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15:46: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縣域經濟發展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新常態;安徽省;縣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1
2015年,安徽全省62個縣(市)地區生產總值總量突破萬億大關,增長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全省比重提高到49%,縣域經濟已經占居安徽的“半壁江山”。但是隨著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由于縣域經濟的整體素質不高,抵御風險能力較弱,縣域經濟首先受到的沖擊。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如何加快推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對保持安徽省經濟平穩健康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安徽省縣域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1.區域發展不平衡
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總體呈現東高西低、南強北弱的格局,即皖江縣域發展水平較高,皖北、皖西發展較低。2015年皖江示范區37個縣(市)以占全省縣域44.7%的人口創造了62.4%的GDP、67.4%的財政收入,人均GDP比全省縣域高30.6%;而皖北17個縣總人口數占全省縣域44.5%,其GDP、財政收入分別僅占29.5%和25.1%,人均GDP僅相當于全省的69.3%左右。
2.產業層次偏低
從農業看,一產比重比全省高6.8個百分點,其中,25個縣(市)一產占比超過20%,定遠、阜南等6個縣一產占比超過30%,臨泉高達42.4%。從工業看,主要集中在煤炭、建材、紡織、服裝等過剩產能行業,且多處于產業鏈低端,中小企業偏多,抗風險能力較差。從服務業看,縣域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三產比重比全省低7.3個百分點,多集中在餐飲、批發零售等傳統低端服務業領域,金融、物流、文化創意等生產業發展不足。
3.縣域城鎮化質量不高
一是人口集聚水平較低。2015年縣域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38.7%,比全省低11.8個百分點。二是土地城鎮化快于人的城鎮化。城鎮化發展仍然存在“拼土地、拼資源、拼成本”的不可持續問題。三是城鎮功能嚴重不足。大量小城鎮基礎設施薄弱,配套服務不足,難以滿足廣大城鎮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限制了城鎮人口和產業的容納能力。
4.資金短缺問題凸顯
從財力保障看,全省縣域財政支出高出收入80%,對財政轉移支付依賴較重。62個縣(市)中只有肥西、繁昌、寧國、銅陵、鳳臺5縣(市)財政收入大于支出,其他財政均收不抵支。從信貸看,縣域金融C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占全省比重比縣域GDP所占比重低21.6個百分點,存貸比低于全省19.3個百分點,信貸供需矛盾較突出。從招商引資看,很多縣(市)對縣外資金吸引力較弱,2015年縣域投資額占全省的45.9%,均低于經濟及人口占比,人均投資也僅為全省的一半左右。
二、加快安徽省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1.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進一步擴大縣(市)和重點鎮的經濟管理權限,賦予其更大的發展自和決策權。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加大對貧困縣、革命老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深化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改革,提升縣域骨干金融企業競爭力。推動縣城鎮管理體制改革,支持經濟強縣、重點鎮和文化旅游名鎮加快城鎮化步伐,引導其逐步向小城市發展。大力支持縣域民營經濟發展,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民營經濟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2.積極推進區劃調整,拓寬縣域經濟發展空間
沿海發達地區和我省巢湖市區劃調整的實踐表明,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對縣域經濟發展作用明顯。當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應繼續推進我省區劃調整,適時推進縣改區、縣改市。進一步擴大中心城市行政區劃,帶動和拓寬縣域經濟發展空間。同時,應借鑒浙江經驗,把培育特色?。ǔ牵╂傋鳛榇龠M縣域經濟發展的切入點,通過政府推動、政策扶持、體制創新、市場運作等,加強特色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大健康、休閑體育、生態農業等優勢特色產業。
3.加快縣域園區轉型升級步伐,促進產城融合
縣域省級開發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關鍵力量。當前,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是促進縣域開發園區轉型升級。要圍繞核心企業、龍頭企業,發展相關配套產業,著力打造特色產業集群。要進一步強化開發區城鎮功能和服務功能,積極推進縣域開發區產城一體化發展,加快縣域城鎮化步伐,增強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雙輪驅動力。要把提升招商引資作為進一步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要更加注重服務業招商和產業鏈招商,不斷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
4.大力發展服務業,塑造縣域經濟發展新支撐
順應經濟轉型發展趨勢,將大力發展服務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生產集聚區,引進培育一批服務業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促進服務業與現代農業、現代制造業以及城鎮化的互動發展。以社區服務、信息咨詢、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等生活業發展為切入點,加快縣域服務業轉型升級,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縣域服務業領域。
5.加強南北結對合作,提高皖北縣域經濟發展能力
皖北是安徽縣域經濟的“洼地”,應進一步深化南北結對合作,提升合作的領域和層次作為突破口,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進園區合作共建,共同構建產業配套體系,積極引進優質企業和資金、人才資源。同時,要著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打造一批上規模、有實力的農業龍頭骨干,培育發展一批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極具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增強皖北縣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安徽省統計局.縣域經濟壯大 占居“半壁江山”[EB/OL].http:///tjj/web/info_view.jsp?strId=1461832711565334,2016-4-28.
