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道德與法治的論文

道德與法治的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5-28 09:20: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道德與法治的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道德與法治的論文

篇(1)

轉眼間,從事初中道德法治課教學已經十幾年,經過這十幾年的歷練,我成長了很多也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但這十幾年我一直在西部山區教學,我深感自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落后,急待改變和提高。所以我積極參加教育局和學校組織的各種學習培訓,帶著努力學習不斷成長的初心,我主動申請加入了xx市初中道德與法治工作室,希望自己在工作室不斷成長不斷蛻變。

一、個人現狀分析

1.

教學實踐能力: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工作認真。最大的不足是上課缺乏激情,與學生的交流不夠流暢。

2.

研究能力:能結合教學實際鉆研教育教學理論和學科資料,能撰寫教學案例。不足在于經常虎頭蛇尾,缺乏深入教研研究的勇氣,關鍵是理論底蘊不夠。

3.

反思能力:平時自己能較為自覺地開展一些針對教學上出現的問題進行的反思工作,堅持寫些隨筆,探討問題的實質和改進的措施。不足在于缺乏理論上的依據,思考問題往往比較浮淺,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再加上惰性使出現的問題往往要過很長時間才會有改觀。

4.師生交往能力:平時與學生關系較好,自認為對學生有親和力,但在課堂上如何通過較好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學、規范課堂秩序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二、個人三年發展規劃

新的學年開始了,我將一如既往的努力去工作,同時將我的個人三年成長發展規劃作以下闡述。

三年發展總目標:

三年時間要通過努力學習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成長為xx市的優秀教師,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骨干教師、名師。

年度目標:

2019—2020學年:我將以xx市的優秀教師為榜樣,多與他們交流向他們學習。積極參加各類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業務水平

2020—2021學年:在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的基礎上,認真上好學校的示范課和研討課,提高本校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整體水平,使學校本學科追趕上市里先進單位的腳步。

2021—2022學年:積極參加全市的示范課、優質課評選活動。力爭使自己成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骨干教師、名師,為xx市道德與法治學科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自我規劃:

1.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質。

在政治思想上努力學習科學發展觀,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對自己要求更為嚴格,力爭在思想上、工作上以優秀教師為榜樣,愛崗敬業。本學期,我將積極參加各類政治業務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業務水平。在教育教學中,我始終把教育教學當成一種事業來追求,把每一堂課看成是發揮自己創造力,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看成是發展自己的一個機會,把上好一堂課看成是實現自己價值的體現。多讀書,讀好書,豐富自己的頭腦,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看新聞看報紙,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脈搏。

2.自覺加強師德建設。

作為“為人師表”的教師,我要時刻注意加強自己的師德修養。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典范,讓學生樹立自覺地從德、智、體、美、勞全方面去發展自己的觀念,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

3.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我將積極參加教育局和學校的組織的各種培訓,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認真制定教學計劃,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科組活動,多聽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教學的業務水平。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的任課教師,我要認真研究教材,多方面去搜集相關資料。為提高每節課的教學效果,還采用多媒體教學,如:投影、幻燈、漫畫、錄音等多樣形式。通過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

堂的教學質量。在教學工作方面,為了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爭取機會多出外聽課,從中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其中的教學藝術。平時還虛心請教有經驗的老師,與同備課組的同事進行教學交流。每一節課,我都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備課過程中認真分析教材,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

三、具體措施

每學期完成以下目標:

1.精心準備每一節課,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精心備課。平時虛心請教有經驗的老師,與同備課組的同事進行教學交流。

2.認真研究教材,多方面去搜集相關資料,提高每節課的教學效果。每學期認真上好學校的示范課和研討課。

3.積極參加教研活動,閱讀教研論文和教育理論專著并嘗試自己撰寫教研論文。

4.多讀書,讀好書,并寫下自己的讀書心得。

5.爭取機會多外出學習培訓

篇(2)

論文關鍵詞:儒學法治仁禮

在中國從古至今的所有思想學說中,儒學之于國人猶如基督教之于西方人,是對中華民族產生影響最大的學說。儒家文化獨生成于華夏沃土之上,產生于春秋,由孔子創立。在“禮崩樂壞”的背景下,孔孟上承周文教化,通過“損益”改造,將禮樂法規轉化為人自覺的道德實踐,從而奠定了儒家內圣外王之學的基調。荀子鑒于戰國列強競雄、法家崛起的新情況,隆禮重法,溝通儒法,突破了孔孟儒學的傳統。經秦朝幾近毀滅性的打擊后,儒學在漢初無為而治的氛圍中得以復蘇,至漢武帝時,董仲舒順應時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逐漸成為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進行封建統治的思想支柱。隨后,由于老莊之學的宗教化并借黃老遺風而流行和佛教的傳入,儒學曾一度“獨尊”不再,但經韓愈的道統論及李翱的復性說后,儒學再度復興。宋明儒家面對佛老盛行、儒學勢微的局面猛然覺醒,重建孔孟道統,傳統儒學進入到另一個發展階段。

儒學在中國古代的發展雖是一波三折,但其歷史連線始終沒有中斷。儒學的生生不息除了依靠于儒者們的不懈努力外,還得益于儒學自身所具有的極強的再生能力和容納、同化別種文化的能力,以及長時間生存于宗法農業社會土壤之上的國人的民族認同心理。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仁”“禮”“義”等千年來始終貫穿于國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飲食男女到經濟政治。儒家倫理法的“思想形式經封建統治集團的認可而成為長期占主流地位的統治思想,并在其不斷的社會化、政治化、法制化過程中逐步形成一種法文化的心理積淀和傳統,成為中華民族的固有法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是起主導價值的部分”。[1](P137)在現代法律制度的構筑過程中,盲目地割斷歷史的內在聯系而建立的法制只可能是空中樓閣。離開一定法律傳統形成的現代法治的內在歷史根基是不牢固的,“法律的精神應體現民族精神”。[2](P471)我們可以從橫貫中華數千年史、占據國人文化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中尋求法治的根基。

