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教育發展研究論文

教育發展研究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5 10:52: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發展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育發展研究論文

篇(1)

“循環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生態經濟時談到的。他受到當時發射的宇宙飛船的啟發來分析地球經濟的發展。他認為,宇宙飛船是一個孤立無援、與世隔絕的獨立系統,靠不斷消耗自身資源存在,最終它將因為資源耗盡而毀滅。唯一使之延長壽命的方法就是實現宇宙飛船內的資源循環。

循環經濟的主要原則可以概括4R原則。一是資源利用的減量化原則(Reduce),即在投入端實施資源利用的減量化,主要是通過綜合利用和循環使用,盡可能節約自然資源。二是產品生產的再使用(Reuse)原則。強調在保證服務的前提下,產品在盡可能多的場合下,用盡可能長的時間而不廢棄。三是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指在材料選取、產品設計、工藝流程、產品使用到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實行清潔生產,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毒化和資源化,實現再循環。四是再思考(Rethink)原則,就是不斷深入思考在經濟運行中如何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廢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實現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廢棄物循環利用最大化。

傳統的循環經濟理論主要側重于自然資源的循環,主要研究的是工業循環經濟。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技進步日益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人類進入到了一個以智能經濟、知識經濟為主流的嶄新社會,信息資源的占有量和使用成為界定財富的最新標準。至此,資源的內涵與外延已由傳統的自然資源范疇擴展和囊括到能夠為人類利用的所有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自然、經濟和社會三大系統。

高等教育屬于服務性行業。我國的高等教育既具有社會資源系統的屬性,又具有經濟資源系統的屬性。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因此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同樣可以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目前,還沒有學者專門研究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我國高等教育行業的發展。循環經濟理論指導的高等教育稱為高等教育循環經濟。其具體內容就是在高等教育領域貫徹循環經濟原則,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資源利用效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高等教育循環經濟同樣具有4R原則。減量化原則(Reduce),就是以盡量少的資源投入和消耗,包括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等各種資源,實現高等教育投入效益的最大化;再使用原則(Reuse),強調在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下,使得投入的高等教育資源能夠實現最大效益。同時,盡力提高培養人才的質量;再循環原則是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的監控,從市場調研,專業設置,到教師配備,教學設備的完善,教學計劃的指定,全過程都應該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浪費。這種浪費一方面包括高等教學所投入的各種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是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資源的浪費;再思考原則(Rethink),就是不斷深入思考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及時調整戰略,不斷創新我國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在提高高等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不斷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

二、發展高等教育循環經濟的意義和作用

第一,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競爭力。世界經濟論壇的《2005至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49位,較上年下降了3個位次。(9月26日《國際金融報》)。我國的全球競爭力排名連續3年下降,這和我國的高等教育有密切的關系,主要是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質量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同時缺少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005年中國人才發展報告》指出,在中國、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和印度六國人才國際競爭力排名中,中國位居第四,僅排在俄羅斯和印度之前,屬于第三層次,遠低于排在第一位的美國。人才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人才隊伍、人才投入、人才產出和人才環境四個方面的要素。根據這一體系,中國的人才優勢主要體現在人才隊伍上,而在人才投入和人才環境方面明顯處于劣勢地位。在人才隊伍上的優勢主要來自于中國的人才潛力,得益于中國勞動力數量巨大、教育水平不斷提高。通過發展高等教育循環經濟,可以提高我國人才培養質量,優化人才使用環境,有效地提高我國的科技競爭力。第二,有利于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一方面是教育投入不足。目前發達國家教育經費支出與本國GDP比值約為6.2%,發展中國家約為4.0%,而我國近幾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率,不僅與發達國家無法相比,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投入力度相比亦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資源浪費也很嚴重,沒有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率。在校內資源方面,表現為很多地方不顧地方實際,建設大學城,專業設置方面貪多求全,有經驗的教授上課的很少。學校的產品——培養的人才資源方面又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3》指出,我國人才浪費嚴重,通過發展高等教育循環經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第三,有利于緩解上學難、上學貴的情況。據測算,普通高等院校一般專業每年生均成本一般是在10000~20000之間,而財政撥款、學雜費等收入來源生均收入只有7000~11000元,還有一定的教育成本無補償來源?,F在,很多大學生上不起大學,一個重要原因是學費太貴。統計表明,每個大學生每年學費在5000元左右,加上住宿費用、生活費用,每年不少于10000元。而去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卻不到3000元。同時由于高等學校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出現經費短缺,這使得亂收費問題日益嚴重。2006年老百姓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就是教育亂收費。發展高等教育循環經濟,可以大大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可以減輕學生負擔。三、發展高等教育循環經濟的策略和措施

一是在投入層面,完善高等教育投入結構,要挖掘新的投資渠道,改革和完善現有的投資渠道,繼續大力提倡多渠道辦學,要加大財政對高等教育的投入。首先要充分發揮國家財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投入的規模,提高投入效率。有學者提出,改革國家對高校投資撥款體制,實行模擬資本金制度。資本金制度的一個中心內容就是資本金的保值增值。國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根據高等院校的發展方向、規模、歷史投資水平等因素,確定一個資本金的投資基數,每年以此基數為基礎,再經過對高等學校辦學效益的考核結果,確定以后對各個高等院校的投入比例??梢越Y合教育部各個普通高校進行的教學評估進行,以此作為今后對高校投入的重要依據。此外,應該倡導多渠道投資,吸收社會資金和外資,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投入的來源,如發行教育債券、發行教育彩票、設立教育基金、用調節稅收的手段鼓勵向教育捐資集資、吸收外資等?,F在為止,我國的高等教育還未對外資開放,其它社會力量辦學還存在各種障礙。為此,應該盡快出臺科學有效的措施,給各種資源進入高等教育領域提供便捷渠道。

