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倫理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5 10:52: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倫理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倫理學論文

篇(1)

【摘要】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綜合醫學模式的演變,醫療矛盾逐步由“技術型”向“服務型”轉化,許多新的醫學倫理問題應運而生,醫學倫理學越來越受到各國醫學教育界的關注。

【Abstract】Synthesizesthemedicinepatternalongwiththebiomedicinepatterntothebiological-psychology-societytheevolution,themedicalserviceiscontradictorygraduallyby“thetechnology”to“theservice”thetransformation,manynewmedicineethicsquestionarisesatthehistoricmoment,medicineethicsmoreandmorereceivesthevariouscountries’medicineeducationalcirclestheattention.

【Keywords】Medicineethics;Education;Pres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綜合醫學模式的演變,醫療矛盾逐步由“技術型”向“服務型”轉化,許多新的醫學倫理問題應運而生,醫學倫理學越來越受到各國醫學教育界的關注。

1醫學倫理學教學現狀

1.1我們不能不清醒地認識到,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相比較,我們的醫學倫理教育從內容到形式,從理論到實踐都存在著許多問題與不足。目前,在美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已經進行了多年系統穩定的醫學倫理學教學。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各年級醫學生中均開設醫學倫理學課程,并進行跨學科教學。教學基本上圍繞當前醫學領域的重點熱點倫理問題進行,如醫學實踐中知情同意、人體實驗、腦死亡、稀有資源分配等。哈佛大學醫學院對醫學倫理學采取以問題為基礎進行跨學科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對醫學倫理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進行研究和探討,并邀請不同學科的專家參加,例如邀請臨床醫學專家、基礎醫學專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行為科學家等[1]。

我國則多以開設醫學倫理學課堂教學為主,進行其他教學模式的學校還很少,教學模式還有待完善。僅在少數醫學院校的醫學倫理學教學中,采取了對重點熱點問題進行討論,課題調研的形式。比如哈爾濱醫科大學,其在上世紀末已經開始采取這種課題調研討論的教學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2]。但是目前國內對這些模式還缺乏系統的研究,也沒有很好的推廣。

1.2對醫學倫理學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醫學倫理學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才導致目前我國醫學院校醫學倫理學課時嚴重偏少的現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在第五學期開設醫學倫理學或在政治課中開設醫德課,總課時約為30學時,不及美國、日本等國家同類課程學時總數的1/5。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不大可能指望學生對醫德范疇、醫德規范等有較為系統的了解,更談不上為他們提供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機會了。

2002年2月,國際醫學教育學會公布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醫學教育的7個基本方面: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醫學科學基礎知識,臨床技能,溝通技能,群體健康和衛生系統,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和研究。[3]這一標準闡述了醫學院校畢業生必須具備的一系列基礎核心能力,從中可以看到,醫學倫理學和醫德教育在醫學生綜合素質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課形式單調是我國醫學倫理學教學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醫學倫理學教學中通行的是單純由教師講授的方法。限于學時,教師較少考慮,也無從考慮實際效果。這種“布道式”的教學方式,很難引起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的興趣,更不用說掌握指導他們終身職業生涯的倫理準則與規范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醫學院該門課程的教學形式顯得生動活潑。其中最常見的是各種形式的討論和以病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日本的醫學倫理學課程則主要由相關臨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講及讓學生參加病區實習的形式來予以實施,注重培養學生判斷醫療實踐中發生倫理問題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拿大的醫學倫理學課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和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

1.4如何讓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內容更系統、更穩定、更具時代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內容也同樣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眾所周知,任何一種道德理論或倫理學說,都是有其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隨著經濟改革在我國城鄉相繼取得巨大成功,人們開始對醫療衛生保健行業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務人員不僅應具備精湛的醫術,而且要求他們能自覺尊重生命價值,在努力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還要深諳倫理學、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知識。所以原有的教學內容自然跟不上時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經更新的教材內容,也會因為目前新的倫理學問題的層出不窮而同樣有了時代的局限性。傳統的醫學倫理學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場筆試(閉卷或開卷)以及論文撰寫常見。前者強調的是書本理論知識的檢測,特別是閉卷形式。開卷形式雖然有一定的開放,但總之都是以理論知識考核為主,與傳統課堂授課形式相適合。這種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課程后的思想觀念以及倫理決策能力上的變化,也不能真正鼓勵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的主動性。后者雖強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相比較應該是一種進步。但是仍然還有不足之處:沒有貼近臨床和實踐,學生的任務僅僅是在完成論文,所以相關材料可以不必從實踐中獲得,減少了倫理學的實踐機會;論文撰寫相對簡單,教師的指導成分相對較少,實用性不足。因為以上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醫學倫理學考核方式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迫切感,那么進行醫學倫理學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勢在必行。

2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對策

2.1加強國際合作,提高中國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水平。醫學倫理學的發展和醫學科學的發展密不可分,一種新的醫學科技的發展,必然引起相應的倫理學的方法論等多種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學校教學方法,使我們的教學在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培養學生表達思想、交流觀點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4]。此外,對學生的成績考核,要考慮改變以理論考試為主的形式,積極嘗試多種考核方式,使考試內容注重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分析一些具體問題。2.2創新教學內容。

自1982年以來,我國高等和中等醫學院校和醫療部門陸續開設了醫學倫理學課程,從事醫學倫理學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編寫了許多版本的醫學倫理學教材。這些教材的出現,對于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1世紀是生命與健康科學發展的世紀,因此醫學倫理學內容體系“應以義務論為主線,將價值論、公益論貫穿其中,既反映傳統醫德精華,又突出生命與健康主要內容,并包括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等相關學科進行理論與實踐的論證。既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又能幫助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解決在學習和醫療實踐中的各種倫理問題。其具體內容應突出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和實踐性的統一”。[5]

2.3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講授不應該是醫學倫理課唯一的教學方式。我們應該借鑒國外一些比較好的教學方法,依據我國的國情和目前醫德醫風的現狀,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在方法上,我們應改單調乏味的說教為多種形式并舉。可以嘗試用師生對話、小組討論、專題討論的形式。在醫學倫理學教學過程中,“應特別重視選擇與應用正反典型事例進行倫理分析,這對于幫助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加深對醫療實踐中所遇到的倫理紛爭的理解,提高醫學行為分析判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歡迎”。[6]同時還“應重視對啟發式、講授法、多媒體教學法、考評法等方法的應用,不斷提高醫學倫理學教育教學質量”。

2.4加強師資培養,提高教學水平。

為解決師資隊伍發展滯后的現狀,首先,應盡快成立醫學倫理學教研室,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專兼結合的教學隊伍。其辦法:一是建立專門教學研究機構,配備專門從事醫學倫理學教育的人員,尤其重視選拔有培養前途的碩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教育委員會名義舉辦全國性醫學倫理學師資培訓班和專題研討班,2004年8月在廣州舉辦的全國醫學倫理學教育培訓班,受到有關部門和與會者的好評。同時,各省市醫學倫理學會也應定期召開醫學倫理學教育會,不斷培養醫學倫理學隊伍,還應選派有培養前途的年輕教師出國作訪問學者進修學習,從而達到提高醫學倫理學師資隊伍素質的目的。

