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3 16:29: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場經濟基本常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政治 社會
1.開放以來,中國自動融入全球化歷程,高中生就是這樣一個年夜布景上成長成長的年青人,他們的思惟必然會打下很深的時代烙印。經濟全球化要求高中生培育全球意識和開放意識,具有國際視野和開放的思維體例,具備合作、交往等行為品質和行為習慣,成長自己介入國際事務的能力。
高中政治還要教育學生更要具有中華平易近族的氣節,培育學生學會分辯精髓與糟粕,擔任和發揚中華平易近族的優良傳統,連結自己的平易近族莊嚴。
跟著科學手藝的高度成長,常識經濟已經到來,常識成為經濟增添最具抉擇性的身分,我國不成避免地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曩昔注重純常識的灌注貫注和應試技巧與能力的培育必需扭轉。今日的高中生學會把握世界成長的走向,要有國際襟懷胸襟。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科學成長不美觀下的現代意識
我國已進入周全培植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成長階段,跟著更始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長,給人們的思惟不美觀念帶來深刻影響,為此高中政治新課程必需以“三個代表”主要思惟為指導,著眼于今世社會成長和高中生成長的主要,增強思惟政治教育的時代感、針對性,實施性和自動性,培育學生的現代意識。
高中生是正在成長中的勞動者。人才,是未來的培植者,高中政治教育必需高度正視培育和提高學生的思惟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以及環保意識、資本意識和可持續成長意識。這就要求指導高中生育成自立思慮并規劃人生的能力,具有根基的職業意識、創業意識,以及批判性思慮的能力,初步具有自力糊口能力,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開放意識,自覺維護國家莊嚴和洽處弘揚平易近族精神,具有平易近主與法制意識,維護社會正義,具有社會責任感。
以上一、二部門綜合起來剖明:新課標確立了具有思惟政治課特色和時代特點的新理念,即堅持根基不雅概念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征相統一。高中政治新課標充實浮現了德育課程的特有性質。默示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高中政治指導思惟上,新課標強調要與時俱進,增強思惟政治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自動性和實效性,并擴年夜課程性質空間規模等新理念。二是高中政治具體使命上,著眼于學生終身成長的新理念。高中政治新課程必需義正詞嚴地堅持根基不雅概念教育。做到與時俱進,不成一味地灌注貫注,在堅持根基不雅概念教育的前提下,積極自動關注社會成長和科技前進新要求。
3.以酬報本,關注人的周全而有個性下注重人文素養、健全人格
以酬報本,是通俗高中政治課改的根柢理念,以酬報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課程尊敬高中生人生過程的成長需要,尊敬高中生作為人的人格和莊嚴,尊敬高中生人道成長需要,從課程設計到課程實施都應浮現人文關切,浮現選擇性和多樣性為每一個學生的有個性的成長成利益事。
高中政治新課程正視中學生在心理、智力、體能等方面的成長潛力,針對其思惟勾當的多變性、可塑性等特點,在尊敬學生個性差異和各類糊口關切的同時,采納啟發式、探討式等體例,輔佐他們認同正確的價值尺度,把握正確的政治標的目的。新課程安身于學生現實的糊口經驗,以育酬報焦點,以學生成長為本,關注每位高中生的整體成長,把理論不雅概念的闡述寓于社會糊口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常識與糊口現象,理論邏輯與糊口邏輯有機連系的課程模塊,在開設必修課程的同時,供給具有拓展性和應用性的選修課程,成立校本教研軌制,把學生和教師的成長、可持續成長放在首位,以知足學生成長的分歧需。
本課程安身學生思惟政治素質的提高,成立能夠激勵學生不竭前進的評價機制。
考評學生把握和運用常識的水安然安祥能力,考查他們思惟發生積極轉變的過程,采用多種體例,周全反映學生思惟政治素質的成長狀況。
新課程倡導研究性進修體例,鼓舞激勵學生自力思慮,合作探討,為學生供給足夠的選擇空間和交流機緣,能夠從各自的拿手和關切出發,對自然問題、社會事務和人生問題,揭曉富有個性的看法,成為有主見的人,以利于培育學生求真務實的立場和立異精神實踐能力,還有利于培育高中生的締造性思維和信息素養。
“教育是在為一個尚未存在的社會培育著新人”,高中新課程更始是高中生作為人的成長的內在需要,關注高中生的周全成長,如基本常識和根基手藝、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狀況、社會順應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個性成長等,培育高中生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形成積極健康的糊口體例和審美情趣,具有健旺的體魄、執拗的意志。
