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6 16:26: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基礎教育評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分值
考核要素及評分標準
A1良好育人環境營造(30分)
B1依法辦學(6分)
1
C1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0.5分;深入實施素質教育0.5分
2
C2發展規劃。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符合校情、科學合理,自主對標國內外名優學校,按照規劃發展路徑、推進步驟穩步實施1分;年度計劃落實到位1分
3
C3制度建設。學?!墩鲁獭坊谛G?、科學合理,教職工認可度高1分;建立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1分,實現學校管理與教學信息化0.5分;有效發揮激勵作用,執行落實到位0.5分
B2校園文化(4分)
2
C4辦學思想體系。校長具有較高的教育科學理論水平,具有先進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體系完善,特色彰顯,內涵解讀充分1分;師生有效內化并形成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為1分
2
C5文化建設。學校環境整潔美觀,校園文化獨特、鮮明1分;校園內講普通話,使用規范字1分
B3課程建設(18分)
2
C6課程體系。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體系完善、內容豐富1分;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學生參與面達100%1分
4
C7課堂教學。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文化,形成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可推廣性強2分;積極開發區域優質學習資源1分;教師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1分
2
C8教學常規。“五項管理”等教學常規制度完善,過程管理落實,成為師生自覺行為2分
10
C9教學研究。教科研制度健全,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校本研修機制1分;學校自主申報各級科研課題,每年舉行專題研討會1分;課改科研成果(獨立)突出,市一等獎,省二等獎以上4分;校長有獨立或領銜出版的論文、專著4分
B4合作開放(2分)
1
C10交流合作。與川內外優質學校結成友好學校,定期開展研學活動0.5分;形成有特色的研學課程0.5分
1
C11互訪學習。每年開展師生互訪活動,教師互訪人數不少于3%,時間不少于1周1分
A2引領教師專業發展(20分)
B5發展規劃(3分)
3
C12隊伍發展規劃。學校中長期教師培養規劃科學合理、有效落實1分;教師個人專業成長規劃特色化,教師素質普遍得到提高1分;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的教師達10%以上,并享有較高知名度1分
B6師德師風(2分)
2
C13行為師表。學校師德教育內容體系構建科學完整1分,教師具有現代教育思想,遵循教育規律,為人師表,愛崗敬業1分
B7專業成長(7分)
2
C14學習型團隊建設。建設學習型團隊,激勵機制有效引導教師學習提升、團隊發展1分;各類教研團隊積極活躍,形成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1分;
5
C15名優教師。建立骨干教師層級培養模式,各級名優教師達20%2分;教師獲得榮譽表彰市級0.3分,省級0.5分,國家級0.8分,累計不超過3分
B8成果成效(8分)
3
C16學科教師“大比武”。區縣級0.1,市級0.3分,累計不超過3分
5
C17課題論文。堅持科研興校,積極開展課題研究,人人參與,人人提高2分;課題、論文區縣級0.1,市級0.3分,省級0.5分,國家級0.8分,累計不超過3分
A3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0分)
B9品德發展水平(4分)
1
C18理想信念。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認同、社會責任、集體意識、人生理想認知度高,表現良好1分
1
C19公民素養。學生珍愛生命、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團結友善、樂于助人,表現良好1分
1
C20價格品質。學生自尊自信、自律自強、尊重他人、樂觀向上,表現良好1分
1
C21行為習慣。學生文明禮貌、勤儉節約、熱愛勞動、愛護環境,表現良好1分
B10學業發展水平(12分)
2
C22知識與技能。學生積極投入課程學習,求知欲旺盛1分;系統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勤于動口、動手、動腦,達到各學科能力目標1分
8
C23學業質量。學生學業水平與綜合素養監測機制健全,落實過程性評價,積極推進“雙減”工作,學生無過重課業負擔2分;小學:學業質量監測綜合結果達標6分。初中:全科合格率和一次合格率達80%以上6分,80%以下75%以上4分,75%以下60%以上3分,60%以下不得分
2
C24實踐創新能力。學生會獨立思考、合作學習、批判質疑、鉆研探究,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分;關注現實生活、參與社會實踐愿望強烈并有一定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分
B11身心發展水平(4分)
2
C25身體素質。學生體質監測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分
2
C26心理健康。重視心理素質培養,心理咨詢活動開設良好1分;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進取,樂觀開朗,尊重并理解他人,能正確評價并約束自己的行為1分
B12興趣特長養成(10分)
3
C27課后服務。學校課后服務符合“5+2”“1+X”要求,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興趣社團活動、素質教育活動,并納入課程管理體系2分
