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發展的歷程

農業發展的歷程精品(七篇)

時間:2023-07-18 16:27: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發展的歷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發展的歷程

篇(1)

【關鍵詞】新時代;農村;財政金融體制;創新模式

“三農”問題一直以來是我國農村發展的主要問題,從本質上而言,“三農”問題即是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從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現狀來看,資金不足問題影響到其發展前景。而財政金融體制的構建,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科學、合理、有效的財政金融體制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新時代下,農村應推進財政金融體制的創新,使其滿足當前農村、農業發展形式,以此提升農業經濟增收。

1新時代下農村財政金融發展面臨的問題

1.1農村經濟發展緩慢

從當前農村業態發展現狀來看,農業占據重要地位,農業生產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農村經濟發展效度。但農村農業發展水平低,現代化農業、特色化農業發展較為緩慢,制約了農業發展效度。由于農村經濟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對信貸機構的吸引力不足,是農村財政金融發展滯后。

1.2農村財政金融覆蓋率低

農村財政金融覆蓋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效度。眾所周知,良好的財政金融覆蓋面,能夠為農村農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撐,推進農業生產向現代化模式發展,以此通過農業增收帶動農村經濟。但從當前財政金融覆蓋情況來看,財政金融覆蓋率較低,大都有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銀行等機構支撐農業信貸,甚至一些偏遠地區,信貸機構支撐效度不足,影響到農業生產增收效度。

2新時代下農村財政金融體制創新的阻礙

2.1農業風險分散機制缺乏

隨著現代化農業發展與推進,極大的提升農業生產值,增強農村經濟增收。但不少農村地區現代化農業發展力度不足,農業生產還是依靠“天”,未能夠形成配套的政策保險體系,導致農村信貸機構覆蓋率底下。因此,急需農村財政金融體制的創新模式,立足于當前農業發展需要,推進現代化農業發展進程,實現農業生產增收,以此帶動農村經濟。

2.2成本補充措施不到位

在農村財政金融發展歷程中,信貸機構對農村地區提供的金融服務,由于農村市場發展水平低下,使信貸機構在金融發展過程中不能夠覆蓋成本,使一些信貸機構在農村發展步伐止步不前。究其原因,是農村財政金融體制中,缺乏信貸成本補充措施,影響到農業生產效度。與此同時,各級政府對農業生產補充力度不足,不能夠激勵信貸機構在農村發展積極性。在我國雖然政府較為重視“三農”問題,加強對農村地區的扶持,但由于種種因素,使政府優惠政策普及力度不足。

3新時代下農村財政金融體制創新模式路徑

3.1推進農村基層政權革新

在農村財政金融體制創新中,需要以推進農村基層政權的革新為導向,以此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當前,農村基層財政負擔較為沉重,究其原因是農村基層公教人員眾多,基層公共財政支出費用成為農村經濟支出的一大經濟項目,阻礙農村經濟快速的發展。在農村發展歷程中,農村基層財政支出不斷的加大,會是農民負債越來越多,影響到農民經濟增收,不利于農村有序發展。與此同時,一些地方存在工作不合理情況,諸如養了一些不該養的人等事例,違背了農民發展意愿,使脫離群眾,加重農民發展步伐。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增強人們對政策制度的認可度,減輕農民負重,促進農業經濟增收。

從長遠發展視角來看,可以操作的方法是對農村基層政治體系改革。我國自古以來,政權最低的一層到縣一級。在農村基層政治改革中,可以將鄉(鎮)一級進行明確定位,明確工作職責,加強黨政策方針的宣傳,以黨性規范工作人員工作形式。與此同時,建設鄉派出所,對其人員、經費的情況交由政府進行把控,推進農村社會經濟穩步發展。從近期發展視角來看,需要大規模的撤出鄉鎮。基于鄉鎮管轄范圍下,公共管理成本較高,撤出鄉鎮能夠協調政府經濟收入,降低政府經濟成本指出。與此同時,加強政策引領,國家應根據農村經濟增收情況,出臺相關的政策加以引領,解決“三農”問題,使農村以政策方針為導向,推進財政金融體制的創新與改革。

