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7: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藝術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藝術學;藝術史;藝術理論;應用藝術;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J02 文獻標識碼:A
自從國家專業目錄的一級學科“藝術學”下增設二級學科“藝術學”以來,“藝術學”在全國大學院系、研究所發展甚快,至今又有“藝術學”升格為“門”的要求,原來的二級學科“藝術學”,和同是二級學科的“美術學”、“音樂學”等都將升格為一級學科。據報道,在“藝術學門”之下,并列的一級學科將是“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美術與設計學”、“戲劇戲曲學”、“廣播影視學”等五個一級學科。那么,“藝術學理論”的語意是什么?“藝術學理論”下的二級學科又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呢?作為學術問題,應當允許各人有自己的理解,本文所述,就是作者個人一管之見。
一、“藝術學理論”的“名”
俗云:“名”是“實”的影子。“藝術學理論”的“理論”一詞,在“名”的概念上框定了該學科是“純”理論。這里產生兩個由“名”引起的邏輯問題。
一個是:學科上的“理論”是和“史”對應并列的關系。中國歷史上的學術是“以史出論”、“以史帶論”,和今天的現代學術研究要求相類。過去幾十年前在向蘇聯學習階段的“以論帶史”的方式方法已基本不再強調了。所以,一旦設立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的“名”,邏輯上就排除了“藝術史”的成份;如果在“藝術學理論”“名”下的二級學科中再設定“藝術史”,很明顯,就混淆了“史”和“論”的學術范疇的區別,在學理邏輯上難以自圓。
另一個是對“理論”的理解。
眾所周知,藝術離不開技藝、技術。
“理論”原本有“技術”、“技藝”層面的理論,還有“概念”、“邏輯”層面的理論,僅僅從“藝術學理論”的“名”來講,“藝術學理論”應該涵蓋上述兩方面內容。但是,“藝術”不是抽象的,一旦牽涉到“技術”、“技藝”,就必然具體落實到某項藝術實踐,如繪畫、書法、昆曲、京劇、電影、電視等其它一級學科范疇內,藝術實踐在學科上的歸屬性十分明確,上述藝術實踐分別屬“美術與設計學”、“戲劇戲曲學”、“廣播影視學”,等等。更要緊的是即使“藝術學理論”是“概念”、“邏輯”層面的內容,一旦“理論”起來,也是要具體落實到繪畫、戲劇、電影等其它一級學科范疇內。而且,在繪畫、戲劇、電影等一級學科范疇內原本也都各有自己“概念”的、“邏輯”的內容。
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學”的“名”有點與“實”相錯位了。即以“藝術批評”為例,試翻去年和今年出版的一些“藝術學”刊物,很多目錄中“藝術批評”欄的論文其實可以分屬“電影評論”、“美術評論”、“戲劇評論”,在學科歸屬上就是“美術學”、“戲劇學”、“影視學”的“名”下。
由此可見,“藝術學理論”雖有其“名”,但更重要的是“循名責實”的“實”是什么?“實”如果可以“游離”到其它學科,不具有“唯一”性的明確,就必然使“藝術學理論”作為獨立的學科研究范疇難以成立。以致有論者以“模糊性”一語而蔽之,如此一來,“藝術學理論”的“名”就很容易陷入一個似有還無,似無又有的狀態。
作為學術研究,那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從“名”的邏輯方面說,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不如“藝術學史論”的“名”更為妥貼一些。所謂“妥貼”,就是此“名”與其“實”的關系可以相安。
二、“藝術學史論”的“實”
有論者認為支撐的二級學科是: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理論。
回想起最早設立“藝術學”二級學科時候,作為學科支撐的三個方向是:藝術史、藝術原理、藝術美學。
比較一下就知道區別在于“藝術原理”和“藝術批評”、“藝術理論”三個“名”的不同。
藝術原理是藝術的本質研究,如易中天在《藝術:情感與形式》中說:“藝術學,作為一門嚴密的學科,首先應該給藝術的本質定義做出一個較為精準的解答,從而形成自已的‘第一原理’,進而邏輯地推演出一切藝術現象和審美活動的本質規律。”
雖然易中天先生自己沒有在“第一原理”方面做進一步探討,但他提出“嚴密的學科”的條件,即對“藝術本質”的“第一原理”必須有所成果是正當的。而一切藝術理論,包括藝術批評,根本上都是對“藝術原理”的運用。從這一點說,最早的“藝術原理”之“名”確有很好的學術研究方向的包容度。
而藝術美學則立足于“藝術”基礎上的“美學價值”的思考。至今我們只看到丹納的《藝術哲學》,是立足于歐洲的藝術實踐,是歐洲美術實踐基礎上的美學思考。
中國藝術完全不同于歐洲藝術,這一點無人懷疑,那么,中國藝術美學當然不等同于丹納的思考,于是有“藝術美學”的研究必要。
藝術史的“名”,說起來很容易,至今名為“中國藝術史”的著作在出版社書庫、書店都有物可睹。但翻開看看,其實是“美術史”、“音樂史”等藝術實踐門類“歷史”的“集印本”,可見在事實上“藝術史”還是在“掠他人之美”了。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無法把“美術”、“音樂”、“戲劇”等一級學科內容從“藝術學”中剝離,于是有集中匯編的現象。
對如何展開“藝術史”的“實”的研究,我的看法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對“藝術史”階段中處于“領先”地位的“藝術”的分析、歸納;第二個方面是對“藝術史”整體發展中各“領先”地位相互影響、派生的邏輯關系的思考。為便于討論,現略加申論。
不論哪一個方面的“實”的研究。都要承認“文學”――“詩詞、小說、散文”都是“藝術”,事實上,這些也確是“藝術”(這里不牽涉到“學科目錄”上的“文學”分類,那是一個有歷史淵源,有人為因素的結果,也不是學術討論的問題)。
從第一個方面說,“藝術”包含有很多不同表現形式的技藝:畫、書、唱、彈……也由此分別出“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等種種不同的藝術實踐。“藝術史”不是要把各個歷史時段的“美術”、“音樂”……諸實踐狀況羅列出來,而是尋找出最能代表這一歷史時段“藝術成就”的某一項或某兩項藝術實踐。
更重要的是在這幾項具體的藝術實踐(此時必然會落實到某一級學科中)中分析歸納出其實踐層面之上的“獨特性”,因為這種“獨特性”既是具體的一級學科的“獨特性”,但在整個“藝術史”上看,已具有引領“潮流”的要素,成為藝術史上某一個階段的“代表”。
藝術史的標準不是要求某藝術為我們今天提供什么,而是要求為它的前代提供了什么新東西。
一個歷史階段中的各門藝術,在技藝上、思想上都不可能齊頭并進,總是互有參差,有前有后,是一種“滾動式”的發展,所以,這一方面的研究內容,就在于展現出“滾動式”發展關系中,“領先”地位的藝術是哪一門、哪一項:為它的前代提供了什么新東西。顯然,尋求、分析、類比、歸納各歷史時段的“新東西”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從第二個方面說,“藝術史”要解決“為什么”會發生上述藝術實踐的彼此消長現象。換言之,解決藝術史中各項藝術門類、項目的互相影響、派生的邏輯關系。
有的《中國藝術史》編著者已經認識到要“按藝術自身規律的發展”進行分階段的論述,他們分期的理由是:
最確切的分期法,應該是遠古、三代為藝術的發生期,春秋戰國、秦漢為藝術的發展期,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元為藝術的成熟期,其中的門類藝術先后達到頂峰,明、清為古典藝術的終結期,并孕育著近代藝術。
雖然如此,最后仍然因為:
但我們的讀者已習慣于歷史博物館的分期法,為求簡明,也為求適應,我們姑且將藝術史分為遠古、上古、中古、近古四大時期,然后按朝代分章描述。
由此可見,藝術史的分期最后仍然落實到“通史”的模本才能進行,藝術自身的規律哪里能指望說清楚呢?
其實,藝術分期的研究,最早從外國學者開始,而后帶動一批中國學者介入其事。只是這方面研究沒有真正進行下去罷了。
如上述,“藝術史”研究必須承認“詩詞小說”都是“藝術”,也因此承認歷代“詩話”(中國獨有的表達藝術思想的文體)是“藝術文獻”。
那么,中國藝術史的邏輯演進關系,粗線條的勾勒,應該是:
首先是題材內容必在中國特有的“以血統為紐帶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倫理觀念”制約之下,即使是宗教的思想和精神產生后,仍然是在“宗法倫理道德觀念”框架下,才能對藝術產生影響。
而最早的宗法思想、宗法意識下的倫理道德觀念總是先在“詩藝術”中反映出它的“藝術情趣”、“藝術追求”,后來再擴及到繪畫、書法、雕塑等美術的、音樂的表現藝術領域。
唐人傳奇、小說的流行,反映的也是當時最早最典型的社會藝術欣賞傾向,但在當時,這些傾向對美術、音樂的藝術情趣沒有多少影響。到宋元戲曲和明清通俗小說盛行,加上雕版工藝的條件,美術中的繪畫、雕刻在題材、造型上就大受其制約。羅列明清兩代的木版畫,可以清楚看出,時代越往后,戲劇藝術對美術創作的影響越大。尤其是清代,建筑中的磚雕、石雕、木雕,以及年畫、木版插圖、中堂,都直接取材于戲劇,并按照戲劇演出的格局加以表現。
另一方面,隨著小說傳奇、戲劇藝術的出現,也進一步推動了上述宗法意識的傳播,更快、更有效地強化、改變了建筑、繪畫、雕塑的藝術風格。
在這些不同門類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促成的關系中,它們之間也漸漸形成了某種共通的東西,這種“共通的東西”,是一種藝術“共性”,也是構成中國不同門類藝術間都具有的某種“紐帶”。有了這種“紐帶”,就具有了“中國藝術”的“情韻”,就成為“中國藝術”中的“一員”。
這種“紐帶”是什么呢?