7
C28成果成效。學生興趣愛好濃厚,個性特長得到明顯發展,學生獲獎市級0.3分,省級0.5分,國家級0.8分,最高不超過7分
A4提升辦學效益(20分)
B13示范引領(2分)
2
C29學區制管理改革。學校優質資源輻射、影響區域內外學校1分;開展區縣級及以上專題現場會,有效帶動兄弟學校發展,效果明顯、反映良好1分
B14辦學水平(8分)
4
C30特色創建。圍繞辦學思想,特色辦學體系完善,特色建設成效顯著1分;學校獲得市級及以上表彰,區縣級0.1,市級0.3分,省級0.5分,國家級0.8分,最高不超過3分
4
C31辦學成效。教育綜合質量連續3年在縣域年度綜合考核中保持領先2分;辦學成果凸顯學校特色,在國家主流媒體、核心期刊進行宣傳報道,并得到專業領域高度認可2分
B15滿意度評價(10分)
5
C32行業評價。學生、教師對學校教育工作滿意或基本滿意,滿意率≥90%5分,≥85%4分,≥80%3分,<80%不得分
一、實驗工作評估的目的
課程改革實驗工作評估,是國家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正常有序進行的重要環節。評估的目的在于全面評估縣(市)區及學校各項工作的進展,及時總結實驗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為實驗工作的改進和完善提供依據,使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順利進行。同時,通過對整個實驗過程的評估,對課程改革的理念、措施和方法,以及課程設置、課程標準和教材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二、實驗工作評估的依據
課程改革實驗工作評估,依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一系列課程改革的文件為依據,按照教育部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實驗工作的要求進行。
三、實驗工作評估的基本原則
1、整體性。評估以縣(市)區、鐵路及直屬學校作為評估對象和分析單位,進行整體評估;評估內容涉及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各個主要方面。
2、階段性。課程改革實驗是一個較長周期的研究工作,實驗的不同階段有不同性質的重點。評估將根據實驗的進展情況,分別對不同階段的發展狀況進行評估。每一階段的結果都將是實驗工作整體評價的組成部分。
3、可操作性。每一階段的實驗工作都要按實驗方案所確定的目標與任務進行。評估時,根據實驗的總目標與每一階段的任務,分解成若干項可操作的評估指標,使實施者和評估者都了解評估的標準,以期促進實驗工作的良性發展。
四、實驗工作評估的內容
課程改革實驗工作評估采取整體設計,分段實行,既重視對結果的評估,又重視對過程的評估。依據我市實施方案提出的任務的要求,從實施的準備、實施、結果等幾個階段,分別對縣(市)區、鐵路及市直學校的組織者、教師和學生,乃至社會各界分別進行考察,進而對實驗工作做出整體的綜合判斷。具體的評估范圍和內容同見附表。
五、實驗工作評估的方法
1、統一設計,分步實施。按實施的總體目標,統一設計實驗評估方案,規定對實驗的各個階段和不同的參與者進行不同形式的評估。評估隨著實施的進展,分階段實施。一般至少要為起動、過程和初步結果三個階段進行評估,根據進展情況進行專題評估等。
2、集中管理,分片落實。實驗工作的評估由市領導小組和專家工作組統一組織,分為縣(市)區和市直學校進行評估。
3、自我評估與專家評估相結合。每次評估先由實驗單位自我評估,再由專家組進行評估。
六、實驗工作評估的實施
課程改革評估工作組由市專家工作組成員組成。按階段和專題等對實驗過程進行評估。
1、實驗的準備與啟動階段的評估。重點評估實施方案、實驗條件和實驗啟動情況。在實驗初期進行,一般可安排在實驗啟動后的1個月之內進行。
2、實驗的常規與觀念評估。重點評估實驗是否走上正軌,相關人員的觀念是否發生轉變。一般在實驗進行3個月至6個月之間進行。
【關鍵詞】基礎教育;學校;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現狀;作用;預測
一、國外中小學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的現狀
1.一些國家對中小學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的做法。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國家。1969年,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價機構(NAEP)成立,這是美國設立的專門從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評價機構。NAEP作為全國性的、持續性的評價學生學業的研究部門,定期公布四年級、11年級、12年級學生教育進展情況。重在呈現學校提供學生在各學科、各方面能力的描述性信息以及學生學業水平的發展趨勢。NAEP由此成為“國家成績報告單”,在美國教育領域占據著獨特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圍內有深刻影響,成為其他國家建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的重要參考。英國的教育質量監測是由英格蘭獨立教育標準辦公室負責。其主要任務是制定學生學業評估標準,公布指導與監測的報告。英國的監測評估體系包括學校效能、教師評估和學生學業水平三個方面,核心是學生的學業成績。5――7歲的兒童要接受閱讀、寫作、數學的評估,由學校教師組織實施;8――14歲的學生要參加這三個方面的國家考試。此外,這一年齡段的學生還要接受由教師負責的歷史、地理、外語、設計等方面的評估;14――16歲的學生則要參加國家考試。1998年,英國出臺《教育改革法》,其中規定了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的政策和標準。這是至今英國中小學教育質量監測中仍在使用的標準。
