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綠色技術創新

農業綠色技術創新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14 16:28: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綠色技術創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綠色技術創新

篇(1)

摘 要 本文根據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比例高、資源相對短缺、環境相當嚴峻的發展中國家的現狀,提出在“綠色農業”理論體系研究農業技術的推廣,目的是要探索農業新的發展模式和新的經營管理理念來促進農業高級化和現代化,提高農產品競爭力,探索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思想在農業發展中的貫徹實施。

關鍵詞 綠色農業 農業技術 秸稈

一、綠色農業的涵義與研究范疇

(一)綠色農業的涵義

什么是綠色農業?從發展綠色農業是為了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這一目的出發,所謂綠色農業是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以綠色技術進步為基礎,充分應用綠色高科技手段,集節約能源、保護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發展農業經濟于一體,倡導綠色消費生活方式的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模式。發展綠色農業應重點加強農業的生態技術推廣設與發展綠色食品。在我國積極倡導與發展綠色農業,對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條件,滿足日益增長的綠色消費需求,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實現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目標,促進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綠色農業的研究范疇

綠色農業的研究范疇應重點體現綠色農業發展模式與綠色技術創新。綠色農業發展模式是綠色農業發展的內涵和實質,是綠色農業發展研究的核心和重點。綠色農業作為一種先進的、代表生產力要求的、符合農業發展方向的生產模式,其基本要求應是“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綠色技術創新也是綠色農業范疇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科學技術是推動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綜觀農業技術創新活動和成果,發現大多數農業技術創新只是從單項工程技術層面或經濟效益層面上來研究技術創新的,而從生態經濟層面研究所見甚少。因此,要實現常規農業向綠色農業的轉向,必須大力提倡綠色技術創新,使綠色技術成為綠色農業發展的支撐和保證。綠色技術創新是建立在綠色技術發明基礎之上,主要包括組合型技術創新和發明技術創新。不僅追求技術創新的工具效率,而且還把農業技術創新活動自覺地融入自然生態循環的系統中,既有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社會效益,又有獲得潛在利潤的經濟效益;既是一項使綠色技術成果商品化的經濟活動,又是使綠色技術成果公益化的社會活動。從綠色農業理論體系的研究來看,綠色農業技術創新關鍵是要圍繞生態建設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雙贏技術來展開。

二、在綠色農業體系下農業技術農作物秸稈的綜合開發利用

(一)農作物秸稈加工利用技術

1.秸稈飼料化技術

農作物秸稈雖然所含營養成分低,粗纖維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少,但是,經過適當的加工處理,補充適量的粗飼料和其他必須營養物質,仍能滿足牲畜的各種營養需要。我國具有利用農作物秸稈飼養畜禽的傳統,并由此培育出了具有高繁、耐粗飼的諸多優良畜禽品種,同時建立了一整套的秸稈飼料化技術。因此,利用秸稈養殖,仍是發展畜牧業的一條重要途徑。

2.物理處理技術方法

利用人工、機械、熱、水和壓力等作用,通過改變秸稈的物理性狀,使秸稈破碎、軟化、降解,從而便于家畜咀嚼和消化的一種加工方法。實踐證明,秸稈未經切短,家畜只能采食40%-60%,而經過切短或粉碎后的秸稈,可以幾乎全部被家畜采食。常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有切斷與切碎處理、揉搓處理、軟化處理、熱噴處理、膨化處理、顆粒處理及碾青處理等方法。

3.化學處理方法

利用一些化學物質來處理秸稈,在打破秸稈營養物質障礙的同時,提高家畜對秸稈的利用率。實驗結果表明,秸稈氨化后可提高消化率約10%。秸稈氨-堿復合處理后,麥秸的消化率可提高到66.5%,稻草的消化率提高到71%。同時,動物的采食量大幅度增加。常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有堿化處理、氨化處理、酸化處理、氧化劑處理、氨-堿復合處理和堿-酸復合處理等方法。

4.生物處理方法

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和酶等,在適宜的條件下,分解秸稈中難以被家畜消化的纖維素和木質素的一種方法。據實驗測定,麥秸微貯處理后,干物質體內消化率可提高24.14%,粗纖維體內消化率提高43.77%,有機物體內消化率提高29.4%。常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有自然發酵法、微生物發酵法、酶解技術等。

(二)秸稈養殖蚯蚓技術

將秸稈經過粉碎堆制處理后,作為蚯蚓餌料飼養蚯蚓。蚯蚓含有多種氨基酸和豐富的粗蛋白,不僅可用來補充畜禽蛋白質飼料的不足,還可入藥。實踐證明,25-30kg秸稈餌料可以生產1kg鮮蚯蚓,并可獲得70%蚯蚓糞。蚯蚓糞又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含有很高的有機質、腐植酸、氮、磷、鉀,并含多種微量元素和氮基酸,是植物生長最需要的養料。

(三)秸稈作為基料生產食用菌技術

利用農作物秸稈作為基料栽培食用菌,不僅來源豐富,價格低廉,而且,可以緩解諸如棉籽殼等其他基料日漸緊缺且價高而影響食用菌生產的問題,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產原料的來源。同時,生產菌菇后的菌糠是一種富含營養的菌體蛋白飼料,既能作為飼料過腹還田,也可作為優質的有機肥直接還田。

(四)秸稈還田技術

農作物秸稈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氮、磷、鉀、鎂、硫和微量元素,將其通過機械或生物性處理后直接還田,能夠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這項技術主要包括秸稈粉碎還田、根茬粉碎還田、整稈翻埋還田、整稈壓扁還田和堆漚還田等形式。

三、農作物秸稈綜合開發利用的基本途徑

目前為了在綠色農業體系下推廣農業技術,加大作物秸稈的開發利用力度,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加強宣傳,深化農作物是寶貴資源的認識

過去幾年綠色食品的成功實踐,為發展“綠色農業”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但就整個綠色農業發展來看,還缺乏完善和系統的理論體系。當前要把保護自然資源,防止環境污染,確立為秸稈綜合開發利用的主導思想,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開展秸稈綜合開發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等知識的科普宣傳,不斷提高對秸稈飼料、肥料、燃料和原料價值。綠色農業理論體系的研究應大大拓寬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內涵,將農業技術的推廣運用到農業的整個產業鏈條中,推動農村社會和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推廣綠色生態化種養結合模式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該種方式是將秸稈飼料化技術、還田技術和能源技術組裝配套起來的一種綜合利用技術。即是先將農作物秸稈飼料化(青貯、壓塊、氨化或生物處理等),然后用于飼喂牛、羊等草食牲畜,再將秸稈過腹轉化后的排泄物,如糞、尿以及剩余的草粉渣等裝入沼氣池,用于發酵產生沼氣,沼氣用作能源加以利用,沼渣還田沃土。或者用秸稈飼養蚯蚓,蚯蚓既可作為飼養畜禽的動物蛋白飼料,又是制藥的原料。這些方法可以充分的利用秸稈,既可生產出供人們放心食用的優質肉、奶等畜產品,又可改善環境,產出清潔能源和無公害的有機肥料還田壯地,形成一個有益的生態循環鏈。

(三)科學調整綠色農業結構,提高農作物秸稈品質

綠色農業的發展應以優化結構、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的,圍繞高效農業技術、品牌特色資源和農產品安全質量,制訂符合綠色農業發展需要的技術標準,擴大標準化生產覆蓋率。一是要加快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建立起完整適用的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在保持糧油生產穩定的前提下,減少營養和利用價值較低而秸稈產出相對較多的作物的種植面積。二是要從作物育種入手,選育出籽實產量高、質量好而秸稈飼喂價值也高的糧草兼用新品種。三是要加快可以利用秸稈的草食動物(牛、羊、馬等)的發展,培育具有高繁殖、耐粗飼、生長快的優良畜禽品種,擴大飼養規模。通過秸稈過腹還田,加快“土地―作物秸稈―家畜”的良性循環和產出系統的完善,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加快綠色農業體系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劉連馥.綠色農業初探.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14-36.

[2]雷海章.現代農業經濟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156-200.

