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文化產業規劃

文化產業規劃精品(七篇)

時間:2023-07-16 08:22: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產業規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文化產業規劃

篇(1)

關鍵詞:湯山 文化產業 文化旅游

湯山是一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的古鎮,擁有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豐厚的文化資源稟賦和優勢的區位條件,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湯山已委托國內外優質設計單位進行文化產業規劃設計,收效良好。文化產業規劃是系統工程,需要持續規范和調整完善,因此,對湯山文化產業規劃進行分析審視極具參考價值。

1.全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發展文化旅游業是目前湯山發展的重中之重。在我國大力推動旅游產業優化升級的戰略指引下,科學整合開發湯山優質特色旅游資源,重點發展以溫泉文化和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文化體驗旅游,強化旅游產業的延伸和產品結構的豐富,實現與差異化發展,將湯山打造成溫泉度假特色的國際休閑都會。

1.1建設文化藝術集聚區

立足湯山地區的文物古跡和民俗文化,打造以特色文化體驗和現代休閑游憩為主要特征的歷史文化旅游集聚區。目前,湯山歷史文化展示中心項目、南京直立猿人化石遺址公園、陽山碑材遺址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等重大項目已啟動或在進行中,啟用之后將會極大推動歷史文化旅游集聚區的形成。

建議依托“中國(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園”,建設藝術集聚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公園將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園、五星級、明文化主題酒店等,可吸引國內外一流的藝術機構及相關的特色服務商入駐,進而形成集創作、生產、展示交易于一體的藝術集聚區。

1.2形成系列特色街區

加速湯山溫泉休閑街區的建設。巴斯時光溫泉文化主題休閑街區打造溫泉主題餐飲街區、全手工文化創意品街區、藝術主題精品酒店等。創新業態有溫泉小劇場、溫泉博物館等。溫泉主題街區的定位和湯山溫泉的品牌形象完美融合,將會為游客帶來獨特的深度旅游體驗。

打造文化藝術交流街區。湯山已成功舉辦四屆南京湯山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世界溫泉及氣候養生聯合會第65屆年會、湯山汽車電影音樂節等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今后隨著各個文化藝術項目的正式運營將有更多的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落地湯山。

提升湯山鄉土美食街區的品質。湯山鄉土美食街區2008年掛牌,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和經濟效應,建議嚴格管理規范美食街區,提升其服務質量和宣傳力度,吸引國內外游客。

1.3開發佛教文化項目

規劃寺院景觀區的開發建設。湯山的寺院景觀區主要包括延祥寺景觀區、藏龍寺景觀區和隆昌寺景觀區,各景觀區的規劃設計均可開發招商,需要充分調動相關街道、部門和寺院參與的積極性,保護寺院的歷史文物古跡。

規劃各景觀區的公共區域及配套設施,達到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銜接與融合。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并科學評估各寺院的文化內涵,搜集各個佛門祖廟可供游客觀光的資源,重點打造佛教文化旅游體驗式產品;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吸引投資商進行適度開發。通過精心設計、傾力推介,使湯山的佛教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1.4研發主題旅游產品

升級單季型產品為四季型產品。總投資達到8億元的“歡樂水魔方”的水上樂園,主要吸引夏季游客;建議依托歡樂水魔方水上樂園的品牌優勢,將單季型旅游產品升級為四季型旅游產品。可借鑒北京歡樂水魔方2012年冬季推出的“嬉雪廟會”,打造集嬉雪、游樂、演藝于一體的親民化旅游休閑度假項目。

開發復合型體驗式旅游產品。針對龐大的普通度假游客市場群體,開發系列化、多種類、跨層次的旅游產品,形成以“休閑度假、生態體驗、會展商務、康體養生”為一體的復合型體驗式旅游體系。將溫泉旅游點、農家樂旅游點等串聯,有效延長旅游產業鏈,拓寬旅游消費時間和空間,吸引游客“漫游”和“悠游”,將湯山打造為周邊游客的周末休閑旅游和節假休憩目的地。例如,開發“我在湯山有塊地”產品,為周邊都市人群提供租地采摘服務。

整合文化資源研發文化旅游產品。立足湯山的民俗文化、明文化和民國文化發展節慶民俗文化旅游,推出豐富的節慶旅游產品,將湯山打造成具有鮮明傳統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目的地。例如,開發明文化體驗游等深度旅游產品,將資源優勢轉為產業優勢。

1.5優化基礎服務體系

優化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進行旅游接待服務中心、文化景觀標識系統、交通道路、停車場等配套項目的建設,提升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目前,湯山已經規劃了集散服務中心,包括主題形象大門、游客接待綜合服務中心和旅游管理中心。

優化文化旅游服務咨詢體系。在湯山區主要文化旅游景區和商業場所,建議設立富于湯山文化特色和元素的電子旅游信息服務點,打造集旅游咨詢、文化展示、創意商品為一體的文化旅游咨詢服務網絡,提高集散承載能力和游客滿意度。

2.逐步拓展多元產業格局

湯山可憑借優美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積極發展演藝娛樂產業、文博會展產業、體育休閑產業等,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活動品牌,促進文化資源在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發展。

2.1演藝娛樂產業

湯山演藝娛樂業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需要進一步強化度假區文化體驗的功能,為游客提供動態、生動的文化演藝旅游產品。湯山可立足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打造展示當地民俗文化傳統的演藝產品,豐富現有演藝產品,提升產品文化品質和服務品質。

開發動態體驗演藝產品。目前湯山多處景區基本以靜態展示為主,動態藝術表演產品較為缺乏,現有節目表演時間短,間隔時間長,體驗性項目尚未設置。明文化村中的鏢局、當鋪等現有靜態設施可改造成動態的接待休閑設施。

提高演藝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創新含量。引入LED大屏幕設備、舞臺燈光設備,制作集聲、光、電、影視特技、舞蹈藝術為一體的實景演出產品;可將陽山碑材景點軍工生活場景制作視頻或演藝產品,使用LED大屏幕定時循環播放。

構建文化演藝集群。湯山可充分利用旅游景點基礎設施和特色文化建筑,通過改造提升、完善配套、活動策劃等手段,構建湯山特色文化演藝集群。例如,民國風情街可引入特色表演,豐富游客和本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豐富的演藝產品可提升游客休閑度假滿意度,也為“泡夜湯”提供基礎。

加強演藝活動交流。湯山現有的演藝資源較為缺乏,可積極引進知名演藝中介機構和演藝活動,加強與國內外演藝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在交流的同時借助溫泉文化節等各類節慶、會展和商業活動,舉辦大型文化藝術演出,形成文化演藝與旅游、商業等產業的協同聯動發展,拓寬演藝市場。

2.2體育休閑業

湯山目前主打的是溫泉休閑度假產品,可與體育休閑互相補充和豐富,達至“健康養生、休閑娛樂”的定位。利用優勢旅游產業,規劃發展不同功能分區的體育休閑產業群。

親水體育休閑產品。利用安基湖、湯泉湖、龍尚湖、水魔方等水資源,形成垂釣、游泳、游艇等一系列親水體育旅游產品。目前,湯山的水資源尚未充分開發, 游客們多以觀賞為主,難以獲得更多的親水休閑產品。

