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少兒保險論文

少兒保險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4-11 17:19: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少兒保險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少兒保險論文

篇(1)

論文摘要:未來的30年內,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將不斷加快,如何承載4億多老年人群的各種需求,是一個十分嚴峻的社會課題。由于城市老年人口的撫養具有相對較強的社會性,因此,城市人口老齡化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更加突出。以齊齊哈爾市為例,就如何面對和把握城市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提出積極的應對策略。

我國在1999年已經進人了老齡化社會,雖然目前人口老齡化問題尚不突出,但其所帶來的影響已經呈現出不可低估的態勢。從現在開始,提前準備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和對策,對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城市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點

1.老年人口數量大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口預期壽命日益延長,老年人口數量逐年增加。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間,我國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萬。21世紀初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億,2004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43億,占總人口的10. 97%,同年我國老年人口總量約為世界老年人口總數的1/5,亞洲的1/2。

2.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快

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提升到14%,日本用了24年的時間,發達國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時間,我國只需25年或26年就可以完成這個歷程。齊齊哈爾市人口老齡化起步較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5. 6%,齊齊哈爾市老年人口比例只有3. 7%;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國老年人口比例為7. 0%,齊齊哈爾市老年人口為303255人,其人口比例為5. 6% ;2005年,全國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到7. 9%,而齊齊哈爾市的老年人口比例為7. 2%。雖然齊齊哈爾市人口老齡化較全國起步晚,但增長速度比全國快。預計到2010年時齊齊哈爾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將達到9. 1 %,到2020年時將達到14. 3%。

3.區域間人口老齡化進程差異較大

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人口老齡化發展明顯快于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以最早進人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遲進人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寧夏(預計2012年)比較,時間跨度長達33年。齊齊哈爾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介于二者之間,在2005年進人老齡化社會。

4.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

發達國家在進人老齡化社會的時候,已經具備雄厚的經濟實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0000美元以上。如日本在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達到7%和10%時,人均GDP分別為1967美元和11335美元。我國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為6. 96%時,人均GDP只有840美元。2005年我國人均GDP剛剛超過1000美元,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0%時,人均GDP也僅為3000美元。閉因此,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和物質基礎還比較薄弱。齊齊哈爾市的GDP更是在全國平均值以下,齊齊哈爾市2000年老齡人口達到5. 6%時人均GDP為590美元,2003年時人均GDP也只有780美元,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到2020年人均GDP預計在1600美元左右。

二、今后一段時期內城市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對21世紀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的研究指出,從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年均增長速度可達到3. 28 %,大大超過總人口年均0. 66%的增長速度,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 48億。從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齡化階段,1949~1958年和1962~1973年的兩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在2021~2050年都要進人老齡行列。同時,由于總人口逐漸實現零增長并開始負增長,人口老齡化將進一步加速。到202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增加到2. 7億,與0~14歲少兒人口數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從2051年到2100年是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2051年,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峰值4. 37億,約為少兒人口數量的2倍。直到2100年,老年人口總量仍然高達3.18億。

2030年到2050年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最嚴峻的高峰時期,這個即將持續20年的老年人口高峰,使得我國老年人口撫養比將保持在40%~50%,這必將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不小的壓力。但是,從現在到2030年這20多年時間,是有利于發展經濟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大、低撫養比的“人口紅利期”,是我們在人口老齡化高峰到來之前,提前準備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有利時機。我們應該正確面對并及時把握這個機遇期。

三、城市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形勢

1.老齡人口的高齡化趨勢將愈顯突出

我國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已從1990年的800萬增長到2000年的1100萬。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2001年到2020年,高齡老年人口將達到3 067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2. 37% ;2021年到2050年,高齡老年人口將達到9 448萬,占老年人口的21. 78% ;2051年到2100年,高齡老人將保持在8000一9000萬,占老年總人口的比重將保持在25% ~30%。齊齊哈爾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數大約為3萬人,占總人口數的0. 54%,占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9. 7%左右。預計2020年時齊齊哈爾市大約將有9萬高齡老人,占全部65歲及以上老年人總數的12%,比2000年時要多出6萬人左右。

2.勞動力資源由豐富走向短缺

我國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人口出生率雖然明顯下降,但由于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前出生的大批人口此時正處于勞動年齡階段。因此,我國雖然已進人了老年型社會,但勞動力資源仍十分豐富,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但這一優勢將在21世紀20~50年代逐漸消失,屆時我國將出現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勞動年齡人口短缺等問題。齊齊哈爾市2000年15~34歲人口比重為36. 82%,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有所下降,35~44歲人口比重為18. 50% ,45~59歲人口比重為16. 65%。這些人將在2015年后步人老年,隨著新增勞動力的減少,也將面臨勞動年齡人口短缺問題。

3.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隨著我國高齡老人日益增多,加上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將引起家庭規模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兩代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代際人口結構將形成4:2:1的格局。子女負擔的加重,很難對老人照顧周到,也很難使老人與子女共同居住,這勢必導致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的不斷弱化。

4.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壓力增大

我國正在與發達國家一樣經歷著人口老齡化,但與之相比,我國的社會準備和保障功能還嚴重不足。具體表現在:

養老保障的負擔日益沉重。2004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的支出總額達3 502億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 %,中央財政對基本養老保險的補貼支出攀升到522億元。離休、退休、退職費用也呈現連年猛增的趨勢。政府、企業、社會都已經感到養老保障方面的壓力正在顯著加大。

長期照顧老人的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老年人由于一些常見的疾病導致的長期失能與殘障而需要長期醫療護理。2005年我國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數量為1 270萬人,2020年將超過2 000萬人,2050年將達到3 800萬人。如果再加上生活半自理人群,規模將更加龐大。目前,我國共有各類老年社會福利機構3. 8萬個,養老床位120.5萬張,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僅有8. 6張,與發達國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養老床位數50 ~70張的水平相差甚遠。我國老年人長期照料服務制度建設才剛剛起步,就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醫療保障資金需求壓力急速膨脹。老年人隨著生理的老化,患病的概率大于其他年齡組。據統計,老年人的人均醫療費用支出是在職人員的3~5倍。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重的上海,老年人的醫療保險費用總支出已經占到了醫療保險費用總支出的2/3。齊齊哈爾市老年人的醫療保險費用總支出也已經接近醫療保險費用總支出的2/3,到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高峰時期,醫療保障費用的需求將更加突出。

5.人口老齡化提高了社會負擔的系數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繼續實行,以及“人口紅利期”的消失,我國將出現嚴重的勞動力不足現象。屆時老年人的撫養問題將不斷加劇,2000年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撫養15. 6個老年人,預計2025年撫養29. 46人,2050年撫養48. 49人,這將導致老年撫養比的增加。以齊齊哈爾市為例,老年撫養比由1990年的5. 37%上升到2000年的7. 42% ,10年間提高了2.05個百分點,這比國家同期增長速度還高出0. 35個百分點。根據預測,到2020年,齊齊哈爾市老年撫養比將上升到17.92%。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深人,勞動年齡人口撫養的重點將由少兒人口轉向老年人口,社會負擔系數將進一步加大。

6.老齡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對衣、食、住、行、醫療、精神消費等方面的需求增強,這將影響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投資結構的變化,促使老齡產業的興起。據預測,目前我國老年人可消費資金約達3 000一4 000億元,預計2020年老年人潛在市場購買力約為14 000億元,2050年可達50 000億元。有經濟學者預測,未來十大最有潛力的消費領域中包括老年用品市場。

四、應對城市人口老齡化的策略

1.抓住機遇發展經濟,增強社會承受力

未來30年,我國少兒人口的比重很低,老年人口的比重也不算太高,總負擔系數較低,但勞動力資源空前充足,并以每年600萬的速度增加。這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動過程中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分有利的“人口紅利期”。隨著“人口紅利期”過后,社會撫養比上升的“人口虧損”期將會接踵而來。如果我國的經濟得不到較快發展,社會將不堪重負。因此,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段關鍵的準備期,積極調動勞動力資源,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增強國力,以利補虧,為迎接老齡高峰的到來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2.健全城鎮社會養老保險體系

我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面還沒有涉及全民,我們可以借鑒國外以國家養老金為基礎、職業養老金是主導、個人養老金為補充的做法,強化社會保險金的收繳力度,完善養老金發放制度,由社會保障機構直接發放基本養老金。要激勵各類企業為職工繳納保險,提高個人參加養老保險計劃的積極性,同時要鼓勵發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對于那些不能享受養老保障、經濟貧困的老年人,要通過社會救濟制度提供幫助,也可以將其房屋財產投資到城鎮產業養老保險公司,以房作價人股,再按照股份領取養老金。在人口老齡化最嚴峻時期到來之前,我們要逐步形成集養老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于一體的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保障體系,這是從根本上解決老齡社會日益突出的養老問題的重要舉措。

3.完善老年醫療保障制度

人口老齡化特別是高齡化帶來的醫療保障問題是嚴峻的,我們要加快醫療保險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步伐,激勵數量眾多的集體、非公有制企業職工參加醫療保險,擴大參保面,同時充分發揮商業醫療保險對老年人醫療保障的補充功能,將貧困老人納入到社會醫療保險中來,完善醫療救助制度。逐步建立醫療費用由企業和個人共同負擔、社會統籌醫療基金和個人醫療賬戶相結合的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險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醫療需求。

4.構建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

我國是以家庭養老為傳統的國家,加之我國全方位的社會養老體系還沒有健全,使得絕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家庭養老。但是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在逐步弱化,這就需要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形式。社區是除家庭之外老年人最主要的活動場所,街道辦事處可以組織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到老年人家中提供日常事務服務,也可以開設老年人食堂、健身娛樂活動場所和心理咨詢診療室,從物質和精神上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時,要積極推進機構養老服務,建立不同檔次、不同時間段的養老院、托老所等養老機構。逐步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主體、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

5.加強老齡產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各地區針對老年人需要的消費品和設施的研發生產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能滿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各種產業,例如老年家政服務業、醫療保健服務業、老齡專用品制造業、老年精神文化娛樂業、老年房地產業等。老年人消費市場是具有廣闊前景的、龐大的潛在消費市場,發展老齡產業可以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擴大我國內需,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

篇(2)

【關鍵詞】人身保險需求;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一、我國人身保險需求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一)我國人身保險需求的狀況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保持了30%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保險需求的快速增長。200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90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關,根據國際經驗,這一階段人們的消費需求開始升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人們對人身保險的需求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從經濟學上講,人身保險需求主要是針對消費者有購買能力的需求,即保險的有效需求。這部分需求是人身保險商品使用價值量指標,可以用人身保費收入來表示。用保費收入作為衡量標準,截止到08年底,我國的人身保費總額收入已經達到7337.7億元,增長十分迅速。從人身保險與財產保險的總體上看保險深度(保費收入與GDP的比值)和保險密度(人均保費支出額)也得到了提高,前者從1980年的0.1%上升到3.26%。后者則從0.47元上升到735元。相比于國際標準來看:美國是8.97%,日本為11.07%,印度是2.86%,而保險深度在8%左右的是發達國家,6%左右的是中等發達國家,4%的屬于發展中國家。所以我國仍然處于發展中國家行列。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保險統計年鑒》(1988-2008年)

從1978年恢復我國的保險業,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轉型開始,人身保險需求抑制被釋放,得到大幅度增長,1992年中國保險市場開始對外開放,美國友邦保險子公司在上海設立,國外保險公司首次進入中國市場,而在2001年加入WTO后,我國保險業更加面臨新的挑戰跟競爭,各保險公司在競爭中優化管理努力創新險種,提升服務質量,使得我國保險業更加成熟與有效。