二是在資源使用層面,要加強教學教育改革,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改革目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體制,主要取決于高校內部的分配與管理機制。近幾年高等教育在鞏固成果、深化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和嘗試,但在現行教育資源配置機制下,高校各要素(教學、科研、后勤、基建、校產、行政辦公、人員費用)的運作和資源占用與傳統機制沒有本質的差別,缺乏效率考核和導向,沒有制度創新的激勵機制,高校內部爭資源,市場經濟意識淡漠,無成本概念的現象比較嚴重。統計表明,高校內部資源真正用到教學和科研等方面的比例不高,很多資源被行政費用、人頭費用擠掉。因此筆者認為,第一要精簡機構,特別是一些行政服務型機構,嚴格控制人數和經費總額。第二將有限的經費向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傾斜,要制定科學完善的激勵機制,鼓勵廣大教師,特別是高級職稱的教師投身與教學與科研第一線;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根據市場需要設置專業和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為重點,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第三在資源的投入方面應該有科學規劃。使得投入資源能夠發揮最大效率,各個高校應該根據自己特點,結合市場情況進行專業設置,避免貪多求全的情況發生。改變那種“校園越大越好,學生越多越好,專業越全越好”的落后觀念。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嚴格監控,對于不顧自身具體情況的盲目擴張行為應該堅決制止。

三是在資源循環層面,要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力爭使得現有資源發揮最大效率。高等學校的資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高等學校本身具有的硬件和軟件資源,硬件包括校舍、運動場地、圖書館、實驗室等,軟件包括師資隊伍、聲譽、學校文化等方面;第二類是高等院校所培養的人才資源,這是最重要的資源。因此,對于第一類資源,應該在充分調研基礎上,進行資源配置機制改革。鼓勵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在平等協商基礎上,高校之間共用圖書館、實驗室,學生可以在不同高校間選課,學分互認,鼓勵教師到不同高校兼職,兼職收益歸己,同時鼓勵學校和社會資源共享,學校可以與社會協作,進行課題研究,實現科研成果轉化。對于第二類資源,也就是高校所培養的人才資源的循環。全社會應該樹立大人才的觀念,從全社會的角度認識人才所發揮的作用,避免人才浪費。為此要加強配套制度改革,要取消戶籍限制,使得戶籍制度不再成為人才流動的障礙。目前雖然各地進行了戶籍制度改革,但是離理想的戶籍制度還有很大距離。很多大學生不愿意到一些非國有、小型企業、農村工作,主要是戶籍制度的問題。在這方面應該加大改革的力度,以更科學的戶籍制度推動人才合理配置。要建立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鼓勵人才自由流動。在建設社會注意新農村的實踐中,要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鼓勵人才向農村流動、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方向流動,最大限度地實現人才價值。

四是再思考層面。高等教育發展必須和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協調。因此,必須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建設和諧社會的角度,不斷思考和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模式。應該大力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先進辦學理念,結合我國實際,經過不斷思考和探索,摸索出適合我國特點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絕不能照抄國外的經驗。同時我國的高等教育辦學方式應該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科學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可持續、科學地發展,為經濟社會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劉新平.創新形勢下的高校教學改革[J].南昌高專學報,2005(1).

2、劉建國.創新型人才培養與高校教學改革[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

3、陳治亞,孟祥泰,左惟,劉奇偉,龔北辰.從制度視角論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J].現代大學教育,2006(2).

4、劉平.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2).

5、管德明,秦旺鋒.高等教育多渠道投入方式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1).

6、張坤.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篇(2)

[論文摘要]兒童時期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家庭教育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基礎。家庭教育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具有啟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等特點。在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存在著價值觀狹隘、教育方式偏失、教育內容片面和教育行為背離等現象。應該自覺加強家庭教育社會化、拓寬社會化的內容,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連動的教育網絡,以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

人的社會性發展是貫穿于每個人一生的始終,從嬰兒期開始,通過兒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到老年期。其中,兒童時期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社會性初步定型的時期。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是通過社會教化和個體內化實現的。社會教化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外部動因,是指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同輩群體內部影響、社會文化傳播工具等對兒童實施社會化的過程。個體內化是社會教化得以實現的內在因素,是指兒童接受社會影響并對社會文化環境進行選擇,從而將獲得的知識技能、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內化為自身的個性特征的過程。兒童的社會化是在主客觀因素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兒童積極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實現的。

家庭教育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起著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有許多人對此認識不足,以致出現家庭教育的失誤。因此,充分認識家庭教育與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關系,努力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證,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家庭教育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基礎。家庭教育將家庭生活與教育活動交織在一起,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具有啟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等特點。

1啟蒙性與持久不間斷性。家庭是撫育兒童的搖籃,既是兒童的第一個社會環境,也是兒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其中父母是兒童社會化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對兒童智力、體力的成長和最初道德觀念、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的形成具有奠基的作用。同時,個體的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長期不間斷的教育過程,而家庭教育天然的連續性為其提供了重要保證。個體從出生到獨立生活必然經歷學校教育場所和教育者的變更,每一次變更,個體都有個適應過程。如,個體要適應新的教育環境、適應新的教育方法和風格、適應新的教育者等,而家庭教育就不存在這一問題。家庭這所“不變的學校”和父母這個“終生教師”對個體的影響是持久不間斷的。

2感染性與潛移默化性。家庭教育與家庭生活相互交織著,家庭中的多種因素,如自然結構、經濟結構、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生活習慣等均會在耳濡目染中滲透到孩子們的思想意識中去;同時,家長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他們的人生態度、性格脾氣、言談舉止、興趣愛好、生活習慣、消費行為、待人接物的處世方式是兒童最直接、最經常的仿效榜樣,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會在無意識的狀態中接受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

