到我國創業,為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

(3)提高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優化產品結構、企業結構。提升加工貿易企業技術開發、創新和行銷能力,著力吸引外資公司把技術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研究設計和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到我國,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升級加工貿易產品結構。實現加工貿易的主體要由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逐步向國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為主轉變。

(4)優化加工貿易產業結構。需要國家在促進加工貿易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設立具有標志性的國家級研究開發中心,制定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貿易政策時,應將高新技術產業與一般制造業區別對待,鼓勵企業利用加工貿易參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分工。

(5)促進加工貿易產業內優化升級。要實現加工貿易產業內優化升級,除了在產業鏈中游精選,從事加工制造鏈增值大的環節之外,還可進入如下三個產業鏈的重要延伸領域:向產業鏈上游發展,提高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能力;向產業鏈下游延伸,積極發展國際物流和配送業務;向產業鏈配套拓展,進入關鍵零部件和設備制造業。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促進加工貿易由OEM向ODM、OBM轉變;以保稅區轉型和建立保稅物流園區為中心;促進加工貿易國內配套產業的發展。

2.改革監管體制的策略

我國在改革加工貿易的監管模式時,要盡量吸取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但不可完全照搬任何一國的模式,必須從中國的現實出發,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加工貿易監管模式。

(1)主動突破傳統監管理念,創新引領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在這看似合理的傳統監管理念上制定的加工貿易產業政策,己嚴重不適應當前產業垂直分工引起的產業鏈環節外包化的加工貿易發展趨勢,如不加以調整必將嚴重制約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2)正確處理“加強監管”與“促進發展”的關系。從本質上講,“加強監管”與“促避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促進發展”是目的,“加強監管”是手段.

(3)完善加工貿易管理制度的原則。首先是規則化管理,不能隨意改變或任意解釋:其次是有明確的執行程序,公開透明,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組織架構,這種架構應是由海關、邊檢、工商、稅務、口岸管理等縱向一體化組織分別管理向扁平化的綜合協調監管的組織架構過渡;最后,監管應當是簡明有效。

(4)博采眾長,優化我國加工貿易現代監管制度。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分析,目前我國加工貿易管理制度應選擇銀行擔保為主、先征后退模式,以后逐步引導加工貿易企業進入出口加工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在未來形成多元化的加工貿易管理體制格局。

(5)貫徹分類管理的思路,實現多種管理模式的共存。根據國家產業、環保等政策以及監管成本效率,明確加工貿易政策的適用范圍;完善特殊區域管理政策,進一步落實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的政策定位,充分發揮其區域封閉管理的優勢;加快對出口規模較大的加工貿易企業推廣電子聯網、電子手冊等新的監管模式,為大型企業創造更加有效率的運行環境,對信用記錄不良、運作不規范,或首次從事加工貿易、信用無法判定的企業要實行“保證金實轉”、擔保等辦法,在提高政府退稅效率的前提下,還可以考慮對其深加工結轉時部分稅金實行“先征后退”。

(6)積極采用信息技術,提高監管水平。大力發展電子化監管體系,從而形成有形和無形監管相結合的新監管體系。

(7)健全加工貿易服務體系。首先,健全和完善國家相關政策.如稅收政策,金融政策,外經貿政策,產業政策。其次,加強監管部門的有機協調與配合,形成對加工貿易協力共管的格局,提供優質服務。最后,大力發展我國服務業,提高服務水平。

(8)大力推廣“大通關”試點取得的成功經驗,提高監管的效率。要大力推廣已經在上?!按笸P”改革試點中的成功經驗,實行“異地報關、電子報關、提前報關”,實現“一次報關、一次查驗”,“全天候查驗,24小時通關”。對于對通關效率有特殊要求的商品,實行“提前報關、艙單后核;即時提貨、機場直遞;實時監控、卡口驗放”的通關模式。

3.優化政策環境的策略

(1)產業政策引導。從事加工貿易必須以不損害國內產業和同類產品生產者的利益為前提。因此,必須將加工貿易的發展納入國家產業政策的范疇。可采取以下措施:國家經貿委有關部門應對加工貿易合同進行必要的評估;提高企業加工貿易中的國產原材料的采購率;促進加工貿易原材料和中間投入品的國產化。

(2)經濟政策支持。在貿易政策上,應當對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放開加工貿易經營權,對不具備加工能力的協資企亞取消其加工貿易經營資格,確保加工與貿易有機結合。在財稅政策上,實行擔保條件下的保稅政策和財政信貸政策支持下的“先征后退”政策相結合的制度。在有條件實行封閉式監管的保稅區域;對沒有條件實行封閉加工的企業,實行財政信貸政策支持下的“先征后退”制度。作為境外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境外加工貿易是我國企業走出國門的重要方式,對推動企業國際化經營、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擴大出口具有重大的意義。

(3)海關監管制度。參照國際慣例,結合我國的國情,制訂統一的加工貿易管理法規,用法律來明確加工貿易的概念、性質和制度程序。進一步加強監管海關力度,促進企業的依法納稅意識。在堅持銀行保證金臺帳制度的基礎上,落實好分類管理,強化風險管理機制,對資信良好的企業繼續實行臺帳空轉,對資信不好的企業和敏感商品征收一定比例的保證金,以增強海關監管的有效性。運用出口加工區模式管理加工貿易。在借鑒國外的經驗后,本文建議把出口加工區模式作為加工貿易制度變遷的合理選擇,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引導現有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向出口加工區轉型,成本低,見效快,符合國家規范加工貿易管理的初衷;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在不同的地區設立不同層次的出口加工區;在中西部地區設立出口加工區,享受與沿海加工區同等的優惠政策。超級秘書網

五、結論

綜上所述,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期戰略。首先,應把引進來、扎下根、本地化作為不同階段的目標和任務,創造產業、產品、工序的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良性機制;其次,加工貿易應由加工制造為主逐步向采購、加工制造、分銷服務、售后服務以及研發、信息資訊等方向轉型升級,沿著價值鏈逐步由低向高、由簡單向復雜、由生產向綜合服務和全球運營方向轉型升級,其中全球化綜合人才的培養和選擇機制至關重要;再次,加工貿易的未來轉型升級應與新發展觀相一致,向經濟、社會和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型。

參考文獻:

篇(4)