所以不管是從保險深度跟保險密度的數據上來看還是從保險業的發展市場來看,中國的保險需求都潛藏量巨大。

(二)影響人身保險需求的因素

1、文化制度因素

我國經歷了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時期,部分國民都有,相信神權。大部分民眾對保險感到陌生,對于風險的防范或者控制,有時候寧可相信神靈也不會想到去投保來轉嫁風險。受幾千年文化傳統的影響,多數人對于未來不可預測的風險都屬于被動防御型,而不是主動控制型。這只是對風險控制采取被動防御,而不是主動將其轉嫁控制――購買保險――投資小額資金防范可能發生的較大損失。20世紀90年代之前,政府工作人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由于受益于國家強制養老和醫療保險,形成了個人風險意識較為淡薄觀念。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工作人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國營企業、集體企業的員工政府強制保障水平相對下降,養老和醫療的費用逐漸大部分或全部由員工個人承擔,這使得城鎮人口的生活風險加大,從而對商業人身保險的需求大大增加。

2、人口因素

人口對人身保險需求的影響比較直接。從人口總量上說,人口數量越大,對人身保險的潛在需求就越大。我國是第一人口大國,人口數量龐大,對健康保險、意外傷害險這種適合每個人的保險險種,有著巨大的需求。從人口結構上看,人口的就業結構、年齡結構、家庭結構、空間結構等對人身保險需求有明顯影響。人口年齡結構的動態變化,將影響人們對壽險的偏好,從而對壽險市場需求產生影響。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技術的進步,人均壽命在不斷的延長,人口死亡率不斷下降,人口老齡化問題十分突出。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65歲及其以上)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88年的6.64%,短短20年間,上升到2008年的23.68%,差不多平均每五個人里面就有一個老人,而且這一數字還在增加,這就意味著我國壽險的潛在需求量巨大,壽險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另外,獨生子女是各個家庭關注的中心,少兒的健康醫療險也將在人身保險中扮演重要角色。

3、保險替代因素

保險也是一種商品,那么就會存在它的替代品,如社會保障制度,政府跟社會的輔助項目、財政轉移性支出等等。我國目前實施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就是本文研究的商業人身保險的替代因素之一,從1985年開始各地(有個別地區是1984年)紛紛重建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制度試點,到1991年國務院頒布《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覆蓋面擴大,包括了企業及其職工和個體工商戶,我國建立了社會統籌養老保險制度。直到2001年開始建立的“統賬分離”養老保險制度,養老金來源由三部分:國家、企業、個人組成,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險在規模跟覆蓋面上都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且,從1998年開始,政府基本上做到了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所以隨著我國社會保險的推出跟發展,人們有了基本養老保障,那么會對人身保險需求產生怎么樣的影響呢?是正面的影響還是消極的影響呢?下文將給出量化分析。

4、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是影響整個人身保險市場最直接、最普遍的因素,其中包括:(1)經濟增長。經濟的增長對保險需求產生較大的影響。一般而言,經濟增長將導致人們收入的普遍提高,生活條件的改善,從而人們對較高層次的需求如安全需求將逐漸重視,進而愿意投資壽險市場來滿足安全的需要。從世界壽險市場的發展來看,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壽險的發展程度就越高。一般來說,人身保險的需求會隨著經濟增長而同步增長。(2)個人可支配收入。我國人均年收入從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8年的22698元,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飛躍。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情需求、被他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當人們的基本生理需求達到滿足以后,隨著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就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隨之而來――安全。溫飽問題解決以后首當其沖的就是安全問題,所以我國的人身保險需求應該增長很快,并且應該有龐大的市場。(3)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對保險業影響最大的就是壽險行業,通貨膨脹直接影響人們對壽險需求的購買意愿。因為通過壽險分期支付給被保險人的資金(或者利率)是早在購買保險時就確定的,所以一旦發生通貨膨脹,那么到期所得的資金就貶值了,所以在通貨膨脹時期壽險的需求會下降,人們會轉而把資金存入銀行或投入股市以增值保值,而不是用來購買保險。90年代左右由于重復投資和計劃的失控,導致我國遭遇了較高的通貨膨脹率,1985-1995年期間的平均通貨膨脹率高達16-18%,對壽險的需求帶來了負面影響。(4)保險費率。隨著保費費率的上升,即保險商品的價格上升,保險需求肯定會下降,就我國而言,由于保險業才發展不久,所以在保費費率制定上存在很大的不足,相比其他國家而言,我國的保費費率普遍偏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我國人身保險的需求。

二、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回歸結果

(一)變量的選擇

1、被解釋變量

人身保險需求選取1988到2008年的人身保險保費收入――premium,作為衡量指標。

2、解釋變量

我們從上文提到影響因素中選取以下幾個并將其量化。

①國內生產總值――GDP,我國經濟總量指標。

②人均收入――per capital income(PCI),用來衡量我國人均收入的上漲對人身保險需求的影響。

③物價指數――price index,物價指數用來反映通貨膨脹的大小。

④保險企業職工人數――employee,用保險企業職工數來反映保險供給對人身保險需求的影響。

⑤老年人口比重――The proportion of old elderly,用老年人口所占全人口數的比重反映社會人口結構。

⑥為了反映我國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對商業人身保險需求產生的影響,本文引入虛擬變量D1。

D1=0(1988-1997年,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初步建立)

D1=1(1998-2008年,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做到按時足額發放保險金,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三、對回歸模型的分析與解釋

基于模型對我國人身保險需求的經濟解釋:

(一)解釋變量GDP估計系數與預期相符為都正,說明了我國人身保險保費收入與經濟增長是呈正相關的。我國國民生產總值GDP與人身保險保費收入之間的彈性系數是2.94,表明我國GDP每上漲1%,人身保險保費收入就會上漲2.94%,這也說明我國目前高速的經濟增長是保費收入的巨大推動力,這一結果也符合亞洲地區發展中國家的一般規律,即以經濟增長來拉動保險需求。

(二)解釋變量物價指數(price index)與回歸模型(1)的估計系數跟預期相符都為負,即我國人身保險需求與物價之間存在負相關性,隨著物價的上升保費收入會減少,這也與前文分析相符,但是這一反映通貨膨脹指標的變量是檢驗不顯著的,它存在66.8%的變異,不能很好的解釋保費的變動。本文對此的理解是,我國居民對保險的認識以及對保費費率認知是不足的,并且居民與市場間的信息不對稱或者信息滯后的現象,大部分人都無法對通貨膨脹的發生作出迅速的判斷跟相應的反映,直到發現身邊的物價都上漲,銀行利率上調以后才意識到通貨膨脹的到來,此時才發現通過壽險得到的錢貶值了,才開始減少對壽險的購買,所以在模型(1)中,物價指數這一變量檢驗不顯著,不能很好的解釋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的變化。

(三)老年人比重,這是反映我國人口結構的重要指標之一,在模型(1)當中,我們看到回歸的估計系數與預期是一致的,都為正數,意味著,隨著人口老年人比重的增加,我國人身保險保費也會增加,但是它卻是檢驗不顯著的,存在53%的變異。本文對此的理解是,由于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的逐步完善,很多老年人口都得以通過社保獲得經濟來源,所以商業保險養老的比重就沒有想象的那么大了,而且受傳統思想“養兒防老”的影響,在我國大部分老年人都是由自己的兒女贍養,少有購買壽險的想法與舉動。

(四)保險供給。本文采用的保險公司的職工人數――employee作為解釋變量來表示保險供給的大小,在模型(1)跟(2)中,其回歸結果的估計系數均為負,與預期不相符,模型表明兩者呈負相關性,本文對此的理解是:目前中國保險市場處于供大于求的階段,即市場需求不足,如果保險公司只是通過增加員工數量擴大供給來提高保費收入的話,反而會增加公司的銷售成本,使得保費費率中的附加費率上升,導致總保費費率上升,從而使得保險產品的價格升高,反而會使得保險產品的銷售遞減,保費收入降低,所以會出現模型中估計系數為負的現象。

(五)人均收入對人身保險需求的影響,由于模型中引入的是倒數模型,所以1/PCI的估計系數為正,則反過來說明,PCI對人身保險需求的影響是負面的,這個也與預期不符,對此的解釋是,我國正處在發展階段,隨著人均收入增長,居民大部分都是把它儲蓄起來,以應對醫療費、教育費等的支出,或者購買汽車、房屋等耐用消費品,而不是購買保險。而且我國財富分配不均,20%的人口占了總存款的80%,所以在收入差距懸殊的環境下,在收入標準線以下的人有保險需求,但是無法支付,而富人則是買得起,卻不會再次需求,比如一個富人,是不可能買好幾分相同壽險的。所以人均收入對人身保險的需求并沒有很大的正效應。

(六)表示社會養老保險對商業人身保險保費收入替代作用的虛擬變量D1,模型的回歸結果是檢驗顯著,很好的解釋了因變量,但是其估計系數與預期數字相反的,本文認為,由于從1998年政府開始可以足額按時的發放養老金后,人民大眾都開始實實在在的看到或體會到養老保險帶來的益處,于是大家開始紛紛投保,也基于對保險的認識加深,人們除了社保以外也開始自己購買需要的保險商品;另一方面,由于國家提供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只能滿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已,所以隨著人均收入提高,手頭上有閑置資金的人,也紛紛購買壽險,增加自己的養老金數額。

總的來說,從模型(1)到模型(2)的修正可以發現,物價指數與老年人口比重對我國人身保險的需求影響不大,而GDP、人均收入以及社保制度的實施對人身保險需求的變化有很高的解釋度,鑒于我國保險市場狀況、人們投資習慣與觀念的影響,使得人均收入,保險公司職工數,對我國人身保險需求的影響是負的。隨著我國GDP的快速增長,我國人身保險的需求也會隨之而增長。

注釋:

①倒數模型是一個變量非線性,但是卻是參數線性的模型,倒數模型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是。隨著自變量的無線增大,因變量接近漸近值(asymptotic value)或者極限值。

參考文獻

[1]葉浩然.中國保險市場需求的實證分析[D].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4:45-49.

[2]Damodar N.Gujarati著.張濤譯.經濟計量學精要(第三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6:193-196.

[3]吳江鳴,林寶清.我國保險需求模型的實證分析[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10):2-3.

[4]蔡秋杰.保險供求互動關系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3:2-3.

