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經濟管理專業主要課程

經濟管理專業主要課程精品(七篇)

時間:2023-05-29 16:16: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管理專業主要課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經濟管理專業主要課程

篇(1)

【關鍵詞】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

2003年11月,教育部統計學專業的專家達成以下共識:無論是理學類還是經濟管理類的統計學專業由于培養目標,知識體系和評價標準的差異,難以互相取代。相應地,統計學的教育模式也就分為兩類:一是按照理學類學科的特點設置課程,培養學生掌握通用的統計方法和理論的數理統計專業。二是按照經濟類學科的特點設置課程體系,培養具有堅實的經濟理論基礎、既懂數理統計方法、又懂經濟統計方法,并能熟練掌握現代計算手段的復合型和應用型的經濟管理類的統計人才。根據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來看,在現在和今后一段時期內,對復合型和應用型的經濟管理類統計人才的市場需求更大。

一、當前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培養目標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統計人才的市場需求不相適應

當前,我國很多經濟管理類高校的統計學專業是經濟管理類統計專業,授予的是經濟學學位,辦的卻是數理統計專業或半數理統計專業。課程設置中開出了大量的數學類課程且學時占的比重較高,過分強調數學基礎和現代統計方法,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主要根據數理統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知識體系要求制定,數學類的課程中統計學的知識點不多,由于數學前后承接性強的特點,學生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數學知識,造成學生應用能力差,實踐性不強,畢業生無法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2.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缺乏整體性

課程體系設置存在:一是課程體系設置不注重學科交叉,造成統計學專業學生只重視對本學科的知識,忽視了其他學科的知識,應用領域狹窄。二是專業基礎課程的內容重復較多,統計應用能力的深度不夠。三是教學方案層次不分明,導致課程設置及內容在不同層次的統計教學之間無明顯區別,降低了教學質量。四是統計學教學還存在把經濟管理類統計專業課程設置成數學化的不良傾向。五是實踐教學內容相對于理論教學內容比重不夠,造成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差。六是與國外主流的統計學教學相比,教學內容沒有很好適應當今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所需的新要求、新知識和新方法。七是經濟管理類院校沒有結合自己的辦學優勢、地區特色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自主選擇應用領域和專業方向,統計人才培養的特色不突出。

3.師資知識結構亟待更新

一部分原先計劃統計專業畢業的老教師,數理基礎薄弱,現代統計方法欠缺,統計軟件不擅長,勢必影響了學生的數理能力和統計分析能力;另一部分數理統計學專業畢業的年輕教師,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知識功底薄弱,勢必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果,這兩種現象最終導致學生知識結構不足。目前這些教師受繁重的教學工作量,學歷提高等原因所限,難有更多的精力去更新和深造新知識,師資知識結構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統計專業發展的瓶頸。

4.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培養不足

目前,一些院校統計實踐課程和現實情況聯系不緊密,沒有真正達到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目的。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實踐教學環節往往疏于組織和管理,多流于形式。

二、經管類統計學專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1.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按照教育部統計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對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應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高素質”要求構建教育教學體系。“寬口徑”旨在培養學生既能勝任基層企業和政府部門的日常統計業務,又能從事市場調查、經濟預測、信息分析和其他經濟管理工作。“厚基礎”旨在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經濟與管理的理論基礎、計算機基礎、統計學基礎和數學基礎。“重應用”旨在培養學生應用經濟理論和統計方法去處理問題的能力。“高素質”旨在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

2.圍繞培養目標調整、優化課程體系

經濟與管理類統計學專業完整的課程體系應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與其它選修課,本文著重對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的課程的設置提出建議。(1)專業基礎課:統計學專業的數學和計算機基礎課相對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來說要求應該更高些。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要求也要高于其他經濟類專業。普遍開設的課程中可只保留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會計學三門課程。其他經濟學核心課以及管理學原理等課程,各校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選擇。(2)專業主干課:為了防止課程內容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相互銜接不好,照搬理學類統計專業課程的傾向,建議將現有的多門方法類課程設置為《統計學》、《數理統計學》、《應用多元統計分析》、《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分析》,《抽樣技術與應用》六門課程。對理論方法類課程的講授應與統計軟件的應用密切結合,對最基本要求的統計方法類課程,主要講授統計技術、基本思想和具體應用,不作過多的數學證明與推導。對統計方法的數學背景感興趣的學生,學校可以開相應的選修課。(3)應用類專業主干課:為防止應用類經濟統計課程分得過細,建議開設《國民經濟統計學》和《企業經營統計學》等兩門主干課程。各校還可根據自己的特色選開1-2門應用類專業主干課。

另外,在課程的結構上,還要強調數學、經濟學、統計學和計算機應用四個方面課程的有機結合。在專業課程設置時,須保證專業核心課程有足夠的學分和課時;對專業選修課程,各校可按自己的特色設置。對其他選修課,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等進行選擇。

3.構建“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建立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五位一體”的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包括課堂實踐教學、集中模擬實驗、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畢業實習。課堂實踐包括課程實驗教學和案例教學;集中模擬實驗主要指學生畢業前在模擬實驗室的綜合模擬業務實習;社會調查主要指市場調查;社會實踐包括參加國家規定的調查諸如城鄉住戶調查、農業普查、經濟普查、人口普查等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等;畢業實習包括畢業論文設計和畢業實習。

三、結束語

隨著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到今天,統計的范疇已覆蓋了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幾乎無所不包,它被廣泛用于研究社會和自然界的各個方面,而且它在現代化管理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統計學的應用就越加廣泛,高素質統計人才的需求就越大,我國高校統計學專業教育必須根據社會對統計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變革和完善,才能更好的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服務,才能促進統計學科的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劉憶寧,楊丹江,段復建,謝永安.電子信息類院校統計學專業建設研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3).

[2]伍長春,寧自軍,杜歡政.應用型統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0(11).

[3]馮利英.統計學專業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0(4).

[4]曾五一,肖紅葉,龐皓,朱建平.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創新.統計研究,2010(2).

[5]向書堅,平衛英.30年來我國財經類院校統計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歷史回顧與展望[J].統計研究,2010(1).

[6]徐群芳,顧光同,張香云.關于統計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探討[J].統計與決策,2008(13).

[7]孫清巖.統計學專業的建設與發展 對統計學性質的再認識[J].統計教育,2007(8).

