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網絡系統論文

網絡系統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7 16:43: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網絡系統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網絡系統論文

篇(1)

1.1穩定性及兼容性強無盤網絡的核心是WindowsScsiMiniport驅動程序模型,該驅動程序模型將服務器上的文件仿真成與本地硬盤一樣的網絡硬盤,保證無盤網絡的穩定性。網絡的穩定有利于防止資料的流失,在網絡斷開或服務器死機的情況下,工作站還是可以暫時掛起,在服務器恢復后繼續運行原來的工作,且運行速度也不比服務器差。無盤網絡的兼容性主要是指對不同軟件及操作系統的兼容,由于現行同種軟件都會由于其不斷更新而導致計算機無法識別或兼容,可見兼容性對于教學過程還是非常重要的。

1.2對病毒免疫計算機病毒是網絡快速發展的產物,計算機一旦中毒,就會對操作系統產生巨大影響。但在無盤網絡中就無需擔憂,因為無盤網絡的客戶端運用的是鏡像文件存儲方式,所以就算客戶端傳送給服務器的文件帶有病毒,服務器受到的也只是普通文件。有這點的保證,局域網之間感染病毒已成為不可能事件。所以在整個無盤網絡系統中,只需要對服務器進行防毒維護。

1.3可控性強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計算機就是服務器,學生的計算機就是客戶端,即工作站,老師通過其計算機可以控制所有學生的計算機,防止學生在課堂上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甚至是私自安裝軟件。另一方面,老師通過控制學生的計算機實現學,控制進度。無盤網絡的強大可控性在機房教學過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1.4可擴展性可擴展性指的是無盤網絡中的軟件可以進行升級來增加軟件功能,不需要跟換軟件或者是硬盤。在教學過程中,網絡的可擴展性越強,教學過程也就能更順利的進行,不需擔心軟件的落后而無法進行正常的教學。

1.5多功能性先進的教學設備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學機構所接受。無盤網絡技術將多媒體網絡教室系統、語言教學和閱覽室系統三者有機統一,形成先進的多功能教室。這種多功能教室不需要增加計算機硬件設備的投入,還能實現更高效的教學過程。

1.6豐富教學內容在普通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設備有限,使得教學方式過于枯燥無味,內容單一。然而,運用無盤網絡系統在教學機房中的作用,可以提高對學生的吸引力,老師可以通過有趣的活動的畫面拓展專業教學內容。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無盤網絡技術的仍處于向上發展階段,老師可以將無盤網絡技術作為教學內容,促進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探討無盤網絡技術的未來發展狀況,或者直接對其進行技術上的改進。

2無盤網絡在教學機房中的應用

2.1無盤網絡發展現狀無線網盤的出現在1994年,到1996年,最為流行的就是IPX無盤網絡。之后,在微軟公司的支持下,無盤網絡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2000年開始,更多的軟件公司的介入,無盤網絡技術成了一大熱點。目前使用的是PXE無盤網絡。無盤網絡被運用到越來越多的領域,在教學機房中的應用也呈現繁榮之勢。

2.2教學中應用類型無盤網絡在教學中的應用類型覆蓋范圍很廣,包括機房、計算機實驗室、圖書館電子閱覽室以及其他一些與計算機有關的地方。本文探討的機房則是無盤網絡在教學中最大的應用,因為機房是老師給學生上課的地方,從上述優點中不難發現,無盤網絡系統在教學機房中的應用給教學過程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和高效性。

2.3無盤網絡安裝過程在無盤網絡系統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服務器的好壞,所以在無盤網絡安裝之前需要配備一臺設備較為先進穩定的服務器硬件設備,同時也不能不是價格。在安裝過程中需由專業人員進行,以確保服務器與客戶端都能正常的運行,也能較好的保護好服務器硬件與軟件設備。安裝好后一定要進行測試,防止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失誤或者是影響教學的開展。

3無盤網絡的缺點

3.1無法與有盤計算機融合無盤網絡中的客戶端由于沒有硬盤,對一些文件不具有存儲功能。所以,在客戶端關機后,客戶端內不屬于計算機初始的文件和軟件都會消失,類似于計算機的一鍵還原功能。如若是有盤網絡,就無需考慮這一問題。所以,客戶端一旦被設為無盤網絡時,它就失去了有盤網絡的存儲功能,不能在作為一班的有盤網絡計算機進行相關操作,無盤網絡無法與有盤計算機融合。這就要求教學相關部門在設立機房時注意有盤與無盤的合理分配,避免出現有盤計算機的嚴重短缺,從而影響需要有盤計算機才能進行教學的相關課程。

3.2教學過程中無法直接保存學生作業無盤計算機無法存儲作業,所以學生在完成作業后,不能直接關機,否則作業內容將會丟失。學生上交作業一般有三種方式。第一就是自帶移動存儲設備,將作業存儲在移動存儲設備中,然后再拷貝到老師的計算機中指定文件夾;第二就是通過FTP服務器,將作業傳到老師指定的FTP服務器,老師通過無盤網絡的終端服務器查詢學生作業;第三就是通過互聯網交作業,客戶端也是可以上網的,所以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利用郵箱或者QQ等社交軟件將作業傳送給老師,老師也通過相應軟件進行接收。三種交作業的方式一般取決于作業文件的大小,如若文件比較小,則推薦使用網絡,如若文件較大,則以拷貝為主,節省時間。

3.3對服務器要求較高無盤網絡中服務器是最重要的設備,如若服務器一旦出現問題,則相應的客戶端也將不能正常運行。所以無盤網絡中必須有一個質量好,穩定性強的服務器。這在有盤網絡中就無需考慮,因為就算服務器出現問題,下屬的有盤計算機還是可以正常運行的。無盤網絡系統的建立一大筆支出就在于服務器。

4結語

篇(2)

1.1星型結構具有網絡結構簡單,建網容易,網絡易于擴展,故障的檢測和隔離方便.但也存在著一些缺點,如網絡的中心節點負擔過重,一旦中心節點出現故障,可能會造成整個系統癱瘓.根據實際情況,化學化工學院機房面積約為120m2,現有38臺微型計算機,其中1臺配置較高,作為教師機;另外的37臺配置相對低一點,但都是相同型號.網絡設備包括2臺24換機.綜合上述條件考慮,決定采用星型拓撲結構,如圖2所示.

1.2網絡硬件

1.2.1網絡中服務器與客戶機的選擇系統結構選擇客戶機-服務器系統,該技術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與集中式平臺、計算機局域網體系結構不同,它以系統成本低、功能強大、用戶可以自由實現各種各樣的客戶機與服務器的聯網組合等顯著優點,被廣大用戶所采用[4].這種結構的優點體現在:服務器能夠對網絡中的數據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對于沒有取得安全機制授權和鑒別的客戶,不允許其對服務器中的數據進行非法訪問,充分保證了系統地安全性能.客戶機是具有獨立性能的智能化微機,它既可以單獨運行存儲在其中的應用程序,也可以通過網絡享受服務器提供的服務.網絡最重要的作用是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對于共享的資源來說,絕大多數都存在于網絡服務器中,因此,作為網絡服務器的微機應具有大容量、高速度、性能可靠等優點.根據機房現有機器的特點,選擇PIV3.0GHz的處理器,1GB的內存,160GB的硬盤作為基本配置的高檔微型計算機作為網絡服務器.客戶機有37臺同樣檔次的微機組成,PIV2.6GHz的處理器,520MB的內存,80GB的硬盤作為基本配置.

1.2.2網絡互聯設備網絡互聯(Interconnection)就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技術和設備將相互獨立的網絡或計算機連接起來,從而達到數據交換和資源共享的目的.一般來說,網絡互聯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兩種:一是通過中繼系統實現網絡互聯;二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網絡互聯.考慮到機房的具體情況,將采用第一種互聯方式.目前常用的中繼設備有中繼器、集線器、交換機、路由器和網關.本系統將采用TPLink24端口的智能交換機,配以3COM公司及D-LINK10M/100M自適應網卡.具體連接過程是從其中一臺交換機的一個下方端口引出一條線接入另一臺交換機的上方端口,即可實現將37臺客戶機全部連接.

1.2.3通信介質傳輸介質是指連接計算機的通訊線路,一般分為有線介質和無線介質兩類.雙絞線、同軸電纜和光纖是常用的3種有線傳輸介質.無線電通信、微波通信、紅外線通信以及激光通信的信息載體都屬于無線傳輸介質.雙絞線是綜合布線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種傳輸介質.由于它具有性能好、成本低、抗干擾作用強的特點,因此在機房組建網絡系統中使用了非屏蔽雙絞線作為通信介質.如圖3所示.它是由兩根絞在一起的導線來形成傳輸電路.兩根導線絞在一起主要是為了防止干擾(線對上的差分信號具有共模抑制干擾的作用),利用RJ-45水晶頭連接在網絡互聯設備上.

2網絡軟件

完整的計算機網絡是由計算機網絡硬件和網絡軟件共同組成的.要實現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功能,必須在具備了計算機網絡硬件的同時,配備完善的網絡軟件.而計算機網絡軟件,又分為網絡系統軟件和網絡應用軟件.

