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民族文化交流

民族文化交流精品(七篇)

時間:2023-05-24 17:23: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民族文化交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民族文化交流

篇(1)

在十二屬相中,猴是比較受人尊重的,因為猴子是貴族。您看,他老人家的名字就是由侯爵與子爵兩個爵位組成的。所以,尾巴總是翹著。不過,猴子也有著人類幾乎所有的毛病,比如貪吃。有桃子必吃,見好處必撈,看見漂亮姑娘更是要圍將上去討要食品,貪心起來甚至去打撈水里的月亮。生活中與猴子相關的常用語有:“猴吃麻花――滿擰”“猴吃蟠桃――滿不在乎”和嚇人的“殺雞給猴看”等。也有將猴子與食品連在一起的,比如菌類“猴頭”、藥材“猴棗”。

但在筆者記憶中,印象最深的、與食物相關的猴子,莫過于吹的糖人――“猴吃蜜糖”。

天津吹糖人的小販,會挑一副擔子走街串巷。擔子由前后兩個木箱組成。前箱下邊放置一個小煤爐,爐上放著一只小銅鍋,鍋內盛有糖稀。木箱上釘著一個H形有孔的木架,吹好的糖人有根竹簽撐著,可以插在木架上。這后面的木箱放些煤球、扇爐子的破扇等雜物。

小販將擔子挑到胡同口,放下擔子,見有兒童圍攏過來,即把后面的木箱移過來當凳子坐,然后將前箱推向前,以便伸手從銅鍋里取糖稀。吹糖人的糖稀是以麥芽為料熬制的,吹得時候必須加溫,否則硬邦邦的無法吹。吹時,小販用一根吹管挑出一圈糖稀,根據買糖人小朋友的要求,吹出金黃色的蘋果、西瓜、葫蘆、小鳥、老鼠偷油、猴吃蜜糖……還有的小販會在木箱上放一轉盤,盤上格中有從簡單的糖餅到復雜的龍鳳等不同圖案的糖人兒,孩子花一樣的錢,全憑運氣得到糖圈圈或是一條活靈活現的糖龍。

糖人兒分兩類,一是用麥芽糖稀吹出來的立體的動物或人物形象。另一種是用小銅勺盛著冰糖稀直接在石板上畫出來的糖畫兒,粘上小木棍,待晾涼后用小鏟一撬即得。筆者幼時最愛的“猴吃蜜糖”是用麥芽糖稀吹出來的。那小販就是一位心靈手巧的民間藝術家,一團糖稀在他手上捏捏吹吹,瞬間就出現了一個俏皮的猴子,尖尖的嘴,長而彎曲的尾巴,最實惠的是那猴用爪子捧著一個小碗,里面盛著甜甜的糖稀,真是好玩又好吃。上海也有在里弄中走街串巷吹糖人的,他們可以吹出五顏六色的水果和糖人,不過,那種染了色的糖稀有毒,不能吃。現在,街頭上吹的糖人因為不衛生,已經很少有人吃了,有些合乎衛生標準的糖藝品會作為裝飾物,出現在宴會的菜品碟頭上。

大圣的血統

筆者生長在天津南市,是看著連臺本戲《西游記》長大的。舞臺上鑼鼓響處,從后臺蹦出一只猴子,連翻筋斗,全場觀眾頓時喜眉笑眼。再演到孫猴子憑著一根棒子打敗了很多兇神惡煞的“大花臉”,更讓孩子們看得過癮。待到上學念書了,才知道舞臺上大鬧天宮的孫大圣出自吳承恩的《西游記》。吳承恩是中國人,《西游記》是中國小說,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是假想的中國仙境。所以,對于孫猴子是國產的,在幼時的筆者心中,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對于孫猴子的血統,博士卻有自己的看法,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從印度進口的。”(《〈西游記〉考證》)學者鄭振鐸先生1934年在《Y僂集?西游記》中也指出:“孫悟空的本身似便是印度猴中之強的哈努曼(Hanuman)的化身。哈努曼見于印度大史詩《拉馬耶那》(Ranmayana)里,而印度劇敘到拉馬的故事時,也多及哈努曼。他是一個助人的聰明多能的猴子……在印度,他是和拉馬同樣為人所熟知的。(至于)什么時候哈努曼的事跡輸入中國?是否有可能把哈努曼變成孫悟空?我們不能確知。”只是留給了我們追溯考證的一絲線索。

其實在印度,有關猿猴的故事非常多。直到現在,印度古典舞中還保留有猴神協助拉馬攻打惡魔的節目。那么,印度的哈努曼和我們的孫悟空是否系偶然的巧合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國古代佛壇講經,常有援引故事闡明經義的通例,它最早起源于印度,然后漸及東方,在漢魏時期輸入我國。早在三國譯出的《六度集經》卷五的《國王本生》的神話傳說中,就描繪了人王和猴王率眾猴與邪龍搏斗的故事,它是據此敷演光大的《拉馬耶那》的前身之一。學者陳寅恪先生1930年在敘有頂生王升天大鬧天宮的故事以及《拉馬耶那》哈努曼的故事時,認為:“殆因講說《大莊嚴經論》時,此二故事適相連接,講說者有意或無意之間并合鬧天宮故事與猿猴故事為一,遂成猿猴鬧天宮故事……此《西游記》孫行者大鬧天宮之起源也。”(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二分冊)此說是有道理的。

從現有資料看,孫悟空的形象較早出現于宋元之間。現廣東省博物館陳列著一件元代的唐僧取經瓷枕,上面繪有孫悟空手持如意金箍棒的畫面,頗矯捷威武。瓷枕上《西游記》中的主要人物皆已齊備,說明當時取經故事已經廣為流傳。后來,吳承恩之所以能寫出《西游記》,是根植于當時社會現實的結果,體現了作者痛恨秦漢以來的專制王朝,寄希望于神魔世界的豪杰之士,來表達“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二郎搜山圖歌》)的創作思想。

在文學研究領域,曾有人因中國神話散亡僅存零星而謂我民族為“不富于想象力的民族”。其實不然。從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夔一足,越人謂之山臊,人面猴身能言。”(見《國語?魯語》韋昭注)的記載到《吳越春秋》《搜神記》《補江總白猿傳》《古獄瀆經》《陳巡檢梅嶺失妻記》等都寫過猿猴成精作怪的故事。

可見,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既不是中國猴,也不是印度猴,而是混血猴。這就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產物。

遠赴印度學制糖

那么,我們日常食的糖,其制糖工藝是否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產物呢?答案是肯定的。