戶外拓展休閑產品。依托湯山豐富的山林資源,形成登山、攀巖、拓展、滑翔傘、高爾夫、山地自行車、滑草等為一體的戶外拓展休閑產品。

景觀休閑體育產業群。建設現代化的體育中心,配合正在打造的溫泉度假村和五星級酒店群,布局室內休閑健身會所,形成賽事觀賞、休閑觀光、健身娛樂、購物、吃住一體的景觀休閑體育產業群。

2.3文博會展業

文博會展業既可作為核心溫泉度假產業的有效拓伸,又可作為溫泉度假產業的強勁支撐。依托節慶會展延長旅游產業鏈,進一步提升文博會展業的國際化與產業化水平,把湯山打造成國內乃至國際具有鮮明品牌特征的文化會展集聚區和國際會議目的地。

培育會展主體與會展市場。依托江蘇的會展產業優勢,重點培育溫泉養生度假文化、休閑旅游文化等文化會展活動。鼓勵高校名企共同打造湯山文化會展品牌項目,培育文化會展企業發展,繁榮文化會展市場。

優化會展配套與服務保障。加快建設博覽中心,盡快解決文化會展業發展的場館瓶頸問題,提升湯山街道在會展活動中的公共服務水平。大力培育會展策劃、展覽搭建企業,優化湯山文化會展產業鏈。

打造湯山的節慶旅游活動。規范提升節慶活動促進發展會展業。湯山的節慶活動可在時間上均勻分布,在空間上兼顧各景區平衡,面向不同的市場層次,提升湯山對外知名度與美譽度。例如,以溫泉養生度假為主題的休閑節慶活動、以生態資源和農業資源為依托的生態旅游節慶活動、以宗教文化為主題的朝拜節慶活動、以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綜合節慶活動等。

3.湯山文化產業規劃審視

湯山文化產業極具發展潛力,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世界范圍內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據筆者實地調研觀察,宣傳推廣力度和人力資源素質已成為湯山文化產業品牌塑造的制肘。

3.1宣傳推廣力度亟待加強

湯山文化旅游產業是湯山文化產業的主業,亟需加大旅游文化品牌宣傳推介力度。借助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傳播平臺,定期舉辦和承辦國內外文化品牌活動,加強旅游品牌的宣傳推廣,擴大文化旅游品牌活動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通過廣播影視進行宣傳推介。目前,湯山旅游資訊的公布大多出現在湯山溫泉旅游度假區的網站上,無法通過廣播影視媒體及時獲得即時資訊,不利于湯山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傳。湯山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值得深度開發利用,可適當開放一些景區作為影視拍攝基地,投資制作湯山題材的優秀影視作品,植入湯山的文化元素,優選制作團隊,拓寬播放渠道。建議加大廣告投放力度,選取品牌電視欄目作為外景拍攝地、冠名或提供旅游產品贊助。

通過網絡新媒體進行宣傳推介。目前,各大微博網站上零星分布著湯山溫泉度假村、湯山七坊等湯山相關微博,但整體信息量較低,建議開設及完善湯山旅游官方微博和微信,形成湯山系列微博,進行品牌宣傳推介的同時可有效吸引國內外潛在游客。通過優酷網搜索發現,湯山已制作了度假區形象宣傳片、招商宣傳片、湯山新城宣傳片和湯山工人療養院宣傳片,尚未形成重點旅游產品和旅游景點的系列宣傳片投放,整體宣傳效果亟需提升。鑒于此,根據湯山的發展階段,建議拍攝湯山系列宣傳片,打造“溫泉湯山”、“文化湯山”和“樂活湯山”三大系列,凸顯資源優勢,開發品牌潛能。

3.2人力資源素質有待提升

優質人力資源可以推動文化產業增值,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當前,湯山文化產業正處于發展期,大量從業服務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到湯山文化產業的品牌形象和口碑,提升人力資源素質已迫在眉睫。

完善文化人才專業服務體系。建立文化產業人才公共服務平臺,為創意企業提供人事、人才培訓、人才交流、創業咨詢等配套服務;大力引進文化創意人才、文化管理人才、文化科技人才等。鼓勵“產學研”合作,與開設文化產業專業的高等院校、職業學院合作,每年安排學生進行專業實習實踐,為湯山輸送優質文化產業人才。

定期培訓文化產業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外出參觀培訓學習提高文化產業管理水平,培養戰略眼光開拓視野。基層一線服務人員直接面向游客,其人員素質直接決定了服務質量和游客滿意度。筆者在湯山部分景區發現部分服務人員業務生疏,不能很好地解決游客疑問,甚至面對游客詢問時流露出不耐煩的神情。建議公開招聘擇優錄取,嚴格崗前培訓,定期在崗培訓,提升服務意識,明確獎懲制度。

近年來,湯山文化產業發展提速,需緊密結合湯山文化資源特色和溫泉品牌,促進文化產業與城市文化和城市經濟的有機結合,做強文化旅游產業的同時向演藝娛樂、體育休閑、文博會展領域積極拓展。只有強化湯山文化品牌整體營銷宣傳力度,提升湯山文化產業人力資源素質,才能持續增強湯山文化產業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赫斯蒙德夫.張菲娜譯.文化產業[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篇(2)

一、關于鞏義文化資源環境問題

鞏義市的文化資源環境可概括為:源遠流長,深厚豐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 鞏義的地理位置正處于中國中部古今文明的大通道上。鞏義南依嵩山,北望太行,中有黃河穿流而過。陸路、水路皆通,古絲綢之路也從此而過,近代的隴海鐵路、連霍高速、歐亞大陸橋從此穿過。交通的發達帶來了物流、人流、信息流、財富流,自然包含了文明、文化的交流和遺存。

2. 古都文明對鞏義文化有較大的輻射和傳遞。鞏義周邊古都較多,東有古都開封,西有古都洛陽,北有安陽,加之河南省會鄭州的崛起,都為鞏義帶來了較強的文化傳遞和輻射,文化交流日益活躍。目前,鞏義市場上的工藝品,大都來自古都開封和洛陽;鞏義在春節舉行的大型燈會,也引進了開封和洛陽的工藝技術,鞏義的文化藝術名家也到周邊市地交流、創業,比如書畫交流展覽,鞏義人李公濤在開封創造的翰園碑林等。

3. 鞏義本身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歷史遺存很多,歷史名人眾多,歷史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很有價值。鞏義最有影響力的是河洛文化。境內擁有國家級文保單位4處,省級文保單位11處,鄭州市級文保單位59處,鞏義市級文保單位100多處,庫存文物3萬多件,地下文物不斷出土。歷史名人如世界歷史文化名人杜甫,人民藝術大師常香玉等不勝枚舉。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小相舞獅,省市級非遺項目12個。同時,鞏義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不僅有傳說中的伏羲八卦臺,還有河圖洛書的歷史傳奇。

4. 鞏義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現代文化藝術和文化產業迅速發展。傳統文化在鞏義有不盡的生產力,雕刻、雕塑藝術,有涉村的石獅石碑雕刻、魯莊的人相泥塑、木刻等;說唱藝術,有河洛大鼓;演唱藝術,有豫劇、曲劇、越劇等。全市農村劇團已從2002年的兩家發展到2010年的50多家,參演人員數千人,全市性劇團調演已舉辦了8屆,累計觀眾數十萬人次,現代文化產業也得到了發展。

全市文化市場門類齊全,遍布城鄉。截至2009年底,共有有證網吧58家,歌廳、舞廳、戲曲茶社51家,圖書銷售76家,印刷企業41家,復印打字61家,音像銷售14家,基本上可以為社會提供較為全面的文化服務。