3靈活性和及時性。家庭教育沒有固定的教材和場所,也沒有固定的時間,家長主要是通過生活過程或與孩子的共同活動中有意無意地根據社會規范、價值標準、風俗和傳統習慣去引導、要求兒童,如講究衛生,尊敬長輩,不打斷他人談話,恰當地向他人問候,不隨便將他人的東西占為已有等,并對不合理的行為予以限制和懲罰。因此,家庭教育的內容與教育的方式都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同時,個體生活的基礎在家庭,長期的朝夕相處使個體在家庭中的言談舉止是真實自然的,其優缺點、思想狀況、個體特征在父母面前一覽無余。父母比任何人都能更系統、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子女。家長可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的言談舉止等實際表現,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并且可以通過帶有血緣倫理權威性的教育來引導孩子。

此外,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人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家庭教育這種廣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難以比擬的。

以上特點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以其與家庭生活相交織的獨特特點,對兒童的個性、情感、思維、認知、技能、行為能力等方面的發展起著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不可取代的作用。另外,家庭教育的各個特點又在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與影響家庭教育的人際關系、經濟條件和家庭文化等幾種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地影響著孩子社會化的過程。

家庭教育總是在一定的人際關系之中來進行的,在此過程中,社會生活對兒童的影響往往主要是通過家庭的人際關系來進行的。家庭的人際關系主要體現在家庭中的親戚之間、朋友之間和鄰里之間等,而在眾多的人際關系中,兒童與父母的關系是兒童最早接觸并且對其社會化影響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據有關研究,父親在男女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作用,那些早年未與父親有接觸的兒童,在其性別社會化方面往往是不安全的。

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個性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日本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如果對兒童采取保護、非干涉性、合理、民主及寬容的態度,兒童就顯示出具有領導的能力、積極的情緒、態度友好等個性品質;相反,兒童則顯示出適應能力差、依賴、情緒不安等個性品質。也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兒童社會化的作用具有情緒傳導、性格形成和行為規范等作用。父母采取民主型、放任型、專制型等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兒童行為特點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差異,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下的兒童其社會化程度高。

此外,家庭教育還受家庭的物質環境和家庭的精神文化影響。經濟決定著家庭教育的物質環境,如家庭環境優美、整齊、清潔的能時刻熏陶、啟迪著孩子。家庭的精神文化包括家庭的教育觀念、學習氛圍、行為規范、管理方式等,它通過幾種相對獨立的心理機制影響著兒童,具有強化、認同、理解等功能。強化,也就是父母在日常教育過程中,獎勵他們認為正確的兒童的行為,懲罰他們認為違反規定的孩子的行為,同時將一定的系統的規范灌輸到兒童的意識中,并且使得遵守這些規則逐漸成為兒童的習慣和內部的需要;認同,即兒童不斷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并模仿父母,以父母為榜樣,并努力成為像父母那樣的人;理解,父母有意識地觀察并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敏銳地回答著他們的問題,從而幫助孩子不斷形成自我意識以及交往的品質。

二、兒童社會性發展過程中的家庭教育的誤區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在“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迫切希望下,我國絕大部分家庭雖然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卻存在教育價值觀的狹隘,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名次和能否升學,不關心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教育的現象;也不難發現存在著教育方式偏失、方法單一的狀況,導致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家庭教育的誤區不得不引起我們重視。

1教育觀念重智輕德。在應試教育“考試至上”觀念的引導下,許多家長對子女的個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發展不以為然、不屑一顧,認為智力發展才是關系子女整個一生發展的實用能力。子女的學習成績始終是父母關注的焦點和家庭間彼此談論的熱點,看書做作業是子女生活的唯一內容。頻頻見諸于大眾傳媒的家教熱、各種培訓熱、擇校熱等問題說明了家庭對子女智力教育的關注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在一項家庭教育狀況調查中,當問及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你最大的煩惱是什么”及“你最關心孩子哪方面的事情"”時,68%的家長把孩子的學習及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身體健康,第三才是子女的個性及道德品質。殊不知父母在把子女培育成“人中之龍”的過程中要先成“人”,而人格及道德品質是成“人”的重要要素。

2教育方式偏失。獨生子家庭容易產生嬌慣溺愛;經商家庭和不完整家庭容易對子女放任不管;家長的自身素質和性格特征等原因也會對子女采用粗暴專制的管理方式。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嬌慣溺愛、放任不管和粗暴專制的教育方式往往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個性特征;父母對孩子采取怎樣的教育方式將直接關系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效果。

3教育內容單薄片面。為了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未來社會,家長普遍重視對孩子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對孩子的獨立能力的培養和勤儉品質的養成,忽視家務勞動的鍛煉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有的家長不太注重對子女進行關心他人和社會、關心環境和自然、關心集體和服務等更高一層的社會道德和行為規范的灌輸,這對于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4教育行為背離示范。家長往往對孩子正向引導,要求較嚴,而自身的行為榜樣與教育內容不一致甚至相反,使初步具有評判能力的兒童易產生上當受騙的感覺,或者對教育產生懷疑、厭惡,甚至會產生不滿情緒和逆反心理的現象,直接影響兒童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社會心態的形成,甚至導致人格的缺陷。

三、提高家庭教育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影響力的理性思考

考察家庭教育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作用,剖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是很有必要的。而家庭教育促成學生社會性發展的關鍵在于良好的教育觀和有效的教育方式。

1確立以發展孩子社會性發展的家庭教育觀。觀念指導和制約著人的行為。家長不同的教育觀念支配著不同的教育方式,形成不同的教育氛圍,帶來不同的教育效果。狹隘的家庭教育觀念培育出來的是有缺陷、有隱患的個體。因此,家長應從理念上樹立起與時代相符的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的教育觀念。如,孩子的健康和人格的增進,孩子對社會和科學世界的認識,孩子有效參與民主的社會技能以及創新精神等。