(一)不同部門的政策不配套

加工貿易管理涉及海關、質檢、外匯、稅務、外經貿等多個部門,部門間政策的協調一致對于加工貿易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但是,在實踐中,由于各部門分別制定政策,缺乏正式的跨部門政策協調機制,因此,部門間的政策不一致、不配套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加工貿易監管部門的工作效率和企業的運作。例如,由于退稅不及時,加工貿易“一日游”現象日趨嚴重,降低了企業運行效率,提高了企業運行成本,削弱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如果發揮現有保稅區的功能,可以替代香港的中轉作用,境外“一日游”將大大減少。但是,海關與稅務部門對保稅區的規定是不配套的,海關認為貨物運到保稅區視同出口,但稅務部門認為只有貨物離境才能享受出口退稅。稅務部門的這一規定,不僅使加工貿易境內“一日游”取代境外“一日游”成為不可能,而且也大大阻礙了保稅區建立國際采購中心、發展國際物流業務。實際上,稅務部門關于退稅的規定,在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就存在差別,國內貨物進入出口加工區可以享受出口退稅。

在對加工貿易企業的問卷調查中,企業將“稅務、外匯、海關部門規定不配套”視為現行加工貿易政策與管理中存在的第一位問題(參見表1)。

(二)深加工結轉政策不統一

深加工結轉政策不統一已成為現行加工貿易政策的焦點問題。深加工結轉政策涉及面廣,據調查,山東約25%,江蘇、浙江約40%,福建、廣東約60%的加工貿易進口料件需要深加工結轉后再出口(《關于研究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據海關統計,2000年深圳市80%的加工貿易企業涉及深加工結轉,結轉進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值的20%;蘇州市21%的加工貿易企業涉及深加工結轉,結轉進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值的12%。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經貿委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完善加工貿易銀行保證金臺帳制度意見的通知》規定,對深加工結轉業務,國家有關部門視同進出口貿易實行保稅監管。但是,稅務部門認為,保稅貨物深加工結轉屬于國內銷售行為,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應該征收增值稅,出口時再予退稅;如果使用國產料件加工成半成品后結轉,不能退稅。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自2001年1月1日始,所有企業的間接出口應統一執行中間環節征稅,出口環節退稅的政策。顯然,稅務部門的政策與國務院辦公廳文件規定并不一致。

對加工貿易企業深加工結轉貨物實行“免、抵、退”政策,改變了以往的深加工結轉貨物保稅政策,在出口退稅手續繁瑣、周期長的問題仍沒解決的情況下,這種政策變化將直接打擊加工貿易企業國內加長國內產業鏈的積極性。這種政策上的不一致造成了具體執行政策中的混亂,不同地區的作法存在明顯的差別,大部分地區沒有征稅,有些地區采取掛帳,有些地區給予免稅。

(三)一些政策違背了鼓勵加工貿易加長國內產業鏈的方向

加工貿易發展的方向是三個:即上規模、上檔次和提高附加價值。滿足第一個目標,需要結合我國的比較優勢,營造一個適合加工貿易發展的總體制度環境。針對第二個目標,則需要吸引技術水平更高的企業來華從事加工貿易,鼓勵加工貿易企業進行技術開發與產品升級。提高附加價值則需要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加長國內產業鏈,分別向上游零部件產業上溯和向下游物流業延伸,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鼓勵其提高國內采購率。提高附加價值不僅關系到我國從加工貿易中可能得到多少實際經濟利益,而且可以使加工貿易從“無根工業”變成根植于我國的產業,關系到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

但是,近年來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中,各個部門往往從本部門管理方便的角度出發,較多地關注了如何防止不法企業利用加工貿易政策“走私”、“騙退稅”,忽視了鼓勵企業提高國內采購率,有的政策客觀上甚至不利于鼓勵企業提高國內采購率。例如:

出口退稅按計劃而不是按出口實績進行,導致欠退稅越來越多,加大了企業財務負擔,阻礙了加工貿易國內采購的積極性,是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境外“一日游”的重要原因之一。

長期實行的對來料加工國內采購不退稅政策,降低了來料加工國內采購的積極性。1994年稅制改革以前,增值稅率很低,來料加工貿易與進料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大體相當,來料加工國內增值率為23.1%,比進料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高出2.22個百分點。2001年,來料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為46.32%,進料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則已經達到61.58%,來料加工貿易的國內增值率已經比進料加工貿易低15.26個百分點。從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國內增值率變化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退稅政策對加工貿易的國內采購具有重要的影響。

盡管我國政府近年來一直強調提高加工貿易的國內采購率,但因為我國現行政策中存在不少與鼓勵加工貿易提高國內采購率目標相矛盾的規定,加工貿易企業感覺現行政策與政府宣傳的目標不盡一致,從調查結果看,企業認為“鼓勵國內采購政策不明顯”是現行加工貿易政策位列第四位的問題。

之所以出現政策調整方向與長期政策目標不一致的問題,從本質上講,暴露出我國現行政策制定機制的弊端。各個部門在制定政策時,往往從本部門的目標與管理出發,例如,海關關心的是如何加強監管力度防止走私,稅務部門關心的是如何防止稅收流失,對于如何鼓勵加工貿易加長國內產業鏈從而提高其對國民經濟貢獻這個根本的政策目標,卻考慮得較少。因此,部門的有關政策雖然有利于局部目標的實現,但卻有損于宏觀目標的實現,政策的機會成本相當高。要保證具體的政策規定有利于實現宏觀目標,就必須有超越部門之上的強有力政策協調機制。這正是目前我國政策制定機制中的一個重大缺陷。

(四)加工貿易中的一些政策與管理手段不適應加工貿易發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國際上對我國產業轉移的速度與力度均大大加強,我國加工貿易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但現行政策與管理手段未能針對加工貿易的新變化做出適當的調整,在實際運作中政策與管理不適應的矛盾日益突出。

傳統管理方法遠遠不能滿足以IT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加工貿易發展的需要。90年代中期以來,以臺灣對大陸投資為導因,境外大量IT產業轉移到我國,從事出口加工貿易活動。目前,IT產品已經成為我國出口的第