一、主產區糧食產量和財政收支基本情況
從2007―2011年糧食產量看,黑龍江省在2007年糧食總產量達到692.6億斤的基礎上,連續越過800、900、1000、1100億斤四個臺階,2011年全省糧食總產達到1114.1億斤。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生產發展了,財政收入會相應增加。但在糧食生產的問題上,卻出現了相反的狀況。即生產糧食越多,則地方財政的包袱越重,糧食生產與地方財政的這種反向效應,日益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
2007至2011年,黑龍江省43個產糧大縣(市)一般預算收入之和分別為:278.8億元、370.7億元、459.6億元、643.9億元、727.2億元,其中,縣本級收入分別為52.4億元、70.4億元、81.5億元、110.7億元、147.2億元;一般預算支出之和分別為:280.7億元、368.1億元、443.3億元、625億元、704.6億元,其中,縣本級支出分別為267.9億元、350.1億元、417.1億元、582.7億元、659.1億元。全省43個產糧大縣(市)本級收支相抵后全部為負數,各年度缺口分別為:215.5億元、279.9億元、335.7億元、472億元、511.9億元。
綜合縣級財力計算口徑的一般預算收入與中央專項轉移支付、省以下專項轉移支付、上解支出等三項支出之差,2007至2011年,黑龍江省43個產糧大縣(市)縣級財力情況分別為:197.9億元、238.3億元、262.3億元、346.5億元、444.7億元。從全國范圍來看,如果按總人口數量進行測算,43個產糧大縣(市)人均財力水平僅占全國平均財力水平的42%;從全省范圍來看,同樣按照總人口數量進行測算,43個產糧大縣(市)人均財力水平也僅占全省平均財力水平的45%。
糧食產量和財力狀況倒掛的現象還體現在省級層面。雖然黑龍江省糧食產量連續四年年均增長100多億斤,但全省財政收入在全國排名情況卻以每年下降1至2位的速度呈逐年下降趨勢。2007年,黑龍江省財政收入在全國排名第15位,到2011年僅排名第22位??h(市)級也如此。以產糧大市尚志為例,2007至2011年,該市糧食總產不斷攀升,從15.4億斤一直增長到21.8億斤,五年時間糧食增產6.4億斤。但在糧食生產持續增長的同時,該市經濟特別是本級財政收入卻沒有同步發展,反而是收支缺口不斷加大。據統計,2007年該市本級財政收支缺口為5億元,到2011年本級財政收支缺口則達到了13.2億元,陷入了“產糧越多、財政負擔越重”的怪圈。
二、“產糧大縣、財政窮縣”原因分析
出現“產糧大縣、財政窮縣”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涉農稅收。2007―2011年,黑龍江省的涉農稅收情況如下:
自2006年1月1日我國取消農業稅后,農民沒有直接的稅收負擔。現行稅制中涉農稅收主要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關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煙葉稅、契稅、車輛購置稅、車船稅、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14個稅種。
從主要涉農稅收優惠政策看,在增值稅方面,對農業生產者銷售的自產農產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本社成員生產的農業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向本社成員銷售的農膜、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機予以免征。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對從事蔬菜、谷物、薯類、油料、豆類、棉花、麻類、糖料、水果、堅果的種植,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中藥材的種植,林木的培育和種植,牲畜、家禽的飼養,林產品的采集,農產品初加工、獸醫、農技推廣、農機作業和維修等農、林、牧、漁服務業項目,以及遠洋捕撈等予以免征。對從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飲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種植,海水養殖、內陸養殖取得的所得減半征收。在營業稅方面,對農業機耕、排灌、病蟲害防治、植物保護、農牧保險以及相關技術培訓業務,家禽、牲畜、水生動物的配種和疾病防治、對將土地使用權轉讓給農業生產者用于農業生產的予以免征。在城鎮土地使用稅方面,對直接用于農、林、牧、漁業的生產用地、在城鎮土地使用稅征收范圍內經營采摘、觀光農業的單位和個人,其直接用于采摘、觀光的種植、養殖、飼養的土地予以免征。在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方面,對農林牧漁業用地和農民居住用房屋及土地予以免征。在印花稅方面,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本社成員簽訂的農業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購銷合同予以免征。在耕地占用稅方面,對農村居民占用耕地新建住宅,按照當地適用稅額減半征收。在契稅方面,對納稅人承受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土地使用權,用于農、林、牧、漁業生產的予以免征。
由于有上述涉農稅收優惠政策,糧食主產區的財政增收主要依賴農業企業稅收。目前,黑龍江省農業企業的稅收主要由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幾項主體稅收構成。但受各項涉農稅收優惠政策影響,全省涉農稅收年繳稅額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以省產糧大市虎林市為例,2007至2011年,該市涉農企業年平均實現稅收564余萬元,分別僅占當年該市全口徑財政收入的2%左右,稅收貢獻率相對較低。
由此可見,隨著農業稅的全面免征,稅負低的第一產業基本不提供財政收入,第二產業中涉及農業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糧食加工企業,所產生的稅收主要集中在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幾項主體稅收上,而由于目前國家實行對糧食加工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導致上述幾項稅收占各地政府稅收總量的比重都較小。即使能夠征收的部分,按照現行的分稅體制,糧食加工企業增值稅收入的75%要上繳中央財政,地方政府只獲得25%;糧食加工企業所得稅收入的60%上交中央,地方政府只獲得40%。與此同時,按照現行政策,國家對糧食主產區開展糧深加工有諸多限制,導致涉農稅收對財政收入貢獻有限,形成了糧食主產區“貢獻大反而受益小”的不合理局面。
于是,轉移支付制度日益成為糧食主產?。h)的主要收入來源。1996―2010年,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黑龍江省級對下實際轉移支付規模年均遞增43.3%,保障了重點民生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糧食主產?。h)財政的困境,解決了基本財力缺口問題。但與目前全國平均財力水平相比較,目前實行的轉移支付制度還只是低水平的轉移支付,僅能解決“吃飯”問題,能“治標”但不能“治本”。因此,要實現糧食主產區經濟同步發展,使糧食主產?。h)人均財力水平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還必須健全完善轉移支付制度。
三、促進糧食主產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是進一步調動各級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加快健全并完善對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應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按商品量給予主產省轉移支付的獎勵制度。在現有對產糧大縣獎勵政策的基礎上,根據糧食主產縣糧食產量、商品量增加量,每年再給予一定的補助,使其人均財力水平能夠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取消對農業生產項目投入的地方配套。
二是進一步充實農業產業稅源。從目前稅收體制情況看,農業產業的稅源比較單一。建議國家放開對玉米、水稻加工限制,加大對糧食倉儲物流行業支持力度,適當增加或擴大農業企業稅種,并將這部分稅收收入劃為地方政府財力。
