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生態文明建設的概念

生態文明建設的概念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25 16:03: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文明建設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生態文明建設的概念

篇(1)

[關鍵詞]生態文明 土地整治 措施

[中圖分類號] F301.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1-177-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自從美麗中國概念的提出,各地都在積極加強生態文明的建設,保護環境,加強生態建設是關系到我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土地資源是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的生態價值十分巨大,當前我國的土地資源在利用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利用生態文明建設的契機,加強對土地資源的整治,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以土地的綜合整治手段作為土地資源的重建或者恢復的關鍵,對于提升人們的生活環境,推進美麗中國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土地的綜合整治包括很多內容,土地整治過程也必須要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滿足生產能力、生態環境、經濟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1生態文明與土地綜合整治相關概念

1.1生態文明建設與土地綜合整治之間的關系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對生態文明的要求越來越高,給人類的生產生活營造一個清新、潔凈、舒適的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土地的綜合整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其目的是為了通過整治提高土地的承載能力,為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和建設提供一定的空間。土地的綜合整治是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出發點。兩者之間的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對土地的綜合整治。因為土地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普遍的生態資源,必須要對其進行科學、系統的規劃和整治,才能保證生態平衡,同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一味地追求發展,有一些建設用地,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因此,要通過土地的綜合整治,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科學合理的土地整治還可以增加土地數量,以此可以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些資金缺口進行彌補。第二,通過對各個區域的土地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各種生態問題進行分析,找到出現問題的原因,可以針對具體的問題和成因進行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生態文明的建設。通過對具體的土地問題的整治,可以提人們的生活環境,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改善當前的土地格局,實現各種資源的有機整合,并且還可以保護原生生物群落以及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土地綜合整治的任務

土地的綜合整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進行整治的過程中,要不斷優化土地的利用格局,提高利用率,并且加強與土地生產有關的各種行業的發展,促進百姓的收入增加,同時又要兼顧生態環保的原則,進行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土地的綜合整治面臨任務較多,歸納起來有幾個方面。第一,要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的發展相結合,通過有效的土地整治,優化土地的布局,可以有效地對土地資源進行利用,節約土地資源,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空間。第二,要擔任修復生態環境的任務。對土地的綜合整治中,要對當前造成環境污染的各種土地進行生態性的重建和恢復,以恢復土地本來具有的生態功能,比如對水土流失的防治。第三,要創新具體的土地整治技術,由于土地資源與周圍的很多其他資源,如土壤、水、大氣等都是息息相關的,因此進行土地綜合整治的過程中,要創新相應的工藝體系,在保證發展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加強對土地資源的利用。

2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如何加強土地綜合整治

土地綜合整治對生態文明建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土地整治過程中要結合生態環保的理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樹立土地綜合整治的相關理念。首先要樹立生態環保的理念,土地資源與周圍的其他資源都是息息相關的,相互聯系和制約的,因此在具體的整治過程中要處理好土地與其他資源之間的關系,在治理過程中也要貫徹環保的理念。其次要樹立法制的觀念,在具體的政治過程中,要加強法律的約束性,依法進行土地的綜合整治,不能肆意而為。第三,要利用信息化進行土地整治。在土地整治過程中,要樹立信息化管理的觀念,利用各種先進的信息化的手段進行各種資料的收集,建立相關的數據庫,提高土地綜合整治的效率。最后,在整治過程中,要尊重群眾的意愿,當前很多土地的所有權還是農民,因此在土地整治過程中,要讓村民參與進來,保證他們的主體性。

(2)在土地整治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對不同的地區進行土地整治,要根據當地的具體實情采取相應的措施。比如對西部地區,由于當地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沙漠化現象比較嚴重,因此在土地整治中的重點是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和保護,而在中東部地區,大多以農田為主,對土地的集中整治重點應該放在農田的整治方面,將農田與生態景觀的功能相結合。這是在全國大范圍內進行土地整治的一個原則。在每個具體的地區,進行土地整治時,應該要加強對城市邊緣區的土地的利用,除了具有保障人們生活的功能之外,還應該加強土地的其他功能,如熱島效應、雨洪管理、休閑娛樂等;而在遠離城市的區域,則要考慮到土地的水土保持、生態多樣性、鄉村旅游休閑等,而且不同的地區要結合當地的特色進行土地整治。比如對于利用型的城市,要加強土地的旅游休閑功能的開發,對以農業為主的地區,要加強對土地的農業價值的開發,多種植農作物。

