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精品(七篇)

時間:2022-02-07 13:11: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民道德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公民道德教育

篇(1)

 

關鍵詞:道德教育;法律支持;公民

公民道德就是圍繞公民權利義務關系,反映公民對待個人與國家、與社會、與他人關系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公民道德教育的實施可以極大地提高人們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強化人們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制度的認同。法律與道德教育息息相關,公民道德教育離不開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必然性

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從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穩定來說,法律具有重要作用。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加強道德教育,運用法律的手段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公民道德教育需要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是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

道德教育是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內容,是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社會文明呈現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為道德教育邁出了新的步伐。但是,目前道德教育存在著許多問題,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領域還存在著道德淪喪、是非混淆和極端個人主義等現象。這些問題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必然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損害社會發展的大局。當前,我們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必須在法律的支持下,大力加強道德教育。法律作為規范化、制度化、客觀化、權威化的社會意識,對道德教育有著強大的支撐作用。而道德教育通過法律的不斷支持,逐步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與法律相配套的道德體系,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二)法律支持是公民道德教育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的要求

道德規范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凝聚而成的,是一種軟性調節,具有明顯的非強制性特征。在一個充滿復雜利益關系的社會里,只有道德存在是絕對不夠的,社會需要另外一些約束機制來明確道德規則的內容和范圍,這些約束機制就是法律。法律以明確性、制度性和威嚴性彌補了道德教育的不足,它把基本的道德義務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下來,將其系統化、具體化、明確化,使道德原則成為易于遵循且帶有法律權威的廣泛行為準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道德規范的實現。目前,社會正經歷著多方面的變革。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局面,面對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的形勢,面對市場經濟體制帶來的某些負面效應,道德教育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這些問題的解決要通過立法活動使一部分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規范制度化、明確化,再通過司法活動使這部分明確化了的道德規范取得國家強制力的支持,以法律來推進道德建設。否則,沒有一個有效的約束與獎懲機制,公共服務意識無以確立,道德高尚者最終只能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其結果或被同化,或歸于消亡,道德教育也就無從談起。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現與特點

法律和道德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作用。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它對社會關系的調節,主要是以國家機器(警察、法庭、監獄等)為后盾,靠法律制裁這種強制手段起作用的。道德則是訴諸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通過教育的手段,形成廣泛的道德輿論及良好的道德環境,來增強人們的道德責任感,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現

法律對道德教育的支持是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通過法律所包含的精神、規范、制度、環境、文化等內容,對人們的行為產生規范、引導、確認、限制或保障作用,來培養人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責任感,建立與社會經濟相適應,與法律相配套的社會道德體系的社會實踐活動。法律對道德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法律直接把社會道德中最低限度的義務法律化,使之取得全社會一體遵行的法律強制;二是法律通過獎勵或懲戒等手段促進道德水平的提高;三是法律的實施過程也是對社會價值觀進行道德整合的過程。

篇(2)

關鍵詞:道德教育;法律支持;公民

公民道德就是圍繞公民權利義務關系,反映公民對待個人與國家、與社會、與他人關系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公民道德教育的實施可以極大地提高人們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強化人們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制度的認同。法律與道德教育息息相關,公民道德教育離不開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必然性

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從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穩定來說,法律具有重要作用。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加強道德教育,運用法律的手段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公民道德教育需要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是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

道德教育是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內容,是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社會文明呈現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為道德教育邁出了新的步伐。但是,目前道德教育存在著許多問題,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領域還存在著道德淪喪、是非混淆和極端個人主義等現象。這些問題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必然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損害社會發展的大局。當前,我們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必須在法律的支持下,大力加強道德教育。法律作為規范化、制度化、客觀化、權威化的社會意識,對道德教育有著強大的支撐作用。而道德教育通過法律的不斷支持,逐步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與法律相配套的道德體系,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二)法律支持是公民道德教育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的要求

道德規范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凝聚而成的,是一種軟性調節,具有明顯的非強制性特征。在一個充滿復雜利益關系的社會里,只有道德存在是絕對不夠的,社會需要另外一些約束機制來明確道德規則的內容和范圍,這些約束機制就是法律。法律以明確性、制度性和威嚴性彌補了道德教育的不足,它把基本的道德義務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下來,將其系統化、具體化、明確化,使道德原則成為易于遵循且帶有法律權威的廣泛行為準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道德規范的實現。目前,社會正經歷著多方面的變革。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局面,面對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的形勢,面對市場經濟體制帶來的某些負面效應,道德教育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這些問題的解決要通過立法活動使一部分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規范制度化、明確化,再通過司法活動使這部分明確化了的道德規范取得國家強制力的支持,以法律來推進道德建設。否則,沒有一個有效的約束與獎懲機制,公共服務意識無以確立,道德高尚者最終只能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其結果或被同化,或歸于消亡,道德教育也就無從談起。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現與特點

法律和道德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作用。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它對社會關系的調節,主要是以國家機器(警察、法庭、監獄等)為后盾,靠法律制裁這種強制手段起作用的。道德則是訴諸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通過教育的手段,形成廣泛的道德輿論及良好的道德環境,來增強人們的道德責任感,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現

法律對道德教育的支持是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通過法律所包含的精神、規范、制度、環境、文化等內容,對人們的行為產生規范、引導、確認、限制或保障作用,來培養人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責任感,建立與社會經濟相適應,與法律相配套的社會道德體系的社會實踐活動。法律對道德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法律直接把社會道德中最低限度的義務法律化,使之取得全社會一體遵行的法律強制;二是法律通過獎勵或懲戒等手段促進道德水平的提高;三是法律的實施過程也是對社會價值觀進行道德整合的過程。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特點

法律的制定與實施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公民進行自我道德教育的過程。法律對道德教育的支持,不僅表現在同違法、犯罪作斗爭方面,而且還表現在表揚和獎勵先進,樹立先進典型方面。因此,道德教育的法律支持,主要是以法律自身高度的思想內容和崇高的道義精神,以它對人們行為的規范作用,來培養人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責任感的。可見,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法律對道德支持的強制性。法律把社會道德的基本原則和要求確認下來,使之具有法的屬性,成為法律上的義務,要求全體公民一律遵行,沒有例外,體現了法律對支持道德建設的強制性。第二,法律對道德支持的創新性。道德和法律同屬于上層建筑,各有其獨立的理論體系。道德建設的法律支持則是在理論上對二者的嫁接,是優勢上的互補而不僅是簡單的疊加和羅列,體現了在科學理論上的創新性。第三,法律對道德支持的先進性。社會發展到現階段,一方面多元的文化環境和思想意識使得社會環境空前活躍;另一方面,社會的良性運行對個體成員的道德要求越來越高,時代呼喚合適的制度和理論指導。道德建設的法律支持正好是社會所需,體現了社會的發展要求和先進性。第四,法律對道德支持的目的性。在法律實施過程中,通過肯定合法行為,表彰、獎勵先進典型,懲罰違法行為,打擊犯罪活動,可以教育人民遵守法律,改惡從善,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第五,法律對道德支持的辯證統一性。道德建設的法律支持體現了事物之間聯系的必然性。道德和法律雖是不同的治理手段,卻可以在道德建設的法律支持上達到二者的辯證統一。