篇(3)

論文摘要:當中國步入老齡社會時,農村老年人口的貧困現象日益凸顯。從長遠看,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最終解決農村社會養老問題的關鍵。從近期看,應探尋多種靈活、有效且又切實可行的措施,如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對老年貧困人口的覆蓋和傾斜,逐步建立非繳費性農村老年津貼;將農村家庭養老納入到法治化軌道上來;強化對農村家庭養老和社區服務的引導和扶持。

據2005年全國l%人口抽樣調查,我國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1.4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1%。其中,近60%的老年人口分布在農村。我國將于2010年迎來老年人口的大爆發,老年人口年增長數量將達到800萬人以上,到本世紀中期,全國老年人口將達4億,其人口比重將升至20%以上。并在此高位上持續十年左右。換言之,我國正面臨老齡化浪潮洶涌澎湃之勢.社會老齡化中的民生問題亦日益凸顯。其中,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最為艱辛,他們中的不少人正在演變為新的貧困群體。

與先行的老齡化國家比較,我國進入老齡社會有三大特征:一是時間短、速度快。我國僅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走完了歐美發達國家近百年的歷程,并以平均每年3%的速度快速推進。二是數量大、延續時間長。我國現有老齡人口已占到世界老齡人口總量的20%強,占亞洲老齡人口的50%,如此龐大的老齡人口的社會還將延續半個多世紀。三是未富先老。歐美國家是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000—10000美元時進入老齡社會的,有財力和實力應對人口老化,而我國則是在人均l000美元時就提前邁過了社會老齡化的門檻,老齡社會的不期而至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所有這些特征,在我國現實的二元經濟結構中,農村較之城鎮表現得更突出、更嚴峻,也更具危險性。

由于工業化、城市化的迅猛發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人城鎮.農村留守人口主要由老人、婦女和兒童組成。據對湖北省若干縣的調查,老年人口約占農村留守人口的30%.該比例大大超過我國人口老化的平均水平,使得農村人口老化速度遠遠快于城鎮。加之農村老年人口基數大,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未富先老”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更為突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農村老年貧困問題。五普資料表明,城市老年貧困人口占絕對貧困人口的10%一14%,農村則高達25%一31%??梢?,農村人口老化正在滋生著新的貧困群體.該群體不僅隨人口增加而擴展,還隨其年齡增長而加大貧困的程度。農民是社會的弱勢群體,而農村老年人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他們的生存狀況往往被忽視,他們的愿望和呼聲往往無處表達.他們處在社會的最底層.解決他們的困難應成為整個社會和各級政府必須關注的民生熱點和焦點,消除農村老年貧困已成為當今社會反貧困的當務之急。

導致農村老年貧困的客觀因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類:

一是勞動參與方式。五普資料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退出勞動力市場的城鎮老人占87%,農村占50%:繼續參與勞動的老年人為33%。眾所周知,由于二元經濟結構模式,我國城鎮職工退出勞動力市場后大多都享有養老的社會保障,而農村則因維持著傳統的勞動參與方式,沒有建立起養老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民是通過一家一戶的勞動為自己提供收入保障.這種勞動方式沒有年齡界限,一般情況下.是否退出勞動只能視家庭經濟狀況和個人健康條件而定。有調查顯示,城鎮有七成老人能享受到離退休金,而農村只有4%的老年人擁有離退休金,絕大多數老年人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的相對滯后,農業勞動收入的相對低下,剛剛滿足溫飽的農村家庭及其老年人難以顧及養老積蓄。這使得農村老年人退出勞動的時間更遲.參與勞動的時間更長。盡管現實農村老年人大多擁有承包的土地,從理論上可視為養老保障,但因為老年人喪失的正是勞動能力,加之土地流轉難,使其在體力日衰后難以維持老年生活,而更易陷入貧困之中。由此可見,對于步人老年的勞動者而言,因勞動參與方式所導致的城鄉差別就是農村養老社會保障制度的最大欠缺。

二是農村養老保障方式。養老保障方式可分為三個層次:社會養老保障、家庭養老保障和自我養老保障前述城鄉勞動參與方式不同,決定了現實的中國農村普遍缺乏社會養老保障。而通過儲蓄和購買養老保險的自我保障雖然有助于老年生活.但因農村經濟條件普遍欠缺,多數農村老人一生無積蓄或儲蓄甚少,養老的自我保障僅限于少部分富裕起來的農村家庭和個人。只有家庭養老保障過去是現在也仍然是農村養老方式的主體。

現實農村的家庭養老是傳統養老方式的延續。雖然當前的農村老年人大多屬多子女家庭,具有傳統意義上養老的家庭人力資源和經濟基礎,但是.傳統的養老方式在急驟的社會變遷中遭受到強烈沖擊。這種沖擊一方面表現為,家庭的小型化使得老人與已婚子女分家.以及人口流動導致“空巢”家庭大量涌現。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另一方面表現為,農村家庭養老長期以來完全依賴于個人自覺和風俗道德約束,隨著農村代際鴻溝因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觀差異而加深,老年人的社會和家庭地位被邊緣化,加之老年人維權意識淡薄,致使農村歧視老人、不履行贍養義務等問題較突出,虐待、遺棄老年人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有的子女甚至一味將自己的贍養義務推向政府和社會,使得農村“有兒有女的老人不如無兒無女的老人有保障”(“五?!崩先丝上硎苌鐣葷透@?的現象普遍存在,尊老敬老助老的和諧社會氛圍缺失。盡管近年來不少地方啟動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因其待遇水平較低.能享受的還只是極少數人,大量老年貧困人口的生活仍然艱難,維系和支持家庭養老已成為農村新的社會問題。

三是農村老年人致貧因素。從個體來看,由于農村養老以家庭為主體,老年貧困首先源于家庭貧困。家庭貧困既可能是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也可能是因家庭勞動力缺乏或家庭成員疾病、生活能力欠缺、婚變以及意外災害等多種兇素所致。其次。老年貧困源于其自身的衰老和疾病。農村老年人整體生活條件差、醫療水平低,大多數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諸如風濕、類風濕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壓、心臟病等突發性疾病,體弱多病和生活無依靠,兇病因老致貧成為老年人難以回避的窘境。從所處環境來看,一地農村的貧困會推動青壯年人口的外出,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出又阻礙了當地農村致富的步伐,進而加劇了農村的貧困和人口的老化,由此形成了貧困一人口老化一加速貧困和人口老化的怪圈,致使農村的貧困往往與老年人相伴相隨。

除了上述客觀因素外,導致農村老年人貧困還有著主觀原因。不可否認的是.在人口老齡化的初始階段,各級政府對老齡社會的思想認識和準備都不足,造成農村養老保障機制建立緩慢,導致政府投入少、社會養老起步晚、社會關懷乏力等一系列制度性缺失。即便是已建立的農村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的投入也嚴重不足。據調查,在農村,能享受到現有的“五保”供養、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困難救助等方式以維持基本生活的老年人很少,九成的老年人無法通過社會養老渠道獲得基本生活保障。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還存在著不少應保未保的“五保”老人,有些地方還在供養標準上大打折扣。

毫無疑問,農村人口老化正隨時間的推移而加速,盡快消除和杜絕老齡人口貧困化現象的演變和蔓延,已成為各級政府當前應對老齡社會防微杜漸、未雨綢繆的緊迫任務。國際經驗表明,政府作為主體介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領域,大都在工業有能力反哺農業的工業化中期。中國現已步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社會發展階段,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經濟社會條件正在形成。尤其是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不斷深化中,關注民生已成為政府職責的中心要義,解決農村老年人貧困問題的經濟政治基礎業已奠定。

從我國人口轉變看,當前仍是收獲“人口紅利”的最佳時期,也是解決農村老年貧困的有利契機。人口研究表明,在人口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轉變的過程中,當出生高峰期人口步入勞動力(國際標準是16—64歲人口)范疇時,人口年齡結構會出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特征.即需要贍養的老齡人口少,需要撫養的少兒人口經計劃生育后也少,社會總撫養系數低,而勞動力資源充沛。由于這種人口年齡結構對社會快速發展最為有利,為社會財富的積累創造了最佳人口環境,被稱之為“人口紅利”,我國3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也得益于該“紅利”的收獲。據測算.如果維持現有生育水平,中國勞動力人口的增長還將持續至2033年.達到高峰12.14億(注:取人口預測高、中、低三方案的中方案數)。2009年中國社會總撫養系數將降至建國以來的最低點37.82.隨著建國后首波出生高峰期人口步入老年階段,勞動力人口開始萎縮,總撫養系數轉而上升,2020年上升至43.06,2050年將高達63.40。即是說,中國“人口紅利”最豐厚時期還有十多年,但隨人口老齡化的到來,社會撫養系數的逆轉上升會隨時間推移而加速,屆時勞動力資源的競爭優勢也將隨之弱化。因此,充分利用此時機,通過加快實施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來積累社會財富,應對不斷加速和加壓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勢在必行。

當然,農村老年貧困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性問題,其涉及面廣、情況復雜、難度大,并非能一蹴而就,即便具備了上述有利條件,解除農村老年貧困的工作依然是困難且艱巨的,以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看,完全由國家和集體大包大攬起來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它既需要有長遠籌劃和部署,又需要有近期的具體措施和安排。

從長遠看,關鍵是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最終解決農村的社會養老問題。要從農村實際和農民特點出發,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集體經濟承受能力和農民富裕程度制定配套政策和制度,設置多層次保險方式。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一是增加財政資助和法律的強制性,變現有的與商業養老保險并無二致的農村養老制度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制度。至于財政支持的力度問題.依據西方的經驗,“政府投人多,公平程度不一定高:但政府投入少,公平程度往往偏低。”因而,“低標準、高覆蓋”可成為現實農村養老保障制度變革的原則。二是創新制度設計和增加制度彈性,不僅要改變現行農村養老金偏低無法養老的現象,還要為實現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的對接創造條件。三是拓寬農村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渠道。四是在制定農村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時.要加強對養老保障的關注,促進土地保障向社會養老保障的轉換和銜接。如,在依法保護農村老年人的土地承包權、經營權的同時,要依法確定贍養人有義務耕種老年人承包的田地,收益與老年人共享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來源。又如,要妥善解決被征土地的老年人養老問題,確保被征土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長遠生計.并將其逐步納入到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之中。

從近期看.關鍵是探尋多種靈活、有效且又切實可行的措施.遏制住農村老年人貧困勢頭的蔓延,以杜絕后患:同時,營造出養老敬老的社會文化和氛圍,提升社會文明程度。重點工作應從下述三方面著手:

其一,加大農村豐十會救助對老年貧因人口的覆蓋和傾斜,逐步建立非繳費性農村老年津貼。事實證明,社會救助足緩解貧困的有效方式之一.即使在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制度較完善的發達國家,社會救助在社會保障體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我國各地陸續出臺的農村低保政策已顯示出政府加大了對農村社會救助的強度。例如,湖北2007年始建的農村低保制度,已有110萬農村人口受益。其中,老年貧困人口約10萬人(不含“五保”戶)。但因其初創,標準偏低,覆蓋面窄,仍難以解決農村養老中的貧困問題。加大農村養老的社會救助無疑是解決當前老年貧困的有效途徑,但是,如何建立長效的養老救助制度,如何將老年貧困納入到農村社會救助制度之中,應該成為當前有條件的農村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予以試點和嘗試。建議將農村養老救助制度逐步轉變為非繳費性的老年津貼。所謂非繳費性養老津貼.是相對于現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繳費為資格而言的,農村養老社會救助制度則是建立在以實際收入來界定資格的基礎之上。如對年滿65歲以上的農村居民,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老年津貼標準(可以當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為參照),便可從當地政府領取養老津貼,以實現老有所養,緩解現實的老年貧困問題。

另外,以社會公平理念論,由于人口控制直接削弱了家庭的養老功能,計劃生育戶的老年人是最該享受社會求助的群體。盡管我國已經實行了“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夫婦一方或雙方年滿60周歲時,可領到每人每年600元的養老扶助資金,但這與他們所作的貢獻相比是不相稱的,尤其是那些因缺少勞力而陷于生活窘境的家庭,該獎勵就更顯得杯水車薪了。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的水平應隨經濟社會發展和通貨膨脹等因素的變化而逐步提高,計劃生育戶的老年人還應該可以同時享受老年津貼。

