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必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必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精品(七篇)

時間:2023-02-23 20:34: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必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必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1)

前蘇聯教育家沙塔洛夫認為“學生只要借助于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就一定能減輕學習的負擔,同時也能提高教和學的質量。”而歷史學科知識體系教學法就是在一定歷史觀指導下構建的,反映對歷史的總體認識,體現和涵蓋學科主干知識的教學方法,能有效提高教學的質量。

一、以點為基礎,運用知識體系引導學生進行單課的復習,改革傳統筆記形式,提高高三學生歷史復習效率

在歷史課堂上,常見教師依照死板的教案一邊機械地板書,一邊枯燥地講解或是點播幻燈片,而學生則一行一行,一句一句地做筆記。摘抄筆記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常見的行為,其目的在于記錄學習的內容以及整理別人和自己的思想,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但傳統筆記存在著以下不足:一是埋沒了關鍵詞,二是不易記憶,三是浪費時間,四是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腦。同時上課等學生摘抄,影響教學進度,課后學生整理又增加了學生大量機械性重復性的無效勞動——純粹抄教師的課件和板書,更有學生因興趣缺乏或是惰性所在而不記筆記。這種傳統的教師講解與學生記錄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和思考。而歷史知識體系和傳統的直線記錄方法完全不同,它以直觀形象的圖示建立起各個概念之間的聯系,或顯現人的大腦思維流程,它看上去就像一個人的神經網絡圖,可以極大地提高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對于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都有巨大幫助!通過使用建構知識體系思維導圖,學生不再被動地去設法記下教師的每句話和看一串長長的句子,而是積極地對關鍵字進行加工、分析和整理,最終“畫”出重點詞語明確、顏色豐富、圖形多樣的知識體系,這其實就是將歷史知識個性化的記憶、再現和內化的過程。

二、由點及面,構筑章節的歷史知識結構體系

為適應高考歷史以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為主的要求,高三一輪復習必須堅持整體史觀,把教材劃分成若干單元進行單元復習,構建知識的有序結構,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形成單元歷史知識體系。

單元復習不是按教材既有章節編排進行簡單的知識重復,而是把某一單元作為一個整體來審視,打破教材原有章、節的編排,重新對教材進行整合,形成單元知識結構體系,揭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規律性,以利于整體上把握歷史史實、掌握歷史知識。復習時,可按“單元起止時間——單元歷史階段特征——基本史實(包括背景、經過、結果、性質、影響)”的結構模式來進行。只有經過這種整合,知識才會在腦海中呈現出鮮明的歷史發展脈絡,顯現出該歷史時期社會發展基本面貌,繁瑣的知識才會變得簡單易學。單元復習時還應注意分析揭示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形成更大的知識體系。

比如必修一第七單元單元復習課《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采用以下的知識體系能很簡潔明了地解決問題。

總前提:

又如必修一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節,知識點多、容量大:

兩條線索: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列強的侵略史、中華民族的抗爭史和探索史

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單元《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可以將單元總攬演化為以下的知識體系: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的背景: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意味著自由放任政策的失敗。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的措施(標志):羅斯福新

政——國家干預經濟。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的重大影響: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三、以縱橫聯系法構筑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體系

運用歷史知識體系,解讀歷史發展階段特征,構建歷史知識的“面”,不同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是歷史網絡體系中的“緯線”。歷史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在空間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內容上涵蓋政治、經濟、民族、軍事、文化等。而這些方面又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這就使歷史知識本身具有一種橫向的網絡結構。階段特征揭示歷史不同時期各個方面發展的共性,在對歷史的認識中,起著統括全局、加強橫向內在聯系、加強知識結構化的作用。然而新課改后的高中歷史,中外歷史混編,“模塊+專題”式的結構讓很大一部分學生無法形成通史意識,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掌握比較薄弱。因此高三復習,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明確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而掌握了歷史發展階段特征,也就讓學生掌握了歷史發展的一個“橫截面”。

比如,在高三第二輪復習中“關于17-18世紀的資本主義世界”,我們可以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方面進行復習指導。

但是應用歷史知識體系進行高三歷史復習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運用歷史知識體系作為有效學習策略之一,必須與其他學習策略結合在一起,才能起到更大的效用。如運用歷史知識體系構建歷史階段特征,必須配合復述等策略,才能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提升。