2.1網絡操作系統[5]網絡操作系統(NOS)是向網絡計算機提供網絡通信和網絡資源共享功能的操作系統,它是負責管理整個網絡資源和方便網絡用戶的軟件的集合.由于網絡操作系統是運行在服務器之上的,所以有時我們也把它稱之為服務器操作系統.工作站服務器型網絡中,服務器所使用的操作系統是每個組網者都需要考慮的.目前網絡環境中主要存在以下幾類網絡操作系統:Windows、NetWare、Unix、Linux等幾類.而微軟公司的Windows系統在網絡操作系統中是最常見的.一般常用到的操作系統有Win-dowsNTServer4.0,Windows2000Server等.本系統主要采用Windows2000server操作系統.Windows2000server是為服務器開發的多用途操作系統,與以往的網絡操作系統相比,Windows2000Server在安全性、可靠性、可操作性、適應性和網絡性能等方面的功能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可為部門工作小組或中小型公司用戶提供諸如Web服務、文件打印服務以及軟件應用服務等.Windows2000Server對系統配置要求較高,具體如下:CPU為Pentium133MHz或更快的中央處理器,每臺計算機最多支持4個CPU;內存容量建議最少256MB(最小支持64MB,最大支持4GB);需要的最少硬盤空間大約為1GB.為了發揮Windows2000Server的性能,特別是承擔關鍵應用的服務器在硬件上應該選擇更高的.在Windows2000Server中,FAT16、FAT32、NTFS是最常見的3種磁盤文件系統.可以將服務器的主分區設置成NTFS格式,用來安裝操作系統.其他分區設置成FAT32格式,用來安裝必要的應用軟件,方便學生進行作業的收發.在具備了相關的網絡硬件設備和網絡操作系統后,要想使具有不同操作系統、不同類型的計算機之間能夠互相通信,就必須有一組共同遵守的通信標準,即網絡協議.協議本質上無非是一種網上交流的約定,目前,全球最大的網絡———因特網(Internet),它所采用的網絡協議是TCP/IP,它是因特網的核心技術.其中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網際協議IP是兩個最基本、最核心的協議,是目前被各方面遵從的網際互聯工業標準.在開通校園網后,由網絡中心分配唯一的IP地址,并配置相應的網關和子網掩碼后,機房內所有計算機就可以通過校園網服務器連入互聯網進行暢游了.

2.2網絡應用軟件根據學院實驗課程的要求,為機房內計算機安裝必要的網絡應用軟件.比如學生在查閱文獻資料時,要登錄網頁,因此需要安裝WWW服務;有時候可能需要校內網進行作業的暫存,資源的下載,就需要FTP服務的支持.

3結束語

篇(3)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總體設計思路上,也就是在課程教學計劃設計時,我們要充分考慮應用計算機網絡資源,在校園網上建立計算機學習平臺,將課程學習的進程和學習資源呈現在校園網精品課程資源平臺上,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校園網覆蓋的地方,就可以學習。這滿足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課堂教學法上,發揮校園網的作用,教學時充分利用網上的圖書館資料和服務器上的學習資源,進行生動活潑的教學,同時向學生展示如何使用的問題。由于本校教學采用大教室教學,一共可容納200名學習同時學習。為了讓大多數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我們在機房內建成了局域網,通過共享資源等方式,達到學習目的。

二、搞好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設計活躍課堂氣氛

為了活躍計算機課堂學習氣氛,在教學方法上,注重采取網絡互動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中愉快學習。本校教學系統中安裝有相關的在線互動軟件,可以組建小范圍的局域網,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動比賽、相互討論,也可以進行師生交流,形成活躍的課堂氛圍。如為了培養學習興趣,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范圍的打字比賽,看看誰能最終勝出。再如,可以進行PPT教學內容與制作的展示,讓學生做裁判員,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都參與其中。

三、利用考試測試方法設計促進學生學習

考試是教學環節中重要的一環,不僅是因為要給學生一個可信的成績,而且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肯定,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考試測試的方法上,利用網絡進行精心設計,也能起到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在設計上,采用校園網提交作業方式,讓學生完成平時作業,記為平時成績。在教室內,通過考試系統隨機抽題,讓學生現場答題,保證學生考試的公平性,因為這樣做,盡管相鄰兩位同學坐得很近,彼此都能看到對方的答題,但是由于是隨機抽題,考試內容是不一樣的,避免相互抄襲的情況發生,讓學生考出真實的成績。

四、結語

篇(4)

心電圖蜂窩大數據網絡系統包括心電圖中心服務器、報告診斷中心(可接收由全球各地醫療機構傳來的心電信息)、多種檢查設備(心電圖機、運動平板、動態心電圖等)和終端瀏覽器4個部分。心電圖中心服務器由數據庫、數據儲存和數據轉換系統組成。它運行的系統主要包括:預約檢查申請模塊系統、排隊叫號系統、檢查系統、心電圖輔助分析系統、終端瀏覽系統、專業查詢及統計系統。其中,預約檢查申請模塊與HIS緊密結合,可準確查詢到患者的預約就診信息;排隊叫號系統幫助患者及時了解大約需要的就診等待時間,以便安排檢查行程。在心電圖檢查結束后,心電圖機通過檢查系統將心電圖數據與HIS中的患者信息進行匹配,再發送到心電圖服務器;服務器運行數字接收程序(MedExXDTJReceived),將心電圖數據入庫。而報告診斷中心通過FTP文件傳送服務自動從服務器下載病歷數據,在心電圖輔助分析系統的協助下,完成心電圖分析、報告編輯等,保存后自動將數據上傳到服務器。醫生工作站打開ECGWeb瀏覽、IE瀏覽等終端瀏覽系統,通過服務器上的臨床心電圖MedExECGWebSetup服務程序瀏覽心電圖及報告[5-6]。

2網絡系統技術方案

心電圖蜂窩大數據網絡系統能夠將分散的心電數據進行集中儲存、轉化、管理、分析和統計,將完成史無前例的心電大數據管理,為全人類的心電學研究提供全面而豐富的病例資料。除此之外,它還可實現與各級醫療機構的HIS等信息系統的對接,實現心電數據的共享。該網絡系統所涉及的相關技術包括以下幾方面。

2.1心電設備網絡化連接

系統支持將動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數字心電圖機等心電檢查設備連入網絡,從而實現全部心電檢查的網絡化。利用數字化技術,將心電檢查設備等所采集的心電信號數據轉換成心電圖,發送到心電圖中心服務器,實現全院醫生的臨床Web瀏覽。

2.2門診與病房技術支持配備門診預約、登記、心電檢查網絡系統,與醫院HIS進行無縫連接。病房將可使用的不同型號心電設備之間進行數字連接,以打通與全球心電信息網絡的聯系。

2.2.1便攜式心電檢查儀該設備應用于床旁心電圖檢查,支持心電圖的采集、存儲、回放與傳輸。臨床采集心電信號后,通過無線傳輸技術,將心電圖快速傳到心電圖診斷中心,再由診斷中心出具報告。這樣一來,就實現了邊檢查、邊報告,簡化了以往“檢查后再集中報告”的傳統流程,為患者節約了診治時間[7]。

2.2.2心電診斷中心中心設有多功能心電分析系統,心電圖醫生根據專有用戶名和密碼登錄系統,不僅可分析已有記錄的波形和參數,還可隨時調閱相關類型的心電圖進行對比分析與統計等操作;所發出的心電圖報告可保存、打印、審核及傳送。目前,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在網絡心電監測診斷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有完備的遠程心電監測中心,構建了城市、社區和農村三級會診系統服務模式,并正逐步健全山西省心電監測數據庫,為解決省內醫療基礎資料分布不均的問題找到了良策。我院自2012年3月起全面開展院內、院外、院前心電網絡信息化管理,覆蓋全院所有病房、門/急診和體檢中心,并發展院外站點51個,年心電圖檢查量達13萬人次,且呈逐年增長之勢。

2.2.3心電圖中心服務器設立在全球各國家和地區或各級醫院的服務器中心,接收特定范圍內的心電數據并進行數據儲存及轉換,再傳回服務器所在醫院的心電圖數據管理庫,并提供終端計算機的FTP文件傳送服務,與臨床ECGWeb瀏覽、WebService等相應匹配。

2.3統計檢索

該系統具備多種查詢條件,可進行醫生工作量、檢查工作量、設備工作量等的管理統計。不僅如此,它還能方便地對心電圖數據進行查詢、歸納與統計分析,為科研創新和教學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全球心電信息網絡系統設計目標

當今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心電信息業務管理模式正悄然發生著改變。在傳統模式下,人工干預過多,如檢查收費、報告生成等流程皆需人力介入,易造成監管混亂;心電圖與患者病史及臨床診斷脫節,難以實現心電圖數據共享;記錄在熱敏紙上的心電圖容易丟失且保存不便,給心電圖分析及科研資料的積累造成很大的困難[6]。隨著全球心電信息網絡系統的建立,上述問題均能引刃而解。它能為心電圖原始資料的積累和共享搭建理想的平臺,還能實現傳統心電信息業務管理模式下無法完成的目標:(1)實現全球各國、各醫院區域范圍內的患者基礎資料和心電檢查資料的全面共享。(2)實現基層醫院與中心醫院以及各國專家之間的心電檢查會診功能,從而實現區域內心電圖檢查設備和高端人才資源的全面共享,乃至從整體上提高全球心電診斷質量和衛生服務水平。(3)搭建院前120急救心電圖檢查遠程診斷平臺,中心醫院根據傳回的心電圖報告及早做好心臟病患者搶救的手術準備。(4)提供對疑難病例的會診支持。(5)患者能夠在區域范圍內任何一家醫療機構獲得同等質量的心電診斷服務,從而方便患者就近就診且避免重復檢查。此外,還能夠方便患者上網查詢自己的心電檢查報告。(6)實現科研素材與業務學習資料的方便獲取,解決了基層醫院心電診斷醫生工作、培訓難以兼顧的難題;能夠促進心電工作者在工作中學習,從而快速提高業務素質。(7)建立各國區域性的心電圖像資料庫和典型病例數據庫,供教學和科研使用;建立各國區域范圍內各家醫院的心電診斷質量追蹤數據庫,以形成從源頭上把關的心電診斷質控體系,從而全面提升各國心電診斷水平。(8)促進各國區域內醫療信息化建設,為今后構建基于人體健康檔案的衛生信息服務平臺奠定基礎。

