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09:33: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綠色工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該文通過案例進行分析討論綠色工程管理及其價值觀的探討。某城市綜合于城區西側,工程占地面積8500 m2,建筑面積為72324 m2,框架結構,地下2層,地上18層。外墻裝飾為鋁板及玻璃幕墻。在該建筑施工中,綠色工程施工管理得到充分體現。首先,節材技術管理的應用。對所使用的鋼材、木材和混凈土進行嚴格的精確預算,優化下料方案,使廢料產生率大大降低。同時根據施工進度、實際庫存進行采購,減少了庫存積壓率。另外通過料場設置、廢料利用和新技術,降低了搬運量和材料使用率。其次,節水技術管理的應用。采用混凝土養護塑料薄膜包裹法,減少了用水量和養護難度、次數。將基坑井點降水的排水再次利用,進行綠化和降塵。同時辦公區、生活區也均采用節水器具。再次,節能技術管理的應用。對辦公區、生活區和施工區進行用電量控制,采用節能燈,生活區拉閘限電等方式進行節能。將90 kW的K50塔吊改為75 kW的F023B塔吊,不僅節能降耗,更節省了投資。最后,節地技術管理與環境保護。充分利用建設區域的場地,進行合理布置安排,尤其是施工區內的設置。嚴格進行揚塵控制、噪音控制、振動控制、光污染控制和水污染控制,打造綠色可持續的建設環境。通過以上案例可以得出綠色工程管理價值觀主要依靠在實行綠色管理時所遵守的原則來體現。綠色工程管理要堅持以人為本、和遵循客觀性,體現當地特色,系統性原則。想要了解綠色工程管理的可行性,必須要了解此概念誕生的國際和國內背景。首先,實施綠色工程管理是時代要求。有數據統計表明,工業造成的污染占到人類所有經濟活動帶來的環境污染的30%以上,工程建筑行業更是工業污染大戶,產生的大量粉塵和固體垃圾,給已經千瘡百孔的自然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威脅,假如我們再不對建筑工程實施綠色管理,整個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經不堪重負,到時將悔之晚矣。其次,實施綠色工程管理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改善,但我們不能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沖昏頭腦,而是要清醒認識到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基數大,自然資源的儲量按人均分配的話,實際上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資源的合理運用上還存在很大差距。過去20多年的經濟發展中,我國的工程建設對經濟發展貢獻極大,特別是公路、鐵路以及商用、民用建筑,改善了中國的交通環境和人民的工作和居住環境。但我們不能忽視,我國工程建設行業中95%以上的企業屬于高能耗企業,完全達不到綠色工程的要求,對資源的利用率處在一個較低的層次,單位資源的消耗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原因在于科技和管理水平的制約,以及整體思想的落后。而這正是國家倡導實行綠色工程管理的根本動力。最后,國家在倡導綠色工程的同時,還給予企業以一定財政支持和政策優惠,并正在研究制定相關法律來規范整個工程建設行業的綠色管理。不但要讓人民在頭腦中樹立科學發展,綠色工程管理的概念,更讓真正實行綠色工程管理的企業得到充分的發展空間,從而使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2國家深化推進綠色工程管理的途徑
首先,綠色工程管理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全面實施前,必須做好宣傳工作。綠色工程管理是件利國利民的大事,要考慮到環境保護和資源有效利用,短期內必定會抬高經濟發展的成本,對企業經營造成極大的影響。為面對這種局面,就需要得到社會各界以及公眾的廣泛支持。我們可以通過公益廣告、公開講座和舉辦公益活動的形式在社會上、校園中傳遞綠色工程建設的信息,讓社會各界充分理解綠色工程符合他們的切身利益,從而獲得社會各界支持,為綠色工程管理開展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其次,由于實行綠色工程建設,必將會造成建筑工程企業的工程成本大大增加,短期內阻礙行業發展,因此,就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無論在政策上還是經濟上,增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可以通過直接投資、減免稅等措施來幫助企業走上正軌。最后,任何管理都是有人來執行,有了好的制度,還需要合格的人來執行。因此,在推進綠色工程管理過程中,要加大對工程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培訓不但要包括綠色工程項目管理的專業知識,還要將生態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相關知識融入其中,社會責任和生態環保要并重。
3結語
中學生物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其中有許多知識與校園綠色工程有關。為此,備課時我們挖掘教材中潛在的綠化園因素,找準教材與校園“綠色工程”建設的滲透點。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生物學的基礎知識,也知道一些“綠色工程”建設的理論,激發了學生對校園“綠色工程”建設的參與意識。如講營養繁殖時,伺機插入植物分株,分根,壓條扦插、嫁接等原理,講“緒論”時,適時適量滲透我國古人以樹喻人,以樹喻情,贊揚種樹的光榮,諷刺鞭撻毀樹的可恥的故事,借以使學生知道植樹造林,綠化江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中學生物教材中的實驗對學生有很強的誘惑力,教學中我們除指導學生本著“瓶瓶罐罐當儀器,拼拼斗斗作實驗”的原則,千方百計地完成大綱所規定的實驗內容外,還利用課余以興趣小組為龍頭,進行校園綠色工程的實踐,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如一串紅盆栽矮化,盆栽花木控高,花木嫁接等,他們在教師和花工的指導下,親自動手從播種,移栽,水肥管理定期觀察記載到收獲,歷經一次花卉栽培的全過程,認識一粒種子變成美麗的花朵或豐碩的果實,是途經怎樣一個植物學和園藝學過程,同時也學會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這樣不僅使學生提高了科學素質,還培養了愛勞動、愛自然、愛校園一草一木的美好情操。