糖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營養素包括碳水化合物(糖類)、蛋白質等7大類,而碳水化合物中的一個葡萄糖分子在人體內徹底氧化后即可釋放出一定的熱量(能量),所以食用適量的甜味食物,對人體是很有益的。

在我國的古籍中,“糖”字出現的較晚,最早出現的是“蜜”“石蜜”“飴”等字。蜜指蜜蜂采集花粉釀成的甜汁。石蜜是什么呢?《異物志》說:“交趾草滋大者盡數寸,煎之凝如冰,破如博棋,謂之石蜜。”那么,什么是飴呢?《本草綱目?谷部》:“飴即軟糖也,北人謂之餳。” 餳又是什么呢?《辭海》說:“‘餳’,古糖字,亦作 ,后特指用麥芽熬成的糖。”也就是前面我們講的制作吹糖人的食材。現在我們清楚了,“飴”指軟糖,“ ”是“糖”的古字。“餳”字古時泛指糖,后世則專指用麥芽熬成的糖。

那么“石蜜”到底是糖還是蜜呢?這個答案在《唐書》中有:“番胡國出石蜜,中國貴之。上遣使往摩伽池國取其法,令揚州煎諸蔗之汁于中廚,自造焉。色味逾于西域所出者。”原來,“石蜜”其實不是蜜而是糖,這種“取糖法”是我們派留學生去“取其法”而學來的。這樣,我國古代制糖技術的脈絡就基本清晰了:“蜜”“飴”“餳”我們古已有之,甘蔗卻是不知什么時候引進的。

甘蔗這種植物,其原生地似乎不在中國。“甘蔗”這兩個字也很可能是音譯,因此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寫法也就五花八門,《子虛賦》為“諸蔗”,《杖銘》為“都蔗”,《神異經》為“ ”。同時,甘蔗傳到中國之后經過長期栽培,品種繁多,應用也各有不同。

季羨林先生在《季羨林人生漫筆》中說,“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張伯希和從敦煌藏經洞拿走的,正面寫著一段佛經,背面寫著關于印度造糖法的殘卷,幾經輾轉傳到了我的手里。”季老驚喜欲狂,啃開了這個硬核桃,解決了學術上的不少疑團。季老考證認為,“糖”這個字在西歐各國語言中都是外來語,來自同一個梵文“sarkara”。這就充分說明了歐美原來無糖,糖的原產地是印度。中國在唐代之前能夠自制蔗糖。當時,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學習制糖法,說明印度在制糖技術方面有高于中國之處。中國經過學習后自己在制糖方面“色味愈西域遠甚”,如此看來,糖本身雖然是個小東西,然而卻馱著長達千年的中印文化交流史。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是在不斷交流中成長的。不能說世界上的文化是由哪一個民族創造的。文明與文化一經發現,人們感到對于他們有好處,就必然會相互學習與交流。可以說,從古至今在世界上還找不到一種文化是不受外來影響的。但是這種交流是復雜的,比如印度的制糖技術是先進的,但也有東學中國的“白糖”(稱為“cini”),西學埃及的“冰糖”(叫做“misri”)。如此的文化交流才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篇(2)

一個國家的形象既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也是認知者對于該國家認知的反映。歷史上,中國形象在世界上有著不同的面貌。從哲學家萊布尼茨、伏爾泰等對中國的崇拜和贊美,到19世紀的政客商人對中國形象“墮落的黑暗王國”的丑化;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黃禍論”的流行,到20世紀對紅星照耀下的蘇維埃政權的禮贊;從費正清對于現實中國中傳統的探究,到覺醒的龍、可怕對手的言論,中國的國家形象在認知者眼中不斷發生著變化。美國學者哈羅德?伊薩克斯撰寫的《美國的中國形象》一書,就將美國的中國形象細分為6個時期:18世紀的崇敬時期;1840年至1905年的蔑視時期;1905年至1937年的仁慈時期;1937年至1944年的欽佩時期;1944年至1949年的幻滅時期;1949年開始的一段敵視時期。

文化是一個國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方面,是外來者認知該國國家形象的體驗對象;它是一個國家形象的基本面容,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具體體現。在努力提升國家形象的過程中,必須特別重視文化建設與文化形象的塑造。但是目前,從文化建設方面提升中國國家形象還存在著一些困境,如思維與觀念的惰性,我們常常重視硬件建設,而忽視軟件建設;常常重視現代色彩,而忽視文化傳統;常常重視西方文化,而忽視東方文化。同時,我們還在民族文化素質方面存在一些弱點,如國民文化素質有待全面提高、崇洋心態、現代化的物質形態化等。我們的文化理論也十分薄弱,通行的文化理論大多從西方“拿來”,缺乏本民族的東西,缺乏文化理論創造的心態,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傾向比較嚴重。此外,我們仍然存在上下之間的差距,如政府行為與民眾意識的差距、領導意識與群眾觀念的落差等。

黨的十七大強調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對于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建筑在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基礎上,國家的發展才是有后勁、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我們注重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就必須注重推進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提升中國國家形象中的文化含量。

在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文化建設中,應該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努力發掘弘揚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著世界性的重要影響。自孔子以來的中國優秀哲學思想和文化傳統,更為世界所折服。歐洲18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風俗志》中就寫道:“讓我們首先注意一個民族,她在我們還沒有發明文字時,就已擁有一部以固定的語言連續記載的歷史了。”“歐洲王公及商人們發現東方,追求的只是財富,而哲學家在東方發現了一個新的精神和物質的世界。”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和資源。在中國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關注西方、崇尚西方,而忽略了本國文化優良傳統的發掘與弘揚。我們應當在深入研究中國文化典籍中,去粗取精、古為今用,增強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在充分發掘弘揚中國文化優良傳統中,樹立中國的國家形象。

二是全球化背景中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人們常說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既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又對于發展中國家構成某種威脅,其中包括在世界性的文化趨同中對本民族文化帶來的弱化影響。文化構成了一個民族的面容,它是一個民族歷史積淀過程中形成的生活形態。梁漱溟在談到中國文化傳統時認為,“我相信全部中國文化是一個整體(至少與各部門各方面相連貫)。它為中國人所享用,亦出于中國人之所創造,復轉而了中國人”。這表明,在推進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注重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在城市改造建設中注重保護文化遺址和民族特色,在社會生活中強調傳承民族節慶和民俗傳統,在文化藝術中注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民間手藝的傳承保護。人們常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本色構成了民族的面貌,也成為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推進文化建設中注重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才能真正提升國家形象,也才不至于在全球化背景中模糊了民族的身份和認同。

