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對外漢語論文

對外漢語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2-22 04:56: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外漢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對外漢語論文

篇(1)

在泰國,一些有志于從事漢語教學工作的學習者由于種種原因無法赴華留學深造。鑒于此,泰國高校設立了對外漢語碩士專業,以滿足社會需求、培養本土漢語師資為目標。目前設立此專業的學校僅五所,包括華僑崇圣大學、易三倉大學、泰國清萊皇家師范大學、皇太后大學和泰國宣素那他皇家師范大學。

上述五所學校均為泰國名校。易三倉大學創建于1969年,它是泰國最著名的私立商業大學,是泰國商業精英人才的搖籃,其對外漢語專業設立于2006年。皇太后大學創建于1998年,它是泰國著名的學術型大學,具有較雄厚的語言、社會及文化學術研究力量。近年來致力于漢語學習組織機構的建設和發展,在泰國皇太后的大力扶持下,學校地位不斷提升,其對外漢語專業設立于2007年。泰國清萊皇家師范大學創建于1973年,它是泰國專門培養教師隊伍的大學,以教育、教育科學和文理基礎學科為主要特色,其對外漢語專業設立于2009年。華僑崇圣大學創建于1942年,對外漢語專業設立于2011年,它設有專門的漢語教學推廣中心,面向對漢語感興趣的學習者開放,致力于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漢語人才。泰國宣素那他皇家師范大學創建于1975年,它是泰國以教師教育、教育科學和文理基礎學科為主要特色的著名學府,其對外漢語專業設立于2012年。

泰國對外漢語碩士專業的發展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起步晚。設立對外漢語專業的時間普遍較晚。最早設立該專業的學校是易三倉大學,設立于2006年。最晚的是泰國宣素那他皇家師范大學,設立于2012年。鑒于漢語在泰國的快速傳播,以及對漢語教育類人才需求的增加,對外漢語碩士專業起步雖晚,但這是一個具有發展前景的新型專業。

二是應泰國“漢語熱”的發展而生。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揭牌。2005年7月,第一屆世界漢語大會在北京召開。以此為契機,中國積極推進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并于2006年《關于加強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若干意見》,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漢語國際推廣工作進行了總體規劃,由此標志著漢語開始走向世界(許琳,2007)。與此同時,中國與泰國的交流日益頻繁,泰國的“漢語熱”和“中國文化熱”持續升溫,隨著漢語學習者人數的迅速增加,對漢語專業人才的需求增加,漢語師資缺乏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亟需培養本土漢語教師以滿足社會需求。因此,泰國五所大學的對外漢語碩士專業應需而生。

三是名校引領學科建設。設此專業的五所高校均為泰國名校。在這五所大學中,師范類院校有2所———清萊皇家師范大學和宣素那他皇家師范大學;理工類院校有1所———易三倉大學;綜合類文科大學有2所———皇太后大學和華僑崇圣大學。雖然五所高校的對外漢語專業開設時間晚,但其優勢也是明顯的,比如辦學起點高,學校硬件設施完善,資金雄厚,學術力量較強,學術資源豐富,有利于學科的建設與發展。這五所高校教學理念新,不受傳統觀念束縛,與時俱進,管理規范,能夠發揮名校效應,引領新型學科的建設。四是部分大學與中國大學合作辦學。在國際教育合作方面,易三倉大學與北京語言大學,宣素那他皇家師范大學與天津師范大學分別開展了合作培養漢語教育類人才的項目。通過這種中泰合作辦學的形式,引進了北京語言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中國合作院校先進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學方式、高效的管理機制和優秀的教師,聯手推進漢語教育類人才的培養工作。這樣的合作辦學有利于引進中國優質的漢語國際教育相關資源,加強泰國本土短缺人才的培養,是一種提高教育整體水平的有效嘗試。

二、泰國對外漢語碩士培養模式對比分析

(一)培養目標

從培養目標來看,五所高校的目標基本上一致,即致力于培養漢語教育類專門人才,某些側重點有所不同。對以下內容均做出了明確規定:培養德才兼備且擅長漢語教學的教師,以滿足社會漢語人才的需求;發掘碩士的潛力,使其在掌握漢語基礎知識的同時,了解中國文化。

(二)入學條件

雖然同屬一個專業,有同樣的培養目標,但五所高校的招收條件不一,有的學校門檻高些,有的學校門檻較低。五所學校招生時HSK等級要求不一致,皇太后大學要求學生必須達到HSK五級以上標準,易三倉大學則要求學生至少通過HSK五級考試。華僑崇圣大學、清萊皇家師范大學和宣素那他皇家師范大學只要求學生通過HSK三、四級考試就可申請攻讀研究生,入學條件要求較低。入學條件不嚴格,招收的學生水平差別過大,生源質量不高,培養的難度就會加大。此外,五所高校由于招生時不限本科專業背景,有些入學者漢語基礎知識十分薄弱。在兩年的研究生培養過程當中,由于以前專業所限,學習者既要加強語言功底,又要學習專業課程,時間十分有限,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此類畢業生在未來從事漢語教學工作時,可能會面臨專業理論和基礎知識薄弱等問題。招生定位和實際生源存在矛盾。目前泰國教育部門規定,若想擔任高校漢語教師,必須持有對外漢語專業碩士學位。中國政府提供的豐厚獎學金,吸引著越來越多泰國本土漢語教師赴華留學。一些在泰國從事漢語教學的中國人希望進入高校任教,但又達不到教育部門的要求,因此選擇了攻讀對外漢語碩士專業。從目前的招生情況來看,五所大學的大部分生源均為這一類中國人。而該專業設立的初衷是培養泰國本土漢語教師,這就說明招生定位與實際生源有矛盾。

(三)課程設置

1.本土化強調不夠。從五所高校課程設置來看,針對泰國本土化漢語教師培養的特征尚不明顯。比如漢泰對比和偏誤分析、中泰文化對比、針對泰國學習者的漢語教學法等課程較少,僅有皇太后大學和宣素那他皇家師范大學重視此類課程。而恰恰是這一類課程有助于培養中泰兩國語言文化差異比較的意識,能夠幫助未來的漢語教師更好地了解泰國人學習漢語時的重點和難點,加強教學的針對性,促進漢語教學在泰國的本土化發展。

