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20: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稅收征管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雜多縣國家稅務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隸屬西部偏遠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該地區所轄納稅人只有幾家涉及民生領域的國有企業(水,電等)和金融企業,其余均為個體工商戶,居民以藏族為主,原始的畜牧業和采挖蟲草是當地牧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經濟環境十分脆弱,經濟基礎十分薄弱。2011年紛繁復雜的宏觀經濟勢必會繼續影響2012年,國稅工作,面臨難度大,任務重,隨著2012年地震災后重建工作的大規模展開,又將為雜多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給國稅發展帶來新的契機。為保證縣域經濟穩定,各項事業穩定有序開展,今年雜多國稅工作壓力很大,可謂困難與機遇同在,風險與機會并存,今年必須對原來的征管方式方法進行調整,加強稅收征管,目的在于實現稅收收入應收盡收,使稅款實征數不斷接近法定應征數,盡可能減少稅收收入的“跑冒滴漏”,切實為今后的工作交上滿意的答卷。
一、稅收征管工作的重要作用
稅收征管是指國家稅務征收機關依據稅法、征管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稅款征收過程進行的組織、管理、檢查等一系列工作的總稱。隨著納稅申報和稅款征收方式的多元化,納稅主體的多元化,稅收征管重要性日漸突出。稅稅收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稅收征管組織收入的重要手段,稅收征管對象是納稅人,稅收征管的目的表現為提高納稅人的遵從度,進而達到組織收入的效果,加強稅收征管,不斷提高征收率,已經成為促進稅收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手段。在當前宏觀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財政收入必須堅持開源節流的原則,依法加強征管,就是要以稅收信息化為依托,以稅源監控為核心,管理與服務并重,提高納稅人的遵從度。這樣才能確保財政收入科學穩定增長,有效保證縣域經濟穩定繁榮。
二、稅收征管的目標
1.執法規范。努力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確保各項稅收政策措施落實到位。推行稅收執法責任制為抓手,堅持完善科學執法機制,努力打造規范執法平臺,塑造優質執法隊伍,推進文明執法工作,自覺履行肩負起政治、經濟和社會責任,自覺規范日常稅收執法行為,自覺做到既文明執法又嚴格執法。
2.征收率高。依據稅法和政策,通過各方面管理和服務工作,使稅款實征數不斷接近法定應征數,保持稅收收入與經濟協調增長。
3.成本降低。充分考慮成本效益原則,構建和諧收征納關系既利于稅務部門進行稅收征管,保障國家財政收入,降低稅制執行成本,提高稅收行政效率。降低稅收征納成本,以盡量少的征納成本獲得盡量多的稅收。
4.社會滿意。建立納稅服務體系,制定稅收服務工作制度,建立其稅收服務工作平臺,有效發揮稅收作用,為納稅人提供優質高效的納稅服務,稅務部門形象日益改善。
三、雜多國稅當前征管工作中存在的困難
在過去工作中,雜多縣國家稅務局在稅收征管方面下大力氣,組織收入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連續幾年以10%的速度遞增,但審視宏觀經濟狀況,雜多縣經濟發展形勢,國稅干部隊伍情況,不免有些憂慮,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工作狀況方面。稅收政策變化較快,一線征管資源少,工作壓力較大。雜多縣國家稅局稅收管理員只有3人,但是固定管戶有200多戶,加上災后重建一定程度上繁榮了本地經濟,流動納稅人保守估計有400多戶,稅源監控環節薄弱,其中個體工商戶較多,其點多,面廣,稅源零散分布,流動性強的特點造成了稅收管理戰線長,工作量大,加上雜多縣國家稅務局人力,時間有限,管理力度也有限。客觀上造成了一定的稅款流失,財政損失。
2.納稅申報方面。受利益驅使,納稅人往往不提供真實信息,提供虛假申報,誠信納稅意識淡薄,雜多縣的納稅人多為個體,由于其規模較小,無力建賬,更無力負擔聘請財務人員的薪資,所以對這些納稅人一般采取定期定額稅的“雙定式”管理,其真實性較差,實際操作中能達到納稅人實際銷售額的百分之六十就不錯了,缺乏有效的驗證申報合法性與真實性的稽核體系,對納稅人的虛假申報行為控管及糾正乏力。
3.隊伍建設方面。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高學歷年輕人員較少,干部普遍計算機水平較差,基層服務力量力不從心,有于我縣地處偏僻,條件艱苦,很難留住人才。普遍存在“優勢資源向上走、大量工作在基層,管戶責任找基層、骨干人員干行政”的現象,然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災后重建工作的大規模開展,一大批高學歷、高素質管理人員、財務人員到來,跟加劇了這一矛盾。上述常規化的人員擺布方式,突出了人力資源的矛盾,也加劇了一線征管人員不足,加劇了征管工作的困難。
4.稅源管理方面。管理理念更新較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稅收征管不斷面臨新形勢、呈現新特點,而一些管理理念卻沒能跟上這種趨勢,遲后的理念導致稅收征管難度加大。當前,主要是管理理念欠缺,還停留“同質化管理”的階段,有些稅務干部在征管中習慣于“全面用力”、平等對待,不因納稅人的管理特點和風險等級而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沒有進行科學整合管理力量,沒有把人力、時間資源傾斜于風險評估、風險識別、風險應對。這種非“差異化管理模式”容易造成稅源管理力量特別重點稅源管理力量的欠缺。
四、強化稅收征管的幾點措施
雜多發展的新機遇,征管工作存在的困難,全體干部迎難而上,集思廣益,為順利完成組織收入,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從以下方面完善稅收征管工作:
1.運用科技服務稅收征管。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高科技術進入尋常百姓家的生活,同樣雜多縣國家稅務局也享受科技稅收帶來的便捷,通過實施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從機制上堵塞征管的漏洞,減少稅收流失,按區域,分行業建立電子管戶臺帳,詳細記錄管戶信息,同時分類篩選,建立典型類別臺帳,稅收管理員隨即登記,主管領導隨即抽查,及時準確的掌握信息。加強管戶電子清冊管理,逐戶發放個體工商戶規范辦稅指南,及時催辦督辦,規范發票領購條件,綜合考慮路段,商譽,房屋租金,從業人員,定期核定的發票代開額等因素,科學核定集貿市場定額,規范定額核定程序,明確達不到起征點標準。隨著網絡的普及也同時開通電子郵箱和在線QQ大力宣傳稅收政策,深入與納稅人交流,將大量涉稅信息通過各種方式傳遞給納稅人,是納稅人明白稅務機關是在“為國聚財,為民收稅”,真是納稅不僅是依法治稅的需要,還是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真是申報納稅,進而促進本區域業戶形成合法經營,有序競爭,長遠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
