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09:34: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學的文獻綜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教育經濟學;課程設置;綜述
對于我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研究雖然不是直接屬于教育經濟學理論范疇,但是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有利于促進教育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為我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提供合理化構想,完善我國高校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
一、我國教育經濟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研究進展
1.我國教育經濟學學科性質研究進展
教育經濟學的學科性質是我們研究教育經濟學人才培養的前提,對學科性質的不同認識影響到對其他問題的認識。教育經濟學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自形成之日起,國內外學者在對教育經濟學的學科性質認識上存在諸多分歧。教育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社會科學,它從教育學和經濟學這兩門社會科學中分化出來,但又在具體內容上把教育學的知識和經濟學的知識綜合起來,分化與綜合并進,使其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國內學者對教育經濟學的學科性質的不同認識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新興的教育學科說、經濟學歸屬說、獨立的交叉學科說。總體上講,國外學者更傾向于將教育經濟學歸屬于經濟學科。
2.我國教育經濟學人才培養研究成果綜述
我國現有對教育經濟學人才培養的研究主要涉及教材內容現狀研究、人才分類培養研究、學位論文研究、人才培養現狀研究等。其中,對教材的研究分析了我國教育經濟學現有教材內容體系,提出我國教育經濟學教材內容在重視宏觀研究,介紹教育經濟學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開始注重專題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在借鑒國外教育經濟學內容體系的同時,注重體現中國特色,重視學科的本土化發展。中國教育經濟學的教材建設應注重概念體系條理化、研究視角多樣化、研究領域豐富化。教育經濟學教材建設對我國教育經濟學人才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關于我國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研究
近幾年,研究生課程設置受到更多的重視。通過檢索中國期刊網的論文進行查閱和梳理,對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研究包括以下幾方面:研究生課程設置原則研究;研究生課程設置現狀及改革研究;中外研究生課程設置比較研究;國外研究生課程設置特點的考察與借鑒;對美國和我國教育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研究。學者們通過對比和借鑒國內外研究生課程設置,發現我國研究生課程設置的優點和不足,提出了我國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改進方案,以更好地促進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二、我國教育經濟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研究成果綜述
1.取得的進展
研究者對教育經濟學學科建設的關注在不斷加強,研究的范圍在不斷擴展,既包括宏觀上對學科體系、歷史回顧和國外教育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又有針對教育經濟學這一學科具體的研究方法、人才培養和教材體系的具體研究。在對教育經濟學的學科性質認識上,越來越多的學者逐漸認識到,成為一門真正的交叉學科是21世紀教育經濟學的發展方向,在研究方法、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等方面也應該向著交叉學科的方向發展。
無論是關于我國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研究還是中外課程設置對比的研究都很豐富,這些研究指出了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改進的方面,能為我國教育經濟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研究和改革提供參考意見。
2.存在的問題
從以上綜述可以大體窺見我國教育經濟學人才培養和研究生課程設置方面的研究狀況。對于教育經濟學人才培養的研究大多數只是對研究生人才培養現狀的論述,缺乏針對性地對教育經濟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進行探討,特別是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缺乏系統研究。筆者認為,只有對我國教育教育經濟學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現狀進行系統、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才能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靳希斌.教育經濟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薛天樣.研究生教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04-206.
[3]靳希斌.從滯后到超前:20世紀人力資本學說?教育經濟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150.
[4]黃海群,孫曙光.我國教育經濟學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探討[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1).
[5]曾智洪.中美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比較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2).
[6]張春,陳春碩.國內外高校研究生課程設置比較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5).
[7]王善邁.關于教育經濟學對象與方法的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8]陳平水,王雪娟.中國教育經濟學教材內容體系現狀研究[J].教育研究,2006(7).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教學障礙;創新路徑
一、新制度經濟學在經濟學教學中的地位及作用
新制度經濟學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科斯1937年的著作《企業的性質》,而其興盛則始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新制度經濟學致力于考察制度非中性環境下如何實現制度分析與新古典理論的耦合。它在放寬新古典經濟學前提假設的同時,采用了新古典經濟學的邊際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來研究制度問題,努力把制度分析納入到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之中,并引入了以交易費用和產權等概念、研究視角為內核的理論體系,對現實經濟世界具有較強的解釋力,所以又被稱為“真實世界的經濟學”,這區別于抽象掉制度因素的新古典經濟學,后者由于脫離現實世界而被稱為“黑板經濟學”。由此,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逐步滲透到經濟學各領域,并悄然成為經濟學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常識之一。可以說,在學派林立,學術觀點異彩紛呈的學術界,以制度為主題和標簽的“思維范式”已然成型。尤其值得關注的是,1991年、1993年和2009年新制度經濟學的三位重要代表人物科斯、諾斯和威廉姆森先后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無疑提升了新制度經濟學的全球影響力。新制度經濟學的獨特視角和理論范式契合了轉型國家的理論需求。20世紀80年代末,以交易費用、產權、契約、企業、制度變遷理論為核心的新制度經濟學開始傳入我國并得到迅猛發展,以其理論方法研究我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如何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經濟體制轉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等熱點問題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高校全面傳授新制度經濟學別具一格的理論觀點、研究視角、分析方法勢在必行。所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制度經濟學一直被列入我國高校教學計劃之中,成為國內多數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主干課程,有的高校還設置了新制度經濟學碩士點或博士點。[1]在教學實踐中,新制度經濟學的講授有助于學生運用其理論解釋與分析中國經濟現實問題,以及深度參與經濟學理論研討和撰寫學術論文,進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思維能力。