第二,教師在做歷史知識體系引導的過程中,要側重思維方法上的指導,提供相關的范例,鼓勵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用中學,提高學習的樂趣。絕不能照搬照抄某些輔助資料上現成的歷史知識體系。

第三,運用歷史知識體系在課后筆記的整理中,提倡學生在熟悉書本基礎之上,根據回憶構建歷史知識體系,然后翻看書本或輔助資料,將遺漏的知識點補充完整。同時不定期地利用歷史知識體系,來復述相關知識點。這是一個思維不斷鍛煉總結提升的過程。

第四,運用歷史知識體系可以輔助高三的解題,對于復雜的綜合材料題分析作用非常明顯,可以先找到中心線索,然后分析解題的幾個方面,最后映射到對應的章節。

第五,由于運用歷史知識體系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是教師要有廣博豐厚的知識面,而教師自身的水平有限,所以必須集思廣益。目前有效的解決辦法是鼓勵教師開展“讀書”活動,涉獵多方面、多學科的各種知識,不斷積淀,厚積薄發,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從容、準確、全面地應對各種各樣的學生提問,才能引導學生的思維朝著縱深發展。

歷史知識體系作為高三歷史復習的一種工具,是當前有效學習策略之一,善用歷史知識體系對高三歷史復習備考效率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歷史知識體系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構建起有效學習與思維的支架,促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真正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拓展。

參考文獻:

[1]李佩任.遵循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994(1).

篇(2)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高中歷史 課程體系 變化分析

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根據社會的發展而發生相應的變化,才能適應不同領域的需求,教育界同樣如此。教育要跟現代化建設相合拍,要為學生的綜合發展著想,因此,實行新課程改革是必然的。新課程標準自從落實以來,教育的不同層面上發生了很多新的變化,這些新變化使教育再現了生機和活力,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高中歷史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它不僅讓學生了解必要的史實,還使學生通過歷史現象分析深層問題,從而將歷史和現實結合起來,以史為鑒。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探討高中歷史課程體系發生的種種變化,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從灌輸知識向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轉變

與舊的教學大綱相比,新的高中歷史教學目標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出現了多元化。以往的高中歷史教學體系中,注重的是對書本知識的掌握,目的是在應試中獲得高分,而沒有將歷史學科深刻的人文性和情感價值觀發掘出來,學生只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并沒有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歷史的感觸也比較僵硬。高中歷史新課程目標將“能力”“方法”以及“情感”這三個要素突出出來,要求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注重對歷史知識的剖析和深刻挖掘,總結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在實踐學習中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在歷史老師的引導下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減輕對老師的依賴程度。

第二個變化是,高中歷史新的課程體系中,對課程目標的概括十分具體,包括總目標、模塊目標等,學生從這些目標中就可以得知自己應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并且可以認識到具體的要求。比如高中歷史“程朱理學”一節課中,要掌握程朱二人的主要觀點,這些觀點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這些觀點的提出與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什么,這些觀點的文化本質是什么等等。不同層級的課程目標中都有詳細要求,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不再單純背誦書本知識。

二、課程體系專題性突出

以往的歷史教材編排中,大多按照時間順序和從中國到世界的層次來編寫歷史教材,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材的編著都按照這個原則,這樣編排有一個弊端,就是初中和高中學習的歷史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重復的,會造成時間和資源上的浪費。自從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不同版本的歷史教材的編排方式都發生了變化,就是改變了直線式的歷史內容的編排,而轉為專題性的歷史知識編排。比如,必修一設置為政治制度的學習,涵蓋了我國歷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和國外的重點政治制度;必修二則設置為經濟史專題,將我國不同時代經濟領域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匯總。這種專題性的編排,有助于對歷史內容進行歸納,而且與初中時代學習的歷史沒有重復,就相當于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歷史發展的脈絡,有利于進行專題性的研究。在歷史必修教材中,每一冊都設置了不同的版塊,這些版塊也是一個小專題的匯總,不同版塊之間既有獨特性,又有割不斷的聯系,能夠進行比較學習,有助于知識體系之間的融會貫通。

