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5 16:12: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前兒童心理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家庭結構的變化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也日趨突出。據全國各地調查,兒童行為偏離的發生率達10%~20%,明顯的心理障礙性疾病為3%~5%[1]。對于學前兒童,其心理行為問題直接影響其人格健康發展,也會影響其將來的學習、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其心理行為問題應受到重視。行為是心理現象的一種反映,行為與心理及發育密切相關,所以行為常常與心理行為或發育行為并提。中國現階段農村與城市無論是文化背景、家庭經濟狀況,還是生活方式,均存在著很大差異,他們的心理行為方面有何異同呢?既往對兒童行為方面的研究不少,但以往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的研究,或是針對城市兒童,或是鄉村兒童,城鄉比較研究幾乎沒有。本研究旨在對城鄉5-6歲學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進行比較研究,試圖找出他們的共性與差異,以期為不同環境下成長的學前兒童進行心理行為問題的防治等提供事實依據或參考。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被試
本研究中城市和鄉村兒童分別指出生及成長均在城市和鄉村的兒童。在襄陽市城區隨機抽取了兩所幼兒園,然后在每所幼兒園隨機抽取了六個大班,并在每個班上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法抽取符合條件的5—6歲學前兒童10名,再將調查問卷發放到其監護人手中,總共測查120人,回收有效問卷91份(男生41人,女生50人);由于鄉村人口分散,無法集中進行問卷調查,所以直接在鄉村尋找符合條件的5—6歲的學前兒童,采用目的抽樣法調查其監護人,總共測查62人,回收有效問卷55份(男生30人,女生25人)。
1.2 測量工具
采用家長用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CBCL)中國標準化版作為測查行為問題工具[2][3]。該問卷由適應行為和行為問題量表構成。適應量表分活動情況、社交情況、學校情況3個部分,由于本研究的對象是城鄉5—6歲學前兒童,所以剔除了不適合本研究的學校情況部分(其中針對6歲以上兒童的部分)。行為問題量表包括9個分量表,113個條目,問卷采取3級評分制,“從來沒有”計0分,“有時或很少”計1分,“經常發生”計2分。并以粗分分布為基礎,以社會能力總分第10百分位作為劃界分,凡得分低于此分者為異常;以行為問題總分第80百分位作為劃界分,凡得分高于此分者為異常[4]。
1.3 施測程序
城市:將統一印制的量表發放給幼兒園老師,并由項目負責人強調注意事項,再由幼師發放給各位監護人并向監護人強調要按量表上注明的填寫要求、注意事項等認真填寫,最后由每個班級負責發放的幼師統一收回問卷。
鄉村:項目負責人對愿意參與調查的人員進行了調查目的、調查實施注意事項等方面的培訓。由于鄉村多為留守兒童,其監護人大多不識字或書寫存在困難,所以由調查員按照問卷上的題目逐一詢問監護人,并記錄下監護人的回答,對監護人可能理解有困難的問題進行詳細解釋說明,以確保搜集到的信息真實有效。
1.4 數據處理
調查結果經審核編碼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16.0進行城鄉差異的t檢驗和卡方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 城鄉5—6歲學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檢出率的比較與分析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下同
從表1可以看出,城鄉5—6歲學前兒童社會能力問題的檢出率無顯著性差異,但在行為問題的檢出率方面,鄉村兒童顯著高于城市兒童。這可能與城鄉學前兒童的成長環境不同有關。城市學前兒童有條件參加各項運動、活動,但城市空間更封閉,使他們交到的朋友有限;而鄉村學前兒童能力培養的客觀條件不足,但因為鄉村淳樸的民風和環境,他們的朋友很多、相處的時間相對較長,因而在社會能力問題的檢出率上無顯著性差異。而在學前兒童行為問題方面,由于鄉村兒童的教養人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對兒童教育的觀念有偏差,更關注兒童學習知識的獲得,忽視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即使發現孩子有不良行為,也認為等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對孩子的管教多是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此外,鄉村兒童接受的學前教育有限,鄉村兒童一般只在5-6歲上學前班,之前沒有接受過有關行為方面的規范與教育。而城市兒童的教養人文化程度相對較高,注重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及時糾正兒童的不良行為問題,在教養方式上多為溝通交流。此外,城市兒童的學前教育條件較好,一般2—3歲就開始在幼兒園學習,因而在行為問題的檢出率上鄉村兒童顯著高于城市兒童。
2.2 城鄉5—6歲學前兒童社會能力問題的比較與分析
表2顯示,在社會能力方面,城市兒童在“活動情況”“社交情況”“社會能力總分”得分上,顯著高于鄉村兒童,而在學校情況上沒有表現出顯著差異。這說明鄉村兒童在社會能力上存在較多的問題,這可能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所受的幼兒園教育水平有關。很多鄉村學前兒童在家庭里面臨著個人空間不足、學習環境差等問題,甚至有家長會要求孩子幫忙干農活、照顧弟弟妹妹,通常也缺乏健康的個人休閑項目,大部分休閑時間用來看電視。而且鄉村兒童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因而對兒童的教育投資相對缺乏,鄉村學前兒童參與文化培訓、藝術培訓的機會幾乎沒有,接觸到的伙伴及成人有限,不利于其社會能力的培養。同時,農村學前教育不太正規,許多幼兒園為迎合家長心理,爭取生源,加之幼師素質低下,在教育上嚴重違背學前教育和兒童成長的規律,熱衷于兒童識字、拼音、寫字、算術等內容的教學,卻不關注兒童基本素質和技能的培養,忽視了他們的社會性發展。而在城市里,兒童的生活環境相對較好,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來發展個人愛好,他們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文化培訓、藝術培訓,在與人接觸的過程中發展社會性,加之城市學前教育較正規,注重他們的基本技能和素質的培養,因而在社會能力上城鄉學前兒童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在學校情況上沒有表現出顯著差異可能與5-6歲學前兒童知識學習任務輕,不涉及考試等有關。加之問卷中剔除了不適合本研究的部分學校情況(其中針對6歲以上兒童而言的部分),所涉及的學校情況較少。
2.3 城鄉5—6歲學前兒童行為問題的比較與分析
2.3.1 城鄉5—6歲學前男童行為問題的比較與分析