縱觀儒學發展史,“仁”與“禮”這兩個命題貫穿于儒家法發展始終。從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孟子的仁政論,到韓愈的博愛釋仁,再到譚嗣同的維新仁學;從前儒學時期——西周的“禮外無法、法在禮中”到西漢的“春秋決獄”再到唐朝時的“納禮入律”以及之后“禮法合一”狀態在中國的千年存續,都證明了“仁”、“禮”在中國儒學發展中所起的主線作用。既然如此,本文將以“仁”、“禮”為坐標原點,去把握源自西方的當今法治理念。

(一)“仁”

“仁”的學說自春秋開始發展。阮元《論語論仁論》云:“春秋時孔門所謂仁也,以此一人與彼一人相人偶而盡其敬禮忠恕等事之謂也。”[1](P208)“相人偶”,指二人以上的互相關系。仁,就是關于人的關系的原則。《禮記·中庸》曰:“仁者,人也”。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孟子也說過:“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可見,“仁”的基本含義就是“愛人”,仁學即為愛人學。“仁學的創立,標志著中華民族認識史上由神本位過渡到了人本位,由神道發展到了人道”,[1](P204)“社會發現了人,人發現了自身的價值”。[1](P202)

現代法治同樣以人的尊嚴與價值作為其追求,古老的仁學與現代的法治在穿越了千年時空隧道后暗中契合。西方法治觀念中對人的尊嚴與價值的尊重這一內涵來源于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通過復活希臘時代的知識擺脫了中世紀神學對人性的壓抑與束縛,重視人本身的存在與價值。自此以后,歷經數位法學家對法治觀念的塑造,尊重人的尊嚴與價值成為西方法治觀念的應有之義。

雖然中西“人學”的涵義不盡相同,但中國古代“仁學”與西方文藝復興作為“尊重人的價值”理念的源頭,同樣是歷史擺脫“神道”走向“人道”的發展。

但二者卻在中西方有著不同的發展徑向。中國的“仁學”早在其創始人孔子那里就打了折扣,為了“吾從周”(《論語·八佾》)的政治抱負,孔子的人學帶上了濃重的國家政治色彩。孟子則明確地將孔子所探討的一般人的仁具體化為統治者的仁。[3]P145之后,“仁學”更加明確地走向“君愛民”、“官愛民”的道路,成為典型的民本主義(而非人本主義)。中國仁學的發展使得“人”剛剛從“天”那里解放出來卻又走進另一個牢籠——“聽命于君”。這就導致了后來中國行政權高于一切的狀況,個體人的價值被無限膨脹的行政權埋沒。而西方文藝復興之后,人的尊嚴與價值經由古典自然法學派闡釋后,個人的權利與自由被抬高到無以倫比的地位。洛克“認為人生而自由、平等,享有支配自己財產的自然權利”,[4](P123)盧梭也指出,“每個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享有一定的自然權利”。[4](P135)正因為重視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孟德斯鳩在他“自古以來的經驗表明一切被授予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8](P128)的前提結論下設計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政體模式。權力制衡的模式使得行政權無法恣意膨脹以至侵犯到人權。古典自然法學派對個人尊嚴與價值的推崇至今影響著西方社會,成為西方法治社會建立的基本出發點。

同是關乎“人”的學說之所以在中西兩方有截然不同的發展徑向是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客觀歷史條件所造就的。然而,現今中國的社會現實呼喚個體人的尊嚴和價值得到重視,在中國存續幾千年的行政權淹沒個人權利的狀況已大大不利于法治秩序社會的形成,從而阻礙了中國物質、精神文明的向前發展。“仁”學向其始義的復歸是中國法治現實狀況的要求。重視人,關注人,以人為本的法治理念在國人心目中的樹立可借助古代“仁”學的螺旋式上升型闡釋得到實現。從而使上述中西兩徑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二)“禮”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有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政”同政令;“德”,道德原則;“禮”是道德規范。意為:單靠政令刑法,雖在禁民為非方面能奏一時之效,但卻不能使民產生羞恥之心,如此則難免日后再去犯罪。孔子在這里并不是一般地反對政令刑法,而是反對不道德、反人道的政令刑法。荀子說:“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荀子·勸學》)意為:道德是法的根本,是法律的指導原則。這樣一來,道德成了法律的靈魂,法律成為“禮法”。正如荀子在《修身》篇中說的:“禮者,所以正身也……故非禮,使無法也……故學也者,禮法也。”真正的法律必須要蘊含一定的道德精神。先秦大儒們的主張基本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上,漢代董仲舒則利用“春秋決獄”開啟了禮法理論轉化為實踐之先河,儒家經典《春秋》成為司法審判的依據。之后,儒學又通過“決事比”的方式滲入到立法領域。據《后漢書·應劭傳》記載:“故膠東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議,數遣廷尉張湯親至陋巷,問其得失,于是作《春秋決獄》二百三十二事,動以經對,言之詳矣。”《春秋決獄》一書在當時經皇帝的認可,起到了“判例法”的作用,故可以說該書獲得了某種立法意義,而體現在該書中的儒家道德變成了法律原則。“引經決獄”又開啟了“引經注律”之風,隨著“一準乎禮”的《唐律》的出現,儒家道德的法律化過程也告完成。謂之“禮法合一”的道德化法律千百年來存續于中國封建社會。