2.課程整體結構欠合理。泰國五所高校的對外漢語專業碩士課程設置分為三個模塊,即必修課、選修課和論文。必修課設有6—7門,選修課設有7—10門。選修課的學分要求偏低。雖然提供給學生的課程較多,但基本上學生只要選擇2—4門課程就可修滿學分,課程的整體結構欠合理。在學分設置方面,各校學分不一。易三倉大學設有45學分,皇太后大學設有38學分,清萊皇家師范大學設有34學分,華僑崇圣大學設有3分,宣素那他皇家師范大學則設有46學分。從必修課占總學分的比例來看,易三倉大學為42.86%,皇太后大學50%,清萊皇家師范大學47.06%,華僑崇圣大學46.15%,宣素那他皇家師范大學34.78%。從必修課的科目來看,各校都設有漢語語法研究,其他科目不盡相同,皇太后大學開設中國哲學專題,清萊皇家師范大學開設現代漢語研究,華僑崇圣大學開設漢語課程發展,宣素那他皇家師范大學開設高級漢語及現代中國文學。從選修課占總學分的比例來看,易三倉大學為28.57%,皇太后大學16.67%,清萊皇家師范大學17.65%,華僑崇圣大學23.08%,宣素那他皇家師范大學39.13%。從選修課的科目來看,各校都設有對外漢語教學,其他科目不盡相同,易三倉大學設有漢語史專題,皇太后大學設有計算機輔助教學,清萊皇家師范大學設有統計學與漢語研究,華僑崇圣大學設有多媒體輔助教學,宣素那他皇家師范大學設有課堂教學觀摩及“二盯一”教學實訓。從畢業論文占總學分的比例來看,易三倉大學為28.57%,皇太后大學33.33%,清萊皇家師范大學35.29%,華僑崇圣大學30.77%,宣素那他皇家師范大學26.09%。五所大學均開設的課程包括:漢語語音教學法、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與漢字教學法,但在五所高校這三門課程的側重點不同,有的大學將其設為必修課,有的大學設為選修課。漢語教育類課程,如文化類、教育類、方法類等課程缺失,培養重點不突出。

3.重知識、輕技能。五所高校的課程總體上大都偏重理論知識,忽視技能訓練。五所大學所開設的知識類課程包括漢語語法研究、漢語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漢語語音教學法以及對外漢語教學。關于技能訓練方面的課程卻少之又少,只有宣素那他皇家師范大學開設了課堂教學觀摩及“二盯一”教學實訓。一名合格的漢語教師應該掌握完備的知識體系和嫻熟的教學技能。從培養目標來看,對外漢語專業旨在培養合格的知道“教什么”“怎么教”的漢語教師,知識類和技能類課程應該并重。

4.忽視教學實習。在五所大學中,易三倉大學、皇太后大學、清萊皇家師范大學與宣素那他皇家師范大學均要求申請者有教學經驗,華僑崇圣大學對此無特別要求,該校的課程設置中設有實習的環節,而其他學校均忽略了實習的環節。在對外漢語專業教學中,實習與實踐應該是一個有計劃、有步驟的逐漸熟悉課堂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將所學理論與知識逐漸應用于課堂教學的轉換過程。不經過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畢業生就不能較快地進入角色,從容應對課堂教學和管理中的種種挑戰。對外漢語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技能培養正是該專業的特色。因此,教學實習與實踐的環節尤其重要。

三、思考與啟示

在泰國“漢語熱”的大環境下,泰國高校有責任培養出更多漢語教師。目前,泰國開設對外漢語碩士專業的高校已從最初的一所發展為現在的五所,各校的招生規模也在逐年擴大,畢業人數也將逐年增加。這些畢業生有望成為未來泰國漢語教學的新生力量,充實本土漢語教師隊伍。由于對外漢語專業設立較晚,經驗不足,教學資源有限,難免存在課程整體結構欠合理、本土化強調不夠的問題,導致針對泰國本土化漢語教師培養的特征尚不明顯,學科建設任重道遠。而與此專業相對應的中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建立于2007年,培養院校已達82所。其目標是培養在國內外從事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這種人才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熟練的漢語教學技能和較好的中華文化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定位準,培養目標明確,培養方案完備,課程方案科學合理,并突出強調了教學方法的掌握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充實了國際漢語教師隊伍,成為海內外漢語傳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值得泰國借鑒。筆者認為,相關部門和高校應達成共識,通過以下途徑積極推動泰國對外漢語專業的建設。

(一)制定統一的指導性培養方案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各行其是,缺乏政府職能部門的統一指導和規劃。五所大學的培養方案、招生水平、課程設置及入學條件有較大差異,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也層次不一,沒有統一的標準指導。泰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委員會應站在政府的高度,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成立專門的對外漢語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組織相關專家,經過科學的論證,制定一個統一的培養方案,統籌規劃,明確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招生條件、培養方式和課程設置,下發泰國各高校。各校參照此指導性培養方案,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可用的教學資源,制定出可行的具體的培養方案,并接受高教委的定期監督和檢查。自上而下的統籌領導和自下而上的努力相結合,共同推動泰國漢語教育專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修訂學分,課程設置科學化

針對當前泰國對外漢語專業課程設置中必修課與選修課比例失調、培養重點不突出、本土特征不明顯的現狀,筆者認為應對現有課程進行調整,修訂學分,使其科學化、合理化。該專業的三個關鍵詞是“漢語”“教育”“本土”,因此應當強調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課程的本土化特征。筆者認為,攻讀對外漢語專業期間,應至少修滿40學分,其中必修課20學分,選修課12學分,實踐課8學分。專業必修課中應納入語言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課堂教學與教學設計、語言要素教學(語音、語法、詞匯、漢字)、漢泰語對比和偏誤分析、中泰跨文化交際等核心課程,為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選修課中應包括方法類、教育類、文化類的課程,方法類應包括漢語測試與教學評估、漢語教材分析與編寫,教育類應包括針對泰國學生漢語教學法與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學、泰國教育概況,文化類應包括當代中國國情、中華文化才藝。實踐課應包括課堂觀摩、教學技能訓練和實習。上述三類課程構成有機整體,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系列課程的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漢語教學能力,能針對泰國漢語學習者的特點開展教學。

(三)加強校際合作交流、教學資源共享

加強校際交流,是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提升教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鑒于泰國五所高校辦學經驗不豐富,學科建設可用資源有限,應當加強校際交流合作,共享教學資源,讓教師“走出去”,與外校教師互通有無,分享教學信息與教學經驗,同時把名師“請進來”,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

四、結語

篇(2)

(一)提高教師自身文化修養

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與一般的語言教師相比,要求更高。他們不僅要講授語言,還應承擔傳播文化的任務。基于此,我們認為對外漢語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樹立起正確的語言文化觀,把文化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能以文化為背景進行語言教學;才能在教學實踐中,將文化知識的傳授滲透到語言教學之中,使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該語言的文化;才能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在語言教學中有意識地導入與之相關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知識。

