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博雅教育論文

博雅教育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4 15:14: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博雅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博雅教育論文

篇(1)

【關鍵詞】美國文理學院 通識教育 課程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6-0001-05

通識教育也被稱作“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將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之后此理念在英國發展為主張教育的唯一目的,是獲取知識和發展智慧本身。二戰前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幾乎是同義語。通識教育雖源于并涵蓋了自由教育,但不同于自由教育,同時也不等同于道德教育。

通識教育發展于美國,現今已發展得非常成熟。特別是以實施全面的通識教育為理念的美國文理學院,其通識課程更具特色。因此,研究和借鑒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發展歷程和成功經驗,尤其是其通識教育觀念的發展歷程,對我國通識教育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然而,中國大學和美國大學在通識教育發展歷程上所處的經濟、文化、政治條件不一樣,所遇到的具體問題也不同。所以,中國大學不能盲目地以美國大學為參照系改革自身的通識課程模式,而應立足客觀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繼承本國傳統優秀教育觀念的同時,批判性地借鑒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觀念和課程模式,以正確的通識教育觀念指導通識課程模式的構建和改革。

因此,總結和學習美國優秀文理學院開展通識教育的經驗,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取長避短,對我國大學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和調整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對比分析的角度出發,對當前美國文理學院的通識教育觀念和通識課程模式進行研究,希望為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改革提供借鑒和啟示,探索出一條把中國建設成為教育強國的道路。

一 研究背景

美國文理學院是一類具有美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機構,是美國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美國共有4000多所高等院校,文理學院所占比例盡管不高,但卻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伯頓?克拉克認為美國文理學院是“與眾不同”的學院,他指出,“在巨型大學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這些小學院在美國社會中仍然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許多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些私立文理學院是美國教育系統中的浪漫元素。”

美國文理學院的雛形源于早期英國牛津和劍橋大學的學院模式。自1636年哈佛學院建立到19世紀末的200多年里,文理學院一直被視為美國高等教育的核心,在美國多樣化的高等教育結構初步建立后,文理學院在高等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才逐漸被取代。卡內基教學促進會高等教育機構分類把文理學院的特點描述為:辦學重點在于學士學位課程,學士學位授予量占所有學位授予量的50%以上,文理學科領域所授出的學士學位占所有學科所授出學位的50%以上。據2005年卡內基教學促進會高等教育機構分類的統計,美國文理學院有287所,占所有高等教育機構的6.50%,入學人數527533人,占所有高等教育機構入學人數的3.00%。與綜合型大學相比,文理學院規模小,但辦學特色鮮明,而且以其高質量的本科教育在美國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美國教育界歷來都很重視文理學院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盡管通識教育問題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但通識教育課程的開展卻始終不甚理想。美國文理學院一直以本科教育為主,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與思維,其通識課程很具特色。帕斯卡瑞勒等人的研究指出,文理學院在本科教育方面有很多優秀的、獨特的做法,因此文理學院確實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和個人成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教育大國,在經濟上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中國卻不是一個教育強國。如何實現中國教育強國之夢?本文通過對美國文理學院通識教育的系統研究指出,如果我們可以借鑒其通識教育的有益經驗,結合中國現實國情,在繼承本國傳統優秀教育觀念的同時,批判性地借鑒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觀念和課程模式,構建有中國特色的高校通識教育體系,不僅能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也能探索出一條實現中國教育強國之夢的道路。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強化特色意識,重視特色建設,確立和實施學校特色化發展戰略,已成為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美國文理學院的有益經驗對我國高等教育實踐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在對通識教育相關文獻的查找中,筆者發現學者們所關注的基本上是研究型大學,具體地說是少數幾所著名大學的通識教育,而對實施全面通識教育的文理學院的關注有限。筆者在資料搜集中發現,我國對美國文理學院的研究主要是從2004年開始,目前已發表的相關論文數量不多,在這方面的理論研究相對薄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本研究能夠豐富我國對美國文理學院的理論研究。目前,國內學者對于通識教育的研究視角表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既有研究美國通識教育史、理念、本質的,也有探討我國通識教育發展困境的,總體來說,有針對性地分析通識教育課程模式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許多學校還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工作,并沒有從實質上去尋找通識教育的精髓,因此,通識課程在設置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而美國文理學院的教育理念正是全面地實施通識教育,所以其通識教育課程極具特色,相信通過本文的研究能為我國普通高校的本科通識教育課程提供良好的借鑒。

