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12: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學學位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會計研究生二元培養模式:問題癥結與對策
2.高校會計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3.“多元互動”教學模式在會計研究生培養中的應用
4.會計科學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
5.論會計學術型與專業型研究生能力框架的構建
6.默會知識視角下會計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存在問題及策略研究
7.如何解決會計研究生培養的雙向欠缺
8.會計教育改革問題研究——管理會計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9.“互聯網+”對會計研究生教育的影響
10.會計專業研究生教育滿意度研究的文獻綜述
11.中國會計研究生教育的成就、問題與發展方向
12.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創新培養探討
13.基于默會知識的會計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教學制度改革
14.《管理會計》研究生學位課程案例庫建設的思考
15.會計專業研究生報考CPA對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
16.關于會計專業研究生培養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17.淺談當代研究生會計研究方法的選擇
18.論會計類研究生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
19.高校研究生課程會計研究方法教學改革探討
20.以行動學習為主線 培養知行合一的高級會計實務人才——中央財經大學培養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
21.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相應職業的嵌入機制研究
22.我國會計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重構思考
23.改革創新 科學發展 推動我國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再上新臺階
24.農業院校會計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問題研究
25.會計科研規范法與實證法的互補性對我國會計學科研究生教育的啟示
26.全國會計研究生第四屆科學討論會綜述
27.會計專業研究生培養問題研究——基于我國高校的調查數據
28.會計專業研究生教育中質量管理的引入
29.會計專業導師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思考——基于非會計專業背景生源
30.高等院校會計專業研究生教學改革的設想
31.實證會計教學模塊優化設計——基于會計專業研究生實證會計研究方法課程體系的設計
32.論我國大學會計碩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有關問題
33.從我省高校實證會計研究狀況談研究生教學改革
34.將職業能力融入研究生學生活動的思考——以重慶理工大學會計學院為例
35.全國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全體會議暨教學管理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36.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探索
37.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以江蘇科技大學為例
38.以“聯系學長制”培養全日制會計碩士研究生
39.關于研究生會計專業教材改革的思路
40.淺談我國會計專業研究生培養:走出誤區,回歸本義
4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研究生教育發展——新疆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研究生質量管理建設
42.研究生階段會計電算化課程內容設置研究
43.鞏固成果 攻堅克難 不斷開創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新局面
44.會計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實驗教學:共生與互動
45.淺談我國會計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重構
46.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著力打造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品牌
47.會計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創新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沈陽理工大學為例
48.談我國會計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與對策
49.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制度實踐與反思——以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為例
50.擴招形勢下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基于碩士研究生自身知識結構的視角
51.全國第三屆研究生會計學術討論會綜述
52.關于會計學研究生《管理會計》學位課程建設的思考
53.美國紐約大學會計專業研究生選修課程簡介
54.會計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問題的思考
55.會計信息質量對研究生部一體化運行的作用
56.高校研究生會創新模式探究——基于西南財經大學會計碩士聯合會的實例
57.新形勢下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究——以會計碩士為例
58.日本會計專業研究生教育方式的可借鑒之處
59.全國第三屆研究生會計學術討論會在中南財大舉行
60.上海市會計學會成功舉辦2016年第十一屆長三角研究生學術論壇
61.如何解決會計研究生培養的雙向欠缺問題
62.關于在我國開展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探討
63.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1984年招收管理會計博士研究生
64.上海市會計學會舉辦2012年長三角研究生學術論壇
65.會計碩士專業學位(MPAcc)培養模式的思考
66.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與模式創新研究——基于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設的經驗
67.全國第三屆研究生會計學術討論會綜述
68.基于默會知識的會計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教學制度改革
69.北京地區成立研究生會計研究會
70.我國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
71.會計專業研究生學術創新培養實證研究
72.第九屆長三角會計及管理類研究生學術論壇在滬舉行
73.淺談研究生會計電算化教學
74.全國財經院校研究生會計學術討論綜述
75.會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76.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提升路徑研究——以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為例
77.雙導師制: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必然選擇
78.互聯網時代下會計學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79.我國學術型會計碩士研究生教育方式改革
80.基于“社會責任”理念的會計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探索
81.淺析會計專業畢業生專業技術水平現狀
82.會計專業研究生教育滿意度研究的文獻綜述
83.《會計研究》百期回顧及中國會計理論研究透視
84.關于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理論研究的路徑演變
85.會計科學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
86.高校會計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87.默會知識視角下會計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存在問題及策略研究
88.“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的會計專業碩士培養SWOT分析與培養模式探索——以廣西財經學院會計碩士為例
89.會計專業碩士應用能力培養創新研究
90.我國第一位會計學女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教授曲曉輝
91.我國會計實證教學的現狀及其思考
92.日、美會計教育目標及其啟示
93.“互聯網+”對會計研究生教育的影響
94.“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的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特色探討——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
95.回顧與展望:中國會計信息化30年學歷教育的理性思考
96.會計學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
97.開拓創新的北京工商大學會計學科
98.“多元互動”教學模式在會計研究生培養中的應用
99.面向職業化要求:我國會計教育改革新取向——會計碩士專業學位(MPAcc)教育的定位、過程管理與質量控制
100.《財務與會計》:我學術生涯的源頭
101.會計學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探討——基于安徽大學商學院的教學實踐
102.我國會計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構想
103.會計學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思考
104.中外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
105.關于在我國開展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探討
106.關于會計專業研究生培養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107.會計專業研究生學術創新培養實證研究
108.全國會計研究生第四屆科學討論會綜述
109.中國會計研究生教育的成就、問題與發展方向
110.會計研究生教育:存在問題之探究
112.我國學術型會計研究生教育方式安全改革
113.如何解決會計研究生培養的雙向欠缺問題
關鍵詞:沙特 會計教育 啟示
沙特阿拉伯王國(Kingdom of Saudi Arabia)簡稱沙特阿拉伯或沙特,位于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國土面積225萬平方公里。截止到2014年底,沙特總人口約3 080萬人,其中,外來人口1 010萬人,占總人口的32.79%,主要民族為阿拉伯族,還有少量的貝都因人。2014年,沙特的人均GDP為24 453美元,世界排名第31位。石油和化工業是沙特的支柱產業,70%以上的財政收入來自石油收入。1990年7月,我國與沙特建立外交關系,此后雙方的經貿合作日益加強,在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等方面簽署了多項合作文件。
一、沙特的大學會計教育
在沙特,最早開展商科高等教育的是沙特國王大學的管理科學學院(之前稱為商業學院),時間為1959年秋季。隨后,阿卜杜?阿齊茲國王大學的經濟管理學院于1967年,石油與礦業大學(現更名為法赫德國王石油與礦業大學)的工業管理學院于1974年也開始進行商科高等教育。這三所大學均提供會計學本科與碩士研究生教育。另外,還有兩所大學也開展了會計學本科層次的教學,它們是法希爾國王大學和烏姆?阿爾庫拉大學(King Faisal and Umm Al-Qura)。當然,各大學在培養學生的具體過程中存在一些差異,本文以法赫德國王石油與礦業大學(以下簡稱“法赫德大學”)為例介紹沙特大學會計教育的有關內容。
(一)本科教育的課程體系。能夠進入大學修讀會計學學士學位者需具備的基本條件是普通中學的畢業生或中等商業學校的畢業生,但對中等商業學校畢業生的要求較高,必須是成績績點為A的優秀畢業生。對于畢業總學分的要求,各校之間亦存在差異,有的大學為12分,有的大學為132學分,法赫德大學的畢業總學分要求為136學分,其中51學分為純會計課程,占畢業總學分的37.5%,該校將課程分為六類:校級必修課、院級必修課、系級必修課、選修課、跨學院必修課和自由選修課,學制為四年八個學期。具體課程如下:
1.校級必修課。見表1。
2.院級必修課。見表2。
3.系級必修課。見下頁表3。
4.選修課。在選修課模塊,男、女生至少選修的學分是不同的,男生需選修9個學分,而女生則需選修6個學分,具體課程如表4所示。
5.跨學院必修課。該類課程是學生的必修課,但開課單位是其他學院,其目的在于實現學院之間知識的交叉,提高學生知識的綜合程度。見表5。