3.2推進財權與事權的相融合

新時代背景下,在農村財政金融體制創新過程中,明確鄉鎮政府的主要工作職責,對提升農村社會公共服務、公共產品服務具有促進意義。因此,在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中,推進財權與事權的相融合,改變水電、道路、農業、學校等公益投資項目活動,使這些活動重集體經濟活動中分離,成為獨立的經濟往來活動模式,以此減少鄉鎮經濟指出活動。例如:為了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道路維修是必要的,道路的暢通,促進城鄉經濟的往來,吸引信貸企業融入到農村經濟發展中,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大量的資金,以此促進農村經濟只能說。基于道路每年都需要維修,這就需要推進事權與財權的相融合,加強監管力度,明確經濟支出活動的合理性。

3.3加強成本補充措施服務機制的構建

在農村經濟發展歷程中,經濟支撐是必不可少的,具有一定的充足資金,推進農村產業的增收與轉型。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農村財政金融體制創新,需要加強成本補充措施的構建,為信貸機構提供成本補充機制服務模式,管理信貸企業到農村地區發展,為農村農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撐,提升農民經濟收入。例如:相關政府根據農村發展模式,加強成本補充措施服務機制的構建,為信貸企業到農村發展提供政策的保障,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加強農村其他產業的發展,諸如旅游產業等,為農村發展提供平臺,吸引信貸機構的參與,進而實現共贏發展模式。

4構建農村財政金融協調體制

在農村財政金融體制創新中,需要構建農村財政金融協調體制。首先,逐步實現城鄉稅制的統一性。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應快速的實現城鄉經濟發展持平模式,縮小城鄉經濟發展的差異性,促進農民納稅,增強農民社會發展地位,以此實現城鄉稅收統一模式。其次,構建農村民主財政,推進農村民主化社會發展模式的進程,明晰各級政府在農村財政金融發展過程中的價值與地位,推進財政金融體制的進一步革新。與此同時,加強政策約束能力,規范工作人員工作模式,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規范性、合理性、科學性。最后,需要多路徑的拓展融資渠道,確保農村公益活動、教育事業等活動的開展,樹立公共財政理念,加強財政投入,進而促進農村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5構建財政金融保障體制

在農村財政金融體制創新中,構建財政金融保障體制,重點突破農村固有體制,加強融資,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首先,進一步明確政府在農村事權中的價值,合理的劃分事權、財權等工作模式。其次,改革共享制度,包括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證券交易稅等實行國際通行的稅基分享制,稅基由中央政府統一制定,不同層級的政府共享稅基,以此促進社會資源的共享性,促進財政金融體系的構建。

篇(2)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任何時候,任何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農業。因此,農業是人類生存的先決條件,是社會生產活動的起點,是其他勞動部門得以獨立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雖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發展滯后,農業效益低下,農業發展方式不適應經濟全球化中的市場競爭。2000年8月,《南方周末》發表了河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寫給國務院領導的信,指出了農村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其中“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集中反映了農村農業發展的現狀。由于農業的獨特地位與作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都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制定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鼓勵、引導農業的健康發展,以真正發揮農業的基礎地位作用,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梁漱溟的農業發展思想對當今農業發展的意義

(一)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正確處理好農業與工業的關系

梁漱溟是一個以農立國論者,主張促興農業以引發工業。并且他認為中國的經濟只能以農為本,走“從農業引發工業”之路,并不能向歐美那樣,走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從商業發展到工業”的路子。然而,長期以來,在我們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更多地強調農業支持工業,以犧牲農業來換取工業的快速發展,忽視了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對此,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必須始終抓緊抓好。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我們應以梁漱溟的農業思想為借鑒,逐步認識到農業和工業不是一對矛盾體,可以兩手抓,既發展好農業,又帶動好工業,實現不以犧牲農業為代價來求得工業的發展,努力做到農業支持工業,工業反哺農業,最終達到工業、農業共同發展、共同強大的目標。