4結語

篇(5)

相關概念的界定

價值鏈定義。價值鏈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學的邁克爾•波特教授(1985年)提出的。他指出,每家公司均是在設計、生產、營銷、傳遞與輔助相關產品時開展的一系列項目的集合體,這些全部活動均能夠通過單項價值鏈加以說明。公司價值的創造須經過一系列的活動所構建,上述活動主要包括基本性的活動與輔的活動兩種,其中前者主要有生產作業、內部后勤、外界后勤、市場、營銷以及服務項目等,而后者則主要涵蓋有購置、技術研發、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公司基礎設備等。上述各異卻相互存在著關系的生產銷售活動,即構建起創造價值的實時流程,也就是價值鏈。制造和銷售分離的定義。本文中所指的制造和銷售的分離并不是針對公司銷售產品的范疇展開的區分,而主要基于國際視角來區分集團公司下各個分企業的職能與功能加以分離,也就是根據生產和銷售的職能區分構建單獨核算的職能企業。具體而言,生產公司專門負責的是生產與制造產品,營銷企業專門負責的是產品的營銷和市場,二者存在著內在的關聯性與獨立性的特點,通過相互協調配合的方式展開營銷。區域產業鏈定義。區域產業鏈的概念定義代表學者是陳朝隆。他指出,區域產業鏈是指某類特定區域內所構建起的產業鏈條或是鏈段,是整條產業鏈在確定區域范疇的一種形態。他基于系統論的視角深入地把區域產業鏈的定義加以詮釋,指出區域產業鏈屬于一類區域性的經濟組織機構,其運作與發展的主要規律與地區發展與產業機構運作的基本規律相關。不足的是,就有關區域產業鏈出現的層面而言,并未把產業鏈與區域產業鏈二者加以有效地分離。區域產業鏈的主要構成是被視作經濟行為的主體鏈環,其鏈接方式主要是串接。產業鏈的流程是不同公司內部產業通過聯系與締結之后所產生的。

國際化價值鏈區域經濟的邏輯化特點

國際化價值鏈區域經濟的邏輯化特點,新型國際勞動也得以分工,并呈現出相應的區域經濟邏輯化的特征:第一,國際勞動分工的發展所具有的動力更為多元化。不單擁有數量豐富的低廉勞動力,同時涵蓋了功能完備的市場吸引力、優惠的招商政策、低廉的土地成本、交通運送和信息傳遞技術的發展以及不同國家貿易政策的改變等。第二,技術發展與全球化的向前推動深化了國際勞動分工的級別與水準。和基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為特征的新型國際勞動分工相較而言,ICT產業變成新型的國際勞動分工的支柱型產業,同時也是新型國際勞動分工的一個核心推動力。第三,全球范圍的市場競爭日趨明顯,電子信息與通信等在西歐、美日等國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以后工業化為主的國家也面對著相似的問題,經過國際范疇的布局協調,維持制造業在全球范圍的競爭實力,變成發達國家與新興工業化國家區域的首選對象。第四,新型的國際勞動分工解構了以往只是生產制造流程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推論。研發、管理、營銷與服務等各個生產業活動和生產制造活動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變成價值鏈創造的一個核心步驟而被納入至新型的分工系統內。第五,先進的技術推動了新興產業的崛起與發展,然而更為關鍵的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全球金融資本跨界式的流動,領先的交通運送技術確保國際價值鏈區域經濟的合理配置,包括市場原料、生產制造以及產品市場的國際化配置,從而提供更為完善的國際化生產網絡系統。綜而論之,新型的國際化分工系統體現出多層次化的特征,涵蓋了多種產業及其產品在制造與銷售方面的分工情況,同時也包括了相同一種產品中各個增值步驟的多個領域的分工情況,此類發展走向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國際化價值鏈中區域經濟的多種分工的范疇、潛力與深度,同時打開了提高生產率提升與促進經濟遞增的新型格局,從而使得原先國際化價值鏈分工系統更趨邏輯性。上述研究系統構架的前提是價值鏈的總結以及商品鏈的定義,在此前提下輔以空間與網絡等定義,從而在更為廣泛的研究系統中詮釋當下國際生產組織出現的新改變,形成當下全球化和區域發展分析的關鍵性研究構架。這種宏觀性的構架正體現出國際化價值鏈區域經濟的邏輯化特點。

制造組裝和品牌營銷的分離理論構建

建構制造組裝和品牌營銷分離的理論模型。分析一個包括兩個不同國際化區域的經濟體單位,其中一個區域位于發展中國家,其表示參量為o;另外一個區域位于發達國家內,其表示參量為c。全部的經濟主體兼具生產者(涵蓋有品牌商)與消費者的雙重角色,能夠表達成生產方-消費方(或是品牌方-消費方)。假設經濟主體的集合是一個連續統,全量表示成參量M,其中的區域o與區域c所表示的經濟主體數量參量依次是Mo與Mc,且有Mo=Mc。而在此經濟體系內有兩類最終的商品x與y能夠生產與消費,全部的經濟主體均對它們有著消費偏好。出于滿足消費的目的,他們能夠自主性地生產或是由市場環境加以購置。結合相關的研究目標,本論文在此基礎上深入假設:商品x與y包括了兩個生產程序,其一為制造組裝程序,其二為品牌營銷程序。其中,前者的目的在于生產產品,后者的目的則是銷售產品。假設品牌營銷程序所達到的功能是減少商品買賣的雙方主體在交易時所產生的交易開支。須留意的是,若經濟主體只是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即x與y時,品牌營銷則無存在的需要。反之,若生產方-消費方并不進行品牌營銷,而僅僅通過專業品牌方加以提供,那么此時能夠被視作生產方-消費方過渡至專業品牌方購置品牌方面的服務,此時即出現品牌服務的相關交易活動,此流程自然會出現交易的成本。學者龐春將此營銷活動視為一類交易,據此構建起一個內在分工的一般性均衡模型,并詮釋交易服務的內涵。根據他的建模理路,本論文將品牌營銷流程(相應的經濟主體是品牌商)納入到基礎性新型的古典模型系統結構中,并依次用x與y參量(x與y均不低于0)來表示生產方-消費方對兩類消費品的自給量參量,同時用xs與ys(xs與ys均不低于0)依次表示生產方-消費方對兩類制造商品的供給量參量,用xd與yd(xd與yd均不低于0)依次表示生產方-消費者對兩類制造商品的所需量參量。相應地,依次用r、rs和rd(r、rs和rd均不低于0)表示品牌服務項目的自供量、供應量與所需量參量。制造商品x與y(相應于制造組裝流程)、品牌服務項目的生產關系式依次表示為(相應于品牌的銷售流程,此處假設x與y兩類制造商品對于品牌服務所提出的要求是一樣的)o;x+xs、y+ys和rs依次所表示的是制造商品x、y與品牌服務產量的參量。此處須假設的是制造組裝流程的生產效率的系數一致,同時固定化的學習成本亦一樣,也就是依次的參量是φi與a(φi與a均大于0);品牌銷售流程的生產效率系數與固定化學習的成本參量依次表示成ηi與b(ηi與b均大于0)。還假設如下:各個區域生產流程的生產效率系數存在著差異性,主要的表現是區域c就制造組裝程序中對應著并不高的生產效率,至于品牌銷售程序上則擁有不低的生產效率,函數式為ηo<ηc,且φc<φo。從而可以推導如下:(4)從上式(3-4)可知,區域o就制造組裝程序而言擁有外生的對比長處,而區域c就品牌銷售程序則擁有外生比對的長處。因為制造組裝程序歸屬為低端的生產程序,品牌銷售程序則歸屬為高端處的生產程序,因此假定制造組裝程序的固定化學習成本少于品牌銷售程序,也就是b>a,那么參量Lx、Ly與Lr則依次表示經濟主體應用于x的制造組裝程序、y制造組裝程序以及品牌銷售程序的勞動份額參量,就是專業化的水平情況。假設經濟主體相應的稟賦制約性函數式表達為:(6)其中,上述式子中的px、py與pr依次表示制造商品x參量、制造商品y參量以及品牌服務參量r相應的價格。借助于柯布-道格拉斯型的效用關系式來表達經濟主體效用函數式如下:(7)上述式(7)保證了經濟主體所加以的多元化的消費偏好參量。為了使得便捷且沒有失去一般性的特點,假設經濟主體對于x與y的消費品擁有一樣的偏好,也就是α=0.5。若并不是自給自足類型的生產方-消費方,即非自我供應品牌的服務,就須從市場購置品牌服務項目,那么此市場交易流程必然會產生一定的交易成本。本論文表示品牌方-減少交易成本的參量是1-λ(λ∈(0,1)),其交易成本和提高技術進步與產品創新是相同的,均為廠方爭取規模更大的市場、完成更多的利潤方式,消費方向其余區域的生產方-消費方(包含制造商品x或是制造商品y的生產方)銷售品牌服務過程中所制造出的單位交易開支,那么λ參量所表示的是此交易流程中所涉及到的交易效率。因而,品牌服務買方現實所獲取的品牌服務參量是λrd。相類似地,表達生產方-消費方的參量是1-k*(k*∈(0,1)),包含有制造商品x或是制造商品y的生產方。替其他的生產方-消費方銷售產品x或是y所出現的單位交易成本參量,那么k*表示此交易流程中所出現的交易效率參量。據此,制造商品x或是制造商品y的買方現實所獲取的交易量是k*xd或是k*yd參量。可見,相同交易于區域中與區域內部的交易效率并不相同。假設因為存在著空間距離的緣故,區域中交易的相應效率超出區域內部的相同種類交易,假設相同種類的交易于區域中與區域之間的交易效率參量k*依次表示成k與k1,那么可以推出:0<k<k1<1。