其二,將農村家庭養老納人到法治化軌道上來。一方面,要加大相關法律,尤其是《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宣傳,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司法行政部門要積極做好農村老年人贍養權案件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工作,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優先或優惠服務。對人民法院審理的虐待、遺棄、傷害農村老年人的刑事案件,要依法制裁侵犯人身安全和財產權利的犯罪行為。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基層法院可設立農村老年人維權法庭,專門受理有關贍養的案件,建立涉老案件陪審團,以擴大其影響。還應積極發揮農村人民調解組織在贍養糾紛、保護老年人權益方面的重要調解作用。對農村貧困老年人的訴訟費可以實行緩交、減交和免交。另一方面,要強化農村老年人的維權意識。當贍養權被侵害時,農村老年人要敢于并善于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以保障其老年生活在正常水平上正常進行。

篇(4)

人們最初關心中國人口問題主要是關心它的數量問題,因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快速增長的人口給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妨礙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人口政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偏重人口數量的控制。這種偏重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即使在今天中國人口的總和生育率已經下降到更替水平的情況下,由于人口基數龐大,加之人口發展的慣性,使中國仍面臨著巨大的人口數量壓力。然而,正當人們討論如何控制中國的人口數量,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萬人口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而擔憂時,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也正在悄然地老化。它使中國又面臨另一個挑戰:人口老化問題。

中國不僅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1998年底,中國的總人口已經達到12.48億,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占總人口的9.7%左右。與其他已經成為老年型國家的人口老化歷程相比,中國的人口老化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絕對數增長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而提前出現。以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為基礎按中位方案所進行的中國人口預測的結果表明,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齡結構正在由成年型轉變為老年型,但各個時期的老化速度有很大的差異。中國的人口老化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0~2000年,中國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轉變;第二階段為2000~2020年,這時中國將變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國家;第三階段為2020~2050年,這一階段將是中國人口老化的嚴重階段。令人擔憂的是,在中國人口總體老化的同時,老年人口內部也在不斷老化。據人口學家預測,下世紀上半葉高齡老人每年平均增長速度是51‰,而65歲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9‰,總人口在達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長速度可能只有7‰。毫無疑問,高齡老人是增長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高齡老人,因為大多數60~70歲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芰?,?0歲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帶病生存甚至臥床不起的概率最高。龐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無疑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如果分地區考察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問題,這一問題則更為迫切。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總的格局是農村地區快于城市地區,漢族地區快于少數民族地區,東部地區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到1998年底,已經有近一半的省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已經超過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為中國首批老年型省區。從中國人口老化的地區差異上看,中國人口目前已經自東向西開始老化,而且速度將越來越快,在不久的將來,這一“灰色浪潮”就將席卷全國。從這一點上看,中國的人口并非到2000年前后才突然地成為老年型人口,老年人口問題也并非到下個世紀的某一天才突然嚴重起來。人口老化本身是個動態的過程,它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也是動態的。就中國的整體情況而言,目前人口老化的社會經濟影響還沒有顯性化,但就局部地區的情況而言,形勢已經相當嚴峻。如1993年上海人口開始負增長,目前上海最主要的人口問題并非生育水平問題,人們更關心的是人口結構問題,尤其是人口的老化問題。

正如人們關心人口數量一樣,人們之所以關心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出自對人口與發展之間關系的關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人們考慮的主要是人口總量變動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而對人口結構特別是年齡結構的變動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沒有予以充分的重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現,人們逐漸認識到人口年齡結構變動比人口總量變動對發展的影響更大,因為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同人口數量的增長一樣,會給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而且這種變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遠比人口數量的增長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要復雜得多。如果我們只考察人口總量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將所有不同年齡的人都視為具有相同特征的“同質”的人,這樣的考察方法會抹煞不同年齡的人不同的社會經濟含義。事實上,不同年齡的人具有不同的社會經濟特征,是“異質”的人。中國目前約有1.2億老年人口和3.2億未成年人口,從數量上看,同作為消費人口的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二者的負擔孰輕孰重,一目了然。但如果我們考慮到這兩個不同年齡組的不同的社會經濟特征,我們就會發現,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并不是簡單的1:3的關系,中國贍養其目前的1億老年人口也并不一定比撫養其?騁諼闖贍耆絲詡虻R虼?,考察年龄结箿现\浠肷緇峋梅⒄怪淶墓叵凳且恢指畈憒蔚難芯浚崾刮頤悄芨既返匕鹽杖絲詒潿蛻緇峋梅⒄怪淶墓叵怠?nbsp;世界及中國人口年齡結構正在老化的事實,要求人口學界、經濟學界和社會學界對人口老化的原因、過程、特征、社會經濟后果進行分析研究,并在扎實的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尋求解決人口老化所帶來的后果問題的對策。國外對人口老化問題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1956年,聯合國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總結了以往對人口老化問題研究的成果,標志著對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此后,由于西方國家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加之人口理論的發展和研究方法的進步,使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有關人口老化問題的文獻也在不斷地豐富。同國外關于人口老化的研究相比,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晚,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口學研究的復興是從70年代末期才開始,當時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才剛剛進入成年型,人們關注的重點不在人口老化上,即人口老化問題不是人口學領域優先考慮的課題。只是隨著中國人口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的客觀事實才使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心人口老化問題。

近幾年來,中國很多部門和機構對人口老化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積累了一批文獻和數據。然而,當我們仔細回顧這些數據和文獻后,我們會發現,對中國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目前多偏重于考察人口老化的人口學效應和社會學效應,也就是說對中國人口老化的現狀、特征、原因、過程,以及人口老化的人口學和社會學的后果的論述較多。但弱點是,對現實情況的描述多,而理論上的創新少。

隨著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老化這一不可避免的客觀現實的到來,對人口老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已經迫在眉睫,搞清這種關系對于制定中國下一世紀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階段的中國來說,正確認識中國人口老化發生的原因、運動的過程、發展的趨勢以及將會產生的社會經濟后果至關重要。中國在制定下一世紀的產業政策、分配政策、交換政策、消費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時,必須考慮到未來中國人口老化的客觀事實。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的社會經濟全面、穩定、協調、健康地發展。

二、幾個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齡界線

“老年人”是指達到或超過老年年齡界線的人,這里的關鍵在于老年年齡界線,因為確定這一界線是統計老年人口的前提條件。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對老年年齡界線的定義是不同的。1900年桑巴德在其《人口年齡分類和死亡率研究》一書中將人口按年齡劃分成不同的類型,實際上,他是將50歲作為老年年齡的下線;1956年,聯合國發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中將65歲定義為老年年齡的下線;而1982年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老齡問題大會”又將老年年齡界線定義為60歲。國際上之所以將老年年齡界線從1956年的65歲增改為60歲,這是因為1956年聯合國發表的報告主要是針對發達國家出現的人口老化問題,而當時發展中國家還談不上人口老化問題,將65歲定義為老年年齡界線是根據當時發達國家人均預期壽命的情況而設定的。而到了80年代初,人口老化已經不僅是發達國家的問題,發展中國家同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比發達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低得多。因此,考慮到全世界的人均預期壽命的情況,將老年年齡的界線定義為60歲。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和人們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老年年齡的標準應是不斷變化的。一般說來,發達國家老年年齡的起點應高于發展中國家老年年齡的起點。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盡管人均預期壽命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但還是比發達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水平低很多,因此,將60歲作為中國老年年齡的界線是合理的選擇。

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對未成年人的年齡界線也是不同的,界線范圍在15~20歲不等。一般說來,發達國家未成年人的年齡界線高于發展中國家未成年人的年齡界線。國際上一般將15歲定義為未成年人界線,即0~14歲的人口均為未成年人口。

在給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年齡界線后,我們就很容易確定成年人的年齡界線了,即成年人的年齡界線是15~59歲。(二)人口年齡結構的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劃分

同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齡界線的定義一樣,人口年齡結構類型的劃分也是因時期和地區而有所不同的。1956年,在聯合國發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中,將人口年齡結構的類型劃分如下:

年輕型成年型老年型65歲及以上

老年人口的比例4%以下4%~7%7%以上

而后,隨著世界人口特別是發達國家人口的進一步老化,國外又提出一些新的劃分方法。例如,1975年美國人口咨詢局的劃分方法如下:

年齡結構類型年輕型成年型老年型0~14歲人口40%以上30%~40%30%以下

65歲及以上人口5%以下5%~10%10%以上

老少比15%以下15%~30%30%以上

年齡中位數20歲以下20~30歲30歲以上

而1982年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老齡問題大會”將老年年齡界線定義為60歲后,各國又采用了如下的劃分方法:

年輕型成年型老年型

60歲及60歲以

上老年人口的比例5%以下5-10%10%以上

對人口年齡結構的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劃分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和人們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特別是隨著老年年齡標準的不斷變化,對人口年齡結構類型的劃分也是要相應改變的。一般說來,對老年型人口的定義通常以60及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的人口稱為老年型人口。(三)人口老化和人口老化問題

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來說,由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遷移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人口的年齡結構是在不斷變化的,即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構成是不斷變化的。在總人口中,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斷提高,而其他年齡組人口的比例不斷下降,我們就稱這一動態過程為人口老化;反之,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斷下降,而其他年齡組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我們就稱這一動態過程為人口年輕化。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人口可能出現老化,也可能出現年輕化,人口的老化與年輕化是可逆的;而對個人來說,從他或她一出生就開始進入了老化的過程,這是不可逆的。人口老化問題是指在總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斷提高,而其他年齡組人口的比例不斷下降的動態過程給社會經濟帶來的調整問題。由于在人口老化的過程中,各個年齡組的人口都在發生變動,所以人口老化問題不僅有老年人口給社會經濟帶來的調整問題,而且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給社會經濟帶來的調整問題,而老年人口問題是指老年人口這一特殊的群體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問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不論是老齡化還是年輕化,都會存在老年人口問題,即存在老年人口問題不一定存在人口老化問題,而存在人口老化問題則一定存在老年人口問題。 三、關于人口老化研究的主要觀點綜述

國外早期對于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多數是對老年人口特征的探討,主要是回答老年人口面臨的實際問題。然而,對實際問題的研究離不開一些基本的理論假設。不同的學者在特定的條件下提出不同的理論假設,而這些理論假設又為后人所演變發展,進而形成了一些人口老化理論。國外對人口老化問題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1956年,聯合國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總結了以往對人口老化問題研究的成果,標志著對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此后,由于西方國家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加之人口理論的發展和研究方法的進步,使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人口老化問題的文獻也在不斷地豐富。1969年,在二十四屆聯大上,馬耳他率先提出了老齡問題,呼吁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關注老年人口迅速增長的趨勢及隨之出現的一些問題。

國外關于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和老年事業的經驗為研究中國人口老化問題提供了借鑒的成果。但中國的人口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中國人口老化問題的背景既有別于其他的發展中國家,更與發達國家的情況不同。因此,國外的經驗雖然可以借鑒,但終究難以適應中國的國情。我們的問題要靠我們自己去解決,中國人口老化的科學研究要靠我們自己去探索。