二、我國新制度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的主要障礙
作為一個興起僅半個世紀的經濟學新分支,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尚未成熟。而且,我國開設和研究新制度經濟學課程起步較晚,所以各高校在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均顯露出諸多局限性與缺陷。
1.從教材視角剖析教學內容。雖然新制度經濟學研究視角獨特、思想已經廣為人知并且被廣泛應用,但其理論體系尚未成熟,明顯區別于其他成熟的經濟學分支。對新制度經濟學進行過研究的學者不難發現,該理論體系龐雜、概念和邏輯不統一、新成果層出不窮、爭議此起彼伏,且基本共識和學術規范有待進一步梳理和完善。就國外而言,新制度經濟學教材并未完全按教材式規范來編寫,最初的內容是關于新制度經濟學經典論文的匯編,之后演變為不同學派觀點的文獻綜述,發展到現在的教材主要是通過對不同發展時期具有承繼關系的文獻進行梳理,大體勾勒出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框架與經典內容,為各國學習和研究新制度經濟學提供了入門的基礎知識,但仍表現出“思想史雜陳”的特征,在概念、術語、假設前提和邏輯系統上千差萬別,尚未形成以教材式規范來呈現的普遍共識和結論,容易使初學者最后陷入無所適從、無處下手的困境。[2]就國內而言,一些新制度經濟學教材將關注重心放在了敘述及解釋國外相關理論的研究上,由此形成了理論性較強和內容較抽象的特征,還有一些新制度經濟學教材試圖“另辟蹊徑”,依照作者自己的邏輯框架、學術觀點構建一個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體系,重新創立一套符合國內教學需求的新制度經濟學教材。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內新制度經濟學體系的完善及推廣,但由于這些教材在某些觀點上屬于“一家之言”,同時也省略掉了一些通常被視為學術共識和基本常識的部分內容,導致初學者在理論結構上存在缺漏,以及在學術共識與作者個人觀點之間難以甄別,容易被“誤導”,最終感覺整個理論體系晦澀難懂與枯燥乏味。
2.從教學實踐洞察教學方法。透視我國新制度經濟學教學實踐,不難發現,教學方法存在諸多缺陷與短板。首先,由于新制度經濟學的典型特征表現為內容抽象與理論性強,且理論體系與學術規范還有待完善,所以各高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會比較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較少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而且,案例教學實踐也暴露出各種問題,如直接采用學生不甚了解的國外案例而疏忽實用的本土化案例;選用的國內案例素材不具有針對性與典型性;分析不到位與不深入,不能有效促進學生通過分析本國經濟發展歷史和現狀來深入參透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其次,在傳統的新制度經濟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注入模式較為盛行,學生和老師之間以及學生之間很少共同探討教學內容,教學基本成為學生無法真正參與其中的“獨角戲”,這樣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其對一些概念、觀點、理論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以及無法培養和提高他們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再次“,填鴨式”教學的推行使得大多數高校忽視將文獻閱讀法引入教學實踐中。“灌輸式”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了解交易費用、科斯定理、制度變遷等理論的基本內容,但無法使其掌握理論的來龍去脈、演進歷程以及實際應用。而經典文獻清晰呈現出學術淵源,其邏輯分析和問題解釋能力較強。顯而易見,閱讀經典文獻法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推動其更系統、更深入地掌握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結構,不斷提升專業理論素養與綜合能力。
三、我國新制度經濟學教學創新路徑
為有效提升新制度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必須確立以教學交往性、教師主導性、學生主體性、知識建構性為典型特征的現代教學范式。這要求我們以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為重點突破口,全面創新教學思路與教學路徑,由理論傳遞向既傳授理論也傳授方法與培養綜合能力轉變。
1.完善與變革教學內容。高校應從教材選用與教師講授兩個層面入手,不斷推進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創新,實現教學內容規范化、合理化與多元化。其一,在教材選用上,應重點關注國內外比較權威的教材,同時注重多樣化與豐富化,即以一本教材為主,多本教材為輔。值得強調的是,鑒于本科生的知識結構與知識需求考慮,主教材應較為規范、系統、全面,且不宜太復雜、太難及帶有濃厚的專著色彩。同時,教師在實際講授過程中,也應依據本科階段的學習特點,對主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和調整。其二,教師需注重吸取各教材之所長,并采用中國思維方式與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授國際范圍內所公認的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內容,同時對國內外不同學派、不同觀點進行對比與梳理,探索一條介于“思想史雜陳”與“一家之言”之間的“比較—綜合”式路線,提煉國際視野下的理論共識以構建符合教學規范的邏輯框架和理論范式。其三,教師必須求真務實、與時俱進,努力探索及向學生傳輸學術前沿動態,不斷補充與更新講授內容。在迄今為止存在爭議的一些學術觀點上,還需充分挖掘學生獨立思維潛能,激發其從獨特視角形成獨特觀點。其四,除了闡述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體系與學術觀點外,教師還應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引入其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貫通與融合,使學生能用新制度經濟學原理分析現實問題。
2.優化與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打破陳規,從教學實際出發,著力營建啟發式教學、參與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等各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的多元教學模式,不斷增強學生主體性和參與性及教學互動性。其一,重點結合本國發展實際,完善與深入推進案例教學法。首先,教師應利用網絡、書籍等各種可獲取資源,精心收集既具有針對性也不乏多樣性的素材,并注重盡量選用具有現實性與典型性的國內案例,尤其關注當前持續升溫達到關注沸點的經濟社會現象與問題。其次,克服“只重案例,不重分析”的普遍缺陷,激發學生利用新制度經濟學相關原理深入分析現象背后的深層次根源及消除障礙的治理對策。其二,依據新制度經濟學之特點,大力倡導與推行文獻閱讀法。關于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觀點爭論接連不斷,要客觀、正確地做出判斷與取舍,除了要理論聯系實際外,更重要的是在大量閱讀經典文獻的基礎上深入推敲。教師應向學生列出重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包括專著和論文),學生可從中選擇各自感興趣的專著和論文反復閱讀、比較式閱讀與討論式閱讀,甚至可以撰寫讀書筆記以深化理解和強化交流,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邏輯思維能力與學術論文寫作能力。其三,全方位與多層次推行問題教學法,激活學生主體性和教學動態性。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創設問題情境,構建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前思考、課堂討論和課后交流的創造性教學方法,旨在改變教師單一信息傳遞模式為信息全溝通模式,不斷建立健全師生間、同學間的合作與互動機制,這不僅可以推動學生認真學習本學科知識,以及建立行之有效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與自主學習方式,也能促進不同思想觀點之碰撞與交鋒以實現理論升華。
參考文獻:
[1]劉甲朋.新制度經濟學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網絡財富,2010,(1).