教育觀念與課程模式之間既有直接聯系也有間接聯系,但由于理論和實踐是有距離的,所以,它們之間的關系更多地體現為間接聯系。本研究認為教育觀念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是它們賴以維系的紐帶,而由于教育觀念具有社會屬性和時代屬性,教育觀念和課程模式之間不是完全的一一對應關系,主要表現為一對多或多對多。

在中美大學教育觀念和課程模式的對比研究中,不應只側重于單純的模式比較,因為模式只是外在形式,教育觀念才是內在本質,對模式的研究和比較有助于凸顯教育觀念的不同。而認識到教育觀念和課程模式之間的關系,可以使中國大學正確看待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觀念和模式,從而有選擇地借鑒,并根據中國國情和學校特色建立自己的教育觀念,創建與此觀念相呼應的課程模式。

二 概念解析

1.文理學院

本文研究的文理學院是指美國的文理學院。《教育大辭典》第3卷對文理學院的定義為:(1)僅設文、理系科的高等學校,以實施博雅教育為主。有些亦提供某些專業性教育,如音樂、美術等。學制一般為四年,有權授予學士學位。少數學校在某些基礎學科領域亦可授予碩士學位。(2)設文、理系科的學院。芬斯特在《高等教育百科全書》中從功能的角度為文理學院下了定義,認為文理學院是指處于綜合性中學和大學的研究生課程之間的學校,它的基本功能是為學生打下自由教育或通識教育的基礎,但同時也可以設置專業性的課程。它一方面為學生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初步實現專業化,搭建中學和大學的高層次專業化課程之間的橋梁。

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四年制文理學院,屬本科學院的第一類,主要招收18~24歲的全日制學生,且每年至少授予10%的藝術與科學類學士學位,涉及領域包括藝術、人文、語言、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授予不多于50個碩士學位、不多于20個博士學位的文理學院。

美國文理學院(也被稱為“自由學院”、“博雅學院”等)的特色就是注重全面的綜合教育,課程設置包括藝術、人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門類。最新的卡內基分類把目前美國高校中的125所學院劃入文理學院這一類。這125所文理學院都是歷史悠久的名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市場化的今天,依然堅持教學型大學的辦學模式,秉承博雅教育的教學理念,以“小而精且獨立”聞名。

文理學院的英文原文是Liberal Arts College(LAC)。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arts不應簡單地理解成“藝術”,而應該是素質、能力和思想等因素的綜合“軟實力”。文理學院的目標不在于教會學生某些具體的謀生技能,而是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其成為一個高素質、有教養的文化人。由于文理學院主要提供本科教育,因此教師能夠全身心投入教學,而不必花費大量的精力忙于科學實驗和。同時,文理學院的規模小,師生間互動密切,這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非常有幫助。

絕大多數文理學院只招收全日制學生,實施全面的本科教育,僅有29所學院是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存的。在許多美國人心里,文理學院代表著經典的、高質量的本科教育,這使一流文理學院成為研究型大學本科生院不可忽視的競爭對手。美國最具權威和最有影響力的高校排名機構《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在每年的排名中會單列出文理學院一項,這也反映了美國社會對文理學院本科教育的重視。

2.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的英文表達為“General education”,國內也有人翻譯為通才教育、普通教育或是一般教育。通識教育這一譯法,最早為臺灣地區的學者所使用,20世紀90年代以后逐漸被我國大陸地區的學者所接受和認同。

與“General education”相對的是“Special education”(專業教育)。哈佛大學發表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中指出:“教育可被廣義地分為general和special兩個部分……這兩方面不能割裂或對立。”加州大學的萊文指出:Special education側重于學生所學知識的“深度”,而General education側重于知識的“寬度”。因此,“general”和“special”不是指教育目標和教育方法,而是與教育內容和教育模式等問題有關。可見,對“通識”有兩種理解,即“可融會貫通的知識”和“適用于所有人的知識”,前一種理解側重于知識間的關聯性,指學科的融合與互相滲透;后一種理解強調知識的適用性,指沒有文化的阻隔。但無論是哪一種理解,都體現出對教育內容的重視。