1982年,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老齡問題世界大會揭開了中國的老年事業的序幕。隨著中國人口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起快的客觀事實使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心人口老化問題。近些年來,中國相關部門和機構對人口老化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積累了一批文獻和數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北京大學人口所張純元主編的《中國老年人口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所田雪原等主編的《中國老年人口》、《中國老年人口經濟》、《中國老年人口社會》、吉林大學人口研究所曲海波的《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武漢大學人口所徐云鵬等主編的《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熊必俊主編的《老年學與老齡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杜鵬的《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研究》、中國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學軍的《中國人口老化的經濟學研究》,復旦大學王愛珠的《老年經濟學》,天津學者的《1988年中國九大城市老年人狀況抽樣調查》和上海學者的《上海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等。這些著作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人口老化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研究。此外,大量的有關調查數據為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準確的依據,如中國社會科學人口所組織的“中國1987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抽樣調查資料”、1992年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組織的“中國老年人供養體系調查數據”等。所有這些文獻和數據都為進一步研究中國人口老化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關于下世紀上半葉中國人口老化趨勢的預測

人口老化的理論和實際證明,人口老化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決于人口的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但在人口老化的不同階段,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對人口老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人口老化的前期,生育水平占主導作用;而在人口老化的后期,死亡水平占主導作用。無論如何,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是人口預測的兩個最重要的參數?;谥袊?0年代和80年代生育水平下降的趨勢,當初人們在進行人口預測時,普遍傾向于中國人口生育水平會急速下降的樂觀估計,估計到200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會下降到1.8,甚至于1.5的低水平。很普遍的一種預測方案的參數假定是:總和生育率從1981年的2.63到2000年的1.8,隨后不變直到2050年;人口平均出生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88歲上升到2050年的80.20歲。事實上,近年來,中國的生育率并未沿70年代末的趨勢繼續大幅度地下降,而是在80年代出現了波動徘徊的局面。198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曾下降到2.24的較低水平,而后回升到1982年的2.86的較高水平;1985年再度下降到2.20,1987年又回升到2.59;1987年以后至今,總和生育率的下降的速度較快。對國家計生委規統司1992年10月進行的“38萬人口抽樣調查”的結果,國內外爭議較大,大多數人認為此結果偏低,極少數人則認為實際的結果可能會?汀H嗣嵌閱殼白芎蛻實乃街謁搗詛?,低的低?.3左右,高的高到2.3左右。因此,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實際工作部門對此莫衷一是,無所適從,給人口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也造成了學術界的混亂。

表1各種中國人口預測方案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的參數比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預測單位或個人平均出生預期壽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聯合國(中方案)1990~1995=70.0

2010~2015=73.5

2020~2025=75.0

(2)世界銀行1980~2005=69.4

2005~2030=74.1

2030~2055=78.3

(3)宋健等1980~1985=68.9

2030~2035=76.3

(4)七一0所1982=68.0

2100=81.0

男70.5(5)曾毅(中方案死亡率)2000=│

女74.0

男77.4

2050=│

女80.3

(6)王慧炯等2000=80.0

男69.0(7)杜鵬(高方案死亡率)2000=│

女72.4

男73.2

2030=│

女77.0

男69.4(8)于學軍(中方案死亡率)2000=│

女72.5

男76.7

2050=│

女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料來源:(1)UnitedNation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1950~2025",version1990.

(2)世界銀行,《1984年世界人口預測》。

(3)宋健等,《人口預測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1982年。

(4)《人民日報》,1986年7月30日。

(5)曾毅,1994年。

(6)王慧炯,楊光輝,1984年,《邁向2000年的中國經濟》,氣象出版社,北京。

(7)杜鵬,1994年,《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

(8)于學軍,1995年,《中國人口老化的經濟學研究》,中國人口出版社,北京。

綜合考察國家計生委規統司1992年10月作的“38萬人口抽樣調查”的結果和1993年國家計生委對河北、湖北等地的抽查結果(見“當前計劃生育工作中的喜與憂:由幾則信息引發的思考”,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辦公廳,《計劃生育情況》增刊(9)期)以及國家統計局1990~1998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數據的結果,我們認為,目前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在1.9左右是合理的估計。就中國的全國平均水平而言,中國的生育率水平不大可能降低并長期保持在西班牙、西德,甚至日本現在這樣低的生育率水平。因為即使像美國這樣發達的國家,其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仍然為2.1,而且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和生育率長期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同樣會帶來許多問題。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中得到一定的啟示。比如,人口老化程度過高,勞動力短缺,社會保障負擔過重等問題。因此,2020年倘若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果真能低到1.5的低水平,政府則應采取干預政策,抑制總和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

1973~1975年“全國人口三年腫瘤死亡回顧調查”資料表明:當時中國的男性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為63.6歲,女性為66.3歲(中國計劃生育年鑒1993)。1982年中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時,中國男性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為66.4歲,女性為69.4歲,男女合計為67.9歲(姚新武,尹華1994)。1985年,國家統計局人口抽樣調查資料則表明,當時中國人口平均出生預期壽為68.9歲,其中男性為67.0歲,女性為71.0歲(中國計劃生育年鑒1993)。1998年,中國人口平均出生預期壽命上升到71歲,其中男性為69歲,女性為73歲。目前,中國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已經遠遠超過了世界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尚有一定的差距。1998年,世界人口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為66歲,其中男性為64歲,女性為68歲。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為61歲,其中男性為59歲,女性為62歲;而發達國家人口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為75歲,其中男性為71歲,女性為79歲(PRB1994)。

從1973~1975年到1982年,中國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提高了近3歲,平均每年提高近0.5歲。從1982年到1985年的3年間,中國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提高了1歲,平均每年提高0.33歲左右。而從1985年到1998年的13年間,中國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提高了2歲多,平均每年提高近0.16歲。毫無疑問,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特別是衛生和營養保健狀況的不斷改善,中國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還會有所提高。但是,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的提高的速度是“邊際遞減”的,即當平均出生預期壽命較低時,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會使平均出生預期壽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而當平均出生預期壽命較高時,相似的社會經濟條件只能使平均出生預期壽命有相對較小幅度的提高,在達到一定階段后,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甚至可能出現停滯不前的狀態。中國人口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的提高的歷程證明了這一點:從每年提高0.5歲下降到每年提高0.33歲,進而又下降到每年提高0.16歲。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中國人口的人均出生預期壽命會逐漸提高,但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人口粗死亡率會逐漸提高,每年老年人口死亡的絕對數會逐漸增多。目前,中國每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死亡人數為550萬左右,而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為1130萬左右(世界銀行1993)。

表2是中外單位或個人對中國下一世紀前半期老年人口規模的預測結果。

表2中外單位或個人對中國下一世紀前半期老年人口規模的預測單位:億

預測單位或個人2000年2025年2050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65+60+65+60+65+

(1)聯合國(中方案)1.270.852.701.85----

(2)世界銀行1.370.953.202.103.612.91

(3)中國老齡委員會1.320.922.731.883.3~4.22.84

(4)宋健等--0.94--2.21--4.05

(5)杜鵬(方案一)1.280.872.801.834.123.07

(6)于學軍1.290.882.731.883.842.9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資料來源:(1)UnitedNation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1950-2025",version1990.

(2)世界銀行,《1984年世界人口預測》。

(3)中國老齡委,《中國老年人口發展預測》,1986年全國老年學術討論會參考材料之二。

(4)宋健等,《人口預測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1982年.

(5)杜鵬,1994年,《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

(6)于學軍,1995年,《中國人口老化的經濟學研究》,中國人口出版社,北京。

從表2我們可以看到:中外單位或學者對中國未來老年人口數量的規模的發展預測是非常接近的。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下世紀前半期老年人口數量的規模的發展取決于現存人口的死亡率和預期壽命,而與今后出生的人口數量沒有關系。在上述的各種預測中,聯合國的預測略低一些,而在宋健等人的《人口預測和人口控制》中,對下世紀老年人的預測又相對較高,但無論如何,從以上的各種預測結果中,我們可以作這樣的判斷,即到2000年,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1.3億左右,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0.9億左右。

需要說明的是,預測畢竟是預測,任何自認為是以合情合理的假設條件為依據的預測都難以斷言其所預測的內容會成為現實。對發展中的中國來說尤其如此,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變動受政府政策的影響較大,我們不能肯定中國政府在某個時刻不會改變其經濟政策和人口政策。倘若如此,結果會迥然不同。更重要的是,中國目前尚缺乏權威、精確的人口和經濟方面的統計數據,這為我們的預測在一開始就造成了障礙。因此,我們的預測大致只能說明一般的趨勢,而不能將其視為對未來的客觀描述。(二)對人口老化問題研究主要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鄔滄萍認為,從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看,中國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不發達的背景下發生的,中國未來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并非名列世界前茅。中國老年人口有40年的高速增長期,人口老齡化速度將超過一些發達國家。中國人口轉變快,但人口增長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受人口政策的影響甚大。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鄔滄萍提出的最新觀點是: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主要是老年人口的數量問題,而非老年人口在總人口的比例高低,因為無論比例多高或多低都是相對的,而數量是絕對的。據此,他指出,人們要從新的視角審視計劃生育在老齡化過程中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田雪原認為老年人口學研究的重點在于老年人口變動,而老年人口變動同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緊緊連在一起。在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和過程進行分析之后,他認為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表現在:一是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較快,達到的水平比較高;二是老齡化發展在時間上具有階段和累進的性質;三是老齡化在空間分布上不平衡。北京大學袁方對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人口老齡化將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解決中國老齡問題要依靠國家、社會、集體和家庭相結合的方式。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徐勤認為人口轉變速度將決定人口老齡化強度。人口轉變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任何人口隨著社會的發展或遲或早總要發生,只是由于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速度不同,導致人口轉變的速度不同,從而人口老齡化的強度也不同。一些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人口轉變速度快得多,因而在人口轉變的后期將出現老年人口比重急劇增長的時期。中國人民大學喬曉春通過對人口老化模型研究認為,在分析人口老化影響因素時不能只看到出生率、死亡率,而看不到現實人口年齡結構對人口老化的巨大作用。從現實看,年齡結構對人口老化的作用可能比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作用還要大(雖然歷史上年齡結構最終也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過去往往只重視出生率、死亡率對人口老化的影響,而忽視了現實存在著的年齡結構的作用。

史菁的研究認為,運用穩定人口模型研究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是不恰當的,因為中國人口處于急劇轉變之中。以往根據穩定人口理論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死亡率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對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長的作用是不重要的,可以忽略,在人口老化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育率的下降。然而通過對9個方案人口動態模似的結果分析,史菁卻得到了這樣的結論:死亡率下降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它的作用與生育率下降的作用同樣重要。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并不是促使人口老化的唯一因素,中國的人口老化不能簡單地歸因于計劃生育政策。

曲海波以中國1964年人口年齡結構為基礎,運用人口預測方法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結論是生育率的下降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原因,死亡率下降并沒有使中國人口老齡化,反而使其年輕化。他還認為人口年齡結構發展的慣性也是年齡結構變化的一個原因。

杜鵬在《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研究》一書中認為,對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現在:(1)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過程重新加以認識,這對認識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特點以及制定今后的人口政策、社會福利制度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資料為這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它除了能使我們分析過去40年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之外,以1990年人口數據為基礎所作的人口預測也使我們得以對未來的人口老齡化趨勢重新進行估計。(2)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和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生育率、死亡率和年齡結構,但是這些因素在過去40年的人口發展中各起了多大作用還沒有從數量上加以全面分析;這些因素在不同時期的作用是否一樣?差異有多大?這些問題都有待進行量化分析才能回答。我們可以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用比較預測方法對過去40年和未來40年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影響因素進行比較分析來回答上述問題。(3)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老年人口本身也在不斷地更替,新進入老年人口的隊伍逐漸取代了原有的老年人口。因此,即使在兩個不同時期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并未改變,甚至老年人口數也一樣的情況下,都不能避免老年人口自身的更替。由于這種更替的存在?絲誒狹浠討欣夏耆絲詰奶氐慵壩紗瞬畝隕緇峋玫撓跋於薊嵊興浠饈僑絲誒狹浠討幸醞幢還惴喝鮮兜牧硪桓鮒匾矯妗U飫锝擻玫諶?、四捶€絲諂詹槭荻災泄夏耆絲詰母婀婺:透媛式蟹治?。?)人口老齡化過程并不只是總人口的老齡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老年人口自身也在不斷老齡化。對這一特點的了解是隨著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而出現的,但還未被廣泛認識(杜鵬1994)。

