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效生態農業

高效生態農業精品(七篇)

時間:2023-05-31 15:10: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效生態農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效生態農業

篇(1)

1.1農業標準化體系不斷健全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之一,我市近年來著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力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管理的軌道。全市已制定省、市農業地方標準19項,省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4個,涵蓋了園藝、糧食、水產、蔬菜等主導產業和特色農產品。努力推行品牌戰略,推動農產品向更高層的發展,全市共有21件農產品注冊了商標,獲江蘇名牌產品稱號2個。農產品質量論證步伐加快,5個農產品獲國家有機食品認證,8個農產品獲綠色農產品稱號。

1.2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為了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建立起“政府投入為導向,鎮村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農業多元化投入機制。全市各級投入資金達4.56億元,先后完成沿江大堤防洪工程、長江防護林工程、8條骨干河道疏通工程及一批重點農田水利工程。改造中、低產農田652hm2,加上沿江一帶新建各具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區20多個,構建了揚中現代農業的新格局。

2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發展現代農業理念落后目前我市多數農戶習慣于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管理經驗,對高效農業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緊迫性認識不足,缺乏市場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和品牌意識。滿足于自產自銷的傳統農業生產經濟模式,缺少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系統培訓,應用先進技術成果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

2.2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加重隨著農藥、化肥的大量施用,農村生活垃圾、污水不合理排放,以及飼料添加劑、生長激素、防腐劑等化學合成物質的普遍應用,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不同程度形成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等各個層面的污染,農村水源部分地域有害物質殘留超標,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到挑戰,影響城鄉居民的消費和健康水平。

2.3農產品缺少品牌形象功能效應農業標準化普遍存在重標準制定,輕標準實施,致使已有農業標準推廣范圍不大,建設速度不快,科技含量低,標準化程度差。目前農產品經營分散,規模偏小,大多農產品檔次低下,知名品牌不多,馳名商標尚未實現零的突破,制約市場有效競爭力。

2.4農產品精深加工滯后近幾年的農業生產實施表明,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農業結構的調整。無公害蔬菜是我市地方農業特色產業,目前仍然以鮮銷和粗加工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成為產業鏈上的薄弱環節。由于農產品科技含量低,資源利用率低,極大地影響了農產品的加工轉化和附加值提高,影響了農業增收,農民致富的步伐。

3加快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的對策

3.1創新機制,培育主體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要以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堅持“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原則,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檔次。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提高農民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中的組織化程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建立市場化運作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促進農業資源向優勢產業集中,提高高效生態農業規模化水平。

3.2依靠科技,提高質量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利用傳統農業精華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必須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發展新路子。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應用為重點,實行產學研相結合,開展科技攻關,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科技貢獻率和投入產出率。依托我市實施農業部新時期農民培訓工程和江蘇省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為抓手,加強對農戶的科技培訓,造就一大批具有現代農業素質的新型產業農民。

3.3改善設施,營造環境堅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方針,根據我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大力實施生態農業示范工程、平原綠化工程、沿江防護林工程,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繼續以重點水利骨干工程為重點,帶動面上農業基礎設施改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發展后勁。以開展農業污染源調查為契機,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控制力度,保持生態平衡,實現生態安全,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社會經濟發展路子。

篇(2)

(一)少取多給,保障農業發展資金

現代農業投入大,產出慢。為保障現代農業投入,集團采取“少取多給,放水養魚”的方法,留足農業發展所需資金。近幾年來集團每年農業投入都超過10億元,已經完成近40萬畝糧田設施建設,基本實現路渠硬質化、條田林帶網格化。實施了3個農機三年更新計劃,農業總體機械化水平達95%,糧食人均管理面積提高到300-500畝。建成首個萬頭奶牛場,人均養牛達到70頭,成乳牛單產達9000公斤,第二個萬頭奶牛場正在建設。已建成3個5萬頭規模豬場,新建豬場人均養殖出欄數近1500頭,水產生態標準化養殖改造已完成70%。建成3萬畝設施菜田和日產45噸食用菌工廠,二期日產80噸項目正在建設。上海鮮花港建成現代化的溫室36公頃,組培中心3600平方米,已形成年組培種苗1億株、切花500萬枝、盆花110萬盆的生產能力,做到一年四季觀賞花和商品花不斷。

(二)頂層設計,壯大農業產業規模

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農業資源的生產潛力,在2011年4月,集團制訂了現代農業發展“五三”計劃,即三年內,一是在掌控糧食資源上實現突破,培育“百萬噸”糧食產業;二是在生豬養殖上有突破,培育“百萬頭”生豬產業;三是在服務全國奶牛飼料供應上有突破,培育“百萬噸”飼料產業;四是在蔬菜供給保障上有突破,三年內實現上市蔬菜50萬噸;五是在種源農業上有突破,成為國內有影響的現代農業種源基地。“五三”計劃得到市委市府領導高度關注和重視,計劃得到全力推進。2012年,糧食與飼料實現銷售134萬噸和114萬噸,提前一年實現了兩個“百萬噸”計劃。生豬上市73.8萬頭,蔬菜銷售39萬噸,稻麥種子銷售9.2萬噸。

(三)科技支撐,提升集團農業核心競爭力

集團所屬各專業化公司與上海農科院、揚州大學、上海水產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上海奶牛研究所、上海優質稻米工程研發中心、上海花卉工程研發中心等科研平臺,不斷提高科技水平,生產水平全市領先。2012年,市郊農場水稻單產621公斤/畝,麥子單產453公斤/畝,分別比市郊區縣平均畝產高55.6公斤和186公斤。上海農場生豬料肉比控制在2.9:1,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0%。能繁母豬生產商品豬達到22頭,比全市生產水平要高出4頭。奶牛成乳牛單產達到8.8噸,處在南方奶牛飼養水平第一位。奶牛凍精銷量占全國20%的市場份額。花卉產業化、種質研發、設施化處在全國領先水平。