篇(6)

【關鍵詞】楚雄 彝藥產業 發展經濟

一、問題背景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個以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是我國僅有的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地處滇中高原,位于云南中部,地形復雜、地勢雄奇、江河縱橫,境內因烏蒙山余脈逶迤于東北、百草嶺雄l于西北、哀牢山綿亙于西南、金沙江自北入境浩蕩東流、禮舍江順哀牢山蜿蜒南流,而有“三山鼎立、二水環流”之稱。全州地處北緯24°13′到26°30之間,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季節變化不明顯,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干濕季節分明,霜期短、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偏少,因地形復雜,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點,年均輻射量125~13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相對濕度69%,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楚雄彝族自治州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堪稱天然人類歷史博物館和古生物寶庫。境內有以一億八千萬年以前的祿豐恐龍化石為代表的古生物和距今170萬年以前的‘元謀人’為代表的古人類和以彝族十月太陽歷為代表的古文化等豐富的“三古”旅游資源。楚雄州的彝族醫藥具有三早一多的特點(民族藥普查最早、發掘彝藥文獻最早、出版彝族醫藥專著最早、研究彝族醫藥成果最多)。“現存于北京圖書館、臺灣、日本、美國、德國等海內外的彝醫藥文獻大都出自楚雄州。”

“楚雄全州轄9縣1市,2015年總口272553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35.7%,主要有彝、苗、傈僳、回、哈尼、傣族等25種少數民族。境內東西最大橫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47.5公里,全州總面積29258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2%,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半山區。文化程度不高,市場經濟發展緩慢,貧窮、落后、科技含量低,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經濟,工業基礎單一和脆弱,思維觀念落后,是楚雄經濟的主要特征。經過38年的改革開放,楚雄州的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中國加入WTO后,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加之中國政府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中國政府把云南省政府列為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云南)基地”,云南省政府又將楚雄列為云南省“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楚雄)基地”,為楚雄州生物彝藥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外部環境。

2016年,面Ω叢友暇的經濟形勢和多重困難疊加的特殊挑戰,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州各級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面對楚雄彝州經濟當下的困局,僅從需求側著手已經很難有所突破,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側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才是結構性改革。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年初確定的奮斗目標,全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全州呈現經濟平穩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全面進步的良好局面。實現了“十二五”圓滿收官,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醫藥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42.98億元,增長7.7%,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66.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9.7%。符合“一帶一路創新”發展現代彝藥經濟的突破口,有利于促進彝藥經濟繁榮與區或經濟合作,共同發展。

二、研究的問題

《楚雄天然生物彝藥產業發展研究》這一課題系特指楚雄彝族自治州轄區內就天然生物彝藥產業發展研究中涉及到的發展規模化種植業、制藥業、加工業、市場營銷、彝藥品牌等為核心所進行的經濟發展研究,在對產業發展趨勢構成影響的相關因素進行綜合思考和彝藥市場經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為楚雄州天然生物彝族醫藥重要骨干支柱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重要理論依據和發展思路。

三、研究的目的

筆者父輩出身于云南省雙柏縣哀牢山一個民間中醫世家的環境影響下,深知農村文化教育、科學枝術、市場經濟發展落后,農民缺醫少藥、增收致富非常困難,所以奮發讀書《醫藥、教育、哲學、MBA工商管理碩士、法學博士專業》。筆者全心全意為人類造福、建設國家、發展企業經濟報效祖國的心愿始終堅定不移,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中西醫藥、農業、企業經濟、法學、科枝創新的發展而積極努力奮斗,時時想著,應積極投入楚雄彝藥產業經濟發展研究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但又時感知識智慧不足,因此,筆者考入澳門大學在職MBA工商管理碩士三年的學習畢業后,又考入中國政法大學在職民商法博士專業三年的學習畢業。哈佛有句名言稱之為:“為增強智慧走進來,為報效祖國走出去!”筆者特別是對楚雄天然生物彝藥產業發展實施品牌戰略,創新彝藥市場新經濟等領域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其目的是為楚雄天然生物彝藥產業研發更好的適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推動共建彝藥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云南省醫藥產業發展規劃要求,實施楚雄州政府發展彝藥產業提供理論依據,指導該產品健康有序地開發,努力把該產品培植成集天然藥物種值、制藥、加工和營銷、彝藥市場經濟為一體的新的現代生物醫藥經濟支柱優勢產業和做出彝藥品牌。研究本課題的同時,筆者在認真尋找資料分析研究和國內、外醫藥市場營銷和市場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密切聯系楚雄彝藥開發現狀及其發展潛力對其發展前景進行了深入研究。力圖為全州各族人民的身體健康和全州的市場經濟繁榮做出筆者應有的貢獻。

四、研究的范圍和限度

尋找資料分析研究和國內、外醫藥市場營銷和市場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國內醫藥產業市場經濟呈現非常大的發展空間,2016年世界處方藥市場的復合增長率為4%,而中國藥品市場的復合增長率為26%。相較之下中國仍有較大整合空間。今后的一個時期世界藥品將以8%的速度增長,顯示出良好的成長性。2013年整個中國藥品消費市場總規模達到11463億元人民幣,首次突破萬億規模。2016年中國醫藥行業發展回顧2017年中國化藥總體市場預測已向1萬億元以上邁進。2015年,楚雄州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總產值63.02億元;力爭到2020年,楚雄州生物醫藥產業實現增加值100億元,成為全國重要的民族醫藥產業集群基地和民族醫藥融資上市孵化基地。中國已全面運行在與世界醫藥市場經濟軌跡中。我國作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醫藥市場,無疑具有強頸的市場潛力。隨著楚雄天然生物彝藥管理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展望2017年,楚雄天然生物彝藥品種在貫性作用下繼續升溫,剛性需求將推動著滾滾車輪前行。

五、結論及建議

筆者從理論到實踐再到認識以后,經過市場經濟調研的基礎上收集資料,用科學方法,對楚雄天然生物彝藥產業的基本情況及成長現狀進行了分析;對楚雄天然生物彝藥產業發展戰略目標、彝藥產業存在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發展楚雄天然生物彝藥產業是事關楚雄州國民經濟增長及彝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發展潛力巨大的重要骨干支柱產業。

第二,已把涉及天然生物彝藥產業建設發展相關的科學數據,理論依據、實踐成果,經驗總結。產業發展情況等從理論的高度首次進行了系統論述,為產業建設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經驗借鑒。

第三,產業研發符合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符合“一帶一路”發展現代彝藥產業經濟的突破口,符合云南省楚雄州產業結構調整政策,順應了中國加入WTO和“國藥”走出國門的時代潮流,符合楚雄州政府“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工業強州,農業富民”的經濟發展戰略,已具備產業研發的基礎條件。

第四,楚雄天然生物彝藥產業經過幾年的發展,38家中藥企業全力以赴進行GMP技改,已具備產業的基本條件,研制開發的彝族新藥數十種,彝州有關部門將更近一步全力扶持制藥工業龍頭企業發展。產業已形成以市場經濟為目標,多種經濟成分共存,貿工農一體化,集科研攻關與彝藥開發,已形成多門類綜合協調發展的生態型經濟產業。

第五,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種植基地規模小,發展后勁不足,種植農戶GAP種植意識淡薄;二是投融渠道不暢,技改資金嚴重匱乏,三是制藥企業缺乏名牌產品和創新力不足,競爭能力脆弱,四是產業發展高端人才數量嚴重不足,高層次復合型專門人才奇缺;五是市場開拓滯后,營銷隊伍力量薄弱,支撐體系尚未形成;六是種植、藥制加工、市場開拓、營銷等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發展鏈;2016年楚雄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根據《藥品管理法》、《藥品生產監督管理辦法》以及國家總局、省局的相關要求,及時對未能通過《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版)》的三家品生產企業進行了停產核查,防止藥品生產企業的違規生產。

筆者建議:一是建立“公司+基地+科技+農戶”的產業種植鏈,使種植業形成大規模;二是改制認證完成GMP的制藥企業與國際制藥標準接軌,在國內、外市場上銷售;三是盡快加強產業發展以產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的創新體制為建立“彝藥重點名牌戰略,提高市場占有率;四是建立大型彝藥中藥材交易批發市場,發展提供大的市場環境;五是加強信息化網絡系統;六是要規范人力資源管理,培養高層次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以產業持續發展和提高核心競爭力為戰略,打入國內、外市場有利于促進彝藥經濟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H(huang)黃津孚編著.《學位論文寫作與研究方法》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Y(yan)嚴誠忠主編.《MBA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學期論文精選》,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3]Y(yuan)袁鴻鳴著《MBA畢業論文精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4]X(xie)葉振東主編.《畢業論文撰寫與答辯》,1995年12月第一版.浙江大學出版社.