一大類商品。IT產業是一個國際分工非常明顯的行業,其運作具有“采購全球化、訂單電子化、生產零庫存”的特點,這就大大縮短了從采購到交貨的周期,對于貨物通關效率提出了比傳統產品高得多的要求。但是,我國對加工貿易的管理依然采取80年代初的合同、手冊管理辦法,不能適應IT產業加工貿易的要求。例如,IT產品加工貿易只有電子訂單,沒有合同,為了適應加工貿易需要經外貿部門審批合同的規定,企業只好人為地編造一個毫無意義的合同;IT產品對通關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我國通關效率不高,不少跨國公司將其高端產品的加工貿易放在中國境外進行,國內只能開展低端IT產品的加工貿易,這不利于實現我國提高加工貿易檔次的政策目標。蘇州和深圳已經開始了改革這種監管模式的嘗試。蘇州海關對關區內的四家IT企業進行了聯網管理。這些企業的特點是料件繁多,用手冊管理困難大。具體的監管程序是外經貿局對加工貿易企業實行總量備案,海關與被監管企業實行聯網,海關直接從指定的數據庫提取數據,抽查核對產品單耗,定期查驗庫存,查驗時間與企業盤點一致,最后進行核算核銷,對差異進行核銷。深圳實行的是聯網保稅工廠的方式,即利用網絡和電子攝像技術對整個企業實行全封閉的監管,整個工廠相當于一個保稅區。與蘇州海關的做法相比,這種方式在防范結轉過程中的走私、“飛料”方面效果更明顯,但投入較大,一般的企業可能無法負擔。無論哪種方式,對大型加工貿易企業實行聯網監管是今后加工貿易管理發展的方向。目前需要注意的是,要盡快統一思想,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比較一致的做法,避免因地區間差異造成不必要的效率損失。

現行政策與管理規定不適應在華建立采購與配送業務中心的要求。隨著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中國形成了巨大的制造業能力,成為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制成品重要的出口基地,因此,不少大型跨國公司計劃在華建立采購配送中心,同時發展物流業務。但是,由于我國在保稅區退稅政策、保稅區(倉庫)監管等方面的規定不能適應這種要求,大大阻礙了加工貿易向下游產業的延伸。

(五)某些新的政策調整脫離了加工貿易企業發展的現實,政策效果低于預期

以出口加工區政策為例。出口加工區是國際上不少國家采用的加工貿易管理方式,而且成效卓著。我國參照國際經驗建立出口加工區,有利于提高對加工貿易的管理水平與效率。但是,出口加工區政策出臺以來,實際運作效率并不理想,不少出口加工區入區企業很少。究其原因,就在于出口加工區有關規定脫離了加工貿易發展的實際。

加工貿易企業遷入出口加工區的愿望比較低。從課題組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參見表2),86%的受調查企業不準備在出口加工區投資,準備將現有工廠搬入出口加工區的只占2.6%。

現有加工貿易企業之所以不愿搬入出口加工區,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參見表3)。對于現有企業而言,搬遷成本高昂,58%的受調查的企業將此作為不搬入出口加工區的原因。另外,31%的受調查企業因不了解出口加工區政策而拒絕做出搬入的決定。除這兩項原因之外,某些具體的規定由于不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成為阻礙企業入區的原因。目前,越來越多的加工貿易企業都不再是“大進大出”的100%出口企業,兼顧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已經成為主流。出口加工區的管理政策,對于“大進大出”型的企業而言,監管效率大大提高,但對于與國內產業與市場有密切聯系的加工貿易企業,則存在諸多不便。例如,出口加工區企業可以不實行手冊管理,但區外的深加工結轉企業必須用手冊,區內企業沒手冊就無法與區外的企業做生意。對于部分產品內銷的加工貿易企業,出口加工區外的加工貿易企業內銷,只需按進口零部件稅率補交進口零部件的關稅和增值稅。但區內加工貿易企業內銷產品時,補交關稅時適用成品關稅稅率,在大部分情況下,成品的關稅水平高于零部件,由此將加大區內企業內銷的成本,削弱其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力。總之,出口加工區的有關規定,實質上削弱了區內企業與國內市場的聯系,這對于大多數已經兼顧內外兩個市場的企業而言,是沒有吸引力的,而且,區內企業與國內市場聯系的削弱,與加長加工貿易產業鏈的發展目標也是不符合的。這就決定了出口加工區只適合那些新建的100%出口型的加工貿易企業,而且國內采購不能太多,對于這樣的企業,區內監管效率方面是存在一定優勢的。對于其他加工貿易企業,絕大部分仍然將留在區外,因此,出口加工區政策只能有利于加工貿易增量部分的合理布局,不能改變目前已經存在的加工貿易“放養”現象。如果將出口加工區政策定位于給“大進大出”的100%出口型企業創造一個監管效率更高的局部小環境,出口加工區政策將是成功的,如果定位于以此改變加工貿易“放養”的狀態,加強對加工貿易的監管,則注定是不會取得明顯效果的。

二、我國加工貿易政策未來調整的方向

政策是對現實的反映,必須與時俱進,才能促進發展。加工貿易政策應該從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現狀出發,在規范管理的基礎上,促進加工貿易充分發揮其技術升級、產業升級和加長產業鏈的潛力。為此,加工貿易政策應該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

(一)對來料加工貿易出口的國內采購實行出口退稅政策

2001年,來料加工貿易進口額為289億美元,占全部加工貿易進口額的30.7%。受現行來料加工國內采購不退稅政策的影響,來料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比進料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低15個百分點。如果對來料加工貿易出口的國內采購實行退稅,將有力地促進來料加工貿易企業擴大使用國內料件,帶動國內上游產業的出口,加長加工貿易的國內產業鏈。按來料加工出口的國內采購率達到進料加工貿易國內采購率計算,2001年來料加工國內采購值約可增加44億美元,而且,隨著來料加工貿易出口的逐年增長,其國內采購值也將逐年增長。但需要強調的是,加工貿易國內價值鏈的延長與監管成本和風險的增加成正比,因此在采取措施促進加工貿易國內價值鏈延長的同時,要研究進一步提高監管效率的辦法。

(二)完善深加工結轉政策

深加工結轉涉及面廣,情況非常復雜。深加工結轉政策實質上涉及兩個問題,一是進口料件在國內加工后轉廠時,是否繼續實行保稅監管的政策,另一個問題則是對深加工過程中所采用的國產料件是否退稅。由于這兩個問題高度的復雜性,不同部門對深加工結轉政策調整存在不同意見。

