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4 17:22: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藥物毒理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文名稱:The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藥學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6821
國內刊號:11-2220/R
郵發代號:82-14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5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食品營養與衛生的理化檢驗
1953年,福建省衛生防疫站開始設立衛生組(科),隨后其它市縣亦成立衛生科(股),開展理化檢測。省內高校陸續開設預防醫學、分析化學、食品分析等課程,為我省培養了衛生檢驗人才。分光光度法和薄層色譜法退出微量和痕量分析舞臺,原子吸收光譜法、原子熒光光譜法、液相色譜法和氣相色譜法等在地市級機構得到廣泛應用,色譜光譜與質譜聯用技術、加速溶劑萃取法、凝膠滲透色譜法和免疫親和色譜法在省級機構得到了應用。ELISA等方法被用于獸藥殘留、真菌毒素等的快速篩查。2003年,衛生防疫機構改革,全省各地成立了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0年開始,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前身福建省衛生防疫站參加全國食品污染物監測網、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的工作,并開展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藥品放心工程”。自2010年來,按照食品安全法對衛生部門的職責要求,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全省九地市及相關監測縣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的常規監測和專項監測工作,對18大類食品樣品中的有害元素、有機污染物、真菌毒素、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食品加工過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質和禁用物質進行監測,監測項目近百個,基本覆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項目,逐步建立了覆蓋全省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系統。
全省歷年監測任務的完成率和數據準確率均位居全國前列。針對我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中發現的突出問題和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開展了養殖魚孔雀石綠、硝基呋喃代謝物和氯霉素類藥物等專題研究,加強了全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專業隊伍能力建設,提高了業務能力。2010年來,完成淡水魚孔雀石綠、肉制品瘦肉精等食品安全監督檢測,對奶粉三聚氰胺、食品中塑化劑、小龍蝦致橫紋肌溶解事件、長樂市食用鱟食物中毒事故、福州北冬蟲草食物中毒開展應急檢測。完成氰化物、毒鼠強、氟乙酰胺和溴敵隆等二十幾起鼠藥中毒事故的應急檢測。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作為全國首批保健食品評價機構,開展保健食品中蘆薈甙、角鯊烯和皂甙等31種功效成分的檢測,開展了原花青素、蟲草素、腺苷和洛伐他汀等功效成分的方法研究。開展30 余項食物營養成分含量的測定,承擔福建省食物營養成分表的研究與制訂工作,并參加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牽頭組織的重點項目——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監測工作。
省疾控中心作為全省疾控系統衛生檢驗工作的技術核心,發揮著業務指導作用,是全省唯一具有保健食品、涉水產品檢測評價資質的機構,在食品安全、保健食品營養與功能、環境健康監測和檢測等的某些方面居國內先進水平。專業人員圍繞氯丙醇、丙烯酰胺、有機錫、多氯聯苯、真菌毒素、貝類毒素、氯丙酯、氯霉素、重金屬、洛伐他汀等污染物、非食用物質和保健食品功效因子進行科研立項,針對檢測技術等開展研究,已承擔國家自然基金、省級和廳級課題15項,合作開展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課題20余項。200篇以上,其中SCI論文10篇。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酯污染的檢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典型食品中氯丙醇污染的檢測、評估和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福建醫學科技獎,《二噁英、多氯聯苯和氯丙醇的痕量與超痕量檢測技術的研究》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福建省食物營養成分表》等7個項目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食品中瘦肉精檢測技術等約20個項目獲得地市級科技獎勵。修訂了食品中三氯殺螨醇、維生素B1、N-亞硝胺、氯丙醇、黃曲霉毒素和1,3-二油酸-2-棕櫚酸甘油酯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約20項,制訂了魚露、蜂蜜等衛生標準或衛生規范7項。合作出版《色譜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應用》等著作10部。全省疾控系統每年舉辦各類理化檢測技術培訓班、研討會8~10次,以加強檢驗監測專業隊伍能力建設。
水質與環境理化檢驗
水質理化檢驗是了解水質衛生狀況的主要手段之一,全省各級疾控機構已長期開展飲用水水質監測、突發飲用水污染事故調查和應急監測等工作。飲用水安全是關系到人民健康、社會安定的民生大事。近10年來,隨著理化檢驗技術和分析儀器的進步,以及對水中化學致病因子危害認識的不斷深入,WHO和世界各國修訂了水質標準。自2012年7月1日起,我國正式實施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按照此標準,飲用水監測指標由原來的35項增加到106項,這對全省疾控機構的水質檢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自2004年開始,開展農村飲用水監測,以掌握農村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水質衛生狀況,調查表明我省農村水質安全問題突出,水質合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是水廠的消毒設施或措施不完善,導致微生物指標的合格率較低。在水質監測的能力方面,省級和部分設區市疾控機構的實驗室水質檢測能力較強,檢測項目達到九十幾項,省級疾控中心的檢測能力在全國居前列,在2012年衛生部與中華全國總工會舉辦的首屆全國衛生監督技能大賽的水質檢測能力比賽中,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綜合成績排第五名;在CNAS多次能力驗證如水中鉛、鎘和水中無機鹽(四項)等項目檢測中,測定結果接均值,處于全國最好水平之列;在2010年紫金礦業水污染物事故的應急檢測中,水質檢測項目(20余項)與國家疾控中心結果完全一致,為事件的處理提供了堅強的技術支撐。然而,縣級疾控中心的檢測能力較弱。在42項水質常規檢驗項目中,平均每個縣僅能開展27項(占64.6%)。在儀器配備方面,按全國愛衛辦要求調查的27類儀器設備統計,平均每個縣僅購置12類,購置率為43.3%。培養箱、高壓蒸汽滅菌器、萬分之一天平、恒溫干燥箱和酸度計平均每個縣僅有一臺以上,但其它儀器則不足一臺。在被調查的38個縣中,只有2個縣配置火焰原子吸收儀等較為先進的儀器,縣級均未配置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等離子體質譜儀、流動注射分析儀和低本底αβ放射性測定儀。部分縣級機構質控工作待加強,全省38個監測點所在疾控機構中,通過計量認證的僅占81.6%(31/38),未開展計量認證的占18.4%;在砷、氟化物和氯化物盲樣考核中,指標全部合格的機構占80.7%。
2010年起,全省全面開展城市飲用水監測工作,疾控機構根據水質衛生監測方案,對市縣城區市政水廠與自建水廠的出廠水、管網末梢水、二次供水和城市學校自備供水進行監測。省級機構還開展涉水產品衛生學檢驗與評價工作。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上世紀90年代,省級疾控機構開展居民血、尿、頭發和胃液等人體生物樣品中有害物的監測和暴露評估,完成了《福建人群體內有害物質蓄積水平的動態》、《五氯酚對環境污染及人體健康影響》、《胃癌高發現場化學病因——微量元素與胃癌病因關系》、《福建省正常人群血清、頭發微量元素正常值》、《福州市正常人群血中鉛、鎘含量監測》、《福州地區兒童血鉛水平監測》和《連城鉛鋅礦鎘污染與人群影響研究》等省部級課題研究。
公共場所和室內環境理化監測
公共場所衛生涉及環境衛生學的許多領域,包括大氣、飲用水、室內空氣以及噪聲、采暖、采光、照明、公共用品污染等衛生問題。通過監測,可制訂與實施公共場所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評估有關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并確定相關措施的有效性,以達到預防與控制疾病、保障公眾健康的目的。公共場所監測包括作業場所、實驗動物環境及潔凈區等場所的46項指標。省級疾控機構每年監測10家省級單位的公共場所衛生,項目有甲醛和微生物等8項。還開展醫院手術部、保健品廠、飲料廠清潔車間的潔凈度監測工作,監測21個理化項目。設區市和縣級疾控機構也開展公共場所的衛生檢驗、衛生學評價。近10年來,隨著居住條件的改善,居室裝修熱的興起,裝飾材料、烹調和吸煙成為室內空氣的主要污染,尤其建筑結構密閉性能的改善,空調的普遍使用,使室內空氣質量惡化,因此,省疾控機構和部分疾控中心開展了新裝修住宅室內空氣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工作。