三、兼設必修課和選修課

高中歷史課程分別設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在以前就存在,不是新課標實施以來的新發明,但是新課標落實階段的高中歷史必修課和選修課,與之前的必修和選修是存在著很大區別的,尤其體現在課程的結構方面。以往的歷史選修課,就是直接將一個階段的歷史知識劃歸到選修行列內,但是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選修課的設置是將必修課中的某些知識點進行細化,進行擴充,目的是滿足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更多追求,開拓學生們的知識面,學歷史的目的不只是應試,還在于人文素養的一種提升。例如,選修教材中有一個“重大歷史改革事件回顧”的專題,實際上是從必修一中的政治制度這個專題中延伸出來的,它講述得更加詳細和具體,能夠結合宏觀角度和微觀角度共同思考歷史,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歷史素質的提高。

四、結語

以上分析了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歷史課程體系的變化,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論述了新課程的設置有助于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而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第二,與新課程標準精神相一致的歷史教材編排出現改觀,不再是線性歷史,而是專題性歷史研究,不同的專題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有利于學生形成歷史體系,進行歸納和比較;第三,高中歷史設置的選修課和必修課較之以前,更加合理和完善,選修課不是一個階段的歷史知識,而是對某一專題的細致研究,能夠擴大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

【參考文獻】

[1]吳衛東,駱伯巍. 教師的反思能力結構及其培養研究[J].教育評論,2007(05).

[2]葉瀾.時代精神與新教育理想的構建——關于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跨世紀思考[J].教育研究,2007(05) .

篇(3)

基本特點

一般來說,歷史學業水平測試題都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命題緊扣《考試說明》,考查教材的主干知識 “小高考”也是高考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命題也是很嚴謹的,一般都是《考試說明》中規定的3個必修模塊的主干知識。試卷整體結構要保持一定的穩定性,難易題目要有一定的比例,材料題的幾個問題都有梯度,所選材料都是通俗易懂,而且基本與社會熱點信息連在一起,這樣會讓學生在考試過程中感到很自然。

用鮮活的材料來創設情境,關注社會 歷史試題的客觀題,現在流行的一種方式就是采用材料情境設問,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主觀題設問,一般也是讓學生依據材料歸納答案。這樣,就加強了學生對史料有效信息的分析和提煉能力的培養。此外,試卷關注社會,如在2014年試題中,主觀題第37題第3問“英國倫敦為什么是霧都”、第4問“英國對‘美麗中國’建設的啟示”,直接聯系了現實中的霧霾、環保等話題,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能力要求明確,區分度加強 還是從2014年試題來看,試卷對考生能力要求的立意非常明確。試題時間跨度大,從古至今。例如,36題從古代的秦朝一直考到近代的中華民國。同時,試題跳出專題的限制,并跨越中外。此外,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很高。政治的民主化、經濟的工業化、科技的創新等特別能區分學生理解能力的主題,在試卷中都有體現。因此,做到這樣的試卷,很多同學都認為試卷很有分量。

關注時事政治,體現時代性 從2014年試題來看,筆者發現,考試內容緊扣已經發生和即將發生的重大時事政治,突出身邊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關注現實生活,從而體現出歷史為現實做參考和借鑒的功能、歷史為現實服務的作用。

復習策略

針對歷史小高考的特點,我們應該采取哪些復習策略呢?根據江蘇省學業水平測試《考試說明》的要求,筆者認為,在歷史學業水平測試的復習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宏觀把握,抓住主干 在復習前,教師和學生都要仔細研讀《考試說明》和學業水平測試試卷,然后討論復習內容,制定復習方案。按照《考試說明》考察內容比例,歷史必修(1)約占40%,必修(2)約占35%,必修(3)約占25%,這就要求學生復習時有所側重,盡量把相關的內容放在一起比較分析。

細化知識、分點掌握 在掌握了主干知識后,還要根據《考試說明》細化每一個知識點。在試卷測試能力要求中對知識有“了解”“理解”“認識”和“探討”的四個層次的要求。因此,復習要能以這個標準認真落實細化每一個考點,并落實到學生的學案中去。“了解”是帶有識記性的;“理解”要注意知識點的因果關系,分析其成因,總結其作用;“認識”往往是帶有階段性、專題性的;“探討”帶有明顯的開放性,實際上體現的是新課程對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價值追求。

