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6:51: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研究性學習方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加強學法的指導
學生剛開始對研究性學習這一學習方式缺乏經驗,其主體性還有待加強,需要教師有意識地進行學法指導,可以先以課本內容作為研究起點。高中物理課本中有大量的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都可以作為課題來開展研究性學習。下面以“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為例。為使學生盡快進入研究的狀態,從教學實際出發,把“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分成三個小專題:
1.如何形象地表示磁場的磁感線分布
課前要求學生各自找出方法來形象地表示磁場的磁感線分布。課堂交流時,有的學生像課本一樣在黑板或本子上畫出圖示,有的用撒在磁鐵周圍鐵屑的分布來展示,還有的學生從網上下載一些Powerpoint圖片來展示。
2.怎樣改變穿過線圈的磁通量
利用課堂所提供的器材,要求學生自己設計方案進行實驗探究。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活躍。還可以給學生靈敏電流表,要求他們組成電路觀察。由此學生深刻領悟到:磁通量變化與否與有無感應電流直接有關,從而得出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
3.產生感應電流的方法
學生積極思考,有的用“導體棒和磁鐵相對運動”的方法,有的用“改變磁場強弱和方向”的方法,有的用“改變線圈面積、匝數”的方法。學生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時,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也就變得自然了。
二、加強教師的調控
研究性學習雖然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活動為基礎,但從當前研究性學習的實踐開展和理論研究來看,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視了一個重要的群體——教師,忽視了從教師“教”的角度去探索研究性學習。為了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實效性,就必須從教師“教”的角度去探討研究性學習。教師的有效指導是研究性學習實施的基本條件。此外,教師還要創設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課題,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對某一物理規律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學生必須先設計實驗去觀察所要研究的問題的有關各種物理現象,再運用抽象思維和科學歸納的方法獲得能反映事物本質的共性。這樣的學習對于學生而言難度很大,需要教師精心指導。如在“楞次定律”的研究性實驗中,筆者構建了“研究感應電流方向的規律”這一課題,同時給學生設計了三個有梯度的問題:
(1)各種電磁感應現象中,電流表指針的偏轉方向有何特點?
(2)怎樣從電流表指針偏轉方向去求出感應電流的方向,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
(3)既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與磁通量的變化相對應,那么感應電流方向又會與磁通量的變化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為了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10個組進行實驗研究。有了具體操作目標,學生很快進入角色,有的小組直接參照課本給出的方法,有的設計出了如下實驗:
■
學生在實驗中通過多種方式獲得感應電流時,如何把各種現象中的共性歸納出來并上升到理論?受到啟發,學生編制了表格1,但是得出結論:無法找到原磁場方向與感應電流方向的關系。
表1
■
于是教師提示——找兩者磁場方向間的關系。受到啟發,學生通過實驗研究,又列出如下表2。
表2
■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學習方法;高中語文
理解、欣賞、研討、分析、評價這五種語文學習中的重要能力是研究性學習所培養的重要方向。高中語文的研究性學習主要追求的是語文素養,而不僅僅是語文知識。對于高中的學生來說,語文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以及知識的積累均已有一定的基底,因此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研究能力是一個重要的目標。
一、研究性學習方法
1.教學觀念的轉變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往往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卻忽略了學生對問題的發現、分析以及解決的能力。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語文研究性學習不應該以局限的眼光。傳統的接受式學習不利于學生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并且經常出現時間不夠用的狀況。而研究性學習不僅可以改進這些弊端,而且能夠提高學生和教師的語文水平。
2.教材的改進
語文教材不應僅僅局限于課本的內容,還應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厚積薄發,大量的閱讀有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教材方面,學校可以對書本上的內容進行整合,將同一作者的課文放在一起,鼓勵學生閱讀,讓學生發現問題,并鼓勵其進行探索,培養他們科學的學習態度。
3.改革測試方法
傳統的考試方法往往是發給學生一份語文試卷,很多測試還是學生的應試能力。學校可以適當改進測試方法,例如,可以將語文分數分為開卷和閉卷,開卷主要對學生進行綜合測評。例如寫作,文言文的閱讀。研究性學習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注重研究性學習的過程
研究性學習應該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生在此過程培養的學習態度以及積累的語文能力,而不應僅僅重視結論,陷入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中。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可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斷培養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在此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創造能力都會得到發展。
三、與信息技術的結合
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能夠找到方向感,而信息技術能夠幫助學生學會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因此研究性學習應該能夠與信息技術教育相互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基本的服務,例如建立相關信息的資料庫。
研究性學習會給高中語文的學習,帶來挑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素養,研究性學習也會以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讓人們接受。
參考文獻:
[1]鄭炳欣.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神州:下旬刊,2012(2):148-149.