衛生理化檢驗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我國環境污染形勢嚴峻、食品安全問題凸顯,濫用非食用物質、食品摻雜摻假現象還未得到根本遏制,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水污染事故時有發生,風險監測和突發事故應急檢驗能力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全省衛生理化檢驗儀器設備和檢驗能力與先進省份尚有一定差距,一些關鍵檢測儀器仍然不足,前處理自動化水平不高,非食用物質排查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快速檢測能力不足,食品中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監測的覆蓋面有待進一步拓展。隨著儀器精密度和檢出能力的提高,消費者對生物與環境介質中健康安全指標嚴控的渴求,國與國之間貿易保護的增加,導致食品中很多指標的檢測限由mg/kg降低到μg/kg乃至ng/kg的濃度水平,這導致檢測過程復雜。除了丙烯酰胺、多環芳烴和真菌毒素等傳統食品化學污染物問題外,當前我國禁用化學物質濫用情況尤為突出,這給我省食品理化檢驗帶來較大壓力。水質檢驗方面,專用檢測儀器設備普遍偏少,分析自動化水平不高,檢驗項目離國家的規劃尚有差距,尤其是一些縣級實驗室。水質污染事故應急檢測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全省水質安全和檢驗技術方面的科研項目開展較少,在水質檢測標準研制上的投入不大。隨著涉水產品種類不斷增多,新的衛生學問題不斷出現。個人生活用品和藥物的廣泛使用,造成對水環境的污染。這些新的挑戰都要求疾控機構開發多殘留、超痕量有毒有害物質檢測技術平臺,進一步做好科研技術儲備。目前公共場所監測的有關法律法規缺乏、不完善,法規、標準和檢驗方法之間不夠配套,甚至時有錯誤。某些衛生指標可操作性不強。全省從事公共場所監測的技術人才偏少、專業技術水平不高、經費投入少,監測設備偏少,購置、更新和維修困難。這些因素影響監測質量和速度,在基層這些問題更加突出。
衛生理化檢驗趨勢與展望
食品衛生檢驗學科將從食品安全與營養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監控技術入手,配合國家和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估規劃的要求,瞄準和跟蹤國內外先進檢測監測技術手段,大力加強食品中化學污染物、有害因素、功效成分的檢測技術與方法研究,加強食品安全監測、預警與評估技術研究,提高檢測方法的通量、精確度和靈敏度等,繼續加強快速篩查方法的研究應用,建立符合省情的食品安全保障技術支撐體系。
2012年7月1日起,我國新版生活飲用水國家標準GB5749-2006全面實施,該標準大幅度增加了檢測指標,由35項增加至106項,新增71項指標,而且一些對健康危害較大的鉛、鎘、砷、四氯化碳、硝酸鹽氮等指標限值更加嚴格。檢驗方法國家標準GB/T5750-2006的要求也更高,對儀器投入、自動化和試驗消耗品等都提出更高要求。隨著國家對飲用水保障工作的重視,經費投入力度的加大,實驗設施和檢測設備的改善,人員技能和隊伍素質的提高,飲用水檢測工作將明顯得到提升,檢測質量再上新臺階,為飲水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撐。
今后主要工作:積極爭取相關部門對公共場所衛生監測工作的重視,獲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做到監測儀器數量合理、人員操作熟練、維護管理科學。要增加監測人員的數量,加強培訓,提高人員能力與素質。配合實施《國家健康行動計劃》,開展對居民生活區以及公共場所PM2.5的監測。加快研制現場實時監測儀器,建立規范、快速的監測方法,完善和提高現場實時檢測技術,適應現場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需求。開展空氣有機污染物的系統監測和研究,開展室內環境和公共場所污染來源、污染物種類、污染程度對人群健康影響的調查研究,建立污染監測和預警系統。
衛生微生物檢驗
1概述
衛生微生物檢驗通過對食品、水、環境、物品及人體等載體中有益和有害微生物進行規范的檢驗和監測,微生物檢驗既集成了各種現代分析技術,也有自己獨特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從而形成從外部到內部、從定性到定量、從單一指標到綜合評價的完整的檢驗方法技術體系。
2歷史回顧與現狀分析
我省食品衛生、環境衛生微生物檢驗分別由原省衛生研究所、勞動衛生研究所承擔,環境衛生微生物后由省環境衛生監測站承擔,1983年,這兩項檢驗工作合并到原省衛生防疫站。各地市防疫站也組建相關科室承擔該工作。1976年~1984年間,檢驗人員在工作環境相對簡陋和信息相對閉塞的條件下,初步建立起一套適合我省情況的衛生微生物學檢驗方法,對霉菌和真菌毒素檢驗研究較為深入。1984年,我國《食品衛生法(試行)》公布后,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學科得到重視,人員和設備等投入明顯增加,學科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檢測的自動化、儀器化程度越來越高,檢驗工作呈現出全面、快速、定量的發展趨勢。
1984年以來,我省微生物檢驗工作取得較好成績,如完成1985年永安冷飲沙門氏菌中毒、1994年某大賓館群體細菌中毒和1996年某中專學校數百人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等數次食物中毒的應急檢驗。2000年前后,各地檢驗機構在人員、環境條件、儀器設備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特別自2000年省疾控中心加入全國食品污染物監測網以來,我省微生物檢驗能力得到全國同行認可;現代檢測設備也有所配備,如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和細菌生化快速篩選儀。各地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水平不斷提升,2011年全省食品中菌落總數檢測能力驗證通過率超過9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8年開始,多次舉辦了影響力大的全國性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培訓班,包括乳品抗生素殘留、維生素、副溶血性弧菌、創傷弧菌、腸道致病菌、飲用天然礦泉水和香港海鷗菌等的檢測。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制修訂方面貢獻較大,制訂了GB4789.4-2010、GB/T4789.7-2008、GB/T4789.29-2008和GB/T4789.30-2010等標準,研制了蜂蜜中嗜滲酵母菌的檢測方法。這說明我省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能力處于全國中上水平。
自2009年后,隨著《食品安全法》對衛生部門職能的調整,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的需求有所減少,環境衛生微生物檢驗的需求逐年上升。全省舉辦了生活飲用水、化妝品、飲用天然礦泉水、公共場所、空氣潔凈度等微生物檢驗技術培訓班,對GB/T5750-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和《化妝品衛生規范》進行了宣貫,基層機構環境微生物檢驗能力得到了規范。在滿足環境微生物檢驗需求外,在沙溪口藍藻污染事件、天然礦泉水微生物檢驗方法等飲用水污染事件中,我省也體現出較高的技術水平,所發表的文章被引用率較高。省級單位在全國能力驗證考核中獲得滿意結果。開展了實驗室生物安全柜的監測工作,2010年省級機構獲得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清洗、監測評價資質,可開展集中空調清洗效果的衛生監測。
3微生物檢驗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全省農村集中式供水水質合格率比較低,主要原因是水未經消毒出現的微生物問題,總大腸菌群和耐熱大腸菌群合格率僅為50%,縣級機構微生物檢驗能力和質控水平亟待加強。雖然衛生微生物檢驗是基層衛生檢驗機構普遍開展的項目,在實際工作中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在經費人員等方面的投入偏少,儀器設備配置不足,自動化程度低且更新維修難度大,與國家規劃配置要求差距不小。檢驗人員較少、部分為兼職且業務素質不夠高;基層技術人員教育培訓不夠多,獎勵機制不靈活、待遇較低,工作量較大,重復性工作多,開展更高層次研究的機會小,專業技術人員流動性較大。這些都造成基層單位檢驗能力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對不斷發生的突發事故應急檢測技術儲備不足,一些機構疲于應付,食源性或水源性疾病病因查明率低。
4衛生微生物檢驗發展趨勢與展望
衛生微生物檢驗是保障食品、水等健康相關產品安全和公共場所衛生的重要支撐。要充分發揮衛生微生物檢驗的作用,運用和開發各類檢測新技術,滿足食品等健康相關產品行業發展的需求。衛生微生物檢驗正朝著簡便快速、實時在線、高靈敏度、高選擇性、高通量、自動化、標準化和無損檢測的方向發展,以指示菌代表致病菌及其毒素存在的方法已被直接檢出致病菌或其毒素的方法所代替。發展綠色檢驗技術,研制新型檢驗儀器和方法已成潮流。食品微生物學重點運用基因分型技術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新型檢驗技術,提高致病菌DNA溯源能力,應用免疫學方法拓展生物毒素的研究領域。配合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及時跟蹤國際國內檢驗技術的發展潮流。推廣應用核酸技術,發展實時在線的快速檢驗技術,研究病原菌的精確定量和溯源技術,為病原微生物風險評估和食物中毒的診斷服務。食源性疾病監控研究的重點是建立起多部門、多層次和從食品生產到銷售多環節的全省食品污染物監測體系,在研究食品中危害因素與暴露水平的基礎上,找出食源性致病菌作用的閾值。
