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思想文化論文

思想文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8 15:01: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思想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思想文化論文

篇(1)

對中西文化系統上的差異,近代以來,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反復討論。筆者試圖從文字對思維、思維對文化的影響方面作一嘗試性探索。

現代腦科學研究證實,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處理各種各樣的形象,左半球主要處理形形的語言符號。這表明左右兩半球的思維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維工具是形象,我們可以稱這種思維為形象思維;左半球的主要思維工具是語言,我們可以稱這種思維為語言思維。語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號,形象是語言代表的意義。在大腦中,形象和語言、形象思維和語言思維之間并不是漠不關心的。相反,連接大腦兩半球的胼胝體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傳遞左右腦的信息。

人們常說,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同。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它們到底是如何不同呢?這種不同是怎樣形成的呢?

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我認為,中西書寫文字的差異,是造成兩者思維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固然,文字是語言的書寫符號,它不同于語言,不等于思維的工具。但是作為人們最經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對思維無疑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西方語言的書寫形式是字母文字,這種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僅僅表音;也就是說,它完全割斷了與形象的直接聯系,是一種純粹的記錄語言的符號。這種純粹記錄語言的字母文字頻繁地、廣泛地刺激人們的大腦,就逐漸地形成了西方人長于語言思維的特點,使之語言思維特別發達。而漢語書寫符號是方塊漢字,它不僅表音,而且還能表形、表意。這種音、形、意互相聯系的文字,為形象思維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國人長于形象思維。

文字影響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又影響文化的發展特點。中西文字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現出各自的獨特風貌。西方學者認為,語言和思維是相互依賴的。如黑格爾就聲稱:“思維形式首先表現和記載在人們的語言里。”杜威也指出:“吾謂思維無語言則不能自存。”而我們的語言學教科書則反復強調,語言和思維是外殼和內核的關系。與此相反,許多中國學者卻認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莊子·秋水》)、“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周易·系辭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詩品·含蓄》)等等。

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思維和語言關系上的差異,直接影響了他們對語言學的興趣。為了更好地發展、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西方人很早就很重視對語言的研究。從古希臘時期以來,語言學就“變成‘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一枚獨立學科”,一直到近現代,西方的語言學一直是遙遙領先的。而中國人的思對語言的依賴性小,此相應,中國對語言研究就不那么重視。在中國古代語言學一直沒有得到獨立發展。孔子早就提倡:“辭達而已矣。”(《論語衛靈公》)的音韻學就是文學和經學的附庸,人們只是為了寫好詩賦和第才去研究它。學者們甚至把文字、音韻、訓詁貶稱為“小學”。直到十九世紀末,馬建忠才照搬西方的語言理論,寫成中國第一部語法著作《馬氏文通》。此后,中國的語言學才逐漸獨立發展起來。

中西思維的這種不同特點,還深刻地影響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氣質。中國哲學史上的三大流派儒道佛都強調內心的反省、體驗與覺悟。儒家先賢曾參早就說過:“吾日三省吾身”(同上書《論語·述而》),以反省為必不可少的修身手段。道家則更進了一步。王弼認為:“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明象》)語言,甚至圖象都成了束縛思想的桎梏,思想修養達到了一定程度,圖象和語言都不存在了。這個傳統在佛教徒那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慧能雖然不識文字,卻能以力主“頓悟”成為禪宗南宗的鼻祖。后來,禪宗干脆主張“不立文字”,徹底拋棄語言文字,而完全用純粹的直覺傳遞那些被認為不可表達的奧妙,“棒喝”就是其主要形式之一。因此,佛教之所以在中國發展起來,禪宗之所以在中國產生,中國形象思維的土壤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與此相應的是,在中國學術史上形成了一系列玄而又玄的概念,如陰陽、元氣、意境、神韻、風骨、虛實……舉不勝舉。

在語言思維影響下的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學,表現出了另一種風格。西方哲學家們總是以語言的嚴密性和思辯性見長。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如此,近現代西方哲學家們也如此。因而,在某種意義上講,西方哲學是一種語言思辯的哲學。當然,西方學術史上的概念也是相當明確的。

專家認為,形象思維具有模糊性,這大概是中國人思維的特點;相對地講,語言思維具有精確性,這是西方人思維的特點。中西思維的這種不同特點,在各自的語言體系中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固然,這同中國人和西方人對語言研究的不同態度也有一定關系。也就是說,西方語言是比較精確的,漢語,尤其古代漢語則比較模糊(由于大量西方譯名的輸入,現代漢語正在向精確化發展)。同一個意思,中西哲人的表達風格各異。如老子說:“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也。”(簡本《老子》第二篇第九章)類似的意思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卻變成了“統一物是由兩個對立面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兩半時,這兩個對立面就顯露出來了。”孔子對智慧的定義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亞里士多德卻說:“智慧就是有關某些原理與原因的知識。”[4]雖然把赫拉克利特和亞里士多德的語錄譯成了現代漢語其精確性仍未泯滅;而老子和孔子的語錄就必須通過一番領會才能得到其真諦。

從上述比較中,我們還可發現,表面上看,古希臘哲學家的語言具有鮮明的抽象性、概括性,而中國先哲的語言具有突出的具象性、比喻性。但這并不是說中國人的思維缺乏抽象。其實,在這種具象性、比喻性的背后,卻表達了與西方哲人所揭示的同樣抽象的道理。所以,有些人認為西方人的思維富于抽象,中國人的思維缺乏抽象,這是一個錯覺。有誰能說“得意忘象”不是一種抽象?有誰能說“心通”、“冥合”不是一種抽象?只是它們撲朔迷離、難于表達而已。甚至一向貶斥中國哲學的黑格爾也不得不承認,《周易》中“那些圖形的意義是極其抽象的范疇,是純粹的理智規定。”

由于長期以來人們把抽象思維(確切地說是語言思維)與邏輯思維混為一談,所以那些認為中國人的思維缺乏抽象的人,也往往斷言中國人的思維缺乏邏輯。這同樣是錯覺。所謂邏輯,就是客觀規律性。其實,反映客觀規律性的思維就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也反映了客觀規律性,當然也是一種邏輯思維。

當然,我們不否認,語言思維和形象思維的抽象性、邏輯性具有不同的特點。語言思維的抽象性、邏輯性存在于語言之中,在語言表達中顯而易見,因而是外在的;形象思維的抽象性、邏輯性存在于形象之中,在語言表達中則不那么顯著,因而是潛在的。這正是造成以上各種錯覺的根源。

中西思維方式的這些不同特點,造成了中西學者在理論體系上的獨特風格。也就是說,中國學者的理論體系是潛在的、模糊的;西方學者的理論體系是外在的、清晰的。也就是說,中國的學術并非沒有自己的體系,那種認為中國缺乏理論體系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形象思維是通過直觀或直覺把握事物的,這就自然地決定了這種思維方式把握的是事物的整體,而非局部人們用直觀或直覺去感知一個事物的局部而舍掉其它部分是相當困難的。當我們想象桌子的形狀時我們的大腦中出現的總是整個桌子,既不只是桌子面,也不只是桌子腿;同樣,我們想象桌子面或桌子腿的形狀時,它們總是同整個桌子合為一體的,難分難舍。因而,這種思維方式具有整體性。相反,語言思維的工具是語言,這就給具體分析帶來了方便。人們在運用“桌子”、“桌子面”、“桌子腿”等語詞概念進行思考的時候,它們都是完全獨立、互不牽制的。因而,這種思維方式具有分析性。

形象思維的整體性和語言思維的分析性各給中西文化打下了自己的烙印。中國學者的著作,大多是非常綜合的,一部《論語》,囊括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教育思想、心理學思想、倫理學思想等內容。而西方的學術著作,一般是分門別類的,如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著作是《工具論》,心理學著作是《論靈魂》,美學、藝術理論方面的著作則以《修辭學》、《詩學》為代表,此外還有《政治學》、《雅典政制》等政治學方面的著作。在物質文化方面,以北京故宮、曲阜孔廟為代表的中國建筑,具有鮮明的完整性,而西方的建筑則頗具錯落有致、不拘一格的情趣。