2.5完善并規范人文教育體制。目前我國醫學倫理學教育體制不夠完善,同時還尚無相應的規范。

全國僅有醫學倫理學會及教育等專業委員會,而各省市沒有相應的專門機構,也缺乏統一和明確的要求。雖然國家教育部、衛生部在課程建設上把醫學倫理學列入教育計劃,但全國醫藥院校缺乏統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醫學倫理學教研室,但大多數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個小組,教材不夠統一,教育與研究相脫節等。我們認為,必須制定統一的計劃和提出明確的要求,“把醫學倫理學作為整個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教育衛生主管部門的議事日程,列入教育計劃,作為必修課程開設,作為精品課程和重點學科來建設”。[7]同時要大力開展醫學倫理學的教育研究,定期召開地區和全國性醫學倫理學教育研究會,總結交流經驗,表彰先進,依靠全體醫學倫理學教育工作者和理論界、醫學界的同仁,共同為建設符合國情的醫學倫理學理論及教育體系而努力。

參考文獻

1伍天章.以教學內容改革為突破口,加強醫學倫理學教材建設.中國醫學倫理學[J]2001,(1)34~35

2曾釗新、李建華.道德心理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2,134

3伍天章.以教學內容改革為突破口,加強醫學倫理學教材建設.中國醫學倫理學[J]2001,(1)34~35

4李傳俊、李本富.醫學倫理學案例教學的實踐與評價.醫學教育[J]1995,(2)9~11

5張金忠.關于醫學倫理學教學方法、效果的討論.中國醫學倫理學[J]1999,(3)27~28

篇(2)

一些“元”問題也還存在分歧,沒有得到很好的解答。比如何為新聞倫理,這是新聞倫理學體系建設中最基本的問題。學術界就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新聞倫理是指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是新聞職業倫理的簡稱;另一種觀點認為新聞倫理包括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內容,著眼于道德現象;還有觀點認為,新聞倫理應是宏觀層面(整個新聞領域普遍認可的行為規范)、中觀層面(具體的新聞媒體機構所認可的行為規范)和微觀層面(新聞工作者對本職業道德規范的理解和履行情況)三個層面的綜合。學界目前對新聞倫理的定義和界定還沒有達成共識。對于一個學科來說,爭鳴固然重要,但是理性的、有根據的思考之后的共識也必不可少,特別是一個學科的關鍵概念。只有弄清楚了基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解決了基本理論層面的問題,學科建設才有可能推進。一門學科的發展需要在反思、討論中不斷推進、完善和超越。我國倫理學者萬俊人說,“倫理學不能只停留在經驗描述的層次上,而要為道德經驗和道德規范提供更深刻的基本理論說明。”③應用倫理學更是如此。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有句名言:“倫理學不在于呼吁,而在于論證。”④新聞倫理的本質是什么、使命是什么,為什么要遵循倫理規則,新聞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特點如何等,不是在新聞活動實踐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顯露出來的,而是通過一定的理論程序,通過長期的總結和理論化的過程,在學術研究中達到學界的廣泛共識的結果。那么如何有效改變目前的現狀,促進新聞倫理理論的研究呢?這就需要把理論提升當作新聞倫理學研究的重中之重,以優先的方式推進新聞倫理理論研究的發展。具體來講,首先應該從理論倫理學中吸取營養,找到強大的理論根基,全面深刻地反思新聞倫理學學科本身的一些基本問題;另外也需要從社會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等方面吸收相關的理論和方法,兼收并蓄,以開放的態度提升新聞倫理學的基礎理論。其次,在一般倫理的背景下研究新聞倫理的個性,以普遍性與特殊性統一的方式,借助學科研究方法論來思考、討論、論證新聞倫理學前面講到的基本問題,確定自己的學科定位,建立自己的概念系統,研究出自己的理論體系。再次,工作上要在新聞倫理研究隊伍中集中力量攻關,討論一些學科的基本理論問題,比如舉行大的以理論為目標的學術研討會,以團隊協作方式完成一些理論性強的重大課題,出版一批具有理論深度的研究專著。只要學界普遍重視,研究者動員起來,經過數年的努力,就能從理論上增強新聞倫理理論的深度,向著建立新聞倫理體系的目標邁進,全面推進學科建設。

二、從規范倫理學視角來看:新聞倫理規范之本在于理論

規范倫理,狹義上說,指道德體系中涉及社會的道德原則、規范和范疇的倫理,旨在為人們的道德生活確立正確的行為準則。廣義上說,規范倫理因人們對傳統規范倫理學的理解而有所不同,一般凡是運用理論研究,論證人們的行為和相互關系應當怎樣、不應當怎樣,提出人們行為的基本原則和規范的倫理,都屬于規范倫理。廣義的規范倫理包含或部分包含了理論倫理的內容。目前,我國對新聞倫理規范研究較多。就專著和教材來看,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王軍的《新聞工作者與法律》,王天定的《新聞道德與規范》,黃瑚編的《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等,這些專著涉及到的新聞職業倫理的規范比較系統。同時,一批學術論文對新聞倫理規范的探討也比較多,特別是從新聞倫理規范的角度來評價和解讀新聞實踐,成果比較突出。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規則的制定和實施,應當說這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但是,僅僅就規范研究規范是不夠的。比如目前學界往往是將自律和他律作為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途徑來看待,研究多是在自律和他律的闡釋框架下對案例進行分析,多是用現有的新聞道德規范去評價相關實踐。那么,為什么應用自律、他律的框架而不用別的框架,自律、他律的理論基礎有哪些,發揮效用的社會環境、社會心理條件、記者素養、媒介場域、制度基礎等是否具備,以及各因素之間如何互相影響,還有當前我國新聞職業道德中為何自律、他律常常失效等等。這些問題必須用理論的思維去研究,不能僅滿足于制度的制定與解釋。新聞倫理規范是指導新聞倫理行為的準則,具有很強的約束作用。但是,倫理學理論才是新聞倫理規范制定、研究和評價的前提。只有理論的提升才能為新聞倫理規范研究找到合法性空間,進而增強其有效性。比如說新聞倫理規范的制定需要遵循一系列社會普遍倫理的基本原則。顯而易見,只有在關于道德價值的判斷是真理的條件下,所制定的道德規范才能夠與道德價值相符,從而能夠成為優良的道德規范;相反,如果關于道德價值的判斷失誤,甚至出現了謬誤,那么,在其指導下所制定的道德規范,則不一定能起到抑惡揚善的引導作用,甚至會縱容不道德的行為。那么,這種新聞道德規范就是惡劣的道德規范。⑤新聞倫理規范是新聞實踐活動中的規范,屬于實踐規范。“合理的實踐規范既是‘是’與‘應該’的統一體,又架設了一條由‘是’轉變為‘應該’的‘橋梁’。同時,合理的實踐規范架設的‘橋梁’為實現實踐主體的價值追求、社會需要提供了觀念保障。”⑥如何判斷規范與價值相符與否,如何使規范有效而不失范呢?“人在社會中為什么愿意交出一定的自由,接受、遵守某種規范和約束,或放棄某種規范、另外選擇其他規范,這是需要論證、需要充足理由的。這種關于規范之前提、基礎的探討,關于規范確立的原則、方法、程序的探討,是倫理學‘講道德’‘有道德’的核心”。⑦新聞倫理學研究不只是單純地將各種規則和價值標準簡單地應用與推廣,而是一種再研究、再創造、再構建,將新聞倫理理論具體化的過程。任何一種倫理規則的生成、生效、失效都有其社會歷史上的根據。倫理學的分析工作即理論的反思和觀照,在于發現一種倫理規則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研究一種倫理規則能夠有效的客體性條件和主體性條件。也就是說,只有通過理論提升才能使規范本身具有合理性,以增強新聞倫理規范約束力的有效性。