(四)注重生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集團始終把生態環境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放在首位,大力推進種養結合,促進畜牧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持續推進高效低毒農藥的使用、秸稈機械化還田和綜合利用、農田林網建設、中小河道疏浚,綠化、美化、凈化農場的家園和田園。農場風貌成為都市生活的一道亮麗風景,打造了“上海鮮花港”、“海灣國家森林公園”、“都市菜園”、“農墾博物館”、“奶博館”、“漁家樂”等一批具有觀光、娛樂、住宿、餐飲功能的景點,舉辦了“葡萄節”、“豐收節”、“蔬菜節”和“郁金香展”等特色活動,體現了把工廠化、裝備化、產業化與教育、娛樂、休閑有機聯系起來的“接二連三”的都市農業特征。

(五)關注民生,實現現代農業的和諧發展

職工住房困難一直是農墾企業最大的民生問題。2012年集團制定了《上海市郊農場危舊住房綜合改造實施方案》,計劃拿出18億元資金,通過散戶點異地重建、建成區非成套化改造、單位租賃房整修等方式,逐步改善8902戶農場職工的居住條件。通過解決農場和職工的后顧之憂,使之更安心、更專心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實現現代農業的和諧發展。

二、下一步打算

作為國有大型食品企業,光明食品集團將抓住當前農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圍繞集團“學習雀巢、對標中糧”和“突破千億、保二爭三”的戰略目標,樹立信心,積極應對挑戰,奮發進取,做強做大光明現代農業,服務上海和全國“三農”,為全國農墾和上海市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進一步壯大產業規模

以高效生態為目標,致力于建設種養循環的現代生態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水平。持續深化發展現代農業“五三”行動計劃,不斷提高集團農業在上海市主副食品供給中的份額、地位與影響力。打造一批以“光明”冠名的農業行業龍頭企業,力爭培育形成百億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80億級龍頭企業1家、50億級龍頭企業1家。到2015年,集團現代農業營業收入突破200億元。

(二)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積極開展高產栽培、良種研發繁育、農業新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預警防控、土壤綜合改良、農產品加工、精準農業、信息化管理等農業科技項目。加大種源農業發展力度,加強與國際、國內農業研發部門和大專院校的合作與交流。用信息化的技術手段解決在供應鏈、加工鏈、產業鏈、價值鏈中的瓶頸問題。

(三)進一步加強市場建設

深化以市場為導向、品牌為核心、產加銷一體化的農業經營發展模式轉型,強化農產品市場營銷、品牌和網絡建設。再打造1~2個國家級和3~4個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充分利用集團龍頭企業集群集聚發展的帶動能力,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建設和運行好西郊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打造核心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強各通路渠道資源的挖掘與協同。

(四)進一步提升農業品牌形象

每個行業都要有一個品牌,并且隨著專業化的整合,對同類產品的品牌也進行整合,突出一個品牌,并以品牌來引領消費。在品牌建設方面,堅持“食以安為先”,牢牢把握住食品安全這根企業生命線,狠抓食品質量安全,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認證,嚴格農產品和農用物資的準出與準入制度,建立和完善米、菜、肉、奶產品質量電子追溯體系,確保為市民提供安全、優質、健康的農副產品和食品。

(五)進一步拓展農業資源空間

篇(3)

浙江高效生態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

我省各地自然環境與農業生產的方法和過程不同,農業技術經濟發展水平也各有差異。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必須從當地實際出發,適應技術進步和資源能源循環利用的要求,認真總結探索有效的生產經營模式。

(1)空間協調模式。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根據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按照農產品的適應性,把農、林、牧、漁等各業生產在平面或立體空間上進行科學搭配和布局,使土地資源在平面和立體方向最大化,使空氣、光能、生物種群等得到充分利用,從而增加農產品生產的載體,優化農業生態環境。具體可分為空間種植模式、空間養殖模式和空間種養模式三種:空間種植模式是根據農作物間的互利共生,建立一個空間上多層次、時間上多序列的產業結構,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如農作物間作、套作和輪作模式等。空間養殖模式是在一定空間內養殖動物的層次配置,或在一定時間內的生產有機配合。常見的有:陸地立體圈養模式(如雞舍上層、豬舍下層、魚池底層)組合、水體立體養殖模式(如鴨上層、魚下層、珠蚌底層)組合。空間種養模式,則是在一定空間內栽培植物與養殖動物按一定方式配置的生產結構。如稻――魚共生組合、稻――鴨共育模式等。

(2)時間利用模式。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因此,時間也是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源。時間利用模式根據各種資源、有關農作物和動物的時間節律,采用栽培措施和工程技術等手段,巧用天時,合理利用時間組合和季節更迭,以實現生產項目周年合理搭配,最終獲得效益的最大化。一是時間結合模式。把不同的農作物或同作物的不同品種,按其各自不同的生長時間進行科學合理搭配,使前后茬盡量結合,以便多季多次地生產出產品,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用。二是時間輪換模式。根據恢復和提高土壤肥力,防除病蟲雜草危害,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的需要,在一定時期內,對同一田塊按一定順序,逐年輪換種植不同作物的復種方式。如水旱輪作,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輪作等模式。三是人工季節調控模式。為利用農產品供應的季節差,通過人工環境控制手段,營造滿足作物(動物)生長發育所需的客觀條件,這樣可以增加特別是在自然條件不適宜的條件下,增加農業產出,保障市場供應。