可以從藝術表現的原則上加以歸納,也可以從藝術鑒賞的要素上加以總結。前者偏于技巧性的分辨,后者偏于精神性的感悟。也都是藝術史要探索的重點。
技巧性的分辨,不是指具體的“技巧”本身,而主要是指“技巧”的屬性。譬如說,美術中的繪畫和戲劇表演,繪畫中的“寓意”表現極常見,以“水墨”、“彩墨”技巧表現“四君子”、“歲寒三友”,以至“八駿”、“耄耋”、“五福捧壽”、“高山流水”……都是“標號”式、“象征”式的藝術手法;相類的則是戲劇中的“臉譜”、“說念唱做打”中的“做打”,也都是“標號”、“象征”的藝術手法。
這兩種手法在性質上同類。
精神性的感悟,更可在詩與畫中得到相類的歸納。俗云“畫中有詩”和“詩中有畫”,已經點明了兩者有所“共性”。這些“共性”之所以存在,需要進一步深究到中國藝術的思維方式。有論者認為中國藝術著重的是“參與性”,“結果”怎么樣倒在其次。而欣賞者觀賞藝術,要的也是“參與性”,于是中國藝術就出現重“行為過程”,輕“心理反映”的傾向。看《水滸傳》、《三國演義》,都是“行為過程”的描寫;看中國畫,傳統上稱作“讀畫”,當然只有把自已放在“畫”的“環境”中,才能完成“讀”的過程。
以上都是大而化之的一說,更深入的探討和驗證,還有待未來。
以前筆者曾就藝術自身技藝表現的形式發展加以探討,提出一個從“工藝”轉向“繪”、“刻”,從“工筆”轉向“寫意”的問題,認為這就是藝術門類“派生”現象。當“繪畫”技藝提升,影響力增大,也出現“反哺”的現象:如宋代繪畫成就突出,就影響到工藝的發展,花鳥畫、山水畫都成了“緙絲”的“藍本”;元之后,連“髹漆”也大受繪畫影響了。
這些“派生”、“反哺”的關系確是一種邏輯的關系,它不是隨意發生的,而自有它一定的歷史必然性。但是,這類邏輯關系的研究局限在“美術”的圈子內。所以我稱之為“美術的邏輯發展”,落實到“美術學”中“美術史…‘邏輯關系”研究范疇,和“藝術史”的“邏輯關系”研究有差異。
三、“藝術學”和“應用藝術學研究”
綜而言之,學理上“理論”之“名”和“史”之“名”是并列關系,“理論藝術學”之“理論”不能涵蓋、包括“藝術史”。所以在“理論藝術學”之下列出“藝術史”,是邏輯之“名不順”。不若傳統上的“藝術史論”基本概念之“名”的“名實相稱”。
從學科目錄角度說,“藝術學”升為“門”,一級學科的“藝術學”可以仍舊是“藝術學”支撐的二級學科,如上述,可以是“藝術史研究”、“藝術理論研究”、“應用藝術學研究”。
個人認為這符合“藝術學”和“藝術”現實的對應關系。
“藝術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社會活動,可見“藝術學”研究對象的體量極為豐富。
但是,藝術的體量不論有多大、多豐富,都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屬于滿足人類的“精神生活”的欣賞為主的“藝術”,如詩、畫、雕刻、書法、音樂、戲劇、影視;另一類屬于滿足人類“物質生活”,并且旨在提升人的生活品質的“藝術”,這就是“設計藝術”。如果把前者的整體研究歸之為“藝術史”和“藝術理論”范疇,那么后者就可以相對地稱之為“應用藝術學研究”。
“應用藝術學研究”的范疇包括“設計藝術”和“藝術產業”的整體研究。以“設計藝術”為例,過去的20世紀是公認的“設計時代”,這個時代的眾多設計是伴隨、順應著材料科學及加工技術的發展而誕生的,同時也造就、反映了社會不同消費人群的生活需求、生活理念,這些需求、理念的“外化”是“藝術欣賞傾向”。
同時,資本的介入也產生正反相悖的效應。正向的效應是推動了設計藝術涉及的生活領域更廣更細致;悖向的效應是引發了人自身更多的貪欲,使“藝術設計”的“提升普通人生活品質”目標“異化”。
所以,“應用藝術研究”不以具體的單項的“產品設計”、“景觀設計”為研究重點,重點是剖析“藝術設計”歷史、社會的“橫斷面”,進行“一葉知秋”的研究。它的意義在于提示和警醒“設計藝術”及“資本運作”中的自我反省。
顯然,這是一個難度頗大的待開發領域。
“藝術產業”是另一個有難度待開發領域。
“藝術產業”本身并不是“藝術”,是以“藝術”為主體的“產業”運作。它牽涉到“作者”、“藝術(不論是美術、音樂,或戲劇、影視、小說、詩歌,等等)”和“市場”三個方面的協調。毋庸置疑,其出發點和歸結點都是“市場”。目前中國的“藝術產業”亟待開發,已有的“藝術產業”現狀不能令人滿意。和國外發達國家“藝術產業”相比,距離甚大,這也說明了“藝術產業”在研究方面的緊迫性。
綜上述,“應用藝術研究”就因為它自身的容量極大,滲入到社會的“衣食住行用”的各層面;也因為社會發展的現實狀態,而顯出需要的迫切性超過上述任何一項“理論研究”;更因為這種整合性研究已非“設計學”本身能容納,它須借助更多的學科知識和方法,進行跨學科的分析歸納研究,從“社會”、“人”的大藝術欣賞背景開始,歸結到“社會”、“人”的藝術價值取向的評判,爭取起到增加“利導”,減少“誤導”的社會效應。也因此應該在“藝術史”、“藝術理論”之外,獨立成為一門二級學科。
當然,不論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的藝術學學科目錄如何修定,藝術本身不會停滯不動。俗云“生活是長青的”,藝術實踐也是“長青”的,它不會依照人為的“目錄修定”去塑造自己的形象,只會用自己的發展實踐去檢驗“目錄”的得失。
參考文獻:
[1]劉道廣,藝術學:莫后退[J],藝術百家,2007,(01):102―105,
美術學是人文科學的組成部分,是一門研究美術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美術歷史的演變過程、美術理論及美術批評均是它的主要內容。美術學要研究美術家、美術創作、美術鑒賞、美術活動等美術現象,同時也要研究美術思潮、造型美學、美術史學等。此外,美術學還要研究本身的歷史即美術學史,就像哲學要研究哲學史一樣。美術學既可以運用自己特有的方法進行研究,也可以借鑒哲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文藝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因此對美術學的研究還可以同其他學科的研究結合起來,形成美術學研究的邊緣地帶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學科,例如美術社會學、美術心理學、美術市場學、美術信息學、美術管理學等等。這里,“美術”二字的涵義有時會擴大到書法及攝影等造型藝術領域。通過這一界定,美術學的基本研究對象包括美術史、美術批評與美術理論,構成了對“美術”這一現象的研究,這在我國已經形成美術學的基本框架。
然而遍覽歐美各地大學的學科設置,卻并不存在一個所謂的“美術學”的概念。至今還沒有與“美術學”對應的英文詞匯。歐美的美術史研究,且以德國為例分析,強調美術史本身的社會文化意義的派別影響最大。特別是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的研究方法成為美術史研究的主流,美術史巨子貢布里希更將圖像學的觀點進一步推延到人文學科的其他領域等等。在此意義上,美術史實際上是借美術的外殼,承載社會文化的歷史內容與含義。設在綜合性大學里面的美術史學科,大都擁有獨立的系別。如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這些知名大學均有美術史研究的專業。另外也有將考古與美術史并置的,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就有名為“考古與中國藝術史”。美術理論,美術批評學科,常設在綜合性大學的哲學系美學專業。當然,也有一批藝術院校有美術理論專業。
總之,國外還沒有一個可以能夠包含史、論、評含義的美術學概念。同時,也似乎不存在一個學科管理意義上的美術學。在中國古代美術文獻中,常常把畫評、畫史、畫論結合在一起進行探討。例如南齊謝赫的著名批評著作《古畫品錄》便是這種體例。謝赫在這部著作開頭,就對畫品即繪畫評論做出概括,“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接著對繪畫的功能和作用發表見解:“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覽。”這段話便是他的美術觀念和繪畫理論的表述。謝赫提出的繪畫六法,即品評繪畫的六條標準: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這六條標準成為此后繪畫批評中的根本原則,也成為我國古代美學理論的重要內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評理論和美術作品研究也可以進入史的范疇,中國古代畫論常將史和批評融匯其中。
美術批評與美術史、美術理論是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學科,它們卻構成美術學的基本內容。美術批評學可以作為美術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當然在批評學領域,美術批評學也可以作為批評學的一個分支,與文學批評學、音樂批評學等并列。美術批評運用一定的批評方法與原則,對美術作品的形式、語言、題材、內容、思想和風格進行品析、評判,揭示其價值,分析其優劣,或者對美術現象,美術思潮、美術流派、美術活動進行分析評價,揭示其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這種活動就是美術批評或者叫美術評論。美術評論和當前的創作實踐活動聯系比較緊密,批評家要參與美術活動,及時了解創作動向,推動創作活動的發展,美術批評家有時還可參與策劃美術展覽,組織創作研討等活動,因此美術批評也是一項操作性、現實性比較強的活動。而美術批評學則是從理論上總結批評規律,提出批評觀念、批評標準和方法,或者總結歷史上的批評成果,建立起理論形態的批評學科。
美術史是由美術史家和歷史學家或考古學家對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美術作品、美術文獻、美術遺跡進行發掘、研究、探討,客觀地揭示美術發展的歷史過程和基本規律的科學。中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美術史著作是唐代美術史家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它開創了撰述中國美術史先河。西方美術史學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紀意大利畫家瓦薩里寫作的《大藝術家傳》。這部書記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畫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動和創作,為后人研究文藝復興美術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該書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藝術史學科的真正建立應以18世紀德國藝術史家溫克爾曼出版《古代藝術史》作為標志。這樣,中國的《歷代名畫記》早于瓦薩里約700年,早于溫克爾曼約900年。所以,中國美術史的學科建立實際上始于盛唐。
美術理論是對美術問題的理論探討,通過對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美術及設計藝術作品也可以包括書法及攝影的功能與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結構、語言、風格及其中的審美規律和思想活動,揭示美術的普遍特點與規律。美術理論在狹義上主要是指美術基本原理,在廣義上則可以包括美術美學、美術哲學、美術心理學、美術社會學等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講美術批評理論也是美術理論的組成部分,但鑒于美術批評理論和美術評論活動相對的獨立性,因此美術批評和美術理論常常分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學科進行探討。
在對美術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客觀地揭示作品的創作年代、材料、作品的題材內容等,但當美術史家對其內容和形式進行探索時,也必然要與用一定的批評方法和藝術觀念及價值標準對作品做出評判,而在這一過程中,批評或明或暗地在起作用。固此美術史不可能完全離開美術批評。美術批評還是聯系美學、美術理論與美術史、美術作品的橋梁。由此看來,美術批評與美術史、美術理論是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三者成為美術學的基本內容。
關鍵詞:藝術學理論;門類藝術;研究對象;研究路徑與指向;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引言:如何對待藝術學理論研究?
2011年6月中旬,由南京藝術學院主辦的“第一屆全國藝術學青年學者論壇”在藝術學界引起關注,同時國內重要文藝報刊均作了專題報道和評論。其中,特別引起議論的焦點話題是,關于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學科之后,如何看待藝術學理論作為一級學科的定位,以及學科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問題。為此,我在論壇閉幕式上有過發言,主要是從藝術學理論學科發展方向的宏觀角度來談。現整理成文談幾點認識,以求教于藝術學界的同仁。
眾所周知,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定位,首要問題是涉及對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探討。對此問題的確認,最為直接的觸動莫過于是針對培養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生的論文選題,以及培養方向的爭論。這一話題我在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成立伊始,招收研究生工作以來就一直提起。我想,這也是我們與其他高校或研究院所共處于承擔教學工作和研究工作所無法回避而必須正視的問題。換言之,作為一個學科,藝術學理論研究不能沒有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與相應的研究方法,也不能沒有自己的教學內容,更不能沒有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的產出。一句話,不能沒有自身的教學常態和教學成果。否則,這個學科便難以持久維系,更無法前進。而藝術學理論學科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又最終都體現在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論文選題上,即研究什么和怎樣研究。所以,我所思考、所談論的,可以說是從一個教學的具體環節,即從高校或研究院所研究生培養的終端,來反思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的諸多問題。
現在的藝術學理論學科,前身是作為文學門類學科中一級學科,即藝術學下面的二級學科的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學科之后,藝術學理論成為一級學科,其下的二級學科分類,目前藝術學界比較認可的是:1.藝術理論,2.藝術史,3.藝術批評,4.藝術管理。當然,還可以細分下去,但大致可以涵蓋在這四個大類學科之中。這四個大類二級學科雖然都很重要,但從學科建設來看,它們之間還是應當有主次之分。比如說,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之分。像藝術理論、藝術史,就是比較典型的基礎理論研究,而藝術批評與藝術管理就屬于應用理論研究。這在其他學科序列中也同樣存在,如經濟學中就有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等。話說回來,一門學科的基礎理論總是該學科賴以成立的根本所在,也是其應用理論研究的重要依據。由此可見,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大多是以藝術理論、藝術史這樣的基礎理論作為專業方向或者說是培養方向,這是很好理解的。而無論是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抑或藝術管理,都離不開“藝術”二字,也就是說,無論是哪一個二級學科、哪一個專業方向,藝術學理論都必須冠以藝術作為研究對象,都必須立足于藝術,以藝術為研究領域的問題作為出發點與歸宿點,這是沒有疑問的。
然而,現在的問題在于,就研究對象而言,藝術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有藝術一般與門類之分;就研究路徑而言,有從一般原理出發研究具體現象與從具體現象研究中抽繹出一般原理之分,用通俗的話說,即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之分;就研究角度而言,有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之分;就研究指向而言,又有舉一反三與舉三證一之分。那么,藝術學理論學科應該研究什么樣的“藝術”問題呢?又應該以怎樣的路徑、角度和指向研究藝術學理論問題呢?說的具體些,就是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可以有哪些論文的選題?又應當如何去做論文?這是我著重討論的內容。
一、藝術與藝術門類的關系
在談論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對象的問題時,有必要先明確藝術與藝術門類的關系。一般說來,“藝術”是廣義的稱謂,即對各藝術門類給予的抽象總稱。目前,我國關于藝術學的學科設置,就是以這個總稱來命名的。而在各種藝術中,通常習慣將綜合兩種或是兩種以上的藝術說成是綜合藝術,這種方式占有很大的比例。借助綜合藝術的概念來說,藝術與藝術門類的關系,其實是有區別,又有聯系的。
關于藝術的概念,通常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概念,我想對這個概念不需要費太多的口舌。但從歷史上看,我們中國人的藝術概念大多是廣義的,不必說中古以前“藝”與“術”的所指①,就從晚清劉熙載的《藝概》與近代黃賓虹、鄧實主編的《美術叢書》②來看,我們的“藝術”概念也還是所有的藝術門類的總和。而西方人則把造型藝術視為狹義藝術,把包括音樂、戲劇和舞蹈之類的表演藝術,還有詩歌乃至文學視為廣義藝術。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問題,相對于作為門類藝術總和的廣義藝術概念而言,既然造型藝術是狹義藝術,那么,表演藝術又何嘗不是另一類“狹義藝術”呢?在這個意義上,甚至詩歌、文學也可以說是一種“狹義藝術”。所以,我們在談論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時,區分藝術的廣義與狹義并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它們指向的都可以說是各種不同的藝術門類。
這樣解說“藝術”與“藝術門類”這兩個范疇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對于藝術學理論研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這里有必要再多說幾句。關于“藝術”的范疇概念,其實是針對所有藝術門類的抽象。用哲學的術語來講,“藝術”實際上是指“藝術一般”,是對不同藝術門類所具有的共同性質的指認。這里又有一個概念的細分,是說作為“藝術一般”的“藝術”,是有別于作為所有藝術門類總和的“廣義藝術”。這話怎么說呢?我們認為“藝術一般”是從哲學高度對藝術門類的整體觀照,而“廣義藝術”則是對各種藝術門類的歷史羅列。相對的說,藝術門類是“藝術特殊”,是藝術一般現實存在的具體形式。藝術學理論研究中的“藝術”與“藝術門類”(包括美術、音樂、戲劇、戲曲、舞蹈、設計、影視等)之間的關系,如同文學學(又有稱“文藝學”)研究中的“文學”與“詩、詞、歌、賦、散文、小說”等一樣,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
為什么要談論這個問題?因為不管如何爭論,有一點是藝術學界的共識,即藝術學理論研究主要偏重思辨③,是對藝術活動一般規律的研究。所以,人們自然會認為,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最好是“藝術”(即藝術一般),至少是廣義藝術(即對多種藝術門類的綜合考察)。這種看法并沒有錯,但不能絕對化、單一化,甚至唯一化。我們的研究生在做開題報告時,常常因為選擇了美術、書法或音樂作為研究對象而受到質疑,說這不是藝術學理論研究,更像是藝術門類的選題。這樣的質疑實際上就是將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絕對化、單一化了,是對藝術與藝術門類之間的一般與特殊的辯證關系缺少認識的結果。哲學的基本常識告訴我們,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而特殊是一般的具體反映。沒有特殊便沒有一般,反之亦然。一般與特殊是相對而言的,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相對于文學,詩成了特殊;相對于風雅頌、離騷、漢樂府、建安古風、唐宋格律詩、近現代白話新詩,詩又成了一般。同樣,在人文學科――藝術學――造型藝術學,再細化到繪畫,乃至國畫……,但凡在縱向范疇鏈中,每一個層級對上都是特殊,對下都是一般。因此,藝術學理論研究不應該僅僅是以藝術或廣義藝術作為對象,而是應該把所有的藝術門類都當作是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基礎對象。我在這里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藝術學理論研究并不是越抽象、越寬泛就越好,也不是一定要跨越多少藝術門類,這是因為,如果選取具有典型闡釋意義的某一個藝術門類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也同樣可以討論具有一般意義的藝術規律問題,那么這并不妨礙它成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好選題。
如上所述,一般總是存在于特殊之中。誠如,藝術學之父、19世紀末德國學者康拉德?費德勒的研究是從繪畫入手的,20世紀中期最重要的藝術學學者、法國人保羅?梵樂希則側重于詩學研究。舉證費德勒、梵樂希的研究,絕不意味著我們要照搬照抄西方人的那一套來建立中國藝術學;我們當然要結合中國藝術的特征、考慮中國具體的國情來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理論研究。我想說的是,借鑒西方藝術學研究,我們會很清楚地看到,一個美術學或者音樂學的研究論文選題,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個案研究,只要它能夠指向一般,并對藝術門類有上升的指導和引領作用的,甚至對其他藝術門類活動也有啟示或參證的功能,它便具有了一般的意義,便可以視作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具體形態,視之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課題。因此,有一些藝術學理論研究選題與藝術門類研究選題相吻合是很自然的事情,關鍵是看其著眼點與結論是否指向一般。既然藝術學理論研究可以用藝術門類的素材為研究對象,那么,這樣的研究論文與藝術門類研究論文又區別何在呢?