三是在汲取域外文化精髓中建設當代文化。推進文化建設、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并非意味著封閉、排外。在推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大國的氣度,不斷接受和汲取域外文化精髓。要以“拿來主義”的姿態,經過分析甄別,分清精華與糟粕,在傳承中國文化優良傳統中,汲取域外文化精髓,建設中國當代文化,在與時俱進中使中國跟上世界的步伐,使中國人的文化生活與世界接軌。余英時在《以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意義》中指出,“整體地看,中國的價值系統是經得起現代化以至‘現代以后’的挑戰而不致于失去它的存在根據的。……各大文化當然都經過了多次變遷,但其價值系統的中心部分至今仍充滿著活力。”這一分析,道出了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因此,在推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既要關注中國文化傳統的傳承,也應充滿信心地汲取域外文化。

篇(3)

關鍵詞:電影 翻譯 文化間性 倫理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4-0005-02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全球化也日益突顯,西方文化尤其是影視文化以洶涌的浪濤沖擊著中國文化。各民族文化通過互相融合、互相滲透,突破地域限制和形式差異而走到一起。文化全球化也是經濟全球化集中體現,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不過我們需要警惕文化全球化中的兩種趨勢:一是以其取代文化多元化,就是西方文化霸權主義。這必然會造成民族文化的淪喪。文化的多元化是建立在文化的民族化基礎上的,離開民族化,也就無所謂文化的多元化了。二是過分強調文化的民族化,也就是堅持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主張要維護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徹底否認文化全球化,一味地排斥外來文化。這很容易造成文化民族主義情緒,必將造成文化交流的倒退。

文化全球化并不是要削弱民族文化,也不是讓某種文化一枝獨秀,而是在文化多元化基礎上的各民族文化之間互相交流和互補。文化全球化的主旨是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就是說要各種文化共存,這就是文化間性。在這樣的背景下,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樞紐,其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凸顯。

對這一問題的深入分析必然要落到文化間性的視野內,因為文化間性的共時觀要求翻譯體現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對話。

一、文化間性的概念

文化間性這一術語在各種學術會議和學術期刊中是非常常見的關鍵詞。文化間性指的是國際各民族不同文化間的可交流性。文化間性的概念來自于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是其交往行為理論中的主體間性在文化領域的具體表現。

文化間性以文化間的對話為前提,它承認不同,在互動對話的過程中強調維持差異,和而不同。其中,差異最為重要。正是由于差異的存在,各異質文化之間才可能相互補充,并在相互的參照中重新審視本民族的文化。

文化間性本身就是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對話,而文本間性包括了文化的互相指涉,因此文化間性與主體間性和文本間性是緊密相關的。文化間性可以看成是文本間性和主體間性互相滲透而形成的一種復合間性,它同時具備了它們二者的特質。

所以文化間性是一種文化與另一種異質文化碰撞時互相作用、交互借鑒的內在關聯,它以承認差異、互相尊重為前提。文化間性的重心在于異質性和對話性,對話的目的在于溝通。

二、電影翻譯中的文化間性

影翻譯的宗旨之一就是要加強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找到一個位于不同文化間的一個支點,以使不同文化得以平等互動,并通過溝通產生共同的文化表現形式。這要求人們要有包容異質文化的心理,唯有如此,對話才能實現,異質文化才能融會貫通,并通過文化共性來推進文化互動,從而達到各種文化的和諧發展。

在這一過程中,雙方在被認同和接納的同時,也均希望獨立和區別,這樣雙方才能有文化交流的可能和發展的空間。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作為文化間性主義者的譯者,在翻譯電影的過程中必須考慮文化的共性與差異以及雙方的共同發展,并以此切實加強文化間的互動,從而確保文化交流的順暢、有效。

異質是文化間性的前提。兩種文化在電影翻譯中是有差異的,要將異質文化包含在一個譯本當中,就必須以的翻譯理念來生成既能使觀眾接受又體現源語文化的譯本。

電影翻譯是文化交流的途徑,是發揚民族文化和融會異質文化的手段,因此電影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這就要求譯者必須通曉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也了解異質文化。這二者在譯文中的契合度取決于譯者的文化自覺,要求譯者在欣賞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尊重其他文化,最終實現二者之間的和而不同。電影翻譯體現的是文化內涵,它實質上是一個文化對話的過程。

三、翻譯的倫理

翻譯理論學家切斯特曼(Chesterman, 2001: 139-154)歸納總結了五種翻譯倫理,即:再現倫理、服務倫理、交際倫理、規范倫理和職業倫理。

其中“再現倫理”指的是準確再現原文或者原作者的意圖;“服務倫理”指完成客戶的任務,滿足客戶的需求;“交際倫理”指的是跨文化交流,要做到譯出語及譯入語的跨文化理解;“規范倫理”指的是要符合規范,符合譯入語的文化期待;“職業倫理”強調的是譯者的職業操守。

這五種倫理并非協調一致,而是一直處于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狀態下。譯者要做到各方面高度協調一致顯然是很困難的,因為這里涉及作者、譯者、客戶、讀者等不同的主體,各主體在交往和對話中一直要受到這些倫理關系的束縛和制約。因此,一個成功的譯者要做的,就是要保證互為異己的各主體達成最大限度上的跨文化合作。

四、電影翻譯中的文化間性倫理

文化間性對指導譯者進行電影翻譯實踐、構建電影翻譯理論體系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譯者只有充分理順由文化間性形成的錯綜復雜的倫理關系,才能真正做到和翻譯中的各個主體平等對話、最大限度地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可以使譯者從文化的角度認識電影翻譯的本質

翻譯中的“交際倫理”指的是跨文化交流,要做到譯出語及譯入語的跨文化理解。在電影翻譯過程中,譯者在把異質文化映射到本民族文化的氛圍里,一般都是本著不損失源語文化的原則。但電影翻譯是兩種文化主體的對話,是一種雙向行為,每個文化主體都發揮著自身的作用。因此譯者必須考慮文化差異,正視文化沖突。只有解決了這種沖突,我們才有可能生成既體現源語的文化特質,又能融入目的語文化的和諧譯本,從而滿足電影翻譯的交際倫理訴求。

為了突破文化藩籬、促進文化交流,文化間性翻譯觀要求譯者用文化自覺的態度從事電影翻譯實踐,同時也更加強調異質文化適應過程中的文化反思:既要用開放的態度去包容異質文化的各種元素,又要積極突顯源語文化。只有承認差異的存在,單一和多元、個人與他者才能在辯證的關系中融合。