二、關于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問題

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制定好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十分重要。

1. 制定新規劃的原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人為本為核心,把發展作為主線,把改革作為動力,把統籌協調作為基本方法。同時,要處理好幾個關系,即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文化事業與產業的關系、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加強管理與促進繁榮的關系。

2. 主要目標任務:科學發展,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健全體系,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培養人才,推進創新,勇于改革,擴大開放,提升文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比重,以文化的大發展,推動社會經濟的繁榮、穩定。具體到鞏義來說,就是要打好基礎,優化環境,提高素質,推進發展。提高人均文化資源占有比例,提高人均文化消費和投入,提高文化增長的效益占GDP增長的比重。

3. 確定文化發展的重點:以文化項目帶動文化投資,以文化設施帶動文化環境的改善,以文化創作和人才培養帶動文化精品產出,以文化活動帶動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以文化交流提高地區文化互動和開放兼容。

三、關于文化產業的推進措施和方法

1. 在領導決策層牢固確立先進文化重在建設的思想。在發展思路上,要確立文化先行思想。先進文化可以解放人們的思想,思想的大解放可以推動經濟的大發展。

2. 編制切實可行并具有前瞻性的發展規劃。

3. 加大投入。鞏義市委、市政府歷年來高度重視文化的投入,先后建起文化館、博物館,建成了全省少見的文化中心大樓,徹底改變了文化管理的條件,特別是投資近2億元的市民文化藝術中心主體大樓已經建成,目前進入裝修階段,不久將投入使用。自2007年以來,國家和河南省投資的鎮文化站項目鞏義有6個,已累計投資142萬元。鄭州市政府投資的街道辦文化站5個,已累計投資106萬元。鄭州市政府投資村文化大院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185個,已累計投資778萬元。

基層投入文化設施建設也有許多先進典型,魯莊鎮投資近百萬元建成了鎮文化中心,舉辦了兩屆農民藝術節,已申報1個國家級非遺項目,2個省級非遺項目,被命名為河南省文化先進鎮、藝術之鄉;新中鎮文化站總投資170多萬元,常年活動不斷。村級先進典型更多,石灰務村文化中心投資160多萬元,涉村鎮西溝村文化大院先后兩次被中央電視臺報道,還有涉村鎮涌泉村、新中鎮楊樹溝村、回郭鎮李邵村、米河鎮小里河村的文化大院都設備齊全,文化活動不斷,深受群眾歡迎。

4. 抓文化活動,促文化交流。通過群眾性節慶文化、廣場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文化活動形式,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提高群眾文化藝術修養,發現和培養人才,促進文化交流,不斷把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向新的。

5. 創新機制,培養文化干部和文藝人才隊伍,鞏固壯大文藝團體,培植新的文化增長點和經濟增長點。在創新機制上,目前實行的文廣新管理體制形成了一定的人才優勢、資源優勢,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繁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6. 打造文化精品品牌,形成品牌優勢,提高品牌知名度,以品牌出形象,以形象出效益,以效益促發展。依托國家級文保單位和非遺項目,打造精品景區和節目;以歷年來卓有成效的文化活動形成品牌,多年春節投資200多萬元展出50盞左右的“光耀中原”大型燈會,吸引了上萬名來自省內外的觀光者;多年堅持的宋陵文化廣場劇團調演,不僅有鞏義境內的劇團參加,洛陽、登封等地市的劇團也參加,真正體現了廣泛參與,廣泛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篇(3)

關鍵詞 文化資源 文化產業 開發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當前,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使文化產業成為特色優勢產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支柱產業,正成為西部省(市)區不約而同的追求,為此,西部各省(市)區政府也不斷加大投入,支持和鼓勵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

從2003年起,云南率先設立每年3000多萬元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文藝創作基金。

2005年起,重慶市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每年撥款1000萬元用于文化產業發展。

貴州省2006年8月設立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當年安排專項資金1500萬元,以后每年遞增100萬元以上,到2010年,將增至2000萬元。

2007年11月,青海省設立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首批856萬元專項資金已全部下達。

甘肅省從2008年起,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每年由省財政預算資金1000萬。

2008年6月,寧夏從2008年到2010年每年統籌安排1000萬元用于文化產業的發展。

2008年4月,四川省在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又設立文化產業品牌扶持專項資金。以推動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成果向優勢文化產業品牌轉化。

從2009年起,自治區政府將每年安排文化產業啟動和文化創作專項資金2500萬元。

2008年10月,在西安舉辦的第四屆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上,共推出重點文化項目632個,涉及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化旅游、網絡動漫等領域,項目投資總額約2452.8億元人民幣,大會合同資金總額突破80億元。其中,合同成交總額58.77億元,集中簽訂文化產業項目43個,累計總投資達51.2億元:大會現場交易總額為5700萬元,各代表團上報合同意向總額為20.69億元。

這一切表明,西部各省(市)區文化產業正受到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呈現總體良好的發展態勢,西部文化資源開發和文化產業發展成績斐然。

然而,盡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西部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一、問題的梳理

首先。產業發展規劃缺陷較明顯。現在,西部很多省(市)區都先后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較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但是仔細觀之。不少規劃存在明顯的缺陷。

第一,規劃或綱要制定前的現狀調查和分析不足,造成對本地區的文化產業資源、市場以及優劣勢等背景和現狀認識比較粗淺,影響了規劃的實際執行效果;

第二,在規劃或綱要的具體內容方面,對文化產業的基本原則、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的論述性內容比重偏大,而對于文化產業的結構、布局等決定規劃可行性的內容相對較少。

第三,缺乏廣泛論證。一些發展規劃沒有經過廣泛討論和論證。規劃雖經政府部門,但其權威性不是很高,其實施的可行性可想而知。

近年來,韓國文化產業發展很快,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制定了一個思路明晰、目標明確的發展規劃。早在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韓國政府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特別是對文化產業政策作了重大調整。文化立國戰略首先被他們提出來作為國策。韓國政府引導并動員了全社會的力量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將目標瞄準國內需求。而且將文化產品的對外輸出瞄準了具有類似的亞洲特別是東亞國家,并迅速取得極好的市場回報。

當前,西部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在文化資源的整合、文化資源的底數、文化資源的開發、文化產業資本的積累都還處在一種初級狀態。這種狀態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將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和市場的畸形發展。基于這種現實,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尤其重要。

其次,西部文化產業發展起點低,經營單位眾多,但集約化程度低,支撐文化產業發展軟硬件系統跟不上,市場化程度嚴重滯后。

以報刊業為例,據有關資料顯示,2004年,西部所有省市區發行的報刊共計1663種,而北京和上海兩地就發行報刊3055種,相比之下,西部不但數量少,質最也較差,實力較弱,性質趨同。從企業的微觀層面來看,東西部文化企業之間的資金實力的差距和獲利能力上的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此外,西部現在有些縣級文化館、群藝館、圖書館、博物館很少活動,或由于經費緊缺出租以作它用,或由于長年失修無法活動。多數新華書店主要是以發配中小學生課本為主維持現狀,有些鄉鎮連文化站也沒有,有的文化站有牌子,卻沒有場地和管理人員。村級既沒有文化活動站,也無文化活動聯絡員,更無從談起文化產業經紀人的產生和發展。由于文化設施缺失落后,文化產業的發展缺乏市場支撐,難以真正做大做強。