三、法律支持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徑

道德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在堅持道德教育的同時輔以法律手段,強化法律的支持作用,結合道德的軟約束和法律的硬控制。

(一)在普法過程中宣揚和表彰高尚的道德行為

加強法治重要的是要進行宣傳和教育,只有當道德成為公民個人的自覺追求、內在需要和自主行為時,才能實現它特有的功能。因此,要通過公民法制教育把法律規范內化為個體的守法行為習慣,實現對個體行為的外在強制。在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機結合上,不斷增強公民的道德觀念。科學的法律宣傳有利于樹立崇高的道德觀念。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當前形勢下,各級政府要加強正面宣傳,表彰道德的先進典型,為廣大群眾樹立真實、感人的模范形象;領導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宣傳部門、新聞媒介要廣泛宣傳榜樣的先進模范事跡,并給予他們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激勵,以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環境。要利用各種形式,引導每個公民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積極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并利用法制監督機制,建立起隱性的道德教育系統,為道德教育提供保障。

(二)在立法過程中吸收和確認道德教育的規范

從社會的發展來看,道德是基礎,法律是主導。法律只有和社會倫理價值取向基本吻合,才能獲得普遍效力。因此,一部真正的法律必須體現和保障維系社會存在的基本道德義務。加強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把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直接納入法律規范中,依靠一定的強制力量來督促執行,這就使“法”與“德”交叉滲透、融為一體,使德治與法治緊密結合、相輔相成。只有在立法過程中吸收和確認基本道德規范,才能真正做到對道德教育的有力支持。

中國是一個有深厚道德基礎的國家,在以自然經濟為基礎、以宗法關系為紐帶的中國傳統社會的歷史演進中,逐漸形成了一套龐大而嚴密的道德文化體系。在這種倫理精神中,不乏作為中國傳統文明價值的合理內核。但不可否認的是,以往的倫理道德在現代社會中也具有消極的影響。法律能以國家意志的形式,對傳統道德的精華和糟粕作出明確的辨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可以說,法律在道德建設中表現出繼承、批判傳統與促進文明發展的統一。

(三)在執法過程中否定和懲罰嚴重違背道德規范的行為

良好法律的實施過程其實也是社會道德風尚的實現過程。通過法律實施來維護、促進道德風尚,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首先,對不符合法律要求的缺德行為予以否定甚至制裁。對整個社會產生警示作用。其次,道德的法律強制還表現為法律能為人們提供和保障行使道德權力的空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擁有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的道德監督和批評的權力。實施道德批評和監督要靠法律對公民權力的設置和保障來實現。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僅有道德教育是不夠的。道德的約束畢竟是一種軟約束,沒有法律手段作后盾,道德的作用常常會由于缺乏必要的強制力量而顯得軟弱無力。而且“人性”中總是有“自利”的因子,有“好聲色”的欲望,對那些沒有自覺性的人,對那些明知故犯的人,道德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必須強化法律對道德教育的支持作用。國家要利用法律的約束機制,通過公正執法、懲治違法和不道德行為來強化公民的守法意識,規范公民的守法行為。國家要通過嚴格執法,加大力度,嚴厲打擊危害社會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只有嚴格執法,打擊歪風樹立正氣,體現時代風貌的道德才能順利發展,才能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從維護和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和道德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二者的作用又是不同的,不可相互替代。只有相互配合,雙管齊下,法律與道德才能既保持外在張力,又相互契合。公民道德教育只有與法制教育相結合,實現功能互補,才能相得益彰,使公民全面健康發展,社會穩定、有序進步。

參考文獻:

[1]社論.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N].人民日報,2001-02-01.

[2]李寧.德法同構:對社會治理方式的新探索[N].南方日報,2001-05-20.

[3]羅國杰.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N].人民日報,2001-02-22.

[4]郝鐵川.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J].求是,2001,(3).

篇(3)

關鍵詞:幼兒  公民道德  教育  功能  可行性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習慣、思維、人格的形成初期,對其一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幸福觀具有極為重要的培養和塑成作用。公民道德教育不僅對公民個體的思想、行為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于社會整體而言更是集體行為實踐的規范與標準、是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要基石與精神引導。幼兒公民道德教育對于國家的良性發展、民族的精神健全、以及未來國際競爭所需的文化軟實力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本文擬對幼兒公民道德教育應具備的基本功能、實施路徑及應注意的重要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淺見,以求請教于同行。

        一、幼兒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標、定位與實施原則。

        幼兒公民道德教育的實施對象是幼兒,需要教育者根據幼兒的思維、語言、環境等實際特點,有針對性的施以講解、示范、鼓勵等措施,幫助其理解和記憶應有的道德行為規范;并通過集體學習效應,引導幼兒互相學習、互相比賽,提高其道德行為的熱情和興趣。所以幼兒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標應是建立教育和培養幼兒理解、識別、并自覺執行的公民道德教育模式和評價標準體系,使幼兒能夠習得正確的、適量的基本公民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幫助其能夠更加有效地融入社會、獲得健康的心理與智力成長。

        幼兒公民道德教育的定位應建立在幼兒自身特點與社會適應性、及國家整體發展趨勢所需的基礎上。應注重使幼兒能夠正確識別和理解正確的道德標準要求,通過示范、激勵等方式幫助其塑成和加強對正確道德行為的有效執行。應注意適當根據社會發展與實際表現,有針對性的引導幼兒正確地看待社會中不道德的行為方式,與時俱進地幫助幼兒樹立更加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道德評價與行為標準。

        幼兒公民道德教育在實施中應以適應幼兒心理及生理特征、符合社會基本要求與實際生活需要為基本原則。一定要采取幼兒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和影響方式,一定要使幼兒在不斷溫習和實踐中得到鼓勵和鍛煉,養成終生受用的道德思維意識與行為習慣。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與家長意見一致、相互配合、積極互動,通過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信息提供、教育引導,使幼兒在自然、長期、完整的道德教育培養環境中養成終生受益的道德行為習慣。

        二、崇左市江州區直屬第一幼兒園在實施幼兒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中的方法與經驗。

        在設計幼兒公民道德教育時,首先要明確教育對象的特點、習慣、喜好、基本心理狀況;基本教學條件、教育環境及社會影響因素;所要傳授給幼兒的道德意識的內容。“以正面教育為主, 讓幼兒認識到遵從社會主流約定俗成的價值觀念及生活規則,就會得到人們的表揚與欣賞,并要以此樹立正面典型及榜樣,靠榜樣的強烈示范作用來激發幼兒的社會責任心和道德意識。” 為此,崇左市江州區直屬第一幼兒園首先對幼兒教師進行關于幼兒公民道德教育的專項培訓,使教師較好地掌握了對幼兒進行公民道德教育所遵循的理論、要求、方法等基礎知識,并請相關教育專家與有豐富教育經驗的優秀教師、帶頭人通過仔細講解、言傳身教,幫助青年教師獲得了正確的幼兒公民道德教育實施能力和技巧。