(3)在土地整治過程中,不斷創新整治技術。土地整治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因此在土地整治過程中,要結合生態文明的理念,不斷創新整治技術。比如盡量少使用混凝土,確保土壤中的各種微生物的生活環境;如盡量減少使用大型機械的頻率,保護土壤的熟化層、物理性質等,在土地整治過程中要對土壤進行歸集保護,返填一般使用人工或者小型的農機。

3結語

土地綜合整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當前的土地綜合整治面臨的任務還比較嚴峻,為了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在加強土地綜合整治的過程中要結合生態的理念,進行因地制宜地整治。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生態文明;農村;建設;對策

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和諧中國社會,黨的十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確定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就是建設美麗中國。而建設“美麗中國”自然不能缺少“美麗鄉村”。如何針對農村生態文明現狀,將生態文明建設真正融入到農村社會的各個方面,建設美麗鄉村,這是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向前推進需要解決的重要之點。

1農村生態文明的概念

生態文明有兩方面的內容:生態文明的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物質成果是人們通過生態化的方式改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促進生態系統的自我完善,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一個和諧、可持續的資源環境;精神成果是人類思維方式的轉變,綠色意識、生態意識的覺醒,生態化學科的崛起,以及生態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功,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才會有實質性的突破。只有界定好農村生態文明的內涵,進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才會著實有效,才會有目標可尋。農村生態文明指的是農民在進行實踐活動時,有意識地改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促進農村內部和農村自身發展取得的一系列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農村生態文明的物質成果主要是指改善與優化農業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所取得的物質成果;農村生態文明的精神成果主要指的是農村生態思想觀念的增強、農村生態文化的發展、農村精神面貌的提高等方面的內容,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達到農村生態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的雙豐收。

2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

2.1生態意識的欠缺

人們的生態意識直接指導和制約著其對周圍生態環境的行為活動,是操控人們對待生態環境行為的內在動因。農民生態意識的良好程度,決定了他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并直接作用于農村的生態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的生態意識有了較大提高,但是整體水平依然較低。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大趨勢下,農民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經濟利益的增長,忽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阻礙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農村長期以來粗放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教育水平有限,致使農民只看到眼前的發展,而忽視長遠的發展。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農村教育的不完善,生態文明思想宣傳的力度不夠,而農民了解生態文明相關知識的途徑又少,沒有形成對農民進行全面生態文明教育的思想體系。

2.2基礎設施的薄弱

在我國的農村,由于地域和經濟發展的局限,資金流動相對緩慢,政府部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投入不夠,相關的基礎設施無法順利實施,后勤保障工作無法順利開展。而現代農村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傳統的生態環境可承受的廢棄物逐漸被塑料、電子產品、農藥化肥等取代。這些新的廢棄物需要相應的基礎設施來處理。但是,我國農村地區并沒有解決好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改變后帶來的生態問題,大多數農村地區并沒有建立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相應的生態文明基礎設施,農村地區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夠適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2.3環保體制的缺失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相應的制度保障,現階段農村生態文明制度依然不夠完善,其中一個重要表現是農村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要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法律方面的保障措施必不可少。而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起步較晚,基礎相對薄弱,符合農村生態現狀的生態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夠健全,基層政府為追求經濟增長,同時又受政績利益的誘惑,促使政府官員滋生了超越法律效力之外的官本位思想,導致現行的環境法律法規的正當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政府與農村居民之間權責不明確,對行政主體的問責持輕視的態度,而重視追究企業和個人的生態環境責任,這種雙重標準,導致在解決農村文明建設問題上政府威信衰減,相應的生態文明建設措施得不到貫徹落實。法律規范不具體,法律責任不明確成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障礙。

3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對策

3.1加強農村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

農民生態意識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生態道德意識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礎,要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中增強農民對于自然的道德責任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現代化傳播媒介宣傳普及生態知識,向農民進行多形式、多方位、多層面宣傳生態文明知識,從經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來幫助農民群眾樹立正確、全面的生態道德意識,合理有序地促進生態文明在農村的發展。要重視農村教育資源的作用,利用學校影響力,培養高素質的新時代農民。加強農村社區的宣傳力度,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生態文明的思想傳播到各個農村。學校教育和社區宣傳教育相互影響,讓生態文明知識普及到每個農民家庭,使農民清楚認識到自己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責任和義務,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培養自覺的生態意識,為農村生態文明的發展提供助力。