重組知識,形成體系 在考試中,試卷越來越注意知識的歸納整合。這就要求按政治、經濟、文化史的專題內容認真復習,理解記憶,了解每個專題的知識結構,對每一專題的測試要求和知識點都能了然于胸;同時,還要對考點進行梳理,把歷史知識進行縱橫聯系,對政治、經濟、文化三本書的內容要結合理解。這樣,就可以按時間線索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內容進行整合,有效地弄清一些歷史現象本身的來龍去脈,建立與其他歷史事件之間的有機聯系,使掌握的知識點更加有血有肉。

創設情境,培養能力 設計歷史情境,目前也成為一個很流行的教學方法。學業水平測試非常重視歷史情境的設計,因為創設歷史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在復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復習的知識點設計歷史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設計歷史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是引用一些原始材料,也可以是通過描述性的語言,再則是通過各種類型的圖表、數據。通過設計這些情境,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切合現實,關注熱點 在復習時,教師不僅要滲透每一個知識點,還要時刻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熱點信息。2015年社會熱點有很多,如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亞太經合組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加強思想文化道德的建設等。此外,學生應適當關注地方史,這在學業水平試卷中也有涉及。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掌握“論從史出”“論據充分”“精確概括”等答題要素。

篇(4)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習的動力。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值得我們反思。作為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在教學過程中我認識到:學習興趣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前提。學生一旦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去學,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如何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呢?下面我就這一問題談一些膚淺的看法。

1.巧用材料,高效導入

“萬事開頭難”,課堂教學也是如此。一節歷史課如果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導入”, 抓住學生求知的心理,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這堂課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教師要精選材料,巧妙導入。導入方式有很多種,如可利用故事、成語典故、名言、影音、圖片、文物、社會熱點、鄉土材料等聯系教材主題并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探尋歷史的奧秘。

2.適當選用資料,豐富課堂內容

高中學生們接觸過許多的文學藝術作品,如一些詩詞、歌曲等很多學生都能朗誦或哼唱出來,所以教師有意識地引用一些詩詞名句,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變枯燥抽象的歷史為形象的歷史,增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

比如在講南朝時期佛教盛行時可引用杜牧《江南春》中的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講中國傳統制瓷業時可引用歌曲《青花瓷》中的詞句等。

3.講求語言的藝術

講課時不能照本宣科,要講出新意,講出特色,甚至不乏幽默感。如果能用學生耳熟能詳的語言和方式,貫通古今,把“死”去千年的歷史,活靈活現地帶到學生面前,那么定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被網友稱為“史上最牛歷史老師”的袁騰飛老師的成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袁老師的過人之處在哪里?他的學生贊美道:“他是歷史老師中相聲說得最好的,是相聲演員中歷史講得最好的。”可見,幽默的語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教會學生巧用科學的記憶方法

許多歷史知識枯燥乏味又很難記牢。教師不妨編些生動的口訣以幫助學生記憶,如此,能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里準確掌握知識且經久不忘。如在講授《》(必修一第10課)內容時,十處通商口岸記憶法為:天約增開十口岸,長江南鎮和九漢。沿海營煙再加汕,島上還有瓊臺淡。如此一個重要且難記的知識點就這樣被學生牢記如心了。另外,《》內容可用諧音法記憶:“準許華工天天陪(賠)酒(九)”。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5.采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

多媒體教學是當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能生動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圖片、漫畫、音樂、影片等。它不但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理解知識,也能使歷史可看、可觸、可感,從而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課堂教學質量。比如講《新航路的開辟》(必修二第5課)內容時,可利用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片段。

6.安排學習活動,調動并培養興趣

歷史活動的組織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如讓學生編演歷史劇本、歷史知識搶答競賽、參觀博物館、開展辯論會等。就學生感興趣而又存在爭議的人物或事件組織辯論會就是一條很好的途徑,如在《秦朝中央集權制的形成》(必修一第2課)一課中涉及秦始皇的評價問題,有人認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是千古一帝,功大于過;又有人認為秦始皇橫征暴斂,是罕見的暴君,過大于功……對這些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學生們比較感興趣,設計討論課讓他們在辯論中形成自己的觀點,是培養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不論學生在辯論中給出哪種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即可。辯論后,教師要進行講評,將正反方的論據進行綜述,使之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信息系統,反饋給學生。通過舉辦這些活動,激發學生對歷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和對民族命運的關注,既培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啟迪了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總之,新課程標準理念下要突出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作為新課程實驗的踐行者,每一位教師都應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尋求調動學生興趣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才能提高學生認識歷史、理解歷史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賀啟章.再談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問題[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003(07).