語言思維的分析性與精確性是相輔相成的。為了更加精確,必然要求具體分析;只有具體分析,才能更加精確。它們表現在藝術創造上,是求真與再現。西方的藝術家們為了把人體畫得更逼真,往往在人體解剖學上下功夫,他們力圖再現藝術創造的對象。古希臘、羅馬藝術家們的雕塑品,使當代藝術大師們嘆為觀止;達·芬奇的畫蛋的求真態度,已成為婦孺知的美談。這種真的、再現的藝術是符合西方之審美觀的。亞里士多德就說過:“維妙維肖的圖象看上去卻能引起我們的。”西方藝術的特色,就在于這種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貌的真實感。

形象思維的整體性與模糊性表現在中國人的美學觀上是求似與超脫。中國的藝術家們不在求真上下功夫,而是追求一種“超真”的藝術效果;中國畫的特色就在這里,幾條線、幾點墨就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這就是國畫大師齊白石老人所說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無獨有偶,司空圖早在《詩品》里就說過:“離形求似”,可見這是一個傳統。無論是中國的畫,還是詩,總能給人一個無限想象的天地,使人們回味無窮。“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苕溪漁陷從話》前集,卷十五)坡對王維的定評,一語道破了中國藝術的特色。其實,在中國藝術史上,何獨王維的詩是如此呢?“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這不正是一幅用飽醮憂愁的筆墨描繪出的圖畫嗎?又何獨王維的畫是如此呢?敦煌壁畫中的佛像,那種既大智大悟,又天真純凈;既莞爾而笑,又莊嚴靜思的神態,不正是一首絕妙的詩嗎?這都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結出的碩果。

至于在科學技術領域,為什么中國在古代占優勢,西方在近代占優勢呢?這個問題迷惑過不少人,包括愛因斯坦這樣卓越的科學家也感到驚奇。我以為,這是由于中西不同的思維方式在不同歷史時期顯示出來的不同的優勢。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首先明確兩點:第一,確切地講,科學不等于技術,前者是指一種以理論為主的學術體系,后者主要是指在實踐經驗基礎上的發明創造;第二,科技也是由技術創造向科學理論發展的,古代的科技形態以技術創造為特征,近代以科學理論為主要特征。既然古代科技形態的顯著特征即技術創造以實踐經驗為基礎,顯然中國人的形象思維會大顯身手,而西方人的語言思維就相對遜色了。所以,中國能夠成為四大發明的故鄉四大發明基本上是技術創造。

中國古代的科技著作,主要也是技術方面的,《天工開物》是宋應星對明代手工業生產經驗的總結,《本草綱目》是李時珍對中草藥的功能與用途研究的記錄。另外,中國學者在理論體系和學術概念上的潛在性、模糊性、玄奧性表現在哲學、美學等方面是別具一格的,但與生性精確的近現代科學理論背道而馳。這或許是近現代以來中國科技發展一落千丈的一個深刻原因。而以語言思維為主要思維方式的西方科學家,卻正是在這方面得天獨厚,故能在近現代科學理論的許多領域中獨占鰲頭。牛頓的力學、達爾文的進化論等科學理論體系在近代科技史上顯示出了語言思維在這方面的優勢。

我時常有這樣一種想法:中國的科技形態基于人類的原始經驗,而西方的科技形態則是對人類原始經驗的轉折。原始思維研究證明,原始人具有超乎尋常的直覺能力和經驗積累。我認為,中國的方塊漢字和形象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這種原始經驗,從而形成了中國的科技形態;西方的字母文字和語言思維則在一定程度上割斷了與原始經驗的聯系,使之另外開辟出一塊天地,從而形成了西方的科技形態。西方科技在現代社會的優勢已為人們所共睹。其實,中國的傳統科技,尤其中醫學,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有待人們去發現、去挖掘。

綜上所述,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人類思維之樹上的兩朵奇葩,互有優劣,各具獨特風貌,在歷史上爭奇斗艷,各領。因此,不能籠統地劃分誰好誰壞,貶低一方,抬高一方。那種貶低方塊漢字和形象思維、抬高字母文字和語言思維的論調,事實證明是站不住腳的。

二、哲學與宗教

哲學與宗教是文化的更深的層面,而二者之間的關系又反映了各個文明的不同風貌。在我看來,哲學和宗教的含義,是一個需要重新界定的前提性問題。這兩個概念都來自西方,所以,一般人觀念中的哲學與宗教,都是西方意義上的哲學與宗教,可謂之狹義的哲學與宗教。以這種狹義的哲學與宗教來考量中國的學術思想,嚴格地說,中國既沒有哲學,也沒有宗教。如果一定要以這個意義上的哲學與宗教來分析中國學術思想,我們當然可以找到類似于西方的哲學和宗教。依此,或許可以這樣說:西方思想的特質在于哲學與宗教相分離,印度思想的特質在于哲學與宗教相合一,而中國思想的特質在于以哲學代替宗教。各國的宗教都是為了解決人生的問題,但在中國,哲學就是為了解決人生的問題,不需要宗教來扮演這一角色。中國哲學通過兩條途徑來安頓人生,一是自然,二是人自身,它們又往往交織在一起。由于它們都為人生而設,所以都具有人文主義特點。就此而言,我們又可以說中國哲學的特質是人文主義。

不過,我們尤其應該注意到,中國的傳統思想有自己獨特的風貌。按照西方的標準來討論中國的學術思想,是不客觀的,也是不公正的。所以,我們應該打破西方中心論的束縛,在更超越的層面上去理解哲學和宗教,對這兩個概念從廣義上進行重新理解和詮釋。我想,如果把“哲學”看作關于世界根本觀點的學說、關于對存在問題的思考,如果把“宗教”看作關于人生的學說、關于信仰的體系,那么,那么就可以說中國思想具有哲學和宗教的兩重性;它既是哲學,也是宗教。中國思想立足于人自身,所以這種哲學是人文主義的哲學,這種宗教也是人文主義的宗教。

中國傳統思想的這種特質,是殷周之際經過一場以人為本位的深刻的宗教反思和批判運動形成的;這場思想風暴,標志著中國哲學的建立。也就是說,中國哲學是從探究人的本質即人性(德)開始的。透過這場宗教批判運動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哲學是從原始宗教中轉化出來的。

西方的情況完全不同。西方哲學盡管也萌芽于宗教,但它是從探究客觀世界開始的。所以它的最初形式是自然哲學,然后才轉向人,從而具有人文主義性質。不可否認,西方早期的這種人文主義和中國早期的人文主義有許多一致之處。例如,倫理學一度成為古希臘哲學的主要課題,研究形上學是為了解決道德問題。這和先秦哲學家的思路不謀而合。

中西哲學不但出發點不同,而且發展進路迥異。希臘哲學沒有經過殷周之際那樣的宗教反思和批判運動,這就為宗教留出了一定的空間。所以,在希臘哲學發展的后期,哲學終于和來自東方的宗教合流了,由此導入中世紀。然而,正是由于西方沒有經歷過殷周之際那種宗教反思和批判運動,所以西方的哲學和宗教始終稟性各異。其哲學是理性的、人文主義的,其宗教是非理性的、神本主義的。終于,經過文藝復興運動,哲學與宗教又一次分道揚鑣了。就這樣,西方重新確認了久違的人文主義傳統,并跨入近現代社會。可以說,西方的近現代文明是西方人的思想從中世紀的枷鎖中掙脫出來的結果,所以它表現出對中世紀激烈批判的意識。