2提高家長的社會化程度。子女是家長的鏡子,子女從來不會忘記模仿他們的父母。家長必須明確自己在孩子社會性發展中所執行的責任,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從道德覺悟、知識水平、教育能力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一項道德社會學的應用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職業特點和教育方式與子女道德人格形成及人生價值取向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因此,要實現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須在思想修養和文化知識方面進行再社會化以提高自身素質。只有高素質的家長才能運用靈活創新的教育方式,營造道德與文明的家庭氛圍,培育出德智雙優、人格健全的子女。

3拓展家庭社會化教育的內容。在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家庭應根據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突破傳統的重智和育才的局限性,將體、美、勞、技的訓練納入到家庭教育的范圍。盡可能提供現代科技發展所需要的家庭物質條件,并利用這些條件,將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信息技術、旅游觀光、閱讀視聽、體育活動和家務勞動等方面來拓展孩子的社會化內容,使孩子在家庭活動中陶冶性情、增強體質、豐富生活,從而促進孩子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4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連動的教育網絡。個體的社會性是家庭、學校、社會綜合作用的結果。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擁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教育者,可以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向家長介紹教育學專業知識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社會是個人力、財力、信息等豐富的資源庫,可以借助社會的力量開設家庭教育輔導機構或制定和實施指導計劃。例如:美國密蘇里州通過實施“父母作為老師(PAT)計劃”對父母進行輔導;英國在中學普遍開設家政課;日本很早就為家長開辦了學習班和講座,政府還定期編輯和發送家庭教育參考資料。在我國上海一些學校也通過家長集會、“星期天學?!薄ⅰ凹彝ソ逃稍儭奔啊凹彝ソ逃龍蟆?、“教子有方”有獎征文等活動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我們可以借鑒和學習其他國家的一些成功經驗,運用家庭、學校、社會的綜合力量,形成三者連動的教育網絡,共同推進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注釋:

[1][2]孫杰遠)論學生社會性發展[J]教育研究,2003(7)

篇(3)

關鍵詞地理教學改革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也就是同志指出的:“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系,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沙掷m發展思想是當代最重要的科學思想,同時也是人地關系最高道德水準,運用科教手段,為推進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1可持續發展促進了中學地理教育理論的系統化、科學化、時代化

20世紀初期以來,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繼獨立和經濟的發展,使世界人口急劇增加。資源的匱乏及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使地球環境日漸惡化。如何協調自然環境和人類文化生活的關系已經成為國際地理學界面臨的主要研究課題。世界許多國家在地理教育中開始了新的改革和創新,逐漸形成了較系統的科學的現代地理教育理論。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又進一步充實了人地關系和諧論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通過了《21世紀議程》,標志著可持續發展理論得到了全球共識。因此,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和諧論必將成為未來各國地理教育發展的基本理論,這表明了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的現代地理教育理論日臻完備。

2可持續發展思想敦促了中學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綜合化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意味著一場深刻的變革,是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的變革,是人類行為的變革。公眾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也是環境的管理者;提高公眾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倡導公眾積極參與,是中學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內容,同時也是中學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中學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對全體學生———這支未來可持續發展參與者的大軍進行可持續發展思想意識教育。通過可持續發展教育,激勵學生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從觀念上改變自己錯誤的環境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方式,積極推動社會的參與,使人們不斷提高環境意識,從我做起,從日常行為活動中做起。進而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方法來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使人類和生態朝著良性方向持續發展。1992年8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第27屆國際地理大會上通過的《地理教育國際》,呼吁各國重視地理教育,并對地理教育的性質、任務、內容、策略等做出統一的、規范化要求,其意義就在于此。拓寬了中學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綜合化。這也是中學地理學科相對于基礎教育其他學科在素質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它使學生具有21世紀建設人才參與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環境意識、地理素養和地理能力。為此,中學地理教育應受到各級教育領導部門的重視,使其在21世紀這一歷史時期有效發揮其特有的功能,為未來人才的素質建設做出貢獻。

3可持續發展思想促進了教學內容的更新

隨著現代地理學的發展和改革,許多現代地理的新知識、新成果,及時反映到地理教學內容之中。特別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內容的加入,加強了資源保護、生態保護、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內容。要求合理使用、節約和保護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礦產、海洋、氣候、礦產等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綜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學、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管理體系,形成類型齊全、分布合理、面積適宜的自然保護區,建立沙漠化防治體系,強化重點水土流失區的治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強城市綠地建設,逐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沙掷m發展等問題將成為地理教育的主要內容,體現出教學內容改革的時代特征,同時這也是世界各國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趨勢。

3.1增加新的地理觀念和學科思想教育的內容

為適應參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應在地理教學內容中增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地理觀念以及新的生產觀、消費觀、發展觀、價值觀等的教育內容。這些新的地理觀念和信息,可參考《里約宣言》、《21世紀議程》和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制定的《地理教育國際》以及我國政府制定的《中國21世紀議程》等文件。這些內容的增補會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環境意識和行為習慣。3.2減輕知識學習的負擔,加強地理能力的培養

地理能力是順利完成地理活動,即地理認識活動和地理實踐活動所必需的能力的總和?,F代教育觀認為,能力培養是基礎教育階段第一位的任務。因為接受知識是一個終身過程。隨著知識的快速更新,使學生具備各種學習過程所需要的能力,比獲得知識更有價值和意義。所以,中學地理教育也應把地理能力的培養視為中心任務。

3.3系統地理要強化人地關系,突出學科的應用性特色

系統地理的教學內容改革必須走出為學知識而學知識的誤區,同時也要避免在知識上面面俱到。在人地關系的教育上應改變重說教、輕能力的現狀。避免只是從消極方面對人類活動加以限制,而要從積極的角度指出人與自然持續發展的方向。