教學中我們根據學校是教書育人的陣地,應具幽雅、安靜、衛生的教學環境,組織學生根據校內自然地理條件、建筑物的分布、用途等進行樹種塔配設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根據要求紛紛行動,有的翻書查報,有的訪問花卉種植專業戶,有的請教園林管理所的能工巧匠。半個月功夫,學生們提出了種種與校園“綠色工程”建設有關的樹種搭配方案,有的從觀賞游憩著眼提出:在道路兩旁、操場四周、教室附近相間種植樹形優美、花香色艷的喬木(如玉蘭、桂花、香樟、銀樺等)和灌木(杜鵑、海桐、迎春、茶花等)并配以四季有花的草本花卉(如一月臘梅霜傲雪;二月梅花怒放爭春;三月迎春花報春風;九月爭艷;八月桂花吐馥芬芳;十月芙蓉花爭放異彩;冬月翠竹蒼松傲骨)使之形成立體景觀,四季花繁葉茂;有的學生從思想教育出發提出選用祖國的珍稀樹種,如水杉、珙桐、銀杏、鵝掌揪等孓遺植物,以激勵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感,有的從知識性著手提出選用中學生物教材和語文課本中涉及的樹種,如語文課本中多次提到了海棠、松、竹、梅等;有的從凈化環境著想提出選用抗污力強的樹種,如夾竹桃、龍柏、無花果等;還有的從經濟價值著手,選用桃、梨、蘋、桑等樹種,通過劃規、設計,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鍛煉了思維能力,還為校園綠色工程建設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
根據中學生物學教學大綱“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學知識”的要求,我們對校園的主要植物設牌掛簽,以便學生觀察植物形態特征,生態環境和類群,促使他們更好地參與校園“綠色工程”建設。掛牌上的內容主要有:a.教學類:如在雪松牌上這樣寫實:雪松,裸子植物,松科,幼葉多白色,遠眺,象覆蓋著一層白雪。這樣學生看后倍感親切和實際;b.聯系實際類:如銀杏牌上寫道:銀杏,裸子植物,銀杏科,種子供藥用,食用,是我國傳統的出口物資,樹形美觀,葉具特色。夾竹桃牌寫著:花美,但莖葉有毒,魚塘邊不宜栽植;c.抓特征區別相似樹種:如女貞和冬青牌可這樣寫:女貞雙子葉植物、木犀科、葉卵圓形,對生;冬青雙子葉植物、冬青科、葉長橢圓形,互生;又如圓柏與刺柏牌上可這樣寫:圓柏,裸子植物,柏科,葉有鱗形和刺形兩種;刺柏,裸子植物,柏科,葉全為刺形;d.實用技術類:如月季牌寫著:月季花、雙子葉、薔薇科,可用分株壓條、扦插,嫁接等方法繁殖;一串紅,雙子葉植物,唇形花科、花期長、多用種子繁殖。
這樣,對校園植物掛牌設簽,展示它們的名稱,科屬及特征,對學生認識植物,理解教材內容,激發他們參與校園“綠色工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校園“綠色工程”建設的實驗活動中,我們著意將心理學原理和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教育有機地滲透其中,以指導他們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在綠化校園中,我們發現有學生常因成功與失敗而自傲或自卑;有的因缺少信任和理解而感到孤獨;有的因自己不誠實或蠻干而追悔莫及;有的會因心理不平衡而產生嫉妒和怨恨等等,針對這些我們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知心人,以實現與學生心與心默契、情與情相融,對學生建設校園綠色工程美好愿望、真誠態度,在情感上我們投以期待的目光、滿面的笑容,由衷的喜悅;在行為上,我們頷首贊許,促膝談心,深情撫慰;在語言上,我們充滿同情、體現尊重、熱情鼓勵,公正嚴明,以此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人際交往,學會合作共事,學會面對困難與挫折去頑強拼搏,學會自我教育與創造,從而提高受挫能力,促進整體素質的全面進展,為他們成功地渡過中學時期這一特殊的人生旅程,為他們充滿信心搞好校園“綠色工程”建設夯實地基。
論文摘要:本文對我國生態建筑的研究現狀進行了回顧,指出我國生態建筑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我國生態建筑的發展的思路與對策。生態化的思想是人類的取向和必然選擇,城市和建筑設計的生態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牛態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輕,既通俗又深奧的一門學科。研究內容涉及到農業生態工程、生態,及生態城鎮建設、節水與廢水處理及利用、山區小流域治理與開發等眾多領域。生態建筑作為其中的一個領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視,其作為一門學科誕生至今不過40多年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爾把生態學Ecology和建筑學Architecture兩詞合并成為Arcology,即生態建筑學。此后麥克哈格、吳良墉等建筑師開始了生態建筑的研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生態建筑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一、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研究現狀
在20世紀80年代顧孟潮就提出了“未來的世界是生態建筑學的時代”的觀點,1994年5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鋤,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后,我國環境保護運動日益擴大和深人,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蓬勃展開。1996年3月,中國國家環保局推出兩大舉措:一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二是實施“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在九五期間重點治理淮河、海河、遼河等的污染。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將“綠色建筑體系研究列為九五重點資助課題”,1998年又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列為重點資助項目。