衛生毒理學檢驗與保健食品功能學評價
1概述
衛生毒理學是研究外源化學物質的毒性和產生毒性作用的條件,闡明劑量—效應(反應)關系,為制訂衛生標準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論依據。保健食品功能學是研究保健食品中活性(功能)組分與機體相互作用,并闡明其作用規律和機制的學科。
2歷史回顧與現狀分析
我省食品毒理學安全性評價工作與國內先進省份一樣,起步較早,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能夠開展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試驗的第一、二階段全部以及第三階段部分項目的評價工作。我省食品毒理學學科發展偏向應用性,目前,全省僅省疾控中心從事食品毒理學檢驗,檢驗工作朝著更加嚴謹、規范的方向邁進。省疾控中心多次參加實驗室能力驗證,均獲得優秀的成績。與應用毒理學所取得成績相比,我省在食品毒理學科研、跟蹤國內外最新進展方面,略有不足。健康相關產品的毒理學評價包括化妝品、消殺產品及涉水產品的毒理學檢驗與評價。我省消殺產品的毒理學檢驗與評價發展多年來一直穩步發展,常開展的項目有急性經口毒性、經皮毒性、皮膚刺激、眼刺激、陰道粘膜刺激和皮膚變態等試驗。化妝品和涉水產品衛生毒理學檢測項目開展較為齊全,但社會委托樣品較少。我省依山靠海,突發公共衛生的應急毒理學檢測有其特殊性,有毒動植物和微生物毒素中毒在食物中毒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近年來海洋生物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尤為常見,毒素種類和中毒事故數量呈增加趨勢。常見生物毒素有河豚毒素、麻痹性貝類毒素、腹瀉性貝類毒素、雪卡毒素和毒蕈毒素等,中毒食物品種有河豚魚、織紋螺、貽貝和毒蘑菇等。
目前全省開展海洋生物毒素毒理檢測的機構僅少數幾家,但在檢測的規范化方面處于國內先進水平。我省保健食品功能學檢驗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衛生部認定的全國首批保健食品功能學檢驗機構,能開展免疫力增強功能、輔助降血脂、輔助降血糖和抗氧化等21項功能學的檢驗與評價。
我省近年來加大了對衛生毒理學、保健食品功能學科研工作的重視,在全國保健食品功能檢驗方法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中,做出不少貢獻。參加了國家863項目《功能性食品安全性評價與功能因子關鍵檢測技術》子課題、國家藥監局《對化學性肝損傷有保護功能》、《輔助降血糖功能》等多項保健食品功能學檢驗方法改進等科研工作。注重關鍵毒理學技術的攻關,開展了肺癌胃癌分子流行病學、血清流行病、癌癥早期篩查生物標識技術、致癌化學物的篩查方法和遺傳毒性等方面的研究,申報了致癌物篩查評價技術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和省科技計劃重點項目,其中《p53、GADD45a基因表達水平在評價食品化學物致癌性中的應用》獲得省自然科學基金立項,《二丁基錫對人羊膜上皮細胞凋亡的誘導作用及其機制研究》獲得省衛生廳青年科研項目資助。在《CellBiologyandToxicology》、《衛生研究》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SCI論文約10篇。
3衛生毒理學檢驗與保健食品功能學評價存在問題
目前全國疾控機構衛生毒理學工作無歸口管理和技術指導部門,沒有專項工作經費和工作會議,缺乏溝通渠道和組織協調,培訓交流少,業務技術提高慢。全省從事衛生毒理學與保健食品功能學檢驗的人員不足,學科發展不快。學科定位和發展方向不明確。衛生毒理學檢驗除少量突發中毒事故應急檢測外,大部分工作都是社會第三方委托檢測,屬于市場調節行為,而保健食品功能學檢驗全部為委托檢測服務,以一類公益性機構從事第三方檢測存在一定困難。中毒事件應急檢測缺少統一的技術規范,檢測工作不夠規范。部分實驗動物和有證毒素標準品難以獲得。應用毒理學技術發展緩慢,未能跟上世界范圍內毒理學學科前沿的迅速發展,毒理學檢驗分支學科的科研工作受到制約。2010年開始,國家保健食品功能學評價機構資質審批機構與檢測機構行政主管機構屬于兩個部門,導致協調溝通難度加大,對檢測工作產生不少影響。
4衛生毒理學與保健食品功能學發展趨勢與展望
毒理學試驗方法朝著人源細胞、特定器官替代法方向發展,研究更靈敏可靠的評價方法、指標以及篩選敏感動物、器官和組織已成主流。保健食品功能學試驗方法將向指標客觀、定量、更加注重人體試驗方向發展。衛生毒理學發展趨勢是分化與綜合相結合、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相結合、從整體動物實驗到替代試驗、從傳統毒理學到系統毒理學、從環境基因組學到環境表觀基因組學、從描述毒理學到預測毒理學。我省衛生毒理學科研究新方向包括開展病理常規指標量化、化學毒物聯合毒作用研究,建立毒性病理學的標準檢查程序和診斷方法,提高檢驗結果的可比性,研究人源細胞、特定器官替代法的毒理學新方法。保健食品功能學發展在立足于科學試驗的基礎上,以中國傳統養生保健理論和現代醫學理論為指導,以滿足群眾保健需求、增進人體健康為目的。功能的定位將更加注重調節機體功能,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因素,針對特定人群,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功能的設立更注重科學性、適用性、針對性。功能評價方法和判斷標準將更加科學、公認、可行。我省將重點開展藥食同源植物安全性毒理學研究、新資源食品的安全性毒理學研究,推廣應用GLP規范,研究新型吸入染毒裝置,開展實驗動物生理生化正常值范圍的研究。開展人體試食試驗規范化、動物試驗條件控制、樣品前處理的科學性及規范化、生物毒素毒力檢測方法的國產化和規范化、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檢驗經驗探索及毒理學安全性評價等研究,開展對我省影響較大的公共衛生危險因素的風險評估工作。引進基因芯片、基因測序、基因擴增、分子雜交、單細胞凝膠電泳、圖譜圖像分析、轉基因和基因敲除技術。
質量控制
1概述
衛生檢驗機構為衛生執法、疾病控制和健康相關產品服務,因此衛生檢測的生命在于檢測的質量和可靠性。隨著社會各界法律意識的增強,檢驗機構間競爭的加劇,社會對檢驗結果的公正性、準確性、服務效率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實施規范化的質量管理體系在近年來得到很大重視。通過對人員、環境、設備、物資、信息等技術資源加以管理和控制,使抽樣、樣品保存、前處理、檢測和數據處理等檢測的全過程處于受控狀態,確保最終結果的可信度和準確性,加強全過程的質量管理與控制,并持續改進,使檢驗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2歷史回顧與現狀分析
全省衛生檢驗實驗室共91家,61家獲得實驗室資質認定(計量認證),廈門、南平、泉州和三明等9家機構獲得國家實驗室認可(CNAS)。原省衛生防疫站于1994年成立了質管辦,負責計量認證等質量管理工作,1996年獲得省級計量認證,2005年獲得國家實驗室認可,2010年通過國家級計量認證,2012年獲得食品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至2011年底,省疾控中心共參加CNAS的35次能力驗證活動,涉及食品、化妝品、水及涉水產品等,參數80多項,滿意率為96.3%。還參加國家藥監局、中國疾控中心等機構組織的質控考核。食品中黃曲霉毒素(4種)、氯丙醇、氯丙醇脂肪酸酯和氯霉素的國際比對考核,均獲得“滿意”的結果;省疾控中心多年通過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監委和中國疾控中心食源性致病菌質控考核和能力驗證,參加美國ERA水中菌落總數國際比對,結果為“滿意”。質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得到提升,已被各地衛生行政部門擺上重要議程。為提高衛生檢驗實驗室質量管理水平,省疾控中心多次舉辦疾控系統質量管理培訓班,同時組織開展實驗室間水質和食品檢測的比對工作,包括鉛、鐵、錳、氟、亞硝酸鹽氮、二氧化硫、菌落總數、霉菌、酵母、致病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項目。省疾控中心組織了全省食品檢驗機構的沙門氏菌和志賀氏菌考核,2011年起作為微生物領域能力驗證提供者單位,組織全省108家食品檢驗機構(疾控、質檢、農檢、藥檢等系統)參加了菌落總數實驗室間比對。廈門、龍巖、三明等部分地市疾控機構針對轄區內機構開展了外部質量控制活動。實驗室除了外部質量控制活動,每年均制定內部質控計劃,在理化檢驗中采用加標回收率、平行試驗、空白對照、實驗室間比對復測、陽性樣品重復測試等多種方式;在微生物檢驗中通過培養基質控、關鍵試劑驗收、陰陽對照等多種方式確保檢測結果數據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配合國家制定了全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質量控制方案。
3質量控制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①開展能力驗證、實驗室比對和內部質量控制等質控工作的經費缺乏來源。②檢驗人員質量意識還不夠強,質量控制工作不夠規范,未能充分考慮從采樣到檢驗以及報告出具的全過程質量控制,質控措施的針對性不夠強。③體系文件規定與實際檢驗操作協調性不夠強,甚至脫節。④與質控工作相關的有關部門之間溝通協調不夠暢通,物資保障不及時。⑤缺乏激勵機制,檢驗部門和人員參加外部質量控制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有抵觸情緒。⑥質量控制活動覆蓋的項目不夠廣,未覆蓋到子領域,公共場所監測、有機污染物的能力驗證活動少。⑦對能力驗證結果的分析總結不夠,尤其是出現可疑或不滿意結果時,對原因分析的深度不夠。⑧年度質控計劃落實不徹底,質量監督員和內審員在本部門檢驗質控中發揮的作用不夠。
