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形式與政策農業論文

形式與政策農業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9 09:22: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形式與政策農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形式與政策農業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金融功能,金融體系,新農村

 

1問題提出

解決農村“三農”問題是每一屆政府施政的最大重點和難點。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業的持續發展均需農村金融的支持(林毅夫,2003)。中國農村仍然是一個資金高度稀缺的經濟地域,農業是資金要素過度稀缺的產業,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是資本高度稀缺(溫鐵軍,2001)。據統計,近年來通過金融渠道和郵政儲蓄渠道每年實現的農村資金凈流出總額約為4000億元左右(何廣文、歐陽海洪,2003)。農村資金的大量外流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何廣文,2009)。缺乏合適有效的金融機構為農村和農民提供金融服務、無法滿足農村經濟主體的融資需求構成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的困境,也是造成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內外學者多從強化供給,完善體系等方面提出解決途徑,如閆先東、魏曉麗(2009)提出需強化金融機構政策性功能,同時深化信用社改革,積極培育民間信貸組織,允許和引導農民發展資金互助組織。王彬(2008)從農村合作金融功能異化角度提出合作金融形式的重構金融論文,提出通過強制性的農村信用社制度改革來滿足農村合作金融需求可行性不高,必須打破原有的農村合作金融體系,因地制宜地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目前關于中國農村金融體系構建的研究較少,大部分研究農村金融問題主要是著眼于金融總量、結構、制度等方面,而把農村金融體系作為農村經濟的一個子范疇,從金融功能的視角研究各種金融體系構建的還比較少,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弊端有哪些?如何構建創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對于這些問題本論文將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討。

2 農村金融體系功能異化的現狀

本文就金融體系的設立對象及設立目的不同,把農村金融體系分為政府設立非營利性政策性金融體系;民間自發設立非盈利性合作性金融體系;盈利性商業性金融體系。

2.1農業政策性金融功能異化的現實問題

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目前的功能狀況,與農業政策性金融所應該具有的功能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極不相稱,出現了“農業發展銀行難以支持農業發展”的現象。這是當前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功能的最大的缺陷。

目前農業發展銀行的籌資功能弱化,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資金來源過度依賴于中央銀行再貸款,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特別是無法獲得發放農業生產方面的中長期資金,不適應農業政策性金融長期發展的需要。1993年和1996年,農業銀行成為國有商業銀行后, 其涉農貸款余額占總貸款余額的比重更是逐年降低,其在農村金融市場上的重要地位大大弱化。

2.2商業性金融功能異化的現實問題

(1)對于商業銀行,一方面由于農村金融業務稀少單一,成本高收益低,各商業銀行出于經濟效益考慮不愿在農村投入資金。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對農村資金的“倒吸”,使大量資金由農村流向城市。

(2)郵政儲蓄方面,國家《郵政體制改革方案》出臺以及郵政儲蓄小額存單質押貸款業務試點工作的開展之前,郵儲是“只存不貸”,使得大量農村存余資金大量集中于政府手中被用于其他行業而非農業。

(3)民間金融方面,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缺陷,使得民間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又不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民間金融大都追求資金的高時間價值,容易引發“高利貸”的出現金融論文,使得農村的融資成本高,農民承擔不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得民間金融并不能很好地支持新農村建設。

(4)農業保險方面,我國的農業保險也有過長足的發展,但農業保險的發展嚴重滯后于農民對風險控制的需求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表現為“三高三低”,即高風險、高虧損、高需求和低覆蓋率、低供給、低投保率。商業性保險機構的盈利性目標最終不堪承受高風險低回報的壓力,紛紛撤離農業保險市場。政策性農業保險則是保險基金規模較小,理賠及風險補償機制建立滯后,為農保險制度不盡完善。這些都是得使得農業生產沒有充足的保障,農業發展艱難。

2.3合作性金融功能異化的現實問題

農村信用合作社作為合作性金融已經失去了其合作的性質。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信用合作社轉型為農村銀行,實行商業化管理,致使大量資金外流,由于非農化傾向不斷加強,農戶間互助合作的性質不斷減弱。

民間資金互助合作社受參與人員的資金、信譽等方面的限制,成員規模及適用范圍局限性很大,實際運行中由于資金互助社的業務定位有問題,一些互助社也面臨著吸存難、內部管理混亂、合作性減弱、內部人控制初露苗頭以及外部環境制約發展等問題。

3 農村金融體系功能異化原因分析

政策性金融體系、商業性金融體系、合作性金融體系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的主要構成并沒有發揮降低農業投資風險,提高農業資金有效配置的功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農村金融投資風險收益不對稱、國家長期政策發展導向、農村金融機構自身服務方面的缺陷等方面。

4.1 農村金融投資風險收益不對稱

(1)農民信譽問題導致農村金融投資風險高。我國農民整體素質較低,一些農戶的和農村經濟組織信用觀念淡薄,加之金融機構沒有健全的?突信用體制,導致農村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巨大,金融機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不愿涉足信用狀況不佳的農村市場,農村經濟的融資渠道進一步縮小?

(2)農業邊際收益低導致金融收益無法提高。農業較低的邊際收益使得金融產品的成本無法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著我國各大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的改制,各經濟主體均以追求經濟利潤為最終目標金融論文,依據比較利益來分配資源,使得農業自身積累的資金很大部分通過商業銀行、郵政儲蓄等渠道流向工業領域和城市,出現所謂的“抽水機效應”。

4.2 國家長期傾向的工業化政策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本國經濟、加快工業化進度是提升本國競爭力的核心。我國經濟發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農業對工業給予的資金支持。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動用一切力量來支持工業化進程,不斷壓擠農村剩余資金達到以農促工的目的。而在改革開放以后,國家仍可通過國有金融機構的資金調撥來增加其在工業領域內的投資。國家的這種長期政策性傾向造成了農村金融匱乏,資金支持嚴重不足的歷史烙印。

4.3農村金融機構自身服務方面的缺陷

農村金融機構在服務功能、管理機制、人員素質等方面遠落后于城市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機構受人才、交通、通訊、技術、資金等因素制約,其資金利用率低,金融服務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低,給客戶帶來諸多不便,使得農村經濟組織及農戶紛紛跑到商業銀行開立賬戶,流失了大量資金。

5 基于功能論的金融體系重構相關政策建議

只有通過體系重構來加強農業金融業務的利益性,同時通過擔保來降低農業風險才能提高金融機構對“三農”的服務力度,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以下從五個方面來分析:

5.1創新“銀銀”合作方式加強金融機構間功能整合

(1)創新貸款方式。根據農業政策性金融生產扶持功能的內在要求,借鑒國外政策性金融的先進經驗,考慮逐步實行農業政策性金融與商業銀行聯合貸款的辦法,即政策性銀行通過對投資項目發放基礎性貸款,使之符合商業銀行的貸款條件,誘導商業性金融的進入。