【關鍵詞】信息技術 校本課程 研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2-0152-01
一、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
高中的信息技術的培養目標大體分為“信息獲取”,“信息加工與表達”,“信息資源管理”,“信息技術與社會”四個主題組成。通過學習,學生應該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夠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信息技術交流思想,開展合作,解決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明確社會成員應承擔的責任,形成與信息化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的素養,具體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并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后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并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4.信息創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想的思維活動,找出相關性、規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創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6.協作意識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夠通過互聯網等平臺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圍,面向世界,開闊視野,并能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與他人的聯系、協作。
二、研究性學習在校本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性學習的課堂中是學生處于主題地位,決定“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教師在研究性學習的課堂中扮演著“導游”領路者的身份,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起到輔助的教學作用,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個性發展。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必備的幾個條件
1.硬件環境
學校的機房的硬件設備和網絡環境是保障學生查閱資料的前提保障,學校的圖書館的圖書配備也是學生查閱資料的重要來源,這些是研究性學習硬件環境的前提保障。
2.師資的配備
現在的教師,不在是傳統教育下的專一型教師,而是需要復合型的教師,需要教師廣闊的知識面,需要充分地調動教師的參與性,激發教師的潛在的能力,使教師從傳統的教學型向研究性轉變,適應新課程教學的需求,在研究性學習中指導學生選題的方向和研究方向,并指導學生對研究做出正確的評價。
3.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設計
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與傳統的教學課程是不同的,它需要建立在課堂課程的基礎上,以各個學科的知識為基礎,擴展到各個學科,但是要重在實踐性的學習與調查,因此課程的開設要緊密聯系現實,反映現實,需要建立一種以各科教學為基礎,以專題研究課程為核心的研究性學習課程體系,這樣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學習與實踐的關系。
4.研究性學習的開設要具有學校的特色
每個學校的情況是各有不同,研究性學習的開設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開設具有學校特色的研究性活動,也是學校校本課程得到真正發揮的一個重要體現。
四、發揮信息技術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
1.信息技術是一門工具
網絡現在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互聯網的最根本的作用是資源共享,研究性學習的硬件前提是網絡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研究的內容搜索信息,而信息技術課程本身是使學生掌握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而研究性學習正式要求學生正確的把握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靈活的運用信息技術搜索信息,處理信息,使信息技術自然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工具,這樣信息技術的課程變成為學生所掌握的一項基本的技能。
2.學生在研究中建立協作關系
信息技術就是提供了一種交流的平臺,同時,在研究性學習的構成當中對資料的處理也是需要信息技術的知識和軟件進行整理和編輯。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步形成團隊的意識,合作的精神,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品格。
3.網絡環境使學生得到個性的培養
信息技術是網絡發展下應運產生,它的產生,網絡可以讓每一個學生了解他們所要了解的知識,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學生的自主參與與學習,這樣每個人對研究的內容所學的知識是不同的,這在傳統的教學課堂當中集體授課的方式下是實現不了的,只有在信息技術課堂網絡環境下,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是個性發展的平臺,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網絡上信息進行分析,可以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進行指導,進而學生的個性方向在學習中不斷地得到發展。
4.網絡信息技術促進研究性學習
一、“淺探究”:無關核心與探索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它具有靈活性、開放性的特點。但在教學實踐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對選題泛泛而談;或是探究過程流于形式,或是輕過程,重結果,沒有深入課題的核心。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
1.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選題往往大而不當,無法做深入的探究
筆者近年在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實施中發現:類似《中美飲食文化對比研究》《林則徐的一生》《蘇軾研究》《孟子思想》……這些大的選題比比皆是。也許它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但選題涵蓋的范圍實在太大了,以高中生的學力和精力,都是難以較深入地探究的,當然在探究過程中,就難免蜻蜓點水了。
2.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究活動常常重結果,輕過程
近年,筆者參加學校組織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結題論文答辯時發現:說東坡詞風的,卻不熟悉東坡的詞作;說《圍城》的,卻沒有讀過作品;說張愛玲的,也沒有讀過她的代表作……會后與學生交流,他們大多坦言:結題論文大部分是從網絡上照搬別人的結論,往往是為了“交差”,提前一兩天“復制”“粘貼”的,有的只為了應付,甚至自己的結題論文寫的是什么,都沒有細看。可見,這樣的探究,是速成,是沒有過程的,更談不上體驗。
