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 16:21: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活動的內容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會計分析是會計的三個基本環節之一。無論從理論研究的角度,還是從實務工作的角度看,會計分析在會計學專業和財務管理專業學科體系中都屬于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會計界對會計分析理論相關問題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樊行健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會計分析理論的研究,提出了“財務經濟分析”概念和相關理論,出版了《財務經濟分析論綱》、《財務經濟分析國際比較研究》和《上市公司財務經濟分析理論與實證》等系列專著,極大地豐富了會計分析相關理論,在學術界產生了良好反響。
本刊專此約請樊教授、張先治教授撰文介紹會計分析相關理論,以饗讀者。
《會計原理》告訴我們,會計是由會計核算、會計分析和會計檢查三個環節組成的。會計核算是基礎,會計分析是會計核算的繼續與延伸,會計檢查是會計核算的必要補充,三個環節是相互聯系,緊密結合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五條的規定“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照本法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會計具有核算與監督兩大職能,其中會計核算與會計分析屬于核算職能,會計檢查屬于監督職能。在此基礎上,會計學科分別由專業會計核算(包括預算會計、企業會計等)、會計分析(經濟活動分析、財務分析等)和會計檢查(會計監督、審計學等)三個分支學科組成。
會計分析以會計核算信息為起點,以研究會計核算信息的相關性為手段,并以此得出評價結論。企業通過一系列的會計核算工作,可以提供以會計報表為主要資料的經濟信息,但它還只能認為是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初始信息,因為經濟活動及其結果是在大量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會計分析對會計報表所提供的數據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和研究評價,使它們成為對決策有用的高級信息。由此可見,會計核算是會計分析的基礎,會計分析則是會計核算的繼續與發展。
審計的結果是對會計報表的公允性表達意見。審計的基本目的是在某種程度上確保會計報表沒有重大錯誤和故意或非故意的不規范處理。會計分析及其工具和技術是審計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錯誤和不規范處理對許多財務、經營和投資關系產生重大影響,而對這些關系的分析有時能夠揭示出其潛在的內涵。會計分析作為審計程序的一個部分,其運用在審計初期階段經常最為有效,因為它經常能顯示發生重大差錯的環節,而這些環節通常正是審計希望予以特別關注的地方。而在審計的完成階段,這些工具又能對會計報表整體的合理性作最后的檢查。同時,這一分析也能迫使審計工作者依據經濟和行業情況理解企業的經營及其經營業績。總之,會計分析作為一個基本的審計工具是非常有用的。
由此可見,會計分析在整個會計學科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隨著我國會計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審計準則的出臺與實施,會計核算(表現為狹義的會計學)、會計檢查(主要表現為審計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唯獨會計分析的改革與發展卻躊躇不前,其學科建設處于弱勢地位。
在我國高校傳統的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中,主干課程長期以來由會計原理、部門會計核算、企業經濟活動分析、企業財務組成,曾經稱之為“老四門”,后來增加了審計學,則改稱為“新五門”。
經濟活動分析作為會計分析的延伸,當時在我國的理論教學和實際運用中受到了高教師生和實際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并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后,開始了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從1952年起,我們學習前蘇聯經濟活動分析方面的先進經驗,引進了大量的圖書資料,并在國營廠礦中結合具體情況,廣泛地開展了經濟活動分析工作。很快在改善和提高企業管理工作水平與保證全面均衡地完成國家計劃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國重工業部所屬部分生產企業從1954年開始推行召開經濟活動分析會議的先進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后則在各企業全面推廣,并且已逐步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制度。例如重工業部某局在1955年召開了所屬某廠的經濟活動分析會議,檢查分析了該廠1954年的經營工作情況。從報表數字看,該廠工作是有成績的,已經全面完成了國家計劃。但是經過會議的分析對比,特別是與同類企業比較,發現該廠許多經濟技術指標不是先進的,并指出了該廠消耗定額高、產品成本高、生產損失大、勞動生產率低、資金周轉慢等方面的問題,從而促使該廠在會后立即采取相應措施,使工作很快得到改進。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在我國高校很早就開展了經濟活動分析的教學科研工作。我國出版的第一本經濟活動分析方面的教材是1952年由王立才同志翻譯的前蘇聯沙洛莫維奇所著《工業企業經濟活動分析》。與此同時,中國人民大學等高等院校的會計專業都開設了“經濟活動分析”課程。1957年,中國人民大學編著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工業企業經濟活動分析》教材,此書參照前蘇聯經濟活動分析的成果,結合我國企業開展經濟活動分析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理論總結,對于形成我國自己的經濟活動分析體系,發展我國經濟活動分析教學科研工作,和指導企業開展經濟活動分析實務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作為全國會計工作主管部門的財政部正式組織財經院校的專家學者統一編寫經濟活動分析教材的工作是從1980年開始的。財政部教材編審委員會在20世紀80年代共三次組織教材編寫組集體編寫、并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試用教材。