[3]林善浪,張國.中國農業發展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篇(2)

[關鍵詞]技術創新;經濟生態化;管理技術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在短短二十多年里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制造中心。可以說,中國人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能源需求量的高速增長,生態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使得我國主要靠能源和原材料等硬資源投入的低技術附加值和低管理附加值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經濟的集約化轉型已是勢在必行。要達成集約化的目標就要促進技術的革新。這里所說的技術革新不僅指的是工藝技術的革新,也包括管理技術的革新。技術革新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也是促進經濟產業由低端向高端游移,增強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需要。

技術革新可以促進經濟生態化發展。所謂經濟生態化發展是指通過生態理念的滲透使經濟系統具有生態功能從而使經濟逐步演進為生態型經濟的一個過程。通過技術創新可以降低經濟發展對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賴程度,降低能源和原料的附加值比重,提升產品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減輕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促進經濟生態化發展。有學者曾計算,如果美國底特律的汽車制造企業也能按照硅谷半導體技術的跳躍性發展(集成電路發展的摩爾定律:每18個月速度和集成度提高1倍,價格降低一半)的話,那么汽車將以超音速的速度行駛,而且每一萬里耗油將不到1盎司燃料,購買成本將不到25美分。[1]。摩爾定律表明,技術創新可以使產業顯現出相對傳統低技術產業的生態化特征。同時,技術創新可以產生較高的投入產出比。比如,生產1000噸玻璃纖維所需能源只有生產1噸銅的5%,但后者卻能比前者創造出更大的效益。技術創新節約了資源,加強了產品功能,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資源有效利用率,使得單位經濟的增長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和破壞程度日益減小,有助于緩解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因此,技術創新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基礎之一,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能源替代和資源開發,已經成為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2]

我國是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國家,而且還是一個處在工業化過程之中的國家。這樣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像某些發達國家那樣通過傳統產業的弱化來促進經濟的生態化發展,而必須走技術創新提升傳統產業的道路。這一點在國內學術界已經形成了共識,但在重視程度上,我們在實際應用中卻往往對工藝技術創新青睞有加,而忽視了管理技術創新對經濟生態化發展的重大作用。

管理手段技術的創新主要表現為現代信息手段對管理方式的重構。管理信息技術創新,在各產業大規模推廣應用信息技術,通過信息化的共享平臺可以實現“虛擬制造”,通過系統整和可以大量節約包括能源、材料在內的各種資源,實現運營成本的下降,促進經濟生態化的進程。農業管理信息技術創新,利用計算機和控制技術可以實現品種培育、模式化栽培、節水灌溉等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工業管理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可以縮短產品開發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服務業管理信息技術創新,大力推進現代物流管理可以優化供應鏈,降低溝通成本,增加產業附加值。

管理結構技術的創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可以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生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來經營和管理傳統產業,通過產業結構的生態重組和生態技術的運用來實現管理結構技術的生態化創新。另一方面就是改變三次產業構成要素的比例結構和要素內部的結構,來實現經濟資源配置的生態最優化。

從產業生態學的角度看,在人類構筑的經濟系統中,三次產業(第一、二、三產業的總稱),特別是工業,扮演著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角色。在傳統工業社會中,作為生產者主體的工業企業為人類社會創造了豐富的物質產品,但同時也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的廢棄物直接導致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進而威脅了人類的生存。造成如此嚴重后果,究其根本原因是產業系統中的分解者的缺失。因此,大力培育“產業分解者”進行廢棄物資源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我國來說,管理結構技術的生態化創新是一件需要實實在在去做并且需要做好的事情。在消費層面上,國家應加大環境宣傳的力度,培養公民的綠色消費觀念,提高公民的環保素養;在產品制造層面上,要用政策引導和規范企業全程綠色生產,對綠色生產行為給予獎勵,對黑色生產行為給予懲罰。國家要通過政策導向引導企業選擇對環境影響小的原材料,減少原材料的使用,優化制造技術,建立更科學的運銷體系,減少產品使用階段對環境的影響,提高產品的使用壽命,促進報廢產品的再循環。[3]

管理結構技術生態化創新的進程涵蓋第一、二、三產業的各個領域,是一個對經濟產業全面變革的過程。在工業領域,生態化創新的主要思路是優化產業布局,促進副產品再循環。生態工業園是工業生態化的主要途徑。生態工業園的企業以企業間的工業化代謝和共生關系為紐帶,以掌握關鍵資源的企業核心,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本企業的投入或原料,建立產業鏈。這樣可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對企業來說,企業的治污費用降低了,也就是成本降低了,企業的利潤自然也可以相應的提高。對社會來說,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了,對生態環境的損害變小了;在農業領域,生態化創新的主要思路是發展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科技附加值。發展生態農業就是發展以節地節水、再生能源、良種推廣、提高單產為核心的農業發展體系。提高農業科技附加值就是要拉長農業的產業鏈條,加快科技成果在農業中的應用。目前,我國農業生態化急待解決的問題是:標準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可以使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更加規范,有利于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有利于為出口時規避“綠色貿易壁壘”作好準備;規模化經營則有利于農業科技的大面積應用和農業信息化的快速推廣;在第三產業領域,生態化創新主要表現在倡導綠色消費、適度消費,加強綠色服務上。深入推行商品的綠色標識制度,激發公民的綠色消費熱情;宣傳與經濟社會相協調的適度消費理念,降低自然資源的消耗;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重視消費品的回收、交換,對第三產業產生的“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是第三產業管理生態化創新的主要途徑。

管理結構生態化創新將促進產業的融合,而產業的融合將帶動新興的交叉產業的發展,交叉產業的發展將帶動我國就業人口的增長。尤其是管理結構生態化創新將促進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生態環保產業是一個新興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和實用價值的產業。近年來,生態環保企業在世界上已經得到高度發展,已有數百萬人為此工作,大量的環保產品進入國際貿易,據估計目前每年起碼有5000億美元以上的貿易額,而中國的環保產品,估計年生產不過40-60億美元。與國外比較,我國在環保產業的發展上尚有很大差距,在環保工業技術方面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環保生產的種類和規模很不令人滿意。大力扶植生態環保產業,加強生態技術的研發,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環保產業集團,規范環保產品交易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次產業構成要素的比例結構和要素內部的結構對經濟的生態化發展狀況有很大的影響。同制造業比較,第三產業被稱為“無煙工業”,是一種比較環保的產業。第三產業充分發展可以改善經濟生態化的狀況。在工業化的前期和中期,第三產業是作為一個服務和配套的行業而發展的,對工業具有很強的依賴性;而當城市發展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時,第三產業開始逐步走上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高級階段。

從產業經濟學的理論上講,一國工業化進程,一般有一個先“重工業化”,再“高加工度化”,再“技術集約化”,最后“經濟服務化”的“由硬到軟”的趨勢。這意味著處于工業化過程中的國家發展第三產業要受到本國所處的工業化進程的制約。但這并不意味著第三產業的發展只能順應其自然發展進程,對我國來說尤其如此。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還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發展還很不充分。比如拿我國的產業結構和印度比較就可以發現這個問題。據統計,2004年工業在印度GDP中所占比重只在27%左右,而服務業已占到52%。而同期我國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為52.9%,第三產業只占31.9%。這樣的數據導致了我國單位GDP的能耗高于印度,為印度的1.3倍左右。

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是一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我國第二產業比重過高不利于經濟結構的生態化發展,已導致了我國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能源過度消耗等不良后果。而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滯后,已經影響到了第二產業的發展和就業水平的提高。比如,我國金融體制的不健全已經造成了我國工業企業的融資困難,制約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和大企業的國際化進程。發展第三產業,就要加快第三產業的市場化、產業化步伐,健全第三產業的發展機制;就要加快農村的城市化進程以滿足第三產業發展所需的集群效應;就要促進第三產業的技術創新,推動第三產業向高效率、智能化、管理科學的方向發展;就要優化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著重發展金融服務、創意產業、IT服務業等高附加值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

管理技術的創新是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管理技術創新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重大的社會價值。促進管理技術創新,推動經濟向生態化、節約化發展是當代中國人的使命,國人應全力進取,共創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王濱.科技革命與社會發展[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115

篇(3)

一、基本情況

科技局作為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部門,通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已初步形成了一個集示范引領、技術推廣、信息服務、培訓提高為一體的服務體系,對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十大基地建設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一)示范體系初步形成

針對市委、政府確定的農業十大基地建設目標任務,轉變傳統科技推廣方式,加大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的力度,增強農業科技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加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新品種引進和示范推廣的同時,建設8個綠色(有機)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涉及水稻、設施蔬菜、高酸萍果、奶牛養殖、設施園藝等,重點在產品結構調整和種養技術上進行示范,不斷提高示范引領作用和帶動效應。 一是增強示范功能。 堅持在產品質量上做文章,在提高農業產出效益上下功夫。一方面,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8個科技示范基地引進新品種,調整結構,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另一方面,采取基地+企業+鄉鎮+農戶或基地+協會(合作社)+科研院所+農戶的方式,高起點建設,實行訂單種植,發展綠色(有機)產品。如,在馬蓮渠鄉陳木閘村建設的500畝有機水稻科技示范基地,由科技局牽頭組織,協調塞外香公司與鄉鎮、農民簽訂6元/公斤訂單種植合同,使水稻種植效益提高一倍多;引進山東壽光星博蔬菜有限公司投資800多萬元,在金積鎮田橋村建設綠色設施蔬菜科技示范基地,為農戶提前信息、產中技術、產后保護價收購的全程服務,帶動設施蔬菜向綠色方向發展。 二是因地制宜建設示范基地。 根據各鄉鎮產業發展實際,按照鄉、村(協會、企業)搭臺唱戲、科技立項支持、農民自主建設的原則,建設各具特色的綠色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如,針對板橋鄉高酸萍果種植面積大,品種雜、管理粗放的實際,建設綠色高酸萍果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在高位嫁接、后續管理上進行示范,提高蘋果產量、品質和整體經濟效益。目前,除郭橋、古城以外,其他鄉鎮都建設有自己特色的綠色農產品科技示范基地。 三是實施標準化生產。 按照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要求,在優質糧食、設施瓜菜、設施園藝、高酸蘋果、奶牛養殖等產業大力推廣應用標準化生產的組裝配套技術,發展生態農業和節約型農業,促使農業向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