于學軍認為,無論采取那種方案對中國未來的人口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都會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中國在下個世紀將面臨人口老化的巨大挑戰。面對下一世紀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的挑戰,我們既不能采取不承認的態度,視而不見或有意回避,也不能一提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就“談虎色變”,盲目悲觀,凡是不尊重客觀規律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我們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問題,以積極的態度迎接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的挑戰,積極采取對策,充分利用人口老化前期總撫養比較低的有利形勢,大力發展社會經濟,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我們又要認真研究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的消極后果,盡量避免或減緩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消極影響。因此,從戰略的高度認識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問題,從宏觀上看清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的趨勢,及早地制定人口發展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總體戰略規劃,統籌兼顧,綜合治理十分必要。特別要注意的是,各個年齡組的人口群體是撫養和被撫養的關系,所以,在考察人口老化的過程和解決老年人口問題時,要全面系統地考察整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趨勢。老年人口是整個人口的一部分,老年人口的比例變化必然引起其他年齡組人口的變化。因此,老年人口不是孤立的群體,必須與未成年人口和勞動力人口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考察。在制定政策時,要考慮到不同年齡組人口群體的不同需求和作用(于學軍,1995年)。

以上列舉了部分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進行研究分析的代表性文獻,這些研究對認識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因素和在分析中所要注意的問題都有重要的發現和建議,為以后的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是由于中國人口老齡化還處于起步階段,對其過程及影響的認識需要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此外,人口發展往往并不能按已有的人口預測的方式變化,隨著新的人口數據的取得和人口老齡化分析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有可能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過程和特點重新進行認識,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分析,從而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三)人口老化對社會經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始于60年代中后期的中國人口老化過程,是人口轉變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如上所述,人們之所以關心中國人口老化的過程,是因為會產生所謂的人口老化問題,而人口老化是會否構成人口老化問題,以及人口老化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可能是人們最為關心的。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國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人口老化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產生了一些學術上的爭鳴,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國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的馬贏通和中國人民大學人口研究所的喬曉春之間的交流。

馬贏通(1987)指出,多年來,人口老化被作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消極因素來論述,研究的重點是探求人口老化的對策。這無論對認識未來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景,還是對深入開展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都是不利的。他認為,從各方面的相關分析看,人口老化是好事而決不是壞事。人口老化是人口發展的必經階段,主觀上抗拒是無濟于事的,人們在其面前的選擇,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超脫。只有按規律辦事,促進其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馬贏通指出,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必然形成少兒人口遠大于現時少兒人口和老年人口同時上升的“兩頭沉”的現象,而人口老化過程起到了減輕一頭負擔的作用。因此,只有通過計劃生育降低生育水平,加速人口老化,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這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將有利于中國四化建設的全局。

喬曉春(1988)不同意馬贏通的上述觀點。他指出,人口老化并不是指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與近年來的計劃生育沒有關系,但人口老化系數的變化與計劃生育確實有關系。這一點是任何人也回避不了的。他認為,人口老化、計劃生育、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出生人口數量減少及老年人口數量增加會導致人口老化;由于作為人口老化系數分子的老年人口數量是相對確定值,而出生人口為未定值,控制人口增長只能使出生人口減少,從而加速人口老化;計劃生育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雖然人口老化也是由于計劃生育引起的,但從邏輯關系上看,不能直接推出加速人口老化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喬曉春進一步指出,出生人口的減少直接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同時也導致了人口老化,但由此并不能引出人口老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直接關系,人口老化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沒有直接的和必然的聯系。

馬贏通和喬曉春之間的學術交流是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下的討論,既交流了學術思想,也深化了學術研究。筆者認為,馬贏通和喬曉春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問題:老年人口問題和人口老化問題。他們之間的辯論沒有使用同一個概念和標準,討論的結果自然不會達成共識。

在隨后的十多年間,中國的學者沒有間斷對這一問題的探討。田雪原(1987)認為,中國人口從屬年齡比的大幅度降低,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人口方面的有利條件,未來二、三十年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黃金時代”,總的來說利大于弊。曲海波(1988)指出,人口老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反過來,人口老化又對社會經濟的運行產生相應的影響。人口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人口作為生產者是有條件的,而作為消費者是無條件的。人口老化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必然涉及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從而使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于學軍在《中國人口老化的經濟學研究》(1995)一書中認為,伴隨中國人口轉變過程中出現的人口老化是必然的,但是人口老化是否構成人口老化問題,以至于整個國家的人口問題要看它的發展程度和速度是否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影響而定。因此,人口老化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要區分不同的階段來看。從長期的趨勢上看,中國的人口老化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多于積極的影響。但如果分階段看這一問題的話,我們會發現,中國的人口老化問題大致以下世紀20年代為過渡期,在此之前,由于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動會給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許多有利的條件,這一階段是利大于弊;而在此之后,由于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許多“利”將逐漸轉化為“弊”,這一階段是弊大于利。需要說明的是,利與弊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利與弊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只要我們能利用這二、三十年的有利時機,在大力發展國民經濟的同時,注意人口老化的動向,采取相應的對策,及時調整社會經濟結構,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我們就可能將人口老化給社會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四、未來中國人口老化的研究

我們對中國人口老化原因和過程的研究已經比較充分了。過去,我們的研究主要以宏觀為主,視野主要局限于人口學和社會學領域;今后,我們應進行一些微觀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并將我們的視野放遠于更多的交叉學科之中。我們應將人口老化問題提高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從多角度審視人口老化問題。我們都預感到人口老化會對中國的社會關系、經濟發展、文化傳統、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等各方面產生影響,人們想知道這些影響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影響?在這些影響中,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如何引導積極的影響而減緩消極的影響?只有把這些問題說清楚,讓人們意識到人口老化問題不僅是老年人口問題,而是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問題時,人們才會關注和重視人口老化問題。

在進行人口老化問題研究時,我們應該借鑒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研究成果,因為他們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為解決老齡化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有嚴格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理解和掌握這些理論和經驗會使我們少走彎路,節省很多時間。但遺憾的是,對他們成熟的理論和經驗,我們知道的還很少。

參考文獻

北京市老齡委編.1990.北京老年人口論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陳衛.1994.城市化、國內遷移和人口老化.中國生育率下降過程中的新人口問題及其對策學術討論會論文

杜亞軍.1988.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動與就業問題.人口研究,(3)

.1985.社會學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

韓良誠.1992.中國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國行政管理,(8)

黑田俊.1993.亞洲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人口學刊,(3)

胡逢云.1994.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上海市改革養老保險制度的探索.經濟日報,(8.2)

胡偉略.1990.關于中國老年人口經濟收入問題的城鄉比較分析.中國老年人口文選.經濟管理出版社

胡偉略.1993.中國家庭的社會保障和人口控制.家庭經濟與生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胡偉略.1994.論家庭保障的社會化.人民日報,(10.5)

黃勇.1992.中國人口老化的若干思考.益陽師專學報,(2)

李榮時.1993.計劃生育與社會保障.大思路-90年代中國人口形勢與對策.科學普及出版社

李澍卿.1987.中國社會養老的現狀與趨勢.人口與經濟,(3)

劉錚.1984.人口理論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呂榮侃.1991.中國老齡人口再就業問題.人口研究,(2)杜鵬.1994.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馬贏通.1987.加速人口老齡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國人口科學,(2)

穆光宗.1994.老年人需要精神贍養.中國生育率下降后果與對策研究組咨詢報告第四號胡立群.1994.大力改革中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老齡論壇,(1)日本社會發展研究所.1991.日本社會保障成本1990(英文版)曲海波.1988.論老年人口學的基本范疇及其理論框架.中國人口科學,(1)

喬曉春.1988.對加速人口老齡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一文的幾點看法.中國人口科學,(2)

喬曉春.1994.對中國生育率下降過程中的人口老化與老年人口問題的認識.第六次全國人口科學討論會論文選

曲海波.1990.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

田雪原,胡偉略.1991.中國老年人口經濟.中國經濟出版社

田雪原等.1992.獨生子女與父母養老保險的理論和實踐.四川大學出版社

王樹新.1991.論開發利用輕齡老年人口資源.中國人口科學,(4)

王文英.1987.關于人口老齡化若干問題的探討.人口與經濟,(2)

王蕓.1993.退休制度與退化年齡.老齡問題研究,(7)

鄔滄萍.1987.調整人口年齡結構是計劃生育的社會職能.中國人口科學,(2)

鄔滄萍.1986.以戰略眼光對待老齡問題.北京市老齡問題委員會編.首都老齡戰略問題研究

鄔滄萍,徐勤.1990.對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和特點的新認識及對戰略對策的新思考.中國人口科學,(2)

香玲.1993.西方部分國家社會養老保障措施考察.中國國情研究,($$$$

肖振禹,郭平.1994.人口流動與老齡化.中國生育率下降過程中的新人口問題及其對策學術討論會論文

熊必俊.1986.人口老齡化的宏觀經濟影響與對策初探.北京市老齡問題委員會編.首都老齡戰略問題研究

熊必俊.1987.國外的老年社會保障與退休制度.老齡問題研究資料,(78)

熊必俊.1987.老年經濟學初探..老齡問題研究資料,(83)

徐勤.1994.中青年在家照料老人的調查與研究.中國生育率下降過程中的新人口問題及其對策學術討論會論文

于學軍.1994.老齡化·祖父子·四二一.中國青年報,(9.3)于學軍.1995.中國人口老化的經濟學研究.中國人口出版社

于學軍.1995.中國人口老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人口研究,(4)。

于學軍.1995.中國人口老化與代際交換.人口學刊,(6)

于學軍.1996.中國人口老化對消費需求的宏觀影響.人口學刊,(5)

于學軍.1996.中國人口老化與儲蓄.人口與經濟,(3)

于學軍.1999.中國老年人口健康研究.中國人口科學,(4)

袁方.1987.中國老年人與家庭贍養.家庭結構與人口老化國際研討會論文

袁方.1988.論人口老化對策.北京老年人口論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曾毅.1994.從海南的實踐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第六次全國人口科學討論會論文選

曾毅.1994.關于中、長期人口預測的課題研究報告.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中長期人口預測課題組內部報告

張純元.1987.中國農村的養老事業.人口與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張純元,1990年,“論人口消費結構”,載于《人口情報與研究》,1990年第1-2期,天津。

張純元.1991.中國老年人口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曾毅.1993.農村儲備積累式養老保險勢在必行.人口與計劃生育,(6)

張翠珍.1993.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市場經濟與人口學術研討會論文

張東輝.1987.西方國家的人口老化與退休金危機.山東人口,(2)

張宜霖.1992.試析推遲退休年齡.人口,(2)

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1983.老齡問題研究--老齡問題世界大會資料輯錄.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周弘.1989.歐洲社會保障的歷史演變.中國社會科學,(1)

朱傳一.1990.從國外趨勢看中國老年社會保障工作的發展方向.中國人口科學,(2)

ArnoldS.Brown.1990.TheSocialProcessesofAging&OldAge.Prentice-Hall.Inc.

