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產業數字化論文

產業數字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5-19 17:18: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產業數字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產業數字化論文

篇(1)

數字時代,為了尋得一線生機,傳統期刊開始探索轉型的途徑和模式。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目前國內期刊數字化轉型現狀如何,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又面臨哪些現實困境,值得總結和思考。

1.傳統期刊轉型是大勢所趨

數字化期刊具有的最大優勢是極快的傳播速度和巨大的傳播容量,它能比傳統期刊更早地報道消息、傳播信息,并且在傳播形式和內容創新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更能滿足數字時代受眾的需求。在數字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傳統期刊轉型是大勢所趨。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和積淀,目前,傳統期刊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筆者調查發現,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庫的很多傳統期刊或采取開發門戶網站、電子期刊APP的方式,或以創建企業微博、微信公眾號的方式進行數字化轉型。

2.數字出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近年來,我國期刊業的市場規模在探索轉型模式的過程中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逐步提升。2016年在北京舉辦的中國數字出版年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為4403.85億元,比2014年增長30%,數字出版產業收入在新聞出版產業收入的總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2015年互聯網期刊、電子圖書、數字報紙的總收入為74.45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6.66%”。可以說,數字出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呈現一種蒸蒸日上的發展態勢,這其中自然少不了數字化期刊的功勞,這也證明了傳統期刊在數字化轉型升級、融合發展方面是在不斷發力的。

3.數字技術人才稀缺,亟須培養

筆者認為,傳統期刊數字化轉型發展迅猛,這與期刊業是長線運作的產業,約稿、審稿、編輯、校對、出版發行、交流服務等環節都離不開專業人士的保駕護航有相當大的關系,遺憾的是目前我國既懂數字技術又熟悉期刊運作規律的復合型人才并不多。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期刊轉型和發展的步伐。同時,由于數字技術管理人才的稀缺,傳統期刊在轉型過程中缺乏有效建議,不符合實際情況、盲目轉型的期刊不在少數,費時費力、得不償失的情況也不少見。因此,數字技術人才短缺是目前期刊轉型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期刊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還存在內容缺乏創新、數字版權糾紛頻發、盈利模式尚未確立等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二、國內期刊數字化轉型的成功模式

傳統期刊在摸索和試錯中前行,有那么幾家脫穎而出,找到頗富個性、屬于自己的轉型模式。下面筆者將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國內傳統期刊轉型模式,以期為業界同人提供些許參考。

1.傳統期刊的“互聯網+期刊平臺”轉型

“互聯網+”時代,許多傳統期刊憑借自身的資源優勢,或開發門戶網站、電子期刊APP,或借力微博平臺、微信平臺等渠道向數字化目標進軍。但部分傳統期刊僅僅是將文章原封不動地搬到各個平臺上,這樣的方式表面上看比較省力便捷,但卻缺乏創新性,因此對提高傳統期刊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幫助不大。那么,值得借鑒的“互聯網+期刊平臺”的轉型模式是什么樣的?筆者認為《讀者》的轉型之路可稱為典范。

(1)“互聯網+期刊平臺” 的形式

《讀者》雜志創辦于1981年,是讀者出版集團主辦的文化綜合類雜志。多年以來,《讀者》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深受大眾喜愛。在數字時代背景下,《讀者》與時俱進,逐步實現全媒體布局,打造“內容平臺+智能終端”的新型數字出版生態圈。2009年,讀者出版集團初嘗轉型滋味,將集團的紙質資源進行了全面的數字化梳理,同時,將旗下的讀者網、飛碟探索網等網站整合為新的集團門戶網站。該網站除了具備門戶網站的功能,如日常內容的更新,還是一個大型的數據庫,收入了包括《讀者》雜志在內的讀者出版集團旗下的期刊和圖書的內容,讓讀者能夠在線閱讀、下載。這個集團門戶網站實質上成為讀者出版集團數字出版業務的一個窗口。2010年,《讀者》進軍新浪微博,截至目前,其新浪微博企業號粉絲數量已達143萬多人;2012年,《讀者》進軍微信平臺,其微信公眾號分為“微刊”“書房”“讀者+”3個板塊,包括各類精選文摘、趣味雜談等內容。《讀者》微信公眾號的作用除了吸納讀者、提升影響力,還能創造經濟效益,比如其推出了“優選商城”。總體來說,《讀者》將長期積累的人氣分流至互聯網,再通過互聯網擴大期刊影響力,線上線下業務相輔相成,才實現了順利轉型。除了《讀者》,很多傳統期刊也采取這種轉型模式,但為什么《讀者》發展得更快?筆者認為,其內容上的轉型可圈可點。

(2)精簡內容,重視互動

傳統期刊如果不注重內容的創新,只是轉變形式,是無法順利實現轉型的。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習慣于接收碎片化信息,針對這種現狀,《讀者》在欄目及內容設置上不斷精簡。從2014年第16期開始,《讀者》的欄目從20多個調整為8個,而后針對讀者意見反饋,在2015年增加了《互動》欄目,這個調整的過程可謂以讀者為中心。同時,《讀者》還大量采用手繪圖,增加記敘文和小說的比重,以吸引讀者眼球。發展至今已有30多年歷史的《讀者》,審時度勢,做出符合時展潮流和讀者需求的改變,因此在期刊界暢銷不衰,其成功的經驗值得其他傳統期刊借鑒。

2.依托開放存取網站創新期刊模式

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在20世紀90年代末在國際學術界大規模興起,后來被引入國內,2004年得到我國政府的公開支持。雖然開放存取目前在我國學術界還處于發展初期,但它卻使我國傳統的學術交流模式和文獻獲取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簡單來說,開放存取是一種學術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采用“作者付費出版,讀者免費使用”的方式,使用戶可以免費獲取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受時間、空間影響,也不用考慮版權和經費等問題。開放存取模式的推廣不僅使學術交流模式和文獻獲取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也促進了學術信息的傳播和交流。因此,許多傳統期刊依托開放存取網站創新模式。其中,可作為典范的當屬開放存取模式運作得比較成熟的學術網站——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1)國內最大的OA集成平臺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是針對科研人員困難,學術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等問題而創建的科技站,于2003年10月15日正式開通運行。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充分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精簡傳統出版物的發表程序,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個大容量、及時、便捷的交流平臺。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在我國開放存取的發展史上具有領航者的重要作用,是目前國內最大的OA集成平臺。同時,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是公益OA平臺,科研人員在該平臺上在線發表、評審論文不用支付任何費用。而其他獨立經營的OA平臺為了實現持續發展,則采用“作者付費,讀者免費獲取”的運營模式。目前來看,無償支持作者和期刊進行網絡,并為用戶提供大量的信息,是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優勢之一,這也是眾多傳統科技期刊愿意與之合作的重要原因。

(2)資源豐富,功能強大

瀏覽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可以發現,目前網站上主要包括首發論文、優秀學者、科技期刊、專題論文、高校認可等欄目。截至筆者統計時,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網站刊載首發論文共92730篇、優秀學者論文共92595篇、自薦學者論文共31310篇、科技期刊論文共1277866篇,可謂規模龐大、學術資源豐富。網站為用戶提供對所收錄文章統一檢索的服務,是科技期刊、高校學報以及優秀論文便捷展示內容的集成平臺,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對社會公眾的開放。以科技期刊欄目為例,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按類別將收錄的期刊分為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醫藥衛生、農業科學、人文社科五大類,囊括了各大院校學報以及地理、大氣、醫學等各學科的專業期刊,分類詳細,檢索便捷,為用戶檢索所需科技內容提供極大的幫助。目前,開放存取模式處于快速發展期,面對學術成果愈加豐富多樣、信息傳遞速度大大提高的大好形勢,我國傳統期刊采取依托開放存取網站創新模式的策略非常切合實際,發展前景也日趨明朗。