2000年我國頒布了《建筑節能技術政策》;2001年,建設部通過雄錄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貝邸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生態小區的概念、內涵;2001年開始實行仁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1年我國第一部生態住宅評估標準《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刪出臺,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以節約資源、防污染、保護生態為主題,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推進住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認為只要將建筑物周圍加一些綠化就是生態建筑,在建筑物內部點綴一些植物就是生態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生態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但這些觀點只停留在生態建筑的表面,對生態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能源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人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函待解決的課題。
3、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
三、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從本質上講,生態建筑設計是一種由生態倫理觀、生態美學觀共同駕馭的城市建筑發展觀。在實踐中的生態建筑設計思路可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
1、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
國際建筑師聯合會第十四次會議宣言指出:“經濟規劃、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應當是探索并滿足人的各種需求”。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不僅是建筑發展的最終目標,而且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在未來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認識和確定人的主體地位和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關系,強調把關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體體現在城市空間的創造中,以適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市民的多樣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環境屬性。
根據生態學的進化論,生態建筑設計包含著資源的經濟利用問題,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問題。今后城市的發展,勢必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展開,為了節省有限的土地,必須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如在地面上建立親和大自然、充滿人情味的低層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態技術建立起巨構城市,向地上空間要效益;充分開展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連接為有機協調的立體網絡。生態建筑設計強調與環境具有最佳關系,對環境破壞最小,一并充分發揮環境效益。與環境互選共生、共同增長是生態建筑設計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選擇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與周圍的環境特點以及當地的地理與氣候特征相適應,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協調。
建筑物作為聯系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橋梁,應盡可能多地將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邊,這也是生態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人是自然環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動必須建立在生態化的基礎上,必須與環境建立起一種新的結合和協調關系。從建筑設計到建筑建造、使用、報廢的全過程中,生態建筑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與以往建筑設計相同,生態建筑應致力于為人類提供品質最佳的空間和環境,即使建筑本身對環境污染很小,極為節能,但如果人們的各項活動無法在建筑空間中順利展開,其空間的存在與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這樣的建筑無疑是失敗的。生態建筑的功能應更趨合理,空間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與自然環境間的交流。它應該具備更良好的物理環境,盡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并具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增加“綠色”面積,保護生態平衡
生態建筑外部與自然相呼應,內部空間的設計也應綠色化,即通過精心的室內設計,將室外的綠色引人室內環境。綠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氣,吸收各種有害氣體、慮塵、調節濕度、溫度、減少噪音等。生態建筑的興起為綠化環境開辟了廣闊天地。通過建筑設計,可以使室內空間室外化,運用綠化、水面等劃分空間,這些設計手法在建筑創作上最為常見。如建筑物內的共享大廳、內庭院,在其上部加一個可調節的開啟式屋頂,根據時間季節的變化,由計算機或人工控制,達到室內溫濕度的調節,又可使室內外空間連成一體。另一種設計手法也被建筑師經常應用:屋面綠化。不僅美化了環境,獲得了良好的景觀,而且對屋面剛性防水有維護作用。生態建筑在保護生態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為。新晨
根據以上發展思路,生態建筑設計對策可以在以下幾個具體環節上進行操作。