DavidA.Wise.1989.TheEconomicsofAging.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Modigliani.1975.TheLifeCycleHypothesisofSavingTwentyYearsLater.inM.Parkined.ContemporaryIssuesinEconomics.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

PRB,.1994.WorldPopulationDataSheet

篇(5)

隨著國有銀行商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新興商業銀行的迅速發展,特別是根據WTO協議,2006年我國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的嚴峻形勢的到來,原有的市場分割壟斷格局逐漸被打破,市場被重新瓜分,客戶重新組合,各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勢必越來越激烈。因此,對商業銀行與時俱進,完善市場營銷策略,提高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的研究已成為我國銀行界必然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取得成果

目前我國各家銀行積極借鑒工商企業與外國銀行業的營銷經驗,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營銷方式,使商業銀行的營銷機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取得了較大的成果。

(一)以客戶為中心

營銷管理成為商業銀行日常經營活動的基本組合。銀行在開展活動時,大都有自己的市場定位,也能基本做到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圍繞客戶需求,用適應社會金融需求的金融產品或服務去滿足市場。各大商業銀行紛紛推廣文明用語,改善員工的服務態度,推出微笑服務、限時服務、電話預約服務等形式多樣的服務,廣大員工樹立了服務至上的營銷理念,同時一些商業銀行還聘請了社會監督員,加強監管,使服務真正落實到實處。

(二)不斷開發金融產品

為了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各家商業銀行開始致力于金融產品的開發與應用。存貸款的品種不斷增加,如本外幣存款、信用卡存款、大額定期存單、外商投資企業貸款、消費信貸、信用卡透支等。同時,各商業銀行還積極拓展中間業務產品,如業務、保管箱業務、咨詢業務、租賃業務、國際結算業務等,使產品形式和內容更趨豐富。

(三)拓寬分銷渠道

隨著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與科學技術在銀行業的充分應用,銀行分銷渠道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在直接分銷方面,各商業銀行增加分支機構,形成了龐大的營銷網絡,向客戶提供了方便的服務;在間接分銷方面,適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銀行加強了集約化經營管理,強化了低成本的電子化分銷渠道的建設。以ATM、POS、電話銀行、網絡銀行等為標志的間接分銷渠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促進了銀行產品的銷售和自動化水平,對商業銀行的市場營銷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商業銀行市場營銷存在的問題

(一)同質化經營很嚴重

1.同質化趨向的市場定位

商業銀行在市場定位上存在很嚴重的同質化趨向,包括經營的產品和服務、客戶及競爭地的選擇等方面,這些問題削弱了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

(1)競爭地域的同質化。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憑借強大的網點體系,較完善的清算系統,及國家信用的強有力支持,一般將其競爭地定在大中型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與此同時,本在成立之初就已確立“服務地方經濟”競爭地定位的商業銀行為了得到更飛速的發展,盲目跟進大中型商業銀行的發展思路,即也將競爭地定位于金融體系較發達的大中型城市和中心城市,沒有凸現自己發展的地域特色和優勢。

(2)客戶群體的同質化。在成立之初就已確立“服務企業”客戶定位的商業銀行為了爭取更大的利潤,盲目跟進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思路,大都是集中在“兩通、兩高、兩上”(即交通、通訊、高校、高科技、上市公司、準上市公司)上,這樣會造成競爭力較弱的商業銀行,無法打破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壟斷格局,并且也無法突出自己經營的核心客戶特色。

例如:招商銀行常務副行長張光華在2009年6月10日至12日召開的“第三屆我國企業國際融資洽談會”上表示,我們的銀行同質化傾向非常嚴重,如向政府貸款的時候,大家都向政府貸款。

(3)金融產品的同質化。在我國,與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相比,商業銀行因歷史、體制、環境等因素,在科學的市場預測、詳細的成本效益分析,業務創新等方面存在缺陷,經營戰略的謀劃與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存在相當大差距。因此,不可避免地,在產品研發、服務創新上仍沿用“拿來主義”,跟風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及金融市場風向,成為商業銀行必然的發展趨向,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復制大型股份制業銀行的產品和業務模式,即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經營什么產品和業務,商業銀行就發展什么產品和業務。二是,趨同商業銀行的產品和業務風向,即金融市場上創新驅動力較強的商業銀行新推出什么產品和業務,其他商業銀行就跟風發展什么產品和業務。據統計,目前國內的商業銀行共開展了260余個品種的中間業務,但在嚴格分業經營的政策大背景下,各家商業銀行提供的這些中間業務在產品設計上都很“孿生”.以貴賓理財產品為例,貴賓理財是我國銀行業近幾年興起的一個服務品種,各商業銀行隨之爭相發展,然而,根據央視市場研究報告———《我國城市居民金融需求與金融品牌追蹤研究報告》顯示,用戶對各銀行理財品牌的總體印象趨同,各品牌之間缺乏差異化。

2.同質化發展趨同

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數商業銀行的發展路徑都是以外延擴張為主要特征,即粗放型的發展戰略占據主要地位,這種業務發展路徑資本消耗高,風險高,盈利能力低,資本金補充渠道不順暢。

具體表現在:

(1)營業網點設置的低效率。目前為止,我國商業銀行在設置網點時,通常考慮最多的是絕對市場占有率、資產規模、網點分布多寡等較為直觀的數量指標,而極其重要的整體經濟效率問題卻很少被納入到考察的范圍內,沒有足夠注重自己的運作成本即效益比的提升;加上通常的考核僅僅是依據總量考核,因此商業銀行紛紛擴建自己的網點,盲目跟風建設,實行粗放式的擴張,在諸多銀行已經進入的經濟和金融已臻成熟的城市竟相設置網點,造成營銷網點效益較差。

我國建設銀行研究部負責人郭世坤認為,我國絕大多數銀行都采取機構擴張、公開上市等手段做大規模,與國際銀行業通過并購做大規模的主流方式明顯不同。從長遠來看,這不僅難以適應國際競爭需要,也使得各家銀行增長路徑高度一致,缺乏個性化特征的增長。

(2)主營業務結構的單一性。我國商業銀行總量規模偏小,業務品種單一,且過于依賴傳統業務利潤即信貸利差,加上收益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發展明顯不足,這些都會影響到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經營效益。在當前資本充足率已經成為監管當局重點監管指標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對中間業務風險認識與重視程度的不夠,產品創新動力不足并與市場需求及發展趨勢有些脫離等現狀,都會給商業銀行未來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是阻礙。

(二)品牌營銷管理存在的問題

1.產品的細分和服務還做得不夠,特色不強

工、農、中、建四大品牌銀行在商業化之前,經營上是各有各的特色,如工行的經營信貸零售業務,中行經營外匯業務,農行扎根在農村,建行經營房地產信貸業務。隨著一批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成長和專業銀行的商業化進程,銀行業務綜合化,經營上的特色界限不再明顯。各家銀行在提供的金融產品性質相差不多的情況下,怎樣讓客戶認可你、選擇你呢?

好品牌需要創新。創立品牌產品的關鍵是他與其他產品的區別,主要在于服務和科技的含量上,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市場開拓、業務創新與技術進步上下工夫。銀行間的激烈競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市場日趨成熟,銀行很難以產品價格為手段在競爭中占據優勢,競爭的焦點開始逐步轉向金融產品的高附加值和服務的高質量。論文格式這就要對客戶采取分層戰略,充分挖掘不同客戶使用金融機構產品及服務的潛力,以爭取到一些可為企業帶來更大利潤的服務。

2.國際化戰略意識不強

以國際化程度最高的我國銀行為例,2010年中行的資產和利潤分布為:我國內地78.06%、74.62%;港澳地區24.47%、23.79%;其他境外地區5.5%、1.59%.數據表明,雖然我國銀行在港澳地區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擁有數十家海外機構,但是在整個我國銀行資產和利潤的占比較小,總體業務量也比較小。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在香港都有控股的金融機構,同時在其他境外和地區也開設了分行和子公司,但是與我國銀行一樣,其資產和利潤規模都較小。

3.整合營銷傳播手段沒有形成合力

整合營銷傳播要求傳播者要綜合運用廣告、銷售促進、人員推銷和公共關系等傳播手段來宣傳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宣傳企業的形象和特色。我國商業銀行在這一方面尚處于成長階段,一些新型的金融工具不能及時準確地送達客戶手中,特色的服務項目也因為養在深閨而未被認識。

商業銀行與消費者的溝通還僅限于促銷方式,從廣告方式看,目前各行業普遍重視了廣告宣傳,所利用的廣告媒體種類增多,廣告數量、質量有了一定提高。但同時也存著廣告頻率較低,高檔次廣告較少,上下級之間在廣告宣傳的時機和方式選擇上缺少協調統一等問題。從人員推銷方式看,雖然推銷人員和頻率已有所增加,但推銷內容單調,覆蓋較小,相對成本較高。除上述促銷方式外,一些商業銀行也注意開辟了新的途徑。從營業推廣方式看,各行對其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制定了一些相應的規章制度并予以落實,但力度參差不齊,推廣方式也缺乏差異性,沒有形成別具一格的特色。從公共關系方式看,目前各行都加強了與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信息溝通和情感聯系,舉辦了一些聯誼會、信息交流會、新聞會,參加了一些公益事業、贊助活動,使本行的影響和知名度有所提高,業務數量也因此而有所增長。但從根本上來說,各行還未建立起穩固的公共關系網絡和基礎,公共關系涉及的范圍較窄,力度較小,難以使顧客對本行產品長期偏好。

銀行現在雖然有了較強烈的廣告促銷意識,但沒有把其他促銷手段有效組合起來一起運用。銀行促銷不僅要求反映銀行產品與服務本身,而且要展現使用該金融產品與服務給客戶帶來的實際利益,通過促銷手段的適當組合與運用,贏得客戶信任,樹立銀行良好形象。

三、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策略及個案研究

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理念的發展趨勢,筆者認為我國商業銀行應重點從差異化營銷、品牌營銷等兩大方面加大力度。

(一)創新差異化營銷

1.市場細分

商業銀行市場細分是指把商業銀行的整個市場客戶(包括個人、企業和團體),按照一個或幾個標準進行區分,使區分后的客戶需求在一個或幾個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以便使得商業銀行采取相應的營銷戰略來滿足不同客戶群的需要。商業銀行市場細分的標準很多,必須從本行實際出發,對不同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應有不同的細分標準,要樹立組合概念和動態概念,認真分析細分標準和變數。如香港匯豐銀行是按社會階層將零售市場劃分為大眾市場、中層人士和較富裕階層三個部分。大通銀行更是將個人客戶細分為“對銀行沒有特殊要求”的一般客戶、“要求方便快捷的銀行服務”的年輕而富有的客戶以及“要求貼身照顧的銀行服務”的成熟而富裕的客戶。市場細分在銀行差異化營銷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通過市場細分,銀行就可根據自身的經營規模、資本實力、分支機構的數量等因素,選擇最有利潤潛力的客戶作為自己的目標市場,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的需求,培養顧客的忠誠度,獲取競爭優勢。