3.傳統期刊的二維碼模式

二維碼“用某種特定的幾何圖形按一定規律在平面(二維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間的圖形記錄數據符號信息”。打開我們的手機中具有相關功能的軟件,對準二維碼掃一掃,就能實現其指向的功能。談及期刊數字化轉型中的二維碼模式,就不能忽略《玩手機》雜志。《玩手機》是在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背景下誕生的月刊。在期刊數字化轉型浪潮沖擊下,《玩手機》采用了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實現轉型,其具體方式是將二維碼印制于平面雜志上,幾乎每頁雜志都有3—10個二維碼供讀者掃描,讀者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可以直接進入服裝、化妝品、箱包皮具、手機配件等網上商城。對《玩手機》雜志來說,二維碼的應用不僅實現了紙質期刊內容和形式的數字化,而且延伸了紙質媒介和廣告內容的影響范圍,幫助雜志實現內容的傳播并獲取經濟效益。就目前情況而言,《玩手機》雜志的二維碼數字化轉型模式是比較成功的,平均每本雜志被每個讀者掃描二維碼的次數為10次。但筆者認為,期刊數字化轉型僅靠在平面雜志上印制二維碼是遠遠不夠的,讀者可能在使用一段時間后便失去新鮮感,傳統期刊應將二維碼作為一種轉型的輔助模式,與其他模式相結合,開展進一步的轉型探索。

三、國外期刊數字化轉型模式的探索實踐

我國期刊數字化轉型起步較晚,相比國外期刊的數字化轉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研究國外期刊的數字化轉型之路,我們不難發現,經過多年的摸索,國外期刊數字化轉型已經初具規模。比如美國赫斯特集團、康泰納仕集團、阿歇特集團等世界傳媒巨頭及其下屬的《好管家》《紐約客》《名利場》等雜志,已經“冒險一躍”,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什么我國傳統期刊的數字化轉型進展緩慢?筆者認為,我國期刊社可以通過研究國外期刊數字化轉型的經典案例,獲得一些啟示,找到適合自身的新的發展模式。

1.從內容為王到產品為王

長期以來,傳統期刊依靠在內容領域的精耕細作獲得大眾的青睞,內容為王是出版業奉行的不二法則。然而,在洶涌的數字化浪潮面前,如果只注重內容而忽視了用戶的實際需求,顯然會被市場無情淘汰,因此,此時的發展趨勢應以產品為王。產品為王簡而言之就是在數字時代實現從內容到產品的升級。比如美國康泰納仕集團旗下的科技類月刊《連線》雜志,在雜志平臺的基礎上,根據用戶快速變化的閱讀需求,設計卡片式的新版網頁,兼容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所有內容都可以在各種終端上一目了然。由此,《連線》雜志不再是單純向讀者傳播內容的媒介,而是多媒體產品的生產者,在向用戶傳播價值理念的同時,也影響他們的閱讀體驗。我國大部分期刊在轉型時,采取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在微信公眾號和網頁上常照搬期刊內容,長篇累牘不僅難以擴大雜志的影響力,還容易引起讀者反感。因此期刊轉型在內容和產品上采用什么樣的模式,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考量。

篇(2)

【關鍵詞】大數據;科技期刊;數字化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要“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強化互聯網思維,將技術建設和內容建設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等新應用新業態,不斷提高技術研發水平,以新技術引領媒體融合發展、驅動媒體轉型升級。” 從西方到東方,從硅谷到北京,大數據的概念正被不斷地傳播與推廣,大數據無疑已成為新技術與和產業聚焦的熱點。因此,順應時代形式、力求創新發展無疑是科技期刊的必行之路,以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為契機,加快推進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乃是大勢所趨。

1 大數據與數字化出版

1.1 大數據

1.1.1 大數據的發展歷程

“大數據”一詞首次被提出是在2011年有關機構的研究報告――《大數據: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下一個新領馭》之中。這份報告研究了數據和文檔的狀態,同時分析了處理這些數據能夠釋放出的潛在價值。此后,IBM、甲骨文、EMC、SAP等全球IT巨頭紛紛把長期部署的海量數據設備、數據分析、商務智能等硬件、軟件與服務以“大數據”這一概念推向戰略前沿。大數據發展歷程如表1所示。

1.1.2 大數據的涵義

大數據(Big Data)又稱為巨量資料或海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對企業經營決策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咨詢。大數據具有4V特點,分別是海量化(Volume)、多樣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和價值化(Value)。這些特點預示著大數據將改變目前“IT”架構,將信息界變革的重點由“T(技術)”轉向“I(信息)”,以形態多樣且富有價值的數據為主體,借助一定的技術,分析得出大量額外的有價值信息和數據關系,幫助指導人們優化自身的決策和行為方式。

1.2 數字化出版

2010年新聞出版總署下發《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數字化出版定義為:“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內容編輯加工,并用網絡傳播數字內容產品的一種新型出版方式”。數字出版是一種全新的技術和文化形式,策劃、組稿、審稿、編輯加工、出版、發行等各個環節都應在網上完成,是融語義信息、聽覺信息、視覺信息、行為信息、符號信息于一體,突破時空、學科、語言的限制,將期刊帶入一個超立體空間和多維的環境。數字出版包括了三層遞進的含義,基本上反映了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從低到高的演進過程,見圖1。

2 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1 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面臨的機遇

2.1.1 有助于期刊出版模式多元

當前,雖然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已開發打造,但所提供的資源形態一般僅為文字或者圖片,相對較為單一,同時也尚未建立資源之間的關聯性。大數據環境下,科技期刊編輯可以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搜尋與分析,聚合優質資源,并利用數字出版技術、信息技術、知識挖掘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等,了解學術前沿情況,發現研究機構及相關作者的研究現狀,進行更深層次的選題策劃和組稿,并“協助”各類編輯軟件對日常稿件進行篩選、選擇審稿專家、、規范基本格式、校對等,快速完成資源的優化,為用戶提供多維的資源服務。科技期刊將改變以往以書、文獻等為單位的粗放型生產模式,轉而強調科研全過程的發表,為作者提供深入的知識服務,實現科技期刊跨學科、跨行業、多角度應用以及多媒體展現。

2.1.2 有助于期刊品牌價值提升

基于大數據的信息分析能夠成為科技期刊質量管理、規劃和決策等提供對維度的支持,有助于科技期刊品牌價值的提升。要善于利用大數據的預測功能,科技期刊編輯根據對用戶行為大數據的全面挖掘和分析,了解用戶的關注點和知識需求,預測未來科技的發展趨勢,展示學術前沿、熱電等,為編輯篩選、評判稿件提供學術依據和技術職稱,從而進行針對性約稿,開發學術前沿與熱點的專欄等,解決科技期刊內容創新度不高的問題。同時大數據應用過程中,科技期刊編輯可以了解作者近期的研究方向,推測遇到的問題,實現數字期刊的精準推送,一方面提高期刊論文的引用率,一方面培養作者群,擴大期刊的流通范圍,均有助于科技期刊品牌價值的提升。