篇(5)

關鍵詞: 情感教育 高中歷史教學 運用方法

一、在備課時對于課本情感的深入發掘

要想在歷史課上充分融入感情教育,就要進行充分備課。一方面,對學生的情況加以準備,另一方面,對本節課的內容加以了解。針對學生情感識別能力逐漸轉變為情緒認識;由對方法論的認識到世界觀的形成;理性思維和美感等高級情感的逐漸完善等,確定備課重點。

高中階段的歷史大多是以一種綱領性的形式傳授歷史知識的。而情感教育的開展,就必須建立在對這個綱領的全面了解之上,即要有目標指向性地挖掘教材,對教學的進程和手段進行認真的設計并拓展必要的課外知識,創設情境,充分剖析教材的顯性和隱性情感因素。

二、融情入課,精心設計導入環節

精彩的開頭往往是情感教育的點睛之筆,能引起共鳴的導入是課堂教學開展的基石。

導入,就是對課堂教學的切入,可以有效吸引學生并引發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

在導入環節的設計中,應當根據本堂課內容的情感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牢牢把握學生的情感,為整堂課提綱挈領。

三、深入展開,設計情景問題

歷史教學的滿堂灌已經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使情感的提升和知識的學習相互脫節。而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鏈接知識的學習和情感的提升,達到相輔相成的境界。

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升華學生情感思維的能力。

比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節課程的講授與學習。文化思想史的講授與學習是比較不容易體現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流派要內容交錯,教材對知識點的描述不生動,只有對要點的敘述。教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可以以情景的設置,通過情感教育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比如,可以向學生舉例說:春秋時期,有一個人,由于國家政治凋敝,經濟倒退而家徒四壁,最后盜取鄰居的錢財。針對這種現象,各個學派將會有什么樣的主張?有的學生說,法家會主張嚴刑重審,儒家會主張進行道德教育,道家會主張道法自然,讓其自身覺悟。通過問題的提出和研討,會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教學氛圍,所以,通過學生喜歡的方式傳授知識,講授我國春秋時期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會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但教師在歷史學科的情感教育中應注意對關鍵點的把握,使學生在學習知識點這一主要目標之下,能夠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深刻體會蘊含在教材背后的感情。如果對情景設計不當,反而會使學生迷失重點,對歷史事實的尊重性將下降,與歷史情感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

四、升華收尾,總結概括有力

“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在課堂教學的結尾處,饒有余味地畫龍點睛,才能使學生把本節課的知識點和歷史情感真正融入自己的思想中,使學生的情感從臨時性上升到長久性的高度,達到歷史教學的目的。具體操作上,在課堂教學的結尾部分,不但要為本節教授的知識點進行系統總結,而且要對本節課程的歷史情感進行再升華,使教學目標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這一章節結束時,我使用這樣一段話收尾:“20世紀,世界各國愛好和平的人民付出了生命財產等的重大代價,形成了今天的較為均衡的世界局勢和較為和平的發展環境。但是,世界各地區總有一些不安分的勢力,試圖通過卑劣的手段來打破平衡,撈取利益。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如何反思戰爭,看待戰爭?”此言一出,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雖然這部分在考試中不做要求,但是對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理性歷史觀、和嚴謹歷史情感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給學生留下深入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思想,這對國家的發展和人才教育戰略是有利的。

作為一種心理活動,情感的形成是一個由淺及深的過程。美國教育家盧布姆說:“在這個過程中,情感成分從單純覺察開始,經過具有一定動力的階段,最后達到對一個人的行為控制。”實行歷史學科的情感教育,應以多種方法相結合,在適當的啟發點下,以情景影響學生,全方位地實行情感教育。

參考文獻:

篇(6)

一、結合課改教學特點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和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國家基于發展基礎教育、提升國民素質的目標,結合了國內外的教學經驗,謹慎地推行了高中歷史課程改革。這些歷史課程改革契合了高中歷史教育的教學性質和基本任務,遵循了時代改本質性要求,促使學生形成強烈的歷史意識、正確的歷史觀念,增強學生對歷史、現實和未來的理解力與判斷力,提高了學生的生存與發展能力。

二、打破專題模塊安排,完善課程整體結構

新課改教材由原來的通史編排模式改變為現在的專題編排模式,專題模塊知識點突出,中心主題明確,主線清晰,時序明顯。專題編排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的課程結構,適應了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全面發展而有個性的發展,拓寬了知識廣度,挖掘了歷史深度,也增加了學習難度。通史版教材中有大字、小字、選修、必修內容,必讀、自讀內容之分,而在專題教材中沒有這些。專題模塊成為了“沒有麻袋的馬鈴薯”,缺乏歷史宏觀整體性和系統性。在教學實踐中,需要借鑒通史教材模式,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整合,把通史模式與專題模式相結合,使某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相關知識建立有機聯系,避免人為地過度區隔歷史,而是整體性呈現歷史事實,即是對歷史學科體系按時空順序進行重新建構。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采用縱向與橫向結合的方式。在對專題典型事件或領域作深入闡述和示范探究的同時,結合人類歷史發展時期內重要歷史內容,統籌安排歷史時間、歷史空間中的歷史事件,在不同的歷史范圍運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充分體現歷史教學的時序性和整體性,完善課程整體結構體系。

三、調整傳統教學方法,采取多元教學方式

新課改教學要求教師更新原有的教學理念和思想認識,改變“自以為是”的教學態度,改變單純知識傳授、單向傳遞卻無反饋的教學狀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探究者。采取情境教學、師生互動模式、專題研究、理論聯系實際等方式和措施提高教學效果。在具體方法上,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做到寓教于樂;在完善歷史事件要素的情況下,使歷史知識趣味化,讓學生感到興趣盎然;對歷史知識采用口訣記憶法,師生共同編排歷史知識為順口溜,簡單易記;關愛學生學習和生活,與學生談心成為朋友,避免學生思想波動影響學習;采用歷史知識串聯法,抓住歷史線索,以時間推移為線索,以空間轉換為背景,做到基本歷史知識綱舉目張;結合歷史與現實,關注時事熱點,化歷史為現實。新課改并非生搬硬套某些教學模式,必須結合地域特點、民族風俗習慣、學生個性、基本知識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條件等因素進行多元化選擇教學方法,立體化運用教學方式,人性化實施教學。

四、適應教學維度要求,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新課改高中歷史教材要求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維度,提倡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成為學習自覺性、知識系統性、邏輯嚴密性、思維辯證性、素質全面性的“社會人”,學會使用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和人文素養。歷史知識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和態度,培養學生理解、運用歷史知識和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能力;通過架設知識橋梁,增長學生見識和開拓其視野,構建歷史知識體系,使其能夠對歷史知識融會貫通,正確闡釋和解析歷史事件,從而具有把握現實事件的歷史關聯和發展趨勢的能力。

五、改善教學管理機制,構建學生評價體系

篇(7)

備考,不應該到了高三才被提上日程,教師應該從高一新生剛入學便開始著手這個工作,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夯實了,才能構建高中歷史這一學科的高樓大廈。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教師引領學生了解高中歷史教材所涉及的范圍和領域(包括必修和選修),以及教材設置不同于初中的特點,從而在正規學習開始前,讓學生有比較充分的心理準備。

第二,引導學生掌握必修課本后面的大事年表,教師要檢查學生背誦朝代順序、起止時間和大事年表的情況。

第四,課后習題要努力向高考靠攏,特別要注意題目的質量,不求多,但求精,如果學生基礎較好,那么建議從高一開始便做高考真題,培養學生面對高考題時的熟悉感及應變力。

第五,督促學生做筆記,每堂課都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分類,每一章,每本書都要求學生列出提綱,很好地梳理歷史線索。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也就是說,“藍”是教材,而“青”是學生于宏觀處對教材內容的“俯視”,從而明晰所學內容到底在高中歷史課中占據怎樣的地位,如此一來到了高三,學生便能大體上做到綱舉目張。