對于第一個問題,經貿主管部門傾向于維持現行的保(免)稅政策;財稅部門則主張實行“免、抵、退”政策;監管部門結合了上述兩種政策選擇,主張對部分優秀、守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企業,繼續實行保稅監管的政策,對其他企業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則實行“先征后退”的政策。

對于第二個問題,各部門分歧更大,經貿主管部門認為應該對深加工結轉企業使用國產原材料逐環節采取“免、抵、退”政策,即對加工貿易企業使用的國產原材料在結轉時給予退稅,由海關對結轉產品(其中含國產原材料成分)進行保稅監管;財稅部門認為逐環節采取“免、抵、退”政策稅收風險過大,操作困難;監管部門則認為如對國產材料進行保稅監管,將進一步加大監管能力不足的矛盾。

結合各部門的意見,課題組認為,對于深加工結轉政策,應該統籌考慮,分步實施,短期內為了避免對加工貿易產生過大沖擊,應該總體上保持現行政策的穩定性,只作局部性改進,中長期則應該按照鼓勵加工貿易提高國內采購率和附加值的原則,以及提高監管效率的原則,對現行政策進行根本調整。為了合理引導企業,確實落實吳儀同志“優化存量、控制增量,規范經營,提高水平”的指示精神,政策設計方案一經確定,就應該公布政策調整的內容和實施的時間表。

具體而言,短期內(例如3年內):

———對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仍維持現行政策,即對結轉環節視同出口,免征增值稅,由海關對結轉進口料件繼續實行保稅監管。

———對深加工結轉環節所采用的國產料件維持不征不退的辦法,增值稅進入產品成本。

———對銷售給出口加工區、保稅區企業視為出口,即深加工結轉產品出口到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可以當作出口辦理核銷手續;國產品進入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可以給予出口退稅。

———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銷售給區外企業的產品視為進口,用于加工貿易的可以實行保稅監管。這樣,至少可以用“境內一日游”替代“境外一日游”,節省加工貿易成本,同時,增加了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對企業的吸引力,引導企業逐漸進入區內。

———對易于管理的大宗原材料商品參照鋼材“以產頂進”做法,在生產企業銷售給加工出口企業時視同出口并辦理增值稅退稅。

中長期(3年后):

保留短期政策的后三條,除此之外,另進行如下調整:

———對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實行分類管理。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內企業和區外實行電子聯網監管的加工貿易企業,其深加工結轉實行保稅監管。其他加工貿易企業產品可出口到境外或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如要進行深加工結轉,海關對第一環節結轉企業按加工貿易內銷規定辦理。其他環節結轉,則視同國內銷售,按規定向稅務部門照章納稅。轉入企業將其作為國產料件,享受“免、抵、退”政策。這樣,海關只需對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內企業和電子聯網企業的深加工實行聯網監管,監管效率將大大提高。

———對深加工結轉所用的國產料件實行“免、抵、退”政策。

———取消現行不符合WTO有關規則的各級政府的出口獎勵政策,所結余資金用于對出口退稅不及時造成的企業利息損失進行補償。這樣,即使退稅有時滯,企業也不會承受過大的財務損失,實質上保證了及時退稅。

———足額退稅,將出口退稅率提高到與增值稅征收稅率相同,保證出口產品國內增值稅的零稅率。

(三)促進加工貿易技術進步

———對高新技術產品實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制度?,F行的手冊、合同管理辦法,比較適合上下游企業關系穩定、價格變化慢的傳統產品加工貿易的管理,但不適應國際市場價格瞬息萬變、生產配套企業眾多的電子產品的加工貿易。因此,要適應電子信息產品等高新技術產品“采購全球化、訂單電子化、生產零庫存”的特點,改革現行的合同、手冊管理辦法,取消不必要的合同審批環節,探索電子手冊管理辦法,提高監管效率。

———提高通關效率。上海海關實施的“大通關”試點,為提高口岸管理部門管理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摸索了很多好的經驗。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加以總結,向全國各個口岸推廣。

———加強各監管部門工作的配合,提高監管效率。

———加工貿易的發展為在其基礎上進行技術開發提供了有力的制造平臺,國家應加強對技術、品牌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促進R&D活動的開展。

(四)促進加工貿易向下游采購、配送領域延伸

———加工貿易的發展,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之一。加工貿易出口的快速發展,為發展國際采購、配送業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是產業鏈條向下游延伸的內在要求。發展加工貿易的下游采購配送業務,將大大提高加工貿易在國內的附加價值。

篇(5)

一、加工貿易對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貢獻

改革開放25年來,尤其是1998年以來,我國加工貿易取得長足進步,對改善國際收支狀況、擴大就業、推動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981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25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5.7%;其中出口11億美元,占比5%;進口14億美元,占比6.4%;加工貿易增值率-21.4%。到2003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達4048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47.6%;其中出口2418億美元,占比55.2%,進口1629億美元,占比39.5%;加工貿易增值率47%;當年創造貿易順差789億美元。多年來,加工貿易累計創造3000萬個就業崗位,累計貿易順差3942億美元。

在我國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國內外相對增長率差異、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增長以及相對價格差距等綜合因素的作用,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外商投資企業的進料加工貿易以及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長。2003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占總加工貿易的80%;進料加工出口的比重達77.5%,高于來料加工出口27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國企和其他企業在進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別為90.2%、6.6%、3.2%,增速分別達到43.5%、16%和53.8%。同時,進料加工進口的比重也達到76%,高于來料加工進口26.2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國企和其他企業在進料加工進口的比重分別為93.4%、4.1%、2.4%,增速分別為41.9%、9.2%和64.4%。是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2275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51.9%,其中加工貿易占到75%左右;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102億美元,加工貿易占到90%左右。

從加工貿易的發展過程看,我們經歷了從“三來一補”到進料加工、從“兩頭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體、從簡單技術加工裝配到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為主的結構轉換,這代表著我國加工貿易不斷轉型升級的軌跡。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帶來國際產業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國的跨國公司開始把不同的生產環節、分銷網絡、供應鏈管理以及研發、運營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這無疑為我國加工貿易未來的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機遇。