        在幼兒公民道德教育的執行過程中,應注意隨時觀察幼兒的接受反映,及時調整教育策略。一定要注意不同幼兒之間在思維、意識上都是有著不同的差異,所以一定要注意方法、因材施教。教師一定要注意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幼兒公民道德教育理念與策略方式。教師也要注意收集社會上剛發生的道德或不道德案例,結合幼兒實際情況,可以給予一定的講解或糾錯,使幼兒的道德意識得到不斷提高和強化。

        崇左市江州區直屬第一幼兒園始終堅持“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教學理念,擺脫陳舊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使用豐富的教學內容與靈活的教育方式,幫助幼兒在不脫離真實生活的成長環境中不斷得到適當的社會信息與前進鼓勵。

       幼兒公民道德教育的實施成果應當由教師、家長及社區共同給予評價。應當發動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關注和加強幼兒公民道德教育的實施進展。為此,崇左市江州區直屬第一幼兒園專門建立了與家長溝通制度,通過教師向幼兒家長宣講、提示、講授幼兒功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與實施方法,使廣大家長樹立起與幼兒園相互配合、共同培養幼兒公民道德水平的濃厚興趣與強烈熱情。不僅受到了廣大家長的一致歡迎和好評,也為幼兒園贏得了積極的社會美譽效應。

        三、幼兒公民道德教育的功能總結與分析。

        在豐富的幼兒公民道德教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幼兒公民道德教育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使幼兒習得正確的基本道德意識。如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幫助他人、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愛護環境和小動物、知錯就改、勤奮自勉、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勞動,等等。

        2、使幼兒在持續性引導與訓練中,養成道德意識與行為的良好習慣。

        3、促進家庭和諧、鄰里和諧、社會和諧、環境和諧。

        4、幫助幼兒在不斷的思維、語言、行為鍛煉中,獲得心理 

        及身體素質地更好提升。增強幼兒的思維與表達能力,為進一步文化課學習打下了良好的智力與能力基礎。

        崇左市江州區直屬第一幼兒園在實施幼兒公民道德教育計劃后,受到了廣大家長的積極支持與配合,共同引導和見證了孩子在道德行為方面的良好表現與不斷提高,可以說,實施幼兒公民道德教育,使幼兒、家庭、社會及教育機構都獲得了豐厚的積極意義。

        四、幼兒公民道德教育的發展趨勢、要點分析與前景展望。

        公民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教育與培養過程,應當提高全社會意識、發動全社會力量、貫穿幼兒成長的終生。幼兒階段只是公民道德教育的起始階段,對幼兒自身、家庭幸福、社會和諧、民族傳承與國家發展都具有極為重大意義。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新科技新傳播手段日益先進、社會道德模范典型人物不斷涌現的今天,對幼兒實施公民道德教育更是提供了嶄新的方式方法與時代要求。所以幼兒公民道德必須與時俱進地不斷接收新形勢下的新信息、新技術、新特點、新形式,才能真正幫助幼兒及其家庭真正理解與習得適應社會發展趨勢要求的道德方面認知能力,從而幫助幼兒從小養成收益終生的良好思維與行為習慣。

        崇左市江州區直屬第一幼兒園在實施幼兒公民道德教育的長期工作中,逐步認識到:實施幼兒公民道德教育必須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以教師與家長長期不懈的共同努力為依托,按照國家與社會對下一代的基本道德要求,采用靈活使用、因材施教的積極形式,才能正確實現幼兒公民道德教育的預期目標與基本要求。

        公民道德是一個民族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與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與保障。在國際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社會各方面應當更加注重幼兒公民道德教育對社會、國家未來所蘊含的積極影響。所以幼兒公民道德教育應當立足于社會發展新形勢、教育方法論與技術不斷創新的時代基礎,抓住中國文化建設大潮的良好歷史機遇,進一步推進幼兒公民道德教育的先進理念與成果經驗。為此,崇左市江州區直屬第一幼兒園愿與同行共勉,共同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建屏,幼兒道德建設的策略[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09年第2期。

篇(4)

關鍵詞:社會轉型;大學生;公民道德;道德教育

一、大學生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1.價值觀念多樣化,道德取向功利化,缺乏公德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市場經濟在給社會帶來繁榮和發展的同時,它的負面效應也對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影響。高校大學生一方面接受新思想、新思維,成為社會創新的生力軍;另一方面對不良思潮的抵御、鑒別能力也相對較弱,容易受不良思潮的侵蝕,因此思想上極易出現“價值真空”,對于普遍認同的公民道德價值觀念(如無私奉獻、樂于助人、集體主義等社會主導性價值觀念)產生懷疑,金錢至上、個人享樂、唯利是圖等能夠滿足眼前眾多需求的價值理念自然吸引了他們去信奉,“自我奮斗,自我實現”成為不少學生的價值取向。有些學生一味追求高消費,對父母家人的艱辛毫不體恤;有的存在極端個人主義傾向,自由、散漫,組織紀律性差,集體活動、公益活動一概不參加,更不愿為同學和班級服務;有的畢業時不愿到艱苦的地方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是一門心思出國留洋,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不再回國為國家建設做貢獻。

2.集體主義觀念淡漠,個人主義思想較重。

隨著改革開放和民主政治建設進程的加快,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許多變化,人的自身價值得到高揚。但集體主義價值觀仍然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作為新時代的寵兒,大學生得到了社會的尊重,其價值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大學生們自身也珍視自己的價值,他們重視個人權益,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社會認同。以上思想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當下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中,不少學生對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的態度,過分夸大個人的價值,對于個人與社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關系不能很好地把握,不少人忽視對社會、集體的義務和責任,講奉獻的少,希望得到的回報多,注重自身太多,關心集體太少。一些同學不參加集體活動,不關心學校事務,對社會問題漠不關心;一些學生注重個人利益,忽視國家利益與集體利益。

3.誠信觀念缺失。

誠信是全球化時代和現代公民社會的基本道德要求和交往準則,是為人之本。而在當今一些高校中,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其形式也由過去的夾帶、抄襲發展到找“”替考,甚至利用現代通訊工具作弊等,已成為校園公害;相當部分學生對一些不正之風、不文明行為、不道德行為,甚至違法行為視而不見,聽之任之。凡此種種,我們不應忽視大學生在成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消極因素,長此下去,必然嚴重影響未來的人才質量。

4.存在知與行相脫離的嚴重現象。

通過各種道德教育,大學生對公民道德是了解的,對道德行為中的善惡是非也是明白的。但是他們在實踐公民道德方面卻并不十分理想,知與行相脫離。一些大學生口頭上追求理想,實際上崇尚功利實惠;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責任意識;期待建立和諧規范的社會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愿意受各種規章制度的約束。作為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大學生,應當時刻表現出應有的公民道德修養和良好的人格形象。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應有恰當的社會角色表現。然而,如今在一些大學生身上表現出的不講公德、道德修養差的現象,顯然與大學生的社會角色不相稱,與人們對大學生良好的人格形象期待相去甚遠。