第三,文化產業發展缺乏總體戰略,產業結構不合理,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

經過多年的努力,西部各省區市的文化產業機構都程度不同地有所增加,社會所辦的文化產業也發展迅速。但是,一些地區和部門的領導仍然把文化建設歸屬于政府獨家行為,難以接受文化產業的市場經濟概念,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開發力度不夠,多渠道發展西部文化產業的氛圍尚未形成。由于大多數文化產業經營主體脫胎于傳統的文化事業單位,主要還是按計劃經濟的運行模式管理運作。機制上的不完善,嚴重地阻礙了文化企業的發展,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而發達國家已經能夠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進行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并形成了一套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成熟的市場運作模式。

當前,西部文化產業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顯然落后,以市場為目標,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考慮,還停留在朦朧狀態,用抓文化事業的行政運作模式去硬性規定,實際上抑制了文化市場的發展。

比如,工藝美術品產業以前是甘肅省文化和經濟領域的強項,1987年甘肅省工藝美術工業總產值曾突破1億元大關,達到1.23億元,出貨值達到8250萬元人民幣,居西北地區首位,雕漆工藝品產值占全國同類產品的5.4%。名列全國第七。然而,由于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和總體發展規劃,近年來甘肅省工藝美術業發展卻極其緩慢。

最后。西部各類發展文化產業的人才匱乏。美國和歐盟國家的文化產業之所以較為發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對文化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的培養,用專業人才來支撐其文化產業的發展。美、日、韓等國的文化產業繁榮,可以歸納為一整套圍繞著文化產品的策劃、生產、傳播、消費而建構起來的工業化、商業化運作體系的形成。在這個體系中,有著各種各樣的文化產業人才:創意人員、制作人員、經紀人、營銷人員、管理人員等,每一種人才的培養都有其特殊的培養方式。

目前,西部地區文化產業人才危機,不僅表現在人才的總量、結構、素質和層次上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為致命的是人才的創新能力總體上比較低下,嚴重制約了

西部民族地區的知識創新。在西部,尤其缺乏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領軍人物,缺乏像張賢亮、楊麗萍等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這是制約西部文化產業落后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對策的提出

針對上述問題,結合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西部各省(市)地區在今后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應著重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開發文化資源,加快構建文化市場混合經濟結構。

與其他經濟資源一樣,文化資源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相對于市場的文化需求也是稀缺的。因此,在開發文化產品的過程中,就必須對現有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文化資源的配置方式一般有市場調節、計劃調節、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三種方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資源的配置方式只能是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方式,即在國家宏觀計劃調控下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但是,文化資源并不等于文化產品和文化資本,更不是文化產業,它僅僅是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資源供給和保障。要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從文化產業生產的第一環節即創新開發文化資源人手,把文化資源的市場化、商品化作為文化產業生產全過程的重要手段;其次是開發利用這些資源,生產出受大眾喜歡、有文化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的文化產品;再次是開發生產多種衍生產品,打造文化產業鏈;最后,利用文化市場和知識產權等將這些文化產品和衍生產品銷售到消費者手里,使各種文化資源的綜合開發獲得最大的效益。

有鑒于此,西部要抓住當前有利的戰略機遇期,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有益經驗,充分利用西部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并依托相關政策,大力構建文化市場混合經濟結構,提高綜合創新開發文化資源的水平和效益,圍繞核心文化資源,借助現代高新技術,將文化產業的鏈條向上、向下、向左和向右同時進行全面擴張,使文化資源的能量和優勢迅速轉化為文化產品和文化資本的優勢,從而加快西部文化產業升級換代和可持續發展的步伐。

2、加強市場監管,建立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

文化市場是文化產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全的文化市場能夠促進各類文化產品和市場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

當前西部文化市場的發育還不夠完善,文化產品市場、文化服務市場不夠發達,文化要素市場的發展就更為滯后,例如,資金市場、設施市場、人才勞務市場、中介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等急需建設和發展。這種狀況無疑阻礙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流通,限制了西部地區文化市場、文化產業的深入發展。

例如,目前西部文化市場存在的侵權盜版屢治不絕。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向市場提供的文化產品無法滿足消費需求是根本原因。沒有文化產品和服務市場的發展,其他文化要素市場的發展就沒有基礎和依據;反之,文化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和水平又制約著文化產品和服務市場的發展,兩者之間的不平衡性,必然造成各文化市場門類相互制約的局面。特別是文化要素市場中的資本市場是現代文化市場的核心,需要有新的思路和舉措。西部各省(市)區政府一方面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創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發展環境,以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強文化市場監管,使市場上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式豐富多彩、受市場歡迎;內容上健康向上,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

3、科學規劃,品牌第一。

文化品牌的顯著特點是既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又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價值。為此,要從全局出發,注重考察那些既能顯示西部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又有經濟開發價值的文化資源成份,確定文化品牌運營的戰略目標;對文化資源進行科學的品牌定位和文化經濟一體化的運作,集中力量培養優勢品牌,組建文化支柱產業。

縱觀國內外許多品牌文化產品,往往都是從開發某一文化資源人手的。如美國好萊塢近幾年的大片《哈利?波特》、《斷臂山》、《鋼琴師》等,都是開發暢銷小說資源的成功例子。我國的一些電視劇如《亮劍》、《歷史的天空》、《激情燃燒的歲月》等,以及《滿城盡帶黃金甲》、《色?戒》、和《集結號》等轟動市場的電影大片,也都是根據文學作品資源再創造出來的。

近年來。云南通過對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創造了令人矚目的“云南現象”和“云南模式”,并打造出像《云南映象》、《麗水金沙》這樣的文化精品。廣西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從2005年推出4年多來已吸引260多萬名觀眾,票房收入達5億元。新版彩調歌舞劇《劉三姐》于2008年6月在美國華盛頓特等五個城市巡演,觀眾反響熱烈。

可見,正是在對文化資源進行科學規劃和開發的基礎上,這些文化品牌才最終取得極大的成功,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4、打造文化產業同。大力培育和發展文化產業集群。

與其它物質生產領域的產業相比,文化產業具有更強的集群化特征。如好萊塢影城、迪斯尼樂園、巴黎歌劇院、維也納音樂會、俄羅斯的國家芭蕾舞團等文化經濟產業,既宣傳民族文化和人文價值觀,又創造著巨大的經濟財富。我國西部各省(市)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集群形成的得天獨厚的基礎。

例如,陜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區,作為一個尚在開發建設中的以旅游文化產業為支柱的城市新區,近年來隨著一系列重大文化項目的開工、建設、完成,曲江文化產業集群效應凸顯,其文化產業主要經濟指標顯現出井噴式增長。2008年一季度,該區人區文化企業數,展會數量、規模、效益,文化產品產值、效益,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稅收等指標平均增速均達120%以上,實現財政收入8400萬元,同比增長236.9%;引進外商投資近3000萬美元,同比增長192.9%。

另據了解,四川文化系統2008年s?12地震后重建的79個大項目中,40個屬于集群式發展的文化產業園打造。2008年12月28日,“紅星路35號文化創意產業園”在成都開門營業。它是一塊“創意產地”,會引來國內知名創意機構紛紛入駐;在行家眼中,它是四川文化產業集群式發展的一次嘗試,就像北京"798藝術區”一樣,會成為產業孵化、產業投融資、創學教育、國際交流的新平臺。