2、隨時充實自我,了解并熟悉中外文化。“要給別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傳授給學生豐富、正確的文化知識,自己當然要先了解并掌握相關的文化知識。因此,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必須不斷充實自己的文化知識,既傳承文化又緊跟時代。在充實本國文化知識的同時,對外漢語教師還要涉獵和了解一些必要的外國文化知識。因為對外漢語教學面對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度,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要讓他們了解中國文化,我們必須將漢文化和他們自己的文化相比較。只有這樣,他們才易于接受漢文化,從而更好地理解漢文化。

3、在語音、詞匯、語法教學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過去,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存在許多不足,往往偏重于對語言知識本身的講解,而忽視了文化的傳授。我們認為,應將語音、詞匯、語法教學等放在文化背景下教授,也就是說在語音、詞匯、語法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例如,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時,可以將該詞的表面意義、搭配意義、句法功能以及感彩分布將給學生。先讓學生了解詞的表面意義,進而通過引導和比較,讓學生了解詞的搭配意義、句法功能以及感彩等深層的內涵意義。在詞匯教學中加強這種帶有文化意義的介紹,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詞的理解,更好地把握該詞的用法,而且能夠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覺得每一個漢字背后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此外,語言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將文化教學與技能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技能訓練成為在一定語言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模擬交際訓練。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文化意識,又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能力,一舉兩得。

4、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現代化高科技手段已經引入教學之中,對外漢語教學也不例外。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和手段,向學生更加形象地講解文化。例如我們可以利用電腦、幻燈片、錄像等現代教學設施和手段給學生展示和介紹漢民族的歷史、地理、風俗等,這種直觀教學比枯燥乏味的單純口頭講述要好得多,能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印象深刻。

(二)改進教學方法,理論實踐并重

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一直以來都遵從傳統教學觀念和傳統教學模式,就是以“教”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現轉折,開始由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以“學”為中心要求教師依然是主導,學生變為主體,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重視。

對于留學生來說,他們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是交際,但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道如何使用。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妨讓學生親自實踐,以得到切身感受。比如要教授購物方面的課文內容,上課前教師可以安排一個課前作業———讓留學生親自去超市購物。這可以使留學生能直接感受在中國的超市購物時應怎樣稱呼、怎樣詢問價格、怎樣付款等等。此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介紹一下中國人購物時的慣用語。首先涉及到中國的稱謂文化,超市的工作人員可以稱之為售貨員,或更為親切地稱之為大姐、大哥之類,使其年齡、性別而定。其次是詢問價格的幾種說法,以及付款時用語等。這樣,學生在學習之前,對該內容就已經有了切身體驗,學習起來更容易。通過類似的實際性操作,留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內容,而且在不同的語言氛圍中了解各種表述的語用條件,這種訓練對于整個漢語學習乃至專業學習都是受益非淺的。

(三)貫徹各種教學原則,使之有機結合

將各種相關的教學原則貫徹到文化教學之中,教學效果將更為理想。

首先,貫徹整體性原則,就是將語音、詞匯、語法等放在文化背景中教授,在語音、詞匯、語法教學中滲透文化知識,使二者融為一體。例如,教師在講解成語“生龍活虎”時,不僅讓學生了解該成語的表面意義,還應當通過引導,讓學生了解龍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龍文化在中國的悠久歷史。

其次,貫徹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掌握程度等,確定不同的文化教學內容。例如初級階段的學生漢語知識有限,對他們進行教學時,應讓學生了解一些普遍的常見的文化現象,主要介紹一些日常生活交往方面常用的語言形式。比如:稱呼、問候、問路、打電話、購物、告別等,使學生掌握正確的交流用語,以利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語表達。到了中高級階段,學生已有一定的漢語基礎,這時可側重引導教授一些深層次的漢文化內容,如避諱語、禁忌語、委婉語、歇后語等,向他們介紹更多的習俗文化方面的內容,包括習俗習慣、人際關系等,以便他們能很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尤其是漢文化。

當然,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間的知識更是難以計數。作為中國人,很多知識也并不知曉,所以要將這些知識全部教給學生是沒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們進行文化因素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學以致用,能夠交際,這種教學不等同于單純的文化知識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要側重于和跨文化交際密切相關的文化知識。

篇(3)

古代文學是對外漢語專業文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業基礎課之一。然而,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很多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常常陷入“對外漢語教學僅僅是一種語言教學”的誤區,而忽視文學課程的學習,特別是古代文學的學習。這樣的結果,就使得古代文學有著被邊緣化的趨勢。首先,古代文學的定位離不開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教育部在1998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就明確了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扎實的漢語和英語基礎,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較全面的了解,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對外漢語專門人才”。因此,對外漢語專業畢業生應該具備語言類、文化類、教育類等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而古代文學則是培養學生文化類知識和能力的重要課程,它是培養學生講授和分析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通過文學這一媒介進行中華優秀文化傳播的專業基礎課。其次,對外漢語教學不只是一種語言的教學與交流,更應該是一種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人們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正如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所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對古代文學的定位,應該考慮到這樣的專業背景,將其放置在更為廣闊的文化領域里去考察。因此,對外漢語專業的古代文學課就不僅僅是傳授文學知識,而且還是相關文化知識的融合,應該說是一種文化通識課。

二、關于教學方法的思考

古代文學是為了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但迫于古代文學內容的龐雜和課時的限制,教師往往不得不采用滿堂灌的方式授課,這種陳舊的授課模式自然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們應該根據對外漢語專業學科體系和從業后對專業素養的要求嘗試新的教學思路。

(一)教學內容實用化

因為對外漢語專業是一個具有實踐操作型的專業,不同于漢語言文學專業那樣的純理論型專業。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古代文學的內在發展規律,從學科的基本要求出發,根據有限的課時量,精簡教學內容,按照由點及面的原則,由作品選到文學史,使學生逐步形成對古代文學的整體認識。強化基礎,突出重點,講授內容要有實用性和針對性。例如,對外漢語專業沒有開設古代文論等文學理論的課程,但是要學好文學史,準確把握和鑒賞古代經典作品,就需要一些文藝理論的支撐。因此在講解、分析作品之前,可以根據具體對象適度講一些相關的文學理論知識,以輔助教學。此外,還可以適當開設一些與古代文學相關的選修課,如唐詩、宋詞研究、明清小說、名著選讀等專題性的課程,一方面可以進行深度教學,突出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另一方面還可以彌補教學時數的不足,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