二、加強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的對策

1.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來看,要堅持以德修身,自覺維護社會道德準則,知行統一。

大學生作為代表我們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的優秀青年群體,不僅要以一個知識群體承擔國家建設的重任,成為社會棟梁,而且要以一個道德高尚的群體成為國民表率,這是歷史賦予大學生群體的重任。因此,大學生應在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中發揮帶頭作用,這就要求我們的大學生:第一,自覺加強自身的公民道德修養。要率先做到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要求,樹立起堅定的政治信念與遠大的人生奮斗目標,不受各種享樂、拜金、功利、欺騙等不良思想的侵蝕。第二,要以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人生觀、以集體主義作為自己行為的基本原則、以誠實守信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發揮先鋒帶頭作用。第三,我們還要在公民道德建設活動中勇于實踐,走出校園,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機會,深入社區和農村,廣泛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緊緊圍繞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質,抓住知行統一這個關鍵環節,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實踐中為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2.從高校的角度來看,要建立高校德育綜合實施機制。

高校德育必須改變傳統德育思路和模式,優化德育系統,在加強領導、理順體制、完善機制、建設隊伍、增加投入和營造氛圍等綜合德育實施機制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第一,要把德育教學內容、形式和現實緊密聯系起來。目前的德育教材比較注意體系的完整,在思想性、理論性、科學性方面注意的比較多,但在時代性、針對性、現實性、實踐性方面結合的很不夠。大學生處在開放的現代社會,有個性追求,情感強烈、生動而富有活力,公民道德教育如果還習慣于灌輸說教的老一套,就必然不能使我們的道德教育產生預期的效應。因此,要想有效地開展公民道德教育:既要堅持在大學生中進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以及八榮八恥的人生觀教育,又要結合當代中國轉型期社會的特殊國情以及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殊階段,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時代性與現實性。從社會公德教育抓起,從制止校園內不文明的行為抓起,同時教育大學生要用公民道德準則和社會主義恥辱觀要求自己,做到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把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作為起點,逐步向高層次的道德境界邁進。

第二,加強道德規范建設與教育機制創新。除了具備“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一般公民道德外,高校還應制定出適合大學生自身特點且大學生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大學生的公民道德建設應具有更高的層次,還應包括科學道德、經濟道德、生態道德、信息道德等內容。因此,可以在校園里大力宣揚好人好事,樹立先進典型,學習先進事跡,杜絕不符合公民道德的行為,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形成一種學習公民道德、建設公民道德的良好氛圍,促進大學生公民道德的建設。另外,還應積極探索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新機制,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結合起來,加強自律性,真正把公民道德的要求內化為大學生的一種自覺追求,成為他們發自內心的實際行動,并不斷在實踐中修煉,最后達到一個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高校領導要進一步重視德育工程,加大學校德育建設投資力度,完善德育監督評估機制。為了保障德育工程的有效完成,各高校應當建立起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各方面分工負責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加強德育隊伍的建設與管理,有計劃地配備相應編制,培養德育課程的專職教師隊伍;充分發揮高校所有教師的德育示范作用,注意管理并培養教師的師德和敬業精神,使教師們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另外,要完善大學生德育監督評估機制,高校領導要專項負責,對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做定期調查并做出評估,發現問題及時提出解決方案,對方案實施效果要及時反饋,及時修正,做到信息渠道暢通、信息匯總全面、信息反饋及時,用制度來倡導、規范大學生的公民道德和行為習慣,確保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3.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要創造良好的外部引導環境。

社會道德教育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應該開展德育的多元化教育,推進整個社會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建立健全的德育考評制度,從而創造良好的外部引導環境。

第一,應開拓社會、家庭德育資源,實現學校、家庭、社會道德教育多元化。在當今時代,高校公民道德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與社會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大環境對高校德育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影響,信息社會的各種傳播媒體以快速而新穎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接受商品社會的各種價值觀念和道德思想,社會及家庭在引導上的失范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校德育的力度,單一化的高校德育模式不再能適應新的社會現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家庭、學校和社會在道德教育方面各有側重、各有特點,是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必須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單位教育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第二,推進整個社會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現階段的公民道德建設需要家庭、學校、單位、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整體配合,在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兩大著力點上相互協調,整體推進。社會公德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和應當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在轉型期中國社會中,每一個大學生都應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弘揚仁愛精神、提倡扶危濟困、樂于助人、見義勇為的人道主義觀念。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每一個大學生都應奉行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培養大學生仁愛的寬廣胸懷,增強人際相融性。

第三,建立健全的德育考評制度。完善的德育考評標準可以給大學生一個正確的引導,一個明確的方向,使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現階段的德育考評工作,主要以學生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思想品質和德能素質為評價指標,這基本上與公民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相一致。德育考評就是通過對學生德育客觀、公正的評價,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把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具體化為對學生日常行為的導向,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進而把對公民道德素質的追求作為自己的自覺行為。當然,德育考評的具體標準應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內容為依據,要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鼓勵學生在學校里、社會上做一個好學生、好公民。

參考文獻

[1]馮江平.我國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發展演變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56—58.

篇(5)

關鍵詞 公民教育;道德認知;道德推理;道德價值觀;網絡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4)07/08-0027-04

在開放、包容的國際社會中,各國雖然存在種族、語言、宗教和文化的多樣性差異,但是伴隨著國與國之間頻繁的經貿活動,資源流動性變得日趨活躍。在此背景下,人們的行為準則也隨彼此公民在不同的國度頻繁穿梭,導致他們存在多重身份和忠誠度下降,因而公民道德教育方式和道德水平受到各國重視和關注,這也是人們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基礎。

國外中小學公民道德教育發展狀況

國際教育成就評估協會(IEA,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在1959年創立時提出:“在全世界范圍內聚焦各國教育制度、政策與實踐進行比較研究。”[1] 歐洲民主公民教育項目理事會(EDC, European Democratic Civics)提出:首先,要探討民主公民教育的理念和實踐;其次,理解民主公民教育合適的學習方法;最后,確定和支持屬地公民的案例研究。[2]

(一) 歐洲民主公民教育的研究維度

一是政治合法性維度:與公民的權利和職責相關,需要尊重現行的政治體系和法律。二是社會維度:在有關社會公民機構框架內,參照社會范圍內個體公民之間的關系如何相互運作。三是經濟維度:理解人們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工作所產生的諸多問題,都與商品生產、生活消費以及社會化服務等經濟功能活動有關。四是文化維度:根據社會團體內的傳統價值分享方式,維護集體形象和他們的表述方式,包括其具備的歷史性文化積淀。[3]

(二)國外公民道德教育典型特點

IEA于2001年了一項耗時6年的國際公民教育研究項目,其研究結果關注公民教育的質性案例研究。[4]

德國:大多數當代德國在校兒童都在統一后的德國環境中成長起來。在公民教育方面,各州的教育也有自主性。公民教育一般從七年級開始,每周1小時的公民教育課程已成常態,內容包括社會關系、民主、政治、法律、媒體、經濟制度、國際關系以及維和教育。