6.自由選修課。該類課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要自主選擇,具體可以選修的課程在學生手冊中會有列示,包括本系的課程,也包括其他系的課程。男生需選修9個學分,女生需選修12個學分。
7.學生成績評定。從表6可以看出,沙特大學的學生成績評定等級與我國類似。我國對學生的評價一般分為五類:優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90分)、中等(70分―80分)、及格(60分―70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在沙特,學生的成績由三部分構成:中期測試占20%,期末測試占40%,平時作業占40%。
(二)碩士教育及課程體系。沙特大學的會計學碩士教育始于1976年,最初有三所大學招收碩士研究生,入學條件是申請人要取得學士學位。沙特各大學的碩士研究生項目在時間長度、教學內容上也存在明顯差異。法赫德大學的碩士項目分為兩個培養階段:課程教學階段與學位論文階段。其中,在課程教學階段將課程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兩類,共27學分。從學分結構來看,高級會計課程為15學分,另外12學分為高級商業和經濟課程。對碩士研究生學業成績的評定類似于本科生的評價標準。畢業總學分要求為36學分,學制通常為三年六個學期。具體課程如下:
1.必修課。見表7。
2.選修課(至少選修6學分)。如表8所示,其中,成本理論課是必選的課程。
3.學位論文(共分)。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可以是會計領域中的任何問題。在完成學位論文的撰寫之后,需要進行論文答辯,答辯小組通常由三位教師組成,其中,有一位教師來自其他學校或機構。
(三)會計教師的職稱及任職資格。在沙特所有大學,如果想要一直從事教學工作,取得博士學位是必要的條件。在評定講師資格時,有無職業資格并不是一項基本條件。然而,近年來的實際狀況是,在評定碩士學位持有人為講師資格時都會被延后,其目的在于鼓勵這些人去取得更高的博士學位。如表9所示。
(四)會計教學方法。在沙特,結合黑板示范的講授和書面作業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會計教學是在一間坐滿學生的大教室里,有些課程的人數甚至超過了80人,一些必修課也是如此。沙特大學的會計教學以阿拉伯語為主,有些學校也選擇阿拉伯語與英語雙語授課。沙特大學的大部分阿拉伯語教材從埃及進口,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由沙特學者自主編寫的,其中的歷史原因是沙特的教育政策多年來主要受埃及影響,而且在沙特建立大學之前,沙特的學生大多數是到埃及讀大學,因此必須學習埃及的課程內容,使用埃及的教材。沙特大學會計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對理論的強調和對實踐技能的輕視,即“重理論,輕實踐”。同時,也很少強調對學生批判性分析、反思性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的培養。此外,由于大多數學校的本科生取消了學期論文,學校圖書館的使用頻率也隨之大幅降低。因此,沙特的學者已達成了一項共識:為促使學生為其自身考慮,應該采用更加具有革新精神的教W方法與技術,培養學生具備繼續探尋知識的能力,這樣一來,即使他們走出了學校,學習過程依然可以繼續。
(五)沙特大學會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沙特學者認為,在沙特的大學會計教育過程中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突出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計算機會計教育的不足。沙特大學會計教育中存在的明顯問題之一是計算機在會計領域應用的教育不足。從其課程體系中可以看出,與計算機會計有關的課程主要包括兩門:必修課當中的會計信息系統和選修課當中的計算機在會計與審計中的應用。同時,對計算機會計感興趣的教師與學者更是寥寥無幾,導致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相關理論研究匱乏,無法指導會計實踐,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2.高質量會計教材的匱乏。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來看,沙特均缺乏高質量的會計教材,這是另外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沙特的會計教材主要有兩個來源:埃及和美國。對此,有沙特學者指出了這種狀況的弊端:引進的會計教材在質量上并不是最好的,而且與沙特的經濟社會環境相關性并不高。因為引自埃及的教材中處理的是埃及的經濟業務,是以埃及的審計、會計準則、法律為依據的,與沙特的會計實踐差別明顯。從美國引進的會計教材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行方法是立足本國實際,參考歐美國家的數量研究方法而非它們的會計實踐來編寫符合本國實際狀況的會計教材。
3.會計研究的缺乏。科學研究被視為大學學術機構的主要任務之一。然而,沙特的會計研究受到限制,主要是因為會計教師缺乏自由時間。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太重,大約每星期有12個小時的教學工作。當然,這種狀況并非沙特所獨有,而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一種普遍現象。
二、對我國大學會計教育的啟示
(一)對本國語言與文化的重視。通過沙特的大學課程體系可以看到,其校級必修課均為本國語言與文化課程。反觀國內的大學培養計劃,英語的地位遠高于漢語。這樣帶來的問題是會讓學生產生誤解,以為英語的地位高于母語,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英語,但實際效果卻并不理想。同時,課程體系中對本國文化的內容也很少涉及,造成本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上出現問題,而且學生對本國語言掌握的程度也在不斷降低。值得慶幸的是,國內的一些學者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一些學校也在改變現有的課程體系,這些問題已有所改善。將更多的本國優秀文化與語言納入大學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本國文化的滋養下健康成長應該成為一項基本原則。我國的教育應該面向世界,但不能忽略的是學生成長的基礎,這一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本國的語言與文化。
(二)學生成績評定中對作業的重視程度較高。學習本身是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但我們主流的評價方式卻是終結性的。這種評價方式與學習的過程相背離,因而帶來了許多問題,諸如評價簡單、評價不客觀、對學生的激勵程度偏低等。因此,合理的成績評定應該是“淡化期末考試的地位,強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與監督”。沙特大學會計教育中將平時作業的占比確定為40%的做法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三)注重學生表達能力、思考能力的培養。在沙特的本科教學課程體系中有必修課“小組討論與研究”,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與表達能力。可以說,在我國的大學會計教學中對學生這類能力的培養是不夠的,尤其是本科培養階段。當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學生的原因也有教師的原因,但培養體系中該類課程的缺失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四)強化計算機在會計領域應用的教學力度。將當今時代視為一個計算機的時代并不為過,因為計算機正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會計領域也不例外。因此,加強計算機在會計領域的應用研究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我們要加強學生以計算機為工具的能力培養,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五)根植于本國文化特點與實踐的會計研究與教材編寫。教材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考資料,高質量的教材對于學生的學習非常有幫助。如何編寫出高質量的教材也是廣大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沙特會計教育中的問題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以借鑒的思路,那就是以本國的會計實踐為基礎,以歐美等國家的先進會計方法、數量分析方法為參考,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方法上先進,實踐上落地”的良好局面。對于會計研究活動依然要立足于本國的會計實際,研究和分析本國會計活動中所面臨的問題,為本國會計實踐問題提供解決的思路與方法。
(六)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學會學習與思考的方法。目前,我國的許多大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學習目的不明確是一個重要因素。借鑒沙特學者的觀點,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學。在當今社會,學習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的方式和重要內容。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才會有學習的動力,之后再談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等的培養才有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北方民族大學阿拉伯研究中心.世界伊斯蘭國家(國情與數據)[M].2014.
【關鍵詞】會計學科;會計學術研究;會計教育;會計
一級學科;學術評價按照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屬于會計學科的本科專業至少有會計學、財務管理和審計學三個專業,歸屬于工商管理專業類。其中,會計學專業設置最早,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部分高校就設置了會計學本科專業,其后不久,少數高校還一度招收了會計學專業的研究生;財務管理和審計學專業可以說是從原會計學專業中衍生、獨立出來的新專業。財務管理專業于1998年進入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審計學專業則于1998年作為試點專業進入該目錄,到2012年才正式進入該目錄。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會計學是“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之下的一個二級學科;盡管財務管理學和審計學在該目錄中尚不是獨立的二級學科(專業),但許多高校已經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自行設置了財務管理學(有的高校命名為“財務學”)二級學科(專業),并招收普通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審計學也可以獨立設置為二級學科,但目前尚不多見)。此外,在該目錄中,會計和審計研究生均被設置為專業碩士學位。會計學術研究、會計學科和會計教育三者是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會計學術研究和會計學科的設置直接服務于會計教育;會計學術研究的成果、水平、質量、風氣、活躍程度,以及會計學科設置的合理性,也會直接影響到會計教育的水平。反過來說,由于會計教育中的教師和學生是會計學術研究的主體,所以提高會計教育的質量理應成為會計學術研究最主要的動力;會計學科設置也會成為會計學術研究的制約因素。會計教育的規模、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以及會計學術研究的水準,都是會計學科設置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本文重點從我國當前會計學術研究的導向以及會計學科設置的角度,論述了會計學科面臨的發展瓶頸,以及對會計教育造成的不良影響。
一、會計學術研究的不良導向及其危害
(一)會計學術研究的不良導向