首先,在宏觀環境方面,城市規劃設計要根據生態原則了解城市發展的自然過程,用它來指導土地的利用和開發建設,同時協調好城市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在空間利用方式、強度、結構和功能配置等方面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區域規劃,則要與城市整體環境所設立的系統相銜接,研究探討城市改造、更新過程中的復合生態問題等。其次,在微觀環境方面,如單體建筑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等,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建筑與自然因素的關系。由于微觀環境方面極具廣泛性和靈活性,所以,其具體途徑和式、法非常豐富,蘊含著廣闊的創造性生機。
另外,要完善生態建筑設計法律和規范。法律規范是建筑設計的基本依,直接影響我國生態建筑研究的戰略方向。在生態建設方面,目前我國已頒布了仲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Z}、佚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規,對我國節約建筑能耗,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政府通過立法對建材選擇、每平米能耗標準,對生態技術研究、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等進行規范,不僅使建筑設計中采用的生態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鼓勵有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從而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
在20世紀80年代顧孟潮就提出了“未來的世界是生態建筑學的時代”的觀點,1994年5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鋤,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后,我國環境保護運動日益擴大和深人,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蓬勃展開。1996年3月,中國國家環保局推出兩大舉措:一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二是實施“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在九五期間重點治理淮河、海河、遼河等的污染。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將“綠色建筑體系研究列為九五重點資助課題”,1998年又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列為重點資助項目。2000年我國頒布了《建筑節能技術政策》;2001年,建設部通過雄錄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貝邸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生態小區的概念、內涵;2001年開始實行仁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1年我國第一部生態住宅評估標準《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刪出臺,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以節約資源、防污染、保護生態為主題,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推進住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認為只要將建筑物周圍加一些綠化就是生態建筑,在建筑物內部點綴一些植物就是生態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生態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但這些觀點只停留在生態建筑的表面,對生態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能源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人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函待解決的課題。
3、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
三、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從本質上講,生態建筑設計是一種由生態倫理觀、生態美學觀共同駕馭的城市建筑發展觀。在實踐中的生態建筑設計思路可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
1、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
國際建筑師聯合會第十四次會議宣言指出:“經濟規劃、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應當是探索并滿足人的各種需求”。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不僅是建筑發展的最終目標,而且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在未來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認識和確定人的主體地位和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關系,強調把關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體體現在城市空間的創造中,以適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市民的多樣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環境屬性。