第六,因為高中歷史教材設置是專題式教學,同初中通史有很大差異,所以,在進行必修教材學習前,甚至與專題教學同步,開設通史課程,可能短期內學生負擔較重,而且需要教師有更強的知識駕馭能力,但是從長遠看,這是完善高中歷史知識體系的必由之路。

第七,歷史活動課必須開設,并充分利用多媒體,再現各種類型的史料,讓學生在感官被充分調動起來的基礎上,拓寬知識面,活躍思維,培養歷史辨析能力和寫作能力,這對應對高考答題有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建議學生多讀書,如歷史傳奇、人物傳記等,拓寬眼界,這對培養學生的理解、表述能力很重要。“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

經過高一、高二的系統學習,到了高三更關鍵,但若以前的基礎扎實,走上“戰斗前線”的師生便會多一份從容和淡定。但是更需要看到,這一年是對前兩年學習的重新歸納總結和提升,稍有閃失,便會在千軍萬馬的“廝殺”中前功盡棄。下面我談談對高三復習教學的認識。

第一,進入高三的第一件事便是師生都要“自查”,學生要總結自己在必修和選修部分哪個模塊學得不好,教師要反思自己在前兩年的教學環節中遺漏了什么,哪部分講解得不夠透徹,學生存在的哪些問題沒能得到有效解決――如此,師生都找出自己的不足,才能在高三復習過程中做到“對癥下藥”,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第二,考試說明是高考命題的主要依據。雖然考試說明是專題設置,但它更強調同一時期各種模塊的銜接,比如“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中的“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變化”,與“中國古代經濟政策”中明清“海禁”、“閉關鎖國”“資本主義萌芽”,乃至“中國古代科技文化”中的“明清科技成就”、“明清小說”等都有密切聯系,這就是說,看似專題,實則更注重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前后貫通,這就要求教師在高三復習過程中,幫助學生針對每個考點都構筑一個“十字架”,即古今中外與此相關的一些知識點,盡量都要提及。

高考題的難度正在于此,雖然考點不變,但是其切入的角度“千變萬化”,比如說2013年全國II卷的第31題,考的是文化部舉辦“從猿到人”展覽會的目的,而答案設置卻涉及鞏固政權的手段,也就是說,是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結合,還可以說是政治學科對歷史學科的滲透,即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

第三,近年來,各地高考從歷史地圖切入命題的頻率較高,這體現了地理學科對歷史學科的滲透,加強歷史地圖教學,也是迫切要求。

地圖是進行情景再現的比較直接的手段,應用歷史的思維讀圖,比如,讀出地圖是哪個時間段、哪個國家或朝代的版圖,讀出這個特定時空所反映的重大信息,比如說行政建制、經濟政策、文化特色等――這是對學生思維的拓展,更是對學生“顯性知識”(地圖表面上看出來的)和“隱形知識”(需要對地圖成因等方面進行深入思考的)適時轉換的能力培養,可以說此舉也是“功在千秋”。

第四,高考真題依然不能放松,教師要研究、領悟其中的方向和反饋出來的精神內核,并且努力把研究出來的東西運用、貫穿于課堂教學中,而學生則要繼續做高考題,甚至教師可以規定時間,讓學生反復訓練檢驗,直至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應變能力和答題能力。當然,只做題還不行,更要反思答案為什么是這個,為什么會做錯,這個考點跟教材有什么聯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女人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精品丰满人妻无套内射|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jizz国产精品| 熟妇人妻系列av无码一区二区| 日本japanese少妇高清|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手机版|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排名|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后进式无遮挡啪啪摇乳动态图| 国产一区内射最近更新| 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内射日韩久|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无码国产色欲xxxx视频|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偷窥日本少妇撒尿chinese| 18禁又大又黄| 国产精品r级最新在线观看| 欧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综合久久九九| 国产免费破外女真实出血视频| 成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俄罗斯大荫蒂女人毛茸茸|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院|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真人一对一免费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dvd|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8888米奇|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免费a级毛片| 变态 另类 欧美 大码 日韩|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网|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