(二)掃除農業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為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梁漱溟認為,當時農業的失敗,是外面強加于它的壓力太大;除了國際壓迫且不計外,國內就有四大障礙,必須去除才行。所謂四大障礙,即治安問題、運輸問題、農民負擔問題和災害問題。他認為,農業發展最要緊的就是革除這些障礙,并且認為應該由國家和政府來擔負掃除這些障礙的責任。其實,在農業得到一定發展的今天也是一樣的,政府仍應努力掃除影響農業發展、進步的障礙,努力為農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當今的國家和政府應維持和諧穩定的社會壞境,使得農業的發展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大環境;其次,應千方百計地減輕農民的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最后,政府還應該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災害的預防工作,做到既能很好地預防好“天災”,也能盡最大可能減少一些“人禍”,提高農業抗御各種災害、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使得農業能夠健康發展。總之,農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從政策、資金、技術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需要政府積極創造有利條件。近年來政府對農業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以及農業取得的成績與進步的實踐證明,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農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因此,雖然時過境遷,但梁漱溟的農業發展思想對我們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三)引進科學技術,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梁漱溟指出,“所謂促興農業又包括兩面的事情:一是謀其技術的改進;一是謀其經濟的改進。”所謂經濟的改進,就是求生產費用的最低與生產產值的最高,這主要是通過各種合作來實現。所謂技術的進步,就是求生產的品質與數量的進益,諸如改良種子,防病除蟲,改良農具,改良土壤,改良農產制造等等。此外,梁漱溟也十分重視鄉村教育的發展,他認為中國的民眾主要在農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推動農業的發展,改造農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不僅對工業發展至關重要,對農業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今天農業的發展更離不開科技的支持,伴隨著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需要,人們對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保型農業、循環型農業已逐漸被人們認識并重視,農業的發展模式應由原始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向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而這些的實現,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的進步,也離不開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只有科技的進步了,農民的自身素質提高了,才能提高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使農業的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才能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最終提高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因此,在當今,我們仍需要努力著手引進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全面提高農民的各方面素質,努力培養造就新型農民,以促進農業生產效益的提高,使農業發展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四)保護好農業賴以發展的基礎—耕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土地是農業發展最重要的載體,土地不僅與農業密切相關,也和農村、農民密切相關。梁漱溟認為,中國的土地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耕地不足問題,即人多地少;二是,土地使用不太經濟問題;三是土地分配不均問題。并認為土地問題問題不在土地,而在人與人之間,調整社會形成政治力量,是解決土地問題的前提。在這里,梁漱溟所指的土地其實主要是指用于農業生產的耕地。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梁漱溟先生所提到的土地問題在今天仍然存在,現階段,我國土地問題的表現主要有:耕地減少迅速,耕地保護壓力大,耕地質量下降,土壤污染和生態退化現象普遍存在,耕地違法占用、低效占用現象嚴重等。因此,在當今我們仍需思考梁漱溟在當年思考過的土地問題,爭取從立法、制度、規范等各方面嚴格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高人們耕地保護意識,提升耕地利用效率,遏制土地違法行為發生,把耕地保護工作真正落到實處,這不僅關系農業的健康的發展,也關系著中華子孫的長遠利益。

三、結語

篇(3)

關鍵詞:現代農業;農業科技人才;英語水平;提升策略

現今我國農業的發展進入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發展時期,農業國際化發展的趨勢愈加明顯,其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強,我國農業同國際農業的交流與合作,是當前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我國農業的國際化發展,向相關農業的科技人才提出了較高的標準,除了精通必備的相關農業的專業性知識與技術,還要擁有過硬的英語水平,作為我國農業國際化發展的有力支撐。根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50.36%,占有較大的比重,農業的發展情況如何,在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當前改革與建設的重點就是解決“三農”問題,除此之外,還要有效地運用國際市場,促進農業發展的國際化。