2.加強稅收征管隊伍建設。加強稅收管理員隊伍建設,稅源管控如何,征管效能如何,關鍵在人。一是開展崗位練兵,業務競賽和標兵選拔賽系列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并輔助獎懲措施,建立起了學習型機關和學習型團隊,使講學習,比技能,爭先進形成風氣,加強隊伍素質,激發干部活力。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用最新的稅收理論政策武裝頭腦,用于日常的稅收管理工作。二是進一步充實基層稅源管理力量,選拔懂一定財會、經濟知識,熟悉稅收業務,責任心強的干部加入稅收管理員隊伍。同時強化稅收管理員的納稅意識,優化服務方式,為納稅人提供方便快捷,及時全面,使用性高的服務。三是加強激勵機制,吸引人才服務基層,專門撥出一部分經費獎勵一線優秀工作人員,逐步探索建立領導干部從基層選拔制度。激發干部活力,努力自學,從而提高稅務人員素質,提高知識水平,不斷降低稅收征收成本,提高稅收征管效率的基礎之上,相應改善稅務機關的工作條件和提高稅務人員工作水平,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稅收征管。
3.運用現念,探索稅源管理新模式。根據納稅人的特點和風險等級,將工作重點、時間精力優先用于較(下轉第172頁)(上接第170頁)高風險納稅人的管理和風險處理上,防止征管力量與稅源規模的失衡,引入風險管理理念,可以適應稅源規模化、擴張化的發展趨勢,通過評估和區劃風險類別,制定有針對性的、差異化的管理策略,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按照“抓大,控中,規范小”的原則,綜合納稅人的規模、行業兼顧特定行業和災后重建等因素,對稅源進行科學分類,將管理重點放在稅收規模較大,水源流失風險較多的環節和領域。按照事權分離的原則,改變過去劃片分戶的管理模式,合理分解稅收管理員的職責,科學配置人力資源,優化內部機構設計,形成因事設崗,分事到人,分工協作,相互制約的管理合力,有效解決以往權利過于集中,執法和廉政風險較大的問題,有效解決了沿用幾十年的的傳統的“管戶制”向“管事制”的轉化模式的轉型。
4.探索納稅評估工作新思路。不斷探索納稅評估工作新思路,制定納稅評估規程,完善作業規范,分行業研究納稅評估模型。結合雜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開展各類日常及重點稅源評估工作,探索路子,積累經驗,綜合分析行業總體稅收狀況和納稅人個體納稅情況,具體分析企業相關稅種納稅情況與其銷售收入、實現增加值、實現利潤等指標的對應關系,摸清規律,發現問題。結合實際制定行業平均利潤率和平均稅負等評估指標,經過不懈努力建立起與本縣經濟關系最為密切的電力,零售業,修理修配和加工行業,以及與災后重建密切相關的沙石行業的科學使用納稅評估模型,編寫了行業相關的納稅評估手冊,建立評估指標,確立預警值,同時排查稅收風險點。系統結合內勤與外勤的工作,同時密切與地震災后援建辦公室的關系,了解災后重建開展情況,有意識,有重點采集數據,進行案頭分析,實地核查等工作,要將案頭資料分析與必要的實地檢查結合起來,深入了解納稅人納稅情況。逐步建立健全了納稅評估長效機制。
5.充分利用現在征管的方針。現在征管方針是:“以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強化征管”。2009年,隨著我國稅收征管形勢的不斷發展和征管改革探索的不深入全國,稅收征管和科技工作會議提出要建立“信息化、專業化、立體化的稅源管理體系”,拉開了稅收管理模式變革的大幕,這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繁榮,越來越多的基層稅務部門參與其中,雜多縣國家稅務局雖地處偏遠也不甘人后,加大計算機應用力度,提高計算機控管水平。不斷充實和完善現行稅收征管軟件在稅源管理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盡快逐步實現與工商、國稅等相關部門的數據共享,積極推行多元化納稅申報,提高征管信息的共享度和數據處理的集中度,逐步建立起稅源信息傳遞順暢、綜合分析準確、監管有力的計算機網絡。同時.在加速國稅、地稅系統信息共享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的實現與政府有關部門的信息聯網,重點應放在工商、銀行、財政、金庫、審計、統計等部門聯網,實現信息共享,提高稅款解繳入庫、納稅戶控管等環節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關鍵詞】稅收征管;改革;存在問題;優化措施
一、稅收征管改革的目的與意義
稅收征管是國家稅務征收機關,根據稅法、征管法等相關的法律規定,依法對稅款征收過程進行的組織、管理和檢查等一系列操作。稅收征管是我國稅務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環節,對于監督納稅人依法履行納稅義務,維護國家稅收和財政安全有積極作用。從宏觀層面上來看,通過實行稅收征管改革,對我國稅務工作產生了以下影響:
首先,執法的規范性得到了提高。通過稅收征管改革,強化了征管工作中監督部門的地位與作用,有利于征管期間做到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各項操作規定完全按照稅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具體要求來開展,對于稅收政策的貫徹落實起到了很好的促進和規范作用。其次,提高了征收率。在早期的稅收征管工作中,由于法制觀念等因素的影響,稅款的實際征收數與法定征收數之間往往存在很大差距,給稅收工作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通過一系列的改革,縮減了實征數與法征數之間的差異,保證了稅收收入。再次,降低成本,提升服務質量。通過稅收征管改革,在不斷降低納稅成本的基礎上,可以實現稅收總量的提升,從而可以為納稅人提供更加優質的納稅服務,間接提升了稅務部門的形象。
二、當前稅收征管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
1.稅收征管改革的不穩定性
通過稅收征管改革,能夠確保其征管模式與現行的稅收政策相適應。但是由于市場環境的復雜性,導致稅收征管在具體的實踐中也遇到了許多新的問題。在改革的不同階段,稅收征管改革的作用效果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不穩定特性,在強化稅收管理方面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優勢。在國家稅務部門制定完宏觀的稅收征管改革方針后,基層部門由于自身對征管客觀規律的掌握不深刻,導致在具體的改革落實過程中存在盲目性和局限性。例如,有的稅務部門提出了“以科技促管理”的改革口號,但是在后期具體的改革實施過程中,卻并沒有引進相應的信息化技術設備,最終導致稅收征管效率得不到提高。
2.改革期間沒有進行成本控制
由于對征管的內在客觀規律掌握不深刻以及對稅收征管改革認識的局限性,以及稅收征管改革不斷調整呈現出的不穩定性,因此近年來沒有建成有效的控制機制來控制稅收成本,致使征納雙方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導致了稅收征管效益銳減。具體實施當中,稅務部門根據稅收管理的規范化、信息化要求,調整機構設置,這樣做導致了稅務部門機構和人員的“內耗”;再者由于存在稅收征管信息不對稱和征管信息交叉采集的問題,導致了稅收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三、解決稅收征管改革問題的具體措施
1.明確崗位責任,嚴格依法行政