因此,在電影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充分認識到翻譯跨文化交際的本質,并能夠以一種文化自覺的態度進行電影翻譯實踐,從而使譯文實現繼承本民族文化和吸納異質文化的跨文化交際功能。

(二)可以使譯者從文化角度把握電影翻譯策略

翻譯中的“再現倫理”指的是準確再現原文或者原作者的意圖;“規范倫理”指的是要符合規范,符合譯入語的文化期待。也就是說,譯者一方面要力爭最大限度地再現原文,一方面又要滿足觀眾欣賞電影的文化期待,譯者唯有找到二者之間的契合點才能實現最佳翻譯。

電影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是翻譯這一跨文化交際行為中的兩種不同的文化傾向。歸化是目標文化為主導的譯法,是為了照顧電影的目的消費者,而異化則是以源文化為主導的譯法,是為了忠實于原劇本的作者。譯者可以以目的語文化為參照而采用歸化策略, 也可為彰顯文化差異而采用異化策略。

在電影翻譯策略的選擇上,譯界至今仍存在非常大的分歧。是最大限度地實現再現倫理還是完全遵守規范倫理,這是一個千古難題。大部分的譯者還是認為歸化與異化都是不可或缺的。鑒于文化之間的諸多差異,電影翻譯從根本上來說,應該適當傳達源語文化中的各種要素,以促進雙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因此,在電影翻譯當中,異化策略應該是主導,歸化策略應該是基礎,這才能滿足文化全球化的需求。與以往相對封閉的交流形式不同,如今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信息高速通道使得文化傳播快捷而方便。在這樣的背景下,譯者就更需要在譯前研究分析作為文化消費者的觀眾對他者文化的消費能力和審美預期,以異化為主導,滿足譯作消費者對他者文化的客觀需求。否則,電影翻譯將失去它的市場。

(三)可以使譯者從文化角度領會電影翻譯的宗旨

“服務倫理”指完成客戶的任務,滿足客戶的需求;“職業倫理”強調的是譯者的職業操守。文化間性翻譯觀要求譯者運用科學的電影翻譯方法去影響一種因襲了千百年的文化思維模式,給目的語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它以文化共性為平臺,力求滿足雙方的需要,使觀眾可以接觸異質文化,并逐漸理解異質文化,最后可以融會異質文化范式。在這樣的文化間性翻譯觀指導下,譯者就可以把譯出語中的異質性的相關元素呈現給觀眾,由此實現電影翻譯的基本宗旨,使更多的觀眾得以感受全新的語言和文化境界,從而完美地完成客戶所委托的翻譯任務,身體力行自己的職業操守。

看一下西方的翻譯歷史我們就會發現,西方強勢文化在翻譯弱勢文化的文本時,主要采用的是歸化的翻譯策略。歸化策略用自然的語言來順應譯入語的文化范式,所以可以做到不露痕跡的翻譯。韋努蒂(Venuti,1995)把歸化翻譯視為是主導的英美文化在翻譯上的體現。有的學者甚至提出了“文化帝國主義的命題”。歸化翻譯以抹殺譯出語的異質性為代價,將其看成是阻礙文化交流的元素,而且反映出了一種本族文化中心主義的傾向,這是有違職業倫理的。在這個意義上,翻譯就是一種弱勢文化向強勢文化抗衡的努力,是在后殖民語境下兩個交際主體對話語權力的爭奪。這點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國出現不計其數的英譯漢影視作品,而西方卻只有少得可憐的漢譯英影視作品這一現象。

在文化間性的翻譯觀下,譯者可以從文化角度領會翻譯的宗旨,在電影翻譯實踐中能夠以文化自覺的態度有效地抵制文化霸權的侵襲,并積極發揚本民族文化,從而使二者真正進行平等的交流和對話,真正踐行職業準則。

五、結語

全球化是世界發展的必然,各民族的文化雜合是大勢所趨。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積淀,要想讓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必須用開放的精神去融合他者文化。翻譯是開啟跨文化交流的一把鑰匙,在跨文化翻譯中,我們必須以文化間性為基礎,以翻譯倫理為規范,做到在世界文化的共性的基礎上保護民族文化的特質,共同接受全球化浪潮的洗禮。

參考文獻:

篇(4)

一、中學多元文化英語教育與民族文化認同的關系

隨著語言全球化的到來,多元文化不斷滲透使英語教育飽受爭議,民族文化認同受到巨大沖擊。隨著全球文化浪潮的波濤洶涌,世界各國的文化都會遭遇不同程度的同化和沖突,我國中學的英語教育也是不可避免的。

民族文化認同是一個相對復雜的概念,狹義的理解:一個民族群體對自身傳統文化的認可,包括該民族的行為、思想和制度等內容。民族文化認同從某種程度上講,關系著整個民族的團結和人心的凝聚力,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一直以來備受人們關注。民族文化認同詮釋著民族認同,是它的具體表現,也是民族成員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傳承。

在英語教育的范疇內,由于英語具有語言的工具性特征,使得中學生或多或少忽視了文化價值傳播的意義和文化認同構建的效應。國內外大部分學者都傾向于從宏觀上來探討民族文化認同構建,囊括了傳統宣傳、教育引導和制度構建等方式。在傳統的語言教育中,大部分學者通過研究都希望能成功地學習好外來語言和順利完成跨文化的交際;只有極少數學者關注了多元文化交際中的本土文化認同構建。客觀地講,任何一門語言都具有引導性,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時代,多元文化語言教育本質上已經發生了很大轉變,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構建迫在眉睫。

二、中學英語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認同危機

當我國本土文化由傳統向現代過渡時,外來的多元異質文化就會沖擊我們現在的文化,本土的民族文化認同就會面對挑戰和危機。然而,我們必須面對的是,我國中學英語正處在改良轉型期。外來多元文化的侵襲,打亂了正常的英語教育秩序。中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尚處于懵懂期,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就顯得尤為關鍵。隨著全球化概念的普及,英語儼然成為世界通用的語言,極大地威脅著整個世界的語言生態環境。隨著英語的迅速發展,使用英語國家的文化等也將蔓延到世界各個角落,就有可能吞噬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思想,使其喪失多樣性。如此一來,處于被傳播國家的文化就會逐漸失去生存空間,文化主權就會受到極度破壞。這種現象的出現,必然會給國家帶來深刻的民族文化認同危機。因此,我國中學英語教育應高度重視民族文化認同問題及其帶來的各種影響。