論文關鍵詞:旅游,產業集群,文獻綜述
引言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經濟學的一個研究課題被反復討論過,它通常被研究者用來描述產業組織的空間分布。產業集群不僅構成當今世界經濟的基本空間構架,還常常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力之所在。2001年以來,國內關注產業集群的學者與日俱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組織也積極地宣傳產業集群,倡導在我國發展集群,并開始嘗試研究發展集群的政策問題。2003年,有學者提出了旅游產業能否形成集群的問題,自此,旅游產業的集群現象逐步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但旅游產業集群研究尚處在探索階段,理論基礎缺乏,研究體系尚不完善。鑒于此,本文擬從文獻綜述的角度,探討我國旅游產業集群現象。
一、我國旅游產業集群研究概況
在我國文獻綜述,從產業集群的角度來研究旅游現象,雖然時間并不長,但卻有許多與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相關的思想呈現出來。為全面了解國內關于旅游產業集群的研究,作者檢索了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為主要數據庫進行檢索。采用“標準檢索”模式,通過對題名中包含“旅游”和“集群”進行查詢,檢索到從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的相關研究文章共計240篇。其中,“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檢索到198篇;“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到3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檢索到34篇;“中國學術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到5篇。對這240篇文章按發表年份進行主題分類,見表1:
表1 10年來我國旅游產業集群研究情況分類統計一覽表
文獻主題分類
2003-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共計
百分比
一般研究
1
2
9
5
9
3
29
12.1%
形成與發展
5
9
7
9
6
4
40
16.7%
競爭力與競爭優勢
4
1
6
3
4
1
19
7.9%
應用研究
8
10
22
41
42
5
128
53.3%
其他
1
1
2
9
11
24
10%
合計
19
23
46
67
72
13
203
100%
百分比
7.9%
9.6%
19.2%
27.9%
30%
5.4%
100%
我國已故著名經濟學家王亞南,1940年在《政治經濟學在中國》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國經濟學”這個術語,并根據這一思想寫出了《中國經濟原論》(后修訂本改名《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形態研究》)。應當說,無論是從提出“中國經濟學”的初衷,還是從《中國經濟原論》的思想,或是從經濟學本身的學科性質來看,探討中國經濟問題的“中國經濟學”,都具有特定的固有涵義。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開展相關討論以來的有關文獻看,關于“中國經濟學”有兩種對立的看法,否認“中國經濟學”的存在為“少數派”;主張建立“中國經濟學”的是“多數派”。贊成建立“中國經濟學”的“多數派”,相同點是都主張從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出發進行基本理論的創新,實現經濟學的中國化或本土化;不同點是對“中國經濟學”的具體理解,有“窄派”和“寬派”兩種觀點。以劉詩白、洪銀興為代表的“窄派”認為,“中國經濟學”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或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以于光遠、谷書堂為代表的“寬派”則認為,“中國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所有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
中國現階段,從科學發展觀的視角,究竟有沒有以及需不需要“中國經濟學”呢?
事物具有個性。每個國家的經濟問題,都具有不同于其它國家的差異性。“任何一個社會,它的自然條件,從而它的歷史條件,不能與其他社會恰好一致。”但并不是存在差異就需要建立國別經濟學。王亞南認為,發達的法國、德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雖然經濟發展有一定特殊性,也有在理論上總結的必要,“但從整個經濟學的世界性一般性上講,它們卻格外顯得破碎支離,從而,把它們在對英國經濟理論的對立意義上,冠以國別的,或有‘德國的’,‘奧國的’,‘美國的’形容詞,那不但對其現實的一般妥當性,無何等益助,且反而表現那都不過是資本制經濟在它各發展階段,在個別國家特殊條件下的有局限性的意見而已。”王亞南進一步指出,只有一國的經濟形態在質上具有特殊的規定性,只研究一般的共同的規律難以深入地把握問題的實質時,國別的經濟研究才能形成獨立的經濟學。
中國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任何國家市場經濟建設的條件、過程、目的等,在本質上都是不同的。特殊性之一,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經濟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歷史文化、自然環境、資源狀況等客觀情況,與其它國家有根本性的區別;特殊性之二,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既要破除計劃經濟又要建立市場經濟,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特殊性之三,雖然中國市場取向的改革已經進行了20多年,以建立市場經濟為目標的改革也已有10余年,但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還相當低,發展也極不平衡;特殊性之四,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的是公有制占主導的市場經濟,所有制結構、利益分配方式、宏觀調控方式等,與世界上任何國家相比都是特質的。
因此,中國目前需要且應當建立“以中國人的資格來研究”,“其例解,其引證,盡可能把中國經濟實況作為材料”,“特別有利于中國人閱讀,特別會引起中國人的興趣,特別能指出中國社會經濟改造途徑”的“中國經濟學”。經濟學界“少數派”否認“中國經濟學”的存在,是不準確的和缺乏根據的。
那么具體說來,“中國經濟學”的科學發展觀是什么呢?