三是進一步理順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深化流通管理體制改革,在市場準入和交易平臺建設上,更應向農民傾斜;提高農業內部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將分散的農產品加以集聚、整理和分類,并根據營銷網絡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采取對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加工產業的重點大項目建設和重點龍頭加工企業技術改造與新產品開發投資補助、原料成本補貼和資金貸款貼息補助等政策措施,支持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實行有限的糧食價格管理,在價格調控方面進一步明確糧價保護的目的,合理制定糧食保護價格。同時,落實好糧食差價政策,認真實行優質優價政策等。
四是進一步穩定種糧農民收入預期,建立健全農民賣糧收入增長保障機制。建議擴大黑龍江省最低收購價糧食品種范圍;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穩步提高最低收購價水平。
[關鍵詞] 縣域經濟競爭力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提升策略
一、前言
近年來發展縣域經濟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建立和諧社會的首要問題??h域經濟競爭力是指縣域單位進行資源配置來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遼寧縣域經濟范圍共包括44個縣級市,縣域行政土地面積占全省89.19%;2005年縣域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46.41%;縣域人均GDP為15235元,比全國縣域平均水平略高,但遠低于東部沿??h域人均GDP20000元的水平 。遼寧省縣域經濟總體競爭能力不強,省內各縣市之間存在發展嚴重不平衡問題,因此,必須在充分認識縣域經濟競爭力差異性的基礎上,發揮各縣域的優勢,促進全省經濟的全面發展。本文修正設計了一套評價指標體系,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類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分析遼寧省44個縣域經濟的競爭力水平、各縣域間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進建議,以期對遼寧縣域經濟競爭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
二、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本文選用了18個經濟發展指標組成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通過SPS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在分析影響縣域經濟競爭力水平因子的基礎上,找出各縣市經濟競爭力存在的差異,并利用綜合得分通過聚類分析將全省44個縣市進行綜合分類,以期尋找區域合作的內在機理,促進遼寧省各縣市競爭力水平的提高。
1.測度指標的設計原則
縣域經濟競爭力是一個綜合、系統的概念,單純用某一指標或部分指標難以反映其全貌,同時也必須考慮到縣域經濟的社會特點。因此,設計一套相對科學、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分析和判定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基礎和關鍵,故應遵循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則以及可比性原則和可行性原則。
2.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
根據評價體系設計原則,參照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并結合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本文從自然資源,綜合經濟規模和產業競爭力三個方面進行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并選取適當的二級指標予以反映,構成一個較為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該評價指標體系由4個一級指標(A1-A4)、18個二級指標(X1-X18)組成(詳見表1):
三、縣域經濟競爭力的主成分及聚類分析
通過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44個縣市的18個二級指標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KMO指數為0.872,Bartlett球體測試顯著性水平接近0,表明選取的18個二級指標適合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結果見表2)。
表3提取了三個主成分,其累計方差貢獻率達85.8%,說明3個主成分能概括絕大部分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對X5X6X7X8X9X10X11X12X13有絕對值較大的負荷值,本文將它定義為縣域競爭力綜合能力因子;第二主成分對X1X2X3X4X15X16有絕對值較大的負荷值,本文定義為縣域競爭力綜合基礎因子;第三主成分對X14X17X18有絕對值較大的負荷,將其定義為縣域競爭力發展活力因子??梢姡齻€主成分能反映遼寧省各縣市綜合競爭力水平的本質特征。
以上分析結果表明:導致遼寧省縣域經濟競爭力差異的第一決定性因素是由各縣域經濟規模、產業競爭力的經濟發展潛力上的差異,這些關鍵因子的特征值貢獻率為34.8%;自然人文資源和發展活力是影響遼寧省各縣域綜合競爭力水平的另外兩個主要因素,其方差貢獻率分別為25.6%和25.4%。
將三個主成分按其貢獻率加權平均得分排名如下:
再根據綜合評價得分作聚類分析可以將遼寧省縣域經濟競爭力水平劃分為三類(由高到低三個等級),第一類為海城市、瓦房店市、大石橋市、普蘭店市和莊河市;第二類為東港市、新民市及昌圖縣;第三類為其余所有縣市。由表3可以看出,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確實明顯呈現出不平衡狀態。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縣域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差別不可避免。第一類的縣市都為遼南沿海縣市,在前四屆進入全國縣域經濟排名的百強縣。第二類縣市的縣域經濟的基礎還很薄弱,尤其是缺少主導產業,難以形成經濟集聚效應,與第一類的差距偏大。遼東、遼西等第三類的縣市不僅數量多,而且發展水平低,產業層次和勞動力水平普遍偏低,競爭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存在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足,增長方式粗放化等問題,與全國百強縣相比差距很大。
四、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1.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縣域經濟的發展可以縮小城鄉間的差別,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近年來遼寧省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是上升的。然而其綜合實力并不強,進入全國百強縣的只有5個地區。首先,從總量上看2005年44個縣級市中,只有8個縣的GDP超過100億元,占單位總數的18.18%。而同期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的比重分別為45.5%、27.2%、30.1%和26.1%;GDP總量超過200億元的縣,只有海城市和瓦房店市,而浙江和江蘇省各有9個,山東省有7個、廣東省有12個。另外,除了縣域經濟實力不強外,目前各縣市經濟競爭力發展不平衡,經濟規模差異較大,經濟總量最大縣(海城市,生產總值2660249萬元)是最小縣(調兵山市,生產總值164531萬元)的16倍多。