4.推進素質教育以義務教育相跟尾和通俗高中的新成長,呼叫招呼為學生終身成利益事的理念
高中政治課只有能夠知足和正確指導學生的合理需要,才能被學生接管,才能充實調動學生的潛能和積極性。學生的需若是多維的、多條理的,今世高中生的成長需若是怪異的:有求知求美的需要,形成精采個性和思惟道德等成長完美自我方面的需要,政治課新課程加倍切近學生的需要,更增強了針對性,提高了實效性。
新課程明晰指出,要為學生終身成長奠基思惟政治素質基本,關注學生激情,立場與價值不美觀,敞開學生選擇的年夜門,在選擇中形成學會選擇,學會負責的思惟,并為學生的課程選擇供給多種機緣,促進學生周全、持續、終身成長。
房地產稅要不要征收?這本來是一個簡單的常識,但最近討論得不亦樂乎,主張征收或不征收者都舉出了不少理由。實際上,在現代經濟生活中,哪種正當的商業交易、企業或個人所得不要征稅?就連小商小販在街邊做一點小本生意都要交市場管理費呢。所以,對房地產的交易所得及對財產持有征稅,這是天經地義的。稅收作為國家財政收入來源,作為社會財富分配調節的工具,不存在該不該征收的問題,而是必須征收。但是,簡單的經濟常識,卻被媒體及房地產開發商折騰得成了左右房地產市場調整的工具。
“國十條”推出一個月來,其執行中的重重阻力已日益顯現出來。“國十條”清楚表明要征收房地產稅,“財政部、稅務總局要加快研究制定引導個人合理住房消費和調節個人房產收益的稅收政策。”房地產稅包括了房地產交易營業稅、房地產交易所得稅、住房保有稅或物業稅、房地產暴利稅等。“國十條”所強調的引導個人合理住房消費和調節個人房地產收益的稅收,主要是指房地產交易所得稅及住房物業稅。
對于住房交易所得稅,筆者始終認為,住房交易巨額收入交所得稅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否則,不僅對絕大多數沒有從事住房交易的大眾不公平,也容易制造整個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制造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這不但與現行的遏制房地產投機炒作的政策背道而馳,也與“十七大”所提倡的建立和諧社會相沖突。通過征收住房交易所得稅,可以遏制房地產投機炒作,讓房地產市場轉變成一個消費的市場。
對于房地產保有稅或物業稅,目前社會上不少人將其與土地出讓金聯系起來,認為購買住房時,房價中包括了70年土地出讓金,因此再征物業稅是雙重課稅。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土地出讓金與住房保有稅是兩碼事。比如,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其土地都是私有的,住房建筑商修建住房時,都得從私人手中購買土地,這種土地的購買都得通過交易價格進行,然而,市場購買這些住房沒有哪一套是不征物業稅的。只不過,根據各種住房及家庭的情況,所征收的物業稅有所不同。有些征收得多一些,有些征收得少一些,一些經濟條件不好的居民,甚至可免征物業稅。
那么,政府為什么要征收物業稅?一則,物業稅是許多地方政府稅收的主要來源(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有些地方政府80%稅收來源是物業稅)。在那些國家,無論是產權的界定還是產權的保護,都得由政府提供種種服務,如果沒有政府對個人財產的界定與保護,那么個人財產價值從何而來?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住房的價值為什么會上升?就在于政府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提供了諸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服務;二則,財產稅的征收,還能夠調節社會收入分配關系,從而保證社會和諧發展。三則,任何個人所得稅的制度都存在許多漏洞,而通過財產稅或住房保有稅的征收,能夠彌補稅制的這些不足。國內居民的財富分配矛盾為什么越來越突出?最大的問題就在于當前房地產稅的制度缺失,就在于沒有征收房地產的財產稅。因此,“引導個人合理住房消費和調節個人房地產收益的稅收”,就成了“國十條”中遏制房地產投機炒作、調整居民收入分配關系的主要手段。
關鍵詞:商品 價值 使用價值 交換價值 價格
商品價值是什么?商品價格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自從經濟學產生以來,經濟學家們就有不同的認識。主要觀點有: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抽象勞動價值論,薩伊的效用價值論,邊際學派的邊際效用價值論,以及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等等。各種不同的價值理論長期以來爭論不休,根本原因在于,經濟學家們的立場、觀點、方法不同,對價值這個抽象的概念有不同的認識,對價值、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和價格的關系沒有完全搞清楚。價值理論因此成為經濟學之謎。
