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6:16: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課標的育人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長期以來,關于語文及語文課程,彌漫著太多的不確定性,即便是諸如“語文是什么、語文教什么”等這樣一些語文教育的基本問題,都一直在爭執不休、莫衷一是,理論界如此,及至實踐層面,一線的語文老師當然也就無所適從、不知所往了。課程標準的出臺,在一定意義上緩解了這一矛盾,特別是2011版新課標的頒行。盡管如巢宗祺先生所言,新課標還有不少需“留待以后探討的問題”[1],盡管今后還會有更新版本的課程標準面世,但新課標還是讓我們看到了國家政策層面的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最新同時也是具有連續性的頂層設計和清晰思路。關于語文課程的性質與理念、功能與地位、目標與任務、實施策略與教學方式等等,新課標都一一明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有了新課標在手,老師們也許可以不必再理會“理論達人”那些令人目眩的說道,也至少可以抵擋一陣來自家長或社會焦灼心理的圍堵。可以確信,在新課標的語境中言說,在新課標的場域里觀察,在新課標的框架內踐行,照著新課標指示的方向往前走,沒錯的!
下面擬從基本理念、基礎目標、現實問題等三個方面談談學習新課標的體會。
一、語文課程基本理念的確認
新課標進一步明確了語文課程的價值追求,清晰了語文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新課標保留了原實驗稿關于“基本理念”的四條,但在具體表述上作了些許增刪與調整。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調整體現了幾個方面的取向:第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第二,進一步突出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第三,進一步突出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學國語言文字的運用,以及實施這一目標的基本環節和要素。這些值得我們仔細揣摩和認真領會。
“語文素養”的提出,是第八次課改的重大理論貢獻。新課標關于“語文素養”的表述有兩點發展:一是豐富了語文素養的內涵,在原有“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語言積累”“語感”“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基礎上,增加了“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內容,把“方法與習慣”納入素養的視野,體現了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規定性;二是明確了語文素養的“養成”理念,清晰了語文素養的形成途徑。新課標強調,實現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須“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而不是采用與語言文字教育平行外加的方式。這一表述,折射出語文素養“養成”的基本特征,如綜合性、基礎性、過程性、非線性(習得與發展并非一一對應的直線關系)等。當然,這些還有待進一步深化與拓展,但基本的方向不應迷糊。
新課標還凸顯了語文課程的價值引領與滲透,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明確指出“革命傳統”“愛國主義”“創新精神”教育是語文課程應有的責任。這些重要理念,有助于我們厘清對一些問題的模糊認識。比如,不久前曾有對語文教育“美德綁架說”的指摘和“全能幻想論”[2]的批評。前者認為,語文教育應當“去政治化、去思想性”;后者認為,價值引領是人文社會學科的共同任務,語文教育將此攬入懷里,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全能幻想。事實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言文字始終負載著人文內涵,語文課程的實施過程就是將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過程。學生的閱讀與表達,就是接收他人或傳遞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情感態度。因此,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的語文教育,必須承擔起一定的國家責任和社會義務,將愛國主義、傳統美德、創新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與知識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這并非語文課程的附庸或無奈,而是時代賦予語文的教育使命和文化自覺。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十年課改倡導的標志性理念之一。新課標在此也有幾個明顯變化:一是提出以“問題意識”替代“自主意識”;二是“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三是提倡學習方法的融通,例如強調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在老師中有一種觀點,認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不適合語文教學。我們通過討論,比較一致的共識是,離開語文的語境過于籠統地講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確讓人不明所以、不知所措,因而必須對這一理念作“語文化”解讀。比如“合作學習”的經典定義是:“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下這個定義的前提是:合作學習是小組共同解決某個問題。但語文的學習有其個性,語文教學中的小組學習可能在揣摩怎樣朗讀更好,可能分小組進行鑒賞,可能在討論某個問題,可能在分角色表演,合作的結果有時是“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有時就是一種體驗。這樣理解也許更加有助于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合作”[3]。
二、語文課程基礎目標的堅守
新課標下的物理課程是教師、學生、教學材料、教學情境與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就是說,課程是變化的,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究新知識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一部分,也是課程的建設者,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創新課程和開發課程的過程。
二、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側重點
新課標下物理教學不但重結果,更重過程,還側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重創新,重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重過程
(1)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過程是學生體驗物理的過程
讓學生體驗物理的什么?①體驗物理的自然科學性。②體驗物理的基礎性與工具性。③體驗物理之美。④體驗物理是一種文化。⑤體驗物理是一種思想。