中學英語教育不再只是教授外國語言知識,還跟社會有密切聯系。語言是文化的媒介,所以英語教育一定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受教育者個體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度。對于我國中學教育而言,面對外來多元文化的影響,我們應關注中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問題,處理好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發展的關系,因地制宜地對中學生進行英語教育。

總之,中學英語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認同建構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應該解決的問題。如何從理論上理清外語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認同建構的相關概念及其實施策略也成為本領域研究的當務之急。

三、中學英語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認同構建

在中學英語教育中,老師主要以文化教育、文化活動等主要方式來解釋文化認同與英語教育的關系。民族文化認同可以被當作是英語教育的非語言結果;同時,也可以把民族文化認同當作英語教育中多元文化交流能力培養的基石。從多元文化的視角來研究民族文化認同是與其他視角有區別的。多元化英語教育與民族文化認同的研究是從人與人相互交流的角度來分析文化認同發展歷程的,從語言的角度來研究民族文化認同,探究語言傳播過程中民族文化認同的發展變化。

英語教育不可以沒有意識形態,英語教育活動中經常會傳遞一些價值觀念。從目前的中學英語教育過程中的民族文化認同建構狀況分析,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國內大部分中學逐漸意識到英語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問題,一般英語課程中都包含了民族文化的內容,選擇的是一種常規認同構建的方式。教學目標單一,有著比較直接的教學效果,容易進行評估。然而,此種教學方式形成的民族文化認同是不穩定也是不長久的,很容易被外來文化顛覆和破壞。

在多元文化背景影響下的中學,如何從中學英語教育中進行民族文化認同構建,具體需要從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改革中學英語教學內容和考核機制、提高師生多元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進行構建。

1.增加中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理性對待外來文化

中學英語教育使中學生不可避免且經常會接觸到外來文化。不得不承認,外來文化中的確有些思想和先進的地方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更多的內容是英語國家通過文化傳播強加到中學英語教育內容中的,妄想瓦解或減少我國中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這是每個中學生都不能接受的。若要增強中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首先要熟悉我們民族的文化,并對其中優良傳統進行傳承和弘揚。再者,要學會用理性的視角和思維去對待外來文化,自覺抵制外來英語文化的侵襲。

2.改革中學英語教學內容和考核機制

一直以來,我國中學英語教學內容選材都是堅持選材的廣泛性、體裁的多樣性和語言的規范性。選材兼有的趣味、知識和思想等特性。誠然,這些都是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益的,但從研究者對中學師生調查的數據表明,現在中學英語教學內容中涉及民族文化的內容相對較少,這個現狀是亟待改變的。首先,要加大民族文化和英語教學邏輯關系的理論研究,強調民族文化對中學生學習的重要意義。其次,適當增大中學英語教材民族文化內容的比重,從而能更好地提高中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的積極性,也能增強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再者,開展民族文化與外來英語文化比較的課外知識活動,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的活動方式。

3.提高老師和學生的多元文化交流能力

在短時間內是無法提高老師和學生多元文化交流能力的。根據這個現狀,考慮到英語學習中文化背景知識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就應該充分弄清楚和理解多元文化與英語學習的關系,這也是提高教師和學生多元文化交流能力的首要步驟。英語教育和多元文化是互補的。通常的認識,語言教育是文化傳播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因為語言涵蓋了文化的各種元素,并且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對語言學習的中學生而言,無論是母語學習還是外語學習,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都是要學習語言背后的文化的。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處理二者的關系,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

篇(5)

關鍵詞:全球化 語境 漢籍外譯者 文化意識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漢籍主要是指所有能體現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反映中華民族的語言特色、文化傳統、價值觀念、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著作。漢籍外譯者主要是指從事漢籍外譯工作的中國譯者。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全世界各個地區的人們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進行緊密的聯系,全球化已經不再是一個概念詞匯,而是我們真實的世界進程。全球化的發展不僅僅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還帶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而在這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如何既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精華,又保持本族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每一個文化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的文化發展同樣面臨如何在與世界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問題。這其中在全球化語境下漢籍外譯者文化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漢籍外譯者的文化意識源于他們的文化使命和由此產生的文化態度。為此,本文從全球語境下漢籍外譯者的文化使命和文化態度兩個方面來分析其文化意識。

一 漢籍外譯者的文化使命

有史以來,譯者的職責便是將本國的文化介紹給其他民族,同時將外族的文化介紹給本國人民,起著兩種不同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而漢籍外譯者的主要職責便是將我國的優秀文化介紹給其他的國家,這對于世界了解中國和理解中國起著基礎性的重要意義。不同時代的漢籍外譯者在時代的要求下有著不同的文化使命,在今天全球化語境下,漢籍外譯者更是肩負著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的文化使命,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弘揚中華文化

眾所周知,語言不僅僅是文化的主要載體,還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的文化起始于該民族的語言,同樣也終結于該民族的語言。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國的交流日益頻繁,而英語的歷史優勢使得各國對英語的學習和重視與日俱增。全球“英語化”的浪潮更加凸顯了弘揚民族語言文化的迫切和必要,因此漢籍外譯者的首要文化使命便是弘揚中華文化。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不僅源于我國悠久的歷史,更在于我國人民所創造的深厚豐富的文化。中華文化不僅僅是屬于我國人民的巨大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也是屬于世界人民的偉大成果。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就曾說過21世紀以中國為主的東方文化畢竟在世界文化的發展中重新占據主導的地位。這句當時被很多西方媒體嘲笑為夜郎自大的言論在今天已經被歷史所證實,由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所引申出來的“和諧”不但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更是處理和解決各種問題矛盾的主流思想。

而漢籍外譯工作者的首要文化使命便是弘揚中華文化。這不僅是我國發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的關鍵時期,客觀、積極地弘揚中華文化將有助于世界更加了解中國和理解中國,將有助于中國以更加獨立、絢麗的姿態融入世界全球化中去。在漢籍外譯過程中,翻譯者應該主動地把中國優秀的文化著作翻譯成外語,把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推向世界,從而讓世界共享中華文明的偉大成果。

2 與全球多元化文化平等對話

當前,我國人民正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中,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和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中國應該利用全球化這一契機,在弘揚中華文化的同時,實現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平等對話,成為世界文化對話論壇中的一個主要聲音。