[8]程土富,杜金柱.對統計學的課程建設、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J].統計教育,2005(7).

[9]李金昌.關于統計學專業本科教學的幾點思考[J].統計教育,2005(5).

[10]王振龍.我國授予經濟學學位的統計學專業本科教育發展的歷史回顧與展望[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5(1).

[11]曾五一.關于經濟與管理類統計學專業教學規范的若干問題[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4(4).

[12]全國統計學專業(授予經濟學學位)課程體系討論會在天津召開[J].統計教育.2004(4).

篇(2)

1、《經濟管理專業》是一門科學課程,專業主要面向在職從業人員,培養能勝任各級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工作和企事業單位實際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2、經濟管理系開設的專業是經濟學類、管理學類專業,經濟類專業有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保險學等,管理類專業有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管理、國際商務、文化產業管理、旅游管理等。

3、畢業生應比較全面地、系統地掌握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掌握經濟管理的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具備良好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經濟應用文寫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語水平;熟悉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具備社會經濟調查和組織協調的基本能力;能深刻地分析、有效地解決經濟管理中的各種問題。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論文關鍵詞:高職;專業建設:機制

隨著我國高職院校發展中的專業建設問題的凸顯,人們積極探索專業建設的新途徑。高職專業建設大體上有三種類型:一是適應社會需求.形成特色的高職專業;二是參照本科專業建設,形成本科壓縮版的高職專業;三是參照中職專業建設。形成中職提升版的高職專業。可以說,后兩類高職專業是難以適應社會需求的。如何構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職專業成為高職專業建設中的難點。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方針。這一職業教育方針明確了高職專業建設要以就業為導向,通過進一步加大與行業、企業的緊密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規格與用人需求“零距離”,這無疑是解決高職專業建設的根本出路。從近幾年的招生、就業形勢看.一些高職院校的專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已經呈現出優勢,形成供求兩旺。本文以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類專業建設為例,對構建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的高職專業建設新機制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主動面向市場,合理調整專業設置,形成就業導向機制

高職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職業性。WWW.133229.cOm從某種程度來講.職業性就是培養的人才能夠適應職業崗位的需求。專業建設能否主動適應社會實踐需要,能否隨著生產、技術、管理的變化而改善結構,切實培養生產第一線急需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成為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出發點。也是解決高職專業建設問題的根本所在。

(一)適應區域經濟布局,合理設置專業

根據經濟區域布局的需求,設置相應專業,如經濟區域以服務業為主。則相應設置服務業方面的專業。如經濟區域以制造業為主的,則相應設置制造業方面的專業。

(二)適應產業結構調整而調整專業設置

產業結構隨著經濟發展.國內外市場變化而不斷調整、升級。專業設置與產業及產業群是緊密相關的,產業結構調整,專業必須隨著調整,否則,就難以適應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教育具有滯后性,因此,專業要根據產業的中長期規劃,及時加以調整。

(三)適應崗位變遷。調整專業設置

專業對應的崗位及崗位群,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而引起了變化,由此應進行專業調整。

二、發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形成專業指導機制

經濟管理類專業按專業設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其成員由企業、行業、政府部門和高校等的行家、專家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指導專業設置

在老專業的調整、新專業的設置中,我們充分聽取專家的意見,并對專業調整、設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進行論證。如醫藥營銷專業,就是在廣泛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地方制藥產業的發展而專門開設的特色專業。

(二)指導構建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實施人才培養的重要文件。召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請專業指導委員會專家對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加以論證,確立可操作的高職人才培養方案。

(三)指導和培養“雙師型”教師

每年安排專業教師至少一個月的社會實踐,請專家指導,了解專業相應崗位能力的構成,熟悉實際崗位的操作流程、方法和技能。通過教師實踐,促進教學改革,促進教學研究,把高職教育的職業性落到實處。

(四)請專家講課、開講座

經濟管理類專業每學期都有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成員擔任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直接將企業實際做法引入課堂,教得有用,學得有效。同時請專家不定期來院講座,把新技術、新方法、新工具等及時傳授給師生,營造了師生與專家互動的氛圍。

(五)指導學生實踐

學生實踐的指導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指導學生的崗位實踐.另一方面對學生與崗位的適應性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專業能力、敬業精神、遵守公德、責任意識、吃苦耐勞、服務意識、團隊合作、寫作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等,專家的評價客觀公正,對改進人才培養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專業主任開拓創新。形成專業責任機制

專業主任在專業建設中擔負著重要責任。專業主任按照崗位職責要求,工作的重心就是專業建設。經濟管理類專業主任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首先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分別調查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反映。對畢業生調查的主要內容有專業對口程度、崗位適應狀態、崗位滿意程度和月薪等。通過用人單位調查的主要有思想政治表現、知識水平及工作能力方面的14個項目。在對畢業生跟蹤調查的資料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初步人才培養方案,組織教師討論,修改初步人才培養方案,再送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指導,綜合專家意見修改人才培養方案,然后上報審批。

(二)組織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

這一環節主要包括課程整合、落實教師(包括聘請基地的兼職教師)、做好實踐教學的組織工作、組織學科競賽活動和考證等。

(三)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

專業主任負責與基地聯系,按照“校內基地工廠化、校外基地學校化”的要求,各專業都建立校內外實踐基地,組織學生跟班實踐、頂崗實踐,提高學生實踐性能力。同時校內基地在保證教學的前提下,培訓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承接開發項目。

(四)檢查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效果

人才培養方案的最終效果是看社會的認可度,具體通過就業率、穩崗率、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反映出來。各專業通過畢業生跟蹤調查和用人單位座談等加以評價。

四、明確課程組、骨干教師任務,形成專業動力機制

(一)圍繞專業進行課程改革

在制訂課程和教材規劃的基礎上,各專業積極探索工學結合課程、項目化課程、任務引領課程,強化實訓教材建設。課程建設目標明確,有校級精品課程,也有爭取省級或國家級精品課程。教材適應性強,有自編的,也有合作的,還有省重點教材、國家規劃教材。

(二)實行教、學、做相結合

在教學中,做到邊學、邊做,學做結合。理論基礎教學與實踐教學做到1:1。實踐教學從模擬到真實項目,從師傅帶徒弟到頂崗實踐。

(三)全面實施“雙證”教學

學歷證書教育與從業資格證書教育相結合.把從業資格要求的內容融入相關課程,做到既不偏離專業系統方向,又符合職業工種要求,把培養高技能應用人才的根本任務落在實處。近幾年來,我院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雙證”率在98%以上,其中高級的在20%以上。“雙證”教學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除了提高學院的信譽和知名度外,更主要的是提升了畢業生的就業率。