4質量控制的發展趨勢與展望
當前質量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無論是較之實驗室質量保證的需求、政府對實驗室監督管理的需求、還是對于新領域檢測技術的需求都還有一定的距離,需要進一步完善實驗室管理制度,如引進智能化糾錯程序。利用統計技術對檢驗過程進行連續監控,對輸出質量的穩定性進行分析,對過程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等。針對重要的、薄弱的檢測項目,有計劃地組織、參加國內外的檢測比對和能力驗證,選擇性參加國際性比對活動。能力驗證的產品將由單一的食品、水質擴大到衛生檢驗的各個領域,如公共場所、室內環境和集中空調清洗相關衛生指標或者標志物。注重實驗室日常規范化的管理和開展內部質量控制活動,把外部質控所用的技術措施應用于日常檢測,減少質控給檢驗帶來的風險。努力提高實驗室質量控制水平,根據工作需要定期組織開展全省性實驗室能力驗證與比對活動,鼓勵參加國際性質控比對活動和獲得國家實驗室認可,推動縣級實驗室通過計量認證。規范檢驗檢測工作,規范檢驗人員行為,提高檢測質量,保證各項檢驗出證工作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及時性。促進質量控制考核工作標準化、常規化,以平常的心態同等對待質控考核和日常檢測工作,對于能力驗證結果不滿意時,應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學習質量控制先進技術,建立適合我省衛生檢驗實驗室間比對樣品制備的管理體系,滿足質控考核需求。要注重采樣、樣品流轉、前處理、樣品檢驗、數據處理、數據審核、檢驗報告等全過程的質量控制。
福建省衛生檢驗學科面臨的挑戰
1經費投入少、儀器設備不足
政府對衛生檢驗實驗室的投入明顯不如其它系統同類檢測機構,公共衛生經費中用于衛生檢驗的比例也較低,缺少專項工作經費。檢驗收費標準滯后,有償檢測服務收入低,不少項目是賠本檢驗。由于經費不足,導致各級疾控機構開展檢驗技術儲備、人員培訓和質量控制等工作均有困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儀器設備是開展衛生檢驗的重要保障,全省各級疾控中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儀器設備老化、不足和缺乏的現象,省級機構雖然接近國家基本的設備配置要求,但近一半市縣級機構達不到國家要求,這已成為阻礙和制約全省衛生檢驗工作開展的主要因素。氣相色譜儀、蛋白質分析儀和全自動微生物鑒定藥敏分析系統等儀器使用時間長、老化現象嚴重。旋轉蒸發儀、冷凍高速離心機和超低溫冰箱等常用前處理設備數量不足,使實驗室難于應付日益繁重的常規檢測和突發事件應急檢測。省級疾控中心缺乏低本底α、β測量儀、隱孢子蟲和賈第鞭毛蟲快速檢測設備(Filta-Maxxpress)和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儀等必要的儀器設備,使得水質全分析檢測能力達不到106項的要求。用于非法添加物檢驗檢測的高端儀器設備仍為空白。
2人才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檢驗人員數量不夠、結構不盡合理、培訓機會少,人員業務綜合素質難以滿足快速發展的檢驗市場需求和國家對檢驗工作的要求。人員在開展新項目和掌握新設備方面面臨困難。人員年齡比例不夠合理,有的機構高齡職工比例較高,而有的機構則青年人員比例偏高。學科帶頭人、高水平領軍人物少;團隊協作意識不強,論文水平和質量待加強。對檢測中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挖掘不夠。
3對衛生檢驗學科認識不夠
現代衛生檢驗對儀器設備、物資和人員投入要求越來越高。衛生檢驗工作如未科學合理安排和管理,將可能是投入多、產出少,這影響到決策層在經費、人員等方面的再投入。實驗室建設上,存在重硬件投入,輕軟件建設和管理,儀器設備使用和維護管理不到位,部門間條塊分割嚴重,資源共享利用難。部分設備利用率偏低,甚至長期閑置,產出低下,進而影響到設備的維修與更新。設備維修更新經費不足,大型儀器設備投入后,缺乏后期維修經費來源。在檢測能力建設上缺乏統一規劃,未充分考慮地區和需求的差異,應建設區域性實驗室,分工發展各自優勢的檢測領域和項目。
4學科發展不平衡,新技術、新方法應用不夠
檢驗人員多滿足于簡單按照國家檢驗規范或標準進行檢驗,方法驗證等研究工作開展少,對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和使用不夠。食品衛生檢驗研究較多,而公共場所監測、飲用水檢測等方面的技術研究較少。衛生檢驗人員科研創新精神與大學、研究所等機構相比有較大差距,科研立項少,論文深度不夠,衛生檢驗學科建設重視不夠。綜上所述,就我省衛生檢驗總體能力而言,不論是儀器設備、質量控制水平、檢驗項目,還是專業技術隊伍,都難以滿足我省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需求,有待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福建省衛生檢驗學科的主要任務和對策措施
要繼續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治的工作方針,以人為本,服務于疾控工作的大局,全力滿足社會需求。深化改革,實現疾控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與利用,建立功能完善、技術先進、服務便捷高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的省內一流、全國先進的衛生檢測機構和工作機制,為全省人民的健康服務,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保駕護航。發展思路要正確定位、機制要創新,衛生檢驗部門本質上還是檢驗服務機構,在業務開展、服務、管理等方面應考慮社會第三方中介組織的特點,實現檢測的公正、準確、及時、科學、高效。多探索多研究,逐步形成適合衛生檢驗機構持續發展的制度和工作模式。
1增加投入、改善儀器設備和設施條件
當今檢測水平和效率已經越來越依賴于先進可靠的儀器設備,各級疾控機構衛檢經費都存在較大缺口,儀器設備更新、維修費用不足,基層食品安全檢驗工作下滑嚴重。政府部門要落實工作經費保障機制,切實增加投入,提高檢驗人員待遇,改善儀器裝備和設施條件。
2加強檢測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
衛生檢驗工作的技術性較強,人才是衛生檢驗學發展的關鍵。要培養和建設一支學歷層次高、檢驗技術過硬、管理能力強,具有事業心、責任感、使命感、職業道德高尚的檢驗隊伍是保證學科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要提早做好檢驗人才隊伍建設的規劃,重點著眼于中青年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持培養,鼓勵在崗學習,強化學科帶頭人作用和發揮老專家的傳幫帶作用。要立足于已有人才隊伍,同時有重點地培養領軍人物,鼓勵課題研究和科研協作。爭取優惠政策和提高優厚待遇吸引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和留學歸國人員從事衛檢工作。
3研究公共衛生應急處置、公共衛生風險監測與評估亟需檢驗技術
積極開展食品安全、飲用水關鍵指標檢測方法研究,應用先進檢測技術,做好技術儲備,為全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飲用水監測和突發中毒事故應急檢驗服務。針對我省典型公共衛生問題,開展自主檢測技術的開發,如貝類毒素、蘑菇毒素、劇毒鼠藥和易被誤用的劇毒中藥材和野生植物的檢測技術。開發適合于現場快速檢測的便攜式儀器或技術,滿足衛生監管監測工作的需要。加強對農藥與獸藥殘留、食品添加劑、環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生物毒素、違禁化學品和食源性疾病的監測與溯源技術及設備的研究。
4開展標準制(修)訂,為衛生執法服務
積極參加國家、行業和地方食品安全、飲用水等標準的制(修)訂,使已有成熟、較為先進的技術轉化為國家標準,牽頭制(修)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及衛生規范。鼓勵參加其他機構的標準制訂活動,通過方法驗證、比對等形式,來做好先進實用技術的儲備工作,走出加快檢驗能力建設的新路。
5加強技術交流,促進機構間的合作協作
加強與其他行業、部門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和資源共享。采用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加強與先進實驗室的交流與合作,推進實驗室資源向社會開放。擴大國際間學術技術交流與合作,選派優秀人才出國進修培訓。
1.1藥學心理學具有更加廣泛的專業知識藥學心理學必須掌握相關專業藥學知識外,還包括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心理障礙,藥物濫用,兒科及老年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藥學心理學專業的課程包括6個領域:神經藥理學,毒理學,社會行為藥學,包括研究和診斷中所應用的評估方法,藥代動力學,藥物化學和藥劑學。這些涉及到3大知識體系。
1.2生物學知識心理學藥師必須對神經系統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等專業知識有所了解,必須掌握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以及神經藥理學知識。
1.3物理學和化學知識一些心理疾病的評估技術和物理療法需要物理學的先進知識和實踐,包括神經遞質及其代謝產地的測量,受體結合的鑒定,疾病狀態的體表標志,腦波記錄,大腦成像技術和電驚厥的技術等也是心理學藥師必須熟練掌握的知識。另外,還必須掌握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的知識。