孟子說過:“大匠能誨人以規矩,不能使人巧。”的確,提高學生能力水平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而運用好的教學方法則可以事半功倍,使教學重心落到實處。在古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講授法、討論法、背誦法等傳統的教學方法,還可以根據對外漢語的專業特點,使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例如:比較教學法。對外漢語專業的畢業生從業后會面對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接觸到不同的文化,跨文化的比較學習可以使學生擴展文學視野,在提高課堂教學時效的同時還可以增強教學趣味性。以《儒林外史》教學為例。“文學形象,是讀者在閱讀文學話語系統過程中,經過想象和聯想而在頭腦中喚起的具體可感的動人的生活圖景。”嚴監生是《儒林外史》中刻畫的丑惡形象之一,他吝嗇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在分析這一人物時,可以先向學生介紹歐洲文學中的四大吝嗇鬼夏洛克、阿巴公、葛朗臺、潑留希金。然后兩相對照,結合具體的生活國度、時代特點、社會環境等因素,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分析得出,四大吝嗇鬼貪婪吝嗇、自私、寡情,對于金錢的癡迷甚至喪失了人性,是絕對的冷酷無情者。而嚴監生在形似的表象下與四大吝嗇鬼有著本質的不同,他吝嗇,但并不貪婪,克己但并不克人,有時還有著慷慨的一面。對于表達同樣的主題,同樣的文學形象,中外文學會采用相似的反映方式,而在相似中又有各自的特點和形成原因,這樣的對比分析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人物形象也有著更全面的理解和認識。

三、關于教材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選擇所面對的問題

對外漢語專業所學的古代文學與漢語言文學專業一樣基本上都包括兩個部分:文學史和作品選。許多高校使用的教材是:袁行霈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和章培恒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文學作品一般都選擇朱東潤先生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2007年后,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對外漢語專業系列教材,其中王澧華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也成為一些對外漢語專業的選擇。正如許多評論者所說,前者由于容量大、專業性太強,無法解決與對外漢語專業不斷被縮減的課時數之間的矛盾,因此并不適合對外漢語專業。后者,是依據對外漢語專業的教學目標和課程設置的要求編寫的,由文體分卷的文學史和與之相輔相成的作品選兩部分構成。與前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符合學習者的目標要求,針對性較強。比如在每卷卷首均有簡明清晰的緒論,概括文體特點、介紹鑒賞門徑及其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較為適合對外漢語的專業特點。

(二)教材內容的編寫設想

1.古代文學教材的編寫應該符合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的學科定位。

在對外漢語專業中,古代文學是一門以語言為載體的中國文學和文化的通識課。所以教材內容應選取每個朝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凸顯該時期文學主流。同時,還要打破傳統教材編寫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在保持原有的敘述分析的模式下,適度加入動態的、解釋性的、多視角的元素來補充單一的敘述模式。比如:古代文學作為一門與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們進行文化交流的學科,應放置于更為廣闊的世界范圍內去考察。在歷史分析和作品解讀時要吸收國外漢學研究的認識和成果,并結合中國古代文學在國外的發展與影響,補充完善教材,讓學生了解學術動態,從而使教材內容既能體現專業特色又與當前的學界緊密結合,具有一定的學術活力。

2.在教材內容的選取上,將知識傳授與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力求貫徹“基礎寬厚,重點突出”的原則。

古代文學教材內容是幾千年的歷史積累,是薈萃了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的,是相對穩定的。但是由于專業需求的不同,在教材內容的選取上會有所側重,以突出它的實用性。因此,對外漢語專業的古代文學教材不宜介紹過多的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可以適度增加一些實用性的內容。例如:在教材中直接設立章節或者在附錄中介紹講解春聯、挽聯、碑文等一些至今沿用的傳統文學形式的寫作方法。也可以介紹一些關于古代詩詞的創作方法,引導學生去嘗試古詩詞的簡單創作。這樣,使學生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既可以學習到最應該了解的文學知識又增強了寫作的水平。

3.在古代文學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要充分注意謀篇布局的合理和編輯手段的革新。

中國古代文學博大精深,如何有條理地編排各個章節,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在單純的文學知識講述基礎之上,在每章節增設專業術語釋義、學術動態、閱讀文獻、思考練習等專題。在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練習環節的加強,以往的教材通常對練習涉及甚少。然而作為對已學知識舉一反三的重要一環,有針對性的練習無疑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我們要注意編輯手段的多樣化,比如古代文學教材的模版可以突破傳統模式,由文學史、作品精讀本、泛讀本等構成并配以教學專用光盤。古人云:“功夫在詩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課外廣泛閱讀是教師知識的講授緊密銜接的,只有在前期大量的閱讀基礎之上,才會更具體、更深入地理解課堂上所講述的文學史的相關內容。所以在教材的編寫中應當配以相應的泛讀課本,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教學內容的枯燥一直是文學課所面臨的通病,如果在教材中配以多媒體光盤,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無疑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四、結語

篇(4)

美國人類學家霍爾曾經在自己的作品當中把世界的文化分為兩種,分別是“低文化語境”與“高語境文化”,而且通過這個理論對于不同文化作用下人們產生的交際行為的不同[3]。東方文化一直以來都是高語境文化,在交際的過程當中對于語境的依賴性很強,交際行為的特征是比較含蓄有禮,婉轉卻十分真誠;但是西方文化,代表國家為法國、德國與美國,卻是一種低文化語境,在人際交往的過程當中對于語境并沒有很高的依賴程度,其交際1行為比較直率而且坦誠,對于理性思維與邏輯思維更加強調一些,并且在交際的過程當中對于語言比較看重,語言的字面含義其實就是本人最大化的含義。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境的設計對于西方國家的學生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針對美國學生的課堂教學,無論是生詞操練還是句型操練都應該是以某一語境或者話題為主軸的操練,否則你的課堂會顯得蒼白無力,學生理解起來會略顯困難。在漢語當中字面含義很多時候并不是代表著其全部的含義,甚至與真正含義相去甚遠,只有對于漢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夠對于這兒里面的內在含義領悟。漢語言當中背后的“真正意義”通常會使得學生在進行漢語言運用的過程當中的準確表達與交際受到影響。語境對于非語言符號與語言符號在交際過程當中表現出的含義產生的影響很大,例如:“你真厲害”“你真行”“真有你的”在不同的語境當中經常會產生不同的詞匯意義與感彩。對于語言意義的產生,包括語義、句法與語用等相關語言要素這些語言性語境會產生影響,而那些非語言語境,包括社會文化語境、場景語境、認知背景語境等相關的語言要素也是會對言語意義產生影響[5]。因此語言與語境這種相互成就、相互制約的關系,通過使用語境來進行對外漢語教學一定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2語境本體在對外漢語教學當中的應用