翻譯工作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徑,起著文化的引進與輸出,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與對話的橋梁作用。在當前全球語境的大環境下,漢籍外譯工作者在弘揚中華文化的同時,推進中華文化與全球多元化文化進行平等對話是時代賦予其的又一重要的文化使命。在翻譯的過程中,工作者應該以平等為前提,從客觀的角度,立足介紹中華燦爛、豐富的文化的基礎上,把傳統和現代的中華文化的精髓思想和具體的科學文化精品作品翻譯成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語言和文字,讓屬于中華文化的經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同時讓中華文化以平等的身份更多地參與到全球多元化文化的對話中去。我們展示中華文化,但不會違背其他國家的語言規律;我們不會稱霸世界語言文化,但也不會屈服于其他語言文化的壓迫。

當然,在爭取與全球多元化對話平等對話的過程中,漢籍外譯者會遇到很多問題,我們應該以博大寬容的胸懷,兼收并蓄的思想方針,克服文化自我中心主義,既反對文化霸權真友誼,也不一味盲目地排斥外族文化,使中華文化在與全球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平等、公正的待遇,從而以積極的態度弘揚中華文化,共同推動世界進入一個多元共存、各抒己見、百花爭鳴的文化開放的新時代。

3 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篇(6)

>> 提高大學生英語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探索 中韓大學生跨文化交流現狀分析 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證研究 跨文化交流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淺談英文電影在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中的作用 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探究 大學英語教學的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英語教學對提高大學生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影響 校園文化提高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 提高大學生語言能力方法研究 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探究 大學生校際科技文化交流的實踐與啟示 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途徑探究 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課堂教學策略探究 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練實踐教學模式探究 探究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經驗和做法 音樂欣賞課對于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的探究 提高大學生證券投資能力的探究 提高大學生證券投資能力的探究 探究式教學模式下提高大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路徑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探究 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探究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本文從我國高校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培養綜合能力的角度出發,闡述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意義;分析目前高校在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的現狀;并以北工大都柏林學院為例,就高校如何提高大學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跨文化交流 培養對策

隨著全球化背景下科學技術與經濟文化的迅猛發展,來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到一起工作或學習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中國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這種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使得中西方文化不斷交織與碰撞。思維方式、文化背景、語言習慣的差異不斷挑戰著我國當代大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大學生只有具備廣博的文化素養、通曉世界規則,熟悉中西方溝通方法和技巧,才能滿足開放的中國對外向型人才的要求。我國高校如何切實通過有效的素質教育引導大學生在接受世界文化洗禮的同時,沖破文化和語言的局限性,提高包含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內的軟實力,成為日益凸現的課題。不斷探索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成為高校教育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組成部分

人是文化動物,所謂人與人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就是指跨文化組織中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信息、知識和情感的互相傳遞、交流和理解過程。廣義上講,跨文化交流發生在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例如中國大學生與外國留學生之間的溝通。狹義上講,跨文化交流還可以發生在相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例如大陸大學生與香港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因此,跨文化交流在一個開放的經濟環境中隨處都有可能發生。

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是要培養他們學會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有效溝通,用“別人能理解的方式”表達和傳遞自己的方式。鑒于人們在交流內容、層次和方式上有所差異,跨文化交流能力一般包含4個方面的內涵:

1、雙重意識層面

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是基礎。我們不能簡單地將跨文化意識等同于接受異國文化,認同異國文化只是培養跨文化意識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國際意識”;另一方面更要牢固樹立“民族意識”。跨文化不是“西化和分化”,國際意識與民族意識是有機統一的。不了解非洲的殖民歷史,會認為日本是世界上最慘烈的悲哀;不學習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就無法對當今的市場做出正確判斷。走向國際,既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先進經驗,又要辨別是非,捍衛民族利益與國家尊嚴,用寬廣的胸懷接納世界,以更加積極的心態開放交流。高科技、新技術、大資本,最終都要回歸自己的泥土――文化、歷史、信仰和語言。國際化是手段,保護傳統、共同發展才是目的。

2、文化知識層面

當外來文化震蕩中國傳統文化,當西方價值觀融入東方人的血液,我們走出封閉和僵化,不可避免地接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在歐美強勢文化的擠壓下生存和發展。大學是各種文化和社會思潮傳播的前沿陣地。文化的多元性增強了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性,但與此同時,也使我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受到沖擊。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別人的方式需要知識和文化。只有熟悉自己的文化,才能將其兼容并蓄、傳承發揚。同時,知識的掌握決定了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層次與實踐水平。因此,大學生應當了解世界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涉外禮儀、日常交往準則等通用知識,學習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常識。

3、語言技能層面

語言交流和文化傳承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語言的變化離不開文化的發展,而文化的傳承又要靠語言交流來進行。掌握不同的外語工具,了解自己和其它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可以提高跨文化溝通的有效性。目的語習得與異國文化緊密相連,大學生必須在掌握語言工具的同時,將其與文化同步結合。

4、情感因素層面

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如果大學生不適應交流方的文化,就容易在心理上產生混亂、沮喪、孤獨感、失落感。因此,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文化交往的大前提。包容、開放、積極的心態至關重要。跨文化交流要承認各民族文化差異,大學生要在情感上互相尊重,;要在日常交往中避免心理排斥力和對抗力,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學會尋求合作,增強對外交流的情感紐帶。

二、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現狀

1、片面理解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英語仍舊是當前大學生最主要的第二外語,這導致學生對英、美國家的文化掌握得比較好,而對其他國家不甚了解,甚至出現忽視本民族文化的傾向。有的學生認為英語好就是掌握了較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忽視了語言背后文化和知識的積累;有的學生認為跨文化交流只發生在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輕視相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間的溝通;還有的學生認為跨文化交流只涉及使用非中文的情景,其實上即使是使用中文與國外友人交流,仍舊需要跨文化溝通技巧和能力。

2、應試教育下的語言能力的缺失

在實際目的語習得過程中,很多高校仍然只注重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忽視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知識、人文背景的講解。以英語為例,很多學校以四、六級通過率來考評英語教師的教學效果,學生也多以拿到四、六級證書為最終目標。結果導致大學生很難用得體的英語與來自他國文化的人士直接交流或深入溝通。

3、對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輕視

翻開各高校的課程設置,除英語、語言學和新聞傳媒等專業有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課程外,其他專業的課程都圍繞各自的培養方向設置,幾乎看不到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訓練和培養。一方面,大學生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認識不足;另一方面,除了網絡資源外,大學生全面、深刻認識世界文化的機會較少。