1.4行為科學行為科學知識對藥學心理學的實踐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藥物治療技術,環境和心理社會壓力,心理學測試等知識及在診斷疾病和評估效果時采用的評價方法等。同時,對心理學藥師來說溝通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他們必須把藥物信息傳遞給患者和其他專業人員,提高患者的認知,減少患者用藥時的抵制心理,提高患者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從而增加藥物治療的有效性。
2心理學藥師的專業能力構成
作為一名心理學藥師必須具有全面的專業知識,交流溝通能力以及綜合技能。包括:①根據基礎藥學知識,如精神藥理學,藥動學,藥效學等,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和判定治療結果的能力。②獲取及傳遞患者的醫療數據有效信息的技能。③使用計算機檢索工具,獲得新知識信息的能力。④分析和評價藥學文獻的能力,確定其合理性。⑤評估患者身體狀況的能力。⑥有效溝通的能力。⑦能熟悉與臨床研究有關的法律和倫理學問題的能力,以及論文寫作能力。
3心理學藥師的作用
在不同的崗位以及對不同的患者,心理學藥師的責任各不相同。但主要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以精神病理學和藥理學為基礎,收集相關患者的臨床數據加以解釋,并對其的診斷與治療提出自己的意見及建議。②對相關醫學,藥學文獻進行評估,綜合整理出確實可行的治療方案。③對患者及其家屬提供相關藥物治療的教育和專業咨詢,加強溝通,以增加患者用藥依從性。藥師良好的形體素質可發揮治療的暗示效應.。整潔的環境、良好的形象、貼切的語言、專業的動作神態能夠拉近藥患雙方的心理距離,贏得患者的信任,積極肯定的語言能夠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應過程。④開展臨床查房,與治療體系的相關人員進行藥物治療的有效溝通,設計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⑤從事學術交流,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4結論
[關鍵詞] 計量檢測特色;工科院校;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9(c)-090-03
藥學是結合化學、化學工程、生物學、醫學、經濟學、法學、毒理學、數學、信息學、管理學等基礎學科而形成的一門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性學科。在藥品和藥妝品(含藥物成分的化妝品)的生產、銷售、檢測、質量控制、管理過程中,藥學與社會公共安全、大眾生命安全、能源匱乏、環境污染、國家標準等都是密切相關的。2003年我國化妝品產值達520億元,處于亞洲第二(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八。2005年中國醫藥工業總產值達4 422.7億元人民幣,醫藥市場規模居全球第7位。據統計,我國化妝品產量年平均增長率為15%,據預測2008年我國化妝品市場銷售總額將達800億元人民幣。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產品質量監督司紀正昆司長和食品生產監管司王紅副司長來我校指導時說,“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藥品和藥妝品市場興旺,進出口額較大,藥品和藥妝品的質量與安全問題也不斷增加,特別是目前我國藥妝品的質量控制標準對功效性及適應性評價方面還是空白,檢測機構的能力也不盡完善。因此,有關藥妝品的系統的毒性、功效、成分檢測實驗數據的技術支持力度相對欠缺,使得中國也受到來自藥品和藥妝品質量與安全方面的壓力和挑戰。世界各國都將生物與醫藥作為優先發展戰略,進行著激烈的科技與市場競爭。”眾所周知,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企業與企業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核心都在于質量水平的高低。要在這場質量競爭中取勝,關鍵在于從事質量工作人才的素質,其核心是培養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強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因此培養方案的確定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由于藥學專業涉及的領域很廣,任何一個高校都不可能培養面面俱到,行行精通的藥學專業人才。因此,如何在藥學專業人才培養上突出自身學科優勢,辦出品牌、辦出特色,是高等學校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之一[1]。目前一些綜合性大學及部分教育部直屬醫藥院校,如北京大學藥學院、復旦大學藥學院、四川大學藥學院、中國藥科大學、沈陽藥科大學等,逐步確立以研究型和藥師型模式來培養藥學人才。為更好地發揮我校優勢,我們開展了具體研究。
我校藥學專業是依托中國計量學院,其是我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具有計量、檢測、質量、標準等方面的鮮明辦學特色,如1個“儀器科學與技術”省重中之重學科,1個省重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科”為依托,而且以生命學院的5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出入境動植物檢驗檢疫研究室”、“生物產制品安全檢測實驗室”、“基因工程檢測實驗室”、“食品快速檢測實驗室”、“藥品和藥妝品安全評估實驗室”和2個省屬高校 “藥品質量綜合檢測實驗室”和“植物化學綜合實驗室”等為平臺建立的。我們按照為社會培養基礎扎實、能力強、適應寬的應用型藥學專業人才的指導思想,憑借我校檢測、質量、計量、標準等優勢,構建具有檢驗檢疫特色的藥品和藥妝品檢驗和安全評估的藥學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式,并展開調研、學習、探討和實踐等。
1 構建有檢測特色的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
1.1 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
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為指導,遵循高等教育及教學工作的基本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體現“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精神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緊密結合當今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要求,培養能適應國家尤其是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和質量監督檢驗檢疫事業需要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較強創新意識的高級專門人才[1]。結合我校在計量、檢測、質量、標準等方面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以及浙江省是我國醫藥生產和經濟大省的特點,制定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科學素質,掌握藥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學研究和生產技術的初步訓練,能在藥品生產、檢驗、流通、使用、標準制定和研究開發過程中,從事藥品和藥妝品的分析、檢驗、質量控制、管理、醫藥營銷、原料藥與藥物制劑研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復合型藥學專業人才。
1.2 適應社會醫藥事業和市場需求,遵循學科發展規律,凸顯學校辦學特色
醫藥是浙江省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浙江省重點扶持的產業,形成了以康恩貝制藥集團、青春寶藥業集團、民生藥業集團、海正藥業集團、新昌制藥集團等為核心的制藥企業群體,對藥學人才的需求將持續增長,由于浙江省培養的藥學人才嚴重不足,導致眾多藥廠每年到外省招聘藥學專業人才。截止到2004年9月中旬,按發達國家從業人員要求,我國執業藥師的缺口至少有100萬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明確提出了必須配備執業藥師的七個方面,它們是:新開辦的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具有銷售處方藥和甲類非處方藥資格的零售藥店;跨地域連鎖經營的藥品零售連鎖企業質量管理工作的負責人;通過GSP認證的大中型藥品零售企業和藥品批發企業;通過GMP認證的藥品生產企業的質量管理機構負責人;縣級以上醫療機構藥房和制劑室必須配備執業藥師,這一切為藥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
浙江省不僅有知名、上市的醫藥制造企業,而且100多家化妝品制造小企業,由于看到藥妝品的無限商機,現在國內藥企涉足日化企業加快了步伐,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比其他省份高,對進口的藥品和藥妝品需求大,但對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能力不強,藥品和藥妝品的安全不容樂觀,非常需要懂專業、懂法規、懂檢測的技術人才。
我校藥學系的教師們2005年到中國藥科大學、浙江大學藥學院、浙江工業大學藥學院等調研,了解這幾所大學的專業發展定位、課程體系的設置等情況;2006年到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研究院、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學習和走訪,聆聽了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總局計量司、產品監督司和質量司的司長們、國家標準化研究院和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院士和領導們作的報告,深入了解國家在檢驗、計量、標準的發展趨勢和迫切需求大批檢驗檢測、標準、計量方面人才。我們以培養強動手能力、熟悉藥品檢測、標準和安全評估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辦學特色,從而達到更能適應社會和國家發展的需求。