2.1語境本體在語言知識教學中的應用

在課堂上對于語言環境進行適當利用對于學生進行漢語言學習具有很大助益,對于課程的教學來說,語境對其內容具有完善作用,能夠幫助學習者對課堂的語言環境進行充分利用。在對外漢語教學當中通常把語境分成情景語境、上下文語境、文化語境三部分,而且在聽力、閱讀、口語、寫作等四項技能課當中強調對于不同語境要素的制約和解釋功能。在對于漢語言知識的教學當中,一般都進行漢語言知識的使用與掌握教學,還有就是對于語言的上下文的理解。例如,在進行使令動詞講解時,創設情境來引導學生說“老師讓我把窗戶打開”,而且要與“昨天我在車上為一位老奶奶讓了一個座”進行區別。前一句當中的“讓”就是一個使令動詞,但是在后面的句子當中“讓”就不是了,這樣學生能夠將語境框架總結出來:主語+使令動詞+兼語+謂語[6]。還有在進行趨向動詞的講解過程當中,要表述清楚如何在恰當的場合選擇正確的“上來、下來、上去、下去、進去、進來”這些詞,可以說是比較棘手的,要是能夠引入比較具體的語言環境,促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運動方向判斷,朝著自己的時候就是“來”,背對自己的方向就是“去”。所以,進行情境設置是在進行漢語詞匯教學當中比較高效的措施,特別是對于多義詞的很多具體含義進行解釋的過程當中,語境能夠有效地消除歧義,把語言展現在具體環境當中,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其詞義與用法,這樣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效率會更高,這樣才能夠進行準確運用。還有,例如在對漢語當中的成語和歇后語的教學當中,“亡羊補牢”、“葉公好龍”等一些帶有我國傳統古代文化知識的詞語,留學生很難理解到位,這時就需要通過情境創設,設置情境當中主人公的對話,使學生在主人公的語境當中體會這些成語的具體意義,了解成語的典故或者理解詞語的深層意義,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漢語言。

2.2語境本體在語言外知識教學中的應用

對于語言外知識的相關教學,就是在背景知識與情景知識的基礎上,促使學生學習漢語言當中合適、得體的表達能力與交際規則。因為一些地點、時間等多種因素構成的育客(理觀論性)語,20境0與7(相10)關:1參02與+的110交.際者組成的主觀語境或是說人際關系語境都會影響語境的應用,語境的構建主要是作用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當中的交際活動的地點、時間、交際正式程度、交際話題、參與者相互關系等相關的一些比較具體的情景語境的建立當中。例如,在進行年齡的詢問的過程當中,要進行語境導向的構建促使學習者能夠掌握對不同年級的人存在的具有差異性的詢問方式[7]。如果是問小孩子就問“你幾歲了?”,如果是問成年人就要問“您多大?”但是在對老人詢問年齡的時候就要問“您多大歲數了?”還有“您高壽了?”等等。對于語境的應用還存在于對外漢語的文化教學過程當中,在進行語境的構建過程當中語言的學習者對于物質世界的相關認識,對于特定文化的會話原則還有參與者之間的關系這一系列的文化知識還有漢語交際規律都虎有更深的理解。文章當中對于對外漢語的文化教學的理解并不是簡單的對于文化常識的理解,而是漢語言當中含有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因素的學習,包括語法、漢語詞匯、語用系統。漢語詞匯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大部分詞匯在本身的意義之上還存在其他的象征意義與引申義,例如,中國文化當中“白楊樹”、“小草”、“竹”、“松”、“梅”等這些植物是象征或者比喻一些人或者人的品質的。在這之外,在比喻小孩子的時候,經常會想到早晨升起的太陽,在比喻人到暮年時,也會通過晚霞、夕陽等這類詞語進行表現,在中秋佳節或是元宵節的時候,一些傳統食物起名為月餅與湯圓,都象征著家庭團圓美滿[8]。在對于這些比較特殊的詞匯的文化內涵的過程當中,一般需要進行語境的構建,這樣就能夠使得學生實際的體會到語言的韻味,學生能夠得到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在課堂外的漢語言學習過程當中,語境的啟發對于學生的漢語言學習十分關鍵,例如,在日常生活當中,當學生彼此見面時,要及時互相問候“你吃了嗎?”等等,在談話當中積極使用成語、俚語等,積極習慣漢文化與傳統節日,在中秋、元宵、春節等節日里通過切實的語境,感受漢語言文化的精髓所在,通過一些俚語的運用,例如“整”、“辦”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或者多義詞的運用,靈活掌握漢語言在實際語境當中的應用。

3以學生為主體的語境教學

教師應該十分清楚通過自己設計的語境,練習什么語言內容,訓練什么交際功能,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的,而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所設計的語境要考慮到學生現實生活的真實需求,要引入真實的交際環境和真實的交際對象,以入門班綜合課為例,課文內容是關于爬山的,主要語法是復合趨向補語。教師在操練完語法和課文內容后,就可以用ppt呈現出一張本班學生爬長城的照片,學生根據真實語言環境所表達出來的內容生動有趣。這時學生所要表達的是他們真實的經歷,而不是老師要他們說的內容。當學生關注的不再是語言形式的正確性時,便可以自然地使用語言和交際技巧,緊張和焦慮感也會隨之降低,從而能夠提高表達的流利性。要呈現出以學生為主的交際性課堂,教師要隨時隨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生的動向、在微信圈里了解學生的生活。

4結語

篇(5)

互聯網的大眾化使得信息得以飛速傳播發展,漢語詞匯也在日新月異的變化著。網絡語言從發展到滲透大眾日常生活中的時間不斷縮短,網絡新詞的出現也得到了人們的認同。因此,外國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交際中,越來越多的接觸到形形的網絡新詞,如果沒有很好的學習這些網絡新詞,就無法很好的在漢語的語境中進行溝通交流。網絡新詞的運用不僅僅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和中國當代的很多文化現在有關,如“凡客體”、“淘寶體”在各種媒介上的廣泛出現,引起全民模仿的熱潮。通過這些現象,可知在對外漢語的教學中網絡新詞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網絡新詞教學的基本現狀分析