三、提升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

1、浸泡式英語教學全面提升大學生語言能力

外語教學既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又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要把文化教育貫穿于語言教學中。北京工業大學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實行“浸泡式”英語教學模式,使學生最大程度上實現“不出國的留學”。全英文授課、英文課件、英文教材、外籍教師等優勢條件為學生打造良好的英文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形成用英文學習、思考的習慣以及真正的英語思維。浸泡式英語學習通過自然習得的方式獲得目標語言能力,使學生在獲得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s)的同時,也獲得產生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s)。學院通過全方位的英語教學發展學生英語技能,確保他們能夠熟練運用英語獲取知識,進行學術研究,清晰準確地表達思想,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都柏林學院不僅能營造出令人愉悅的英語課堂氛圍,還在課余期間組織豐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動,最大程度調動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在浸泡式英語學習氛圍中,充分享受隨時隨地學習和使用英語的樂趣。

2、重視跨文化交流實踐環境與平臺的構建

為塑造學生積極、開放、包容的文化價值觀,培養精通中西文化的一流人才,北工大都柏林學院注重通過系列文化講堂、企業參觀實習、與留學生互動等渠道為學生營造中西方文化交融環境。學院每年以獎學金形式資助優秀學生假期到愛爾蘭都柏林大學進行短期訪學,加深對西方文化習俗、都柏林城市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狀態的認識。同時,學院還為學生提供大量文化交流的機會。學生可以參加愛爾蘭駐華大使館的開放日,出席都柏林大學中國校友會成立儀式、愛爾蘭駐華大使館社交媒體見面會等活動。為了幫助同學們擴寬視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點與異同,學院在新生頭年教育計劃中開設以文化、習俗、節日、法律為主題的西方文化課程。同時,為了增加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使學生兼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學院還開設通識教育系列公開課,以超市自選形式,讓學生擇選自己感興趣的課堂,真正做知識的主人。

3、提高教師隊伍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保障

北工大都柏林學院努力實現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交叉與融合,在日常知識傳授中滲透文化,培養國際意識和民族意識,為我國高校素質教育提供了寶貴經驗。學院要求外語教師由知識傳授型向能力培養型轉變;鼓勵非外語類教師加強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招聘外教或具有海歸經歷、良好英語能力的教師從事學生工作,確保輔導員隊伍、學業輔導團隊、學術生涯導師團隊、課堂助教答疑團隊、心理咨詢服務團隊等,在課堂外仍舊堅持使用英文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及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引導學生發展,在知識傳授和生活引導中滲透文化,培養意識。

參考文獻:

[1]張峰,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大學后繼續教育中的培養,繼續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林莉,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與大學生社會發展適應能力的提高,武漢科技學,第19卷第5期,2006年5月

篇(7)

關鍵詞:“耍歌堂” 民族文化 特征 價值

“耍歌堂”是粵北排瑤民族文化的代表,集中表現了排瑤民間藝術的各種形態,是排瑤民俗文化遺產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排瑤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耍歌堂”便成了文化交流和傳承歷史的重要載體,是排瑤歷史變遷、民間信仰、文化藝術、風情習俗的濃縮和集中表現。“耍歌堂”雖然歷史悠久,但仍然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與鮮明的民族風格,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風貌和文化特征,在排瑤社會文化體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傳承和發展瑤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帶動旅游產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一、“耍歌堂”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

“耍歌堂”是瑤語譯音,意為慶豐收。“耍歌堂”主要流行于廣東連南的三排(含南崗)、渦水、大坪、香坪(含盤石)、三江(含金坑)等6個鎮的排瑤村寨。2006年5月20日,“耍歌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耍歌堂”分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活動時間為3-9天,每10-15年舉辦一次。小歌堂活動時間為1天,3-5年舉行一次,由各瑤排民主協商決定,一般都選在農歷十月十六前后隆重盛大地舉行。具體表現形態包括有祭祖、出歌堂、過州舞、長鼓舞、瑤歌演唱和對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

“耍歌堂”是伴隨著祭祀活動而產生的。排瑤崇奉王為民族始祖,每個大的山寨(排)都建有王廟,廟里供奉著王的木偶像,有掌廟公和燒香公負責燒香祭祀,每逢農歷正月十五、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十月十六等重大節日,全山寨(排)的瑤民都到廟里祭祀。農歷十月十六日,傳說此日是皇母的誕辰之日,又是盤王去逝之日,加上十月五谷歸倉,因此慶祝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所以,這天排瑤在王廟舉行的祭奠儀式特別隆重。據史書記載,“耍歌堂”至少在明代已興起,那時已有《造橋》、《香花》、《收紅尸》等十二本“耍歌堂”時使用的瑤經,已有了專用于“耍歌堂”時唱的歌書。到了清代,“耍歌堂”進入了發展時期。清代李來章著的《八排風土記》里記載:“每排三年或五年一次行之,屆時至廟宰豬奉神,延道士口誦道經。瑤人拜其下,以卜吉兇,擊鑼撾鼓,賽寶唱歌,各排男女來會,以歌答之。”

由于“耍歌堂”是伴隨著祭祀活動而產生的,在剛形成時,其主要內容以祭祀為主,因而帶有濃厚的宗教迷信色彩。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瑤民的思想意識、需求意識不斷發生變化,“耍歌堂”活動在保留某些原始表演程式的基礎上,逐漸滲進了更多更豐富的新內涵。如清代時加進了許多歌舞娛樂內容,以此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丁興旺。到了近代,“耍歌堂”活動則以跳長鼓舞、吹牛角號、敲銅鑼、唱“王歌”等為主要內容,演變成民間文化藝術大交流、民眾娛樂活動的民間盛會。當今,連南縣政府充分利用“耍歌堂”活動來促進當地民族文化和旅游事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傳統的“耍歌堂”已經打破了區域的界限,成為展現連南排瑤民族文化藝術的一個窗口,成為各族人民和各國朋友歡聚一堂的文藝娛樂盛會。

二、“耍歌堂”的文化特征

作為排瑤主要民俗文化形式的“耍歌堂”,它是一項大型的群眾文化娛樂活動,體現了排瑤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能,是排瑤歷史變遷、民間信仰、文化藝術、風情習俗的濃縮和集中表現,具有很高的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的歷史研究價值。排瑤人民因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耍歌堂”活動,表現出極強的民族藝術風格,顯示出了民族文化的個性特征。