三、從實踐倫理學視角來看:新聞倫理實踐提升依靠理論

實踐倫理,實質是指規范倫理在現實的道德生活中的具體應用,是理論倫理經過規范倫理向現實的道德生活的轉化,同時也是檢驗理論倫理和規范倫理是否真切實用的標準和尺度,是形成和產生新的理論倫理和規范倫理的倫理場所和領地。在當前復雜的社會轉型中,新聞職業道德中的問題較多,所以新聞倫理實踐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重視。學界的研究中,論文很多,著作也不少。但是從問題方面來說,相當多的新聞倫理實踐研究往往就事論事、缺乏深度,沒有從理論上深刻分析。比如“就當下的新聞道德研究來看,更多的是對有關新聞事件中道德問題的個案分析,而這些個案研究,大多是用現有的道德規范說明有關新聞行為的道德與否。”⑧這樣就會造成道德判斷沒有合理性的理論支持,對案例的解析也缺乏理論的深度和依據。再如研究新聞倫理失范的歸因和對策的文章較多,但遺憾的是,這些文章普遍停留在新聞倫理表征研究,而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索。⑨因此,迫切需要從理論層面研究新聞倫理實踐中的問題,讓理論建設來指導學科實踐。新聞倫理理論不僅是新聞倫理實踐價值的提煉,更重要的是它指導著新聞倫理實踐,能為新聞倫理實踐提供合理性的根據,也會使新聞倫理實踐的研究不流于表層。正因為這樣,更要求新聞倫理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和深度。在這方面學界已經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比如對現在的新聞道德問題進行歸納與分析的,有以中國人民大學藍鴻文教授的《新聞倫理學簡明教程》為代表的論著,這些研究就虛假新聞、“有償新聞”、虛假廣告和誤導廣告等新聞職業道德中的問題進行了探究;再比如對新聞倫理失范問題的研究,有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王卉副研究員從關系角度研究失范現象;還有近年來伴隨著公共性突發事件的頻發,一些研究者對突發公共事件報道中的倫理問題進行了思索,指出應不傷害、不侵權、生命至上等超越一般倫理規范的原則意見等等。但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深度尚有提高的余地,亦即能從更高的理論層面上給予提升。

篇(3)

PBL教學法的應用

借著處理問題的過程,自行搜尋資訊,從而學到必要的知識。“以這種方法所取得的知識,印象深刻,記憶良久,將來面臨類似的現實問題時,舊知識即時涌現。即使舊知識不足以解決當時的問題,學生所擁有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仍然終生受用”。[2]因此,PBL教學方法最適合“終生學習”的需要,可以彌補傳統方法的不足。課堂討論是手段。“PBL要著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在問題提出之后,按照“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指導原則,成立學習小組,進行組內討論,分組發言。讓學生在這個環節上集思廣益、暢所欲言,發表討論的結果;之后在進行小組間的辯論,促使學生進一步的思考、探究和交流,使知識體系更加完善,從中選擇最佳答案,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現獲取知識的快樂。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在互聯網上進行交流,擴大學生們的知識面和提高學生們使用現代化技術的能力,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

例如在講當代醫學倫理中的熱點問題時,由于醫學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對傳統的醫學倫理思想形成沖擊,引發一些醫學倫理問題的爭論。如器官移植、安樂死等,可以設計小型的課堂辯論,在課前留下作業,要求每位同學通過查找資料、網上搜索等方式,思考怎樣看待器官移植、安樂死及人們在這些問題上存在的倫理爭論。在討論與辯論中,使學生們認識到生命神圣與生命質量、生命價值的沖突,更加珍惜現在的每一天,珍惜作為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職責。

教師積極參與和適度點評是劑。國外的PBL教學法研究結果顯示:教師積極而有效的教學支持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很有幫助。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對教學過程進行反復研究,要控制課堂的教學進度,適度活躍一下課堂的討論氣氛,引導學生融會貫通所學的知識,用準確的語言表述自己的觀點。在每次課結束前,教師要對各組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內容等做出全面的評價,盡量做到評價中肯、適度,多激勵和表揚學生,確有不當之處也應用婉轉的語氣指出,這樣有利于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PBL教學法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的優勢

PBL教學法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愉快、自主學習的氣氛,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暢所欲言,踴躍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可輕松地獲取來自其他同學和老師的學習資源。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在師生間構建良好的雙向溝通關系,既可增加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PBL教學法使醫學倫理學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盡可能多地暴露出來,讓學生在討論中加深對正確知識的理解,還可以鍛煉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習過程縮短,深刻領會教學內容,逐漸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為今后醫學生們走上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成為具有個體發展優勢的全面發展德高素質人才。

篇(4)

個體權利與群體權利的張力

人具有作為人的權利和尊嚴。人的權利和尊嚴不可侵犯。臨床醫學以個體的人(患者)為研究和治療對象,因此臨床醫學主要涉及患者本人———作為個體的人的權利。強調尊重(包括:患者的自主性、知情同意、為患者保密、隱私權保護等方面的內容);有利不傷害(包括:“不傷害”這一最低要求和“有利”這一較高要求兩個方面);公正(包括醫療資源分配公正、回報公正、程序公正等內容,不僅要求具有形式公正還要求具有實質公正)。公共衛生事業則以群體(包括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患病的群體以及他們的混合體)和社會為其研究和關注的對象,關注群體、社區和整個社會的健康。強調群體和社會權利。從保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視角看,兩者具有一致性。但是從權利關系看,兩者之間又具有顯著的差異:臨床醫學側重于患者個體權利和尊嚴,對象一般是患者。公共衛生關注群體的健康權利,對象一般是健康人群。在一些情況下,個體的權利與群體的權利之間會存在矛盾并發生沖突。例如在“非典”期間,為了群體的利益,我們不得不將疑似患者隔離起來,對其個體權利作適當的限制。這顯然是對患者權利的侵犯,侵犯的目的是防止病毒在健康人群中的擴散,引起更大的問題。那么,為什么同樣是傳染性疾病的HIV/AIDS不能采用這種方法,為什么不將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隔離起來呢?也就是說,在什么情況下,這樣的行為可以得到人道主義辯護呢?一般情況下,個體的人權與群體權利之間會存在一定的張力。這種張力的平衡需要依靠法律和道德的力量加以規范和制約。個體的人權的實現不能以妨礙(或者損害)他人正當權利和群體正當權利的實現為代價。正是基于這一原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必須將個人的健康情況告知,也正是基于同樣的原則,我們要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不能故意傳播艾滋病病毒———在明知自己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的情況下,還要主動去同他人發生或者故意與其他靜脈吸毒者共用一個注射針具。同時,要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在就診時有義務說明自己的健康情況。