(二)服務體系形式多樣

堅持從典型帶動、品種引進、技術推廣、信息服務等方面著手,發展形式多樣的服務體系,與農牧局形成了功能互補、各有側重的科技服務體系。

一是夯實科技推廣網絡。 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平臺,建設科技“110”專家服務團和技術服務隊伍,及時解決農戶生產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去年以來,“110”共為農戶提供電話咨詢1600多次,現場技術服務1223次,各類涉農信息2100多條。以科技特派員為抓手,培育示范典型和創辦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目前,利通區科技特派員已發展到86人,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員13個。共引進新品種65個,示范推廣新技術72項,培育科技示范戶4500人,培訓從事種植養殖業的農民近萬人。創辦合作經濟組織、專業技術協會15個,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由科技特派員創辦的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吸引農戶參加的最少戶數達30多,最多達470多,不僅有效地示范推廣了先進適用技術,也提高了農戶的生產效益。 二是培育企業技術創新中心 。針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研發能力不高的實際,幫助和支持企業與區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加大對農副產品系列產品研發的投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先后以科技項目扶持、牽線搭橋聯合院所的方式,培育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目前已培育農字號龍頭企業技術中心5家,今年再培育5家農字號企業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在清真牛羊肉精深加工、綠色奶產品開發、綠色設施蔬菜種植等方面開展科技攻關,不斷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 三是開展科技合作和對外交流。 堅持把對外開展技術合作和交流作為解決人才不足的重點來抓,促使6家企業和外省區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如,萬勝生物公司與天津大學生命科學院開展技術合作,共同攻克谷氨酸生產工藝中的技術難題,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的轉化率、產酸率、提收率),增加了經濟效益。國家農業園區管委會 引進寧夏農科院等區內外25名專家駐點服務,組織實施無公害蔬菜生產關鍵技術等15個國家、自治區和市級科技項目,為市區及周邊地區的設施農業、優質糧食、奶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四是建立健全農業信息技術服務體系。 圍繞建設農業科技信息網絡體系及農業技術咨詢服務系統,加強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構建網絡化、數字化的農業科技信息平臺。利用科技信息網平臺,每年本地科技動態信息150余條、科學普及小常識近100條,在與寧夏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建寧夏網絡科技環境工程項目中,結合利通區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建立了清真牛羊肉產業數據資料35篇,向社會廣泛推介,得到寧夏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認可,被評為20__年全區科技信息網絡建設一等獎。在市區98個行政村建立了三網合一的信息服務站,市區、鄉鎮、村三級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三年內,將各服務站的信息員過渡為信息科技特派員。今年選擇20個示范點,發展30名信息科技特派員,探索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技物結合、自我發展的運作模式,為農戶提供信息服務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充分發揮村級信息服務站的作用。(三)培訓體系逐步健全 。總體看,利通區農民的種養技術水平還是比較高,但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和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實際相比,其科技素質和生產方式還不完全適應,需要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和農時季節,因材施教,逐步健全培訓體系,加強農民培訓,不斷提高科技素質。 一 是聘請專業技術人才,駐點服務和指導。 從20__年開始, 針對設施農業、高酸蘋果等產業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專業人才緊缺的實際,通過內引外聯的方式,從區內外引進技術人才32名,其中市區從山東壽光聘請了7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在5個鄉(鎮、區)駐點服務,共解決農戶技術方面問題 100多 項,培訓農民67場次、2400多人。 二 是集中培訓。 根據產業發展

需要和農民種養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的技術問題,集中開展培訓。去年,先后通過“科技入戶”工程、“科技三下鄉”、科技活動周、知識產權周等活動,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444期,培訓農民12萬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0萬余份。今年,按照政府要求,對全市培訓任務進行了責任分工,科技局將根據設施蔬菜、設施園藝、高酸萍果、有機水稻、富硒水稻、精品果等產業發展需要,對種植大戶進行集中培訓,培養本地鄉土人才,共培訓2200人次。 三是通過科技特派員進行實地培訓。 科技特派員在創業基地,通過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并利用合作社、協會等組織形式,根據實際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實地培訓,培養了一批農村實用人才。 20__ 年全市科技特派員在創業基地開展培訓380期,培訓農民近1萬人次。 二、存在問題

雖然科技服務體系在不斷完善,但當前還存在著一些實際問題,影響和制約了農業科技服務工作。 一是人才資源比較短缺。 農產品加工企業從事應用技術研究開發的高技能、高層次人才不足,懂技術、會管理、能科研、善經營的綜合性人才就更少。農業推廣體系中公益性科技人才隊伍青黃不接,人才緊缺、技術支撐能力弱,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 二是農業科技投入不足。 近年來,市財政不斷加大對農業科技方面的投入,今年科技三項費由去年的150萬增加到200萬,但科技活動經費、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0.6%,低于全區平均水平,與農業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 三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主要是農產品企業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高,表現在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產業鏈條短。如,利通區糧食加工企業10幾家,但像塞外香這類具有超前發展意識的企業幾乎沒有。 四是科特派創業層次不高。 主要表現在創業基地項目規模不大,籌資能力不強,亮點不多,特別是建立利益共同體的比例還不適應科技創業的需要。

三、意見建議

解決好存在的問題,需要政府統籌協調,明確相關部門責任,解決好體制機制問題,推動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提升農業生產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

充分發揮政府在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的推動作用,通過落實財稅優惠政策、整合公共資源、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支持三個層面的技術創新平臺建設。一是加強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示范基地、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為重點的農業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鼓勵其加強與區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的聯系與合作,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二是加強以科技中介機構為支撐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整合現有合作經濟組織、協會、農技推廣部門,形成整體聯動、優勢互補的技術創新力量。同時,大力發展農業創業服務機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形成功能完善的創新服務體系。三是加強重點龍頭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支持農產品重點龍頭企業設立研發基地,運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品,支持對尚未進入產業化開發和大面積應用的科技成果,進行區域試驗與示范、中間試驗或生產性實驗,盡快形成組裝配套技術,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實現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二)健全三個體系,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產品市場競爭力

一是健全農業良種工程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支撐體系。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示范基地、農業園區、部分協會為基地,引進推廣優質高產的蔬菜、園藝、水稻等新品種,研究建立良種繁育體系。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萬勝、沙漠王子、夏進、紅果、娃哈哈等農產品加工企業為主體,研究開發一批技術含量高、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食品和其他生物制品,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加工增值水平。二是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重點抓好動植物防治關鍵技術的研究應用,健全防疫與農產品安全信息網絡,提高對重大病蟲害和動植物疫情的檢測預警、應急控制能力,保障農產品生產安全。推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加快綠色(有機)產品開發和生產基地認證工作,提高綠色(有機)產品比重,修訂和完善技術規程,形成適應國內市場需要、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三是健全農業科技>,!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加大農業科技投入

篇(4)

【論文摘要】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一國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環境貿易措施。本文對關于如何正確對待綠色壁壘,從根本上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從而跨越綠色壁壘提出幾點建議。

綠色貿易壁壘,也稱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一國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環境貿易措施,通過頒布復雜多樣的環保法規、條例,建立嚴格的環保技術標準和產品包裝要求,實施繁瑣的檢驗認證和審批程序,推行環境標志制度以及課征環境進口稅等方式對進口產品設置的貿易障礙,使外國產品無法進口或進口時受到一定限制。綠色壁壘對我國農業的出口有較大影響,我國出口額出現了暫時的增速緩慢甚至下降。我們應該認清綠色壁壘的內涵,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綠色壁壘所帶來的影響,同時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一、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構建和完善農產品標準體系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要認真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重視發展綠色生態農業,要積極倡導綠色生態農業,對不利于環境保護的農業實施收縮戰略。制定技術法規和標準時應以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為依據,盡量等同采用;從國際貿易角度來開展標準化活動,使省級標準、行業標準與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協調,及時掌握國際標準的動態及其指定背景;建立先進完備的農產品質量檢驗監測體系。

二、建立綠色壁壘預警機制

政府有關部門必須承擔起建設專業信息中樞的使命,加強對國外環保認證標準的研究,收集國外的綠色壁壘措施,建立綠色壁壘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對綠色壁壘給我國出口商品和市場帶來的現實和潛在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對國外可能實施的新的技術、標準和法規有所估計和預測,快速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措施。

三、加快企業技術創新步伐,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科學技術決定著未來農產品的份額和農業發展的前景。因此,政府應鼓勵企業加大項目科技投入,提高項目科技含量,從而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效益,進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雙增”目標,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應抓住科技示范園建設的契機,以科技推廣為重點,不斷加強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的引進、示范、推廣工作,提升科技開發水平,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是擴大農產品出口的有效手段。我們應密切跟蹤國外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和認證制度,從源頭抓起,實現用標準貫穿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藏、消費等各個環節,加快制定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四、完善外貿體制,實施綠色營銷戰略,形成強大合力

應強化農業產業一體化建設,促使各類農業主體走向合作和聯合,推廣能高效率為外向型農業發展服務的組織體制模式,企業應積極進行綠色農產品的技術創新,同時,按照生態模式,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強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控制和生產全過程控制,采取必要的清潔方案,盡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減少生產過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費,減少廢棄物。并且,建立企業環境管理新體系,要積極申請國際環境質量管理體系系列標準認證及綠色標志,增強出口產品的環境競爭力。通過推廣,使單個農民融入到外向型農業發展的各類組織整體中去,使之充分享有獲取市場交易信息和經濟收益的機會。

五、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在于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如何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促進他們更好地接受現代知識、技能和信息,始終是我們破解綠色農業壁壘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必須加強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因地適宜、因材施教積極開展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方面得知識和各類蔬菜、優質糧食、養殖、加工等綠色技術和標準化生產的培訓,使農民對科學種田,向土地要效益,向環境生態要效益有更形象的認識。通過項目的培訓活動,使農民受益,使農民及時掌握各項農產品綠色栽培技術和畜禽綠色養殖技術,聘請專家進行培訓與現場指導、答疑,給農民下發種植、養殖等各類科技書籍,加大資金投入,在省內各個農村社區建立小規模型的農科圖書室,并進行適當的培訓指導。

【參考文獻】

[1]方明:我國農產品貿易中的綠色壁壘問題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5(1).