事物又有共性。“中國經濟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理論經濟學。王亞南指出:“經濟學是一種基本的社會科學。科學上研究的諸般法則,都是有一般性的,比如經濟學中的價值法則,利潤法則,工資法則,乃是從現代商品貨幣經濟關系中發現出來,無論哪一個國家,只要它的商品貨幣關系確立起來,它就必然會有那種價值法則,利潤法則,工資法則等在其中發生作用,而由這諸般法則綜合起來構成的經濟學,也就可以看作是這個國家的商品貨幣經濟關系的‘說明書’。”因而“經濟學在當作科學的限內,不允許帶上‘國別’的帽子,來破壞它的一般性。正猶如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等等,不允許帶上英國,美國,法國或德國的帽子一樣。”
事實上,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抽象意義上說,商品的內在矛盾和企業的性質是相同的,商品經濟規律也是相同的,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只能是一套而不能是多套。即使是生產關系,本質上說也都是經濟利益關系,同樣有研究“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產和交換并相應地進行產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廣義政治經濟學。經濟學作為研究生產一般和生產關系一般的科學,不論在哪個國家、在什么背景下研究,基本的原理和結論都應當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否則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作為科學的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屬于全人類,各國都能相互理解和交流,都能共同探討和應用。
王亞南強調指出:“在理論上,經濟學在各國盡管只有一個,而在應用上,經濟學對于任何國家卻都是不一樣。”只是為了科學的慎重起見,才沒有使用“中國經濟學”的名稱的《中國經濟原論》戶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實踐和真實寫照。中國今天要建立的“中國經濟學”,也是運用世界性的經濟學一般原理,包括應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借鑒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國學者的理論經濟學創新,來研究中國特定經濟問題的經濟學。
這種特定的“中國經濟學”,具有固有的明確涵義。“中國經濟學”需要有理論經濟學的內容作基礎,但根本任務不是理論經濟學創新,而是應用理論經濟學來分析特定經濟問題,“在整個世界經濟中來考察中國經濟,并在整個中國經濟中來分析各部門或各種形態的經濟。”研究的主體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的范圍是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全過程,研究的對象是中國過渡時期的特質經濟問題,研究的目的是總結和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因此,科學的“中國經濟學”,并不是在基本經濟理論創新使經濟學中國化或本土化的基礎上,“窄派”所認為的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或政治經濟學,或“寬派”所認為的社會主義所有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
正確理解和定位“中國經濟學”,樹立“中國經濟學”的科學發展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否認“中國經濟學”的存在,不利于科學地研究和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時期的特殊規律,也不利于通過有關理論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實踐,還不利于中國政府制定切合實際的宏觀經濟政策。
認為“中國經濟學”是先進行基本經濟理論創新使經濟學中國化或本土化,然后再建立的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或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或者然后再來建立的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的總體,既不利于理論經濟學的創新,也不利于中國特定經濟問題的研究。
經濟學講分工,研究經濟理論也需要分工。把特定的“中國經濟學”與理論經濟學的創新混同一起,對于“中國經濟學”的研究來說,容易導致主題不明確,影響問題的深入探討;對于理論經濟學的研究而言,則易于限制視野,阻礙基本經濟理論的創新。
中國的特定經濟問題中,也包含著市場經濟的一般性。因此在進行“中國經濟學”研究時,可能會引發理論經濟學的創新,并且這一創新還可能用來分析中國現實經濟問題,但這一創新本身不屬于“中國經濟學”的范疇。從中國現實市場經濟問題出發,進行理論經濟學創新,與從中國特定的經濟問題出發,進行“中國經濟學”研究,根本的區別在于視角和目的的不同。“中國經濟學”研究的視角和目的,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規律,理論經濟學則是一般性的市場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普遍規律。
特定的“中國經濟學”,雖然研究的對象、范圍和目的都是明確的,但研究的基礎包括具有普遍意義的政治經濟學,總結成熟市場經濟的可供借鑒的西方經濟學,以及中國學者的理論經濟學創新。如何運用兩大理論體系和中國學者的理論經濟學創新來建立“中國經濟學”,需要從多層面、多角度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總結。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中國經濟學”的不同流派,這是“中國經濟學”走向成功的標志。同時,以中國市場經濟問題為基準,站在總結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高度,創造具有世界性的經濟學,并形成不同的流派,這是中國理論經濟學研究走向成熟的標志。
區分“中國經濟學”與理論經濟學,有利于中國經濟理論界正確對待不同性質的經濟學,一方面集中力量研究“中國經濟學”,以更好地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為發展中國社會生產力和振興中華服務;另一方面集中力量研究理論經濟學,使經濟學走向世界,沖擊諾貝爾經濟學獎,為世界經濟學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與文獻:
[1]王亞南文集:第1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2]王亞南.中國經濟原論,王亞南文集:第3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3]恩格斯.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147.
[4]于光遠.《中國經濟學向何處去》序[J].經濟學問題探索,1997,(9).
[5]谷書堂.再談面向21世紀的中國經濟學的發展[J].經濟經緯,1999,(1).
[6]劉詩白.中國經濟學構建的若干問題[J].經濟學家,1997,(1).
[7]谷書堂,顧頡.理論創新與中國經濟學之發展[J].經濟評論,1998,(2).
[8]盛洪.會有經濟學的中國流派嗎[N],南方周末,1997—10—10.