(3)物質能量循環模式。這是按照生物鏈和能量鏈的流動而設計的生產模式。它根據生態學原理,在一個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構成的生產體系內,充分利用生物之間、生物與自然界之間存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的關系,運用系統內外的能量資源,科學有序地調度,推動包括廢棄物在內的各種物質和能量的經濟轉化,實現農業增值。具體為:一是種植業內部鏈式循環。主要是指在作物及食用菌等生產體系中物質的多向循環利用。如大田作物秸稈、棉籽殼等用作培養食用菌的原料,食用菌產后留下的菌渣和廢物再作大田肥料等。二是養殖業內部鏈式循環。主要利用畜禽養殖中產生的糞便廢棄物,作為其他畜禽、漁業養殖的飼料或營養材料,實現廢物利用良性循環。三是種養業結合鏈式循環。這種循環在種植業和養殖業之間發生。一般有畜禽――漁――作物食用菌循環、禽――畜――漁――果循環等。四是種養沼三結合鏈式循環。利用沼氣厭氧發酵等功能,連接種養有關環節,既產生能源,又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等。

(4)要素集約模式。這種模式是充分考慮土地、勞動、資金、技術、能量等單方要素或多個要素之間在功能和數量上的相互關系,使各要素互利共生、協調發展,提高自我組織能力,增殖自然資源,維持高質效益,形成持續穩定高產的多元化農業。

(5)功能拓展模式。農業具有生產、生態和生活功能。在農產品市場約束日趨嚴重的情況下,要求農業在生產糧食等大宗農產品、滿足社會食品需求的同時,發揮涵養水源、防止洪澇災害、處理有機廢棄物、凈化空氣、提供綠色景觀等美化環境功能,發揮提供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增加收入的功能。當前,農業功能拓展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依托原有現代農業園區、高效生態農業基地等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開發“農家樂”游樂活動,突出野趣、樂趣、閑趣,提供科普教育、度假、休憩、游樂、就餐、住宿等服務,提供親近自然、感受農村氣息的休閑觀光場所。

高效生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劃分不是絕對的,而且在實踐中,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也不是單一的,而是以某種模式為主導,其他模式兼而有之,優勢互補,混合發展,以達到資源配置最優化、效益最大化。

高效生態農業的推進機制

從浙江實際出發,今后一個時期要著力構筑六大機制,加快建成高效生態農業的產業體系。

(1)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構筑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機制。工業生產的最大特點是生產過程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產品形態的整齊劃一、產品質量穩定可靠。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效生態農業最重要的屬性。借助工業化理念,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最關鍵的就是要把企業化的質量管理模式引入農業領域,實施標準化生產。一是完善標準化制度。建立一套與名牌產品相適應的質量管理制度和辦法,通過標準化的手段來規范從種子到加工、包裝的全過程,生產出外觀統一、內質良好的優質農產品。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內先進標準,廣泛引進、推廣國際通用的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技術以及良好的管理規范,鼓勵生產經營者積極爭取相關認證,取得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入場券”。二是全面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以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產品認證,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認證為抓手,建立一大批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全面推行標準化模式圖、生產檔案記錄等,形成穩定的農產品質量生產基礎。三是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備、服務便捷的原則,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網絡和農業質檢機構,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全過程的監測,形成政府管理和市場約束的“倒逼”機制,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

(2)培育創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構筑龍頭帶動機制。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是由生產經營主體的素質和組織形式決定的。我省人多地少,傳統的農戶多,其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難以與市場對接。必須以組織化、規模化為方向,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批發市場等適應產業化要求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新組織形式,一頭對接市場,一頭連接農戶,形成“龍型”的生產經營體系。一是加速土地規模經營。根據“自愿、有償”的原則,依法合理引導土地經營權的有序流轉,擴大農戶經營規模,發展訂單農業,形成集中連片種養的條件,便于基礎設施改善和設施農業發展,吸引資本、技術等要素投入。二是以專業合作組織為載體,引導農戶自主聯合。加強農業合作文化建設,扶持和幫助農民走合作的路子,根據農田、園地、林地等資源優勢和不同的區域生產特點,在相對集中的區域內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組織形式。三是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擴大合作。在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的同時,把重點放在帶動功能的發揮,放在建設與農戶的連接機制上。大力發展“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形式,促進龍頭企業壯大與農民增收相協調,避免企業與民爭利,實現農企互動、優勢互補、產銷對接,形成帶動規范生產、促進農戶增收的組織機制。

(3)加快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構筑農業科技促進機制。科技是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它不僅包括生產技術,還包括加工、貯運、種子種苗、種養模式等技術,不僅包括技術本身,還包括創新推廣技術的能力。一是要明確技術創新和研發重點。科技開發不應為技術而技術,而要提高有效性、適應性,重點解決生產實際中的重大問題。加快研發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先進適用技術和技術模式。加強科技協作攻關,力求在種子種苗、農產品精深加工保鮮、標準化、質量安全、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開發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要實行技術研究和應用的對接。生產實際中的技術問題能及時反饋,并得到科研部門的及時響應。科研部門的研究成果能及時得到生產部門的示范和推廣應用,提高轉化率。其中,很重要的是根據農業區域化布局的要求,完善農技推廣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技組織及人員素質,創建高效的農技推廣服務平臺。三是要提高農民應用科技的能力。加強農民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增強專業技能和吸納現代科技的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普及。

(4)全方位暢通農產品物流,構筑市場拉動機制。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從根本上講要反映市場的需要、體現競爭的要求。因此,必須根據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選定農產品目標市場。一是要加強農產品市場研究。既要系統調查現有農產品市場,詳細了解需求情況,包括需要的品種、數量、檔次和流通渠道等,還要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和未來走勢,進行市場方向、營銷策略和銷售渠道研究。二是要大力發展現代市場營銷業。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建立以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發揮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行業協會(農產品出口企業協會)和專業大戶的市場營銷作用,積極培育農產品流通、農村經紀人隊伍和營銷大戶,規范農產品流通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構建集約化、系統化、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農產品市場營銷。三是加快農業“走出去”。把開發要素市場與開拓產品市場有效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運用資本經營的辦法,把我省的資金、技術、品牌、加工、管理和種子種苗等優勢,與外地的土地、人力、市場等優勢相銜接,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在內外市場的共同拉動下,為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供動力。