篇(5)

關鍵詞: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農業經濟發展;有效措施

一、環境友好型農業及技術創新概述

環境友好型農業是指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下的農業經濟生產建設和發展,這是一種可持續性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首先就要遵循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避免環境污染的鐵律,通過加大農業技術研發和投入的方式進行創新發展,在對農業生態提供充足保護的同時,大幅提升現代農業的產能。農業技術創新是在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的指引下以實現環境資源和農業生產平衡發展為目的的農業生產技術研究,進而實現農業經濟、技術和受益的穩定、持久發展。我國農業技術創新發展起步較晚,對農業科研的投入以及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都低于發達國家,技術人才儲備不足以及研發基礎設備短缺是當前我國農業技術創新所面臨的主要難題。

二、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在推動農業經濟增長時的發展現狀

(一)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難度大我國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發展起步較晚,多為模仿國外的先進技術,由于我國對農業技術創新研發的重視程度不足,且投入的資源有限,使得我國農業技術發展并沒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對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技術創新理解不深入,因此,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創新難度較大。

(二)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性不足近年來,我國的農業技術發展從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快速向創新型農業技術方向邁進,但由于發展起步較晚,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性過強,導致我國自身農業技術的創新型發展不足。此外,我國農業發展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的農耕思想制約了我國農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我國農業人才梯隊建設不夠完善,導致創新性發展不足。

(三)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經濟收益風險較大由于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技術創新研發投入需求較大,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和應用加以佐證,研發的成果往往會出現不適應的現象,使得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長信具有較大的經濟收益風險,影響著農業經濟的邊際效益。此外,土地是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業創新技術的應用效果容易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增加了經濟收益的不確定性。

三、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環境友好型農業創新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效率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發展關乎到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以及民生領域的方方面面,加大資金和研發力度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然而,科研人員也要注重提升環境友好型農業創新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效率,加大技術成果的應用率,切實解決當前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建設所遇到的困難,對農業經濟的未來發展提供良性指導作用。

(二)完善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發展機制我國要想擺脫傳統農業思想的束縛,提升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建設的發展效果就必須完善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機制。依靠完善的政策法規以及行政體制來規避單純依靠人為自覺性的弊端,進而在制度上給予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發支持,為農業技術創新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健全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制度關注和重視只能提升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資金的投入力度才是提升農業技術創新效果和轉化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徑。通過構建健全的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資金投入制度可以將技術創新由理論落實到實踐,將理想轉化成現實,通過資金環境的優化來提升農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吸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到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的發展中來,進而對實現我國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發展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篇(6)

關鍵詞:區域經濟;農產品綠色貿易;發展戰略

綠色壁壘已成為新時期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及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如何沖破綠色壁壘、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已成為急待解決的戰略問題。

一、現階段實現農產品綠色貿易和加速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建立在現代農業資源、生產、貿易、環境和人類消費需求變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間和諧統一基礎之上的現代農業生產貿易方式,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生產、經營和貿易活動過程的總和。農產品綠色貿易是農業增長國際化的前提和基礎,是現代農業經貿史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和最終選擇,是農業貿易與環境和諧統一的客觀需要,也是發展農村區域特色經濟的必然要求。

加速區域經濟發展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的必然選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生產要素的不完全流動性、生產要素的地域間不均衡性和產品與服務不完全流動性決定任何一個地區、任何時候都具有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利用地區資源優勢,集中和發展規模經濟,減少產品與服務的轉移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產品國際間貿易的必要性。經濟全球化加快了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循環,為稀缺的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置換與整合創造條件。區域經濟集團化使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在自由貿易、關稅、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完全的政治經濟一體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區域同盟成員之間的資源配置優化,經濟上互補、互利、互惠,共同促進經濟增長,達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業基礎落后,地區發展不平衡,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初期不具備推動所有農業產業和所有地區經濟均衡發展的資本、技術和其他資源,政府對農業各地區、各部門或各產業進行廣泛的、大規模投資是不現實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很難做到地區均衡發展,因此,區域農業經濟非均衡發展也就成為客觀現實。區域農業經濟非均衡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發展地區綠色農業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生產和貿易。

農產品綠色貿易不僅是當前和今后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也是當前和今后農業發展的主流方向。當今,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及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必須通過制度創新和戰略制定來推進農產品綠色貿易和區域經濟的加速發展。

二、農產品綠色貿易與區域經濟發展間的關系

(一)實施農產品綠色貿易發展戰略的重要性

農產品綠色貿易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的理性選擇。農業經濟發展史實質上是農產品貿易戰略變化的歷史。從國際農產品貿易發展的階段看,國際農產品貿易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依附階段、自主階段和戰略階段等三個不同的貿易發展階段。隨著社會工業化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小,農業問題已不再是農業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基礎。發達國家基本上都把農產品貿易發展看作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從社會經貿發展史看,貿易與環境和諧統一是現代社會經貿史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和最終選擇;從國際農產品貿易協議談判看,國際貿易協議談判中,農產品貿易談判歷來成為國際貿易談判的焦點問題;從當今國際農產品貿易發展趨勢看,近年來由于國際農產品綠色貿易的興起和綠色貿易壁壘的抬頭,使我國農產品貿易受到嚴重挫折。以福建農產品貿易為例,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2001年全省農產品出口貿易額下滑到156376萬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萬美元下降了8個百分點。因此,農產品綠色貿易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戰略問題。

(二)綠色貿易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和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是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和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國國內農產品自身品質、質量與安全性等方面的問題也是另一個重要原因。

影響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標準體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現在:第一,農產品產前、產中的安全衛生與過量用藥的污染問題。化肥、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等過度使用嚴重影響農產品品質、質量和食品衛生安全。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有害微生物等嚴重影響茶葉、蔬菜、水產品等大宗農產品出口貿易。第二,農產品無公害生產技術水平不高問題。一是環保安全型生產資料少。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中,造成產品污染嚴重的常規肥料、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等,市場份額占到95%以上,用于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資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對完整、配套、可操作的農產品安全生產過程控制技術體系、標準和具體措施。一些無公害生產基地、綠色食品基地、有機食品基地,由于缺少無公害型的農用生產資料作為技術保障支撐,產品質量名不符實。三是產品檢測技術與手段落后。農產品質量控制手段相對薄弱,已有的檢測技術和各種設備重點是針對產后商品的安全性檢測,普遍忽視了產前、產中生產過程控制的質量檢測。第三,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與發達國家差距問題。我國現行制定的有關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標準等項目少,標準也相對低,與發達國家差距甚大。長期以來,我國技術標準體系落后,技術標準水平低(現有國家標準中,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采標率為43%),技術標準更新慢(現有國家標準中有一半應廢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等,嚴重影響農產品出口質量和產品競爭力。第四,農產品產后加工、儲藏保鮮技術落后,產品流通、市場管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主要表現在,品種較單一,成熟期過分集中。初級產品直接上市多,產品出口主要以初級產品形式為主;產業化程度不高、產品營銷方式落后,如,大多數果農還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無序競爭階段;儲藏、冷凍、保鮮技術不過關,不符合標準規定的保鮮劑應用影響品質;流通運輸條件差,產品長途運輸影響質量,產地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建設落后;農產品地區市場結構雷同、產品缺乏特色;農產品出口地區過于集中等。

(三)農產品綠色貿易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1.農產品綠色貿易是現代區域農業經濟增長的前提和動力源泉農產品綠色貿易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著積極和深遠的影響。表現在:第一,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區域農業經濟增長的前提和動力源泉。發展綠色農業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是現代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也是綠色經濟社會的重要特征。第二,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克服傳統農業增長方式危險性的重要途徑。傳統以糧食為主的自給農業,是一種土地密集型產業,并以資源消耗的增加為農業增長的基礎。隨著土地及其它資源稀缺性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機會成本不斷增加,農業產業比較利益不斷降低,使傳統農業增長方式最終難以為繼。第三,農產品綠色貿易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措施。發達國家依靠技術優勢制定了一系列嚴格標準,限制國外農產品流進本國,只有大力發展農產品綠色生產,發展區域特色農業經濟,才能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有效打破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第四,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實現區域經濟由梯度發展戰略到平衡發展戰略轉移的必要途徑。受邊際投資回報率遞減規律的影響,隨著發達地區某一階段農業外向型綠色經濟的邊際投資回報率遞減和不發達地區農業邊際投資回報率的遞增,發達地區農業投資增加最終會過渡或轉移到不發達地區,實現農業由梯度發展戰略到平衡發展戰略的轉移。

2.農產品綠色貿易是農業增長國際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有利于改善農業的貿易環境,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使農業的貿易免受其他國家在非關稅壁壘方面的種種歧視及農產品進出口帶來的壓力,降低農產品貿易的談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贏得更多的國際市場;有利于推動農業的對外開放,為國外投資者創造更為寬松、透明、穩定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參與國際競爭;有利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使農業貿易獲得主動權,維護農業及農民的利益。其次,農產品綠色貿易有利于區域農業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農產品貿易可以從世界范圍解決農產品供求平衡問題和有效配置稀缺農業資源問題,有利于促進各國資本、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通,為農業增長國際化提供了從世界范圍尋求要素資源與產品市場的空間和機會;有利于使農業增長從國際國內分工和產業轉移中獲得結構調整、外向發展的機遇,實現供給創新,創造新的需求,開拓新的市場;有利于促進農業發展根據當地自然資源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和產品布局調整,壓縮、淘汰那些落后的過剩生產能力,解決適地適種或適養問題,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產業素質和經濟效益,發揮比較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