再來看看現代法治與道德的關系。王人博先生說,在法治結構里,道德價值始終占

據著重要地位。法治不但需要權力的支持,更需要道德的支持。這是法治作為一種價值實體不同于“法制”的關鍵所在。“法制”雖然能夠得到道德的支持,但有無道德的支持并不影響“法制”的現實存在。如希特勒的法律,從道德價值上認識這種法律,它是違反正義原則的,但這并不妨害法西斯作為一種“法制”的存在。與此相反,法治不但追求法律的實效,更重要的是追求道德價值的實現。法治與道德價值緊密聯系,須臾不可分離。博登海默(EdgarBodenheimer)說:“那些被視為是社會交往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正當原則,在所有的社會中都被賦予了具有強大力量的強制性質。這些道德原則的約束力的增強,當然是通過將它們轉化為法律原則而實現的。”[5](P374)傅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一書中也專門就法律與道德關系進行了探討:道德分為“愿望的道德”和“義務的道德”,前者是人們對至善的追求,若不去追求愿望的道德也不會受人們的譴責;后者則是對人類過有秩序的社會生活的基本要求,人們遵守了它也不會受到贊賞。義務的道德可以直接轉化為法律,而愿望的道德則間接對法律產生影響。傅勒的上述觀點強調了法律與道德的密切聯系并肯定了法律的道德取向。

在對于道德的重視方面,儒家法與當今法治在橫亙千年后又不謀而合。道德與法律的命題,在上升發展的同時也在復歸,我們在儒家法文化里重新尋得道德之于法律的價值后,再給其注入時代的新鮮血液,使其符合現代法治的要求,從而完成這一命題的向上發展。

傳統儒家道德法的積極性價值對于目前中國的法治建設是有益的。如此,既可以解決民族認同感、法律移植與本土傳統資源相結合的問題,又可以達到現代法治蘊涵的要求。例如,在國家立法中,根據合乎時代的道德精神進行法律體系建設,以保證被制訂出來的法為“良好的法律”。[6](P199)現代法治應該建基于合乎時代道德精神的“良法”之上。再如,強調禮、德,可以喚起人們的良知,變被動守法為自覺守法,正如古代中醫學”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論,道德對犯罪有著預防作用,而“預防犯罪(又)比懲罰犯罪高明”。[7](P104)

結語:曾無數次被歷史重述的中華儒學在當今這個法治時代里將再次得到重述。儒學的再次重述不僅利于中國現代法治內在傳統根基的建立,亦將新的精神內涵賦予傳統法制,歷史在傳承的同時獲得了新的生命內涵,這有助于中國法律文化在延綿不斷的時空中續寫其生生不息的歷史!

參考文獻:

[1]俞榮根.儒家法思想通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2]DennisLloyd著,張茂柏譯.法律的理念[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3]徐進.中國古代正統法律思想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4.

[4]張乃根.西方法哲學史綱[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5]博登海默;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和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篇(3)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是法哲學之永恒主題與難解之迷。法律與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分離,道德強調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法律強調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法與道德屬于上層建筑SUPERSTRUCTURE 的不同范疇。法律屬于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規范并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一、道德與法律的學理含義:

(一)道德的含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恩格斯講: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這表明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并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基于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社會集團,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具有階級性。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德簡單的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于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野蠻與謙遜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系。

(二)與道德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含義。

沒有亙古不變的永恒道德,也沒有亙古不變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仍然還存在,但是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對立的。不同的統治集團各有各自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階級利益相適應的道德。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于意志范疇,那么法律當然反映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前者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后者體現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結合中國國情,我國法律與道德的現狀:

1.一國范圍內的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

2.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互滲透。忠孝節義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范,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實踐中,甚至是將儒家思想的教義作為辦案的根據,《春秋決獄》一書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孟子《離樓上》中講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狀況制約立法的發展。

5.道德對法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6.道德有助于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

7.法必須以道德作為價值基礎。

8.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之中,并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并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并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二)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于上層建筑,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借助于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1]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于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于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于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準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準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后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篇(4)

論文摘要:培養創業型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堅定不移的辦學目標,高校創業教育攸關大學生就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創業型人才的主渠道與主陣地之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創業教育應該圍繞這一目標進行教學創新,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把創業素質、創業價值、創業觀念與創業方法等內容滲透到教學之中,重新設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創業教育內容,著重培養創業者的思想道德素養與法律素養,為培養創業型人才服務。

我國高校擴招之后,計劃體制下的大學生高就業率不復存在,就業問題逐漸凸顯,自主創業成為大學生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創業教育成為國家行為,創業型人才培養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堅定不移的辦學目標。高校創業教育攸關大學生就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創業型人才的主渠道與主陣地之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一門面向當代大學生系統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課程,在培養創業型人才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的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功能。我們應該不斷推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創業教育研究,為培養具有較高道德素養與法律素養的創業型人才服務。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創業教育的目標與路徑

“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與此相適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創業教育的目標則是提高創業者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更好地為培養創業型人才服務,在培養創業型人才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為順利達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創業教育的預期目標,教學創新的具體路徑則是圍繞創業者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創業活動中的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組織教學,幫助學生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深入認識創業活動中的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為學生未來創業奠定堅實基礎。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創業教育內容設計

創業是指通過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開辟新的工作崗位、拓展職業活動范圍、創造新的業績的實踐過程。在國家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的前提下,大學生要通過就業觀的調適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努力使自己成為創業者。[1](P.159)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則是創業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為實現培養創業型人才這一目標,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各章中都應該滲透創業素質、創業價值、創業觀念與創業方法的教育,系統講授創業過程中的道德與法律。具體內容設計如下:

(一)緒論部分內容設計

緒論部分的教學目標主要是教育學生珍惜大學生活,適應新的環境,提高創業素質,為未來創業奠定基礎。創業教育的重點可安排在第二節,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成才目標、形象塑造三部分內容,重點闡述以下問題:第一,創業素質是實現當代大學生歷史使命的必要準備,創業是極具挑戰性的社會活動,創業素質包括創業熱情、態度、價值觀、性格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這些素質有助于實現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第二,創業能力是大學生成才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專業技能、人際協調等各種能力,都與大學生成才目標息息相關;第三,創業形象是當代大學生的嶄新形象之一,重點從形象塑造方面去分析創業者的形象。