財政部教材編審委員會第四次統一組織編寫經濟活動分析教材是在1994年,當時在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范圍內采取招標方式征集編寫組成員,筆者當時作為湖南財經學院的教師認真撰寫了標書參與投標,經專家匿名評審,有幸中標。此時正逢我國會計制度改革,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1993年7月1日正式實施后,高校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變化很大、內容亟待更新。因此,財政部統一組織會計專業教材編寫工作暫時中止,其中也包括筆者中標的《工業企業經濟活動分析》教材。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我國高校會計學科體系改革出現了新局面。企業經濟活動分析作為會計專業主干課程之一,由于其傳統的理論與實務已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存在著內容陳舊過時、分析方法單調等弊病,因此,也成為了改革中討論的熱點。許多高校認為經濟活動分析與計劃經濟體制有著太多的聯系,于是在會計專業課程計劃中取消了該課程。至此,會計分析作為會計學科體系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繼續存在與發展遇到了危機。
眾所周知,溯源于會計分析的經濟活動分析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作為經濟管理中的計劃、核算、分析三個環節之一,經濟活動分析在總結經驗、挖掘潛力的基礎上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更要求企業在經濟大潮中洞察秋毫,知已知彼,因此,一刻也不能離開經濟活動分析。如果說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的經濟活動分析主要是為企業自身管理和國家宏觀管理服務的話,那么,在市場經濟時代,它還必須滿足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利益關系人的需要。在這方面,俄羅斯高校會計課程體系改革的做法值得我們參考。
前蘇聯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是由國家教育部統一編號定名的。有關會計方面的專業有“1737會計核算和經濟活動分析專業”,“1739檢查與監督專業”。前蘇聯高校改革在上世紀80年代時即已開始,他們在專業設置上一直主張寬口徑、厚基礎,為了加強會計的監督作用,將“1737專業”與“1739專業”合并為“0608會計核算、經濟活動分析與監督”專業。前蘇聯解體后,“檢查與監督”課程被“審計學”課程所取代,俄羅斯聯邦教育部遂將會計專業正式編號定名為“0605會計核算、經濟活動分析與審計”,全面反映了會計學三個分支學科的內容,體現了較寬的專業知識面,受到學校師生和用人單位的歡迎。俄羅斯會計學界一貫重視經濟活動分析的理論與實務,在其會計課程體系改革中仍將此內容保留并予以更新改造,這也是俄羅斯會計專業教育的傳統特色。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我們從西方國家引進了財務分析(或財務報表分析)課程,這本來可以作為一個改革創新經濟活動分析和鞏固發展會計分析學科地位的良好契機。但是,在大多數高校中,財務分析是作為財務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來開設的,對會計學專業來說,或者將其只列作一門選修課,或者只在財務管理課程中加列一章財務分析的內容。我們認為這種做法是值得探討的。一是財務分析與經濟活動分析從實質上都來源于會計分析;二是經濟活動分析包含財務分析,通過在新形勢下研究財務分析,對于探索重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活動分析學科是非常有意義的。
財務分析作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始于19世紀的美國,企業償債能力分析和企業盈利能力分析從一開始就是財務分析的主要內容。今天,當經濟活動分析的繼續發展遇到困難時,我國會計界自然就注重對財務分析的研究與應用。我們認為,這不是對經濟活動分析的否定,而是一種螺旋式上升,即通過在新形勢下研究財務分析,以更新改造經濟活動分析的傳統內容。在西方國家會計界,有著較為完整的財務分析理論,這對我們的研究工作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但它們是以成熟的資本市場環境為研究背景的,我國市場經濟尚不完善,照抄照搬是無濟于事的。更何況西方國家的財務分析也存在體系混亂等問題,受其影響,國內出版的財務分析教材的體系也是多種多樣,各自為政,很難規范。由此可見,無論是經濟活動分析,還是財務分析都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間。
傳統的經濟活動分析包括生產分析、成本分析和財務分析等三部分,其優點是內容全面,能對整個生產經營過程展開分析,其缺點是各部分互相孤立、彼此分離的,是一種重點不突出的板塊式結構,財務分析則主要對財務報表所提供的會計核算資料展開分析,其內容包括以償債能力分析為主的財務狀況分析和以盈利能力分析為主的財務成果分析,它的長處是突出了財務能力分析和現金流量分析,這是新時期企業財務管理的主要目標,不足之處是沒有與生產經營過程相聯系,不能對財務指標作因素分析。我們的研究思路是將會計的國際化與國家特色相結合,在探討新學科體系的內容框架時,應將上述二者取長補短,相互結合。一方面,以財務分析為主;另一方面,把生產分析和成本分析作為影響財務指標變動的原因來展開分析。這樣,形式上保留了經濟活動分析的三大部分內容,實質上是變板塊式結構為邏輯式結構,突出了財務分析的主角地位。為了體現以財務分析為中心,此時擬將二者合并稱作“財務經濟分析”。它是以經濟核算信息為起點,以財務資金分析和財務能力分析為中心,并運用專門方法和指標體系評價生產經營過程諸要素對財務活動的影響,借以考核企業過去業績,評估目前財務狀況和預測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會計核算 會計監督 經濟活動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a)-0224-01
習慣上稱核算與監督是會計的兩大基本職能。在我國會計法第一章《總則》第三條中規定,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必須遵守法律法規,按照本規定辦理會計事務,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把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作為會計兩項重要職能。
1 會計在經濟發展中的核算職能