篇(4)

關鍵詞 生態農業;特征;必要性;技術

中圖分類號 X17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9-0272-01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隨著“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提出,發展生態農業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潮流,政府也很重視及鼓勵生態農業的發展,因而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的發展觀,是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1-3]。從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就開始對生態農業進行理論研究及探索,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到了21世紀,伴隨經濟全球化發展,加入WTO之后,面對環境全球化,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生態化的影響,全球農業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這樣大的環境下,我國農業生產面臨嚴峻的考驗,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1 生態農業技術的概念與特征

1.1 生態農業的概念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系統工程方法,把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與自然風光的優勢,因地制宜地規劃與組織適宜的綜合性農業生態體系。

1.2 生態農業的特征

生態農業的基本特征是保證農業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發展農業生產的前提條件,把生物工程技術作為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4]。

2 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性

首先,我國的人口眾多,耕地資源少,淡水資源少,工業化、城市化水平不高,從而決定了不能照搬發達國家的發展路線,要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其次,發展生態農業可以使我國的農產品和制成品得到國外綠色認證,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量。最后,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3 我國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概況

3.1 生態農業技術體系的特征

一是通過人工設計的生態工程,實現資源合理開發、環境保護、生態調節與循環作用;二是采用節能、節水的保護性技術措施,提高生態效益,增強生產創收;三是在方法上,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將工程技術、人力資源開發與體制保障相互配合,合理組織農業生產,推動農業生產發展。

3.2 我國生態農業技術的主要內容

我國生態農業強調發展生態技術,把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取其精華構成具有系統綜合性特征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我國生態農業技術包括:生物共生互惠及充分利用時間、空間和營養生態位技術;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農業環境綜合整治技術;農業資源保護與農業生產自凈增值技術;水土流失與小流域綜合治理、利用、開發等技術;物質與能量良性循環與再生技術;立體種植與庭院相結合的綜合利用開發技術;資源多層分級與再生能源綜合利用開發的生態工程技術;農村能源互補型綜合建設;能源副產品循環再利用技術和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生態農業綜合評價技術。

3.3 我國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原則

盡管生態農業模式多種多樣,結構有繁有簡,但是均遵守以下各項基本原則:地域性、層次性、戰略性、高效性、多樣性、持續性、整體與協調性等,以達到資源合理利用,產品數量穩定增長,產品高質量,經濟上高效益和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4 生態農業的技術

4.1 生態農業接口技術

生態農業接口技術是指不同產業或不同組分之間物質循環與能量轉化的連接技術。它主要包含:飼料接口技術、貯藏工程技術、肥料接口技術和加工工程技術。

4.2 庭院生態農業技術

庭院生態農業是庭院經濟與生態農業結合的產物,是生態農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在農村充分利用庭院的設施、資源和勞動力等優勢,運用先進的環保技術,從事適宜的養殖、種植、農產品加工等生產經營。該技術包括庭院環境建設和資源開發利用,這樣可以改善小范圍內的人類生活環境,如凈化空氣、美化生活、陶冶情操、防止噪聲等功能。

4.3 高效立體種養技術

高效立體農業是相對于單一種植或養殖的平面農業而言的,是指在單位面積上,一定的區域或不同海拔高度內,利用植物的不同特性,充分利用溫、光、水、氣、土等條件和資金、物資等方面的投入,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建設生態農業體系。其特征是能實現生物種群間的最佳結合,充分發揮生物間的相生相克作用;實現農田生態的良性循環;實現生物產品的多層次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并保持土壤肥力的永久使用。

4.4 農業水肥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缺乏的國家,節約用水是解決我國供水危機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需要。節水農業是以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產效率為目標,以各種工程和非工程的措施為手段的農業生產體系。其本質是提高應用于農業的單方水的經濟產出效益,包含工程節水技術、化學節水和管理節水技術、生物節水技術等多種節水技術。

4.5 能源綜合開發利用技術

農村資源短缺,利用水平低下,阻礙了農村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應節約能源,提高利用效率,盡最大地可能開發和利用的潔凈能源替代含碳量高的礦物燃料,這是我國能源建設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政府有關部門目前高度重視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因地適宜地積極發展秸稈氣化、風能和太陽能的清潔能源,加快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綜合治理和轉化利用[5]。

5 結語

生態農業在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最符合我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但仍存在不足之處,這就需要整理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和方法,找出我國生態農業實踐中出現的技術類型,總結成功的經驗。生態農業產業化是生態農業持續發展的動力,進行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理論研究,可以促進生態農業產業化體系的建立,使生態農業產業化走向好的發展道路。

6 參考文獻

[1] 黃海濱.農村水資源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2):3636-3653.

[2] 章力建,朱立志,蔡典雄.農業立體污染防治中循環經濟的運作機制與模式[J].農業技術經濟,2005(3):2-5.

[3] 彥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和啟示[J].世界農業,2005(1):7-10.

篇(5)

關鍵詞:生態農業;問題;對策

生態農業是相對傳統農業而言的,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有管理手段,來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1吉林省發展生態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改革開放以來,吉林省的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由于農業生產方式相對比較落后、科技含量比較低下,農業的生態意識比較薄弱。更主要的是,吉林省的農業資源日益短缺,并且環境不斷變化,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了吉林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盡管我省在生態農業的研究、試驗和推廣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必然會對吉林省進一步發展生態農業形成一定的障礙。

1.1偏低的農業產業化

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三個效益”的統一,即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吉林省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生活水平還比較低下,生活還處在僅能解決溫飽的水平,因此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的生活水平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同樣重要,而且任務很艱巨。在貧困地區多數還是依靠傳統的種植業來達到基本生活的需要,很難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入,所以,對于他們來說,生態農業還是相當的陌生。吉林省現有農村土地實際情況并不樂觀,耕地面積隨著城鎮化建設還在逐年減少,導致土地資源十分短缺,而且農村人口還在不斷地增加,剩余勞動力成為了困擾其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直接導致農村產業化水平低下。