我們認為,藝術門類研究與藝術學理論研究之間雖然存在著復雜的交叉關系,但其中的區別是可以界定的。總體而言,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可以是藝術一般,也可以是藝術特殊,但其研究指向必須是對一般規律的揭示。正像文學學(文藝學)領域可以有抽象的、跨門類文學的文學一般規律的研究論文,也可以有借助于文學門類研究而抽繹出文學一般規律的論文一樣,藝術學理論論文無論是以藝術一般還是以藝術門類為對象,其最終都應當指向藝術一般規律的研究,否則,它便不具有理論的普遍意義及其應有的指導價值,便不能被視為藝術學理論論文。而藝術門類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特殊,其研究指向可以是特殊,也可以是一般。一般規律可以包含特殊規律,但特殊規律的揭示卻并不一定都上升到了一般,也就是說,藝術門類的研究論文中有許多命題并不需要上升到一般,或者研究者僅僅停留于具體論事的層面而沒有上升到一般,這樣的研究論文當然只能被列入藝術門類研究的范圍之中。如果藝術門類的研究命題能夠通過具體的藝術現象考察抽繹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規律,即從特殊上升到一般,那么,這樣的研究論文既可以看做是藝術門類研究,也可以視為是藝術學理論研究,學科的發展允許一定的交叉。
二、藝術學理論研究的路徑與指向
在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就是對任何一種理論研究、一種學問乃至一門學科,都認為應該是有特定的指向、依據特定的視角研究現象世界的特定方面,從中發現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抽象提升而形成概念、范疇及其邏輯體系。當我們運用這些已知的規律或范疇去探究未知世界時,它們便成了方法。由此可知,理論研究乃至一門學科的研究方向的確立,其規律、范疇與方法是對同一“智識”的不同認知或不同表述;另一方面所謂研究、學問、學科可以由兩種不同的路徑來完成,一是自上而下,一是自下而上。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也是如此。很顯然,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以及學位論文的選題也不例外。
如上所述,藝術學理論研究應該從高度抽象的藝術理論(即藝術學原理)出發,運用藝術學所特有的范疇與方法研究具體的藝術現象,解決各藝術門類之間的具體問題,這便是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我相信,藝術學理論也應該像文學學或文藝學那樣,有跨越各種藝術門類之上,具有高度抽象的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論文,也熱切希望我們的研究生能夠做出這樣的理論文章。然而,常識告訴我們,藝術的一般規律正是從藝術門類的特殊規律中抽繹出來的。沒有一種藝術的一般規律,可以脫離各種藝術門類而存在,因此從藝術門類研究中抽繹出的藝術學理論一般規律,這便是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從學理上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這兩種研究路徑是相輔相成的,相互間也是不可偏廢的。但是,鑒于藝術學理論學科在我國的發展現狀,以及我們的研究生實際的知識積累與研究能力,我們又不能不對這兩種路徑作務實的考量。
首先,我們應當認清藝術學理論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它與文學學或文藝學的研究對象有顯著的不同。
文學學或文藝學屬下的各文學門類(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雖然同樣存在著形式的差異性和規律的特殊性,但它們都是以語言文字作為自己的物質載體和表現手段,應當說,文學學或文藝學研究者作跨門類的、抽象的研究相對方便一些。而藝術學理論研究對象則大不同,不僅美術、設計等造型藝術門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音樂、舞蹈、影視等表演藝術門類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直至造型藝術門類與表演藝術門類之間更是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對于研究者幾乎可以說是隔行如隔山。這給藝術學理論研究進行跨門類的、抽象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我想,西方的一些藝術學理論學者常常將自己的研究設定在某一領域也是依據其差異而定的,比如有選擇造型藝術門類范圍,或者說設定在相鄰近的幾種藝術門類的范圍。也許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專家們跨門類跨得太大,難免要說外行話,鬧出大笑話。換言之,藝術學理論自上而下的研究選題,不僅需要有抽象思辨能力和對藝術學原理的把握,還需要具備既廣闊又深厚的藝術門類研究的積累,二者缺一不可。依此推論,沒有對各種藝術門類既深且博的研究,絕無可能做好高度抽象的藝術學理論研究。從現實狀況看,我們的大部分研究生,不僅碩士生很難有這樣的知識積累,博士生也很少有能這樣精通兩門或者更多藝術門類專業知識的儲備。即便是我們的教師,在這方面的積累又能做到什么樣程度呢?
再者來看看藝術學理論這一學科的研究現狀,尤其是它在我國的發展,也同樣制約著我們采取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
在西方,現代意義的藝術學理論研究雖說是建立于19世紀末,但始終是被當作處于變幻流動的學術研究,沒有真正進入到高等教育的常態化教學體系。所以,它可以不斷出現新視角、新指向,產生新觀點、新方法,卻難以像文學學或文藝學等其他學科那樣形成精密完備的、具有經典意義與權威性的理論體系。西方藝術學早在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傳入我國,但真正全面產生影響,以至在我國學界獲得認同卻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的事。而且,在我國又有一個特殊現象,就是藝術學學科設立在前,理論研究反而滯后。就是說,我們已經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也有一些學者在努力撰寫這方面的理論著作,但由于學界至今對藝術學理論的基本理念、基本構架、基本范疇還沒有形成較為明確的共識,甚至還在為“什么是藝術學”爭論不休,還在為藝術學學科究竟是不是一個“偽命題”存有疑慮,因而學界始終沒有能拿出一部普遍認可的藝術學理論教材。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我們有什么理由一定要求研究生作自上而下的研究呢?因此,我認為,現階段的自下而上的藝術學理論研究,絕不僅僅是由于個人能力或整體研究的不足而不得不采取的權宜之計,可以說,這主要是一種務實的、有利于學科建設的長久之計。
當然,我們不能要求藝術學理論研究者精通每一門藝術,但同時我們也無法相信,一個甚至連某一個藝術門類都不精通的人會成為真正的藝術學理論家。這種說法可能會引起爭議,但在這里,我只是就共性而言,就事論事。事實上,倘若研究者不能根植于藝術門類的研究,甚至連研究對象的學術發展狀況、學術前沿都不了解,又如何去深入研究,揭示出規律性的問題呢?同樣,對各藝術門類都只知道一點皮毛,不深入了解研究對象,就急于提升上去,描述一般性規律,猶如沙灘上造房,沒有不失敗的。我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包括我們教師在內,如果能夠扎扎實實地以各種門類藝術的理論研究為基礎,從中抽繹出跨越各種藝術門類之上的藝術學理論,逐步形成高度抽象、較為完備的藝術學理論體系,這無疑是對藝術學學科建設極有價值的貢獻;也只有學科建設發展到這一階段,才能有真正屬于這個學科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
三、藝術學理論與美學的區分
說到這里,有必要談一談藝術學與美學的關系。因為,藝術學理論偏重思辨、指向一般的特征,從表面上看與同樣以藝術為研究對象的美學(這里主要是指18世紀末以來又被稱為“藝術哲學”的美學概念)很近似,所以人們常常將二者混淆起來。現在有不少采取自上而下研究路徑的藝術學研究論文,實際上是不自覺地從美學立場出發的。我在這里不能不加以辨析。
大家知道,藝術學創立之初,是因為其時對藝術做理論研究的任務主要由美學(藝術哲學)承擔。然而,美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它來自于對人的感性認識的研究。藝術之美包括形的美、音的美、色彩之美,乃至風格之美,固然也是美學的研究對象,與藝術學理論在研究對象上有一定的交叉重合,但由學科性質所決定,美學對藝術現象的哲學思考是指向人類的一般認識規律的,與藝術學理論對藝術現象的研究指向藝術創造的一般規律大相徑庭。由此,也決定了二者的著眼點、思維方法的不同。換句話說,美學(藝術哲學)是從美學本身的觀念原則出發評判藝術,它對藝術品的研究方法、所獲結論,與其把包括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在內的一切美作為對象,并沒有根本的不同;美學的任務,是要揭示人類感性認識的基本規律,揭示作為人類認識“初級階段”或“低級形式”的審美活動,有怎樣的獨立價值、特殊意義,以及如何發展與完善人類的感性認識。這種以藝術作為典型性對象自上而下的美學研究,對于以往偏重理性認識進行研究的哲學,當然是極為重要的補充,但對于藝術領域涉及的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來說,卻顯得有點不著邊際,難免有隔靴搔癢之弊。美學家可以不精通藝術門類,藝術家也可以不懂美學(藝術哲學)。正因為如此,藝術學應運而生便有了自己的存在空間。
進言之,與美學(藝術哲學)不同,藝術學理論的研究不論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其指向必須是包括藝術起源、藝術本質、藝術創造、藝術作品、藝術發展規律等等在內的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換言之,藝術學理論不僅以藝術作為研究對象與出發點,更把藝術作為自己研究的終極指向。費德勒曾經嚴辭批評美學對藝術的研究只是抓住了藝術表層的、部分的附加屬性,而無法深入研究藝術活動內層的本質,這樣的研究對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是有害的。因此,他在創建現代形式的藝術學的同時,努力與美學劃清界限、分道揚鑣。用日本學者黑田鵬信的話說:“美學,把美做對象,是最穩妥的事。倘使把藝術當作對象,還是藝術學來得妥當。”④由此可見,美學(藝術哲學)理論體系再高深、再抽象、再完備,也不是今天的藝術學理論應該直接拿來作為自上而下研究的邏輯起點的。如果我們仍以美學(藝術哲學)的立場來討論藝術學,那只能是走回老路,扼殺藝術學。
了解這段歷史,認清藝術學與美學(藝術哲學)關系的目的性,是要提醒我們的研究生不要把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論文寫成純粹的美學文章。藝術學理論研究偏重思辨、指向一般,唯有深刻的理論抽象與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揭示,藝術學理論才有可能對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產生啟發、引領的作用;但它的抽象上升是有特定的范圍的,也就是說,藝術學理論研究只能抽象上升到藝術一般,而不需要像美學(藝術哲學)那樣指向認識一般。由此,我想概括出以下幾點藝術學理論研究應有的特征:
1.藝術學理論論文應立足于藝術本身并且以藝術活動為終極指向,而不是泛泛地立足于哲學,并且以哲學認識為終極指向;研究對象不是以藝術為典型的感性認識,而是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本身。
2.藝術學理論論文選題應側重研究藝術創造者與藝術活動之間的關系,研究藝術創造者如何從事藝術創造,其基本問題是藝術創造者與藝術對象之間、與藝術創造之間的關系。
3.藝術學理論論文主要是考察具體的藝術活動,從各種門類藝術的理論研究中總結抽繹而來,所要揭示的應是藝術活動內在規律,或者藝術創造者觀照現實、從事藝術創造的一般規律,而不是從一般美學原則演繹而來,以主觀性原則對藝術現象作一般的價值判斷。
4.藝術學理論研究中的藝術主體可以是藝術接受者,但更主要指向藝術家,藝術創造可以涉及藝術審美,但主要指向藝術品的創造、傳播過程。
5.藝術學理論論文的研究結論,不應是給藝術家一些何為美與不美或者如何判別美與不美的抽象原則,而是必須對藝術家及其創作行為具有直接的引領作用。可以說,是藝術家迫切需要的,對藝術活動有指導、引領意義的研究命題,就是藝術學理論論文的好選題。
如此說來,對于藝術學理論研究并不意味著我們絕對排斥借鑒美學的一些理論來研究藝術學。為什么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各種學科的觀點或方法來研究藝術現象,卻獨獨不能借鑒美學的觀點或方法呢?當然不是。藝術學研究可以從政治學、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各種學科獲取營養和方法,當然也可以從美學中獲取營養和方法。我們反對的是,不知道藝術學與美學的分工,直接以美學原理來研究藝術,甚至以美學取代藝術學,以為這就是藝術學理論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結果一腳踩空,得出一些大而無當的結論。
四、藝術學理論研究視角的廣度與深度
以上是從藝術學理論學科中的一般藝術理論研究與藝術門類研究的關系,從藝術學理論研究與美學(藝術哲學)研究的關系,談論了我對藝術學理論研究論文選題的總體看法。接下來,我想談一談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及其相互關系的問題,這也是與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密切相關的問題。