近年來,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所從事的會計學術研究形成了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將會計研究劃分為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兩種類型,而且基本上將實證研究等同于會計學術研究,同時對會計實證研究的理解和實際操作往往又非常狹隘。當前會計實證研究的基本做法是:利用一些公開的文獻數據,參考一些英美國家的外文期刊,運用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工具,通過相關分析或回歸分析來檢驗事先提出的假設。但是這些假設的理論依據及演繹推理過程常常十分薄弱,而且工具運用得并不嫻熟。也就是說,時下流行的會計實證研究已經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模式,從形式上看具有數理化、數量化、模型化、科學化、多學科交叉性等明顯特征,比較符合目前高等學校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積極推進高校國際化的潮流。在這種背景下,具有前述特征的會計實證研究幾乎變成了會計學術研究的代名詞。而除這類會計實證研究以外的會計研究類型往往被籠統地稱為規范研究。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的分類一度在經濟學中非常流行。20世紀50年代,經濟學界興起經濟解釋思潮,試圖將經濟學改造成像物理學一樣的實證科學,其研究類型當然首先是采用研究“是什么”及“為什么”的實證研究;“應該是什么”及“如何做”的研究被稱為規范研究,并因其不符合經濟學所追求的實證科學目標要求而受到排斥。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會計學界追隨經濟學的這種發展趨勢,將這一分類應用于會計學,并將實證研究作為正宗研究類型和研究方法,規范研究也受到相當程度的排斥和抑制。事實上,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的分類并不符合會計學作為一門技術性很強的應用性社會科學的學科特征,因為作為一門工程性質的社會科學,規范研究必然是其最重要的研究類型。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會計學界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升高校國際化的進程中受到了美英會計實證研究模式的深刻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將會計實證研究搞得更加模式化、更加極端了。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的會計學博士生及學術型研究生所做的研究幾乎都是實證研究,這些論文往往局限于資本市場等比較狹窄的領域,對于政府會計、管理會計、會計信息化等不太適合實證研究的專題則很少涉及。高校為了使得博士生和學術型研究生盡快掌握會計實證研究的技巧和方法,不但成倍增加“計量”課程、削減會計類課程,而且舉辦的校內外會計學術講座也幾乎都是“實證”風格的。學術型研究生對于大量來自于會計理論及實踐的會計問題視而不見,因為其難以寫成實證研究樣式的論文而不再感興趣,或者由于知識結構所限只能去寫實證研究類論文。在這種氛圍之下,會計實證研究的課題設計也更容易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師對于寫非實證研究類的會計論文沒有積極性,因為寫了也難以在被認可的雜志上發表。
(二)會計學術研究不良導向的危害
不可否認,開展一定程度的嚴謹的實證研究對于會計學科的發展是有益的,它有利于會計學與經濟學等解釋性學科的交叉聯系,從而開拓會計研究的新視野。但是,盲目推崇會計實證研究,不理性地任意拔高實證研究的地位、作用和意義,甚至將其視為會計學術研究的“正宗”或全部,則是很有害的。首先,盡管會計實證研究也進行一定程度的經驗研究,但由于受其總體研究目的所限,更由于其形成的模式化狀態,此類研究往往缺乏通過運用調查研究、案例研究、試驗研究等多種手段對會計實踐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從而無法滿足解決會計實踐問題、健全會計(包括管理會計和審計)制度及發展會計理論的需要。其次,由于受到研究目的及定量研究方法的限制,會計實證研究熱衷聚焦于資本市場等比較狹窄的領域,對會計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邊緣學科(如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管理會計、會計史及會計思想史、法務會計、國民經濟核算等)缺乏應有的關注。再次,會計理論通常表現為用于指導、評價會計實踐及其結果的建設性理論,在會計理論指導下形成的會計準則、制度、方案、對策,通常表現為定性假設而非定量假設,而這種理論和假設往往難以納入以定量研究為特征的實證研究模式。因此,該類研究通常表現為與會計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相脫節。最后,由于社會科學概念操作化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更由于會計研究工作者自身統計技術以及嚴謹性的欠缺,大量會計實證研究的研究假設缺乏比較成功的操作化過程(如對有關概念未經嚴格的定義、武斷地以某一單一指標代表內涵豐富的抽象概念、相同概念或指標采用不可比的計量方法等)。因此,會計實證研究往往在經驗層面上就缺乏可比性,也難以取得共識,而且相當多的此類研究中的研究假設缺乏明確的理論檢驗對象,其理論意義也就變得含糊不清。
二、會計學科未能實現有效整合且學科設置層次有待提升
(一)會計學科未能實現有效整合
會計學術研究之所以走上與自身的學科性質并不相匹配、進行會計理論與實踐比較脫節的會計實證研究的道路,與會計學科未能實現有效整合且受到強勢學科的擠壓有密切的關系。自盧卡∙帕喬利于1494年發表《簿記論》起,會計學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20世紀50年代,會計學正式分化為財務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兩大分支。眾多的會計分支學科(如成本會計學、稅務會計學、國際會計學、環境會計學、人力資源會計學、銀行會計學等)也在此后陸續形成,但這些分支學科卻被人們有意無意地納入財務會計學或管理會計學兩個分支。更令人遺憾的是,會計學分化為財務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兩大分支后,放棄了會計學長期以來的形成的原則和理論框架,從而使會計學失去了共同的理論基礎和學科基礎。財務會計學主要采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及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的概念框架,放棄了傳統會計學的原則和理論架構,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然而其概念框架卻陷入了難以克服的理論困境之中;而管理會計學雖然是一個多學科形成的交叉學科,卻與理論框架獨立的財務會計學并列為會計學的兩大分支。由于缺乏共同的理論基礎和學科基礎,將其他已經有所發展的會計分支學科硬性納入財務會計學或管理會計學框架的做法,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這些學科的發展。另外,從會計學中分化、衍生出來的財務管理、審計學,以及法務會計學、國民經濟核算等會計邊緣學科,長期以來也未能在理論上實現與狹義會計學的有效整合(曹偉,2015)。因此可以說,整個會計學科體系處于支離破碎的狀態。20世紀50年代,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界興起經濟解釋和實證研究的思潮,試圖將經濟學改造成像物理學一樣的經驗科學。196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可以認為這是對于經濟學科學化努力的一種肯定。在這種背景之下,經濟學無疑成為社會科學中的顯性強勢學科。20世紀50年代以前,會計學尚未受到經濟學實證思潮的影響,長期以來會計研究者從會計實務和會計實踐出發,探索會計自身的發展規律,歸納總結出會計學的基本理論架構,并將會計學與相關學科交叉融合,不斷開拓會計學發展的新局面。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以芝加哥大學為代表的美國會計學術界,追隨經濟學的新的發展趨勢,將會計研究納入經濟學的研究體系中,逐步將實證研究作為自己的重要研究類型和研究方法,此外的研究方式一般被認為屬于規范研究,進而受到排斥和抑制。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會計實證研究在美國迎來全盛時期,進入20世紀90年代,會計學術界開始對實證研究進行反思。但是,實證研究范式目前仍然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會計學術研究中占據重要地位。可以合理地推斷,在美國的普通高校中,會計學這種實用性學科,受到經濟學這種強勢的基礎性學科的強烈挑戰。高校會計學的研究人員為了爭取更好的發展空間,主動將會計學納入經濟學的羽翼之下,使會計研究更多地成了經濟學研究的附屬品。但是美國是一個價值多元的國家,其高校也是高度自治和價值多元的,因此,實證研究以外的會計研究仍然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二)會計學科設置層次有待提升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幾乎全部是公立大學,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在學科設置方面執行國家教育部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規定,高校自行設置學科的自微乎其微。在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原國家教育委員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之前,會計學屬于經濟學門類之下的一個專業,從學士、碩士到博士學位及博士后制度均設置齊全,當時還沒有設置財務管理及審計學專業,會計學、財務管理及審計學的人才培養均通過會計學專業進行,并授予經濟學學位。1997年的學科、專業目錄中增設了管理學學科門類,會計學成為管理學門類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之下的一個二級學科。2009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規定:學科門類和一級學科是國家進行學位授權審核與學科管理、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學位授予與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依據,二級學科是學位授予單位實施人才培養的參考依據(第三條)。從此國家教育管理部門開始突出一級學科的作用,并按照一級學科對普通高校進行學科評估(此前是更突出二級學科的作用,并按照二級學科進行學科評估)。應當看到,會計學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具有很強的基礎性特征,屬于社會科學中的一個基礎性學科,其發揮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了工商管理的范疇;另外,只要有受托責任關系及其相應的會計活動,就需要相應的審計活動作為保障,因此審計的意義也早已超出了工商管理,財務管理也是如此。盡管這三個專業具有分立的必要性,但是三者相互依存、密切聯系,有共同服務于相同目標的一面,若不以宏觀綜合的視角看待和管理這三個專業,很容易畫地為牢、人為割斷聯系,從而難以實現三者共同的目標。在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科的評價和管理開始采取突出一級學科、淡化二級學科的背景下,各普通高校也開始按照學科門類及一級學科劃定自己的核心期刊范圍,并對核心期刊進行分級,以此作為對論文科研成果質量評價的依據。普通高校擬定的人文社科類核心期刊大多以SSCI以及教育部與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聯合推出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為依據。CSSCI收錄的期刊主要由中國社科院及省級地方社科院、各高校學報、國家級專業學會主辦的期刊組成。該期刊目錄很難照顧到技術性和專業性較強的學科,會計學和審計學各自只有一本期刊入圍就是例證。高校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等專業的教師和研究生為了能夠在學校認可的更高層次期刊上,紛紛轉向與會計理論、實踐、教學比較脫節的、與經濟學聯系更緊密的、逐步模式化的實證研究。這種局面的形成固然存在多方面原因,然而會計類學科設置層次低、自身缺乏話語權,則是其中不容忽視的兩個重要因素。
三、會計教育面臨嚴峻挑戰
由于社會和市場需求旺盛,就業門路寬廣,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都是很熱門的專業,辦學高校多、學生多、生源好、教師多是這三個專業的重要特點。會計類專業辦學層次齊全,本、碩、博都有,其中,碩士層次又分為學術型碩士和專業碩士兩種類型,有條件的高校學術型碩士開始采取碩博連讀的方式,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和培養質量;專業碩士不被鼓勵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后直接到實務部門就業。普通高校師資主要有兩個來源渠道:一是國內外博士畢業生(也有少數優秀的學術型碩士畢業生);二是從國外高校教師中引進(會計類師資主要來自美英國家或擅長在美英國家期刊的英語系國家或地區)。近年來,會計學術界本來就存在對于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的片面認識,而在按照期刊大類進行分級評價論文質量的制度背景之下,經過有關利益主體的博弈,最后在會計學術圈形成了一種比較穩固的均衡狀態,即會計學術研究只有做“會計實證研究”才能更好地生存。在這種學術評價制度和學術氛圍之下培養的博士生和學術型碩士生,由于將大量時間用于“計量”課程,滿足于依據一些現成數據及外文資料制作實證研究樣式的,對于會計、財務管理及審計的專業知識缺乏系統的學習和深入的研究。這些學生又成為將來國家最重要的會計學術力量和師資來源,他們作為教師又將同樣的學習和研究方式傳遞給未來的學生。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金融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日新月異,由此產生的會計、財務管理及審計方面的問題異常復雜、難解,不管是在政府監管層面,還是在社會和組織的管理層面,都對善于解決復雜問題的高端財、會、審人才有著強烈的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我國將由制造型大國轉型為創新型和金融型大國,不管是宏觀的經濟管理還是微觀的企業管理,難度都將成倍增加。財務管理作為金融管理和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被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從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的師資狀況、教學狀況和博士生的論文狀況來看,會計教育不容樂觀。先不說財務管理、成本管理、管理會計方面的人才能否滿足企業管理和經濟管理的需要,就拿具有基礎性、規范性、法規性的財務會計來說,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采取了與國際會計準則持續趨同的政策,而后者不僅不斷公布新準則、修改舊準則,而且越來越復雜化。而研究生由于熱衷于實證研究,對實證研究以外包括會計準則在內的其他領域缺乏足夠的關注和研究,因此對于國際會計準則中的一些關鍵概念(如資產負債觀、公允價值、資本保全、決策有用性等)存在似是而非的理解,對于會計準則與社會經濟環境的關系缺乏清晰的認識。這樣勢必影響國際會計準則在我國的正確運用,而會計準則則是資本市場健康運行和企業財務評價的重要基礎。