商品價值問題不是單純的經濟學問題,而是一個經濟哲學問題,只有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從哲學上講,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的意義,以及主體對客體的評價,它反映了客體和主體的關系。馬克思說過:“‘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商品首先是一個物,這個物能夠滿足人的需要,對人才有價值。在這里,物是價值的客體,具有客觀性(客觀存在),人是價值的主體,具有主觀性(主觀評價)。主體為本,客體為用。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才能揭開商品價值之謎。
商品的價值是什么?就是商品對人所具有的意義以及人對商品所作的評價,它反映了商品(客體)和人(主體)之間的關系(主、客觀統一價值論)。換句話說,我們講商品的價值,就是指商品對人有何價值?人對商品作何評價(買不買,值不值)?離開人這個價值主體,商品無人問津,價值就無從談起。這是認識商品價值的關鍵所在,也是發展商品經濟的意義所在。我們為什么要發展商品經濟?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人民的消費需要。
在商品經濟社會中,人從整體上講具有二重性: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商品是用來出賣的勞動產品,生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消費的需要,因此就決定商品的價值也具有二重性:對消費者具有使用價值,對生產者具有交換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物質內容,交換價值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內容決定形式:有使用價值的商品才有交換價值,沒有使用價值的商品(如偽劣商品)就沒有交換價值;使用價值降低(如舊車),交換價值降低;使用價值消失(如過期失效的藥品),交換價值消失。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是辯證統一關系,統一于商品的價值。(這不僅符合形式邏輯,價值概念包括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且符合辯證法,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對立統一就是商品價值)。研究商品價值問題,必須首先研究使用價值,只有弄清使用價值,才能弄清交換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價值,即滿足社會消費者的需要。任何社會的商品生產,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滿足消費需要。生產是手段,消費是目的;生產決定消費,消費決定再生產。生產和消費的關系是經濟生活的主要矛盾和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它決定商品與貨幣、供給與需求、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商品使用價值包括三要素:品種、數量、質量。不同品種、數量、質量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同一商品也可能有不同的用途,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商品使用價值的大小是可以分析比較的,根據使用價值三要素對消費者的效用就可以比較出來。
品種(序數效用):商品類別品種很多,使用價值大小不同,可以進行定性分析,按序數排列,排在前三位的應該是:食品、衣服、住房。食、衣、住是人民基本的生活需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第一步就是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是達到小康水平。現在已經走過第二步,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還有幾千萬人溫飽問題沒解決,需要社會扶貧救濟。
數量(基數效用):商品數量有多少,決定使用價值的大小,可以進行定量分析,用基數計量。例如,我國現在有13億人口,每年需要消費多少糧食?根據統計,得出基數。滿足需要,效用最大。糧食生產就是要根據這個基數來安排。國家實行耕地保護制度,保護糧食生產基地;同時建立糧食儲備制度,以豐補歉,保證糧食安全;此外,給種糧農民財政補貼,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質量(時間效用):商品質量要合格,而且要有保質期,過期則失效。特別是食品、藥品,關系人民生命健康,質量尤其重要。現在市場上假冒偽劣商品泛濫成災,過期食品、藥品也拿去出賣,使廣大消費者深受其害(有些人被偽劣食品、藥品毒害致死)。國家必須制定商品質量標準,加強質量檢查監督工作,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行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商品的交換價值是商品的經濟價值,能夠給商品生產者帶來經濟利益。