2.有影響的基礎教育監測與評價的國際組織。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這個組織設于世紀經濟合作組織的旗下,盡管成立時間不長,但影響面廣,參與的國家多。2000年這個組織對32個國家的26.5萬名15歲學生進行了第一次評估,衡量各國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方面的素養。其評估最大的特點是從學生終身學習的角度來編制整個評價方案。此后,PISA每三年組織一次國際性的學生評估,意在為各國的素質教育提供有針對性的參考和信息。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IEA)。這個組織于1967年成立,是教育評估與監測領域中知名的國際性機構(這個組織還管理著TIMSS)。IEA在國際性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會議上介紹其組織的工作進展情況和成果,在研究探討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3.國際性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研討會。提到國際性的研討會,自然要涉及到中國。從2010年到2012年的兩次國際性會議均由中國和法國主導,是主辦國。也就是說,在世界性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的研究和探索中,中國和法國發揮了重要作用?!笆讓谩逃|量監測與評估’國際研討會”于2010年11月29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這次國際性會議由中國教育部督導辦公室和法國教育部預測評估司主辦;中國國家基教監測中心與北京師大承辦。法、美、英、韓等近3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50多名專家或代表到會,國內百余名專家學者和相關人員參會。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到會并致辭,北師大常務副校長董奇(時任國家基教中心主任)作題為《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制度與體系》的報告。與會的國際組織代表與各國專家交流了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工作經驗,探討了相關的問題,一致認為,各國在開展此項工作的同時,需要加強國際合作,相互學習與借鑒,使監測過程與結果更趨于科學有效。
二、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所產生的作用與影響
1.診斷與服務的作用。診斷與服務的功能,是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的。也即通過教育質量監測,對學生學業水平和身心發展等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準確地報告教育質量狀況,為教育決策提供信息依據和建議。例如,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就是從終身學習的角度來評價學生的能力發展水平,找出學生在適應未來社會方面的能力優勢和不足,為各國的素質教育提供有針對性的參考和信息。
2.影響與調整教育決策的功能。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過程中,國際性評價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影響到一些國家教育政策的調整和教育質量的變化。TIMSS組織的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學習成績趨勢測評,就是通過對各國教育狀況的比較,指出了美國在數學和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督促美國在這兩個學科上改進和加強。在參與測試的國家和地區中,美國學生所接受的教育費用是韓國學生的兩倍,可在考試中美國學生卻遠不及韓國學生。這說明教育的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正相關。一些小國,如捷克、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的投入也低于西方富國,但這些國家學生學習成績都遠遠好于那些富國的孩子。這些比較推動了一些教育質量問題較為突出的國家和地區迅速調整和改變教育政策;也啟發人們深刻思考究竟哪些因素能夠深入改變學生的知識掌握狀態,這些因素的關系又是怎樣的?一個國家應怎樣選擇適合本國的有效的模式。
三、當今世界范圍內中小學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的走向預測
1.國際性教育質量評價組織所發揮的作用將會日益增大。一是參與國將會日益增多。以國際數學與科學學習成就趨勢測評(TIMSS)為例,1995年有41個國家參加測評,2003年近5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2011年有63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萬名學生參與。參與國家和地區的日益增多,說明國際評價組織影響力日益增強,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二是監測與評價的國際化有可能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視,從而成立專門的機構來推進測評的開展。
2.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工具開發與使用范圍將會日益增多和擴大。目前,世界范圍內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尚無統一標準,監測、測量的手段和工具也處于初級階段。監測的主要工具包括紙和筆、問卷、量表、測量模型等。紙筆測試和心理測量是在目前監測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工具,而監測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屬于統計測量的工具,如馬爾可夫分析法是可用于分析隨機事件發展趨勢的工具。如今,“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軟件(卓帆科技)已經問世,它是以軟件與網絡為載體的教育評價工具,能夠實現對教育教學過程監控與評價的自動化,具有診斷、調控、導向的功能。這是據我們所知的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的最先進的技術工具。
