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涉農專業論文

涉農專業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3 15:17: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涉農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涉農專業論文

篇(1)

學生畢業論文寫作能全面檢驗其所學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掌握的程度。目前,社會對人才寫作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但高職涉農專業很多畢業生的科技寫作能力與社會實際需要還存在著相當的差距。從我們走訪過的幾家園林公司、高山蔬菜公司和農業合作社來看,大多數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寫作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對寫作能力的要求甚至超過了對專業知識的要求。但我們一些學生連寫作基本技能都不具備。有的學生理論課考試成績優秀,動手操作能力也很強,但寫作上的缺陷影響了用人單位對其的滿意度。因此,在學生畢業論文寫作期間加強對其科技寫作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一技之長,更好地立足社會、服務社會,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畢業論文撰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涉農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大都安排到三年大學生涯的最后一學期,而這個時間又往往是學生找工作應聘的時間,因此學生很難靜下心來查資料、做實驗和撰寫論文。有些學生不是通過艱苦細致的試驗完成畢業論文,而總希望能走捷徑,沒有實驗數據就虛造幾個,或者在網上或雜志上大段抄襲文獻,東拼西湊成論文。畢業論文的質量下降也就難免了。有的教師教學和科研任務十分繁重,精力和時間投入不足;還有的指導教師對自己所帶的學生要求不嚴,寫好寫壞都讓畢業,成績好的同學就覺得很不公平。這樣不利于學生畢業論文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高職涉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1、把好選題質量關

目前,我校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基本上是由本專業教師提供一些畢業論文的選題,然后由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這樣不會使學生的畢業論文出現大的偏差,但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選題的興趣和偏好,影響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揮。從前幾年我們專業學生選題的情況來看,理論性選題偏多,而結合學生所處實習崗位的實際,生產實踐需要的選題偏少。教研室要組織老師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實習目標以及實習單位的具體情況,分析每一個題目的科學性、實用性及可操作性,還有選題的新穎性。要堅持選題與生產實際相結合,既要有一定的學科背景,又要有較強的生產實踐意義。

2、實行師生互選制度

實行師生互選制度,就是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教師也可以選擇與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學生。老師在平時上課過程中與本專業的學生比較熟悉,因此師生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進行溝通和互選。學校可公示每位指導教師的基本情況、擅長的領域和長期研究的課題方向等,方便學生選擇與自己課題相關的教師。

3、充分發揮指導教師作用

指導教師的自身科研能力特別是論文撰寫能力的高低,以及教師的責任心,直接關系著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高職涉農專業的大多數指導老師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因此有的指導老師在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上精力分散,投入不足。由于畢業班的學生大多在校外基地實習,而教師在校內兼課,因此學生在畢業論文撰寫階段只能通過網絡和電話接受教師的指導,師生之間溝通不充分。因此造成的后果很可能是指導老師定的題目不符合學生所處的實際環境,而學生的自選題目也可能與導師的長期研究方向不吻合。因此,校內指導教師要切實負起責任,對學生的畢業論文要嚴格要求,精心指導。對畢業論文的選題、撰寫開題報告、論文初稿的修改等多個方面都要層層把關。這對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提高會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另外,學校要適當減少指導教師的教學工作量,使指導教師有充分的精力和時間來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同時,也可聘任與專業對口的企業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指導教師。

四、結語

篇(2)

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由原縣職業高中和教師進修學校合并組建。學校占地面積51500平方米,年9月。建筑面積43300平方米,校學生2000余人,教職工177名。學校先后開設了農經類、機電類、電子類、計算機信息技術類及管理服務類五大專業群近20多個專業。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辦學形式適應市場,專業設置瞄準市場,培養目標滿足市場,畢業生出路服務市場”辦學思路,堅持以“三個面向”為指針,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目標,以培養素質為中心,立足實際,著眼農村,克難勇進,開拓創新,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培訓并轉移農村勞動力近萬人,成為縣“科教興縣”教育興農”主陣地。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一、涉農專業是學校的傳統專業

縣是全山區縣,轄11個鄉鎮,261個村,10.23萬戶,2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98萬人。農用面積廣,農村人口多,農村經濟發展前景廣闊,但由于農村經濟管理人才匱乏,經驗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開發的資源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嚴重制約了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滯緩了全縣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學校立足縣情,本著“服務農村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的指導思想,相繼開辦了農機、園林、林特、食用菌等專業,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專業,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學校圍繞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結合國家對中職學校專業設置要求,根據需要重點開設了果林、茶林、種植養殖、農學等專業,培養了一大批適應山區經濟發展需要的畢業生。年,根據國家專業設置新的要求,結合我縣實際需求,依據學生及家長的志愿選擇,學校增開了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專業。年秋季招收涉農專業學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學校具備開辦涉農專業的條件

1、師資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職工177人,專任教師153人,學歷達標率94%。涉農專業教師13人,其中本科學歷11人,專科學歷2人,均為中學一級以上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教學經驗。近幾年,學校根據專業設置需要,采取專兼職相結合的辦法,從縣農業局聘請了2名專業農技師兼職授課,緩解了實習指導教師欠缺問題。

2、課程設置。根據國家專業設置要求,結合我縣經濟、地域、氣候特點,采取征訂和自編教材相結合的辦法確立課程科目。比如在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專業開設上,我們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設置要求,開齊開足德育課和文化課,有計劃地選開部分專業技能課,并結合農村實際,自編了《農村政策與法規》《農業技術推廣》等專業教材,這樣,既保證學生學到文化知識,又掌握了切合實際的專業技能,使教學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針對性。強化教學管理,在課程落實上實行“三表”(即課程表、教師任課表、作息時間表)監控制;在常規管理上,堅持教研組月查、教務處普查、學校領導抽查制度,確保教學高效。