四、關于會計學科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對會計學科進行理論整合,充分認識會計學作為社會科學基礎學科的地位20世紀50年代以后會計學分為財務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兩大分支,并衍生出財務管理、審計學、法務會計、國民經濟核算等眾多的分支學科。可以看出,會計學科與其他學科一樣,遵循著不斷分化的總體趨勢。在對這些會計分支學科進行理論整合時發現,會計學科體系其實應當分為如下幾個層次:基礎會計學、狹義會計學(會計信息系統)、邊緣會計學科、廣義會計學。基礎會計學反映了長期以來支撐會計學發展的最基礎的理論結構,用來實現最基本的會計目標——分期核算企業投入產出的經濟效果。通過基礎會計學可以形成企業基本會計報表:綜合收益及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狹義會計學是建立在基礎會計學之上的會計信息系統,可以分為對外報告會計和對內報告會計兩個子系統。有人將財務會計等同于對外報告會計,將管理會計等同于對內報告會計,這種認識其實并不科學。因為如果是這樣,稅務會計、政府會計、社會責任會計等對外報告會計系統就無法整合進入會計信息系統,財務會計則容易被誤解為不具有內部管理職能。另外,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學科缺乏共同的學科基礎和理論基礎,二者各自發展其概念框架且共同稱之為會計學,在理論上難以自圓其說。而且,目前由FASB及IASB所主導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其自身也陷入了理論困境。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會計學科重新進行理論整合。理論整合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構建會計學的基礎理論結構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基礎會計學;其次,以基礎會計學為基礎,根據具體會計目標,建立對外報告會計和對內報告會計兩個子系統(狹義會計學)。狹義會計學依然符合會計學的四大基本假設。從基礎會計學(實質就是傳統會計學)到狹義會計學,既是學科分化的過程,也是學科交叉發展的過程。如對內報告會計可以看作是基礎會計學與管理學的交叉學科,稅務會計可以看作是基礎會計學與稅務管理的交叉學科等。典型的會計邊緣學科目前主要有國民經濟核算和法務會計學,它們屬于狹義會計學與有關學科形成的交叉學科,前者可以看作是會計學(主要是基礎會計學)與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等學科形成的交叉學科,后者可以看作是會計學與審計學、法學、檢查學等學科形成的交叉學科。這兩個學科雖然也是以提供貨幣信息為主,但由于它們不符合會計學的四大基本假設(主要是不符合會計主體假設),因此不將其納入狹義會計學下。目前,國民經濟核算通常設置在統計學科范疇,法務會計學則主要由法學學者在研究。會計學者可以發揮自身優勢,重點從會計學角度來研究國民經濟核算和法務會計學。廣義會計學則是對(狹義)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等學科所做的又一次整合。財務管理是從會計學延伸而來,可以看作是管理學與會計學的交叉學科;會計側重于資金信息的提供,財務管理則是對資金運動的直接管理,所以二者聯系緊密。審計是對會計和財務管理活動的鑒證和監督,所以審計學依存于會計學和財務管理。由于會計、財務管理和審計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三者同屬于會計主體價值管理(資金運動管理)的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從價值管理的角度,將會計學、審計學和財務管理(包括成本管理)等學科整合為廣義的會計學。從已有會計學科的基本發展脈絡可以看出,會計學科是在滿足經濟和社會管理要求的過程中,通過會計學與相關學科的交叉,以不斷分化的形態向前發展的。顯然,這種學科分化擴大了會計學的視野和研究領域,提升了會計的功能和作用。學科的交叉和分化對于學科發展無疑是一種重要的方式,但是還需要經常性地對學科進行理論整合。通過學科的理論整合,可以進一步發現學科之間的理論關聯,從而對有關學科進行調整,形成學科體系或學科群。比如,通過整合現有會計學科發現,有必要恢復和建立會計學的最基礎的學科——基礎會計學;將會計學分為財務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并不十分恰當;狹義會計學符合會計學的四大基本假設;一些會計學科之所以被稱為邊緣學科的理由;有必要按照價值管理將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價值評估等學科整合為廣義會計學;可以按照價值管理將廣義會計學、金融學、財政學、稅務學進一步整合為一個以價值管理為特點的學科群。另外,會計學界應當有會計學屬于基礎學科的意識,將會計學同時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門基礎性學科來進行建設,認識到會計學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工商管理的范疇。會計最基礎的功能是會計主體的貨幣計量和信息提供。會計主體不僅包括工商企業,還包括其他類型的企業以及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不僅服務于企業內部的各種職能管理,而且服務于資本市場管理、金融管理、稅收管理、國民經濟管理,以及法務管理、社會責任管理等。作為企業或組織綜合性財務信息的提供者,會計已經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并成為財政、金融、資本市場運行的不可分離的基礎。會計還是市場經濟得以建立和有效運行的前提條件。因為市場經濟建立在產權界定明晰的基礎之上,會計通過復式記賬法清楚地核算了法人財產權、所有者權益、債權人權益,以及所有者權益的重要來源——利潤,因此如果沒有會計,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都是難以想象的。從會計學中分化出來的審計學和財務管理學也已經遠遠超出了工商管理的范疇。只要有受托責任關系及其相應的會計活動,就需要有相應的審計活動作為保障。審計是國家財政資金運行的保障,是資本市場和金融運行的必要制度安排。這些都足以說明審計的意義早已遠遠超出了工商管理。另外,不僅工商企業需要財務管理,任何企業及有資金運行的組織都離不開財務管理,所以工商管理也難以涵蓋財務管理。
(二)提升會計學科的層次,增加學科建設和評價的話語權
在目前按照一級學科進行學科管理和評價的情況下,原會計學科被分割成幾個二級學科,各自為政,在政府和學校層面進行學科建設和評價的話語權很薄弱。因此,有必要在會計學科整合的基礎上謀求建設會計學一級學科。在國家沒有批準會計一級學科之前,會計界也應當有會計一級學科的意識,為會計學科的發展和評價出謀劃策。事實上,成立會計學一級學科的條件已經具備,筆者對此也做了專門論述(曹偉,2015),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①會計學有悠久的歷史和完善的基礎理論結構;②會計學擁有眾多的分支學科并已形成體系;③從會計分支學科中已經分化出財務管理、審計學等獨立的專業;④會計學科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工商管理的范疇;⑤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三個專業既有分立的必要性,又有整合的必要性;⑥會計學科各專業具備很強的社會需求和較高的招生規模。最近一次政府公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目錄(2011年)》,并沒有將會計學列為一級學科。會計學界、教育界、實務部門,以及會計主管部門、有關團體,都應為此積極努力。盡管客觀條件已經具備,如果主觀上努力不足,準備不充分,可能下一次還是不能成功提升會計學科的層次。要做的準備工作至少有:①對有關會計數據進行統計,以示會計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中影響之巨大;②對會計學科史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研究,以示會計學科和會計教育有著長期的淵源和共同的知識積淀;③呈現會計學獨特的方法和理論,以示會計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④從理論上梳理和構建會計學的學科體系,以示會計學科邏輯嚴謹、根深葉茂;⑤整合屬于一級會計學科的二級學科,論證這些二級學科的有機聯系以及共同的目標;⑥論證會計一級學科獨立的必要性,以及與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等二級學科的關系。
(三)精心打造會計類學術期刊,發揮會計類期
刊及同行評議在會計學術評價中的推動作用我國會計類學術期刊其實并非很少,只是在按照學科大類進行學術評價的背景下會計期刊被邊緣化了。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學目前歸屬在教育部學科目錄“工商管理類”之下。工商管理中的二級學科很龐雜,強勢二級學科是企業管理等;而且工商管理一級學科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的學術成果往往難以區分。因此,在進行學術評價時,這兩個一級學科通常是捆綁在一起選擇和確定核心期刊目錄的,導致屬于管理科學與工程以及企業管理方面的期刊幾乎壟斷了這兩個一級學科的核心期刊目錄。進入CSSCI目錄的會計類期刊只有《會計研究》和《審計研究》;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最近公布的“工商管理”及“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通用的A類期刊目錄,也只有《會計研究》屬于會計類期刊。但是,設置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三個專業的高校數量、碩博研究生人數、教師數量等指標,與管理科學與工程及工商管理類的其他專業相比,其相對數量要占絕對優勢。在這種矛盾非常突出的情況下,會計研究的論文成果自然紛紛轉向管理學和經濟學期刊,這也是會計學術界不愿意觸及會計問題、熱衷于所謂會計實證研究的根源之一。要扭轉這種被動局面,會計學術團體及會計學界的有識之士必須呼吁增加會計類期刊在學術評價核心期刊目錄中的數量。提高會計類期刊在學術評價中的地位,也是這些會計類期刊提升辦刊質量的必要條件之一。另外,還應當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創辦會計期刊以及會計學與有關學科相交叉的期刊,從而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目前,除了北大、清華等極少數高校分別創辦了以實證研究風格為主的會計期刊,絕大多數高校,尤其是一些老牌會計傳統高校都還沒有創辦或形成有影響力且風格鮮明的會計學術期刊。會計學術評價最終還是要靠內容評價,因此必須建立同行學術評議制度。
(四)反思會計研究方法論,避免學術研究模式
化和單一化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等專業,一方面表現出“很熱”的一面;另一方面,在目前的高校環境和評價體制之下,會計學術界人士(主要包括普通高校的教師和學術型研究生)盡管身在會計隊伍中,但又有意無意地極力回避會計中的問題,“一窩蜂”式地熱衷于比較模式化的會計實證研究。雖不能說這些會計實證研究與會計理論和實踐無關聯,實則是會計研究視野中的一個并非很大的領域;如此的“以偏概全”且追求形式化,又表現出會計學術研究“極冷”的一面。這一現象值得思考和研究。一位長期在國外任教、后來回國的著名會計學教授表示,在美國同樣存在這種現象。他說:“一個頭銜為‘會計教授’的學者,大概代表他是教會計的,他的學術專長很可能是信息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心理學。會計只是應用技術,經濟學與心理學才是學術。”這段話的前一句,可能意在說明存在于美國的一個事實:教會計的會計教授研究專長不是會計,而是經濟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充其量在其專長的學科中加入些會計的“佐料”。而后一句話,則意在說明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觀原因:會計只是應用技術,無須多加研究;經濟學和心理學是學術,所以教會計的老師要研究學術就要研究經濟學或心理學。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分為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自然科學中的工程技術學科更是包含龐大的體系,難道從事臨床醫學的,為了做學術研究就一定要從事生理或病理研究嗎?從事土木工程的,為了做學術研究就只能研究數學或物理嗎?從事建筑學的,為了所謂的學術研究和多發表SCI論文,就都要研究建筑科技嗎?顯然,這是不可思議的。會計現在難道還只是500年前的復式記賬法嗎?上述觀點反映出對學科的片面理解和對應用性社會科學的歧視。存在這種教學專長與研究專長相分離的現象是不合理的,是需要扭轉的,而不應當是被鼓勵的。會計研究走上模式化的“實證研究”之路,就是這種教學專長與研究專長相分離的表現。現在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擺脫這種局面。深刻認識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并且端正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認識,端正對于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的認識,無疑都是必要的。筆者認為,產生這一現象盡管與認識論有關,但最直接的原因還在于目前按照大類期刊等級評價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成果質量的制度背景下,會計學科作為一個二級學科,在制定評價規則方面缺乏足夠的話語權。可以想象,在科研隊伍十分龐大,擁有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等熱門專業的會計學科,在一些高校的科研評價中只認可《會計研究》和《審計研究》兩本國內期刊,會形成什么樣的學術生態和結果!