五、校企合作。基地建設,形成專業依托機制

(一)建立分層校企合作基地

校企合作基地按雙方緊密程度分為一般性基地、緊密性基地和示范性基地。一般性基地主要是安排學生實習等,緊密性基地主要是進行教學、科研及校企文化互動等.示范性基地主要是在緊密性基地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地,充分發揮工學結合的作用。

(二)依托基地實施實踐性教學

首先,依托基地,把一批具有豐富經驗的經濟管理技術人員,充實到兼職教師隊伍;其次,依托基地,教師直接參與企業的科研和技術開發工作。有效提高了教師實踐性教學能力;再次,依托基地,進行學生的實訓和畢業實踐。有的學生通過基地的實踐,實現在基地就業。實踐證明。依托基地實施實踐性教學,是培養人才緊貼市場的有效做法,從而使教學與崗位形成零距離。

(三)理論教學規范化

理論教學從授課計劃、備課、講課、輔導到考核,都有一系列的教學管理制度,教學部門嚴格按制度進行檢查和考核。

六、嚴格管理,督導結合,形成專業質量機制

(一)建立督導體系

為了加強專業建設的質量管理.在專業層面,建立由專業主任、企業兼職教師、課程組長和骨干教師等組成的督導小組。形成專業督導小組督導、教師相互評教和學生民主評教的體系.與學院的督導相互聯系、構成一體。專業督導的重心是人才培養過程中是否主動適應社會需求

(二)加強實踐教學的督導工作

從目前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看.辦專業的最大難點之一是學生的實踐性教學問題。如會計專業即使校內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得比較健全,但與學生以后上崗的真實環境仍存在差距,其他專業更是如此。因此,校內實訓以仿真性為主,校外實訓采用跟班、頂崗等形式。實踐教學的督導有別于理論教學。既要察看教師的指導.又要檢查學生的實際操作情況;既要查實踐教學過程。又要驗實踐教學的結果。

七、重視專業建設研究。形成專業拓展機制

(一)職業教育專業理論的研究

專業理論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用以指導專業建設的一般原理。現在著重研究專業建設中出現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比如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問題,高職專業與獨立學院專業、本科專業質的差異性問題,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問題,國內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國外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問題等等。以職業教育的理論探索,促進專業建設的不斷改革和深化,切實增強高職專業的社會適應性。

(二)專業教改研究項目化

專業教改項目分為招標和自行申報兩類。專業教改的招標項目一般是根據專業建設需要提出來的,自行申報項目是教師根據專業建設的要求而申報的。這兩個項目的評議、立項及資助政策基本參照科研項目管理,從而有效地調動了教師研究專業教改項目的積極性,并取得了相應的成效。

八、發揮輔導員、班主任作用,形成專業促進機制

(一)圍繞專業做好班級管理

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在輔導員、班主任工作中設定三個具體目標,大一以“形成專業意識.打好專業基礎”為管理目標:大二以“鞏固專業思想,培養專業能力”為管理目標;大三以“樹立職業理想,具備職業素質”為管理目標。這個目標體系的設定是體現“以人為本、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的主線,具有梯度性和關聯性,并以形成集體意識為核心。以形成教育理念為最高境界。班級的活動圍繞專業特點來展開.如召開專業相關的主題班會、開展技能競賽等等。以專業活動為載體,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形成學生的崇高理想和職業信念,從而使班級管理成為生動的、全面的、高層次的、與專業建設相一致的管理。

(二)班級活動與學生能力培養相結合

篇(4)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主要課程經濟學、農(林)業經濟學、管理學原理、農(林)業企業經營管理學、農(林)業技術經濟學、農(林)產品營銷學、農(林)業政策學、農(林)業概論等、農學概論、畜牧學概論、微積分、線性代數、微觀經濟學、農產品加工概論、發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統計學、經濟調查與方法、政治經濟學、經濟法、國際農業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土地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管理學原理、金融學、會計學原理、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基本原理。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畢業后既可以至企事業單位經營、管理(行政、人事)、市場分析和營銷策劃等工作,也可以進入大中型農牧企業和食品加工貿易企業、與農業和食品產業有關的金融投資、流通貿易、加工運輸、科技開發、新聞傳媒、咨詢服務等企事業單位,從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和市場營銷等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建筑、房地產、農業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房地產;

3 農/林/牧/漁;

4 多元化業務集團公司;

5 新能源。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銷售助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銷售助理。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要求

1.掌握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相關的農(林)業科學知識和較寬廣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2.掌握企業經營管理、技術經濟分析、經濟核算、社會調查等基本方法;

3.具有獨立獲取知識、計算機應用和信息處理、較好的語言和文字表達、組織協調、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農(林)業經濟科學的理論前沿和農(林)業企業經營管理的發展動態;

篇(5)

關鍵詞:經濟管理類專業; 會計教學; 創新

會計作為一種核算技術適用于各種行業、各種經濟類型和不同經濟主體,財務會計信息作為核心的價值信息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在高等學歷教育中,會計被賦予愈來愈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明確將會計學課程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和其他有關專業的主要課程。高等本科院校的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一直將會計課程設為必修的專業課程。但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從事會計教學的教師不僅要承擔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的教學工作,可能還包括不同學歷種類、不同學歷層次的教學。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條件下和有限的學時內,使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掌握會計理論與方法,全面了解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資金運動,培育他們有效運用財會信息進行經濟活動分析、理性導向經濟決策的能力,的確是有待深入探討的教學研究課題。

1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現狀

目前,在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中,從授課教師到學生都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偏差,從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會計課程的教學效果。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1 教學目的不明確

在各本科院校的培養計劃中,并未明確劃分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和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往往實行的是一視同仁政策,這使得非會計專業的學生疲于死記硬套會計專業的一般基本概念和原理,缺乏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分析,忽視會計對非會計專業學生的作用,影響了學生對會計學習的積極性。一些教師對會計學專業要學習的知識與非會計專業的教學內容二者區分不清,加之對非會計專業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的內容缺乏必要的了解,難以把握會計對于非會計專業學生的作用。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無法將會計教學與特定的專業需求相聯系,只能就會計論會計,所講的內容不能很好的吸引學生,要么讓學生覺得會計晦澀難懂、深不可測,要么使學生不知所云,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而當學生感覺教師所講的會計與他們所學的專業毫不相干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更談不上學習興趣了。面對學生的這種消極學習態度,教師往往也會逐漸喪失了教學的激情。這種由于目的不明確而導致的教與學溝通出現問題的結果就是,會計教學和會計學習的雙重失敗。