1.2政策扶植還有待完善

生態農業的普及和發展,必然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而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保障體系是政府最重要的支持體現。就吉林省而言,雖然農村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在生態農業發展方面,還有許多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一方面從事農村生產經營的農戶缺乏對生產資源的有效保護的主動性;另一方面,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對發展生態農業也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以前對于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糧食更為重要,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一些惠民政策的出臺,追求較高的經濟利益,使得發展生態農業的生產生活成為了可能。

1.3農業生產技術有待完善

生態農業相比傳統的農業而言,包含了傳統農業沒有的多種組成成分,它們之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從事傳統耕種的農民并沒有與生態農業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即使按部就班地去借鑒別人現成的經驗也是十分困難,直接導致很難取得成功。生態農業比傳統農業在技術措施方面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實踐,不但要對傳統的技術研究,還要對高新技術引進和借鑒,最后掌握為自己所用。

1.4傳統農業服務水平很難適應發展要求

服務和技術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是同樣重要的。在吉林省的部分地區,這種高要求的服務體系還未建立,直接導致優良品種、高新技術、信息服務和銀行信貸等服務還不能及時提供給有這方面需求的農民。例如信息對于那些通過發展生態農業渴望獲得更多經濟效益的農民而言是相當的重要,可以使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滿足市場的實際需要;農村的信貸服務對于那些獲得有價值的信息而無資金實現的農民而言,可謂是雪中送炭。

1.5生態農業還需大面積推廣

吉林省人口壓力嚴重,自然資源的利用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農村環境還要進一步改善,生態農業的推廣還有待提高。水土流失、大氣污染等因素,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說,吉林省的生態農業發展僅僅是局部試點,還需在全省范圍內繼續大力推廣。

2發展生態農業的思路與舉措

2.1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搞好高效生態農業發展

在生態園區建設上要結合各縣(市)、區的不同環境特點和傳統產業特色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做好總體功能定位。在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選擇上,要因地制宜,重點實施“種子工程”和“節水農業”新技術,因地制宜建立特色集約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把吉林省農業建設成為高效優美的生態園區和城市后花園,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滿足市民對食品安全和生活環境的要求。注重引進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新品種。要合理布局,科學間作,集生產與觀光為一體,做到一年里季季有實物、有亮點、有成果。

2.2拓展網絡發展空間,培育生態農業消費群體

農產品的特點是季節性強,存儲性差。所以,保持適當的消費群體是保證農產品效益的關鍵。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和物流便利條件,加大遠程生態農業消費群體的培育,把農業搬上網,發展網上農業觀光和跟蹤訂購,滿足城市居民的田園夢,促進農民增收。

2.3抓好生產基地建設,實施農業品牌戰略

為了搶占農產品市場份額,提高生產效益,必須加大農業品牌的培育。通過打造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品牌產品,提升產品市場比例,是實現農業增收增資的關鍵,所以,以科技為支撐,做好農業品牌培育和推廣,有計劃、有步驟地把創立市場品牌、擴大市場份額作為培育、營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重大課題來抓。例如長白山人參、萬昌大米、黃松甸黑木耳等,把市場品牌做強做大,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2.4引進高科技果蔬品種,創建高科技農業園區

當前農產品基礎之爭也就是種子之爭、栽培技術之爭,之后才是營銷之爭,品牌之爭。創建和引進高效優質品種,采用和提高栽培技術是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2.5加大農業結構調整,最大限度降低傳統農業比重

篇(6)

關鍵詞:農業生物環境工程工廠化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農業可持續發展

引言

農業的快速發展使農產品的產量大幅度提高,但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負面影響。農作物產量的提高以大量化石燃料為代價;過度種植和超載放牧加速了土地資源退化,草場產草、載畜能力逐漸下降,土壤“荒漠化”、“沙化”現象嚴重;水澆地的農業種植方式加劇了我國水資源的緊缺;大量使用農藥導致生態平衡失調和農產品污染超標;大量使用化肥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甚至形成海水赤潮;集約化畜禽養殖糞便污染嚴重,導致環境衛生狀況低下;水產品養殖造成水體直接污染等。現在人類正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傳統農業生產對農業生態環境破壞與污染問題的嚴重性,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正在提倡和研究大力利用農業生物環境工程,發展高效的設施生態農業。

1 農業生物環境工程的涵義與發展過程

農業生物環境工程是通過工程手段有效地調控動植物生產中的溫、光、水、氣等環境因素,創造最優的生長發育環境,改變傳統農業生產依賴于自然氣候條件的被動性,有效避免不利自然條件和自然災害的影響,擺脫地域和季節的限制,以有限的能源、土地和水資源消耗,達到很高的生產效率,在實現穩定的周年連續生產,供應給市場優質農產品,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護生態環境。

農業生物環境工程在農業技術方面應用廣泛,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發達國家發展起來,并在60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大大促進了設施農業的發展,當前世界設施園藝和集約化養殖生產都已具有相當規模,它正以傳統農業所未有速率,創造出很高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荷蘭是世界上設施農業最為發達的國家,其蔬菜出口居世界首位,鮮花出口占全球市場的60%,大部分蔬菜和花卉的生產在溫室內進行。目前,荷蘭溫室建筑面積為1.1億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溫室面積的1/4。荷蘭政府致力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重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有機生態農業貫穿于整個農業的發展之中,高新技術集成的工廠化農業在荷蘭被廣泛應用。在栽培上,荷蘭溫室農業采用基質營養栽培,采用生物病蟲防治和使用生物農藥來預防病蟲害。為了適應水資源嚴重缺乏的環境,以色列研究發展了一條節水農業之路,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以色列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節水農業體系,研制出世界上最先進的噴灌、滴灌、微噴灌和微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完全取代了傳統的溝渠漫灌方式,實現了農業節水技術的飛躍。