(五)在會計學術研究中重視“跨行業”和“跨學科”研究,拓寬會計學的研究視野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這已經是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的事實。但會計學科的學術研究卻不盡人意。高校會計研究的高端人才不愿意關注會計的核心問題,研究內容與會計理論和實踐越來越脫節,研究成果也不太被社會所重視,表現出“空心化”和“邊緣化”的趨勢。這一現象形成的總體原因比較復雜,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會計學科在20世紀經過學科分化以后,缺乏有效的理論整合,自身存在理論困境,從而未能形成嚴謹的學科體系;二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于世界會計學領導地位的美國會計學術界,在會計學科面臨自身理論困境及強勢學科的壓力之下,將服務于經濟學等學科的會計實證研究作為會計學術研究的正宗,從而使會計學術研究陷于狹隘的境地,并逐步偏離以解決會計問題為導向的正確道路。進入21世紀之后,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目標的引導下,我國高校為了盡快提升國際化程度和高校世界排名,通過制定有關學術評價制度,使美國高校學術界的會計實證研究方式迅速被我國會計學術界廣泛接受,而且其在國內的應用比美國更為模式化和形式化。應當說,最早在美國會計學術界開展的實證研究,是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與會計學相交叉的一種跨學科研究,不失為會計學術研究的一個發展方向。但遺憾的是,過分夸大了這種實證研究在會計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會計學術研究應當在夯實會計學科自身理論的基礎上,繼續走跨學科發展的道路,以擴大會計學科在社會和經濟管理中的作用,同時也為龐大的會計學術研究隊伍提供廣闊的研究視野和學術空間。傳統的會計實證研究應作為會計學跨學科研究的一個領域來看待,而絕非會計學術研究的全部。會計學跨學科研究的范圍是非常廣闊的。首先,會計學研究應注重與不同行業的結合。我國自從實行市場經濟、按照西方國家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設置會計學科體系以來,一直很注重一般工商企業會計的研究,但是由于矯枉過正,嚴重忽視了行業會計的研究,而一些特殊行業的會計問題卻非常具有特殊性和挑戰性,如金融、保險、農業、互聯網經濟等。其次,會計學術研究除傳統的納入解釋性學科研究循環的實證研究以外,應當大力開展與稅務管理、金融管理、財政管理、企業管理、國民經濟管理、法務管理、網絡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提升會計學科服務社會和經濟管理的能力,擴大會計學科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另外,在研究方法方面,逐步淡化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分類,突出經驗研究與理論研究和制度研究的結合;在開展經驗研究時,提倡調查研究和實地研究,鼓勵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舉。在進行學術評價時,應突出會計專業期刊,并注重研究成果的會計學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陳孟賢.當代會計研究方法:檢討和反思[J].會計研究,2007(4).
曹偉.論會計學科的理論整合及會計學的邊界[J].當代財經,2015(1).
曹偉.會計學一級學科設置探討[J].財會通訊,2015(1).
曹偉.應用型社會科學研究邏輯重構與會計研究方法反思[J].財會通訊,2014(10).
曹偉.論會計研究的研究類型和研究取向[J].甘肅社會科學,2015(2).
葛家澍,占美松.關于會計實證研究的思考[J].財會通訊,2007(12).
袁衛.機遇與挑戰:寫在統計學成為一級學科之際[J].統計研究,2011(11).
會計信息化是計算機相關專業和會計學專業復合而成的交叉性學科,其課程設置主要包括計算機類課程、會計類課程和交叉類課程。工科專業下的會計學方向實際上就是指會計信息化或者計算機在會計的應用。從圖1中可以看出,真正體現會計信息化特色專業的課程應是交叉類課程的設置,相應地承擔這部分課程的教師應該具備會計學和計算機復合型專業知識,而這也是當前教師隊伍中所缺乏的。以江西理工大學軟件學院為例,計算機類課程由信息工程系承擔,而會計類課程由經濟管理系承擔。會計信息化方向課程設置的基本思路見圖11.計算機類課程設置。表2給出的是工科背景下的會計學方向計算機類課程設置情況。從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校都開設了主要的計算機核心基礎課程,如計算機導論、C/C++程序設計、數據結構、JAVA程序設計、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概論、軟件工程、面向對象技術等。此外,有些學校開設了信息安全技術、信息資源管理、軟件項目管理等不同程度的交叉性課程。2.會計類相關課程設置。表3給出的是工科背景下的會計學方向會計類相關課程設置情況。從表3中可以看出,會計類相關課程可分為:經濟管理基礎課程,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原理、金融學、市場營銷、經濟法等;會計專業核心課程,如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學、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公司戰略管理、稅法等。從表3中也可以看出,軟件工程(會計學)在課程設置上呈現出以下特點:①本著會計核心課程優先原則,將會計的核心專業課程幾乎全部開設;②經濟管理類課程選擇性開設,一般主要開設管理學、宏微觀經濟學、統計學、經濟法等基礎課程,其余課程在課時剩余時開設;③相對于純會計專業,一些例如財務報表分析、會計制度設計、會計發展史、納稅會計、金融會計、預算會計、資產評估等課程,因總課時限制未進行設置或放入到選修課中。3.交叉課程設置。表4給出的是工科背景下的會計學方向交叉課程設置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以下幾個特點:①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設置的交叉課程一般主要包括會計信息系統、ERP、財務軟件應用等,但四個學校具體所設課程又不盡相同;②以江西理工大學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為例,交叉性課程可以分為理論復合型課程和實務復合型課程;③計算機審計方向的交叉類課程主要包括計算機審計實務、信息系統審計、計算機審計數據采集與分析等;④有的學校設有特色的交叉類課程,如金融信息系統、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ERP沙盤應用等。
二、培養模式
1.人才培養的基本情況。表5給出的是工科背景下的會計學方向人才培養基本情況,從表5中可以看出:①除大連交通大學外,其他學校均采用了四年制大學本科教育。②除大連交通大學授予管理學學位外,其他幾所院校皆授予工學學位。③關于培養目標及要求方面,大部分學校設置相關專業主要在于培養應用復合型人才,強調學科專業的融合與交叉,而江西財經大學在強調復合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④大連交通大學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進行五年制本科教育,授予管理學學位的同時,可授予第二學士學位。2.培養方向。以江西理工大學軟件學院為例,其《2010版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對軟件工程(會計學)規定了兩個方向,方向1為具有軟件背景的會計學方向,方向2為具有會計學背景的軟件工程方向,具體課程設置模塊見圖2和圖3。圖2給出的是具有軟件工程背景的特色專業方向課程設置模塊,從模塊中可以看出,公共基礎課占40%,剩余的60%中軟件工程課程18%,專業方向課42%,專業方向課占多數,故將軟件工程作為背景。而圖3給出的是具有特色專業背景的軟件工程專業方向課程設置模塊,從模塊中可以看出,公共基礎課占40%,剩余的60%中軟件工程課程42%,專業方向課18%,軟件工程課占多數,故將專業方向課作為背景。以江西理工大學2010級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為例,總學分為205.5分,公共基礎課74個學分,占36%,會計學方向課程88個學分,占42.8%,軟件工程課程43.5個學分,占21.2%。而大連交通大學學分制要求,五年內總學分不少于283分,其中公共基礎教育91個學分(32%),會計學專業教育73.5個學分(26%),軟件工程專業教育50.5個學分(18%),實踐教學68個學分(24%),若將實踐教學內容依次拆分為公共基礎課、會計學方向課和軟件工程課,其各自所占比例與江西理工大學基本相當。從兩所院校的實際課程安排看,兩校的軟件工程(會計學)人才培養方向更傾向于軟件工程背景的會計學方向,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大連交通大學授予管理學學位也是合理的。
三、工科背景下會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的認可度較低
以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為例,目前該專業認可度較低。在學生報考時,很多考生和家長會有疑慮,對該專業存在質疑。質疑的理由無非是:①軟件工程本身就是新專業,設立時間不長,教學質量存疑;②收費較高,高校設置該專業招生的動機受人質疑;③會計學放到軟件工程下說法新鮮,沒有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考生和家長難免對該專業遲疑。在學生畢業時,學生找工作和考研時處于比較尷尬的局面,主要表現為:①考公務員時,該專業的學生因授予工學學位,故不能報考會計學相關專業的職位,只能看作是計算機類的考生。②考研時,面臨兩難的抉擇,很多文科生在報考計算機類或軟件工程類專業時望而卻步,大多數學生選擇了考會計專業研究生,但是面試時該專業是否被會計系教師或報考學校認可也尚未得知,何況有的學校會計學碩士在進行調劑時明確限制外專業調入,軟件工程(會計學)是否能被看作是會計學相關專業尚無準確定論。③就業時,很多招考會計的單位都會對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的學生有些遲疑,懷疑這個“雜牌專業”。的確,類似軟件工程(會計學)這種跨學科的復合型專業現在社會認知度還較低。
(二)課程設置難度較大
從上述現狀中也可以看出類似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的難度系數較高,主要表現為:①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的學分相對于其他專業較多,具體表現為門次多且很多都是高學分的課程。②各高校無論在設置計算機類課程、會計類課程、交叉類課程時都各不相同,說明目前在高校尚未存在著統一的課程標準。③課程設置偏重于計算機類還是會計類沒有準確的定位,各分一半顯然效果不佳,但過分偏重一方,另一方則會較弱,以致無專業深度。④在安排完計算機和會計核心課程外,沒有較多的空間再安排管理類或經濟金融類核心課程,所以很多學校只開設了管理學、宏微觀經濟學等寥寥幾門,這顯然是不夠的。⑤有的高校在三年級時嘗試分方向進行培養,除授課和課程安排上有難度外,這種做法又會使學生對該專業更加疑惑,不知該如何自我定位。⑥軟件工程專業偏重于實踐應用環節,往往大四一年是在外實習,從而使在校學習的時間大大減少,課程設置難度大大提升,很多課程處于很難取舍的狀態。
(三)專業學習難度較大
從教學的角度看,類似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教學安排難度很大,計算機類課程可由計算機學院或系部承擔即可,會計管理類課程由經管學院或系部承擔即可,交叉類的課程由相應的專業老師負責即可。但是,從學習者即該專業的學生角度看,學好跨學科專業難度較大,特別是這種橫跨工學和管理學兩個大學科門類的專業。其難度較大的原因包括:①學習該專業的學生中有一部分為文科生,學習離散數學、C語言、Java語言等相關計算機課程難度較大,有的無興趣,勉強通過考試而已。②計算機相關課程知識多屬于顯性知識,且結構化特征顯著,而會計管理類知識多屬于隱性知識,很多是需要經驗的體會,且非結構化特征顯著,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顯著,勢必會造成初學者無所適從,從而增加學習的難度。③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課程較多,很多是高學分,這也無疑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在一個學期內要吸收和消化平均十幾門課程知識,難度較大。
(四)復合性較弱
跨學科交叉類專業設置的成功關鍵取決于交叉性意識的強弱,其理想的結果為強會計強計算機,但往往會造成強計算機弱會計、強會計弱計算機,甚至弱計算機弱會計,究其原因在于復合型較弱,具體表現為:①由于單獨的計算機課程和會計類課程設置較多,且總學分有限,故復合型課程的門數和學時有限,學習不能深入。②在單獨的計算機課程和會計學課程講解時,是完全獨立的體系,日常教學中往往呈現“兩張皮、無交叉”。③既懂計算機又懂會計的教師少,復合意識本身就不是很強。④目前大多數學生只是單純地學完計算機和會計類課程,沒有主動意識將兩者有效地進行結合,而很多復合型課程在第6、7學期開設,此時很多學生忙于考研和就業,學習精力不集中,故復合效果大大降低。⑤社會對會計信息化人才的持續性有效需求還比較弱,現在大多數還只是停留在會計軟件的應用操作上,普通會計學生也可以完成,更專業、更高端的會計信息化人才需求尚待進一步激活。
(五)人才流失
從長遠看,會計信息化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且勢必會受到社會的認可和重視,但目前高端、持續性有效需求尚未完全形成,故勢必會造成大量復合型人才的流失。而且,這種流失現象已在學生未畢業時表現出來:①很多學生選擇該專業時具有盲目性,有的是好奇心驅使,有的隨意填報,更有的是為了低分錄取有本科讀,因此很多新生在進校時就明確不會從事該行業;②計算機類課程的難度使部分學生畢業時更愿意從事純會計工作;③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就業對口的會計管理類軟件公司人才需求量小于供給量,就業環境和工作壓力也使得很多學生望而卻步。
四、建議與對策
軟件工程(會計學)等類似專業的出現適應了當前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是新興商務軟件產業在教育上的一種反應,與重慶理工大學等學校所開設的會計學(會計信息化)專業對應,都是培養復合型的會計信息化人才。不同的是一個是在軟件工程工科背景下復合,一種是在會計管理學科背景下復合,所以兩種專業設置的出發點和培養目標是相同的,只是培養方式和具體的培養要求有所不同。其實,在會計學科與之類似的專業設置還有法學(法務會計)、會計學(法務會計)。會計信息化和法務會計可以堪稱會計學科類兩大經典的跨學科復合型特色專業,本文從以下方面探索如何促進軟件工程(會計學)等類似專業更好地發展,盡早擺脫當前的尷尬局面。
(一)提升專業認知