[5]L(liu)劉巨欽編著.《經濟管理類學生專業論文指導》.中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6]S(shu)舒暢編著《加入WTO就這樣辦好公司》.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7]C(cha)查爾斯?希爾(chqrlesW.L.Hill)著.《今日全球商務》,機械工業出版社.

[8]J(jiang)姜恒雄主編.《現代企業戰略管理》,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博士中心(實用案例教材),西苑出版社.2003年8月.

[9]W(wang)王洲編著.《哈弗商典-經濟管理學》延邊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10]Z(zhang)張衛峰撰寫.《求實雜志》中國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第4期.

[11]M(man)《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F(fei)[美]?菲利普?科特勒著.《市場營銷管理》,1997年第二版中國人民出版社.

[13]W(wang)王福晉著.《人力資源管理》,2001年石油工業出版社.

[14]M(man)[美]?曼昆著《經濟學原理》下冊,199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15]G(gao)[澳門],高德敏著《投資項目策劃與基本動作》,云南人民出版社.

篇(7)

陳柳欽,湖南邵東縣人,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天津市知名青年學者,青年經濟學家,產業經濟、城市經濟和城市金融問題專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哈爾濱商業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哈爾濱理工大學客座教授,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天津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天津工業大學公共危機管理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廣西民族大學兼職教授。

摘要: “數字城市”作為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的是一種世界潮流和城市發展的方向。“數字城市”是21世紀城市發展的新主題,也是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動力,它不再是一個技術性概念,而是現代科技、社會、政治、經濟影響下的新城市形態。本文闡述了“數字城市”的內涵,并對“數字城市”建設的內容與框架進行了細致的探討。

關鍵詞: 城市 信息化 城市信息化 “數字城市”

中圖分類號: F49

一、“數字城市”興起的背景

1998年1月31日,時任美國副總統戈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發表了題為“數字地球:二十一世紀認識地球的方式(The Digital Earth: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講演中首次提出了“數字地球”的概念。戈爾指出:我相信我們需要一個“數字地球”,即一個以地球坐標為依據的、嵌入海量地理數據的、具有多分辨率的、能三維可視化表示的虛擬地球。詳細地說,“數字地球”是指以地球為對象,以地理坐標為依據,具有多源、多尺度海量數據的融合,能用多媒體和虛擬現實技術進行多維的表達,具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可視化特征的虛擬地球。簡單地說,“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信息化的地球。形象地說,“數字地球”是指整個地球經數字化后由計算機、數據庫及通訊網絡來管理的巨型信息系統。同時,“數字地球”也是全球定位系統、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寬帶網絡及虛擬現實等現代高科技的高度綜合和升華,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制高點。

1999年12月,來自20個國家的500余名科學家、工程師、教育學家、管理者及企業家匯聚北京,于“首屆國際數字地球會議”召開之際發表了著名的《數字地球北京宣言》。宣言指出:21世紀是一個以信息和空間技術為支撐的全球知識經濟的時代,強調綜合全球對地觀測系統、全球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全球導航與定位系統、地球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及動態過程監控的重要性;認識到數字地球有助于回應人類面臨的諸方面的挑戰;倡議政府、科技界、企業等共同推動數字地球的發展;建議實施數字地球過程中,應優先考慮環境、災害、資源、可持續發展與人類生活質量等方面。數字地球北京宣言的發表,標志著1998年戈爾提出數字地球概念后該領域在全球范圍的正式推進。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的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數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和推廣,全球掀起了一股強大的信息化浪潮。這股浪潮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均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它使得一些傳統的東西正在消逝,許多新事物、新現象層出不窮;它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促進人們進行新的社會變革。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產生以及在各個科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大大促進了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和空間分析技術等技術的發展,學科的相互交叉和技術的集成又不斷地拓寬新的應用領域。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的發展已邁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些先進的、改變城市功能的技術主要表現為:(1)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技術突飛猛進,極大地提高了地理信息獲取和更新的能力;(2)寬帶光纖和衛星通信為基礎的互聯網的迅速普及,極大地擴大了信息的通信交換能力;(3)分布式數據庫和共享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存儲和管理能力;(4)仿真和虛擬技術的成熟,醞釀著信息應用技術領域的劃時代變革。信息技術變革的大趨勢必然深刻地影響到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行業的信息技術應用領域。傳統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不得不向“數字城市”靠近,并努力追尋“數字城市”的發展模式。

城市是社會經濟要素高度集中的區域,是人類經濟、政治和文化活動的中心,是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聚集和擴散的基地。進入21世紀,信息化進一步得到了廣泛應用和高度滲透,信息技術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資源日益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同時,經濟全球化是經濟增長要素特別是技術、資本、人力資源、知識等諸要素,在資本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利益驅動下所出現的全球性流動和組合,以至于國別經濟和區域經濟越來越多地被納入了一體化的全球經濟體系之中,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依賴性、互補性、關聯性更為增強,各種商品在全球流通,為世界人類所共享。2000年6月5日~7日,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UNDESA)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及亞太地區的城市市長參加的主題為“推動城市信息化,共創未來家園”的“亞太地區城市信息化高級論壇”,最后發表了《上海宣言》。該宣言指出,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指標。信息化正成為全球貿易、投資、資本流動和技術轉移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等一切領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信息化建設將有利于促進人類的共同富裕和共同進步。加強對城市信息化的理解,推進城市信息化建設與合作,將成為城市發展的新主題和新動力。城市信息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數字城市”的建設。從技術角度看,“數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實現的技術基礎,而且是城市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特征。“數字城市”是社會信息化發展必然,是當今發達國家信息化發展的主要特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發當今世界的深刻變革,重塑著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軍事發展的新格局。全球信息化的出現使得互聯網成為新世紀國人關注的熱點,而“數字城市”則是熱點中的焦點。

在戈爾于1998年9月首先提出了“數字化舒適社區建設”的倡議后,許多國家已經對“數字城市”開展了相應的工作。比如歐洲“數字城市”(EDC)中的虛擬赫爾辛基很有特色,3D界面是其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日本的“數字京都”(DCK)項目始于1998年10月,目的是使其成為京都的社會信息主干,其設計思想是真實和活動。“真實”是指該“數字城市”是為實際的用戶服務的,而不是虛擬城市;“活動”是“數字城市”中的數據采集于現實的動態數據。“數字京都”中的新技術開發,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新加坡提出了“智能城市”的設想,為國民提供一個綜合業務數字網和異步數字用戶專線,將新加坡90%的家庭連接在一起,實現“網上生存”的夢想。隨后,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制定城市信息化發展政策,這些信息化城市或地區統一命名為“數字城市”。在國內,近十多年來,深圳、北京、海口、濟南、廣州等城市和國內著名科研院校相繼建立了一批專業數據庫和應用開發系統,為“數字城市”的研究積累了經驗和數據。“數字城市”已成為我國各主要地、市進入21世紀后,在新的時代背景、經濟背景、技術背景下,運用并發展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最終將其集成并滲透到現代城市生活方面的一項重要的標志性建設。

目前,“數字城市”作為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的是一種世界潮流和城市發展的方向。深入開展“數字城市”的研究,積極推進“數字城市”的建設,無論是對當前,還是對未來城市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數字城市”的內涵

由于“數字城市”是一個正在發展演變的概念,人們對它至今沒有統一和權威的解釋,存在很多的爭論和思考。

臺灣學者林峰田(1999)認為,“數字城市”是一項從人員組織、經費、法令、土地使用等各種配合條件,到包括硬件、軟件和科技在內的基礎設施,再到數據資料及其應用服務,直至社會文化五個層面的多層結構的城市大系統,他提出理想的“數字城市”應能達到三個目標:第一,有效支援城市產業發展,提高城市競爭力;第二,滿足市民日常的交通、購物、娛樂、休閑、安全、教育、醫療等需求,保障市民知與言的權利;第三,創造地方特色自主意識的網絡文化。

承繼成(2000)認為,信息化是指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全部過程。因此,信息化城市,也可以叫“數字城市”(或數碼港)、網絡城市和智能城市。俞正聲(2000)認為,所謂“數字城市”與“園林城市”、“生態城市”、“山水城市”一樣,是對城市發展方向的一種描述,是指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要滲透到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將是世紀之交最重要的技術革命,將深刻改變人們習慣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風俗習慣和思維方法。宋建元等(2001)認為,“數字城市”即城市數字化,是指充分利用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及虛擬仿真等現代科學技術,對城市基礎設施和與生產生活發展相關的各方面進行多主體、多層面、全方位的信息化處理和利用,具有對城市地理、資源、生態、環境、人口、經濟、社會等諸方面進行數字化網絡化管理、服務和決策功能的信息體系。郝力(2001)認為,從信息化廣義角度看,“數字城市”即是空間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可視化的技術系統。“數字城市”是物質城市在信息世界的反映和升華。從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狹義角度看,“數字城市”可概括為“43VR”,即地理數據4D化;地圖數據三維化;規劃設計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化。地理數據4D化指城市空間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包括數字線劃圖(DLG)、數字柵格地圖(DRG)、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正射影像地圖(DOM);地圖數據三維化指地圖數據由現在的二維結構轉換為三維結構;規劃設計VR化指規劃設計和規劃管理在4D數據、三維地圖數據支撐下,將現有的二維作業對象和手段升級為三維和VR結合的作業對象和手段。