3.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過程中,世界各國的合作與交流將日益密切。國際性的合作不僅體現于國際評價組織所開展的測評活動中,更重要的體現是各國為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提升的共同探討。過去,由中法兩國組織的兩次國際性會議的參與國并不多,但意義深刻,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必須加強國際合作,相互學習與借鑒,使監測的結果更趨于科學有效。從這一愿景考量,在其參與國日益增多的情況下,民主化的程度將會日益提高,由中法兩國主導召開國際性會議的局面勢必被突破,也即由兩級發展為多級。如同申辦奧運會,會引起諸多國家爭相申辦“國際性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研討會”,并且通過國際性會議促進各國的合作與交流。
4.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范圍將會由片面走向全面,由局部走向整體,從而形成有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監測與評價體系。縱觀國際組織和一些國家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的現狀,其著眼點大多集中在幾個關鍵年齡段的學生身上,沒有顧及全體學生。
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作為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環節,其發展必將促進各國、各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以至人類社會的進步,增強各國的軟實力,從而對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施以積極的影響。這就是教育的力量;這就是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所蘊含的功能。
參考文獻:
[1]紀明澤等.國外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現狀與評述[j].上海教育.2011(21)
近年來,成都市武侯區成為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基礎教育國際化研究實驗區”,參與了《推進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理論與實踐研究》國家級課題研究,并運用武侯區基礎教育國際化實踐的區域與學校經驗,提供了研究資源與樣本,提出了管理辦法與政策建議。為此,武侯區委、區政府提出了全域國際化的戰略構想,制定了《教育國際化五年行動計劃》,全面實施以基礎教育為主要層面的教育國際化改革創新實驗。筆者就成都市武侯區對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推進情況、基本認識、基本做法、發展方向做簡要介紹。
一、對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基本認識
(一)縣域推進是縣域基礎教育國際化實施的有效途徑
武侯區在區域內以學校為單位推進教育國際化,雖然取得了一些實踐層面的成果,但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國際化工作推動力不大、輻射力較小、校際之間差異較大、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等問題。一些學校有較豐富的資源,校長和教師形成了共識,教育國際化也開展得很好;而有些學校的地理位置沒有優勢、資源相對較少、師生國際化理念不強,幾乎不開展教育國際化的相關工作。
如果以省和市為主體來推進,涉及的范圍太大,而大區域內的地區差異和地方領導機制,也會使工作無法做實、學校辦學水平不平衡導致虛位推進等問題出現。
以區縣為主體的教育國際化推進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途徑,它既能克服以學校為主體推進時出現的問題,又能切實改進以省、市為主體推進時面臨的范圍過廣、差異過大的問題。縣域推進能有效整合區域內學校的校本資源,依托區域行政和專業兩條線共同推動,更具廣泛性、群體性、指導性和拉動性。
(二)教育國際化是國民教育的有益補充
對于基礎教育階段是否應推進教育國際化的問題,有很多爭論,其核心是“國際化是不是西方思想的滲透或侵蝕?”我認為,這個問題有魂、體、表三個層面。“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教育要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體”是國民教育體系,充分發揮國民教育體系在基礎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以及在傳承創新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氨怼本褪峭ǔKf的教育國際化、教育合作交流等。
基礎教育國際化是在傳承和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更有國際競爭力的教育發展空間。因此,基礎教育國際化是遵循教育的“魂”和“體”,在教育的“表”上進行充分挖掘和思考。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國際化不是把學生送出國,不是照抄照搬國外教材,而是在課程中挖掘、開發、整合國際元素,豐富和發展傳統課堂模式。武侯區教育局匯編的《武侯區國際理解教育系列叢書》正是遵循這種原則,受到了廣大師生、家長的好評。
(三)教育國際化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礎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張秀琴到武侯區調研時說過,國際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如果我們這樣做,何愁培養不出具有國際視野、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呢?