追根溯源,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arts education,也譯為“博雅教育”)始于古羅馬時代,1828年的《耶魯報告》肯定了其價值。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自由教育的理解會有差異,然而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基本理念,長期以來它一直受到西方教育界的肯定和推崇。今天,自由教育依然被當作美國高等教育的精髓。自由教育不強調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強調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傳授單一學科的知識或職業技能,而在于通過提供廣泛的內容,使學生獲得廣博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通識教育起源于古典的博雅教育,是以培養“理智的自由人”為目標的,其教育對象以上層社會的“有閑階級”為主,以“七藝”,即文法、修辭、邏輯、幾何、算術、天文、音樂為主要教育內容。文藝復興時期所倡導的人文教育以及19世紀由紐曼提出并在歐洲產生重大影響的自由教育都是20世紀中葉以來不斷興起的通識教育思想的理論源泉。事實上,自19世紀通識教育被提出以來,對于通識教育的內涵,學者們觀點不一。我國學者李曼麗搜集和整理了對通識教育內涵的表述具有代表意義的著作。本文借鑒了我國學者李曼麗女士對通識教育的定義: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是指對所有大學生普遍進行的有關共同內容的教育,包括基礎性科學知識的傳授,公民意識的培養,健全人性的熏陶以及一些非專業性的實際能力的培養。意在培養學生具備完整的人生知識,以使受教育者在人格與學問、理智與情感、身心等方面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通識教育代表了西方的大學教育觀,這種教育觀貫穿于整個西方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無論是紐曼、赫欽斯還是布魯貝克、博耶都強調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說通識教育是西方大學的文化代表,它本身就是一種大學精神的體現。

通識教育的概念隨歷史的發展而演變,在不同的教育時空被賦予不同的含義。大體上包含兩層含義:(1)物質層面,通識教育告訴人們如何做事;(2)精神層面,人們通過創造性活動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并超越人的存在本身,通識教育告訴人們怎樣做人,因此與職業教育、專門教育等傳統的教育目標存在很大差別。作為一種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通識教育被許多人視為教育的最高階段和最高境界。

在大學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的今天,存在教育過分強調專業化,重視學科專業的劃分,從而忽視知識的整合和融合的現象。這樣使剛剛跨出校門的大學生在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時感到難以適應,同時,過分重視專業化教育往往導致忽視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的培養,結果是學生缺乏完整的知識結構,對自我、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很難產生全面的認識,缺乏作為一個對社會負責任的人所需的道德、情感、智力、體力的全面發展。而通識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的有關普遍內容的教育,不僅包括基礎科學知識的傳授,公民意識的培養,健全人性的熏陶,還包括一些非專業性的實際能力的培養,其中主要是培養學生的人生知識,以使受教育者在人格與學問、理智與情感、身體與精神等方面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

在美國,大多數文理學院實施純粹的自由教育,不強調專業教育或職業教育。雖有少量學院設置了職業教育或專業教育,但仍以自由教育為重。課程的設置通常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類,學生需要學習豐富而廣博的課程,如英語、文學、外語、生命科學、數學、哲學、宗教、物理科學、心理學、社會科學、視覺和表演藝術、地區種族和文化研究、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等。學生在文理學院接受教育后,或邁向社會參加工作,或進入研究生院進一步深造,都相當受歡迎。文理學院通常的做法是采取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的方法實施自由教育。如科比學院必修課要求學生按順序學課程。核心課程包括藝術、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四大學科的若干門課程。選修課則可以按順序選擇每一學科的任何課程。例如,在藝術里選修“創造性的表達”、在人文科學里選修“判斷力和信仰”、在自然科學里選修“探索的過程”、在社會科學里選修“社會分析”等。還有一些文理學院則沒有規定必修課程,幾乎完全實行選修制。例如,阿姆赫斯特學院的學生就是在33類學科和2個研討課中自由選修。33類學科主要包括了美國研究、人類學與社會學、藝術和藝術史、亞洲的語言和文明、天文學、生物學、黑人研究、化學、古典名著、計算機科學、寫作、經濟學、英語、環境研究等。33類學科下又開設了800多門課程,2個研討課下又開設了若干不同主題討論課,每個主題下又開設若干門討論課。此外,圣?約翰學院至今仍實施赫欽斯的名著經典課程。學生在讀期間要通讀文學、數學、哲學、神學、科學、政治學、音樂、歷史、經濟等學科的經典著作。因為圣?約翰學院的教育者們認為這些名著體現了永恒而普遍的價值,值得所有學生精讀熟記,反復背誦。圣?約翰學院的名著經典課程廣受好評,在2005年的《普林斯頓評論》“學術氣氛最好的本科院校”排名中位居前列。