(二)第一章內容設計

本章教學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結合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重點闡述創業理想及其實現,教育學生要有遠大的創業理想,勇于創業,善于創業。主要安排四個主題:第一,創業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模式,創業理想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積極的意義;第二,創業理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一部分,大學生應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實現過程中進行創業,并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第三,創業活動具有長期性、艱巨性與曲折性,給學生分析創業的風險,打好預防針,增強學生對創業風險的抵御能力;第四,創業理想的實現。

結合理想信念教育進行創業教育,可以在教育學生樹立創業理想的同時,又對創業理想實現的艱巨性有著清醒的認識。

(三)第二章內容設計

第二章主要進行愛國主義與民族傳統教育,在創業教育方面可以重點講授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創業者的愛國情懷,教學中可結合相關案例分析那些成功創業者所具有的愛國理想,勉勵學生努力尋找創業與愛國的最佳結合點,在創業活動中踐行愛國主義;第二,梳理中華民族精神中的創業精神與創業傳統,從中發掘一些創業思想和創業教育素材;第三,梳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的創業精神;第四,如何弘揚創業精神。從這幾個方面進行創業教育,可以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加生動形象、有聲有色,擺脫以往抽象闡述的弊端。

(四)第三章內容設計

教材第三章主要是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因而可以結合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進行創業教育,可以分析創業在人生歷程中的價值,創業對于拓展人生價值的重要意義,創業者面臨的心理環境、人際環境、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主要圍繞五個問題進行:第一,創業對拓展人生價值的意義;第二,創業者的心理素質要求;第三,創業者的人際環境、人際交往;第四,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中進行創業;第五,科學發展觀對創業的指導意義。

通過這些問題的講解,可以讓大學生明確創業者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以及創業對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意義。

(五)第四章內容設計

本部分主要進行道德教育,包括道德基本原理、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社會主義道德與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等內容。因此,創業教育可以結合道德教育來進行,分析創業過程中的道德問題,讓學生明確創業活動的基本道德規范,并在以后的創業活動中切實履行。在教材基礎上重點滲透以下四個問題:第一,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對創業者的借鑒意義,教師可以系統梳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規范,從中精選一部分與創業活動密切相關的具體規范,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經典;第二,創業者的榮辱觀,教育學生以創業為榮,以滿足人民需要為榮,以成功創業者為榜樣;第三,創業者的基本道德素質,尤其是對個人與他人、國家、社會的利益關系有正確的認識;第四,創業活動的基本道德規范,即社會主義道德和公民道德規范。結合道德教育所開展的創業教育,旨在使大學生明確創業活動的基本道德規范,提高大學生作為未來創業者的道德素養,并在以后的創業活動中自覺遵守各項道德規范。

(六)第五章內容設計

第五章主要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創業活動與社會公德密切相關,創業活動需要穩定的公共秩序,創業者自然應該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自覺維護公共秩序。本章主要講四個問題:第一,創業需要穩定的公共秩序,著重講解良好的公共秩序對于創業活動順利進行所具有的積極意義;第二,公共生活道德失范對創業活動的影響,此處重點進行相關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深化認識;第三,《環境保護法》對創業活動約束與規制,當前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自然要滲透創業教育始終;第四,網絡創業活動中的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創業活動離不開網絡空間,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同樣適用于虛擬空間,需要切實遵守。轉貼于 (七)第六章內容設計

本部分是創業教育的重要環節,可以把創業教育和職業道德、家庭美德與相關法治教育結合起來,著重分析職業道德及法律對創業活動的影響,家庭生活對創業活動的支持,重點講解以下五個問題:第一,創業者的職業道德,分析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規范對創業活動的約束與規范;第二,《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公務員法》等對創業活動的約束與規范;第三,創業觀教育,強化創業意識;第四,創業環境分析,主要是分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創業環境的優劣,明確創業風險,作好心理準備;第五,創業者的愛情、婚姻與家庭,教育學生兼顧創業與婚姻家庭,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八)第七章內容設計

本章主要進行法律意識與法治精神教育,因而結合創業教育可以培養創業者的法治意識,主要從以下五個問題入手:第一,創業者所處的法治環境,分析我國法治建設和創業活動的辯證關系;第二,創業者應該具有的法治觀念,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權利義務等觀念有合理認識;第三,國家安全與創業,分析二者的互動關系,堅定努力維護國家安全的信念;第四,創業者的法律修養,在處理創業糾紛時能夠講法律、講程序、講證據、講法理。

(九)第八章內容設計

第八章主要進行法律制度教育,包括憲法、相關實體法和程序法,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問題入手講解與創業相關的法律法規:第一,創業者的權利維護,重點講解憲法、民法和刑法;第二,民商法律制度與創業活動;第三,行政法律制度與創業活動;第四,經濟法律制度與創業活動;第五,刑事法律制度與創業活動。這些法律規范與創業活動的啟動、運行、調整密切相關,因此要教育大學生明確具體法律規定,以具體法規為導航,成為具有較高法律素養的創業者。

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創業教育教學方法選擇

教學方法是手段,培養具有較高道德素養與法律素養的創業型人才是目的。因此,教學方法要始終圍繞有利于培養創業型人才這一根本目標來選擇。教學方法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三種:

第一,講授法。講授法是其他方法的基礎和前提,包括教師講授和組織學生講授,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基本觀點的教育,開展正面引導,讓學生明確創業過程中的基本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

第二,討論法。討論是講授基礎上的延伸,通過討論可以引導學生深化對創業活動中的道德和法律規范的認識,探討道德理想、法律理想和道德實踐、法律實踐之間的距離及應對措施,有助于增強創業者踐行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的自覺性。

第三,案例法。案例是理論的動態呈現,引用國內外大學生創業的成功與失敗案例,尤其是本校校友創業的先進典型,從中概括出他們創業成功的經驗和教訓,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引導學生提高認識,即創業必須遵守相應的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

篇(5)