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面對的新機遇

首先,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影響,使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制造業的重要基地。當前,一般制造業已成為全球供給普遍過剩、邊際收益嚴重遞減的成熟技術行業,國際相對價格的剪刀差已從工農業產品之間轉化為知識產品與工業產品之間,發達經濟的優勢已轉型升級到虛擬經濟、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階段。我國不是新技術的策源地,而是國際產業轉移的接受地;不是全球加工制造的控制和運營中心,而是中低端技術和產品加工制造環節的供應地。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低生產成本優勢,在全球占有明顯有利的地位,“中國制造”成為中國的國際競爭優勢,是現階段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因此,通過新形式的加工貿易來提升我國的加工制造能力,為世界大跨國公司提供全球范圍內的生產、銷售、售后服務以及管理的配套體系,是加快我國企業“干中學”過程,積累全球化大生產經驗的最有利捷徑。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產品內部的工序或工藝細分化為特征的全球分工新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一個趨勢是隨著跨國公司在空間上把不同的生產環節或工序分配到具有不同比較優勢的地區,建立研發、生產和分銷系統的全球體系,使國內分工轉化為國際分工;另一個趨勢是充分的市場競爭帶來產業的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本、技術、管理以及加工制造的空間和范圍集聚所帶來的外部性規模效應。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公司不僅由于“成本驅動”而把采購、加工制造、組裝配送環節轉移到中國,同時由于“市場驅動”而把技術、管理和資金帶進中國。而且,由于中國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跨國公司不得不主動把區域研發中心、運營管理總部、地區物流中心逐步轉移到中國??梢?,國內市場的充分競爭,是獲得國外先進技術、管理和資金資源的重要手段。中國低生產成本優勢與跨國公司生產以及綜合物流運作能力相結合,就可能形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網絡提供從采購、加工制造、倉儲運輸一直到分銷和售后服務的合作。從發展前景看,全球化不僅可以帶來使中國加工制造能力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的機遇,而且能夠創造把加工貿易升級為綜合優勢的機會,使加工貿易的發展開始新的轉型。轉再次,我國目前的整體競爭優勢仍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低技術(成熟技術)產品或工序上,即主體技術和加工制造檔次仍處于低端。我國與印度相比,雖然后者對外開放比我們晚12年,近年來實際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資只接近我們的十分之一,整體經濟實力有明顯差距,但印度近年來通過吸收新技術、海外分包合作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不僅在著名的軟件、信息技術咨詢、呼叫中心、芯片設計以及未來的金融服務、工業工程、風險和行為分析以及藥品研發等服務領域為跨國公司提供海外分包業務,從而大大壓低了世界服務業成本;而且在汽車、制藥、化學制品以及資本貨物等領域正形成國際競爭優勢,并吸引世界大跨國公司尋求規?;M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僅應當盡快把我國加工制造技術整體升級到中等檔次,而且應加快形成生產和研發、品牌優勢。為此,要研究制定加工貿易發展的新戰略,促進其轉型升級。

三、加工貿易未來轉型升級的方向

l、擴大加工貿易活動的領域,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作為涉及外資、外貿和國內產業的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要重點考慮加工貿易的發展對國內產業、企業、產品以及產品內部工序的帶動、輻射和擴散作用。在吸引外資和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的同時,要考核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鼓勵和扶持內資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為國外跨國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提供加工配套的情況,鼓勵包括民營中小企業在內的國內企業積極參與跨國公司的加工貿易體系和全球采購體系。在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同時,應研究制定優惠政策,切實解決國內中小企業缺少融資能力、缺少國際市場資訊和人才、缺少關鍵零部件生產技術、缺少技術和產品更新能力等具體困難,使更多國內企業在為跨國公司提供配套的過程中,逐步學會“走出去”搞加工貿易。

2、不斷提升“世界加工制造業重要基地”的功能,通過與跨國公司開展深層次合作提升外資的技術、管理和資金檔次。要鼓勵國內有競爭力的企業為跨國公司提供更高層次的合作配套,不斷加快“干中學”和畢業的速度,使加工貿易環節由簡單技術和工序的組裝,提升到輔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關鍵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至升級到高級復雜的知識技術密集型組裝環節,真正掌握參與和管理全球化企業的經驗和竅門。在這方面,政府提供公平競爭的準入平臺,創造更規范的投資和競爭環境,比優惠政策競爭更重要。

3、加工貿易的主體要由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逐步向國內企業、尤其民營企業為主轉變。目前,加工貿易中外商投資企業占80%,民營企業僅占5%;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基本是外商投資企業。這反映了國內企業目前參與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但從長遠來看,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主動參與全球化的進程,可以充分發揮我國在資源配置、供應鏈管理以及市場控制等方面的優勢。因此,下一階段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重點,應是培育、鼓勵、扶持國內企業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研究制定有關政策,鼓勵國內企業通過國際合作以及政產學研聯合,有效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搞進料加工出口。由于多數國內企業缺少全球化人才和國際資訊網絡,應考慮建立開放共享互利的公共服務平臺和合作機制。

4、對加工貿易要從嚴密監管向風險管理、貿易投資便利與規范高效科學的監管方式轉型。對此,一是建立企業守法自律機制和隨機檢查監督制度相結合。對加工貿易的監管,最大的難度是遍地開花,監管執行的成本太高。因此,首先應建立企業守法自律機制,包括合同、票據、憑證以及財務帳目等原始資料。數據的完備性,企業誠信狀況的評級及違法記錄,企業法人代表和當事人的責任和義務等明確的規定;建立監管部門與企業的良好伙伴關系,把責任重點轉移到企業自身而不是監管部門。監管部門在確保加工貿易企業貿易便利和誠信的前提下,實施隨機的檢查監督,一旦發現有違法行為,則嚴懲不貸。作為企業守法自律機制的保證,對企業誠信狀況要有一套相對完備的評價體系。這套體系應與企業其他誠信認證系統相兼容,以全面獲得企業是否講求誠信的資料和數據。只有處理好企業自律和高效執法之間的關系,才能夠真正提高監管效能。二是建立和完善加工貿易的現代監管制度。這套制度首先是規則化管理,不能隨意改變或任意解釋;其次是有明確的執行程序,公開透明,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組織架構,這種架構應是由海關、邊檢、工商、稅務、口岸管理等縱向一體化組織分別管理向扁平化的綜合協調監管的組織架構過渡;最后,監管應當是簡明有效。雖然加工貿易星羅棋布、遍地開花是中國特色,但監管體系建設仍應逐步向國際規則接軌。在這方面,政府職能要真正實現轉換,明確監管部門的第一要義是提供“服務”,然后才是有效“監管”。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求加快監管體制的改革,包括調整監管職能,提高監管人員素質,建立人才激勵機制,使監管有利于加工貿易的發展而不是增加發展的障礙。