1.2 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與會計專業本科生都是應屆高中生直升大學的,在學習基礎、學習方法及社會生活經驗上基本相同,會計教育對象的區別在于他們學習的專業不同和對會計知識的需求不同。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對某些會計知識(如會計記錄的方法、會計技能的操作)的興趣要大大遜于會計專業的學生,同時他們學習的側重點和對會計知識的關注點也不相同,因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相同,師資力量的分配也不相同。然而在師資緊張的院校,往往會出現同一名會計專業教師同時擔任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和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的教學任務,忽視了對專業與非專業的不同學生應把握不同的教學側重點。

1.3 教材體系陳舊且缺乏針對性

如何選用適合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教材是涉及教學改革的關鍵問題。多數院校都是采用會計專業的教材作為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的教材,而此類會計專業使用的教材都將重點放在會計核算中,對于會計報表分析和會計信息如何使用涉及較少,影響了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教學的目的。特別是在當前提倡會計國際化的階段,部分會計教材的內容和觀點陳舊過時,不能及時反映最新的會計理論和處理方式。

1.4 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

對于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來說,實踐環節的教學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由學生到校外實習,即到具體的單位,由會計人員指導學生做一些具體的會計工作;二是校內模擬實習,即由學生到模擬實驗室,在教師指導下做一些模擬的會計工作。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因課時不足一般不安排會計課程的校外實習,因此,就只有通過安排校內的模擬實習,讓學生掌握實際的會計工作流程。但是,有的院校在非會計專業的培養計劃中沒有安排會計課程的校內模擬實習,有的名義上安排了卻沒有執行。放松甚至忽視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就會導致學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學的內容,更不清楚會計的實際業務工作是如何操作進行的,使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在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中真正存在校內模擬實習的院校中,有些完全按照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沒有將不同專業具有不同教學目標和課程設置背景的教學對象區分開來,并從各自的課程體系和能力結構特點出發來設置和規劃實踐教學過程,導致學生對實習的積極性不高,實驗效果不佳,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還有很多實習內容并沒有結合專業特點,實習的業務量偏大,學習中填制了大量會計憑證、登記了很多會計賬簿,卻忽視了會計報表的編制和簡單分析,以至于最終結果便是被大量的經濟業務弄得暈頭轉向,無心編表,更不用說進行簡單分析了。

2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創新設想

2.1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目標創新

從理論上說,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開展會計教育的動機,一則是考慮到會計理論知識與財務會計工作實務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即會計的普遍適用性;二則是基于非會計專業的內在邏輯聯系而架構本學科知識結構完整性的需要。非會計專業開設會計課程、實施會計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期望學生通過學習會計課程,理解掌握會計這樣一種價值信息核算技術,培養他們對經濟數據的認知能力、運用能力,拓展思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養知識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的培養目標,這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有明顯差異。

以大學本科為例,會計專業學生從入校到畢業的四年中。要開設初級、中級、高級的財務會計學、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會計電算化等十多門主干會計課程,經歷專業引導、課堂教學、專業認知實習、課程模擬實驗、行業會計實踐、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完整的會計專業教學環節的培養,講求專業課程學習與專業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全面性與會計專業工作能力的高標準要求;與此相比,非會計專業一般開設2~3門會計課程,作為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學時、學分有限,教學中不可能完全移植會計專業教學模式。

故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應本著使學生“懂會計,合理運用財務會計信息,分析經濟問題、實施理性經濟行為”的宗旨,安排適中的會計教學內容、教學難度,突出教學重點,與本專業要求相銜接,注意與其他課程的互補與滲透,采用與教學對象相協調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要求。

2.2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內容創新

在對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教授會計課程時,不能就會計講會計,特別是第一門會計課程――會計學,需要運用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知識進行課程導入和會計專業知識點的講述。會計學課程內容分三個層面:一是會計基礎理論與會計方法;二是從企業成立、經營活動主體過程到財務成果核算及年終決算;三是會計信息加工程序。按學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漸進的三個關鍵點:會計對象――會計賬務處理――會計報表,逐步使學生學習掌握會計主體經濟活動中的資金運動及其相應的會計處理、理解并合理運用會計綜合信息,通過一定的實驗教學,切實培養學生運用會計信息思考問題、理性分析相關問題的能力。

會計學的后續會計課程為財務管理,財務管理課程劃分三個部分:基礎理論、財務主體理財環節、理財專題;對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一般教學重點放在前兩個部分,突出財務估價、資本成本資本結構、投融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等內容。對學生來說,財務管理課程的學習理解可能較難一點,教師注意掌控教學廣度與深度,在基礎理論與投融資部分可以安排章節論文,安排兩個學時進行講評,了解學生學習掌握情況。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財務知識,評析客觀經濟生活中的一般財務現象。在教學實踐環節中,根據專業需要與經濟動態安排專題講座、模擬實驗等,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他們做一些有關方面的問題研究。

財務管理的后續會計課程為財務報表分析,對于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來說,要對會計信息分析方法論、單項分析與財務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綜合財務分析等內容進行重點講解。適度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與變動成本比較、會計控制、會計法規、傳統行業標準等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客觀理解會計信息,正確運用相關理論與方法分析會計信息。在實驗教學中,重點安排對上市公司財務分析、財務判斷提出建議等內容,開展投資理財模擬實驗,有條件的參與國家、地方和院校舉辦的模擬實驗競賽。在此需要說明一點:對于不開設財務報表分析課程且會計學課程中未曾展開財務報表分析的有關專業來說,可將報表基本分析理論與方法、上市公司財務分析指標及其運用等內容安排到財務管理課程中。

2.3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材體系創新

教材是教學計劃實施的載體,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使用的會計教材應區別于會計專業,其教材應適應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目的和特點,遵循其教學原則。然而,現有的會計理論和實踐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財經類專業教學要求編寫的,會計知識模塊的內容分散在多門課程之中,沒有合適教材可供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使用,迫切需要開展以下工作。