3.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活動實施,常流于形式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實施常常會采用實地調查與走訪的方式來進行。但筆者發現,在這一活動的實施過程中,部分學生并沒有從課題研究的目的出發,做出調查與走訪的計劃,并予以實施,而是簡單地以到實地拍照來代替調查與訪問,從而使探究流于形式。例如:學生選題《建立鼓山摩崖石刻的文化檔案》,這是個很有價值的選題,但遺憾的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并沒有真正深入地了解鼓山摩崖石刻的內容,及其背后所隱藏的文化內涵,而是簡單地到鼓山幾處摩崖石刻風景點拍拍照,以體現“XX到此一游”,這樣的探究,怎一個“淺”字了得?
二、過程體驗: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靈魂
“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1 ]是國家對研究性學習提出的目標之一。“研究”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不可能要求所有學生的研究成果都達到發明、創新的標準,也不是要每個學生都成為發明家、學者。事實上,絕大多數學生的研究成果都顯得非常稚嫩,有的只是重復已有的結論,個別的甚至連結果都沒有,但這并不要緊,只要學生經歷了科學研究的過程,獲得了親身體驗,增強了探究和創新意識,培養了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這就達到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由此可見,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一門重參與、重體驗的課程。學校在這門課程的實施中,大多采用“集中指導”與“分組活動”的模式來進行。有限的幾次集中指導,大多是:期初的選題,期中的中期匯報,期末的結題匯報。又由于高中研究性學習是以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課程,它與傳統的班級授課制有很大的不同:空間上,它不局限于課堂;時間上,不局限于一節課的45分鐘。因此,教師往往弱化其在這一過程中的組織者與建議者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對課程實施過程的管理,導致學生在這一課程實踐中也輕過程,重結果。另外,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其學習已“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2 ],所以教師的角色具有一定的內隱性,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一些現象:部分探究欲望弱、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學生,常常不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而只是在學期末要上交學習成果時,通過網絡或是其他渠道,簡單摘抄一些文章片斷,湊成一份所謂的“成果”應付了事。在這個過程里,學生并沒有真正地參與研究,也沒有形成自己的認識與體驗,有的甚至連探究的對象是什么,都沒有弄明白。因此,這種淺探究,并沒有實現國家開設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3 ]的終極目標。
三、出路:回歸過程管理,追求探究的有效性
1.教師指導,貫穿探究全過程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過程管理要貫穿問題情境、實踐體驗和表達交流三個階段。首先,在問題情境階段,教師應該在學生選題方面充當引路人。包括:介紹研究價值,擬訂研究方向,劃定研究范圍等。試想:如果教師在選題時能從生情與學情出發,給學生適當的指導,學生還能做《中美飲食文化對比研究》等這類大而無當的選題研究嗎?其次,在實踐體驗階段,教師應該做為組織者、合作者,參與到探究之中,與學生一起共同擬定調查報告、制定走訪計劃,建議并督促學生寫好研究日志,整理好研究性學習“資料包”,注重過程的積累。這樣,學生的調查研究還能僅是“到此一游”的匆匆而過嗎?最后,在表達交流階段,教師要充當一位合格的建議者,對學生的探究成果進行認真的審閱,反復推敲,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因此,在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管理中,教師要當一位名副其實的管理者,而絕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旁觀者。
2.選題指導,從熟悉到陌生的牽引
在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實踐中,筆者通過調查發現:90%以上的學生普遍認為選題很難。主要表現為:研究方向迷茫,沒有思路與頭緒。為此,在課程實施中,我常常引導學生關注已學知識,從已有語文知識儲備開始,拋出課外探究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明確選題方向。例如:高中學生都很熟悉林則徐的詩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也對林則徐有一定了解。于是,我由此引導學生思考:林則徐與福州有什么聯系呢?你是如何理解林則徐的詩作中的愛國精神?你對他作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認識有多少?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探尋研究的方向,從而定下研究課題。有的學生定下了《林則徐在福州》的選題,有的選擇了《我所認識的“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還有學生竟然發現了林則徐的詩作常被題寫在福州風景名勝點,于是有了《福州名勝楹聯與林則徐》。這樣,由熟悉的語文知識儲備發端,把學生引向探究的更深處,既打開了學生的探究視野,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此外,我還常常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熟悉的文化現象,尋找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選題方向。例如:鼓山是福州的城市名片之一,鼓山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你了解的有多少呢?榕樹是福州的市樹,榕樹精神與福州精神有哪些聯系呢?學生通過啟發引導,思考探究,定下了不少研究課題,較為優秀的有:《走近鼓山摩崖石刻了解我身邊的歷史》《鼓山摩崖石刻手繪檔案》《從福州榕樹崇拜看福州精神》……從身邊熟悉的文化現象出發,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探究,這種做法既“有利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欲望” [5 ],又提高了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還培養了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高尚情操和社會責任感。
3.探究過程,嘗試探究小組社團化管理
與傳統語文課相比,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由靜態變成了動態。如何才能保證探究的有效性呢?近年來,筆者嘗試研究性學習小組社團化管理,開展探究活動。