關鍵詞:考評方式;基礎課程;激勵約束
一、考評的難點與傳統考評方式的弊端
公共基礎課程諸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課程,不同于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純公共課”,也不同于證券投資學、國際貿易實務等“純專業課”,似乎介于兩者之間,是財經類專業學生公共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一方面,它和“純公共課”不一樣,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可以不選修這類課程,但都必須修讀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公共課;不過相同的是,一般都采取大班教學,少則七八十人,多則一百五六十人。另一方面,它和“純專業課”不同,專業基礎課知識學習的一般規律和基本原理,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沒有專業課程那樣具有“操作性”。有學生認為,學英語課可以和外國人交流,學計算機課可以使用電腦,學證券投資學可以炒股,學國際貿易實務會跟單做外貿,學經濟學原理能干什么呀?簡直“百無一用”。事實上,專業基礎課程很重要,是學好專業課的前提,“磨刀不誤砍柴工”,但是當下不少急功近利的學生往往忽略“磨刀”的重要性。加上專業基礎課抽象度較高,理論性較強,操作性較差,如果不系統學習和訓練,要學好也有一定的難度。專業基礎課程的這些特點,置公共基礎課程于極為尷尬的境地。
對于諸如英語、計算機等公共課程和證券投資、國際貿易實務等專業課程,即便考評方式有一些小缺陷,可能也不那么重要,因為學生有積極性自主學習,即便沒有考試,也可能會去系統地掌握該門課程的知識。但是,對于諸如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等公共基礎課程,由于學生在學習之前可能不了解其重要性,或者因為如上所述感覺“沒用”而忽略其重要性,如果沒有一套有效激勵和約束學生學習的考評機制,不少學生可能就失去對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具體表現為逃課、“逃學”或簡單應付。
學生考評機制很重要,但是要在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中建立完善的考評機制并非易事,突出的困難和“純公共課”的大班教學一樣,在于老師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信息不對稱。傳統的考評方式主要是平時作業加期末考試,如每次上課的時候布置一定的課后作業,在總評成績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30%),然后是統一的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在總評成績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70%),最后綜合這兩個指標,給出總成績,對學生的總評成績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對于專業公共基礎課程來說,這種考評方式約束效率低,激勵效果差,且非常不公平。
二、考評機制的關鍵在于形成有效的激勵與約束
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人們,“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良好的考評機制就是這種激勵,包括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正向激勵主要是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學習,感覺學習很快樂,有勁頭。負向激勵主要是約束學生偷懶,使得他如果平時不學習則無法通過考評進而不能獲得學分甚至不能正常畢業。
從2011年秋季的微觀經濟學課程開始,課程組在兩個班進行了考評方式的改革探索,采取30%+20%+ 40%+10%的考評方式。具體的做法是,每次課布置課后練習,但不需要交作業,不過要進行兩次開卷測驗和一次與同年級其他班級統一的期末閉卷考試,學完“消費者理論”測驗一次,成績權重為30%,學完“生產者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再測驗一次,成績權重為20%,期末考試成績權重為40%。此外,鼓勵學生進行課外擴展閱讀并撰寫讀書筆記和文獻綜述,引導學生進行小型的調研,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并將其讀書筆記、文獻綜述、小型調研報告和課堂討論的結論進行整理,在公共教學博客平臺上撰寫經濟學思考的小論文,依據數量和質量而定成績,成績權重為10%。
1. 以約束性為主的考評方式——平時測驗和期末考試
許多高校在課程教學中已經不再實行平時測驗了,但是從試驗的結果來看,令人意外。在改革嘗試中盡管每次課還是布置課后作業,但不需要上交,而是在下一次課對作業進行簡單的講解。代替上交作業的做法,是兩次集中的課堂測驗,即在課程內容進行1/3和2/3進度的時間點,分別拿出一堂課時間隨堂開卷測驗,規定50分鐘做完上交,可以參考教材和課堂筆記,但是不可以抄襲,否則視為0分。以往考評的情況,是平時作業成績權重為30%,期末成績權重為70%,如前所述,這一考評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少數平時很努力的學生,可能期末考試沒有考好,沒有拿到獎學金,有些學生平時不學習,在臨近考試的時候“投機取巧”反而在期末考試中成績很高。二是布置的平時作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是抄作業的,浪費助教和老師的時間。通過考評機制改革嘗試,課程組采取了30%+20%+40%的測驗和期末考試權重,一方面因為有平時測驗,學生平時不學習的話,即便期末考試成績很好(當然這不太可能),平時測驗成績低,總評成績也不會很高。從實施情況來看,90%以上的學生贊同這一考評方式,認為“階段性測驗很好,可以避免大部分學生期末抱佛腳,減輕期末復習負擔”,“平時考試的時候忙一點,期末就輕松一些,促使平時對微觀經濟學的學習沒有放松”。只有不到10%的學生持不贊成意見,不贊成的原因是,平時測驗是隨堂開卷考試,不可能像期末分開坐,而且監考也不夠嚴,難于杜絕抄襲情況。與此同時,有將近90%的學生認為這種考評是公平的,認為“不公平”的學生的理由是在平時測驗中難于杜絕少數相互抄襲的“水分”,而不是這一制度本身。
通過這種考評方式,該學期學生的成績創歷史新高,特別說明的是,這是在期末考試難度也創歷史新高的條件下取得的。有意思的是,第一次測驗的成績明顯比第二次測驗的成績普遍要低,這可能與在第8周進行第一次測驗、許多學生還沒有進入學習狀態的原因有關。
2. 以激勵性為主的考評方式——博客運用及其效果
在2011年秋季的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課程組首先在兩個班做了一個嘗試,開通了一個公共的教學博客平臺(happyeconomics.163.blog),學生們可以自由地在博客上撰寫小文章,根據小文章的數量和質量,納入總評成績的考核,權重為10%。這實際上是讓學生撰寫課程論文的變體,但是以往要求學生交課程論文質量較差,應付抄襲較多,學生之間也無法分享各自的思考。而以公共博客的形式出現,字數不限,大多在300~500字左右,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分享。從已經撰寫的文章主題來看,主要包括四類:一是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模型來分析觀察到的各類經濟現象,二是通過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來理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或模型,三是對經濟學教學或課本學習的質疑和求教,四是閱讀經濟學經典文獻的讀書筆記或者聽講座的心得體會。
學生在博客上撰寫文章的熱情很高,短短4個月下來,總計短文約350篇。平均每位學生撰寫1.5篇,平均瀏覽次數為3次以上。75%~83%的學生都很熱愛或喜歡這個公共博客。
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公共交流經濟學思想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激勵大家用經濟學原理思考現實問題,學以致用;而且從經濟學視角看世界非常有趣,生活中的許多很有意思的問題可以用經濟學來分析,把課堂學習的東西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從生活小事中發現其經濟學含義,感覺微觀經濟學不再空泛,而是貼近生活,就在身邊,有現實意義;而且從博客中看到身邊人的思維和身邊的故事,看到自己平時未留意、從未想到的一些觀點、想法、思路和研究方法,引發自己的思考,開拓思維和拓寬知識面;博客上大家“各抒己見、自由開放、集思廣益、互相學習、靈活新穎、百花齊放、豐富多彩、貼近生活、生動實際,成了微觀經濟學的第二課堂”,很好地調動大家平時積極觀察和思考經濟現象的積極性。