首先,根據稅收征管工作的具體內容,制定一套與之相契合的獎懲激勵制度,以此來激發稅務征管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通過明確崗位責任,將責任落實到人,提升稅收征管人員的責任意識,這樣一來,不僅能夠確保稅收征管工作嚴格依法開展,而且可以提升稅收征管隊伍的整體素質。其次,加強稅收征管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不斷提高執法能力。隨著稅收征管改革的進行,原有的工作內容也發生了轉變。作為稅收征管工作的一線人員,不僅需要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同時也必須具備一定的職業道德品質,并且通過定期開展技術培訓,使征管人員能夠及時掌握稅收征管改革的具體內容和工作方法,從而不斷提升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
2.強化信息資源整合,實現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系統的應用,能夠極大的提升工作效率,實現涉稅信息共享。因此,早在2001年的稅收征管改革中,國家稅務部門就將實現信息化建設列入了《稅收征收管理法》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現階段的信息化技術逐漸趨于成熟和完善,在稅收征管工作中的應用優勢也逐漸彰顯。通過進一步提高信息化系統在稅收征管工作中的應用,減少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確保稅收征管實現現代化,保證稅務信息的安全與質量,從而為實現稅收征管工作效率的提升起到推動作用。
3.轉變納稅服務思想,提高納稅服務水平
在稅收征管改革過程中,提升稅務機關的服務水平也是改革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從本質上來說,稅務機關與國家其他公務機關一樣,都屬于服務性質的單位,通過開展征管改革,要求稅務部門進一步明確納稅服務思想,并且根據納稅人的需要,建立內容完善的服務制度,從而確保稅收征管工作的高質量開展。在現行的國內稅收環境下,樹立納稅服務思想,既是適應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進一步推動稅收征管改革的必然需要。
參考文獻:
[1] 李愛鴿,沈曉敏.“一帶一路”背景下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稅收優惠政策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6(05):131-133.
【關鍵詞】征管模式,稅收征管法,征管改革
稅收征管模式是稅務機關為了實現稅收征管戰略目標, 在稅收征管過程中對相互聯系、 相互制約的稅收征管組織機構、 征管人員、 征管形式和征管方法等要素進行有機組合所形成的規范形式, 通常表現為征收、管理、稽查的組合形式。構建稅收征管模式,目的是要將極其復雜的稅收征收管理用簡單明了的概念予以定義、 描述和解釋。 在稅收征管模式的指導下, 有助于作出一個優良的制度設計方案(如《稅收征管法》), 有助于歸納出解決極其復雜的稅收征管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 有助于提高稅收征管工作的整體質效。構建稅收征管模式具有三種主要用途 : 一是提供稅收征管定義方面的檢驗標準 ; 二是建立稅收征管的規范標準;三是建立稅收征管活動過程的解釋性框架。
一、對我國現行稅收征管模式的分析在計劃經濟條件下, 我國實行的是專管員管戶制度,采用的是“一員進廠、各稅統管”,集“征、管、查” 職責于專管員一身的征管模式。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稅收征管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先后經歷了征、管、 查 “兩分離” 或“三分離” 的探索。 1997年,確立了 “以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 以計算機網
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 “30字” 稅收征管模式。 2003年, 國家稅務總局針對稅收征管實際工作中存在的 “淡化責任、 疏于管理” 問題, 在 “30字”模式基礎上增加了 “強化管理” 四個字, 形成了 “34字”征管模式,即我國現行稅收征管模式。
現行征管模式是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逐步確立的,其內涵也是被持續改進、逐步認識的。幾年來,各地積極推行并落實這一征管模式, 有利地促進了稅收職能作用的發揮, 使稅收征管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現行征管模式基本適應了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 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 這一模式在運行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盡完善之處, 主要表現在:
首先, 預防風險的體制還沒有形成。 國、 地稅兩套機構并行按行政區域設置, 管理層級多、 業務層次多, 按稅種、 職能和納稅人類型設置的狀況并存, 信息封閉, 職責交叉, 行政效率低下, 執法風險防范機制尚未形成。
其次, 征收、 管理、 稽查三者良性互動運行機制不夠完善。 現行征管模式所設計的三者分離強調的是以信息化為依托, 不僅三者各自的工作職責、 業務流程應當十分明晰, 而且, 相互之間的業務邊界、 工作流和信息流也應當是明晰的, 但現在稅收征管實踐中并沒有體現出在信息化條件下的根本轉變。 另外, 由于征管制度體系的不斷創新, 使原來的定位平衡也被打破, 而新的良性互動機制卻還沒有及時建立起來。
第三, 信息化支撐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信息系統建設缺乏統一規劃, 建立統一規劃的領域缺乏有效執行。 業務與技術的融合不充分, 有時相互指責, 沒有兼顧需要與可能, 數據的管理和應用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 網上申報、 財稅庫銀橫向聯網進展遲緩。 同在政府政務大廳辦理稅務登記的國稅局、 地稅局, 登記信息卻不能做到一家錄入、兩家共享。
第四, 征管工作在具體操作中缺乏統一的規范。辦稅程序、 手續、 文書還不甚規范, 稅務人員執法的不規范問題仍然存在, 現行稅收征管模式下機構設置和相互之間組織協調并沒有形成高效的運行機制。
二、 進一步完善我國稅收征管模式的目標模式設想
目標模式可以表述為: “以申報納稅為基礎,以信息化技術為依托, 風險管理, 規范執法, 優化服務,促進遵從”。 這一模式的設計內涵是:
1、以申報納稅為基礎。 這不僅體現了申報納稅在稅收征管工作中的基礎地位, 而且也是稅收征管理念的進步。 新時期稅收征管的文化理念應當體現以人為本。 這就要求各級稅務機關應當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遵循以人為本的稅收征管文化理念, 作出以人為本的稅收征管制度安排, 建設以人為本的稅收征管運行機制, 創建和諧的征納環境, 引導廣大納稅人自覺依法納稅, 促進納稅人自我管理涉稅事務, 最大限度地減少法定稅負與實際稅負之間的差距, 實現稅收征管的最佳狀態。