根據調查發現,20世紀70年代以來,文理學院對通識教育在數量、結構、內容等方面進行了調整。通識教育數量有增加的趨勢,多數學院其通識教育的比例占到本科課程的1/3到1/2,優化了課程結構,而且增加了指定課程。在課程內容方面,更加強調寫作、口頭交流及數學課程等。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在通識教育中專門設有計算機課程。由于社會的多樣性和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勢已成為主流,因此,跨學科和課程的整合在文理學院中變得十分普遍。此外,目前大多數文理學院采用分布必修的課程模式,但分布的類型發生了變化。一些文理學院的通識教育還展現出獨特特征,如有的學院明確要求學生完成某種“體驗學習”;有的學院要求學生在完成規定課程外,還要參加某些政府部門或教會的服務;有的學院對參加社區服務的時間有明確規定;有的學院要求學生必須參加一定數量的校園文化活動(講座和藝術表演活動等);有的學院還規定,學生要對參加的活動作書面或口頭的報告;有的學院開設了全校范圍的“問題晚餐”,在此期間會邀請全國知名人物出席,學生和教師須就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展開討論。調查還發現,出于對各種因素的考慮,學院會經常性地修訂其通識教育課程。從廣義上來說,學院修訂通識教育課程是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包括競爭、評審、職業發展等因素;從狹義上來說,是為了滿足學院自身的發展,包括解決學院內部的學術和體制的問題。

總體來說,美國文理學院通識教育最顯著的特征有以下兩點:(1)教師與學生的密切交流。這可以解釋為什么美國最優秀的通識教育沒出自哈佛、耶魯,而是出自于以威廉姆斯為代表的小型學院。那里堅持小班授課,一門課有十個學生一起上課就已經算是大課了。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老師可以花大量的時間和學生一起閱讀書籍、討論問題以及合作研究。對比起來,通識教育的推行在中國高校中時常遭遇困難,其原因之一便是缺乏能長期深入地與學生進行真誠交流和分享的教師。(2)以生為本,學校為學生的成長創造最優良的條件。哈佛的本科生教育曾一度排名下滑,原因主要是學校過多地將精力放在商學院、法學院等職業教育上,而忽視了通識教育的發展,這也促使了哈佛的全面反省。實際上,在美國的自由人文教育中有三個部分是相互聯系的。首先是教學課程的安排,它強調文理交叉課程、核心課程、原典閱讀課程等;其次是獨特的宿舍文化,導師和舍監會在宿舍內跟學生就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密切而深入的交流,學生也會以宿舍為基礎組織各種活動和討論;再次是學生要組織并參與各種社團活動,參與社會實習,積極投身社會服務。這三類活動都會得到教授、管理部門乃至校友的大力支持。

在通識教育的操作層面,國內高校的具體操作方式以及教學環境與國外相比,還存在許多不同的地方。根據筆者對所在大學的研究,筆者認為在當前國內高校的通識教育中,以下幾點較為重要:首先,通識教育應注重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良好的思考能力常體現為對他人觀點的理性思考,特別要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但這種思考能力的培養不只限于原典閱讀,還需要大學生接觸現實世界并學會反思。其次,高校的通識教育應強調對審美觀的培養。為此,通識教育中應包含大量與美育有關的課程和活動,如參觀博物館、美術館、體驗館等,甚至還要學會親近大自然。此外,通識教育還應強調學生品德的培養。要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傾聽和接受不同觀點、學會寬容,還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角色以及對社會和家庭的責任,尤其是要讓他們學會了解和分析社會問題、有爭議的問題,并能嘗試著自己尋找改善現狀的途徑。因此,特別是在理工科大學中,通識教育還應注重“在做中學”以及全面而深入的田野調查,從而加深學生對本學科的理解,密切學生和社會的聯系。最后,通識教育應強調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通識教育應重視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的形成,通過開展各種社團活動和創造社會實習的機會,讓學生了解并學習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和技巧,學會相互合作。

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在教學實踐中,通識教育的全面實施還有一定的難度,但可以采取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試點的做法。具體的做法可以是先招募一批有志于通識教育的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以一定的比例配備相應的教師與學生來組建“試點班”。在“試點班”中應確保學生和教師的密切交流,在開展通識教育課程和經典名著研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參與他們感興趣的研究工作并學會在研究中學習,支持學生自行組織社團,鼓勵學生到社會各個部門去實習。通識教育的方式不必遵循某一固定模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保持本土特色及鼓勵創新,其成功的標志不在于通識教育課程的全面設立,而在于培養出全面發展同時又有責任感的人才,因為衡量一個好大學的標準之一便是它究竟能培育出多少棟梁之才。