盈利或賺錢是商品生產的直接目的,它決定商品生產和流通的全過程,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在商品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商品交換價值形式也發展變化:從簡單的價值形式到擴大的價值形式,從一般價值形式到貨幣形式,從金屬貨幣流通到紙幣產生,如今又發展到電子貨幣“一卡通”。在貨幣產生以前,沒有價值尺度和價格標準,商品交換價值形式是不明確的,在很大程度上帶有互通有無的性質,交換雙方獲得的都是貨物。在貨幣產生以后,有了價值尺度和價格標準,單位商品的交換價值就表現為價格。商品價值、使用價值、交換價值與價格的邏輯關系是:
商品價值
商品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這個物質就是商品的數量和質量。沒有數量就沒有質量;沒有質量(如食品腐爛變質),數量再多也不頂用,等于零。
商品交換價值與價格、數量成正比。商品價格與質量成正比(優質優價),與數量成反比例方向變化(薄利多銷)。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商品產量,與交換價值成正比;同時降低生產成本,與價格成反比。我國學術界關于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正比”、“反比”的爭論,到此迎刃而解。消費者購買商品考慮的因素是:品種(買什么)、數量(買多少)、質量(好不好)、價格(貴不貴)。這是經濟生活的基本常識。經濟學不能脫離實際,違背經濟生活的基本常識。
商品的價格是什么?就是貨幣與商品相交換的比例關系,即單位商品交換價值的貨幣表現(單價)。在這里,“單位”二字特別重要,它說明了交換價值與價格的區別和聯系。用公式表示:
貨幣量(需求)
商品價格=―――――――
商品量(供給)
這個公式不僅包括各種商品的各種價格,而且反映了價格變化規律,即供求規律。
關鍵詞宏觀調控政府安排制度基礎政策效應政策邊界
與20年來的市場化改革進程相伴隨,中國的宏觀調控也先后經歷了總需求大于總供給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總需求小于總供給背景下的擴大需求型兩個階段。如果說1997年以前,面對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情形還能通過強制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壓制總需求來實現宏觀經濟總量均衡的話,那么,1997年以后,面對在市場機制作用不斷擴大基礎上形成的總需求小于總供給的宏觀總量非均衡情形,盡管政府實施了更為市場經濟意義上的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但三年來的宏觀調控政策效應與預期結果仍相距甚遠。對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實證分析和政策的規范研究業已引發出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學術界大多數關于宏觀調控的研究往往因暗含宏觀調控政策能完全解決經濟衰退的假定前提以及由此演繹的邏輯推論而陷入了宏觀調控認識的誤區。本文基于宏觀調控政策也是一種制度安排的觀點,依據現代宏觀經濟學理論,在對市場經濟宏觀調控政策有效性的制度基礎與邊界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試圖構建一個解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理論框架。
作為一種制度安排的宏觀調控政策:內生與外生的績效
當新制度經濟學家們摒棄制度是外生或中性的新古典假設從而將經濟運行分析由“無摩擦”的新古典框架轉向“新制度”的框架下進行時,市場被描繪成一種為降低交易成本而選擇的制度安排(Coase,1937,1960;North,1981,1990)。在將制度分析引入新古典的生產和交換理論并更深入地分析現實世界的制度問題中,新制度經濟學家同樣給出了各種非市場形式的制度安排理由,這就是,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的客觀存在使對市場的使用存在成本,因而,為把有限理性的約束作用降到最小,同時保護交易免于機會主義風險的影響,經濟主體必然會尋求諸如政府安排的制度(Williamson,1975)。任何特定制度的安排與創新無非是特定條件下人們選擇的結果,而有效的制度安排無疑是經濟增長(績效)的必要條件。正是通過對產權、交易成本、路徑依賴等問題的強調,使新制度經濟學得以將經濟增長問題納入制度變遷的框架中作出深刻的解釋。由于制度安排的范圍相當寬泛,這里,筆者并不打算涉及所有正規和非正規的制度問題,而只是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某些術語(這些術語可能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內涵),在闡述宏觀調控政策也是一種典型的政府制度安排的基礎上,就它相對市場基礎而言是內生還是外生的角度來解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問題。