1我國農業國際化發展的歷程

我國農業國際化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8年):我國正處于解放的初期,農業的國際合作重點在于服務國家外交,參加農業國際機構開展的一些活動,當時僅與五十多個國家有相關農業的業務往來,其國際化的農業合作范圍仍有所限制。第二階段(1979~2001年):我國提出“引進來”的農業國際化合作,與一些發達國家進行農業合作,取得豐碩的合作成果;與此同時,我國大力發展農業“走出去”的策略,加大國際化的農業貿易活動。第三階段(2001年~):大力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的農業國際化戰略,我國農業的多邊與雙邊交往日益增多,農業的國際貿易增速較快,我國農業發展進入了國際化的交流與合作。根據我國農業部對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數據統計,截至2013年,中國已經同140余國家建立起長期的農業合作,簽訂農業的多邊與雙邊協議達100多個,此外,還與高達五十個國家成立農業合作委員會。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的農業發展戰略,有效地加強我國農業同國際間的合作,使得我國農業的資源配置得到進一步優化,資源利用率得到極大的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化發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2我國農業的國際合作現狀與存在問題的分析

2.1我國農業國際化交流與合作的現狀

我國當前與100多個國家、組織與機構建立了較為穩定的農業長期合作關系。我國農業的國際化合作涉及對農作物品種及先進技術的引進,推動我國農業科技人才的國際交流。截至2008年,據統計,我國引進的農作物品種高達10萬份,為促進我國農業科技人才對國外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的學習,從1994年8月起,我國推行“948計劃”,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底,我國外派高達14000人次的農業訪問學者、培訓人員等,并引進農業外國專家高達三萬人次。在我國農業發展“走出去”的策略引領下,輸出我國的農業品種資源與技術,在外國建立農業技術試驗站和推廣站,比如,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興建農業技術的示范中心,同時不定期地派遣我國農業專家與技術人員去協助其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我國加入WTO后,我國農業的對外投資規模有著顯著的提升,投資的領域較為廣泛,涉及農、林、牧、漁等行業。我國農業投資的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投資的主體由國有企業獨資,轉變為民營企業為主的格局,投資方式也發展為合資、合作等多種不同形式并存的局面。

2.2我國農業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當前我國農業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的合作與交流仍有待進一步拓展,我國農業的對外投資仍有著較多的困難,“走出去”政策所面向的農業組織機構的層次不高,尚未具備同跨國企業的競爭能力。境外的一些農業投資項目存在資金投入多、風險管控難度大、回收周期長等問題,與歐美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相比較來說,我國與農業相關的投資主體在資金、管理與人才方面仍處于劣勢,難以適應形勢的發展。我國當前農業科技人才的隊伍建設難以滿足農業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的需求。基于農業科技人才的專業性來看,我國欠缺對WTO農業知識產權與各國農業技術法規熟識的復合型農業科技人才,知識面不夠廣泛、適應性較弱;我國有些農業科技人才有著較強的研發實力,但英語水平較為薄弱,農業科技成果向實際生產力的轉化不高,嚴重制約我國農產品于國際市場的推廣。從農業科技人才的英語水平層面來分析,其英語運用能力參差不齊,存在技術人員的知識陳舊,沒有創新發展,根本難以滿足工作的要求。囿于傳統灌輸式英語教學的影響,絕大多數農業科技人員無法正常地涉外交流,對英語學習的認可度較低,認為與農業科研沒有關系,是不相干的學科,正是由于此,當前我國的農業科技人才有著精湛的農業技術,但英語技能匱乏,嚴重地制約著我國農業的國際化發展。

3農業科技人才英語水平的提升對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我國農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離不開農業科技人才。農業的發展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而科技的提升要依托于農業科技人才綜合素質的提升。根據我國“十二五”規劃,我國農業的發展仍秉持“走出去”與“引進來”政策;大力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完善我國農業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人才優選機制,選拔技術過硬、外語精通、業務精良的復合型人才。顯而易見,在我國農業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形勢下,業務精良、外語精通的農業科技人才是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人才保障。