與其他學科一樣,藝術學理論研究大致有兩種視角,一是廣度;一是深度。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廣度與深度各自都可以有多方面、多層次的理解。所謂廣度,是衡量涉獵藝術門類或多或寡、運用方法或綜合或單一、研究結論或普適或專門的維度。所謂深度,則是衡量我們的研究無論抽象提升,還是深入挖掘,所能達到的透徹程度的一個維度。相對而言,廣度是一種橫向的研究視角,而深度則是一種縱向的研究視角。這兩種視角既有區別,也有聯系。例如,我們可以借鑒、運用多種其他學科的范疇或方法來考察某一藝術現象。從跨學科的開闊視野或方法的綜合運用來看,這樣的研究是有廣度的。如果做得好,有助于人們全面認識、深入理解這一藝術現象,那么,這種研究的廣度也同時具有深度的體現。但如果對所運用的各種范疇或方法缺少深刻的理解,對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缺少深層次把握,這樣的研究必然是雜蕪零碎的,既沒有深度,也不見廣度。同樣,我們可以用一種范疇或方法來考察多種藝術門類,從涉獵的范圍來看,這樣的研究是有廣度的;如果做得好,有助于人們從多種藝術現象中認識藝術一般規律,它又體現出另一種深度。但如果不精通所涉獵的多種藝術門類,對它們的共同藝術規律缺少把握與抽繹能力,這樣的研究又只能是生搬硬套的,同樣是既沒有深度、也沒有廣度。此外,從揭示某一藝術現象所隱含的藝術規律中作舉一反三的研究,也可視為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同樣,從綜合考察多種藝術現象所共有的藝術規律中作舉三證一的研究,也是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但如果舉一而不能反三,其深度必然大打折扣;舉三而無法證一,其廣度也會受到質疑。由此可見,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廣度與深度,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
在這里,我想側重談談藝術的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關系。從目前本學科研究狀況看,藝術學理論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基于“藝術自律”的認識,將藝術視為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藝術家特有的精神活動,側重于藝術形式、藝術活動自身規律的內部研究;這樣的研究被稱為藝術形式分析。一是基于藝術是人類精神活動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的認識,認為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始終處于人類社會政治、經濟、學術、宗教、風俗乃至技術的全面包圍與直接影響之中,努力揭示社會文化與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的必然聯系;這樣的外部研究被稱為藝術文化學。據此來說,無論藝術形式分析(內部研究)還是藝術文化學(外部研究),這兩類論文選題也都屬于藝術學理論研究的范疇,都是我們需要和歡迎的。至于藝術形式分析大多表現為對深度的追求,藝術文化學大多體現出研究的廣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絕不能因此而錯誤認為,藝術形式分析方面的論文只應追求深度而無須考慮廣度,或者藝術文化學方面的論文只需追求廣度而可以不考慮深度,那樣做,我們不可能有真正的深度或廣度。
如前所述,在藝術學理論研究中,深度與廣度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作為關于藝術的內部研究,藝術形式分析既可以側重研究藝術一般,也可以重點考察藝術特殊;既可以從藝術一般出發而指向藝術特殊,也可以從藝術特殊出發而指向藝術一般。可見,它的廣度,可以表現為對多種門類藝術中存在的共性形式因素的綜合考察與比較研究,也可以是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某一藝術門類的某種形式的考察,甚至還可以表現為某一藝術門類某種形式的研究結論具有較為廣闊的藝術學意義。假設這樣的研究只限定在某一門類藝術的某種形式,只會運用某一種方法作就事論事的研究,獲得的結論也僅僅局限于此而不具有藝術一般的意義,那么,它既沒有廣度,也不可能有藝術學理論意義上的深度。如果說它有價值,充其量也只是藝術門類研究的價值。反過來看,假設藝術形式分析雖然橫跨幾種藝術門類,但考察的形式因素并不真正具有跨藝術門類的共性;運用的研究方法雖然種類繁多,但研究者并沒有理解這些方法各自的功能、適用范圍以及它們之間的互補性;獲得的結論雖然抽象、具有一般意義,但超出藝術之外而指向其他學科,那么,雖然表面上看它有廣度,但不可能有藝術學理論意義上的深度,因而這種廣度也是虛假的。
作為關于藝術的外部研究,藝術文化學同樣必須是廣度與深度的統一。其深度的體現,主要是研究者能夠深刻把握與透徹闡發社會文化(包括政治、經濟、學術、宗教、習俗乃至技術)對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的影響作用。實際上,在社會文化諸因素和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之間,存在著各種層面的聯系與種種發生作用的中介環節。假設這類研究不能揭示出其間真正的聯系,做實中介環節,也就是說,如果藝術文化學研究缺少深度,便會造成兩張皮的現象,其廣度只能是虛假的。假設這類研究雖然揭示出社會文化諸因素和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的聯系與種種中介環節,但只停留于表面,而未能深入到藝術形式內部考察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影響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或者所得的結論不是指向藝術,而是指向社會文化,那么,它既不見深度,也不具有藝術學理論意義的廣度。
進言之,藝術形式分析如果真正做到了研究深度與廣度的統一,常常會類似于藝術文化學研究。同樣,如果藝術文化學研究真正能夠深入,又常常與藝術形式分析有相似之處。換言之,藝術形式分析與藝術文化學這兩種研究僅僅是各有側重,而不應該絕對的對立起來。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認為,藝術形式分析如果能夠有效地引入藝術文化學的一些觀點與方法,便獲得了研究的廣度;藝術文化學如果能夠有效地進入藝術形式分析的層面,便獲得了研究的深度――這兩種情況都是我們樂于見到的。
五、關于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生論文選題的基本意見
綜上所述,在對藝術學理論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思考基礎上,我想再來談談對本學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基本意見,這是本文探討問題的具體落實,也是我們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的根本所在。
首先,我認為,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既可以選擇藝術一般為對象,也可以從藝術門類中找選題,關鍵是看如何去研究;只要研究生所作的研究不是陷入藝術門類無法上升,而是從藝術問題、藝術史料、藝術現象中揭示出隱含的帶有普遍意義的規律,用以指導藝術活動、促進藝術發展,無論所選擇的研究命題和對象在哪一層級上的,都應視為藝術學理論研究范疇,我們教師都應予以鼓勵。
其次,在現階段,應當肯定碩士生和博士生沿循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也正因為如此,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在總結以往研究生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每一位碩士生、博士生應該努力熟知兩個以上的藝術門類研究,同時努力至少具有一種藝術門類的實踐經驗。如果該研究生缺少這些必備的研究條件,必須補修相應的課程。只有精通某種藝術門類,以此為根基,才能通過相鄰藝術門類的比較研究逐步做到觸類旁通,跳出門類的的局限,揭示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打通”。當然,這絕不是僅僅讀“藝術概論”所能獲得的浮于表面的“打通”,而是深入研究之后的真正的打通。
鑒于藝術與藝術門類的辯證關系,我們可以要求基礎好、已具備兩門以上藝術知識的研究生做跨藝術門類的藝術學學位論文,但必須防止淪為大而空。同時,對于愿意立足于自己熟悉的藝術門類之中,自下而上、以點帶面,抽繹出有價值的一般規律,實事求是,將藝術學學位論深做實,也應該給予支持。這就是說,在研究對象問題上,我希望我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打消顧慮,消除誤解,所有廣義藝術與狹義藝術、藝術一般與藝術特殊,都可以進入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視野。而判斷其是不是藝術學理論論文選題的關鍵,是看它們的思維指向與方法運用的是不是在力圖揭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活動規律。當然,我的這一說法和提倡也多為個人意見,是根據現實狀況而提出的,期待大家的討論。
最后,我想補充談一下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之下的各類二級學科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我們碩士生和博士生所選擇的不同研究方向之間的關系。它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也有直接的影響。
我們知道,在藝術學理論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中,藝術理論側重研究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分類、藝術活動(包括藝術創作和藝術形式)的基本范疇或基本規律等等。藝術史側重研究作為歷史現象的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發生、發展、演變的規律,可以包括中國的、外國的、古代的、現代的,又可切塊為藝術通史、藝術斷代史、藝術思想史、藝術風格史、藝術類型史、藝術接受史、藝術傳播史、地域藝術史、民間藝術史、藝術考古等等。這是兩門最主要的藝術學基礎理論學科,也是目前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生主要選擇的研究方向。作為應用理論研究,藝術批評、藝術管理也可以涉及多方面領域,包括古代的、現代的,研究領域所涉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在史與論、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之間,我們不能只注意專業方向之間的差異性,而忽略它們的相互關系。否則,將它們孤立對待,只能作繭自縛,致使研究思路受到很多限制。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僅著眼于二級學科之間的差別性,這些專業方向看起來很細碎、很繁雜,但實際上,它們是密切聯系的,是我們研究同一藝術問題的不同觀照側面。同樣以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為對象,藝術理論側重于觀念體系、范疇體系、方法論體系的研究,雖然比較抽象,但卻是靠藝術史研究支撐的,是從藝術史研究中抽繹出來的。藝術史側重于對已經發生的歷史現象的研究,從中揭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發展規律,這樣的研究顯然也離不開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支持。而藝術批評、藝術管理作為直接干預藝術創作和藝術活動的研究,更是以藝術理論與藝術史的把握為根據的。因此,一方面,我們應該依據對藝術學理論研究與藝術門類研究的關系的認識,從總體上把握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命題的性質,確保其屬于藝術學研究界域;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認清藝術學理論各專業方向的各自側重及其相互關系,使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既有明晰的專業方向的指向性,又不至于割裂地看問題,而能綜合運用藝術學理論各二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展開史論結合、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結合的研究。
關于藝術史研究,有必要多說兩句。現今西方的藝術史研究,大多放在歷史學的門下。研究的對象主要是造型藝術史,除繪畫外,建筑、雕塑和陶瓷等工藝美術及其他造型藝術都包括了。這相當于我國在美術與建筑、設計分家之前的美術史范疇。我們可以把它稱為狹義的藝術史。前面我已經提到,造型藝術史之外,包括音樂史、舞蹈史、影視藝術史在內的表演藝術史研究,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狹義的藝術史呢?西方的藝術史似乎不包括它們;我國現在設置在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中的二級學科藝術史,與西方現存的藝術史最大的不同,是不僅將造型藝術作為研究的對象,也把音樂、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作為研究對象。概括來說,視覺藝術史、聽覺藝術史、表演藝術史都涵蓋了,我們可以稱之為廣義的藝術史。
我們如果注意到藝術史研究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就應該根據研究者的學術背景的不同,對其研究范圍的廣、狹采取包容的態度。要一位藝術學理論學者什么門類藝術都懂才能做研究,無異于天方夜譚。但是,我們可以要求研究者能夠將一般落實到特殊、在特殊中抽取出一般,能夠將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統一起來,將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融匯起來,將史、論研究結合起來。那么,什么樣的命題才是藝術史的研究對象而有別于常見的門類藝術史的研究對象呢?我提出如下幾點僅供參考:
1.以藝術門類的歷史素材為研究對象,但研究宗旨是討論藝術本質、藝術分類、藝術起源、藝術形式的發生與演變等問題。
2.以兩個和數個藝術門類的歷史素材為研究對象,研究宗旨是討論它們之間共同的規律性問題。
3.以歷史上重大藝術現象為研究對象,而這些藝術現象并非局限于某一藝術門類,而是多種藝術門類共有的表現,研究宗旨是討論它們之間共同的規律性問題。
4.以歷史上某門類藝術的藝術現象、藝術作品、藝術家為研究對象,運用社會學、歷史學、倫理學、人類學、文化學、語言學、圖像學、經濟學、政治學、考古學、民俗學、宗教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抽繹出其中與其他藝術門類具有共性的規律。
5.以歷史上某一藝術流派、團體或藝術家為研究對象,討論其與社會之間產生的多種相互影響,揭示其藝術思想、風格、傳播等在社會歷史中的發展規律。
6.以上諸種研究的交叉研究。