3.2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國家需要適度增加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財政撥款中的比重,對農村財政撥款實行優先政策,確保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投入。對于生態問題比較嚴重的農村以及較偏遠易忽視的農村多給與其經濟上的扶持幫助。當地的政府應該重視起來,每個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是不可割裂的存在。在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應該優先解決當地生態文明建設中人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在一些有獨特資源的城市,可以大力開發當地的生態旅游產業,政府投入資金建設基礎設施和風景區,拉動當地生態經濟的發展,實現生態資源和經濟兩者的雙贏。

3.3加快農村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篇(3)

關鍵詞:系統工程;生態化改造;環境友好型社會;可持續發展

20世紀下半葉以來,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促使人們思考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向,生態文明成為學界和政界都非常關注的問題。黨的十七大從戰略高度確立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從此學界再度掀起生態文明研究熱潮,這里就近期的進展做一介紹。

一、對生態文明概念的不同解說思路

生態文明在我國的研究已經將近30年的時間,但對于生態文明的定義仍然沒有取得一致意見。目前主要有三種解說思路:

第一,以文明的涵義理解生態文明。認為“文明”一詞的含義一般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化層面的含義,指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的文化狀態,通常以文字的出現為標志;二是道德層面的含義,指人們具有的良好行為習慣或道德素質。“生態文明”中的“生態”應該是“生態學”的簡稱,“文明”則應該屬于上述“文明”的第二個含義,也即道德層面的含義,而非“文化”。也就是說“生態文明”應該指的是遵循生態學規律,符合生態學原理的道德行為,也就是十七大報告中所說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所要求的一種新的行為模式。

第二,從生態文明的本質屬性角度認識生態文明。認為生態文明是指人及其社會通過生態化的生產方式,在處理人(社會)與自然關系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與人(社會)關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積極成果。在這里,生態化的社會實踐方式的形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基礎,人(社會)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關系是生態文明的基本關系,在此基礎上所取得的積極生態環境成果是其本質,而生態化的觀念以及所創造的良好資源環境條件等精神、物質和制度的成果則是其具體表現。

第三,從可持續發展看待生態文明。認為生態文明是建筑在知識、教育和科技發達基礎上的文明,是人類在環境問題的困擾中,為了可持續發展而進行的理性選擇。它以自然界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強調了人類社會必須在生態基礎上與自然界相互作用、共同發展,人類社會才能夠持續發展。生態文明以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為核心觀念,其本質在于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生態文明不再是單純的經濟發展系統,而是一個經濟、社會和自然三者和諧發展的整體系統。

二、關于生態文明特點的多維概括

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高級形態,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具有以下三個鮮明的特征:一是在價值觀念上,生態文明強調給自然以平等態度和人文關懷;二是在實踐途徑上,生態文明體現為自覺自律的生產生活方式;三是在社會關系上,生態文明推動社會走向和諧。另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是從社會生產方式變革的角度所提出的一個文明概念,反映了社會文明發展在生產方式上的進步和要求,它要求對工業化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的改造,形成生態化的生產方式,這是生態文明形成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生態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形式的本質特征。如果說以工業生產為核心的文明是工業文明,那么生態文明就是以生態產業(或產業生態化)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態。

在經濟發展模式上,以往的文明實行的是線性經濟,高強度開采、高強度消耗,高強度排放,是在浪費資源中求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而生態文明卻由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轉換,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以“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為特色,實行“全程控制”,把環境的治理貫穿于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因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合理開發和利用一切資源,從而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有學者提出生態文明整合性特征的新觀點,認為生態文明在人類發展自身,面對未來生成的過程,共時性地整合了多種文明的形態。從現實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人類已經結晶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文明形態,這多種文明結出了“人文化成”的累累碩果。生態文明的整合性特征就表現在,作為多種文明形態的整合性文明,在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一致的關系中,依據生態整體性的運行節律和方法,使多種文明形態形成辯證的統一體,并從中合理而有效地發揮各種文明形態的職能,保證人類這個生命有機體的文明能夠在與自然建立和諧自由的生態關系的條件下合理演進。

三、走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發展道路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和建設生態文明,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文明發展之路,學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

第一,生態文明建設要體現“發展是第一要義”的思想。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第二,生態文明建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終極目標就是為了充分實現人類自身全面、持久、健康的發展,為了維護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

第三,生態文明建設要體現環境友好與社會和諧的理念。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體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又要體現社會的和諧,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實現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第四,生態文明建設要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