表3結果表明,在行為問題方面,鄉村男童在“違紀”因子上顯著高于城市兒童,在其他因子上無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兒童的年齡特征及其帶養人的精力與教養方式有關。5—6歲正是兒童性格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兒童特別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年齡階段,男童的表現欲望更甚。由于鄉村兒童帶養人以體力勞動為主,他們勞務繁重、精力有限,所以可能疏忽孩子,因而孩子可能以違紀的方式來引起他們注意的心理。另外,相比之下,男童更為調皮,鄉村兒童帶養人可能更多地以打罵來管教孩子,孩子因此也習得了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從而導致違紀行為增多。城市男童多由文化素質較高的父母帶養,他們在平時的教養過程中有更多的精力來與孩子溝通交流,能及時發現他們的行為變化,并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從而有利于孩子的行為健康發展。
2.3.2 城鄉5—6歲學前兒童女童行為問題的比較與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在行為問題方面,鄉村女童在“抑郁”“社交退縮”“多動”“攻擊性”“殘忍”“行為問題總分”上顯著高于城市女童,鄉村女童表現出更多的行為問題。這可能與農村帶養人缺乏對行為問題的正確認識和鄉村重男輕女的思想更嚴重有關。對于大部分行為問題,鄉村家長往往缺乏正確的認識,比如社交退縮會被認為是內向,違紀被簡單定義為不聽話,抑郁被認為是懶惰,多動是活潑,攻擊性、殘忍是膽大等,當女孩子出現這些行為苗頭時不會引起家長或監護人的注意,認為這不是問題,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成為不良的行為習慣和品質。此外,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更嚴重,女孩不被重視,她們的內心無法得到傾聽,更容易產生心理行為問題,而出現行為問題后,父母容易忽視或者干脆不聞不問。而城市帶養人對行為問題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加之城市的婚育觀更開放,生兒生女都一樣,且獨生子女居多,女童能得到充分的關注,所以城市女童表現出更少的心理行為問題。
3、建議
要減少學前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應從社會、幼兒園、家庭、兒童個性特點等多方面入手,制定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預防和干預措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5]。
3.1鄉村學前兒童教育的建議
3.1.1家庭方面
慎重選擇外出。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慮考慮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錢更重要。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愿意與她們交流。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讓其在打工地接受教育。
定期“溫馨對話”。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時了解子女的生活、學習、心里在想什么、最需要什么,特別是節假日,一方面利用電話定期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及時解決孩子必要的需求;另一方面及時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了解孩子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再則父母要與老師定期聯系,了解孩子的情況,多與老師溝通,配合教育孩子。
尋找“”,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需要父母雙雙外出務工而祖父母又沒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親戚朋友中為孩子尋找“媽媽”。“媽媽”既可以輔導孩子學習,又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3.1.2.幼兒園方面
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幼兒教師的素質,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相對穩定的園長、幼師隊伍,是促進幼兒教育發展的決定因素。所以幼兒園應當加強崗位培訓,加強師德教育,努力提高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幼師要及時發現鄉村孩子的心理問題,應特別注意對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孩子充滿愛心,一視同仁,多給以鼓勵和表揚,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并幫助和指導糾正不良行為,以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3.1.3.政府方面
明確政府職責,把發展學前教育納入城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政府應加大對鄉村學前教育的投資,加強鄉村幼兒教師培養培訓,提高幼兒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幼兒教師的地位與待遇;對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入園給予補助,為鄉村兒童創造良好的客觀條件,使其各方面的培養都能實現,以利于其健康成長。
3.2 城市學前兒童教育的建議
對于城市學前兒童而言,父母應多創造條件讓孩子和同齡人相處,讓孩子在與伙伴的交往中健康成長。此外,父母不能因為現當代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而壓迫孩子的天性、讓孩子過早的承受過重的壓力,比如說上過多紛繁復雜的培訓班等,應該從孩子的興趣愛好著手,根據孩子的個性特征重點培養。幼兒園的老師們應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狀況,經常和孩子家長進行溝通,做好家園共育工作。
總之,學前兒童正處于心理行為發育和成型的關鍵時期,極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影響,我們應當加強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為其提供良好的環境,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許積德.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應受到重視[J].中華兒科雜志,1997,35(3):115.
[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45-52.
[3] 蘇林雁,李雪榮,萬國斌.et a l.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的湖南常模[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6,(1):24.
關鍵詞:發展心理學學前兒童家具設計應用
引言
發展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是用發展的、聯系的眼光去研究人類成長發展各個階段的心理變化并究其內在的原因。1882年,德國心理學家普萊爾發表的《兒童心理》一書,既被視為發展心理學的前身,也是公認有關兒童心理學早期的經典著作。此后,歐美一些心理學家紛紛開始投入到兒童心理學的研究中,使兒童心理學得到進一步發展。1957年,美國出版的《心理學年鑒》中用“發展心理學”取代“兒童心理學”作為文章的標題,標志著兒童心理學向發展心理學的演變。隨著人們對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深入,使發展心理學在不同領域得到了應用,為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基于發展心理學的兒童家具設計便是其應用的發展趨勢之一。