(2)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過程是學生做物理,探究物理知識,發現物理知識的過程,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
新課標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自主性和獨立性,不再只充當知識的接受者。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的學習、操作、探索,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問題,與同學和老師合作交流、討論,共同發現新知識。
(3)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交往互動,感情交流的過程
新課標強調,物理教學,學生不能只做聽眾,必須動起來,要動起手來操作物理,動起筆來推演物理,動起腦來思考物理、發現物理,質疑權威,動起口來講物理,與同學、老師討論物理;物理教學要通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合作交往,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使學生學會交往,逐步建立積極和諧的人際關系。
2.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重個性
新課標強調,物理教學要以人為本,物理教師要關注學生,要教書育人!關注人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關注就是要尊重、關心、牽掛。物理教師在教學中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新課標認為,物理教學應該是學生愉悅的情緒和積極情感的體驗過程。物理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心,以及關注學生的道德和人格的發展。使物理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的過程。
3.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重創新
新課標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種創新是指學生在其原來知識基礎上的突破和發展,不是指科學家那種創造發明。物理教學應當成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發展的過程。物理教師要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在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的時候,大力鼓勵學生用與別人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鼓勵學生向教材質疑,向權威挑戰。
4.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重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物理思想是對物理知識和規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認識,是解決物理問題的總的策略。掌握一些物理思想和方法不但對學生學習物理有幫助,對學生未來走進社會后解決實際問題也很有用。物理教學必須有意識地滲透一些物理思想和方法。
5.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過程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新課標強調,物理教學要培養學生對物理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是要求我們教師要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熱愛物理,自覺地學習物理,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勤于思考鉆研等科學態度,使學生認識物理的實用價值和科學價值。
6.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重思想品質教育
物理教學要用物理家探索物理的精神去熏陶學生,培養學生熱愛物理探索物理的精神;以我國物理成就去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導學生做物理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三、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中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2011年12月,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戰略主題,教育部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完成了對《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的修訂,正式向全社會公布了修訂版新課標,這個新課標的出臺,是對過去10年新課改經驗的總結,也是對今后初中歷史教學、教材編訂的指導。修訂審議后的新課標,堅持了素質教育的方向,體現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精神,反映了審議工作的指導思想,既堅持了課程改革的基本經驗,又在遵循深化改革的方向上邁出了新的步伐,表現出德育為先、能力為重、與時具進、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等特點。
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該何去何從?還是那樣的照本宣科?還是那樣的死記硬背?還是那樣的唯分數至上?這些只能使我們的歷史課堂被時代所淘汰,使我們的歷史教學失去本應的意義。我認為我們初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地改革創新,進而能夠跟上時展的步伐,能夠適應課程改革和新課標的教學要求。
教書旨在育人,學校便是教書育人的陣地,而課堂教學就是教書育人的重要載體。課堂教學要使學生系統掌握適合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要發展學生的智力、體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學習;要培養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積極的情感態度,培養學生樹立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具體到我們的歷史學科,歷史課堂教學的基本任務應該分為四各方面,即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然而,在我們教學實踐過程中,學校、學生、家長、社會對歷史學科的重視程度大打折扣。
現實已然是這樣了,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卻完全可以改變自己,我們不能等著讓現實來適應我們,我們應該在現實中去提升自我,進而營造出與我們有利的環境。所以,我認為想要提高歷史學科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就要先從歷史教師和歷史學科自身入手加以改進,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們更應該重新審視一下自己本身,以及自己的教學。
作為歷史教師,我們不妨來重新思考一下這樣幾個問題:什么是歷史?歷史課要教給學生些什么?怎樣上好歷史課?