(二)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路徑

一些學者建議,以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突破口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把可持續發展理念付諸實踐,就是要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制度支撐,因而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健全完善資源開發、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制度是基礎性的;必須維護法律的權威,做到依法行事;必須規劃先行,在實施禁止開發、保護性開發的區域,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在推行科學決策的同時,必須建立各級政府官員重大環境事故問責制;必須把轉變現有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實施重點,摸索出適合我國現階段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節能減排措施,實現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必須加大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維護環境執法的權威,改變環境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建立環保產業的金融財稅優惠政策,推進環保科技的自主創新等。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根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但這難以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必須是政府引導、激勵和公眾廣泛參與、監督。要切實轉變觀念,建立以人為本、生態先行的運行機制,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到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人們的交往領域。另有不少論者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鍵在于人類價值取向需要發生深刻轉換。人類需要重新審視自然的價值,承認自然內在價值的存在并重視它,審慎地把它轉化為工具價值。生態文明認為自然界不僅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外在“工具性價值”,而且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內在“生態價值”。我們對自然價值的認識應體現出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人的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局部價值與整體價值的統一、當代價值與后代價值的統一,這是生態文明不同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時代的自然價值觀而應體現出的新的價值取向。

總之,生態文明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人們摒棄工業文明的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開拓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開拓新的價值理想和社會運行機制,從觀念到行為,從表層到深層,從局部到整體,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完成一次徹的轉向。

參考文獻:

1、李校利.先進生產理論研究豐富和創新了生產力原理[J].蘭州學刊,2008(2).

2、李黎明.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理論和實踐問題述要[J].改革與戰略,2007(2).

3、王孔雀.關于文化生產力概念、特征和現實道路簡述[J].生產力研究,2010(2).

4、袁霞.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生態文明建設[J].生態經濟,2008(6).

5、王孔雀.走中國式的跨越發展道路[J].前沿,2007(3).

6、李黎明.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是中國的必然選擇[J].生態經濟,2010(1).

7、王孔雀.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新形態[J].生態經濟,2010(2).

8、劉小英.文明形態的演化與生態文明的前景[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9、毛世英,劉艷菊.全面理解生態文明與三大文明之間的關系[J].社會主義研究,2008(4).

10、趙建軍.生態文明的內涵與價值選擇[J].理論視野,2007(12).

篇(4)

一、背景鏈接

生態文明是價值觀的革命,是黨對執政規律認識的升華。與長期以來所提倡的環境保護、污染防治、清潔生產等概念相比,生態文明具有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不能將生態文明建設簡單化。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體現著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以人為本的現代思維,是人類對自己行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

二、治理生態問題的措施

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既著眼當前,又考慮未來,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一,建設生態文明,前提和關鍵是如何發展。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只有發展,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選擇有利于生態安全的經濟發展方式,建設有利于生態安全的產業結構,建立有利于生態安全的制度體系,逐步形成促進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的良性運轉機制,使經濟社會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對后代人的需求不構成危害,最終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

第二,建設生態文明,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文明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環境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成果的總和,其本質特征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既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理念和根本目標,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評價標準。

第三,建設生態文明,目標是不斷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堅持以人為本,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落實到改善人民生活上,堅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

篇(5)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十報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總括性闡述,也是歷屆黨代會中首次專章論述生態文明,并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

從“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萬丈豪情,到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發展低碳、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再到如今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美麗中國”構想,我們看到的是政府對自然的尊重和對先輩天地人合一理念的敬畏。

而對于這一構想的實現,政府的執政視野早開始有所向背。過去10年間,從巴厘島到哥本哈根、德班,歷屆氣候大會上,中國帶頭許下并切實履行綠色發展的莊嚴承諾:從“十一五”首次設立約束性指標到清理整頓鋼鐵等高耗能行業,從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態工程到出臺節能減排計劃,從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態補償機制穩步推進,中國正逐漸告別“黑色發展”,走上“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的綠色發展之路。

生態產品的全新定義

“生態產品”的概念同樣出自十報告,無論關于生態還是產品,這都是一種新的、更高形式的表述。

改革開放后30多年是國家發展的高速期,提供物質產品及文化產品的生產能力都得到大幅提高。但我們對產品的定義,卻一直停留在生產角度,提供生態產品的意識和能力則贏弱得多。以砍樹的行為為例,砍樹及后續的加工勞動使樹變成產品進入市場,但樹被砍后造成的清新空氣等生態功能的損失,卻沒有相應產品進行補償。

篇(6)