根據生態學的進化論,生態建筑設計包含著資源的經濟利用問題,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問題。今后城市的發展,勢必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展開,為了節省有限的土地,必須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如在地面上建立親和大自然、充滿人情味的低層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態技術建立起巨構城市,向地上空間要效益;充分開展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連接為有機協調的立體網絡。生態建筑設計強調與環境具有最佳關系,對環境破壞最小,一并充分發揮環境效益。與環境互選共生、共同增長是生態建筑設計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選擇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與周圍的環境特點以及當地的地理與氣候特征相適應,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協調。
建筑物作為聯系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橋梁,應盡可能多地將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邊,這也是生態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人是自然環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動必須建立在生態化的基礎上,必須與環境建立起一種新的結合和協調關系。從建筑設計到建筑建造、使用、報廢的全過程中,生態建筑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與以往建筑設計相同,生態建筑應致力于為人類提供品質最佳的空間和環境,即使建筑本身對環境污染很小,極為節能,但如果人們的各項活動無法在建筑空間中順利展開,其空間的存在與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這樣的建筑無疑是失敗的。生態建筑的功能應更趨合理,空間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與自然環境間的交流。它應該具備更良好的物理環境,盡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并具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增加“綠色”面積,保護生態平衡
生態建筑外部與自然相呼應,內部空間的設計也應綠色化,即通過精心的室內設計,將室外的綠色引人室內環境。綠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氣,吸收各種有害氣體、慮塵、調節濕度、溫度、減少噪音等。生態建筑的興起為綠化環境開辟了廣闊天地。通過建筑設計,可以使室內空間室外化,運用綠化、水面等劃分空間,這些設計手法在建筑創作上最為常見。如建筑物內的共享大廳、內庭院,在其上部加一個可調節的開啟式屋頂,根據時間季節的變化,由計算機或人工控制,達到室內溫濕度的調節,又可使室內外空間連成一體。另一種設計手法也被建筑師經常應用:屋面綠化。不僅美化了環境,獲得了良好的景觀,而且對屋面剛性防水有維護作用。生態建筑在保護生態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為。新晨
根據以上發展思路,生態建筑設計對策可以在以下幾個具體環節上進行操作。
首先,在宏觀環境方面,城市規劃設計要根據生態原則了解城市發展的自然過程,用它來指導土地的利用和開發建設,同時協調好城市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在空間利用方式、強度、結構和功能配置等方面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區域規劃,則要與城市整體環境所設立的系統相銜接,研究探討城市改造、更新過程中的復合生態問題等。其次,在微觀環境方面,如單體建筑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等,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建筑與自然因素的關系。由于微觀環境方面極具廣泛性和靈活性,所以,其具體途徑和式、法非常豐富,蘊含著廣闊的創造性生機。
另外,要完善生態建筑設計法律和規范。法律規范是建筑設計的基本依,直接影響我國生態建筑研究的戰略方向。在生態建設方面,目前我國已頒布了仲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Z}、佚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規,對我國節約建筑能耗,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政府通過立法對建材選擇、每平米能耗標準,對生態技術研究、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等進行規范,不僅使建筑設計中采用的生態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鼓勵有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從而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
【關鍵詞】生態建筑;設計;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S8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在眾多的研究領域之中,生態建筑在建筑領域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并通過發展成為了一門研究學科,從該學科的出現到現在也最多不到50年,在20世紀60年代,一位著名的建筑師把生態學Ecology和建筑學Architecture兩個名詞進行合并形成了這樣一個詞Arcology,通俗的解釋就是生態建筑學。之后還有不少建筑師開始研究生態建筑,通過幾十年的研究和摸索,生態建筑的理論和實踐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二、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研究現狀
在20世紀80年代顧孟潮就提出了“未來的世界是生態建筑學的時代”的觀點,1994年5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后,我國環境保護運動日益擴大和深人,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蓬勃展開。1996年3月,中國國家環保局推出兩大舉措:
一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