1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特點
“學齡前兒童”指正式進入小學階段學習前的兒童。年齡階段在3-6歲,處于童年早期[1]。這個階段的兒童心理作為兒童成長階段的特有時期,無論是從成長的內容還是成長的心理特征來看,都呈現出本階段特有的特點。
1.1認知的發展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通過對兒童認知成長機制的研究,將兒童思維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階段(1-2歲),前運算思維階段(3-6歲),具體運算階段(6-12歲)以及形式運算階段(12-18歲)。并指出前運算思維階段(3-6歲)是兒童認知發展相對較快的時期。該階段兒童在認知方面容易受外在事物顯著特征的影響,更多靠物體的形態去感知與判斷事物。由于神經系統還未發育成熟,兒童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隨時轉換注意的目標,對于新的事物往往不能形成清晰的認識。有研究表明,學前期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黃金時期,該階段兒童的認知方式對其成年后的思維習慣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有重要影響。然而,不同的生活環境會對兒童的認知產生差異。鑒于此,從小給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生活環境對于他們認知的發展至關重要。
1.2個性的發展
這個時期的兒童可塑性非常強,也是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個性是指一個人比較穩定的、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組合[2]。隨著語言能力、自理能力及思維的提升,該階段兒童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漸漸表現出強烈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思考問題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對于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開始想要依靠自己獨立完成。然而,個性貫穿于人的一生,良好的個性會影響兒童未來的發展。因此,重視學前兒童個性的培養與發展,對兒童今后人際關系及事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1.3人際交往的發展
人際交往指個體通過語言、肢體動作以及表情等表達方式同其他個體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它體現了人的社會屬性,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際交往作為兒童進入學校后社會性的重要形式,在兒童未來的生活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游戲作為學前兒童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動,貫穿于他們整個成長過程中。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前兒童更愿意選擇可靠的游戲伙伴作朋友。另外,通過觀察兒童的游戲行為,心理學家認為好的游戲不單單有趣好玩,還能激發兒童的好奇心與探索欲,讓孩子在游戲中懂得如何思考,激發他們的潛能,促進他們某些能力的發展。由此可見,游戲是該階段兒童學習以及與同伴互動交流最好的方式,是促進其人際交往的有效途徑。
2兒童家具在學前兒童生活中的作用
“兒童家具”是指適應0-18歲的兒童身心特征,并能滿足兒童的生活、學習、娛樂和社交方面的需求,為兒童提供坐、臥及儲存物品等功能需要的一類器具[3]。學前兒童家具主要包括兒童床、學習桌、兒童座椅以及儲物柜等。有調查顯示,人類每天與家具的接觸時間較長。對兒童而言,其學習、娛樂、休息等活動與家具亦密不可分[4]。因此,兒童家具適合與否對兒童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通常,兒童家具有以下作用:
2.1提供兒童休息與儲物
滿足兒童生活作息的需求是兒童家具的首要功能。學前兒童處在身體快速發育的階段,休息對于他們的成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睡眠不僅為其生長創造有利條件,也能保證他們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去生活學習[5]。同樣,對于兒童來說,儲物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該階段兒童物品多且雜亂,房間里隨處亂扔玩具是常見現象,將兒童物品進行分類收納,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寬敞、舒適、安全的生活空間。
2.2培養兒童自理能力
這個階段的兒童好奇心強,喜歡嘗試自己獨立完成任務。對于家庭事務,他們雖然不能做到完全自理,但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完成簡單的收納任務。例如,兒童將自己的物品進行分類整理,放在指定的位置,既易于尋找又在無形中培養了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小歸類收納自己的物品,使兒童較早就有獨立的意識,自理能力不斷提高,有利于他們今后更好地發展。
2.3寓教于樂
愛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學前兒童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該階段的兒童往往通過游戲來慢慢感知世界。研究發現,兒童可以從游戲中獲得生理與心理的滿足,這對他們的身體發育、人際社交、認知能力等都會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兒童家具在滿足主要功能的基礎上應同時具備娛樂功能,在游戲中提高兒童在家具使用中的參與性并從中學習新技能,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
2.4親子互動
親子關系對父母與子女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影響,彼此的溝通可以培養親子感情。家長在兒童的成長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前兒童的許多知識及生活技能是由家長言傳身教的。兒童家具可以成為家長與孩子溝通交流的平臺。例如,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整理自己的衣物并進行合理收納,將玩具放在指定的位置,家長陪孩子一起玩耍、學習等。這些活動不但使孩子在使用家具過程中鍛煉了能力,也讓孩子與家長在交流過程中增進彼此的感情。
3優秀案例
發展心理學經過百余年的發展,理論體系日趨成熟,現已逐漸轉向應用領域方向。設計師通過不斷探索,將發展心理學的理論研究與兒童家具的設計實踐相結合,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許多兒童家具在設計中融入游戲性、益智性等各種元素,深受家長和孩子的青睞。