關鍵詞:林業管護站;生態文明建設;改革

1.林業管護站工作職責

(1)向群眾普及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林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和相關的政策。(2)協助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發展相關部門制定年度或者一定時間段的工作計劃,指導地方或者個人開展相關的林業生產。(3)協助有關測量部門進行林業資源的測量,定期驗收林業發展情況,將收集到的相關信息及時歸檔處理。(4)負責配合做好林木采伐的伐區調查設計,監督伐區作業和伐區驗收工作;(5)做好相關的防護工作,例如:防治火災或者季節性的蟲害;(6)依法保護管理林地、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7)處理林業資源歸屬權的問題,追究損害林業資源、迫害生態文明現象的行為,必要時再處以適當的處罰。(8)組織建設科學合理的林業管理保護隊伍,保障生態文明的建設。(9)向當地林業經營者或者相關部門普及最新的林業技術,推動林業的快速發展,加快我國目前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同時還要做好相應的和林業相關的配套。(10)負責本轄區內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和管理,做好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的發放和護林員的管理工作;(11)負責轄區內木材加工企業用材管理;(12)做好林權登記發證和指導、協調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等各項工作任務。

2.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黨的十提出了加大林業管護站的概念,并要加大林業保護站的建設,推進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確定了未來一段時間內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這是基于中國國情最為正確的選擇,適應社會的發展,發展法治戰略決策是國家不斷發展的觀念。它體現了黨對21世紀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科學判斷和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森林被譽為大自然的總調節器,維持著全球的生態平衡。林業促進產品的再利用和剩余物的再循環,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價值觀,堅持“人的自然和自然的人”世界觀,注重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統一的經濟觀,在傳播生態文明觀念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我國之所以要加快林業的建設是因為森林能夠提高生物多樣性等經濟、生態、社會、文化效能聚于一體,它是非常獨特和不可替代的。因此,林業是生態文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說明了其在生態文明系統中的地位是獨特的和不可替代的。

3.加林業管護站建設的建議

(1)國家有關林業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林業發展規劃、林業任務,最終還是要通過林業管護站人員向群眾進行有效的宣傳。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林業管護站在政府相關部門和林業經營者和群眾之間起到了連接和協調的作用,為維護各方的權益起到了很好的保障。

(2)一要加強相關的建設和管理隊伍的建設,完善現有的管理制度;二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員待遇;三要加大業務培訓力度,加強基層林業管護站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的服務能力和業務水平。這樣,基層林業管護站才能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其應有的基石作用。

(3)加強機構建設。科學設置林業管護站,根據當地林業和生態建設任務要求,在任務繁重、生態重要和脆弱地區以鄉鎮為單元設置林業管護站,其它地區可設置跨鄉鎮的區域林業管護站,實現林業管護站在鄉鎮的全覆蓋,確保林業管護站機構建設與林業和生態建設任務以及鄉鎮機構改革要求相協調。按照專業、精干、效能的原則以及轄區面積、森林面積蓄積、服務對象數量等因素,合理核定人員編制。

篇(7)

礦區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在礦山開發建設過程中,土地資源破壞的情況具有普遍性與廣泛性,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保護礦區生態是關系到礦區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全局的系統工程。深入分析礦區土地資源利用的規模、結構,剖析土地開發與破壞的規律,以提升管理部門對土地資源的重視程度。隨著礦區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礦區正面臨著嚴峻的土地占用和被破壞面積過大的現實情況。礦區生態文明評價將指導管理決策者完善礦山土地利用相關政策措施,以促進激勵礦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同時達到礦區土地資源的節約與集約利用。

礦區生產生活減排礦區生產生活的污染排放是造成礦區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減少礦區污染物排放,開展綠色生產生活是轉變礦區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生活質量必然要求。礦區生態文明評價,將重點考核礦區生產、生活排放物的數量、規模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同時指引礦區管理部門完善減排規劃、加強執法力度、提升監管措施,為礦區生態文明建設做出必要貢獻的同時,實現礦區生產生活的節能減排。

礦區生態文明考評體系

20世紀90年代初,資源環境問題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凸顯,國內外研究學者加強了針對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考評體系的研究,一系列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與應用,為當前礦區生態文明建設考評體系的研究提供了經驗與借鑒。就現有的研究來看,國內學者關于礦區生態文明評價體系的設計與研究主要集中于礦區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礦區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礦區資源環境承載力指標體系、礦區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礦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等方面,我們可以根據評價對象自身的差異性,綜合礦區實際情況,構建礦區生態文明考評體系。