3.農產品綠色貿易是適應WTO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的客觀需要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加快了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循環,為我國相對富余的勞動力要素與稀缺的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置換與整合創造條件。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也在迅速發展。區域經濟集團化使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在自由貿易、關稅、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完全的政治經濟一體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它通過區域集團組織的協議、條約等形式在資本、技術、商品、信息等領域進行合作,實現區域同盟成員之間的資源優化配置,經濟上互補、互利、互惠,共同促進經濟增長,達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是適應WTO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的客觀需要。

4.農產品綠色貿易有利于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區域農業生產水平從農業國際間技術和產品的交流角度看,農產品貿易是獲得農業技術外部經濟和資本外部經濟的基本前提條件。國際貿易理論認為,一國或地區在經濟成長過程中,其相對優勢會由勞動密集向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產品轉移。農產品綠色貿易,通過國際間產品、技術的貿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進農產品生產水平和技術的提高和進步,克服國際間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可以有效促進農業技術引進、創新和交流,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礙我國自主發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積極鼓勵外國農業高技術產業公司來我國投資,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擴大技術外溢效應;同時,積極幫助國內農業新興、幼稚產業和中級產業的發展,培育農業后勁產業,為農業結構升級提供了基礎。

5.農產品綠色貿易是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滿足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的必然選擇許多發展中國家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制定了先出口環境資源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發展戰略,利用環境資源的比較優勢發展對外貿易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我們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正確地處理好對外貿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三者的關系,走社會、經濟和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第一,實現農產品綠色貿易有利于保護貿易環境,減少、消除污染和環境破壞,維護動植物和人類自身的安全與健康,維護生態平衡,是實現農業生態文明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是追求人與自然共生與循環的不可逆轉趨勢。第二,農產品綠色貿易是農業國際化發展趨勢的要求。隨著農業國際貿易環境的不斷優化,關稅和非關稅限制逐步減少,自由貿易原則得到貫徹,綠色貿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強,農產品綠色貿易成為實現國際貿易的自然要求。第三,農產品綠色貿易是人類消費需求變化的結果。人類消費需求變化導致國際農產品市場供求格局發生重大改變。農產品消費需求的變化將集中表現在具有優質、衛生安全、便利和品種、風味多樣化等特征的產品上。

6.農產品綠色貿易符合比較利益原則,有利于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經濟發展的過程,實質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實現農業資源合理配置的基礎,是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參與國際、國內分工與合作的重要途徑。我國人均水資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資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資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資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資源是世界的1/4,通過實現農業國際化,可利用國際資源解決中國農業資源不足的問題,將自身資源配置到能發揮最大效率的地方,從而促進農業提高比較效益。

7.農產品綠色貿易是我國農業實現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的必然選擇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實行負保護,農業為實現工業化發展資本積累提供重要來源,農產品出口仍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我國農業部門在工業化過程中的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仍是一個不斷作“貢獻”的部門,政府不可能也沒有能力通過價格支持、收入補貼、市場收購等方式對農業部門進行較大程度特別保護和支持,只有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和特色,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才能有效保護農業本身發展,促進二元結構的根本轉變。

三、發展區域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的戰略構想與對策措施

如何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呢?本文認為其指導思想應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為基本指導,以科技為依托,實施區域優勢發展戰略、國家(區域)技術標準戰略、科技與市場一體化發展戰略、項目工程帶動戰略以及打造綠色貿易區等為主要戰略內容,加速區域經濟發展,推進農產品綠色貿易,以點帶面、梯度推進,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由梯度發展戰略到平衡發展戰略轉移;重視發揮政府在區域優勢發展中的戰略指導作用,重視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體系創新相結合,有目標、有重點、按步驟、分階段地發展農產品綠色貿易區;重視加強貿易環境立法和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促進區域貿易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應對綠色壁壘,反對以環境保護為借口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全面提高區域農產品質量和生產、管理水平,促進區域經濟循環、可持續發展。具體對策如下:

(一)發揮政府在區域優勢發展中的戰略指導作用,促進農產品貿易和區域綠色經濟的發展政府要不斷轉變職能,從直接參與生產經營活動,由行使企業和市場職能轉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建立和維護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的投資與發展環境職能上來。發揮政府在區域優勢發展中的戰略指導作用必須處理好以下關系:

1.要重視做好六個結合一是把區域優勢發展總體戰略的選擇、制定同區域發展階段和發展模式設計、區域優勢產業發展方向的設計和區域優勢產業發展的時空布局及平衡發展結合起來;二是把區域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體系創新結合起來;三是把提倡發展綠色貿易、鼓勵綠色產品生產和銷售及促進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同反對以環境保護為借口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結合起來;四是把促進提升農產品品質質量、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同國內農業的扶持和保護結合起來;五是把促進國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同加快環境法制建設的步伐、保障人民、動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結合起來;六是把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同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

2.要正確處理好觀念更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體系建設間的關系觀念更新是實現綠色貿易目標的前提和基礎。只有觀念更新,才有目標、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術創新是實現綠色貿易的重要依托。技術創新是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和最有效方法。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高所表現的單位農產品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農產品質量(包括安全性)高的優勢和農產品花色品種多、精深加工產品的優勢等這三個方面優勢的發揮均離不開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可以降低單位農產品物化過程的勞動消耗,可以減少單位農產品生產的勞動支出,可以以同樣多的投入獲得更多的產品和收益,或以較少的投入獲得同樣的產品和收益,從而達到單位農業資源利用率和效用滿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單位農產品生產成本。科技進步又是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先決條件,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質量差、品種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貿易的關鍵。制度創新是改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制度創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種優勢的資源,提高資源生產利用效率,發揮比較效益和規模效益;通過制度創新可以調整生產結構和社會再生產的產品分配過程,通過生產結構的調整,促進資源和產品向有效資源利用的部門或產品生產的部門和方向轉移,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益;通過制度創新可以規范和約束人們的經濟行為,提高綠色產品、綠色生產和綠色經營的法律意識,保護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通過制度創新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組織創新和體系建設是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綠色貿易的重要環節。組織創新、制度創新、體系建設和管理創新是實現制度目標的根本和重要保證。

3.發揮政府戰略指導作用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要加強領導,提高認識。二要成立實施“綠色農業工程”統一領導機構和組織管理協調機構。制定區域項目發展規劃和總體目標,確立重點項目發展的主要內容以及指導思想、戰略方針和實施步驟,組織項目的落實,協調項目的管理,組織監督、檢查、評定項目的進展與完成質量等。三要加強政府對發展綠色經濟的扶持力度。從減免農業稅費、增加農業科技教育投入、推進農村體制改革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農業生產資料成本、降低農產品市場流通成本、降低市場風險、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生產技術水平、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等方面給予積極扶持。四要特別重視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要加快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地區特色的農產品,不斷增加農產品的花色品種;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業;要打好非轉基因農產品的牌子,增加非轉基因農產品的進出口;要增加農產品的文化含量,豐富農產品的文化內涵,并以此來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建立農產品國家(區域)技術標準體系,實施技術標準戰略

把建立農產品國家(區域)技術標準體系提升到發展戰略高度,作為區域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關鍵內容。要特別重視制定農產品國家(區域)綠色技術標準體系,把它列入區域科技發展規劃。建立農產品區域綠色技術標準體系是全面、合理、科學地規劃、配置、利用區域內農業科技資源以及其他資源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區域科技水平、實現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和區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關鍵措施。長期以來,我國技術標準體系落后,技術標準水平低,技術標準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等,嚴重影響農產品出口質量和產品競爭力。

建立農產品國家(區域)技術標準體系,要以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核心,以實現蔬菜、水果、茶葉、水產等大宗農產品出口為突破口,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建立食物安全生產基地為依托,以生產過程源頭控制為切入點,以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依法加強質量監測管理為手段,力爭用較短時間基本上解決我國農產品品質和污染物超標問題。當前首要任務是建立大宗農產品綠色技術標準體系,要加快制定農產品全程質量安全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參照世界著名(權威)產品認證機構和主要產品認證制度,在廣泛開展農產品貿易國際技術法規、標準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礎上,按照產前、產中、產后標準相配套的原則,通過規范技術,制定食物安全生產技術規程,包括種子種苗技術、施肥技術、植物保護技術、栽培管理技術、食品加工、運輸、儲存等技術措施。加強現有標準修訂工作,引入競爭機制,清理和修訂過時的農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推進高新技術標準和服務標準。要積極鼓勵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加大對采標項目的資金投入,保證國際標準轉化工作任務的落實。對涉及人身健康、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強制性標準,要保證實施效果。要加強采標示范,擴大標準化示范規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創新科技與市場一體化發展體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首要環節,是提高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農業技術創新、技術擴散、技術推廣的科技支撐系統結合起來,同建立科技與市場一體化發展體系結合起來。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視機制創新,鼓勵多學科聯合協作攻關,鼓勵產、學、研結合,降低技術創新與技術流通應用成本。