科技論文出版周期長、流通環節不暢、時效性差等問題不僅廣被詬病,更直接影響到科技成果的認定、傳播和利用價值,以及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科技期刊編輯工作流程的優化,可以顯著提高工作效率,縮短論文的出版周期。大數據時代,作者、編輯、專家等的信息傳輸和決策行為均納入了數字化管理軌道,并與中外公共文獻數據庫實現了鏈接與共享,這使期刊編輯中的數據互通共享、數據計算分析及數字化作業成為可能,將對優化科技期刊編輯的工作流程提供幫助。科技期刊編輯智能型辦公系統將以多維度數據為基礎,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和人工智能計算工具,以達到減少重復勞動和簡單勞動,提升編輯質量與效率,縮短審稿周期,從而最終提高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2.2 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面臨的挑戰

2.2.1 保密工作更加復雜

當前,科技期刊發展進入數字出版時期,期刊編輯出版的數字化程度日益提高,投稿、審稿均已實現網絡化,開放存取平臺(如萬方、維普及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日益完善,覆蓋的期刊種類日益增多,國際檢索系統收納的中國科技期刊類別也越來越多,同時,媒體融合態勢明顯,網絡平臺種類增加,普及到數據庫、期刊網站、手機平臺等,特別是數字優先出版模式的出現,更是加快了科技期刊的出版速度。在學術指標評價方面,論文作者的學術指標往往以文章公開發表數量、原創性以及是否被EI、SCI等檢索為職稱評定的關鍵指標,科技期刊則以期刊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平均引文率、反應速率、期刊他引率、期刊被引半衰期等為指標,這些都是以科技期刊能夠網絡出版、具有強大的傳播能力為前提的。這就直接導致期刊發稿時效加強,科學研究原創性成果上網周期縮短。如果存在科研機構作者保密意識不強,科研成果定密標準認知不一,科技期刊出版單位保密審查不嚴,即使單篇發表作品看似沒有泄密,但在大數據分析技術下,泄密可能性將大幅增加。

2.2.2 期刊數字化建設水平較低

近年來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雖然得到了飛速發展,但與國外同行業相比,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產業僅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相對落后的數字化建設水平阻礙了大數據在科技期刊業的應用。目前信息的主要傳播方式為網絡傳播,加快推進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將有效促進國內外用戶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并通過積極向國外同行、國際重要檢索機構進行推送,擴大期刊的國際影響力。然而目前,國內很多科技期刊編輯尚對數字技術認識不足,局限于現有的出版模式。同時,科技期刊編輯的數字技術水平也普遍較低,缺乏推進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的自覺意識與主觀愿望。

在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論文的發稿時效和稿件審稿編輯周期都將大大加快,對期刊編輯和身高專家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了更高的挑戰。因此各個科技期刊編輯部不僅需要建立一支能適應新環境的具有高素質的編輯隊伍,還需要一批樂于奉獻的高水平審稿專家隊伍,在新的大數據環境下,需要作者、編輯和審稿專家協同努力,以適應新的編輯環境。

3 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生存與發展的對策

3.1 以發表優質稿件為宗旨,堅持推進期刊數字化建設

中國傳統的科技期刊還處于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期,要想在內容、管理等方面實現數據化運作,首先必須徹底推進期刊數字化。科技期刊編輯應主動順應這一潮流,并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推進期刊的數字化改革進程。期刊編輯出版工作者應該站在戰略高度,認識到期刊的數字化轉型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時展的必然趨勢。科技期刊編輯要不斷加強建設科技期刊數字化的自覺意識,主動尋找適應數字化出版需求的運營管理模式,從而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化出版業做出貢獻。但主動迎接大數據給予的發展契機的同時,科技期刊的定位應該是做優秀的內容提供商,因此,科技期刊編輯應認清并鞏固自身的核心價值所在,堅持優質稿件的辦刊理念。已經起步的數字型編輯普遍存在重技術、輕內容質量的問題。對于大數據的分析使用始終無法代替文化產業屬于人的精神創造活動,編輯只有對文字內容資源,包括稿件的收集、編輯加工、知識體系的分類等進行整合和管理,堅守角色定位,專注內容質量和價值提升,大數據才能在科技期刊業得到科學利用和持久發展。

3.2 以保密管理為抓手,堅持貫徹期刊保密審查制度

一是,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依據《新聞從業人員職務行為信息管理辦法》的原則和要求,加強期刊保密審查和監督工作,促使科技期刊出版單位落實保密制度和保密責任。二是,期刊出版單位要高度重視。要在日常管理中健全保密管理、嚴把保密審查、加強保密教育,通過物理隔離和定期檢查等做好稿件各環節的管理,加強對編輯人員的保密警示教育,針對保密審查中發現問題的稿件,要禁止編輯或其他人員通過任何渠道獲得或傳播稿件。三是,期刊編輯人員要高度重視。編輯要從思想上樹立會保密、善保密的堅實防線,應在日常業務中學習保密法律法規知識,牢固掌握保密的相關規定和業務技能,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保密意識認真貫徹執行保密審查制度。

3.3 以傳統編輯為基礎,堅持提升編輯人員信息素養

首先,科技期刊編輯要搞好選題策劃,除了通過參加會議與專家交流獲得選題外,還要善于挖掘和借助行業創新庫,實現信息的獲取、存取、交換、傳遞和應用,運用技術手段挖掘優質作者、尋找創新點及熱點等。其次,科技期刊編輯要搞好稿件審讀。編輯雖然不能對工作中涉及的專業領域做深入研究,但應對相關學科、領域的熱點問題以及今后的發展趨勢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科技期刊的編輯可以借助各類信息平臺為專家提供輔助審讀依據。如編輯可以根據期刊自身要求,將是否具有創新點作為投稿必要條件,并借助平臺提取稿件的創新點。第三,科技期刊編輯要借助大數據平臺搞好期刊營銷。編輯要運用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包括數據庫、網絡、多媒體等計算機應用新技術)將出版物中的文字視為信息符號,將文章進行碎片化處理,得到文章的標題、摘要、創新點、關鍵詞、主要內容、潛在用戶等信息。期刊編輯按照不同終端用戶需求對碎片進行打包和再加工,通過計算機技術完全能夠針對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完成對這些信息符號的不同處理,最后推送給各類終端用戶群。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學術期刊 數字化 體制 版權 人才

中圖分類號: G230.7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傳統紙質期刊出版正面對全球報刊出版的數字化變革,這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對傳統的紙質期刊是一場生與死的考驗。如何適應這場數字化革命的進程,以獲取新的生存方式,促進期刊在新時期的發展,這是擺在當前期刊出版從業者面前急需考慮的問題。