3、實習基地。近幾年,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確立了“種植優質煙葉、‘綠生’茶葉,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的發展戰略,這為我校涉農專業的開設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為開闊學生眼界,練就扎實的專業技能,學校積極爭取,多方聯系,在以往建立土門蔬菜大棚種植、茶葉等基地的基礎上,又與集團、鎮核桃產業基地等建立聯系,使其成為學生實踐、見習場所。今年,我們在縣農業局的大力支持下,與種子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實習基地合同。這樣,學生既有理論支撐,又有實踐場地,學生實習、實踐率達100%,真正達到了學有所長、學以致用的目的。

4、學制管理。建設新農村,更需要懂技術、高素質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難,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學成回家創業,盡早脫貧致富。面對實際,我們實行“2+1”模式。即學生入學的前兩年完成必需的專業理論學習、基礎技能訓練、專業拓展意識和專業拓展能力的培養;后一年重點熟悉相關崗位技能要求、提高專業技能,達到現崗操作標準。“2+1”模式產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決了特困生就學問題;二是強化了職業技能培訓;三是培養了農業科技帶頭人。學生撰寫的經驗論文《邊學習邊脫貧,再學習再致富》在《教育與職業》刊物發表。

5、社會環境。我們重視鼓勵引導學生扎根農村,回鄉創業,成長為科技帶頭人,以良好的社會效益助推學校發展。林特專業的畢業生李知華,利用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開辦了食用菌加工廠,學校組織對口師資跟蹤進廠指導,使其年產值達60萬元,成為我縣菌類生產的民營大戶,在他的影響下,所在村組的鄉親紛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菌類生產,經濟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級農科專業畢業生,三年的職校生涯,勤奮好學的他夯實了專業基礎知識,學到了農村基層工作管理方法。憑借過硬的綜合素質,出色的管理才能,僅5年時間,他就走上了農村領導工作崗位,成長為村的黨委副書記、湖北集團公司的總經理。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據統計,學校累計為村組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800余名。良好的社會效益營造了學校發展的大環境,上中職學校,讀涉農專業,已成為社會的共識,家長的愿望,學生的選擇。

三、思考和展望

篇(3)

(1)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視野是廣闊的,他必須站在農業生產經營者而不是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學生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可以及時得到反饋,具有真實感,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主動性強,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性的過程之中,選擇和利用一切資料,自由地與教師和同學商討探究過程中的每一只攔路虎,當學習結束后,學生從中所獲取的知識將是全面的和深刻的。(2)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認真研究,積極思考,從而培養創新思維、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3)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與農民接觸,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可以增強社會責任感,在學習和研究中關注社會、關注人生。(4)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擺脫單一的學習模式,使他們的社會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大大提高。(5)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學會了如何學習,培養起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態度、習慣與技能。這種素質是現代社會對學習者的要求,將使學習者終身受益。

二、研究性學習的操作程序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在涉農專業的實踐教學中,我們首先召開動員會,讓學生了解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認識,積極主動地參與研究性學習;邀請當地農民、干部、技術人員講課,組織參觀訪問,讓學生了解當地基本情況,誘發學生探究的愿望及動機;還要開展一些專題講座,如“課題的選擇與確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方法”“調查研究的方法”“論文撰寫的要求”等,讓學生了解基本的操作方法。這些專題講座也可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各個階段依次進行。

(二)指導學生提課題和選課題

課題由教師提出和學生提出相結合,由教師引導學生選擇研究課題,教師要為學生勾畫若干大的概念框架,這些框架涉及農業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再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研究方向,并進行細化,確定研究課題,課題研究范圍要小,操作性要強,必須立足運用課內知識、現有能力去拓寬知識、提高能力。我校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在千陽縣水溝鎮蔬菜科技示范園的實踐教學中,在展開工作前,通過調查了解,結合當地的生產特點,師生共同提出了以下研究方向:(1)農業專業協會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2)怎樣才能使科技與農業生產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使科技高效率地轉化為生產力?(3)蔬菜生產中存在的技術問題。(4)病蟲害對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影響。(5)綠色農業的現狀、前景,應當怎樣科學地實施綠色農業生產?(6)農業生產結構現狀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調整產業結構,最大限度地充分合理利用當地資源?(7)農業觀光(休閑農業)與可持續發展。(8)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除教師提出部分研究課題外,要引導、鼓勵學生提出若干課題,然后進行篩選,確定后公布。每名學生從中自主選擇研究課題,也可另立其他課題。

(三)成立課題小組

學生根據所選的課題,自由組成課題小組,教師可作優化調整。每個課題小組一般由3—6人組成,選舉一名組長,負責組織、協調、上下聯系、記載活動情況和匯集資料等工作;并為每組選聘一名蔬菜協會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指導教師。我們組建了6個課題組,水溝鎮有6個行政村,每個課題組對應一個村展開調查研究。

(四)共同設計研究方案

由課題組長組織組員進行討論,共同設計出研究方案,初稿交指導教師審看和評閱,指導教師提出意見和修改建議后,小組再進行討論和修正研究方案,直到相對可行為止。

(五)小組實施合作研究

各課題小組按照研究方案,由組長根據人員情況及研究要求,進行分工合作,收集資料,其方式有:參觀訪問、實地調查、實驗、查閱文獻等。教師要及時了解掌握情況,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幫助。課題組要根據研究要求開好階段性的小結會議,每個成員如實地交流各自的活動情況,對研究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匯總,全組共同討論,提出解決辦法,教師給予指導幫助。同時擬訂下次活動計劃和方案。一個課題往往要求學生進行反復的調查和反復的研究,直到他們能夠界定問題,并形成和修正解決問題的方案。在“蔬菜的無公害生產”這一課題研究中,學生通過實地調查,訪問農民、蔬菜協會工作人員、村鎮干部,了解到水溝鎮的無公害蔬菜生產的現狀不容樂觀,在西紅柿、黃瓜等品牌蔬菜生產的旺季,病蟲害嚴重發生,仍需大量施用農藥。為什么所謂的無公害蔬菜卻離不開農藥呢?面對這種狀況,學生繼續開展研究,并進行深刻的反思,分析得出生態環境脆弱、生產管理粗放、技術落后等是根本原因。為進一步提出對策,學生需要查閱大量資料,并接受教師的指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涉及的知識點的理解,煅煉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了環境意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同時也提高了社會交往能力。