程序公正與實質公正的矛盾,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沖突

羅爾斯認為“公平即正義”。但具體怎樣實施,卻有不同的看法。目前,研究的有關公平和正義的問題涉及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以及醫療衛生資源的分配等宏觀問題,也涉及臨床中的具體的微觀問題。“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在職人員的醫療保險以及其他一些商業性質的醫療保險,從根本上來看,所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近兩年來熱議的“神木醫改”模式所解決的也是這個問題。在微觀領域,醫院在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檢查和實施治療前,一般要告知患者,甚至要求患者簽字,以做到知情同意。如果患者因種種原因不具有或者喪失了理性抉擇的能力,需要實施知情同意。這是一種形式化的要求或者說是程序公正的重要保障形式。但是在臨床上也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因為患者或者患者的家屬(或其監護人)由于文化、經濟、心理等各種原因,拒絕在治療方案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從而錯失治療良機,導致患者死亡,引發醫療糾紛。這種情況的出現會使醫生非常難過。但是作為醫生,他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是要追求一種形式上的公正與正義?還是應該從患者最根本的利益出發,不過分看重所謂知情同意書的簽字程序,大膽決斷實施預定的治療方案?但是,如果是患者本人作出拒絕采用醫生提出的治療方案這樣的決定呢?例如,由于宗教的原因而拒絕輸血、由于基于對于腹中胎兒的愛而拒絕對患有嚴重遺傳疾病或者生理缺陷的胎兒實施流產術等,都屬于這一類情況。醫生能否根據他自己的意愿或者根據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社會的利益,或者所謂孕婦本人的根本利益或其家庭的利益而強行實施流產術/引產術呢?能否在不告知患者本人的情況下,在手術過程中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偷偷地為患者輸血呢?在這里,我們遇到了程序公正和實質公正之間的矛盾,以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或根本利益)之間的沖突。這種利益沖突還可能存在于制藥公司、研究機構、作為研究人員的醫生以及作為受試者的患者之間,也可能存在于患者與保險公司、雇用單位之間,甚至存在于患者本人與其家屬之間。目前醫患關系緊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利益沖突引起來的。甚至出現了患者家屬由于花費不起昂貴的醫療費用而代替患者選擇放棄治療的情況,這種悲劇的發生就是患者本人與其家屬之間利益沖突的例證。利益沖突可能引發非常嚴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可以直接導致患者死亡。例如上述患者家屬由于經濟利益沖突而代替患者作出放棄治療的決定,引發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前些年發生于基因治療領域中的“Gelsinger事件”[2]也是人們討論的利益沖突的熱點話題之一。

民族性與普世性價值觀爭論

美國萊斯大學生命倫理學家恩格爾哈特2007年11月在南京國際生命倫理學論壇暨老年生命倫理與科學會議上曾發表了題為《對全球性道德的探求:生命倫理學,文化戰爭和道德多樣性》的講話,[3]就道德多元主義和后現代道德危機問題提出以下看法:人類對于道德及道德多樣性問題,進行了大約2500年的哲學沉思,幾乎沒有獲得支持建立普遍道德規范的可能認識的經驗基礎,至少對適應于普遍境況的我們是有理由這么說的。作為一個概念問題,如果沒有假定的觀點作為論據,沒有循環論證,或者沒有進行一個無窮的后退,關于道德標準化內容的爭論看起來不會經過合理、理性的討論而達到一致。這種狀態使得全球道德計劃成為一個問題。事實上,與這些思考產生沖突的正是關于正當與非正當行為、好與壞的行為、作為一種普遍固定規范的道德計劃本身。因此,他認為關于普遍正當行為的現代性信仰本身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在醫療實踐領域,不同文化語境背景下的流產、安樂死、醫療保健的公有和私有資源再分配等都成為爭論的話題。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自20世紀中期生命倫理學誕生以來,生命倫理學以它特有的廣泛的普適性和超越意識形態的特征,跨越國界,超脫宗教和政治對立,在人類精神家園墾拓了共同的語境,將其發展成根植于日常生活的哲學事業。[4]普遍性與民族性的關系成為生命倫理學乃至整個醫學人文科學爭論的焦點。一種觀點強調醫學人文性所具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指出了只有民族性才能夠國際性;另一種觀點強調醫學人文的普遍性和國際性,認為醫學的人文性本來就不屬于某個民族特有,它本身就具有多元化基礎上的普遍性。恩格爾哈特看到了“全球生命倫理學共識的瓦解”,同時,他強調生命倫理學應當從不正當的風俗和限制中解放出來,因為這些傳統或限制是和普遍道德原則相違背的。也就是說,生命倫理學應該支持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渴望實現的那種普遍道德社會的愿望。同時他認為,生命倫理學不僅僅是國際的,而且是追求對于善、正當和公正的內容豐富的觀念。正是由于生命倫理學的這一特征,使它自誕生以來很快就為各種文化和宗教傳統以及不同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民族和個人所接受。#p#分頁標題#e#

問題研究與體系建構

以生命倫理學為焦點,醫學人文學應當以問題研究為中心,還是應當將注意力放在建構理論體系?國內學者對于這個問題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5]生命倫理學是在規范倫理學、權利倫理學以及程序倫理學的框架內發展起來的。生命倫理學不是以建立體系為其目的,而應該將注意力放在中國目前的具體問題上。生命倫理學強調問題研究,強調它的實踐性,并非不重視理論思維,恰恰相反,這種理論思維立足于實踐,回應實踐的需要。因此這種觀點認為,生命倫理學不是哲學倫理學或理論倫理學,追求唯一的最純粹、最完備、最自洽、最連貫的倫理學理論,而是應用或實用倫理學,要解決問題,效用論和道義論是兩個最基本最有效的理論。但應用不是理論或原則的推演,在應用中必須考慮情境。在不同情境中某個價值處于突出地位,在另一情境可能就不是了。如臨床中的病人、研究中的受試者是脆弱人群,他們的權利和利益應當置于首位;但在公共衛生情境下,他們的個人權利和利益雖然也要考慮,但不能置于首位。生命倫理學的工作重點不在構造理論體系,但是,原倫理學、現代生物醫學和傳統文化對于生命倫理學的影響卻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對待。另外一種觀點認為,[6]生命倫理學要有自己的理論體系,要在不同的文化圈中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論框架。因此,怎樣使生命倫理學在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各種式樣的哲學思潮中得以生存和發展便成為研究的課題。第二種學術觀點側重于理論體系的構造,側重于研究生命倫理學的文化之根,側重于研究漢語文化語境下的生命倫理學理論特征,強調生命倫理學的后現代文化特征,對于構造生命倫理學理論體系,特別是對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倫理學理論體系具有積極的價值和意義。