1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需和期刊體制制度改革相結合

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于2012 年7 月了《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這是由國家權力部門自上而下推行的期刊體制改革,但由于各地方、各種期刊出版的情況不盡相同,從業人員身份相對較復雜,這辦法讓中國科技學術期刊界感到無所適從,很多人難以接受,影響了期刊數字化的實施。不管這些改革的措施是否妥當,但目前對于科技學術期刊來說,如何能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之路并進行相關配套的改革措施,科學合理地設計新的發展框架是最為關鍵的。在這過程中,我們還在為期刊體制改革和期刊的數字化轉型去分誰先誰后時,卻不知已把期刊的數字化工作給耽擱了,如何去推進學術期刊數字化是學術期刊能否更好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在現今網絡信息化時代要更具緊迫性。(1)傳統學術期刊的出版受市場調控,由于經費等問題促使圖書館學術期刊的存書數量變少,而網絡數據庫平臺可以大量收錄各種傳統紙質期刊論文的數字版本,讀者通過這數據庫又能非常方便地檢索出所要的資料,通過計算機系統檢索的效率完勝了紙質學術期刊上的人工檢索。傳統大型的圖書館是無法具備這種功能的。把數字化的論文集合一起,進行集中管理,再對外推廣和提供服務,不僅能提高學術絡數據庫的規模,而且還能增加它的經濟收入。這樣能產生良性循環,促使學術絡數據庫做大做強,使得該數據庫的經營管理者能更有實力收集、購買到更多的學術期刊論文資源。再者,作為讀者也能夠更快捷、更方便地從學術絡數據庫中獲取到自己所要的學術文獻,改變了閱讀方式。現在有很多讀者已不再去傳統的圖書館查閱紙質的學術期刊的文獻資料,而是從網絡論文數據庫中查找。(2)學術期刊數字化實現去了紙質期刊的網絡傳播,進一步提升科研學術成果的交流效率。(3)創新期刊體系制度,促進學術期刊數字化獲得成功。當前政府推行的學術期刊體制改革還主要是圍繞著傳統期刊來進行設計,還未充分考慮到期刊數字化的轉型與發展,所出臺的措施適用期不長。在現行期刊體制下,有“刊號”的學術期刊才算是正規的,能被政府、各學術團體和科研院所所承認,作者的文章只有通過正規、有刊號的學術期刊上刊出才算是正式出版,這樣才會得到官方和行業評價體系的認可。而數字化的學術期刊其刊載的論文目前未被官方和行業認可。因此,要對現行期刊體制做出改革,促進期刊數字化的轉型獲得更好發展。

2版權處理是學術期刊數字化過程中亟需面對的問題

當今天社會已進入數字信息時代,數字化的信息傳播已成為人們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而強大的數字技術又為信息傳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國加入WTO后,更加重視著作權的保護,2001年重新修訂了著作權法,在已有的發行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和廣播權等幾種傳播權外,增加了信息網絡傳播權,它是針對互聯網的最主要特點――交互特點而增加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利是指版權所有人在互聯網上利用有線或無線的技術手段來上傳其作品的權利,這是一種在多媒體的互聯網時代產生出的一種新興的著作權,這種權利也歸屬于著作權人,未經其本人授權,其他的人們和單位組織都不能擅自將其作品放到互聯網上傳播,除非特殊情況,有法律規定的和法定許可等外。否則,將是侵權行為。這種新的著作權――傳播權是屬于著作權人的,不屬于期刊社,期刊社若需要其作品在網上公布,還要和作者明確好在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讓渡內容,在簽署其作品的版權轉讓協議時一并加入。另外要注意的是,在這協議簽訂前已有的或其它作品的網絡傳播權仍然歸作者所有,而不是在期刊社手中或其它傳播媒介中,更不是在數字化傳播領域的專業公司手里,假如紙質期刊刊出的這些作品要上互聯網傳播,那么數字化傳播機構還要再與作者補簽份傳播權的轉讓協議,方能在網絡上進行傳播。這種在互聯網時代產生的版權問題,已對期刊的數字出版產生很大影響。而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傳統期刊社應選擇專業的數字化傳播公司,與它進行獨家授權合作,在規范信息數字化的版權事務實上,從內容和流通兩方面入手,做好詳細說明,期刊社要和作者簽署好協議,獲得授權。這樣通過專業、大型的數字化傳播公司,開發出一系列專項的期刊數據庫產品,傳播公司再利新媒介和新技術整合好各種資源,獨立組織產品出版和進行市場營銷,積極穩妥地推進期刊數字化出版。對于傳統紙質期刊,在規范其他信息服務者擅自在網上傳播數據時,也保證了它的發行和經營。

3科技期刊數字出版逐漸成為主體

“到2020年,傳統出版單位基本完成數字化轉型,其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的運營份額在總份額中占有絕對優勢 ”,這是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目標。隨著社會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互聯網技術越來越成熟,期刊數字化進程中就會產生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編輯出版理念(下轉第58頁)(上接第38頁)。例如:數字化辦刊思維方式、數字化期刊的主導策劃、數字化的編輯新技術以及電子傳播新媒介的運用、期刊經營方式的創新和品牌營銷等。在他們逐步成為主流時,又促使傳統的經營方式和辦刊思維產生重要的轉變。兩種方式和思維相互促動,相互影響,共同推動期刊在出版技術的規范、出版平臺的運用、出版業務的經營,出版組織的構架等方面產生全面整合。這過程是二者全面融合發展的過程,它以數字出版為主體或主導,迫使傳統出版機構集團化,出版業務集約化、經營方式規模化。這樣在期刊編輯出版、品牌創建、出版方式、服務提供等方面就會產生新的機制,從而實現原有體制的創新,使得期刊的核心競爭優勢變得更為突出。

4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的編輯出版人才是學術期刊數字化的有力保障

當前我國數字出版崗位的人員大多數是IT業人士,對文章的組稿、編輯加工、校對以及策劃等傳統的編輯出版業務并不是很了解,而傳統的編輯出版人員在面對新的數字化技術,新的出版流程,新的操作方式也不熟悉。這就要求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實際運用能力更為綜合與全面。因此,當前急需培養出一批既懂傳統編輯出版業務,又能精通數字技術;既懂傳統經營管理,又能對數字信息處理和運作有很深認識的實用型復合人才。這首先在出版單位要制定出詳細的人才培養計劃,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塑造良好的學習和交流氛圍,建立起長期有效的學習培訓機制。與高等院校聯合,進行專業數字化人才培養。其次編輯出版人員要轉變觀念、調整知識結構,掌握必要的數字出版技術。例如:電子郵件收發、電子文檔處理、基本網頁制作、數據庫平臺應用及設計、數據資源檢索及從海量網絡資源中搜索等,并要加強與技術服務商或者網絡平臺營銷商的合作,以提高被檢索率,擴大期刊影響力,以吸引更多的讀者。再者掌握好計算機基礎知識、對網絡問題和有關設備故障的能進行有效處理等,以應對突發狀況,并通過網絡和各種電子媒介培養和讀者同步的閱讀習慣,以加強對讀者的溝通交流,更好為期刊出版服務。

總之,學術期刊數字化是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要認真面對轉型,不應固守自我,各自稱雄,在創新中發展自己,積極去尋求組織、業務、平臺、規范等全方位的融合。改變傳統思維方式,樹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為主導的觀念,共同開拓,構建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新體系,提高學術期刊的經濟效益和綜合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汪曙華.學術期的刊數字化轉型及其制度創新[J].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4).