3.課程模式

關于課程模式的含義,學者們有不同的理解。《教育大詞典》將課程模式解釋為課程類型,指出,課程類型 (Curriculum types or categories)也稱“課程模式”(Curriculum models)。也有學者認為:“課程模式是按照一定課程設計理論和一定學校的性質任務建立的、具有基本課程結構和特定育人功能的、用在特定條件下課程設置轉換的組織形式。”

筆者認為,要弄清課程模式的含義,首先應弄清楚什么是模式。其實,模式與模型是有關系的,但兩者有很大不同。模型可分為實物模型和非實物模型,前者指與原型有著相似結構、相似物理性質或相似過程的模型,后者多為抽象層面,如數學模型、思維模型等。而模式除有“模”的含義外,還包含“式”,即指樣式、形式。因此,模式的含義比模型更寬泛,它更側重于研究對象的典型性、概括性和代表性。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在《什么知識最有價值》的論文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課程)”一詞,意為“教學內容的系統組織”。我國鐘啟泉教授認為:“課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由學校有計劃、有組織地編制的教育內容。”對于課程模式,《教育大辭典》給出的相應解釋是:亦稱“課程類型”,指課程設計的不同種類或方式,由不同的設計思想產生。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課程模式是一種課程范式,具有典型性和簡約性,這種課程范式具有特定的結構和功能,且適應于某類特定的教育條件。因此,課程模式既是一種結構模式,也是一種功能模式,它既要規定課程的基本構成又要設定其相互關系,同時這種范式的構建又是以特定的教學目標為指向的。

因此,從廣義來說,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環境中獲得的各種經驗;從狹義上來講,課程是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開設的各種學科及其內容、范圍、活動、進程等的總和。綜上,本研究中的課程模式是指學校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開設的課程內容、范圍及課程實施過程等組合而成的一個動態的框架。另外,對課程模式可以作形式性的分析,但從根本上看,課程模式是一種具體模式,如本文所討論的是通識教育課程模式。

參考文獻

[1]Schmidt G. P. The Liberal Arts College―A Chapter in American Cultural History[M]. New Jerse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57

[2]Clark B. R. The Distinctive College[M]. 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2(4)

[3]Forest J. JF、Kinser K.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n Encyclopedia[M]. Santa Barbara: ABC-CLIO,2002:109

[4]王春春.“與眾不同的學院”:美國文理學院的特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5]Ascarellae,etc. Liberal arts college and liberal arts education[R].ASHE Higher Education Report,2005(3):54

[6]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2~63

[7]王春春.美國精英文理學院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

[8]王春春.以“學”為中心:美國精英文理學院教學特點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9]李曉路.美國通識教育的借鑒與思考[J].求索,2009(11)

[10]朱宏清.美國文理綜合本科學院及文理教育探微[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4(l)

[11]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

[12]苗相甫.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做人與做事相統一[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8)

[13]陳小紅.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博弈與一致性:美國的經驗[J].復旦教育論壇,2007(5)

[14]張鳳娟.“通識教育”在美國大學課程設置中的發展歷程[J].教育發展研究,2003(9)

[15]沈文欽.西方學者對博雅教育思想史的研究:1890-2005[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6)

[16]陳向明.從北大元培計劃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

[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3)

[17]陳秀平、劉拓.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現狀比較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3(2)

[18]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教育大辭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9]〔美〕威廉 F.派納等.理解課程(張華等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0]張華等.課程流派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21]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77

[22]肖溫雅.課程模式與學生的主體性發展[J].教育探索,2006(3)

[23]潘懋元.新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4]劉海峰.可持續發展與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7(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天天影视综合网|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国产精品免费av片在线观看|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亚洲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2019国自产拍|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99 | 天堂在线中文|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 vr成人片在线播放网站|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久久av| 欧美性巨大╳╳╳╳╳高跟鞋| 狠狠五月激情六月丁香|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九| 人与嘼av免费| 午夜影院0606免费| 久久99久久99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公与秀婷厨房猛烈进出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老阿姨|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无码毛片视频一区二区本码 |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 久久国产劲爆∧v内射| 婷婷四房播播|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成熟人妻av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av在线播放 | 国产免费看插插插视频|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色妞www精品免费视频| 国99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理伦片a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