(2)創新擔保機制,動員商業銀行及其它社會資金流入。通過為農戶和中小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為商業金融、合作金融信貸資金投入農業和農村創造條件,促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農村社會信用環境,從而以少量的資金動員和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流入農業和農村。同時還可以考慮設立風險基金,鼓勵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發放農戶貸款,共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創新貼現和轉貼現業務模式,促進農業政策性金融生產扶持功能充分發揮。一是對農業生產者和農業企業所持有的與農業政策性金融扶持對象相關的短票據進行貼現。二是對商業銀行或者其它金融機構所持有的上述票據進行轉貼現。三是商業銀行因向農業生產領域發放符合農業發展銀行信貸政策和條件的貸款而持有的票據進行貼現。

5.2創新“銀企”合作方式促進金融體系功能實現

(1)研究和利用好“市場需求—利益主體”互動聯系機制金融論文,通過“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等模式,促進“其他職能機構+農信社”合作模式的發展。以扶持龍頭企業為重點,積極開展商業性信貸業務,穩步推進農村城鎮化和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支持縣域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

(2)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將部分金融業務通過外包形式給非金融企業,如將信貸營銷職能轉包給信貸經紀公司等,探索“銀企”間的金融合作方式。

5.3創新“銀政”合作方式保障金融體系功能運行

(1)利用地方政府擁有信息網絡等資源優勢,建立農村村民信用體系與信用評估,以期降低農村貸款風險。加強法律建設,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打擊力度,大力加強信用教育,建立客戶信用檔案,完善誠信體系構建,促進農村金融環境的良性循環。

(2)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扶持力度,通過完善合理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商業銀行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提供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何廣文.農村信用社制度變遷:困境與路徑選擇[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

[2]李樹生、施慧洪.論金融本質與農村金融創新[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

[3]閆先東、魏曉麗.在新形勢下我國發展現代農村經濟政策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

[4]張興旺.關于我國農產品市場問題的幾點認識與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9(1)

篇(2)

1、學術性,或稱理論性,是學術論文與其他類議論文章根本區別之所在。學術論文是一種學術性的論理文章,只能以學術問題作為論題,以學術成果作為表述對象,以學術見解作為文章的核心內容。它要求運用科學原理和方法,通過嚴密的論證和分析,以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而不是客觀事物外部直觀形態和過程的敘述。

2、科學性,科學性是一切學術論文的靈魂和生命。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客觀真理,因此首先必須發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反對弄虛作假的不誠實態度;其次任何學術研究,都必須符合科學的規律。

3、創造性,或稱創新性、創見性、獨創性,這是衡量學術論文價值的根本標準。科學研究是處理已有信息、獲取新的信息的一種創造性精神勞動,需要不斷開拓新的領域,探索新的方法,闡發新的理論,提出新的見解。表述科研成果的學術論文,貴在創新。如果沒有一點創新性,就根本沒有必要寫學術論文。

4、專業性,學術論文的專業性不僅表現在研究內容和手段上具有明顯的專業特色,而且表現在文章的結構、專業術語、圖表、公式等方面。

5、規范性,不同的期刊論文雖然在語種、版面上有區別,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格式。世界發達國家對學術論文的撰寫和編輯制定了各種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國際標準,不同學科和專業的學術機構還制定了本學科和專業的國際標準。

科技論文范文欣賞:

[摘要]科技扶貧在我國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偉大實踐中,使廣大貧困地區農民依靠科技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在中國經濟整體日益市場化的今天,為了進一步提高科技在扶貧攻堅戰中的作用,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本文介紹了林下經濟作物種植這一條既能產生經濟效益又能很好地保護林地生態的科技扶貧新模式,從而證實了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切實是一條切實可行的科技扶貧新途徑。

[關鍵詞]新途徑林業科技興農林下經濟作物種植

[中圖分類號]F32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650(2014)07-0110-02

引言:科技扶貧政策的提出,它是應對貧困農村地區技術生產落后和技術人才極度缺乏的這一經濟現狀的,近些年來,科技扶貧為實現我國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因為在我國,科技扶貧政策的提出較晚,地區之間發展的還很不均衡,還沒有形成一致認識的扶貧模式的具體界定。因此,研究科技扶貧發展的具體操作模式,探索形成比較規范和科學先進的科技扶貧模式理論,對完善和發展科技扶貧理論和進一步推進科技扶貧實踐都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這種背景下,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就應運而生,它是在實行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后,將集體林地承包到了農戶手中,廣大林農為充分的利用林地空間,深挖林業生產力,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綠色循環經濟,而在農業生產領域涌現出的新生事物。近年來,我國把把林下經濟作物種植產業作為促進生態保護、農民增收、社會發展的重要農業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經濟作物種植,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科技扶貧的意義及其特征

1.科技扶貧的意義

科技扶貧政策的實施與應用,促進了貧困地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使農民盡快的實現了脫貧致富。高素質的科技扶貧人才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農民群眾進行科技扶貧政策與技術的普及教育,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科技文化素質,增強了貧困地區農民自我發展和積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貧困地區勞動生產率水平,以得到最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2.科技扶貧的特征

2.1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在科技扶貧中始終扮演著第一位的角色,起到的作用永遠是最重要的也是決定性的。由于貧困地區自然、經濟、社會和人文等方面與發達地區相比較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科技扶貧開發中,需要大力發展本土科技以及引入必要的先進技術,同時由于農林牧漁等行業技術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適應性,在貧困地區引入技術時,必須要求技術本身是先進的、成熟的,并結合當地實際綜合體現技術的先進性、成熟性、實用性和經濟性。

2.2加大力度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科學文化素質。科技扶貧不僅要求有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同時要求科技實施人員素質較高,因此提高個體素質是貧困地區脫貧的必備條件。通過多種形式,提高農民群眾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不僅要引入科技和管理人才,組織實施各類型的扶貧項目和扶貧講座等類型的活動,集中解決貧困問題以及增大群眾的認知面,而且要在扶貧項目和扶貧講座等類型的活動的帶動下,大力開展科技扶貧政策與技術的培訓與教育,以達到普及科學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目的,這樣就從根本上轉變了農民思想觀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個體素質,造就了當代的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新時代農民。

二、應用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的開展方法

筆者生活在平原地區,隨著退耕還林工程以及防護林工程等項目的實施,農民栽樹的積極性高漲,林地面積在近幾年迅速增加,改變了林木稀少的的狀況,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1.近幾年來,養殖業收益較好,林農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林地資源,實現養殖以及林業的雙重發展。在林地里散養家常雞、鴨,鵝等,在各地都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在果園散養雞鴨鵝等家禽,能夠明顯的減少害蟲的蟲口密度,而且不用給果園單獨除草,省工省力。在合適的林地規劃一片空地圈養生豬和羊,有的還在林地建立托牛所,利用林地的坑塘養魚,收益相當高。而家禽家畜的糞便又是林木生長良好的肥料,二者相得益彰,極大地提高了林地資源的利用率,促進林木的生長。