篇(4)

一、臺灣“國家型”科技計劃的形成及發展脈絡

上世紀50年代以后的臺灣在經濟建設方面積極奉行對發達國家產業的跟進政策,形成了50年代“進口替代”、60年代“出口導向”、70年代“重化工業”這樣明顯的產業發展階段,基本形成了臺灣的外向型產業體系。由于70年代的兩次能源危機,作為臺灣出口市場的發達國家經濟停滯,臺灣的經濟也備受沖擊。從1981年起,臺灣制定和實施了十年經濟建設計劃,其目標是以科技升級為前導,帶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也相繼通過幾次全臺科技會議提出了推動能源、材料、信息、自動化、生物技術等“重點科技”并制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十年長期規劃”及“六年中期規劃”等,試圖從戰略和政策層次強調以科學技術發展來推動產業升級,但實施效果卻并不理想。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在臺灣這種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地方,企業規模小、技術開發能力弱,如果政府不給予足夠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企業在產業調整中往往是跟著市場隨波逐流。所以,這一時期臺灣行政當局也陸續采取了規劃建立科技園區、推動科技專項計劃、策略性工業發展政策和《促進產業升級條列》的制定等四項措施,力圖提升企業在產業創新領域的活力。這些政策和規劃層面的措施促成了臺灣70年代以后的一輪產業結構快速調整,推動了臺灣重化工產業的成長,顯示出政策因素在臺灣科技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的作用。但是,在臺灣的產業結構中,超過九成的廠商為中小企業,而在中小企業中大部分的廠商沒有研發部門,產業技術也基本遵循的是“面向出口”的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的跟隨模式,呈現出政府與企業間創新投資不均衡、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小等問題,使臺灣的產業調整和升級再次遇到發展瓶頸。

到20世紀的80、90年代,世界范圍的高技術革命逐漸向產業界延伸,各國政府為了適應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發展趨勢,推動高新技術的應用和產業化,紛紛加強對科技的扶持和引導性資金投入以體現國家意志。以美國的“戰略防御倡議”為標志,歐盟提出“尤里卡計劃”、中國實施“863計劃”等高度綜合性的科技發展計劃,各國政府對高技術的投入及對產業化的支持漸顯成效。臺灣行政當局也逐漸認識到,只有改善社會整體的創新環境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并實現臺灣產業從“代工制造”到“高值化制造”的根本轉變,修正了以往以產業發展引導科技發展的政策,提出“科技導向”的經濟發展戰略,并開始創新體系的構建,相繼提出了“科技島”構想、建設“亞太高科技制造中心”、“亞太研究重鎮”和“科技化社會”等目標。

為了發揮臺灣的競爭優勢并解決重大社會經濟問題的需要,整合研發各階段的優勢,推動官、產、學、研整體的創新機制建設,臺灣“?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于1996年提出設立“國家型”科技計劃并擬定了《“國家型”科技計劃推動要點》。該文件對臺灣實施“國家型”科技計劃的目的、批準條件,組織機構的構成及任務、經費編列及管理考核等進行了相應的規劃。該“要點”對設立“國家型”科技計劃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即:必須有長期而明確的目標、能開發出創新技術,對產業發展或社會福利有重大貢獻;具有跨部門、跨領域的且需要政府引導投入并給予長期支持;具有國際性、前瞻性,能夠整合產業的上中下游以及官產學研資源并進行良好的分工合作,促進產業投資。在1998至2001年間,臺灣“國科會”共批準設立了6個“國家型”科技計劃,即:“防災”、“農業生物技術”、“電信”、“制藥與生物技術”、“基因組醫學”和“數字典藏”,隨后又設立了“系統芯片”、“納米”和“能源”等計劃。

二、各“國家型”科技計劃的執行情況概要

臺灣的“國家型”科技計劃從1998年開始設立至今已有十五年,“國科會”前后共批準設立了十個“國家型”科技計劃。其間,有些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因研究環境的變化、承擔實施機構的調整以及研究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等因素的影響,發生了計劃的更名、合并或終止等情況,目前尚有七個“國家型”科技計劃仍在繼續執行之中。截至目前,臺灣推動的“國家型”科技計劃的名稱、執行期限、預算及主要實施目標見下表:

計劃名稱 執行期限 總預算

(億元) 計劃實施主要目標

防災計劃(一期) 1998-2001

(四年) 10.4 結合學術研究與防災專業機構,整合利用研究成果應用于防災技術;加強政府各部門防災有關基礎及應用研究;建立防災決策支持系統、建立維護防災資訊系統;防災救災法規的修訂及防災救災體系的運行檢查和調整;擴大和提升相關國際合作范圍及層次。

防災計劃(二期) 2002-2006

(五年) 30.7 協調政府有關部門系統開展防災有關的上、中、下游科技研發工作,推動研發成果轉化為實際防災運用技術。防災計劃于2006年終止執行。

電信計劃(一期) 1998-2003

(五年) 128.4 開展以3G為主的無線通訊技術研發,以寬帶網絡基礎建設、提高寬帶網絡服務和寬帶應用為主,建設試驗網絡,成為寬帶網絡重點技術的綜合測試平臺。

電信計劃(二期) 2004-2008

(五年) 133.5 以無線通訊、寬帶網絡、應用服務三大領域技術為重點開展研究,配合產業推動、人才培養,推動臺灣電信產業技術的提升與產業結構調整。“電信”計劃于2009年后轉為“網絡通訊”計劃。

網絡通訊計劃 2009-2013

(五年) 41.4(注) 以電信應用有關通訊技術(包括通訊、信息與綜合應用服務技術)研發為主軸,同時完善發展這些技術所需的法規環境;開展接入技術、通信軟件及平臺技術、應用服務技術及法規環境研究等。

農業生物技術計劃(一期) 1998-2001

(四年) 7.9 開發本土農業生物技術產品的有關技術(涉及的領域包括:花卉與觀賞植物、植物保護、水產養殖、畜產/動物用疫苗、農產品保鮮利用、環境保護及保健/藥用植物等),建設相關科技資源及研發與應用體系。

農業生物技術計劃(二期) 2002-2004(三年) 19.9 整合農業技術上、中、下的人力、物力和科技資源,加強本土具有產業開發潛力的研究,落實產業應用,提高生物技術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農業生物技術計劃(三期) 2005-2008(四年) 25.72 推動蘭花等花卉的產銷體系、中草藥及保健食品產業化體系、優良豬雞生產體系、生物反應器生產相關技術開發、基因改性生物(GMO)評估技術及產業認證等15項產業化建設,實現商品化。

制藥與生物技術計劃(一期) 2000-2002(三年) 10.6 以本地抗癌天然藥物的研發為主,從上游的化學藥物研究(包括合成、天然化合物)、生化藥物(包括重組蛋白、抗體)及生物醫學芯片;中游的藥物毒理、制劑、GMP生產及臨床實驗;下游的藥物市場開拓(GMP量產)等。該計劃從第二期更名為“生物技術與制藥”計劃。

生物與制藥技術計劃(二期) 2003-2006(四年) 75.9 重點是在一期計劃范圍內加強相關資源的整合并增加開展小分子和蛋白藥物的研發。

制藥與生物技術計劃(三期) 2007-2010(四年) 33.96 在整合第1、2期計劃成果的基礎上,以癌癥藥物、糖尿病藥物、心血管藥物及神經藥物的4大類藥物為目標,開展上、中、下游的綜合研發。

基因組醫學計劃(一期) 2002-2004(三年) 72.7 以基因組相關基礎研究為主,開展疾病預防、診斷與治療,特別針對臺灣常見病,結合基礎研究、動物模型與測試、臨床實驗、技術轉讓等開展研發,完成基因藥物開發,促進產業技術應用。

基因組醫學計劃(二期) 2006-2010(五年) 76.16 以癌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神經性疾病和傳染病相關研究為主軸,整合各部門的藥物研發資源,促進上游研發成果的產業化應用,建設及運營相關核心設施,開發具有產業化潛力的技術,提供技術支持,輔助生物制藥業者投入基因組相關研發應用。