英國:在英格蘭,立法機關將公民教育納入到學校的必修課之中。工作團體已經認同了公民教育的三大主題:社會性道德義務、社區參與、政治修養。在北愛爾蘭,公民教育用于強調遠離政治暴力,邁向民主政治的和平進程。

美國:在美國50個州的15000個校區內,公民教育呈現多樣性。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校有一門“社會研究”課程,其實就是公民教育課。在美國大多數州的學校里都要求從小學到高中學習這門課。重點是有關民主的教學,主要原因是切合美國的憲法出發點。公民教學資源十分豐富,但就是沒有官方的教科書。公民教育的案例研究建議公民教育文本大篇幅描繪的是維護個人權力,而不是公民的義務。學生課外活動的重點涉及“服務學習”。公民道德教育沒有國家級的考試,但是有“全國教育進步測試”(NAEP),通過調查樣本學校周期性測試學生的公民知識。

國外公民道德教育模式研究

(一)公民道德教育模式

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從1967年開始在初中取代了道德規范教育。公民教育內容涉及憲法、立法和國際關系,包括愛國主義價值觀、公民忠誠度和公民意識。新加坡教育部了“好品德好公民教育”大綱,并將在2014至2015年開始在中小學實施。[5]

1. 公民道德教育核心價值

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大綱聚焦公民道德教育6大核心價值,[6] 分別是:尊重、責任、正直、關愛、彈性、和諧。

2.公民道德教育方法

公民道德教育應該優先選擇的方法是基于過程而不是基于內容,因為基于內容的道德教學方法重點大多關注道德行為的事實和信息,從而也更傾向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而基于過程教學的方法則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7]

3.公民道德價值觀培養策略

公民通過教育方式去思考自己的角色與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之間的關系,他們被鼓勵進行換位思考,感受個人所做決定以及自身行為結果對他人的影響。中小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感和道德行為方面需要達到以下具體要求。[8]

培養道德認知:知道什么是正確的、好的;在做出道德決定時,思考多元觀點;持開放思維,進行道德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維護社會凝聚力和社會種族、宗教和諧;了解國家福利分享包括家庭分享的價值;知道自己在社會、國家和世界中的角色。

培養道德感:學生通過理解他們的情感去認同他們的價值和行為,以便能讓他們有意識地持有道德立場。面對道德問題的時候,能體諒其他人的情感。

反思道德行為:基于道德認知和道德感,學生能思考和判斷他們的行為。將道德價值付諸實踐。通過持續的道德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在多種族和宗教的社會中能促進和諧以及提升社會的凝聚力。

(二)公民教育的道德判斷雙重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學者約瑟夫M. 帕克斯頓 (Joseph M.Paxton et al,2010) 等人認為從各種不同的道德推理、循證評價和建議中提出有些道德推理缺乏追尋緣由、應用道義論和功利原則,以及抵消那些因支配行為自動滑向帶偏見的傾向時,放棄道德直覺。他們主張重視證據的道德推理能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9]1.社會直覺模型

海特(Haidt )在2001年提出社會直覺模型(SIM,Social Intuitionist Model):假設某人的判斷主要受其直覺的驅動所致,而“事后推理”的“聯接”假設(與傳統的理性模式相反)某人的推理主要是被其判斷所驅動,而不是受周邊的其他方式影響。通過微弱說服力的推理聯接,運用能構成因果關系的影響做出判斷,使“聯接”實現互補。[10]

用社會直覺模型(SIM)理論框架來理解道德心理學:由一整套構成因果關系的“聯接”與三種心理過程相聯系:直覺、判斷和推理。[11] 在道德直覺、道德判斷、道德推理情節中能構成因果關系的六種聯系:直覺判斷;事后推理;說理性的說服;社會說服;理性判斷;私下反思。該模型包括“推理說服”和“社會說服”,前者通過某人的推理去影響他人的直覺,從而達到影響他人的判斷。后者根據缺乏明顯企圖的推理所做的判斷,去修正他人的直覺,從而達到影響他人判斷的目的。

2.道德判斷雙加工模型

格林(Greene et al 2001,2004,2008)等人提出道德判斷雙加工模型(dual-process model of moral judgment)。該模型假設道德思考方式依賴自相矛盾,并在某些情況下讓其展開競爭。通過直覺情感的反應來驅動道義論的道德判斷,讓其自然而然地反思權利和義務。主張通過類似道德推理形式去控制認知過程,讓實用主義和后果性判斷目標得到落實。

如典型的“有軌電車難題”:當一輛失控飛奔的有軌電車沖向前方岔口時,其中的第一條道沖向5個人,第二條道沖向1人。此時在有軌電車駕駛員的大腦正中前額葉皮層的情感反應趨向于尊重可能的受害者“權利”,所做出的“正確”決定應該馬上改變車道,選擇以犧牲1人拯救另外的5人。功利主義和后果性推理,讓道德常識具有普遍性特征。根據社會直覺模型: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直覺進行成功修正之后,道德判斷才產生社會的影響力。

道德判斷雙加工模型與海特(Haidt)的社會直覺模型(SIM)不同。首先,基于規則的作用、控制了認知過程,有意識地應用功利主義道德原則。其次,道德推理能力被彼此采納之后,道德的社會影響力會由此產生。[12]

(三)在線空間的公民教育模式

學生通過在線社區都能學習公民對話的技能,這也是民主社會公民必備的技能。如果教育是民主社會的堡壘,技術應用于公民道德教育,在線平臺能發揮其獨特的角色。創設多樣性的在線社區讓學生參與其中進行對話,有效的公民學習環境需要鼓勵學生與不同想法和信念的人相遇。賈斯汀(Justin Reich)認為通過學生之間的族群人口統計差異顯示,學生通過同齡人的公民言論把握彼此的觀點和看法,創建在線空間讓具備多樣性家庭背景的各種學生聚集起來共同學習。[13]

1.在線網絡德育教學的策略

美國道德教育網站“面對歷史的數字媒體創新網絡”(facinghistory.org/)的理念就是“人們做出選擇,選擇創造歷史”。面對歷史,我們自己需要提供公民道德教育的思想、方法、支持實踐需要的工具,以及世界范圍內的教育工作者所創設和分享更好、信息更暢通、更有思想的精神世界。[14] 在2010年,該德育網站發起了數字媒體創新網絡項目,組織了全世界的學生和教育工作者一起培養學生的媒體素養、觀點表達能力以及公民必備的其他相關能力。

該網絡項目吸納了來自各國學校以及全美14所中學的學生參加,如來自波士頓、馬薩諸塞州、奧克蘭、加利福尼亞、南非開普敦和中國上海,教師和學生圍繞2009年的一個紀錄影片的記者展開調查。這是有關克里斯托弗在中部非洲的新聞工作報道,學生觀看完這個紀錄片之后,在教室內獨立地創建一個微型視頻紀錄片,用于反映他們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在的社區和他們的強烈愿望。此后,學生到在線社區去討論,與世界范圍內的同伴分享他們的項目,談論身份、國際正義、未來媒體與新聞工作。項目在結束后,需要進行封閉性檢驗,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創建、加入在線空間時,能駕馭學生們的分歧并跟進學生的活動讓他們進行對話,具體需要體現以下五個策略。[15]