例如:文社,是學校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把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與校園文社活動結合,以學校的讀書節、科藝節、社會實踐活動、社區服務等為契機,嘗試通過社團管理的模式開展探究活動,提高活動的實效性。這幾年,筆者把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小組,組成我校“鼓韻”文社成員,帶領他們探訪福建博物院、福州市博物館、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等,觸摸歷史的脈搏,感悟時代的變遷,從而做好調查訪問、資料收集。這種社團化管理,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激發學生的探究樂趣,而且加強了過程管理,提高了探究活動的質量,保證了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4.成果答辯會,完善過程評價與多元評價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不強調結論的深度與精確,更注重過程的體驗與真實。筆者從幾年的課程實踐中發現:成果答辯會,是當前中學生較受歡迎的一種成果展示方式。因此,我每年會舉辦“我探究,我快樂”為主題的成果答辯會。在答辯中,評委不設“標準答案”,而是鼓勵學生自圓其說,言之成理。通過答辯,了解學生探究過程的參與程度。例如:針對《福州名勝楹聯與林則徐》這一研學課題,我會讓學生分享一個福州某個公園楹聯與林則徐的故事。對《走近鼓山摩崖石刻了解我身邊的歷史》這個研學課題,我會讓學生展示歷次考察鼓山摩崖石刻的研究日志,了解其探究過程。因此在答辯中,我沒有囿于結論的正確與否,做出“終結性評定”,而是結合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對自己的評價,以及同伴的評價來做出一個科學的評定。也許他們沒有得到一個驚天動地的發現,也沒有寫出邏輯嚴密的論文,但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他們與老師和同伴一起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這就是本次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成果,這也是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價值所在。
總之,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其更大的意義在于喚醒學生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獲得“科學家”般的探究體驗,得到科學精神的培養,為其今后的科學探究,甚至是一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教師角色;轉變
一、研究性學習的內涵
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從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自我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強調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課程,是指列入《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試驗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稿)》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一部分,同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并列的“研究性學習”。
從研究性學習的概念可以看出,研究性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第一,研究性學習具有實踐性的特點。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可以面向自然、社會、人文等自己關注的領域自主的選擇課題。第二,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研究性學習跨越了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要求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學生處在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第三,研究性學習具有自主性的特點。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在教師的啟發下,通過自己主動地思考,發現問題,自主選擇獲取知識。
二、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他的特點決定教師在教學中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師將同時成為學習者、參與者、協作者、促進者。
1.教師成為學習者
原有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在學生眼里,教師是權威,甚至認為教師的知識都是正確的。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的知識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教師僅僅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可能解決不了學生的問題。教師開始認識到自己知識的局限性,不得不繼續學習,完善自我。而且,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還要不斷的學習研究性學習的流程、內容,重新學習許多新知識。
2.教師成為參與者
研究性學習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之一,教師有責任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工作;許多教師本身也有強烈的進取意識,主動要求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在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時,由于學生的不成熟,他們對于學習目標和過程的認識是有限的,他們還不能從系統的角度去考慮和組織學習的全過程及具體的環節,因此教師的參與是必須的。教師積極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減少阻礙。
3.教師成為協作者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性較強的學習方式,這一特點決定了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協作者。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主的選擇研究課題,當學生在研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幫忙協助解決。學生在研究中遇到不懂的各種方法,或者學生在研究中需要器材設備,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切有利于研究的服務。
4.教師成為促進者
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促進者,是指教師促進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接受和理解。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很多狀況,這些狀況可能會使學生措手不及,導致學生覺得這種學習方式十分麻煩,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時,教師需要扮演促進者的角色。正確的引導學生,不斷鼓勵學生,讓學生有信心繼續研究下去。
三、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角色轉變的途徑
1.教師要使研究性學習深入學生心中
教師要使學生對研究性學習有正確的認識。讓學生知道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舉例向學生證明,在研究性學習中,不僅能夠學習到知識,而且能夠獲得許多樂趣。同時,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經常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困難,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喜歡這種學習方式并且愿意用這種學習方式獲取知識。
2.教師要經常學習、走向社會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實踐性的學習,而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作為參與者、協作者、促進者,教師自身需要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實踐經驗。首先,教師不僅要了解本學科的知識,而且還要向其他任課教師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真正成為學生的協作者。其次,教師還要經常參加社會實踐,走向社會,了解學生要研究的課題。