【關鍵詞】初中思想政治;情感教育;研究

G633.2

1.前言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全面塑造個人思想品質的重要階段,做好初中思想政治教學關系著學生日后的個人發展。要做好這項教學工作,則必須與時俱進,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因此,教師通過開展情感教育教學模式一方面起到幫助學生樹立其學習的自信心,一方面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給予相關建議,讓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態度面對學習或生活上的問題[1],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2.初中思想政治教學開展情感教育的目的

情感教育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著重提升學生基本素質為前提,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思想,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必備的教學手段。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建立學生健康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將積極向上的精神導入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思想覺悟達到健康的發展,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情感教育的開展是促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情感融入課堂,按照初中生的成長模式以及社會發展需求對學生進行的教育。初中生此時已具備有一定的個人思想以及個人情感上的認知,通過情感教育課堂的交流,從而升華學生的情感領域[2]。同時結合新疆多民族特色,讓學生們牢固樹立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加強團結,知法懂法。

2.1與時俱進,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發展

新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實行以來,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開展情感教育教學是以尊重學生情感和思想為前提,思想政治教師利用教師與學生間的情感紐帶進行良好溝通對教學效率具有一定的影響,不僅能夠更好的促進情感的交流,還能讓學生對教師產生情感上的信賴感。教師科學地將情感教育與理論相結合,通過正確的情感引導學生完成對自我的認知,促進師生關系的融洽與和諧。

2.2提升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通過情感教育教學開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而愛國情感與思想啟發是思想政治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情感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個性得到發展,還能代替傳統教學的純理論模式,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上,情感教育能夠更深入的直達學生情感,起到消除學生抵觸心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學結合情感教育的模式,是把充滿理論的思想政治與生動的情感教育相聯系,不僅豐富教學內容,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

2.3樹立正確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思想政治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生思想觀念樹立的過程,同時是學生心理情感、轉變情感認知的一個過程,對初中生素質發展起到重要的影。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以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為導入點,深入的感化學生的情感意識,創設出良好的情感體驗過程。是培養初中生情感道德上的判斷能力和學會自我調節,引導學生積極的面對生活,樹立正確的法治觀、世界觀以及人生價值觀,促進學生德、智、美的全面發展。

3.初中思想政治教學情感教育的研究

3.1積極創設良好的情感教育環境

教師通過在思想政治教學中以氛圍的渲染、情景的體驗進一步陶冶學生情感,促進師生間的溝通,以學生情感、興趣、愛好等為情感教育的前提,結合思想政治課本教材,構建符合教材內容的情感教學環境。利用微妙的情感感受,包括運用生動的肢體動作和風趣的語言激發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走進學生內心世界,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3],才能夠營造出良好的情感教育環境和教學氛圍。例如,講授人教版《發現自己》一課時,課上利用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引導學生對自我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從而達到客觀、全面分析的效果,利用講授法、討論法讓學生領會內在美與外在美之間的關系,通過情感教育手段讓學生對正確認識自己起到良好的教學作用。不僅能夠促進初中生思想品質和道德素養的全面發展,將學生的外在行為進行規范調節,轉變為符合內在道德的需求,還能夠推動著學生內在的道德培養,對塑造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3.2積極引導,創新教學手段

豐富的教學課堂帶給學生的不只是知識上的吸收,還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實現情感教育的目的,教師就要轉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在教學活動中豐富教學內容,與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本相結合,采取適合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參與的主動性。例如,人教版《珍視生命》一課,人的生命獨特性在于探詢與感悟,要使學生體會到這一特征,通過傳導文章的情感態度,引導學生獲取正確的自我價值觀,教師針對不同的節點明確授課主體,以觀察、探究、反思環環相扣的教學手段結合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探詢生命獨特性的同時激發敬仰的情感,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逐步提升學生情感的感知能力。

4.結語

初中階段的學生此時的情感感知力最強,同時也是情感的敏感時期,教師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學的情感教育手段,創設有效的情感課堂,是取得良好教學成果的有效策略。因此,教師不僅要把握情感教學中的重點和創新教學手段,還要與學生進行良性的互動交流,為初中思想政治教學創建良好條件。

【參考文獻】

[1]李淑蘭. 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 新課程?中學, 2016(8):151-153.

[2]王桂香. 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滲透探討[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4(11):1-1.

[3]王朝英. 淺談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6, 10(20):32-33.

篇(6)

一(1)班,作為我第三次重教一年級的班級,在接班起初便投入了大量的汗水與精力,我把它當成了施展教育教學才華的試驗班,我倍加珍惜與他們相處的每一天,關心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在與學生磨合了一個學期之后,我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特點、行為習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之耐心剖析了第一學期所存在的問題:孩子們紀律意識散漫,課堂效率不高,各科發展不均衡,導致孩子們未能取得可喜的成績。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成為了我本學期開展工作的重要依據。

一、提升課堂效率

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在課堂,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的程度也取決于聽課率。因此,本學期我特別注重提升自己的課堂效率。教學中,我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質量,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分析的能力,有時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上注重創設情境、開展體驗活動,課外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理解教材內容。老師用心傳授還需要孩子們的認真傾聽。在課堂上,我耐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落實聽說讀寫的規范化,針對學生的突發狀況,與以往簡單的說教教育轉化為讓學生樂于接受的機智處理,幽默風趣的語言讓緊張的氣氛得以緩解,也讓孩子們與我的心靈更貼近了。在教學中,利用文本的內容,適時滲透思德教育,情境交融,相得益彰。

 二、提升教學能力

本學期,我積極參與校內外多個學習培訓。在朗晴軒小學,我們有幸聽取了三堂道德與法治的比賽課堂,年輕老師們的課堂設計活潑生動,過渡巧妙讓我驚艷,在比賽課堂上大膽呈現現場體驗活動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靈動的課堂充分展示出老師們的教學機智。參加“名思教研”活動,當日觀摩了幾節全國優秀教師的精彩課堂,從名師的身上,我收獲匪淺,折服于名師們精湛的教學藝術的同時,更感受到教者不只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引導人生,竇桂梅老師的逐層遞進更是讓學生在理解和創造中發現了自己的價值。今后將成為我開展課堂教學的重要向導。另外,我積極參與學校的教研活動,與其他課題組的老師們一同認真參與了市立項課題《整合教材,小學語文對聯教學的實踐研究》的結題工作,期間積極參與課題的教研活動,論文《課堂實踐來引路,字句剖析習對聯》獲得東鳳鎮語文論文評比的一等獎。在三年的課題研磨實踐中,不斷提醒自己的教研水平。