我國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塑料大棚,70年代未開始試驗和應用現代化日光溫室,近年來設施農業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全國建立了多種農業科技園區和以日光溫室與塑料大棚為主的農業設施園區。20世紀未,我國設施園藝作物栽培面積比80年代初增長了128倍。

2生態農業概念及主要模式

2.1生態農業概念與基本原理

生態農業是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新型農業,它是一種根據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規律,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起來的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性生態農業工程。經過40多年的探索實踐,我國已建立了縣、鄉、村等不同類型和規模的生態農業試點,形成了獨特的生態農業體系。農業應用生態學原理主要包括用生物之間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原理、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適應和協同進化的原理、物質循環再生的原理和有機質生產和轉化的原理。生態農業就是巧妙地應用這四個基本原理進行農業生產設計,最大限度地利用時間和空間,提高系統生產力,實現高功能及高效益的農業生產模式。

2.2生態農業主要應用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主要有食物鏈型、時空結構型和系統調節控制型三種類型。發展生態農業要根據當地環境、資源、科技等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

食物鏈型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在以“食物鏈”原理為依據發展起來的良性循環多級利用型模式中,生物之間通過食物鏈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系統中的廢棄物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并能有效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

時空結構型是據生物群落演替原理發展起來的時空演替合理配置型模式,是一種根據生物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征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原理組建的農業生態系統,它按照生物群落生長的時空特點和整體規律,合理配置農業資源,組織農業生產。模式中處于不同生態位置的生物種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形成時間上多序列、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佳,是生態農業重要內容之一,現以“立體農業”組合模式研究最為廣泛。

“立體農業”模式根據不同生物的生長特性,利用它們在生長過程中的時空差,從多方面對自然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將其改造成為高級的農業生態系統,使其在一定面積上,用較少投入獲得最大效益。時空結構型農業模式適應社會對農林牧副漁等產品的需求,符合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在增加農牧民的收入的同時,還能緩解土地與人口的矛盾。因此,農業專家稱之為我國農業發展的潛力和出路。近年來,在立體農業生產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許多標準化的種養模式,具體如農田立體間套模式、林果地立體間套模式、山地立體種植式、水域立體養殖模式及農戶庭院立體種養模式等。

系統調節控制型是在生態經濟學原理指導下的生態農業模式。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物為了繁衍生息,必須隨時隨地從環境中攝取物質和能量,同時環境在生物生命活動過程中也得到某些補給,以恢復生機和活力。環境與生物互相影響,生態農業必須通過合理安排、種養結合來調節控制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如合理施用化肥、農藥,有機和無機相結合,資源利用和保護相結合,促進生態和經濟兩方面的良性循環。

3.農業生物環境工程是高效生態農業的“突破口”

農業生物環境工程是實現高效利用農業資源,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首先,在農業生物環境工程技術提供的良好環境條件下,實行高密度養殖和種植,空間有效利用,物質與能量高效循環,可使單位農產品生產占用和消耗的空間、土地、水、肥都比傳統農業大大減少。

第二,農業生物環境工程注重動、植物生產中能源的有效利用。雖然各種環境調控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但一方面總是設法盡量減少生產中的能耗,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集約化的種植和養殖方式,容易達到能量的集中高效使用。

第三,農業生物環境工程可以提高對太陽能資源的利用。從廣義上講,農業生產的本質在于將太陽能轉變成食物,農業生物環境工程技術的使用如溫室設施可以實現傳統農業在非作物生長季節無法進行的生產,有效地利用該季節的自然光熱資源。

第四,農業生物環境工程技術注重農業生產的總體生產環境。在建設環境工程設施、組織設施農業生產中注意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維護良好的生態平衡,對大量農業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使其轉化為可綜合利用的資源,實現高效利用農業資源。

因此,農業生物環境工程手段是擺脫傳統農業受到自然環境束縛,實現農產品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生產的有效途徑,是農業生產走向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道路的必然選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4農業生物環境工程在生態農業中實際應用典范

農業生物環境工程應用生態農業的成功典范主要有桑基魚塘養殖模式、三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間作套作與林糧復合模式、“桑羊互惠”模式等。隨著設施生態農業建設的發展,如何將這些生態農業工程模式與農業生物環境工程技術應用于工廠化設施農業中是亟待研究的課題。目前設施農業已發展到使人們可以隨意調節生物生長環境,調配生物的養料,控制生物病蟲害,同時實現管理自動化與信息化的程度。

4.1“甲魚――福壽螺――水葫蘆――櫻桃番茄”模式

“甲魚――福壽螺――水葫蘆――櫻桃番茄”模式是一種比較典型的食物鏈模式,該設施生態農業模式主要生產對象為甲魚與櫻桃番茄,通過食物鏈加環技術,在甲魚與櫻桃番茄之間引人增益環一福壽螺和水葫蘆,該系統可保證內部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環境污染,提高其經濟效益。該模式關鍵技術是首先將甲魚設施與櫻桃番茄溫室通過管道相連,鑒于兩邊O2和CO2的不平衡,引起相互間氣體滲透,按照一定比例組織生產完全可滿足兩邊O2和CO2所需。甲魚養殖最大問題是水環境問題,其養殖水中含有許多有機飼料殘渣和排泄物等,通過處理一部分可供給番茄吸收,大部分通過所建的水塘由養殖水葫蘆凈化,經水葫蘆處理簡單過濾的水可重新循環供給甲魚與櫻桃番茄使用,但單靠水葫蘆維持,則水葫蘆自身繁殖也會引起環境污染,故引進福壽螺以水葫蘆為食物即抑制了水葫蘆的暴增,福壽螺長大后其肉口感不太好,不適宜供人們食用,經過處理可作為甲魚高蛋白有機飼料,從而形成部分循環的食物鏈,大大提高了該設施生態農業模式的生態化。此模式整個生態設施僅需投入少量資源即可形成簡單的循環系統,大大簡化了設施處理機制,降低了設施運行成本,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4.2“羊――作物――豬”模式