2.林下種植已經非常普遍,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林下套種喜陰的園藝用卉苗木前景廣闊,喜陰的有苔類。在林木種植的初期,可以采取林木與矮桿作物間作,例如大豆、花生、辣椒、等。耐陰的藥材品種非常多,而且隨著中醫藥的發展,藥材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栽植人參、西洋參、等很多品種。林地栽植食用菌歷史悠久,可以種植蘑菇等菌類植物。

3.充分發揮林木豐茂、空氣清新、生態良好的優勢,合理利用森林景觀、自然環境和林下產品資源,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產業,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建立“林家樂”,突出個性特色,以采摘、垂釣等休閑模式吸引各方游客來享受林地的中的農家樂趣。

三、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1.促進農民致富增收

林木的生產周期是比較漫長的,這嚴重制約著林改后農民的發家致富。而發展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增加了林業附加值,開辟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2.因地制宜成本低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利用森林系統良好的生態條件,在林下種植南藥、棕櫚藤和切葉花卉等適宜的經濟作物(植物),這種種植模式是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藥用經濟作物和資源,投入少、效益高,也可有效地幫助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從而實現“靠山吃山、吃山養山”的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3.保護環境效果好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可構建不同類型森林復合經營系統,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從而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結語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作為一條農村科技扶貧新途徑,具有農民可操作性強、投入少、見效快、種植面積廣、大大增加農民收益、保護生態環境等優勢,在農民林業生產實踐的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能提高森林覆蓋率,同時由于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益,產品符合綠色環保的要求,這樣,林下經濟作物種植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其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必將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因而也成為了我國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褚琳,勁草.科技扶貧是擺脫貧困的根本途徑[J].科學經濟社會,1999

[2]畢文博.深化科技扶貧,做好科技共建工作[J].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2003

[3]李金海.林下經濟理論與實踐[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篇(3)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規模經營

 

梁山縣現有農業人口64.7萬,17.4萬農戶,80.3萬畝耕地。農民人均耕地1.24畝,戶均耕地4.6畝,戶均地塊4.4塊,經營規模小且分散。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土地流轉呈現加速的態勢,目前,已有70多個村在近2 萬畝耕地開展了小規模、短期的流轉。

土地流轉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市場機制和有效的管理機構,土地流轉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土地流轉不規范。當事人雙方以口頭承諾的方式執行,雙方不簽訂書面合同,不到發包方備案,不進行登記等。

二是隨意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在加快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招商引資的進程中,各地程度不同地出現了亂租、濫占耕地,肆意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的行為和現象等。

三是違背平等協商、自愿、有償的原則,強迫農戶流轉土地。論文格式。個別地方以土地規模經營為借口,以所謂“反租倒包”、“以賃帶租”等花樣,強行“租用”農戶承包地,在流轉過程中與民爭利;或者隨意調整承包地,剝奪占用農戶土地;在基本農田里植樹造林等。

土地是農業發展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農村土地制度完善與否,土地流轉機制是否適應現代經濟的市場化發展,將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遵循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膽的試驗、實踐、嘗試,及時總結成功經驗,逐步示范推開。搞活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客觀趨勢,是適應當前農業市場化、國際化的必然要求。農村土地流轉是規模經營的基礎,農村土地流轉搞活了,土地進行良性流轉,土地規模經營才可能得以實現。

結合我縣農村土地流轉嘗試與調查,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農村土地流轉必須保持農業用地性質不變。土地是極其寶貴的資源,我國人多地少,耕地面積極其有限,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因此,對于流轉后的土地,必須用于農業生產,決不能挪作它用,否則就有違土地流轉的初衷目的和本質要求。

二是必須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農村土地流轉必須執行國家法規政策,依法簽定合同;農村土地流轉必須堅持自愿。不論采用哪種流轉形式,都應該尊重農民的選擇和意愿。農村土地流轉必須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和市場價值規律,堅持有償流轉,實行必要的、雙方協商而定的合理經濟補償。

三是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積極穩妥”的原則。土地流轉是農村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因此必須根據客觀條件“量體裁衣”,不能盲目進行、拔苗助長,否則勢必事與愿違,帶來不良后果。

四是加強土地流轉制度建設,促進農村土地機制創新。

1、完善制度,促進土地流轉。完善制度,對農村土地流轉加以規范,使土地流轉有序進行,從而達到集約利用、規模經營的目的。制定完善土地流轉的政策法規,確保土地流轉規范、有序的進行。

2、大力培養農村土地市場,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土地流轉機制。首先,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權轉讓機制,并通過市場機制形成合理的土地轉讓價格。第二、培育和發展各種類型的為土地流轉提供服務的中介組織。建立土地使用權的市場化流動制度是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必然趨勢,而完善中介服務組織是土地市場化的關鍵。第三,建立調節機制,防止土地使用權過于集中,以調節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壟斷和不公平現象。農村土地市場的發育,可加強土地轉讓的公平性和競爭性,實現有序管理。

3、有效發揮政府和村集體的職能。市場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后性的特點,尤其是農村的土地市場還很落后。因此,一是政府要對土地流轉有宏觀上的調控。完善產權登記制度,建立科學的農地資產評估體系,合理評價農村土地價值,逐漸形成城鄉地政一體化的管理。二是要建立約束政府行為過度干預的機制。準確定位政府在推進土地流轉中的角色,監控土地供需總量的動態平衡,而不是運用行政手段去調整土地資源,與民爭利。論文格式。三是加強宣傳力度,增加農民對有關法規和政策的了解,使土地流轉由自發逐步轉向自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群眾是土地流轉的主體。因此,要抓好土地流轉,必須“以人為本”,千方百計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4、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第一,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加快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城市工業和鄉鎮企業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有限。論文格式。因此,應切實加快鄉鎮城市化進程,依靠科技進步,積極主動地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使農業剩余勞動力得以合理轉移。第二,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形式的多元化。我國農村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發展不平衡,廣大農民在實踐中創造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模式不盡相同。采取靈活多樣的各種可行性方式,更能合理配置土地資源。

5、加強體制機制創新,為土地流轉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首先,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市場化程度的同時,要建立多層次的農村保障體系。目前,我國廣大農民仍然把土地作為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保障,作為獲取收入的主要來源。如缺乏或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增強農民離開土地的安全感和適應市場風險的能力,農村土地市場發育的進程也將嚴重受阻.因而,必須建立多層次的農村保障體系,包括農村計劃生育保險、生產風險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以及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會保險功能,為土地轉出者解決后顧之憂。

綜上所述,通過法律、生產經營、流轉形式、社保體系等方面的不斷完善,并依靠社會運轉體系多個環節加以配合,土地流轉定會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逐步適應現代農村經濟的市場化發展要求。

篇(4)

關鍵詞:土地流轉,農民,制度

 

近年來,隨著中央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出臺,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非農產業轉移,進一步促進了農村土地的流轉。為正確把握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精神,準確了解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我們對蒙陰縣土地流轉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情況如下:

1.蒙陰縣土地流轉的基本情況

蒙陰縣總面積160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94%,現轄9鎮2鄉、587個行政村、53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46萬。現有耕地面積54萬畝。目前,全縣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數 10.7萬戶,流轉面積98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9 %。

在調研中發現,蒙陰縣土地流轉存在的主要形式主要有5種。一是轉包。指原承包方將部分或全部土地經營權轉移給其他農戶,承包方與發包方原承包關系不變。論文參考網。目前,這種形式是蒙陰縣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像常路鎮已成片承包300余畝屬于這種形式。全縣轉包流轉土地總面積31萬畝,占流轉總量的31.6%。二是轉讓。轉讓這種形式多發生在全面取消農業稅之前,當前蒙陰縣這種土地流轉形式極少。三是互換。為方便農戶耕種或流轉,對各自的土地經營權進行交換。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戶與戶之間。這是土地流轉時期比較流行的方式。全縣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但是數量較小,目前全縣互換土地1.2萬余畝,占流轉面積的1.2%左右。四是代耕。這種情況全縣涉及面較廣。主要是近幾年大部分勞力外出務工,有的甚至整戶外出,所導致的一種土地流轉現象,代耕面積占22萬畝,占全縣土地流轉面積的22.4%。五是出租。是目前比較規范,也是為各方所普遍接受的一種符合市場化規律的農村土地流轉形式。論文參考網。論文參考網。全縣出租流轉土地面積 32萬余畝,占流轉總量的32.7%。

2.土地流轉的主要做法

由于土地流轉涉及農民較廣,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蒙陰縣遵照黨的農村土地政策,按照上級要求,以農民所需為出發點,結合各村實際,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開展引導,穩步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一是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在不變的前提下,把不改變土地性質和用途作為先決條件,切實保障農戶30年承包期的土地權益;二是按照“自愿、依法規范、有償”的原則,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下硬性指標,不搞強迫命令,不違背群眾意愿,不強行推進;三是嚴格遵循規定,充分保障雙方的主體地位,大力規范土地流轉申請、登記備案、公證各項程序,依法合理有序地進行土地流轉;四是把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障農民土地流轉收益權,杜絕任何組織和個人擅自截留、扣繳和占用,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害。

在推動流轉工作的方法上:一是鼓勵農民以多種形式對土地進行流轉。前面提到的形式以及其他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都可以進行二是。通過廣泛宣傳,深入指導,營造土地流轉良好氛圍。三是進一步加強勞務輸出就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四是積極探索有效的流轉辦法,成片集中流轉承包土地,結合優勢特色產業實行集中開發。五是完善相關扶持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參與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3.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查的情況看,蒙陰縣的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3.1土地流轉行為不規范,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調查中發現多數流轉不簽訂合同或合同不規范,耕地經營權流轉面積98萬畝,10.7萬起,簽訂土地流轉合同2萬起,占流轉起數的18.7 %,大部分土地流轉都沒有合同,更多的是口頭協議。即使有合同,也存在不規范、不完善之處,不規范的主要因素是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不知曉土地流轉的程序及相關手續;另外農戶間土地流轉期限較短,短期行為嚴重。農民務工經商收入不穩定,農民仍把土地作為經營風險的退路,土地轉出方怕失去土地,所以大部分采取短期轉包的形式流轉土地,由于流轉期限較短,造成轉入戶在生產上的短期行為和掠奪式經營,導致土壤肥力嚴重不足。

3.2土地流轉范圍窄,流轉收益少。調查中發現多數農戶土地流轉都是發生在親戚及鄰居之間,甚至有些是被動流轉。農戶因無力耕種,導致土地質量下降,有能力耕種的,因土地流轉渠道不暢通,轉入土地困難。土地無法向大戶和種田能手集中,土地流轉收益少。

3.3農村土地流轉手續不規范,引發茅盾糾紛多。由于流轉雙方沒有簽訂規范的流轉合同,雙方權利、義務不明確,極易產生土地流轉茅盾糾紛,致使親戚、鄰里關系不和諧,有的甚至反目成仇。

3.4農民地少致富難,集約化經營難形成。全縣耕地總面積54萬畝,人均耕地僅1.17畝,戶均耕地3.86畝,農戶承包土地最多的僅為3畝,最少的僅有0.4畝。由于戶均和人均擁有量小,多數農戶視地如金,守田度日,不思務工、經商之策,導致致富無門,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極不對稱;由于戶均耕地少,難以形成規模經營,雖然國家和當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產業結構調整和促進規模經營及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好政策,但由于土地沒有經過規范的流轉方式向大戶集中,導致規模小,農機化程度較低,限制了農業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致使農業生產仍處于傳統的小農經濟。

4.幾點建議

4.1進一步廣泛深入宣傳引導,通過典型經驗,示范勞動作用,分析比較效益,規范流轉行為等方法。調動廣大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轉。

4.2培育和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健全土地流轉較為完善的登記、備案制度。鼓勵和引導中介組織依法開展農村土地流轉中介活動。完善合同管理,規范流轉行為。在流轉主體雙方協商的基礎上,流轉合同報鎮相關部門鑒證、備案。

4.3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合理機制,強化管理和服務。加強具體指導幫助,及時幫助解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步伐。規范引導農民依法、自愿、有償進行土地流轉,從源頭上化解農村土地糾紛,通過構筑縣、鄉(鎮)、村、組四級服務平臺,對農民自行協商達成土地流轉協議并要求主管機關給予變更登記的,要做到有人辦理、限時辦理、辦就辦好的工作程序流程。

4.4加強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農民剩余勞動力對土地的依賴性,一個重要原因是就業不成功,就可能失去經濟來源,無法生活,所以經常出現“離鄉不離地”的情況。為此,社會化的保障體系,像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必須全面建立,降低農村勞動力對土地的依賴性,從而實現有效的農村土地的適度集中,便于實現規模化經營。

篇(5)

論文關鍵詞: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創新

1.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界定

公共產品是與私人產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區分他們的標準主要是產品或服務在消費上是否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農村體育公共產品較之于一般公共產品,其特殊之處在于供給區域主要限定在農村,其產品類型主要是體育設施和服務等。因此,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應是指以農村為服務區域的,在消費和使用上具有一定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體育設施和服務。由于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在既定的產出水平下,增加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這就意味著,若按邊際成本定價,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必須免費供給。而且,由于其非排他性,無法排除打便車者畢業論文提綱,私人部門供給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成本無法通過市場獲得補償,市場無法有效提供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但由于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可以改善億萬農民的身體健康狀況,豐富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具有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在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應主要由政府承擔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責任,并輔之以其他供給方式。