市場經濟中,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是市場機制,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理論已由標準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給定。盡管市場實現帕累托效率的前提條件過于苛刻而被認為在現實市場中不可能具備,但市場經濟的發展史表明,對市場制度作用的認識不是削弱而是加強了。出于完善市場配置功能的需要,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在市場基礎上日益衍生出了其他一些非市場形式的政府制度安排。其中最主要的有:(1)針對市場失靈而由政府進行的微觀規制(管制);(2)針對市場經濟總量非均衡而由政府運用一定的宏觀經濟政策進行的宏觀調控。作為典型的政府安排,宏觀調控是政府在宏觀經濟領域的經濟職能,是現代市場經濟中國家干預經濟的特定方式,它的內在必然性實際上可由市場經濟運行的本質是均衡約束下的非均衡過程推論出來(吳超林,2001);而它的作用機理已在標準的凱恩斯主義模型中得到了經典的揭示,并被戰后西方國家長期的實踐所驗證。
眾所周知,宏觀總量是由微觀個量組成,宏觀經濟不可能離開微觀基礎而存在,宏觀調控也必然要依賴于現實的微觀基礎和制度條件。我們可以簡單地從宏觀調控是否具有堅實的微觀基礎和制度條件出發,將宏觀調控區分為內生的制度安排和外生的制度安排兩類。市場經濟內生安排的宏觀調控意指宏觀經濟政策具有與市場制度邏輯一致的傳導條件和能對政策信號作出理性反應的市場化主體。相對而言,如果市場經濟意義上的宏觀經濟政策是在沒有或不完善的市場基礎和傳導條件下進行的,那么宏觀調控顯然就是一種外生于市場制度的安排。一般地,在有效的邊界范圍內生安排的效應顯著,而外生安排的效應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有基于此,我們可以給出一個分析中國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為何不理想的理論框架。
中國1993—1996年的主導政策被普遍認為是經濟轉型時期的一次比較接近市場經濟意義上的宏觀調控,并成功地使1992年以來總需求嚴重大于總供給的宏觀非均衡經濟實現了“軟著陸”。但宏觀經濟只經歷了短暫的均衡之后,旋又在外部沖擊和內部制約的條件下,陷入了持續至今且嚴峻的另一種類型的宏觀總量非均衡即總需求小于總供給的狀態。面對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出于“速度經濟”的要求及基于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常識,中國首先選擇的是以貨幣政策為主的宏觀調控政策安排,目的在于阻止經濟增長率持續下降的勢頭。然而,到1998年7月為止,盡管包括下調利率、取消貸款限額、調整法定準備金率、恢復中央銀行債券回購業務等市場經濟通用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幾乎悉數釋出,經濟減速和物價下跌的勢頭卻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鑒于直觀的宏觀經濟現實,當時人們普遍的共識是貨幣政策失效。關于失效的原因,大多數的分析是借助IS-LM模型進行的,其中主要的觀點是“投資陷阱”論、“流動性陷阱”論、“消費陷阱”論等。應該說,這些觀點基本上是在給定貨幣政策的制度基礎和傳導條件的前提下,主要從貨幣政策本身的作用機理方面實證分析了制約貨幣政策效應發揮的各種因素,這些政策層面的分析無疑是必要而且也是有針對性的。可是,如果給定的前提在現實中并不存在或不完全具備,那么,這種僅在政策層面的分析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提出有效的對策。
其一,農村消費水平仍然較低,農村消費者購買力有限,對于高層次的消費品缺乏需求。與農村經濟基礎薄弱相適應,在大多數農民的消費觀念中,消費取向主要是價格優先,給了低價劣質商品滋生泛濫的土壤。有些人即便知道商品質量不過關,也因為價低而愿意購買,常常不在意買假貨,甚至少數農村消費者講面子、講排場心理作怪,明知是假冒名牌產品也要購買,致使質量差、價格低的假冒偽劣商品在農村有了市場。
其二,農村市場流通渠道不健全,為假冒偽劣商品流入提供了空間。農村經濟發展還處于比較低的階段,市場銷售網絡不健全,主要以個體經營為主,缺少一些規模大、信譽好的商業企業,商業網絡和規范的商業網點建設滯后。農村商業特別是小商品經營是適應農村需求而產生的,經營者多是受教育層次較低或法制觀念淡薄的農民,對商品知識、法律知識的了解有限,品牌質量意識比較差,經營時往往只考慮經濟利益,忽視商品質量,更有甚者將不合格廠家生產的產品進行分裝,打上正規廠家的牌子,以次充好、以假充真。
其三,農村消費者維權意識不足和維權渠道缺乏,助長了“問題商品”的泛濫。農民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防范意識薄弱,習慣了“一手交錢、一手拿貨走人”的購物方式,很少有人去關注商家有無證照、索要發票或其他購買憑證,一旦出現商品質量問題,苦于無證可查。在遇到質量問題時,很少想到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甚至不少人礙于情面,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自認倒霉。有些農民雖然有維權意識,但可利用的維權渠道往往存在諸多不便,如基層消費維權組織缺乏,投訴路程較遠,成本較高,導致農村購買假冒偽劣商品時投訴率極低,自身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維護。