三、小結

2008年11月,國務院出臺了“四萬億投資規劃”,隨著該投資規劃在民生工程上的逐步落實,國民購買力得到增強,對文化消費必將產生進一步的需求。

2009年7月22日,國務院原則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提出了發展區域和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群,這表明在國家層面上,除了強調一般意義的產業形態之外,開始注重地區的差異性,尤其是西部地區,破解了以往文化產業政策“一刀切”的現象。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出臺之后,進一步降低投資準入門檻,必將形成新的文化產業投資熱潮,西部各省(市)區文化產業也必將迎來新一輪的大發展。

面對機遇和挑戰,各級政府如何根據當地的客觀條件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做出科學、準確、符合實際的規劃和決策,無疑成為西部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2008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彭嵐嘉,黃懷璞,彭江嘉中國西部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祁述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4]呂慶華文化資源與產業開發,經濟日報出版社,2006

[5]顧江文化產業研究,一文化軟實力與產業競爭力(第二輯),東南走學出版社,2009

[6]曹鯤,安俊美,西部文化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內蒙古師范走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140-144,

篇(4)

一、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年來,隨著加快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我市文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逐年提高,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產業初具規模

2、產業結構逐步改善

從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三個層次看,我市文化產業結構漸趨合理,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分量明顯突出。據2006年普查,合肥市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增加值之比為60.5:9.0:30.5,直接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服務”業占絕對主導地位(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各行業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0.99億元,占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為69.5%,比上年增長26%;提供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相關文化服務”業(文化產業的相關層)增長明顯較快,各行業實現增加值13.64億元,占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0.5%,比上年增長38%。合肥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為主的核心層文化產業,在全省文化產業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領優勢明顯。

3、文化企業實力增強

4、文化事業持續發展

5、體制改革不斷推進

近年來,我市文化體制改革相繼推出一系列舉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進一步理順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實現了政企、政事分開,政府文化管理職能得到切實轉變;二是完成了宣傳文化系統5家經營性事業單位的“事轉企”改革和四家電影放映單位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啟動了文博圖等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專業藝術院團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戲、出效益”的思路積極推進改革。這些舉措進一步激發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的問題亟待解決。

1、管理機構有待加強和理順

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涉及多個行業和部門。目前我市尚未成立專門的、統抓統管的文化產業管理機構,致使一些政策和項目的落實乏力推進。從政府管理部門來說,2002年市政府機構改革,經有關部門批準,市文化局作為全市文化塊面的管理機關,單獨設立了文化產業處,指導、協調全市文化產業工作,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財政經費,2007年文化和廣電合并后,取消了獨立的文化產業處及相應的編制和財政經費,相關工作納入局科技處(文化產業處),在處室工作職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廣電局科技處工作職責,涉及到文化產業的職能大大削弱,和現在各級領導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

視及市場的迅猛發展勢頭極不相稱。

2、文化產業總量和比重偏低

3、文化產業發展格局不均衡

4、文化產業和產品存在特色危機

合肥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科教人才資源豐富,三國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濱湖新城已成為“合肥名片”。同時,作為省會城市,合肥還有著融匯安徽各地文化的優勢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開發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業態尚未形成。現有的文化產品多處于粗放型經營,缺乏文化產品的宣傳推廣和后續的配套經營。大多數文化產品缺乏創意和創新,缺少能夠體現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6、文化產業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創意人才。文化創意人才是文化產業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是奪取文化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決勝因素。文化產業需要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曉文化產業內容、又具有自主創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產品研發又懂藝術創作的實用專業人才,以及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高層次文化領軍人才,而現有的人才儲備遠遠不夠;二是缺乏文化經營人才。文化經營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領軍人物,他們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我市的文化經營人才屈指可數。

三、發展我市文化產業的建議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這為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志,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文化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可以說,沒有文化的發展繁榮,就難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因此,針對存在的問題,就進一步促進我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確立文化產業的支柱地位

2、設立專門機構,推動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工程。現有的工作機構已經適應不了產業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協調不了各種關系,必須建立健全新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議成立合肥市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宣傳、文廣、財政、規劃、國土等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可參照蕪湖的經驗,定期召開協調會和企業家座談會,協調重點項目的推進落實,聽取意見,改善投資及政策環境。在政府職能部門設立文化產業辦公室,具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財政專項經費,具體實施和落實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工作,行使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日常協調推進和統一調控、監管職能。

3、修訂完善規劃,扎實有力推進

我市的文化產業規劃目前還停留在行業規劃和部門規劃層面,缺乏權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進一步修訂

和完善。建議在十二五規劃制定中,將文化產業真正放到支柱產業的戰略地位,作為全市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合理布局,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層次。同時,強化規劃的貫徹力度,由市委、市政府來推動落實,用規委會、土委會的工作力度來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

4、培育龍頭骨干,做大做強文化企業

文化產業要成為支柱產業,既要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又要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建議政府對我市各類文化企業有重點、有階段、有針對的扶持。一是對特色鮮明、實力較強、成長性較好的文化企業如“櫻藝緣”動漫、綜藝、“音谷”(與中科院聲學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較長產業鏈,能夠形成企業集群的好項目,通過出臺土地、稅收、規劃、金融等相關優惠政策,進行重點培育和扶持,將其打造為上市公司,按現代企業制度及股份制方式運作,形成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文化企業;二是對一些由于歷史原因造成體制不順、競爭乏力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行必要的經營體制改革。例如三個專業演出團體,如果還在“國字”號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須轉變思想和機制,通過產權交易、共同投資、公司化運作等形式,掛大靠強,實施重組,實現新生,及至做活做強。

5、實施大項目戰略,發揮項目帶動作用

強化項目帶動,發揮大項目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一是借助外力,積極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者。特別要吸引具有雄厚資金、經營策略和營銷人才優勢的外來文化投資企業落戶合肥,有重點地打造象蕪湖方特這樣的產業航空母艦;二是確定重大項目,實施定向招商。結合老城區改造,將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戲曲休閑一條街;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文化底蘊的類似于“合鋼”這樣的老企業,其所閑置的部分廠房,可以作為合肥早期工業文明遺址保留下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文化產業開發,改造成為具有文化、藝術特色的創意產業集聚區,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強后,再退出方式,如無錫尚德公司那樣,政府投入的資金可以逐步退出。這部分資金可以循環使用,支持新的企業發展。通過大項目的實施,既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也能帶動周邊傳統餐飲業、商業、旅游業的繁榮,形成文化搭臺,多方唱戲,各方共贏局面。我市應抓住2012年舉辦全國體育大會的契機,有力帶動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6、設立專項基金,成立文化產業投資公司

設立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使其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以股權投資的方式參與骨干文化企業的組建和發展。盡快組建文化產業投資公司,像城建投資公司那樣對基金進行管理和運作。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可多渠道籌措,一是幫助骨干企業盡快上市融資;二是大項目、大工程可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融資;三是可以廣泛動員社會資本投資于文化產業;四是可以通過財政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項目補貼、貸款貼息、獎勵、融資擔保等方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同時,加大對文化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引導各類風險投資機構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成立文化產業風險投資公司、小額貸款擔保公司以及風險擔保公司,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導、資本運作、扶優扶強的模式,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投資結構,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問題。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體系

篇(5)

近年,盤錦市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發揮顯著的區位交通、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眾多先行先試的政策和豐富的土地儲備優勢,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致力于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富民強市的支柱產業。盤錦市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對盤錦市經濟增長、資源型城市轉型和產業升級逐漸發揮重要作用,但總體處在培育發展階段,存在眾多不足。