3.1兒童衣帽架
該款衣帽架由意大利設計師埃萊娜設計。它是由2個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床頭柜,掛鉤和洗衣籃組成。首先,針對學前兒童注意力易分散的現象,將衣帽架的掛鉤處設計成動物的眼睛,看起來乖巧可愛,使兒童的注意力能很容易地放在收納上,使他們養成了從小收納衣物的好習慣。其次,2個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分別給家長和學前兒童使用,增加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拉近彼此感情(見圖1)。
3.2兒童滑梯床
由著名丹麥兒童家具品牌芙萊莎(FLEXA)公司設計的兒童滑梯床,把家具產品造型和兒童發展的特點進行了很好的結合。設計師將學前兒童喜愛玩滑梯的特點融入兒童床的設計中,深得兒童喜愛。此外,考慮到學前兒童愛玩捉迷藏,喜歡保持一種神秘感,設計師還將帳篷元素與兒童床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兒童的睡眠時間也充滿樂趣。在細節的處理上,整體的家具都采用圓角的設計,可以有效防止兒童在玩耍中不小心磕碰(見圖2)。
3.3兒童椅
兒童椅由家居設計公司設計。整體采用模塊化設計,主體部分由靠背椅和座椅組成,此外,還包括嬰兒床體、座椅支撐架與腳踏板等零部件。其最大特點是通過將主體模塊與不同零部件組合會產生不同的使用功能,以滿足不同成長階段的兒童使用。例如,將靠背椅與嬰兒床體組合,它可成為一款幼兒助行器;把靠背椅與腳踏板組合又變為一把兒童高腳椅。該產品解決了父母在兒童不同成長階段需求不同的問題,屬于典型的滿足兒童發展需求的家具設計(見圖3)。
4結論
將發展心理學理論與兒童家具進行設計實踐的結合,成為兒童家具發展的趨勢。本文通過對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解析,并列舉兒童家具設計的優秀案例來闡述發展心理學在兒童家具中的應用。發展心理學總結了不同年齡階段兒童不同的心理特點,設計師從中提取符合兒童成長變化所需的設計元素,設計出滿足他們身心發展需求的兒童家具,讓產品更好地為兒童用戶服務。
參考文獻
[1]侯濤.從發展的角度探析兒童娛樂產品設計[D].北京理工大學.2014
[2]劉博文.兒童家具可成長性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2
[3]卓霄.何慶華與汪斌.兒童家具設計初探[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0(03).28-29
[4]何小娟.潘文芳.從工業設計角度解讀《兒童家具通用技術條件》[J].設計.2013(08):68-69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前心理學
一、《學前心理學》的課程性質和地位
《學前心理學》是高等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理論課,具有基礎性、指導性和應用性的作用。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獲得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掌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并能依據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指導學生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為學習后續專業課奠定基礎。
通過該課程教學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學前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及研究方法。
2.掌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及各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的主要表現及特點的基本知識。
3.掌握學前兒童注意、感知覺、記憶、想象、思維、言語、智力、創造力、情感、個性和社會化等方面發展的趨勢和規律的知識。
4.掌握學前兒童游戲、學習等活動心理的發展。
(二)職業技能目標
1.能運用學前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區分不同年齡段具體幼兒的心理特征。
2.初步具備根據幼兒心理特征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以及培養幼兒良好心理品質的能力。
(三)素質養成目標
初步形成對幼兒的喜愛之情,培養研究幼兒心理及行為的興趣,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發展觀,為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打基礎。
二、當前高職院?!秾W前心理學》教學現狀
《學前心理學》課程性質以及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決定該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與幼兒園教育教學相適應的職業技能和能力,為將來學生踏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但是因為本門課程知識較為抽象,使得當前高職院校《學前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基本上是沿用傳統的普通高等師范院校的教學模式,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課程教學重理論講解而輕實踐能力培養。一方面,從學時分配上來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以理論知識學習為主,相對于理論教學來說,實訓學時遠遠低于理論學時。另一方面,課程實訓環節比較薄弱,形式比較少,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較少。
第二,課程教學注重知識系統性而輕應用性。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是重視知識的系統性,忽視知識的應用。這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理論學習的難度,又使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具體的實際工作相脫節。
第三,課程教學偏重教師教而輕學生學。教學方法上重視教師“教”的主導
作用,相對忽視學生“學”的主體性,學生基本處于被動學的狀態,積極參與和互動較少。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嚴重影響高職院校學前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導致畢業生一方面缺乏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又由于所學理論與實際脫節,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能和能力支持,表現出人適應困難。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如何根據幼兒教育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進行《學前心理學》教學改革,建立突出專業技能、職業能力培養的實訓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函待解決的問題。