3.1促進我國農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農業科技人才掌握必要的英語技能,可以有力地保障科研人員進行農業的國際化研究與交流。用英語書寫的科技文獻約占全世界科技文獻總量的三分之二,各種權威的國際性會議用語大多以英語為主,英語水平的高低,影響著農業科技人才的深造。只有擁有較強的英語運用能力,才能提升科技人員對英語科技文獻的查閱能力,從而有效地消化與吸收國外先進的農業技術。農業科技人才突破語言上的障礙,可以更好地分享國際上的農業科技資源,汲取先進的農業管理理念,更加有助于我國農業國際交流與合作渠道的拓展,促進我國農業國際化產業的升級。

3.2提高我國農業國際化的競爭力

為了質量更優、更快地發展農業,我國必須學習國外的先進農業技術、借鑒其管理經驗,以科技發展作為根本來促進農業的國際化。英語作為全世界范圍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在我國農業國際化交流與合作上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農業科技人才通過運用英語技能,助力于我國農業的科研成果與農產品真正地“走出去”。具備一定英語技能的農業科技人員可以不斷深入地理解國際上相關農業的規則與標準、了解其他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政策,并從中借鑒和學習,并抓住我國農業國際貿易的發展機遇,為我國農業的產業化、國際化發展創造平臺,提高我國農業國際化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3.3加強農業科研人員的業務能力

基于我國農業科技人才的自身發展來看,英語水平的提升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我國農業科技人員的晉升機制中,對其英語運用能力有著相關的要求。1998年我國了《關于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外語等級統一考試的通知》,其中規定:相關專業技術類的職稱晉升,晉升人員必須參加與之相對應級別的統一職稱外語考試,英語成績合格者方可參與相應專業技術職務的評聘。

4提高農業科技人才英語水平的有效策略

4.1建立可行性的英語培訓機制

4.1.1提高農業科技人員對英語學習的意識。當前存在部分農業人員對英語于農業國際化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的現象,我國要加強對農業國際化發展要求的宣傳,盡可能地創造英語學習的環境,建立相關的激勵機制,鼓勵農業科技人才有意識地自主學習英語,借助英語運用能力的提升,對農業國際合作深入開展和個人職業發展均有積極意義。4.1.2農業管理部門借助“外引內聯”來整合資源。大多數農業相關的機構或企業在英語培訓的設施與師資方面有所欠缺,基于此,一些與農業相關的單位或企業,可以借助我國各高等院校、培訓機構的設備與師資,推行聯合辦學的模式,直接對農業科技人員進行專業英語培訓,比如,舉辦短期的英語集訓、英語網絡課程等。此外,選拔業務能力強、責任心強的技術人員參加農業發展的國際性會議、出國考察等,盡可能地為農業科技人員提供英語的實踐機會。4.1.3建立多渠道英語培訓的資金機制。我國應當加大農業科技人員相關英語培訓的資金投入,建立多渠道的英語培訓的資金機制,以政府的財政出資為引導,吸納企業、社會機構等贊助,設立農業科技人才的英語培訓基金,保證農業國際化發展的人才儲備所需要的經費。

4.2秉持英語培訓的多樣性與針對性原則

對農業科技人員開展的英語培訓內容要秉持針對性與多樣性的原則,運用基本技能性的閱讀、重點夯實英語聽說能力的培訓模式,兼具專業性與實用性。在英語的基本功扎實的基礎上,還需加入與農業相關的實際工作所需要的課程,比如,國際貿易英語、相關農業科技的英語翻譯課程等。農業科技人員學習英語的根本目的是交流與文獻查閱,英語培訓應側重于聽說與閱讀,培訓的內容同時代的發展相適應,語言與文化是有機的整體,與文化相背離的語言交流是盲目的,語言依附于文化,文化負載于語言,基于此,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要導入文化因素。“在語言學習中,文化并不是排在口語、聽力、閱讀和寫作教學之后可有可無的第五種技能,從開始學習外語的第一天起,文化就始終滲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文化知識的匱乏常會制約語言能力的發揮,不利于順暢的交流。此外,鼓勵農業科技人員自學、參加函授等,實現英語培訓的多樣化發展。