3.教師要學會欣賞學生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如果想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協作者、促進者,必須學會欣賞自己的學生。首先,教師必須改變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態,要看到學生的優點。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學生,看過程,輕結論;要多鼓勵學生,少批評學生。其次,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間,不要把自己的意見、結論強加給學生。最后,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成為學生的朋友。
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轉變自己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教育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才能實現:學生將知識綜合應用于實踐,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化學;研究性學習;教師素質
作為化學教師,除了要熟悉化學研究性學習的流程、內容外,還要重新學習很多新的知識,更要深刻地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研究性學習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我們當代教師又是一大挑戰,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 教師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 一直以來,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教師可以借助所擁有的知識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來完成教育教學工作,在學生面前是權威,居高臨下,學生只要跟著老師的腳步走就行。但在研究性學習中,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研究性學習所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都是比較前沿的或者現階段還處于未知領域,超出老師的專業領域,有的即便在專業范圍內,由于平時接觸較少,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新問題,教師幾乎沒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可言;同時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認識領域大為拓展,吸納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元,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主要起指導作用。
我在組織學生進行“人體組織元素”研究時,給定了三個大的方向進行研究: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污染元素。學生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查閱資料時,可以研究的方向又很多,比如具體的某種元素在人體組織中的分布、元素體現的生理功能、過多過少會引起的疾病、又該如何來補充調節、不同年齡階段或者人群對一些元素的需求量等等。這些不僅僅是化學領域可以獨立完成的課題,還涉及到生物、醫學、農業、計算機等領域。
正是由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習的內容大大超出了課堂教學、教材、教學參考資料的范圍,老師們對有些問題不能解答,這樣可能會導致師生關系發生微妙的變化。以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居高臨下的感覺,一切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是絕對的服從。但現在,教師應該放下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方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指導效果。因為,這時的教師不再是權威,教師的話不一定具有說服力,教師應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共同探討有關問題。的確,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和學生處于同一條起跑線上,師生之間的界限趨于淡化,教與學的互換日趨頻繁。誰先占有知識和學問,誰先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誰就首先獲得發言的主動權。教師失去了以往的優越感,他們和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學由“我說你聽”變為一起討論,一起商量。我們倡導了幾十年的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建立至此才有了基礎和可能。這就對教師構成了挑戰。
這種變化讓老師真正開始意識到自己在知識能力上的不足。很多老師談到,過去自己也比較注意學習,但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和高考的有關的內容,除此以外極少關心。而且,由于基礎教育段的課程內容相對比較穩定,一般任教五年以后,教師對教材、大綱已經比較熟悉,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自我學習方面的壓力就不會很大。但進入研究性學習以后,指導學生學習時的力不從心、無能為力,讓教師從內心意識到自己知識結構的單一、知識面的狹窄、對本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的漠視等問題,從而產生了繼續學習、完善自我的強烈愿望。我想,研究性學習開設過程中,教師因此獲得多少新知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發起教師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愿望,因為這是未來時代教師必須具有的品質和素養。
2. 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 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專業。作為化學教師,以前我們可以很輕松地獨立完成教學工作,可以基本上不和其他學科的教師有業務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學習中,圍繞課題研究,教師指導的內容包括計算機知識、科研方法、各種專業知識:結題報告寫作、數據處理等各方面的知識。因此,對教師而言,幾乎很難獨自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的指導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聯合起來對學生課題進行進行指導。這對教師來講,是一種工作方式的根本改變。我們必須與各個學科建立聯系,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它相關學科;從習慣于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合作完成對學生的指導工作。在教育學生學會合作的同時,教師首先自己學會合作。這是老師面臨的又一個挑戰。
由此可見,我們可以看到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挑戰是全方位的、深刻的。這種深刻性不亞于當年中國教育由古代走進近代,它是一種范式的根本轉換和極其痛苦的自我更新。一個只會把教科書的內容搬到學生頭腦中的教師顯然已經落伍。以研究性學習為開端,教師將從思想觀念、知識結構、工作方式和行為方式等方面挑戰自己、改變自己和完善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是教師提升自己素質的一個良好契機。