為此,系統地理的教學內容要體現兩條原則:一是強化人地關系,使學生懂得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并預測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以正確地調控人類自身的生產和消費的活動方式;二是突出地理應用的特色,使學生明確所學各類地理系統及要素性質,物能的流動和轉化,演變和發展規律的意義,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護各類地理系統的基本方法及合理開發利用各種自然資源的方式和途徑。

3.4區域地理要突出區域發展條件、問題和區域發展方向、策略兩個方面

參與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地域為依托。區域地理研究的意義就是在具體的地域范圍內,對環境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綜合考慮,協調解決。區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讓學生記住一些地理名詞和地理分布,了解區域地理現狀,而是要讓學生運用地理基礎知識和原理,分析、解決區域地理問題。所以,區域地理教學內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關系,為地理應用提供廣闊的領域。為此,從區域條件、問題,區域發展方向、策略這一新的視角重建教學內容結構模式,培養學生以后參加地區持續發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續發展對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到主導作用,在實現學生主體地位中起到關鍵作用,教師的自身素質直接影響學生素質的培養。因此,作為地理教育工作者應不斷了解國內外最新的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動態,提高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

4.1積極掌握和充實新的理論性知識

作為一名中學地理教師,要達到使學生進一步獲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和能力,使學生進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應重視地理教育發展趨勢,及時適當地調整地理教育工作,積極跟上時代的發展,不斷地用新理論、新知識充實頭腦,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關注國家發展,讓教學工作緊密聯系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培養合格的中學生打下堅實的知識、理論基礎。同時應密切關注地理教育理論的充實、更新,及時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論。除此之外,作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學活動中,應注意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領域內的新思想、新觀念,以便在教學中恰當借鑒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維能力、不斷改善教學方法和手段

為了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地理教學法的研究和利用。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養時,必須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設計出形式新穎、圖文并茂、具有啟發性、思考性特點的課堂教學及課外活動實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增大教學活動容量,改進和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接受知識,思考問題的熱情和興趣,圓滿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時代使命,最終貫徹可持續性發展思想。

5構建新的地理教學模式、方法體系

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形式確定的情況下,教學模式、方法就是教學過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學目標的保證。要完成地理教學目標所提出的新任務,不是任何一種單一的教學模式、方法所能承擔的,而是需要多種教學模式、方法所組成的結構體系共同完成。所以我們要探索多種地理教學模式、方法,使它們在實現地理教學新功能中發揮優勢,最終實現完全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李繼術.淺談中學地理教育的發展趨勢與策略[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6)

2劉?。袑W地理與可持續發展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02(9)

篇(4)

教育科研論文,簡稱教育論文,它是用來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描述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論文是學術研究的結晶,而不是一般的“收獲體會”,教育論文應有學術性,所以它是學術論文。

理解教育論文可以從兩點來把握:教育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教育研究的一種手段,教育論文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現于學術價值也表現于實踐價值,既表現于社會價值也表現于個人價值。具體來說有以下方面:

(1)通過科研論文向社會表達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的深思熟慮的觀點、意見,啟發人們關注與努力解決有關教育問題的熱情與智慧。

(2)通過科研論文與他人交流學術見解,互相爭鳴研討,促進教育學術領域的繁榮與以個人學術水平的提高。

(3)通過科研論文撰寫過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對于研究者提高整體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極其有用的。

教育論文應較系統和專門地討論與研究教育科學領域中某種現象或問題,思考和動筆都是從科學研究這個目的出發的,比一般論說文更富理論色彩和專門性。它涉及的范圍較廣,在教育科學這個遼闊的領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觀察和分析有重要價值的現象和問題。它不象一般論說文那樣,可以就具體事件議論得失,評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價值,是在于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內容上的創新意義。它比一般論說文更強調新意(即新見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點:

1.學術性

教育論文是學術成果的載體,是學術研究所形成的產品。它側重于對教育現象進行抽象地、概括地敘述或論證,其內容是系統性的、專門化的、因而,這種文體必然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它不是教育現象的外部直觀形態和過程,而是教育發展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它具有深思熟慮的學術見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雜談或社會性議論。教育論文中,某一教育現象也不象“經驗”那樣完整、具體、形象地反映著,而是按照思維的認識規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著。它致力于表現教育的本質,揭示教育的規律性。它與教育、教學經驗文章相比較,它是理論的。雖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但不敘述其細節,只是經過提煉,“抽象地反映”并上升為理論,寫成論文。教育論文如果沒有學術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論文的資格。所以,學術性是教育論文最起碼的條件。

2.科學性

教育科研的任務是要揭示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建立和豐富教育理論,使之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南。這就要求作者對傳統的教育思想、內容、方法,對引進的教育理論、經驗,都要采取“一分為二”的科學分析態度,都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能帶個人偏見,不能主觀臆斷或憑空說教。在立論上,應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切合實際的結論,即必須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指導思想,論點的提出必須以切實、準確、真實的科學依據為前提;論據,要求要在周密的觀察、調查、實驗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穎、確實有力的材料(理論材料和事實材料)作為立論的依據;論證上,應是系統的、完整的、首尾一貫的,是經過周密思考,嚴謹而富有邏輯效果的論證。它包含在內容上的充實、成熟、先進、可行;表述上的準確、明白、全面,無懈可擊,如果失去了科學性,也就不成其為教育論文。所以,我們說科學性論文的生命。