(一)從聽力方面探究網絡新詞的教學情況

語言的使用必須具備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其中聽作為人類最基本的語言能力之一,也是衡量語言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人類在孕育時期就在母親的肚子里聽外界的聲音,并且做出天性的反映,從研究數據來看,在人類的一般語言生活中,聽力所占的比例超過了50%。在聽力訓練時,以為受被動的信息輸入、瞬間性的語流、非可視性的聲音等眾多聽力特點的制約,聽力水平的提高成為了眾多外國學生的一大難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類接收信息的途徑進一步擴大,語言的變革也悄然發生,網絡新詞的大量涌現是語言變革的突出表現之一,并且網絡新詞從出現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其速度超出了教材的更新速度。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對于外國學生來說,聽力對外漢語教學課程設置中,編入網絡新詞增加了教材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提高了課程的趣味性。在擴充課程設置全面性的同時,也能讓外國學生更積極主動的練習聽力。如人艱不拆、不明覺厲等具有趣味的網絡成語,通過英語直譯過來的粉絲(FANS)、單挑(PK),結合了英語的語言和意義,使得外國學生更輕易的接受漢語的教學。

(二)從口語方面探究網絡新詞的教學情況

網絡語言已經越來越多的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網絡新詞也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交際中逐步普及,因此在對外漢語的口語教學中,要重視網絡新詞的教學。對外漢語的口語教學中,網絡新詞的比例逐漸增多,在課程內容的編寫中也設置相關的課程和練習。對于外國學生來說,漢語作為第二甚至第三語言,網絡新詞在口語的交流中很容易產生誤解,造成溝通障礙。例如“表”就是“不要”的縮略,不了解網絡新詞的外國學生就很難用這類詞語進行溝通。網絡新詞具有生動貼切、形象詼諧等特點,能夠激發外國學生對于漢語學習的興趣,提高漢語學習的積極性。但對于漢語的初學者來說,在日常的交際中很難理解網絡新詞的意義,因此在口語教學中要注重分段性。

(三)從閱讀方面探究網絡新詞的教學

近50年的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內容編寫中,經歷了從結構教材到結構與功能相結合的發展階段。現如今已更多的加入文化的因素,將結構、功能、文化三種相結合,綜合編寫課程內容。雖然課程內容的編寫不斷發展,但許多課程內容的更新依然無法跟上漢語的演化,教材的總體水平仍需提高。將網絡新詞引進課程內容中,可以很好的增加對外漢語教學課程內容的時效性和運用性,提高外國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漢語運用頻率。在語言技能的分類中,聽和說主要是接受性技能,注重理解,而說和寫則是輸出性技能,注重表達。閱讀則是注重視覺性,其基本不依賴于聽覺或者說,因此閱讀部分的課程內容編寫應當注重視覺性。在外國學生閱讀漢字時,漢字的眾多特點能夠在書面上直觀的展現出來,因此閱讀也是漢語能夠被外國學生最容易接收、理解的一種方式。對外漢語教學的閱讀部分課程內同在網絡新詞的引進時擁有了更多的選擇,也能更直接的被外國學生吸收。

(四)從寫作方面探究網絡新詞的教學情況

寫作作為語言四項基本職能中最難掌握的一項,是指用書面的方式來表達個人想法的筆頭表述,囊括了事物的觀察分析能力、語言的表述能力等綜合能力,是檢驗語言水平的綜合標準。因此,寫作訓練在語言的教學中尤為重要。與聽、說、讀的訓練不同,寫作的訓練主要是提高組織安排語言的能力和提升,以及對于語言的運用能力。寫作具有針對性,寫作的具體對象為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的隨意性不同,具有一定的規范性,應以嚴謹的書面語言為參照。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網絡新詞語教學的問題及措施

隨著對外漢語教學中網絡新詞教學的比重增多,網絡新詞教學逐步規范化和系統化,但網絡新詞的教學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第一是對外漢語教學的網絡新詞教學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第二則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網絡新詞的實際運用教育不夠重視。

(一)對外漢語教學的網絡新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一,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網絡新詞作為新產生的詞匯,更新速度快,滲透率高,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設置中引進網絡新詞時,往往缺乏針對性,使得教學氣氛死板,外國學生的學習漢語的積極性降低,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大問題:1.網絡新詞的引進缺乏系統性網絡新詞在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中雖普遍入選,但往往都是將一些保守單一、較為陳舊、與日常的現實生活脫軌是詞匯收納進教材中,較新產生的網絡詞語很難出現。2.網絡新詞的選用缺乏實際性外國學生學習漢語的目的是能熟練的在日常交際中運用漢語,并能夠從事中國的各項社會工作,因此網絡新詞的學習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在設置對外漢語的網絡教學課程時,要充分考慮詞匯在日常的生活交際中的實用性,以運用為主要導向。而現階段對外漢語教學中網絡新詞的引進缺乏實際性,之是浮于表面。第二,對外漢語教學中對網絡新詞的實際運用教育不夠重視。在對外漢語教材的網絡新詞教學中,課程的設置較為落后,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師對網絡新詞的態度不夠重視。因為網絡新詞具有不穩定性和隨意性,一部分教師持有偏見和滯后觀念,所以在教學中避重就輕,不夠重視網絡新詞的教學。網絡新詞在人們的實際交流中所占比例與日俱增,對外漢語教師必須腳踏實地,不能講教學局限于簡單的漢語規范語言,而是要不斷更新詞匯系統,及時教授網絡新詞。

(二)對外漢語中網絡新詞教學問題的解決策略

篇(6)

(一)顏色文化差異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家,我們一直傳承著祖先留下的優秀傳統,中國人點綴傳統節日春節的顏色主要是紅色,春聯、長輩們給的壓歲錢紅包、燈籠等都是紅色的,紅色讓春節更加的喜氣洋洋。現代社會人們在舉行開幕典禮、結婚典禮、大型的會議等多是以紅色為主題顏色,紅色被中國人們賦予吉祥之意。“red”在西方的文化中代表的不是吉祥之意,與中國的褒義相反,紅色在西方人看來是血腥暴力的文化內涵。西方圣經中講到“紅色的惡龍”,紅色的惡龍會帶來紅色的災難,紅色在西方文化中屬于惡魔的代表顏色。

(二)禮貌文化差異

中國從傳統文化到現代文化都非常注重謙虛,無論在學習還是工作方面都需要謙虛的態度,謙虛是一個人禮貌素養的表現,中國一直被別的國家尊稱為“禮儀之邦”。中國人一般很少在別人面前夸獎自己的能力、金錢、地位等,得到別人贊許與肯定的時候也都表現出謙虛的態度,認為是集體或者領導的功勞。當被別人夸獎是漂亮會使用“哪里,哪里”答謝對方,客人來家里做客,客人夸獎滿桌豐盛可口的飯菜時,主人常以“沒有什么菜”表示禮貌。在西方文化中,得到別人贊美并不會使人覺得受之有愧,而是常以“Thankyou”“謝謝”表示謝意。中國人有時表示的謙虛之意可能會被看作是不誠實。