二是實施“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在九五期間重點治理淮河、海河、遼河等的污染。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將“綠色建筑體系研究列為九五重點資助課題”,1998年又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列為重點資助項目。2000年我國頒布了《建筑節能技術政策》;2001年,建設部通過雄錄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貝邸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生態小區的概念、內涵;2001年開始實行《仁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1年我國第一部生態住宅評估標準《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出臺,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以節約資源、防污染、保護生態為主題,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推進住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設計產生于對現代建筑的反思
生態建筑的設計思想是在本世紀不斷發生地區性的環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態環境惡化的過程當中,不少學者和建筑師對現代工業文明開始進行深刻的反思。在生態建筑基本目標當中,創造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和建筑功能質量目標相統一,在很大程度上要保持節儉和適用的目標。
四、技術選擇決定生態建筑設計水平
生態建筑要實現它的基本目標,必須要有現代技術的支持。對生態建筑和使用技術的要求可以用三點來判斷,首先技術本身的功能與生態環保功能是一致的,第二要求采用的技術和制造的產品有利于資源能源的節約?第三采用的技術和產品有利于人的健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目前在生態建筑技術應用上應該說還是非常廣泛的,包括門窗節能技術、屋頂節能技術等等。
在應用生態建筑技術過程當中,技術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一個是經濟性,由于生態建筑采用哪個層次的技術,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要受到經濟的制約。在我們國家普遍采用高新技術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經常碰到環保和生態利益和經濟利益不完全一致。在這個取舍當中經濟性就是非常關鍵的。目前在歐洲?特別是在德國、英國、法國,在所建立的生態建筑上,它是以高新技術為主體。在年健康建筑住宅會議曾提出過高生態就是高技術的口號,所以這是在戰略基礎上建造生態的建筑。目前在我們國內把整個生態技術發展建立在高新技術的基礎比較困難,一個是經濟發展水平,另外一個是技術和材料不太完善。
五、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認為只要將建筑物周圍加一些綠化就是生態建筑,在建筑物內部點綴一些植物就是生態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生態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但這些觀點只停留在生態建筑的表面,對生態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能源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人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函待解決的課題。
3、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
六、設計是實現生態建筑的基本技術策略
從技術層面上來講,做到規劃選址合理,減少環境污染,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陽能、風能等等。從過程上來講,提高建筑的保溫隔熱性能,實現建筑防曬?自然采光照明等,這是生態建筑采用的基本技術策略。
建筑通風是生態建筑普遍采用的比較成熟的技術,自然通風應該取代機械通風和空調制冷,一方面可以不消耗能源而降溫除濕,另一方面提供新鮮的自然空氣,有利于人的健康。我國土地資源非常緊張,如果住宅建筑房間進深太大,對土地使用很不利,建筑要面向夏季主導風向,一般房間進深不大于米,自然通風還是可以得到比較好的解決。同時要強調地理空間?建筑物前后包括圍墻和植被都可以改變自然的風向,改變風力。利用這些東西進行自然通風。
七、生態建筑設計對策
1、在宏觀環境方面,城市規劃設計要根據生態原則了解城市發展的自然過程,用它來指導土地的利用和開發建設,同時協調好城市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在空間利用方式、強度、結構和功能配置等方面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區域規劃,則要與城市整體環境所設立的系統相銜接,研究探討城市改造、更新過程中的復合生態問題等。其次,在微觀環境方面,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建筑與自然因素的關系。由于微觀環境方面極具廣泛性和靈活性,所以,其具體途徑和式、法非常豐富,蘊含著廣闊的創造性生機。
2、要完善生態建筑設計法律和規范。法律規范是建筑設計的基本依,直接影響我國生態建筑研究的戰略方向。在生態建設方面,目前我國已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等法律法規,對我國節約建筑能耗,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政府通過立法對建材選擇、每平米能耗標準,對生態技術研究、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等進行規范,不僅使建筑設計中采用的生態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鼓勵有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從而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
八、結束語