當前要特別重視把整合科技力量與確立技術發展目標和優先領域結合起來。要重視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綜合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重點加速新型無公害農產品替代肥料、農藥、飼料添加劑技術的研究和創新,研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過程控制關鍵技術、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標準技術和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檢測的技術和設備,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全程控制高技術成果。重點包括優質品種選育、產地生態環境保護、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產、加工與衛生技術;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術;高效、低殘留(化學生物)農藥、作物生長調節劑和新型高效專用復合肥、葉面肥技術;城郊農業和設施農業中的無公害生產技術;微生物肥料技術、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機肥料、生物調節劑等生物技術;農產品信息、安全、預警、預報的網絡體系建設技術等。要加快建立農業環保技術研究中心,從無公害新型肥料、農藥、飼料添加劑入手,分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無公害農業的發展。要積極促進技術擴散、技術推廣,重視建立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按照“五統一”(統一環境質量、統一關鍵技術、統一規程標準、統一監測方法、統一產品標識)的要求,重點創建一批無公害蔬菜、水果和茶葉生產示范基地,加強產地源頭控制。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扶持專業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市場中介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產銷順暢。要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與大專院校聯姻,創辦農業生產基地、科技示范園、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基地示范、企業帶動提高產品品質和質量。

(四)建立農產品綠色貿易區,實施區域優勢發展戰略

任何一個地區都具有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區域經濟優勢的必要。建立農產品綠色貿易區,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施區域優勢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措施,是克服傳統農業增長方式實現區域經濟由梯度發展戰略到平衡發展戰略轉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視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要重視建立綠色貿易經濟區、綠色貿易特區、閩臺農業綠色貿易區等綠色貿易經濟區。要明確區域發展優勢,因地制宜地發揮優勢,提高質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點治理,以點帶面,梯度推進;要把打造“綠色特區”同實施梯度推進戰略結合起來。

第二,重視實施綠色項目工程帶動發展戰略。要積極促進綠色基地建設、綠色園區、綠色示范區建設;要積極組織實施包括項目組織多元化、推廣形式綜合化、推廣措施一體化的工程項目,促進區域綜合生產開發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針對南北、東西的差距,積極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對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如水產品、畜產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煙等)的調整,應采取積極措施,加快發展步伐,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努力開拓國際高檔農產品市場,積極改善農產品加工、包裝、貯藏、運輸等條件。加快建立大統一、大流通的市場體系,減少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培植和扶持一批農產品營銷公司,樹立名優農產品形象,建立生產、經營連鎖店。對于缺乏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戰略調整,應在保證安全供給的條件下適當減少生產,調整資源成本高、缺乏比較優勢農產品的生產布局。要建立農業結構調整支持制度,鼓勵和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轉化,既要保證糧食安全供給,又要促進糧食生產結構的優化升級。重點加強落后產區的技術培訓,通過規范技術,提高農民素質,促進區域生產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與國際接軌。

(五)加強體系創新與制度建設

1.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主要包括加強生產監管、市場準入體系建設和保障體系建設等內容。

第一,加強生產監管。一要強化生產基地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分期分批創建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加強動植物無規定疫病區建設;二要凈化產地環境,加大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力度,嚴格控制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重點解決化肥、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的污染;三要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建立農業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嚴厲打擊制售和使用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行為;四要推行標準化生產;五要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扶持和發展專業技術協會、流通協會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促進農業產業化,以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生產,按照市場需求調整農產品品種布局和結構,全面提高農產品生產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場準入制度。一要建立監測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的監測,確保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要求。二要推廣速測技術。在全國大中城市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開展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檢測技術,推廣速測技術,公布檢測結果。三要創建專銷網點。在國家和省級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以及連鎖超市推進安全優質認證農產品的專銷區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連鎖經營和集中配送。四要實施標識管理。推行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和產地標識制度,對包裝上市的農產品,要求標明產地和生產者(經營者)。五要實行追溯和承諾制度。按照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可相互追查的原則,建立農產品生產、經營記錄制度,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體系建設第一,要健全標準體系。按照產前、產中、產后標準相配套的原則,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及時清理和修訂過時的農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抓緊制定急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第二,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疫、檢測體系建設。有關職能部門及生產、經營企業要加快配備農產品質量安全檢疫、檢驗和檢測設備,制定相關制度,培訓人員,強化檢測手段,發現問題及時通報和糾正。要組織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積極引進先進的檢測技術和設備,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在檢驗檢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認證體系建設。整頓綠色產品市場,規范綠色產品的認證、發證工作;加強認證機構建設,重視與國際權威認證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提高認證工作的權威性;做好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和標識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強生態環境污染監控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系統建設。盡快啟動農產品食品污染監控和預警系統,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全程跟蹤和監督;加強研究收集國外的綠色壁壘條款、措施,建立綠色壁壘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并及時地將信息反饋給有關部門和企業,做好防范工作;加強國際合作,開展南北對話,建立環境與貿易協調的良性機制,及時向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和使用者提供質量、安全、標準、品牌、市場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強管理機構與服務隊伍建設。加快標準化研究及管理機構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發展的標準研究和信息服務格局,提高標準化工作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

3.加強與綠色貿易有關的環境法制及制度建設要加快建立貿易與環境法制建設專門機構,加速與貿易有關的環境立法;要健全環境標準體系,建立完善的環境標志制度,促進環境標準與國際接軌;要提高貿易與環境執法水平;要積極鼓勵技術創新,扶持綠色產業。

4.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加強農業國內政策支持深化農業管理體制改革,推動農村新一輪改革。要建立健全一個能適應新階段和農業國際化要求的集中、高效、協調的農業管理體制。要積極培育農村市場經營主體,鼓勵和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扶持龍頭企業、專業組織和市場中介組織,使其成為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進一步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搞活農產品流通,形成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重點抓好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體系建設,鼓勵組建農業行業技術協會、商會等組織進入流通行業。加強農業國內政策支持,要用好農業協議“綠箱”政策條款,強化對農業的投入支持,重點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質量標準和市場信息等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產品加工業、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的發展。要加強農產品安全宣傳培訓,從正反兩方面對食物安全生產和市場情況進行經常性的宣傳,在《農民日報》或《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開辟“食物安全”宣傳專欄,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

參考文獻:

[1]孫久文.現代區域經濟學主要流派和區域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J].經濟問題,2003,(3):2-5.

[2]孫東升.WTO與中國農產品貿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67-69.

[3]戴小楓,趙秉強.我國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發展的優先領域[J].中國科技論壇,2002,(2):21-24.

[4]劉彥.技術性貿易體系建設是我國產業與外貿發展的戰略性任務[J].中國科技論壇,2003,(1):5-6.

篇(7)

關鍵詞:區域經濟;農產品綠色貿易;發展戰略

綠色壁壘已成為新時期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及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如何沖破綠色壁壘、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已成為急待解決的戰略問題。

一、現階段實現農產品綠色貿易和加速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建立在現代農業資源、生產、貿易、環境和人類消費需求變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間和諧統一基礎之上的現代農業生產貿易方式,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生產、經營和貿易活動過程的總和。農產品綠色貿易是農業增長國際化的前提和基礎,是現代農業經貿史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和最終選擇,是農業貿易與環境和諧統一的客觀需要,也是發展農村區域特色經濟的必然要求。

加速區域經濟發展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的必然選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生產要素的不完全流動性、生產要素的地域間不均衡性和產品與服務不完全流動性決定任何一個地區、任何時候都具有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利用地區資源優勢,集中和發展規模經濟,減少產品與服務的轉移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產品國際間貿易的必要性。經濟全球化加快了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循環,為稀缺的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置換與整合創造條件。區域經濟集團化使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在自由貿易、關稅、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完全的政治經濟一體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區域同盟成員之間的資源配置優化,經濟上互補、互利、互惠,共同促進經濟增長,達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業基礎落后,地區發展不平衡,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初期不具備推動所有農業產業和所有地區經濟均衡發展的資本、技術和其他資源,政府對農業各地區、各部門或各產業進行廣泛的、大規模投資是不現實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很難做到地區均衡發展,因此,區域農業經濟非均衡發展也就成為客觀現實。區域農業經濟非均衡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發展地區綠色農業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生產和貿易。

農產品綠色貿易不僅是當前和今后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也是當前和今后農業發展的主流方向。當今,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及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必須通過制度創新和戰略制定來推進農產品綠色貿易和區域經濟的加速發展。

二、農產品綠色貿易與區域經濟發展間的關系

(一)實施農產品綠色貿易發展戰略的重要性

農產品綠色貿易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的理性選擇。農業經濟發展史實質上是農產品貿易戰略變化的歷史。從國際農產品貿易發展的階段看,國際農產品貿易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依附階段、自主階段和戰略階段等三個不同的貿易發展階段。隨著社會工業化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小,農業問題已不再是農業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基礎。發達國家基本上都把農產品貿易發展看作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從社會經貿發展史看,貿易與環境和諧統一是現代社會經貿史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和最終選擇;從國際農產品貿易協議談判看,國際貿易協議談判中,農產品貿易談判歷來成為國際貿易談判的焦點問題;從當今國際農產品貿易發展趨勢看,近年來由于國際農產品綠色貿易的興起和綠色貿易壁壘的抬頭,使我國農產品貿易受到嚴重挫折。以福建農產品貿易為例,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2001年全省農產品出口貿易額下滑到156376萬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萬美元下降了8個百分點。因此,農產品綠色貿易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戰略問題。