“羊――作物――豬”模式,即將簡易型大棚或溫室與羊舍、豬舍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小生態設施建設,保證各個單位獨立性,又充分發揮整體工廠化管理優勢。其方法簡單易行,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該設施生態農業模式關鍵技術是以簡易型溫室大棚為基礎,在溫室大棚兩端各建兩個水泥家畜圈,一側養豬,另一側養羊,大棚中間種植農作物,豬、羊和作物形成小型生態系統。豬和羊呼出CO2,供作物光合作用,而作物光合作用釋放的O2供豬和羊所需,按一定比例設置豬羊和植物數量,則完全可滿足各生物的氣體需求量。豬羊身體發出的熱量形成一道天然保溫墻,大大降低了溫室的熱量損失,特別是在冬天其效果更加明顯。豬羊糞尿按一定比例配成有機肥料直接供設施內作物施用,不僅改善了簡易型溫室大棚的環境要求,又大幅度降低了溫室運行成本。若按這種設施生態思路建成一定規模數量的溫室大棚,則豬和羊產量十分可觀,是目前農村值得大力推廣的設施生態農業模式。

4.3三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

“豬――沼――果”生態農業工程是以沼氣為紐帶,使養殖和種植綜合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循環。農戶充分利用庭院土地和空間,建立沼氣池、廁所、豬圈“一池三改”模式,豬圈地下建沼氣池、豬圈養豬,豬圈上層養雞,房前屋后種水果。人畜糞尿流人沼氣池、厭氧發酵產生沼氣,消除污染,改善環境:沼氣用作農戶燃料,照明,解決農村用能。沼液、沼渣可作優質有機肥、飼料添加劑,用以施肥、喂豬和防治病蟲害等,從而實現內部物質和能量的多層次利用和良性循環,達到了家居溫暖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農業生產無害化。所以這種模式在用能方面達到省柴、省電、省勞力,在種植方面達到增肥、增效、增產,在養殖方面達到病蟲害減少、投資減少的作用。

“豬――沼――果”模式是一種循環經濟模式,具有循環經濟的本質特征:以生態經濟原理為基礎,包含了清潔生產和綠色消費的內容,體現了“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它以沼氣池為核心,把種植(糧油作物、果樹、蔬菜和牧草等)、養殖(豬、牛、鵝、鴨、水生物等)和農戶組合成一個開放式的互補系統,使物質充分循環,讓自然散發掉的生物質能集中利用。沼氣池將一系列復雜的生化反應過程集聚在一起,加快了反應速率,提高了分解效率,并收集、儲存、輸送沼氣,用于家庭燒飯照明,使傳統種養模式中散失掉的生物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沼液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鈉、鈣營養元素,基本上可以直接被作物吸收;沼渣中除了沼液中所含的營養物質外,還有腐殖酸、沼氣菌等,大部分可直接被作物吸收,僅少量殘余的有機質還要經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比傳統施肥方式所流失的養分要小得多,氮、磷分別僅損失5%和2%左右,對環境污染減輕很多。

4.4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

相對于我國南方地區的三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我國北方地區目前推廣“日光溫室種植一設施畜牧養殖――沼氣發酵――廁所改良”的四位一體高效生態農業模式。該模式是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把種蔬菜瓜果種植技術、畜牧養殖技術及廁所積肥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技術工程。

從目前國內推廣的四位一體設施農業主要為鋼架式和半鋼架式日光溫室。日光溫室具有采光充分、防寒保溫和抗御外界惡劣環境的能力等特點,其空間較大且設備較完善,適合種植蔬菜、瓜果及花卉等。日光溫室土壤肥力要求高,通過溫室大棚內養殖豬、羊、牛、雞等可解決有機肥不足問題。設施大棚內冬季、春季溫度較高,豬、羊、牛、雞等生長快,提高了生長量和出欄率。同時修建沼氣池,所產沼氣可做飯和照明,還可補充大棚蔬菜生長需要的C02和熱量。從而達到經濟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物質和能量循環利用率高等特點。

4.5農林牧復合系統

農林牧復合系統,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單元上,按照生態經濟學原理,人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喬木、灌木、棕櫚、竹類等)與其它栽培植物(如農作物、藥用植物、經濟植物以及真菌)及動物,在空間上或按一定的時序有機地排列在一起,形成具有多種群、多層次、多產品、多效益特點的人工生態系統。農林牧復合系統 是一個多組分、多層次、多生物種群、多功能、多目標的綜合性開放式人工生態經濟系統。近年來我國對農林牧復合系統的研究報道逐漸增多,如鄭海水對海南淺山區農、林、牧人工生態系統的發展潛力的探討,許林書對東北低山丘陵地區小流域復合生態系統效益的研究,張勃對西部干旱地區農牧生態系統模式的探討等。農林牧復合系統最大的特點是對土地多方面的、可持續性的利用,這顯然是其它土地利用方式無法比擬的。一個優化的復合結構模式必須使系統中各種群具有廣泛的生態位分化,在結構設計時,要充分減少種群復合經營時的負互作,提高正互作,并從時、空、量和序四個方面進行系統調控,促進模式優化與系統的持續穩定。

5農業生物環境工程應用于生態農業的發展前景

生態農業即利用生態技術進行設施農業生產,研究生物在自然狀態下的營養源循環條件,并將其推廣用于大面積的設施生產中。生態農業的實施要依據地區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國家或地區生態工程實施的原則、技術途徑亦有所不同。目前國外所倡導的生態農業主要以恢復生態系統自組織能力為主,而我國根據自身國情要兼顧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這就對我國生態農業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人世后國外大量進口綠色農產品對我國農產品產生了巨大沖擊,國際綠色壁壘將限制我國許多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方式。按照國際標準,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問題將成為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只有大力發展設施生態農業,以生態學思路與技術進行農業設施規劃與建設,生產綠色食品,才能走出困境,實現我國農產品的快速發展。