總之,不論是從兩種或數種門類藝術素材出發,還是從一種門類藝術的素材出發,藝術史的研究,在總體上表現為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它可以做微觀的研究,但必須回到宏觀的宗旨上來;它可以深入地剖析研究對象,但必須揭示某個具有共性的藝術規律問題。從一般到特殊,再從特殊回到一般。在這里,我要再次強調的是,藝術學理論研究必須從特殊上升到一般,上升到“藝術一般”。如果我們的研究僅僅滿足于從特殊到特殊,僅僅在某個自己熟悉的藝術門類中兜圈子,不去思考或者沒有能力從自己的特殊研究中抽繹出藝術一般規律,我們就無法真正建構起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框架,而只能永遠停留在藝術門類研究的層面上,這同樣是對藝術學理論學科的扼殺。
六、結語
當下,藝術學理論界存在著一種普遍的現象,即有些作者已經寫出了由下而上,以藝術門類素材為研究對象,上升到揭示藝術一般規律的論文,卻不知道自己在做藝術學理論的研究。我們可以把這樣的研究稱之為“不自覺”的藝術學理論研究。這種現象并不為怪,就連西方藝術史(狹義的藝術史)研究中也有許多這樣的論文和論著,甚至某一研究流派。我們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從成立伊始,就一直關注這一現象問題,曾經向東南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大學等單位的研究生院(處),征集了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目錄,刊登于《藝術學研究》上,用“不自覺”的研究可以囊括其中一部分學位論文。但其中也有不少論文還停留在藝術門類的“特殊”研究層面上,并未上升到“藝術一般”。這是歷史,無須回避。我們在長期的教學中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我稱此種現象是從不自覺到自覺,逐步形成藝術學理論研究界域的必然發展過程。
為了比較深入地討論有關藝術考古學科教育的問題,筆者首先厘清一些概念,以便以后的討論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上得以展開。這些概念,與常見的、書本教材的表達,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不同之處提供了一些筆者的思考。
(一)關于考古學與藝術考古學考古學是西方傳進的一門先進的人文社會學科,其不同于文獻史學,也不同于具有中國傳統的金石學——文物學。但是,考古學又和文獻史學、文物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時至今日,無論哪個國家或地區,研究歷史科學,尤其是中古史以前的歷史科學,如果離開了考古學,就會有嚴重的缺憾。與之相仿,研究文物學,尤其是研究大致相當于中國宋代以前的文物學,離開了考古學也是萬萬不能的。考古學以田野操作作為其基本的學術特征,簡而言之,就是考古學探討的問題出自于田野,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實踐于田野。這里所謂的問題,就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本樣式,包括了存在的環境,維持人類生命及社會的基本方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當然是物化的表達),也包括了人對愉悅感的獲得。現在,在這里討論一下“愉悅感的獲得和肯定”問題。個體的人乃至組成為社會的人群,受大自然環境的基本掌控,會感覺到生存空間的逼仄。個體的人和組成社會的人群,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所限制,會感到自己常常處于無能為力的狀態。挑戰這種逼仄和無能為力的狀態,人類是需要思想、夢想和幻想的。在人類的思想、夢想和幻想的范疇之內,既有對大自然、客觀環境的琢磨和開發,也有對自身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包括對他人和不同人群的能力的借鑒、學習和模仿)。此外,這些思想、夢想和幻想就要給予人們以憧憬、舒適感,以及對于未來充滿希望(當然這種希望,首先建立在對自己能力的肯定上)。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使人們獲得一定的物質剩余和時間閑余的時候,人們要把這種“美”、舒適的感覺物化,這就是藝術與審美的起源。當人們需要了解人類適應環境、順從環境、挑戰環境、破壞環境又被環境所懲罰的歷程時,人們離不開環境考古學。當人們了解自身的創造能力,以及由這些創造能力反過來為社會創造物質,生活條件改觀,人們生活狀態的多樣化,又感覺到生產、生活資料總是不夠豐富時,人們自然會應用一般考古學來了解這一歷史。與人們對于環境考古學、一般考古學需求相仿佛,人們對“美”的歷程(認知美、創造美)的探究,當然就需要藝術考古學。所以,社會上極少數人專門從事的考古學,實際上距離全體人類的歷史、生命史、生活史、審美史是密合無縫的,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教育事業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會認可這一點。
(二)關于藝術史與藝術考古藝術的起源,是和人類有閑余時間思考舒適感即最初美感的物化同步開始。這種物化,不僅僅是通過畫面,如在泥板泥地上以及洞穴石壁上的刻劃,不僅僅是做出三維造型,如泥塑、陶塑、石雕、木雕等。其實更重要的是對人身本體的各種認可,包括對異性的欣賞、對老人的尊重、對嬰孩的撫愛、對少年的引導教育;包括紋身、發飾、穿鼻、穿耳;包括運用發聲器官而產生歌唱和詩吟,也包括用軀干、五官、肢體語言發展出的舞蹈。對人身和人群這種美的寄托,可能還要早于利用自然材料的外化的表現。所以,藝術史的開端幾乎和人類社會的開端一樣古老,人們在肯定了生命和肯定了對生命的維持之后,任何舒適感都有可能導致藝術的產生。所以,雖然個體生命會表達個體性的美感的外化顯現,但社會性人類藝術的產生并不主要是一種個體的行為,而是一種基于個體的群體的必然,由個體向群體的聚會和飛躍更為重要。人們定居以后,對擺脫自然的掌控、創作出豐富的物質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日益加強,其發展頻率日益加快。同樣對于藝術來說,它們的品類、樣式、品種、材料、技法的發展與演進,也大抵如此。今天,考古學的收獲可以說明這一切。正如人們獲得近現代生活以后,很少或很難具體考慮人們從野生動物般生活狀態時擺脫出來的那一刻,即真正成為人的那一刻,無論是環境、自身、技術獲得與創造,極少去回溯、考慮這一初期或早期的問題。同樣,在近現代藝術品類紛繁、光怪陸離、充滿激情的表達下,人們也很難去考慮藝術起源的“端點”的問題,如品類、樣式、品種、材料、技法的發端。這當然是藝術史的問題,在分門別類的藝術上,又可以區分為美術史(還可以細分水墨畫史、油畫史、版畫史、水彩畫史、漫畫史等)、設計史、工藝美術史、音樂舞蹈史、綜合藝術史。應用考古學的方法,考慮藝術的端點問題以及藝術的早期發展問題,這就是藝術考古學所要解決、解釋的端點和早期的問題。正如人們對待新石器時代以后,文字文獻產生之后,例如,中國對于從三代直到隋唐五代,雖然文獻記載日益詳盡,可是考古學還是發揮著重要作用,發現、說明、解讀甚至參與重建某個歷史的片段。同樣,盡管藝術史在發展成熟的過程中,文獻記錄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是仍然需要考古學的發現、說明、解讀,這就是藝術考古學所要解決、解釋的關于藝術發展的問題,事關品類、樣式、品種、材料、技法。當現當代藝術不斷甚至急切地向歷史、向傳統汲取營養,重新評價、批判、認識傳統,以傳統為一種參照以冷靜地認識現當代藝術,考古學就是不可缺失的手段。
(三)關于藝術教育人們對生活技能、生產技能的獲得,是需要靠教育的。廣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學校教育范疇之外的。例如,大人對孩童的誘導、模仿、各種教誨,在自然環境當中的趨利避害,人群當中的互相幫助,正確與人相處,包括異性間相處、同輩間相處、異輩間相處的方式和能力,一般來說,這些是非學校教育,每個人幾乎不可避免地要經受這些教育。藝術教育有相近的地方,也就是對基本美丑的辨別,對自己的舒適感的肯定以及對人群總體的舒適感到美感的尊重肯定,這一系列的行為都需要進行誘導和觸發,這些教育一般也可以是非學校教育獲得的。一些觀點認為,人們的藝術是不需要教育的,是先天就能獲得的,這種說法起碼在后來就不盡準確了;也有認為藝術教育只能是依靠學校教育,這當然也是不完整的認識。藝術教育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方面:第一,基本審美的教育,對美的認識和肯定。第二,基本的技術教育。歌唱、舞蹈、繪畫、雕塑、設計等,都需要一些基本的訓練。第三,高等的教育及再教育。到了第三個階段,大致是為了造就專門的藝術人才或者稱為專門的藝術家的,如音樂家、畫家、雕塑家、設計家等。至于不主要依靠學校培養的藝術天才、天籟之音等,實際上是把教育的第二、第三階段隱形化了,這個階段他們擺脫了學校的外在形式,但是這一階段本身是跨越不過去的。陜北的信天游的老歌王、不識字的“白狼”柴根,講述過他多少次在山峁上、溝壑間一遍又一遍地反復大聲吼唱;津巴布韋地區的非洲石雕、木雕藝人,最有成就者,總是在精益求精,并且以對手的作品作為參照,以提高自己超越對手,這些都是上述第二、第三階段隱形化的實例。所以,把藝術教育定位于一個廣義的藝術教育,就是有一個由低級向高級升華的過程。我國既然有了藝術院校或藝術系科,有了成規模的學校、課堂、教材書本化的藝術教育,自然應當非常珍視這種條件,以造就現代藝術家。可是,往往是事與愿違,學校里往往難以創造出真正的藝術家和大師,其間的問題很多。有一般教育的問題(和非藝術廣大院校的教育的問題同在),也有專門教育的一些問題,但這些不是本文所關心的問題。本文旨在討論藝術教育的作用時,著重討論藝術考古對藝術教育某些糾偏的意義和價值。
二、藝術考古教育探究
藝術考古教育,是個相當寬泛的問題,包括針對教育的對象,針對教育的需求和目的,這里分成幾個主要層次、幾個主要側面進行討論。
(一)一般層次對于藝術教育,存在有中專水平、大學本科水平的一般藝術教育層次,藝術考古教育應當介入這個層次。藝術考古學可以考慮專門的本科教育,進行比較系統的考古學、藝術考古學、藝術史學的教學與訓練。培養的畢業生,為將來進入研究生教育階段做準備,也可以向文博考古研究、展示、保管單位提供人才,也可以向社會提供需要。作為非藝術考古學、藝術史學的藝術學科,應當把藝術考古學作為基礎課、必修課之一,這門課程不必占用很長時間。其主要任務是解釋清楚審美的起源,藝術的起源,一般藝術史與考古學的關系,解說藝術考古的最基本原理,介紹中外藝術考古的已有成就,使藝術學科的學生初步感覺到藝術考古訓練的必要。
(二)中高級層次所謂中高級層次的藝術教育,一般是指碩士、博士階段,藝術考古的介入應當帶有一定的科研成分。對于專修藝術考古學、藝術史學的碩士生、博士生,要求更加專業一些。例如,對藝術起源的研究,人類起源和藝術起源的關系,早期藝術與人們定居的關系,以青銅器為代表的技術變革之后藝術的發展問題。其中,藝術的起源的最早階段其共性是遠遠大于個性的,人類定居之后,造成了人類藝術氣質的分離、變異,要深究其時代和原因,要深究藝術本身與非藝術的因素。不言而喻,就物質遺存來看,藝術考古學所面對的主要對象即考古學的收獲,以美術品占絕大多數。其中,首先有平面的和立體的表現;其次,可以分析出來設計的表現(包括工藝設計和藝術設計),間接可以涉及早期的音樂、舞蹈、詩歌等其他藝術門類。因此,應當探討各個藝術門類在考古學當中所反映的權重的差異,以及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深入了解各種藝術門類其發展時的或迅速或遲緩的表現,以及深究其原因。現在人們已經比較容易地區分,從人類定居時開始,西亞北非地區、中亞地區、歐洲南部、歐洲中部、歐洲西部,東亞等有關地區之間的藝術的差異。除了以上講到過的藝術表現的差異之外,藝術考古學還要關注材料、技法以及造型偏好的差異,關注有關藝術與藝術之外的因素。
(三)為現代藝術教育服務在幾乎任何藝術門類往往都有這樣的現象,人們對藝術創作“規律”尚未有掌握時,其藝術創作的原始沖動就越強大,作品品格成為唯一、成為典范、成為不可逾越的巔峰。反之,人們對藝術創作規律掌握的越加透徹,其藝術創作的原始沖動就越加被束縛,作品不可避免地品格低下,中規中矩的藝術作品往往也是最為平庸的藝術作品。恐怕不會有人拒絕從藝術考古教育當中攝取古老藝術創作當中的原動力、原始沖動與創造力。藝術考古學關注藝術家所用材料,藝術材料學在走過了漫長的歷程以后,會反向關注其原始、早期狀態。材料的選擇使用,會對藝術作品產生重要的影響。以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為例,甚至產生過決定性的影響,而這兩個時代藝術材料的探討,舍棄考古學是無法進行的。藝術的歷史以美術史為例,說到底,不過是寫實主義與寫意主義的理論與技法的糾結互動前進的歷史,這一點從考古學所提供的材料上看是非常清晰的。早期的人們為了表現美,同時在向著具象和非具象兩條道路在努力奮斗,伊比魯尼亞、米諾斯、紅山、馬家窯、兩河、埃及、黑非洲地區的早期藝術都證明了這一點。在西亞、北非、歐洲地區,寫實主義主要是和環境地貌學、建筑學、生物學、體質人類學相結合,表達的寫實主義情趣,即逼真性與人文內涵的結合。在東方,主要以中國藝術為代表,由于意念性和理念性的趨同、至上與籠罩,表達了寫意的充分發展。從早期的同途而殊往,發展到近現在的可能的殊途同歸,藝術考古學不僅給予了實例和實證,表達各期和各地的技法表現,而且應當指出其深刻的原因,摸索其規律,服務于未來的藝術發展。現在的藝術批評,包括美術批評,尤其在中國,常常呈現出一種無根基的漂浮、浮躁的趨向,趨于玄學的趨向。藝術考古學可以提供一些歷史的、基本的參照物,于是當代藝術可以和傳統藝術得以比較,個性化的作品可以和群體的無意識藝術傾向相比較,中外的某些作品可以在考古學指出的時間帶上相比較。對當代特定的區域,如中國,總體藝術發展水平的評價離不開藝術考古所提供的基礎、所提供的路徑、所提供的相對比的標本。這樣的批評,由實證出發才有可能達到哲學的高度。藝術考古學經過數以萬年計的排隊和爬梳,經過千余年以來有了專門的藝術家隊伍的創作實踐,以及藝術史家的梳理和爬梳,找出一定的藝術發展規律并以此建立藝術發展坐標系,這樣有助于對人類未來藝術的預測。
(四)藝術的終極目的與藝術考古藝術的終極目的問題是一個重大的問題,牽涉人類為什么有了藝術而藝術的終極目的又是為了什么。人類把藝術看作是具有人類自身的和人類社會的基本屬性之后,便可知道藝術考古學的教育是一個須臾不可缺失的部分了。藝術的誕生是由人們的自我愉悅開始,藝術的終極目的應當是促使人類的圓滿達到可能的極致。簡而言之,藝術的終極目的就是人類社會在藝術層面上的真善美的全面實現。從這種認識出發,人們看到了自有人類社會以來,直到現當代的太多的假惡丑,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愈加墮落卑劣的趨向。如果說在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中華民族的存亡危機日益加深的時刻,有真正的藝術家提出“藝術救國”的口號,我們這代人聽到還帶著一種不解的振奮的話,那么現當代的人們對于以藝術、以真善美來救世,恐怕就會有一種切膚的認同的感覺了。藝術品和藝術家本身有真、善、美和并非真、善、美的區別,如果當代人不能夠悉數說清楚此間的區分的話,那么藝術考古卻能夠比較客觀的、以從歷史回顧的角度,敘述人類以真、善、美對抗假、惡、丑的藝術歷程。由此說來,認識藝術的終極意義和終極目的,闡述藝術的終極意義和終極目的,極需要藝術考古學的有力支撐,需要藝術考古學的認真培訓。