(二)綠色貿易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和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是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和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國國內農產品自身品質、質量與安全性等方面的問題也是另一個重要原因。

影響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標準體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現在:第一,農產品產前、產中的安全衛生與過量用藥的污染問題。化肥、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等過度使用嚴重影響農產品品質、質量和食品衛生安全。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有害微生物等嚴重影響茶葉、蔬菜、水產品等大宗農產品出口貿易。第二,農產品無公害生產技術水平不高問題。一是環保安全型生產資料少。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中,造成產品污染嚴重的常規肥料、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等,市場份額占到95%以上,用于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資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對完整、配套、可操作的農產品安全生產過程控制技術體系、標準和具體措施。一些無公害生產基地、綠色食品基地、有機食品基地,由于缺少無公害型的農用生產資料作為技術保障支撐,產品質量名不符實。三是產品檢測技術與手段落后。農產品質量控制手段相對薄弱,已有的檢測技術和各種設備重點是針對產后商品的安全性檢測,普遍忽視了產前、產中生產過程控制的質量檢測。第三,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與發達國家差距問題。我國現行制定的有關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標準等項目少,標準也相對低,與發達國家差距甚大。長期以來,我國技術標準體系落后,技術標準水平低(現有國家標準中,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采標率為43%),技術標準更新慢(現有國家標準中有一半應廢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等,嚴重影響農產品出口質量和產品競爭力。第四,農產品產后加工、儲藏保鮮技術落后,產品流通、市場管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主要表現在,品種較單一,成熟期過分集中。初級產品直接上市多,產品出口主要以初級產品形式為主;產業化程度不高、產品營銷方式落后,如,大多數果農還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無序競爭階段;儲藏、冷凍、保鮮技術不過關,不符合標準規定的保鮮劑應用影響品質;流通運輸條件差,產品長途運輸影響質量,產地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建設落后;農產品地區市場結構雷同、產品缺乏特色;農產品出口地區過于集中等。

(三)農產品綠色貿易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1.農產品綠色貿易是現代區域農業經濟增長的前提和動力源泉農產品綠色貿易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著積極和深遠的影響。表現在:第一,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區域農業經濟增長的前提和動力源泉。發展綠色農業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是現代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也是綠色經濟社會的重要特征。第二,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克服傳統農業增長方式危險性的重要途徑。傳統以糧食為主的自給農業,是一種土地密集型產業,并以資源消耗的增加為農業增長的基礎。隨著土地及其它資源稀缺性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機會成本不斷增加,農業產業比較利益不斷降低,使傳統農業增長方式最終難以為繼。第三,農產品綠色貿易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措施。發達國家依靠技術優勢制定了一系列嚴格標準,限制國外農產品流進本國,只有大力發展農產品綠色生產,發展區域特色農業經濟,才能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有效打破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第四,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實現區域經濟由梯度發展戰略到平衡發展戰略轉移的必要途徑。受邊際投資回報率遞減規律的影響,隨著發達地區某一階段農業外向型綠色經濟的邊際投資回報率遞減和不發達地區農業邊際投資回報率的遞增,發達地區農業投資增加最終會過渡或轉移到不發達地區,實現農業由梯度發展戰略到平衡發展戰略的轉移。

2.農產品綠色貿易是農業增長國際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有利于改善農業的貿易環境,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使農業的貿易免受其他國家在非關稅壁壘方面的種種歧視及農產品進出口帶來的壓力,降低農產品貿易的談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贏得更多的國際市場;有利于推動農業的對外開放,為國外投資者創造更為寬松、透明、穩定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參與國際競爭;有利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使農業貿易獲得主動權,維護農業及農民的利益。其次,農產品綠色貿易有利于區域農業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農產品貿易可以從世界范圍解決農產品供求平衡問題和有效配置稀缺農業資源問題,有利于促進各國資本、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通,為農業增長國際化提供了從世界范圍尋求要素資源與產品市場的空間和機會;有利于使農業增長從國際國內分工和產業轉移中獲得結構調整、外向發展的機遇,實現供給創新,創造新的需求,開拓新的市場;有利于促進農業發展根據當地自然資源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和產品布局調整,壓縮、淘汰那些落后的過剩生產能力,解決適地適種或適養問題,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產業素質和經濟效益,發揮比較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

3.農產品綠色貿易是適應WTO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的客觀需要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加快了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循環,為我國相對富余的勞動力要素與稀缺的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置換與整合創造條件。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也在迅速發展。區域經濟集團化使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在自由貿易、關稅、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完全的政治經濟一體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它通過區域集團組織的協議、條約等形式在資本、技術、商品、信息等領域進行合作,實現區域同盟成員之間的資源優化配置,經濟上互補、互利、互惠,共同促進經濟增長,達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是適應WTO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的客觀需要。

4.農產品綠色貿易有利于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區域農業生產水平從農業國際間技術和產品的交流角度看,農產品貿易是獲得農業技術外部經濟和資本外部經濟的基本前提條件。國際貿易理論認為,一國或地區在經濟成長過程中,其相對優勢會由勞動密集向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產品轉移。農產品綠色貿易,通過國際間產品、技術的貿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進農產品生產水平和技術的提高和進步,克服國際間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可以有效促進農業技術引進、創新和交流,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礙我國自主發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積極鼓勵外國農業高技術產業公司來我國投資,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擴大技術外溢效應;同時,積極幫助國內農業新興、幼稚產業和中級產業的發展,培育農業后勁產業,為農業結構升級提供了基礎。

5.農產品綠色貿易是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滿足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的必然選擇許多發展中國家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制定了先出口環境資源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發展戰略,利用環境資源的比較優勢發展對外貿易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我們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正確地處理好對外貿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三者的關系,走社會、經濟和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第一,實現農產品綠色貿易有利于保護貿易環境,減少、消除污染和環境破壞,維護動植物和人類自身的安全與健康,維護生態平衡,是實現農業生態文明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是追求人與自然共生與循環的不可逆轉趨勢。第二,農產品綠色貿易是農業國際化發展趨勢的要求。隨著農業國際貿易環境的不斷優化,關稅和非關稅限制逐步減少,自由貿易原則得到貫徹,綠色貿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強,農產品綠色貿易成為實現國際貿易的自然要求。第三,農產品綠色貿易是人類消費需求變化的結果。人類消費需求變化導致國際農產品市場供求格局發生重大改變。農產品消費需求的變化將集中表現在具有優質、衛生安全、便利和品種、風味多樣化等特征的產品上。

6.農產品綠色貿易符合比較利益原則,有利于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經濟發展的過程,實質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實現農業資源合理配置的基礎,是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參與國際、國內分工與合作的重要途徑。我國人均水資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資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資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資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資源是世界的1/4,通過實現農業國際化,可利用國際資源解決中國農業資源不足的問題,將自身資源配置到能發揮最大效率的地方,從而促進農業提高比較效益。

7.農產品綠色貿易是我國農業實現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的必然選擇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實行負保護,農業為實現工業化發展資本積累提供重要來源,農產品出口仍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我國農業部門在工業化過程中的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仍是一個不斷作“貢獻”的部門,政府不可能也沒有能力通過價格支持、收入補貼、市場收購等方式對農業部門進行較大程度特別保護和支持,只有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和特色,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才能有效保護農業本身發展,促進二元結構的根本轉變。三、發展區域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的戰略構想與對策措施

如何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呢?本文認為其指導思想應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為基本指導,以科技為依托,實施區域優勢發展戰略、國家(區域)技術標準戰略、科技與市場一體化發展戰略、項目工程帶動戰略以及打造綠色貿易區等為主要戰略內容,加速區域經濟發展,推進農產品綠色貿易,以點帶面、梯度推進,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由梯度發展戰略到平衡發展戰略轉移;重視發揮政府在區域優勢發展中的戰略指導作用,重視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體系創新相結合,有目標、有重點、按步驟、分階段地發展農產品綠色貿易區;重視加強貿易環境立法和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促進區域貿易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應對綠色壁壘,反對以環境保護為借口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全面提高區域農產品質量和生產、管理水平,促進區域經濟循環、可持續發展。具體對策如下:

(一)發揮政府在區域優勢發展中的戰略指導作用,促進農產品貿易和區域綠色經濟的發展政府要不斷轉變職能,從直接參與生產經營活動,由行使企業和市場職能轉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建立和維護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的投資與發展環境職能上來。發揮政府在區域優勢發展中的戰略指導作用必須處理好以下關系:

1.要重視做好六個結合一是把區域優勢發展總體戰略的選擇、制定同區域發展階段和發展模式設計、區域優勢產業發展方向的設計和區域優勢產業發展的時空布局及平衡發展結合起來;二是把區域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體系創新結合起來;三是把提倡發展綠色貿易、鼓勵綠色產品生產和銷售及促進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同反對以環境保護為借口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結合起來;四是把促進提升農產品品質質量、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同國內農業的扶持和保護結合起來;五是把促進國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同加快環境法制建設的步伐、保障人民、動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結合起來;六是把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同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