2.3.1 教材中教學內容應向模塊化發展

由于需學習會計知識的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將來的就業面較廣,會計教學應服務于學生將來的就業意愿或選修目的,因此對教材的內容可進行模塊化處理,在每一大模塊下又分成幾個小模塊。這樣便于教師根據學生意愿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也可以根據需要選學其中的其他內容。會計教學內容可設計分為四大模塊:①會計基礎知識:介紹會計史及會計概念、會計法規、會計要素、會計原則、會計核算方法等;②借貸記賬法及其應用:又分為工業、商業、旅游、運輸、建筑業、事業、金融單位等小模塊分別介紹各行業主要會計核算及成本計算方法;③會計綜合知識:又分為一般會計核算(介紹各行業相同的核算如固定資產折舊、投資等)、會計賬簿組織、財產清查、金融、證券、稅務知識等小模塊;④會計信息分析:主要介紹報表分析。

2.3.2 教材中理論教學應適度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理論的學習需求不高,教材中對會計理論的介紹不宜太深,應淺顯。對于會計準則的介紹應以案例介紹為主,要求學生對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要素有感性了解便可,他們可以背不出會計準則中這些概念的具體定義,但一定要能判斷事物的正確與錯誤。例如,他們必須知道什么是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對于具體某項資產要知道其屬于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還是長期投資等等。所以教材中的理論介紹應以最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為準。教材中應配備大量案例性判斷題,加深學生對會計理論的理解。

2.3.3 教材編寫時應忽略會計操作技能,突出經濟實用性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不必掌握如何編制會計憑證,如何登記會計賬簿,如何編制會計報表,即他們不必學習會計操作技能,但一定要明白會計憑證、賬簿、報表在會計工作中的重要性。例如,對《會計學課程》中的會計賬簿組織內容不能做簡單刪除,只是教學的角度與會計專業不同,應聯系有關會計法規如《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內部會計控制規范》,介紹證、賬、表的概念及財務工作中的有關規定,而不必花大量筆墨在憑證的編制、結賬與對賬上。教材內容一定要突出經濟生活中會計知識的實用性,對與之有關的金融、稅務、證券等知識也應加以介紹,如銀行結算方式、所得稅的計算與交納等。

2.3.4 教材的重點應放在會計信息分析

對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講,會計信息分析是其學習的主要目的,學生可通過學習會計信息分析了解企業財務信息,為后續課程――《財務管理》打下基礎。如會計報表主要應學習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會計資料分析的指標應學習:①償債能力指標,如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②盈利能力指標,如銷售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等;③企業發展能力指標,如銷售增長率、資本積累率等。對于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來講,還可以學習營運能力指標,如流動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為滿足學生的理財需要,還可以介紹市盈率、每股收益等指標。

2.4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方法創新

在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批判性思維教學法, 注重管理能力的培養。

2.4.1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的應用與改進

很多人將多媒體輔助教學誤解為僅僅是“多媒體輔助教”,對于如何進行“多媒體輔助學”和“多媒體輔助考”則考慮和實施得較少。完整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應該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2.4.1.1 “多媒體輔助教”。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并不是簡單地把教師的教案通過投影儀投射到屏幕上,而是要利用多媒體能夠處理圖、文、聲、像的優點,努力營造一個“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聲情融會、視聽并用”的多媒體交互式教學環境。

2.4.1.2 “多媒體輔助學”。“多媒體輔助學”關鍵是建立良好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務,以幫助、促進、維持有效的非現場學習活動。在建立良好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中需要注意:平臺和課程設計應以學習者為中心,使操作便捷、易懂,并能提供下載、打印等功能;建立多個信息傳遞通道,及時信息,并對學生的信息給予及時反饋;設置專門人員為學生解決各種問題,如輔導教師、咨詢人員、學生顧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搜索功能,制作和編制幫助軟件和文檔。

2.4.1.3 “多媒體輔助考”。“多媒體輔助考”主要是要求建立完善的會計網絡考試系統,這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有足夠的計算機供學生同時進行考試,或者是建立大量的試題庫,使得計算機可以隨時隨機選擇設計出一套可供考試的試卷;二是要及時地更新試題庫中的試題;三是設計科學的考試軟件。

2.4.2 批判性思維教學法的應用與改進

批判性思維就是在研究問題時,對復雜多變的真實情況根據有用的證據和切實可行的價值體系整合所有相關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到一個令人可以接受的假設或結論。目前,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研究在美國的教育理論界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而且,以Richard Paul為核心的研究小組所設計的“三因素”(推理元素、智力標準和智力特質)批判思維模式被認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工商管理專業會計教學中運用批判性思維教學法,有利于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更快地理解會計知識,更有利于將會計知識運用于自己的專業學習和將來的工作中去。

2.5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考評體系創新

考核評價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應本著“淡化理論、注重基礎”的原則。“淡化理論”是指考核非會計專業學生會計知識的掌握應區分不同的學習對象,采用靈活性原則,對學生掌握會計知識的要求應淡化理論要求。“注重基礎”是指會計課程的考核應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只要非會計專業的學生掌握了必要的會計學知識,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完成財務報表的分析,說出正確的理由,都應給予合格的評分。會計考試評估方式應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會計知識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考核方式可在實驗教學的基礎上,以案例的分析和評價作為依據,突出考核學生的方法和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結束語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是所有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教學環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而言,會計課程只是眾多專業基礎課程之一,所以一般本科高校對于會計課程的安排一般是兩門,100學時左右。要想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學好這么多的內容,對教師和學生來說無疑都是極大的考驗。因此,在會計課程的教學中,明確教學目的、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結合專業特色展開教學并重視實踐教學,以實踐教學帶動理論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只有真正地使學生掌握將來所需的有關會計知識,特別是有關會計信息的內容、實際應用等,才能構建學生合理的知識體系,培養較強的綜合能力,更好地迎接未來社會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陳敏,徐梅,顏劉瑤.非會計學專業會計教學體系改革――基于湖南對象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實踐調查分析[J]. 財會通訊(綜合下),2009,(2)

[2] 楚蓓. 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內容的設計[J]. 全國商情,2009,(13)

[3] 王春萍. 案例教學法在會計高職教育中的應用[J]. 會計之友,2007,(5)

[4] 瞿曉龍. 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培養目標:復合型人才[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7,(14)