關于什么是歷史的問題?更多的人都簡單的認為,歷史就是過去的事情,離我們現在是很遙遠的。
其實不盡然。我們不妨先從“歷史”這兩個字說起。“歷”在甲骨文中的寫法為“”,表示腳趾走過一片田地,引申為經歷、經過的事情,歷程。“史”在甲骨文中的寫法為“”,表示用手記錄所獲得的獵物,掌管文書記錄的人,引申為史官。由此可見,“歷史”指的就是過去的事情。然而,這個“過去”卻是相對的。試想,我們從現在的角度去看過去,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歸為歷史。那么,我們也穿越一下,站在未來角度來看現在呢?“現在”就不是歷史了嗎?所以,我們如果把歷史僅僅停留在過去的范疇之內,恐怕就要偏離了歷史的真諦。真正的“歷史”,應該是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的總和。
既然,歷史不僅僅是過去的事情,所以,我們的歷史課也就不能只停留在歷史史實的羅列上。唐太宗曾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所以,我們也要讓學生做到“以古為鏡”,我們要通過歷史課教給學生以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讓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能夠明白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該怎么去處理、該怎么去做,真正的做到“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怎樣上好歷史課?可能更多的歷史教師都思考過這個問題。而我要說的是,既然“歷史”不僅僅是過去,那么,我們歷史教師就應該站在“未來”的高度上去講“歷史”;既然“歷史課”是為了讓學生“以史為鑒”的,那么,我們歷史教師就應該教給學生怎么去“鑒”。
首先,我們要引導學生重新認識“歷史”。不要把“歷史”僅僅停留在很古老、很久遠的過去,更不要把“歷史課”認為是沒有一點時代感、更沒有任何的現實意義的課程。我們要努力改變他們這種片面的認識,要讓他們對歷史有一個科學公正全面的認識,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次,我們要守護好自己的教學陣地——課堂。對于任何一個教師來說,課堂都是他展現自我、體現價值的陣地。別人可以輕視“歷史課”,而我們決不能輕視,因為這是我們學科生命之所在,根本之所在,我們要用課堂來體現自己的價值,“歷史”的意義。要守住這塊陣地,就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超強的專業能力、高尚的專業素養。我們要努力掌控好課堂,用自己的教學和魅力來征服學生,占領課堂,進而實現我們教師自身和學科的價值。
第三,我們要注重學生思維模式的培養。歷史雖然是文科科目,但它同樣需要學生有相應的思維模式。我們的歷史教學要讓學生能從歷史史實、歷史現象中提煉出對自己現實生活、學習有用的東西來,讀史使人明智,我們要通過歷史教學達到教育學生,啟發學生的目的。所以,我們要在教學中去鍛煉學生的分析、總結、發散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模式。
關鍵詞:新課標;素質教育;教師素質;提高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0-0095-02
一、中學新課標的推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成就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慢慢走上了模式化的軌道,面對日趨多元化的社會,我們的教育卻一直在以應試為手段,以標準化為目標,向未來培養和輸送一批批會背書、會做題、但與社會發展脫節的“應試型人才”,中學教育的實質是基礎教育,但在現實中實行的是不折不扣的應試教育,“背死書”、“滿堂灌”、“嚴管理”、“強訓練”。我們一邊批判,一邊學習、效仿,并力圖把它發揮到極致。“衡中神話”、“黃岡神話”、“洋思經驗”都有著應試教育的影子,強調統一性、嚴格性、規模、速度和效率,全民化的應試教育,是后集權教育思維的標記。考試成為政治修辭的技巧訓練。2009年河北省在全省范圍內推行中學新課程標準,為中學注入了素質教育的一絲活力。中國傳統教育強調“學生要乖”。乖,意味著對現有秩序和知識體系的默認和服從,把本來具有無限想象力的頭腦模式化了。新,課程標準的最大優點是力圖拋棄模式化思維。新課程標準重視思維過程、重視思維方法的科學訓練。新課程標準改善了師生關系,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滿堂灌”、“一言堂”、“家長制”,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在講臺下昏昏欲睡。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從盲目的講中解放了出來,學生從盲目的學中解放了出來,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提高了學生在社會中的競爭優勢,而且也為他們在就業和事業發展上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
二、關于素質教育的思考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啟發了我們關于素質教育的思考,真正的教育是什么?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品質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關于能力培養,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以學生為主,相信學生,把時間還和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最大的尊重和信任,讓學生在學習上有足夠的自由,有足夠的思考空間,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不僅可以快樂地學習,而且學會了計劃,善于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他們的自主設計能力增強,自我規劃優勢明顯提高。關于個性發展,素質教育下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應極力創造讓學生敢想善想、敢問善問、敢做善做、敢說善說的課堂教學環境。非智力因素在智力開發、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都能促進智力水平的提升,用智力水平的提升來促進非智力水平的發展,把智力開發和非智力因素培養結合起來,使學生智力活動水平與非智力因素水平協調發展,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三、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變革
新課標實施前,關于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爭論很多,但對于我們一線教師來說,猶如霧里看花,籠統而又模糊,看似正確又不知如何下手,新課標的實施,為中學一線教師提供了實踐的舞臺,讓我們看到了素質教育的方向,讓我們開始觸摸到了教育教學的規律,隨之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也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積極的變化。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成為中學教師主動要做的工作。