篇(5)

生命價值、善良(正當)、公正(公平)、誠實和自由是哲學普遍探討的倫理概念或原則,之所以會選擇這五個原則,除了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之外,還因為人們的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你想要人家怎樣待你,你就要怎樣待人”,即《圣經》中流行的“為人準則”(或曰黃金律,亦即康德的“可逆性標準”)。然而,這些原則是否可以完全或部分移植于青年研究尚無直接依據,但一個可以嘗試的解釋路徑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澄清某些疑問,即實際境遇或背景分析法———從青年學的發展規律切入,立足于青年學本身的需求或立場來探討這個問題。由于青年學是一個以多學科、跨學科為基礎(涉及哲學、文化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教育學、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新興學科,因而青年研究本身也屬于社會研究的范疇,其目的是為了了解某些青年現象“為何是這樣,如何對待它”。這必然也會涉及兩個基本倫理問題,一是該怎樣收集、分析和報告資料,即如何進行高質量的調查,關系到研究的嚴謹性和可信度;二是研究者該如何對待研究對象,即如何進行合乎道義的研究,關系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每個社會學科圍繞這兩個問題都有各自的倫理準則和指導方針(或曰學科規范),但是它們的學科規范都會立足于某些道德原則[5],比如最為普遍的是尊重個人(自由)、善行(善良)、公正(公平)等,因此,這些道德原則同時也構成了青年研究的基本倫理規范。尊重個人,是指個人享有自,即行動的自由和選擇的自由。在大多以人為對象的科學研究中,尊重個人意味著研究對象自愿參與研究項目并對研究項目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說,研究者必須將參與研究的對象作為一個有自的人來對待,即使由于年齡、智力、健康等原因,并非所有參與者都有自主的能力,比如青少年、老年人、殘智障人士等群體就應該格外地受到尊重與保護。善行,本意是指慷慨地捐獻,使人免受折磨、懲罰或痛苦的仁慈行為。美國1979年出臺的《貝爾蒙報告》(BELMONT)中將善行表述為:“對待他人是否道德不僅在于尊重他的決定及保護他免遭傷害,還在于盡力確保他的健康。”也就是說,以人為對象的科學研究應當盡量增加它的利他性,減少它的潛在危害。這種利他性可以理解為在無傷害的前提下保證“為最多數人創造最大量的幸福”,即功利主義者所崇尚的至高無上的道德原則。公正,是指對所有參與研究項目的人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包括在選擇研究的對象時、在研究的過程中和在研究成果的運用上都要堅持公平、正義。不公正往往來源于社會上固有的經濟地位、種族、性別和文化等偏見,尤其是對少數民族、經濟地位低下的、病弱的、被隔離的精神病者或囚犯等群體的歧視。例如,美國政府1932年資助的塔斯克基梅毒實驗在持續四十余年的連續研究中,對黑人進行梅毒試驗、檢驗卻不給予治療,令許多黑人及其家屬無端遭受梅毒的折磨。這一實驗因此成為美國醫學倫理史上一個巨大的污點。同時,假如一項研究能夠創造出積極的效益,那么這個效益應該由參與研究的所有人來共享,而不僅僅是少數人占有。比如,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研究者總結出了可以大大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某種方法,然而這一方法卻只被運用到了城市留守兒童身上。這意味著農村留守兒童承擔了研究失敗的風險,而城市留守兒童卻獨享了研究所帶來的效益,這便是最大的不公平。

二、青年研究的行為規則:如何道德地研究

在社會科學中,任何以“人”為對象的社會調查都需要將前述尊重個人、善行和公正等基本道德原則貫徹到研究實踐之中,這是因為研究倫理的討論如果僅停留在道德層次的認識和提倡上,一方面很容易造成“泛泛而談”,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會傾向于“約束”研究者以避免對被研究者造成傷害[6]。也就是說有關人類行為的任何思考,“探索規則”至少是一個重要的倫理維度[7]。青年研究是以青年為本的研究,研究者從事青年研究亦應以基本道德原則為根據,在具體研究情形中,綜合不同的原則和考慮來選擇“比較正確”的行為規則,如知情同意、隱私保護、利益開放等。知情同意是對尊重個人這一基本倫理原則的具體運用,也就是強調個人在知情的基礎上,通過行使自決定自己是否同意參加某項研究。

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信息,研究者將研究的基本信息告知研究的參與者,包括項目名稱、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等。然而,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將所有信息公開。因為有時候信息完全公開反而不利于科研的進行,而不完全公開反而有利于達到科研的目標,所以,在對實驗對象沒有隱性的危險下,可以適當讓對象了解研究的性質與結果。比如,當研究對象是青年成人時,其強烈要求了解研究的性質與結果的權利就應當得到保障,但是依據筆者在《在職青年職業持續發展研究》中的調查經驗[8],有時在質性研究中,過于正式的知情同意書的簽署反而會增加研究對象的緊張與顧慮,并觸發他們的心理防御機制(換位思考,任何人對于簽字留下筆跡向來都是比較謹慎的),進而可能會阻礙研究的順利進展。在這種情況之下,依據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信任關系(研究對象往往是雙方相識的熟人介紹而來),非正式的口頭相告反而是最佳選擇。而當研究對象是心智發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時,由于他們自主決定是否同意參與研究項目的能力相對欠缺,因此,相關研究信息是否告知、告知多少及怎樣告知等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問題。比如,筆者以教師的身份在《大學生人生態度現狀與轉化研究》的訪談調查中,就采取了事先暫不告知大學生具體的研究目的的做法,而在訪談結束后以詢問大學生對此次訪談的感受并允許大學生向筆者提出任何疑問的方式讓其獲得相關信息,與此同時,這也是一種寓教于生活情境中的策略,其目的也是貫徹善行原則,能夠讓大學生從中受益,即令大學生從積極參與到自我反思中獲得對人生問題更深刻的理解,從而促進其心智的成長與成熟。