數字檔案計劃(一期) 2002-2006(五年) 27.8 將臺灣重要文物藏品進行數字化,以實現文物的數字化典藏。

數字學習計劃(一期) 2003-2007(五年) 40.1 整合數字化學習平臺,發展整體數字化學習。

數字典藏與數字化學習計劃 2008-2012(四年) 36.78 本計劃是2007年由“數字典藏”與“數字化學習”兩個計劃合并而成。計劃主要目標:以“以典藏多樣臺灣,深化數字化學習”為目標,推動數字典藏、數字技術研發與整合、數字核心平臺、相關學術研究和社會應用推廣、推動數字典藏與數字化學習的產業發展、數字化教育網絡、語文數字化教學、海外推展及國際合作等。

系統芯片計劃(一期) 2002-2005(四年) 76.7 發展具有知識產權的整合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重點在于建立平臺,將系統封裝技術應用于實際產品,根整合產學研力量,將臺灣建設成全球系統芯片設計中心。

系統芯片計劃(二期) 2006-2010(五年) 101.36 建立豐富的知識產權,整合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提供優良的設計環境,加速由系統封裝向系統芯片制造轉變,創新性產品開發、先進技術的整合及人才環境的全球化。

納米計劃(一期) 2003-2008(六年) 231.9 提升納米技術研究的原創性,建立納米技術平臺,加速納米技術產業化,建立國際級納米共同實驗室,加速培育納米人才,開創以技術創新、知識產權創造為核心的高附加值知識型產業。

納米計劃(二期) 2009-2014(五年) 62.2(注) 開展納米前瞻研究,支持納米電子/光電、納米儀器研發、能源與環境技術、納米生物技術、納米材料與傳統產業技術應用,使研究成果轉化為產業競爭力,推動納米科技產業化。

能源計劃 2003-2007(五年) 303.22 提升能源自主與安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開場能源產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使用結構

注:僅為2009-2010年兩年的預算。

三、臺灣實施“國家型”科技計劃的一些特點

臺灣各“國家型”科技計劃涉及的領域相對單一,主要為經濟產業、生物技術及民生科技三個領域,而2009年設立的能源計劃則比較綜合,涉及的領域相對較廣。從計劃實施十五年的變化來看,臺灣行政部門在推動和執行“國家型”科技計劃時,也采取的是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思路,根據計劃執行環境、研發方向和目標取向的變化,對計劃實施的領域選擇、名稱、主管機關、承擔機構、執行期限、研究重點及投入等都在不斷進行調整。總體看來,有以下一些特點:

1.經濟產業類計劃的領域選擇。在經濟產業類計劃中(含網絡通訊、系統芯片、納米及能源計劃),均被認為是推動臺灣經濟發展所需的重要技術,并且是促進臺灣產業轉型的關鍵技術。由于從代工產業發展而來的臺灣企業在計算機、半導體、芯片制造、電訊和網絡等信息技術領域有著雄厚的產業基礎,它也是臺灣制造業的優勢領域,研發水平也不低,因此在經濟產業類項目中列入網絡通訊(原電信科技)項目不足為奇,而系統芯片則是在上述領域拓展智能化所必需的技術。因此,網絡通訊、系統芯片計劃都可以看成是為信息技術產業升級提供支持。納米技術及其產業在全世界也屬于新興產業,其產業化尚不成熟。臺灣在納米領域原本沒有多少基礎研究的優勢,但看重的是納米技術將對人類生活產生全面的影響,有可能引發一場技術革命和產業創新浪潮,因此將納米技術列為“國家型”科技計劃之一。納米計劃以人才培養及核心科研設施建設為主,以推動納米學術研究及產業化為目標,以期搶占技術先機,獲得產業競爭的先發優勢。由于經濟產業類計劃大都涉及到臺灣產業的強勢領域,因此計劃的投入相對較高。這一方面是因為相關產業基礎雄厚,研發人才和研發基礎完善,需要較多的投入才能滿足業界的需要,同時這些計劃也被寄予了推動臺灣產業轉型、實現研究成果產業化的較高期望。

2.生物技術類計劃的領域選擇。在生物技術類計劃中(含農業生物技術、生物技術與制藥及基因組醫學計劃),涉及前沿的分子生物技術,并與民生與健康產業息息相關。由于臺灣在農業技術領域有一定的研究傳統和基礎,精準農業及其相關技術較為發達,將農業生物技術列入“國家型”科技計劃可以在既有的農業技術優勢的基礎上,利用生物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能夠促進精準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并有助于提高臺灣農產品的競爭力。而生物制藥及基因組醫學在臺灣并無太大的基礎研究優勢和技術應用基礎,將其列入“國家型”科技計劃的考慮也是期望通過加大對生物制藥及基因組醫學研究的投入,從而在臺灣創造出新的產業或者推動現有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同樣,這兩項計劃的內容也可能基本限于開展前瞻性的研究,離推動相關產業發展的目標尚有不小的距離。但從這些計劃的實施過程的變化中可以看出,涉及農業的研究比例在逐漸下降,計劃項目的投入近年來在逐漸向純生物技術研究領域傾斜。

3.在民生類計劃中(含防災、數字典藏與數字化學習計劃),與社會安全、教育和社會文化密切相關。“防災”科技計劃是臺灣最早開始實施的“國家型”科技計劃之一。由于臺灣地處亞熱帶地區,臺風頻繁且臺灣屬于世界上有感地震最頻發的地區之一,有73%的土地和人口處于易遭受地震、洪水及干旱等自然災害之中,在世界上也屬于易受自然災害損害的地區之一。因此,將防臺風(含氣象、防洪與泥石流研究)、防震(地震及地震工程研究)及體系建設(防災救災體系、社會經濟和防災救災信息),促進科研成果的應用等列入防災科技計劃之中開展重點研究,該計劃與推動產業化發展關系不大。數字典藏與數字化學習是唯一一項涉及文化教育領域的“國家型”科技計劃,主要為適應知識社會發展趨勢及數字化時代的需求,平衡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知識經濟產業化方面進行探索,為文化教育領域的發展提供支持。民生類計劃的投入在整個“國家型”科技計劃中所占的比例原本就不高,而且在實施過程中還出現了計劃的“關、停、并、轉”現象,研究領域逐步縮減并且單一化,目前僅有“數字典藏與數字化學習”一個計劃尚在執行中。這種現象可以理解為,這類計劃被認為與推動產業升級和提升臺灣經濟作用有限,與設立、實施“國家型”科技計劃的初衷聯系不緊密,因此逐漸被邊緣化。

4.能源“國家型”科技計劃是臺灣“國科會”推動的第十個“國家型”科技計劃,其涵蓋的領域相當廣泛,其性質也比較特殊。由于能源技術是近百年來全球技術開發的焦點,屬于相當成熟的技術范疇,因此需要開展基礎研發的技術和進行產業化拓展的空間并不太大。由于臺灣常規能源缺乏,99%的能源需要進口,而風力、太陽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臺灣反倒有一定的空間。因此,能源“國家型”科技計劃把重點放在了節能減碳、能源技術(重點在可再生能源技術)及能源技術綜合利用、政策規劃與人才培養等方面,研究課題涉及的范圍廣,首期計劃(五年)的預算就達到300多億元。由此看來,能源“國家型”科技計劃不能看著是一項單純的經濟產業類計劃,它與社會發展和民生都密切相關。

篇(5)