1.3 儀器科學、檢測技術、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重點學科對有檢測特色的藥學專業的支撐
中國計量學院的藥學專業是以1個“儀器科學與技術”省重中之重學科,1個省重點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為依托,以生命科學學院的1個中央與地方共建“藥品和藥妝品安全評估實驗室”和2個省財政專項“藥品質量綜合檢測實驗室”和“植物化學綜合實驗室”為平臺,以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為目標的。在專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上,經過教師們的調研、學習、匯總、討論和專家多次論證,將我校藥學專業與生命學科、計量檢測技術學科有機結合,將藥學專業的定位由2005年重點培養生物制藥人才轉變為現今定位于培養檢驗檢疫和標準化的寬口徑、重基礎、強能力、求創新的藥學專業人才,作為構建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2]。
2 建立具有檢測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基礎化學、藥學、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檢驗檢疫技術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注重化學合成技術、檢測技術(生物檢測、化學檢測、微生物檢測、儀器檢測等)和計算機在藥學中應用和基本訓練,要求學生在藥物和藥妝品的檢測和標準化方面具有較全面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以充實和壯大我國在藥品檢驗檢疫領域高級人才隊伍,符合藥學專業辦學基本要求教育,同時又強調加強現代復合型的檢驗學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使學生畢業后即能以其專長為藥品檢驗和藥妝品檢驗做貢獻。
根據教育部有關藥學專業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2],結合我校是我國質量檢驗檢疫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在制訂藥學人才培養方案時,采取如下做法:
2.1 結合藥學專業特色和化學、生物學、工程學科優勢,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我校藥學人才培養方案將課程分為四大模塊,即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教育課、集中性實踐環節。課程共175個學分,其中,公共基礎課共60個學分,共1 155學時;學科基礎課中的必修課共34個學分,共678學時,學科基礎課的選修課必須修12個學分;專業教育課中的必修課9個學分,180個學時,專業教育選修課必須修12學分;全校選修課中含人文社科類模塊、經濟管理類模塊、學校特色類模塊、綜合能力類模塊等共計10個學分;集中性實踐環節必修課共計30個學分, 和課外科技課8個學分。以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教育課、集中性實踐環節四個主要層次構建藥學專業課程體系。
2.2 在化學課程的主干課程基礎上,體現藥品、藥妝品的計量檢驗特色
化學一直是藥學類各專業的主干學科,也應是藥學專業的主干學科之一。包括基礎化學(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和專業化學(生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物化學)[3]。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基礎化學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過程中體現靈活性。同時注意刪除陳舊的教學內容,注重新知識、新理論的引入。在專業教育的選修課設置方面,我們采納了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總局為國家培養含藥物成分的工業品檢測人才的建議和希望,增加了化妝品化學、中藥化妝品學等課程,并開設“藥品檢驗技術發展”、“藥妝品檢測技術進展”、“新藥研究與開發”等學術講座。
2.3 將生物學的主干作用應用到醫藥檢測領域
生物學也是藥學的主干學科之一,特別是生物學的檢測技術在醫藥方面得到了較好的應用,也是當今檢測的一個發展方向[4]。因此,設立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制藥技術等學科基礎必修課。
2.4 在多學科交叉的大藥學教育基礎上,抓住特色,適應時代需求
目前藥學模式已從傳統的純化學模式發展到理、工、醫、藥的多學科交叉結合,使專業知識結構趨向合理,具有“口徑寬、基礎厚、能力強”特點[2]。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們不僅設立一般藥學專業都有的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理學、生物藥劑學與藥代動力學、藥物分析等專業課程,還設置生物藥物分析、藥物毒理學、醫學概論、人體解剖學、化妝品化學、中藥化妝品學等課程, 使學生學到的內容能相互滲透、融合,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3 立足計量檢測特色,構建結合實際的實踐教學體系
藥學還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需要特別注重學生實驗技能的基本訓練,打好實驗基本功,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3.1 開展藥學專業的實驗教學改革,進行學生結合藥學和生物學、儀器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實驗動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由于我校是全國質量檢驗檢疫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 藥學學生就業的方向主要是在國家、省市和企業的藥品檢驗部門。因此,在實驗類型上,我們設置了藥學專業相關課程的實驗,課外科技活動、畢業設計和開放性實驗等多種形式,來開展學生動手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化學實驗方面,我們以校化學實驗中心和1個省財政專項“植物化學綜合實驗室”為平臺,開展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等化學課程的實驗教學;在檢測方面,我們以1個省級“生物測試教學示范中心”為平臺,開展儀器分析、藥物分析、生物藥劑學與藥代動力學、生物藥物分析、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生物安全與毒物分析、生物制藥技術等課程的實驗教學;在藥品的檢測和安全評估方面, 我們以1個中央與地方共建“藥品和藥妝品安全評估實驗室”和1個省財政專項“藥品質量綜合檢測實驗室”為實踐平臺,開設藥品檢驗綜合實驗、藥學專業實習、藥理學、臨床藥理學、藥物毒理學、藥物毒理學課程設計等的實驗教學。
3.2 提供校內科研平臺,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我們實施 “小研究生培養制度”,讓二、三、四年級的本科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來,從培養低年級學生入手一直到大學畢業,不僅鍛煉學生的能力, 也為教師的研究生生源奠定了基礎。從2005年至今,培養的藥學專業學生,入選了浙江省“新苗計劃”和參加了“浙江省大學生創造杯大賽”等,以學生為第一、二作者分別發表了2篇SCI收錄論文和多篇其他學術期刊論文。在開放性實驗教學方面,開展了菠菜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技術、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化妝品中的性激素、萊克多巴胺試劑盒的研制、食品中的藥物殘留檢測等,拓展了學生的視野、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查新能力,使學生了解了基礎實驗和前沿科學的關聯性和必要性,引發了自主學習積極性和關心社會的意識。
3.3 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保證培養目標實現
2007年暑假期間,藥學班學生分成不同小組,開展一系列暑期活動,分別進入科研實驗室開展科研、進行大學生就業趨勢-社會調查和到浙江省血液中心調研等,并提交了報告,使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也得到了實習單位的好評。目前藥學系已簽訂的實踐教學基地有9個,將逐年增加并完善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滿足學生專業認識、生產實踐、畢業論文等需要。由于中國計量學院藥學專業的第一屆學生要2009年才能畢業,暫時還未開展畢業設計,培養的人才對社會需求適應性的好壞還未知,課程體系整合的好壞還有待于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因此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還需不斷進行探討,使課程體系進一步完善,突出針對性,更好體現專業特色。
[參考文獻]
[1]韓新才,潘志權,丁一剛,等.構建化工特色的生物技術人才培養方案的探討[J].化工高等教育,2005,3(85):26-29.