基礎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國際化人才,而是為國際化人才培養奠定基礎。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區域推進應聚焦在國際理解教育上,國際理解教育應與和平教育、環境保護、多元文化等國際熱點問題緊密聯系,在提倡“愛家、愛集體、愛城市、愛祖國、愛地球”等普適價值觀的基礎上,提升兒童和青少年應對全球化挑戰所必備的知識技能和溝通技能,為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打下扎實的基礎。
(四)教育國際化是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
教育國際化不是基礎教育的根本目的,它只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方面,一個舉措。因此,教育國際化當前的根本任務是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區域推進基礎教育國際化要通過實質性的人員交流、地區和學校間的國際合作、跨國教育活動等,整合、創新國際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現代化發展。
(五)教育國際化是本土創新和區域創造的有效融合
教育國際化是雙向的,一是學習與借鑒,二是輸出與推廣。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中包括吸收、批判、改造、融合、創新、輸出等。教育國際化關鍵在于本土創新和區域創造,形成具有民族特征、國際水準的教育品質。
二、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基本做法
武侯區基本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的基礎教育國際化推進模式,包括頂層設計、標準引領、政策創新、平臺搭建、交流合作、研究支持、課程建設、氛圍營造、全民融入9個核心環節。
(一)頂層設計
武侯區委、區政府成立了以區委書記為組長的加快推進教育國際化先導區建設領導小組,出臺了武侯區《教育國際化五年行動計劃》,保障了政府資金五年投入2.5億,啟動了教師能力提升工程、中小學生能力培養工程、教育國際化進社區工程建設。
(二)標準引領
武侯區建立了區域教育國際化的30項核心指標體系,制定了國際化示范學校的評估辦法與評估標準,開展了相應的督導評估。另外,還與美國舊金山大學共同開展了青少年健康成長標準和教師專業發展標準的研究。
(三)政策創新
為保障區域內所有學校全體師生參加國際化活動,以及教育國際化在規范的道路上發展,成都市武侯區非常重視政策的制訂。近三年來先后制定了16項政策文件。
(四)資源平臺
武侯區目前已與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列治文學區、英國韋克菲爾德地區結為友好地區;武侯區30余所學校分別與美、英、法、德等十幾個國家的學校建立友好關系,在美國等地建立多個教師培訓基地。
(五)交流合作
2012年,武侯區舉行了“成都市武侯教育國際交流月”活動,來自英國、美國、新加坡等5個國家的教師帶著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武侯教師進行“中外課堂大碰撞”。在此期間,以“一周一個國家,一周四類活動”的方式開展活動,舉辦“中英教育交流周”“中美教育交流周”“中法教育交流周”“中新教育交流周”。每個交流周期開展四類活動:中外課堂大碰撞、校際連線課程互動、教育學術交流、教育論壇,從而將更多、更先進的教育國際化理念、教學方式引入武侯教育領域,促進教育國際化發展,同時也面向世界全方位地展現武侯積極探索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道路。
我們可以看出,世界通過課堂計劃、中英校際連線、海外“武侯課堂”、雙語教學實驗等極大地豐富了武侯區學校的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活動。
(六)研究支持
作為全國首個基礎教育國際化研究實驗區,武侯區與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共同開展了《區域推進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促進了武侯區學校的國際交流合作工作。
(七)課程建設
武侯區積極研發國際理解教育教材,實施中美、中英國際課程共建,在全國率先系統匯編了涵蓋學前至高中各學段,職業、社區教育的國際理解教育教材,包括《童眼看世界》《認識地球村》《走遍地球村》等8套共15本叢書供各級各類學校使用。
(八)氛圍營造
武侯區大力推動國際化校園文化建設,推進全民終身教育與國際接軌,加快“學習型社區”創建的步伐;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民俗。武侯區每年舉辦以“國際教育”為主題的中小學“送教進社區”公益講座、文化共享活動200余場次,培訓居民近4萬人次。
(九)全民融入
武侯區教育全面實施“教師國際交流能力提升工程”,啟動了“未來教育家”奠基工程,在美國、英國多地建立了校長、教師海外培訓基地,每年選派100多名干部和教師赴美研修一個月。同時,武侯區大力實施武侯教師“全球招募計劃”,建立了由國內外32名教育專家組成的“武侯教育全球智庫”。目前,全區96%的中小學聘請了外籍教師或助教,所有中小學的英語教師都參加了暑期外語培訓,初步形成了中外教師共教共研的常態機制。
三、基礎教育國際化理論探究和創新實踐
(一)理論探究