篇(6)

 

一、農業經濟轉型對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要求

 

(一)農業經濟向專業化、多元化和全產業鏈模式轉型,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多元復合型職業能力人才

 

隨著農業經濟發展目標由單一的追求產量目標轉變為質量、數量和綜合效益的協同多目標,農業產業的發展也逐漸由過度分割的分段式農業向全產業復合型農業產業轉型。這種轉變一方面把千家萬戶的小規模經營農戶有效銜接起來,將小農戶通過產業化模式聯合起來融進大市場、參與大流通。另一方面,這種轉變將農業產業鏈條產前、產中和產后聯結起來,形成了“六次產業”的一體化經營模式,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也逐漸由傳統的原料供應部門向工業加工、環保、旅游、休閑等領域拓展,一、二和三產業的界限日益模糊。這就要求農業經濟管理與農業、工業、旅游等學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培養多元化復合型專業人才,使之具備全產業鏈經營與管理知識以及交叉學科知識和職業能力。因此,面對中國農業經濟轉型,需要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復合型技能人才,這已經成為轉型時期推進農業經濟學科發展的根本要求。

 

(二)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工農關系的轉化,農業經營發展需要培養新型復合型職業能力人才

 

農業是工作辛苦程度高、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大、比較效益卻較低的行業。在改革開放以后,通過實施細碎化的均分耕地資源的配置方式,進一步使農業經營難以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所以,農業領域很難吸引到專業人才。當前,農業經濟管理人才日益缺乏,誰來種地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因此,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吸引新型職業化經營主體成為“職業農民”已經成為推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而職業化的農業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鏈管理者必然成為保障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和提升的重要基礎。這種轉變既要求農業經濟發展由多元化的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共同參與,同時需要以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相結合的方式來共同推進農業經濟的協同發展[7]。與此相適應,新型農業經濟組織形式要求培育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職業能力、農業資源的經營管理能力以及應對市場風險能力都要高于傳統的小農戶,使其能夠在復雜交錯的經營環境中獲得更高的經營效益。因此,培養新型職業能力人才就是要培養其成為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致富的帶頭人、領路人,帶領專業的“職業農民”推進農業經濟發展和保障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創建民族品牌,打造和推動農業品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提升全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轉型時期傳統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日漸萎縮、非農化趨勢明顯

 

這一問題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人才職業能力培養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經濟轉型需要。首先,從農業院校農業經濟管理學院專業設置情況看,非農化趨勢突出,工商管理、會計學等非農專業迅速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在農林經濟管理學院中專業招生人數日漸萎縮。其次,從課程設計上看,一些反映農業經濟特色的課程逐漸消失。例如,一些傳統農業特色的反映交叉農學知識的課程,植物學、畜牧學、林學等課程已經被排除在一些高等院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學大綱中。農產品貿易、農業推廣、農村金融等農業經濟管理特色專業課程,在一些農業經濟管理學校的課程體系中被削減課時甚至多年未開課。再從學生就業情況看,20世紀90年代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的學生90%都去了與農業有關的行業或部門。但是,進人21世紀以后,進人農口工作的學生不到總數的10%。這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日趨萎縮,特色和優勢逐漸喪失。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服務于農業的技能不斷被弱化,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經營管理的需要。

 

(二)農業經濟與其他學科融合較差

 

農業經濟轉型發展越來越突出交叉學科融合與創新,這些新變化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業經濟轉型和產業延展要求人才的培養需要具備交叉的綜合知識和職業能力,需要交叉綜合知識的復合型教育平臺。但是,傳統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單一、專業面窄,社會實踐缺乏,不利于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培養。隨著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向非農傾向發展,進一步導致了學生務農、親農、服務農業經濟的意識淡薄,能力弱化。培養的人才只懂基本的企業會計知識、企業管理原理等通識知識,缺乏農業特色和服務轉型農業經濟發展的職業能力培養,導致其在職場競爭中缺乏特色和優勢,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經濟經營和管理的需要。

 

(三)傳統培養方式和教學模式單一

 

首先,從當前農業經濟課程設置上看,缺乏應對轉型時期農業經濟專業人才職業能力培養的系統設計,尤其缺少與企業互動實踐教學環節,導致學生不具備獨立的頂崗實習能力,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積累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再加之一些教師常年“足不出戶”搞教學,而目前教科書更新速度較慢,教材上的農業經濟知識落后于實踐的問題突出,其培養的學生能力必然遠落后于轉型經濟社會實踐的需要,這也是很多學生感覺部分課堂知識“學無所用”的原因所在。從授課方式看,目前普通高校仍以傳統的農業經濟理論講授為主,缺乏多學科綜合知識的串聯講授,主要側重于對書本知識的掌握,沒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但面對轉型時期經濟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很難在書本上找到現成的標準答案。這些新知識難以通過傳統的教學方式反映,需要緊密結合轉型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現狀、趨勢和規律的追蹤研究、總結和報告,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深入相關企業及部門進行實踐,在理論與實踐中不斷提升綜合技能,形成與農業經濟崗位可以對接的職業能力。

 

三、職業能力導向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模塊化培養體系設計

 

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載體是綜合性的職業行動,區別于通識教育、職業培訓[8][9]。應對農業經濟轉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在兼顧高等院校優勢和特色基礎上,重點融合和互動教學模式改革,培養目標既要強調厚基礎、寬專業,同時要突出強調農業特色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按照模塊化設計人才培養模式。

 

(一)形成職業能力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模塊

 

從高校學生培養的學歷層次看,本科生為主的金字塔結構已經被打破。近年來,本科生規模縮小、碩士研究生規模擴大、博士研究生規模基本穩定,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學員結構呈現梭型的特點。本科招生規模嚴重縮減已經成為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為適應農業經濟轉型和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現實,高校學生的培養需要按照層次結構、按照“精專深”原則培養,重點拓展職業能力培訓。其中,本科層面人才培養突出“精”度,重點在于突出對小規模本科學生核心基礎職業能力的培養,抓住核心精品課程內容的傳授和基礎技能的培養,按照精品思維打造基礎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碩士層面人才培養的關鍵在“專”度。在突出相關方向的廣度知識基礎上,需要加強碩士生研究方向農業以及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知識專業化的學習,保障其在實踐中能夠獨立解決農業經營管理中的難題,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博士層面則要有“深”度,這一層面需要掌握較為精深的復合專業知識,能夠獨立、系統、開創性地運用多學科交叉知識解決復雜、關鍵性問題,并形成開創和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潛在能力。