2.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現狀分析

2.1城鄉二元發展戰略所形成的城鄉分割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

建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以農補工”、“重城輕鄉”的二元發展戰略,以二元社會制度下城鄉一國兩策的“體制內、體制外”公共產品供給體制。重點或優先把財力、社會資源用于城市公共產品的供給,在“以農養工、以農哺工”制度安排下,一些“重城抑鄉”、“重工輕農”的不公正政策措施名正言順、大行其道。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渠道則是主要由農民自行解決,國家僅給適當補助。而且在特有的經濟運行機制和差別政策的作用下,國家通過工農價格的“剪刀差”等非經濟手段提取農業剩余提供工業資本積累及城市建設,逐漸形成了城鄉分隔的二元經濟結構和公共產品供給體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職能加強的同時卻弱化了公共服務職能,嚴重阻礙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完善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正是由于城鄉二元發展戰略的影響,使得我國農村資金流出多、補償少,在公共產品的供給存在投資的“城市偏向”情況下,農村已形成了“城鄉收入分配存在差距,農村公共產品投資不足、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經濟收入增長緩慢,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乏資金來源、城鄉收人差距進一步加大,農村公共產品建設更加滯后”的惡性循環現狀。因此,我國傳統二元社會制度下農村公共政策的偏頗性和不公正性是導致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總量上供給嚴重失衡以及城鄉極大差距的首要因素,同時也反映了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我國社會發展的初級性和城鄉之間發展的嚴重不均衡性。

2.2“舉國體制”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體制形式的弱化

我國體育“舉國體制”產生于20 世紀50 年代初。在半個多世紀中,這一體制對我國競技體育的迅速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畢業論文提綱,是我國制定和實施奧運戰略不可動搖的基石。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雖然經歷了人民公社時期、時期以及現在的農村稅費改革后時期二個階段的變遷,但本質上都是一種以政府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單中心”供給體制。在政府內部,各級政府之間的公共責任劃分不清,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錯位。在以政府為供給主體的單一供給體制下,我國的農村公共產品是由各級政府聯合供給的。按照公共財政理論,全國性的農村公共產品應由中央政府供給,地方政府只負責地方性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各級政府之間的事權劃分很清楚。然而直接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縣鄉財政目前困難重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便失去了必要的財政支撐。由此,處于邊緣狀態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更是首當其中成為“弱化”的對象。

2.3責任主體角色“缺位”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擠兌

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基礎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決定了政府必然是公共產品的責任供給主體。從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職責來看,全國性的公共產品由中央政府負責提供,地區性的公共產品應由地方政府負責提供。但農村基層政府、權力部門在各項達標考核和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以及目前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監督制度、激勵制度、評價制度的還不夠完善,體育公共產品資源配必然成了他們擠兌首選的對象。其次,農村實行分稅制后,因制度變更改變了地方政府的收入來源,沒有相應的財權作基礎狀態下下級政府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方面承擔過多的責任,本已捉襟現肘的基層政府,勢必再次陷入與上級政府在稅收激勵和自籌邊界確定問題的矛盾之中。雖然稅費改革后農村的“一事一議”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提供一定制度空間,但廣大農民對農村體育公共產品需求的非迫切性及認識上的誤區,導致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根本得不到多數人的統一和有效的供給。可見,在這一不公正公共財政制度和財事權不對應的裁判框架下,其必然的結果是各級政府在農村體育公共產品責任角色的長期“缺位”。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包辦”單中心體育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在我國地廣人多農業社會環境下畢業論文提綱,以及人們多樣化與多層次的體育需求與服務面前,不僅顯得杯水車薪,而且“缺位”現象越來越嚴峻。當然,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觀念和體育價值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影響中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

3.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創新

3.1改變傳統觀念,建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政策體制

歷史地看,中國舉國體制既反映了中國國情特定的發展道路和背景,也反映了人們在特定時期對于優先與兼顧、效率與公正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政府的基本施政綱領是公民享有均等化的社會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公正成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取向,以及協調社會利益機制的立足點,從以往注重競技體育走向兩者之間的“同步化”或“相對平等度”,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找平衡點和最好結合點,建立合理配置體育公共資源的新制度和公共政策體系。基于社會公正基本理念和規則,政府和體育行政部門應改變長期以來重城市輕農村的體育觀念,以政府再分配職能的正當性,通過專門性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公共政策的出臺,制定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相關政策和法規,以公共政策所特有的權威性、強制性和持續性,來確保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建設資金具有穩定的來源,以制度和法規的手段保障農村這“邊緣群體”享有體育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權益。

3.2完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實現供給主體的多元化

一方面,政府代表社會的公共利益,有責任也有義務提供那些市場調控失靈的體育公共產品,而地方政府主要負責提供那些與本地區的農業、農村和農民自身發展有關的體育公共產品,政府作為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多元主體中的最重要一元,是由政府自身的屬性和本質決定的。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應該成為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優先的供給者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另一方面畢業論文提綱,私人及企業可以提供一些產權歸屬明確、能夠市場化運作和排他性收費的體育公共產品,私人企業、農村社區和農村非盈利組織在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需政府的引導、扶持和監管。還有各種非政府合作性的農村、社會服務機構和組織也是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提供主體之一,可以提供收益界限清晰、可以排他性收費的體育公共產品,主要是某一領域或生產環節所需的重要的技術和生產信息。優化供給結構,實現由政府單一主體向政府、私人企業、農村社區和農村非盈利組織多元主體的轉變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各供給主體的資金、知識、技術等優勢,較好地使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相互協調,發揮開放系統的整體功效。

3.3實現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機制創新,建立有效的需求表達機制

加快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真正實現農村村民自治,首先要實行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多中心決策體制,必須堅持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政府決策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在關系地區農村村體育發展大局的,如農民體育活動組織規定、農村體育場地建設方案等體育公共產品的決策中,要不斷整合其決策程序,從而真正體現和維護農民的利益。其次,要積極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建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深入基層了解農民需要什么,進行市場調研,科學論證,增強對農民需求的反饋,做出反映農民真實需求的決策。建立關于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重大決策的聽證制度。這樣可以保證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證資金的合理流向,真正體現廣大農民的意愿。

3.4建立有效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監督、評估與反饋機制

首先,要改革現行的農村干部考核制度畢業論文提綱,將農村基層干部的晉升與本地區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狀況直接掛鉤;其次,政府要加強對私人企業、非盈利組織供給體育公共產品的監管力度,保證農村公共產品有效性供給。完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績效評估制度,制定科學的組織方法、操作規則、評估標準及指標體系,建立相對獨立的評估機構,配備多學科和具備政策科學知識的評估領導隊伍,對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評估。此外,要加大對偏遠農村和貧困地區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培養,采用“走下去”和“走出來”兩種方式來進行培訓;對投資西部偏遠和貧困地區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企業,除上述政策上給與優惠外,國家可對其企業的發展和運行給與一定的稅收減免政策;農村也可利用自身的自然資源優勢,吸引企業投資,采用共用、共管模式進行有效管理。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是一項長期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各團體以及農民朋友自身的大力合作來共同完成,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閔健,李萬來,卿平,等.社會公共體育產品的界定與轉變政府職能的研究[J]. 體育科學,2005,11.

[2]趙艷芹,等.論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 農業經濟,2006,5.

[3]閔健,李萬來,卿平,等.社會公共體育產品的界定與轉變政府職能的研究[J]. 體育科學,2005,11.