針對在縣域推進過程中的理論建樹、政策突破、資源挖掘、人才培養、實踐模式、績效評估等方面遇到的問題,有關理論探究主要涉及6個方面:一是基礎教育階段教育國際化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任務,二是教育國際化與基礎教育階段人才培養的關系,三是以區縣為主體的基礎教育國際化動因及其特征,四是教育國際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相容與共生,五是偉大“中國夢”指引下對基礎教育國際化的認識,六是教育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地位與作用。
(二)創新實踐
【關鍵詞】群體水平直接估計法;IRT
一、研究背景
伴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成為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任務?!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我國基礎教育在實現義務教育發展階段后,在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檢測和監控的研究及實踐方面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耿申,2011)。當前我國尚未開展針對整體學生發展的地區性大型評估,缺乏有效方法是重要原因。目前已開始深入研究PISA、TIMSS、NAEP、TASA和PIRIS等國際大型測試,努力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和方法。
二、含義與現狀
群體水平評估是指針對由一定數量個人所組成的單位、團體組織進行的評估(蔡艷,丁樹良,涂冬波,戴海琦,2012)。過去衡量學生、教師、學校的教育發展水平大多依據學校升學率和學生成績(吳志華,王紅艷,王曉丹,2011),多建立在經典測驗理論(Classical Test Theory,CTT)基礎上。但群體人數會直接影響群體估計(Tate & King,1994),而且在大型評估中,評估工具往往較大題量構成,遠大于學生一次測試能夠接受的題量,這個矛盾常出現在實際工作中。而另一種項目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IRT)可以克服這一困難。IRT的估計也受到樣本大小的影響。很多研究結果也表明:運用IRT對測驗結果進行分析時,若將群體人數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不需要大量試題也能保證估計的精確度(吳國華,1990)?;贗RT作群體評估時,獲得考生的個體領域分數后將組內個體的個體領域分數平均,以此獲得該組個體的群體領域分數,即平均所有個體在各題上的P( )值作為群體能力的指標。該方法類似CTT的求均值,會受到群體數量和題數的影響。還有另一種方法,先獲得群體內個體在各題的正確作答概率,利用正確作答概率估計出群體水平,又稱為群體水平直接估計法。蔡艷(2010)使用該方法英語閱讀問題解決能力評估及認知診斷,僅用20題,且每題10人作答,每人答一題。
三、問題與展望
近年來國際大型考試的題量多少直接體現在預定的測試時間。PIRLS2006研究團隊認為,需要近7個小時才能完整測試一名學生在兩種不同閱讀目的下所進行的閱讀活動,但鑒于實際情況,PIRLS將測試時間規定為80分鐘;NAEP對學生答題時間精確至每一道題,兩種形式的閱讀評價試卷總耗時均為50分鐘(楊清,2012);PISA測驗有若干個試題冊,每名學生樣本只要求作答其中的一套,測驗題量一直保持在130題以上(蘇洪雨,2008)。在心理健康評定使用較多各類心理健康量表里,SCL-90有90個項目;由王極盛主編的《中國中學生心理素質量表》有50個項目(王極盛,1997);《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量表》(UPI)有56個計分項。辛濤(辛濤,謝敏,2010,2011)研究表明,實踐中當總題量確定時,為了較精確地估計群體領域分數,每個題本中的項目數≥25較為合適;在保證精確性的前提下節約編題成本,每個題本的題數不可超過60;從編題成本和估計精確性角度考慮,題本項目數在30左右較為合適,最好不低于30(“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監測系統”項目組,2009)。在題量會大于20的實際工作中,群體水平直接估計法效果如何還有待探索。
現有研究也表明題量、項目難度和區分度、群體大小、群體內個體能力分布會影響群體水平能力估計的精確性和穩定性以及群體能力認知診斷。作為一種全新且有效的方法,雖在實際工作普遍應用還有距離。經過一段探索和發展,相信它會有助于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監測系統”項目組.IRT下題量與被試量對參數估計模擬返真性能的影響[J].中國考試(研究版).2009(6):3~10
[2]Tate,R.L.,King,F..Factors Which Influence Precision of School‐Level IRT Ability Estimat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1994,31(1):1~15
[3]蔡艷,丁樹良,涂冬波,戴海琦.群體水平IRT模型及其應用——兼與IRT的比較[J].心理科學.2012,35(006):1497~1501
[4]耿申.基礎教育質量監控:回歸“質”的評價——中國教育學會基礎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2011年專題研討會述評[J].中小學管理.2011(6):20~25
[5]蘇洪雨.PISA:數學素養測試題的設計和研發過程[J].教學與管理.2008(5):49~51