三、提高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前心理學》教學質量的策略
目前,《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存在的不足已引起高職院校重視,但從總體上看,許多高職高專院校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還是采用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過分注重學前心理學知識的教授以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但是對學前心理學知識的應用和分析幼兒園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較少。針對以上問題,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提升《學前心理學》的教育教學質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轉變學習態度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為了學生真正熱愛和學好學前教育學,組織學生到幼兒園進行見習,體驗幼兒園的生活,使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書本理論知識,真正充分認識學前教育學的價值,進一步明確學習學前教育學的目的,提高其學習積極性。真正認識到學習學前教育學重要意義,增強他們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第二,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要目的,與學生雙向互動的良好師生關系,教師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善于傾聽不同意見,讓學生共同參與,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不同的見解和觀點,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樂學、好學。
第三,課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學,樹立學生的科學教育觀。為學生展現典型案例,可配以圖片或文字,盡量形象生動,一步步把學生引入教學情境中,讓學生自覺獨立思考問題,從而找出問題解決的方法。
第四,強化實訓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把幼教理論知識融入幼兒的真實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增設教學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模擬練習,如: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思維布置班級環境;組織學生表演智力游戲;根據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實習時間,積累經驗,提升教育技能。學生實習的內容可包括幼兒園每日生活的觀察、對幼兒及教師行為的觀察、觀察幼兒教師的互動環節、如何組織教學活動、怎樣開展幼兒游戲等。學生在實地觀察可以對幼兒園進行全面的了解,通過與幼兒的接觸,發現自身的幼教興趣點,形成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參考文獻:
[1]徐靈芝.略議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前心理學》學科實訓[J].南昌教育學院學院學報,2013(4):94-95.
[2]胡雪芬.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5(4):33-38.
[3]李雪巖.基于全實踐理念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構建[J].時代教育,2016(4):57-57.
關鍵詞:美術教育;學前兒童;內心成長;欣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2-0523-01
賞識是對學前兒童創造力的肯定,更是開發學前兒童創造力的催化劑。學前兒童的作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有益于發展創造力就應當受到認可、肯定和賞識。教師欣賞的目光,滿意的點頭,一句話,一個動作都能給學前兒童帶來莫大的快樂,能較好地激發學前兒童創造的興趣。教師用尊重接納、贊許的態度、發現學前兒童作品中的精華所在,使學前兒童在滿足中產生,受到激勵,在無聲的交流中促進學前兒童創造性的發展,提升學前兒童面對困難的信心。
1.用稚氣的眼光看待
學前兒童各自獨特的生活經歷在他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形成了他們特別的體驗和感受。學前兒童的繪畫總是強烈地透著一股浪漫天真的稚氣,他們獲得的是成人所不能體驗的生活情趣。在一幅作品總,學前兒童用獨特的視角表現桌子的四條腿,并沒有受過專業的透視教育,卻在桌面上是一個俯視角度的茶杯。從畫面上我們可以穿透冰柜看到里面的雪糕,并且配有文字"哥哥你的個子真大",大冰琪淋回答到:"你是個小弟弟"。這都是學前兒童生活經驗的反映,充滿了學前兒童對生活無限的W想。
很多教師看到兒童畫里一朵綠色的花、紅色的葉子,就會馬上告訴學前兒童:"花是紅色的,葉子才是綠色的。"這真的是教師讀懂學前兒童的畫后做出的指點嗎?也許學前兒童畫的是一朵綠牡丹,只是沒有達到形似罷了;也許學前兒童只是想畫幾片秋天的楓葉,只是他不知道綠牡丹和秋天的楓葉不會同時出現罷了。教師可以把每一幅兒童畫表現的內容看作是學前兒童心靈的一次旅行,不僅穿越了季節的變換,而且穿越了空間的距離。學前兒童的繪畫是不講"畫理"的。教師不經意的一次指點,也許從此就扼殺了學前兒童的想象力,以至于學前兒童以后不愿意畫,到長大后的不敢畫。所以對兒童畫的評述不能以成人的固t有觀念和要求去看待,只有理解學前兒童心理,懷著一顆童心草能兒童畫做出恰當地評價。
2.用想象的思維傾聽
繪畫對許多學前兒童都有強烈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令很多教師感到驚嘆。當學前兒童拿起筆繪出第一幅圖畫的時候,在成人眼里看來無論多么的不合常理,不合邏輯,都是學前兒童心靈的真實寫照。兒童畫以單純、稚拙的方式認知世界,這種天性通過飽含感情,大膽無顧忌的手法表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
教師通過認真地傾聽學前兒童的繪畫,就會發現不管是一條平直的線,還是一方簡單的圖案,那里都有學前兒童最真實的內心世界,有對生活的最獨特的感悟,也有對未來最獨特的向往。每一幅學前兒童的繪畫都表現出一定的主題和情節。雖然繪畫語言還不夠成熟,畫面構圖與構成上還不夠完善,但畫面背后的內容中充滿著很強的想象力,凝聚著對具有生活感受的形象思維表達方式,這是較高創作水平的一種體現。使學前兒童的心理、情感、智力等多方面都得到了鍛煉,想象是兒童畫恒久不變的主題,教師不僅僅停留在指導學前兒童畫的層面上,而是能夠和學前兒童一起展開想象的翅膀,飛進那夢幻般的世界。
3.用賞識的目光觀賞