2.以信息化技術為依托。這是指要進一步樹立“信息管稅”理念,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制度、模式、方式和技術改革創新, 通過 “信息管稅” 來增強宏觀決策能力和加強對整個稅收征管運行的風險防范和控制,建立信息集中條件下完整的信息采集、傳輸、存儲、加工、分析和分發、反饋體系,提高宏觀決策的質量, 加大管理和服務的力度。 正確處理征管方式與信息化相互促進、 相互依賴的互動關系, 提高納稅遵從度和稅收征收率, 降低征納成本, 為稅收法律法規的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3.規范執法。 要始終堅持依法行政、 依法治稅, 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 履行職責, 公開、 公正、規范執法,保障各項稅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全面實施。要使稅收執法權清晰化、規范化,便于執行、便于監督。要從機制上和體制上研究制約權力的具體措施,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稅收執法權的分解、 上收和相互制約, 保障稅收權力的規范行使。
4.優化服務。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牢固樹立征納雙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 公正、 公開和文明執法是最佳服務的理念, 納稅人正當需求應予合理滿足的理念, 做到依法、 公平、 文明服務, 提高辦稅效率, 進一步減輕納稅人的辦稅負擔, 不斷提高納稅遵從度,切實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5.促進遵從。稅務機關管理的目標就是用各種可能的方法促進納稅遵從。一方面通過優質、 高效服務降低納稅人的遵從成本, 促進自愿遵從;另一方面通過公正、 嚴格、 規范的執法來提高不遵從的成本。從而實現在自愿遵從和依法征稅雙方共同努力下的應收盡收。實行納稅遵從管理是現代國際稅收管理的通行做法和經驗。
參考文獻:
通過近幾年來的不斷努力,稅收征管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和突破性進展,但由于受到我國生產力還比較落后、法治化程度還比較低、整個社會和國民經濟的管理水平還不夠高等客觀條件的制約,再加上有些地方急于求成,對稅收征管改革缺乏有力的宏觀指導和組織協調,或者過分強調征管改革的模式化,或者片面理解新稅收征管模式的涵義等主觀原因,新建立的稅收征管機制在實際運行中還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特別是 “疏于管理、淡化責任”的問題在某些地區還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
(一)計算機的依托作用不能有效發揮。現行征管模式依托計算機進行稅收管理,而計算機的運用是以信息準確、全面為基礎的,涉稅信息資料的采集和分析應是整個征管活動的基礎。近年來,各地的信息化建設雖然步子大、速度快,但仍存在很多問題:一是各地使用的應用軟件不統一,不符合一體化建設的總體要求,造成運行成本居高不下;二是綜合利用信息化技術的能力還不夠強,應用水平還不夠高,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仍模擬手工操作,信息以紙質傳輸為主,造成征管各環節信息不暢;三是與工商、銀行、海關、財政、統計等部門還沒有實現網絡連接和信息共享,涉稅信息的采集不充分、不及時,體現不出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
(二)稅收征管的業務組合銜接不暢。機構關系尚未完全理順,稅收管理權被分散在各個職能部門,機構間職責范圍難以劃分清楚,機構重疊、職能交叉,工作分配環節多,無增值的管理環節多,造成信息傳導不暢,信息衰減和失真;征收、管理、稽查三個系列之間界限明顯,信息相對封閉,協調配合能力弱,銜接不暢。
(三)稅源監控管理乏力。新的征管模式最大的特征是由管戶變為管事。集中征收后,并未根據信息化要求,采取現代化的稅源管理措施。在這種情況下,基層征收人員與納稅戶之間的直接接觸大大減少,基本上處于被動受理的狀態,稅收信息來源渠道窄,且對有限的稅源信息利用不夠,致使稅務部門對納稅戶數、納稅人基本情況、稅源結構及變化趨勢底數不清,情況不明,稅源監控管理乏力,弱化了稅收征管基礎。
(四)稅收的服務功效有所削弱。現行稅收征管機制運行中既有缺乏管理力度、稅源不清的問題,也存在對納稅人服務不到位的問題。稅務機關的優質服務一定程度上停留在表面的微笑迎送上,沒有從實質上方便納稅人辦理涉稅事項,簡化辦稅流程,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最突出的就是納稅人到稅務部門辦理涉稅事項環節過多,程序復雜,要多頭跑、多次跑,重復報送資料,呈單點對多點的狀態;稅務部門需要調查核實的事項分散在不同的部門和崗位,要多頭找、多次找,呈多點對單點的狀態。
(五)稅收征管流程缺乏制約化管理。現行征管流程,存在制約不夠、監督不力的問題,未能有效地對征管流程進行全面的質量控制,征管模式在運行中往往會出現偏差。主要原因是,基層分局雖已把征收和稽查分離出來,但仍然是綜合管理,專業化分工深度不夠;對管理環節的制約仍然靠層級審批,沒有形成過程控制。
(六)重點稽查達不到預期效果。新的征管模式強調重點稽查、以查促管,實際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由于管理缺位,征、管、查協調不力,至使對納稅人情況不能全面掌握,稅務稽查部門僅靠報表的表面數據和舉報提供的情況,很難抓住重點,查案的針對性和準確性都相對降低。二是目前各種管理措施不到位,納稅人違法風險成本低,再加上納稅人對稅法的自覺遵從度還較低,造成偷稅面很廣,稽查工作往往顧此失彼,處于被動局面,達不到稽查的威懾作用。三是稽查體系內部的“選案、檢查、審理、執行”四環節存在相互扯皮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稽查的工作效率。
(七)征管質量考核還不能真實反映征管水平。有些征管考核指標標準制定過高,超越了稅收工作的實際,科學的征管質量考核體系還未真正建立起來。基層征管部門在考核中處于被動應付狀態,為取得好的考核成績,對列入考核的工作內容較為重視,沒有列入考核的則不問不管,表面性工作做得多,加上受稅收任務壓力大等原因的影響,很難從真正意義上做到全面提高稅收征管質量。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新征管模式效用的充分發揮,影響著征管質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亟待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在征管改革沒有完全到位,新的征管運行機制尚未有效運轉起來的情況下,需要繼續深化稅收征管改革,進一步提高新征管機制的運行質量和效率,確保稅收征管改革整體目標的全面實現。
二、進一步加強稅收征管的思考
稅收征管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實踐中出現一些矛盾和問題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我們只有在深化稅收征管改革中不斷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尊重稅收征管的客觀規律,才能探索出一條由繁到簡,提高征管效率的新路,才能盡早實現改革的目標。
(一)以信息化建設為重點,提高稅收征管的科技含量
1、進一步實現征管信息的集中處理。集中征收是征收場所相對集中和信息高度集中的有機統一,而信息的集中處理是稅收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所在。只有實現信息的集中處理,才能把分散、孤立的各類信息變成網絡化信息資源,拓展信息數據應用廣度和深度,滿足管理、決策層的需要;只有稅收征管的信息高度集中,征收與檢查的職能才會從分局或所調整、集中到縣局或市局,基層單位才會不再承擔征收與稽查的職能,而是專司管理。這樣,職能和責任也才會更為明確。當前,要把握好兩個重點:一方面依托信息技術和網絡傳輸,加快建立以網上申報為主體的多元化申報方式,使納稅人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跨區域的納稅申報,從根本上解決納稅人多次跑、重復跑的問題;另一方面進一步提高征管軟件應用準確度,在以縣(市)為單位實現征管數據集中處理的基礎上,努力向橫向拓展,逐步過渡到以市為單位的集中處理,實現征管信息的上下暢通。