(六)整理資料,形成研究成果

把研究活動中所收集到的各種資料數據,依據課題方案,進行篩選、歸類、綜合、分析,提練為某些結論或某些措施,最后撰寫出研究報告或調查報告,全組進行討論、修改,定稿后交給指導教師審看,然后根據指導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對報告再次討論和修改,直至定稿。這個環節是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關鍵環節,教師要在專業知識、科學精神和態度、資料整理和加工、思維程序和方法、總結報告的撰寫等方面給予指導。

(七)舉行總結報告會

各課題組將研究成果在組間進行展示交流,同學之間互相觀摩,取長補短。最后召開總結報告會,邀請村鎮干部、蔬菜協會工作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農民代表及教師作評委,進行答辯。各課題組對研究成果進行陳述和展示,并解答評委的提問。在答辯過程中學生可以得到一定的反饋信息,這可以促進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思考,有的研究成果還對促進當地生產具有一定的價值;當得到承認后,學生就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這可以使學生對學習更加感興趣、增強自信心。最后,教師要認真負責地對全班開展的情況作出實事求是的總結,肯定成績,提出存在的問題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對研究性學習活動成績較為突出的小組或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

三、研究性學習的模式

研究性學習應根據學生水平采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學習的切入點不同,這樣才能避免“一刀切”,做到因材施教。(1)對善于觀察、善于思考、自主能力強的學生,可自己提出問題,確定研究課題,獨立探究,最后提交研究報告。(2)對不善于發現問題的學生,教師要進行引導,問題由教師提出,學生圍繞問題收集并開展研究工作直至問題解決。教師應經常反思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并制訂教學計劃,精心設計各種課題,為學生創造積極投入學習過程的機會。教師應明白研究性學習所追求的靈魂,即靈活的技能、廣泛的知識以及思考的習慣,總是努力尋求讓學生學會為學習承擔責任的方法,要確保課堂的學習,以得到相關的和實用的知識與技能為宗旨,時刻作好準備去應付來自于學習者的而自己始料未及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的一言一行都要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為目的,教師的一切學習促進方案都要把知識內容放在一個概念框架內來考慮。

四、在涉農專業學習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優勢

篇(4)

論文摘要:由于我國知識產權相關工作起步較晚,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還不健全.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知識產權產業化水平很低,農業知識產權申請和保護的意識十分淡薄,科研管理方法落后,缺乏資金支持等,這些問題都嚴重阻礙了一個國家科技進步和文化繁榮的發展。所以,本文針對目前我國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制約因素,提出相關的對策和建議。并提出新型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模式,這對于促進農村農業發展和加快農村經濟進步以及健全農產品保護法律法制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1農業知識產權的相關概念

1. 1農業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享有的基于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使用的標志等而依法產生的民事權利。

所謂農業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單位依法對自己在農業科技領域創造的技術成果和產品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的總稱。它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類別:一是農業文學產權,即關于農業科學作品的創作者和傳播者所享有的一種權利。二是農業工業產權,是指農業和其他產業中具有實用經濟意義的一種無形財產權,主要包括農業專利權和商標權。三是植物新品種權。這是一種旨在保護育種者權益的法規,其核心內容是育種者育成的品種被別人作為商品使用時,需要向這個品種的培育者交納一定的費用。

1. 2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

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先進、成熟、能推動農業生產力發展、有較高經濟效益的農業知識產權成果進行一定規模的專業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的過程,是科技與經濟全程結合的高層次、網絡化的技術經濟活動。它包括三層含義:首先,知識產權成果放在首位,必須具有先進、成熟、能推動農業生產力發展,并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的知識產權成果;其次,突出成果轉化,通過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將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再次,強調科技融人經濟的技術經濟過程,即通過商品性生產和網絡化營銷,促進科研、生產、市場一體化,科技與經濟結合轉化。以上三層意思,對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來說缺一不可。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也反映了農業、科技、產業化三個要素的涵義及其相互關系。

2我國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現狀及其制約因素淺析 1現狀概述

首先,隨著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逐步進展,農業知識產權申請數量不斷增加。以植物新品種申請為例,截至2005年,我國植物新品種申請總量已經達到了2 996件,品種權申請年均增長50%以上,申請地區由1999年的17個擴大到2005年的30個,同時,國內企業和個人申請量也在不同程度有所上升,總量已達到1 113件。年申請數量躍居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成員國前10名。

農業知識產權申請的最終目的是要將其先進成果應用于農業的實際生產當中,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便是一條有效的途徑。然而,目前我國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現狀卻不容樂觀:農業技術產權的轉讓實施率較低,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為30%--40%,農業專利技術實施率為20%,這與我國專利總體轉化率不足一成的大環境有著莫大的關系。 2制約因素淺析

(1)內部制約因素

①農民文化素質低,影響農業技術的產業化。我國農民整體文化素質比較低,導致大部分農民認識不到使用先進農業技術的重要性,即使愿意采用新技術,其較低的科技文化素質也會影響農業新技術應用的效果。

②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風險較高。由于受白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影響,新技術的應用往往會導致農民收入不穩定,致使廣大農戶不敢輕易接受、試用新的農業技術成果。現階段,我國農戶承受風險的能力相當脆弱。

③農業知識產權申請和保護意識淡薄,自主知識產權數量少,質量低。我國廣大科研人員忽視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申請和保護,忽視了專利、商標、技術秘密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導致知識產權流失嚴重。我國在知識產權領域面臨嚴峻考驗,表現為自主知識產權數量少,質量差,國外先進技術引進成本高昂,農業自主知識產權應對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弱。