但是,由于經歷了殷周之際的宗教反思和批判運動,所以從那時起,中國的思想就一直是人文主義的。正因如此,中國沒有中世紀,也不存在什么封建社會,就象不存在奴隸社會一樣。也正因如此,中國人沒有必要從中世紀的枷鎖中掙脫出來,重新認定人文主義傳統,因而也不可能象西方那樣經歷文藝復興運動。

多少年來,在西學的一片凱歌中,學者們千方百計地用馬克思的五種社會形態來對中國歷史進行分期,費盡心思地尋找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運動,煞有其事地猛烈批判中國的封建主義、****主義,……所有這一切,皆跡近無的放矢。誠然,中國古代社會有它的弊病、有它的缺陷,甚至嚴重的弊病和缺陷。然而,這就是封建主義嗎?這就是****主義嗎?對此,需要重新考量。我想,中國古代至少沒有西方那種封建主義和****主義。如果說中國有西方意義上的****主義的話,那應該是斯大林主義傳入以后的事情,而是其頂峰。所以,中國的許多問題,我們應該好好反省自己,直面現實,不要總是把賬算到古人的頭上、總是把祖宗當作替罪羊、總是王顧左右而言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切實地提高自己,發展社會。

三、形上學

形上學不但是某種哲學的核心,也是某種文化系統的核心,所以它最能反映一種學術思想的特點。

形上學所探討的最普遍的存在是超越一切的,是與現實世界無對的。這就是說,它完全由人心所設。這樣,我們就無法回避心這個概念。

上文談到,心包含生命之心和認知之心兩個層面。我認為,相應地形上學也有兩種類型,即生命形上學和認知形上學,它們分別由生命心和認知心所構造。前者乃生命根本特質的投影。哲學家們把他們對心(或者說生命)根本特質的體悟和把握投射到最高形上概念上,然后用它來規定心、安頓心。后者乃客觀世界根本特質的投影。客觀世界的根本特質首先投射到認知心,然后又由認知心投射到最高形上概念上。

由于哲學家們對生命根本特質的體悟和對客觀世界根本特質的認識各有不同,故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命形上學和認知形上學。黃梨洲說:“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6]這里,我要接著他的話說:存在(最普遍的存在)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既然最高形上概念為心的投影,所以,存在的本體,也就是心的本體;“工夫”的不同,決定了心之本體和存在之本體的不同。“工夫”,當然是心的工夫。

中西傳統的形上學屬于不同的類型。西方哲學一開始就是一種“愛智”的學問,由此形成的亞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方傳統形上學的主流是用科學性的概念、判斷、推理的理論知識體系來把握的,這當然是一種認知形上學(前蘇格拉底哲學或有所不同)。

中國哲學一開始就立足于生命的價值,因而其傳統形上學的主流是生命形上學。儒道佛三派形上學的最高范疇分別為天、道、真如,這些范疇的實質分別為善、自然、空。就是說,三派對生命根本特質的體悟分別為善、自然和空。不過,宋明新儒學中的程朱一派的形上學則是一種認知形上學。它雖然聲稱其最高范疇“理”具有普遍性,但在實際論證中更側重社會人倫的一面,所以與西方的認知形上學有所不同。

既然生命心的功能是對其自身的體悟,所以它既是主體,又是客體,而歸根結蒂它是主體性的實際承載者。這正是中國哲學主客合一特點的根源。與此相反,對象化是認知心的鮮明特征。它總是把客觀世界作為對象去認識;即使對自身,它也是先將其對象化,然后再去認知。換言之,認知心與客觀世界本來二分。另一方面,認知心與作為主體性實際承載者的生命心與本二分。這就導致了西方傳統哲學主客二分的特點。

由于中國哲學脫胎于早期宗教,所以它難免帶有中國早期宗教的特征。就象在原始宗教中人的命運是由天所賦予的一樣,在中國哲學中,人性也是由天、道等最高形上實體賦予,從而內在于人自身的。這一點,也是與西方形上學大相徑庭的。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近代以來尤其現代以來懷疑、否定傳統形上流的實質,在于對認知形上學的背離和對生命形上學的靠近。這樣,一些西方哲學家自覺地從中國哲學中吸收養分也就不足為怪了。

以上從三個由淺入深的層面分析了中西學術思想的特點。事實上,這三個層面是相互關聯的。

參考文獻

[1]黑格爾《邏輯學》,第7頁,商務印書館版。

[2]杜威《思維術》第174頁,中華書局1933年版。

[3]《語言與語言學詞典》第201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

[4]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第3頁,商務印書館版。

篇(2)

關鍵詞:傳統文化;管理思想;借鑒

1引言

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綿延五千年而不絕,是由其自身適應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其所具備的時代特點決定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農耕文化為主體,并吸收了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逐漸形成的,是既恬靜、和平又積極進取的文化,而包容、承順則成了此種文化的核心特征。也正因為中華文化能夠承順前代、包容外來,所以她才能夠綿延五千年而不衰。在這五千年的文化長河中,管理思想便是一朵晶瑩剔透、翻滾滌蕩的浪花。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總起來說分兩大類。其中一類屬于宏觀管理的治國學。所謂的治國學就是探討治國方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治國平天下是一個終極目標,因此其中也就不乏關于探討治國方略的思想。這些治國思想雖然在傳統社會中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它卻指導中國歷代統治者完成了諸多輝煌的治國實踐。從西周時期的“成康之治”到漢代的“文景之治”,從唐代的“貞觀之治”到清代的“康乾盛世”,中國傳統的治國管理思想無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妙用;另一類是治生學,就是探討人生哲理、修身養性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家立業乃至治國平天下,沒有好的修養是辦不到的。因此說:“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見治生學在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從教派、學派的角度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又主要體現在儒、兵、道、法四大家的文化當中。

2儒家管理思想的借鑒。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論語中講“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體現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為中心的基本精神,其本質是“治人”。儒家思想把生產管理的主體———人,推到管理的前沿,符合現代管理思想以人為本的要點。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是《論語》,共20篇,492章,是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其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重大的影響作用。直到“”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在中國封建社會,孔學占統治地位兩千余年,已充分說明孔孟之道管理思想的魅力。中國宋代的開國宰相趙普曾標榜說:“吾半部《論語》可治天下。”足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當人類社會進入了后工業時代,孔子的管理思想再度被人們所重視。日本工業之父澀澤容一的起家就靠“《論語》加算盤”,已故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也是靠《論語》來管理并發展企業的。這些事例都充分說明,在現代管理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完全可以繼承發揚《論語》中的思想精華。《論語》中的管理思想的要點有如下幾點:

2.1“和為貴”的思想。

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和”就是和氣、合作、和睦、和諧。強調“和”就是強調對人際關系的調整。我國歷來把天時、地利、人和當作事業成功的三要素,而在三要素中人和為上。對于治生來說,和氣生財。在一個企業中只有做到“和”,講團結、講協作才能使上下級之間關系順暢,平級之間不互相掣肘,共同努力,創造利潤,實現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對于治國來講,和能興邦,只有建設和諧世界、和諧社會,和諧城市、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理順公務員、人民和人民代表之間的關系,才能使一國安居樂業,國富民強。

2.2“中庸”的思想。

中就是正,庸就是融合。中庸講得是正確解決矛盾的方法,不是和稀泥。任何矛盾都有兩個對立面,但兩個對立面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解決矛盾就是把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中正確的東西提煉出來,并將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個較為圓滿地解決方式。在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的管理中,過于偏執是最簡單、甚至是最愚蠢的做法,往往會導致事倍功半的后果,而如果能“執其兩端而用其中。”找到事物之間聯系的統一的方面并將其融合,則有可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德治”的思想。