(一)產業化、市場化意識不足。

盤錦市文化建設主要體現在文化事業發展,文化與產業和市場行為聯系不足,缺乏市場化和產業化意識,文化產業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不強,發展和經營理念滯后,沒有充分認識文化產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中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產業發展的條件滯后。

1、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盤錦市文化設施建設滯后,歷史欠賬多,至今尚無高規格專業化劇院和市級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圖書館等設施明顯落后省內其他市,也與盤錦市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不協調,一定程度制約了文化產業發展。

2、文化產業人才市場發展不充分。盤錦市沒有形成有效地培育和引進文化人才的體制機制,既缺少文化專業技術人才,省級、國家級大師鳳毛麟角,更缺乏懂文化會經營的管理人才。文化產業人才在總量、結構、素質、能級上均不足以支撐全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要求。

3、金融對文化產業發展支持不足。文化產業投融資體制建設滯后,文化企業以自籌資金為主,未形成多元化投資渠道,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待加強。盤錦市文化產業發展基金規模小,使用效率低。

(三)文化產業總體處在培育階段。

一是總體規模小。盤錦市文化產業總體規模小,2011 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僅為 8.44 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僅為 0.8%,與占 GDP 比重達5%成為支柱產業的目標存在較大差距,沒有有效發揮文化產業的引領帶動作用。二是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短。盤錦市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文化產業比重過大,新興創意產業發展滯后,與高科技結合程度低,以信息化、數字化為核心的現代傳媒、動漫游戲、數字視聽、演藝娛樂、網絡文化等產業發展緩慢。文化產品和服務單一,與旅游、服務、創意、高新技術等行業缺乏有效融合,產業鏈短。以旅游業為例,盤錦旅游業主要是一日觀光游,以省內游客為主,缺乏深度開發的休閑度假和體驗參與游項目,單一地依靠門票收入,受自然季節影響顯著,對經濟拉動作用非常有限。三是文化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效益低。盤錦市文化企業存在小而全、小而散的突出問題,缺少文化骨干企業,中小企業占據著主體,普遍缺乏活力,沒有形成創新激勵機制,創新能力不足,企業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效益低,抗拒市場風險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弱。

二、盤錦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原則。

(一)堅持保護、傳承與開發并重。

文化產業是將文化資源作為要素進行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形成新的經濟部門,文化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文化產業發展必須堅持保護、傳承和開發并重的方針。對文化資源進行區分,屬于禁止開發型的堅決不產業化,屬于限制開發型的有限市場化,屬于重點開發和優化開發型的以產業化發展為主。

(二)堅持文化產業發展與盤錦市。

經濟轉型和宏觀經濟調控相結合文化產業以其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產業附加值高的特點成為應對要素和環境約束日益嚴峻的重要接續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盤錦市資源型城市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舉措;同時文化產業具有抗經濟周期性,發展文化產業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長條件下穩增長的重要途徑。

(三)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

產業化是盈利性的經濟活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發展應堅持市場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充分發揮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的作用。政府在文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應通過法律、規章等規范市場行為,培育公平、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目前文化產業發育水平較低,屬于弱勢產業,政府應通過財政、信貸等政策扶持文化產業發展。

(四)堅持突出地域特色與國際化發展戰略相結合。

文化的魅力在于獨特性,盤錦文化產業必須突出獨特的地域文化,重點開發紅海灘文化、古魚雁文化、石油文化、遼河文化、張氏故園等盤錦特有的文化產業,堅持錯位發展。盤錦港建設迅速,出口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和蒙古國的條件便利,且中日韓自由經濟貿易區日益形成,應抓住時機以國際化視野發展盤錦市文化產業。

(五)堅持公益性與營利性相結合。

社會主義文化包括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部分,文化產業屬于市場經營活動,講究盈利,同時文化產業又具有文化事業特點,即具有公益性。文化產業需要弘揚主旋律,彰顯真、善、美,引導人們的審美價值標準,提升審美水平和能力。繁榮文化要求文化產業適應市場經濟規律促進產業發展,同時也必須兼顧公益性和營利性。

三、促進盤錦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措施。

(一)按市場經濟規律發展文化產業。

明確區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應堅持市場導向和企業的主體地位,按照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要求配置資源,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政府減少行政干預,以法律和經濟手段為主要調控方式,努力造就有利于文化產業資本、人才、技術自由流動的新機制,鼓勵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協作。文化企業按“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原則參與市場活動,建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按商業化運作模式進行項目開發和制定市場營銷策略,在市場上確認文化產品的價值。逐步形成文化資源配置社會化、經營機制市場化、融資渠道多樣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二)科學制定、完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目前指導盤錦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只有《盤錦市“十二五”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綱要》,還應出臺文化產業發展長期規劃、行業規劃和專項規劃,尤其是研究制定盤錦市文化產業人才發展規劃。在規劃的基礎上,科學制定文化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明確責任單位和時間進程,定期檢查規劃實施情況,并依據實際情況修正和完善,保證規劃順利實施。

(三)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在財政、金融、土地、戶籍等政策方面加大對文化產業扶持力度,通過財政補助、財政貼息、貸款傾斜、鼓勵上市、獎勵出口、優先安排用地指標、基礎設施建設、高效管理文化發展基金等政策促進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壯大;積極向上爭取稅收優惠政策和上級政府投資,扶植文化產業發展;梳理、落實國家和省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培育和造就文化骨干企業和品牌產業。

建立、健全文化產業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完善文化產業人才展示平臺和發展條件,通過多種優惠政策鼓勵國內外文化名人和優秀文化經營人才來盤錦創業。

制定公平的文化產業準入政策和引導政策,鼓勵民間優質資本投資文化產業,尤其是鼓勵風險投資公司投資文化產業,通過專業性分工延伸商業運作鏈條,提升文化企業市場競爭力。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市場投入相結合、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產業投入機制,形成多種經營模式并存、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四)堅持非均衡發展、產業融合和集群發展。

文化產業涉及面廣,涵蓋行業多,但資源有限,必須實施非均衡發展,依據優勢,突出特色,盤錦應將濕地溫泉旅游、會展、緯編、漆雕和數字印刷等優勢產業確立為文化主導行業,優先發展。將有限的資源集中用于發展上述主導行業,通過主導行業發展帶動整個文化產業發展。

堅持集約化、集群化發展文化產業。整合文化產業園區,在地理空間上集中產業關聯較高的文化企業,按照主導產業確立 4—5 個文化產業園,圍繞主導產業入駐相關企業,實現文化產業集群發展,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

(五)在引進、培育大企業、大項目上實現新突破。

加強現有文化產業資源整合,通過重組兼并和資本聯合等方式實現文化企業戰略重組和強強聯合,推動盤錦市文化企業“走出去”、“請進來”,實現跨區經營,形成若干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大型文化龍頭企業,推動文化產業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信息、設備、資金、人才和銷售網絡等資源共享,形成文化產業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綜合效應。

篇(6)

關鍵詞: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品牌;產業園區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雖有一定發展,但產業化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潛在優勢未能充分發揮。把握全球文化產業發展趨勢,針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實際,積極探索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有效路徑,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現實意義。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產業體系初具規模,但整體實力偏弱。2006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5123億元,占GDP的比重是2.5%,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有1132萬人,占全部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為1.5%。2007年我國經營性文化產業機構超過30萬家,初步形成由娛樂業、演出業、音像業、網絡文化業、文化旅游業等組成的文化產業體系。但總體看,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仍不大,實力偏弱。相比之下,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點或支柱產業,占GDP的比重超過或接近20%。