總體上看,開設經濟學公共博客,并計入總評成績,成效顯著。從撰寫文章的質量來看整體不錯,大都是原創的文章,“抄襲”的很少,原因之一是實名制撰寫博客,如果抄襲,學生和老師有目共睹。而且在學期后期文章的質量比開學之初有明顯的提高。在學期結束第二次問卷中,問“學習微觀經濟學,你會運用經濟學思維看待各類經濟現象嗎?”在要求運用博客撰寫經濟學小文章的另一個班90%以上的學生平常有經濟學思考的習慣,只有不到7.5%的學生沒有這樣做。而平時沒有運用博客寫小文章要求的丙班有14.5%的學生不會運用經濟學的思維來思考身邊的經濟現象。
從改革試驗結果來看,鼓勵學生進行擴展閱讀、進行小型的問卷調查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并將讀書筆記或者綜述、調查報告、討論結論撰寫到博客平臺上,并根據在博客上撰寫帖子的數量和質量計入平時成績,盡管只有10%的權重,但是通過這種形式激發了學生運用經濟學解釋現象的興趣,慢慢地引導學生開始走上自主地、研究式地課程學習的道路。
三、公共基礎課程學生考評機制創新的總結與若干建議
綜上所述,課程組探索考評機制創新的初步嘗試可以總結如下圖所示:
建立公共基礎課程大班教學有效考評機制的核心理念在于以考評體系為引領,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激勵與約束。就微觀經濟學課程的考評機制改革嘗試來看,不應該忽略傳統考評即平時測驗和期末考試的做法,這是約束學生進行平時學習,進行基本的課程訓練,進而達到課程基本要求的需要。因而,在改革嘗試過程中給予了近90%的權重。此外,增加了創新的嘗試,就是開通網上教學博客平臺,鼓勵學生對課程學習進行必要的擴展學習,如課后閱讀參考資料,或從事必要的課程調研,進行自主思考和研究性學習,并在課堂上進行必要的討論和評論,并把這些思考寫在博客上,和同學們分享,并計入平時成績,這是激勵性的考評措施,盡管只有10%的權重,但是效果很好,通過這一舉措的引導,事實上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忘記了這10分的考評,不再是為了成績而學習——成績成為副產品,不再是“逼我學”,而是“我愛學”。
關鍵詞:旅游經濟學;輔助教學;密切
F590-4
旅游經濟學是旅游專業學生的必修基礎課,這與旅游的多元化發展密不可分。在旅游經濟構成多元化,旅游市場大眾化,旅游產品個性化的今天,經濟學知識是旅游專業的學生必備的基礎知識。
通常情況下,作為分支學科,旅游經濟學的學習需要具備旅游學和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因此,高校旅游專業多選擇在二、三年級開設該課程。事實上,在旅游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在教材教案的準備,課堂教學的講授,學科實踐的安排,課程知識的考核等方面會依據各自的教學經驗及專業特長偏向旅游學基礎或者偏向經濟學基礎。在授課前,學生如果已經學過了旅游學和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兩門學科知識儲備相當,這是相對理想的。但如果缺少哪一門知識的儲備,在旅游經濟學課程學習中,學生可能會不自覺地將旅游學和經濟學內容人為劃分,依據自己的判斷,或強化課程內容中旅游方面的基礎知識,對經濟學內容的學習浮于表面,一知半解;或注重旅游活動的經濟本質,疏于對影響旅游發展的自然及社會因素的考慮。究其原因,旅游學作為社會科學,學科發展源于實踐應用,理論性弱于經濟學。而經濟學的實踐性也不及旅游活動能夠感觀呈現,令人耳熟能詳。從這個角度考慮,旅游經濟學是要將經濟學深刻的理論基礎通過旅游社會實踐活動反映出來,研究旅游活動中的各種經濟關系及其相關規律。筆者試圖突破傳統教學的瓶頸,探討將旅游現象與經濟理論密切結合的方法,為學生學習該門課程把握方向,打開思路,在旅游經濟學的課程學習中獲益。
旅游經濟學作為專業基礎課程,是旅游專業學科體系的重要構架,因此該課程的教學可以從授課方式(包括案例教學,課程網站自學)到課程實踐,課程考核,以及試題庫、案例庫建設等多個教學環節入手,將旅游學和經濟學知識充分結合,實現課程學習的目標。鑒于該課程特點,探課程輔助教學方法如下。
一、加強案例教學,建設案例庫
對于旅游經濟學這樣一門需要理論實踐結合,典型呈現的課程來說,案例教學無疑是教師們的首選方法。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案例的發掘十分重要,不僅要揭示旅游現象的經濟本質,還要分析產生相關經濟狀況的旅游要素。比如:通常認為匯率升值會導致目的地旅游人數的減少,進而降低旅游外匯收入[1]。但事實上,對人民幣而言,人民幣的升值會抑制入境旅游,但如果匯率變動的幅度較小,對入境旅游的影響并不大。而中國旅游產品和服務價格在全球范圍內都是比較便宜的,因此,即使人民幣升值,入境旅游者數量也不會因價格效應而明顯減少。累似的案例在旅游經濟學中十分普遍,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中對案例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另外,建設與地域特色相關的旅游經濟學經典案例庫,有助于教師對旅游經濟現象的典型性、整體性、應用性和前沿性的把握。總的來說,加強案例教學,建設特色案例庫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傳授旅游現象的經濟內涵,矯正學生因知識不對等造成的理解偏差,從而實現旅游學和經濟學密切結合,將旅游經濟學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共同呈現。
二、利用網絡資源,搭建課程平臺
除了課堂電子課件外,能靈活呈現課堂內容的方法還有建設課程網站。在校園網絡化時代,建設課程網站,引導學生課外自學,是輔助旅游經濟學課程學習的又一手段。網絡課程的優勢在于它可以通過文本、圖像、圖形、動畫、音頻、視頻、仿真軟件等多種媒體,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內容的呈現,突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通過多種表現手法化解課程的難點(課程指導、課程學習、課程練習、問題思考、相關知識點的鏈接、教學互動等)[2]。旅游經濟學課程可以根據旅游專業特色,收集旅游活動的典型案例、視頻、動畫,結合經濟學知識,制作網絡短片,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將旅游現象的社會思考提升到經濟理論層面。總結課程內容,突出課程重點難點,將旅游經濟學的內容更為直觀地呈現。還可以補充相應的習題和互動問答,形成有效的課外學習。借助網絡平臺,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實現旅游經濟學的課外教學及互動。
三、建設課程試題庫
無論是教材、電子課件、課程網站還是案例庫,教學設計者都會將課程的知識點凝練成習題,供學生作答,這種習題集就是建立試題庫的重要依據。試題庫建設有助于更加規范教師的出題形式和對學生的考核標準。旅游經濟學試題庫的建立除了要做到對課程基礎知識的考查以外,更要將旅游學和經濟學內容充分結合,考查學生掌握課程知識的靈活程度。如案例題中,將旅游學和經濟學知識混搭,知識點相互交叉;判斷題中,將旅游經濟的個別狀況與其他經濟現象混淆;還可以增加根據旅游經濟案例作答的綜合選擇題和以某個旅游經濟漫畫為題材的問答題或寫作題。通過增加試題的多樣性,考查學生對旅游經濟知識的靈活掌握程度,也根據學生試題考核的反饋情況,完善旅游學和經濟學密切結合的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四 、開展課程實踐
對于旅游專業來說,課程實踐是學習知識的另一輔助方式。教材的知識在實踐中得以印證是對知識最好的消化。通過課程實踐,將旅游經濟學理論知識呈現,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也培養學生走向社會與社會溝通交往的能力,這一點對于旅游專業來說十分重要。旅游經濟學的課程實踐可以根據教學環節的需要,放在課程教學中或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在課程中開展,有助于實踐內容與理論知識相對應,幫助學生更好領悟所學知識,但時間受限,可以采取進行專向調查,走訪等形式;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的實踐中,時間相對自由,活動也可以深入展開,學生可以通過在旅游企業內進行一段時間的實習,真實體驗經濟環境對旅游的沖擊和旅游活動的經濟效應。由于旅游專業學生的實踐環節相對其他專業開展得比較成熟,所以就旅游經濟學課程而言,課程教學中有針對性、小而精的課程實踐,更有助于輔助課程教學。
五、注重挖掘美的元素
挖掘“美”是旅游經濟教學所特別強調的。旅游活動的畫面感能夠填充經濟理論的平面感。案例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網絡教學突出教學資源的畫面感,漫畫試題體現教學考核的靈活性,課程實踐豐富教學活動的實踐性,這些看似平常的教學方法無一不是在挖掘旅游經濟學教學中的“美”,勾勒“美”來引起學生的關注,感受“美”來豐富學生旅游經濟學認知,分析“美”來揭示旅游經濟現象,實踐“美”來深切體驗旅游活動的經濟關系。在旅游經濟學的課程教學中,需要不斷挖掘 “美”來激發學生熱情,傳遞學習能量。