[4]楚永生,丁子信.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與消費水平相關性分析[J]. 農業經濟,2004,7.

篇(6)

很多同學都不知道行政管理畢業格式要求是什么樣的,它的發表和格式都是有標準要求的,本篇主要是向大家介紹了行政管理畢業格式要求,希望給大家在今后的當中帶來幫助。

一、論文格式要求

1、論文組成(結構):

專科畢業論文包括標題、摘要、關鍵詞、引論、論文主體、結論、參考資料

本科畢業論文應包括:封面、寫作提綱、摘要與關鍵詞、正文、參考資料

2、字數:

專科4000-6000字;本科5000-8000字。

3、論文格式要求(本科)

封面:采用統一的封面格式。

第二頁:畢業論文提綱。打成一頁。

第三頁:摘要與關鍵詞:摘要,字數在200----350之間。關鍵詞,選5--8個詞語,使用規范漢字。

正文結構:分為標題、引論、論文主體(本論)、結論、參考資料(注釋、參考文獻)

正文:其層次編號由大到小一律采用“一”、“(一)”、“1”形式的標題;若有必要進一步細分,可采用“(1)”、“第一”的標題形式。標題“一”、“(一)”與標題“1”前面應空兩個字符。

字體:統一使用宋體,正文中標題:論文題目,用小二號,居中;一級序號用三號并加粗,空兩格居左;二級序號用小四號,空兩格居左;三級序號用小四號,空兩格居左;正文內容為小四號宋體。

參考資料:

一為注釋,不得少于8個;在正文之后按“序號、作者姓名、資料出處、發表的刊號、年、卷(期)、頁碼”。編號采用[1]、[2]……;間隔統一使用“,”,左對齊,內容用五號宋體;

二為參考文獻:不得少于5篇,其格式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即“序號、作者姓名、文獻題目、發表的刊號、年、卷(期)、頁碼”。編號采用[1]、[2]……;間隔統一使用“,”。左對齊,內容用五號宋體。

4.論文格式要求(專科):

內含標題、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資料

正文層次編號由大到小一律采用“一”、“(一)”、“1”形式的標題;若有必要進一步細分,可采用“(1)”、“第一”的標題形式。標題“一”、“(一)”與標題“1”前面應空兩個字符。

論文題目:用三號黑體(居中)(下空一行);

摘要與關鍵詞:[摘要](字體加粗),左對齊,內容用小四號宋體,字數在200-350之間。[關鍵詞](字體加粗),排在中文摘要的下方,左對齊,內容用小四號宋體,選3--5個詞語,使用規范漢字,間隔用“,”。

正文字體:一級序號用三號黑體,空兩格居左;二級序號用小三號黑體,空兩格居左;三級序號用四號黑體,空兩格居左;正文內容為小四號宋體。

參考資料:不得少于5個;按“序號、作者姓名、資料出處、發表的刊號、年、卷(期)、頁碼”。編號采用[1]、[2]……;間隔統一使用“,”,左對齊,內容用五號宋體

二、畢業論文電子文檔和頁面設置要求

1、電子文檔設置:

電子文檔頁面設置與書面作業一致,采用WORD格式,按A4(210×297mm)縱向排版;專科為一個,以“學生姓名”為文件名;本科內含五個:1)、封面;2)、論文提綱;3)、摘要與關鍵詞;4)、論文正文,以“正文”為文件名;5)參考資料。

2、畢業論文的頁面設置:

1)頁邊距:上邊距為30mm;下邊距25mm;左邊距和右邊距為:25mm;裝訂線;10mm;頁眉:16mm;頁腳:15mm。

2)頁眉:頁眉從摘要頁開始到論文最后一頁,均需設置。居中,打印字號為5號宋體,頁眉之下有一條下劃線。

3)頁腳:從論文主體部分開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頁,頁碼編寫方法為:第x頁共x頁,居中,打印字號為小5號宋體。

4)間距:字間距為標準字間距,行間距設置為固定值20磅。

3、畢業論文的打印:

A4白紙,一律采用單面打印。

行政管理畢業論文范例欣賞:大學生村官制度安排的長效機制研究

摘要:本文從大學生村官制度安排應以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出發點,以市場條件下人才交易作為框架對大學生村官的有交效需求和充分供給進行系統分析,以地方政府為主導,村民充分參與方式作為大學生村官招錄、使用和考評的選拔模式三個方面論述了大學生村官作為一種長效機制的制度安排。

關鍵詞:大學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給長效機制

大學生村官就是通過政府選拔到農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助理職務的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學生村官計劃。從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啟動大學生村官計劃。2008年3月,中央組織部等有關部門決定,從2008年開始,用5年時間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

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實施,總體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四川省近年來大學生村官的流失率高達70%以上,海南省大學生村官計劃漸趨停滯。這使我們不得不反思:大學生村官這種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種具有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1新農村建設對大學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對于大學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會組織法》第十一條規定:“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換村民委員會成員。”因此,大多數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書助理和村委會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現。雖然這些職務的安排有打擦邊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夠得到村民的認可和接受,權且不去糾纏合法性的問題。我們僅從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學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學生村官崗位的事業平臺

在對人力資源的激勵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業平臺。但是,就我國目前的農村,乃至三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農村,尤其是西部或欠發展的農村地區,并不具備吸納大學生這一人才群體的環境和條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導為特色的我國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模式中,農村的領導班子和管理隊伍的水平和素質,對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個村官的事業平臺,首先在農村村級領導層中引進具有高層次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大學生人才,作為農村吸納人才的突破口,無論從成本與效用的比較,還是從可行性考慮都不失為一種立足現實的擇優設計。

目前大學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優勢,協助并村委班子,引導農民認識農村發展的模式與大趨勢,傳播農業科技,發展農村特色產業,走規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農村經濟發展道路;著力發展農村的社會和文化事業,推進國家的農村社會事業政策的落實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進農村的民主政治進程,法治進程,促進農村的和諧社會的形成。

1.2大學生村官人力資源交易的報酬機制

作為一種人力資源交易的大學生就崗村官,公平、合理的報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況來看,由大學生村官的使用村來承擔其薪酬顯然是不現實的,一是一般的村集體收入缺乏,根本無力支付大學生村官的報酬,即使是現任職的村干部的津貼,往往也是由上級財政撥付的。因此,現在的大學生村官的報酬都是由省級政府撥款的。陜西省每年每一大學生村官2.1萬元的津貼。除了現金報酬以外,政府對大學生村官還附加有若干非經濟報酬的條件,諸如考研加分、考公務員優先等,重慶市規定到農村崗位工作滿兩年的大學生村官可以直接轉正為公務員。