既然明白了會計信息化和法務會計等類似學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那么政府、教育界、會計界、企業乃至全社會都應該逐步達成共識:無論是哪個特色方向,我們都應該認為它和財務管理、審計學一樣是會計大類專業,同時也可以被認為是計算機類或法學類專業,提高該類似專業在社會的認可度,讓畢業于該專業的學生們享受他們本來就應該有的但遲來的待遇。當然,這個過程不是一朝就可以實現的,這需要政府、教育界、會計界領導的重視與推進,需要我們該學科領域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更需要該學科領域學生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全面提升軟件工程(會計學)類似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提高其社會競爭力,進而提高該專業的關注度和知名度。無論是該學科領域的教師、學生,還是從事該領域的工作者,我們都應“韜光養晦、居安思危”,堅信一個理念,即復合型專業的明天是光明美好的,而走往美好明天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斷推進該學科領域的發展和深入。
(二)校企合作與雙學位式培養
提升軟件工程(會計學)等類似專業的認可度不是一朝完成的,目前就業和考研時的尷尬局面依然會存在,為緩解這種尷尬局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①繼續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將用友、金蝶、新中大、浪潮等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商務軟件企業引進學校,走向課堂,實現“校內培訓、校外實習、推薦就業”全方位的互利合作模式。②借鑒大連交通大學培養模式,五年制培養雙學位人才,這不僅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兩大學科基礎知識、進行充足的校外實習和畢業實踐,也可以讓學生在就業時有了雙重保障和多種選擇。③鑒于四年制的限制,學校可采用雙學位的培養模式提升該學科學生的競爭力。對于那些有精力和能力的學生而言,可以開設會計學、財務管理等管理類專業的二學位,著重開設非會計核心類的其他會計相關課程以及經濟管理學科的其他課程,本著不重復設置課程的原則即可。在學生修得一定學時,獲得相應學分的前提下授予管理學第二學位。畢業工作時,工學和管理學雙學位證書勢必會對就業有所幫助。
(三)二維式復合課程體系設計
圖4給出的是二維式復合課程體系設計圖,橫軸代表會計類課程,縱軸代表計算機類課程,有四個交叉點。其中:A代表理論層次的復合或交叉,是將會計、管理與計算機相融合而成的交叉性課程,比如:會計信息系統、管理信息系統、ERP、信息系統審計、信息系統項目管理、信息系統資源管理、計算機財務管理等。B代表基于會計、管理理論思想的計算機實踐環節,是指將會計、管理應用到計算機實務中,嚴格意義上講很難剝離出該類課程,因為計算機作為應用工具,往往是將其思想應用到其他領域。C代表計算機實務與會計、管理實務的融合,主要是指信息系統軟件開發技術的實踐環節,即利用面向對象技術、Java設計語言等軟件開發工具進行會計軟件、財務管理軟件、審計軟件的開發,設計出簡單、易操作的管理類應用系統,比如工資系統的開發等。D代表基于計算機軟件開發思想的會計、管理實踐,即計算機在會計、管理領域的應用,該類交叉性課程復合性較強,主要有財務軟件應用(各類主流軟件的實踐操作環節,如用友U8.72、金蝶K3、SAP等)、Excel在會計中的應用、數據挖掘或數據倉庫技術在會計中的應用、計算機審計實務、ERP沙盤應用(企業模擬經營)等。由此可見,在二維式復合課程體系設計圖中,強叉課程主要是將計算機理論與會計、管理的理論與實務相融合,在本科教育中更多地偏重于該類課程的設置,但應該注意的是,在條件適合的情況可設置會計信息系統軟件開發實踐環節,提高學生開發動手能力。
(四)強化復合與交叉
軟件工程(會計學)等類似專業是否成功關鍵在于復合性和交叉性,不是計算機知識和會計知識的簡單疊加,而是“整合”。李剛(2008)曾在文中建議基于整合觀念的AIS學科知識體系構建應從專業層次和課程層次展開,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的設立已基本實現專業層次的構建。至于課程層次的構建,筆者認為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按照二維式的復合課程體系在理論和實踐環節開設復合型課程,強化知識的交叉和復合;二是在會計信息系統、計算機審計、財務管理信息化、軟件項目管理等復合性課程教學中,應淡化知識的簡單疊加,強化知識的整合和交叉,應突出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等管理知識的特色,應重視信息系統的需求分析和設計,并通過案例分析等實踐環節強化知識的整合,提升教學效果。
(五)準確的專業能力定位和人才分流
無論是軟件工程背景下的會計學方向(方向1),還是會計學背景下的軟件工程方向(方向2),無非都是在說明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該如何進行準確定位。實際上是在討論會計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應偏重于計算機還是管理,在培養中不可能對半分,肯定是有所偏重的,但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出既懂計算機又懂會計的復合型人才。其實,軟件工程和會計信息系統學科中強調信息系統開發應遵循結構化的開發思想,即堅持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和系統實施三步走。前兩步的實現既需要扎實的會計學知識,熟練掌握會計流程,處理會計業務,又需要應用軟件工程的開發思想和方法,對會計信息系統進行需求分析和設計,基礎的程序編程語言也是必須的。最后一步是系統實施和維護階段,或者主要是程序編程階段,需要軟件工程師來完成。
張新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企業財務質量分析、企業價值評估、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他是企業財務狀況質量分析理論的創立者。張教授從對現有財務分析理論的不足進行剖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財務狀況質量分析理論體系的設想,并以一系列概念體系為起點,從資產質量、資本結構質量、利潤質量、現金流量質量和財務信息質量等方面對財務狀況質量分析的理論進行了研究,從而形成了企業財務狀況質量分析的理論框架。他提出了眾多創新性的學術觀點,比如張教授提出了資產按照質量分類的理論,他認為資產按照質量分類,可以分為:(1)按照賬面價值等金額實現的資產,(2)按照低于賬面價值的金額貶值實現的資產,(3)按照高于賬面價值的金額增值實現的資產。再如張教授對比率分析在企業財務狀況質量分析中的應用做了深入研究探討,他指出,比率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于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質量分析,但是利用財務比率對企業財務狀況質量進行分析時必須注意財務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同時,還要重視對非貨幣性信息的使用。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專著《企業財務狀況質量分析理論研究》之中,該著作廣受學界和實務界的好評,曾先后獲得北京市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6年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管理三等獎等。
張教授除了在專業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多部、多篇關于財務質量分析的具有廣泛影響的學術專著和學術論文以外,在擔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1999年6月~2010年4月)期間,還在各類論壇和媒體上多次發表關于中國MBA教育、EMBA教育規律、中國國有商學院運作規律的演講和訪談。其中的“中國MBA教育:胸懷與信心”、“實力、質量、尊嚴”、“中國管理教育界只有對世界管理教育界有自己的貢獻,才能在世界管理界里有一席之地”、“靠模仿永遠得不到同行的尊重”、“必須努力維護中國EMBA教育的尊嚴”、“中國大陸高質量的EMBA師資不超過50人”、“MBA應定位為中低管理者”等觀點在中國MBA教育界引起廣泛關注。張新民也因此而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商學院院長之一。
在承擔繁忙的行政工作的同時,張教授始終站在教學的第一線。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改革,培養更多的企業管理人才,是張教授長期所致力的工作。在過去的十幾年間,他編著出版了多部教材,代表性的是《企業財務報表分析》、《企業財務報告分析》等教材。張教授還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教學條理清晰,講授透徹生動,深受學生的崇敬與愛戴,他主講的《企業財務報表分析》課程,2005年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張新民教授2006年獲北京市教學名師獎。
關鍵詞:產學研結合 會計專業碩士 培養模式
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環境和教育環境的快速發展和變化,及其引致的就業形勢的變化,推動了會計專業碩士教育在我國的迅速發展。會計專業碩士教育的迅速發展,對于培養高層次、復合型的會計人才隊伍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我國會計專業碩士招生時間短,培養模式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研究會計專業碩士發展顯得更加緊迫、重要。所以,構建一套適合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的新模式,對健全和完善國家高層次會計人才的培養體系,建設高素質、應用型的會計人才隊伍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現階段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現狀
目前我國會計隊伍十分龐大,從業人員至少有1 500萬人,但高層次會計人才卻不足10%,這說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供需存在結構性矛盾。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滿足社會對高級會計人才的需要,2003年國務院學位辦決定在我國首批設立21家培養高層次、應用型的會計專業碩士培養單位,培養職業化的會計專業碩士,2007年又有8所高校被批準為會計專業碩士培養單位,2009年教育部擴大招收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經批準,2010年、201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又新增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77家和71家,目前,我國已有177所院校有招收會計專業碩士的資格。近年來,在我國境內的跨國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大型企事業單位等,對會計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國各高校培養的會計專業碩士同質化嚴重,與會計學術型碩士培養模式相近,職業化特點不突出。這些問題反映出社會對會計專業碩士的需求有了新的變化,它要求會計專業碩士既系統掌握會計專業知識及技能,又能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綜合運用到復雜的商業環境中去。
雖然我國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在持續擴大,但由于很多高校會計學術型碩士培養先于會計專業碩士,多數高校一直延用會計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模式,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缺乏創新,從就業結果看,會計專業碩士和學術型碩士的區別并不大,同本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并沒有拉開明顯的差距,實踐證明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模式并不適用于專業碩士,這種培養方式沒有突出會計專業碩士的特色和優勢。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應當是:培養具有較好會計理論基礎、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熟悉國際會計法規和慣例的高素質、應用型的綜合會計人才。所以我們要探索出一條適合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的新模式,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并存的高層次會計人才,推動目前的會計專業碩士教育健康發展,提高會計人才服務社會的能力。
二、目前會計專業碩士學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結構不合理
師資問題是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能否成功的關鍵,然而目前新批準的及層次不高的部分會計專業碩士培養單位依然沿襲會計學術型碩士的導師結構,選擇理論功底深厚的教授作為會計專業碩士生導師。首先,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資深教授在授課過程中習慣以支配者的角色灌輸給學生書本上的知識,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給學生創新思維發揮的機會。其次,這些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太多的實踐經驗,對某些實際的操作教師本身并不是很理解,這不利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雖然實行了雙導師制,但由于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機制不夠健全,缺乏約束和激勵使得實務界的專家對會計專業碩士指導不到位,多數學校形同虛設。會計專業碩士不同于學術型碩士,會計專業碩士是為社會培養理論知識牢固、實際工作能力強、有領導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所以,高校的教師結構不能滿足培養優秀會計專業碩士的需要,這制約了我國會計專業碩士的發展。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會計專業碩士的課程除了7門核心課之外,大都是借鑒學術型會計碩士的培養模式設置的,雖也設置一些相關的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內容,但是職業特色不明顯,沒有按不同方向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課程,這種課程設置讓學生學到的知識和學術型會計碩士沒有本質區別,學到的知識廣而淺,沒有在某一特定職業方向獲得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實踐課程相對較少,缺乏訓練學生綜合素質的平臺。