楊開忠、沈體雁(2001)認為,一般所指的“數字城市”是以3S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城市空間信息運行系統,是一個包括城市空間信息運行機理、空間信息運行技術系統、空間信息服務與產業體系和社會文化在內的多層框架。也就是說,“數字城市”工程建設要在城市空間信息認知機制和資源配置機制的作用下,采用數字化的空間信息技術手段對作為物質實體的城市系統,特別是對與地理空間相關的經濟社會現象進行數字化重現和虛擬,從而促進人們對城市的認識,規劃建設和管理,進而促進城市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暢與協調,提高城市競爭力和市民生活質量。趙燕霞、姚敏(2001)認為,“數字城市”就是以數字化的方式表示城市及其各種信息,不僅應該包括城市各類與空間位置有關的直接信息(如地形、地貌、建筑、水文、資源等),還應該包括相關的人口、經濟、教育、軍事等社會數據,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具有智能性質的城市巨系統。周曉穎、章申魯(2001)認為,“數字城市”是綜合運用現代高新技術,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功能機制進行信息自動采集、動態監測管理和輔助決策服務的技術系統,具有城市地理、資源、生態環境、人口、經濟、社會等復雜系統的數字化、網絡化、虛擬仿真、優化決策支持和可視化表現等強大功能。它與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區別在于,對城市有關數據能夠自動采集、處理分析、傳輸分化、自動或半自動智能決策,直接為社會公眾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務。王滸等(2001)認為,“數字城市”就是基于城市空間信息基礎設施之上的城市居民社會信息生存空間。通過運用數字地球的關鍵技術,如數據挖掘、知識提取和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城市”中廣泛的、多源的空間信息將被有效的集成和管理。最終,“數字城市”將提供給公眾和企業的不僅是虛擬的用戶界面以實現所謂的“數字生存”,更重要的是將輔助政府制定城市管理的綜合決策。

“數字城市”也稱信息城市、智能城市,以數字化的方式表示城市及其各種信息,不僅包括城市各類與空間位置有關的直接信息(如地形、地貌、建筑、水文、資源等),還包括相關的人口、經濟、教育、軍事等社會數據,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具有智能性質的城市信息系統。顧朝林等(2002)認為,“數字城市”是指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等關鍵技術,深入開發和應用空間信息資源,建設服務于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服務于政府、企業、大眾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其本質是建設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并在此基礎上深度開發和整合應用各種信息資源。牛文元(2002)認為,“數字城市”是從工業時代向信息化時代轉換的基本標志之一。它一般是指城市“自然、社會、經濟”系統的范疇中,能夠有效獲取、分類存儲、自動處理和智能識別海量數據的、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度智能化的、既能虛擬現實又可直接參與城市管理和服務的一項綜合工程。

張靜(2002)認為,“數字城市”應是四維(三維坐標加時間維)的、可視化的城市,不但包括城市三維空間的所有信息,而且還包括城市各種現象的歷史、現狀與未來信息,更為重要的是應包括人的信息如位置,甚至思維信息,是一個四維的空間信息系統。通俗一點講,“數字城市”是指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以及生產生活中,利用數字化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將城市的各種數字、信息及各種信息資源加以整合并利用。城市規劃者、管理者和生活者,可以在有準確坐標、時間和對象屬性的五維虛擬城市環境中,進行規劃、決策、管理和生活,其感覺就像漫步于現實的街道上或是承坐直升飛機俯瞰城市一樣。李京文、甘德安(2002)認為,信息化的實質就是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因此,“數字城市”廣義上指城市信息化,是指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滲透到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本質是對物質城市及其相關現象(經濟社會特征)統一的數字化重現和認識,是用數字化的手段來處理、分析和管理整個城市,促進城市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暢、協調高速。這些學者把“數字城市”等同于單一的城市信息化建設,認為“數字城市”建設就是當前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城市對信息化的一種回應。

李琦等(2003)認為,“數字城市”是從信息化角度,對信息時代及準信息時代城市狀態的形象化刻化,表征在園林城市、生態城市等工業城市文明基礎之上,信息化基礎設施完備、信息數據資源豐富、信息化應用與信息產業高度發達、工業化與信息化持續協調發展、人居環境舒適的良性城市狀態。“數字城市”工程就是要在集成化高速寬帶城市通訊網絡基礎設施、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城市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整合城市信息數據資源,連接城市信息化孤島,開展面向政府、企業、公眾的個性化、多樣性綜合信息應用服務,同時,促進城市領域(行業)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城市產業結構、生態結構與城市空間規劃,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持續協調發展。劉忻(2003)認為,“數字城市”從功能上講是城市信息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可視化,即將城市的各種信息,如城市管理、城市設施、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文環境、經濟、歷史等各方面信息,以數據形式整理、加工、存儲、分類、管理,通過計算機網絡實現全社會的信息共享、共建、交流、再現,通過對城市信息的綜合分析和模型化處理,提高決策水平和應用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潛力,為城市發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服務。從技術上講,“數字城市”是以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大規模存儲技術、數據倉庫技術為基礎,以寬帶網絡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為橋梁,結合3S技術、遙測、虛擬現實技術,對城市進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時空和多種類描述,并通過城市管理與決策模型及其他應用模型,優化資源配置,提供科學決策的現代化工具。從理論上講,“數字城市”在地理信息科學基礎上,結合計算機及網絡理論、現代城市理論、決策理論、控制論、系統論,復雜理論等,在計算機及網絡中虛擬城市,并結合不同部門、不同層次的信息交流、融合和挖掘,實現城市的綜合信息管理系統。

姜愛林(2004)認為,從城市建設的角度看,“數字城市”就是指在城市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以及城市生產與生活中,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處理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將城市的各種數字信息及各種信息資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的一種系統工程或管理模式。從信息化角度看,“數字城市”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信息產業為主導、以信息服務為中心的一系列數據庫和信息系統的一種城市發展模式。

戴汝為(2005)認為,“數字城市”是一類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數字城市”在功能、結構和龐大、復雜的多層次系統,及與周邊、全國以至世界的聯系等方面,無不具備著開放的雜巨系統的特性。

謝明(2005)認為,“數字城市”是對城市發展方向的一種描述,是對組成城市的各種要素和現象的一種數字化重現和認知,用信息化的手段收集、分析并管理城市的生產生活,促進城市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交通流更加順暢和協調。“數字城市”的建設基于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遙感、網絡、多媒體、虛擬仿真等技術,綜合城市空間和人文信息,服務于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管理、經濟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

江綿康(2006)認為,“數字城市”是“數字地球”的主要空間節點,是“數字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字地球”在城市的具體體現。所謂“數字城市”,通俗地講是指在城市的生產、生活等活動中,利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將城市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可視化的方式加以展現。“數字城市”的本質是把城市的各種信息資源整合起來加以充分利用。

杜靈通、韓秀麗(2007)認為,可以將“數字城市”定義為利用各種信息獲取、存儲、傳輸、表達、處理等支撐技術,將表征真實城市的信息數字化,形成一個虛擬的城市實體,并利用這個數字化城市實體來解決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它的目的跟數字地球一樣,都是為了解決現實的自然和社會活動中諸方面的問題。

彭學君、李志祥(2007)認為,“數字城市”是指一個由數字技術支撐的信息化的城市,是指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滲透到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應該能夠自動和非自動地獲取與城市有關的海量數據,并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和具有數字實驗室特性的技術系統,是一種虛擬城市模型。

李宗華(2008)認為,“數字城市”概念可以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廣義上指城市信息化。它既是城市信息化總的概述,又是城市信息化的目標,是用數字化的手段來處理、分析和管理整個城市,促進城市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暢、協調。“數字城市”是為調控城市、預測城市、監管城市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是對城市發展方向本質特征的一種描述。狹義上是指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網絡等關鍵技術,建設服務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于政府、企業、公眾,服務于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

陳建軍(2010)認為,“數字城市”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指以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等空間信息技術為主要手段,對地理信息資源進行整合,構建“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是城市實體在計算機中的虛擬表達;另一方面,是指以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整合、利用各類信息資源,實現城市的經濟、社會、生態各個運作層面的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

盡管對于“數字城市”的定義還無法形成統一的標準化定義,但從專家們的意見和城市信息化實施的過程看,其狹義上的理解取得了比較一致的看法,“數字城市”就是基于3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等關鍵技術,深入開發和應用空間信息資源,建設服務于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管理,服務于政府、企業、公眾,服務于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從信息化廣義角度看,城市系統處于一個開放的環境中,需要不斷的和環境交換物質、信息和能量,是一個復雜的信息系統。