在研究會計核算職能時,應注意以下兩方面的問題:首先,從內容上刊,不能把會計核算職能單純的理解維記賬與算賬,把會計看成是單純的描述性工資,即記錄、分類、計算、綜合等一系列手段。提供反映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各個單位的財務狀況以及活動及其結果的會計資料,包括:文字、數字—— 主要是數字—— 資料,而對這種反映的要求和內容,則是隨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隨著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活動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而在不斷前進變化,它由簡單的在“生產時間之外附帶的把收支、支付等記載下來”。這種反映資料向包括完整、全面、系統的指導體系發展。作為觀念總結的核算本身蘊含著對經濟活動進行分析、比較、預測等任的主觀能動作用。這便上升維管理階層,也就是對宏觀經濟的管理,它不僅指對企業或行政事業單位的聚財、用財、生財過程中的資金運動的管理,而且還包括由于資金的變化而引起的各種經濟關系的處理和協調,如企業與國家財政、稅收機關的關系,企業與供應單位,與用戶等之間的關系,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關系,企業與投資者和債權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企業與職工個人之間的關系等。管理職能,如計劃職能,通過制定并執行財務收支計劃萊規劃企業的經濟活動和財務行為;組織職能,通過對企業資金的籌集、運用,合理使用、調度資金,及時籌集供應資金,保證企業生財經營活動的順利開展;指揮職能,通過對資金調度來平衡整個單位的經濟業務活動,決定哪些業務可以進行,哪些不可以進行,以及各項業務活動開展的范圍、時間及規模等;協調與控制職能,通過價格形式萊協調、控制各項業務活動,使之按照預定的計劃有順序、分層次的進行,所以,有人不無夸張的說:好的會計人員,財務管理人員,不僅僅是專業的會計人員,而應是優秀的企業家,是“藝術家”,是帥才。
其次,從時間上看,核算職能應包含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即連接著過去、現在和將來。第一,會計要記錄已經發生的經濟現象,提供歷史上已經形成的會計信息;第二,在經濟活動過程中,要及時反饋有關信息、及時控制經濟活動的進程;第三,要根據歷史記錄加以分析、整理,轉換成新的經濟信息。由此可見,核算存在于經濟活動的全過程。
會計核算目的是通過對經濟活動的記錄、計量,提供會計信息。會計所記錄、計量的經濟活動是錯綜復雜的,其中有些經濟現象其規律性并沒有被人們所認識,還無法用科學方法去計量和描述,為了使會計工作順利進行,就必須對會計事務中產生的一些尚未確知的事物,根據客觀的正常情況或者發展趨勢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斷和假定,這種判斷和假定就是會計核算的前提條件。一般認為,會計核算的前提條件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期間和貨幣計價與幣值穩定。
2 會計的另一職能是監督職能
會計監督職能是對經濟活動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控制,也就是預測、控制、分析和檢查,這些都是監督職能的有機組成部分。任何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進行的,為了使經濟活動按照規定的要求達到預期的目的,就必須進行會計監督。
加強經濟監督是經濟管理的客觀要求,會計監督是通過會計信息進行的監督,這是會計固有的職能。隨著經濟活動的日趨復雜,以及人們對會計信息資料的需要,監督的內容也在不斷的變化,逐漸的擴展。監督職能一般含有監督、控制、參與決策等環節。
會計的監督職能,一方面銅鼓乖哦憑證等有關會計資料的審核進行事前監督、審查所反映出來的經濟活動內容是否合法、合理、真實可靠,是否符合財政制度和財經法紀的規定:通過事前監督,以及時發現發生問題的可能性,以避免問題的出現,另一方面,還要對會計所反映的經濟活動情況及其有關資料加以檢查和分析,進行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通過事中、事后監督,可以確保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防止貪污和浪費現象的發生,對于已經出現的問題,便于及時采取相關的措施進行處理,從而確保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按預期目標正常進行。
會計的監督職能,不僅指對會計信息進行識別與檢查,以保證各項經濟活動在國際的法律與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的。監督企業的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還要滿足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其目的在于通過監督來強化內部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即監督企業經濟活動的有效性。
3 會計核算與監督的密切關系
關鍵詞:內部審計 會計監督 聯系 區別
隨著我國市場的經濟發展,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和會計監督越來越受到重視,并不斷的完善和發展。內部審計和會計監督有著重要的關系,內部審計有助于企業節省會計監督成本,并擴大企業的會計監督收益。內部審計和會計監督在企業的管理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對企業的管理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企業的會計監督職能沒有得到較好的發揮,沒有內部審計企業發展也較為緩慢。因此,加強企業內部審計以及會計監督就非常的重要。
一、內部審計的相關內容
內部審計是獨立的經濟監督,主要是指通過審計、督促和監察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在規定的范圍運行。審計的工作主要表現為審計監察,通過審計來了解被審查單位的經濟活動,然后給出一定的標準來判斷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是否合法。
內部審計的目的主要是促進單位或者部門的經濟效益和經營管理的提高,因此,內部審計是單位或者部門經營的監督者,同時也是單位或者部門管理的咨詢者。內部審計的服務主要特征為內向性。內部審計的進行是在單位負責人的領導下來進行的,是只向本單位的領導負責的。