2.創造性

教育論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敢于革新陳腐的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有創新意義。能在對教育領域的現象進行觀察、調查、分析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沒有涉及的新問題;能對別人研究過的問題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論意義或實用價值的新觀點或新結論;能在綜合前人研究結果(或經驗)的基礎上加工提煉,開掘新意;能在別人爭論的課題中或出現分歧的問題上進行比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爭鳴點的基礎上,做出與已有結論不同的結論;能用新鮮的材料(事例、數據、史實、觀察所得)來證明已證明過的問題,探索新意向;能運用中外教育領域里的最新信息資料、情報,以及教育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經驗理論、概念,增強教育論文的時代色彩或現代化意識,從而提出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設想,探索新體系、新方法,開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動教育發展的新進程。所以,創造性是衡量教育論文價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標準。如果教育工作者沒有獨特的真知灼見,沒有創新,只有繼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難于深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也就是一句空話。

4.理論性

教育論文的理論性是指論文的理論色彩,即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科學觀點和有關的政策、法規,以及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分析研究教育現象和問題,形成有理論高度的論文。在具體表達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規律、教育原則的新要求;要從具體事物出發,把感性的東西,上升到理論高度來分析,做出科學的結論,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領域的現象和問題的探討論論證和表述的過程中,運用現代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學校教育管理學和專家對教育的論述以及專業性名詞術語、理論概念,并溶化或融合為論文的內容,使論文具有較濃的理論色彩。所以,理論性是教育論文深度的標志。但一定要深入淺出地表述復雜的科學道理;要用通俗簡明、生動形象的語言讓讀者感到平易能讀,平實易懂,使論文發揮交流、傳播、推廣科研成果的作用,進而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對尚未解決的問題,以新的觀點進行探討、尋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沒有探索,也就沒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貫穿教育論文始終的一條紅線。即在撰寫教育論文中,對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較復雜的現象和問題,要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層次的比較,并進行認真分析,反復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見和辦法;要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黨的教育方針為客觀指導,根據傳統教育的經驗教訓和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探索教育領域里我們還未明白還未掌握的教育教學規律,探索未來的教育教學到底是什么樣子,應當怎樣實現新的目標。此外,針對現實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總結研究成果,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確地尋找改革的突破口,尋找論證的新角度、新方法,尋找的過程,就是探索的過程。教育論文應體現出作者的探索個性(特點),探索個性越鮮明,論文越有創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寫論文的前提。

6.實用性

篇(5)

關鍵詞: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分析

一、選題緣由

1984年,廈門大學獲得我國第一個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授予點,截止到2014年恰好走過了30年的歷程。學位論文是傳播學科研究的理論成果和普及學科知識的重要資料,統計分析一個學科以往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該學科發展的歷程,明確該學科未來的研究方向,促進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該學科的研究重點。而且,具有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氛圍濃厚、科研水平高,代表了我國高等教育學研究生培養的較高水平,其涉及的研究領域、研究方向對高等教育學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二、選題概況

以高等教育學實力最強的14所高校為研究對象,其中擁有高等教育學國家重點學科的高校2所(廈門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師范類院校8所(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綜合類院校4所(北京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大學、西南大學)。這14所高校均擁有高等教育學博士點,代表了我國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較高水平。

選取“CNKI―《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萬方―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網絡檢索,學科專業名稱為“高等教育學”,檢索時間段為“2010-2014年”,學位為“碩士學位論文”,以這14所高校為學位授予單位,經過兩個論文庫的比對和篩選,去除重復的論文篇數,檢索出共1056篇碩士學位論文,其收錄情況如表1所示。

在所選的1056篇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中,作者最后入學時間是2011年,該年全國有高等教育學博士點16個。其中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近5年的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為0,因而本研究未對這兩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進行分析。

三、選題領域分析

將所選的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研究領域分析,所借鑒和參考的理論或分類標準如下。一是李秉德先生的教學七要素說,即學生、目的、課程、方法、環境、反饋、教師等七個要素。如,高校教師和學生是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高校課程教學和科研是極其重要的研究領域。二是參照《高等教育研究》編輯部關于高等教育學雜志的分類標準: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教育基本理論、教育體制與結構、教育經濟與財政、院校研究、民辦與職業高等教育、教師教育與教師發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課程理論與教學改革、學生工作與學生事務、教育學學科建設、高等教育史、國際比較高等教育等基本欄目。三是受陳學飛分類方法的啟發,并借鑒趙蓯蓉有關高等教育研究主題的劃分法,對1056篇高等教育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得到如下分類結果及主題釋義表。

原則上每篇論文只統計到一個主題中,如果研究內容涉及兩個主題,則以比重較大的主題為準。

按照本研究的統計標準,對近10年刊載的1056篇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主題進行數量統計,并按照數量多少進行排列,刊載論文研究領域的分布情況見下表。

第一類是大于10%的主題,有高校課程、教學、科研工作研究,高等教育宏觀管理研究,比較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校管理研究,總計比例為51%,關于這些方面的研究都在100篇以上;

第二類是大于5%而小于10%的主題,有高校學生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和高等教育評價研究,總計比例為38%;

第三類主題的研究比例低于5%,分別是高校教師研究、高等教育史研究及其他方面研究,總計比例為11%。

通過對CNKI和萬方論文庫數據庫中有關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的分析,可以明晰當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重點所在,為今后碩士研究生選題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篇(6)

選題不僅是論文寫作的前提與基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論文的成敗,因此,重視音樂教育論文的選題,了解論文選題的一般方法,對于論文作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它客觀上標志著作者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一、選題是論文寫作的前提與基礎

選題是任何一項科學研究的起點,課題不選定,研究工作就無從開始。對于音樂教育研究來說,選題不僅是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同時也是最重要、最關鍵的工作。因為選題標志著音樂教育研究的方向,意味著音樂教育研究的目標,決定著音樂教育研究的價值。選好了題就有了明確的研究方向,確定了合適的研究目標,具有了理論上或應用上的研究價值。一個好的音樂教育論文選題,一個方向正確、目標適宜、基礎扎實的前期準備工作,會給音樂教育論文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選題正確、適宜與否,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論文寫作的過程是否順利。