三是大力發展電子化監管體系。在簡化程序的同時又要保證有效監管,就應加強監管手段和工具的現代化,包括監管的電子和網絡化改造。目前存在著一種傾向,即技術和網絡投資過度,投入了巨額資金改造技術和設備,使監管的技術基礎設施達到了國際水準,但這些技術設備的應用效能很低,出現了硬件過度發展,軟件嚴重滯后,資源嚴重浪費的現象。改變這種情況的一個辦法,就是從監管對象的實際需求出發,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電子基礎設施的軟硬件投資和改造,并提高監管部門的應用水平和能力,從而形成有形和無形監管相結合的新監管體系。

篇(6)

1.1應對比較優勢的喪失

在我國沿海地區,經過20多年的發展,當地的工資水平已經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再加上國家農業政策的調整,取消農業稅,加強農村城鎮建設和進行農村醫療改革。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有離開城市,返回農村的傾向。特別最近豬肉及其他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帶動了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這樣將會導致我國發展加工貿易地區的勞動力數量的減少和勞動力成本的急劇上升。

我國在現階段也可以通過在東南亞,南亞,東歐等一些勞動力成本比我國還低的地區發展加工貿易,利用別國的成本優勢和我國在加工貿易發展中積累的其他優勢相結合,促進加工貿易的更好發展。

1.2應對反傾銷,繞過貿易壁壘

國際貿易中的貿易保護主義日益盛行。各種名目繁多的非關稅貿易壁壘手段層出不窮。特別是自2001年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商品的出口遭受到越來越多的反傾銷指控和調查。目前,我國已成為WTO成立以來遭受反傾銷指控最多的國家。由于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的特點,特別是將主要市場放在國外,使得加工貿易的產品,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更高。因此,一旦受到反傾銷后所遭受的損失會更大。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區域一體化的蓬勃發展(例如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等),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所產生的貿易轉移效應,再加上區域內一些國家同樣也具有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以及原產地的保護手段的使用,使得我國對這些地區的出口越來越多的被區內的一些國家所替代。這種情況使得在國內一味地發展加工貿易已經不能有效地促進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

發展境外加工貿易則可以通過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投資來避免此類問題。發展境外加工貿易可以通過在其他國家設廠來完成某些產品的部分生產環節,能夠避免使這些產品遭受到來自其他國家針對我國制造的產品所進行的反傾銷指控。同時,許多區域經濟體內的發展中國家也有許多的優惠政策以吸引外資。

2我國發展境外加工貿易有利因素

2.1利用人民幣升值的契機

目前人民幣已經較大幅度地升值,但距理想價位還有一定的差距,還有進一步升值潛力。在這種背景下,國內輕工紡織服裝、小機電等產業通過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將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可以節約我國企業的投資成本。但我國企業與許多國外企業相比顯然實力不足,即使是大型國有企業其核心競爭力也不強。所以,對我國企業來講成本優勢是各種競爭優勢的最集中的體現??偟恼f來,通過境外加工貿易的投資能夠充分挖掘人民幣升值的潛力,促使我國外貿結構升級和國際分工地位改善。

2.2資本技術優勢的逐漸顯現

經過20多年加工貿易的發展,我國已經在發展加工貿易方面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和技術優勢。相對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來說,我國并不具備相對的技術或資本的優勢。但相對與東南亞和東歐的一些國家,我國在技術和資金上尚具有一定的優勢。我國的企業可以通過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投資,利用當地的一些優勢,結合企業自身具備的資金和技術優勢,能夠促進我國企業更好地發展,而且能進一步鞏固自身的優勢,樹立自身的形象。

3發展境外加工貿易的政策建議

(1)對于發展境外加工貿易,我國政府應該積極地支持和放松管制。主要體現在:建立完善的法規體系,統一管理;簡化相關的手續,縮短審批時間;改進現有的外匯管理體制,使企業能合理有效地調配外匯的使用;加強對企業相關的金融支持,為企業在海外建廠提供相應的資金信貸或提供相應的補貼。

(2)加強對企業的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政府應該為企業在當地投資提供相應的經濟、法律、環境、行業、教育水平等相關的信息和對相關企業的進行信用調查等。這樣能使企業在較短時間對投資國的整體環境有較深刻的了解。這樣可有效地降低企業投資的風險。政府有必要建立相應的機構以有效地提供相應的信息,同時通過此機構也可加強境外投資企業間信息的交流,有效地積累成功企業的經驗和吸取企業失敗的教訓,以指導更多的企業“走出去”。

參考文獻

[1]李潔.亞洲加工貿易發展特色及啟示[J].經濟縱橫,2005,(9):52-54.

[2]蔣豐.我國加工貿易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金融經濟,2006,(4):159-161.

[3]張秀娟,曾勉.對我國企業開展投資型境外加工貿易的幾點建議[J].商場現代化,2005,(10):11.

[4]于培偉,于鵬.“走出去”戰略再思考[J].中國遠洋航務公告,2006,(3):20-23.

[5]蔡茂森,徐強.發展后普惠制時代我國境外加工貿易研究[J].財貿經濟,2006,(2):86-89

篇(7)

加工貿易在我國存在的長期性

1.加工貿易在我國存在的長期性是由以國際生產分割為主要實現形式的生產國際化決定的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特征與趨勢,其主要表現是貿易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生產國際化。生產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高級形態。國際生產分割(internationalfragmentationofproduction)是生產國際化的主要實現形式。國際生產分割是指產品生產的不同階段在國際間高度分離,國際貿易產品中包含著在一個以上國家實現價值增值過程的比例越來越大,很多國際貿易產品的零部件來自于多個國家。這種全球性的產品生產模式,使原來集中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品生產分散到了不同的國家,每個國家專業化于產品某階段或零部件的生產,使國際分工由產業間、產業內深化到了產品內部,而這種以產品內部分工為基礎的中間品國際貿易被稱為產品內貿易。加工貿易的實質就是產品內貿易。