[2]馬鳳余,彭代銀,王鍵,等.21世紀初地方藥學院校人才培養探討[J].藥學教育.2003,19(1):4-6.
[3]丁長江,李緒文,余振寶, 等.整合醫學類專業化學課程體系和內容的系統研究與設計[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6):20-22.
【關鍵詞】導師;制藥學實驗;課程改革
藥學是基于醫學和化學的一門自然科學,其目的是培養能夠從事藥物研究與開發、生產、質控、管理及應用等多方面工作的高水平專業技術性人才。因而天然要求藥學學生具有較強“三基”、扎實的實驗操作技能、良好的創新意識,因而對藥學本科實驗教學的水平與質量提出較高要求。
一、當前的實驗課程體系
藥學是基于實踐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學科,因而其課程體系構成中實驗為最主要的教學內容之一。我校培養方案中,將藥學專業課程分為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其中,學科基礎課程包括有藥用無機化學、藥用物理化學、藥用有機化學、藥用分析化學、人體解剖生理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以及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核心課程主要包括藥用植物學、生藥學、藥理學、藥物代謝動力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學、藥物毒理學、藥劑學以及天然藥物化學等,學生需經過論文答辯方能畢業。相比臨床醫學專業,藥學實驗所占比例較大,因而實驗內容設置呈現傳統化。選定統編實驗教材,確定統一的實驗內容,通過統一的實驗講授和演示讓學員明確學習過程,按部就班完成實驗操作,并將其結果以實驗報告形式呈現給教師。標準化的操作,簡化了實驗準備工作,保障了實驗的成功率,對學員的基本操作能力起到了一定訓練作用。然而,我校藥學專業新辦不久,師資、實驗設備和場所均較為有限,不能滿足學生畢業答辯的需求。基于實際教學條件,我校一方面對多個課程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另一方面對藥學專業實施了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的全程導師制培養模式。通過導師制來補充實驗教學之不足,同時也解決了學生論文答辯的要求。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校藥學專業各實驗課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1.實驗內容呆板陳舊,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學生沒有選擇的機會和創新思維的必要。2.實驗教學過程傳統,從實驗的項目、實驗的講義、實驗的教授,直到實驗數據處理和報告撰寫,均為教師負責全程指導、規范,學生僅是按預先設定好的程序機械性勞動。3.各實驗課程各自為戰,實驗內容、操作技術等銜接缺乏,整體滲透交叉缺乏。4.對實驗教學成果評價不規范。目前評價學生動手能力的主要依據是實驗報告中的數據,學生不認真處理和分析實驗數據,教師也簡單以撰寫完整性、整潔性為主要評判依據。驗證性實驗、低水平重復性實驗數量過多;實驗過程中學生表現為默默按照老師安排進行實驗操作,很少提出個人見解,積極性主動性實驗興趣均不高;實驗報告普遍存在抄襲、敷衍現象。因此,經典的實驗不利于訓練學生的綜合性思維和實驗技能,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三、建立新型實驗課程體系
為滿足現代藥學發展需求,針對上述問題,我們仔細分析了問題的根源,探討了解決問題的一點辦法:1.增加設計性實驗內容:我校學生實施全程導師制,有一定的科研認識,經過了一定科研操作培訓、通過學科基礎課程實驗培訓。因此,應該刪減驗證性實驗內容,增加設計性試驗。通過學生自行設計、集中實驗驗證,培養學生具備初步的科研思維、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創造力和學習興趣。2.設置藥學綜合實驗課程:根據學科之間的聯系,將藥學實驗分為天然產物模塊、藥物分析模塊、藥物活性基礎模塊、藥劑學模塊、藥物合成模塊。以藥用無機化學實驗、藥用有機化學實驗、藥用分析化學實驗、藥用植物學實驗作為基礎實驗訓練。在此基礎上,構建藥學綜合實驗課程,根據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使學生按“顯微鑒定提取分析活性研究合成/劑型”的順序完成各項任務,從而達到綜合性訓練、多學科知識點交叉運用的目的。3.開設仿真虛擬實驗:隨著對藥學生教育教學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實驗教學越來越規范化,很多院校均建設有GMP實訓車間。然而,其建設、維持費用高昂,性價比較低。現代信息技術水平發展迅速,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虛擬仿真(VirtualReality,VR)能夠逼真的效果、情景化的教學、交互式的學習方法、較低的實訓成本及風險,在教育教學領域中日趨重要。目前,中藥資源、藥效學評價、藥劑制備等多學科均有相應的虛擬仿真實驗方案可供選擇。
多年來,張岫美教授辛勤耕耘,不斷創新,始終以充沛的精力專注于所從事的各項工作,并做出了突出成績。教書育人,無私奉獻,甘為人梯
張教授投身教育工作近30年,始終堅持給本科生上課,在課堂上講授藥理學知識和科學進展,在課堂下注重師生交流,言傳身教,傳授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學生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張教授注重教學效果,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在國內較早地開展了“機能學實驗改革”和“PBL教學改革”,其所在的教學團隊于2005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作為博士生導師,張教授在科研上要求學生從選題、實驗設計到正式實驗、論文撰寫,每個環節都務必求實求真,杜絕學術造假。每批學生進入實驗室前,張教授都要做兩個報告:“如何進行實驗設計”和“如何撰寫實驗記錄”,要求學生嚴謹、規范地進行科學研究,真實、認真地撰寫實驗記錄。在生活上,張教授關心愛護學生,培養他們的待人接物和社交能力。張教授已培養博士研究生17位,碩士研究生35位,學生遍布國內醫藥領域以及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作為研究所所長,張教授一貫注重培養青年教師。山東大學合校之初,在所內率先提出了“研究所青年教師學歷提升計劃”和“研究所青年教師出國進修計劃”,并克服教學任務繁重等重重困難,鼓勵、督促青年教師較快地完成了上述計劃。目前,研究所13位青年教師中12位已獲得博士學位,11位具有國外學習經歷。科學研究,不懈求索,務實求真
腦血管疾病是目前導致死亡的3大疾病之一,嚴重影響人類健康。20世紀90年代初,張教授在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物研究的基礎上開始腦血管藥理學研究。經過近20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生發展機制及防治藥物研究為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腦血管病凝血系統機制與干預策略研究:(2)腦血管病抗炎免疫機制與干預策略研究: (3)腦血管病RAS系統機制與干預策略研究。
張教授在研究工作中注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結合,在研究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生發展機制的基礎上,先后研究了化合物EXP-2528,N-2035,N2211,以及燈盞乙素、羥基紅花黃色素等抗腦缺血損傷作用,為相關藥物開發做了大量工作。
張岫美教授先后承擔并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科技攻關計劃等項目10余項;其他合作協作項目、橫向課題及新藥研究等20余項,150余篇,其中SCI收錄30多篇。主編、副主編、主審和參加編寫著作40余部。
學術交流,團結協作,共謀發展
作為中國藥理學會副理事長和教學與科普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教授非常重視學術交流。他先后組織并主持了第15屆世界藥理學大會藥理學教學衛星會議,第一屆海峽醫學院藥理學教學研討會,第七次全國藥理學教學會議暨第二屆海峽兩岸醫學院藥理學教學學術會議,以及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全國藥理學教學學術會議,促進了國際、國內學術交流。