三、加強班科合作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哪里的教師沒有結合成一個統一的集體,哪里就不可能有統一的教育過程。”任何學生的成長,都是教師集體努力的結果。一個良好班集體的建設,一個健康班集體的成長,與一個團結而樂于奉獻的班科任教師隊伍是密切相關的。一個和諧的班級更離不開班科任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因此,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非常注重班科任的協調工作。一是我非常關注其他科任老師的課堂效率,密切關注學生的課堂動態,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二是主動與科任老師溝通班級存在的問題,耐心傾聽并商量解決的辦法。三是將心比心,多關心科任老師的生活狀態,彼此團結互助。

四、落實扶差工作

一只木桶到底能盛多少水,取決于桶壁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所謂的“短板效應”。這個定律對我們教學的啟示也是很深刻的。要想班級的成績全面提升,就要提升學困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我注重落實扶差工作,對個別的差生,我能悉心輔導,經常面批作業,找出知識的薄弱環節,及時進行補漏。例如,我經常利用放學后的時間,落班輔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制定幫教計劃,有目的有計劃地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在課堂上,采用多提問,多檢查,及時疏導,及時反饋的形式,努力提高后進生的文化基礎知識。同時,我在班級中開展互幫互學小組,進行“一幫一”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端正思想,互相學習,互想促進,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學習氛圍。

五、做好家校溝通

篇(7)

提到自由裁量權,法學專業的人并不陌生,我們經常在法學教材、論文、書刊、雜志上看到過這個詞,對其含義也大概心領神會。但究竟什么是自由裁量權?目前教材也好,學術論文也罷,都沒有給出一個嚴謹的定義,以至于社會公眾,甚至包括有些法律職業人士,對自由裁量權都不能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認識。這種現象不僅使法治環境下相關領域(憲法、行政法、法理等)的法學研究顯得不夠周全,更使中國執法、司法狀況中屢禁不止的“人”的因素具有更大的活動空間,發揮更大的模糊作用和破壞作用。筆者認為,自由裁量權并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權利(力)主體對自己所享有的權利(力)在自己的權限范圍內自由進行處分的權能。雖然法律明確規定或列舉了自由裁量權的適用情形,表明行政機關認識到所涉情形下僅通過一般法律條文的規范指引,并不能達到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義,于是授權執法行政機關在適用法律處理相關情形時,根據事情的特殊性,秉承法律良知和公平正義的原則進行處理。由此可見,自由裁量權的存在是來源于法律的授權,任何超過授權范圍的“自由裁量權”都是越權而應當受到禁止的。本文著重論述了:自由裁量權的概念、分類及對自由裁量權濫用控制的必要性;司法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控制;行政機關的內部控制等。

關鍵詞:自由裁量權公正善意私利

自由裁量權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法律、法規規定的原則和范圍內有選擇余地的處置權利。它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政執法活動中客觀存在的,有法律、法規授予的職權。各行政執法機關作為對社會監督管理的職能部門,國家法律法規賦予了其較多的自由裁量權。例如:經濟執法領域,《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規定,“無照經營”可處以“2萬元以下罰款”。如以一元作為起點,2萬元作為上限,其相差20000倍,足見其比例之懸殊,自由裁量空間之巨大。如何合法、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權,對公平公正執法、進行人性化管理,構建和諧社會的法制目標,顯示出極大的現實性和必要性。

一、行政執法中自由裁量權存在的必要性

1、隨著現代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行政執法部門監督和管理社會生活的職能和范圍不斷擴大,需要相應的自由裁量權,從而與日新月異的現實相適應。

2、效率是行政的生命。賦予行政執法部門以自由裁量的權力,能使其審時度勢地及時處理問題,維護社會秩序的健康運行。

3、從法律本身而言,面對復雜的社會關系,法律法規不能概括完美,羅列窮盡,做出非常細致的規定。因此,從立法技術上看,有限的法律只能做出一些較原則的規定,做出可供選擇的措施和上下活動的幅度,促使行政主體靈活機動地因人因事做出更有成效的管理。

4、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必須根據客觀實際情況和法律精神及自己的理性判斷加以靈活處理,做到“相同情況相同處理,不同情況不同處理”。這就要求行政機關必須有自由裁量權。

二、自由裁量權的分類

根據先行行政法律、法規的規定,可將自由裁量權歸納為以下幾種:

1、在行政處罰幅度內的自由裁量權:即行政機關在對行政管理相對人作出行政處罰時,可在法定的處罰幅度內自由選擇。它包括在同一處罰種類幅度的自由選擇和不同處罰種類的自由選擇。例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4條規定了違反本條規定的“處以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也就是說,即可以在拘留、罰款、警告這三種處罰中選擇一種,也可以就拘留或罰款選擇天數或數額。

2、選擇行為方式的自由裁量權:即行政機關在選擇具體行政行為的方式上,有自由裁量權的權力,它包括作為與不作為。例如,《海關法》第21條第3款規定:“前兩寬所列貨物不宜長期保存的,海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前處理。”也就是說,海關在處理方式上(如變價、冰凍等),有選擇的余地,“可以”的語義包涵了允許海關作為或不作為。

3、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限的自由裁量權:有相當數量的行政法律、法規均未規定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時限,這說明行政機關在何時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上有自由選擇的余地。