加工貿易的出現與發展,是國際分工深化及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且,在國際生產分割條件下,傳統意義上純粹的“本國產品”的一般貿易會越來越少,將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對立起來、限制加工貿易發展的理論越來越站不住腳。嚴格區分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已經沒有太多必要。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將繼續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歷史發展機遇。發展加工貿易就是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歷史發展機遇的有利形式,同時也是符合國際分工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

2.比較優勢差異的存在使得加工貿易在我國的長期存在成為可能

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本來是用于解釋產業間國際貿易的,但對于當代普遍存在的產品內國際貿易,這一理論仍然有解釋力。在產品內分工和中間品貿易成為可能的情況下,產品內分工的模式主要取決于中間投入品價格的高低,而中間投入品價格的高低又取決于一國所擁有的比較優勢,體現為以勞動生產率差異和資源稟賦差異為基礎的比較優勢。產品內分工使得不同的生產工序和零部件的生產分布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于不同工序和零部件的生產存在技術差異和要素投入比例的差異,使比較優勢成了決定產品內貿易模式的首要因素。譬如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的工序和零部件生產轉移到勞動力價格較低的發展中國家,而將資本和技術密集的工序和零部件的生產留在國內。這說明,只要存在比較優勢的差異,不管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有存在加工貿易的基礎。

我國目前主要的比較優勢仍然是勞動力低價格優勢,使得我國目前在國際產品內分工鏈中處在勞動密集的工序和零部件的生產上。今后若干年內,我國的主要比較優勢仍將是勞動力優勢,現行加工貿易模式將在今后較長時間內繼續存在。而且,我國今后若干年內仍將面臨沉重的就業壓力,需要借助于加工貿易提供充足的工作崗位。當然,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我國的資源稟賦狀況將發生改變,比較優勢也可能發生轉變,甚至成為一個資本和技術充裕的國家。不管比較優勢如何變化,只要存在國家間的比較優勢差異,我國與其他國家間的加工貿易都會存在,改變的只是在國際產品內分工鏈中的位置,即由勞動力密集的工序和零部件的生產環節升級為資本和技術密集的工序和零部件的生產環節,提升加工貿易的檔次。

本土化改善我國加工貿易利益的途徑

1.目前我國加工貿易的局限性集中表現為貿易利益低下

通過國際貿易獲取各種形式的貿易利益是各國從事國際貿易的動機所在,主張自由貿易的各自由貿易理論也聲稱貿易能夠使貿易各方獲益,但貿易各方所獲利益不對等是不爭的事實。

加工貿易的實質是產品內分工及產品內貿易,參與產品內貿易即加工貿易的各國從貿易中所獲貿易利益的多少取決于其在產品內分工鏈中的位置。具體而言,取決于其在所處產品內分工環節中投入的中間品的價格,而中間投入品的價格又主要取決于不同生產環節的市場結構。由于不同生產環節市場結構特征的差異產生于不同生產環節中間投入品的差異,所以,如果中間投入品的知識含量越大、專用性越高,市場結構就越趨于壟斷,價格就越高。而在一般性的生產環節,中間投入品往往是非技能勞動,在國家間具有較大的替代性,其市場結構就趨于競爭,價格就越低。在現今世界的產品內分工中,發達國家的企業(跨國公司)往往憑借其強大的資本和技術實力占據著壟斷性強的生產環節,如研究與開發、營銷和核心零部件的生產,因而在收入分配中占據極有利地位;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往往只能加入競爭性的一般生產環節,因而在收入分配中處在不利地位。目前我國在通過加工貿易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的時候,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主要還處在競爭性的一般生產環節,在貿易利益的分配中所得甚少,只能獲得微薄的工繳費,而且這種微薄的貿易利益往往還要以環境污染和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為代價。另外,我國目前加工貿易的貿易利益低下還表現為對國內產業的帶動作用較小,加工貿易的輻射作用小。

2.改善我國加工貿易利益的關鍵是本土化

目前我國加工貿易利益的低下,不管是利益分配少還是對國內產業帶動作用小,其根源在于現行“兩頭在外,中間在內”的加工貿易模式,這種加工貿易模式呈現出所謂的“候鳥經濟”、“飛地經濟”特征,除了加工裝配環節,品牌、技術、零部件、銷售,甚至接單,都在海外,與國內產業關聯少,而且不穩定。要改善我國加工貿易的貿易利益,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加工貿易模式,使我國加工貿易實現本土化,把加工貿易由所謂的“候鳥經濟”轉變為“榕樹經濟”,提升我國在加工貿易利益分配中的地位,讓加工貿易在我國扎下根,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提高加工貿易與國內產業的關聯度,增強加工貿易的穩定性。

對加工貿易本土化的認識,應該從對加工貿易的準確認識著手。加工貿易,是“加工”和“國際貿易”的統一,涉及到產品加工裝配,屬于以國際生產分割為實現形式的生產國際化或產品內分工的范疇。同時也涉及到進出口貿易,這屬于對外貿易的范疇。傳統的觀點認為,加工貿易應該是“兩頭在外,中間在內”,這樣的認識并不準確。加工貿易的核心是產品內分工,參與國或地區運用自己的比較優勢,或勞動或資本或技術,參與產品生產某環節,加工貿易并不必然表現為“兩頭在外,中間在內”。具體而言,作為加工貿易,中間一定在內,但兩頭并不一定都在外。

對我國加工貿易本土化的理解,除了要基于對加工貿易的準確認識,還要結合我國的國情。今后很長一段時期,我國仍然是一個有勞動力優勢的發展中大國,但同時,我國的資源稟賦狀況正在發生變化,資本和技術要素正在不斷的充裕,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力也在不斷增強??傮w而言,實現我國加工貿易的本土化,一方面是要逐漸由海外接單轉變為國內接單,由國內的外貿公司或加工企業直接接單,改善在整個國際生產分工中的利益分配,同時增強加工貿易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是要逐漸實現中間投入品的進口替代,提高中間投入品的國產化率,增強對國內產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從源頭上實現我國加工貿易的本土化