其四,農村商品市場監管難度較大,為假冒偽劣商品的存活提供了可能和空間。目前,工商、質檢等執法部門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城市,監管力量在廣大農村地區明顯不足,覆蓋面不夠,造成了“管不過來”情況。由于農村市場的監管乏力,即使發現了問題商品,由于進貨渠道復雜混亂,又缺少相應的證據,調查和處理都相當困難。
其五,對于農村制假售假,法律懲處難以執行到位或力度不夠。由于制假售假者生產活動極為隱蔽,其投資的成本也相對低廉,很容易另起爐灶。打假來臨時,制假售假者往往采取“時間逃避”,即打后復生、卷土重來;或是“空間逃避”: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農村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嚴重危害農村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和農村市場的健康有序,必須采取措施根本上予以解決。立足當前和長遠,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加快新農村建設,提高廣大農民素質。一方面,要加大支農惠農力度,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除農民在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的后顧之憂,增強消費信心;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村消費者的引導,強化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其綜合素質,轉變消費觀念。當前,尤其要重視采取多種方式,向農村消費者宣傳識別假冒偽劣商品的基本常識,鼓勵他們踴躍舉報問題商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第二,加強農村市場網絡建設,健全流通渠道。加快建設安全暢通的商品流通渠道和保障安全質量的制度體系,積極探索農村現代物流的新模式,凈化農村消費環境。要創造條件,引導城市中有實力、有信譽的商業企業,向農村發展業務,建立分店,構建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農村新型營銷體系,以及引導建立“示范店”、“示范戶”,繁榮農村商品流通市場,提高農村消費市場商品質量。
關鍵詞: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途徑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F272.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0)020(C)-0034-01
在新形勢下,如何引導職工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倡導文明、科學、積極的理念和態度,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用創新的思想來研究做好企業思想政治工作。
做好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和方法: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創新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揚棄中得以發展。思想政治工作隨著形勢的不斷發展,對新出現的問題,并非要全盤否定原有的才是創新,比如樹立典型,互幫互助,主動疏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等,這些仍然有著蓬勃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我們又如何去否定呢?我們要以辯證的態度去對待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不繼承就沒有前進的基礎,不創新就沒有發展的動力,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最好的繼承。
二、聯系企業實際,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