1.領會課程標準,落實課標精神。國家實施新的課程標準,是指導教育教學的一面旗幟,它的提出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充分醞釀、反復實驗總結出來的,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課標》以新的理念和視角,多方位、多角度構建了一個新的教學體系。三維目標的提出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體融合,提高了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和諧發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加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習方式、主觀發展;課程目標詳實地對各學段學習內容提出了具體要求;在實施建議方面既注重了指導性,又具備了靈活性,作為一線教師,必須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深入領會其精神內涵,并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用心貫徹執行。
2.鉆研文本知識,大膽實現整合。新課標下的教材版面繁多,內容各異,校選自主性強。但無論是哪一種教材,作為教師都必須深鉆細研、吃準、吃透。每一堂課都要精心構思教學課案,巧妙設計教學環節,深悟領會文本中主旨,認真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把文本中蘊藏的知識、智慧、神韻、力量充分挖掘出來,讓每位學生從中學到知識,培養能力、啟迪心智,受到教育。同時教師又不拘泥于文本,努力向更廣闊的領域開拓視野,敢于把文本知識同社會實踐相結合,完全拋棄傳統的照本宣科,打造一堂堂思維深刻、內容豐富、視野開闊、多元參與、極具個性的高效課堂。
3.關注師生關系,張揚學生個性。九零后的學生個性較強,思維多元,愛好廣泛,不拘一格,教師必須認真分析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到因人而異、寬嚴相濟、對癥下藥,表揚與批評、獎勵與處罰、溝通與交流、學習與休息有機結合,尊重其人格,尊重其個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因為這些往往也就是學生他們今后的人生轉折點。而善于觀察學生行為的老師一般也會和學生進行心靈上的交流,這有利于學生的人格個性發展。在課堂上,老師并不只扮演著老師的角色,另外還有組織者、參與者、實踐者、合作者、交流者、指導者、促進者和評價者的角色,以及管理者角色等多元整合的教師角色。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 科學課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44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對小學科學課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已經成為當前小學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 對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小學的科學課教育中,主要側重于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而不是單純地停留在對于知識的傳授上。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一定要重視教學的過程,而不是只關注教學的結果或者是考試成績。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小學教育就是培養其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的養成過程,因此,在科學課的教育中,過程是非常有意義的。比如,在講授解決野生動物一課時, 如果只是簡單地利用課堂的時間給學生講述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還一定達不到對學生思想情感價值以及能力的培養,只有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搜集的資料過程中,對這一課時內容有大致的了解,再由老師進行講解,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情感得以升華。
2 課堂教學模式的多樣化
2.1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的科學課教學中,老師一定要努力營造一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相對自由的課堂環境中,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科學課是一門實踐性和科學性較強的課程,因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知識,發現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般來說,老師在上科學課時,可以采用下面幾種方法:第一,探究發現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不斷地發現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洞察能力和創新能力。第二,實驗探索法。由于科學課是一門比較靈活的學科,因此,在課堂上,會經常涉及到實驗,老師可以在給學生做簡單的演示之后,讓學生親自做實驗來驗證書本上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讓學生能夠加深對知識的記憶,還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第三,小組討論法。在課堂上,老師可以按照自由組合或者前后桌組合的方式對全班同學進行分組。老師根據即將要學習的課程提出一個問題,然后讓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互相的討論,通過查找資料和做實驗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并且將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等到正式上課時,再由老師幫忙解決。采用這些方法,不但可以緩解緊張、枯燥的課堂氛圍,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共同合作能力,讓學生在科學課堂中,真正體驗到科學帶來的樂趣,從而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2.2 創新學習方式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因此,老師一定要鼓勵學生進行自學。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畢竟還是孩子,雖然在很多方面都還不懂,但是,他們卻有一顆很強的好奇心。因此,老師可以將這個作為出發點,在科學課堂上,利用一些道具,創設新鮮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接觸這些新鮮事物之后,從好奇心轉變為對知識的探求欲,從而實現對課本知識的自主學習。第二,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科學課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給學生介紹學習方法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且可以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第三,讓學生去嘗試。在還未進行下一課的教學之前,通過布置問題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學生在經歷過回答錯誤地失敗之后,就會逐漸的養成提前預習課文的習慣,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學生了自主學習能力。