需要指出,針對旅游經濟學課程的學習,教學輔助方法要絲絲入扣,為課堂教學服務,體現旅游經濟學的教學主旨,不但要揭示旅游中的經濟現象,還要引導學生發掘旅游活動過程中的各種經濟關系及旅游業發展規律。因此,旅游經濟學的教學需要進一步豐富教學方法,通過案例教學,網絡課程教學,課程實踐教學,借助旅游活動的畫面感,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將理論知識形象化,將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豐富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形成更有效的教學互動。
參考文獻:
[1]楊睿,匯率變動對國際旅游業的影響研究綜述 [J].商場現代化.2011(2):12-14
[2]王艷芳,網絡課程建設研究. [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0):41-42
論文摘要:中國的經濟改革是前無古人的波瀾壯闊的社會經濟實踐,于是中國經濟學向何處去就成為經濟學界關心的重要課題。通過梳理中國經濟學在內容、體系、方法論上的研究成果,明確中國經濟學的目標,分析中國經濟學面臨的主要困境,并結合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耦合研究成果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學,探討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1中國經濟學的目標
中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徹底觸動,深層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在具體實施中還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設一門能反映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和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特色的中國經濟學是有必要的。這也是中國經濟學的根本目標所在,而中國經濟學的具體目標可分為體制結構、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三個部分。
體制結構目標主要從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來分析,所有制結構和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目標和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微觀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企業和企業制度的完善及國企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市場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和規則較為完善。宏觀經濟運行目標是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及其相互關系的平衡、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順利實現、政府職能得到完善等。經濟發展的目標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的目標和經濟增長方式等)和經濟發展目標(包括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及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
2中國經濟學面臨的困境
2.1經濟學被邊緣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萎縮
在中國經濟學被邊緣化,甚至已無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馬思主義經濟理論課程已被嚴重壓縮,中國經濟學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關西方經濟學的內容,有關經濟學內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雖然打著經濟學的招牌如《勞動價值論》,卻在宣揚資產階級要素價值論的觀點。
其次,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對經濟學的學習不感興趣,更談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們在學期間發表的經濟學論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經濟學的不到10篇。經濟學專業的教學隊伍中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者也日益縮小。
2.2中國經濟學傳統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嚴重滯后于國際化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改革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仍嚴重滯后于國際上經濟學專業的新發展。首先,教學內容重復。以經濟學專業學生為例,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政治經濟學內容在高中就曾經完整的學習過,研究生階段則開設專題性課程,但在體系性、知識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沒有差異。其次,理論體系被人為割裂。一是將政治經濟學從體系中分割出來。二是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在范疇與原理上沒有科學銜接,尚未建立整體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再就是,教學方式的“封閉性”。當前中國經濟學教學缺少足夠的教學參觀或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
2.3經濟理論脫離經濟現實,教學方式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
首先,理論脫離經濟現實,難以滿足本土化的要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理論來源于實踐,目前,中國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師選定一本教材,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國內經濟學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較長,教材內容與現實經濟問題極易產生距離與脫節;再者,由于國內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論,西方理論與中國經濟現實本身也有距離。其次,“滿堂灌式”教學,忽視教學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可能講清楚全部的經濟學理論,這就要求老師主要傳授學生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記硬背和機械化訓練,則缺乏課堂交流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2.4理論研究缺乏規范性,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存在偏差
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濟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當數量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還認識模糊。這一點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問題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為切入點開始經濟學分析?用什么作為主線將這種理論體系貫穿起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場經濟怎樣才能真正與社會主義、與公有制有機結合起來?對這些根本問題的認識尚缺乏基本規范,認識相當混亂。