[6]王極盛.中國中學生心理素質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J].社會心理科學.1997(4):21~25
一、抓主抓重,力促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按照省教育廳提出的“發展義務教育重點要在均衡發展上下功夫,見實效”的要求,強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一是研究草擬了《甘肅省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實施辦法》等四套評估指標體系,建立起了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制度體系,受到國家督導辦充分肯定:“如此完善的體系,全國見到的還是第一家?!倍墙M織專家對今年規劃實現均衡的10個縣的義務教育發展水平進行了全面測算,尋找差距,指導促進工作;三是召開了全省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臨澤現場培訓會,對各市、州和10個縣主管局長、督導辦主任進行了培訓,觀摩了臨澤縣,并對臨澤縣均衡水平進行了實地測評,有力有效促進了全省和10個縣的義教發展工作。四是組織省政府督學、專家對今年規劃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嘉峪關市和安寧區等9個縣(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進行了省級督導評估驗收。評估結果基本達標,對存在的問題下發了整改通知書,力促其整改完善。督導評估有力有效推進了各市縣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督促市縣財政撥付教育經費6億多元,為國家督導評估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拓展領域,開展高職高專院校督導調研
根據國家《教育督導條例》關于“對各級各類學校進行督導評估”的規定,為促進全省高職高專院校規范管理,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2013年對全省21所高職高專院校進行了首輪全面督導調研。專家的一線指導幫助,學校的自評整改,有力地促進了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受到了教育部督導辦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兄弟省的關注。
三、深化監測評價,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修訂完善了義務教育普及水平監測評價軟件系統,為全省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評價、推進的技術手段。同時,研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辦法,為建立甘肅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打下了基礎。我省監測工作也得到國家高度肯定,并將我省確定為全國第二批省級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能力建設項目省,省教育廳與國家簽訂了《省級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能力建設項目協議書》。9月29日,我省組織蘭州市七里河區、天水市秦安縣和武山縣等參加了全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國家視導員對我省監測工作的組織、領導、人員培訓及監測工作全程管理給予了充分肯定。
四、加強督政研究,規范提升督政工作
組織召開專門會議,認真總結了2012年市、州政府教育工作年度考核和縣級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工作經驗,分析問題,完善評估制度,為規范提升今年督政工作做了充分準備;研制擬定了2013年度市、州政府年度教育責任目標考核指標體系。充實、完善、修訂了縣級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指標體系,并對2013年督政專家進行了有任務、有目標的專題培訓。上述工作對加強今年及今后督政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五、啟動學前教育督導評估,促進學前教育健康發展
為促進學前教育健康發展,督導辦組織12位學前教育專家、幼兒園園長和有關市、州幼教專干,對我省學前教育進行了認真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研制了《甘肅省學前教育督導評估實施方案》,為各市、縣督導評估學前教育、規范促進學前教育提供了評價依據。
六、聚焦教育熱點難點,開展專項督導