孔子在《論語》中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是“統治者要以道德來治理政事、教化萬民,就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固定的方位,群星都會環繞在他的周圍”。在管理問題上,不論哪種模式,就其本質而言,都可歸入文化和制度的范疇,這是兩條基本的管理路線。道德屬于文化的范疇是上游,法制屬于制度的范疇是下游。二者一上一下、一軟一硬、剛柔相濟不可偏廢。而德治作為一種管理思想的提出,始于孔子。無論是什么團體,他的領導者必須具備較團體成員更為高尚的道德水準,只有如此才能贏得下屬的愛戴,其政令的實施也才能更加通暢。所謂“政者正己”、“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這個道理。

2.4“禮治”的思想。

儒家學說以“仁”為最高的思想境界,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就必須用禮來規范人們的言行,即所謂的“克己復禮以為仁”。在具體做法上要求不同的人都要立足自己的角色說話,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也就是找準自己的位置,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這個道理。在一個團體中各級管理者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也都履行著各自的責任,有的需要統觀全局,有的需要獨擋一面,有的需要具體執行。處于不同位置的管理者,充當的角色不一樣,但都要按照他們各自的“禮”來行事。只有這樣,這個團體才能為著一個共同目標,井然有序地安排各項工作,堅決徹底地執行每項任務。

3兵家管理思想的借鑒。

兵家文化在中國起源于春秋時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代表作是《孫子兵法》。該著作是我國春秋時期杰出的軍事家孫武所著。孫武是春秋末期齊國人,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后被吳王闔閭拜為上將,率軍伐楚,大獲全勝。《孫子兵法》在軍事上的貢獻世界各國是公認的,可與二千二百年后德國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相媲美。軍事離不開管理,管理又可從軍事中借鑒寶貴的經驗,在我國以《孫子兵法》

為代表的兵家文化內涵了極其豐富的管理思想。

3.1不戰而勝的思想。

《孫子兵法》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

“百戰百勝不算最高明的,不經過戰爭而使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制勝,其次是通過外交手段制勝,再次是動用武力來制勝,而強攻敵人防守最堅固的地方則是最下策”。作為管理者要實現管理目標,不能強攻硬取,在制定一項工作計劃時,要先進行成本和利潤分析,看看所得到的產出是不是能夠補償成本獲得利潤,否則便得不償失了。在進行成本利潤分析之后,還要尋求一種最節約、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任務,蠻干必然付出較高的代價,不會獲得較高的回報率。

3.2重視戰前籌劃的思想。

兵家提出“廟算”的思想,所謂:“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這就是強調在戰前要進行周密的謀劃和詳盡的部署。

謀劃越周密,部署越詳盡,則勝利的把握越大。

作為國家或企業在推行一項政策前也要進行周密的謀劃和部署,考慮到方方面面的情況。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管理者就可以運用先進的電子設備和網絡信息技術對一項政策的實施進行沙盤推演,或者模擬實驗,從而預先估計政策實施所帶來的效果,并提出修正意見,改進政策措施。

3.3分級管理管理思想。

兵家提出“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就是說對于一個龐大的團體進行管理首先要進行分級,增加管理層級,縮小管理范圍,使之符合有效管理的實際要求。管理層級也不宜過多,否則會影響管理信息的有效傳達;管理層級又不能過少,否則又會使管理者管理的范圍過大,超出其自身能力的要求。如果能進行合理的分級,再龐大的團體管理起來也能得心應手,運作自如。

3.4因變制勝的思想。

兵家主張“因變制勝”。《孫子兵法》說: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而轉化者,謂之神。”意思是軍事就像水流一樣沒有固定的模式,能夠根據敵方的情形變化而變化的才能叫做用兵如神。山間的溪水緩緩流淌,經過一個狹長的地帶,它就變得狹長,而經過一個開闊的地帶,它就變得開闊。一泓清水,用一個圓形的容器去盛它,它就是圓形的,用一個方形的容器去裝它,它又變成方形。因此,管理行為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和陳規,只要能夠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改變管理策略,最終完成管理的目標就是成功。作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要能夠根據現實情況的改變來改變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在現代管理經濟學中,這種變化的管理策略的制定和執行稱之為動態博弈。

4道家管理思想的借鑒。

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楚國人。他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的史官,職位低微,但卻能看到周朝收藏的許多文獻,這對老子思想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老子的唯一著作是《道德經》,也稱《老子》,只有5000多字,但言簡意賅、觀點明確、論證嚴謹。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個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老子哲學中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涉及管理原則、管理環境、管理策略和管理者自身修養等多個方面,其中“無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4.1“效法自然、無為而治”的管理原則。

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種觀點反映了人對客觀規律的認識。

“道”即規律,而規律又是來源于自然的。管理者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就必須順應自然規律,以自然規律為基本原則,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以完成管理目標。而要遵循自然規律就必須盡量減少人為的干涉,于是老子又提出了“無為而治”的原則。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通過“無為無不為”、“必先為而后至于無為”的方法,以期實現“明刑至于無刑,明賞至于無賞,百職不戒而舉,萬事不勞而成”的最終目標。所謂“無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求管理者不要過多地干涉被管理者的行為,只給被管理者營造一種規范,使被管理者在規范之中自由行事,這樣才能發揮管理的最高效率。在市場經濟改革當中,政府便應當成為一個無為的管理者,不去直接干涉企業和消費者等市場主體的生產消費行為,而是通過制定法律制度的方式營造一個和諧、有序、順暢的市場秩序,并輔之以稅收、法定存款準備金、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的各項財政和貨幣政策,在市場出現問題時進行及時宏觀調控。只有這樣市場的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生產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4.2創造清靜安定的管理環境。

老子主張:“清靜可以為天下正。”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須為管理工作創造一個清靜的管理環境。如果在管理環境中充滿了嘈雜的噪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必將影響決策;另外,如果在管理環境中充斥著個人的主觀欲望,而缺少清靜的理性思考,那也必將使管理策略的制定失去方向。因此,管理者要想創造一個清靜的管理環境,必須要減少外界事物的干擾。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弱其志,強其骨;虛其心,實其腹。”通過減少人們過分的主觀欲望,來凈化管理環境。

4.3以退為進、以弱勝強的辯證管理策略。

老子的思想中包含許多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他認為各種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并由此提出了后發制人,柔弱勝剛強的辯證管理策略。老子認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這說明物極必反,對立面可以相互轉化。水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是水滴石穿,能夠不動聲色,擊穿頑石的東西又非水莫屬。事物發展到極點后必然要向對立面轉化,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要不斷地變換管理策略和方法,以退為進、以弱勝強、后發制勝。

4.4管理者謙恭、溫和的修養。

老子對管理者的個人修養也提出了具體要求。如“不敢為天下先”、“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要求管理者居上謙下,時時處下、事事居后,不要讓自己高高在上,而應永遠謙恭、溫和像山谷、大海一樣容納萬物,從而獲得被管理者的愛戴和尊敬,使其政令能夠得到順利地貫徹實施。

5法家管理思想的借鑒。

我國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后經演變形成體系。法家堅持以法為中心,主張法治,反對人治,主張“尚法不尚賢”,認為管理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是否有健全的法規制度作為保障。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年韓國的貴族,著有《韓非子》一書,現存五十五篇。韓非總結前代法家思想實踐,提出了完整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管理理論,對于現代管理也有非常重大的借鑒意義。

5.1法、術、勢相結合的管理方法。

韓非之前商鞅強調“以法治國”;申不害強調“以術統臣”;慎到強調“以勢馭民”。所謂“法”就是管理中的各項規章制度;所謂“術”

就是權術,也就是管理者的管理技巧;所謂“勢”就是管理者所擁有的權力。韓非子認為,作為一名管理者必須將法、術、勢三者相結合,管理者要依靠自身所擁有的權力制定規章制度,如果沒有背后的權力,規章制度就不會真正生效。在規章制度頒布以后,還要運用一定的管理技巧去引導被管理者遵照規章制度辦事,只有如此才能實現迅捷高效的管理。超級秘書網