內部審計的工作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內部審計必須具備相對的獨立性。在審計的過程中要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來獨立的進行,要獨立的評價部門和單位以及單位和部門的財務信息和經營活動,來維護國家的利益。另外,內部審計部門是單位的機構,內部審計的工作人員是單位的員工,這樣會讓內部審計的工作獨立性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特別是國家利益和單位利益出現沖突的時候,都可能讓內部審計的獨立受到影響。
二、會計監督的相關內容
會計監督主要是會計機構和人員憑借授權的職權,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特定經濟活動的主體來進行全方面的、持續的、綜合的監督,來保證單位的各項經濟活動合法合理的運作,提高單位的經濟效益。會計監督主要表現為對單位經濟活動的監督,另外是對會計本身的監督。
會計監督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合理性。合理性主要是指符合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單位中違背經濟發展規律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現象,會計監督要能及時的制止和監督。同時會計人員要保證會計信息的準確、真實、及時和完整,對于不符合規定的有權拒絕。及時性。會計人員對經濟活動進行核算、監控、預算和決策。單位有效的會計監督要做到及時的發現問題并進行制止。這是其他的經濟監督做不到的,會計監督可以較早的發現問題,并利用問題的解決來避免損失。綜合性。會計監督是貫穿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的,從經濟活動的計劃到實施,從資金使用到利益的分配都需要到會計監督。會計監督是全面的,例如國家的經濟發展、稅收、物價等都是反映在會計工作中的。相對于其他的監督活動,會計監督涉及面更加綜合和全面。雙重性。會計工作作為經濟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人員是作為參與者的身份進入到經濟活動中的,并進行核算、管理和監督。因此會計人員既是參與者又是監督者,具有雙重性。
三、內部審計與會計監督的關系
(一)內部審計與會計監督的聯系
首先,兩者都具有監督職能。內部審計和會計監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經濟監督體系的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監督的工具。內部審計和會計監督兩者在功能上各有側重,但是目標基本是一致的,主要為通過監督和執行國家的經濟制度和法規,來維護法律和保護財務安全,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
其次,內部審計和會計監督兩者在內容上有相似性。兩者都是經濟活動的資金運動。內部審計是按照制度和法規來進行的,一般為定期的和不定期的,通過查賬以及檢查會計的工作來進行的。會計監督的內容同樣是按照會計核算的相關程序,在日常工作中來進行的,因此,兩者都是經濟活動的資金運動。
再者,內部審計和會計監督是互為基礎的。內部審計職能為監督,監督相關經濟活動的真實性、效益性和合法性,監督的范圍是包括財務會計活動的。內部審計能否正常的發揮作用是依據會計核算及時和準確的。另外,財會部門要想做好財務管理,做好會計監督,也是依賴內部審計來進行的。因此,內部審計和會計監督兩者是互為基礎,都不能缺少的,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二)內部審計與會計監督的區別
首先表現為業務內容和地位的不同。內部審計是我國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單位內部獨立的機構,在負責人的領導下依照法律法規對單位的財務狀況以及經濟效益來進行的。內部審計不參與核算,也不管理財務,是相對公正和獨立的部門。會計監督是和單位資金運作密切相關的,內容主要表現為會計分析、監察和核算。內部審計和會計監督是審計和被審計的關系。其次,監督對象不同。會計監督的對象主要是結合日常的工作來進行,主要是單位的經濟活動和行為。而內部審計的對象范圍更加廣泛,是獨立于單位經濟活動之外的部門,是高層次的監督,也是對會計監督的再一次監督。最后,監督方法不同。會計監督的方法主要是根據日常的會計工作來進行,對不合法、不真實的收支拒絕,對不完善的憑據不報銷等來進行的監督,是更為直接的監督,而且沒有相應的系統程序。而審計監督是相對間接的監督,也是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審計工作:根據上級的要求和本單位的具體情況來制定長期的審計計劃,在過程中一般是先聽取單位負責人的介紹,然后集中資料來進行監督,并向單位提出相關的改進建議,最后出具相關的審計報告,在由單位的負責人批準后下達決定,被審計單位是必須要執行的。
四、結束語
內部審計與會計監督作為經濟管理的工具,是經濟監督體系中不能缺少的兩個組成部分。內部審計與會計監督兩者之間各有特點,同時在經濟監督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我們要正確對待兩者,要重視經濟監督對企業單位的作用,讓兩者較好的結合來為單位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關鍵詞:音樂經濟學;發展方向;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329-02
一、對音樂經濟活動的探討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條件下,中國音樂經濟活動的發展也呈現出日新月異、生機勃勃的景象,并且已經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經濟效益。音樂經濟活動就是音樂活動領域中的經濟行為,它包括音樂商品的生產、分配、交換、儲存、消費過程。
音樂經濟活動的核心是音樂商品。音樂商品就是能夠滿足人們需要, 具有有形或無形效用的音樂文化產品。根據音樂滿足人們需要的方式將音樂商品基本劃分三類:
1.音樂文化型商品,如MP3、唱片、音樂書刊、音樂賀卡、音樂文物、音樂軟件、相關的音響器材、樂器等。
2.音樂體驗型商品,如音樂表演有償演出、音樂作品有償創作、音樂廣播和電視頻道的點歌服務。
3.音樂附屬型商品,如商場、公園餐廳、茶館的背景音樂、影視作品中的音樂。
這些音樂經濟活動都充分利用了新技術手段,極大地提升了音樂的表現能力。“十二五”規劃中,文化產業的發展備受世人矚目,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必然使人民群眾對音樂文化產生更大的消費需求,這些都將促使音樂經濟活動的大力發展,音樂商品的需求也將漸趨明顯。
二、音樂產業鏈中存在的問題
音樂經濟學以音樂產業鏈為導向,實現自身的經濟效益及經濟價值。在目前傳統的音樂產業鏈中(如圖1所示),明顯可以看到存在以下問題:
1.音樂商品單一化。音樂商品作為音樂經濟活動的核心,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目前音樂產業鏈上音樂商品比較單一,并未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2.音樂商品管理體系不健全。音樂產業鏈中各機構之間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動,互相掣肘的管理體制仍然制約著中國音樂經濟活動的發展。