音樂教育科研成果的價值主要取決于三個方面:一是理論深度;二是實踐效果;三是音樂教育界的反響和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音樂教育實踐效果,而音樂教育科研活動的實踐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選題。選題如果游離于音樂教育實踐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之外,那么其研究成果就很難得到音樂教育界的認同,獲得滿意的社會效果。相反,在音樂教育科研中有些重要問題的提出和理論上的成功解決,往往可以啟發、影響很多音樂教育工作者,為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做出貢獻。

二、選題關系論文寫作的成敗

論文選題不僅是論文寫作的必要前提,而且往往決定論文的成敗。常寫文章的人都知道,一個好的選題等于論文成功了一半,即“題好一半文”之說。而相反,如果選題不好,則會導致寫作過程中的困難重重,甚至造成論文中途夭折或研究成果甚微,由此足見選題對論文的成功關系重大。音樂教育研究的歷史證明,凡有成就的音樂教育學者、專家,之所以能獲得卓越的音樂教育科研成就,首要的因素就在于選題良好,從而為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做出了貢獻。對于大多數撰寫過音樂教育論文的作者來說,凡屬能夠發表或獲獎的成功之作,亦往往具有一個令人關注的良好選題。選題如果草率,必然會埋下論文失敗的種子,所謂研究就難以獲得成果。

選題的成敗,主要取決于論題的價值和解決問題的條件。這就要求,所選論題必須具有真實、客觀的屬性,而不是虛假的、虛構的、純主觀設想的所謂問題。那種異想天開、無的放矢、杞人憂天式的問題,因為毫無價值,自然也就不會有好的結果。此外,選題的同時必須考慮時代條件與環境因素,不然,盡管所選問題具有一定價值,但解決問題的條件不具備,選這樣的論題來寫文章,那么也必然會無功而返。

三、選題標志著科研能力的高低

選擇和確定論題,作為開展音樂教育研究和論文寫作的第一步,并不是一件簡單和容易的事。尤其是對于第一次寫作音樂教育論文的人來說,都會不同程度地感到選題的困難。論文選題困難是客觀存在的,這正如科學學創立者貝爾納所說:“課題的形成和選擇,無論作為經濟技術要求,抑或作為科學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復雜的一個階段。”一般說來,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困難。要在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音樂教育領域中選擇一個具有價值又適合自己研究的課題,不僅需要作者具備一定的學識水平和理論素養,還必須具有敏銳的觀察問題和良好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梢哉f,音樂教育選題本身就是一種音樂教育科研行為,是關于音樂教育的一種學問。一個好的音樂教育選題所以稱之為好,是因為它彌補了音樂教育之缺,糾正了音樂教育之偏。而作者怎樣才能發現這種“缺”和“偏”呢?是否可以說,音樂教育選題是音樂教育領域中具有特定心理狀態的人對音樂教育現實中待解命題的一種認識和感悟。我們說,好的音樂教育選題雖然離不開時勢和環境因素,但作者本人的積累和準備亦相當重要。積累不夠,準備不足,都會在機會面前失去機遇。所以,成為一個在音樂教育領域中具有特定心理狀態的人應是所有音樂教育論文作者努力的方向。

四、選題可利用課題指南和參考資料索引

音樂教育論文選題的方法很多,不同領域、不同目的音樂教育科研,選題的途徑會有所不同??偟膩碚f,利用課題指南和參考資料索引的方法進行選題是最常見的方式。

課題指南是有關方面開展音樂教育研究時編寫設計的課題題目集成,提供給相關研究者選題過程中參考。如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本科生在做畢業論文以前,為了方便學生選題,所在系科往往分專業編有《課題指南》,把本專業開展學術研究的問題羅列出來,引發學生選題的思路。這種《課題指南》一般由任課教師根據所教課程中的重點問題擬出,再由系里進行綜合而成。又如某一地區的音樂教研組織在開展音樂教育科研活動時,會根據音樂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本地區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概括和提出一系列研究課題,以方便該地區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育研究和論文寫作時參考。

需要說明的是,《課題指南》一般只是擬定了一個題目,它只是提供了選題的范圍,指明了一定的研究方向,目的是為了開闊選題者的思路。因此在選擇時,應避免對《選題指南》中的題目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應根據自己的主客觀具體情況,對論題做進一步的思考、變動后再確定。

利用音樂教育資料索引進行選題是一種便捷而有效的方法,要善于從他人論題中受到啟發,發現問題,引發靈感,獲得思路。能夠在報刊上發表的音樂教育論文都是作者一定研究成果的體現,選題者應該認真地學習和借鑒。從中可以了解別人在研究什么問題,想想還有什么問題值得研究。有的問題雖然別人發表了意見,但是否深入?是否正確?有沒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有沒有不足和錯誤之處?因此,選題過程中大量翻閱資料和參考索引,能有效地打開選題者的思路。

查閱資料索引,有許多具體的方式方法,如可以查閱全國報刊音樂教育研究文章索引、全國音樂教育研討會論文目錄、全國音樂教育優秀論文評選獲獎目錄,以及音樂教育報刊的全年總目錄等等。

五、選題要在積累中思考,繼承中創新

對于論文作者來說,平時的積累和思考非常重要,而善于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更是音樂教育論文選題的主要方法之一。一個研究型教師,平時就要注意收集所任學科的資料,以及自己感興趣的材料,只要自己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確立論題和論點也就不難了。

篇(7)