2、全面提高稅收征管信息的管理和應用水平。一是要采取嚴密措施,防止涉稅信息失去真實性和時效性。要提高信息資源的安全性,建立和完善稅收信息采集、處理、傳遞、應用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術措施,防止系統網絡遭受計算機病毒、黑客的侵犯和機密信息的泄露;二是在運用計算機自動控制征管業務流程的基礎上,加快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的開發,充分運用網絡實時傳輸的優勢,加
強對經濟稅源的監控、預測,提高信息數據和網絡資源的使用效益。
3、逐步規范軟件的開發與應用。隨著金稅工程與ctais征管軟件的整合,國際互聯網的廣泛普及、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以及國民經濟信息化、政府公眾信息網進程的加快,稅收信息化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必將進一步提高。因此,軟件的開發應用要牢固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加快推廣應用全國統一征管軟件的步伐,最終達到全國使用統一標準的,覆蓋征收、管理、稽查各環節的,集征收、監控、考核、決策于一體的稅收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軟件功能的全面、規范和兼容。各地在一定時期內需要自行開發特殊軟件的,也要與全國統一軟件匹配、共享。只有逐步統一和整合各個稅收信息處理系統,才能發揮出稅收信息化管理的綜合效益。
(二)運用現代管理科學理念,優化稅收征管組織形式
稅收征管組織是否科學、合理,是否適應信息化建設的要求,直接決定著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優化稅收征管組織形式是稅收征管信息化的客觀要求,也是稅收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內容之一,沒有稅收征管組織的現代化,信息化的優勢就無法充分發揮。因此,進一步深化征管改革,應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支撐的條件下,按照信息流相對集中和職責明確的原則,對基層征管機構進行全面整合,減少執法主體的數量和審批環節,歸并一些職責交叉、業務單一的部門,將有限的人力資源用于專業化管理和基層征管一線,建立起扁平式的組織管理結構。研究表明,扁平式的組織管理結構,可以減少稅收管理的縱向層次,加大管理的橫向寬度,拉近管理的距離,實現平面的專業化分工,從而增強稅務機關的應變能力,使稅務機關對外界的反應時間縮短至最小,對納稅人的反應效果最大化。建立新型征管組織機構,從方便納稅人角度講,就是要增大納稅人與稅務機關的接觸面,減少接觸點,凡是納稅人找稅務機關辦理涉稅的事宜均在一個大廳辦結,凡是稅務機關找納稅人的涉稅事宜皆由一個部門負責。因此,應在確定新型稅收征管業務流程的基礎上,按照建立“扁平式征管組織結構”的思路,重新整合現行征收、管理、稽查三類機構,調整職能分工。
1、虛擬化征收機構。隨著信息化建設的加速推進,計算機的廣泛應用與聯網,納稅人不上辦稅服務廳同樣可以辦理申報納稅事項,這是稅收征管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以電子申報、銀行網點申報為主體的多元化申報納稅方式的全面推行及環境條件的逐漸成熟,將給予納稅人在申報納稅的時間和空間上最大的靈活度,傳統的辦稅服務廳的征收功能將逐步弱化。因此,應按照專業化分工的思路虛擬化征收機構的職能,將征收權從征管分局剝離出來集中到市、縣級局,建立市、縣級局數據處理中心,由其對數據信息進行集中處理,統一進行計、會、統分析。
2、理順管理職能。為適應信息化建設和集中征收的需要,應加快調整多層級征管機構并存的格局,根據我國地域遼闊,納稅人素質參差不齊,地域間納稅人規模和數量分布還很不均勻的客觀現狀,地級局征管機構的設置應本著因地制宜、屬地管轄、有利于監控稅源的原則科學分布和設置,并輔以管理責任區制度、巡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抽查等傳統的管理方式,實行征納緊密型管理,摒棄“管事”就是不要“管戶”的片面認識,在堅持專業化管事方向的前提下,吸收管戶制的合理內核,實行“管事”與“管戶”雙管齊下、互為補充,切實提高管理效能,增強對稅戶、稅源的監控能力,防止漏征漏管。在收縮、減少管理層次的同時,以業務流程為導向把管理職能分為從納稅人到稅務機關、從稅務機關到納稅人、以及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互動三大塊內容,設立相應的內設機構和單獨的納稅評估機構。
3、完善一級稽查。對稽查機構進行重組,在地級市設立一個專業稽查局,負責市區范圍內的一級稽查和對所屬各縣范圍內的稽查管理和重點稽查;在縣級局設立一個專業稽查局,負責全縣范圍內的一級稽查。隨著征管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逐步過渡到一個市(含縣)只設立一個稽查局,實行全市范圍內的統一稽查,在大環境下統一政策、統一管理,形成專業化的大稽查格局,從機制上形成稽查活力。同時,明確稽查局專司偷稅、逃稅、逃避追繳欠稅、騙稅、以及抗稅案件的查處,使稽查職能實現由“收入堵漏型”向“執法保障型”的轉變,對納稅人有重點地實施稽查,不斷加大處罰力度,提高稽查的針對性和準確性,發揮稽查部門查處稅務違法行為的“威懾”作用。
(三)以重在治權為核心,建立監督制約機制。
完善的征管質量控制體系、健全的監督制約機制,是稅收征管流程得以安全運行的基本保證。作為稅收征管主體的各部門、各環節、各崗位只有在制度的框架下從事征管活動,行為才能得到規范,工作才能更有效率,現代征管模式才能得以協調高效的運行。
[論文摘要] 本文回顧了我國稅收征管模式的變遷,歸納分析了現行稅收征管模式存在的“縫隙”,進而運用“無縫隙組織”理論,提出以數據應用為支撐,填補征管縫隙、優化征管模式的具體思路。
一、我國稅收征管模式及其變遷
稅收征管模式是稅收征管的基礎性框架,它是指稅務機關為了實現稅收征管職能,在稅收征管行為中對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稅收征管要素進行有機組合而形成的規范關系。建立合理的稅收征管模式是稅制與征管相互協調統一的內在要求,是稅制目標能否在實際稅收征管中得以實現的關鍵所在。評價征管模式是否合理、有效,關鍵看其內在的運行機制能否形成良性循環,模式中各構成要素和各環節是否協調,是否有利于促進征收率提高,實現稅制設計目標。我國稅收征管模式經歷了幾次重大改革,主要包括專戶管理模式與“征、管、查”分離模式。
1. 專戶管理模式。專戶管理模式是我國在建國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實行的稅收征管模式。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一員進廠、統管各稅”,由專管員包攬從稅務登記、稅種鑒定、納稅申報、稅款征收、納稅檢查到違章處理的全部征管事項。由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經濟成分單一,納稅戶數量較少,稅制簡單,專管員對所管納稅戶的生產經營情況較為熟悉,管理任務易于落實到人,所以責任明確,征收得力。而對于專戶管理模式下征管權力過分集中可能導致的專管員“尋租”問題,在當時的政治經濟條件下是不多見的,也不會影響整個模式的運作。所以,專戶管理模式是當時條件下的合理選擇。