學前兒童以"無師自通"的方式,在繪畫過程中表現出"畫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對于學前兒童來說只是通過繪畫進行情感表達,學前兒童畫不具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沒有好與壞之分,只是學前兒童想象力表達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學前兒童在繪畫過程中每一處細小的表達,都傳達著內心世界對現實生活不同凡響的理解。要鼓勵學前兒童大膽地進行各種形象繪畫的嘗試,對學前兒童繪畫中表現出來的種種意識及時肯定,鼓勵學前兒童進行自由地創作。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藝術表現語言,教師大加贊賞的評價,會喚起其他學前兒童的表現欲,也希望用自己的藝術語言獲得副教授的肯定,養成學前兒童"一物多寫"的發散思維模式,為成為創造型人才打下堅實的根基。教師欣賞的目光、用積極的態度使學前兒童確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學前兒童的情感在自由繪畫中抒發,尋求獨立及自我探索的內在動力,是自主學習的開端,自信與形成的起點。在每一次激勵與肯定的過程中樹立學前兒童以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面對生活的態度。
4.用疑惑的意味指導
教師是學前兒童的第一任副教授,是學前兒童最親密的"伙伴",是學前兒童模仿和學習的對象。而家人對學前兒童的影響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前兒童一生的發展,教師的影響力遠遠勝過學校的教育。當學前兒童提出"給我畫……"的時候,教師開始"示范教學",會使學前兒童養成依賴的習慣,不愿意獨立思考,自信心在教師的"規范教學"逐漸中喪失。過早的介入與干預,就是剝奪學前兒童體驗天馬行空想象的自由,使學前兒童繪畫可貴的原創性逐漸喪失。成長是一個奇特的過程,當學前兒童的認知達到一定水平之后自然會開始逐漸畫得像。
要培養學前兒童的創造力,使思維擴散開來就要少干預,重視創造的過程,尊重學前兒童的情感體驗,輕視創造的結果。在交流中了解學前兒童,善于觀察、分析學前兒童對各種情況準確把握,為學前兒童"設置繪畫障礙",讓學前兒童在探索中獨立思考,嘗試探索。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是不能被否否定的,教師的指導可以建立在兒童的興趣之上,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教給學前兒童技能技巧,教師適當的"引導",雖然學前兒童對周邊表現的漫不經心,但已經有內在的吸收心智。
對美的欣賞和理解不是教出來的,美的修養是在充滿智慧的引導和啟發中培育出來的。發散性的思考、創造性的解決問題是一種無中生有,不能教也無法學。學前兒童的美術教育需要的是認真地傾聽、合理地引導、睿智的啟發和衷心的賞識。并讓學生在樂學與好學中自主地體驗。學前兒童的繪畫在于滿足學前兒童創作的欲望,這是一種本能。尊重學前兒童、善于發現學前兒童、善于發現學前兒童作品中傳達的思想與感情,幫助學前兒童樹立自信心,在輕松的氛圍中打開思維的束縛。用接納與贊許的態度去對待兒童的每一次創作,鼓勵他們去表現自我、表達自我,在交流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前兒童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釗,作.幸福孩子從畫畫開始[M].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2] 林菁菁[著].和孩子一起享受藝術[M].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
學前教育專業培養具備學前教育專業知識,能在托幼機構從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師學前教育行政人員以及其他有關機構的教學、研究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學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幼兒教育技能的基本訓練,具有在托幼機構進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學前教育專業的優點:
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較簡單,主要學習方向有學前兒童心理與教育、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前兒童課程與游戲等;就業前景廣闊,主要到托幼機構從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師、學前教育行政人員以及其他有關機構的教學、研究的工作;社會上對早教師、幼師的需求急劇增加,進而導致該專業畢業生需求量加大。學前教育的缺點:
該專業畢業生相對于文理科類大學畢業生的期初年薪較低;該專業的畢業生工作不易更換工作;該專業的畢業工作性質較為繁瑣,對于性格較為激進類型的畢業生不適合。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學前教育 設想
一、0-3歲兒童教育的必要性
早教的重要性基本上可以用我們國家的一句俗語“3歲看大,8歲看老”來概括。隨著我國計劃生育工作的推進,我國農村家庭兒童出生數量普遍減少。家庭成員照顧兒童的時間大大增加,同時由于農村家庭孩子數量的減少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新生兒童的物質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這就為早期教育提供了存在和發展的空間。但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因經濟文化的相對落后,在一定理論指導下的、有組織的農村早教機構幾乎沒有。
二、0-3歲兒童教育設想
早教的重要性基本上可以用我們國家的一句俗語“3歲看大,8歲看老”來概括,當然“大器晚成的”也大有人在。
早教的可能性已經被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所證明,比如許多孩子在3歲前就能認識漢字和數字,會背誦古詩和兒歌等。
早教的目的:讓所有的3歲前兒童都能健康發展;縮小個體之間在發展方面存在的心理(即認識能力)與行為的巨大差異(明顯差異);促進3歲前兒童心理和行為的健康發展。
早教措施:我們可以通過改善生存環境、加強對父母進行優生優育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培訓與指導以及對3歲前兒童進行跟蹤調查與發展指導來縮短個體間差異的距離,但不能消除。同時能夠及早發現心理和行為存在問題的兒童,可以對他們及時進行早期干預。
具體計劃如下:
1.改善生活環境計劃
在每個自然村或社區建立一個室外兒童活動中心,這個中心可以與農村里或社區里的文化大院或老年人活動中心建在一起。每個兒童活動中心應包括:(1)兒童玩的滑梯??梢栽O置一個大型的供3歲以上兒童玩耍,一個小型的供3歲以下兒童使用(玩耍),可以買也可以使用磚、水泥等自己建。(2)兒童玩耍的大型沙坑。農村可以使用蓋房子用的沙子,社區里可以白沙也可以和農村一樣。(3)秋千數個。農村可以自建。(4)翹翹板數個??梢宰约褐谱?也可以買。(5)供兒童攀爬的攀登架、臺階、小拱橋、平衡木(可以利用花壇的邊沿)。(6)一個足球場。可以使用土地,也可以使用草坪,橡膠的更好。(7)一個適合兒童的籃球場。(8)可供兒童騎、坐的石頭馬、木馬以及可以供兒童開的玩具汽車等。主要目的是為兒童提供集體活動的場所,促進兒童個體與社會心理和行為(動作)能力的發展。
2.優生優育培訓計劃
(1)對育齡夫婦進行優生優育知識宣傳。途徑有:發放優生優育宣傳冊、宣傳廣告以及組織有關優生優育知識教育的文藝匯演、開展優生優育知識競賽等。
(2)對育齡夫婦進行優生優育知識技能培訓。途徑有:搞講座、辦培訓班、設立優生優育咨詢服務室、設立新型文化生育大院等形式。
(3)開展以家庭為單位的寶寶活動競賽。
以上活動要以社區或自然村為單位進行。在這一方面邢臺人口與計劃生育部門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來一定的經驗。
3.對3歲前兒童進行跟蹤調查與發展指導計劃
對3歲前兒童進行跟蹤調查與發展指導,可以分三級來實施。
(1)社區計劃
在某一個市某一個社區建立一個早期教育活動示范中心。在上午一個固定時間內,通過親子共同培育形式,根據0―3歲保教計劃安排有目的的定期保教活動。同時要對3歲前兒童進行入戶定期跟蹤調查,并根據兒童實際發展情況進行發展指導,并建立本社區新生兒成長檔案。