縱觀這些對于大學生村官的報酬和待遇附加,不難看出具有很強的暫時性和應急性的特征。在陜西,每年2.1萬元,對于目前就業狀況不佳的大學生來說,考慮先解決目前短期的就業問題,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這種一刀切政策,能否長期執行以吸引優秀的大學生到農村創業和奉獻才能,都是存在疑問的;對于大學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務加分或優先的條件,更是與設計大學生村官的實際意義相去甚遠。因為如果大學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務員,他(她)們根本就不會去就應招村官,因為農村根本就不具備考試的學習或復讀環境,加那么yulu.cc分數,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學校復讀取得的進步的幅度。再說,到農村去,每天都復習考試課程了,那還有時間和精力承擔村官的工作;對于工作幾年后能夠直接轉正為公務員,這倒是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如果這種政策能夠長期實施,無疑,大學生村官隊伍肯定會壯大和發展。

因此,大學生村官的報酬機制必須要有一種長效機制,否則,現行大學生村安排,也就是毫無意義地解決了一些大學生的臨時就業,與真正意義上新農村建設中的知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遠。

1.3大學生村官的職業生涯發展通道

除事業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職業生涯發展通道。其考慮的主要內容有事業發展前景、職位提升的階梯、收入增加的預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環境。對于受市場經濟環境熏陶,越來越講求現實的大學生來說,這些職業生涯發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擇村官的考慮之中。然而,在事業、職位和收入的未來預期不明,個人生活環境明顯差于城市的條件下,就職村官只可能是一種短期的或者是權宜的選擇。因此,對于大學生村官的需求,從長遠考慮,必需為他們的事業發展和生活前景設計出適合其預期的安排,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更優秀的大學生人才為新農村建設做貢獻。

1.4大學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長效對策設計

對于大學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應該是一項臨時的、應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權宜之舉,而是借此機遇,從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應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農村,乃至于“三農”發展趨勢和變遷的戰略高度出發,以農村基層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項長遠的工程和長效的制度設計。

1.4.1崗位設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學生村官崗位只限于村支書和村主任助理,且沒有明確、統一的國家或地方法律確認,這些大學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為臨時性的跑腿打雜工來使用。國家或地方可以通過立法或行政法規將大學生村官的崗位,以及崗位職責進行規范,這些崗位不僅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學生不是當地村民的情況下,以村官的身份經由村民選舉和認可成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書。

1.4.2報酬待遇常態化

借鑒于行政崗位的報酬待遇,對于大學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職、正職等相應地與科員、副主任科員、副科長等級別予以對應。使得大學生村官的報酬待遇常態化。其它有關大學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務員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組織管理和生活保障雙重化

在組織管理上,大學生村官的組織關系保留在縣級機關,他們以縣派干部的身份,在縣城和所工作的鄉村擁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條件。

1.4.4職業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將大學生村官納入縣鄉公務員管理渠道,規定在村官崗位上工作滿兩年以上的可以經考核和選拔,成為公務員。同時可以將已經被村民選舉為村副職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應級別的公務員對待。

2大學生村官的供給機制分析

農村所需要的是大學生村官,而不僅僅是大學生。而目前的情況是只要是大學生,就可以就崗大學生村官,而不論其所學專業與技能。由此而導致的情況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專業的大學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適應于農村的經濟和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出現了無法適應農村環境,專業知識技能無處發揮,只能做一些打雜跑腿的零活。因此,作為農村基層管理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學生都能適應,同樣需要與崗位職責相對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大學必須有針對性地培養對大學生村官進行培養。

2.1大學生村官崗位的知識、技能

(1)具有一定的農村發展變遷與農業經濟的知識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農業生產的技能;

(3)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

(4)具有農村行政管理,以及農村社會事務管理的知識和技能;

(5)掌握黨和國家的新農村建設和“三農”政策和法規;

(6)具備基本的現代信息知識和技術的運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學藝術修養和能力。

2.2大學村級行政管理專業或專門培訓機構的設置

我國現行的大學專業設置并沒有專門針對村官的管理專業。從能夠真正的培養適合農村工作需要,又能夠留在農村工作的現實考慮,讓重點大學或外地大學培養當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現實的。因此,可以在高職學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農業院校設置農村村級行政管理專業,有針對性地為農村村級行政管理培養村官人才。

現在大學并沒有針對性村官專業,或不設置村官專業的情況下,對于已經選拔確定的大學生村官,必須指定相關的大學再進行一定時間的專門培訓。培訓內容是大學生村官的崗位知識、技能要求的內容。并且在培訓過程中,適當地安排一些實踐性的考察和訓練的科目和內容。

2.3大學生村官的培養

由于我國農村的情況千差萬別,且不同發展程度的農村對于大學生村官的需求內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學生村官的培養必須以適應當地農村的村級行政管理需要為導向,培養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級干部。在培養內容、培養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慮以下內容:

2.3.1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適應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專業知識技能模塊與課程設計

專業的知識技能模塊和課程設計不要求統一,而是根據地方的實際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村級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當地農村的特色與優勢進行具有特色的課程設計。具體實施時可以在保證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設置具有側重經濟管理、社會事業管理、農村文化的組織管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管理、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推進與管理等具有針對性的專業方向。

2.3.3實踐性教學環節

大學生村官的培養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踐性,應該加大對學生實踐性環節的訓練力度。采取建立實踐基地、校村結合的方式,從入學開始,在各個學期都應設置和安排認識實踐、調研實踐、問題分析實踐和具體的專項管理實踐等實踐性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實際農村現實的管理能力。

2.3.4學生的專業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養

村級行政管理專業是為農村村級組織培養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須教育學生具有熱愛農村、服務農村和奉獻農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強學生對農村,以及農村發展的新認識,增強學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3大學生村官的選拔與考核

大學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將其納入公務員管理范疇,才可能成為一種長效機制。在這種長效安排中,對大學生村官的選拔和考核必須體現為建設和發展新農村事業,以及為了加快我國農村的轉型與變遷選拔農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學生村官的選拔

在選拔大學生的過程中,首先明確其目的是為農村村級管理選拔行政干部,必須使應聘的大學生清楚,村官崗位設置不是政府應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應急舉措,同時就崗村官不應成為擇業的過度跳板和再選擇的鍍金過程,它是奉獻新農村建設事業的職業選擇。其次大學生村官的選拔必須體現出不同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對村級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點。

3.1.1大學生村官選拔過程的政府主導

雖然大學生村官是村級需求,但是就現行的農村,特別是西部或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并不具備對外來大學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對于大學生村官的需求還必須是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計劃安排。政府承擔大學生村官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學生村官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國農村發展的極不平衡,以及不同的農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點,因此在選拔大學生村官時,不能夠進行一刀切式的計劃安排。對于不同地區大學生村官的知識、技能要求進行深入的調查,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大學生村官崗位的職責說明。這樣就能夠保證選拔到適合于當地村級管理需要的不同專業、不同技能的村級管理人才,也能夠確保大學生村官就崗后具有其發揮優勢的有效的事業平臺,和發展空間與前景。同時,也能夠實實在在地為農村建設事業的發展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