(二)產業布局趨于合理,但區域發展不平衡。目前,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分別圍繞發展創意產業、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彰顯民族特色等思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帶。在東部,積極構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三大文化產業帶。在中部,在弘揚晉商文化、中原文化、荊楚文化上做文章,促進演藝業、影視業、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西部的云南走以地域性民族文化為內涵、以文化旅游為主線、以品牌運作為核心的產業發展路徑,在全國形成較大影響。綜合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現東高西低的區域不平衡發展態勢。從文化產業單位數量、從業人數的地區分布看,東部地區分別占全部的66%和69%;從實現的增加值看,東部占74%,中西部占26%。同時,部分地區還存在發展思路單一、產業結構雷同的問題。如,盲目發展動漫游戲業等,缺少差異化的發展戰略。

(三)產業主體不斷壯大,但集約化程度不高。近年來,隨著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與聯合重組不斷深入,涌現一批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同時,我國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使民營文化企業發展迅猛。2006年,我國民營文化企業約29萬個,從業人員320萬人,分別是國有文化企業的5倍和5.5倍。目前,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已初步形成。但與國外相比,我國文化企業的規模偏小,集約化程度不高。如,2005年,中央電視臺總收入為120億元,而美國時代華納公司2003年營業額就達416億美元。此外,我國文化企業的投入產出效益較低,對文化資源的轉化能力也較低。如,美國以花木蘭題材拍攝的動畫片凈賺6億美元,而我國拍攝的《寶蓮燈》僅只收回成本。

(四)產業外向度有所提升,但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近年來,我國積極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文化企業通過提升競爭力加大產品服務出口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識產權和原創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在扭轉文化貿易方面初顯成效。2007年,國產電影海外銷售再創新高,78部影片銷售到47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發行收入總計20.2億元人民幣。版權貿易結構逐年改善,圖書版權進出口貿易逆差從2002年的9:1縮小到2007年的5:1。境外演出收入大大提高,有的節目已接近或達到國際演藝產品的價格水平。但我國文化產業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的狀況依然存在。文化貿易逆差嚴重,我國文化產品與服務進口和出口比例約是10:1,對歐美國家甚至達100:1。

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不強,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文化產業管理體制不健全。我國文化產業的管理在許多地區不同程度存在條塊分割、多頭管理、政企不分等問題。目前,多數地區尚未建立統一高效的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文化、廣電、出版、旅游等相關部門各自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場多頭執法。以音像業管理為例,其進口產品的內容審查、發行和市場管理、出版和復制分別由文化、廣電、出版三個部門管理。由于國有事業單位改革不到位,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尚未建立或健全,一些更名改制的集團仍然保持事業性質,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干預較多,市場主體地位不明確,缺乏活力。

(二)文化產業的法規政策不完善。我國尚沒有發展文化產業的基本大法,文化產業領域內的一些基本法律也處于缺失狀態,導致地方在文化立法上受到限制,增加了地方立法的難度。文化產業政策不完善,許多地區特別是未進入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的地區,尚未制定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文化企業融資難問題普遍存在,部分地區非公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還存在一定障礙。國家制定出臺的一些文化產業政策在部分地區難以落實。

(三)文化產品傳播方式落后。我國的演出業、影視業、出版業等諸多文化產品的傳播,仍停留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運用高新技術創新不夠,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導致文化產品缺乏吸引力和競爭力。

(四)市場拓展能力不強。我國文化企事業單位受傳統計劃體制束縛影響,對文化市場的重視和調研不夠,市場開拓意識不強,營銷能力普遍較低,尚未形成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營銷模式,導致文化產品市場占有率低,即使是優質產品也難以形成產業鏈,產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三、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對策

(一)加強科學規劃,完善扶持政策。一是加強整體規劃。要從國家戰略高度來認識文化產業,有必要將文化產業納入國家戰略發展規劃中。要在已出臺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基礎上,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及動漫業、出版業、影視業等重點產業專項規劃,明晰產業布局和發展重點。各地要根據國家發展規劃制定完善本地規劃。二是完善法規政策。要根據文化產業發展要求,結合應對國外文化擴張及世貿規則,制定文化產業法律法規,營造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氛圍。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宣傳力度,形成尊重創新、保護創新的發展環境。要圍繞落實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制定包括財政、稅收、金融等多種手段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通過政策調控引導產業健康發展。三是開展配套服務。要結合產業發展重點和企業發展難點,開展針對。如,為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問題,可實施無形資產質押貸款和銀行貸款貼息政策,并建立文化企業貸款擔保機制,為推進動漫業發展,可建立公共技術平臺,服務中小企業發展。

(二)深化體制改革,培養市場主體。合理劃分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減少和下放具體審批事項,將工作重點放在制定規劃、完善服務上來。在全國改革試點地區推進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整合工作,組建新的文化廣電新聞出版部門。進一步理順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所屬企事業單位、中介組織的關系,努力形成職責明確、運轉有序、統一高效的宏觀管理體系。探索建立新型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政府要逐步放寬市場準入,積極有序開放文化市場,消除行業壟斷和地區分割。發展各類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鼓勵和引導文化消費,通過建立聯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絡,促進統一市場建設。完善文化中介機構管理辦法,規范中介行為。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在全國大中城市組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實行統一執法。加快推進經營性國有文化單位改制,特別要推進出版、發行、影視制作、非公益性報刊和文藝院團的改制步伐。轉制單位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資產經營責任制。轉制企業要加強管理,積極實施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

(三)優化產業結構,建設特色園區。首先,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將現代科技引入文化創作、生產、經營和服務等各環節,改造傳統生產經營和傳播方式,推進核心層產業升級,延伸產業鏈。推進廣播影視、出版、演藝等領域的數字化應用,增強文化產品的影響力。其次,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加大對動漫游戲、網絡電視、數字出版、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扶持力度,促進文化產業與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融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繼續推進三網融合,整合發展新興媒體,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要以文化創新為動力,把民族文化與高新技術結合起來,提高民族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最后,促進產業集聚。以建設產業園區為切入點,推進產業集聚。扶持建立一批示范性文化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合理布局,明晰定位,錯位發展,避免重復建設和同質化競爭。在園區內加強上下游企業的互補合作,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放大集聚效應。建立完善示范產業園區和基地的評估與獎勵機制,促進園區快速健康發展。

篇(7)

自文化產業被列入國民經濟統計體系以來,深圳文化產業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的態勢。“十五”期間,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4%,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8%提高到6.1%,200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82億元,占全市GDP的6.7%。2007年達到460.05億元,占全市GDP的6.8%。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文化產業經營單位超過1萬家,從業人員超過25萬人。

自“十五”中后期開始,深圳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文化產業領域不斷拓寬,創新氣氛日益濃厚,文化創意產業逐漸成為產業發展的熱點、亮點,文化產業集聚輻射功能顯著增強。

發展中的深圳文化產業體現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深圳文化產業已經形成了以相關層為主體,核心層和層為新興增長點的產業結構體系。

2006年,全市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文化藝術服務等核心層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67.1億元,比上年增長35.3%,占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7.6%。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其他文化服務等層產業增加值48.1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占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2.6%;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等相關層產業增加值266.7億元,比上年增長24.3%,占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9.8%。核心層的增長速度快于層和相關層。