在城市化發展的步伐之下,生態化思想同時也是城市建筑設計一個必然的發展過程。在充分認識和理解生態建筑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之后,在設計時使用科學的設計方法,就能夠設計出更多的生態建筑,最終能夠更好的改善人們的工作和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 邱景. 生態建筑設計與建筑設計生態化發展方向[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 2009(11)
主題演講
本年度的主題演講(即全天活動的開幕式)的形式讓人耳目一新,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場新穎互動、由NI工程師自導自演的技術“話劇”。坐在主題演講的聽眾席上猶如置身北京的實驗話劇場。
此次NI特邀公司海外市場部總監Dave Wilson先生作開幕演講,他的演講從工程師的責任這一話題開始,指出工程師要專注于“量化問題”,進而“解決問題”。Dave先生的演講聲情并茂,令在座的工程師深受啟發。20多年來,利用LabVIEW編程環境和模塊化儀器架構,NI在幫助工程師和科學家利用不斷更新的前沿技術的同時,降低了復雜度。至今,工程師們面臨的挑戰將是如何跟上技術發展的潮流以及如何解決工程應用中的實際問題。隨后整個主題演講中,NI公司多位工程師輪番上臺,就NI模塊化儀器技術的發展和支持多核及FPGA技術的LabVIEW高性能軟件平臺展開精彩演講。此外,NI也邀請了幾位專家,其中包括來自上海聚星儀器有限公司的邵輝博士,他詳細介紹了RFID應用和以及如何利用NI模塊化儀器架構開發針對RFID和其他射頻應用的完整測試方案,來自Intel公司的工程師則與大家分享了多核技術如何成為當今的主流技術,以及為了高效地享用這一技術,應該如何對多核進行編程等關鍵問題。筆者尤其對其中的射頻應用及多核技術印象深刻。
?LabVIEW充分發揮多核系統的優勢
多年來,處理器生產商單純地通過加快時鐘速度提升CPU的性能。然而如今,多核成為處理器技術的必然發展趨勢。這種新型的處理器架構意味著無限性能的提升并可以實現更高要求的新興應用項目;然而,在多核處理器上進行編程應用相對于在單核上編程要困難得多。只有克服多核處理器帶來的軟件新挑戰,才能充分利用測試、控制和嵌入式設計應用中的處理功能。
在并行應用編程上的首個主要挑戰是識別在某個特定程序中哪一個部分可以各自并行地操作,然后通過代碼對這些部分進行編程。我們把能夠和其他部分并行運作的代碼稱為線程;因此,整個并行應用可以被稱為多線程應用程序。傳統上認為,由于文本編程是一種順序的編程方式,因此基于文本的編程人員在應用中必須通過API(如OpenMP,POSIX)來非常明確地定義這些線程,因此要想在程序中直觀地顯示多線程并行是很難的一件事。相對而言,利用圖形化的NI LabVIEW軟件,開發人員就可以輕松地實現并行的編程。此外,LabVIEW可以對并行代碼自動生成線程,因此工程師和科學家無須具備編程技巧就可將大部分時間與精力花在如何解決問題上,而不用擔心應用中的這些低級操作模式。
多核編程的第二個挑戰就是線程實時性。當在同一個特定應用中運行著數百個線程時,必須保證這些線程間工作和諧。比如,如果有兩個或者更多的線程在同一時刻進入一個記憶存儲區,這就會發生數據崩潰。因此,在應用中監測各種可能的代碼沖突可以說也是一件異常艱巨的任務。
通過在LabVlEW中圖形化地創建程序框圖,工程師們可以迅速地完成任務從構思到最終實現的整個過程,而無須考慮線程的同步性,這是因為LabVIEW已經自動解決了這個問題!LabVIEW的這一特性,使它特別適合大型科研項目的需求。例如,歐南天文臺的極大望遠鏡項目中,就利用了LabVIEW對于多核運算技術的支持來控制984片鏡面來免受風力或各種外力的影響,達到全部鏡片均衡于同一平面,并實現控制周期接近于1毫秒的設計目標。
?基于PXI模塊與LabVlEW的RFID測試系統
RFID可以應用在多種領域,像物流、原材料、汽車,也可以用于人和動物的身份識別,比如,我國的二代身份證、北京奧運門票都使用了RFID技術。RFID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多,這對RFID標簽的檢測提出了新的要求。來自上海聚星儀器有限公司的邵輝先生介紹了他們基于NI PXI模塊與LabVIEW開發的RFID測試系統。考慮到RFID檢測的復雜及專業性,這套系統采用了靈活、可擴展的軟件自定義無線電架構,主要硬件是NI的上下變頻器及中頻處理器,該套系統的靈魂則是LabVIEW軟件。一般的讀卡器不能覆蓋多種標準協議,也不能獲得更多的射頻參數,而聚星儀器的這套系統可以覆蓋10個標準協議、15種模式,還可以根據客戶要求進行擴展,它能與被測標簽或應答器主動應答,測量射頻參數。
產品展示
本年度的產品展示異常豐富,除了NI公司自己的產品展示外,中科泛華、聚星儀器、富連達科技有限公司(Fulitech)、蘇州凌創電子等相關公司也將最新的產品及方案展示給現場的工程師。其中包括最新版本LabVIEW 8.6軟件、基于PXI的源測量單元、2GS/s1GHz高帶寬高速數字化儀、基于NIFPGA的嵌入式開發平臺以及N1 ELVISII教學平臺等。
技術講座
主題演講之后,分為五大專題(綠色應用專題、LabVIEW編程技巧、自動化測試、工業自動化與實時控制、嵌入式系統應用及動手課程),18場講座分別在5個教室內展開(相關講座的PPT文件可以在.cn或下載)。
?綠色應用專題
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能源與環境問題,NI正以其一貫的技術革新方式與工程師和科學家們一起探討解決方案,創造新的機遇,攜手進入綠色工程領域。本專題主要內容包括:風力發電機的控制仿真、混合動力車的快速控制原型、環境參數的全天候遠程監測與記錄、醫療電子設備的改進等。
?LabVIEW編程技巧
在本專題中,NI資深研發工程師為在座聽眾介紹了LabVIEW應用開發背 后的技巧與奧妙,幫助工程師全面提升LabVIEW編程水平。比如:多核技術下LabVIEW編程的參考模式、LabVIEWWeb Service的妙用、LabVIEW與各種硬件系統的互連、高級的信號處理算法等。
?自動化測試專題
本專題有4場演講,內容涉及:降低測量噪聲的技巧、從PXI背板同步到GPS等多種測量同步技術以及基于LabVIEW和PXI的專屬射頻系統開發,幫助工程師進一步改進和提高自動化測試系統。
?工業自動化與實時控制專題
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機器和工業控制系統開發需求,新一代可編程自動化控制器(PAC)正以其開放靈活的軟件構架和可靠自定義的硬件平臺,幫助用戶開發高級的工業自動化和實時控制系統。本專題主要內容包括:提升PID控制能力,基于LabVIEW和NI PAC的冗余系統設計,機器狀態監測和實時控制系統的構建等。
?嵌入式系統應用及動下課程
通過LabVIEW圖形化開發平臺和基于FPGA的原型硬件平臺,開發人員能夠將各種算法設計工具與硬件I/O相整合,快速地為嵌入式系統和應用構建原型,在更短的上市時間內保證設計的質量。本專題的內容包括:圖形化系統設計方法,涉及機器控制、設備監測、結構健康監控、快速原型與硬件在環等領域,詳細介紹如何通過基于FPGA技術的NI軟硬件平臺快速構建嵌入式系統的原型。在嵌入式應用的動手課程中,通過具有一定應用背景的動手練習及進一步的應用演示,幫助工程師了解和掌握基于FPGA技術的嵌入式應用開發。