2.選擇目標市場

目標市場是指在需求異質性市場上,企業根據自身能力所確定的欲滿足的現有和潛在的消費者群體的需求。銀行的目標市場即指銀行的目標客戶,即金融機構認為可以通過營銷活動滿足其金融服務需求的那部分顧客。這就要求金融機構決策者真正做到“知己知彼”,能夠敏銳地體察消費者現實的和潛在的金融需求,對于可能的市場機會及時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決策。長期以來,我國的商業銀行基本上都是采取無差異營銷戰略,導致金融機構難以發現和利用市場機會。因此銀行在選擇目標市場時必須對自己服務的目標市場進行慎重的評估,所選的目標市場不僅要有充足的客源,而且要有能實現盈利的客戶量;然后考慮如何確立自己在市場中的位置,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為選定的細分市場設計特別的營銷組合,使營銷策略更加具有針對性;最后再考慮同行競爭對手的市場定位、服務優勢、公司實力等,避免發生正面沖突。比如美國的花旗銀行在市場細分后根據不同的市場實施不同的營銷策略是:對大眾市場提供各種低成本的電子服務;對高收入階層提供廣泛的私人銀行業務;對富有的中上階層客戶則針對他們的優越感心理,推出了照片簽名信用卡等業務,并為客戶提供優惠的服務設施,使客戶進入花旗開展業務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這種營銷策略使花旗銀行獲得了成功。

3.市場定位

在選定目標市場之后,為了保持長久的競爭優勢,商業銀行就要著手進行服務定位。所謂定位是指企業根據競爭者的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所處的地位及客戶對該種產品的重視和偏好程度,從而確定自己在目標市場上適當的營銷策略。商業銀行定位即指銀行根據個人和金融企業在市場上所處的位置,針對客戶對其服務的重視程度,決定為客戶提供什么樣的產品或服務,塑造出與眾不同的特色形象,并把這種形象真誠地傳遞給客戶,從而使該種金融服務在市場上確立適當的位置。像花旗銀行市場目標是“金融潮流的創造者”,定位是“富有進取心的銀行、向您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芝加哥大陸銀行則聲稱主要為那些公司提供服務;香港恒生銀行定位于“充滿人情味的,服務態度最佳的銀行”.金融服務定位既能使顧客了解相互競爭的各個商業銀行之間的差異,便于挑選對他們最為適合的銀行,也使各個商業銀行分別成為某一專業的龍頭,創造出不盡的利潤。近幾年來,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雖有一定的定位,但在業務經營上還是出現交叉現象,彼此之間體現不出自己的競爭優勢。因此差異化的清晰定位是今后我國商業銀行搶占市場先機,獲得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如中行應強調外匯業務的優勢;建行應以住房業務作為本行發展的主要增長點;工行應發揮人民幣業務的優勢,加快本外幣一體化進程;農行則應拓展城鄉一體化金融市場。而對于新興的商業銀行則應集中資源重點開拓某一種市場,開發自己的特色,向“精品銀行”的方向發展。

例如:我國光大銀行的“一柜通”、“陽光卡”,交通銀行的“太平洋卡”-理財通天下,招商銀行的“一卡通”,中信實業銀行的出國留學貸款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4.個案與分析

當前銀行市場為買方市場,商業銀行只有了解客戶需求,強化營銷隊伍,量體裁衣,制定適合自己發展的營銷策略,才能進一步強化市場營銷,形成良性的營銷循環。美國的許多商業銀行依托其發達的科技手段和功能齊全的營業網點,將業務重點轉向了存、貸款以外的個人零售業務領域,為個人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務,成為個人的“終身財務管理者”.

例如紐約銀行對高價值客戶進行了細分,針對不同的客戶建立對應的營銷服務團隊,培養本行業最出色的營銷和服務人員。他們把法人客戶細分為非營利組織、未上市公司、大公司和其他機構客戶等;把國內富豪細分為頂級富豪、一般富豪、遺產繼承者、新財富擁有者(企業高管人員、律師、會計師等)、特殊行業的富豪(房地產、媒體、私募基金三大行業的主管)等,同時有專門團隊服務于國際富豪,為全球最著名的家庭及其后代服務。

花旗銀行在全球金融界進入買方市場以后,不斷營造與發揮自身優勢,運用差異化營銷策略建立起了比較忠實而穩定的客戶隊伍?;ㄆ煦y行把客戶市場細分為不同的門類,選擇自身有優勢的細分市場,使用有針對性的服務方式,圍繞客戶需要,不斷將己經有的或新的金融產品推向市場。例如,花旗銀行在香港通過市場調查和細分,發現香港共有30多萬家型企業,其中不少極具發展潛力,其需要的服務項目又是花旗銀行極具優勢的項目?;ㄆ煦y行隨即圍繞企業需求,除提供了核心借貸服務外,還提供了財務顧問服務、訂造財務方案、選擇最佳貸款組合等一系列支持性、便利性的服務,極大地滿足了目標市場顧客的需求,贏得了可觀的經營利潤。在拓展海外的新市場時,花旗銀行意識到自己無法在市場上與當地銀行及其分支網絡進行正面交鋒,也總是先進行市場細分,根據不同的客戶實施不同的營銷策略。在差異化戰略的指導下,花旗銀行資產、業務量和市場占有率一直保持領先,連續多年被各國媒體評為最佳銀行。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在全新營銷理念的引導下,在差異化營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浦東發展銀行按照“真情化、一站式服務特色”的理念,提出了構建全新客戶服務體系的思路。深圳發展銀行通過市場調查了解到“誰在現在抓住了孩子的心,誰就抓住了未來的客戶群體”,專門為在校大學生設計開發專用銀行卡——“發展校園卡”,提出了“理財觀念從娃娃培養起”的產品設計思略,引導他們合理消費、有序理財。并把校園卡的功能設置為集保險理賠、教育繳費、打電話、定向消費等功能于一體,通過與深圳市教育局和平安保險公司的合作,利用深圳市教育局為每位學生和幼兒園的孩子購買的“少兒學平險”,將“發展校園卡”發放到全市每一位在校、在園的孩子手中,由此而進入了70萬個家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顯然,當前銀行間的市場競爭已演變為直接爭奪客戶和滿足客戶需求的競爭。把銀行營銷的重點轉移到客戶,一切從客戶的需求出發,堅持“客戶為本”的營銷理念,實行差異化營銷是保證我國商業銀行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

(二)強化品牌營銷

銀行業的品牌競爭是當前銀行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商業銀行只有充分認金融品牌建設與營銷的重要性,確定并實施科學品牌戰略,注重塑造品牌,講究金融品牌營銷策略,才能全面提升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使商業銀行在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主動地位,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1.創立品牌是一項長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

任何企業品牌的塑造與培育都需要長期扎扎實實的艱苦努力,絕非一日之功,更何況商業銀行創品牌較之一般工商企業更有難度。這是因為銀行業作為服務業,其競爭手段專有性差、模仿性強,一家銀行要形成經營特色有較大難度。因此,金融品牌的創建是一個長期、反復的市場磨練和不斷向客戶提供滿意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過程。商業銀行必須從長遠角度來看待品牌工程。立足自身經營實際,在經營實踐中推進品牌創建,在品牌創建中推動業務經營。

2.銀行品牌是一個整體概念,品牌的塑造是一個系統工程商業銀行的品牌是一種整體概念。一般企業依托一種產品、甚至同類商品的某一種款式就能產生響亮的品牌效應,而商業銀行則不然。一般企業所生產的產品都有具體的實體形態,消費者可以通過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觸覺來感受這些有形產品,因此一種具體的商品比較容易凸現個性,其品牌比較容易形成;而客戶從銀行“購買”的金融產品品種極其有限,各家商業銀行所提供的產品又是高度類同的,且多為無形的。因此,銀行品牌是顧客對金融企業整體形象的認同,而非對一種產品。商業銀行必須重視企業運營的每一環節,通過各種金融產品和周到的服務在客戶心目中樹立整體的銀行形象。這就要求商業銀行把品牌塑造當作一項事業來抓。制定品牌戰略,明確服務標準和規范,在員工中推行品牌興行的理念,使每個部門、每個人都意識到個人的努力、部門的工作均是企業品牌創造的有機組成部分,時時努力,事事努力,同力打造企業品牌。

3.品牌戰略的實施,必須有企業文化的支撐

企業文化是企業共同的價值觀、行為規范、企業形象的綜合體現。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的條件、競爭的基礎、發展的靈魂,是企業個性化的根本體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購買產品不僅僅是購買一種使用價值,而是一種品牌、一種文化、一種格調、一種心理滿足。人們一般的消費行為是這樣,而對于“購買”商業銀行的產品和服務,更是如此,這是由銀行產品的無形性、服務的綜合性、金融的知識性和現代性所決定的。當前我國商業銀行雖意識到品牌的作用,但文化含量多顯不足,品牌興行多停留在口號標語或短期的運動式、新聞式活動中,甚至當作政治思想工作來抓。商業銀行應克服此種非市場行為,注重設計、培育企業在競爭中富有個性特征的經營理念和競爭手段,并將其提煉上升為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文化范疇的內容,指導員工行為,真正起到推動品牌戰略實施的作用。

4.個案與分析

在實際操作中,金融品牌“叫好又叫座”這一活生生的事實,無可辯駁地說明:在金融競爭中凸現金融品牌,有利于提高商業銀行的商譽,增強金融消費者的認同感。

國際上著名的大銀行均注意樹立并維護自己的品牌形象。

例如:花旗銀行派有專門人員負責在全世界范圍內樹立CITI——“最受尊敬的銀行服務”的品牌形象,同時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僅電腦方面的投入就占稅前利潤的一半)來維護這一品牌形象。當然,花旗蜚聲海外的品牌形象也為該行創造了可觀的利潤。世界上成功的大企業、大機構在創建初期或在改革之后都把確立什么樣的企業文化作為一項重大戰略。花旗銀行在長達19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它獨特而又卓越的企業文化,沒有卓越的企業文化就沒有花旗銀行的奇跡。

我國一些商業銀行在將銀行卡推向市場時也嘗試過品牌營銷的甜頭,并沒有將之作為諸如存貸款等一般性金融產品,而是將銀行卡作為一個強力品牌,精心策劃,全力打造市場形象,使之很快成為支柱性金融產品。如招商銀行“一卡通”向社會大眾提供的以真實姓名開戶的個人理財基本帳戶。它集定活期、多儲種、多幣種、多功能于一卡,具有“安全、快捷、方便、靈活”的特點。從1995年7月發卡以來,“一卡通”憑借高科技優勢,創造了個人理財的新概念,逐步取得了社會各界的喜愛,現已成為國內銀行卡中獨具特色的知名品牌。這些事例都說明,品牌就是形象,品牌標志著一種超越時空的品位和文化,對塑造良好的國有商業銀行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全力打造特色品牌,是構筑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結束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套中出丰满人妻无码| 亚洲日韩亚洲另类激情文学| 少妇一边呻吟一边说使劲视频| 伊人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www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内射老熟女aaaa|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曰综合网|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黑人性暴力猛交喷水| 九九综合va免费看| 精品久久久久国产免费| 996久久国产精品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天堂а√在线最新版中文在线|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免费|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国产伦理一区二区| 国产亚州精品女人久久久久久|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性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 国产重口老太和小伙乱 |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 18禁裸男晨勃露j毛网站| 一本色道久久88精品综合|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老司机在线ae85| 2021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777777| 大地资源免费第二页|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国99久9在线 | 免费|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插插射啊爱视频日a级|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 翘臀后进少妇大白嫩屁股| 真人做人试看60分钟免费视频 | 久久av高潮av无码av| 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 米奇影音777第四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