作為山東藥理學會理事長,張教授領導和團結山東省藥學、藥理學工作者積極開展省內學術交流,促進了山東省藥理學科的發展。山東藥理學會堅持每年召開一次學術交流會和2次全體理事會,每年開展一次山東省青年藥理學工作者獎評選活動,提高了青年藥理學工作者的科研積極性,促進了藥理學科后備力量的發展。通過張教授和各位理事、會員的努力,山東省藥理學科有了長足發展,得到了中國藥理學會及山東省科協的肯定和表揚。社會工作,建言獻策,關注民生
張教授在完成日常教學、科研工作的同時,積極承擔社會工作。作為山東省第十屆、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張教授經常深入社會,廣泛調研,就民眾所關心的醫療衛生和藥物不良反應等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并寫成議案提交省人大審議。6年來,張教授共提交議案6項,很好地履行了人大代表的職責。
作為中華醫學會和山東省醫學會醫療事赦技術鑒定委員會專家,積極參加醫療事故鑒定,作為山東省新藥評審專家,嚴謹、嚴格地做出評審意見。
關鍵詞:分泌性中耳炎;輔助治療;金蕎麥片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otitismedia,SOM)是以鼓室積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小兒及成人均可發病,據報道國內成人發病率為2.16%,兒童為2.51%,近年來發病率不斷上升,尤其在兒童中更為多,如不及時治療,常致耳聾,無法補救。治療往往應用減充血劑、抗生索、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及手術等西醫治療方法,效果并不理想,且有一定的不良反應[1,2]。
近年來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療中采用中西藥結合,取長補短,一方面可充分發揮藥物治療的效果,另一方面減少不良反應減輕病人的痛苦,同時還可以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
金蕎麥系蓼科蕎麥屬(Fagopyrum)植物。藥理研究表明,該屬植物在抗腫瘤及降糖、調脂、抗風濕方面作用明顯,是良好的抗菌、抗炎、鎮咳、祛痰、鎮痛藥物[3]。金蕎麥素有“植物抗生素”之美譽,且不會產生抗生素樣的耐藥性及副作用,上市產品金蕎麥片由金蕎麥單味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排膿祛瘀,止咳平喘功效,用于急性肺膿瘍、急慢性氣管炎、喘息型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細菌性痢疾[4,5]。本研究采用金蕎麥片作為分泌性中耳炎輔助治療,探討其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相關診斷標準確診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0例,所選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35歲,平均年齡16歲;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5~35歲,平均年齡16.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病程長短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金蕎麥片(黑龍江康麥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21023),每次0.33~0.66g,每日3次,同時結合耳咽管吹張,1%地塞米松麻黃素液點鼻治療;對照組不給予金蕎麥片,只給予耳咽管吹張,1%地塞米松麻黃素液點鼻治療,方法與治療組同。兩組療程均為12天,共治療3個療程。在實驗研究中,剔除因特殊原因導致的假陽性、假陰性的實驗結果,對兩組的治療效果進行統計分析,按治愈、好轉和無效三個標準統計。比較兩組結果,驗證金蕎麥片在治療分泌性中耳炎中的療效。
1.3療效評定標準
療效以三個標準來統計評價,治愈:耳鳴、耳悶脹感等自覺癥消失,鼓膜顏色恢復正常,活動度好,純音聽力測試平均導聽閾≦20dB,平均氣骨導差縮小至10dB以內;好轉:自覺癥狀明顯減輕,鼓膜顏色接近正常,活動度改善,平均氣導聽閾提高15dB以上,平均氣骨導差縮小或無明顯改變;無效:自學癥狀無改善,局部檢查所見與治療前比較無改變。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用SPSS17.0統計處理。計量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治療中均未出現明顯藥物不良反應、過敏現象,無假陽性、假陰性實驗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見表1。
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58.0%、92.0%,高于對照組的48.0%、78.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4 討論
從上述研究結果分析顯示,金蕎麥片在輔助治療分泌性中耳炎上具有顯著效果,治愈率達到92%,比對照組高出14%。結果表明金蕎麥片在臨床上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具有重要意義,為金蕎麥片在臨床上應用提供參考依據,為金蕎麥片的新治療功效提供依據。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otitismedia,SOM)是以鼓室積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該病可分為急、慢性兩種,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時與恰當的治療,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復發作,遷延轉化而來。目前認為主要的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礙、感染和免疫反應,但大多研究傾向予咽鼓管功能障礙是最主要的病因。對SOM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對防治耳聾有重要意義。傳統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主要以西醫及手術治療,但兩者均存在著不足,治療一般采用消炎、滴鼻、抗菌、脫敏等治療,西藥抗生素抗病毒藥物但對于病情重、病程長且反復發作者,上述方法往往很難奏,西藥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常帶來耐藥物與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等;手術治療往往能快捷地解決病人患者的痛楚,但是往往會留下后遺癥及副作用[6]。
中醫藥在治療分泌性中耳炎中具有優勢,主要體現在:1、中醫可以對不同的分泌性中耳炎進行分型診治,對癥下藥,從而起到快速治療作用;2、中醫藥的治療還可以減少毒副作用的發生,降低后遺癥的發生;3、降低病人患者在治療中的痛楚,提高病人生活質量,降低醫藥藥費的經濟負擔;4、近年來有研究證明中醫藥在慢性疾病治療中發揮著西醫不可替代的作用。
鑒于中醫藥在慢性疾病中治療的優勢及在其它的一些疾病中的輔助作用,未來的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勢必會越來越傾向側重于中醫藥的治療,而病人對于中醫藥治療也會提供積極的反饋,讓更多的人選擇中醫藥治療。因此,本研究的順利進行和良好的效果將會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提供更多更佳的選擇。
本研究中用到的金蕎麥片中金蕎麥素有“植物抗生素”之美譽,且不會產生抗生素樣的耐藥性及副作用,上市產品金蕎麥片由金蕎麥單味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排膿祛瘀,止咳平喘功效,用于急性肺膿瘍、急慢性氣管炎、喘息型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細菌性痢疾。將金蕎麥片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也將開發金蕎麥片治療新用途。
參考文獻
[1]劉佳輝.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進展.河北醫藥 2009, 31(2): 214-215
[2]陳萍,郭欲.中西醫結合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上海醫學 2007, 30(9): 711-712
[3]程友斌.金蕎麥的化學成分及抗炎藥理研究.湖北中醫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18日
[4]王宏宇.金蕎麥片毒理學及主要藥效學研究.佳木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