④農業企業產業鏈條短,企業產品單一化嚴重。農業企業普遍產業鏈條較短,對于農產品的加工和利用只停留在粗加工階段,農業企業才是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的主體,主體的缺失必然阻礙農業知識產權的產業化。國內大多數農業企業生產的產品品種都比較單一,影響了國家層面上農業知識產權的產業化水平。

(2)外部制約因素

①農業科研管理方法不利于農業專利保護。我國農業科研機構的研究一直存在著與現實農業生產相脫節的現象,“重論文、重成果、輕專利“的科研管理方法極大地影響和限制了農業科研人員知識產權申請的積極性。

②農業技術推廣和知識產權保護兩者難以兼顧。我國目前的農業科技體系完全是一種偏重推廣的價值引導方向,這使得許多農業科研工作人員陷人農業技術推廣和保護的兩難境地,影響了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申請。

③無法控制農民侵權。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與其他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同,很多情況下侵權者是居住分散、尚屬于弱勢群體的農民。導致廣大農業科研人員從道德上不愿將侵權案件訴諸法律。

④缺乏資金及自主創業融資渠道不暢。大部分農業科研單位科研資金目前還非常緊缺,更拿不出多余的資金來進行規模性的試驗和產業化生產,目前只有極少數銀行對部分中小企業提供此項融資便利。

⑤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首先,缺少農業知識產權轉化、交易、展示的平臺。農業本身作為一種弱勢產業,其收益相當微弱,所以涉及到農業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產業化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甚至是缺失農業知識產權成果評估體系不健全。其次,目前國內還沒有關于農業知識產權成果評估的一套詳細標準,因而對農業知識產權成果的評估就比較困難,從而影響了農業知識產權的轉化和交易。

3促進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對策與建議 1優化內部環境

(1)增加農民收人,擴大農民對農業高新技術的有效需求。

(2)為農戶提供資金支持。

(3)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水平

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才能使農民切實感受到使用農業高新技術的必要性。比較切實可行的有兩種途徑:

①加強對農民的科學技術知識培訓

由當地政府以及職業技術院校聯手,組織本地農民參加農業技術培訓,使他們掌握一些比較實用的農業技術知識,并及時了解最新的農業技術動向。

②充分發揮示范農戶的帶頭作用

鑒于一些農戶思想保守、不愿學習新知識、不敢采用新技術的現實,可以先組織一批年輕、有一定文化基礎又愿意接受新技術的農民參加相關技術培訓,并采取優惠的價格資助他們采用農業高新技術,通過他們的示范作用來帶動周圍的農民。 2優化外部環境 轉貼于 (1)完善健全相關保護法律法規。利用專利法保護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利用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保護育種成果;利用商標法保護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利用合同法和反不正當法保護科研成果;建立健全各項推廣法規政策,為涉農知識產權產業化提供法律保障。政府應運用法律手段,為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工作保駕護航。

(2)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務體系和完善示范園區的建沒。由政府牽頭,建立為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服務的中介機構;建立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示范園區。

(3)促進農業科技技術體系發展。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農村技術推廣組織,建立健全縣級技術推廣中心;科研單位要制定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

(4)農業知識產權在抵御風險方面的資金支持。政府要建立各項制度體系,降低農業科技應用中的風險;建立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風險投資基金,提供貸款支持;設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基金,扶持農業科研知識產權的申請和開發。

5)健全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國家有關立法機構要盡快建立健全農業科技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為農業科技知識產權保護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4涉農知識產權產業化模式探索 1涉農專利產業化新型模式

結合我國涉農專利產業化的現狀,在相關法律法規允許的條件下,提出“直線雙驅互動型”模式。其結構圖如下:

所謂的“直線雙驅互動型”就是指,以促進農業專利產業化的中介服務機構為中心和紐帶,將農業專利權人與買受人(意向買受人)聯結在一起,在實現技術和資本對接以后,雙方能夠為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而進行的深人合作,如技術指導,聯合攻關等的一系列過程。這個過程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由中介服務機構將農業專利權人和買受人(意向買受人)聯結在一起;其二,農業專利權人和買受人(意向買受人)雙方就農業專利的轉讓形式和轉讓價格進行談判和磋商;其三,達成轉讓或者許可使用協議,買受人(合法使用者)與專利權人共同進行專利技術產品開發;最后,農業專利技術產品成熟,適合市場化的條件,達到農業專利產業化的目的。 2植物新品種產業化新型模式

結合我國植物新品種產業化的現狀,在相關法律法規允許的條件下,提出“市場導向型”模式。其結構圖如下:

植物新品種的育種人,在取得品種權的條件下,無論育種人是單位還是個人,只要條件允許,完全可以自己去進行品種繁育,進而推廣普及,最終實現新品種產業化的目的。植物新品種權人通過自己找到合適的買受人,經過買受人對該新品種的推廣與普及,從而實現產業化;或者是項目投資人通過自己的社會網絡找到了品種權人,經過雙方協商,達成合作開發的意向,從而實現對植物新品種產業化的目的。通過“中介機構”的品種權人可以通過促進農業知識產權轉化的中介服務機構,在市場上幫助其尋找有合作意向的買受人,通過買受人的資本和市場運作能力將新品種進行推廣和普及,實現新品種產業化的目的。 3涉農商標產業化新型模式

結合我國涉農商標產業化的現狀,在相關法律法規允許的條件下,提出“直線互動型”模式。其結構如圖3。

涉農商標不像涉農專利技術那樣,在進行技術對接以后,還有一個較長的產品開發過程,其可以直接被買受人使用,因而提出“直線互動型”。所謂“直線互動型”是指以促進涉農商標產業化的中介服務機構為中心和紐帶,將涉農商標權人和買受人(意向買受人)聯結在一起,經過雙方的談判,從而達到涉農商標產業化的目的。這個過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由中介服務結構將涉農商標權人和買受人(意向買受人)聯結在一起;其二,涉農商標權人和買受人(意向買受人)雙方就涉農商標的轉讓形式和價格進行談判和磋商;最后,達成轉讓或者許可使用協議,買受人(合法使用者)將涉農商標進行產業化使用。 4地理標志產業化新型模式