4、對事實性質認定的自由裁量權:即行政機關對行政管理相對人的行為性質或者被管理事項的性質的認定有自由裁量的權力。例如,《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理》第21條第(3)項規定:“在漁港內的航道、港池、錨地和停泊區從事有礙海上交通安全的捕撈、養殖等生產活動的”可給予警告式或罰款。這里的生產活動對海上交通安全是否“有礙”,缺乏客觀衡量標準,行政機關對“有礙”性質的認定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

5、對情節輕重認定的自由裁量權:我國的行政法律、法規不少都有“情節較輕的”、“情節嚴重的”這樣語義模糊的詞,又沒有規定認定情節輕重的法定條件,這樣行政機關對情節輕重的自由裁量權。

6、決定是否執行的自由裁量權:即對具體執行力的行政決定,法律、法規大都規定有行政機關決定是否執行。例如,《行政訴訟法》第66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定期限內不提訟又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這里的“可以”就表明了行政機關可以自由裁量。

三、行政執法中自由裁量權行使存在的問題

在行政執法中,自由裁量權每時都在行使之中,它有效增強了執法辦案的準確性和靈活性。但是,也確實存在著以下很多問題:

1、人是有感情的,由于親戚、朋友、戰友、同學等原因,可能導致的自由裁量權的被濫用;

2、同樣是感情的原因,由于發生過沖突,或由于是仇家等原因,可能導致的自由裁量權的被濫用;

3、由于個人工作能力、認識能力、知識水平沖突、道德水準等因素,可能導致的自由裁量權的被濫用;

4、由于利益因素,比如,此項決定對具體工作人員有利害關系,或由于具體工作人員受賄等因素,可能導致的自由裁量權的被濫用;

5、由于受來自領導的壓力、同事的說情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導致的自由裁量權的被濫用;等等。

自由裁量權的濫用,一是不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因為濫用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處理問題隨意性很大,反復無常,不同情況相同處理,相同情況不同對待,引起群眾懷疑、不信任,產生對立情緒,不配合執法,行政違法行為增多,導致經濟秩序的不穩定;二是助長特權思想,滋生腐敗,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但是,社會事務是復雜的,對于偶發的事務,具體工作人員首次處理,法律雖然規定了原則,工作人員的判斷標準可能會與公眾標準發生偏差,工作人員認為是公正的,公眾可能認為不公正;特別是在公正標準沒有形成之前,對于偶發的、復雜的事務的公正處理,是很難把握的。因此,自由裁量權的濫用,在客觀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正因為自由裁量權可能會被濫用,所以對自由裁量權必須進行控制。

四、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基本原則

從權力的本身屬性來看,任何一項權力都是有腐蝕性和侵犯性,總是趨于濫用。由于自由裁量權的靈活性又決定了它的更易于被濫用。自由裁量權的濫用構成的違法往往是隱蔽的,不易為人們所識破。在現實生活中相應法律法規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約束較少,給自由裁量權的被濫用留下了隱患。在實際執法中,由于地域不同、個人素質和價值取向不同,導致對法律法規的理解不同,從而也會產生自由裁量權的被濫用。故此,正確地行使自由裁量權須遵循以下原則和標準:

1、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要公正、善意、合乎情理。

公正,就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要出于公心,做到“相同情況相同處理,不同情況不同處理”;善意,就是行使自由裁量權時,要出于善良的意愿,不是圖報復;合乎情理,就是行使自由裁量權時,要合乎人們的正常思維,是出于一個正常人的通常考慮而做出的行為。要合乎符合社會客觀規律,如責令當事人撤除侵權商品上的商標標識,應視數量的多少而定,不能要求幾分鐘內完成。

2、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要僅為正當目的。

僅為正當目的,是針對非正當目的而言的。非正當目的,是指出于私利等非正常的考慮。“私利”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可分為“直接私利”和“間接私利”兩種。“直接私利”是指,自由裁量權的行使,直接能給行為人帶來經濟上或政治上的好處;“間接私利”是指,自由裁量權的行使,雖然不能直接給行為人帶來好處,但是卻能給行為人帶來未來的、可期待的經濟利益或政治利益。如當事人違法事實輕微,卻被處以最高額的處罰,顯屬對自由裁量權的濫用。

3、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要合乎法的目的。

任何法律、法規的制定,都有它的價值取向,那就是法所追求的目的。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如果偏離乃至離法的目的,必然導致行政不合理,自由裁量權也就成了個人私利、圖報復的工具了。如為罰款而罰款,為完成罰款任務而執法,既屬次種情形。

有了行使自由裁量權應當遵循的原則和標準,并不等于人們都能遵循原則辦事,也不等于自由裁量權不會被濫用。對于自由裁量權還需要從道德和法制兩方面加以控制。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道德建設,依法制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于一個國家治理來說,法制與道德,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制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當始終注意把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這段講話,精辟而深刻地說明了道德與法治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為我們控制自由裁量權提供了理論指導,指明了正確方向。

五、如何控制行政執法中自由裁量權的行使

首先,對自由裁量權進行道德控制,必須要加強思想建設,不斷提高精神文明的水平。

1、增強公仆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明確我們的權利是人民給的,我們要用人民賦予我們的權力努力為人民服務。如果忘記了這一點,我們就會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公仆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實質上就是公務員職業道德的必然要求,是控制主觀濫用自由裁量權的保證。

2、增強行政能力,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光有好的思想,并不必然能夠控制自由裁量權的濫用,對于復雜的問題和層出不窮的新事物,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去處理。我們只有不斷地向書本去學習、向實踐學習、向他人學習,不斷地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才能在客觀上把自由裁量權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內。

3、要克服不良思想的侵蝕,防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泛濫,加強思想教育,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增強自己的內控力,遏止私欲的膨脹,在思想上消除濫用自由裁量權的欲念。

其次,對自由裁量權進行法律控制和制度控制,從源頭上解決自由裁量權過于“自由”的問題,使之具體化、規范化,具體較強的可操作性。

1、建立回避制度。在行政執法時,如果執法活動與執法人有厲害關系,該執法人應當回避。回避應實行主動回避與申請回避相結合。回避與否,有該工作人員所在單位的領導決定;領導需要回避的,有班子集體決定。