6結論及建議

實施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在于生態建設,要根據我國生態工程的原則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首先要遵循與國民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的原則,充分考慮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和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條件,應用生態技術或生態工藝建設高效人工生態系統;二要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三要應堅持中國特色的原則,通過實踐與探索,根據我國資源、環境和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建立與完善生態農業工程理論體系和工藝技術體系;四要努力突破綠色壁壘,全面推進農業生產標準的國際化;五要遵循繼承和發展協調的原則,應用現代科學技術豐富、改造和完善生態工程,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國情的生態農業工程建設體系。

參考文獻

[1]官會林,荷蘭現代農業的思考,生態經濟,58~61。

[2]張潤清,李曉紅,李崇光,國外節約型農業摸式評析,統計與決策,2006,(12),120~122。

[3]周益添,崔紹榮,生態技術在設施農業中的應用探析,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13(2),170~172。

[4]張偉東,王雪峰,幾種典型生態農業模式的優點及實現途徑,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7,15(6),179~181。

[5]沈明衛,陳志銀等,利用水葫蘆凈化養鱉廢水的問題研究,農業環境保護,2002,21(4),337~339。

[6]胡振鵬,胡松濤,“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自然資源學報,2006,21(4),638~644。

[7]徐福利,梁銀麗,黃土高原區“四位一體”高效設施農業模式研究。

篇(7)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DF4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轉向多樣化、優質化 ,我國的農業也隨之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隨著形勢的變化,人口增長與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日益尖銳,突發性生態環境問題接踵而至。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農產品面臨著國際市場的嚴峻挑戰。【1】因此,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以保障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農業發展的趨勢。

一、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2】

(一)、生態農業是發展中國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

生態農業吸取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國外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從我國國情出發遵照生態學的原理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進行農業生產,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戰略的轉移和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二)、生態農業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

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避免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經營和濫用,對農業的可更新資源注意增殖,對不更新資源注意保護和利用,使自然資源能得到持續的利用,減少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生態農業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

生態農業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從而大大提高經濟效益。生態農業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護和增殖自然資源,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它又能為社會創造數量多、質量好的多種多樣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 態農

二、生態農業在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一)、生態農業是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退化的有效途徑。

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資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區農業環境污染相當嚴重,已經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立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

(二)、生態農業建設是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3】

生態農業適應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調整農村產業和經濟結構,并結合地區優勢和產業特點,確定農業發展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措施。同時,通過生物鏈加環和產業鏈延長,形成了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的良性轉化增值的“農戶+公司”的模式和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為主的龍頭企業,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業為龍頭,產加銷貿一體化的格局。可見生態農業不僅保護生態環境,而且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持續高效發展,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生態農業是促進農村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

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不以破壞農業可再生資源、降低環境質量為代價換取農業的發展,把保護環境和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與滿足人類需要相結合,達到生態合理和持續發展之目的。把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和現代農業技術按照生態優化的規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態合理、經濟高效的現代化持續農業發展模式,使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結合起來,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這是生態農業長期追求的目標。

三、生態農業建設的要求。

針對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生態農業建設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從我國國情出發,寓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4】

(一)、總體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步快速發展提供生態安全保障;二是著眼于質量和效益,解決農產品地區性和結構性過剩,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三是解決農產品污染問題,保障國民消費安全,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二)、區域布局。

要按照“重點突破,穩步推進”的原則,在鞏固和提高全國生態農業試點、示范縣的基礎上,有重點、分區域地全面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向縱深發展。

(三)、主導產業。

無公害糧食生產是我國糧食主產區生態農業建設的重點。從全面提高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角度分析,畜牧業、蔬菜和水果、水產等產業要保持持久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確保將其發展納入生態合理的軌道,建立起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為基礎的生態型技術保障體系。

(四)、關鍵措施。

建立適合新時期生態農業發展的創新機制。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增加資金投入、強化技術支持,必須完善有關的法規制度和有效發展機制,使資金和技術投入真正發揮作用。當前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要進一步理順管理和運行體制,建立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和監督機制;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盡快制定全國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建立生態農業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的積極性;加強法制體系建設,制定和完善生態農業的法律、法規,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農業技術保障體系。

為進一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必須要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標準和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包括生態農業評價指標、管理認證方法、環境友好技術、不同要素的時空優化組合技術、適宜物種的挑選與改良技術等各個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總之,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應由當前的“重經濟,輕生態”的社會發展現狀,轉向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把發展生態農業放在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的核心位置。

參考文獻:

[1]賁克平.對可持續發展農業的探討[J].農村發展論叢,1997,(1):14~16.

[2]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農學會編,常平生.農牧結合是發展有中國特色可持續農業的戰略需要[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7,246~2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 欧美性猛交xxxxx按摩欧美| 成全影视免费观看大全二| 内射极品少妇xxxxxhd| 美女裸体视频黄的免费| 蜜桃日本mv免费观看| 精品国品一二三产品区别在线观看 | 免费无码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国模大尺度啪啪|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 精品 综合 精品 自拍| 国产99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15 |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 二区三区| 放荡的美妇在线播放| 男人j桶进女人p无遮挡全过程| 苍井空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av | 被添出水全过程免费视频|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顶级欧美做受xxx000|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国产午夜成人av在线播放| 少妇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 国产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av|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久女久| 免费的三片播放器| 国产亚洲情侣一区二区无|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老年|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体验| 另类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人妻少妇边接电话边娇喘| 中文字幕精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爱|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婷婷丁香五月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久久| 亚洲av男人电影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