結合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和產業化的現狀,在相關法律法規允許的條件下,提出“政府主導型”模式。其結構如圖4。

篇(5)

摘要:由于我國知識產權相關工作起步較晚,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還不健全.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知識產權產業化水平很低,農業知識產權申請和保護的意識十分淡薄,科研管理方法落后,缺乏資金支持等,這些問題都嚴重阻礙了一個國家科技進步和文化繁榮的發展。所以,本文針對目前我國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制約因素,提出相關的對策和建議。并提出新型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模式,這對于促進農村農業發展和加快農村經濟進步以及健全農產品保護法律法制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農業知識產權的相關概念

1、農業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享有的基于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使用的標志等而依法產生的民事權利。

所謂農業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單位依法對自己在農業科技領域創造的技術成果和產品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的總稱。它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類別:一是農業文學產權,即關于農業科學作品的創作者和傳播者所享有的一種權利。二是農業工業產權,是指農業和其他產業中具有實用經濟意義的一種無形財產權,主要包括農業專利權和商標權。三是植物新品種權。這是一種旨在保護育種者權益的法規,其核心內容是育種者育成的品種被別人作為商品使用時,需要向這個品種的培育者交納一定的費用。

2、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

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先進、成熟、能推動農業生產力發展、有較高經濟效益的農業知識產權成果進行一定規模的專業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的過程,是科技與經濟全程結合的高層次、網絡化的技術經濟活動。它包括三層含義:首先,知識產權成果放在首位,必須具有先進、成熟、能推動農業生產力發展,并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的知識產權成果;其次,突出成果轉化,通過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將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再次,強調科技融人經濟的技術經濟過程,即通過商品性生產和網絡化營銷,促進科研、生產、市場一體化,科技與經濟結合轉化。以上三層意思,對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來說缺一不可。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也反映了農業、科技、產業化三個要素的涵義及其相互關系。

二、我國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現狀及其制約因素淺析

1、現狀概述

首先,隨著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逐步進展,農業知識產權申請數量不斷增加。以植物新品種申請為例,截至2005年,我國植物新品種申請總量已經達到了2996件,品種權申請年均增長50%以上,申請地區由1999年的17個擴大到2005年的30個,同時,國內企業和個人申請量也在不同程度有所上升,總量已達到1113件。年申請數量躍居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成員國前10名。

農業知識產權申請的最終目的是要將其先進成果應用于農業的實際生產當中,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便是一條有效的途徑。然而,目前我國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現狀卻不容樂觀:農業技術產權的轉讓實施率較低,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為30%--40%,農業專利技術實施率為20%,這與我國專利總體轉化率不足一成的大環境有著莫大的關系。

2、制約因素淺析

(1)、內部制約因素

①農民文化素質低,影響農業技術的產業化。我國農民整體文化素質比較低,導致大部分農民認識不到使用先進農業技術的重要性,即使愿意采用新技術,其較低的科技文化素質也會影響農業新技術應用的效果。

②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風險較高。由于受白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影響,新技術的應用往往會導致農民收入不穩定,致使廣大農戶不敢輕易接受、試用新的農業技術成果。現階段,我國農戶承受風險的能力相當脆弱。

③農業知識產權申請和保護意識淡薄,自主知識產權數量少,質量低。我國廣大科研人員忽視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申請和保護,忽視了專利、商標、技術秘密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導致知識產權流失嚴重。我國在知識產權領域面臨嚴峻考驗,表現為自主知識產權數量少,質量差,國外先進技術引進成本高昂,農業自主知識產權應對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弱。

④農業企業產業鏈條短,企業產品單一化嚴重。農業企業普遍產業鏈條較短,對于農產品的加工和利用只停留在粗加工階段,農業企業才是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的主體,主體的缺失必然阻礙農業知識產權的產業化。國內大多數農業企業生產的產品品種都比較單一,影響了國家層面上農業知識產權的產業化水平。

(2)、外部制約因素

①農業科研管理方法不利于農業專利保護。我國農業科研機構的研究一直存在著與現實農業生產相脫節的現象,“重論文、重成果、輕專利“的科研管理方法極大地影響和限制了農業科研人員知識產權申請的積極性。

②農業技術推廣和知識產權保護兩者難以兼顧。我國目前的農業科技體系完全是一種偏重推廣的價值引導方向,這使得許多農業科研工作人員陷人農業技術推廣和保護的兩難境地,影響了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申請。

③無法控制農民侵權。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與其他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同,很多情況下侵權者是居住分散、尚屬于弱勢群體的農民。導致廣大農業科研人員從道德上不愿將侵權案件訴諸法律。

④缺乏資金及自主創業融資渠道不暢。大部分農業科研單位科研資金目前還非常緊缺,更拿不出多余的資金來進行規模性的試驗和產業化生產,目前只有極少數銀行對部分中小企業提供此項融資便利。

⑤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首先,缺少農業知識產權轉化、交易、展示的平臺。農業本身作為一種弱勢產業,其收益相當微弱,所以涉及到農業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產業化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甚至是缺失農業知識產權成果評估體系不健全。其次,目前國內還沒有關于農業知識產權成果評估的一套詳細標準,因而對農業知識產權成果的評估就比較困難,從而影響了農業知識產權的轉化和交易。

三、促進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對策與建議

1、優化內部環境

(1)、增加農民收人,擴大農民對農業高新技術的有效需求。

(2)、為農戶提供資金支持。

(3)、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水平

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才能使農民切實感受到使用農業高新技術的必要性。比較切實可行的有兩種途徑:

①加強對農民的科學技術知識培訓

由當地政府以及職業技術院校聯手,組織本地農民參加農業技術培訓,使他們掌握一些比較實用的農業技術知識,并及時了解最新的農業技術動向。

②充分發揮示范農戶的帶頭作用

鑒于一些農戶思想保守、不愿學習新知識、不敢采用新技術的現實,可以先組織一批年輕、有一定文化基礎又愿意接受新技術的農民參加相關技術培訓,并采取優惠的價格資助他們采用農業高新技術,通過他們的示范作用來帶動周圍的農民。

2、優化外部環境

(1)、完善健全相關保護法律法規。利用專利法保護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利用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保護育種成果;利用商標法保護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利用合同法和反不正當法保護科研成果;建立健全各項推廣法規政策,為涉農知識產權產業化提供法律保障。政府應運用法律手段,為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工作保駕護航。

(2)、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務體系和完善示范園區的建沒。由政府牽頭,建立為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服務的中介機構;建立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示范園區。

(3)、促進農業科技技術體系發展。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農村技術推廣組織,建立健全縣級技術推廣中心;科研單位要制定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

(4)、農業知識產權在抵御風險方面的資金支持。政府要建立各項制度體系,降低農業科技應用中的風險;建立農業知識產權產業化風險投資基金,提供貸款支持;設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基金,扶持農業科研知識產權的申請和開發。

<5)、健全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國家有關立法機構要盡快建立健全農業科技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為農業科技知識產權保護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四、涉農知識產權產業化模式探索

1、涉農專利產業化新型模式

結合我國涉農專利產業化的現狀,在相關法律法規允許的條件下,提出“直線雙驅互動型”模式。其結構圖如下:

所謂的“直線雙驅互動型”就是指,以促進農業專利產業化的中介服務機構為中心和紐帶,將農業專利權人與買受人(意向買受人)聯結在一起,在實現技術和資本對接以后,雙方能夠為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而進行的深人合作,如技術指導,聯合攻關等的一系列過程。這個過程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由中介服務機構將農業專利權人和買受人(意向買受人)聯結在一起;其二,農業專利權人和買受人(意向買受人)雙方就農業專利的轉讓形式和轉讓價格進行談判和磋商;其三,達成轉讓或者許可使用協議,買受人(合法使用者)與專利權人共同進行專利技術產品開發;最后,農業專利技術產品成熟,適合市場化的條件,達到農業專利產業化的目的。

2、植物新品種產業化新型模式

結合我國植物新品種產業化的現狀,在相關法律法規允許的條件下,提出“市場導向型”模式。其結構圖如下:

植物新品種的育種人,在取得品種權的條件下,無論育種人是單位還是個人,只要條件允許,完全可以自己去進行品種繁育,進而推廣普及,最終實現新品種產業化的目的。植物新品種權人通過自己找到合適的買受人,經過買受人對該新品種的推廣與普及,從而實現產業化;或者是項目投資人通過自己的社會網絡找到了品種權人,經過雙方協商,達成合作開發的意向,從而實現對植物新品種產業化的目的。通過“中介機構”的品種權人可以通過促進農業知識產權轉化的中介服務機構,在市場上幫助其尋找有合作意向的買受人,通過買受人的資本和市場運作能力將新品種進行推廣和普及,實現新品種產業化的目的。

3、涉農商標產業化新型模式

結合我國涉農商標產業化的現狀,在相關法律法規允許的條件下,提出“直線互動型”模式。其結構如圖3。

涉農商標不像涉農專利技術那樣,在進行技術對接以后,還有一個較長的產品開發過程,其可以直接被買受人使用,因而提出“直線互動型”。所謂“直線互動型”是指以促進涉農商標產業化的中介服務機構為中心和紐帶,將涉農商標權人和買受人(意向買受人)聯結在一起,經過雙方的談判,從而達到涉農商標產業化的目的。這個過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由中介服務結構將涉農商標權人和買受人(意向買受人)聯結在一起;其二,涉農商標權人和買受人(意向買受人)雙方就涉農商標的轉讓形式和價格進行談判和磋商;最后,達成轉讓或者許可使用協議,買受人(合法使用者)將涉農商標進行產業化使用。

4、地理標志產業化新型模式

篇(6)

關鍵詞:農類;高職院校;師生結對;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5-0029-02

近年來,農類高職院校如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一直是有關高職院校積極探索的內容。我院在借鑒總結各兄弟院校教育改革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農類高職院校師生結對教育模式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農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農愛農,具備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及創業能力等“五個能力”,符合現代農業生產、建設、管理、服務崗位需要的一線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

農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難點

學生存在“學農不愛農”思想 農業既是基礎產業,也是弱勢行業,從事農業的人社會地位不高,這是現階段我國的國情。農類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數來自農村,由于從事農業比較辛苦,許多學生學農不愛農,在就業選擇上,也希望與農業完全脫離。所以,培養學生學農愛農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必須解決的前提。這需要教師正確引導,不僅包括對社會責任感、事業成就感的引導,同時,也包括對農業的現狀與發展前景的分析,通過分析引導,使學生思想觀念得到轉變,對現代農業有正確的認識――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臉朝黃土背朝天”已經完全不同,需要大量具備現代農業知識、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學生的觀念轉變與對農業的正確認識,離不開學校、教師(包括校外的教師)的引導。同時,教師的愛崗敬業、以身作則可以產生榜樣的作用。

農業知識技能學習掌握容易但應用難 農業是一個復雜的行業,不僅涉及多種多樣的作物種類、生產方式,而且與光、溫、水、氣、土、肥、生物等環境因子構成一個復合系統,使得農業生產情況千變萬化。雖然涉農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的學習相對比較容易,但包括產品銷售、質量安全在內的農業生產情況的多變和知識技能的靈活掌握與實際應用則是農類高職人才培養的難點。這一難題的破解,僅僅靠課堂教學顯然是不夠的,需要具備相當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教師實際(實地)指導和長期培訓、實際操作,使學生能將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于實踐中。