 

(二)搭建職業能力導向的交叉型課程體系模塊

 

需要按照農業經濟發展需要,改革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發揮農業院校學科特色優勢,搭建復合型人才培養平臺。目前,農業院校學科專業主要按照文科、理科和工程類設計,形成了農學特色專業、畜牧獸醫特色專業、食品科學特色專業等優勢學科。這種割裂雖然有利于培養專業人才,但是不利于培養適應性強、就業面廣的復合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培養需要打破這種割裂的學科分界,以農業經濟管理核心課程為基礎,整合全校其他學科核心課程優勢,將優勢學科資源按照專業需要設置為集群優勢平臺,并按照卓越式或者精英式教育模式重點培養,架構培養方案與崗位職業能力之間的橋梁。例如,農業食品經濟專業方向,重點培養方案以農業經濟管理系核心專業為基礎,實現農學系、動物科學系、食品工程系等學科核心課程交叉融合,并采取小班授課和專題授課方式,從食品產業鏈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進行相關課程的系統設計,搭建集群式核心課程體系平臺和配置師資力量供學員選擇。在學分設置上,除了通識課程、經濟理論等基礎課程外,還需要增設必修的農學類核心課程、畜牧類核心課程和食品工程類核心課程,滿足轉型時期農業經濟就業崗位能力培養的需要。

 

(三)建立職業能力導向的翻轉式教學模塊

 

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勇于創新、動手操作能力強,對感興趣的事物能夠激發積極性和投人精力,為此,需要采用靈活生動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的熱情。教師要革新教學模式,加強教師與學生互動設計。課堂改革就是要告別“課堂干講”“布置作業”“課后練習”的傳統三部曲,需要教師的課堂角色發生轉換,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等優質資源開展教學。教師的責任在于理解學生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學生在課前領取任務,自主學習并完成項目任務,通過師生互動、理論與實踐互動實現信息知識的綜合、凝練與傳遞。將課堂和實踐場地變成教師與學生互動場所,包括知識運用、答疑解惑、總結提升。

 

(四)完善職業能力導向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塊

 

要走出課堂、走進生產一線,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互

 

動。生產實踐環節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職業能力培養與就業崗位對接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教師和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重要環節。要通過走進生產一線,直面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促進學生消化吸收理論知識,通過理論與實踐互動增加學生對轉型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直面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職業能力。其中,農業經濟的經營者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主體之一,包括專業農戶、農業企業人員以及合作經濟組織成員。這一部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主要側重多學科核心知識的專題講解,需要根據經營者面臨的具體問題,有針對性地培訓。其次是農業經濟管理者,主要是省、縣、鎮(鄉)村等各級農業經營管理機構的從業人員或者服務人員,主要針對農業經濟政策、農業全產業鏈管理核心專業知識和核心技術進行專題講解。第三,農業經濟研究者和從事農業經濟職業教育的人員。這一層面主要是通過對農業經濟前沿理論、方法和交叉學科核心知i只與技能的系統培訓,使之成為推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和創新的重要主體,既要側重學員對前沿理論和知識跟進學習,也要加強這類學生的交叉學科知識的補充學習,提升其研究和指導生產實踐的能力。

 

參考文獻

 

⑴毛迎春,黃祖輝.中國農業經濟與管理學科的發展與趨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14-16.

 

[2]呂立才.我國農業高等院校農業經濟管理本科人才培養的非農化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14(3):22卜223.

 

[3J李萬木,謝明榮.應用型本科教育與普通本科和高職高專教育之比較[J].職業教育研究,2006(10):20-21.

 

[4]王雅鵬,楊濤,張岳君.農業經濟轉型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思考丨幾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1-5.

 

[5]史金善.新時期農業面臨的新問題和農業經濟學科的發展趨勢農業科技管理,2005(2):74-76.

 

[6]王守龍.復合型人才與專業創新型人才比較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70-176.

 

[7]鐘真,譚玥琳,穆娜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社會化服務功能研究一基于京郊農村的調查中國軟科學,2014(8):38-48.

 

[8]蔣乃平.對綜合職業能力內涵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1(10):18-20.

 

篇(7)

1密切關注市場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向

1.1進行人才需求定位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縱深發展,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市場需求仍在攀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其一,我國近幾年來迅速發展的產業結構需要,對專業經濟管理人才如物流管理、精算會計、財務管理等的人才需求不斷擴大。其二,我國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的股權改革不斷完善和深入,使我國企業管理不斷步入證券化市場發展的軌道,對懂會計和財務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進一步呈攀升勢頭。最后,在我國資本化進程改革過程中,如何參股,如何融資,如何使個人和企業利益最大化等等一系列的金融理財活動,需要越來越多的懂經濟的管理人才為之服務。

1.2針對專業市場,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雖然市場對經濟管理人才的需求數量不斷擴大,我們要滿足量的需求,但是我們仍不能放松對質量和知識結構的更高要求和對專業板塊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高校對人才培養必須更具有專業的特色,這也就要求我們更優化教學資源配置。普通本科類院校能否在社會上辦出特色學校特色專業,能否讓我們的畢業生很好和企業接軌,能否讓畢業生快速了解企業用人標準和技術要求,能否讓畢業生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與用人單位的企業文化相一致或匹配,這些都是我們高校人才培養和定位應考慮的問題。首先,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都要和錢打交道,所以在思想道德教育和信仰上應該有標準有目標,這樣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經濟形勢和誘惑下堅定信念適應經濟和社會需求;其次,我們還要讓我們的學生多層次化,使其既懂管理知識、又對某個專業領域熟知,又具有較強的市場把控能力,能讓學生在銀行、保險、證券、投資,互聯網等各個行業都具備一技之長,分級分領域設計培養方向,讓我們的學生成為隨時適應經濟發展需求,有目標有方向有職業規劃的高素質應用型經濟管理人才,這才是我們辦學的最高宗旨。

2把專業能力提升作為主線,設計合理的課程構架

針對前面所述的培養方向和目標,工商管理專業主要是以量和特色作為亮點,因此課程設置不僅要考慮畢業生就業的適應性,更重要的是,還要考慮畢業生在企業的職業崗位群的針對性。所以,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建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