5.2重利富國的經濟管理思想。

法家的經濟管理思想重法而不重德,重利而不重義。韓非認為,只有規章制度確定下來不再變動,人們的利益劃分才能明確,權責才能清晰,監督才會有效,人們才會有更高的熱情去創造經濟效益。只有人民百姓富裕了國家才會富強。

5.3“法治”優于“人治”。

韓非在論證“法治”優于“人治”時,舉傳說中舜的例子。舜事必躬親,親自解決民間的田界糾紛和捕魚糾紛,花了三年時間糾正了三項錯誤。韓非認為此法不可取,“舜有盡,壽有盡,天下過無已者。以有盡逐無已,所止者寡矣。”也就是說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現實中的錯誤是無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無限的糾正錯誤中去,就不可能使天下絕大多數的錯誤都得到糾正。

作為一名有效率的管理者則應當制定法規并公之于眾,違者依法糾正,管理工作就方便多了。

5.4法規應當公開、平等。

韓非子還主張管理法規應當公開、平等。即實行“明法”、“一法”原則。“明法”就是“著之于版圖,布之于百姓。”使整個管理范圍皆知。“一法”即人人都得守法,法規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任何法外特權。“刑過不避大夫,賞善不遺匹夫”,“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各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能游離于法規之外。

6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的管理思想更是燦若群星,不經過系統地研究和探索無法一一摘取。在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面前,任何一名學者都不得不肅然起敬,研究起來也應本著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嚴謹態度,從而繼承先賢絕學,使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并為現代社會管理服務。本文僅從中國傳統文化管理思想中的某些側面以管窺豹,以期拋磚引玉爾。

參考文獻:

[1]馮達甫。老子注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01

[2]金池。論語新譯[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09

[3]中國人民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研究部《孫子》注釋小組。孫子兵法[M]。北京:中華書局,2005-01

篇(3)

(一)高校網絡文化調查情況

1.大學生上網情況調查。

為了進一步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增強學生網絡德育意識,豐富校園網絡文化資源,隨機對高校1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是當代大學生上網查資料和看新聞的占多數,游戲、交友、聊天、音樂、視頻的學生不到五成。由此可見,大多數的大學生喜歡利用網絡學習。

2.大學生綜合門戶網站欄目的喜歡比例。

依然對這100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學生喜歡的網站是時事論壇、熱點追蹤、考試資訊和就業考研資訊等專欄。

3.目前高校網絡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中出現的以下幾種問題值得深思。根據對學生進行調查,反饋出來學生認為網絡文化建設中的主要問題是: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較弱,缺乏專業網絡技術技巧, 學 生網絡自律性和自建意識較弱,網絡管理和輿論隊伍不健全,網絡互動平臺太少,網絡文化含金量太低,網絡德育論壇少……

(二)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現狀

1.欄目設置完備。

當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中的欄目設置都比較完備,一般都有“學校概況”“管理機構”“院系設置”“招生欄目”“考研通道”“學生管理”“名家講臺”“心理咨詢”“新聞視點”等欄目。各高校的網站基本能夠滿足不同專業的信息交流、教學教研、思想政治、校內信息共享等需求。

2.內容豐富,實用性強。

學校的網站由于欄目設置較多,內容豐富,充分發揮了媒體的即時性、互動性、全面性等特點,欄目集教學、管理、教師、學生生活為一體,信息量大,尤其是新聞、公告等欄目的點擊率最高,成為廣大師生及時了解和掌握學校動態的平臺。有的高校還鏈接了圖書館,可以直接在網絡上尋找自己喜歡的資料、有的還開設了校長信箱、書記信箱等欄目,讓網絡成為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平臺,方便快捷,實用性強。圖書館的中、英文數據庫、自建數據庫和試用數據庫這四個數據庫系統較大地滿足了師生的需要,書刊檢索、信息通報又方便了受眾辦理手續。另外,通過圖書館鏈接的世界各地資料庫和多種報刊數據資料庫也讓大家查閱十分快捷和方便。

3.德育滲透不到位。

不少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德育滲透不到位,有的只是在首頁中出現了校訓、校徽等可以用來展示高校特色和精神的辦學精髓。但是在二級網站上的德育滲透就很少了。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中仍有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間和開創新欄目的必要。

4.學校網絡硬件設施建設方面,投入明顯不足。

網絡文化建設的物質條件是電腦,電腦是更新最快的電子產品,任何學校都不可能及時更換。所以就可能出現部分電腦設備陳舊、網絡信號不好、網站不穩定、網速過慢等打不開網頁的情況。經常打不開網頁,勢必影響師生上校園網的心情,這給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導致學生不善于利用校園網絡下載資料的情況。

5.校園網絡的管理有待加強。

學校在創建校園網絡的時候,充分考慮了網站的實用性和創新性。網站所涉及到的內容多、信息量大,這就需要一批技術過硬的專業的管理人才,才能甄別來自于各方面的信息,從而不斷地進行更新和創新。由于網絡互動需要管理人員的參與,盡管互動效果好,但是由于人力不足,管理能力有限,還不能開設更多的互動。另外,學生希望開設更多的新穎的欄目,拓寬交流空間,緩解精神壓力的渴求也還難以在短時間內滿足。從事網絡工作的專職人員太少,很多學院都是兼職管理員。網絡管理工作的負荷重、工作量大,而且專業知識和業務都不夠扎實,網絡管理責任、分工也不是很細化,這些都是影響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因素。

二、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優化

(一)基于校訓,創設更多特色網頁

自從有了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就成為一個學校的標志,是一個學校的品牌,更是辦學理念的彰顯。因此,大力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努力構建具有歷史傳承、時代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體系對于良好校風、教風、學風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校訓就是校園精神的提煉,反應了師生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精神信念、文化傳統、學術風范。校訓是德育的綜合體現,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因此,高校在制定校訓的時候必須要全方位地考慮自己的思想定位、辦學目標等方面的問題,綜合提煉出能夠充分體現辦學特色的校訓。高校的首頁設計要清爽簡潔,重點突出,瀏覽方便,設計合理。通常校訓作為學校辦學的宗旨都會出現在頁面上,附上一些具有代表性能夠宣傳學校的圖片,首頁中能輕松的點擊到第二級網頁。第一級網頁的創辦,德育思想都以其獨特性而貫穿于整個頁面。第二級網站的德育往往是現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一個薄弱環節,各欄目組應該根據自己欄目的特點,設置相應的德育思想。比如學生會的“團結、拼搏、合作、誠信”等可以作為德育的核心內容;教師欄目多以“師德師風”為主題的德育內容來設計;教育科研以學校的長足發展理念來作為德育內容……總之,每一級網站都應該充滿濃郁的德育氣息,充分體現出大學教育的特色、個性和專業化的發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網頁的任何地方接觸到德育的熏陶。另外,校徽也是每個學校德育精神內涵的集中體現,所以在網站的某個醒目的地方,都應該出現校徽,讓學生看到親切的校徽能夠精神倍增,努力學習。

(二)學校應加大投資,盡量滿足學生的要求

比如開設“德育講堂”、“道德底線”、“我身邊的行為”等欄目,盡量讓學生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入手,收集德育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講出來,或者展開評論。如果發現了身邊德育使者,應該及時讓他的故事傳播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吸取成長的正能量。如果發現了身邊不道德的事情,也可以第一時間到網絡上,讓學生以之為鏡,反觀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不是也曾有過類似的想法,或者已經實施過行動。這些舉措,都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教育的好方法。學生通過參與互動,可以讓他們獲取成長有用的價值觀,為成為高尚的人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網站內容應新穎獨特,實用性強