這種保教活動1歲幼兒應該持續二十分鐘左右,兩歲幼兒則應該持續二十至四十分鐘左右。在一天的生活中,這種保教活動,應該是直接教育活動的核心部分。穿插了這種保教活動的日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因此在進行保教的時間里,讓那些應該懂得辨別顏色的和面積大小的三歲幼兒去隨意地畫蘋果,是不合適的。兩歲幼兒應能熟練地使用剪刀,但是如果你認為要求過高或是怕危險而不讓他接觸剪刀,或把這項教育活動延至3、4歲,則是不應當的。我們應該按照幼兒的實際接受能力來進行保教工作,在保教時間里,應該有明確的保教目的,使兒童掌握當時應有的基礎能力,并讓每個兒童在這個目的之下、在家長的協助下、進行有意義的自由活動。保教時間要同其前后的其他活動時間明確的區別開來。除保教時間之外,不管是讓兒童進行單獨活動還是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進行活動,都應該讓兒童有意識地運用在保教活動中學到的東西,還要讓他們在自由活動中了解今后所要學習的東西。
(2)城鎮計劃
在某一個縣某一個鎮建一個早期教育活動示范中心。在上午一個固定時間內,通過親子共同培育形式根據0―3歲保教計劃安排有目的的定期保教活動。同時要對3歲前兒童進行入戶定期跟蹤調查,并根據兒童實際發展情況進行發展指導并建立本城鎮新生兒成長檔案。
(3)鄉村計劃
在某一個縣某一個鄉某一個村建立一個早期教育活動示范中心農村試點站。每天上午在一個固定時間內,通過親子共同培育形式根據0―3歲保教計劃安排有目的的進行定期保教活動。工作重點主要是對3歲前兒童進行入戶定期跟蹤調查,并根據實際發展情況進行發展指導,建立新生兒成長檔案。
4.兒童發展早期干預計劃
兒童發展早期干預計劃是指通過改變兒童的生存環境以及家長的教育教養方式來達到促進兒童發展的目的。
(1)通過以上三項措施的實施,可以達到改善兒童生活的內外環境、加強對兒童進行科學的早期教育的目的,從而可以提高全體兒童健康發展的水平,實現兒童發展早期干預計劃。
(2)通過早教中心的保教活動和入戶跟蹤調查,可以及時發現家長教育教養方式和兒童發展本身存在的問題??梢允刮覀兗霸缰贫ǔ鲞m合兒童發展的早期干預計劃,早期進行干預。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少問題兒童的產生,為提高我國整體人口素質的質量奠定一個良好的開端。
三、本項目完成的可能性、時間
本項目計劃最短1年完成,最長3年完成。如果1年進行順利、效果明顯,就可以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如果1年進行順利,效果不明顯,則需改進工作方法再進行1―2年。因為本項目主要依靠兒童家長在育兒專家的指導下完成,而上一輩家長往往有自己的育兒觀,他們會對年輕父母養育孩子產生巨大影響,所以此計劃在實施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難度,需要一定的時間,不過不會超過3年。因為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我們按照兒童身體與心理發展規律對兒童發展進行早期干預,一定會取得圓滿的結果。
注:3歲前兒童動作、語言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出生后第一年和第三年動作發展較快,而出生后第二年則發展較慢。2周歲以前語言發展緩慢,2周歲后語言發展非常迅速。
四、本項目具體實施過程及所需經費
由市政府牽頭,在地方政府部門和基層人口與計生部門的協助下,由地方初等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負責實施,改善兒童生活環境,建設兒童活動中心經費由國家發展農村公共設施投入經費解決。建設城鎮或社區早教中心經費由基層政府部門與基礎計生部門共同解決,所需項目研究經費由申報本項目研究經費解決。
五、早教中心規劃及從業人員解決辦法
1.建立一個高標準早教活動中心規劃
室外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其中有一個大型沙坑,有一個或兩個滑梯,有一個小型足球場,有數個秋千,有一個轉椅,有翹翹板,有平衡木,有攀登架,有可以攀爬的小拱橋等。
設一個大型室內活動室,活動室可以分為幾個區域。如閱讀區、手工制作區、涂鴉區、玩具區、自由活動區。
2.建立一個中低標準的早教活動中心規劃
早教活動中心可以建在兒童活動中心附近或在建室外兒童活動中心時建一個室內活動中心,可以使用它作為早教活動中心。這樣早教中心只需要設立一個大中型室內活動室即可。
3.早教從業人員解決辦法
一方面,對各鄉鎮人口與計生部門相關人員進行早教培訓以便他們能夠更好的負責這方面的工作。這項工作目前我們已經完成。
另一方面,每一個早教活動中心至少需要配備1到2名學前教育專業人員,這部分人員可由我們邢臺學院初等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提供。目前我們可以采用由專業教師帶隊學生實習模式來進行,將來我們也可以采用河北省大學生支教模式來進行,最好是采用兩種模式相結合的方式。
六、早期教育模式及長遠發展目標
本早期教育項目采用免費制,0-1歲采用專業人員進行指導,家長實施為主模式;1-2歲歲采用專業人員指導,家長實施為主與專業人員實施,幾名家長輪流協助相結合模式;2-3歲采用專業人員實施,每天2-3名家長輪流協助模式。目的是為了讓每一個兒童都能享有同等的接受早期教育的權力與機會,從而縮小人與人之間的個體距離。讓每一個兒童都能沐浴到黨的陽光雨露,茁壯成長。這不單單是人口與計生部門的工作,也是我們每一個熱愛國家、關心兒童的中國公民的職責。
參考文獻:
[1]沙莉,龐麗娟.立法保障學前教育科研:美國學前教育法的重要內容.學前教育研究,2008,(2).
[2]張凱.城市學前教育消費支出水平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學前教育研究,2008,(2).
[3]陳幗眉,馮曉霞.學前心理學參考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關鍵詞:色彩情感 表達 激發 價值體系
人類通過自身的視覺體系來認識世界、感知世界。在人類早期,圖像成為了人類信息獲取和交換的主要媒介。而色彩是圖像的重要內容,是人人都能讀懂的語言,是圖像傳播最主要的信息群,也是傳遞信息和表達意圖最快捷的方法。對于色彩的潛在影響力,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反應,但仔細研究可表明這些不同的反應具有群體性,例如學前兒童、學齡兒童、少年、青年以及中老年對色彩的認識具有明顯的情感差異。
本文針對學前兒童色彩情感認知的特殊性,著力培養學前兒童的色彩情感表達能力。實質上研究色彩即是發掘人的本能,研究學前兒童的色彩情感表達便是發掘人類最初的本能,因而具有重要意義。
學前兒童認識客觀世界是從具體感知開始的,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最初級階段。有研究表明在人類的各種感知體驗中,視覺感知占主導地位,大約有百分之八十的環境信息是由視覺傳遞給大腦的,而其中色彩感知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從色彩中獲取的信息為兒童日后進行更高級的信息認知和加工提供了重要基礎。
1.樹立學前兒童正確的色彩情感意識
色彩對于人類情感具有強烈的激發作用,對于學前兒童色彩的影響力更為明顯。學前兒童的美感主要來源于對某一具體事物的直接感受。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這種具體的生命感知引導學前兒童樹立正確色彩情感意識、認識色彩情感中的冷暖、軟硬、輕重、遠近、積極性和消極性,鼓勵學前兒童用色彩大膽的表達內心感受,培養其想象力和創造力。
如何讓學前兒童認識和體驗色彩情感中的冷暖、軟硬、輕重、遠近、積極性和消極性,對于學前兒童樹立正確的色彩情感意識具有重要作用。
(1)色彩情感中的冷暖。