2.要正確處理好觀念更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體系建設間的關系觀念更新是實現綠色貿易目標的前提和基礎。只有觀念更新,才有目標、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術創新是實現綠色貿易的重要依托。技術創新是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和最有效方法。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高所表現的單位農產品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農產品質量(包括安全性)高的優勢和農產品花色品種多、精深加工產品的優勢等這三個方面優勢的發揮均離不開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可以降低單位農產品物化過程的勞動消耗,可以減少單位農產品生產的勞動支出,可以以同樣多的投入獲得更多的產品和收益,或以較少的投入獲得同樣的產品和收益,從而達到單位農業資源利用率和效用滿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單位農產品生產成本。科技進步又是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先決條件,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質量差、品種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貿易的關鍵。制度創新是改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制度創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種優勢的資源,提高資源生產利用效率,發揮比較效益和規模效益;通過制度創新可以調整生產結構和社會再生產的產品分配過程,通過生產結構的調整,促進資源和產品向有效資源利用的部門或產品生產的部門和方向轉移,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益;通過制度創新可以規范和約束人們的經濟行為,提高綠色產品、綠色生產和綠色經營的法律意識,保護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通過制度創新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組織創新和體系建設是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綠色貿易的重要環節。組織創新、制度創新、體系建設和管理創新是實現制度目標的根本和重要保證。

3.發揮政府戰略指導作用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要加強領導,提高認識。二要成立實施“綠色農業工程”統一領導機構和組織管理協調機構。制定區域項目發展規劃和總體目標,確立重點項目發展的主要內容以及指導思想、戰略方針和實施步驟,組織項目的落實,協調項目的管理,組織監督、檢查、評定項目的進展與完成質量等。三要加強政府對發展綠色經濟的扶持力度。從減免農業稅費、增加農業科技教育投入、推進農村體制改革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農業生產資料成本、降低農產品市場流通成本、降低市場風險、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生產技術水平、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等方面給予積極扶持。四要特別重視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要加快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地區特色的農產品,不斷增加農產品的花色品種;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業;要打好非轉基因農產品的牌子,增加非轉基因農產品的進出口;要增加農產品的文化含量,豐富農產品的文化內涵,并以此來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建立農產品國家(區域)技術標準體系,實施技術標準戰略

把建立農產品國家(區域)技術標準體系提升到發展戰略高度,作為區域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關鍵內容。要特別重視制定農產品國家(區域)綠色技術標準體系,把它列入區域科技發展規劃。建立農產品區域綠色技術標準體系是全面、合理、科學地規劃、配置、利用區域內農業科技資源以及其他資源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區域科技水平、實現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和區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關鍵措施。長期以來,我國技術標準體系落后,技術標準水平低,技術標準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等,嚴重影響農產品出口質量和產品競爭力。

建立農產品國家(區域)技術標準體系,要以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核心,以實現蔬菜、水果、茶葉、水產等大宗農產品出口為突破口,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建立食物安全生產基地為依托,以生產過程源頭控制為切入點,以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依法加強質量監測管理為手段,力爭用較短時間基本上解決我國農產品品質和污染物超標問題。當前首要任務是建立大宗農產品綠色技術標準體系,要加快制定農產品全程質量安全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參照世界著名(權威)產品認證機構和主要產品認證制度,在廣泛開展農產品貿易國際技術法規、標準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礎上,按照產前、產中、產后標準相配套的原則,通過規范技術,制定食物安全生產技術規程,包括種子種苗技術、施肥技術、植物保護技術、栽培管理技術、食品加工、運輸、儲存等技術措施。加強現有標準修訂工作,引入競爭機制,清理和修訂過時的農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推進高新技術標準和服務標準。要積極鼓勵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加大對采標項目的資金投入,保證國際標準轉化工作任務的落實。對涉及人身健康、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強制性標準,要保證實施效果。要加強采標示范,擴大標準化示范規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創新科技與市場一體化發展體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首要環節,是提高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農業技術創新、技術擴散、技術推廣的科技支撐系統結合起來,同建立科技與市場一體化發展體系結合起來。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視機制創新,鼓勵多學科聯合協作攻關,鼓勵產、學、研結合,降低技術創新與技術流通應用成本。

當前要特別重視把整合科技力量與確立技術發展目標和優先領域結合起來。要重視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綜合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重點加速新型無公害農產品替代肥料、農藥、飼料添加劑技術的研究和創新,研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過程控制關鍵技術、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標準技術和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檢測的技術和設備,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全程控制高技術成果。重點包括優質品種選育、產地生態環境保護、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產、加工與衛生技術;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術;高效、低殘留(化學生物)農藥、作物生長調節劑和新型高效專用復合肥、葉面肥技術;城郊農業和設施農業中的無公害生產技術;微生物肥料技術、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機肥料、生物調節劑等生物技術;農產品信息、安全、預警、預報的網絡體系建設技術等。要加快建立農業環保技術研究中心,從無公害新型肥料、農藥、飼料添加劑入手,分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無公害農業的發展。要積極促進技術擴散、技術推廣,重視建立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按照“五統一”(統一環境質量、統一關鍵技術、統一規程標準、統一監測方法、統一產品標識)的要求,重點創建一批無公害蔬菜、水果和茶葉生產示范基地,加強產地源頭控制。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扶持專業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市場中介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產銷順暢。要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與大專院校聯姻,創辦農業生產基地、科技示范園、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基地示范、企業帶動提高產品品質和質量。

(四)建立農產品綠色貿易區,實施區域優勢發展戰略

任何一個地區都具有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區域經濟優勢的必要。建立農產品綠色貿易區,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施區域優勢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措施,是克服傳統農業增長方式實現區域經濟由梯度發展戰略到平衡發展戰略轉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視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要重視建立綠色貿易經濟區、綠色貿易特區、閩臺農業綠色貿易區等綠色貿易經濟區。要明確區域發展優勢,因地制宜地發揮優勢,提高質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點治理,以點帶面,梯度推進;要把打造“綠色特區”同實施梯度推進戰略結合起來。

第二,重視實施綠色項目工程帶動發展戰略。要積極促進綠色基地建設、綠色園區、綠色示范區建設;要積極組織實施包括項目組織多元化、推廣形式綜合化、推廣措施一體化的工程項目,促進區域綜合生產開發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針對南北、東西的差距,積極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對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如水產品、畜產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煙等)的調整,應采取積極措施,加快發展步伐,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努力開拓國際高檔農產品市場,積極改善農產品加工、包裝、貯藏、運輸等條件。加快建立大統一、大流通的市場體系,減少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培植和扶持一批農產品營銷公司,樹立名優農產品形象,建立生產、經營連鎖店。對于缺乏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戰略調整,應在保證安全供給的條件下適當減少生產,調整資源成本高、缺乏比較優勢農產品的生產布局。要建立農業結構調整支持制度,鼓勵和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轉化,既要保證糧食安全供給,又要促進糧食生產結構的優化升級。重點加強落后產區的技術培訓,通過規范技術,提高農民素質,促進區域生產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與國際接軌。

(五)加強體系創新與制度建設

1.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主要包括加強生產監管、市場準入體系建設和保障體系建設等內容。

第一,加強生產監管。一要強化生產基地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分期分批創建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加強動植物無規定疫病區建設;二要凈化產地環境,加大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力度,嚴格控制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重點解決化肥、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的污染;三要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建立農業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嚴厲打擊制售和使用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行為;四要推行標準化生產;五要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扶持和發展專業技術協會、流通協會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促進農業產業化,以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生產,按照市場需求調整農產品品種布局和結構,全面提高農產品生產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場準入制度。一要建立監測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的監測,確保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要求。二要推廣速測技術。在全國大中城市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開展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檢測技術,推廣速測技術,公布檢測結果。三要創建專銷網點。在國家和省級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以及連鎖超市推進安全優質認證農產品的專銷區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連鎖經營和集中配送。四要實施標識管理。推行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和產地標識制度,對包裝上市的農產品,要求標明產地和生產者(經營者)。五要實行追溯和承諾制度。按照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可相互追查的原則,建立農產品生產、經營記錄制度,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體系建設第一,要健全標準體系。按照產前、產中、產后標準相配套的原則,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及時清理和修訂過時的農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抓緊制定急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第二,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疫、檢測體系建設。有關職能部門及生產、經營企業要加快配備農產品質量安全檢疫、檢驗和檢測設備,制定相關制度,培訓人員,強化檢測手段,發現問題及時通報和糾正。要組織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積極引進先進的檢測技術和設備,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在檢驗檢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認證體系建設。整頓綠色產品市場,規范綠色產品的認證、發證工作;加強認證機構建設,重視與國際權威認證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提高認證工作的權威性;做好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和標識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強生態環境污染監控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系統建設。盡快啟動農產品食品污染監控和預警系統,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全程跟蹤和監督;加強研究收集國外的綠色壁壘條款、措施,建立綠色壁壘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并及時地將信息反饋給有關部門和企業,做好防范工作;加強國際合作,開展南北對話,建立環境與貿易協調的良性機制,及時向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和使用者提供質量、安全、標準、品牌、市場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強管理機構與服務隊伍建設。加快標準化研究及管理機構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發展的標準研究和信息服務格局,提高標準化工作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潮刺激叫喊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精品熟女碰碰人人a久久|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 最新电影在线观看| 巴西free性video极品| 国产成+人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人妻仑乱a级毛片免费看| 婷婷开心深爱五月天播播| 午夜福利视频|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www视频永久免费|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 高清性色生活片老熟女| 国产日韩制服丝袜第一页|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丰满麻豆videossexhd|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公天天吃我奶躁我的在线观看| 抽搐一进一出gif日本|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国产精品99久久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又爽又黄无遮拦成人网站| 国产精品麻豆va在线播放| 又大又长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 免费少妇荡乳情欲视频| 久久青草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秋霞| 好爽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最大色倩网站www| 影音先锋人妻啪啪av资源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体验区|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