盡管如此,要讓師生真正走進研究性學習卻并不那么容易。在開展研究性學習中,要確定研究性學習課題成立研究小組搜集、分析資料制定研究計劃作出假設設計實驗以驗證假設實驗并記錄數據和現象(過程和體會)處理和分析數據并得出結論撰寫研究報告成果交流與評價。每個環節對于我們來說都是全新的,這需要我們化學教師重新進行學習,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識,才能應對這一新挑戰。
關鍵詞: 新建本科院校 研究性學習 能力培養
新建本科院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生力軍,每年招收了大量本科生,承擔了大眾化的人才培養任務。在解決高職院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層次不高問題的同時加大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力量,滿足了國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了國民整體素質[1]-[3]。新建本科院校立足當地,面向全省,服務區域經濟社會,以本科教育為主,輔以專科教育,在當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和產學研合作上有相當優勢。新建本科院校社會認知度不夠,使得生源質量偏低;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對其培養目標期望較高,形成一對矛盾體。因此,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產學研一體的應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大學本科生的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問題出發,運用各種科學方法尋求答案,是由接受性學習變為自主發現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4]。研究性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掌握,并應用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深理解,真正體會到知識對實際的指導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初步的、積極的科學研究態度。研究表明,開展研究性學習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均有較好效果。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
一、研究性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通過對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變革,以期幫助大學生樹立初步的、積極的科研態度,熟悉和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通過研究性學習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體會到知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研究性學習過程對學生的自主性要求較高,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研究,教師作為輔助,需要為學生提供較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較大的發揮空間。研究性學習的特點體現在學生的學習目的、內容、方式發生了轉變[5]-[6]。對于學習目的的轉變,研究性學習淡化了學科界限,通過對實踐問題的研究,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是一種綜合學習活動,其目的不僅是通過系統學科知識的教學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而且要求學生能夠綜合應用知識,在實際條件下,或是接近實踐條件時能夠發現問題,解釋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最終解決問題。研究性學習對學習內容的轉變體現在鼓勵學生開展多元化的學習,讓學生針對實際問題學習綜合知識,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內容、途徑和得到的結論均可以是開放性的。研究性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教師課堂教學模式向調查研究、實驗研究等多樣化的模式轉變。
2.研究性學習有助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研究性學習確立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讓受教育者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方式營造學習環境。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體現主體性和獨立性,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成為學習的主體。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老師課堂上少講、精講,多留問題,通過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的探討等方式尋求答案。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由傳統填鴨式和教導式教育轉向學生自主、師生對話、問題探究等方式的教學,整個過程都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探索活動,學生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而存在。研究性學習將學生需求、興趣放在首要位置,讓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權利,主動承擔實現學習目標的義務,真正意義上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研究性學習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研究性學習既能培養現代社會需求的高層次人才,又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傳統教學通過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總結性評價,對學生的綜合情況并不能客觀地反映;研究性學習中對學生的評價是全面的,評價貫穿于學習全過程,把學生個人在課題小組中發揮的作用、與組員合作的情況等內容均作為考評要點對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以正面評價為主,積極發掘學生的優點及時予以表揚;評價機制采取定量、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由老師給出最終評價結果。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任務不再是簡單地向學生傳授教材內容,而是多元化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授學科知識的同時,要重視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如對問題的分析和求解能力、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由此及彼的發散性思維能力等,尤其注意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使其健康成長。總之,研究性學習是大學生成長過程的重要契機,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
二、研究性學習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學習方式,但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老師的指導仍然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大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缺少老師的有效指導是其面臨的最大困境之一。同時,教師目前面臨一種新的挑戰,那就是如何組織大學生有效開展研究性學習,開創新的教學方式適應學生研究性學習需求。這對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素養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師教學觀念的改變。