三、藝術考古課程設計問題
藝術考古應當課程化,在藝術院校尤其需要。各所藝術院校、系科所屬地域不同,教學科研特點不同,在設置藝術考古學課程的具體做法上不可能“一刀切”。筆者在這里提供了一種設計,以供參考。
(一)中專、本科階段以下指的是非藝術考古學、藝術史學專業。開設“藝術考古學”課程,可以將藝術考古學作為美術史學的前半部。在中專和大學本科階段,要給學生們以考古學和文物學的基本知識,使學生知道如何采集考古學和文物學成果,了解考古學和文物學的基本工作流程,了解考古學和文物學以斷代和分類為基本手段的工作方法,課時量控制在16至20課時即可基本完成這一任務。例如,在中文、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院系的課程中設置一門考古學通史類課程,或在全校范圍內由專業教師開設文物賞析類課程,課程內容不必過于精深,旨在為學生打下基本的考古學、文物學、美學基礎,提高學生欣賞美、感知美,有關作品中繼承和模仿的能力。
(二)碩士研究生階段區別中外,區別主要地域,進行藝術考古學的重點教育,樹立藝術考古學與藝術史的“時間樹”概念,開展藝術考古學方法論的探討。使藝術史“物化”,變為空間環境藝術史、生命體驗藝術史、生活創作藝術史。有條件的院校系科可以進行考古工地藝術考古實踐,分專題的藝術考古實踐(如青銅藝術、陶瓷藝術、畫像石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等)。盡可能完成認識中外藝術史文獻和藝術考古實物的“互證”問題,這方面西方希臘羅馬藝術史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應當成為美術史論碩士研究生的必選理論課程,應當推薦成為其他藝術科系的重點選修課程,鼓勵產生藝術考古學范疇的碩士生論文。
(三)博士研究生階段進行有關藝術考古學的專門研究和專題研究,展拓視野,尋找熱點,并且與現當代的藝術實踐相結合,提供高質量的“藝術考古學”博士論文。從學科的持續發展出發,重點培養年輕的學科帶頭人,培養各個層次的藝術考古學教員。組織去有關國家和地區,進行藝術考古的交流、調查、訪學,引進新鮮理論、技術與器械。
關鍵詞:藝術學;藝術學理論;學科目錄;專業目錄;比較研究;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2011年3月,國務院學位會員會頒布實施《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以下簡稱“2011學科目錄”)。新的學科目錄(本文把面向研究生培養的學科目錄簡稱為“學科目錄”)在“藝術學”門類下設了5個一級學科,但未設置二級學科,并明確說明:“《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分為學科門類和一級學科,是國家進行學位授權審核與學科管理、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學位授予與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依據,適用于碩士、博士的學位授予、招生和培養,并用于學科建設和教育統計分類等工作。學士學位按本目錄的學科門類授予。”①
時隔一年半后,201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實施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以下簡稱為“2012專業目錄”)。新的專業目錄(本文把面向本科生培養的專業目錄簡稱為“專業目錄”)在藝術學5個專業類(一級學科)下設33個專業(二級學科)。至此,紛紛爭爭的新一輪的學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已經塵埃落定。按照規定“學科目錄分為學科門類、一級學科(本科教育中稱為“專業類”)和二級學科(本科專業目錄中為“專業”)三級。”②這意味著從國家層面而言,新獨立的“藝術學”門類所具有的“合法”目錄是:5個一級學科,33個二級學科。
但是,塵埃落定并不意味著存在的問題已經解決,也不意味著“合法”的就是“合理”的,特別是對于新獨立的“藝術學”門類而言。但是,塵埃落定卻意味著在相當長的時段內,我們已經“無能為力”。學科目錄設置管理辦法規定:“一級學科的調整每10年進行一次”,“二級學科目錄每5年編制一次”③。教育部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也明確規定:“《專業目錄》十年修訂一次;基本專業五年調整一次,特設專業每年動態調整。”④盡管如此,鑒于學科、專業目錄是引導藝術學門類建設和藝術教育發展的指導性、規范性文件,既涉及嚴肅的學科范疇和學科邏輯建構的學術問題,也涉及面向社會現實需要搭建藝術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的系統工程,我們更有必要對學科、專業目錄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在未來5或10年的調整時機能夠有所進益,使藝術學門類的學科、專業目錄日臻合理和完善。為達此目的,系統地比較、分析國內外藝術學門類的學科、專業目錄設置狀況,認識不同的設置理念和原則,并思考我國藝術學門類學科、專業設置的合理取向,當是一條重要的借鑒途徑。
一、美、英、德、俄四國藝術類學科、
專業目錄的設置與分析
作為高等教育的規范性指導文件,學科目錄及其下屬專業的設置,根本的原則理應是既符合學科和學理邏輯又符合國家教育實際和需要。縱觀當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學科目錄,各國作為獨立學科門類(或稱學科群)“藝術”或“藝術學”都有自成體系的學科和專業群(參見表1⑤)。同時,它又是和其他學科門類有著明顯的交叉、融合優勢的生長學科群。不過,由于藝術教育自身所包含的“藝術技能教育”(術科)與“藝術研究教育”(學科)的天然差異⑥,各國在學科目錄中對藝術學科門類名稱的概括是不同的,只有德國最理性和客觀,并列使用“藝術,藝術學”作為門類名稱。但是,各國在一點上又是相同的,即該門類中都包含有藝術技能教育(術科)和藝術研究教育(學科)兩類學科、專業,凸顯了現代專業藝術教育“學術”與“技術”并重并相互結合的學科教育理念。
分析世界主要國家藝術學學科目錄的設置,大致可歸為兩類設置邏輯和設置狀況:一類是以藝術的“種”概念劃分為基本根據的、學科數量較多又相互獨立的設置格局,突出藝術品種、種類的專才教育。同時,又通過開設“綜合”或“其他”學科,為藝術種類融合或藝術與其他學科交叉等新藝術學科、專業的拓展留出發展空間。這種設置格局以美國、英國等國為代表。另一類是以藝術的“類”概念劃分為基本根據的、學科數量較少并相對獨立的設置格局,突出藝術類型、類別的通才教育。同時,它一般又在學科類別中設有少量的獨立專業,或依據傳統在個別學科中保持有較多獨立專業。這種設置格局以德國、俄羅斯等國為代表。
下面不妨選取美、英、德、俄四個國家的藝術學學科目錄為例,做些比較分析。
(一)美國的學科目錄最初是由統計高校現實的學科專業狀況而產生的,因此不具有指令性職能,但近年來對高校的指導性作用已開始顯現。CIP-2000于2002年定稿,劃分為38個學科群(相當于“門類”),下設326個學科(相當于“一級學科”)。按學位差別總體上又區分為三大類:一是以學術型學位教育為主的學科群,共13個學科群124個學科。主要是人文、社科、理學、交叉學科等。二是以應用型與專業學位教育為主的學科群,共13個學科群168個學科。主要包括工學、醫學、農學、法學、神學、教育學、管理學、藝術學、建筑學、新聞學等學科。三是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的學科群,共12個學科群70個學科。包括軍事技術、各種職業技術、家庭科學、休閑健身等學科。為便于比較,我們可以不計它的職業技術教育學科群,這樣美國的學科目錄(適用于研究生和本科生)就是26個學科群292個學科。
在美國的學科體系中,藝術學屬于“應用型與專業學位教育為主”的學科群,下設9個學科(一級學科),52個專業(二級學科)。但它依然包含技術和學術兩類學科和專業,并且在學科和專業兩級都以設置“綜合”和“其他”的方式為交叉和新興學科、專業留出了發展空間(參見表2)。這是美國學科目錄設置的一大亮點。這種亮點還表現為它在學科群中就獨立設有“交叉學科”、“文理綜合”門類,下設22個一級學科,為業已興起的新興、交叉學科和專業開綠燈。與我國藝術學目錄的第二個明顯不同,就是保留有“工藝、民間藝術與手藝”一級學科及其專業,為傳統手工藝術形式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教育保障的途徑。第三個顯著不同是二級學科(專業)的設置顯然是根據各一級學科藝術種類的發展和專業實際,采取“種”觀念來設置的,專業數量較多,且各一級學科之間顯然是“不平衡”的。以“美術”為例,二級學科(專業)并沒有被整合為繪畫藝術、雕塑藝術等專業,而是按“畫種”分設的。第四個特點是設有大量藝術與市場結合的專業,比如“戲劇藝術經營”、“影視制作與出品”、“藝術經營”(實為美術經營)、“音樂商業營銷”等,為藝術在現代社會的生存、傳播和發展提供專業支持。
此外,美國的“藝術教育”是被歸在“教育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特定學科與職業教師教育”中,設有“藝術學教師教育”、“音樂教師教育”專業。在“神學”門類下設有“宗教音樂”的一級和二級學科。“建筑學”是獨立的門類,下設有8個一級和二級學科,其中有“建筑環境設計”、“室內設計”、“風景建筑設計”等學科和專業。在“農學與農業經營”門類中有“應用園藝/園藝經營”一級學科,設有“觀賞園藝”、“風景與庭院美化”等專業。學科目錄還設有“傳播與新聞學”門類,下設有“傳播與媒體”、“廣播、電視與數字通訊”、“公共關系與廣告”等一級學科。
(二)英國的學科目錄也是由統計、綜合高校現實的、具體的學科專業狀況而產生的,至今對高校不具有指令性和指導性職能,至多只具有參考作用。JACS產生于2002年,由20個學科領域(相當于“門類”)組成,下設159個一級學科。其中,“創造藝術和設計”作為獨立的學科領域,共設有10個一級學科,44個二級學科。
“創造藝術和設計”門類所設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的狀況與美國相似(參見表3)。一級學科層面也保留有“工藝”一級學科及其具體的二級學科;在二級學科(相當于“專業”)的層面,英國在部分專業的設置上比美國略顯概括,比如用“音樂類型”、“舞蹈類型”等概括了具體的種類,又為按種類、類型設置和實施專業教學保留了空間;同時,在一級學科用“寬口徑學科”、“其他學科”、在二級學科用“未分類學科”的方式,為新興、交叉和綜合學科、專業留出了發展空間。
與美國和中國學科目錄明顯不同的一點是,它在一級學科中設有“想象性寫作”學科,下設“劇本寫作,詩歌寫作,散文寫作”專業。這對我國不失為一種啟示,為藝術界呼吁將“文學”納入“藝術學”門下提供了一種思路。其實,要將“文學”全部納入藝術學門下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不要說作為門類的“文學”,就是作為一級學科的“語言文學”也不能全部納入藝術學。這里的關鍵是區分“語言學”和“語言藝術”,只有創作性的語言藝術才是屬于藝術范疇的藝術種類之一。第二點不同是,美術學科下設有“精美藝術保存”專業,這應該是針對美術品的修復與保護專業。這個專業放在藝術門類中對我們也有借鑒意義。第三點不同是,英國的藝術類學科、專業中似乎不涉及“電視藝術”領域,在學科目錄中另行設有“大眾傳媒和文件”學科領域(門類),其中有“媒體研究”、“媒體生產”等學科、專業。
另外,英國的學科目錄在“歷史和哲學研究”門類的一級學科“專題歷史”下設有“藝術史”、“建筑史”、“設計史”等專業。但“音樂史”、“舞蹈史”、“電影技術及攝影歷史”等卻設在“創造藝術和設計”門類中,這應該與他們的學科教育傳統有關⑦。還有,他們的學科目錄中沒有明確設置“藝術教育”學科和專業,在“教育”和“創造藝術和設計”門類中均未見明確的藝術教育專業。或許包含在“教育”門類中所設的“教師教育-專門化”、“專業教育理論研究”等相關專業中。“建筑學,建筑和規劃”是獨立的門類,下設6個一級學科,在“園林設計”學科下設有“園林建筑”、“風景研究”等專業。
(三)德國的學科目錄也是由統計高校現實具體的學科專業狀況而來,對高校不具有指令性和指導性職能,只具有參考作用。德國的學科目錄有兩個體系,一是“專業群、學習范圍和學習專業目錄”,用于“學生和考試統計”;二是“專業群、教學與研究范圍和專業領域目錄”,用于“人員和崗位統計”。簡單地說,前者是學生學習專業的目錄,相當于我國的學科、專業目錄;后者是教師教研和科研專業領域的目錄。相比而言,前者比較概況,后者比前者所設學科專業要多、也詳細得多。
2004年的“專業群、學習范圍和學習專業目
錄”共計10個專業群(相當于“門類”),下共有83個學習范圍(相當于“一級學科”)。其中“藝術,藝術學”門類下共有5個學習范圍,30個學習專業,相比于美國和英國的設置要概括、簡潔得多。顯然,學生學習的學科、專業都要寬泛得多,以某種“類”性質來歸納,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參見表4),可謂寬口徑培養策略的體現。以一級學科為例,按我國的習慣來看,其設置基本可以概括成“藝術學、造型藝術、設計藝術、表演藝術、音樂藝術”5個一級學科,我國剛公布的“2011學科目錄”與之有相似性。下設專業僅在“設計藝術”和“音樂藝術”中略顯具體,其他專業均較概括。第二個明顯的不同是德國重視“藝術研究”學科和專業,不僅是傳統的藝術史和單科藝術學(如戲劇學、音樂學),而且為普通藝術學設置了藝術教育、藝術品修復學、藝術和藝術學的跨學科研究等專業。這不僅使作為一級學科的“藝術學”有了豐富的專業支撐,也表明該學科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專業內涵、發展空間和現實價值。這是非常值得引起我們重視和借鑒的方面。第三個不同點是將“藝術教育”的專業設置在“藝術,藝術學”門類下,既有綜合的“藝術教育”研究專業,又有單科藝術教育(如舞蹈教育、音樂教育)專業。這種關于藝術教育的學科歸屬和層次設計,突出了專業性質和依托關系。
另外,在德國“建筑學”不是獨立的門類,屬于“工程科學”門下的一級學科,有“建筑學、室內建筑學”專業。在“農學”門下有“園林建筑”專業等。
(四)俄羅斯高等教育傳統的學制和學位制度比較特殊,經過近20年的引入國際通行制度的改革,形成了現行的大學教育的兩種學制和學位體系(俄羅斯的副博士和博士學位教育均屬于大學后教育范疇):一是由學士到碩士的學制(4+2年),二是培養文憑專家的學制(5-6年)。前者獲得“碩士學位”,后者獲得“專家資格”(如工程師、經濟師等),兩者大致相當,都可以報考研究生,攻讀副博士學位。這種設置大致可以理解為有如中國全日制研究生中的學術學位碩士和專業學位碩士之別。另一方面,俄羅斯近20年來也在努力改革傳統的、以窄口徑的“專業”培養人才造成的弊端,實施按照新的、寬口徑的“方向”來培養學生的新模式,這方面主要集中在工科、技術科學等領域。同時,還在整個學科目錄中設置了“跨學科專業”門類,為新興、綜合和交叉學科與專業的發展開辟了教育實施途徑。這樣,就形成了俄羅斯的高等教育學科目錄在結構上的特殊性。