1.歷史性

據清代姚柬之《連山綏廳志》風俗篇的記載,在明洪武年間(1368-1398),排瑤已有完整的“耍歌堂”,可見“耍歌堂”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耍歌堂”自產生以來,始終與排瑤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信仰息息相關,世代相傳,具有明顯的傳承民族文化和傳承民族的功能。“耍歌堂”傳誦的瑤經為排瑤的族源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為研究排瑤劃分的定型時間、排瑤的民間信仰、瑤經的創作、古代嶺南的征戰歷史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因而具有很高的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的歷史研究價值。

2.地域性

“耍歌堂”是連南排瑤的專稱。連南的排瑤世代居住在地形險要的山坡嶺,交通閉塞、政治、經濟、文化都十分落后。嚴酷的生存環境和艱苦的自然條件造就了他們勤勞樸實、堅韌樂觀的性格,也孕育了內容豐富、形態各異、鄉土氣息十分濃郁、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本民族文化,上千年來,他們流傳著許多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排瑤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耍歌堂”便成了文化交流和傳承歷史的重要載體。

3.藝術性

“耍歌堂”融民俗、音樂、舞蹈、體育為一體,它傳承了大量的民族傳統精神,極大的豐富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耍歌堂”其中一項主要內容是唱歌、斗歌。所唱的內容十分廣泛,有“王歌”、“優嗨歌”、“祝愿歌”、“生產歌”、“愛情歌”等等。“王歌”和“優嗨歌”,曲調高亢、借物為喻、句式自由、長短不一。 “愛情歌”時而高亢嘹亮、熱情奔放,時而低柔委婉、親切深情,對后來排瑤的民歌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4.社會性

由于連南排瑤居住在山區,環境相對閉塞、交通不便、信息量少,“耍歌堂”活動成了他們進行社會交往的重要機會,為他們提供了情感交流的社會環境。凡是舉辦“耍歌堂”的瑤排,家家戶戶都蒸酒做糍粑、殺豬殺雞,接閨女,請舅父,邀請親朋好友來觀看。同時,方圓百里的瑤民都趕來觀光。歌堂坪上,人山人海,土銃齊鳴,鼓角喧天,場面十分熱鬧壯觀。在當今社會多元發展的進程中,“耍歌堂”有助于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增進民族團結和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地區精神、物質文明建設和經濟旅游業的發展等功能日益顯著。

5.娛樂性

“耍歌堂”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和人們會親結友的載歌載舞等娛樂活動的民間盛會。排瑤人民借助耍歌堂的活動,盡情唱歌、斗歌、跳舞、喝酒,消愁解悶,抒懷。歌堂的夜晚,明月高照,未婚男女青年在野外燃起篝火唱歌,談情說愛;中年人和小孩則在家中火塘邊,聽老藝人講神話和傳說故事。

三、“耍歌堂”的現實價值

(一)對傳承和發展瑤族傳統文化發揮積極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的根、生命與靈魂。瑤族是一個沒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瑤族的歷史和文化是靠口傳心授代代的流傳下來。“耍歌堂”成了文化交流和傳承歷史的重要載體,在“耍歌堂”活動中,通過老藝人之口,把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民歌,傳給了青年人,使其得以代代相傳,不斷豐富發展。歷史悠久的“耍歌堂”,給后人留下了很多的民族文化珍品,如“長鼓舞”。長鼓舞是瑤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舞蹈,隨“耍歌堂”的興盛而興盛。它是抒發瑤民情懷和反映瑤民生活的精神產品,它所表現的內容都是瑤民的生產、生活在藝術上的真實寫照。如果沒有“耍歌堂”上的相互競技和交流,相信長鼓舞很難傳承下來的。

(二)對當前和諧文化建設具有獨特作用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和諧文化能使人們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高尚的道德情操,為培育文明風尚、推動社會進步提供著有力的精神支撐。“耍歌堂”是排瑤紀念祖先、追憶歷史、慶祝豐收、酬謝還愿、傳播知識和群眾性娛樂活動等為一體的最隆重、規模最大的傳統民間盛會。瑤民趁此機會賽歌賽舞、談情說愛、訪親會友,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與其同時,由于瑤族人民的居住環境相對閉塞,使其民族文化很多方面保持著傳統性和原生性,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能吸引國內外的大批觀光游客,讓各族人民匯聚一起,共同歡慶娛樂。消除了各族人民因地理環境、生活方式、習俗、文化傳統帶來的隔閡,為各族人民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臺,成為民族文化交流的橋梁,有力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耍歌堂”能協調統一各民族和諧發展,放射出民族文化集結的異彩。

(三)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識,民族特色愈發能顯現品牌作用。“耍歌堂”以其獨特的民族傳統特色和豐富多彩的瑤鄉風情魅力,于2006年入選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挖掘、利用、依托民族文化,發家致富一方百姓,對新農村的建設,對原生態的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對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都有著重大的社會意義和積極的推動、示范作用。如今,連南縣政府充分利用“耍歌堂”這一品牌效應來促進當地民族文化和經濟的發展。近年來,通過舉辦三屆中國(連南)瑤族文化藝術節,不僅讓10多萬中外游客深刻領略到了連南獨特的瑤族風情魅力,更使連南構建以民族文化旅游為先導的現代產業體系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更為構筑“以旅游生態農業、旅游生態林業、旅游綠色工業為支撐”的連南特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夯實了基礎,為轉變民族地區發展方式作出了有益探索,加快了“幸福瑤山?醉美連南”的建設步伐。

“耍歌堂”展示了瑤族的傳統歷史和風土人情,現在又注入了新的生活內容,體現了當今排瑤人民的精神風貌,成為了國內外游客絡繹不絕地到連南旅游觀光或獵奇的吸引點,成為了當地政府開創旅游經濟的重要旅游活動。它以古樸濃郁的風韻和民族文化魅力展現在世人面前,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許文清,“耍歌堂”與連南排瑤文化,連南排瑤,2007年,海天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337p西西人体大胆瓣开下部| 高中陪读房间的呻吟声|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 人妻被按摩师玩弄到潮喷| 亚洲欧洲av综合色无码| 国产精品民宅偷窥盗摄|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亚美研究所|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99| 丰满少妇被粗大猛烈进人高清| 丰满人妻在公车被猛烈进入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爰色欲|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四房播播久久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薰衣草 |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亚洲av无码乱码忘忧草亚洲人|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99|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中文| 国产乱子夫妻xx黑人xyx真爽 |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成年丰满熟妇午夜免费视频| 80s国产成年女人毛片|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福利|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手机在线精品|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系列中文字幕| 久久成人 久久鬼色|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 伊人色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爽|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 日本丶国产丶欧美色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