二是理解,由于參與者的理解能力或研究者的信息表達等因素的影響,參與者對信息的理解不可能是一步列位的,所以研究者必須了解參與者的理解水平,采取恰當的方式傳遞研究信息。尤其是當研究對象是青少年時,由于其智力、經驗等尚不成熟導致其理解力欠缺,因而研究者也無法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尋求代表青少年利益的監護人來幫助決策,也是研究者必須考慮的問題。若青少年本人不管出于何種原因不愿意參與研究,研究者也必須尊重青少年的選擇。比如,筆者在《大學生人生態度現狀與轉化研究》的調查過程中就遇到大三、大四的學生以學習忙、實習找工作等理由婉拒參與或半途退出調查的真實情況。

三是自愿,不僅包括自愿決定是否參與研究,也包括自愿決定是否退出已參加的研究項目。研究者絕不允許利用誘騙、恐嚇等外部的手段或壓力來達成自己的目的,否則就是嚴重違背道德倫理。尤其是像筆者一樣以教師身份作為研究者或者其他研究者通過老師以未成年學生為研究對象時,學生出于對老師的敬畏或對拒絕之后可能的不利后果的擔憂,很可能會違心地選擇接受。在這種情況之下,研究者或作為研究者的老師應當尋求一種更為恰當的方式,讓學生在完全自愿的情況下參與研究項目。依據筆者的經驗,一般學生都會接受老師提出的調查邀約,在正式訪談調查之前老師可以通過“沒關系”、“放心”等語言來打消學生的疑慮,學生出于對良好師生關系的信任會完全自愿地參與研究。隱私保護則主要體現了善行原則的具體運用,以消除研究對被研究者可能造成的潛在傷害。最基本的保護方式是匿名與保密。匿名是指參與研究的對象的身份只能為研究者本人或指定的研究成員知曉,或者是完全隱匿,最安全的辦法則是將參與者的姓名、所在學校或工作單位等私人信息隱匿。比如,發放問卷時采取無記名方式、訪談資料處理時以代碼替代私人信息等。保密則是指研究成果無論在任何情形下面世,研究者都不應泄露“誰說了什么,做了什么”,包括既不能暴露參與者的姓名、所在學校或工作單位等私人信息,也不能讓公眾根據成果中的線索做出合理的推斷,追溯到參與者的身份。倘若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采用錄音、攝像等形式獲取資料,那么,保密還涉及到對音影資料的特殊處理與保存措施。錄音、攝像等手段通常作為研究的一部分而存在,雖然并不需要單獨地提交個人同意書,但在整個項目的知情同意書中至少應該注明,或者在口頭告知中獲得研究對象的同意。總而言之,“隱私保護關系到研究者與參與者之間的信任,而研究者與參與者之間的信任又關系到研究質量的高低,關系到參與者是否愿意按要求行事,是否愿意堅持到研究結束,是否愿意做出準確的回答”[9]。此外,當研究者所面對的被研究者是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未成年青少年時,保護他們隱私的行為規則不僅是研究者應盡的道德責任,也是研究者應履行的法律義務。利益開放主要體現了公正的道德原則,是指研究成果的出版和發表應遵守的規則———“研究者有義務向資助機構和更多公眾匯報研究成果……報告研究成果的義務與發表研究成果的權利是相伴相生的……研究者有署名發表研究成果的權利。發表研究成果的權利對于任何研究活動的長久有效性、研究者的可信度……和開放社會的利益來說,都是必需的”[10]。這一行為規則既是對政府或其他社會機構對于研究方向、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傳播高度控制的挑戰,也是對不同社會地位、種族、性別和文化的人群擁有共享社會文明成果的權利的保障。作為社會中地位較低的青年群體,利益開放對于他們平等地發出自己的聲音、獲得信息與權利具有相當大的民主價值。當然,除了社會民主責任這一要求之外,若受調查的青年對象主動要求研究者向其公開研究成果,研究者應當有優先配合的義務。這是因為他們不僅為該研究成果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也承擔了潛在的風險。比如,在筆者所調查的在職青年和大學生中,有人會主動表達以后能看到最后研究成果的意愿,他們主要是想通過了解研究成果以促進自己的職業發展或是人生發展,當然,或許他們還有監督研究者以避免隱私泄露的自我保護目的。面對這種情況,不管被研究者是何種意圖,研究者都應積極配合。而且,對被研究者的優先配合義務也體現了善行原則的利他性,即在做到對被研究者無傷害的前提之下,能夠讓其充分享受研究成果所帶來的效益,簡言之就是受益。

綜上而言,依據筆者的研究經驗,在不同的研究情形或某個研究階段,當研究者選擇知情同意、隱私保護和利益開放等某個具體的行為規則時,所秉承的倫理原則是不同的,有時會遵循多個原則。這更進一步地說明尊重個人、善行和公平這三條倫理原則在青年研究實踐中往往是被綜合運用并考量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實際境遇或背景分析法在其中的靈活運用。

三、青年倫理的研究之維:研究何種倫理

青年倫理研究的理論體系建構應該以青年及青年研究的本質特點為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這個理論體系就猶如失去了根基的高樓大廈。因此,依據青年及青年研究的本質特點,青年倫理研究至少應包括如下三個研究維度。

其一,道德倫理之維。道德倫理之所以在青年倫理研究中處于首位,重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青年研究首要關注的研究“場域”便是青年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包括心理(認知、情感、意志)、認識(思維)、倫理(道德)和精神(審美、信念、信仰、理想)這四個層面的九大領域[11],其中,道德倫理是非常重要的領域之一;二是青年作為青年研究的對象,一般而言,其生理的發展先于心理發展,并創造了心理發展的條件(認識的、情感的和意志的)。同樣,心理發展先于道德和社會發展,并創造了道德和社會發展的條件[12],也就是說,青年的道德發展要遠遠落后于青年的心理和生理發展。可見,在關注青年精神世界時,尤其要重視青年的道德問題與發展,唯有如此才能促進青年的身心發展平衡。因此,青年倫理研究將道德倫理置于首要維度不僅符合青年研究的規律,而且符合青年發展的規律。