3.音樂商品重復內容過多。目前,中國音樂經濟活動中音樂商品大多反映的內容局限于很窄的領域,對于反映人民群眾生活的大眾文化的音樂商品仍不多見。
4.音樂經濟活動的社會效益并未顯現。音樂經濟活動在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出于對經濟效益的過分追求,而忽略了社會效益,這就是目前音樂經濟學呈現出畸形發展,使音樂文化的發展與人民群眾逐漸脫節。
三、音樂經濟學的發展方向
1.承擔社會公益責任。大力發展公益性音樂經濟活動,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扶持力度。但中國城鄉之間、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還很明顯,音樂經濟活動更應履行社會公益責任。
2.創新音樂經濟活動政策。創新音樂經濟活動的政策,制定積極的音樂經濟政策,逐步建立與世界普世規則相適應,又符合中國根本國情的音樂經濟政策系統。積極調整音樂經濟結構,推動音樂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合理的產業結構,是保障產業間協調發展的基礎。
3.提升音樂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音樂經濟活動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音樂經濟活動需要創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鑒賞力的不斷增強,對音樂商品的要求愈來愈高,這也從客觀上促使音樂經濟活動的創新,因此必須制定創新戰略,推動音樂經濟活動的蓬勃迅猛發展。
4.創新音樂經濟人才培養模式。音樂經濟活動的發展歸根到底要靠人,人是音樂產業鏈中最具活力的一環。面對音樂經濟活動中人才短缺的難題,音樂經濟活動應該采取“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方針,一邊著手引進,一邊自己培養。我們應該在高校中開設音樂經濟、音樂管理和娛樂營銷等方面的專業,培養高層次、多領域的音樂專業人才。還應該培育濃厚的文化氛圍,舉辦更多的音樂產業論壇,為音樂創作和音樂專業人才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機會。
5.規范音樂經濟市場。大力保護中國的音樂市場,積極協調音樂與經濟的關系。必須合理利用知識產權,尤其是加強網絡音樂知識產權保護。目前,中國網絡音樂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形成,網絡音樂商業模式開始建立,網絡音樂管理體系逐步健全。還要堅持促進技術進步與合理可控地利用技術相結合,技術發展對音樂產業是一把雙刃劍,必須趨利避害,加強管理。既要發展新興的網絡音樂,也要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改造提升傳統音樂產業。
參考文獻:
[1] 徐羽中.對音樂經濟活動研究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4,(5):62-63.
“茶葉”,就物質方面來說,飲茶有保健的作用,能生津解渴,對身體的益處早已被世 人所肯定。因此,茶葉才能和咖啡、可可成為世界上的三大飲料。然而,這世界三大飲料之 中,唯獨茶葉深具有較豐富的文化底蘊。所以飲茶的意義不僅在它生津、解渴、有益健康的 物質功能,更因為它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散發出來的精神價值,在飲茶過程中所帶來的平和心 境、愉悅心情和充實的精神滋養。因此,喝茶不只是喝它的香、甘、韻味,還要喝它的文 化內涵,享受它的精神文明。于是,在茶葉的活動中發展出“茶技”、“茶藝”、“茶道” ,而陶融成“茶文化”。這是順理成章的事,也是相得益彰的結果。
今天,一個成功的茶葉經營者,不能只是擁有經營理論,認真做茶葉的買賣就可以,他 還必須要有茶葉的知識、茶具的概念、茶藝文化的涵養,舉凡“選茗藝茶”、“鑒泉評水” 、“烹茶技術”、“茶具搭配”、“環境營造”、“茶藝體統”等等相關的知識,都需要俱 備有專業的修養。因此,成功的“茶葉”經營者,不是“茶葉”的經營者,而應該是“茶業 ”的經營者。
茶業的經營范圍,包含著兩大內容,一是茶葉經濟;二是茶藝文化。因此,完整的茶業 必須是茶葉和茶藝文化同時經營才能成就事業。只有茶業才能帶動茶葉經濟的價值,也就是 說把茶葉賦予文化的詮釋,才是茶業經營的茶葉的價值,茶葉高貴的經濟價值也只有在茶業 的經營中才能彰顯出來。所以,茶葉經濟的發展是茶葉的生產銷售和茶藝文化的推廣,兩方 一起進行的結果,這也才是茶業發展的方向。茶葉經濟活動如果沒有茶藝文化的參與將是跛 腳的經濟,是原始的經濟,只是農產品買賣的經濟,很難能發展成現代的經濟。如果,茶葉 經濟只是單純的茶葉買賣,在二千年前就形成了,它的經濟價值就是茶葉生產者將制造完成 的茶葉交由商家販售,它的售價是生產成本加上合理利潤,一般是達到以貨易貨的功能,滿 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和欲望而已。它的經濟價值是:成本+利潤(五分之三成本)=售價,這 種價值的算法一直是茶葉買賣的合理售價。但,當茶葉經濟等于茶業時,那茶葉的價值就是 有相乘相加的效果了,它的價值計算是:成本+合理的利潤+茶藝文化成本加減2,這時候的 茶葉已經不是一般的農產品茶葉了,它是藝術的農產品茶葉,它是結合文化、休閑、保健、 生理需要和精神滿足的產品。而茶藝文化的成本,一般是這樣定的:2倍的茶葉進貨成本=茶 藝文化成本。
因此,談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至少具有四種地位:
一、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的四種地位
(一)、繼承優良傳統的地位
茶文化是傳統的優美文化,而文化需要靠經濟活動才能發展成優美的文化傳承下來;另一方 面,茶葉經濟也需要靠茶文化的支撐,才能有機的可持續性發展。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燦 爛多彩,在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上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 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2)