2000年俄聯邦教育部了最新的學科專業、方向目錄,具有指令性職能。這個目錄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培養學士、碩士的方向目錄,其中包括自然科學與數學類、人文與社會科學類、教育類、技術科學類和農業科學類,共5大類95個方向。二是培養文憑專家的專業目錄,其中包括自然科學類、人文社科類、經濟管理類、文化藝術類、教育類、農業經濟類、醫學類、服務類、跨學科類以及信息安全領域中的專業類,共計10類170個專業。三是培養文憑專家的方向目錄,其中包括技術與工藝類、農業類、藝術與建筑類、語言學與信息學類,共4大類84個方向。由于三個目錄的學科門類與專業設置是相似的,本文以“培養文憑專家的專業目錄”為分析依據。
俄羅斯學科目錄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與“藝術”相關的專業或方向在三個目錄中都有設置,且歸屬多個學科類,比較分散(參見表5),并大致表現為學術型、專業型、技術型的層次差異。在培養文憑專家的專業目錄中,獨立設置“文化與藝術專業”門類,其下設有可歸屬于不同種類藝術的專業30個。筆者按中國一級學科的習慣,大致歸并了戲劇、舞蹈、音樂、電影、美術、設計與工藝、文學制作、圖書館與博物館等8類,屬于藝術的共7類27個專業。第二個特點是,專業目錄在層次上只設兩級,即學科類(門類)、專業或方向(二級學科),不設一級學科。與美、英目錄相比,在專業或方向的設置上俄羅斯還是比較概括的,注意了寬口徑的要求,但又用“按類型、按領域、按種類”等要求為保持專業性留出了空間。第三個明顯不同的特點是,將專業化、應用性比較強的“文化”專業與“藝術”歸為一個門類的設置作法,這其中應該包含著主張兩方面結合的理念,特別是在“博物館業與文物保存”、“社會文化活動”等專業方面,藝術與之聯系密切又有共通性是顯而易見的。另一個歸入這個門類的比較不同的專業是“文學制作”,這也是在其他國家的藝術學學科目錄中未曾有的專業。第四個不同之處是,它的“藝術學”和“藝術教育”專業設在其他門類中,前者是“人文-社會專業”門類下的專業,后者設在“教育學專業”門類下,有“音樂教育”、“造型藝術教育”兩個專業。
在另兩個專業目錄中,比如在培養學士、碩士的方向目錄中,“人文與社會-經濟科學”門類中設有“藝術”和“建筑學”等專業;在“教育科學”門類中設有“藝術教育”專業;而在培養文憑專家的方向目錄中,在“藝術與建筑學”門類下又設有“建筑學”、“紡織與輕工業產品的藝術設計”兩個專業。
綜合比較上述四個國家“藝術”或“藝術學”門類的學科和專業設置情況,有共性又有各自明顯的特點,都是在各自國家的文化傳統、大學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現狀的基礎上總結設置的,具有學理邏輯性又具有現實針對性,各有所長。總結其中體現的設置學科的學理邏輯和培養人才的教育理念,至少有兩點是明顯的:一是引導藝術學門類下領域和形式各不相同的學科和專業,相對獨立地自我發展,突出其“種類”的專業性,以“窄口徑”培養具有專精的專業創作和實踐能力的藝術專門家,或具有深入的種類藝術學專業研究能力的專家為主要人才目標的教學理念。典型的代表是美國的學科目錄。當然,這樣的理念并不否定藝術類學科的綜合、交叉等創新學科和專業的教育,專門辟有這方面的學科和專業發展途徑。二是引導藝術學門類中相近、相關領域的學科和專業融合發展,突出其“類型”的專業性,以“寬口徑”培養具有兼容的藝術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領域藝術家,或具有專業素養的藝術研究、藝術學研究專家為主要的人才培養目標。這以德國的學科目錄為典型代表。自然,這種理念也并不否認專業技能教育,它的實施得益于建立在比較發達的藝術學研究基礎上的、學術與技術并重的專業教育。
二、中國學科、專業目錄中“藝術學”
專業設置的歷史與現狀
回顧我國高等教育學科目錄的變化歷程,自1981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以來,主要經歷了四次變化⑧:第一次是1983年公布試行的《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授予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學科專業目錄(試行草案)》,含11個學科門類,64個一級學科和647個二級學科(含1985年增補的軍事學門類)。同時,還有自1984年以來國家教委分科類先后公布實施的本科專業目錄。第二次是1990年公布實施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以下簡稱“90學科目錄”),共設置11個學科門類、72個一級學科和620個二級學科,設試辦專業34種。同時有1993年公布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以下簡稱“93專業目錄”),設10個門類(不含軍事學),下設專業類71個,504種專業。第三次自1997年開始,《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1997年頒布)》(以下簡稱“97學科目錄”)增加了管理學學科門類,一級學科增加到88個,二級學科調整為382個。后經1998年和2005年兩次補充修訂,調整為89個一級學科,392個二級學科。同時有1998年公布的修訂后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以下簡稱“98專業目錄”),設11個學科門類(不含軍事學,增加了管理學),專業類71個,專業249種。第四次是2011年公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增加了藝術學學科門類,共設置13個學科門類、110個一級學科,未設置二級學科目錄。與之相應的是新修訂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設12個學科門類(新增藝術學,不含軍事學),專業類92個,專業506種。
下面以1990年以后學科目錄、專業目錄中的“藝術學”學科為例,統計其學科、專業設置數量的變化(參見表6),結合歷次修訂原則,概括分析其變化軌跡。
1.“90學科目錄”中,“藝術學”屬于文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下設16個二級學科,2個試辦專業。另在文學門類“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下設有“文藝學”二級學科;在法學門類“民族學”學科下設有“中國少數民族藝術”二級學科;在工學門類“建筑學”學科下設有“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和“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專業,在“紡織”學科下設有“紡織品設計”、“服裝”專業;在農學門類“農學”學科下設有“觀賞園藝學”專業。“93專業目錄”中“藝術類”下設43個專業,另有控制設點專業3個(參見表7),還在“新聞學類”下設有“廣告學”專業;在工學“土木類”下設有“建筑學”、“城市規劃”等專業,在“林業工程類”下設有“室內與家具設計”專業,在“紡織類”下設有“紡織材料及紡織品設計”、“服裝”專業;在農學門類下設有“觀賞園藝”、“風景園林”等專業。
對于這次修訂,“90學科目錄”中寫道:與之前的目錄相比“有一批專業拓寬了專業面,調整、充實了專業內涵;同時,刪掉或歸并了一些劃分過細、偏窄的專業,增加了一批新專業。”⑨這種修訂原則也貫徹在本科專業目錄的修訂中,并起到了明顯的作用,修訂后的專業數減少了309種。不過,這種拓寬專業口徑和內涵的理念在“藝術類”方面并不明顯,從對照表中可以看出,不論是學科目錄還是專業目錄,二級學科(專業)的數量仍較多,且專業劃分比較具體,突出的是以不同的藝術種類為基本專業的理念。這種設置狀況很類似美國、英國的學科專業目錄。當然,目錄在整體上也顯示了歸并的意圖,這在“90學科目錄”的二級學科設置上比較明顯,在“93專業目錄”中也顯示了把設計與工藝、戲劇與戲曲、電影和電視設置在一起的意圖。比較好方面是,目錄在各個種類的專業群中,多設有研究、教育專業;另外,設有獨立的“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專業。
2.“97學科目錄”中,“藝術學”仍屬文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下設8個二級學科。另在文學門類“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下設有“文藝學”二級學科;在法學門類“民族學”學科下設有“中國少數民族藝術”二級學科;在工學門類“建筑學”學科下設有“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和“城市規劃與設計(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專業,在“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下設有“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在農學門類“林學”學科下設有“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專業。“98專業目錄”中,“藝術類”下設20個專業(參見表8),另外在“新聞學類”下設有“廣告學”專業;在工學“土木類”下設有“建筑學”、“城市規劃”專業,在“輕工紡織食品類”下設有“服裝設計與工程”以及包裝、紡織工程等專業,在“環境生態類”下設有“園林”專業等。
這次兩個目錄“修訂的主要原則是:科學、規范、拓寬;修訂的目標是:逐步規范和理順一級學科,拓寬和調整二級學科。”⑩修訂后與之前的目錄比較,二級學科(專業)種數大幅減少,專業的內涵被大大拓展了。以藝術類為例,學科目錄的二級學科被統一以“學”歸并為8個學科,本科專業被歸并為20個,專業名稱設定為綜合性很強的“類”概念。如“音樂表演”專業,涵蓋了“93專業目錄”的“指揮;演唱;鍵盤樂器演奏;管弦(打擊)樂器演奏;中國樂器演奏”等5個專業,“美術學”專業包括了原目錄中的“美術學”、“美術教育”專業,“藝術設計”囊括了原來的7個專業,“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歸并了原來戲劇、影視學科中的5個專業。這次修訂使學科目錄規范、簡潔了,但也造成了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和專業方向之間名稱的重復之弊。而且,二級學科“藝術學”之下未設本科專業,“舞蹈學”之下未設“舞蹈表演”專業,原“93專業目錄”中的“工藝美術學”、“工藝美術設計”專業完全被“藝術設計學”、“藝術設計”專業取代等等,這些顯然也是不得當的。同時,“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專業被取消,另在新設立的“管理學”門類下設有“公共管理類”,下設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可授管理學、教育學、文學或醫學學士學位)。
3、“2011學科目錄”中,藝術學設為獨立門類,下設5個一級學科;另外在工學門類下設有“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等一級學科,在管理學門類下設“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但新的學科目錄中未明確設置二級學科目錄,這必然造成本科專業目錄中的專業設置將成為學科專業目錄體系中的二級學科之實。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在藝術學5個一級學科下設29個基本專業、4個特設專業,共計33個專業(二級學科)(參見表9)。
另外,將藝術教育方面的專業集中移至教育學門類的“教育學類”下,設有“藝術教育”專業(可授教育學或藝術學學士學位)。在管理學門類的“工商管理類”下增設“文化產業管理(可授管理學或藝術學學士學位)”專業,在“公共管理類”下仍設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文學門類的“新聞傳播學類”下設有“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傳播學”專業;在歷史學門類下設有“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T)”專業;在工學門類的“紡織類”下設有“服裝設計與工程(可授工學或藝術學學士學位)”、“服裝設計與工藝教育(T)”專業,“建筑類”下設有“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可授工學或藝術學學士學位)”和“歷史建筑保護工程(T)”等專業;在理學門類“地理科學類”下設有“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可授理學或管理學學士學位)”專業;在農學門類“植物生產類”下設有“園藝”、“林學類”下設有“園林”專業。
在2010年《教育部關于進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的通知》中,對“98專業目錄”的評價是:“改變了過去過分強調‘專業對口’的本科教育觀念,確立了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觀,對引導高等學校拓寬專業口徑,增強適應性,加強專業建設和管理,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在談到存在的問題時說:“現行本科專業目錄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不能很好地滿足高校多類型、人才培養多規格的需要,存在著與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劃分不夠一致、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專業設置困難等問題。”縱觀20多年我國學科、專業目錄的修訂軌跡,從1990年的修訂原則到2010年的修訂思路,可以清晰地看到,拓寬專業口徑以增強適應性,改變過分強調“專業”的本科教育觀念,確立全面發展的人才觀,是國家這些年來學科、專業目錄修訂的貫穿思想。這種理念的直觀體現就是學科、專業的名稱越來越向上層概念靠攏,含義越來越包容,學科和專業的數量越來越少,但專業指向性也越來越模糊。問題是,這種越來越普泛的學科專業目錄,作為針對各個學科的全國一刀切的指令性、規范性的學科專業規范,是不是“能很好地滿足高校多類型、人才培養多規格的需要”?是不是解決了“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專業設置困難等問題”?從藝術學門類和藝術教育的情況看,并不能令人滿意,事實上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三、從中外比較中反思我國藝術學門類學科、
專業目錄的設置問題
前文在比較分析美、英、德、俄四國藝術類學科專業目錄中,可以看到各國的目錄設置是各有特點的。總結其中體現的學理邏輯和人才理念,不論是基于“種”概念還是“類”概念的劃分,體現“窄口徑”還是“寬口徑”的理念,其目錄的設置邏輯是統一的,內涵是一致的,理念的貫通的,且很好地體現了現代專業藝術教育“學術”與“技術”并重并相互結合的辦學理念。