4.3加強高校教育對涉農專業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培養在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除了對農業科技人員進行工作中的英語再教育,還要加強高等院校學生的英語能力培養,高等院校是我國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的重要單位,要不斷改革與創新涉農專業學生的英語教育,重點培養英語的作用能力。

綜上所述,在國際交流與合作背景下,兼具農業科學技術與英語運用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對提升我國農業的核心競爭力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農業的國際化發展趨勢愈加明顯,農業科技人員要時俱進,注重自身業務能力與英語能力的提升,使得在國際性的交流與合作中應對自如。我國的農業發展勢必繼續推行“走出去”與“引進來”策略,不斷提高我國農業技術人員的科研水平與技術含量,加強英語培訓的開展,以保有強勁的國際競爭力。

作者:賀亞玲 單位:延安大學

參考文獻:

[1]呂立才,莊麗娟.中國農業國際合作的成就、問題及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9):37-40.

[2]趙其波,胡躍高.中國農業國際合作發展戰略[J].世界農業,2015(6):178-184.

篇(4)

(一) 休閑農場定義

根據臺灣地區農業發展條例,休閑農場是“經營休閑農業之場地”,指農場主人運用農場環境或農業活動等資源,提供以農業為主題的旅游產品及接待服務[1]。陳昭郎(1996)提出休閑農場應綜合農業經營與服務業之特性,具備游憩、教育、社會、經濟、環保及醫療功能[2]。休閑農場蘊涵臺灣鄉土特色,鄭健雄(2002)認為此類鄉土性餐旅服務業具有鄉土教育、農業體驗、生態與文化等觀光農業的意涵[3]。郭笙如(2012)在對消費者選擇休閑農場之消費價值的研究中指出“休閑農場要素包括運作中之農場環境、農業活動、觀光旅游活動、接待設施”[4],意指休閑農場依托于農業與觀光,即休閑農業。休閑農業是指農場主人運用農場環境或農業活動等資源,提供以農業為主題的接待服務,是一種以農村、農民與農業為根本,結合農業生產、加工及服務的休閑生活產業[5]。由此可將休閑農場定義為“以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環境及農村生活為資源,為游客提供農業體驗、生態教育等旅游活動以及住宿接待設施,使之能達成休閑、學習與體驗之目的的農業經營場所”。作為具有傳統與現代雙重特性的產業,休閑農場與休閑農業的發展相輔相成。

(二)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發展歷程

臺灣地區早期以傳統農業社會發展為主,1984年臺灣農業事務最高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成立。1989年臺灣農業委員會委托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舉辦“發展休閑農業研討會”,會議確立了“休閑農業”名稱,并對臺灣休閑農業定位及發展方向進行討論。在20世紀90年代間,臺灣農業委員會大力推動并督導臺灣地區的休閑農業發展,頒布并施行了一系列相關制度:《發展休閑農業計劃(1990)》、《休閑農業管理辦法(1992)》、《休閑農業輔導辦法(1996)》、《休閑農業發展辦法(1999)》等。其中,1990年農委會開始推動“休閑農業區”的概念,并于1996年公布的《休閑農業輔導辦法》將“休閑農業區”與“休閑農場”做出了區分:休閑農業區是指為供休閑農業使用的地區;休閑農場則是指經營休閑農業的場地[6]。1998年臺灣休閑農業發展協會成立,成為第一個以發展休閑農業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至今已吸納200家會員農場。