關鍵詞: 化學教學 化學史 統計分析

1.引言

統計分析采用的文獻源自《中國知網》(CNKI)的“中國學術期刊網出版總庫”,采用系統查閱年度總目錄與原始雜志相結合的方法,對自1980年—2010年和2011年—2012年兩個時期發表的有關化學史教育的文獻進行統計,從計量學角度,進行了評價,從中分析化學史教育的發展狀況。著重對知網中的中等教育類核心期刊表(教學類)確定的三大化學期刊《化學教育》、《化學教學》、《中學化學教學參考》中文獻內容等情況進行了分析評價,勾畫出關于化學史論文產出率的分布和影響力的概貌,試圖為化學史教育研究的課題規劃等方面提供某一角度的參考。

2.論文的統計分析

2.1發文量的統計分析。

研究論文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學科研究的水平和發展速度。根據《中國知網》(CNKI)中關于化學史論文來分析。

論文基本上來自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的文章,占大多數。論文的生產趨勢可分為2個階段:2001年以前呈平穩上升趨勢,中間雖有波動,但變化幅度不大;2001年以后,則增長速度較快,尤其是2008年—2012年間的論文數量;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發表的文章的數量與2007年前的24年中的總數相當。由此表明,我國化學史教育經過20多年的摸索,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研究勢頭旺盛。

2.2論文內容的統計分析。

據統計分析可知,在知網中化學史的文章主要發表在中學化學教學參考、化學教育、化學教學、化學通報、大學化學、中國科技史雜志、科學技術與辯證法、各大學學報中,對于1980—2010年期間針對三大核心期刊中的論文,根據論文內容做了如下統計分析。將論文按內容分為3類:理論型論文、實踐型論文、其他。在此將與課堂教學想結合的文章稱為實踐型論文,反之稱為理論型。論文內容直接反映教育科學研究的趨勢。

表2 文獻內容統計分析

表2表明,關于化學史論文內容形式多樣。其中理論型論文占的比較多,實踐次之。理論型文章主要說明化學史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對學生所起的作用等。實踐型論文,著重介紹如何在課堂中運用化學史進行教學及在哪些章節應用化學史教學,等等。實踐型論文跟教學直接相連接,但從發文量并不多,其原因可能是化學史的教學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所以難以形成統一固定的形式。

2.3化學史在教學應用的統計分析。

化學史中有很多例子,對于什么例子能促進教學和學生的發展的問題,是一線教師,迫切需要的問題。本文就化學教學和化學教學參考等期刊中的文獻中化學史應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得到以下的表3。

表3 化學史在教學應用的統計分析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元素周期表和鹵素的發現史,被大多數教師運用于教學中。鹵素中氟氣的發現和元素周期表的發現史中生動的故事,可以讓學生們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能學習科學家們堅持不懈的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不僅可以讓學生們對知識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符合目前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育目標。

3.化學史教育的途徑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視,化學史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中得到靈活的運用。如《化學課程標準》中將許多化學史料編為“可供選擇的學習情景素材”,化學教科書中設有“閱讀”欄目,提供或介紹相關的化學史知識等。所以正確地將化學史運用于教學中,顯得至關重要。

3.1讓化學史教育在教學中實現“穿插美”。

化學史是化學科學的形成、產生和發展及其演變規律的反映。雖然現行的教材有時只是提到化學家的名字,并沒有做詳細的介紹,但教師可以深入挖掘其相關的歷史,并且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穿插,引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瘜W史教學不僅可以追溯到知識的來源,還可以揭示其中的科學思想和方法,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例如元素周期表的發現者——門捷列夫,他不分晝夜、堅持不懈地研究著各種元素,探求它們的化學特性,并且將每一種元素都記錄在一張小紙片上。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后,他終于在大量元素復雜的特性里,成功捕捉到它們的共同性。其實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在曲折中在矛盾中前進的,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這激勵著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形成正確地看待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思維。

3.2讓學生動手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美”。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成為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同時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也有很大的幫助。波義耳說過:實驗和觀察是形成科學思維的基礎,化學必須依靠實驗來確定自己的定律。化學史記錄著每一位科學家實驗的過程,可以說是一部實驗史。在教學中我們聯系化學史進行教學,讓學生們了解到科學家們探究實驗的過程,身臨其境地體驗到科學家的探究過程,同時學會用變化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增強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樂于去發現真理,如此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掌握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采用多樣化、采取多手段將化學史與化學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汲取知識的同時,領會滲透在探索知識過程中的科學思想。既給學生以知識,又給學生以智慧,無論對目前的新課改還是素質教育都顯得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馬銘,唐建生.中等化學教學類3種期刊環境教育文獻統計分析[J].化學教育,2003:2,31—32.

[2]廖正衡.略論化學史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J].自然辯證法研究室,2—1—3.

[3]王樹林.讓學生學一點化學史[J].化學教,1982:30(3),233.

[4]杜建功.運用化學史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素質[J].化學教育,2003:4.

[5]于曉燕.化學教學中的化學史教學[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1998:8—9,34—35.

[6]李永紅,劉建陽.科學素養教育的切合點——化學史教育[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3:11,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拍拍拍无挡免费视频| 无码爽视频| 日韩精品久久久肉伦网站| 97精品久久天干天天天按摩| 亚洲av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永久免费观看的黄网站| 国产成+人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成人做爰www免费看视频韩国| 国产精品天天狠天天看| 国产免费看插插插视频| 三年片观看免费|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下载|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99|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gv| 黄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av东京|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三级三级三级a级全黄| 国产女主播精品大秀系列|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小说| 在线亚洲午夜片av大片|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久久99精品中文字幕| 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aⅴ免费观看| 欧美牲交videossexeso欧美|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免费极品av一视觉盛宴| 久久人人爽人人人人片av| 黑人巨大白妞出浆| 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一本色道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午夜成人鲁丝片午夜精品| 好紧好爽免费午夜视频| 亚洲 小说区 图片区 都市|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