我國近20年來學科、專業目錄的修訂,始終存在著要求將“藝術學”從“文學”門類下獨立出來的呼聲。如今,“藝術學”自立門戶,但也面臨著自身學科、專業體系建設(含學科、專業目錄的建構)方面的若干問題。這方面的建設并非單純的學理問題,還必須結合現實需要和長遠發展。從中外學科、專業目錄比較的角度,探討和反思我國藝術學門類的學科和專業在設置方面的相關問題,無疑是會用所收益。
1.既整合又分離:學理基點和邏輯不統一現象
從總體上比較,可以得出這樣的判斷:我國的學科專業目錄在總體布設方面類似美國的體系,在具體學科專業歸并方面又類似德國體系,試圖將兩種體系的長處結合起來。美國的學科專業目錄中,與藝術、藝術學教育相關的學科專業不僅集中在“藝術學”門類下,也按主要屬性散布在一些相關學科門類中。但德國的學科專業目錄中極少有這樣的現象,突出學科歸屬清晰的邏輯取向,除了“建筑學”下的“室內建筑學”、“農學林學”下的“園林建筑”專業外,基本沒有藝術相關專業設在其他學科門類下的情形。而且,這兩個獨立設置的專業與“藝術,藝術學”門類中“設計”學科下的專業也沒有交叉之處。在這方面,英國的學科專業目錄也有相似之處。我國的學科專業目錄在整體布設方面顯然更類似美國的學科目錄取向,“散布”現象明顯(參見表10)。
基點和邏輯是統一的,可以概括成以理論研究為基點的“藝術學”、以創意應用為基點的“設計藝術”、以形象創造為基點的“造型藝術”、以形體演藝為基點的“表演藝術”、以音律創作為基點的“音樂藝術”五大類,而中國的五類歸并顯然是原“97學科目錄”中8個學科的合并,雖然照顧到了學科間的相關性,但又不能說學理基點和邏輯是統一的、一以貫之的。在專業層面,德國目錄比較概括,特別是“藝術學”、“造型藝術”、“表演藝術”學科中的專業,似乎還含有專業融合的傾向;只在“設計藝術”和“音樂藝術”學科中還保留有部分相對具體的“種”專業。對比可見,我國的“98專業目錄”比德國更概括,已難以看到具體的“種”專業,幾乎只剩下“類”概念。“2012專業目錄”在總體上延續了這個特點,除了新增專業和4個特設專業外,其他專業沒有變化,只是按新的一級學科并置(比如“音樂與舞蹈學類”下的專業)或合并(比如“戲劇與影視學類”下的專業)在一起而已。目錄中最“顯眼”的變化,是設計學一級學科下的“藝術設計”專業,一夜之間又退回到了“93專業目錄”的狀態,變成了7個比較具體的專業,其中新增的專業有“公共藝術”、“數字媒體藝術”,其他5個專業多為過去曾列入目錄的專業的更名。一方面是“聚零為整”地拓寬口徑,一方面又“化整為零”地縮小口徑,我國“藝術學”學科專業目錄所呈現出來的、這種在一級學科和專業雙重層面的既整合又分離、學理基點和邏輯不統一的現象,透露出在“藝術學”學科建設和教育理念方面的紊亂問題,這方面問題的影響將是長遠的,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2.寬口徑或窄口徑:專業和人才培養口徑問題
我國的學科專業目錄自1990年以來一直奉行的改革原則是:拓寬專業口徑以改變過分強調“專業”的教育觀念,確立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觀。這在學科專業目錄的設置上取得了明顯的改觀,例如“98專業目錄”中的藝術類專業均概括成“類”概念。但是,這種改革在我國藝術類學科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中的實際收效卻甚微――幾乎所有招收藝術類專業的高校,不論是專業藝術院校,還是綜合性、師范性、理工醫農類大學的藝術專業,均是在“98專業目錄”所列“專業”后面以括號加注“專業方向”的方式來實施招生和專業培養的。例如:繪畫(油畫方向)、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方向)、音樂學(音樂教育方向)等等。這說明,過于籠統的“類”專業是難以實現專業藝術教育的,存在著培養“口徑”模糊之弊。那么,對于藝術學門類的學科建設、專業教育而言,究竟是“窄口徑”還是“寬口徑”更適合學科邏輯和人才培養,即藝術學門類的學科和專業的設置基點定于什么寬窄度更適合?對于這個問題,恐怕難以一概而論,各國的學科專業目錄存在寬窄兩種口徑就說明各有所長,同時又與各國的傳統和國情需要相吻合。
以美、英為例,藝術學門類的學科是按照通常的藝術種類劃分的,專業主要是按照“種”概念區分,但又沒有無限擴張,主要是按照領域、品種來概括的;同時,也有類似“音樂演奏”、“音樂類型”、“舞蹈類型”等比較概括的專業,但又為按種類、類型設置和實施專業教學保留了空間。四國中德國的專業設置最概括,但在“設計藝術”和“音樂藝術”等品種差異較豐富的學科中又保留有較具體的“種”專業,這也可以說明某些藝術專業完全以“寬口徑”恐怕難以實施。俄羅斯的學科專業目錄具有和中國相同的指令性性質,并向實施“寬口徑”專業方向改革,專業設置較概括,突出了“類”概念,但是又用“按領域”、“按類型”、“按種類”等要求為保證專業性留出了空間。上述國外的設置作法表明,只有平衡把握好專業層面的“類”和“種”的設置關系,才能真正有利于藝術學門類實施人才培養和學科體系建設。鑒于藝術學各學科自身種類和關系的復雜性,專業(二級學科)設置方面的問題還需要學者們做進一步深入探討。
3.綜合性與專業性:理論性“藝術學”專業的平衡
一般說,歐美國家的藝術教育體系中是比較重視理論性的“藝術學”專業教學和研究的,這方面我們有相當大的差距。主要有兩種體系,一是類似英國和俄羅斯的體系,將“藝術史”或“藝術學”專業設在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學科中,又在藝術學門類中也設置部分種類藝術史專業。同時,把“藝術教育”設在教育門類下。這種體系突出了這類專業的人文和理論基礎,以綜合型學術性見長。二是德國的體系,將藝術學研究作為獨立的一級學科設置在“藝術、藝術學”門類中,不僅重視傳統的藝術史,也重視普通藝術學,而且將藝術教育、藝術品修復學、藝術和藝術學的跨學科研究等專業設于其中。同時,在各類藝術一級學科中也重視專業藝術學(如戲劇學、音樂學/音樂史)和專業藝術教育(如舞蹈教育、音樂教育)的建制。這種體系突出了藝術學研究專業的藝術專業和理論基礎,以專業型學術性見長。
我國的學科專業目錄對待綜合型學術研究性藝術學專業始終不夠重視,長期未設置普通藝術學學科和專業,基本上是把藝術研究局限于專業之內,如在藝術類各二級學科中設置音樂學、美術學……舞蹈歷史及理論等專業,以及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舞蹈教育等專業。這種狀況在1990至2010年間實施的學科目錄和專業目錄中可以看得很清楚。“97學科目錄”中雖然下設了獨立的“藝術學”二級學科,但在“98專業目錄”中并未設置具體專業――也就是說,不在本科層面實施理論性“藝術學”專業教育。還需說明一點,“90學科目錄”和“97學科目錄”中,都在文學門類下設有“文藝學”二級學科,有人視為中國式的獨立“藝術學”專業,但是,究其實畢竟不能等同于“藝術學”,而且同樣不在本科層面實施“文藝學”專業教育。中國藝術教育的這種局限于藝術類型的史論專業、藝術教育專業的傳統,雖然突出了專業性,但又極大地犧牲了人文性和理論性,難免導致藝術類學術研究的分裂和弱化,進而導致藝術學科教育被定位于技能型教育,普遍而輕視它的學術性屬性,不僅造成了藝術學研究長期滯后于文學研究,而且長期誤導了學術界、藝術界和社會大眾――認為藝術基本沒有、也不需要學術性研究,甚至是學藝術不需要多少文化水平觀念。這不能不說是中國藝術教育的嚴重缺陷。但是,這種缺陷在當前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轉,在“2011學科目錄”中,“藝術學理論”雖被設為藝術學門類中的一級學科,但其在“2012專業目錄”中僅僅設了“藝術史論”一個本科專業。這根本無力彌補中國藝術教育體系和現實的缺陷,也無力扭轉悲劇性的誤導。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借鑒德國的經驗,既重視專業藝術史論的專業建設,更要加強“藝術學理論”學科下的普通藝術學、藝術史學、比較藝術學、藝術管理與產業、藝術學跨學科研究等專業建設,充分發揮學科、專業目錄的導向作用,樹立藝術學門類學術性與技術型并重的專業品格。
4.傳統專業與新興專業:并重扶持的學科理念
歐美國家學科專業目錄中對待傳統藝術專業和新興藝術專業的作法,也值得我們學習。在保留藝術傳統專業方面,他們均將“工藝”和“民間藝術”納入目錄,為傳統藝術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教育保障。例如:美國在“設計與應用藝術”學科之外獨立設有“工藝、民間藝術與手藝”一級學科及其專業;英國也在“設計”學科之外開設有“工藝”一級學科及其大量的具體二級學科;俄羅斯也保留有“裝璜應用藝術與民間手工”、“民間藝術制作”等專業。眾所周知,基于工業革命而興起的“設計藝術”與傳統的“工藝美術”并非藝術取向和專業技能等同的專業,兩個專業領域可以有借鑒乃至部分交叉,但并不能相互替代。我國原有的工藝美術學院先是紛紛并置開設“工藝”與“設計”專業,后又紛紛更名為“設計學院”而放棄原有工藝美術專業,一律改為“××設計”專業,終至將“設計藝術”與“工藝美術”混為一談、“工藝美術”被清除出學科專業目錄。這種做法的危害到今天已經顯示出了惡果,特別是在大力倡導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尤需我們及時糾正錯誤。“2012專業目錄”在“設計學”一級學科下設置了“工藝美術”專業,可視為一種撥亂反正的舉措。不過,筆者覺得還是很單薄,不足以挽救“工藝美術”自身眾多專業的頹勢。
在對待新興藝術專業方面,歐美國家均將重要的、業已顯示出發展方向特性的專業列入學科專業目錄,為開展必要的新興藝術專業教育保駕護航。例如:美國不僅在藝術學門類的“美術與藝術”中設有“多媒體”專業,在“設計與應用藝術”中設有“設計與可視傳播(綜合)”專業,另外還在“傳播與新聞學”門類下設有相關一級學科;英國也在一級學科“設計研究”中設有“交互及電子設計”專業;德國則在一級學科“造型藝術”中設有“新媒體”專業等。在我國,藝術院校開設“新媒體藝術”、“數字媒體藝術”、“網頁設計”等專業方向,掛靠在“美術學”、“設計藝術學”學科名下招生辦學的歷史早已不是三年五年,但它們遲遲難以列入藝術類的學科專業目錄中。雖然這次“2012專業目錄”在“設計學”一級學科下設有“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可謂一大突破,但是,類似的很多新興專業依然面臨著難以“名正言順”的尷尬局面,比如下面談到的“藝術管理”等專業。這里的關鍵是要設計出一種靈活的目錄設置機制,能夠保障社會所需新興專業能夠有“合法”的成長空間。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中對“特設專業”規定的“每年動態調整”,“批準設置的新專業列為特設專業”等政策不失為一種改革。另外,這方面我們不妨借鑒美國的目錄設置方式。
5.藝術學科與社會:藝術教育的職業需求專業
當代藝術學科和藝術教育已不再僅僅是技能教育,也不再局限于藝術自身的創作問題等小圈子中,而是更多地與社會生活、文化生活、文化遺產保護、文博工作等相結合,使藝術類專業在學術性、創造性、技能性教育的基礎上真正成為與社會需要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和產業教育。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目錄中設有大量的藝術與市場結合的專業,幾乎每個學科都有,為藝術在現代經濟社會的生存、傳播和發展提供專業支持。另一方面,還可以看到俄羅斯在文化和藝術結合方面的理念,將與藝術關系密切的專業化、應用性比較強的“文化”專業與“藝術”歸為一個門類,其中設有“博物館業與文物保存”、“社會文化活動”等方面的專業。同時,可以看到英國在美術學科下設有“精美藝術保存”專業,德國在“藝術學”中設有“藝術品修復學”專業。
對于上述專業,我國的學科專業目錄均不視為藝術學門類的專業,分別設置在別的門類和學科中(參見表10)。“93專業目錄”中曾設有獨立的“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專業,到“98專業目錄”中竟因新增設“管理學”門類而被取消了,改在“管理學”門下設“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設有“公共事業管理”(可授管理學、教育學、文學或醫學學士學位)。這種改變對于藝術學專業似乎沒有多少作用,雖然有些院校在“公共事業管理”名下自設“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專業方向辦學,但更多的藝術院校照樣在“藝術學”下自辦“藝術管理”專業、在“音樂學”下自辦“音樂管理”專業、在“美術學”下自辦“美術管理”專業等等。這說明我們的學科、專業目錄不免脫離社會實際,也缺少新興專業的生存空間。這種狀況即使在“2012專業目錄”中仍未改變,依然不在藝術學門類中設立我國當代文化藝術發展急需的管理類、經營類或產業類專業,而是歸在管理學門下。除了原有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又在“工商管理”學科下增設了“文化產業管理(可授管理學或藝術學學士學位)”專業。這種設置格局雖然可以有所補益,但在實際辦學中,這類藝術管理和藝術產業類專業又難以脫離藝術學基礎。
類似的情形還有,我國的“文物與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專業一直設在“歷史學”門類下,“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通常設在“建筑學”學科中,沒有像美國那樣設置在“交叉學科”門類中。近年來,藝術院校中也有開辦“文物鑒定與修復”、“文化遺產”等專業的實踐,并有不斷增長趨勢。就專業屬性而言,文化遺產、文物保護、文物修復、文博工作等專業當然不完全屬于“藝術學”范疇,但是歷史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部分類項,又都屬于藝術品和民間藝術范疇,對它們的修復、保護、傳承和研究都離不開“藝術學”的基礎,離不開與藝術學相關學科的結合。因此,在藝術學門類中開設相關的藝術遺產保護、鑒定和修復等專業,也是合理和可行的。英、德、俄的學科專業目錄也說明了這種可行性。
6.文學及其他:需引起我們特別注意兩點
歐美國家的學科目錄,還有兩點需引起我們特別注意。一是藝術學門類中設立“想象性寫作”學科和“文學制作”專業的啟示。文學作為藝術的一個種類和藝術創作的一種形式,詩歌、小說、劇本、散文等早已為全世界貢獻了無數的經典作品。但由于藝術類學院教育的形成晚于語言文學教育,導致文學和藝術的專業教學長期分立,乃至“藝術”曾被長期置于“文學”門下的學科歷史。筆者認為,這種倒置和分立狀況最大的危害,是導致專業藝術院校日益走向單向度的技能教育,藝術的思想性、文化性、學術性乃至創造性日益貧弱。這種狀況在中國的專業藝術院校中尤為明顯。藝術院校應該開設“語言藝術”學科和專業,一方面是健全和完善藝術學門類的學科、專業體系,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文學的敏銳、思考與創作,文藝學的批評、學術與厚重來激勵姊妹藝術,共同創造藝術學門類的豐厚與輝煌。雖然這是筆者的理想,但并非亂想,英國學科目錄的啟示,我國延安時期“魯迅文學藝術學院”和今日藝術學院設有“文學系”的實踐,以及藝術院校現有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等,都證明這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