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視發揮解決職工思想問題的特殊功能,注重實效,力戒空談,反對“假、大、空”。一是要從整體效應出發,堅持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多樣性:宣傳政策理論時,采取灌輸、說教的方式;解決具體問題及培養情操、增強素質的教育等方面則宜采取引導、開導及疏導的方式,以此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二是從時展著眼,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適應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使職工懂得商品經濟、價值規律、市場經濟等基本常識及企業與市場的關系,企業走向市場的客觀必然性等,讓職工樹立起廠興我榮、廠衰我恥、與企業共興衰的思想,真正激發職工與企業共榮辱的主人翁意識。三是要聯系實際,區分層次,因人施教,針對每個車間、每個班組、每個職工的不同情況去做思想政治工作,承認每個人的才能和品德的差異,并按照這種差異區別對待。
三、注重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對企業生產經營的促進作用
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圍繞企業的生產和經營進行,這是一個不可動搖的原則。
企業經濟工作是企業的主旋律,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經濟工作結合起來,緊緊圍繞企業的生產經營工作來進行,必須服從服務于經濟建設,必須堅定不移地以企業生產經營為中心,促進這一中心工作緊張、有序、高效地開展。企業要按照經濟工作需要設立政工組織,做到哪里有經濟組織,哪里就有政工組織,哪里有企業職工,哪里就有政工干部。
四、思想政治工作形式靈活多樣、手段與時俱進
由于現代企業所面臨的形勢復雜多樣,因此,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也不能單打一。以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多數情況下把職工當成被動灌輸對象,不注重發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容易使職工產生抵觸情緒。新形勢下,有必要對職工采取啟發誘導形式,雙向互動,充分發揮黨、政、工、青、婦等組織團體的作用,寓教于樂,將教育內容滲透到職工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以文化娛樂的方式聯系群眾、凝聚群眾、引導大家在實踐中實現自我教育。同時,也要因人施教,對癥下藥,變虛為實,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實效。
五、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實現員工與企業共贏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為本,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企業生產經營任務不斷加重,員工的工作和思想壓力也相應增加。我們政工干部要與職工在心理上加強聯系溝通,在情感上尊重理解,在行動上關心服務。尤其要密切關注骨干人員和關鍵崗位人員的思想動態,了解他們的精神和物質需求,在合理給予勞動報酬的同時,要特別注重在精神上與其溝通,平等尊重,凝聚骨干人員,帶動整體隊伍凝聚力的形成。要注意發現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大張旗鼓地宣傳,在職工中樹立正面旗幟,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和感染職工,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
六、建立企業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機制
企業文化無論是在管理思想上,還是在管理方式上,都為思想政治工作搭建了一個新的載體。要把企業文化建設作為切入點,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企業文化建設中,使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有機結合、互相推動、共同發展。企業文化建設對思想政治工作也有改進、補充功能。
企業文化作為管理文化,它與企業的經營運行有著密切關系,它滲透到企業管理和企業經濟運行的各個方面,與企業道德建設和思想建設密不可分,是通過企業的經營行為來反映其經營理念,從其產品、職工的綜合素質來反映企業文化的內涵。因此,企業文化是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體化,它既體現了企業經營發展的需要,也反映了職工的精神追求。
【關鍵詞】政治教學;理論聯系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6-0256-01
初中政治課程的開設是培養中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渠道,對中學生的價值趨向、人格完善起到促進作用。然而,傳統概念的下的政治教學,多數采用了強迫記憶的方式,使得學生對政治課程的認識停留在一個抽象、乏味、難以接受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認知程度便可想而知了。如何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怎樣實現學生全面均衡發展,已成為教師關注的重要問題。