結合以上的分析和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本文認為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差異巨大的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的差異。通過發展當地資源而建立起主導產業,并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如海城和大石橋市的礦產資源豐富,因此作為這兩個地區的主導產業――采掘業及其相關產業鏈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當地的經濟競爭力水平在整個遼寧省排名的領先地位。其次是受中心城市輻射程度的差異。如瓦房店、普蘭店和莊河市均為大連市的縣級市,大連市經濟發展的活力帶動了這些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如何充分開發、利用各縣市的資源和地理位置的優勢,應該是解決遼寧省縣域經濟差異問題的主要著眼點。
2.加快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發展要注意那些具有潛在競爭優勢的產品和項目,并注重要把自己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針對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借鑒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發展遼寧的特色產業。那些經濟相對發達的經濟強縣基本上都是靠“特色”起家,這種追求特色的發展思路可以把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遼寧省的特色產業具體包括以當地特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為主而形成的產業;積極扶持民營經濟。縣域經濟發展緩慢,是遼寧經濟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更新觀念,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民營化、大力引入民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的招商引資??h域經濟必須由過去的自我封閉積累,向招商引資、借助外力發展模式轉變。要充分利用遼寧地處東部沿海的區位優勢和縣域土地、勞動力、資源及環境優勢,積極引進外資。
參考文獻:
[1]熊耀平:縣域經濟發展理論、模式和戰略[M].國防科技大學, 2001年6月
[2]馬淳正陶卉:促進遼寧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6年6月
[3]張艷高秀艷:關于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農業經濟2005年9月
關鍵詞:中小企業;縣域經濟;結構調整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城內以城鎮為中心,以農村為基地,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小城鎮建設中,縣域經濟發展是提高我國整體國民經濟水平的重要環節之一??h域經濟結合了城市建設與農業生產,將工農業交匯在一起,以農業為基礎,城鎮環境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水平與現代化生活為中心,縮小城鎮生活差距,提高農村人民醫療、教育、養老、業余文化等整體水平。正確認識縣域經濟發展問題,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解決三農問題都有重要意義。
一、縣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縣域經濟同城市經濟之間發展不協調
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之間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在:(1)縣域經濟的發展速度遠遠低于城市經濟,且距離在越拉越大。(2)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兩層皮”問題依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對縣城的帶動能力不強,輻射的傳導機制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客觀上仍存在著城市與縣城爭資源、爭資金等問題,城市與縣城相互獨立;第三,城市與縣域在產業整合、分工協作等方面還沒形成有效的協作機制和緊密的產業鏈配套關系。
2. 縣域經濟同城市經濟相比高等資源要素缺乏
縣域經濟同城市經濟相比所擁有的先天條件較為匱乏。其中包括:地理位置的差距、生產資源的差距、交通環境的差距、人才培養機構的差距、醫療環境的差距、現代化程度的差距等。由于改革開放大量的內地農村人口外出務工,他們為我國沿海城市的建設貢獻了全部的青春。相反,大量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也給農村的發展造成了重要的影響,這加劇了城鄉之間的差距,很多村落由于人口的轉移變得荒廢甚至消失。
3.縣域工業尚未發揮主導作用
從目前來看,多數地區縣域工業的發展速度慢、總量過、檔次低。主要表現在: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強,多數產品只是經過簡單的初加工就直接流向市場,真正能夠發揮帶動作用的深加工企業寥寥無幾;二是產品檔次不高,科技含量低,這些都嚴重制約著縣域經濟的發展;三是在一定程度上,縣域工業的發展受傳統計劃經濟思維模式的影響。
4.縣域民營經濟發展遲緩
縣域民營經濟發展遲緩主要表現為:數量少、規模小、檔次低、產業分布不合理、多數集中在第三產業中的餐飲服務業;以家族式管理為主,管理上非規范和非科學性問題較為明顯;自身發展潛力有限,大部分民營企業結構不合理,生產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產品檔次低、污染嚴重,市場前景不廣闊;自有資金有限,償債能力低,部分民營企業家甚至缺乏還貸意識,信譽度低。
二、縣域經濟發展建議
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只有這樣才能增加人口數量,發展好縣域經濟。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將經濟建設作為國家發展的重心,東南部沿海城市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優勢已經發展出了多個國家化、現代化的大都市,其生活水平好、勞動收入高,促使大量內地農村勞動力涌向東南部,這拉大了內地農村與沿海城市生活質量的差距。為此,發展縣域經濟成為我們當下解決城鄉差距,均衡發展的關鍵。要想使縣域經濟具有跨越性的發展我們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1.縣域經濟發展要從自身的產業結構調整出發,農業產業化與規?;l展
縣域經濟要充分發揮地區農業優勢,將農業經濟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發展大農業,優化產業結構,突出區域整體農業特色,通過引進先進農業設備和先進農業經驗,豐富產品類型,不斷創新,發展農業產業鏈,形成縣域整體農業品牌,提高產品價值,培養本土企業快速成長壯大。
2.發揮中小企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體制中的重要支柱,其企業經營結構清晰,企業經營體制靈活,在市場的經濟中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目前,在縣域經濟中,中小企業是其發展的主體,對于中小企業的扶大做強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通過吸引外資,引進人才,將縣域經濟引入快速發展的道路上。
3.利用本土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培育縣域整體經濟
通過對發展較為發達的縣域經濟實例分析,縣域經濟成功之道是要利用本土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特色經濟可以從縣域的地理位置、產品的競爭實力出發,通過優勢放大,扶強做大,突出縣域經濟的整體特色,以品牌樹縣域,以特色發展縣域,打造一體化經濟體系。
4.城鎮建設是縣域經濟發展重要載體