2. “征、管、查”分離模式。我國進入全面改革開放時期后,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經濟成分日趨復雜,稅制也由簡單向復合轉變,納稅戶數和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為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我國稅收征管模式也從傳統的全能型專戶管理向現代的專業化分工管理轉變,逐步建立起“征、管、查三分離”或“征管與檢查兩分離”的新型征管模式。按照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將以往由專管員承擔的征收、檢查職能予以剝離,實行恰當水平的征管職能專業化分工,可使稅務機關履行各項征管業務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更加符合現代管理的潮流趨勢。但是專業化分工也使管理縫隙加大,協調成本與成本上升。
二、現行稅收征管模式的縫隙
“無縫隙組織”理論是由美國學者拉塞爾·m·林登在通用電氣公司總裁杰克·韋爾奇所提出的“無界限組織”基礎上,于20世紀90年代進一步加工提煉得出的。所謂“無縫隙組織”,就是以市場為導向,行動快速并且能夠提供品種繁多和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從而最大限度地使市場滿意的組織。無縫隙組織有幾個突出特點:以通才取代專才;加強內外部溝通,推倒部門間“柏林墻”,填補組織縫隙;從專注規范各個管理環節內部行為向注重外部整體效應轉變。正因如此,“無縫隙組織”能向市場提供更加全面、周到、快捷的產品和服務。企業界的這種變革對政府管理產生了深刻影響,一些國外政府接受了這種理念,逐步把政府機構建成“無縫隙組織”。
反觀我國的稅收征管模式,盡管“征、管、查”分離與專戶管理相比更適應新稅制及外部經濟條件的要求,但是由于這種模式在實施中委托層級增多,組織結構復雜,資源配置不盡合理,導致各工作部門、人員之間出現一定的推諉扯皮、相互脫節、管理缺位的現象。如同一個存在裂縫的容器總是難以裝滿水一樣,這種廣泛存在于征、管、查內部及之間的縫隙,不利于稅收征管水平的持續提高,難以達到應收盡收的理想狀態。
主要表現如下:
1. 在征收與管理,管理與稽查之間,缺乏有效手段填補前一環節的“后續管理真空”。部分稅務機關將大量資源配置在征收環節,耗資建立征收大廳,只顧接受申報,成了“坐等上門”稅務機關,而對如何核實納稅人是否如實申報的方法缺乏研究,難以切實解決納稅人準確申報的問題;納稅評估與稽查選案銜接不協調,稅務稽查準確性不高,“無功而返”與“漏征漏管”現象并存;征收、管理、稽查部門間還存在著資源不共享、信息傳遞滯后、部門間壁壘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產生大量的管理縫隙。
2. “征、管、查”3個環節與相關的外部部門存在管理縫隙。由于稅務部門與金融、財政、工商、技監、海關、外匯管理、公安和司法等部門之間缺乏現代的涉稅信息交換系統,導致各環節在開展各自工作時信息不足,力不從心,出現大量管理縫隙。例如,工商登記和稅務登記脫節,無法實現稅務登記環節與工商部門之間的信息互換,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漏征、漏管戶;管理環節與金融、海關、外匯管理等部門信息交流不暢,使稅務管理人員由于缺乏納稅人交易信息而無法獲知納稅人申報是否屬實;等等,不勝枚舉。
3. 稅務人員的業務技能和工作激勵機制均不能適應“無縫隙組織”的需求。目前稅務人員的知識、技能比較單一,長期局限于某一特定工作任務,無法勝任綜合性工作。稅務機構各部門間或各工作人員之間缺少互相提供支持的激勵機制,而在只有約束而沒有激勵的條件下,人們往往不主動采取行動,跨越分工界限解決實際征管問題,只是被動地等待行政指令開展某項工作,這使組織資源難以得到迅速有效整合,也就無法全面高效地對納稅人實施監管。
三、開展數據應用,構建無縫隙“征、管、查”模式
依法征稅是稅務部門的重要職能,但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我國稅收征管中存在大量的縫隙,致使征收率達不到理想水平,導致名義稅負與實際稅負存在差異,影響財政收入,有違納稅公平。因此,有必要在現有基礎上對我國稅收征管模式進行優化,建立無縫隙的征、管、查管理模式。從國外經驗看,“無縫隙組織”的建設同該組織的信息化水平有著密切聯系。這是由于計算機網絡將原先聯系松散的、信息互補相通的機構、人員連接起來,使這些機構和人員可以即時溝通,在短時間內收集或者傳遞有價值信息、進行遠程處理,在輔以相關激勵約束制度的條件下,各個管理環節之間達到長久的協調統一,管理縫隙逐步得到彌合,整體管理績效由此提高。具體到我國稅收征管模式存在的管理縫隙,過去稅務機關普遍采取臨時性的征管措施加以彌補,難以使實際征收率持久達到合理水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突破現有稅務信息化建設重系統而輕數據應用的局限,將寶貴的數據資源利用起來,建立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數據應用為支撐的稅收征管“無縫隙組織”,將臨時性措施固化為永久性工作,使征收率始終保持在高位運行。具體思路如下:
1. 整合內外部信息資源,為建設無縫隙稅收征管提供信息基礎。要彌補各個環節的縫隙,首先必須獲取有效信息資源。2005年以來,全國各地的稅務機關紛紛開展了省級“數據大集中”工作,將以前零散存在于地市局或區縣局的稅收信息整合起來,集中到省局內部信息庫,通過網絡平臺構建上下級稅務機關之間的信息通道,有助于填補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的監管縫隙。 除了內部信息整合以外,應盡可能地拓展網絡觸角,有計劃、分步驟實現與金融、財政、國庫、工商、海關等部門的信息聯網,獲取有價值的涉稅數據信息,以便為各項征管職能提供有效資源。
2. 加強研究,構建科學的指標體系。通過指標體系的構建,可以廓清征、管、查職能的界限和范圍,明確各個環節工作要求。就當前而言,應重點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在稅收數據統計、計量經濟分析上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稅制和經濟結構特點,形成基于我國數據信息資源的納稅評估和稽查選案的綜合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廣泛培訓,使各級各地區稅務機關都能掌握指標含義,以科學的指標評議為工作突破口,全面提高征管水平。
3. 應用稅收數據,實施稅源監控。在完成征收職能的基礎上,應利用好相關信息資源,在后續的管理環節著重開展稅源監控工作。從理論上講,由于納稅人和稅務機關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納稅人是否選擇依法納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稅務機關對其生產經營、資金運用、財務會計核算的真實信息以及第三方信息的監控能力。因此,稅源監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保證稅收征管機制良性循環的重要基礎。在稅源監控的基礎上依托數據開展納稅評估,即通過對納稅人多種涉稅信息進行加工整理,運用科學手段進行綜合分析,進而對其申報真實性做出的判斷和估價,發現異常申報,及時糾正違法行為,并為稅務稽查提供有價值的線索。同時,通過納稅評估,建立和完善納稅信譽等級制度,促使納稅人自覺遵從稅法。
4. 依靠數據支撐,通過科學選案,實施重點稽查。由于目前稅務稽查軟件的實用性比較差,加之納稅人歷史資料不完整,依托計算機選案目前還難以實現。因此應盡快利用已整合的海量數據資源,完善稅務稽查軟件,結合稅源監控、群眾舉報,形成人機結合的稽查選案機制,彌補管理和稽查間的縫隙,盡可能地堵塞偷稅漏洞。