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目標的定位應該是具有實踐性、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然而現有的偏學術型的培養方式理論課所占比例偏高,實踐課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實踐課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發散思維創新能力等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有的課程設置導致會計專業碩士的實踐性嚴重不足,這違背了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所以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應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以社會的需求為導向去培養會計專業碩士。
(三)學生實踐經驗不足
實踐環節對提高會計專業碩士的實際操作能力與綜合素質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高校在會計專業碩士培養過程中實踐所占比重偏低,導致培養的會計專業碩士與社會需求的應用型碩士不吻合,致使會計專業碩士就業壓力很大,在社會上沒有競爭力,造成高校會計專業碩士實踐經驗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首先,雖然高校已經意識到實踐對會計專業碩士的重要性,但由于辦學經費的緊張,高校沒有能力建設足夠的實踐基地供學生使用,實習場所大多是由企業提供,實踐能力的不足導致學生在社會上沒有競爭力,既沒有學術型碩士的研究能力,也沒有專業碩士的實際操作能力。
其次,學生的實習一般是在企業完成的,但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實習企業擔心影響生產秩序或泄露商業機密一般不會安排學生參加一線實際工作,企業只是把實習學生當作免費的打工者。而且實習是短期的,所以企業認為沒有必要也沒有義務去培養你。
學校沒有能力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企業又缺乏利益的驅動為會計專業碩士的實習提供幫助,這些原因導致了會計專業碩士實踐經驗遠遠不足,這不符合社會對高層次會計人才的需求,導致他們在社會上很難立足。
三、產學研結合的會計專業碩士創新培養模式
會計專業碩士綜合素質的提高僅僅依靠學校課堂教育是難以實現的,還要在大量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產學研合作教育在培養會計專業碩士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上獨具優勢,產學研合作能解決高校教師結構不合理、學生沒有實踐基地等問題,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深化和保障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對注重實踐的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措施,產學研結合模式,關鍵是促進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的真正融合,高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給學生和教師一個實踐基地、創新基地,企業也充分享受學校的人才資源和優先享受高校的科研成果,這樣實現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產學研的無縫對接。本文根據以上問題提出了產學研結合的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具體模式框架如圖1所示。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會計專業碩士創新培養模式有利于培養高層次會計專業人才,在國家強調創新驅動型發展戰略和經濟轉型的時期尤為重要。
(一)建立一套適合會計專業碩士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方式
建立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是提高高校會計專業碩士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這就要求研究方向的設置既要發揮學科優勢,又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提高職業能力為目標。在此前提下,課程設置要重視職業素養課程,鼓勵開設行業知識講座、職業道德等與職業發展相關的課程,緊跟時代的脈搏。課程設置包括核心課和選修課,核心課包括MPAcc教指委參考性培養方案給出的政治、英語、管理經濟學3門公共必修課及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審計理論與實務、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4門專業必修課。國際化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必然,筆者認為授課過程中要賦予政治、英語新的授課方式,政治多講授些國內外時事,英語改成商務英語,更多與會計背景相結合,為國家培養國際化的會計人才。
選修課以菜單式的方式,學生針對自己的就業去向選擇自己要上什么課。比如以職業目標為導向,針對注冊會計師方向,可以開設審計、財務風險管理、經濟法、稅法等課程,以幫助學生畢業時拿到CPA證。也可以根據地域特點開設相關特色課程,由于黑龍江省鄰近俄羅斯,對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為擴大學生的畢業去向,選修課中應加入俄語、國際商務與國際結算、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專題等課程。在會計從業過程中,對法律的了解對職業判斷、決策很重要,所以,在選修課中鼓勵多開設與法律相關的課程,增加學生對相關法律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在授課中還要重視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在教學方面要重視案例教學,小組討論,模擬訓練。案例教學的優點在于它選用典型案例,教師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與方法共同對案例進行分析、探討和推理,開發學生多維思考的心智模式,從而培養會計專業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選用典型的會計案例,貼近實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案例教學是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在案例中探尋經驗和教訓,通過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其職業判斷能力和素質。
為了加強會計專業碩士生動手能力和綜合實踐的訓練,應增加實踐學分,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性與應用性知識結合。教學方式改革著重改變傳統單一的課堂授課方式,將課堂搬進實驗室、企業財會部門和會計師事務所現場,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思維。在授課中,教師將基礎理論、典型案例與學科前沿知識融會貫通;在課程考核上,將調研報告、課題討論、案例分析及課程設計成果相結合;在學習方式上,將個人獨立學習與小組合作相結合,以此提高學生的協調組織能力和綜合素質。
(二)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滿足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的需要
目前我國高校中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的資深教師并不多,應實行“導師組制度”并發揮導師組的指導作用,優秀的導師團隊對于會計專業碩士論文及實踐的指導顯得很必要。在校內選擇科研能力突出,理論知識過硬的專職教授擔任校內第一導師,加強學生會計理論基礎素養,同時聘請校外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CEO等人才作為兼職導師,校外兼職導師不一定有多高的學歷,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會計實踐經驗和社會資源優勢,這樣由高校的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組成一個導師團隊,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形成互補,共同研究學生的培養方案,共同指導這些學生完成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課程,提高學生的社會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在校期間校內導師對學生的理論知識進行評價考核,校外導師對學生的校外實踐工作進行考核,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要互相學習,經常溝通完善研究生的培養方案。由校外導師介紹學生進入本單位實習,校內導師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應該積極參加校外的實務工作,教師帶領學生建立案例討論組,在企業工作中發現素材,進行案例研究與開發,研究過程中學生既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加深了對實際工作的理解,只有在邊學習邊探索中才能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高校對于取得成績的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要給予必要的獎勵,充分調動導師組的教學積極性和熱情,讓導師的創造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增加高校培養人才的實力。
(三)通過校企合作搭建研究生實踐基地
在應用型、高層次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過程中,僅靠學校的會計模擬實驗室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處在真正的會計環境中,真正熟悉會計的操作流程,處理現實的會計實務,才能領會會計工作的要領,在實踐中更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的意義。所以說進入企業進行現場實習對會計專業碩士能力培養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對學生以后進入企業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通過校企合作充分整合學校和社會資源,為研究生搭建創新平臺在會計專業碩士創新能力培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與企業聯合創建培養基地和研究中心,探索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創新機制,加大企業委托培養力度,與社會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有針對性地解決企業用人需求,同時借助企業在技術和經濟能力等方面的綜合優勢,發揮高校在理論研究、數據信息和學術研究等方面的優勢,引導導師指導學生為企業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研究生投入企業管理的實踐工作中,有利于鍛煉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從而提高其綜合競爭力。
學校也應成立專門部門,為參與合作的企業提供財稅培訓服務、財稅咨詢服務,幫助企業建立健全財務制度,進行稅收籌劃等,幫助企業員工了解最新理論知識,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促進企業健康、快速的發展。積極參與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企業,享有優先錄用優秀畢業生,優先享用學校的科研成果的權利,從而為企業注入新的活力,增強企業的管理創新能力。
(四)完善學位論文管理制度
在會計專業碩士學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畢業論文。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是學生的專業能力、思維方式的綜合體現,所以畢業論文在研究生的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學校應該從論文選題、數據處理方法、實用性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把關,監督其寫作。論文選題應從現實出發,針對會計及相關領域的實務問題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不應是進行純學術研究的文章,而應具有實用性和社會價值。論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或討論會計實務問題的案例分析、調研報告或理論結合實務的專題研究,應有數據或實際資料做支撐。論文內容更要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重點在于數量分析方法的訓練,數據處理方法的學習有利于提升會計人員的管理效率和判斷能力。如何從海量的數據中找到與決策相關的數據,如何將數據進行處理生成具有信息含量的信息,對會計專業碩士來說是一種必要的工作技能。通過在論文選題的確定、調查研究材料的整理與歸納、課題研究的方法與手段、數據的處理與分析以及論文的撰寫方法等方面對研究生進行訓練,能夠不斷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邏輯能力,強化其表達能力,這是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非常重要的環節。
(五)完善研究生激勵政策,激發學生創新熱情
建議學校設置完善的獎勵機制鼓勵企業、教師、學生的學習和工作熱情,促進產學研合作的發展。設定系統的評選方案,評選優秀研究生、優秀校內外導師、管理干部等,針對當代企業注重企業形象和企業社會價值的特點,發揮高校品牌價值對于企業的激勵作用,給予一定比例優秀校外導師以名譽上或其他方式的獎勵。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創新已經取代知識批量生產成為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完善研究生獎勵制度,以獎勤罰懶為原則建立三維的獎勵體系,設置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企業獎學金、專業獎學金等項目,資助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優秀學生。全面提高獎學金的標準,加大獎勵力度,激發研究生參與到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的實務工作、案例調研和案例研究中的熱情,讓更多的創新能力強的研究生在案例研究與開發和企業財務系統建設中突出他們的潛質,取得優秀的成果。