在西漢宣帝神爵三年,王褒的《僮約》記載了“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規條。可 見,二千年前就有茶葉經濟活動。隋、唐以降,飲茶風尚更廣為流行,陸羽《茶經》提升了 茶俗的文化層次,奠定茶文化發展的基礎,也因此,陸羽被稱為“茶神”,在茶葉經濟活動 中成為行業的守護神。同時代的封演在《封氏聞見記》說:“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 效,并煎茶制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 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茶文化的蓬勃發展 ,飲茶之風大為盛行,必然引發茶葉經濟活動的廣闊活躍。
宋、元、明、清,以至于現在。由于,茶文化的代代相繼傳承,茶葉經濟活動才能歷久 不衰;屬于茶文化的茶道、茶藝、茶技的光芒萬丈,照耀著茶葉經濟活動燦爛輝煌。
(二)、實現廣而告之的地位
茶葉經濟活動不僅在于人們為滿足生活需要所做的交易行為,更在于人們心靈的滿足而 遂行茶葉買賣的活動。因此,在茶葉經濟活動中,人們對于茶藝文化的活動往往抱有更高的 興趣,從唐、宋以來的斗茶比賽、茶歌、茶舞、茶詩、茶文等等文化活動,在在都吸引了人 們對茶的好感和遐想,這無非是茶文化廣而告之地引導人們接近茶、喜愛茶的最好弘揚和宣 傳。近年來,各地所舉辦的“茶文化節”、“茶文化學術研討會”、“茶博覽會”、“名茶 評比會”、“茶王賽”、“茶藝電視大賽”等等,豈不是為茶葉經濟活動熱身嗎?豈不是為 茶葉經濟的活動廣而告之嗎?如果茶葉經濟活動沒有茶文化參與,是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的,也不容易把茶葉經濟活動做大,不容易做出效益的。茶文化是為茶葉經濟作先鋒,茶葉 經濟是為茶文化收戰果的最好寫照和最佳拍檔,兩者互相影響,茶葉經濟為茶文化提供經濟 基礎,茶文化則是茶葉經濟的最好廣告。
(三)、詮釋茶葉價值的地位
茶葉經濟活動中,茶文化對茶葉的詮釋可提升茶葉的價值。茶文化借著賦予茶葉優 美動人的商品名稱,透過高雅的茶葉沖泡品飲技藝,舉辦茶葉大賽,授予種種頭銜,如:金 質獎、銀質獎、茶王等等榮譽稱號。以茶文化來詮釋茶葉,得到文化詮釋的茶葉在經濟活動 中,必然引起人們的注意,增加人們的興趣和信任,茶葉的價值就從原有物質性的價值上, 提升到具有文化、精神意義的價值上,那它的價格必然可以增加到二倍以上,茶葉的經濟效 益立刻就反映出來,所以,茶葉最后的真正價值是由茶文化詮釋出來。經過成功的茶業經營 者概算出來,訂定茶葉的價格是有一定的公式,茶葉售價應該是:售價=生產者成本+3/5生 產成本+2倍的生產成本正負2。明確的說法:茶葉零售價格=進貨價格+3/5進貨價格+茶文化 價格(2倍進貨價格+-2)。
(四)、代表先進文化的地位
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是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同代表先進生產力的 發展要求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統一起來。把茶文化發展和茶葉市場經濟統一起來,進一 步的明確了先進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為茶葉經濟發展開拓廣闊的空間,也 唯有把推動先進茶文化的前進同茶葉經濟發展全部結合起來,保證茶文化沿著正確方向健康 發展,才能創造性的推進茶葉經濟活動的效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物質文明建設中日益精 致和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也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社會中的茶葉經營活動,提供與時具 進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所發揮的兩個作用
至于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所發揮的具體效果,可從兩個方面來說明:茶葉經濟 活動中有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活動,有聲有色的演出,雖然有最傳統的,但也可以有最現代的 舞臺,歌舞、戲曲、民俗、雜技、茶藝、茶技操演等等多種形式的、多種樣貌的表演,這些 茶藝文化都能和茶葉經濟相結合。在這些茶藝文化的表演中,不僅滿足人們視覺、聽覺、嗅 覺、味覺的欲望,也能在活動中以茶會友,增長智識。因此,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具 有二方面的發揮:
(一)、發揮了“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相輔相成的作用。近年以來,各地紛紛舉辦各項有關茶葉經濟的活動,舉凡是“茶葉博覽會”、“茶葉展銷會”、“茶葉節”、“名茶比賽”等等,無不加入茶文化的項目,如茶葉博覽會,勢必配合茶業論壇或茶文化研討會;茶葉節或名茶比賽也要有茶文化的活動才能吸引人們。更有喧賓奪主以茶文化做為主角,茶葉經濟活動為配角的活動,例如舉辦十多年的“上海國際茶文化節”、“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輪流在各地舉行的“國際茶文化研討會”等等。也有各地方主辦的,例如:云南昆明、西雙版納、思茅。四川雅安。廣西桂林、橫縣。貴州貴陽。福建廈門、安溪、福安。廣東廣州。浙江杭州、新昌。江西廬山、婺源。安徽蕪湖。湖南常德。河北趙縣。河南信陽。山東濟南。山西五臺山。陜西西安。北京市。重慶市。上海市。天津市等等,這些活動不僅以地方性的形式辦,也有以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的方式舉辦,10多年來,經濟效益明顯的發揮出來。不但,中國如此,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港、澳、臺等地區,也是如此。這些有關茶的活動,無不以茶文化搭臺、茶經濟唱戲,一搭一唱的演出,一場比一場的演得起勁,一地比一地辦得規模大,活動內容都包含茶藝、茶道表演,茶歌、茶舞演唱;至于茶詩、茶文吟誦和茶書法、茶對聯,茶技、茶術,紛紛出籠的內容,也逐漸擴大,應有盡有,茶葉經濟就藉此競相展開積極的活動,各茶廠、茶葉公司、茶莊、茶行所安排的攤位擁擠,商務洽談、零售叫賣,有關茶的周邊商品也不落人后,茶壺、茶桌、根雕、茶器、掛飾、茶葉包裝、保健茶等等琳瑯滿目,全國各地、甚至國際人士都來展場、各取所需。這種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相輔相成的活動,造就了今天茶葉經濟活動的蓬勃發展,開拓了茶葉市場的新天地。
(二)、發揮了“以茶會友,廣交天下”,茶人一家,不分你我他的作用。“茶是和平的飲料”,茶能凈化心靈,美化人生,善化社會,文化世界,以茶結緣,廣交天下朋友,茶使人與人之間,心靈相通,化解鴻溝,促進和諧與了解,把平淡的世俗生活提升到具有美感、價值感和充實感的高雅生活上。而茶可入道,這種以茶為生活的方向,為生活的道路的觀念,把茶導入為生活的一部分,“茶是社會的君子”、“茶是良師益友”,在茶人互相鼓勵、交流的影響下,讓生活中有茶,可以廣結善緣,結交高人、雅士的風氣,促使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不一定是為了買茶而來的朋友,往往超過經營茶葉的人。因而,茶葉經濟能在公平、和樂、充滿人情味的氛圍中進行活動。