在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城鎮化建設是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通過對沿海城鎮發展的調研分析,由城鎮工業組建而成的實體經濟是城鎮發展的主要經濟支柱。城鎮發展形成了密集型勞動產業結構,由此帶動了城鎮現代化建設、城鎮醫療體制的完善、城鎮教育的發展,這實現了城鄉一體化經濟發展的目的,提成了城鎮知名度,帶動了整個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5.突出縣域經濟優勢,抓住經濟第一競爭點
縣域經濟發展要具有實際性和可發展性。每個地區都有其特有的經濟優勢,如何抓住經濟第一競爭點和突出縣域經濟整體優勢是我們發展縣域經濟的關鍵環節之一。首先要找到縣域經濟的重點優勢項目,再通過市場調研分析,找到項目發展的切入點,利用資源優勢、人力優勢、市場優勢等腳踏實地穩步發展,促使縣域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壓倒性競爭優勢,根據市場規律不斷拓寬發展思路,完成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宋秀峰.淺議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研究,2010(8):78-79.
[2]王龍軍.搞活縣屬中小企業增強縣域經濟活力[J].經濟管理,2009(2):38-39.
[3]李豐.貧困縣縣域經濟與中小企業發展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王生鐵.中小企業:縣域經濟的活力之源[J].調查報告,2011(9):4-6.
[5]陳莉.壯大縣域經濟,必須大力發展中小企業[J].經濟縱橫,2007(8):53-55.
[6]齊力然.全面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J].中國中小企業,2006(1):8-10.
[7]呂永斌,蔡根女.論中小企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J].商業時代,2009(9):30-31.
[8]鞠正江.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縣域經濟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問題,2005(3):69-71.
【關鍵詞】 縣域經濟;新農村建設;建議
縣域經濟是一種介于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之間的區域經濟,是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連接點??h域經濟是農村生產發展的集中反映,其涵蓋“三農”,兼容城鄉的一種區域經濟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一五”期間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個總目標、總要求,縣域經濟作為農村經濟繁榮的重要紐帶,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經濟體。因此,縣域經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石,發展縣域經濟能夠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手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又為發展縣域經濟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是推動縣域經濟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如何以又好又快發展縣域經濟為抓手,大力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也是一個十分緊迫的現實問題。
一、縣域經濟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1.縣域經濟發展是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保證。發展縣域經濟有利于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我國縣域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93%,人口約占73%,GDP約占全國的54.5%??h域經濟是國民經濟中最具活力、最有潛力的組成部分,也只有縣域經濟發展了,才能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才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
2.縣域經濟發展是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程度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很強的關聯性,外出務工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增長因素,縣域經濟已日益成為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體,縣域經濟發展了,就可以拓展市場就業空間,可以為當地的富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加快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這樣可以避免農村人口過度集中到大中城市,還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中城市就業壓力和社會管理的壓力。
3.縣域經濟發展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當前,發展縣域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建設新農村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發展縣域經濟,能夠改善農民就業環境,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產業轉移,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h域經濟的發展,將有效推動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為農村提供更多的就業門路和就業機會,將成為農村增收的重要途徑。
4.縣域經濟發展是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基礎。發展縣域經濟有利于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只有縣域經濟發展起來了,才能促進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農村城鎮化建設才有經濟基礎。我國沿海發達地區的廣大農村,正是借助于鄉鎮企業的發展,加快了城鎮化建設步伐。
二、我國發展縣域經濟存在的問題
1.經濟發展水平偏低,整體競爭力較弱。與大中型城市的發展相比較,縣域經濟與之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一是經濟發展層次較低。我國的縣域經濟主要還是集中在第一、第二產業,科技含量少,投資回報率低;二是縣域經濟產業集中度小,沒有形成優勢產業集群;三是整體競爭力普遍較弱,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
2.農村居民收入低,增收渠道狹窄??h域農業產業化層次較低,嚴重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加,特色農業發展較少,缺少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產業化經營鏈條短、產品附加值較低,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農民收益不高,增收渠道不寬。
3.農村金融體制不利于縣域經濟的發展,企業融資難度大。目前的金融體制不能適應縣域經濟的發展,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力度明顯不夠。一是國有商業銀行采取“壘大放小”的經營戰略,大幅減少了縣域的信貸總量;二是占縣域經濟主體地位的中小企業貸款十分困難;三是農戶小額信貸難以支持縣域產業化、規模化的經營。