現在的各高校都很注重網站的實用性和方便性,所以網站內容一般都會涉及到對師生便利的公告、消息、教研平臺、互動平臺等欄目。在一些點擊率高的欄目更應該加強德育思想的滲透。比如可以每天換一句賦有哲思的至理名言,或者在醒目的位置傳遞著拼搏、誠信、奮斗、明理等德育精髓。讓學生在不經意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如果做到了,學生們一定可以變得更為理智,大學生活會因為精神食糧的充足而更為有意義。高等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我校也處于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進行網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開設具有歷史沉淀、時代特色和學校獨特的校園文化體系。這樣的體系對形成良好的校風、拼搏的學風,對增強師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進師生全面良性發展,提高育人質量和辦學水平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才能讓學院具有有別于其他大學的優勢資源,這樣,網絡文化建設的目標就達到了。

(四)加大投入,優化網管

網絡文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各高校應該加大投入,加強培訓,讓責任心強、業務素質好的專業人員來對網絡進行管理和維護。管理上去了,網站的更新就快了。所以,學校應該提供給網絡文化建設人力、物力、財力的大力支持,為營造健康、向上、優質的網絡文化做好堅強的后盾。

三、結語

篇(4)

論文摘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國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及特點,旨在對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鑒的思想資源和方武方法。

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道德教育的民族。在中國封建社會,自漢朝以后.儒家學說。成為國家正統,道德教育不但成為提高個人道德修養的首要途徑,而且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的特點

中國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觀念在堯舜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長發展起來的,而封建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的社會形態.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農經濟和異常集中的專制統治為主要特色的。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不但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獨到的特色.而且與它相適應的傳統德育思想也表現出別具一格的特色。中國古代傳統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點:

(一)內圣外王.修身為本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歷來十分強調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過個人的道德修養,啟發個體的內在道德自覺,督導個體不斷進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煉.從而成為一個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認為“修己以敬”是成為君子的第一步。所謂“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以誠敬之心來進行自身道德的修煉.只有以誠敬之心進行道德修養,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夠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顏回身居陋巷,身無長物.日常賴以果腹者,惟簞食瓢飲而已,人皆憂戚難安無法忍受.而顏回卻怡然不改其樂;有人問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說非樂貧而樂道也。孔子曾再三贊嘆他道:“賢哉回也,賢哉回也”。“內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謂“內圣”就是內以修養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賢人格;所謂“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勛,從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經典著作《大學》詳細闡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為本”的德育綱領和步驟。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點,“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說道德修養必須從“格物、知致”,即認識道德規范開始,由認識道德規范逐步轉化為形成道德信念.即“誠意、正心”.才能最終達到約束自身行為,即修身的目的。無論是從個體身心發展.還是從德育發展的規律來看,這種觀點都是符合個體道德心理發展規律的;同樣。《大學》中提到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通過“修身”來達到的。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十分強調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說,強調道德教育的自律,既是我們民族優良的德育傳統.又符合德育發展之規律。

(二)知行結合,以行為本

中國傳統文化的德育觀強調知與行的有機結合,即強調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的有機結合,提倡以行為本。子日:“納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也就是說道德修養不能僅僅停留在言辭上.必須與實際行為相結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即是對知行關系形象而生動的表達。王守仁曾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更是強調了知行統一的重要性。王陽明也認為“滿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途徑只有一個——“躬行實踐”。

(三)立足當前,胸懷大志

《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說.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養;要想提高道德修養,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內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誠實,首先要獲得豐富的知識;而要獲得豐富的知識,在于窮究事物的原理。這里就提出了《大學》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立志做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孔子的學生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孔子明確提出官員要“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這在孟子的論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體現:“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誠然。要實現以上的道德理想,就應該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如果一個人連“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談論治理國家呢?因此,我們的道德教育必須啟發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德之心,胸懷天下的道德理想.從而達到“內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豐富和深刻的內容.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并對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啟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國傳統德育的主要內容,目的是弘揚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之精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和寶貴的精神文化食糧。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關于道德結構的思想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雖然沒有關于品德心理結構成分的系統闡述,但是其中卻蘊含著極著豐富的品德心理結構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強調道德認識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憂”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樂的人,強調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認識是指人們對社會中的道德關系以及這種道德關系的原則、規范、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在培養品德的過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認識。道德情感是指人們心理上對某種道德義務在認識基礎上所產生的愛憎、好惡態度。

孔子又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意思是說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愛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見仁德中含有“愛”和“恨”兩種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們對某種道德義務有發自內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及“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均強調道德信念對道德行為的導向作用。后來的儒家學者提出的“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已成為激勵華夏兒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對他人與社會有道德意義的活動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視道德實踐的作用和道德行為的激勵。孔子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說,一個人的道德意識.不能轉變為道德行為。不能踐履自己的道德諾言.這是一種可恥;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種不道德。“君子欲納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說.品德高尚的人言語慎重遲鈍.行動卻敏捷干練.強調了道德行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視道德行為的持續性。他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意思是說.一個人時時刻刻都要堅守仁德規范,甚至連吃一頓飯的工夫也不違背仁德;一個人處處事事都要實行仁德,甚至在“流離痛苦“的時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說,即使遭遇不幸變動、困難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堅持道德操守。

(二)關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許多道德教育方法。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閃耀著生命的光彩。概括起來,這些道德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1.啟發誘導法

孔子說:“不憤不言,不悱不發,舉~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憤”、“悱”的時機來進行啟發。啟發誘導的一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循循善誘”。孔子的得意門生顏淵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這樣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要逐漸形成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感。堅定道德信念,并付諸道德實踐,從而養成道德習慣。

2.因材施教法

對不同的個體.先哲們很善于運用表揚和批評的手段對其進行示同方式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論語》中。孔子這樣表揚顏淵道:“回也好學”,“回也不愚”“賢哉.回也”;而對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驕傲自大.很容易輕舉妄動,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評的方式教導他。

3.以身作則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僅重視“言教”。更重視“身教”。他在長期的德育實踐中,以身垂范,時時處處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學生們示范,以自己真誠坦蕩的人格魅力熏染學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問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據儒家的道德觀點.德育的最終目的是開啟善的心靈和德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心靈的道德修養。“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謂德。得為心得.則修亦修之于心。”在具體方法上,古代學者先后提出了諸如寡欲法、喚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恥感法、慎獨法、誠敬存心法和返璞歸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們通過修心育德達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評法

在中國古代具有豐富的心理考評方法。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線.進行品德考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評價“孝道”的基本標準是:“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盡管這一標準在當代看來。顯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從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道德標準來看。依然是一種具有實踐價值的考評方法。概括的說.中國傳統品德考評的方法主要有談話法、觀察法和自我評價法。

篇(5)

關鍵詞:企業文化;傳統文化;中國特色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并沉淀在企業員工心目中的一種價值理念,它是一種文化哲學。優秀的企業文化應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企業經營哲學,是指導企業生產與經營活動的一種思想觀念和行動準則。在當今產品更新換代步伐加快,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背景下,企業競爭的成敗取決于企業的整體實力,而企業文化作為企業價值理念的一種體現,為企業的發展壯大,適應激烈競爭而生存將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進程中,文化的力量將愈顯示出它的功能。

中國現代企業文化,首先要體現中華民族特色。優秀的企業文化總是在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統一的基礎上,吸收本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并顯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業文化是亞文化,必然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中。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包涵著豐富的、具有規律性的管理思想。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不僅可以與市場經濟相容,而且能夠成為現代企業文化的深厚基礎,更能使我們的企業顯示出突出的中國特色,即中國作風、中國氣派。中國傳統文化,從廣義上說,指中國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物質、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總和;從狹義上講,它是包括風俗、習慣、心理、道德、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觀念形態的思想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許多方面與現代企業管理理論所倡導的經營理念、戰略思想和管理原則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嚴賞罰,兵家重謀略,道家講無為而無不為,都可以給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借鑒。如儒家的“仁義”、“慈愛”、“忠信”、“誠敬”等思想,同現代企業發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導企業家和從業人員更好地做人做事,愛崗敬業,凝聚企業的向心力,培育中國現代企業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我們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養料,吸收傳統文化合理內核,從六方面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文化:

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以人為本是中國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中國現代企業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傳統,堅持以人為本,對職工講仁愛關懷。重視人際之間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為企業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現。在企業中注重道德教化,培植敬業樂群、合理奉獻和人生理想等人文精神,可以使企業文化具有更加深厚的底蘊。

加強道德教化。中國的泛倫理型文化在現代社會雖流弊日多,但其精華部分仍光彩照人。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最理想的成就是所謂的“三不朽”,其中最大的不朽是“立德”,其次才是“立功”、“立言”,道德上的成就是人生最有價值的成就。中華文化基本思想之一的剛健有為思想,包括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兩個方面。自強不息是講自立之道,厚德載物是講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歸宿,二者講的都是從道德上立人,以人之德性來包融天地萬物。這些思想在現代社會無疑仍有積極意義。一個人格低下、道德品質惡劣的人,無論如何是難以給社會創造財富、作出貢獻的。當今社會上存在的一些道德淪喪現象,不能不使人憂慮,整個社會對“堂堂正正做人”的呼聲日益強烈。因此,企業人文精神建設首先應圍繞道德建設來進行。在企業管理者中,應提倡“百行德為先”的思想,通過他們的道德人格力量去影響人、帶動人、鼓舞人,真正做到“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對企業職工,應加強道德自律教育,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說,就是強化“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如果企業能夠從這些具體的、員工易于接受的東西入手進行道德教育,就有可能培養出一代富有社會道德責任感的時代新人。

培養敬業樂群精神。所謂敬業,就是對所從事的職業有執著的追求與熱愛,讓人生的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閃光;所謂樂群,就是與全體員工和睦相處,共同奮斗。敬業與樂群密不可分。只有人人敬業,才能激發創造熱情,減少內耗,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創業環境。為形成人人敬業的局面。

發揚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中華民族素來有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寶貴箴言,這是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將充分調動發揮員工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增強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個組織充滿活力地向前發展。

篇(6)

“文化自覺”是先生學術反思的結晶,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即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自覺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化價值選擇和構建過程中人們的一種價值取向,是在文化反省、文化創造和文化實踐中所反映出來的一種主體意識和心態,是人的自覺、理性的自覺、行為和責任的自覺。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傳播,是一種文化選擇和文化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作為理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授教過程,也是作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和內化過程。有學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在培養人的實踐活動中以文化的內容、文化的形態、文化的方式、文化的方法促進人的文化選擇的傳承、創新,從而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因此,文化自覺與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文化自覺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實現形式,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也保證了文化自覺的實現。在目前多元文化的態勢下,以文化自覺的科學態度對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問題新挑戰,正確認識和評價本民族文化,辯證對待外來文化,提升對信仰的認可性、接受性和自信性,也正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涵之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是文化自覺的應有之義

“一個民族的文化能否實現自覺和自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傳統文化揚棄的客觀與科學態度”。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五千年來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已經內化為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血脈,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歷史的坐標中,傳統文化的作用是不能被詆毀和貶低的,輕率地否認傳統文化,實則意味著莽撞地割裂自身文化血脈,以及文化“無根”現象的產生。當社會出現文化“無根”現象時,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文化自信的不足、文化凝聚力的消解,因此,對傳統文化的理性批判、合理繼承、勇于創新是文化自覺的本質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弘揚主流意識形態的前提下,按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的原則,挖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使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優化整合,實現傳統和現代的創新發展,從而提升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真正實現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二)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積極回應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屬性,需要以文化為依托。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是文化產業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大創新。當前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并存態勢越來越明顯,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較以前發生了劇烈變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主要還是通過課堂教學來進行的,不少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往往采用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方面的知識與技術,表面化和淺顯化地臨時解決問題,即使運用傳統文化為依托,也停留在“機械融合”或“單純說教”式的傳輸層面,沒有深入考察傳統文化的實質內涵、時代背景、階級立場等因素,使得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和滲透非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在不同程度上淡化了學生民族情感與原有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應用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要真正發揮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作用,關鍵是要具有文化自覺意識,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傳統文化結合的最佳機制。

(三)有助于正確把握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實質精神

能夠在中國傳播,就是因為它適應了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能夠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上深深扎根,就必須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其生長點和結合點,和中國傳統文化磨合、結合直到整合、融合。可以說,一部中國化的歷程就是馬克思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鮮明的民族傳統文化特色是實現理論價值的重要途徑。中國化的就是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語言形式都深深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的。在當代中國,正確地認識作為指導思想的和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尋求兩者實現融合互動發展的最佳機制,也是實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核心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幫助大學生確立的科學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要深入理解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實質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將系統的理論教育根植于大學生內在的傳統文化精神基因中,把握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與文化追求。

(四)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厚的資源支撐

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固然需要以為指導,但是也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性資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對集體、民族、國家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不畏艱難、開拓進取的意志品質;“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傳遞了一種普遍的生命意識,有利于學生生態倫理意識的培養;“仁者愛人、以和為貴”的價值觀念有利于學生形成相互尊重、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修身為本、知行合一”的道德修養有助于克服學生道德觀念薄弱、道德實踐不足等道德行為問題。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若干重點和熱點問題,都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浩瀚寶庫中找到價值資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一)目標的類同性

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個人與家族、國家、社會的良好組織關系,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培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人,即“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教育人、培養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實踐活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其最本質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要啟發人的自覺性,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創造性。兩者的指向都是人,兩者的核心都是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功能的互補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偏重于說教和灌輸,主要還是在于它的德育功能特別是意識形態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含有人文內容,但是長期以來過分強調其意識形態性,使得其人文精神受到遮蔽。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強調道德內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人去理解自然、社會、思維具有一種清晰的邏輯架構,這種架構具有邏輯層次上的說服力,體現了思維的深刻性。一旦將這種邏輯架構運用于課堂,易于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鳴,其效果明顯不同于純粹的思想政治教育說教。

(三)思想情感上的親緣性

“傳統文化及其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以及維系民族和國家的重要紐帶,也是民族國家‘合法性’的來源和國民凝聚力之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愛國主義為重點,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從而培育學生對個人身份的認同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的教育過程,這種教育需要大家有共同的根。而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認同是大學生形成民族共識的基礎,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能夠提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程度,能夠在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下完成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國家認同的任務。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理性審視

過去的十余年,一些高校在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發展過程中做出了一些探索和試驗,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是在二者融合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突出的問題需要解決,并且兩者結合的程度處于低級的初級階段,二者之間融合運行的效率較低,運行水平較弱,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傳統文化都造成了一定的滯后影響。要真正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須深入探究兩者結合的關鍵點,考量影響二者契合的主要因素,建立兩者融合的最佳視野模式。

(一)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釋,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但是,高校中普遍存在著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困境和認同危機,這也與我國高校教育整體缺乏人文氣息有關。人文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中一直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在傳統文化價值的發揮上缺少應有的規模和成就,這也是阻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提高的重要因素。鑒于此,一方面,在把握精髓的前提下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教育絕不是僅僅停留在讓學生熟記古詩美文的層面,而是將傳統文化放在新時代新語境下重新闡釋,需要把傳統文化思想精髓集中整理,加以分類,以新穎的、更為簡潔的內容形式,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從而提高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將傳統文化資源和理論體系進行有效整合。在基本理論教育中,賦予中國傳統文化以當代意義。中國傳統文化同在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以及社會理想目標上都有貫通之處,可以成為有機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中華文明活的靈魂。”最后,注重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對現實社會問題的破解結合起來。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如果僅僅持有“拿來主義”的態度來借用或移植傳統文化,勢必難以發揮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善于運用傳統文化智慧剖析社會現實,引導學生走出倫理師范、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現實困境,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二)堅持傳承與創新,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張力