學校安全、中小學減負等是目前政府、教育、社會、人民關注的熱點、難點工作之一。為此,根據省教育廳安排,主要開展了三項督查,取得了明顯效果。一是上半年組織對中小學寒假、節假日補課進行了三次深入督查。二是開展維穩、安全督查工作。3月,組織全省督導系統對學校安全進行了一次全面普查。6月中旬,組織省政府督學,對河西五市學校安全工作進行了全面督查。三是對蘭州市城關區中小學教育資源嚴重短缺的問題進行了專項調研,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省教育廳、省政府教育督導團專此給蘭州市政府下發了《關于核查解決蘭州市城關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資源嚴重不足問題的建議》,引起了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和國家、省、市媒體的高度關注,促成了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保留并加強對已確定撤并的百年老?!m園小學及少年活動中心等教育基地、場館的決定。蘭州市委、市政府還規定,今后凡撤并中小學,必須進行聽證后由市委常委會研究決定,對遏制城市建設中擠占、撤并中小學,保護校園校產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四是配合國家教育督導組對地震災區岷縣、漳縣及5市13縣受災學校的秋季開學情況進行了全面督導,并形成了《甘肅省岷縣漳縣6.6級地震學校受災及秋季開學情況報告》和《甘肅省7.22定西地震學校秋季開學復課情況自查報告》兩個專輯匯報材料上報。隨后,根據9月10日《中國青年報》關于《甘肅地震災區師生過冬有困難》的網上輿情報道,按照王璽玉副省長批示,9月18日給國家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上報了《甘肅省教育廳關于報送〈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專項督導反饋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督導委的好評。國家督導委的評價是“甘肅省高度重視,認真整改落實”?!吨袊逃龍蟆返脑u價是“甘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經過近一個月的努力,甘肅已經基本落實專項督導意見”。
不久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公布了2012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結果,上海學生在數學、閱讀和科學三個領域均取得最高成績。這一消息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其中既有興奮與喜悅的表達,也有客觀與理性的探討,更有對我國基礎教育的深度思考。
一方面,看待我國基礎教育不可驕傲自大。PISA測試結果表明我國基礎教育確有可圈可點之處,在一定程度上也樹立了我們的信心。但就PISA測試本身看,正如很多專家所言,測試樣本有著明顯的地域局限,且測試結果表明我國學生課業負擔明顯位居前列,教育教學中也存在諸多薄弱環節。而且,就我國創新人才培養方面而言,基礎教育的奠基作用明顯不足。畢竟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僅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職責,基礎教育同樣肩負著自身的使命。更何況今天的基礎教育依然是矛盾錯綜復雜、問題積重難返、改革異常艱難。因此,在看待我國基礎教育時,保持一份清醒非常必要。
另一方面,看待我國基礎教育也不可妄自菲薄。當人們對基礎教育表達失望時,可以列舉出種種事例和現象,其中“小留學生”人數大幅增長、在家上學人數持續增加會成為重要佐證。從表象上看,似乎很多家長已經不堪忍受基礎教育對孩子的“摧殘”,在萬般無奈下或選擇送孩子出國留學,或選擇留孩子在家上學,而這樣的觀點是否過于偏頗呢?事實上,我國“小留學生”數量大幅增長,真實反映了當今中國社會的發展現實,它與經濟發展水平、對外開放程度和家長特定需求密不可分,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同樣,在家上學人數的持續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長對個性化教育的訴求。學校教育在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方面的欠缺,是很多國家在基礎教育發展中面臨的共性問題,在家上學也絕非中國基礎教育的特例。在現實環境下,在家上學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成長,倒是需要好好思量一番。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們將目光瞄準世界的同時,很多國家同樣也在潛心研究中國的基礎教育,并試圖從中獲得一些借鑒,對此,我們也不必刻意回避。
面對當前基礎教育發展中面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面對“小留學生”數量大幅增加、在家上學人數持續增加等現象,就此斷言我國基礎教育遭遇了信任危機,未免有點武斷。正如同我們不能因為上海學生PISA測試結果在數學、閱讀和科學三個領域取得最高成績,就此斷定我國基礎教育領先世界一樣。畢竟對一種教育現象的分析應當基于客觀、理性的視角,任何簡單化的結論都不足以讓人信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基礎教育并不那么完美,但也絕非毫無優勢。
也許有人會說,多一點憂患意識沒有壞處,但我想說的是,樹立一份信心同樣非常重要。在保持一份基本信心的基礎上,正視基礎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加快基礎教育改革的步伐,才是更為理性的態度。正如同我們在培養孩子時,不僅僅要讓他看到自身成長中的問題,更要讓他保留一份信心,也只有這樣,成長的動力才能更好地被激發,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難道不該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