5. 應用稅收數據,建立激勵約束機制。通過數據的處理分析,構建上級機關對一線管理人員工作成績的顯示機制,將部分征管環節中的工作情況變為可觀測的,并以此形成對稅務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促進管理人員主動采取措施彌補縫隙,促使基層稅務機關將以前的突擊性、臨時性征管措施(例如,欠稅清理、稅負調查、“征管六率”考核)轉化為制度化、日常化的管理工作,持久提高征收率。
主要參考文獻
[1] 拉塞爾·m·林登. 無縫隙政府——公共部門再造指南[m]. 汪大海,吳群芳等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稅務部門稅收征管;稅收征管審計
一、引言
在稅收征管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稅收征管過程中的有關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有關部門對相關問題不夠重視,對稅收征管審計的結果沒有充分利用起來。長此以往,稅收征管審計就會成為表面工作,為了更好的了解和利用稅收征管審計工作,本文將主要介紹當前稅收征管審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對相關問題提出合理建議。
二、當前稅收征管審計的主要問題
(一)民營企業稅收征管審計把控不嚴
隨著經濟發展,民營企業隊伍不斷發展壯大,而我國相關部門對民營企業稅收征管審計依然處于盲區。民營企業會計核算制度不健全,偷稅漏稅問題嚴重,加之民營企業相關稅收監管法操作性不強,造成我國稅源大量流失,并且企業中兩本賬行為普遍,因此,加大了對民營企業審計的難度。
(二)作廢發票管理問題在稅收征管審計中問題突出
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經常發現很多作廢發票,經研究發現稅票作廢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是延壓稅款。稅收部門當月或者當年的計劃稅收任務已基本完成,故調整納稅時間,將本月或者本年已發生稅額延壓至次月或者次年,即將本期已發生稅額的稅票作廢,在下一期重新開具發票入賬。
第二是為了增加地方稅收收入,故意混淆地方與中央共享稅,將共享稅種的中央稅混入地方稅收,維護地方利益,侵蝕國家稅源。
第三是違反稅法規定減免稅款、買賣稅款。在審計中,要重點確定納稅審計對象,有針對性的對具體稅收行為進行延伸調查,明確某些已作廢發票中所涉及稅種是否屬于政策性的減免稅的范圍,是否合乎規定的減免稅。
(三)稅務部門稅收管理問題在稅收征管審計中問題突出
第一,對于地方和中央共享稅,有的地稅部門對部分納稅戶存在著少征、漏征,或者征收時不按照相應稅率征收的問題。有的稅務部門為了完成稅收計劃任務,違反相應法律法規,虛擬稅款,或者將來年稅收收入并入今年稅收中。
第二,有些稅收部門的代征代扣手續費的使用和提退并不合規則。有的稅務部門加大了提退的基數,并且擴大范圍,或者提高了比率,但是這些增加的收入使得用于稅務部門自身的建設或者投入經費的比例也是逐年增加的。這些行為嚴重擾亂了我國稅收的征管秩序,不利于稅務部門的廉政建設。
(四)稅收征管審計人員對稅收征管部門業務流程了解不夠
審計人員對審計業務的熟悉程度直接影響審計質量,審計人員對審計業務的不熟悉會使得審計結果不夠準確。實踐中,稅收征管審計人員對稅務部門機構設置、職能范圍、稅收流程、法律法規等缺乏了解,不能很好的掌握相關內容,不利于審計工作順利的開展。
三、稅收征管審計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一)分析并把握稅收征管審計重點
通過深入審計,一是總體上了解稅收收入情況,稅收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稅款征收入庫情況;二是了解稅務部門代開發票的內控制度情況以及代開發票管理情況;三是了解委托代征管理工作情況,是否做到應征盡征,稅款及時入庫;四是了解稅務稽查情況,是否按照法律法規執行稽查。在整體把握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確定審計重點,并制定相應的審計策略。
(二)重視民營企業稅收征管審計工作
通過審計,全面細致的收集和整理民營企業稅收征管問題并進行分類,對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制定切實可行的審計工作方案,重點把握以下原則:一是注重延伸審計。對發現的審計疑點進行詳細審計,深入納稅戶,重點審計。二是充分利用稅收征管檔案資料。根據企業以前年度稅收征管情況結合當前稅收征管情況,對比分析企業稅收情況,發現是否有無審計疑點。
(三)重視發票管理問題
發票管理是國家稅收征收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稅務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發票管理,能促進企業正確地核算經營成果。稅務機關加強發票管理,可以制止企業亂攤成本,做假賬,確保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督促企業按照財政、稅收法規對其生產經營成果予以反映和核算。這不僅有利于稅務機關征收管理,而且有利于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有利于國家在真實、可靠的核算基礎上作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
(四)注重培養稅收征管審計人員
對審計人員進行專業培養或培訓,使得審計人員能夠很好地熟悉稅務部門相關機構設置、職能范圍、稅收流程、法律法規等。只有熟悉被審計機構的基本狀況及其操作流程,才能更快更準的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由于稅收政策不斷更新,稅率稅目繁多,審計人員應該對相應業務政策變化情況及當前執行的政策做到全面了解和掌握,同時,要對稅務部門稅務系統軟件加強學習和了解,更好的發揮出計算機在稅收征管審計中的作用,進一步提高稅收征管審計質量。審計人員也要懂得相應的法律法規,運用法律的手段對被審計部門進行監督檢查。
(五)充分利用審計結果有針對性的解決當前問題
有的審計機構、審計人員得出稅收征管審計結果之后不能很好的利用審計結果,對審計結果沒有做進一步的分析。分析審計結果使稅收征管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得以清晰明了,為有關部門下一步工作指導提供依據。落實審計結果,需要審計機構樹立權威,提高審計人員法律意識以及被審計機構的法律意識,被審計機構要積極的執行審計結果。加強國家政府部門的監督力度,加大對審計結果執行的監督檢查。制定相應的處罰措施,對不能夠積極執行審計結果的個人或部門處以免職或罰款的處罰措施。
四、總結
對稅收征管情況進行審計有利于各單位、部門認真執行黨和國家制定的各項政策、法規;有利于各納稅主體加強經濟核算、經營管理,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有利于有關領導部門及時掌握經濟發展及稅收收入有關情況。隨著稅收征管改革的深入,在當前環境下如何更好的發揮稅收征管審計工作,保障國家財政收入來源尤為重要。雖然目前稅收征管審計工作存在諸多問題,但值得慶幸的是國家相關機構、社會相關從業人員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也都通過自己的努力紛紛獻言獻策完善我國的稅收體系、審計體系。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稅收征管審計工作一定會開展得越來越順利。(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會計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小偉. 淺析加強財政稅收征管審計的策略方法[J]. 財經界(學術版),2010,11:277-278.