2、建立執法責任制。執法責任制也要有可操作性,要明確區分濫用自由裁量權的情況,看是主觀濫用,還是客觀濫用;是偶而濫用,還是一貫濫用等等,來區別不同責任。使責任與個人的待遇和職務的升遷掛氣勾來,真正把執法責任制落到實處。

3、建立司法審查制度,把自由裁量權行為納入司法軌道。行政執法人員應當告知行政管理相對人具有申辯權、請求舉行聽證權、申請行政復議權、提起行政訴訟權、請求國家賠償權等等,使行政管理相對人的權利具有可救濟性,是凡是涉及到公民權利和公民義務的執法行為(包括自由裁量權)都應舉有可訴性,確立司法最終解決原則。

4、建立行政執法監督體系。監督主體不僅有黨、國家機關(包括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查機關、審判機關),還有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層群眾和公民。對已有的法定監督方式還應當根據形勢的需要,繼續補充、完善;對沒有法定監督方式的,要通過立法或制定規章,以保證卓有成效的監督。同時,要有對的人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還有對監督有功人員的獎勵和保護。

5、在立法層面,要處理好法律條文的“彈性”和執法的“可操作性”關系,盡量做到明確、具體,減少“彈性”,尤其是對涉及到公民合法權益的條款,更應如此。“徒法不足以自行”。配套的法律文件,構成一個有不同層級組成的法律體系(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層級低的規范性文件,可隨著形勢的發展廢、改、立,以適應不斷變化,從而也可以克服法律因穩定性較強所具有的局限性。如果不便于做出硬性規定,至少應有一個參照標準,作為指導性的意見。如最常見的“情節輕微”、“情節惡劣”,由于沒有一個參照標準,在實際執法辦案中,“自由裁量權”已演變為“任意裁量”,造成混亂,就不足為奇了。

6、要強調行政機關說明作出具行政行為的理由。在行政訴訟中,對的證明,原告負有舉證責任,但由于這種舉證比較困難,借鑒國外的作法,應當強調行政機關說明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理由,以便確定其行政目的是否符合法律、法規授予這種權利的目的。對說不出理由、理由闡述不充分或者不符合立法本意的,應認定為。

7、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水平。現在行政執法人員素質不高是個較普遍的問題這與我國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建設很不適合,有些行政執法人員有“占據一方,唯我獨尊”的思想。為此,一方面要加緊通過各種渠道培訓行政執法餓、人員,另一方面對那些不再適宜從事行政執法活動的人要堅決調出,使得行政執法隊伍廉正而富有效率。

8、實行定量分析,定性與定量想結合。《行政處罰法》第四條規定了行政處罰應考慮的基本因素“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執法部門可根據以上基本因素,各因素之主次情況及所占比重等,以綜合評定的方式來確定一個可供操作,也便于實現行政處罰的統一。可設想建立這樣一個公式,猶如單位對每位職工進行的工資核算,工齡、級別、職務、任職年限等各種情況按不同的標準、檔次逐一對應,其總和即是該同志的應得工資。以“無照經營”為例,其應考慮的法定因素為“無照經營的事實、性質、情節、后果”(何人、何事、何地、何時、何因、何情、何果)。以“情節”為例,可分為“輕微、一般、比較惡劣、惡劣”四檔。再對這四檔予以明晰,確定其具體內容。以“輕微”為例,時間短(15天以內)、規模小(資產500元以內)、違法獲利少(100元以內)、未出售假冒偽劣產品、消費者無投訴、第一次違法或不知道違法、有立功表現、主動消除或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后果等。其余,以此類推。

9、人民法院對自由裁量權的司法監督

《行政訴訟法》第5條規定了人民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原則,人民法院通過行政訴訟依法對被訴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使司法審查權,審查的主要內容是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不是不適當性。

但是,這并不是說人民法院對自由裁量權就無法進行司法監督了。如前所述,行政機關所擁有的自由裁量權滲透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各個階段,由于不正確地行使自由裁量權,其表現形式主要有、拖延履行法定職責、行政處罰顯失公平等,所導致的法律后果是人民法院有權依法撤銷,限制履行或者變更具體行政行為。

然而,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原則,表明了人民法院的有限司法審查權。當前,我國正在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強調為政清廉,人民法院應當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在這方面要有所作為。一方面要嚴格依法辦案,即要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又要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克服畏難思想和無原則的遷就行政機關。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議權,對那些確實者,或者其他違法違紀者,人民法院無法通過行政訴訟予以糾正的,應當以司法建議的形式向有關部門提出,以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關于對自由裁量權的控制,還可以概括一些措施,如:行政檢察控制、行政機關的上下級間的控制、新聞監督等等,本文就不加以論述了。但是,不管對自由裁量權如何進行控制,都要掌握一個尺度,那就是:控而不死,用而不濫。調動自由裁量權高效靈活的積極因素,抑制它容易被濫用的消極因素,使行政權的行使符合我國依法行政的要求,符合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這就是我們永遠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岷燦:《行政法概要》法律出版社1983年

2、朱新力:《行政法學原理》浙江出版社1995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aa精品一区 | 国产成人无码a区精油按摩|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蜜桃|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网站| 日本十八禁视频无遮挡| 久久精品99无色码中文字幕| 狂猛欧美激情性xxxx大豆行情|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美腿乱| 狂猛欧美激情性xxxx大豆行情| 久久精品www人人爽人人| 情侣作爱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小说|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蜜芽|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午夜影院0606免费|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乡下三级全黄三级bd|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人妻色综合网站| 国产香蕉尹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a∨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激情偷乱人伦小说视频在线|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曰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 亚洲爆乳成av人在线视菜奈实| 最新电影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欧美顶级metart裸体全部自慰|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观看|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精品69xx|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 |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