三、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的三個代表意義
茶文化本來是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古老并不表示停留在久遠的年代里,它可以運用各種媒體呈現在大家的面前,可以讓廣闊的大眾分享茶文化的美,透過茶葉經濟活動,將茶文化的美延伸到每一天的生活中,傳播到每一個家庭里。
文化的發展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與時俱進的,唯有與時代緊密結合前進的文化才是燦爛的、恒久傳承的文化。理所當然的,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要應用到古老的傳統文化發展上,這才是正確的方向,也是必須要走的道路。因此,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具有三個意義,也就是三個代表的意義。
(一)、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世界文化發展的重心在東方,而東方文化的精華是茶文化;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發達的時代也是代表著中華文化輝煌的時代,中華文化輝煌的時候,世界文化就燦爛。因此,茶文化的發展是人民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的龍頭,引導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茶文化發展帶動人民生活的方式和素養無論有形、無形方面的豐富和提升。于是,茶文化與人民大眾的生活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茶文化也就是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二)、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生產為生活,生活為生產。生產力的發展意味著生活的發展,茶葉是古老的產業也是傳統的產業,在農業社會時期,茶葉的生產力已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指針了。之后,制茶工業的出現,也是社會工業化的代表之一,制茶工業是產業工業化的先導。早期的生產力靠大量的勞動力來提升,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技術是取得大量生產力的關鍵因素;生產繼續發展的結果,資本的集中控制了技術,有資本就有了技術,技術密集又成為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因素。時至今日,技術密集已經不再是生產力發展的唯一法寶;而是需要靠知識密集來贏得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生物科技逐漸應用在茶葉生產上,這是很實際的項目。文化和產業相輔相成,茶業的生產力推動茶文化的發展,茶文化的發展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三)、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代表著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長久以來,廣大人民的開門七件事,即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一直是廣大人民生活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廣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所在,即使進入小康社會的階段,廣大人民重視的生活品味,也是離不開“琴棋書畫詩酒茶”。廣大人民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始終都離不開茶文化,也就是說茶文化的發展始終離不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必須根據這三個代表才不會走偏鋒,茶業發展才可恢宏,才可大可久的繼續傳承發展下去。茶藝文化的推動,以引導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使命;制茶工業的發展要以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為要求;茶葉的市場流通要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著想。茶文化與茶葉經濟是一體的兩面的關系,期許我們中華茶人都能做到這三個代表的要求,為中華茶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開拓中華茶業更為輝煌的成果。
四、結論
中華茶文化之所以能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的茶葉經濟之所以能歷久不衰,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們不論談“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及意義”;還是說“茶葉經濟在茶文化活動中的地位及意義”,都離不開兩者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關系。談茶文化不能沒有茶葉經濟,談茶葉經濟不能不說茶文化,茶文化與茶葉經濟相提并論是中國茶業的特色,也是茶業發展的不二法門。お
注釋:
1研究區域概況及經濟活動發展歷史
綏棱林業局位于小興安嶺南麓,綏棱縣境內,地處東經127°37′~128°21′,北緯47°26′~48°6′。森林覆被率80%,森林植被屬長白山植物區系小興安嶺亞區。主要森林類型是針闊混交林和闊葉混交林。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山產品較為豐富。地下有鐵、煤、大理石、白云石、高嶺土、鋁、鋅、金等礦產。施業區面積21.48萬hm2,人口4.8萬人。
綏棱林區始采于1902年,1918—1924年,開始官辦采伐。1938—1945年,日本對該林區進行掠奪式采伐。1957年開始大面積營造人工林,其中,1962—1966年是營林事業興旺時期。1995年開始封山育林。1998年開始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1999年實施退耕還林政策。“九五”前,支柱產業是林產工業;“十五”已調整過渡為多種經營的產業建設。
2經濟活動變化分析
2.1森林采伐與更新造林數量的年際變化及影響