農類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薄弱 當今社會一個毋庸置疑、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進入農類高職院校就讀的學生基礎相對較弱。如何將這些“差生”培養成社會有用的人才,是農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面臨的關鍵問題。毫無疑問,要解決這一問題,學校、教師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涉農專業的高職學生除了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還要能夠將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能應用到實際生產中,需要他們在工作崗位上能夠指導生產者,這就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表達能力,這種表達能力的提高,需要經過師生互動,在這種互動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書面與口頭表達能力及表達技巧。

綜上所述,如何克服高素質人才培養中面臨的困境,是農類高職院校教育改革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需要探索符合農類專業特色及高職學生特點的培養模式,在這方面,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套用。

農類高職院校師生結對教學模式

師生結對是一種建立在導師制基礎上的師生關系更緊密、更多互動的一種培養模式,貫穿于整個教學、實習、就業過程當中。在這種模式中,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和朋友關系,更注重師生間的雙向交流。學生參與導師日常科研與教學工作,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務,可在具體實踐中深入體會書本知識,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和應變能力,也可在工作環境中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畢業后能盡快適應社會。導師則應盡可能地為學生的成長創造適宜的環境,根據學生的能力與性格特點布置適當的任務,在任務實施過程中,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評價與鼓勵,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善于觀察、積極創新的意識與能力。師生結對的核心是寓教于學、寓學于做、教學互動,以就業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能力素質為基礎,以培養社會適用人才為目的。

師生結對教育模式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師生結對 教師與學生實行雙向選擇。師生各自進行自我介紹,對于學生而言,這種自我介紹本身就是一個能力培養的過程。學校職能部門(教務處、學生輔導員、班主任)將收集的學生志愿反饋給各位導師;再由導師根據學生學習的綜合情況選擇確定學生名單,反饋給學生所在系。學生所在系將導師和學生雙向選擇后的名單上報學校,學校經進一步資格審查后,公布師生結對名單。每一年級的校內外教師可與3~4位學生結對。師生結對中的教師是校內教師與校外教師的組合體,也就是由校內外教師共同指導學生。校內外教師的組合不僅可以進行彼此間的交流,達到相互提高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師生結對中,可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校內外教師的職責與分工要明確。校內教師主要引導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其愛崗敬業的精神,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對其職業進行規劃,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論文;校外教師主要指學生實踐教學,帶領學生參與生產實踐,開拓學生視野,對其就業前景及現實情況給予指導分析。

師生結對實施的時期和內容 師生結對貫穿于整個教學、實習、就業過程中,開始于認知實習教育。在第一學年主要是基礎課程的教學,其間師生結對主要是培養學生知農、學農、愛農的思想。要組織學生進行認知學習,如帶領學生參觀現代農業種植園、農業高新技術品種示范園,近距離與農業企業成名人物交流等,目的是激發學生對農業知識的濃厚興趣,轉變對傳統農業的觀點。在第二學年主要是專業課程的教學,在專業課程方面需要學生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并進,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可以通過實訓總結發言、課堂試講、討論交流等方式實現。第三學年主要是畢業實習,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變能力。除了全程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外,還需要深入生產第一線進行操作、深入市場了解產品營銷等。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在農藥營銷、種子經營、農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部門進行頂崗實習,同時,鼓勵畢業班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

教師與學生實行滾動式結對 每對校內外教師每年可增加數量相對固定的學生與之結對。如校內外教師組在第一年結對3名一年級學生;進入第二年后,可再增加3名一年級學生,而原來3名一年級學生成為二年級學生;進入第三年后再增加3名一年級學生,原來二年級、一年級的學生分別成為三年級和二年級學生;進入第四年后再增加3名一年級學生,原來的三年級、二年級和一年級學生分別為已畢業的學生、三年級學生、二年級學生。即師生結對連續進行3年,相當于完成一個滾動周期,在每個滾動周期中,每對校內外教師都有一、二、三年級學生,不同年級的學生之間可以經常交流(朋輩溝通,由于年齡相仿容易交流),高年級學生既能夠起到輔導低年級學生的作用,也能起到榜樣的作用,包括對專業的認識、就業前景、學習體會、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鍛煉等方面。另外,已經畢業的“同門師兄(姐)”對其師弟師妹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農類高職院校實施師生結對教育模式的體會

學生對知識和操作技術的掌握程度及畢業生頂崗實習單位、用人單位的實際評價是衡量師生結對教育效果的唯一標準。我院涉農專業實施師生結對教育模式已有三年,從所了解的情況看,實施結對教育模式的效果非常顯著,學生、用人單位的滿意度均在90%以上。在實踐中,筆者對師生結對教育模式有如下幾點體會。

校內外結對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條件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作為師生結對一方的教師,其素質、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師生結對教育的成敗。學校對師生結對中的教師應該提出一定的要求,這種要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具有較高的思想素質,具備教書育人的基本條件,具有歷史使命感,具有“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境界;另一方面,要有較強的業務能力,不僅能夠將專業知識、應用技巧、應變能力傳授給學生,而且能夠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要調動校內外教師的積極性 要保障師生結對的成功,除了教師應具備必要的條件外,學校也應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學校管理部門要有為教師教學服務的意識和行動。管理者要盡可能為一線教師提供方便,盡可能為他們創造條件,滿足教師提出的合理要求。同時,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關愛教師,賞識教師,尊重教師情感,讓教師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此外,還需要制定完善的激勵機制,不僅對優秀教師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更應將師生結對培養的效果,作為教師職稱晉升的必要參考條件。

因材施教和靈活的方式方法是提高師生結對效果的重要保障 農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知識不一定必須在教室里才能學得到,教學不一定必須是教師講、學生聽,也可以反過來進行。因此,在教育教學理念上,學校需要轉變觀念,多聽取專業教師、校外兼職教師及學生的意見;同時,靈活不等于隨便,專業教師必須對采用的方式方法、教學技巧深思熟慮,并不斷總結提高。

參考文獻:

[1]楊群祥.引進國外先進教育模式推動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基于中英職業教育合作項目的研究與實踐[J].高教探索,2008,(6):112-117.