關鍵詞: 科技期刊;數字化;網絡發行;資源;價值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3-0192-02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國民網上閱讀率迅速增長,上網閱讀率從1999年16.7%增加到2003年的18.3%;到2005年27.8%,七年增長了7.5倍,平均增長率為10.7%。國內外紙版學術期刊的網絡發行傳播正在迅猛發展。而且不同的載體開創了學術期刊新的輝煌,提高了學術信息傳播的速度,擴大了學術期刊的影響面。紙版學術期刊與網絡讀者的對接,就是網絡對紙版學術期刊在網絡傳播技術條件下傳播需求反饋。同時,網絡傳播更有利于讀者的數據分析,也有利于作者與讀者就共同感興趣的學術問題溝通交流。

目前國內主流的科技期刊很少有網絡版本的發行系統,而報紙雜志比較重視對網絡讀者的開發,紛紛開發了網絡版本的發行系統,比如華商報的數字報紙發行系統。在互聯網企業中,一部分企業基于數據資源最大化共享的原則,建立了數據資源網絡發行系統。其中,百度文庫系統,Google scholar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1 期刊數字化網絡發行體系

在互聯網時代,科技期刊學術信息服務最鮮明的特性就是學術信息電子化、傳遞網絡化、服務體系多維化。基于科技期刊的學術信息服務由一元服務模式變得更加多元,學術信息載體也具有紙質傳媒、CD/DVD、磁帶、網頁等多種形式。通過科技期刊數字化、開發科技期刊電子資源數據庫,使學術信息通過網絡共享、傳遞并創造價值。通過網絡發行平臺,科技期刊管理人員可以完成讀者咨詢、讀者閱讀數據分析,并提供網上服務,提供網絡培訓,參與科技期刊信息收集與研究。互聯網時代的圖書館應該是開放、多元、共享型的圖書館,不僅為教學、科研服務,而且服務于社會大眾。科技期刊管理部門應掌握不同的讀者對期刊信息需求特點。對各類期刊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分析鑒別,撰寫專題綜述、述評及各種索引、文摘,有針對性的為高校讀者和社會用戶提供有特色的高質量和全方位服務。這樣,才能使期刊信息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科技期刊數字化有多種方式,目前一種是依托傳統的紙質期刊內容資源,通過數字化掃描、OCR識別等數字化工具加工之后,再通過網絡平臺傳播期刊信息;還有一種就是從期刊內容開始制作的時候就采取網絡平臺采編,在期刊內容信息采編完成之后,同時通過紙質傳媒和網絡平臺兩種方式發行。信息內容數字化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越來越多的讀者已經習慣從網上了解信息、獲取資訊,傳統發行方式的期刊閱讀率必然受到一定沖擊,要擴大期刊影響力,期刊內容資源數字化,發行網絡化必然成為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與此同時,數字化加工、網絡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也為科技期刊內容資源數字化、發行網絡化,提供了良好的人力和技術資源支撐。

科技期刊數字化網絡發行體系的設計,首先應該是面向后臺采訪編輯人員,便于他們在線獲取、編輯、反饋和交流學術信息;也可以通過統計功能分析科技論文的關注度、使用率、學術課題的研究熱點等;其次面向網絡讀者,可以通過注冊讀者個人信息、允許讀者下載其關心的科研論文、發表對熱點學術信息的點評意見等;再次就是面向其他相關人員:包括紙質期刊數據內容數字化加工人員、編輯團隊的管理人員、網上讀者的管理人員、系統管理等模塊及其他涉及科技期刊、檔案編輯發行各環節的管理及技術支持功能實現的相關人員。

2 圖書館數字化期刊發行策略

2.1 建立全新的數字化期刊發展理念 隨著因特網的飛速發展,網民人數成倍增長。當在線人口和組織達到某個數量級的時候,人類生活模式將發生質的變化,數字化、網絡化的生活將成為主流的生活方式。互聯網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系統,其實質是信息的聚合、傳播。在這一系統中,數字化是知識信息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并且這一方式本身既是內容也是形式,而信息的兼容共享是最基本的要求。預計在未來數年時間內,數字化的運營模式將由現階段的試探摸索期逐步過渡到穩定成熟期。相應的內容資源數字化、發行網絡化的出版產業鏈也將發展成熟,并將發生以下典型變化:

2.1.1 信息碎片化 信息碎片化概念:它代表了一種利用便捷終端產品(例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掌上電腦、學習機、電子書閱讀器、MP3/MP4等工具)進行信息傳播和擷取的傳播方式。

“碎片”主要特征:①獲取時間零散化,碎片信息多是在現代人多元變幻的生活場景中抽取零碎時間吸收閱讀的,例如等待地鐵、公交、外賣等零碎時間。②信息內容零散化,碎片信息一般都是百字短篇,篇幅不長甚至是只言片語,例如:微博客傳遞的信息、手機閱讀中的分章節連載內容等。③借助現達的有線/無線網絡和終端設備,碎片化信息具有了來源多、更新快、零散化、費用低;如同碎紙片一般伸手即可獲取的優點。目前這種新趨勢主要用于大眾出版類期刊;因其便捷的信息索取方式和豐富的材料篩選而受到追捧。

篇(6)

1中國口腔醫學科技期刊存在形式及內容

現有24種口腔醫學科技期刊(見表1),其中14種為綜合期刊,8種為專科期刊,2種為文摘類期刊,幾乎涵蓋了口腔醫學的所有領域,其中13種已被列入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數字化情況調查結果

2.1版權頁調查對國內口腔醫學科技期刊版權頁的調查顯示,有21本標注了電子信箱,占84%;只有9種期刊建立版權網站;標有2個網址的有1種。分布情況見圖1。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口腔醫學科技期刊的網站建設相對處于被動、落后的狀態,與國外期刊相比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2.2CNKI收錄全文情況除7種期刊(占總數33.33%)缺失首期或最早數期,《中華口腔正畸學雜志》更新至2007年止,其余13種期刊(占總數61.90%)收錄自期刊創刊以來所有全文。

2.3國外數據庫收錄本研究以PubMed為代表數據庫進行檢索。檢索結果顯示,至2008年9月止,PubMed年收錄中國口腔醫學科技期刊只有3種(占收錄期刊總數的12%),包括《中華口腔醫學雜志》、《華西口腔醫學雜志》和《上海口腔醫學雜志》。其中《中華口腔醫學雜志》共收錄自1987年1月刊~2008年2月刊共2770篇論著的英文摘要,小部分早期論著的摘要暫缺;《華西口腔醫學雜志》收錄1997年2月至2008年8月共1404篇英文摘要;《上海口腔醫學雜志》共收錄1992年6月~2008年8月2064篇論著,其中1960篇提供全文PDF鏈接,2008年全部則只提供英文摘要。

2.4國內口腔醫學科技期刊網站建設情況

2.4.1主辦單位網站鏈接網頁《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上海口腔醫學》、《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和《中國口腔醫學繼續教育雜志》5種口腔醫學科技期刊擁有主辦單位網站的鏈接網頁。《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和《上海口腔醫學》依托于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專業委員會網站,提供一般性信息包括各期刊的簡單介紹以及期刊的編輯、出版等各種相關信息,可以通過網站進行期刊訂購、論文投稿、文獻檢索、文獻閱讀甚至全文PDF文件下載,相關鏈接較全面,構架完善,并設有中英文兩個版本。《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和《中國口腔醫學繼續教育雜志》的鏈接網頁則僅提供版權頁等一般信息,不具備文獻檢索、文獻閱讀及文獻下載等功能,支持網上投稿。