1 聯系實際用辯證的觀點引導學生走出思想認識的誤區,達到實效
資產階級自由化分子,利用青少年知識的局限性和認識問題的片面性,宣揚西方的資本主義道路,否定我國的社會主義方向,他們脫離我們國家的國情,簡單地進行攀比,造成有些學生思想認識上的混亂和錯覺,認為我國什么都不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什么都好,崇拜洋產品。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的第一課,從理論和事實上系統地闡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這樣進行教學的:用縱橫兩方面的對比,使學生能用辨證的觀點分析我國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實際,走出思想認識的誤區。
教材用事例分析了我國生產力發展和西方生產力的差距,教材指出:“我國農業生產率低下,許多農村里,基本上還是用鋤頭、鐮刀,犁耙極簡陋的工具和畜力進行耕作。我國農業勞動力大約是美國的100倍,而生產的糧食卻跟他們差不多,工業上,我國紡織廠里,一些三、四十年代的紡紗機還轉”。要想改變這種落后的現狀就得靠科技,科技又靠的是人才,人才靠的是每一位同學,現在我國人民科學文化總體水平不高,所以,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刻不容緩的。這樣一橫比,就幫助學生在了解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樹立了為振興中華,實現四化而學習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使學生產生了壓力,學習上產生了動力。通過辯證分析,縱橫對比,澄清了學生的模糊認識,達到了教育的實效。
2 利用學生中的熱點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的實效性
中學生是一個特定的社會群體,在初中學生中,由于共同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共同的活動環境,使他們對某些問題表現出相同的關注和熱情,這些問題就是學生中的熱點問題。
2.1 如何看待金錢的問題。由于我國正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社會大變革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正面臨著劇烈震蕩和深刻變革,由于市場經濟的正確導向乏力,社會道德生活出現了某種程度的無序、滑坡,某些人的行為出現了失范,有些人為追逐金錢而不擇手段,認為有了錢就有了一切,錢能買文憑,犯了法可以拿錢去保,有錢能使鬼推磨……敗壞了社會風氣,甚至損害了民族氣節。初三政治教材第四課《重視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一課用理論和事實透徹地分析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及兩個文明一起抓,兩手都要硬的觀點,明確地提出了用道德做為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同時,對社會上不同層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道德標準。通過學習,幫助學生認清了拜金主義的危害及社會存在的各種消極現象,培養了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
2.2 怎樣看待改革開放這個問題。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第一課從理論和實踐上對這兩個問題分析得很清楚。第一,改革是否改變了社會制度,教材用小崗農民改革的成功和首鋼改革經驗的事實來說明了改革的正確性,通過對我國舊的體制弊端的分析,證明了改革的必然性和迫切性,使學生真正認識到了,不改革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沒有出路,不改革,社會主義事業有被葬送的危險,改革不是動搖社會主義制度,而是在堅持社會主義的前提下,使各種具體制度和具體管理形式逐步完善,適應生產力發展,這樣做,恰恰是為了進一步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對外開放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詳細地敘述了什么是對外開放及對外開放的必要性,使學生真正理解了列寧這段話的真正涵義:“資本主義得到的將是多余的利潤,這種多余的東西由它去吧,我們所得到的將是最主要的東西,有了這些東西,我們就一定能夠鞏固起來,在經濟上戰勝資本主義”,澄清了學生的認識。通過教學,提高了學生分辯是非識別善、惡、美、丑的能力,把握住了學生思想脈搏,使政治課發揮實際效應。
3 解開思想疑點,引導激發學生走好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