林木資源的利用上從1949—1975年,一直處于采伐面積超過更新造林面積的生產狀態。由于多年的森林面積負增長,使得林區資源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隨著生態格局的變化,林間棲息環境也發生了根本改變,野生動物的棲息范圍逐漸向森林深處退讓,其種群數量也逐年減少。
1976年開始,更新造林面積超過采伐面積,并且1995年開始實行“封山育林”工程(圖2),由此森林面積開始穩步上升,但是人工林的生態功能遠低于天然林。人工林品種單一,很少進行多樹種合理配置,易發病蟲害,且蔓延速度快。樹木成材周期長,影響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選擇。人工林內生境單一,林下植物的數量和種類均少于同等面積的天然林。
繼封山育林措施之后,1998年開始實施“天保工程”,開展了公益林建設,1999年又開始進行“退耕還林”工程,使得林地最大限度地用于樹木生長。森林覆被率達到了80%。林業生產已由單一的木材生產向種植業、養殖業、食品加工業等多元結構轉化,經濟效益顯著增加。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森林的生態功能逐年恢復,觀賞價值、旅游潛力進一步提高。
2.2經濟活動內容變化
隨著林業政策的不斷調整,林區經濟活動內容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九五”期間,支柱產業由林產工業向多種經營轉變。木材生產從單一的原木采伐為主,向木材深加工轉變過渡。出現了生產根雕、樹雕、人造板、木片、衛生筷等林區經濟活動。在“十五”期間,多種經營項目不斷增加,如食用菌、藥用菌、山野果、山野藥、花卉等林副特產栽培種植;綠色食品的培植和加工、天然礦泉飲品系列開發;野生動物馴養、家禽畜及各類經濟動物的飼養繁殖等。這些經濟活動對推動林區經濟發展、提高林區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作用;也為林區生態恢復奠定了基礎;為實現林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2.3經濟活動對林區資源的影響
在林產工業為支柱的發展階段,采伐、撫育、人工造林等經濟活動對森林資源及綏棱林區區域內的動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等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都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壞,導致森林質量下降;密林變疏林;混交林變純林;有林變無林;復層林變單層林。珍貴大徑材已不多見,森林的自我調節能力減弱,抵御災害能力下降,病蟲害頻繁發生。從經濟活動轉向多種經營后,隨著生產場地的轉移和經營內容的轉變,森林生態功能逐漸恢復并得以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物種豐度和多度明顯增大,資源質量有所提高。
3建議
3.1科技興林,提高資源效率
林區的發展,科學技術是基礎。對木材產品的深加工、林下產品的潛力開發、藥用植物的規模生產和利用以及森林病蟲害的防治等都需要科學、長遠的規劃。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前提下,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用,盡可能達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是林區生產經營的最終目標之一。森林生態系統內,可利用資源種類和數量較多。如何以最小的資源投入獲得最大的利益,提高資源利用率并獲得經濟收益,是林區經濟建設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加快科技步伐,進行林業技術創新,并加快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
3.2減少干擾,注重生態建設
人為干擾是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因素。提高生態環保意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即可以節約資源,又能減少浪費和生態干擾。如綏棱林業局山上林場所,板杖子已被榆樹等綠籬墻取代。既節約了木材資源,又達到了生態美觀。如今林區很多家庭已用煤替代木質燃料,減少了對薪炭林的需求。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可以發展清潔能源,通過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條件,增加收入途徑,提供就業機會,逐步降低對森林資源的依賴,減少干擾和提高森林質量,維護森林健康。
綜合分析報告結構格式
綜合分析報告的格式通常由標題、正文、落款三部分組成。
(1)標題
較完整的標題應寫明被分析單位名稱、分析時期、分析內容和文種,如《華林食品有限公司20xx年度經濟活動分析報告》。有的標題只具備其中的一兩項要素,如《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執行情況分析報告》。
(2)正文
1)導言。導言是經濟活動分析報告的開頭部分。它的寫法主要是簡明扼要地陳述主要經濟指標的完成情況、提出存在問題、指出分析的必要性和目的。也有的前言從介紹分析對象的基本情況出發,以提出問題,引出下文。
2)分析。這是綜合分析報告的核心部分,主要運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從不同的側面對有關數據進行運算推導,對各項經濟指標做逐項的分析,對影響經濟指標的各種因素進行剖析研究,既分析經濟活動的成效和經驗,又找出存在問題及主要原因,然后針對上述分析結果,做出客觀、恰當的評價,得出結論。
以工業企業的經濟活動分析報告寫作為例,應首先分別列出總產值、產品質量、全員勞動生產率、銷售收入、利潤、資金、成本等各項指標的實際完成情況(數據),通過同計劃指標的對比百分數、同上期指標相比的百分數,來表明各項指標完成的好壞。然后分別分析生產、成本、銷售、資金運用等重點指標對總產值、總利潤的影響程度,再分析各指標的影響因素,從而找出問題 原因。
主體部分運用數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數據表格相對集中,先列出表格和主要數據,然后分析評價,得出結論;另一種是邊列舉數據邊分析評價,最后再附列完整表格給予總的評價,得出總的結論。
經濟活動分析報告的主體部分,一定要充分運用準確的數據,結合文字加以分析,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會更可信,更能說服人。
3)建議。結尾部分主要是在問題和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對策,即針對主體部分分析的種種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意見、措施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