在學校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是大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前提。研究性教學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扮演的角色由促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轉變為讓學生學會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主研究。大學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教師要多做引導性和輔工作,引導學生對原有結論進行質疑,對新理論進行探究和創新,打破教師和書本結論不被懷疑的權威性。在大學里,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體而變成了能夠充分發揮主動性的學習主體。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師將越來越少地給學生傳遞知識,更多的是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與學生一起尋求答案,互相交流,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老師作為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參與到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中。因此,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有利于促進研究性學習順利進行。
2.教師要學會合作的工作方式。
學習的過程是思想碰撞與交流的過程,學生需要與同學、老師相互交流,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與同行的交流,離不開與學生的交流。好的教學能夠產生新的智慧,促使學生和老師創造性地思維,產生新的思想。同樣,課堂上學生反饋的意見和出現的問題為教師提高教學能力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師日常教學是個人獨立進行的學習、思考和研究,而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并不能對所有學科知識都進行深入研究,只是對某一學科的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對于指導研究性學習的教師來說,涉及的研究課題并不一定是某一特定學科的知識,往往是多學科知識的融匯,即使是同一學科也并不一定是自己所熟悉的領域,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工作方式,學會合作,由對某一領域的精通發展到對各門學科的全面了解,進行跨學科的合作,集眾家所長分析問題,充分綜合科學、社會、人文知識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如何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如何適應研究性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方式,一些教師感覺力不從心、無從下手。這是因為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課堂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報紙、電視等獲得各式各樣的知識;有的老師由于在多年教學中憑靠經驗,沒有相應地提高自身能力,缺少課題研究經驗,反而可能與學生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對于非自己熟悉的領域,有的大學老師幾乎毫無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甚至還不如學生了解得多,因此,教師需要在同行之間、師生之間共同學習探討,轉變工作方式,由個體的獨立研究向同行、師生之間的合作研究轉變。
3.提高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
杰出的教學要求教師對學科知識和學科結構有深刻的理解,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知識的目的是使學生具備提出探究性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還應徹底了解教學活動。好的教師需要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發展進行深入了解,堅持不懈地鉆研業務,掌握最新發展動態和國內外發展趨勢。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師要隨時豐富課堂講授內容,其中不僅包含書本上的概念和原理,還需向學生介紹一些當今處于前沿地位的方法論和尚存爭議,還沒有解決的問題等。課堂上可以采取啟發式教學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誘導學生思考,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學內容可以是一些探索性的內容,多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創新能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研究分析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讓他們能夠自覺主動地投入到研究性學習中。
科研作為教育發展的內在動力,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對研究性教學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大學教師通過不斷拓寬、拓深自己的研究領域,深入進行科學研究,可以得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作為教學素材,確保教學內容始終處于學科前沿。教師在進行科研的同時可以帶動學生參與到科研中,讓學生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探究能力,樹立初步的、積極的科學研究態度,養成嚴謹的科學作風。可見,科研教學是一種研究性教學方式,體現了存異創新的精神,有助于培養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研究型教師更能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真正成為大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導師。
三、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
1.明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
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決定了高校研究性學習的方向,直接影響了高校研究性學習能否順利進行。研究性學習考察的是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獲得和應用,知識面更廣,更接近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其探索性、嘗試性和創造性。從研究課題的選擇到實驗方案的確定及研究成果的展示均是學生的一次次探索過程;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由于老師對其指導較少,因此學生的學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會有許多嘗試,會犯許多錯誤,正是這一次次錯誤讓學生吸取經驗教訓,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研究性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主,能較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獨立思考,突破各種限制,大膽假設,往往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高校開展研究性學習要積極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尊重科學,大膽突破,不斷超越自己,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產學研一體的應用型人才。