2.1基于能力要求下的專業課程設置

工商管理方向的培養,應是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打造,筆者覺得應從三方面考慮:一是道德思想的培養,沒有堅定的人生觀和道德觀將會在紛繁的經濟誘惑中迷失自我。二是應有堅強毅力的訓練,做經濟和管理的人定力和體力都很重要,只有強大的定力才能在經濟危機或管理危機中保持清醒頭腦做出正確判斷。所以,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是包含很多內容的,也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能力環節。三是和用人單位共同研究制定理論和專業課程體系,認真設計課程順序,根據企業崗位群和行業特點組織和構建教學內容,使課程體系突出精煉、合理、有序、針對性強和課程信息量大的特點。

2.2分級分領域設置課程體系,充分考慮企業的崗位需求

普通高校就是為社會輸送實用型人才,工商管理專業更是如此,所以在普通高校的課程設置中要充分考慮到與社會和企業發展需要相結合,針對不同的行業的職業特點對高校培養的畢業生要進行充分的需求分析,把工商管理專業崗位細分(工業企業、銀行、保險、物業等),對物流管理、財務管理、物業管理、企業會計等專業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結合企業的崗位要求構建核心知識能力的模塊,融入專業主干課程體系。由于我們在校教學學時有限,構建專業教學模塊是一定要做到:第一,應把工商管理專業最前沿、最新成果、最新概念原理和操作技法不斷融入課堂教學內容之中。第二,要針對職業崗位內容的不斷變化、結合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經濟活動的不斷發展,及時對管理課程的內容體系進行修改,以便適應市場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第三,要認真篩選課程構架和內容,把知識性、應用性有效結合。

2.3注重職業資格標準的對照,加強“對證施教”的要求

管理人才培養應該既要求學生在校期間獲得正常的學歷畢業證書,同時課程體系教學中還要融入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內容,計算機等級證、會計上崗證、證券從業證、保險從業證等等都需要畢業生在教學階段考慮,這是他們走上職業崗位的敲門磚,對畢業生順利擇業能夠形成很強的競爭優勢,所以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設計上應充分考慮,或是設計一些選修課程讓有精力的學生加大學習寬度,提高學生競爭力,也為用人單位提供行業認可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4不斷深化實踐教學內容,加大校內校外實踐

工商管理本身就是實踐性非常強的經驗教學,在保證正常的理論和專業課堂教學同時,應加大校內校外實踐教,這樣學生才能從具體案例中摸索出有針對的管理理論,不至于理論和實踐相脫節,造成假、大、空。所以,應從企業職業的需要出發,突出重點行業的職業能力,加大校內實訓、校外實踐和畢業實習等環節,滿足行業對專業技術實際操作型人才的要求,同時在專業教學安排上應有案例教學,應安排大量實踐課程,還要有一學期進行頂崗實習。這樣才能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提供保障。

3建立適應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3.1以工作過程的實用性來設計工商管理各方向課程體系

由于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因此我們的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要隨著社會需求不斷調整。首先,我們要對社會經濟行業和職業需求崗位定位,這樣才能設計我們的培養目標和方向。其次,我們還要分析各行業這些職業崗位的工作過程,分解各個崗位的工作任務。最后,我們要以崗位任務來設計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和課程體系,以此來設計職業教育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的課程體系,這樣我們的教學和培養體系才具有針對性。具體實施應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先把各個管理崗位的職責和任務分解。第二,把分解的子任務所涉及的理論作為教學項目,以此設計課程體系和教學案例。第三,把崗位要求和課程體系結合起來設計教學考核體系和標準。通過這三步我們就能把企業和學校有效結合起來,培養目標更具體更實用更有針對性。同時,我們還可以加強校企合作,來彌補實踐教學師資的不足,這樣也可以讓學生提前接觸職業生涯,還可培養學生對職業的感覺,做好就職前的熱身運動。對企業而言,學生在企業實習的過程中也利于企業發現人才、選擇人才,也為企業節省了后期人力資源的培訓成本。

3.2基于工作過程的考核方法設計

對于學生和實踐教學的考核標準,應以職業能力作為考核評價學生的重要標準。考核方法應該多元化,在專業教學階段應以理論考試為基礎輔以實訓設計考核,即在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能力時,應以學校的考核評價為主,同時也要結合課堂表現、平時作業及測驗、實驗實訓及考試情況進行綜合的評價,但要注意模擬實訓、計算機操作、案例討論等實際操作的分值,加大過程考核的比重。在實踐環節考核要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即在考核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時,主要以企業對學生的表現考核為主,綜合評價學生完成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過程中的表現和成效。

3.3加強工作過程的工商管理方向的教材建設

為讓學生能在學習和工作中進行全真化學習,教材建設也是學校課程設計重要環節。工作過程的工商管理方向的教材建設主要考慮以下幾方面:第一,教材建設的指導思想要明確。在工商管理專業各個方向的教材建設中,教材是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我們首先要立足于本地經濟環境,突出本地企業和行業特點和特色讓教材框架和內容更具有實踐性和知識性,比如本地區建材行業較多我們就要加大建材行業的特色。總之,應以行業集聚群為導向為當地經濟培養更多的實用人才。第二,還要注意結合崗位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要求以及經濟專業知識、技術和方法的運用,與時俱進。第三,還應按照工作任務需要在教材的內容中設計一定的通過情景模擬、角色體驗、角色互換、案例分析的形式進行的金融專業技能訓練,讓學生能更好地融會貫通。

3.4加強工作過程的工商管理方向的師資隊伍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影院 |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加勒比hezyo黑人专区| 日本饥渴人妻欲求不满| 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app下载| jzzijzzij亚洲乱熟无码|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国产av国片精品| 国产av激情无码久久|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洪| 色欲av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 美女高潮喷水40分钟全程露脸|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毛多水多高潮高清| 在线观看无码av网站永久免费| 女人流白浆和喷水哪种是高潮| 18禁又污又黄又爽的网站不卡| 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软件 | 女人爽到高潮嗷嗷叫视频| 国产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激情视频|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厕| 三级做a全过程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碰免费上传视频| 又大又硬又黄的免费视频| 亚洲美女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日韩午夜福利无码专区a| 精品乱码一区内射人妻无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不卡| 女人脱了内裤趴开腿让男生摸| 草草浮力影院| 色五月激情五月| 强辱丰满的人妻hd高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