其二,代際倫理之維。在青年研究中,非正式領地是意欲關照青年精神世界的研究者不得不選擇的重要研究“場域”之一,它是“青年與掌握社會權力的長者之間互動關系的產物”[13]。本質上,非正式領地的存在其實就是代際之間互動的結果。因此,代際倫理理應是青年倫理研究的又一重要之維。一般意義上的代際倫理研究,是以建構和諧的代際倫理關系、合理的代際道德規范和有效的倫理道德代際傳承與整合機制為目標的,它主要關涉兩個視域:即由現實存在著的“在場各代”之間的倫理關系所構成的代際倫理和由“在場各代與尚未出場的人類后代”之間的倫理關系所構成的代際倫理[14]。然而,在以青年為本的青年研究中,則主要關涉現實存在著的“在場各代”之間的倫理關系這一視域。這是因為我國的青年研究納入社會科學就是因為當時強烈的社會需要,要求對青年中的社會問題及如何教育引導做出回答,這種情況,至今都沒有實質性變化,研究社會關注的青年問題和青年關心的社會問題仍是青年研究的重點所在,全世界都是如此。自然,“尚未出場的人類后代”則未被納入青年研究的視域。而對于“在場各代”之間的倫理關系,研究者則應具體關注家庭、學校、職場和社區等場域中的代際倫理。因為,在這些場域中,成年人(父母、老師、老板、社會管理者等)總是按他們自己認可的“原則”來制定他們的“行為規范”,而青年人則有我行我素的“自我規范”,因而,代與代之間對對方的倫理評價存在著差異,有時甚至恰恰相反。而且,在對待個人與社會(集體、民族、國家等)、權利與義務、物質與精神、個性與共性、現代與傳統、全球化與民族化等的關系上,青年人可能偏好于選擇前者,而成年人則可能更傾向于選擇后者或強調前者和后者的統一。青年人與成年人的上述選擇在某些時候或某個時期甚至會表現出嚴重的意見分歧和觀念沖突,也就是道德價值觀在代際之間的差異與沖突①。正是因為這些差異與沖突的存在,青年總是被社會中掌權的成年人冠以“非主流、非正式”的稱謂,因此,青年倫理研究就是要關注家庭、學校、職場和社區等場域內的代際差異與沖突,解決青年的道德發展問題,建構和諧的代際倫理關系。

篇(6)

(一)淳樸性農村是農民的主要居住地,這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熟人社會,沒有城市的高樓大廈、鶯歌燕舞、燈紅酒綠。有的只是簡潔質樸的民房,善良淳樸的鄉風。這里相對封閉,對外界的信息接受少,相對收到的誘惑也就越少。人與人之間自然少了許多爾虞我詐、虛情假意、陰謀算計,更多的是茶余飯后的走動交談和大事小情的貼心關懷。這樣的生活環境塑造了農民誠實善良、為人正直的個性。也造就了他們簡單淳樸的幸福觀念。“莊家豐收、家里人身體健康、孩子都能上大學有出息••”這些最簡單的愿望正是他們心里最幸福的事情。而不是“我一定要買房買車、存款要幾十萬,孩子一定要出國留學••等等。”

(二)集體性農民的主要工作地就是土地、田園,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也就是農作物。這就約束著農民終日在田園里勞作。久而久之,人和土地的關系十分密切,當人定居在一個地方后,便依賴這塊土地生活,如果沒有什么天災人禍,是很少遠遷的。這就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特性。長久的交往相處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深厚,“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假如一個人遇到好事,全村的人都歡騰慶祝。要是有一個人遇到壞事,全村的人都跟著他擔憂難過。幸福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而是關系著其他人的感受。只有每個人都過得和樂美滿,才是最大的幸福。

(三)非平等性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是伴隨而來的社會不公正的現象也突顯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就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社會階層不合理,城鄉之間、區域間發展失衡,且差距不斷拉大,社會保障制度、利益均衡機制不健全等方面。這些問題必然造成了城鄉居民的幸福程度的差異。試想,一個面對教育難、看病難、養老難、收入低的農民階層,沒有物質基礎的保障和社會權利的平等,他們的幸福感是不可能強于城市居民的。只有在起點平等,機會平等下享受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權利的基礎上,農民的幸福感才能和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相提并論。在這種不平等的環境下的幸福,實際上正是農民的一種無奈。是一種不平等的幸福。

二、影響農民幸福觀的因素

幸福作為人的一種情緒感受,是復雜多變的,影響人們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觀因素,又有客觀因素。包括個人期望、自尊,個人人格特質、經濟收入、職業地位等等。人們在這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對于幸福的不同理解和體悟,并上升為人們對于幸福問題的價值觀取向。那么,影響農民幸福觀的因素都有哪些呢?它們是如何影響農民的幸福觀的呢?下面,我們從主體自身來找下原因。

(一)幸福與健康健康對于人的生命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是人享有一切的前提條件,正如一句俗語所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即使一個人的事業再成功,倘若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切對于他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所以,健康是人類幸福的基礎條件,是人實現幸福的重要保障。健康又分為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身體健康就是身體的各個部位不疼痛,不難受,能夠正常運轉,為人們工作、生活提供完好的動力支撐。精神健康就是人擁有一個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和豁達的心胸。只有這兩個方面都健康,人才能夠去追求幸福,獲得幸福。正如伊壁鳩魯所說,要使人快樂,就要保持“身體的無痛苦,靈魂的無紛擾”。對于農民來說,這點顯得尤其重要,因為農民更多的是憑借體力工作而不是腦力工作的一個群體。健康不僅關乎他們的幸福,更關乎他們的生存。但是由于長期的城鄉發展的失衡,使農民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絕大部分好的社會保障制度、醫療設施等都集中在城市,這就造成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使很多人由于錯失了治療的時機而面臨死亡。

(二)幸福與欲望有些人認為農民的欲望很小,因為農村比較落后,傳統文化和思想保存較多。并沒有像城市那樣受到西方消費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的影響。人們對于物質方面的需求不強烈。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其實,每個人都有欲望,處于不同層次的人有不同的欲望。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在很多地方的農村,傳統的價值觀早已崩潰。相反,很多年輕的農民并不滿足于安貧樂道的生活,他們離開農村,到城市去打工,而眼前繁華的都市帶給他們的震撼是巨大的。他們也渴望像這個城市的人一樣融入進去,可是他們干著最累的活,拿著最低的工資,卻享受不到和城市人一樣的待遇,甚至受到人格的歧視。這種需求或者渴望在付出自己辛勤的勞動之后仍得不到滿足的失落和無奈感也是巨大的。在這樣的現實與欲望中,他們的幸福從何而來呢?

(三)幸福和知識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只有不斷的豐富和充實自身的知識才能使我們能夠在當今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生存。社會在不斷發展,只有不斷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才能使我們緊跟時代的步伐,實現自我價值,獲得實現幸福的能力。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他會比別人獲得更多的機會,受到更多領域、工作職位等的認同。一個知識貧乏的人,他就只能在有限的空間里并且花更多的時間去追求幸福。無可厚非的是,擁有知識的人要比無知識的人更容易獲得幸福。對于農民來說,由于教學資源、教學設施、師資力量等的限制,受教育的條件較差。加之教育的市場化、分利集團化的影響下,權錢勾結比較嚴重。農民作為無權又無錢的代表,向上流通的渠道少之又少。只能無奈的認命。

三、提升農民幸福感的路徑選擇

在中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可以說是在不斷下降,農民作為占我國人口數量最多的一個群體,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的同時,也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困境。雖然,國家通過新農村建設,工業反哺農業,不遺余力的扶持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城鄉差距并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農民的幸福感遠遠不及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因此,我們不僅需要探求影響農民幸福觀的因素,還要找到提升農民幸福觀的路徑和對策。讓農民擁有一個更加幸福的明天。