4.資金、技術、人才短缺約束了縣域經濟的發展??h域勞動力資源雖然豐富,但素質較低,由于縣域經濟和相關產業的落后,吸納高素質勞動力的能力也弱。教學科研力量不足,難以進行人才的培養,加上生活和消費的水平相對較低,人才外流的現象還相當的嚴重,致使相當多縣區的經濟發展缺少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在于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1.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產業經濟。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解決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產業化水平低、經濟效益差、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弱的一項重要舉措。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縣域經濟發展具有極強的相關性,在部署上應該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縣域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要結合區域優勢及自身發展實際,通過主導產業、傳統產業、優勢產業的選擇與培育發展,使之產生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形成產業群,并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繁榮縣域經濟。按照“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發展規?;?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形成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體系。
2.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縣級政府要把農民進城務工、發展勞務經濟作為一個產業來抓。把大多數農民從土地上分流轉移出去從事第二、三產業,實現農民就業和增收的多元化,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勞務經濟可從兩個方面增加農民的收入:一是外出務工可獲得高于農業生產部門的報酬,提高農民的整體收入;二是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出來,有利于這些責任田向種田能手集中,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和邊際收益,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增加了農民從農業獲得的收入。
3.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縣域經濟,要大力扶持發展民營經濟,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扶持等加大力發展靈活、高效、機動、適應市場的民營經濟,把民營經濟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首先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要把良好的環境建設作為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劑”,從軟硬環境建設上下功夫。其次是積極發展民營經濟的融資體系。從縣域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放寬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限制,鼓勵成立小型金融機構,創新適應縣域經濟發展要求的金融體系。要通過適當方式放寬民營企業貸款抵押條件,降低申貸門檻。
4.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培育新型農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全面振興農業和農村經濟,必須認真貫徹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訓力度,完善教育培訓機制,不斷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以培訓新型務工農民、產業農民、科技農民為目標,以傳授農村實用技術為主要內容,著力提高農民市場競爭能力。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增強農民進行非農產業就業的競爭能力,為發展縣域經濟打下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占國,柴艷宏.新農村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一、阻礙縣域經濟發展的環境因素
1、地方經濟結構不合理,好項目少。
2、信用環境差,金融機構資產質量不高。
3、擔保抵押難,影響了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入。
二、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金融服務弱化問題
1、商業銀行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作用減弱。近幾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業、重點項目,并且具有嚴格的條件限制和嚴密的放貸手續。同時,有些商業銀行調整經營戰略,在縣域經濟實施了分支機構的市場退出,縣及縣以下金融機構網點大幅減少,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持。此外,國有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體制實行了比較集中的管理模式,對基層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權授信,保留下來的機構網點所吸納的資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實際上已成為上級行的一線“儲蓄所”。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的嚴重失衡,導致商業銀行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持乏力,是縣域經濟發展資金投入不足的金融內部體制原因。
2、政策性金融支農作用弱化。為了配合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實行收購資金封閉運行,農業發展銀行只專營農副產品收購資金的供應和管理工作,而亟需政策扶持的農業開發、農業技術進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卻得不到應有的金融扶持。作為政策性金融機構,在扶持縣域經濟中并沒有發揮出太大的作用。
3、郵政儲蓄從縣域抽走大量資金。眾所周知,郵政儲蓄存款是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吸納的存款只能轉存人行,由人總行統一調配。由于郵政儲蓄只吸收存款,不發放貸款,并將吸收的儲蓄存款以較高的利率轉存人民銀行,無風險的高息收入給郵政機構帶來了較大的利益,因此,長期以來郵政儲蓄發展非常迅速,金額不斷增加。據統計資料顯示,郵政儲蓄在存款市場的份額2002年底已達8.48%,成為僅次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第五大吸儲大戶。以某縣為例,2003年末,該縣郵政儲蓄轉存款余額6,830萬元,占該縣金融機構同期存款份額10.17%,僅此一項,就使近7000萬元資金不能用于當地經濟發展。盡管人總行去年已下達文件,對新增郵政儲蓄轉存款實行降息政策,并允許郵政資金與農信社協商后轉存農信社用于支農,但往往由于郵儲部門提出的利率價格等條件過高而無法實現郵政資金反哺農村,因此,目前郵政儲蓄仍然是縣域資金外流的一個重要渠道。