(三)價值文化差異

對于時間的價值角度,中國人比較看重的是過去,這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密切相關。通過電視、電腦能媒體看到中國熱播的古裝連續劇,這些作品都是以中國過去為歷史根基。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出自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積極的人生態度,更能看到對于未來的美好憧憬。

二、文化差異比較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激發漢語學習者興趣

實習所在班級的外國留學生是從不同的國家來到中國的,有的來自臨近國家日本韓國,有的來自大洋彼岸美國加拿大。課余時間陪留學生練習口語會問一些為什么學習漢語的問題,學生們給的答案多數是因為喜歡中國,無論是喜歡中國還是別的原因,留學生都希望學好漢語,作為對外漢語教師有著教師的義務,還有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責任。通過中國的文化和外國文化的比較,找到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一方面可以讓留學生學習到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可以激發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終促進對外漢語教學。

(二)理解中西文化差異,深入學習漢語

西方人關注隱私的態度要略高于中國人,我們需要理解哪些隱私方面是西方人非常具有保護意識的。對于個人隱私的界定,西方人常把年齡、是否結婚、工資、身體健康狀況等看作是隱私,而中國人則沒有那么多規定,很多老人被問及“您今年高壽了?”會很自豪地告訴對方自己的年齡。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學好漢語這門語言就要理解中國文化,在中西文化對比中深入學習漢語。

(三)克服文化差異,提高漢語水平

到一個國家學習一門語言,要經歷初學這門語言的新鮮感,之后會遇到挫折,進行調整,可能還要經歷文化震蕩“culture-shock”,在學習期間克服文化差異是學習這門語言的關鍵。通過找到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并在學習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克服這么差異,漢語水平才會逐漸提高。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引入文化因素

(一)啟發性教學

國內和國外的教育家對“啟發教學”都很重視,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理念。留學生對于學習漢語本身就有好奇的心理,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學生在中國大文化背景下學習中國文化,理解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與途徑。

(二)對比教學

高低情境文化的對比,中國屬于高語境文化的國家,人們在交際時使用的語言負載的信息相對不是很多,跟多的需要周圍的環境和時代背景進行補充,可能跟多的信息存在于交際者的內心中,西方國家屬于低語境文化,語言中負載著大量的信息。如中國人請客吃飯后問客人“吃飽了嗎?”,西方人可能會理解為吃的量是否足夠,而中國人真正表達的意思是客人吃的是否好,吃的好不好,飯菜是否符合客人的胃口。教師通過給學生分析兩種不同文化的差異,讓學習者真正認識到中國文化,提高漢語實際交際能力。

(三)循序漸進式教學

《學記》主張教學要遵循學生發展特征“學不躐等”就是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漢語知識是有邏輯的科學系統,學習者本身也有自己的認識規律,學習的過程也是遵循“由不知到知”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講中國人講究謙虛禮讓的文化逐漸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習者理解中國人“哪里,哪里”的內涵,而不會觸犯中國人的文化禁忌。

結語

篇(7)

關鍵詞:偏誤分析 對外漢語教學 研究成果 述評

一、引言

偏誤分析(Error Analysis)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的研究重點。在過去的三十余年里,眾多學者關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偏誤分析都做了相應地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獲得偏誤語料的途徑會直接影響到偏誤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以及說服力。在目前的對外漢語教學中,獲取偏誤語料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一是在課堂教學實際中獲取。這樣的方式自然性強,但是調查面過于狹窄,缺乏普遍性。二是采取問卷調查等形式來收集語料庫,這種方式針對性強,但容易受學生心理和情感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三是在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搜集,語料庫覆蓋面大,但分析過程較為復雜。

有了可靠的語料來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對偏誤進行正確地分析。筆者以“對外漢語教學偏誤分析”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收集了近30年來,與該關鍵詞有關,并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獻,隨后進行人工篩選,以確保文獻研究對象為對外漢語教學偏誤分析,以下數據圖是1894年至2015年的相關論文情況。

由以上表格可知,1984年我國學者魯健驥發表了《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文中首次介紹了“中介語”和“偏誤”兩個基本概念,并依據中介語的幾個主要根源從母語的負遷移、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訓練問題等方面對偏誤做了舉例分析。此文標志著我國偏誤分析研究的正式開啟。1990年以后,偏誤分析進入繁榮階段,出現了很多針對語言各要素進行偏誤分析的文章。近十年來,發表的文章主要是總結前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探索方法和原則以及相關的語言學理論。

整體而言,偏誤分析在近三十年的對外漢語教學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在前期研究中,以魯健驥為代表的學者們注重的大多是理論的引證,通過對國外學者偏誤分析理論的學習,將其與對外漢語教學相結合。第二階段學者們開始立足于對外漢語教學課堂,多從實際出發,通過搜集留學生的實際偏誤來進行研究分析。第三個階段則是在實際分析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在已有理論的基礎上反思并且運用新的語言學理論,這標志著偏誤分析的研究開始走向成熟。

二、前期階段

1967年,Corder發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打開了偏誤分析的大門。1972年,L·Selinker在論Interlanguage上提出了“中介語”理論,為深入研究“偏誤分析”提供了理論基礎。魯健驥(1984)發表的《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一文以L·Selinker的思想為基礎,首次引入“偏誤”“中介語”和“變為化石(化石化)”三個概念,區分了錯誤與偏誤的不同,介紹了中介語的內涵、性質及影響其產生的五個原因,并以此為綱例舉了母語為英語學生的語音偏誤,隨后又列舉了漢語學習者在漢語詞語層面可能發生的四種偏誤現象,以及歸納了四類語法偏誤類型體現的一個共時靜態的研究視角。同年,梅立崇等發表的《對留學生漢語習得過程中的錯誤的分析》,從歷時動態的角度對32名留學生漢語習得過程中出現的語法、詞匯方面的錯誤進行研究,分析了這些錯誤的性質和原因并且提出了“過渡方言”的概念。上世紀80年代,針對某一偏誤類型進行分析,成為漢語偏誤分析研究的一種主要模式。從整體上看,80年代有關對外漢語教學偏誤分析的論文數量非常少,僅僅處于初步研究階段,但是這一階段為后期有關對外漢語教學偏誤分析的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