2.3 加強學生價值感和情感態度的培養
對于小學生而言,還處在一個心智各方面未發育健全的年紀,還需要老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雖然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對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小學老師在進行科學課的課堂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要理清各方面之間的內在聯系,將蘊藏在知識結構內的學科知識整理出來,然后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小學科學教師一定要將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載體,逐漸地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將“教書”的這個過程真正變成“育人”的過程。
2.4 拓展課外知識
在小學的科學課教學中,一定要樹立“大課堂”理念,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也要多多閱讀課外知識,不斷地充實和豐富自身的科學知識儲備。由于科學課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課本內容更新速度較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有些課本知識也顯得比較落后,因此,一定要依靠對課外知識的搜集,將生活的活水引進課堂。只有這樣,才能讓科學課更加的貼近生活,并且變得更有趣,學生也會更愿意上這門課,在老師和學生的互動中,學生也增加了對老師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老師和學生一起共同感受成長的快樂,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的科學教育而言,既要讓學生真正學習到知識,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此外,老師也應該不斷地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創新教學課堂,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卓.新課標下做好小學科學課堂實驗初探[J].現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2013,(10).
[2]何福杰.新課標下小學科學課的教與學[J].吉林教育:教研,2011,(11).
[3]薛建高.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有效辦法[J].小學科學,2011,(4).
第一古代詩歌鑒賞運用對比閱讀對意境進行考查。第二名篇名句的默寫考查在理解和記憶兩個方面進行考查,難度加大。第三文學類文本閱讀選取了與課本《邊城》有相似點的《鞋》。第四成語考查了三個近義成語的填空,難度降低。第五語言表達題是圖表說明題是一個春游活動的構思框架,既要讀懂又要想象,難度有所增加。第六文言文閱讀考查了近幾年未考的斷句。
縱觀今年的高考試題,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一、試題選材來源社會現實,緊貼生活實際。現代文閱讀緊扣食品安全問題,體現社會熱點。銜接題緊扣2014年馬年設計;病句設計采用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做素材。語言表達以學生春游活動來設計。這些試題的選材,緊扣現實中鮮活的元素,圍繞在學生周圍,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二、試題設計緊扣時代脈搏,時代氣息濃郁。實用文類閱讀緊扣愛國典范、科技先鋒的人物設計;文言文閱讀取材于“二十四史”中極具教育意義的歷史人物傳記,體現了優秀人物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的報國思想,緊緊扣住了時代的脈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融合,試題設計上堅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把立德樹人的目標落實于課程改革之中。
三、試題考查注重學生能力,表達要求明顯提高。2014年高考語文試題明顯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新課標要求的把基本知識要轉換為基本技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對問題的分析認知能力等,注重語文的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文學類文本閱讀(4)是一個開放性的試題,要求學生用理論說明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實用類文本閱讀(3)(4)在注重學生能力的同時,也在人生價值、時代精神的探討上對學生進行考查。語言文字運用中(16)(17)考查了學生把語文知識轉化為聯系實際、深入思考、探究問題、解決生活實際的能力。2014年寫作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多樣性的選擇,為每一位學生創設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四、試題內容突顯課程特點,注重學科品質培養。語文課程的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2014年高考試題突顯了大語文觀的課程特點,在試題內容的選擇上注重了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閱讀題充分注重了語文學科品質,“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寫作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關注人生,重視學生的發展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2014年甘肅省高考語文試題以學生發展為主線,統籌了德育和語文以及課標、教材、教學、考試等環節,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新課程改革理念,充分發揮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基于以上的幾點變化和思考,對語文教學提以下幾點建議:
1.教學要倡導“大語文”觀,要發揮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不能局限于必修和選修的課本內容,要走進課本找方法,更要能走出課堂會應用。陶行知先生說“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要把語文教學和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學生成長、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相結合,充實精神,完善人格,提升境界,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促使學生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2.加強閱讀教學,注重對經典的 閱讀和感悟,提高閱讀能力,接受文化的熏陶。通過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訓練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內容、理清思作品思路、概括作品要點的能力,領悟作品內涵,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了解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意識和審美取向。從而訓練學生觀察社會、豐富情感、感悟生活的能力,通過閱讀學習構思、選材、語言、結構等寫作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
3.語文教學要發揮育人功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家劉彭芝說:“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讓學生學會做人。”語文課程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重點,統籌德育與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獻身科學、促進文明的品格。梳理和萃取優秀的文化傳統,提煉思想精華,寓教于文,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重視人文精神培養和善美靈魂的涵育,感知人性之美,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一、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教學過程中的人文情懷
語文素養的培養,人文情懷的增強,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那么,怎么才能獲得內涵豐富的語文素養?必須注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性。從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編排的主題來看,閱讀鑒賞是這套教科書的主題。閱讀的課文,課文分單元編排,以名家名篇為主,單元的組成兼顧文體和人文內涵。從全書的要求看就可以看出,重點無疑落在:感悟語文的生命情懷。比如,教材精選唐詩宋詞經典篇目,將我國古代文學的精髓收入囊中,讓學生既品味了李白詩歌的雄奇豪放、飄逸不群,又感受到了杜甫詩歌的沉郁頓挫,同時又體會了辛棄疾詞風的豪放與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浸染,弘揚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那又如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這就要求必須做到“教書”與“育人”的統一。語文教師教學生“文”,對學生加強語文基礎的落實、訓練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同事也應當重視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解題方法的指導。但是深入貫徹“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樹立鮮明的“育人”目標,講“教文”融入“育人”,高度重視對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情操和文化素養等人格修養方面的提升,更是語文教學的主旋律。離開了“人”的培養去談“文”的賞析,就失去了教師工作的一個制高點,也就失去了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
二、培養學生的語文生活化意識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理解高中語文新課標,應注重培養學生應用語文的能力。文學創作的原材料就來源于生活。語文離不開生活,學習語文就是為了在生活中廣泛地運用語文,服務于生活。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認為要讓學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見,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學生生活,這是“根”。新課程標準更是強調語文走向生活,注重學生語文生活化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學習語文,很好地掌握語言交際的規范和基本能力,并且應用于生活,讓學生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實現自我價值。
由于文學藝術的欣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對美的發現、追求和創造充盈在社會的每個角落。為此,新課程理念不僅強調了語文應用的重要性,還從課堂教學的基本任務與美的本質作用出發,按照學生的審美要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全國著名語文教師鄔建芳在講授《再別康橋》時,用詩情召喚詩情。獻課流程大致流程如下:首先,在纏綿悱惻的懷舊旋律中深情依依地吟誦起了自己的詩作《云彩》和《金柳》。其次,鑒賞評點,再現生活,走近詩人,品味詩情畫意。再次,寫作小組的同學們在配樂聲中吟誦了自己即興創作的短詩《愛、自由、美》、《虹》和《星輝》。最后,師生共同吟誦,聲情并茂地將美推向極致。鄔老師“用詩情召喚詩情”,其背后涉及的審美教學理念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精神,正式這種召喚式的欣賞,喚起了學生對語文的審美感知能力。
三、堅持基礎課程的學習和校本課程的開發這一雙線模式
高中語文課程的開設在兼顧課程基礎性的前提下,應適當強化學生這一學習主體對課程的自我選擇性,學校應當開發多樣性的校本課程供學生學習。在理解這一理念時,我們必須注意:堅持基礎課程內容的學習為主導這一基本理念不動搖,同時尊重校與校之間生源結構的差異性,學生學習主體的差異性,開設校本課程,爭取讓教材的編排做到審美情趣與應試考點的統一,為每一個學生創設屬于他們自己的閱讀空間,促進不同學生思維品質的構建,推動學生的個性發展。縱觀普通高中n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全套教科書包括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5個系列,其編排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未來社會生活所必需的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審美情趣。語文課堂不僅僅應當重視這一基礎課程的教學,同時還應當堅持《選編》的閱讀、《節選》的教學、“紅學”專題講座等活動的開展,真正實現,雙線并進的教學模式,讓語文課堂既實現對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也讓學生能夠通過這些閱讀欣賞活動感知祖國豐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