1.指標選取的原則

本文通過Delphi法進行指標的篩選,在參評因子的選取過程中,要遵循礦區生態文明發展的要求,必須考慮礦區自身的特點。為了科學客觀全面的評價礦區生態文明程度,在研究與確定評價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原則:①科學性原則。指標的選取、指標權重的確定、數據的來源與計算都須擁有科學理論作支撐。應對礦區的復雜運行過程及系統的相互關系做出準確全面的描述與分析,綜合考慮資源、環境、生態、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使設計的評價指標體系既滿足礦區生態文明的全面性與相關性要求,又可以避免指標重疊現象的出現。②動態性原則。礦區生態文明是目標,同樣是一個建設過程。因此,考評指標體系應具有動態性,以反映礦區生態文明發展趨勢與發展程度現狀特征。③可行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避免過于龐大繁瑣,同時還應考慮指標獲取的可行性與數據量化的難易程度,應優先考慮現有的統計資料及相關礦區建設規范標準,盡可能選擇能夠反映礦區生態文明發展狀況的綜合性指標和具有較強代表性的指標。④引導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其目的在于引導礦區走向生態文明的發展狀態,因此,指標應體現與礦區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目標相一致的政策引導性,從而引導礦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未來發展方向。考評指標體系的概念性模型如下:De=f(u1,u2,u3,u4,u5)其中,De(Degre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ofMineralRegion)表示礦區生態文明程度;u1為資源利用子系統;u2為環境保護子系統;u3為生態經濟子系統;u4為社會發展子系統;u5為綠色保障子系統。

2.礦區生態文明考評指標體系

根據生態文明的內涵與本質特征,結合我國礦區資源環境現狀,借鑒國內外現有的研究成果和各礦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經驗,本文采用文獻礦區生態文明考評指標使用頻率統計分析,并在專家意見咨詢的基礎上,構建了礦區生態文明考評指標體系(見表1)。考評指標體系將礦區生態文明考評體系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為總體層(評價對象),反應礦區生態文明程度;第二層為系統層由資源利用子系統、環境保護子系統、生態經濟子系統、社會發展子系統、綠色發展子系統五個方面構成;第三層為目標層,表示子系統的運行效果;第四層為指標層,根據礦區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將子系統劃分為評價要素,形成單項指標體系。

3礦區生態文明發展程度模糊綜合評價

礦區生態文明發展程度的評價具有模糊性,因礦區生態文明的發展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制約與影響,在復雜的影響因素中,某些因素并不能夠用一個分數對其進行評價。此外,生態文明的發展程度低級劃分標準通常難以界定,分類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特征,同時各項因素的指標也具有不同的屬性及重要程度。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離不開專家的經驗以及適當的數學方法。因此,文章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生態文明發展程度進行綜合考評。

4.礦區生態文明發展協調程度評價

礦區生態文明發展協調程度是描述系統之間或系統要素之間在生態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和諧一致程度,是系統各要素與子系統的協調狀況。礦區生態文明發展程度評價,可通過協同論及協調調度模型進行實現。

礦區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建議

1.以生態文明觀指導礦區可持續發展

礦區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觀念的轉變隨時軟性約束,但是礦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前提。在礦區生產生活過程中,必須全面樹立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觀念,文化育人、將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點內容緊抓不放,將生態文明觀念普及落實到每個礦企、每個家庭,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緊迫感,增強人與生態和諧共處的意識。

2.推進礦區生態修復、污染防治等技術點創新

鞏固擴大礦區生態修復和污染防治的現有成果,加大投資力度,加強科學研究創新,完善地質、氣候、水文、土壤、作物屬性適應性的研究。將礦區復墾、生態修復與循環經濟相結合,使礦區恢復和經濟開發、旅游開發、文化建設相結合,使礦區服務功能多樣性。

3.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yp|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天堂在/线中文在线| 校花高潮抽搐冒白浆视频 | 欧洲熟妇乱xxxxx大屁股7| 小13箩利洗澡无码免费视频| 日本aⅴ大伊香蕉精品视频| 丁香花电视剧在线看免费| 岛国aaaa级午夜福利片|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av永久精品无码桃色| 国产喷水1区2区3区咪咪爱av| 男女性爽大片视频免费看| av无码免费看| 北条麻妃在线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免费ā片在线观看| 被陌生人带去卫生间啪到腿软| 无码人妻精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黄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区|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蜜芽五月 | 忍不住的亲子中文字幕| 久久毛片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18| 欧美最猛性xxxxx免费|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 日韩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乱码午夜-极国产极内射| 男人的天堂aⅴ在线|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dvd|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mba下载|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