4.農村信用社融資能力差,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農村信用社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一支重要力量,與“三農”有著天然的聯系,近幾年隨著創建農村信用工程、發放農戶小額支農貸款等活動,特別是農村信用社實施利率改革(試點)、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專項票據資金支持等辦法以后,使得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廣大農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支持“三農”的主力軍地位凸顯,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但是,由于農村信用社多年積累的歷史問題較多,資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負的職責與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農信社在支持“三農”經濟發展過程中力不從心。原因:一是現有制度設計和政策支持不夠,制約了農村信用社支農主力軍作用的發揮。農村信用社承擔了支持高風險、低收益的縣域經濟發展的繁重任務。但在政策安排上,沒有享受到等同于國有商業銀行的政策待遇,最明顯的是不良資產的剝離或核銷。二是歷史遺留問題嚴重。計劃經濟時期的“扶貧貸款”、“穩定貸款”的發放,基金會巨額不良貸款的接收,使農村信用社在為社會穩定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卻背上了沉重的歷史包袱,巨額的不良貸款和大面積的虧損,嚴重削弱了農村信用的社支農實力。
5.企業信用觀念淡薄,逃廢債現象嚴重??h域企業普遍存在信用觀念淡薄,還貸意識差的現象,部分企業借改制之機,大量逃廢、懸空銀行債務,而且受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中小企業設立、兼并、重組過程中打球,鉆政策空子,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后管理難,債權無保證,出現風險即使通過法律手段收貸,也是勝訴容易執行難,貸款收不回,還得增加訴訟費用,嚴重制約了金融機構信貸投放能力和貸款投放信心,出現了中小企業“貸款難”和銀行“難貸款”的兩難局面。
6.企業資信狀況差,抵押擔保難,達不到銀行貸款條件。為防范信貸風險,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普遍實行了抵押擔保制度,而對信貸人員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事實上縣域中小企業往往內部管理水平低,長期經營虧損,資產負債率高,信用等級差,個別企業還出現不良記錄,多數或全部資產早已被債權銀行辦理了抵押,可用于抵押融資的資產所剩無幾或根本不存在,寥寥幾戶好企業又不肯為其擔保,信貸部門心存余悸,致使貸款難以放出。
7.縣級央行貨幣政策工具運用不充分。目前縣級央行貨幣政策工具和手段十分有限,“窗口指導”因與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體制的矛盾而難以發揮作用,再貼現因縣級票據市場不發達而寥寥無幾,唯一可以運用且十分有效的再貸款因受限額控制而難以發揮應有的效能,所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層央行作用的進一步發揮,制約著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方略
1.重新構建適應縣域經濟發展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體系。一方面,商業銀行的上級行要適當下放給分支機構一定的貸款權限,摒棄“貸款零風險”的不實際想法,充分調動基層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縣支行要善于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主動培養和支持符合借款條件的客戶,對于中小企業這一龐大的客戶群,要分類指導,改善服務質量,加大貸款營銷力度。首先,要樹立長遠發展的觀點,滿足縣域經濟發展合理的資金需求;建立健全貸款風險約束機制與創造優質信貸資產激勵機制相統一的信貸管理體制,建立科學的量化考核指標體系,促進新增貸款與經濟增長點的有效結合。其次,要加大商業銀行的支農力度。建議各商業銀行從農村網點吸納的資金要“取之于農,用之于農”,即從縣域農村籌來的資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農村經濟發展中去,以保證縣域資金良性循環。
2.強化農業發展銀行對農業開發、農業技術進步及農村基礎建設的扶持功能,拉長政策金融服務的鏈條,在繼續做好對糧棉油購、銷、存所需資金支持的基礎上,加大糧棉油生產基地、生產規模、品種改良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為縣域經濟長期繁榮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信貸支持。
3、對縣域經濟資金外流現象進行綜合治理。首先,要適當控制郵政儲蓄增長的速度,建議對郵政儲蓄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從機構到資金規模,進行必要的控制,降低其與其他金融機構爭搶存款資源的能力,力求把縣域資金留在縣域里流通。其次,銀監會要嚴格控制郵政儲蓄網點在縣域的準入政策,原則上不再審批增設新的網點,并有計劃地對某些業務不規范的郵政儲蓄網點予以撤并。第三,針對郵政儲蓄是人民銀行資金來源的實際,可適度向縣域經濟批配同等規模的支農再貸款,以緩解縣域經濟資金供求緊張的矛盾。
4.增強農村信用社綜合實力,逐步發揮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信貸主渠道作用。一方面,農村信用社要加強自身建設,強化內部管理,改進金融服務,尤其是要強化存款組織和信貸營銷工作,加快業務創新步伐,以更好地發揮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主力軍作用。另一方面,建議國家盡快把資金支持、保值貼息、減稅讓利、核銷“雙呆”等優惠政策落實到位,逐步消化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使其輕裝上陣,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地方政府部門要主動為信用社排憂解難,為信用社清收不良貸款,化解信貸風險提供便利,對信用社的籌資工作要給予更多的支持,幫助其壯大資金實力,為信用社的發展提供堅強的后盾,從而進一步調動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5.大力改善縣域信用環境,推進縣域社會信用制度建設。良好的信用環境是改善縣域融資狀況所必須的基礎環節,而且需要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發揮優勢,通力合作,配套聯動。一是加強宣傳,強化社會信用意識。實施信用工程,把信用作為第一前提,警示和規范政府、銀行、企業和個人的行為,在縣域努力營造誠信觀念和信用文化。二是建立健全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完善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建立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檔案,結合創建金融安全區,廣泛開展創建信用企業、信用鄉鎮活動,加大對守信企業、村鎮和個人的信貸傾斜,以增強全社會信用意識。三是實施綜合治理,嚴厲打擊企業逃廢債行為,規范企業改制和破產程序,地方政府既要支持企業改制,又要督促企業落實銀行債權,從而營造縣域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的“雙贏局面。
6.提高縣域經濟運行質量,強化中小企業自身建設。縣域經濟融資難的關鍵問題是經濟運行質量不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質才是解決融資難的根本所在。中小企業要加強內部管理,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加快產品和技術創新步伐,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市場抗風險能力,以自身實力贏得國有商業銀行的青睞;企業主管部門要從實際出發,制定一些切實可行、操作性較強的優惠政策,提高企業發展的綜合素質,以取得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持。政府部門要加強與銀行信貸部門的溝通,主動為企業和銀行牽線搭橋,在公平、公正、誠實信用的基礎上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為地方經濟全面健康發展創造一個比較寬松的社會信用環境。