其次,傳統優勢產業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新興產業門類發展潛力較強。

文化產業中的傳統優勢產業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文化產品制造和銷售、出版和版權服務、文化娛樂服務等三大傳統優勢行業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的主要支撐力量。

知識密集型的新興文化產業門類發展迅速,逐步顯現出較強的發展潛力。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動漫游戲行業營業收入已超過10億元,經營動漫游戲類企業近400家,從業人員1萬多人。游戲經營企業10余家,另有復合經營類別的企業約40余家。深圳已是中國的設計重鎮和現代設計的核心城市之一。

第三,產業集群發展的特征日益明顯,文化產業園區對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逐步顯現。

土地等資源緊的特殊市情使深圳的文化產業呈現集群發展的模式,不僅一定程度地緩解了土地資源緊缺與產業快速發展之間的矛盾,也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集聚區。如田面設計之都、怡景動漫基地、華僑城的LOFT創意園區、南山動漫產業園、F518創意產業園、蛇口創意文化產業園等,并充分發揮了區域文化產業增長極的帶動作用。

第四,中國(深圳)國際文化博覽交易會等國際性文化產業交易平臺的建立,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文博會在深圳的創立和舉辦,不僅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搭建起一個高起點、高規格的展示、交易、信息平臺,而且使大量資金、項目、信息、技術、人才在深圳匯聚,有力推動了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五,多元化投資主體結構基本形成,文化消費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驅動作用日益增強。

由于深圳市場經濟發育較早,不少民營企業和個人將文化產業作為主要投資方向,涌現出一批規模較大、效益良好的民營文化企業。由于毗鄰香港,港資投入深圳文化產業的比重較大。目前,深圳文化產業多元化投資主體結構基本形成,呈現出國家、集體、股份制、民營、個體及中外合作、深港合資、外商獨資等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發展格局。

目前,深圳人均GDP已率先突破1萬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大城市名列前茅。從1990年到2006年,深圳居民人均文化娛樂用品支出從140.8元上升到500元左右。2007年,全市文化辦公、體育娛樂用品類分別增長2.5和2.0倍,顯示出強勁的文化消費能力。

第六,管理體制改革的先發優勢初步確立,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2003年,深圳市被中央確立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城市。深圳制定了《深圳市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方案》,成立了市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專門負責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配套的經濟政策,以及提供協調、管理、行業指導和相關的公共服務。經過著力培育和發展,深圳市文化市場體系及運行機制不斷完善,演出、娛樂、出版、圖書、廣告等各類文化市場日益走向成熟和規范,形成一批在華南地區乃至全國都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批發市場。

此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相關法規、政策和公共服務體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深圳先后完成了《深圳市文化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2006-2010)》和《深圳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7-2020)》的編制工作,制定了《深圳市文化產業促進條例》,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若干經濟政策》《關于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設立并運作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在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形式下,深圳確定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比照國際國內先進城市的標準,全面實施文化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以建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和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為突破口,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加快文化產業市場體系、園區基地、重點項目、知名品牌和人才隊伍的建設,推動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力爭到“十一五”末實現“12351”戰略的目標,即到2010年重點建成10個文化產業創意研發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培育20個文化產品和服務知名品牌,扶植30個在國內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龍頭和重點企業,建成50個特色產業園區和基地,培養或引進100名文化產業領域領軍人物和高端人才。同時,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性支出的比重達到20%左右,文化服務業對文化產業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使深圳成為華南地區的文化產業中心城市、國內文化產業發展的先鋒城市和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和輻射力的現代文化名城。

落實到具體方面,首先要重點實施六大發展戰略:

創新引領戰略。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契機,強化自主創新,促進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深度融合,運用高新技術促進產業升級,大力培育高端創意產業,增強深度開發能力、價值增殖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實現文化資源數字化、文化管理網絡化、文化事業信息化、文化產業市場化。

產業集聚戰略。新建園區和鼓勵舊工業區、舊村和舊城區改造建設成文化產業園區相結合,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相結合,規劃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推動創建創意產業孵化器,加強文化產業公共技術、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形成新的文化產業發展集群,實現集約化發展。

項目拉動戰略。以重點文化項目為支撐,引進和發展有利于完善產業鏈的關鍵項目和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好的產業項目,鼓勵國內、國際知名文化企業(集團)、文化中介組織和研究培訓機構把地區總部、高附加值的制造環節、研發中心、采購中心和服務外包基地設在深圳。

品牌帶動戰略。充分利用深圳在設計領域和高新技術方面的優勢,促進創意設計與制造業、服務業的鏈接,培育一批具有研發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企業及文化產品和服務品牌。

外向發展戰略。利用毗鄰港澳的優勢,加強與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區的文化產業合作,構筑文化產業發展大平臺,增強文化產業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能力。支持和鼓勵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提高深圳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和影響力。

人才支撐戰略。加大文化產業人力資源開發力度,積極創建文化產業人才交流的國際化平臺,提高人才素質和人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建立完善符合國際慣例的人才流動、引進、培養、使用、分配和服務機制,造就一支適應深圳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文化創意創作人才、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復合型人才隊伍。

其次,大力支持文化產業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發展。壯大大眾傳媒、現代印刷、娛樂、工藝美術、文化旅游等傳統優勢產業,重點培育和發展創意設計、動漫游戲、文化藝術服務等核心文化產業和高端服務業。認真梳理和扶持現有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引進一批帶動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培育和發展一批文化產業的龍頭品牌企業,對文化產業的龍頭、品牌企業和重大項目實行一對一的跟蹤服務。

在大力的戰略支持之下,還要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合作。加強與香港文化產業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香港的資金、影視制作、人才、營銷網絡等方面的優勢,依據市場需求實行互補性發展,努力實現互惠雙贏。推進深港文博會合作,充分利用香港國際輻射范圍廣、中介機構力量強大的優勢,推動文博會再上新臺階。積極探索珠三角區域文化產業合作機制,依托珠三角區域的廣闊市場和資源空間,努力實現深圳與珠三角區域的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嚴格、科學地組織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評選、認定、授牌和命名工作,加強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的管理。落實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的有關政策,加大力度鼓勵文化產業項目進駐“三舊”改造類園區。加強對園區和基地的調查研究,有針對性地研究制定相應辦法或政策來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引導園區和基地健康發展。

此外,還要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完善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盡快出臺專項配套政策,全力落實相關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全面啟動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運作,創新資金管理模式,重點體現扶持創意及其成果的產業化等。結合全市文化產業重點領域的行業規劃,積極推動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综合区丁香五月小说 |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 欲色天天网综合久久|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日本japanese少妇高清| 无码国产激情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国产av毛片| 国产精品无码无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bt| 欧美俄罗斯乱妇| 国产色系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类xxxxx| 日本成本人片免费网站|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欧美xxxx做受性欧美88| 老师喂我乳我脱她胸罩|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三级理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9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洪| 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 人妻色综合网站| 欧美自拍嘿咻内射在线观看| 男人添女人下部高潮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xxxxx做受大片在线观看免费| 蜜桃麻豆www久久囤产精品| 娇妻玩4p被三个男人伺候电影| 亚洲国产av高清无码| 插我舔内射18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娱乐凹凸视觉盛宴在线视频 | 少妇人妻真实偷人精品视频 | 久久久无码精品午夜|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软件|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 成人爽a毛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