四、總結
會計專業碩士教育是一種不同于學術型碩士的特殊高等教育,其培養目標是為企事業單位及國家經濟管理部門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所以會計專業碩士應有獨特的培養方式,本文提出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會計專業碩士創新能力培養的新模式,建議高校從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師資隊伍建設、校企合作、建立政府產學研管理機構、研究生激勵制度和學位管理制度上進一步完善,在培養過程中以會計職業資格為導向,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社會培養高層次、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目前產學研結合的會計專業碩士培養還處于起步階段,培養模式還有待完善。X
參考文獻:
1.左健民.產學研合作與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J].教育發展研究,2013,(1).
2.徐雅斌.校企共建、產學研結合的工程型碩士研究生培養[J].計算機教育,2011,(10).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會計學專業;培養模式
今年四月,武漢商業服務學院更名為武漢商學院,被教育部批準為普通本科院校。專升本后,學校當務之急要對各個升本專業進行辦學定位,確定培養目標,突出辦學特色。現以武漢商學院會計學專業為例,如何做好專科到本科的對接,構建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作如下探討。
一、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會計專業是武漢商學院所有專科專業中學生最多的專業,目前在校學生1130人,占學校學生總數的11%,會計專業學生所占比重大,每年招生形勢好,師資力量較強,配備了一定的教學、實習設備條件,學生的專業功底扎實,每年畢業生就業狀況良好,這些條件為下一步申報會計學本科專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武漢商學院專科升本科后,會計學專業如何在專科基礎上發展本科教育,如何根據社會需要加強會計專業建設,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課題。當今社會,企業所面臨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對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實用化”,企業希望畢業生上崗就能熟練地工作,并且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作為與企業結合緊密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會計學專業,完全可以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既可保證學生的供給,又可滿足企業的這種要求,實現校企雙贏。通過對武漢商學院會計學專業建設研究旨在為社會培養更加優秀的會計人才。
二、構建人才培養模式
(一)優化教學體系
要培養出優秀的應用型人才,必須要有合理的培養機制,即要形成系統的教學體系:包括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素質拓展體系。理論教學體系包括一般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其中一般基礎課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溝通能力、運用外語、計算機的能力等,教學中要力求全面、扎實,夯實學生的基礎,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為以后進一步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專業基礎課傳授學生經濟和管理方面的基礎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能夠了解世界經濟動態,理解真實的經濟生活,也可以為學生后續學習打下相應的知識基礎。專業課教授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專業選修課培養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自身的個性發展。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模擬實訓、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它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為了保證實踐教學取得最好的效果,要認真編制教學大綱,加強專業實驗室、專業實習基地的建設,注重實踐教學的強化和創新,將實踐教學與正常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全面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素質拓展體系包括社會綜合能力和專業外延的訓練,也包括對學生身心的培養,即教學生如何做人。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積極進取,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能夠與他人團結合作,有文化、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
(二)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
確定合理的教學體系后,還需要進一步考慮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結合教科書、錄像、光盤、網上資源等,擴大課堂的信息量,不斷刺激學生的視聽,同時在多媒體的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通過幻燈片的演示,加上教師在黑板上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手段,注重不同教學手段的有效結合。在傳統的教學中,主要是教師的講授為主,不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消化理解,這不利于培養學生對問題的獨立思考,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更多運用課堂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幫助學生樹立新的探索式、研究式的學習方式。
(三)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為了規范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應該建立并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首先建立校和院系兩級教學督導組,通過課堂紀律檢查、教案檢查、觀摩教學、優質課競賽等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進行監控,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同時建立隨機聽課制度,隨時掌握教師授課情況,建立學生評教機制。為了保證評教的公平性,取消出勤率低于50%的學生的評教資格;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進行教學質量問卷調查,反饋教師授課情況;建立學生信息員制度,及時反映教與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以上制度,使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解決,從而保證教學質量。
(四)改革考試評價制度
大學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不應該再是應試教育。綜合考評一個學生對一門課程的掌握情況,不應該只看試卷成績,也應該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可以豐富課程的考核形式,比如進行口試、課堂討論、實際案例分析、寫專題論文等。這樣做可以使考核結果更客觀、更全面,也可以減輕學生期末考試的負擔,使學生不是臨陣磨槍,而注重平時對知識的積累和理解。而且要鼓勵教師加大試題庫建設,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不是為考而教。
(五)實現產學研結合
開展產學研相結合是培養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素質的有效途徑,是應用型本科院校進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途徑和平臺。學校應積極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與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穩定的校外實習場所,這對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和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等都具有很強的支持作用,教師也可通過與企業合作開發科研項目,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三、師資隊伍建設
新建本科院校必須從多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鼓勵和支持教師進行業務學習,參加部委、名校組織的學習班,進行學術交流、出國培訓等,鼓勵教師進一步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對于新進教師要進行崗前培訓,對每位青年教師指定一位教學水平高、作風優良的老教師或骨干教師進行全面指導。由于會計學是操作性很強的學科,應該提倡教學和實踐相結合,可以分期分批地讓中青年教師到實務單位工作一段時間,參加一些審計和咨詢項目。另外,還應聘請一部分實務單位的專家作為兼職教師,定期到學校開展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外面的世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更新知識結構,以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在加強校內師資隊伍建設的過程中,還應該加大優秀人才引進力度,注意吸收具有“雙師型”的人才。
會計學專業的理論與實踐非常密切,而且要求有很強的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計實踐要上升到財務管理、會計職業判斷、報表分析和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等高級層次,每一層次的實踐,除了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外,更多的還在于它所依托的深厚和廣博的理論功底,要具備將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具體實踐中的綜合運用能力,因此,會計學專業實踐性的特色還在于會計學專業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經驗和掌握熟練的實踐方法。對已掌握豐富專業理論知識的會計學教師來說,只要有實習鍛煉的機會,他們的實踐水平會提高很快。會計學專業教師若有豐富的實踐知識,他們在課堂教學中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生聽課的興趣與教學效果就會大大提高。新升本科院校要重視教師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應與學歷、學位、職稱一樣將專業實際工作經驗作為教師考核的硬指標,納入教師資格或職稱評聘的條件中。
會計學專業的教師必須向雙師型發展,既會講理論,又懂會計實務操作,這樣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應用型會計學專業人才。結合武漢商學院會計學專業的情況,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應定位為以滿足本區域經濟建設需要為導向,培養面向企業、組織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創新意識,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動手能力,并掌握學習技能的應用型會計人才。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從目前會計教師的師資隊伍方面來看,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加強教師對社會實際的了解,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優化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針對會計學生應用性強、發展快等特點,要有計劃地派出專職教師“頂崗實踐”,有目標地聘請兼職教師“項目指導”,選派專業教師到國內知名院校研修、訪問,給教師提供了解和聯系社會的窗口,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以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支柱,以行業專家、能手兼職任教為輔助,建設一支專業理論功底厚、實踐應用能力強、適應地方高等院校會計專業教育發展需要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吳運霞.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統計教育,2006(2)。
[2]梁美儀.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會計模塊化教學探討一以東莞理工學院為例[J].會計之友,2011(3)。
[3]張帆,張繼河.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探討[J].科學文匯(下旬刊),2011(6)。
[4]張一貞,夏冰.論財會人才的培養模式[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1)。
[5]王勇.財經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遼寧高職學報,2005(2)。
[6]吳九占.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與教學模式的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5)。
[7]何軍峰.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思考[J].會計之友,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