在研究過程中,明顯地存在著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的偏差問題。學術界存在兩種片面傾向:一是排斥和輕視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于現代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采取一種簡單否定的態度;一是把西方經濟學特別是主流經濟學當作唯一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忽視它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成分,否定經濟學的科學意義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總起來看,后一種傾向在當前呼聲甚高。此外,中國經濟學研究中也存在諸如選題過于寬泛、研究結論草率等其它問題。
3中國經濟學的構建
在這種背景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西方經濟學中意識形態理論與市場經濟理論相分離,將市場經濟理論的科學成份嵌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之中,實現兩種經濟學說的整合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均衡分析理論
勞動價值論更多關注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本源性問題,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均衡分析理論更多描述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外在表現,為揭示價格與供求的內在關系及其資源優化配置規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國經濟學研究對象和任務已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優化配置,將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可以克服馬克思經濟學說價格變動分析的不足,賦予勞動價值論以新的時代內涵。
3.2整合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和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
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注重全社會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認為勞動僅僅是謀生手段,這種分析框架揭示了社會主義勞動者之間生產關系及其行為動機的本質特征,但難免帶有計劃經濟的局限。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反映了市場經濟主體行為動機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卻“往往具有非社會性和非歷史性的傾向”。將兩種行為動機理論整合為在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
3.3整合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和西方發展經濟學
馬克思晚年時期未能構建起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廣義政治經濟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興起發展經濟學,先后經歷了從結構主義到新古典學派,再到以人為本的發展經濟理論;從宏觀模式的經濟增長理論到微觀分析的人類發展理論。這些理論均從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經濟落后國家擺脫貧窮落后、實現工業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將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嵌入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理論,是中國選擇適合國情的科學發展戰略的需要。
3.4整合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
在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來生產方式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動力源及各勞動者階級之間以及階級成員內部潛在的利益矛盾對其的影響。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制度經濟學則從供求關系、均衡價格的技術分析轉向了產權關系、交易費用的制度分析,從而揭示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與社會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條件下,產權界定、國家干預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對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作用。盡管新制度經濟學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但不妨礙我們將該學說中的科學因素嵌入經濟學階級分析理論框架中。
4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4.1走向規范和實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不斷開闊,方法不斷創新,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傳統經濟學研究范式向現代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轉型,越來越走向規范化。但是,中國經濟學從總體上看還是不成熟的。基礎理論還比較薄弱,研究方法還比較落后,學科規范還不夠嚴格,中國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體系還在形成,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規范。建立學術規范,發展學術評價,是中國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重要條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經濟學理論仍然落后于實踐,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仍受著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為此,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實際。對于中國經濟學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濟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并且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
4.2走向開放和世界
經濟學的開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決于是否經得住實踐的檢驗,而不論源于何時,出于何人,來自何方。經濟學走向開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堅持引進來,將外來的理論綜合到中國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實踐中去;二是堅持走出去,要加強交流和不同學科間的聯系,進行多學科理論、多元研究方法與手段的綜合運用。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學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國經濟學走向世界,必須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須立足經濟,關注技術,立足當代,面向未來,使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始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祝茂.轉型期中國經濟問題探索——第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觀點綜述[J].南開經濟研究,2005,(1):100-103.
[2]趙凌云.中國經濟學研究與教學存在的基本問題與解決思路[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4):6-7.
[3]嚴飛.《西方經濟學》教學方式改革與實踐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