[2]李艷娥.構建職業資格制度與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良性互動機制[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09,3(4):4-7.

[3]吳翠榮,吳翠玲.建設開放式實驗室推進高職教育教學改革[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5):124-127.

[4]趙永紅.以分段式教學為切入點的高職教育教學改革[J].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7(4):28-30.

[5]何軍.走“工學結合”之路,深化高職教育教學改革[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8(3):80-85.

[6]趙玉如.美國校長如何調動教師積極性[J].天津教育,2004,(1):29-30.

[7]蘇葉蘭.學校管理中如何調動教師積極性探討[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4,23(4):55-56.

作者簡介:

篇(7)

論文關鍵詞:招生;技能下鄉;彈性學制;學分制;品牌學校

一、技工院校招生工作現狀及困難

目前各技工院校基本實行自主招生、自主錄取,本地初高中應屆和往屆畢業生、社會青年或下崗人員都可報名,甚至有些學校可在全國范圍內招生。而根據人社廳有關規定,技工學校農村學生、部分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前兩年可獲得每年1500元的國家助學金,涉農專業學生可享受免學費政策,部分家庭困難學生還能額外獲得一次性特困補貼2000元左右。即使在這種政策下,技工學校要想招收足夠的生源,也存在著一定困難。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全國初、高中畢業生總量在下降,高中、普通高校不斷擴招;另一方面還有社會偏見的因素,盡管社會就業的觀念已經有了很大改變,但眼下,仍有不少家長與學生認為技工地位低下,待遇差,“低人一等”,“讓孩子上技校家長臉掛不住”或“上技校只能當工人”等陳舊觀念仍然流行。此外,還有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壁壘等,很多技校的招生工作人員根本不能進入初高中校門。這就要求技工院校開拓思路、另辟蹊徑,促進招生工作發展。

二、送技能下鄉,吸引農村學生及剩余勞動力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大力推進技工院校改革發展的意見》中指出:技工學校應積極面向社會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成為勞動預備制培訓、企業職工培訓、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重要基地。

2011年春節后,許多企業陷入招工難的困境,“用工荒”難題已從東部沿海企業擴至全國,其背后原因眾多。原因之一就是“80后”為主的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勞動力市場的主力軍,而“80后”、“90后”一代與老一輩農民工相比,在學歷、思想和職業訴求上都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他們對工作的訴求已不僅限于賺錢,他們會考慮到福利,會考慮工作之余的文化娛樂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們中的很多人開始關注自己的職業生涯,渴望被肯定,被認可。而由于一些“80后”員工自身技能不足,適應能力較差,不能正確地對待崗位和待遇問題,所以不停地跳槽,造成企業崗位不穩定,員工流動性大等問題。

技工學校在農村開設烹飪、服裝加工、電子、電器維修等實用性強的培訓班,一方面能提高農村勞動力技能素質,使進城務工人員“勞有所專”,緩解企業員工流動性大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在農村開設各種技能培訓班,吸引周邊應往屆初高中畢業生,增加技校的生源,促進技工院校的招生工作開展。

三、實行彈性學制和學分制,以就業促招生

學分制管理以一定的選課自由度為特點,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選課自愿,學生可按個人條件,學習興趣,就業前景和發展方向來選課。一方面可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促其素質得以全面提高,實現人才培養規格的多樣化,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技工學校的專業有一定的實效性。入學時是就業形式很好的專業,而三年畢業后市場人才需求可能已經飽和,而實行彈性學制和學分制管理,可以讓學生在適當的時候直接步入企業,保證就業質量。同時學生通過崗位的實踐鍛煉增加工作經驗,明確自身還缺少哪些知識和技能,再回學校進行剩余學分的學習,有針對性的提升專業素質。

通過靈活機動的學分制管理,給學生一片自由選擇的空間。學生可以跨年級、跨專業選擇課程模塊,讓學生自我設計,自我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學生有選擇學習形式的自由,靈活的彈性學制既便于特困生半工半讀克服經濟困難,適應廣大農村學生和現實狀況,又能保證就業的高薪、高質量,從而吸引他們報讀技校,解決技校“招生難”的困擾,走出當前的“低迷”狀態。

四、創品牌學校,樹品牌專業,提升學校競爭力

(一)打造精品專業。以市場為導向,學以致用,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在專業建設中以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突出特色;同時緊密依托行業或企業產、學、研相結合,將教師送到企業,在一線推動教師的教學創新,根據不同院校特點,打造精品專業。

(二)打造精品課程。打造精品課程,就是要由一流的教師隊伍設計出一流的教學內容,用一流的教學方法講授最前沿、最具實用性的教材。打造精品課程是集教學理念、師資隊伍、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為一身的整體建設。

(三)打造品牌教師。首先學校要為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品牌教師建立成才的平臺,使他們成為一專多能的教師。其次是學校的品牌定位,有了學校的品牌定位,教師也要有相應地根據學校的要求及自身的特長優勢確定自己今后發展的方向。再是營造環境,學校要有先進的辦學思想和理念,實施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建立教師培訓制度。最后是教師品牌包裝,教師的品牌要適當的包裝,學校要經常對品牌教師的事跡向社會、家長、學生宣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欧美国产精品日韩在线| 色婷婷狠狠久久综合五月| 特级欧美插插插插插bbbbb|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红桃小说|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动态图 | 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沙发系列| gogogo免费视频观看 高清韩国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啪啪|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把女的下面扒开添视频| 太深太粗太大太猛太爽了视频|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 国产精品一亚洲av日韩av欧| 黑人教练与人妻小茹阅读| 99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 国产成人av免费网址| 夜鲁很鲁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аⅴ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久久精品人人槡人妻人人玩| 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新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妓女| 成人a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免费国精产品一二二三|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齐齐|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大地资源在线观看官网第三页| 在线成人精品国产区免费| 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