(1)使用強制性的內容來探討差異

德育工作者引領學生通過在線空間呈現他們的分歧,跟進學生的活動讓他們進行對話。圍繞德育素材展開對話,紀錄片的記者向身處不同環境的學生進行主題演講并獲得共鳴。

比如在線討論,涉及一段有關在非洲剛果俘虜一位非洲兒童士兵的視頻短片,被俘兒童士兵要求記者克里斯托弗原諒他在戰爭中的行為,理由是為了幫助他回到盧旺達去。為什么兒童士兵懇請美國新聞記者原諒?如果美國記者離開之后,兒童士兵將會如何?給網絡研討提出“原諒”的意義。有學生說:“原諒就是敞開你的心扉。”也有學生說:“克里斯托弗本人是記者,即使提出也不算“原諒”,因為記者自己不是受害者之一。”因此,學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原諒”的理解也是因人而異。為了吸引觀眾,新聞記者用視頻播放風景變化過程來講述這些凄涼的故事。學生被要求參加討論有關權利、正義和國際義務,學生們被媒體技術所吸引,因為這個轉換用新聞的方式讓他們同時代的人去了解。

(2)建立起教育工作者的關系

在創建安全和信任關系之前,為便于開展協作,教師們需要擁有共同管理的權限。在數字媒體創新項目中,教師們以面對歷史為題,共同參與研究并籌集經費,如在夏季組織每周一次的會面研討活動。使用社會媒體視頻編輯工具去探討新技術在改變媒體、教育和個人身份。經費也許有困難,但是創建德育工作者之間完全在線的活動是可以實現的。在平面課堂中的“握手”過程,要拓展到不同的學校當中去,德育工作者在此過程中可用在線工具進行彼此的介紹和課堂討論。

(3)創建分享的空間

為特定的目標和特定的群體創建“社交網絡”,如實施協作學習項目,Ning技術網絡在線空間(ning.com/ )是比較好的協作社區網絡平臺之一。Moodle(moodle.org/ )和Wiki也都有類似的協作特征,與Ning特征類似的MightyBell (mightybell.com/ )德育平臺可免費提供給100人使用。在數碼媒體變革項目中,每一位網絡學習參與者都可以創設個人的介紹頁面,包括興趣和愛好。每個群體有一組頁面,每個班級都有他們的數字化紀錄片。

(4)允許學生表達自我

學生制作的微視頻能提供強有力的自我表達,也給同齡人提供一個打開窗口了解他人的機會。城鄉學生制作的微視頻,如上海學生拍攝的是反映校園生活的微視頻,而科羅拉多州的學生評論說,學校的建筑有點像美國的。加州奧克蘭的學生制作的微視頻反映他們社區的團伙暴力的問題。雖然各自所處社會或許截然不相同,但是他們都在班上通過公民道德教育課的內容和素材進行交流,嘗試去感動整個世界。具備潛力的項目能借鑒他人的情感體驗在線激發公民的參與性,這樣學生能認同和分享多樣性民族中人們行為中的閃光點。

(5)特意征召各種參與者

為網絡空間公民道德教育項目征召和遴選參與者時,需要深思熟慮地選擇教師。要考慮到他們中有來自國內外、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城市和農村,他們具備在課堂上應用網絡技術的能力;對公民道德教育的熱情度和對項目的態度比教育專項技能更為重要。國際公民道德教育的網站(iearn.org/)是最早和最大的網站。美國社會研究教育學會(ascdedge.ascd.org/)和美國英語教師學會(ncte.org/community )等都有在線社區幫助你在美國尋找合作教師。免費給世界各地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機構組織提供全球虛擬教育會議的項目網站(globaleducationconference.com/ ),有利于增進各國教師之間的交流。

2. 公民網絡德育案例剖析

以思考討論和道德認知發展的方法為例,美國公民道德教育采用討論和推理的案例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如果我是校長”[16] 是由美國學生在3D增強現實技術的故事網站(zooburst.com/ )創作的公民道德教育故事書,該故事書配以立體動態360度旋轉故事人物以及場景,附有腳本閱讀、可以翻頁,增加權限可以給人物配音說話或旁白。

在公民網絡道德教育實踐過程中,師生需要開放式的討論。以思考、討論和道德認知發展的方法為例,通過換位思考,欲擒故縱,讓學生從道德認知、道德行為的反思中,在自己的道德感受挫后,應該盡早重新回到法制教育的軌道上來檢視自身的道德水平。

總結與展望

世界各國的公民道德價值觀培養一般都要求其公民在接受中小學的義務教育階段進行,學校的公民道德教育通常都沒有全國性統一的道德教科書。道德與知識和智力不一樣,它不會自由地流動,因為它涉及個人的選擇和主觀的價值。

1.公民教育在一個分離的社會必定面臨新的挑戰,有效的公民學習環境需要鼓勵學生與不同想法和信念的人相遇。學生通過同齡人的公民言論把握彼此的觀點和看法,創建在線空間讓具備多樣性家庭背景的各種學生聚集起來共同學習。

2.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標首先是培養孩子們的美德和價值觀,讓他們成為有修養的公民。其次是給學生提供智力資源,讓他們在德育資源的幫助下,增強公民的愛國、守法意識,形成他們自己的道德感,讓他們學會對道德行為做出負責任的判斷。

3.當人們對道德推理獲得一點感觸時,或者他們能夠設身處地時,他們能敏感地識別自己的無原則直覺,因此,有很多的理由會使人們相信應該主動應用道德推理的策略來培養公民道德價值觀。

篇(6)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 道德教育 教師信念

2001年,國務院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旨在推進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公民素質。中小學階段是兒童道德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提高中小學道德教育成效無疑是推進國家公民道德建設的根本舉措。教師作為學校道德教育的主體,其所持有的道德教育信念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的態度與做法,影響學校道德教育成效。因而,分析中小學教師的道德教育信念狀況,提出有針對性的改善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教師的道德教育信念及其構成

教師在能夠高度認同或確信學校道德教育對于社會和個體發展方面具有重要而獨特價值的情況下,才會從內心重視學校道德教育活動,并將德育工作的成效作為檢驗自己教育能力的重要方面,這是教師道德教育信念發展的基礎。為了有效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發展,教師需要明確不同階段學生道德的發展特點與發展目標,能夠準確判斷學生群體或個體的道德發展水平,并據此制定具體的道德引導措施,這是教師能夠進行有效教育決策的前提;道德教育活動是否能夠取得理想效果,還取決于教師所選擇教育方式和策略的適恰程度。因而教師對于學校道德教育活動方式與策略的認識、選擇和判斷,也是教師道德教育信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依據以上對教師道德教育信念內涵的分析可知,具備完善道德教育信念的教師,應該具備以下三方面的科學認識:教師對學校道德教育活動之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的認識與判斷;教師對兒童道德發展規律、所教學生道德發展階段及其成長目標的認識;教師對學校道德教育活動方法與策略的認識、選擇和判斷。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其中一個方面存在不足都會影響教師道德教育行為的針對性、力度與效果。理論上講,所有對中小學生負有道德教育責任的教師,都應當具備包含以上三方面內容的完善而科學的道德教育信念。