2.確立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開展研究性學習,要充分實現學生主體性的提升,充分體現學生在認識和實踐中的主體作用[7]-[8]。研究性學習不同于傳統教育模式,不能采取強制灌輸的方式教學,這樣學生只是機械地記憶和接受知識,學生無法做到再吸收和靈活運用知識[9]-[10]。研究性學習提倡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通過個體學習和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課題研究學習。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大學生可以充分展現主體性和獨立性,增強學習自信心,做真正的學習主體。在高校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大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提高學習主動性,逐漸提高獨立學習能力,能夠深入了解和掌握一些復雜的科學知識;通過網絡、電視、期刊、數據庫等途徑擴大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進一步深入探索相關問題。因此,開展研究性學習,老師需要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發揮主體性,積極進行研究性學習。
3.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師素質。
目前部分高校開展研究性學習并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這與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沒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有很大關系。部分教師在研究性教學中秉承傳統教學模式,單純注重課本理論知識的教學,充當知識的“先知者”,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接受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結論和脫離實際的理論知識;在實驗和實踐教學中,以模擬和驗證性實驗為主,創新性、綜合性實驗安排較少。因此,要順利開展和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注意引導學生自己思考,開展探索性研究工作,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獨立研究能力,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開展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較高,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各方面原因,教師的綜合素質與老牌本科院校的教師有一定的差距,急需提高教師的素質以開展研究性學習。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不是傳授現有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根本,是順利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礎。教師需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全面的知識結構、較強的科研和創造能力,具有針對研究性學習教學的全新教學理念及良好的科研習慣和道德品質。總之,開展研究性教學,教師必須是不斷進步、不斷自我完善的優秀教育者,是復合型人才。
4.建立和完善研究性學習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合理的研究性學習評價體系客觀評價教師和學生,有助于教師積極開展工作、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促進研究性學習順利開展。針對教師的評價體系包括教學效果評價和職稱評定體系。首先,教學效果評價要凸顯學生能力和基本素質的培養,需要就教學內容、教學態度和教學方式方法等指標對教師進行考評。其次,完善職稱評定體系,可以在學校實行職務聘任制,向教學工作方向傾斜。每個崗位的聘任均需秉承公開公平、擇優競爭的原則公開招聘,招聘教師時首要的考核指標是能否上好課。對于那些聘期內達不到教學要求或是教學考評不合格的教師,在職稱評定時予以否決,聘期時間到了后不再續聘。
完善教師評價體系的同時還要完善學生評價體系。首先,針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在研究性學習的全程中進行,從問題的提出、方案的設計、解決的過程、得到的結果等,每一步驟都應得到相應的評價。其次,針對學生的評價方法應該是多樣的,可以習題、討論、隨堂測驗和創新性訓練(創新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等方式對學習過程進行考查,可以論文答辯、實驗報告、演講等方式進行最終考核。最后,針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綜合性的,包括學生提交的課題報告、體驗報告、習題作業、實驗方案等一些文檔性的資料,還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在課題組中發揮的作用等無形的東西對學生進行評價。
四、結語
新建本科院校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力軍,在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才培養能力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研究性學習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明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師教學素質,完善評價體系,新建本科院校才能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玉豐.中國新建本科院校的興起、困境與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53-60.
[2]潘懋元.再論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與發展[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3(7):1-4.
[3]付永昌.教學評估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建設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6):113-116.
[4]張利榮.論大學研究性學習的價值意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24(7):6-9.
[5]周斌,陳朝霞,劉德安.論研究性學習與大學生素質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6(12):24-26.
[6]李愛民.我國本科研究性教學十年研究述評[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6(4):83-87.
[7]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研究性學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8]劉洋.關于高校研究性學習若干問題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