色彩情感中的冷暖意識來源于人類最初期對自然環境的具體感知,從遠古時期人類就知曉太陽與火是炙熱的,能帶來溫暖抵御嚴寒、滋養萬物,并帶來豐沛的食物,因而黃色是暖的、飽滿的,是有溫度的。因而趨近于黃色的顏色都被人類默認為暖色。而冷色源于人類先古時期對水和冰的認識,冷水、冷冰、藍色的大海天空,都讓人覺察到絲絲入骨的寒意,因而藍色被人類默認為是冷的顏色即冷色。因此原本只是單純具有色相性質的色彩被人為的賦予了感情因素成為冷暖色系。人會感到越靠近黃感越熱,越靠近藍感越冷。學前兒童對色彩冷暖的認識如同遠古先民一樣是源于對日常生活的認識。作為教育者我們可以利用各種途徑如多媒體設備或室外教學方式,引導兒童感受生活中的景色、景物的冷暖色調對比,觀察具體冷暖物的色彩變化,讓學前兒童通過親身體會,真實的感受色彩的冷與暖。
(2)色彩情感中的軟硬與輕重。
色彩的軟硬感覺主要取決于色彩的明度,且與純度有一定關系。通常我們說明度越高給人的感覺就會越軟越輕盈,相對明度越低的則會讓人感覺越硬越結實。色彩情感中輕重感的建立與軟硬感息息相關,同樣也是明度較高的讓人感覺較為輕盈,明度較低色彩讓人感覺就較重。教育者可以通過色彩演示結合具體實,例如明度低的石頭磁鐵比明度高的棉花毛線團觸摸起來更硬,明度不同的天空和大地輕重感強烈不同。以此來引導學前兒童初步建立起色彩情感的輕重與軟硬意識。
(3)色彩情感中的遠與近。
遠近感即距離感。當兩個以上同形同面積的不同色彩,在相同的背景襯托下,可以發現它們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在色彩比較中那些給人感覺比實際距離近的色彩叫前進色,比實際距離遠的色叫后退色。給人感覺比實際面積大的色彩叫膨脹色,比實際面積小的色彩叫收縮色。這些色彩為什么會引起人們不同的空間和體積感?首先是因為光波的長短不同及晶狀體的調節作用不同,所以長波長的暖色有前進感,短波長的冷色有后退感。其次明度高的色彩光量多,色刺激大,高純度的色彩刺激強,對視網膜的興奮作用大,并波及周邊邊緣區域的視覺神經細胞,使之產生夸大或過分的判斷。同時其與背景的襯托關系也能產生色彩的進退和縮脹感覺。如在白背景上的灰色與黑色,由于黑色與白背景對比強烈,所以有前進感,而灰色由于與白背景對比弱而有后退感。應用于學前兒童的教學中,可以大量的引入色卡來向其展示色彩情感中的距離屬性[1]。
(4)色彩情感中的積極性和消極性。
不同的色彩刺激我們,使之產生出不同的情緒反射。能使人感覺鼓舞的色彩稱之為積極性的色彩。能使人消沉感傷的色彩稱之為消極性色彩。色相方面:紅、橙、黃等暖色,是最令人興奮的色彩,能產生積極的效應。而藍、藍紫、藍綠等給人的感覺沉靜而消極。純度方面:不論暖色與冷色,高純度的色彩比低純度的色彩刺激性強,給人的感覺更為積極。其順序為高純度、中純度、低純度,暖色則隨著純度的降低而逐漸消沉,最后接近或變為無彩色。這時色彩的明度則起著決定色彩情感積極性和消極性的主要作用。明度方面:同純度明度不同的色彩,一般為明度高的色彩比明度低的色彩刺激大。低純度、低明度的色彩是屬于沉靜的,而無彩色中低明度一帶則最為消極。針對這一方面的教學,教育者可以通過習作的方式,讓學生分別用積極和消極的顏色描繪自己所經歷的開心事物,同時再用這兩類色彩描繪自己心中不開心或不喜歡的事物,讓其親身體會兩類顏色所帶來的不同感覺。教育者還可引導兒童動手用積極的色彩裝扮教室、校園和自己娛樂活動的場所,親身體會色彩所帶來的興奮和愉悅,再用相對沉靜的色彩裝扮休息環境,感受色彩的輕松與平靜,以此培養兒童從不同環境氛圍中感受色彩情感的意識,同時也利用這種情感意識促進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
在研究了色彩情感中不同的色彩情緒和面貌特征后,如何積極引導學前兒童認識和感知不同的色彩所傳遞出的不同的情感意識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對色彩情感的正確認識與把握是學習色彩情感的基礎階段,真正的高級階段是由認識轉化為實踐。對于學前兒童而言即在經過了教師的引導和發散后,對色彩所表達的情感形成自身的認知體系,可以充分的使用色彩自由的表達內心感受。
2.教育引導學前兒童形成自我色彩情感表達體系
從教育的角度而言,如何更好地建立學前兒童自身的色彩情感表達體系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學前兒童的大腦是未經開發的,相比成年人大腦中已趨于定型的認知體系,學前兒童的認知體系正在建立,他們對于色彩刺激的敏感性極強,對色彩情感具有強烈的感知性[2],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嘗試:
首先是實物教育。學前兒童的思維模式基本還停留在具象思維,因而具象的實物對其思維的影響力是最大也是最具體的。將大量實物或教具引入教學,用具體實例讓孩子們感受不同物體傳達出的冷暖、輕重、距離或是積極消極等不同情緒,以便其理解和接受。例如曬太陽、烤火以及燒紅的煤塊,都能讓孩子感受暖色帶來的暖意和親近感。而冬日的雪花、冰涼的水池都會讓孩子理解到藍色和白色帶來的寒意。青青的麥苗,發芽的小樹都能向孩子傳達出生的希望、傳達出積極的感情;金黃的玉米讓孩子感受豐收的歡愉;五顏六色的花朵多姿多彩的形態讓幼兒體會自然的歡愉。這樣具體的實物教育能讓孩子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更好的理解和感受色彩所帶來的情感體驗。
其次引導學前兒童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學前兒童身心的特殊性,使得他們趨向于喜好色彩飽滿、明度較高的圖像。對于這類圖像學前兒童的敏感度往往是最高也最容易感興趣。所以在對美術作品的選擇上我們也應較多的選擇色彩明快鮮艷的作品。例如梵高、畢加索的藝術作品既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情趣,同時也符合兒童對色彩的價值追求。讓兒童感受梵高的《星空》中夜色的靜謐和夢幻的神秘,在畢加索變幻莫測的色彩作品中感受浪漫神秘的氣氛。他們在觀察這些大師級的作品時更易于從中體會色彩的豐富情感。
此外應通過具體的繪畫練習讓學前兒童大膽的利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各種各樣的色彩,充分的表達他們內在的情感世界。兒童思維具有跳躍性,這種跳躍性是寶貴的,同時也是需要引導的。因而對于其色彩情感表達的訓練應具有引導性,降低限定性和條件性。具體而言應由教師對其創作提出大的主題方向,引導其充分的發揮想象,只要兒童能在其繪畫作品中表達出其想表達的情緒,即視為符合要求。對于此類訓練不應多加限定,尤其不應形成照貓畫虎按圖填色的固定模式。例如可以提出“歡樂的節日”、“星空漫步”、“森林舞蹈”等諸如此類的主題性創作。在題目提出后啟發孩子聯想出多種與題目相關的場景,從想象場景中確定出主題色彩、輔色彩,而后自由發揮,描繪各自腦海中構想出的主題場景,完成自我色彩情緒的宣泄和訴說,形成學前兒童自己的色彩情感觀念。
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從研究的高度認識色彩情感的具體表現,從實踐的高度不斷摸索合理和科學的方法應用于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教育過程中不斷發散學前兒童的思維,鼓勵兒童去想象去創造,開發其智力和認知能力,力求以色彩情感教育為基本出發點,指導學前兒童認識世界感知世界,在萬千大觀中表達小小的內在世界,讓現實世界由于他們的表達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 范小春.周小甌.色彩構成[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2] 王振寧.學前兒童心理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7.
[3] [韓]金容淑著,武傳海,曹婷譯,設計中的色彩心理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4] 賴九斤.兒童美術教育叢書--兒童色彩畫教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
[5] 辛紅靜.兒童色彩感覺[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