二、當前教師道德教育信念存在的問題

1.教師道德教育信念狀況

目前,中小學教師的道德教育信念具有一定的認識基礎,但其信念水平距離當前道德教育實踐需求還存在不小差距,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普遍認可道德教育的方向與重要性,但對于道德教育之個體功能的認同度明顯低于對其社會功能的認同度;

(2)部分教師特別是初中教師,對于學校及自身在青少年道德教育方面的獨特作用與重要責任認識不足,道德教育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相對偏低;

(3)大多數教師缺乏對不同發展階段學生道德教育內容及其發展目標的關注與清晰認識;

(4)很多教師對新型公民道德教育之意義與內涵、目標與任務缺乏充分的了解與理解,公民道德教育敏感性與教育意識不足;

(5)教師具備關于學校德育途徑的基本知識,但對兒童道德發展的規律與促進不同年齡階段兒童道德水平發展的具體策略與方法缺乏足夠知識;

(6)教師對提高自身德育水平有一定需求,但缺乏便捷而實用的學習資源。

總體而言,中小學教師在學校道德教育方面具備一定的直覺信念,高度認同國家的學校德育目標并表示愿意承擔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的責任。但因其道德教育實踐缺乏科學完善的理性信念作指導,道德教育成效不高、自我效能感偏低。在面臨復雜的道德教育問題不知如何解決時,教師便不自覺地將道德教育不力的原因完全歸于家庭與社會,產生逃避心理。

2.教師道德教育信念問題成因

一般來講,教師道德教育信念的形成會受到以下幾方面影響:一是所處國家和社會道德教育傳統與個體職業經驗影響,二是自身所受職前教育影響,三是其所接受的職后培訓影響。教師所處國家和社會道德教育傳統與個體從業經驗會影響到教師相關直覺信念的形成,教師所接受的職前與職后教育會作用于其相關理性信念的形成。

(1)我國道德教育傳統的影響。社會文化傳統是影響道德教育活動內容與方式的重要因素。從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方面來看,我國傳統道德教育注重以個體德性修養為中心的“修身”教育,對一般公民只要求其能夠“獨善其身”的傳統教育內容,弱化了以公民權責為核心的公民道德內容在包括學校教育者在內的民眾心目中的普及與內化。尤其是五四之后,我國儒家文化傳統經歷了多種文化沖擊,多元價值觀交匯但并未形成能夠對全體社會成員起到道德約束作用的公共良知。這種狀況一方面影響了學校道德教育具體內容與評價標準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影響到了道德教育之個體功能的實現。家庭、社會中成人所奉行的道德與學校道德教育中所倡導的道德不完全一致,使得學校道德教育難以看到明顯效果,對教師道德教育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的獲得造成不利影響。

(2)教師所接受的職前教育影響。職前教育是塑造教師教育教學理性信念的起始階段,對于教師專業信念發展有著奠基性意義。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入手,幫助教師建立科學完善的道德教育信念,是教師教育不能推脫的責任。目前來看,我國教師職前教育在此方面還存在一定缺陷。

①職前教師教育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未給學生提供足夠豐富的理論知識。發展兒童的道德水平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任務,培養能夠勝任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師是學校教育的首要責任。為學生開設專門的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是教師職前教育不能忽視的重要內容。據研究者了解,到目前為止,很多為培養中小學教師的學校,未將專門的德育原理及其實踐方法開設為必修課。一般只是在《教育學》課程中包含一小部分德育基本知識,除此之外也未開設任何旨在提升學生道德教育能力的相關課程或組織相關活動。研究者在訪談中發現,很多初中教師對道德教育工作表現出相對明顯的消極態度。這些教師將學生道德問題的成因完全歸于家庭教育不力,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無力感與逃避心理。觀察這些教師的教育過程可以發現,教師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缺乏明確的道德教育目標與科學規劃,隨機管理中的教育行為缺乏理性思考與科學策略,最終導致教育效果不佳。此類問題的根源,正是在于教師道德教育知識與技能的欠缺。

②職前教師教育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未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與反思指導。在目前學生的教育實踐中,指導教師大都重視學生的課堂教學技能提高,忽視對其道德教育技能的指導,使得職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實踐學習無法落實。與此同時,在引導中小學生道德發展方面,很多指導教師的教育示范作用不容樂觀。研究者在訪談中發現,很多學生經歷過實習之后,開始懷疑 “教育是愛的藝術”這一學校德育的重要理念,因為他們看到一些學生“只認能夠對其產生威嚇的老師,自己對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起作用”。他們不懂得“講道理”只是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一種方法,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策略,是在對教育對象進行系統觀察與分析之后對方法進行慎重選擇的結果。這些學生也沒有對教師運用“恐嚇”手段產生的教育后果進行理性分析與思考。在教學過程中缺乏理論知識指導下的實踐反思,學生道德教育的理性信念不足自然難以避免。

(3)教師職后從業經驗與所受教育影響。

①學校道德教育實踐目標的系統化與具體化程度欠缺。教育內容的系統性與教育目標的具體可測性,是完善成熟的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標志。然而,“我國學校德育目標的演變,不是通過建立德育目標系統,經由德育總體目標到課程目標,而是走了一條相反的道路”[1] 。可以看到,我國中小學一直都開設有思想道德類的課程,但卻長期缺乏可以用來測量其教育成效的系統化的具體目標。調查中發現,目前很多中小學的道德教育活動并非自覺自發開展,而往往是為了完成上級管理部門下達的臨時性任務。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份內之事,開展道德教育活動是教師的職責所在,但當其活動內容缺乏系統性與連貫性,并要不時地順應外界要求的話,勢必會使學校和教師形成一種觀念:道德教育活動不是學校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是政治形勢下的額外任務。此種從業經驗會消弱教師道德教育的責任意識,進而影響到其道德教育信念的正向發展。

②教師職后培訓缺乏以提高教師道德教育知識技能為目標的專門課程。在職教師培訓的有效性,建立在專業培訓機構對教師實踐需求進行全面準確評估的基礎之上。很多教師反映,他們參加過的教師培訓很少有旨在提高教師道德教育技能的專門課程。雖然在有關班級管理或班主任工作的培訓中,有很多優秀班主任的工作經驗推廣與介紹,但一線教師的工作經驗很難具備可以從根本上完善與提升教師道德教育理性信念所需的系統性與普遍適用性。上述狀況一方面會造成教師“道德教育不重要”或者“道德教育不需要科學知識與方法”觀念的形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教師道德教育理性信念缺乏的事實。中小學教師一方面在學校德育方面承擔著重要責任,另一方面卻難以獲得此方面的專業培訓,此一矛盾的存在不容再被忽視。