3.1.3大學生村官選拔過程中的村民參與

大學生村官最終是與村民打交道,對農村的了解、與村民的融合是大學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為了預防所選拔的大學生出現不適應農村、村民不接受情況、難以同村民融為一體的尷尬境地,在大學生村官的選拔過程中,安排由村民參與的大學生村官面試環節,以使村民了解當代的大學生知識、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學生了解農村和農民生活狀況,雙方進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確保在隨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礎。

3.2大學生村官的工作和業績管理與考核

大學生村官,是具有我國特色的村級行政管理的一種制度安排嘗試,大學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強的探索性、適應性和創新性的特點,是一個不斷地干中學的過程。因此,對大學生村官的業績評價應形成融管理、培育與考核為一體的評價體系。

3.2.1制定明確的大學生村官業績評價體系

大學生業績評價體系應包括目標責任、崗位要求、發展通道,評價方式,以及獎勵措施等完整的激勵內容。使大學生村官具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職業發展前景。同時,業績評價體系要既能夠保證大學生村官的個人發展和個人權益的保護,也要能夠確保村官的工作促進農村的發展與建設,以及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轉型與進步。

3.2.2業績考核與培養提高相結合

對于大學生村官的業績評價過程,不應僅僅進行與升遷、獎勵等激勵相掛鉤的單向結果考核過程。由于大學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級政府組織應從新農村建設對農村干部知識技能化需要的戰略高度出發,對他們更多的進行幫助,培養和促進其農村工作能力的不斷提高。業績評價方式是一個目標溝通、形成共識、支持幫助、結果反饋、不斷提高的循環進步過程。

3.2.3大學生村官考評過程中的村民意見表達

對于大學生村官的業績考評,必須更多地考慮村民的意見表達。大學生村官的去留、升遷、獎勵等,都應以村民的意見作為主要依據。這樣,既能夠對大學生村官的業績和作為進行客觀、有效的評價,又能夠促使大學生真正努力服務農村、服務農民,為新農村建設事業做出貢獻。

總之,大學生村官制度安排,不應是一種應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臨時舉措。只有從新農村建設對知識型、技能型村級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戰略高度出發,以村級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給為基礎,開展大學生村官的選拔、使用和考核評價工作,才能使大學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種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趙錦山,《論大學生村官權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論,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學生“村官”的角色社會化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學生村官現狀調查與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篇(7)

關鍵詞: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完善 ;創新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對農業有了非常大的制度改革,但是面臨著非常多的問題,因此,加快對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力度,是目前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1 我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所面臨的問題

1.1 政策性金融功能非常單一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我國目前有關農業政策的唯一合法金融機構,但是其主要作用基本上都是體現在對農產品進行購儲銷等等這些只是純粹性的政策行方面,其中的收購貸款業務占到了一大半以上,而且在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方式兩方面的改革力度還是很強,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政策性金融功能中的支農職能的發揮,所以說,政策性金融功能非常單一,是目前影響我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改革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問題。

1.2 合作性金融力不從心 目前我國的農村信用社也面臨著非常多的問題,比如,沒有健全的管理體系、沒有科學有效的信貸審批制度以及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不高等問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受到地域服務方面的限制,更又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不斷加深,在最求經濟利益時,更多地是趨向于利益最大化的商業方面發展,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一些資金轉向一些相對來說受益較高的非農業部門,這就直接導致很多真正需要貸款的客戶不能得到相應的資金支持,由此可見,目前我國的農村信用社沒有真正實現將更多地資金流入農村,相反的確實更多地農村資金流入大城市,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福利這兩方面的改善。

2 我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完善與創新的措施

2.1 拓寬政策性銀行的支農功能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中國五大銀行之一,在社會經濟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充當政府發展經濟、促進社會進步、進行宏觀經濟管理工具的金融機構,可以發揮自身的許多職能,包括維護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大力扶持農村和農業的經濟發展問題等等,而不僅僅只是負責糧棉油的收購業務,一定要大力發揮其政策性銀行的重要作用,在農村中一些迫切需要發展的產業,要積極地扶持,可以適當降低成本和利率,在原則上盡力維護農業的生產和流通,并積極地為農村的經濟發展尋找可以對其進行信貸支持的商業金融,使農村的金融組織體系更加的優化和健全。

2.2 提高合作性金融的服務水平 農村信用社是一個相對來說具有合作性的金融體系結構,要求農村信用社在組織和協調一些農村基金方面時,必須根據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和相應的金融政策來進行的,從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的收入的提高,而且還將非常有利于促進不同形式的合作性質的經濟體得到快速發展,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高利貸的發放,因此,農村信用社必須遵從相互合作的原則,逐步發展成為能夠向農村提供更多優質、便利服務的金融體系機構,這就要求農村信用社在以下兩個方面加強:一方面是,對現有的農村信用社的產權機構進行相應的調整,從而使法人治理結構得到完善與創新,從而能夠使農村信用社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約束、自我經營、自我發展的金融市場的主體;另一方面是,國家要加強對其支持力度,并且更要鼓勵人們對我國農業、農村、農民資金的支持,從而從整體上將農村的金融服務水平提高到更高的級別。

2.3 按股份制原則改革農村信用社 就目前而言,在我國農村金融組織結構中占據著主要地位的就是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方面的主力軍,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力度,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促進“三農”服務綜合水平的提高,因此,可以加大對農村信用社改革力度,確保其在服務“三農”方面起著主導作用,從而促使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不斷得到完善,而對農村信用社改革時,可以堅持股份制的改革方向,即從農村信用社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實行“一刀切”的政策,應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原則,結合地域的特點進行股份制改革,所以,要以股份制為前提,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分步驟來一步步實行,最終找出符合當地特點的農村信用社改革方向,從而使農村信用社能夠為當地“三農”提供更好地服務水平。

2.4 農村信用社的組織形式應多元化 為了能夠使農村信用社更好地為當地農民服務,可以對其組織形式實行多元化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充分發揮出農村信用社信貸導向的重要作用,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二是,加強對農村信用社新社區金融方面的服務,為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持;三是,對于農村小額度信用貸款要加強鞏固,同時不斷向大額度信用貸款的方向發展,從而為農村新型產業的發展提供最有力的資金支持。

3 結論

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對農村的經濟發展、農增產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加強對不斷進行完善和創新,從而能夠使提供出更好地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 国产精品白丝jk黑袜喷水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 蜜桃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国产超清无码专区|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 老妇女性较大毛片| 竹菊影视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东京热无码av一区二区| 欧美人妻日韩精品| jzzijzzij在线观看亚洲熟妇|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 | 亚州日本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 日韩丰满少妇无码内射|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午夜性无码专区| 深夜爽爽动态图无遮无挡| 一日本道a高清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色妞www精品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肉体xxxx裸体137大胆|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久久| 后入内射欧美99二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欧美www网站| 亚洲成a∨人片在无码2023| 波多野结衣绝顶大高潮| 国产高潮刺激叫喊视频| 大地影视mv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乐下载 | 亚洲国产精华液2020| 麻豆md0077饥渴少妇| 偷看少妇自慰xxxx| 人妻内射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999精品色在线播放|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 男人天堂网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