四.基層央行在促進縣域發展中應發揮重要作用
1、人民銀行要切實加強窗口指導,實施政策引導策略。深入開展好穩健貨幣政策的宣傳工作,要通過調研、走訪、座談等方式增進銀企溝通和相互理解,促進銀企項目對接和資金融通。主動尋求貫徹貨幣政策與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點,引導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
2、靈活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現有貨幣政策工具,增加調控手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有的甚至存在很大懸殊,這就需要國家在金融扶持方面實行區別對待,適當賦予央行分支機構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基層央行實施貨幣政策方面較大的自和靈活性,如給予經濟欠發達地區基層央行一定限額的向轄內商業銀行發放再貸款的審批權限,要求其根據商業銀行資金頭寸變化和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情況,靈活掌握發放與收回,以進一步增強國家貨幣政策在基層的實施效果;要大力發展縣級票據市場,為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有效運用創造條件。
3、深入調查研究。基層人行有效的調查研究可以反映地方經濟運行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總行制定科學的貨幣政策提供現實依據,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當好參謀。因此,基層央行要把調查研究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深入研究當地經濟特點,探尋和把握經濟運行規律,尤其要全面調查貨幣信貸政策貫徹執行情況,研究如何在縣域經濟發展中運用貨幣政策手段提供金融支持的問題,從而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有效實施貨幣政策。
一、引言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范圍的區域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h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城鄉經濟的結合點,本文對縣域經濟競爭的評價方法進行闡述,并以河北省縣域經濟評價研究為例,對2011年河北省縣(市)的縣域經濟進行比較研究,最后就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對策建議進行討論。
二、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研究從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定義出發,主要分析縣域經濟的競爭力,結合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理論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波特的IMD模型和鉆石模型,給出了縣域經濟模型的獨特研究方法。該模型以縣域經濟競爭力直接的競爭力和間接的競爭能力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中,直接競爭力是指直接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核心特性起到影響的因素,其主要包括產業競爭力、經濟實力競爭力、企業競爭力、人才和技術教育競爭力;間接競爭力是指對縣域經濟間接影響的競爭力,為直接競爭的支持,包括基礎設施、政府管理、動態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因素,這四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為直接競爭提供強大的支持和保證。
(二)評價實施步驟與評價結果
本文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對各縣域經濟競爭力進行評價。主成份分析的一般步
驟為:
1、建立指標體系的原始數據矩陣;
2、原始數據標準化,得標準化數據矩陣;
3、由標準化數據計算相關矩陣;
4、解特征方程。根據因子累積方差貢獻率確定因子數;
5、計算特征向量和初始因子載荷;
6、對初始因子載荷進行因子旋轉,求旋轉后的主因子解;
7、計算因子得分;
8、計算因子權重;
9、計算綜合評價值。
三、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策略
(一)增強市場意識
河北縣域農業文化歷史悠久,農耕文化影響較深,重發展農業企業,農業為大的概念是根深蒂固。因此,河北縣域農民必須要建立新的經濟意識、服務意識、雙贏、贏得更多的意識,強調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的作用,樹立經濟運行企業為主,經濟活動的市場價值規律主要理念,根據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實際,根據法律的經濟思想和措施,土地經營、管理工業、管理技術,商業環境,等。;使河北人的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系統的產業化和市場化趨勢的城市化進程。與此同時,它必須建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追求生態、經濟、社會和文化四個子系統的高度統一和協調發展。
(二)確定戰略定位
河北各級政府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非常重視,但也應該看到,河北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缺乏市場競爭、缺乏活力的主導產業,很難形成縣域經濟的生長機制。任何一個縣的地方都有它自己的比較優勢和劣勢、河北縣每個人按他們的位置、性質和資源稟賦條件,清楚自己的定位,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選擇那些代表技術發展方向,市場廣闊,聯動效應強,具有地方特色的行業龍頭發展方向的確定,一個關鍵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的后勁,同時可以創造地方特色。在利用本地特色的培養,實施“一縣一業、一鄉一品”,,使獨特的新產品、新產業。一方面,縣域能有效地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另一方面,可避免直接互相競爭,在這種形式各具特色的區域,以增強縣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力。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
大力推進結構調整,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提高核心競爭力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手段??h域經濟調整堅持農業產業的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加快了二、三產業優先發展,努力提高等級的第二和第三產業的規模和水平。尤其是在第三產業,縣域經濟中最具發展潛力和發展方向的一個最有代表性的產業,其發展水平如何,直接關系發展當地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活力。同時應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城市與農村勞動力資源共享平臺。
四、結束語
由于河北縣域經濟的發展存在復雜和多元化的特點,因此,不能一概照搬外面的發展經驗,也不能堅持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先發展后治理的發展模式,一個地區的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應該根據河北縣域經濟的特點合理定位,最后找出一條適合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合理途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