三、對策與建議

1.重視教師道德素養提升

道德教育從根本上講是人影響人的活動。教師自身道德素養的高度會直接影響其道德教育信念可以到達的高度。因此,建議教師教育機構重新審視道德素養在教師專業素質中的重要地位,重視與加強學生與在職教師的道德素養。

2.開設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

教師完善的理性信念建立在其對相關理論學習與實踐反思的基礎之上。職前教師教育階段的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反思能力的培養,可以對其職后相關理性信念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建議承擔教師職前教育的學校增加專門的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將其放在與學科教學知識與能力培養同等重要的地位,為“人師”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3.制定科學可行的系統化道德教育目標

相關研究機構依據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特點,制定與兒童生活相契合的具體、可測、系統化的道德教育目標,為中小學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明確的方向指導。教育目標的系統化程度決定了其對教育實踐之連貫性與有效性的支持力度。教育目標越是具體、可測,其對于教育實踐方向的指導就會越有力。與教育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中小學生道德教育目標呈籠統與抽象,尤其是缺少可以直接衡量教育效果的可觀測目標,它對于在職教師道德教育的理性信念發展極為不利。依據青少年兒童道德發展規律,制定與其日常生活相契合的具體、可測、系統化的道德教育階段目標,應當成為相關教育研究機構的重要課題。

4.增設教師職后培訓課程

目前,我國大多中小學教師在其接受職前教育期間,都缺乏足夠的道德教育理論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因而必須在職后培訓中為其補充相關教育。在教育實踐過程當中學習教育理論,是教師職后學習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道德教育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訓練,應當成為教師職后培訓機構重視開發的重要課程。

5. 增強對學校德育工作進行評估的能力

學生的發展狀況是教師工作成效的最終體現。教育管理部門要對學校德育工作進行督促,必須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或質性評價標準,依據標準要求,選擇合適方式對相關工作進行成效評估。只有這樣才能以評促教,提高教師的教育信念水平。

篇(7)

【摘要】實踐的觀點是貫穿理論的一條主線,從現實的生活世界出發,是研究一切社會問題的邏輯起點。本文從實踐觀入手,以實踐的思考方式,對馬克思的公民道德思想進行闡釋,并結合我國公民道德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現實對策。

【關鍵詞】;實踐觀;公民道德

早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就對實踐做出過簡單的論述,但直到康德提出“實踐理性”,“實踐”概念才被正式引入哲學。此后,費爾巴哈、黑格爾分別從唯物和唯心兩個角度對“實踐”展開了論述。然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費爾巴哈“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1]而黑格爾則立足于他的絕對理念,將“實踐”等同于“實踐理念”,陷入了唯心主義,“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2]馬克思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關注“現實的人”的生活中的基本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對道德進行闡述,認為道德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的反映,同時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公民道德與道德是密不可分的,道德是社會的一種特殊的調控力量和個人完善的重要方式,道德的本質決定了公民道德不只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行為規范,同時,也是一種實踐精神。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公民道德建設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績,但同時道德失衡的不良現象也時有發生。

一、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取得的成績

近幾年在社會主義改革和現代化建設中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他們的先進事跡和高尚的精神大大激發了公民的道德熱情,促使公民積極參與到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中來。在他們的帶動下,社會上掀起一股向先進學習的風尚,許多尋常百姓成為積極的踐行者,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堅守著公民道德行為規范,默默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法律和公民道德是相輔相成的,二者共同構成社會規范的兩個基本維度。通過對社會公民普及法律知識,公民能夠自覺履行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已經學會并且能夠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有利于公民意識的覺醒,以便更好地參與社會事務。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是公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公民對善與美的追求,是對社會以及他人的發展進步所承擔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汶川地震中公民的志愿服務精神是公民社會責任意識增強的突出表現。

二、我國公民道德失衡的表現

社會道德評價標準往往代表著主流的、正面的價值取向,是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尺度。隨著改革的不斷擴展與深入,道德評價標準由單一走向多元,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進步,人們不再是簡單地被動地接受統一的道德評價標準,人的主體選擇受到尊重。但同時外來的自由、民主與價值評價標準也在影響著大眾的價值標準,尤其是隨著網絡的發展,金錢至上、見利忘義、惟利是圖等消極腐朽思想在多數人中仍有市場。這些現象使得社會上一些社會主義信念不強烈、意志不堅定、價值觀導向不明的人出現道德評判模糊的現象,從而迷失自己的人生航道。市場經濟的競爭性,激勵人們勇于進取、開拓創新,但同時也使一些企業和個人過分追逐利益,為了一己私利不擇手段,損害他人乃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甚至不惜觸犯法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優秀道德觀念逐步被利益淡化。雖然多數中國公民能夠認識到要遵守公民道德規范,同時要杜絕自私自利等不良行為,但是在社會現實面前,人們往往因為不能把個人的道德認知更好地付諸實踐而導致道德行為的偏差,公民道德行為失范。看客心理從古至今都是存在的。但是由于對利益的追逐,人們對看客心理的重視程度提高,在有人遭遇困難或危險時因看客心理而止步不前。這樣的心理無疑會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造成危害,它會助長違法犯罪者的違法行為,同時也會腐蝕人們的道德責任感和義務感,甚至使人喪失起碼的正義感和同情心。

三、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對策研究

(一)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深入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在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公民作為道德主體的積極作用,充分考慮公民的實際道德狀況以及現有的道德素質和水準,注重公民個人德性的培養和社會公共道德體系的建設,使德育知識入腦、入心,在實踐中發揮作用。在加強道德教育的同時,積極開展如“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知榮辱、我行動”、“公民道德宣傳日”的道德實踐活動,使人們在道德實踐中進行自我教育,達到“知”與“行”的統一。

(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保障。社會的物質生產對公民道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們的生產方式決定人們怎樣生活,因此只有大力發展生產才能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

(三)加強法律保障。法律的約束力是公民道德建設的有力保障,在對公民進行道德教育時,不但需要社會輿論的引導,更需要法律對公民的行為進行約束。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无码网www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51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 熟妇无码乱子成人精品| 瑜伽裤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亚洲乱妇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奶头又大又白喷奶水av| 国产精品99久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 奇米影视7777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精久久久久久久| 少妇熟女高潮流白浆| 日日av色欲香天天综合网|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日韩少妇内射免费播放| 骚妇内射中岀黑人| 97人妻人人揉人人躁人人| 国产+高潮+白浆+无码| 在线a级毛片免费视频| 熟妇丰满多毛的大隂户|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观看|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凸凹人妻人人澡人人添| 欧美大屁股xxxx高潮喷水|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女人被狂躁c到高潮视频|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 色欧美片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hd| 青青草97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成品人视频ww入口| 美女高潮喷水40分钟全程露脸| 国产喷水1区2区3区咪咪爱av |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一区| 欧美顶级metart裸体全部自慰| 无码人妻少妇伦在线电影|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怡红院av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