總之,“數字城市”是信息時代背景下城市及其理論發展的一種必然,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它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信息服務為中心的一種城市發展模式;它以可視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表達方式對物質城市進行數字化的再現與升華,形成統一的、可共享的信息管理與服務數據庫系統(如綜合市情系統、城市規劃系統,智能交通系統、遠程教育或醫療系統等),為市政府提供決策支持、為民眾提供服務。它具有使現代城市管理更快捷高效、使城市居民更輕松方便的眾多優點,是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數字城市”是21世紀城市發展的新主題,也是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動力。在這種認識下,“數字城市”不再是一個技術性概念,“數字城市”是現代科技、社會、政治、經濟影響下的新城市形態,建立在已有的物質城市基礎上,結合多種學科技術,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三、“數字城市”的內容與框架

楊開忠、沈體雁(2001)認為,作為城市空間信息運行系統,“數字城市”是一個包括運行機制與保障系統、空間信息技術系統、空間信息增值服務活動與產業系統、社會文化系統等層面在內的多層次框架體系。段學軍、顧朝林等(2001)認為,“數字城市”由下列體系構成:數據獲取與更新體系、數據處理與儲存體系、信息提取與分析體系、網絡體系、應用模型體系、專用軟件體系、咨詢服務體系、專業人員體系、用戶體系、教育體系、標準與互操作體系、法規和財經體系等(見圖1)。“數字城市”的功能結構為:(1)數字商務,包括網上貿易、虛擬商場、網上市場管理等;(2)數字金融,包括數字銀行、數字股市、數字期貨、數字保險等;(3)數字社會,包括數字影院、戲院、數字旅游、網上辦各種手續等;(4)數字教育,包括虛擬教室、虛擬實驗、虛擬圖書館等;(5)數字醫院,包括網上健康咨詢、網上會診、網上護理等;(6)數字政務,包括數字會議、數字議會等。寇有觀(2001)認為,“數字城市”不僅包括城市的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生活、數字政府、數字企業、數字社區和數字家庭等,而且包括城市的數字地籍、數字規劃、數字水系、數字交通、數字電力、數字通信、數字旅游、數字生態、數字抗災、數字商務和數字金融等。同時,寇有觀還建立了一個“數字城市”系統框架。這個“數字城市”系統是城市公用信息平臺上的空間信息獲取更新處理和應用系統,包括城市公用信息平臺(網絡體系)、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城市地理空間數據交換中心、行業空間數據工程數據獲得和更新體系、數據庫體系、應用體系、動態監測體系等(見圖2)。

姜愛林(2002)認為,“數字城市”構建的基本框架應包括5個方面:(1)通過推動信息化建設,使政府的宏觀調控機制與培養競爭機制達到有機的統一,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2)加強政策法規建設,體現管理意識,實現可持續發展。(3)建好地理信息系統基礎數據平臺,促進基礎信息資源有效共享。(4)建立應急聯動指揮和智能交通管理兩個綜合性應用系統,帶動一批行業信息系統建設。(5)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培養信息化人才,為構筑學習型城市服務。

張靜(2002)認為,“數字城市”的主要內容有3項:(1)信息基礎設施,要有高速寬帶網絡和支撐的計算機服務系統和網絡交換系統,也就是說“數字城市”的第一項任務是解決“修路”的問題,即為“數字城市”建立一條信息高速公路。(2)數據和信息,特別是“空間數據”。據統計,人類生活和生產的信息有80%與空間位置有關。“數字城市”的基礎平臺是城市空間數據框架,這個框架提供一個可以精確地、始終如一地獲取、配準和集成城市空間信息的基礎。它包括空間控制數據,航測與遙感影像數據,各種比例尺地形圖數據庫,以及相關的專題數據庫等等。(3)人,管理“數字城市”和使用“數字城市”的人。與管理我們的“現實城市”相對應,管理“數字城市”要逐漸建立起相應的機構和規范,要不斷地對網絡系統和數據進行建設、更新、維護和升級,并協調用戶的訪問。除管理“數字城市”的人之外,培養使用“數字城市”的人也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只是建設了“數字城市”而沒有人用,也是一種浪費,也產生不了社會經濟效益。只有成千上萬的企業,成百萬、上千萬的市民應用“數字城市”才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段學軍(2003)認為,“數字城市”的基本框架由6個方面構成:(1)數據獲取與更新體系。包括各類遙感設施,即高分辨率高光譜衛星、星―機―地數據接收設施、地面臺站及人文、經濟等數據獲取設施等。(2)數據處理儲存體系。包括高密度高速率的海量數據儲存設施,多分辨率海量數據實時存貯、壓縮、處理技術,元數據管理技術、空間數據倉庫等。(3)數據信息提取與分析體系。包括數據互操作、多源數據集成、海量空間數據的智能提取與分析、決策支持等設施與技術。(4)網絡體系。包括高速寬帶網絡、智能網絡、支持基于網絡分布式計算的操作系統、基于對象的分布式網絡服務、分布處理和互操作協議等。(5)應用模型體系。為用戶提供實際應用的解決方案,利用其我們將能夠更好地認識和分析所觀測到的海量數據,從中找出規律和知識。(6)專用軟件體系。完成城市信息處理、實現“數字城市”功能的基本工具,包括數字圖象處理軟件、GIS軟件、統計分析軟件、數據可視化軟件等。承繼成等(2003)提出,“數字城市”內容框架包括基礎設施、資源管理和應用服務三部分。基礎設施包括通訊層、數據層、保障層三部分。管理層主要是指對“數字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的管理及信息數據資源的集成與融合、應用的集成與融合的管理。應用服務層包括基礎公共服務層、管理應用層、業務應用層、服務應用層(見表1)。

岳為民(2003)從“數字昆明”的角度指出,“數字城市”的基本框架是由“一個關鍵、三個基礎、三條主線、七大支柱”構成:(1)一個關鍵。就是城市數據的全面規范和高度共享。(2)三個基礎。即信息基礎設施、空間基礎數據及管理“數字城市”和使用“數字城市”的人。(3)三條主線。第一,政府管理與決策行為的數字化(數字政府);第二,企業經營管理行為的數字化(數字企業);第三,市民生活的數字化(數字生活);(4)七大支柱:即政府上網、電子商務、信息產業、信息港、智能建筑、智能交通與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信息化。

姜愛林(2004)認為,“數字城市”的內容包括技術組成、組織結構及應用等方面。“數字城市”的技術組成包括:(1)寬帶多媒體網絡;(2)電子地圖及網站服務系統;(3)高分辨率衛星、航空遙感技術;(4)三維地理信息系統技術;(4)OPEN GIS標準、遠程互操作、互運算等信息共享技術;(5)虛擬仿真技術;(6)“數字城市”信息模型與體系結構,包括城市建筑、交通、能源、通信、服務、文化設施和行政管理的信息模型及體系結構;(7)“數字城市”的運行管理技術,包括通信網絡系統及其管理,數據組織及數據轉換,決策模型管理,城市信息安全保障機制;(8)“數字城市”的功能系統,包括公用信息平臺,專業信息平臺等。“數字城市”組織結構,即“數字城市”工程將通過建設寬帶多媒體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平臺,整合城市信息資源,建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社會保障等空間信息管理服務系統。王鳳霞、張超(2004)在“數字地球”和“數字城市”的基礎上,提出了“數字上海”總體框架模型(如圖3所示)。

謝明(2005)綜合當時我國“數字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情況提出,“數字城市”框架主要由以下四個方面構成:(1)數據獲取和更新體系。通過各種手段獲取的“數字城市”相關信息,包括城市空間數據框架(基礎電子地圖、衛星影像、航空影像)、城市規劃建設信息、城市社會經濟信息、城市管理信息等,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在城市管理過程中對各種信息進行更新的機制。(2)數據存儲、加工和管理體系。該部分內容包括建立起海量數據存儲體系,實現數據的高速存取,并在空間定位的基礎上實現對信息的加工和管理,包括元數據管理、空間數據倉庫、多源數據集成與互操作、海量空間數據的職能提取與分析、輔助決策支持等。(3)網絡支持體系。包括高速寬帶網絡、智能網絡、支持基于網絡分布式計算的操作系統、基于對象的分布式網絡服務等,共同構成支撐“數字城市”的基礎網絡體系。(4)專用軟件和輔助決策支持系統。用于完成城市信息處理、實現“數字城市”各基礎功能的工具軟件,包括數字圖像處理軟件、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統計分析軟件、數據可視化軟件等等,并由此衍生出基于各種決策模型的輔助決策系統和應用解決方案。

寇有觀(2006)認為,“數字城市”總體框架可以概括為五大平臺、五個中心、五類應用、五大工程,政策、法規、標準、規范體系和安全、組織、資金、人才保障體系等。五大平臺是信息網絡平臺、公用信息平臺、專題信息平臺(多個)、空間信息平臺和決策支持平臺。五個中心包括信息網絡互聯中心、信息資源管理中心、身份認證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決策支持中心。五類應用包括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社會服務、經濟運行服務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與運營。五大工程包括市民卡工程、金融信息工程、社會勞動保障信息工程、社區服務信息工程和金旅工程。“數字城市”大力推進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系統和遙感技術在城市的應用。

孫旭陽、馮一民(2006)認為,“數字城市”的建設內容主要包括7個方面:(1)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2)城市基礎數據庫建設。(3)電子政務建設。(4)電子社區建設。(5)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建設。(7)數字行業應用建設。吳慶雙(2007)認為,“數字城市”的構成體系包括:數據獲取與更新體系、數據處理與儲存體系、信息提取與分析體系、數據與信息傳播體系、數據庫體系、網絡體系、應用模型體系、專用軟件體系、咨詢服務體系、專業人員體系、用戶體系、教育體系、標準與互操作系統、法規與財經體系等。