目前,我國的加工貿易主要體現為“海外接單,國內生產”。由于加工貿易主體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外方投資者往往在海外接單,然后將訂單拿到國內生產。這種做法使得加工貿易企業的銷售渠道被外方接單人控制,造成加工貿易企業對外方投資者和中間商的嚴重依賴。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不僅使得大部分利潤留在了海外接單人手中,而且一旦這些海外接單人將訂單轉發給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加工貿易企業,我國的加工貿易企業將遭受巨大損失。自己不能接單,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既降低了我國加工貿易的貿易利益,還削弱了我國加工貿易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為了改變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銷售渠道被外方接單人和海外中間商控制的局面,提高企業利潤水平,增強企業的穩定性和自主性,必須針對存在的障礙與問題,采取有力措施,促使我國加工貿易由海外接單轉變為國內接單,從源頭上實現加工貿易的本土化:(1)促進加工貿易領域的工貿結合。貿易企業和加工生產企業各有其優勢。受各種因素的限制,不能要求所有加工生產企業都能夠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都能夠從海外接單,但可以充分利用我國的貿易企業,通過貿易企業接受海外訂單,然后再在國內尋找合適的加工生產企業進行生產。政府有關部門可以采取適當的獎勵措施和提供適當的協助,鼓勵我國的貿易企業在海外市場積極尋找訂單。(2)吸引外資企業將營銷環節轉移到國內。目前我國加工貿易的主體是外資企業,今后一段時期內這一局面也不會完全改變。在這種局面下,要想把海外接單轉變為國內接單,現實的辦法就是通過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包括優惠的稅收政策、健全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等,在將外資企業的生產環節轉移到國內的同時,將其營銷環節也轉移過來,從而將接單由海外轉移到國內,實現國內接單。(3)政府有關部門在資金、信息、網絡建設、人才培養方面給予重視和支持。譬如提供優惠貸款、提供展銷機會、建立相關官方網站、培養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等。

提高我國加工貿易料件的本土化率

目前我國加工貿易料件的本土化比率低,公認的原因有三點:一是跨國公司從經營一體化和防止技術優勢擴散甚至避稅的角度考慮,往往更多地從公司內部或母國采購中間品;二是我國國內企業缺乏適當的激勵機制和暢通的融資渠道生產中間品,國產中間品規格、質量不穩定,達不到出口品生產要求;三是現行加工貿易政策偏向和鼓勵加工貿易中間品進口,而不利于從本地采購。除了這三個原因以外,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個原因是我國加工貿易的主體主要是外資企業,另一個原因是我國現行原產地規則和原產地標準的缺陷。外資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往往從一體化和防止技術擴散的角度,或出于轉移利潤的需要,趨向于從公司內部或母國采購中間品,而現行原產地規則和原產地標準的缺陷則未能起到促進提高中間品本土化率的作用,甚至“縱容”了中間品的進口,“阻礙”了中間品的進口替代。

促進中間投入品進口替代,提高我國加工貿易料件的本土化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在鼓勵本土企業參與加工貿易的同時,規范在我國從事加工貿易的外資企業的轉移定價行為。

如果能夠通過實施優惠政策等鼓勵措施,引導本土企業參與加工貿易,就能改變外資企業主導我國加工貿易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外資企業一體化經營戰略等原因導致的中間品本土化比率低的問題。另外,針對跨國公司轉移利潤以規避稅收的行為,政府有關部門應采取合理措施,加強國際稅收合作,規范其轉移定價行為,以維護國家合法利益。同時,這一舉措還可起到遏制中間品進口動機的作用,有利于外資企業加工貿易料件的本土化采購率的提高。

(2)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加強對我國中間品產業和企業的改造,提升我國中間品產業的科技水平與競爭力,提高國產中間品的質量和技術含量。

提高我國加工貿易中間品本土化率的一個根本性措施,就是使我國國產中間品與進口中間品可以替代,甚至在質量和技術性能上超過進口中間品。為達此目的,需要從產業和企業兩個層面上下工夫。從產業的角度來看,政府需要高度重視中間投入品產業的發展,重視裝備工業的發展,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引導外資進入上游產業,引入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同時,改變長期以來國家的價格、投資、稅收和信貸等政策幾乎都是向下游產業傾斜的做法,加強對國內中間品行業的扶持和改造,提升我國中間品產業的科技水平與競爭力。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中間品生產企業需要樹立國際化生產意識,加強自身改造,甚至進行企業再造,增加R&D投入,提高技術水平,強化管理,力爭使產品達到甚至超過國際同類產品的標準。同時,政府有關部門和機構有必要對國產中間品生產企業以稅收、用地、信貸等方面的優惠,在加強國內中間品生產企業與加工貿易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譬如建立加工貿易需求信息庫,為本國中間品生產企業的宣傳推廣進行協助等。

(3)調整加工貿易政策,給予國產中間品生產企業減、免稅等優惠政策。

加工貿易政策,主要是指稅收政策。目前我國對經營加工貿易的企業從境外進口的料件實行免征進口稅等優惠政策,而對加工貿易企業從本地采購的料件,雖對加工貿易企業視為進口,對料件供應企業視為出口,但采取先征后退且部分退稅政策,這顯然會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從境外進口料件。為改變這一局面,有必要調整現行的加工貿易政策,不僅將國內企業銷往加工貿易企業的國產料件視為出口,而且可以享受出口退稅待遇,將加工貿易企業從境內中間品生產企業采購料件視為進口,享受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待遇。在國內外價格相近,而且國產料件與進口料件的質量和技術性能相當的情況下,加工貿易企業也會考慮到運輸成本等因素而優先采購國產料件。

(4)完善原產地規則和原產地標準,促進加工貿易中間品本土化率的提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厨房愉情理伦片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麻烦| 妓女爽爽爽爽爽妓女8888| 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美国|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升级完成| 成全高清视频免费观看| 青春草在线视频观看| 又色又爽又黄18禁美女裸身无遮挡| 在线观看老湿视频福利| 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三年在线观看免费大全下载| 日本牲交大片无遮挡| 日本大乳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一| 国产精品 无码专区| 欧美重口另类在线播放二区| 国产美女视频免费观看的网站|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成人艳情一二三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av片|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新浪 | 欧洲女人牲交视频免费| 中文字幕乱码人在线视频1区| 韩国免费a级毛片久久|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 97精品依人久久久大香线蕉97|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亚洲 都市 校园 激情 另类| 无码中文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鲁丝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av永久精品爱情岛论坛| 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亚洲av|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无广告|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