傳承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的。傳承的目的是為了創新,創新的結果是基于傳承。堅持文化傳承和創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覺的本質,面對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的沖擊,我們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盲目隨從,而是要在對傳統文化批判繼承和對國外文化“揚棄”的基礎上進行文化選擇,并且進行文化創新,而這個過程正是文化自覺的過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首先是傳承文化。必須引導學生科學全面地認識傳統文化,去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成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成分,提高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自豪感。其次是創新文化。“傳統并不僅僅是一個管家婆,只是把她所接受過來的忠實地保存著,然后毫不改變地保持著并傳給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過程那樣,在它的形態和形式的無限變化與活動里,仍然永遠保持其原始的規律,沒有進步。”中國傳統文化在影響現實的同時,也在新時代氛圍中發生蛻變,實現轉型獲得新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過程中,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要求,努力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再者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優秀文化的有機結合,借鑒國外文化創新的有益成果,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在中西方融合的視域中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發展。

(三)堅持先進文化引領,正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價值就在于弘揚和維護主流形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過程中,還要正確處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蘊和意識形態政治功能的關系。既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簡單地演變成傳統文化的普及,也不能僅僅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簡化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或注腳,而是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使命的有機統一。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國的主流文化,也是我們進行和諧社會建設的先進文化。只有用先進文化占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未來發展的走向和價值所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它體現了中國特色主義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定和目標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弘揚和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關鍵就在于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性”。因此,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精神導向,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一元主導”和尊重多元文化,正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并把認同升華為信仰,把信仰外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實際行動。

(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方式

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中指出,人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真正的人性是人的無限的創造性活動,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發掘人創造文化的潛能。學生既是文化的接受者,又是文化的傳播者和創造者。這就要求在兩者融合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凝練出貼近學生成長成才實際需要的一系列教育主題,主題的選取既要兼顧學生的心理、交往、發展等人格升華,又應涵蓋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考量。其次,教育者不應僅僅充當知識傳輸的“中介”,而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增進平等交流,善于和學生探討解決問題。這也要求教育者不斷增強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涵養,才能更好地承擔傳承傳統文化的任務。再次,要積極創新兩者融合的方式。適當的方式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載體,也是鏈接教育主客體的紐帶和橋梁。除了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主渠道,積極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以外,還要善于運用選修課、社團活動、名師講座、學術沙龍、網絡德育等新方式新載體,以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

(五)回歸實踐,鍛造學生文化創新能力

篇(7)

一、“主體性”和“平等性”價值的和諧統一

在大學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文化構建不僅要注重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還要注重“主體性”和“平等性”的價值理念的和諧統一。長期以來,數千年的封建統治,致使我國難以形成具有真正獨立人格的個人主體。一個人作為主體的特性被禁錮,得不到自由的發展。這種文化理念在我國的各類教育教學中被表現得更為明顯,教師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我們在教育思想與方法上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承式、灌輸式教學過程,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導致學生缺乏真理的不懈探索和追尋精神以及不盲從、不迷信、實事求實的認識精神。這一點,我們需要借鑒和學習西方文化中注重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能力培養的教育理念來解決長期以來教育中“人的失落”和“個性失落”問題。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適應國家和社會的要求,而且在于培養作為形成國家和社會主體的人本身。主體性意識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表現。只有能夠自覺意識到自己對客觀世界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才是具有了主體性意識的自覺主體,從而能夠自覺地意識并履行自己的生命價值、社會責任和義務,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點,并以獨特的方式參與社會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實現自己的需要和價值。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建設中,我們還要重視大學生作為“人之為人”的平等性價值理念的培養。平等表達了一種普遍的、無條件的要求,它意味著學生的每個個體都有使個人的才能和潛力獲得學校和社會承認的權利,即要求人類個體作為一個人(person)普遍得到社會實現的價值。現行的的大學教育,既受到存在于幾千年封建思想造成的“官本位”、崇尚和追求權力的不平等的等級文化觀念的不良影響,又受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束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處于不平等地位,缺乏必要的對話和溝通,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智慧、能力和價值的實現。對此,我們可以吸納西方文化中的“平等”理念,采用西方后現代主義教育文化理論中所強調的平等交往、交流、對話和實踐等方式,激發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選擇性和創造性,從而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和道德思維、道德推理、道德判斷、道德選擇能力。應該說,喚醒大學生的平等意識和主體性意識,培養其平等自信、獨立自主、理性自律、充滿開拓創造的超越性完善人格,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價值所在。因此,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建設中,要充分考慮“主體性”和“平等性”文化價值相統一原則,消除家長式權威教育的弊端,尊重每個學生的自由意志和理性選擇,平等地促進學生智慧、能力和社會價值的實現,實現促進大學生能動性、自律性、創造性和超越性的完善人格形成之目的,這也是的人的本質的理論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要求。

二、追求道德與追求幸福的和諧統一

在大學文化建設中,還需要解決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道德與幸福問題。當前我國的大學文化建設,既受到功利主義的沖擊導致不少大學生功利思想嚴重、道德情感冷漠、道德理念和信仰缺失,又無法擺脫道德教育片面強調社會整體利益而忽視個體利益、最終形成與生活實際相脫節的“高、大、空”的空談教育模式的尷尬境地。從大學德育的失敗中我們應該認識到,個體價值和社會社會是倫理道德的生長點和作用點,是道德追求的唯一基礎,離開個體價值和社會生活的基礎,道德的追求將走向虛無;而單純強調對幸福的追求卻往往致使大學生無法擺脫市場化、全球化的現實生活所帶來的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拜金主義的誘惑,導致道德責任和理想信念的嚴重缺失。依據道德原則行事本來是無可厚非的,既對得起自己,又有利于他人;但是對幸福的追求也是必要的。幸福不是脫離人們具體現實生活的,幸福不僅關涉道德,它還關注人的美好生活。如果為了道德而必須放棄幸福,那么道德本身就有問題了,這個道德就是反生活的道德,這種道德就不是真正的道德,它只是作為一種工具價值的道德。道德被置于客觀形式化和外在約束性的地位,它只是外在的他律和消極的約束,不是個人內在的自律。個體自然不愿意自覺認同和實踐這種道德,道德也會相應失去了它應有的約束力,這實際上就造成了道德與幸福生活的對立。因此,弗蘭克納說,“從道德上講,任何道德原則都要求社會本身尊重個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說,道德要求社會公正地對待個人;并且不要忘記,道德的產生是有助于個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對個人進行不必要的干預。道德是為了人而產生,但不能說人是為了體現道德而生存”。因此,關注生活,追求幸福生活的實現和道德責任形成,成就大學生良好的德性品質,是大學道德教育的終極價值追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建設的理論之樹應扎根對幸福追求和道德追求相統一的基礎之中,既通過回歸生活世界,充分考慮受教育者成長中的現實需要,引導其追求和實現好的生活,也就是幸福的生活;又依靠道德教育來加強大學生的責任感和自律性,實現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建設的真正使命。

作者:毛旭東楊丹單位:武漢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 大屁股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摸夜添夜夜夜添高潮|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欧美熟妇性xxx交潮喷| 人妻天天爽夜夜爽一区二区|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免费入口|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二区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观看| 女人另类牲交zozozo|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综合区图片小说区| 国产精品青青在线观看爽香蕉| 真实的国产乱xxxx| 最美女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 天天干天天日夜夜操| 好爽又高潮了毛片免费下载| 国产黄在线观看免费观看不卡 |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 国产女同疯狂作爱系列|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76少妇精品导航| 疯狂做受xxxx高潮欧美日本| 18禁美女裸体网站无遮挡| 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色一情一乱一伦| 双乳被一左一右吃着动态图| 国产无遮挡吃胸膜奶免费看 | 清纯国语对白videoshdcom| 黄a无码片内射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