2.4.2版權網站期刊建立版權網站可借助因特網方便、快速的特點,在提供期刊文獻服務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更新、更快、更廣泛的醫學信息服務[3]。《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志(電子版)》和《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是國內目前擁有版權網站的口腔醫學科技期刊,作為以印刷版本期刊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網站,其提供各期刊的簡單介紹以及期刊的編輯、出版等各種相關信息。用戶也可以通過網站進行期刊訂購、論文投稿。提供快速檢索和高級檢索,文獻設有HTML和PDF兩種鏈接,但全文未上傳,也未見留言信息。

3口腔醫學科技期刊數字化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我國的科技期刊數字化絕大部分停留在"拷貝階段",在形式上是單純印刷版的重復,甚至是印刷版的簡單掃描,出版時間明顯滯后,且網頁設計過于簡單;在觀念上認為網絡只是給讀者一個新窗口,沒有對編輯流程進行調整;形式上還是一種單向傳播,未通過整合內容形成跨媒體的一體化服務,不能滿足編輯部及讀者多方面需求[4]。這其中的原因有觀念上的,也有技術和資金的問題,考慮可能主要與以下幾點有關:①主要負責人對網絡了解不深;②缺乏既懂業務又懂信息技術應用的核心人才;③網絡技術缺乏;④編輯人員素質、知識結構不適應等。

篇(7)

關鍵詞 :數字藝術 教育 市場

數字藝術教育體現在數字、藝術和教育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數字指的是數碼技術。現代新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技術也日臻成熟,因而帶來廣泛的應用領域;藝術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發掘個人的潛質,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面對國際國內大市場,市場的需求是多樣化、多層次的,順應時代開拓和發展數字藝術教育,設計一套完整系統的專業學科體系,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一、數字藝術教育的主要問題

1.數字藝術設計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國內一些院校師資隊伍中,最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論知識和藝術修養,同時又擁有實際項目操作能力和創作經驗的老師。

目前有些院校的課程設置問題很多,過多考慮使用器材、軟件的能力,缺少相應的人文課程,如戲劇學、影視心理學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視賞析、影視剪輯、音樂剪輯課程,去掉一些計算機課程的設置,這樣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

2.數碼藝術教育體系不完備

中國美術學院媒體動畫學院圖形圖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鑒北美的教學體制,把教學體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個等級:最底層的是技術手段型,以軟件、硬件為側重點來教學的模式;其次是原創內容型,以培養創意為主的教學模式;最頂層的是人文關懷型,與國際化接軌,培養可用性研究人才為主的教學模式。

我國現在還停留在底層的教學模式,以技術培養為主,開設很多計算機課程的階段。

3.理論研究領域空白

數字設計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直到現在,已經過了10多年的風風雨雨,嘗試性的高校數字設計專業教學也不下8年,但數字設計的專業理論研究在國內幾乎還是一項空白。全國為數不多的專業刊物和相關大學的學報很少能見到數字設計的研究論文,也看不到較規范的數字設計教材。

4.輕視設計創意,注重技術操作

當前數字設計教育習慣以軟件的操作熟練程度來評價水平高低,主要看誰的軟件玩得精到。數字設計作品缺乏創造力、相互抄襲的現象普遍存在于學生當中。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曲建方教授認為,各個院校可根據自己的特點去培養、發展學生創造力。技術只是種手段,藝術創造力才是核心。

二、數字藝術教育發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視學業修養和基本功訓練

通過開設數字媒體的基礎性課程、方法類課程等,加強學生在數字媒體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為學生以后的專業學習打下寬厚的基礎。

2.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服務于學生的人本思想

開設多種可供選擇的、有針對性的課程,使學生能夠靈活、自主、充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利用開放實驗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時期給學生提供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訓練,使學生的數字媒體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與培養。

美國的大學在選修課程的設置方面,各個學校都結合本學校以及該專業的發展特點,并根據社會需要以及人才培養的規格與要求,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選擇的課程,以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與需要。

專業的設置面對不同的就業去向,如影視、動畫、游戲、廣告、網絡,使得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實踐課程安排。學校可以建立一套獨立完整的數字化技術系統,甚至是完整的數字化生產線。影視數字化系統可以全部采用數字化手段,從攝錄到制作的全過程都采用DV,貫穿影視的前、中、后期。游戲專業同樣根據游戲行業的取向來設計專門的游戲制作訓練。

學校也可能按照學生未來不同的職業崗位,教師完成了基礎課教學后,根據就業的要求來設計他們的專業課程。在美國的大學中,往往是學生選老師,學生有條件根據自己的設想,選擇將來想要從事的職業,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選的課程中。

3.重視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力,適應市場需求

數字藝術橫跨藝術、技術兩個領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養也要實現藝術、技術的結合,同時兼顧原創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階梯培養。

目前國內數碼設計類公司在招收人才時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藝術人才與技術人才之間難以溝通,懂藝術的不懂技術,懂技術的不理解藝術。有專家分析說,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高校等相關教學機構對市場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太差,專業設置和調整尚未跟上產業發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現在現有的學科分割嚴重,對數字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和起點不夠。

4.建立院校高端師資資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軟件學院和媒體與設計學院聯合辦學招生,融合了計算機和藝術兩方面的科研教學資源。另外,還依靠與國際數字媒體業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設數字藝術產學科平臺,并定期聘請國際業界專家執教。

北京大學為教學配備最有效的師資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學力量,以培養實用高級專才為目的。

5.定期舉辦全國性高校數字設計教學論壇或會議

對當前數字媒體教學及影視動畫教育的現狀和發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討。深入領會教育部門、文化部門等有關領導與專家圍繞數碼藝術教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文化市場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國內外數碼藝術教育最新動態與發展趨勢,與國內外數碼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展開富有成效的交流與互動。

6.許多專家提出數字教育與市場中的企業建立聯系

請有豐富經驗的業界人士擔任客座教授,引入業界的實戰經驗和新鮮創作理念。院校和企業探討的問題是目前數字藝術教育領域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教育與市場的接軌。參與院校教學的企業人員要保證課程質量、時間安排;企業與學生之間要將寶貴的經驗傾囊而授;安排好學生參與企業的項目制作等。

結語

如今信息時代是建立在以電子計算機為平臺的基礎之上的。視覺藝術和視覺藝術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將來,以計算機為平臺的數字藝術將成為視覺藝術的主流,數字內容和文化產業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因此,我國的數字藝術教育應該不失時機地把握住時代主流,及時調整教學體系和學科建設,建立和發展面向21世紀的數字藝術教育,推動中國數字藝術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狠狠躁狠狠躁东京热无码专区| 永久免费av网站| 亚洲av首页在线| 两个美女大乳喷奶水|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臀| 色偷偷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男人的天堂| 日产学生妹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另类春色|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一个人看的www视频免费观看 | 三个男吃我奶头一边一个视频| 色婷婷基地| 亚洲欧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绝色教师美妇沉沦为玩物 | 精品国产粉嫩内射白浆内射双马尾| 大地资源第一在线| 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 英语老师解开裙子坐我腿中间 | 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五月天激情电影| 午夜福利试看120秒体验区|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 中国极品少妇xxxxx|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天堂8中文在线最新版在线|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网站下载 | 超碰97资源站|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网站|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