[2]劉穎新. 試論稅收征管審計[J]. 現代經濟信息,2012,01:171.
[3]胥連碧. 新時期稅收征管審計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 審計研究,2002,S1:37-38.
[4]張虎. 巧用數據比對 開展稅收征管審計[J]. 稅收征納,2014,04:15-16.
一、當前我國稅收征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為確保國家稅收,發揮稅收的職能作用,國家在稅收征管方面制定了相應的法規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在稅收征管方面,仍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管理監督不到位。取消稅務專管員后,由于把實行專管員管戶向管事制度轉變簡單的理解為取消專管員,形成了管理環節的空位和斷層,使稅務機關失去了對納稅人的管理和監控;二是注重了集中征收,優化服務,片面強調以查代管,形成了管不細、查不全、征不足、處罰難、效率低的狀況;三是征管格局中的四個系列以及各職能部門間協調不好,各自為政,多頭指揮,不通信息,相互扯皮,互相推諉,導致稅收征管全過程運轉不正常。
第二,管理手段應用不到位。目前管理手段主要是運用計算機管理,但其監控作用不明顯,主要表現為:征管軟件本身還不成熟,使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還不能滿足征管要求,信息傳遞不通暢,影響收入的完整性,加之有少數微機操作人員責任心不強,不能按規定及時、完整、準確地錄入有關信息,因而計算機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征納情況;部分工作人員不熟悉征管業務規程,無法對征管信息進行微機處理。
第三,管理職責明確不到位。由于對新的征管模式認識不足,征管實踐中削弱了管理,淡化了責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底數不清,稅源不明,監控不力,漏征漏管。造成征管質量不高的原因,一是少數單位在認識上沒有弄清分類管理的含義,片面理解為對一般納稅人的abc管理;二是各單位沒有結合本單位實際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分類管理操作辦法和措施,因而職責不明確,管理程序、方法不規范,管理效果不好;三是大多數單位職責雖分解到人、落實到戶,但沒有建立相應的制約機制,沒有配套的考核辦法和措施,使管理工作不能落到實處;四是普遍把分類管理和十率考核、征管軟件運用、征管檔案管理工作割裂開來,沒有利用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理順工作思路,使該四項工作不能環環相扣順利開展,而這些原因造成征管質量不高,主要體現在:一是登記率不完全真實。二是申報率不準,這有計算機軟件本身的問題,也有管理人員管理不到位的問題,還有沒有按征管規程對非常戶進行處理的問題。三是申報準確率難以掌握。由于管理未落實到位,管理人員無法掌握納稅人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不能對其納稅的準確性作出大致判斷,偷逃稅款不同程度存在。另外在雙定戶的定額核定上,由于管理的問題使核定的定額與實際銷售相差甚遠,造成稅款流失。在對大中型企業和一般納稅人的征管中,同樣存在監控不力,稅款流失現象。四是在緩交稅款審核上存在調查核實不嚴的情況,客觀上讓一些企業感到貸款不還不行,費不繳不行,而稅款可緩,能緩就緩。五是依法治稅難,在征管過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執法難的問題,一些稅務機關正常的稅收保全措施難以實行,或是相關部門不配合,或是存在來自各方的干預。
由于上述征管不利,最終影響稅源,不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
二、當前加強我國稅收征管的建議
第一,抓好分類管理的落實。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納稅人的經濟類型、經營方式、組織方式日趨復雜,能否有效地對納稅戶和稅源變化情況進行監控是稅收征管的基礎,只有打牢這個基礎,才能真正提高征管質量和效率。分類管理就是針對納稅人方方面面的復雜性和納稅申報方式多樣化的實際設立的一種能使稅收征管建立在及時掌握納稅人經營情況、經營方式、核算方式和稅源變化基礎的一種管理形式和管理方法。由于分類管理是從管好源頭開始,所以應從各個方面加強管理,包括將所有納稅戶納入稅務登記的范圍內,對納稅戶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發票領用存表等相關資料進行案頭審計,并有針對性的開展各種日常檢查和稅源調查工作,切實掌握納稅戶的稅務登記增減變化情況、發票使用情況、產經營情況、納稅情況、減免緩退情況、違章處罰等全部納稅事宜的全過程,并能通過管理及時而準確地收集整理、傳遞各種涉稅信息、資料,建立健全納稅戶檔案,真正做到底數清,稅源明,所以應該把抓好分類管理的落實作為加強征管的突破口。落實分類管理應做到:(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各級領導和廣大稅務干部要把推行分類管理看作是加強征管的基礎和關鍵,是創收的保證。要正確認識分類管理的含義及其內容。(2)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進行分類管理,以簽訂責任書的形式,把職責明確到人,落實到戶。(3)把分類管理、征管質量(十率)考核,征管軟件的運用、征管檔案的管理四項工作有機結合進行,分類管理中包含了后三項工作的大部分,分類管理搞好了,其他三項基本就能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