三、中期階段

20世紀90年代進入了對外漢語發展的繁榮時期,眾多關于對外漢語教學偏誤分析的文獻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1994年,魯健驥發表了《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一文,以偏誤分析理論為依據,探究初學漢語的外國人的語法偏誤在各種語法形式上的表現,以及學習策略、母語干擾、過度泛化與教學失誤對語法偏誤產生的影響。把直接或間接搜集到的以英語為母語的初學漢語的學生的偏誤做形式上的歸納,共得192項,按偏誤的性質把它們分為遺漏、誤加、誤代、錯序四大類。魯健驥以偏誤的四種類型為基本框架,對外國人學漢語的語法偏誤進行分析。1996年,陳小荷《跟副詞“也”有關的偏誤分析》一文單就副詞“也”這一方面進行了相關的偏誤分析;1996年,高寧慧發表的《留學生的代詞偏誤與代詞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則》將重點放到了代詞的使用上;1999年,姜德梧《從HSK(基礎)測試的數據統計看“把”字句的教學》著重討論了HSK考試中外國學生“把”使用的偏誤現象;1999年,施正宇《外國留學生形符書寫偏誤分析》則從漢字角度分析了留學生容易出現的一些偏誤現象;1999年,張永芳的《外國留學生使用漢語成語的偏誤分析》關注點是將語言與文化初步結合,主要對留學生使用漢語成語時出現的偏誤從語義和語法角度進行分析,并找出關于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相關啟示。相關文獻還有孫德坤的《外國學生現代漢語“了”的習得過程初步分析》,陳若凡的《留學生使用“能”“會”的偏誤及教學》。

這一階段關于對外漢語教學偏誤分析的研究,特點鮮明,目的性、針對性強,選取的考察點也非常細致。另外一個重要的特點是依據教學對象與課堂實際,根據學生的國別情況,基于留學生的語言背景,進行偏誤分析。2000年,肖奚強《韓國學生漢語語法偏誤分析》、戴國華《日本留學生漢語動詞常見偏誤分析》;2007年,曾怡華《越南留學生學習漢語量詞的偏誤分析》。上述偏誤研究為特定語言背景的留學生更好地習得漢語提供了教學策略,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促進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三是基于漢語水平進行偏誤分析。來華學習漢語的留學生由于教學需要,根據其學習時間被分成初級、中級和高級三種學習水平。許多有教學指導意義的偏誤分析也是建立在留學生的漢語水平上的,如2004年唐永寶《中級階段越南留學生漢語復句偏誤考察》此類偏誤分析建立在具體語料和對象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性。

四、總結創新階段

近十年是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的總結創新階段。這一階段發表的文章不僅總結了前人在理論介紹、偏誤分析實踐、習得過程研究以及實驗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而且提出問題,指出了研究方向,對后來偏誤分析的發展起到了指導和推動作用。如:2005年,趙春利的《對外漢語偏誤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顧》研究了對外漢語偏誤分析所表現出的特點,認為在研究類型上先后可劃分為理論引證、事實分析和創新總結三個階段;論文還體現了從引證理論到具體分析、從宏觀到微觀、從靜態到動態、從描寫到認知的發展趨勢,并且指出應該從理論性、實踐性、動態性和整體性上加強對偏誤分析的研究。2003年,張如梅《偏誤分析述評》闡述語言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偏誤的產生,偏誤的確定和描述以及偏誤分析對學習者的負面影響,并對偏誤作出述評,從而進一步明確偏誤分析對語言學習的作用。2011年,司艷艷的《近三十年來對外漢語偏誤分析研究綜述》從偏誤分析研究發展階段、偏誤分析的類型、偏誤分析研究成就及問題三個方面對近三十年來我國對外漢語偏誤分析研究成果做了歸納和總結。此外,肖奚強的《略論偏誤分析的基本原則》從偏誤用例的選取、偏誤用例的分類、偏誤用例的分析三方面入手,探討偏誤分析應該遵守的基本原則且主要對偏誤分析用例的選取、分類和分析原則上進行反思。李大忠的《偏誤成因的思維心理分析》從心理和思維兩個方面揭示偏誤產生的共同性。與此同時,筆者發現,關于偏誤分析的研究也成了碩士畢業論文的熱門研究話題。通過在知網上的相關檢索、人工篩選、繪制圖表數據分析發現,在2005年以后,關于偏誤分析的碩士畢業論文平均每年多達一二百篇。而相關的國際會議與期刊上發表的關于對外漢語教學偏誤分析的文獻更多地將視角轉向了留學生的不同語言文化背景。從留學生的語言文化背景出發來具體分析偏誤產生的原因,進一步契合了對外漢語教學。2005年,余瑾、王華《尼泊爾學生漢語聲調偏誤分析》對尼泊爾學生的漢語聲調偏誤進行了調查研究,分析了尼泊爾學生總體水平和不同級別水平學生的聲調偏誤率,找出各聲調偏誤特點、難度梯級,發現漢語的上聲是尼泊爾學生學習的難點,探討了克服聲調偏誤的教學對策。2005年,楊娜《越南人學漢語常見語音偏誤分析》一文從母語遷移、目的語規則的泛化、語言學習環境以及個人因素的影響角度出發分析了造成越南人學漢語的語音出現偏誤的原因。2014年,王安紅、具旼炯發表在《世界漢語教學》第28卷上的《語音同化與韓國學生漢語普通話聲母偏誤分析》一文,通過比較韓語與漢語中的語音同化現象而導致的語音偏誤,從而得出有利于針對韓國學生語音的對外漢語教學。2015年,朱湘燕、徐逸君的《美國華裔漢語給予義句式習得偏誤分析》采用動詞兼容性的敏感度測試的方式,對具有粵語背景的美國舊金山華裔漢語給予義句式習得偏誤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研究發現,產生偏誤的原因既與漢語本身各給予義句式自然度不同相關,又與給予義句式在學習者所具有的粵語、英語兩種語言方言背景和漢語中的普遍性標記程度不同相關,還與標記形式錯綜復雜等因素密切相關。據此,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在創新性方面,這些研究者在偏誤成因、偏誤研究原則及辦法、漢字偏誤分析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熟女乱子视频正在播放 | 国产高潮国产高潮久久久| 久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人妻偷伦在线视频| 岳好紧好湿夹太紧了好爽矜持| 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 国产全肉乱妇杂乱视频| 国产裸体美女永久免费无遮挡|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伊人色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曰韩无码二三区中文字幕| 一本大道久久香蕉成人网|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一本大道加勒比久久综合|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大全| 激情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高潮流白浆潮喷在线播放视频| 69一区二三区好的精华液| 性动态图av无码专区| 在教室伦流澡到高潮h麻豆 | 免费超爽大片黄| 性无码专区无码| 好吊妞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网站看av片| 日韩黄色网站|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 最新高清无码专区| 精品无码国产日韩制服丝袜|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刺激一区仑乱|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亚洲婷婷五月综合狠狠| 国产浮力第一页草草影院|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欧美喷潮久久久xxxxx|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欧洲lv尺码大精品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