科技奧運游戲競技大賽
除了技術講座及產品演示外,主辦方NI公司還為工程師特辟“科技奧運游藝區”,準備了豐富多彩的基于NI產品的互動游戲。如:NI LabVIEW編程競技比賽、DAQ投籃比賽、LabVIEWFPGA舞林大會、NI擂臺賽、LabVIEW小游戲、獨具NI風格的取景照相機等。
工程師憑胸牌可以參加各計分游戲,最后根據排名,評選各單項與全能的“金、銀、銅”牌得主。從游戲區眾多躍躍欲試的工程師可以看出,主辦方的這個項目頗受大家喜愛。
頒獎盛典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建構;探究過程;展示收獲;有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4634(2012)04—0121—02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創作”、“想象”、“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要走進兒童的精神世界,探索兒童的關注點,拓寬兒童的關注空間(關注自我,關注學校,關注自然,關注社會),讓他們在自主地實踐性學習中感受和體驗。因此,有效把握活動過程中每個環節的“精彩”實施,對關注學生的發展大有裨益。
1 建立開放的教與學環境,使學生體驗活動主題的“精彩”建構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最大立足點是學生的生活與實踐,要遵循“開放性與可研究性”的原則。教師應該注意每一次指導主題的確定,不僅是讓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更主要的是為德育創設一個平臺,注重知識性、活動性、趣味性、可行性。而筆者所確立的小課題研究,就是讓孩子直接與活動對話,在合作中與具體活動心有靈犀。
確立的方式可分為:教師在學科開放教學基礎上,同年級各學科通過交叉備課,整合出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教師在了解學生需求基礎上補充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教師與學校認為必要而加入的主題;以秦皇島的地域文化、政治、經濟為資源開發的主題。例如:《巧花2元錢》活動,是根據學生及家長提議設計并展開;《綠色工程種植養殖》活動,教師指導學生做觀察實驗,記觀察日記,寫研究論文,學生親手栽培植物,在與自然有關的主題探究中體會樂趣;而《巧手DIY》、《一滴水的“世界”》等活動是為調查孩子的研究興趣而整合出的。
2 創建適合每個孩子的實踐機會,使學生經歷“精彩”的探究過程
在開放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活動中考慮更多的應是怎樣結合活動對象、活動內容、活動條件和自身素質,對活動項目進行選擇、重組和再創造,把學生的參與體驗放在第一位,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突出生活化的特點。在活動主題確定后,學生就到了“整裝待發”的時刻。
首先,教師要對學生“通風”、“打氣”。通風,就是幫助學生進行~些知識準備,教給他們獲得信息和處理信息的方法。打氣,就是針對學生閱歷尚淺、思想比較稚嫩的特點,幫助學生做好積極的思想準備,獲得自信。本著“專長互補”的原則,建立小組長責任制。學生自薦到不同的小組,如果小組出現搭配不均教師就要進行商量調整,盡量做到學生層次均衡。
其次,各組確定自己的調查內容,教師做好協調工作。不但要保證內容的均衡,而且一定要督促學生步調和諧。
學生在參與實踐過程中,由于年齡、知識、經歷所限,需要幫助,應鼓勵他們跳出課堂,通過交流、尋求合作等方式來完成實踐活動,鍛煉孩子們克服困難的意志,促進綜合素養的發展。
有序活動的開展,具有較強的跨學科性,加強了學科間的聯系,從而豐富了活動內涵,擴大了活動外延,促進了學科的共同發展,擴大了學生實踐活動學習的空間。例如:如何采集到一滴水,怎樣測量一滴水的重量?孩子們積極探索,方法各異:有的用筷子沾水后淌下一滴;有的用滴管取一滴水等等。這讓筆者深有感觸,綜合實踐活動具有極大的自主性,給具有好奇心的小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時間和更大的探索空間。
3 營造開放的自我展示空間,使學生領略“精彩”的收獲
綜合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開放的自我活動的空間與條件,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差異得到認可,其個性品質、性格特點等均在活動中得到彰顯,這必將對學生個性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每一個活動結束,都要舉辦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各組學生將自己在活動過程中獲取的各項成果經過整理、加工、匯編,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
成果匯報時,必須做到“四重四輕”:重“活動過程”輕“活動結果”;重“生成主題”輕“預設驗收”;重“個性體驗”輕“一般參與”;重“合作研究”輕“個體活動”。
比如《紙的PARTY》研究成果匯報展示,每個小組都使盡渾身解數,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藍貓太陽隊”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編成了一首首瑯瑯上口的兒歌;“智多星隊”,走出校園,在生活中處處留心紙給人們帶來的方便,收集商標、設計手抄報、制作標語牌等等。
情感體驗是豐富活動的內涵,孩子們通過“實踐與綜合應用”體驗了成功的樂趣,感受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教育化: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在生活中進步,在生活中成長。
4 有效把握“過程性”活動資源,對學生進行“精彩”的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評價重點應在學生的發展層次和發展水平上,應該是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突出學習過程的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綜合實踐能力。
評價過程的有效實施,使孩子們有一個袒露心跡的空間,也為掌握學生的心理波動而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和教育提供有效的幫助,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