馬娟、秦凱(2007)認為,“數字城市”建設的主要任務包括:城市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基礎地理信息采集體系的建設、政策法規與標準體系的建設、技術支持體系的建設、地理空間信息交換網絡體系建設、組織機構的建設等,以及實現覆蓋整個城市的多尺度、多分辨率、現勢性好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彭學君、李志祥(2007)認為,數字化城市涵蓋了整個城市各方面的信息及應用,總體上可分為三個層次十個組成部分。三個層次為信息基礎層、應用層、綜合決策層。十個組成部分包括:城市公用信息網絡平臺和骨干網、空間數據等基礎設施、政府類應用、企業類應用、公眾類應用、區域類應用、數字門戶網站、信息資源管理中心、城市綜合決策指揮系統、政策法規規章及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及各種應用規范。

李宗華(2008)認為,“數字城市”涉及城市信息化的方方面面,總體上可以分為3個層次、9個組成部分,它們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如圖4所示)。3個層次為:基礎層、管理層和應用層。9個組成部分為: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空間信息資源管理與交換中心、法律法規與政策、技術與標準、政府類應用、行業類應用、企業類應用和公眾應用。

曹蕾(2009)認為,“數字城市”的內容可以概括為4個方面: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城市信息和交換網絡化,城市生活和管理智能化和城市空間數據可視化。“數字城市”框架體系大體由3部分組成:(1)基本平臺部分,主要為城市綜合信息平臺、城市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城市電信基礎設施平臺;(2)“數字城市”服務對象(用戶),該部分主要為政府、企業、社區、公眾構成的各類應用系統,作為核心應用系統是“數字城市”發揮作用的根本;(3)關鍵技術,它是“數字城市”的技術支撐,主要為計算機技術、海量數據存儲技術、寬帶網絡技術、3S技術、對地觀測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互操作技術等。

張立平(2009)認為,“數字城市”的內容包括技術組成、組織結構及應用等方面。“數字城市”組織結構,即“數字城市”工程將通過建設寬帶多媒體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平臺,整合城市信息資源,建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社會保障等空間信息管理服務系統。“數字城市”是城市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也是當前信息技術應用最廣泛的領域。就這個意義而,“數字城市”應用十分廣泛,歸納起來主要有12個方面: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礎設施管理、公共信息服務、遠程教育、社會醫療保障、社區管理、突發事件處理、城市環境檢測、智能化小區、水網調配。“數字城市”的體系結構包括:(1)數據獲取與更新體系。包括城市地表、上空及地下等自然地理數據的自動獲取系統,城市基礎設施數據的實時獲取和更新體系,城市人文、經濟、政論等社會數據的變更與監控系統等。(2)數據處理儲存體系。包括高密度高速率的海量數據儲存設施、多分辨率海量數據實時地存儲、壓縮、處理技術、元數據管理技術、空間數據倉庫等。(3)信息提取與分機體系。包括數據互操作、多元數據集成、信息智能提取分機、海量空間數據的智能提取與分析、決策支持等設施與技術。(4)網絡體系。包括高寬帶網絡、智能網絡,支持基于網絡的分析式計算操作系統,基于對象的分布式網絡服務,分布處理和互操作協議等。(5)應用體系。包括城市規劃、地籍管理、城市防災、城市交通等。同時還包括城市網絡生活方式等。(6)管理體系。包括專業人員小組、教育培訓、安全管理、系統維護、標準與互操作規范、相關法規等。

馬佩勛、謝海波(2009)認為,“數字城市”的框架體系涵蓋了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是由戰略政策層、信息基礎層、應用服務層和分析決策層組成的有機整體。戰略政策層包括“數字城市”的發展戰略及總體框架、信息技術標準、政策法規規章制度和技術保障體系等;信息基礎層由城市公用信息網絡平臺、中心骨干網、區域骨干網、通信管線、空間數據、業務標準體系和協調維護機制等組成;應用服務層根據“數字城市”功能特征分為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城市規劃建設及運行、經濟運行服務和社會綜合服務等五類應用;決策分析層是跨行業、跨區域的綜合性應用系統,主要包括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城市環境監測分析系統、城市發展預測決策系統和城市防災、救災及應急處理系統等。基本框架如圖5所示,戰略決策決定和指導信息基礎建設,并在此基礎上實施應用服務,通過決策分析又反過來指導戰略決策的制定。

四、小結

“數字城市”是空間時代與信息社會發展歷史的必然產物,同時,又是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整體功能提升的必然依托,是新的經濟建設增長點,這一特點決定了其發展將是跨越式的。“數字城市”為認識物質城市打開了新的視野,對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展示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理念,為調控城市、預測城市、經營城市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數字城市”的戰略研究、數據和技術集成框架等基礎研究和原型系統建設,必然與其應用研究相輔相成,齊頭并進。“數字城市”建設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城市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環境等各個方面,是多學科的融合體,因此,不僅要有先進的技術為基礎,更需要管理體制、機制和政策作保障,還需要市民和整個社會信息素質的提高。(編輯:何樂)

主要參考文獻:

[1]劉仲蓓:《我國發展數字城市的政策和策略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后學位論文,2003年。

[2]李佩武:《論數字城市建設及其重要意義》[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第9期。

[3]顧朝林等:《論“數字城市”及其三維再現關鍵技術》[J],《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

[4]承繼成:《信息化城市與智能化城鎮-數字城市》[J],《地球信息科學》2000年第3期。

[5]宋建元等:《數字城市初探》[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第12期。

[6]郝力:《中外數字城市的發展》[J],《國外城市規劃》2001年第3期。

[7]李京文、甘德安:《建設“數字城市”的經濟學思考》[J],《城市規劃》2002年第1期。

[8]趙燕霞、姚敏:《數字城市的基本問題》[J],《城市發展研究》2001年第1期。

[9]楊開忠、沈體雁:《淺析數字城市》[J],《北京規劃建設》2001第1期。

[10]林峰田:《資訊都市的興起》[J],《臺北書刊》1999年第1期。

[11]俞正聲:《21世紀數字城市論壇開幕式講話》

[EB/OL],,2000年5月13日。

[12]王滸等:《數字城市與城市可持續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年第2期。

[13]王志龍、白慶華:《數字城市:現狀與未來》[J],《現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3期。

[14]周曉穎、章申魯:《“863”為數字城市夯實基礎》[J],《經濟參考報》2001年1月10日。

[15]段學軍、顧朝林等:《數字城市的概念、框架與應用》[J],《現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3期。

[16]寇有觀:《數字城市系統與應用》[J],《計算機系統應用》2001年第4期。

[17]姜愛林:《數字城市:一種可供選擇的城市信息化模式》[J],《廣東財貿管理千部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18]牛文元:《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載體――中國數字化城市建設的五大戰略要點》[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年1期。

[19]張靜:《構筑數字城市的空間數據框架》[J],《三晉測繪》2002年第1期。

[20]李果仁:《關于數字城市討論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02年第83期。

[21]王鳳霞、張超:《“數字城市”研究初探》[J],《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

[22]李琦等:《數字城市若干理論問題探討》[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年第1期。

[23]段學軍:《數字城市建設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年第5期。

[24]承繼成等:《數字城市的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

[25]劉忻:《數字城市體系結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26]岳為民:《昆明建設“數字城市”的基本思路和對策建議》[J],《經濟問題探索》2003年第10期。

[27]姜愛林:《數字城市發展研究論綱》[J],《科技與經濟》2004年第3期。

[28]王鳳霞、張超:《“數字上海”的研究與構建》[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年第1期。

[29]戴汝為:《數字城市――類開放的復雜巨系統》[J],《中國工程科學》2005年第8期。

[30]謝明:《數字城市建設與發展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第14期。

[21]寇有觀:《“數字城市”的規劃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6年第18期。

[32]杜靈通、韓秀麗:《基于數字地球思想的數字城市研究》[J],《地理空間信息》2007年第1期。

[33]彭學君、李志祥:《數字城市及其系統架構探討》[J],《商業時代》2007年第8期。

[34]吳慶雙:《建設數字城市的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7年第6期。

[35]馬娟、秦凱:《數字城市建設的初步探討》[J],《科技咨詢導報》2007年第1期。

[36]李麗琴:《中國數字城市研究》[D],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年4月。

[37]李宗華:《數字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38]曹蕾:《數字城市基本框架及關鍵技術》[J],《交通科技與經濟》2009年第2期。

[39]馬佩勛、謝海波:《數字城市的基本框架與關鍵技術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国产裸模裸模私拍视频| 风韵多水的老熟妇| 使劲快高潮了国语对白在线 | 色婷婷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 伊人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高潮又爽又黄又无遮挡| 亚洲av永久无码区成人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网站| 麻豆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小说| 亚洲乳大丰满中文字幕|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欧美jizzhd精品欧美| 日韩丰满少妇无吗视频激情内射|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又色| 99精品偷自拍|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男女高潮又爽又黄又无遮挡| 国产白嫩护士被弄高潮|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软件| 亚洲av日韩av一区二区三曲|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亚洲人成网77777色在线播放|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又大又粗欧美黑人aaaaa片 | 9久9在线视频 | 传媒| 国产精品99久久不卡| 精品国产制服丝袜高跟| 中文在线8资源库|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久9re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 成人色网站| 少妇内射视频播放舔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