(一)加大農村教育力度,確立正確的幸福觀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正在向著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目標邁進,國民的心態對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幸福觀,撥正人生航向是當前的重中之重。如何塑造人正確的幸福觀、價值觀,不是憑口說說而已。需要的并不是人們堅定的決心,而是知識。對于農民來說,由于教育資源分配的城市化傾向,升學機會和受教育條件等的不平等。農民的知識素養是很弱的。因此,國家必須加大農民受教育權益保障的力度、改進農村教育機制、推進農村教育機制改革等等措施。使農民擁有同等的教育起點和條件。用知識豐富自己的內心,通過知識的豐盈,讓自己對自身所處的生活環境、社會現實條件、社會價值目標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提升我們幸福的品質和層次,確立一個正確的、向上的幸福觀和價值觀。這也是實現幸福的基礎。

(二)豐富農村文娛生活,加強對農民的人文關懷農村的劣勢不僅體現在物質的貧乏,制度的不平等上,還體現在精神文化的貧乏上。因此,提升農民幸福感不僅需要重視物質條件的改善,還需要重視對農民精神文明素質等方面的人文關懷。一方面,我們可以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舉辦一些農民喜歡的文娛活動,多多組織城市歌舞團下鄉巡演,來豐富農民生活,拉近城鄉居民的距離,樹立誠信、友愛、團結的新面貌。另一方面,要鼓勵農民注重提升生活品質。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人們的消費觀念卻始終停在“縫縫補補又一年”的狀態之中。農民還是很簡樸和節約的。有些農民很少將錢花在精神文化的消費上。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多刺激農民在健康、教育、精神文化、旅游、娛樂等方面的潛在消費。更新農民的消費觀念,把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素質放在重要位置。

篇(7)

醫學人文觀念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20世紀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有勇氣面對那些曾經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如急性傳染性疾病、寄生蟲病等,現代醫學從預防疾病、減輕病人痛苦、恢復健康發展成為包括探索生命奧秘在內的復雜體系。現代醫學技術為人們提供的保健服務日益增多的同時,人們對醫學的批評也日益增加,因此,不得不反思醫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發展的價值是什么。醫學人文學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追問人以何種方式生存,人的生命如何存在,醫學人文學不僅肩負著使醫生人性化的使命,更肩負著使醫學人性化的使命。中國明代醫家孫志宏認為,“古之良醫,不敢逞臆見而務博學,又不敢泥俗諦而求諸閱歷,又不執一二證驗而求圓變無窮之心悟。至老手不釋卷,虛習常廣咨詢,誠以人命為重,自存德行也”。在西方,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認為“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從東方到西方,醫學人文學始終作為一種活的靈魂鞭策著醫生的職業精神,強調一種人性化的診療藝術。縱然醫患矛盾愈演愈烈,但只要醫生具有專業知識與技術、理性的判斷力和自信心、誠摯的態度和良好的交際能力,醫生和病人之間和諧關系的損傷、信任的缺失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進入20世紀以后,“技術至善”論占主流。該理論認為,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人類可以消除一切病痛,人的器官可以效仿機器的零件,只要損壞或功能減退就可以隨意更換。這一理論也對醫生產生了消極影響,他們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實驗室,以不斷更新醫療診斷技術,而聆聽病人傾訴的時間急劇減少,只關注病人的軀體忽視其情感。與日俱增的醫療事故迫使人們重新思考生物醫學模式帶來的負面影響,意識到現代醫生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在科技知識和人文素養之間保持合理的張力和平衡。正如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普朗克所說:“科學是內在的整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整體不是取決于事物的本質,而是取決于人類認識事物的局限性。實際上存在著從物理學到化學,通過生物學和人類學到社會科學的連續鏈條,這是任何一處都不能被打斷的鏈條。”

2敬畏生命———醫學人文學與生命倫理學的融合

醫學人文和生命倫理有其自身的精神譜系,既具有守護傳統、呵護心靈的一面;又促使人具有愛智、批評、反思和創新,將理想、人格、命運、信仰等聚合在一起,構建個性十足的精神共同體。但是,它們作為特殊歷史境況的產物,與政治氣候、經濟現狀和文化境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直接影響人們的態度和決斷。面對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它們不再是書齋里的談資,也不是博物館里的亡靈,而是具有歷史氣魄、充滿責任和擔當的人文斗士,將自身化作時代的精神地標,指引著公眾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情趣。從嚴格意義上講,醫學人文學迄今為止沒有統一和規范的定義,但學者們有一共識,即它不是單純的一門學科,而是一個學科群。作為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領域,它涉及人文學科,也涉及社會學科;它探討生命、痛苦、快樂等形而上的領域,也關注健康醫療、衛生保健等形而下的現實。因此,我們回首醫學人文學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會發現推動其前進的直接動因無疑是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帶來的種種社會倫理問題。正是當代醫學科學的許多成果需要各種人體實驗來檢驗,才引起人們對人體實驗倫理道德的關注,《紐倫堡法典》等倫理學法規的問世就是佐證。正是醫學人文學獨特的學科屬性,促使其成為生命倫理學重要的理論基石。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有關生命、死亡、疾病、健康、病人權利、醫療資源分配等現實問題受到公眾的高度關注,生命倫理學家致力于生命倫理基本理論研究,力圖為生命倫理學的實際應用提供令人信服的理論支撐。其中,恩格爾哈特就是杰出代表之一。他認為道德哲學應“既認真地看待道德多樣性,也認真地看待其信仰,并且為生命倫理學和保健政策提出了共同的俗世道德觀。它為寬容辯護,但并不否認道德內容可以相互分離并可以進行譴責”。嚴格意義上的人對自己的行為負有道德責任,是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的統一體,他對“道德主體”的論述雖然更接近于生命倫理實踐,但他的生命觀也存在理論缺陷,如他認為嬰兒、嚴重智力障礙者等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人。生命倫理學作為“顯學”,根本目的是為行為主體提供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為身處道德困境的行為者提供合理的價值取舍。然而,生命倫理學的德性與價值智慧需要通過醫學人文學來完成,生命倫理學既要汲取道德哲學的理論營養,也要擴大自己的邊界,將文學、藝術等學科作為交叉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国产精品人人爽人人做我的可爱|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日本熟妇人妻中出|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 亚洲人成网77777色在线播放| 国产综合精品| 真实国产乱啪福利露脸| 欧美性猛交内射兽交老熟妇|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视频| 香蕉人人超人人超碰超国产|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成年无码av片在线| 日产精品一二三区| 美女扒开大腿让男人桶|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麻豆|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爽| 国产 精品 丝袜| 少妇的肉体aa片免费| 丰满爆乳在线播放| 亚洲乳大丰满中文字幕| 久碰人妻人妻人妻人妻人掠| 国产a√精品区二区三区四区| a级毛片免费真人| 脱了我奶罩亲我奶头好舒服 |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妇| 四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网站|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yw|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人妻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人人做人做人人爱| 少妇厨房愉情理伦bd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