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為適應其所帶來的沖擊,臺灣農業委員會將永續農業發展作為重要農業政策,提倡農業精致化,從早期的“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并存”邁向“四生(生產、生活、生態、生命)共榮”,傳統農業轉型向休閑農業發展。同時政府實行周休二日制,鼓勵民眾從事休閑旅游活動,帶動地方休閑農業與生態旅游發展。2003年學術界成立臺灣休閑農業學會,協助臺灣農業委員會制定休閑農業發展規劃與相關政策。之后臺灣農業委員會設立休閑產業科,加強休閑產業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提高臺灣休閑農業產業水平,大力發展國際旅游市場。2009年休閑農業被納入精致農業健康卓越方案,成為臺灣地區六大新興產業,以樂活農業作為發展主軸,打造新概念的休閑農場旅游產品。至2010年底,臺灣地區從事休閑農業者總數達到1,971家,其中17.7%為休閑農場,在此基礎上,臺灣休閑農業發展協會推行“休閑農場服務品質認證制度”,為休閑農場提升服務品質提供標準,也幫助中外游客更好地選擇休閑旅游目的地,讓旅游更有保障。

臺灣休閑農業的發展,經歷農產業轉型、農產業升級、休閑農業法制化、休閑農業服務化,列入國家重大農業發展政策,將一級農業結合二級加工業與三級服務業,帶動農業轉型,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促進鄉村發展。時至今日,休閑農業已成為臺灣地區的觀光主力產業。

二、臺灣地區休閑農場發展現狀

(一) 臺灣地區休閑農場發展特點

2015年在臺灣地區休閑農業旅游網登記許可的休閑農場已達314家,其中獲得休閑農場服務品質認證的場家僅有50家,占登記總數的15.9%[7]。根據臺灣網絡地圖,北臺灣與中臺灣地區農場分布較為密集,分別為北部69家,中部76家;東南地區農場則較為分散,南部30家,東部29家。臺灣休閑農場以農為本,結合農業特色與創新力,發展成為獨具臺灣地區本土特色的行業。其發展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明確“主題式”體驗經營

翁廷?y(2004)在研究臺灣經營休閑農業之策略時曾指出臺灣休閑農場主題定位不明,“多停滯于周末擺攤促銷農產品的短期市場形態,缺乏賣點”[8]。而隨著臺灣農業轉型,休閑農業發展蓬勃,現今休閑農場多采取主題式經營,業者根據其文化背景設定農場主題,為游客提供不同形態的農業體驗。如香格里拉農場的果園自由采摘、走馬瀨農場的牧草料理等,游客不僅只是走馬觀花式的觀光,通過參與農場生活,收獲了平日喧囂都市里無法體驗到的經歷。

2、差異化發揮資源特色

陳昭郎(2015)認為“休閑農業的競爭優勢應建立在充分發揮其資源特色,所謂的資源指的是農業、農村景觀、自然資源,以此為基礎,再加入高品質的服務,這就是休閑農場與其他休閑服務最需掌握的競爭優勢”[9]。臺灣至今擁有的休閑農場數量已超過三百有余,但卻未出現惡性競爭、大打價格戰等市場秩序混亂的行為,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各休閑農場善于利用其差異化的資源特色進行開發,并達到效益最大化。

3、著力于研發綠色產品

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臺灣民眾對于綠色元素的需求日益遞增,除平日里采購生活飲食原材料時增加對綠色食品的關注度,節假日出游時對于休閑農場所提供的農產品是否為安心食材的要求也更高了。段兆麟(2007)曾提出休閑農場經營者應致力于維護環境,提供新鮮空氣、潔凈水、無毒蔬果,設計養生餐飲及健身運動,附合綠色飲食的潮流,以利游客維護身心靈的健康。因此,近幾年臺灣地區的休閑農場紛紛以綠色為經營核心,加強內部職員對綠色飲食指標等相關政策的培訓,對外則響應群眾對于綠色飲食與健康的追求。

(二)臺灣地區休閑農場類型

臺灣地區生態資源豐富,休閑農場主題各異,學術界通過分類以呈現其經營形態,既有利于管理,亦可善加利用資源。鄭健雄、陳昭郎(1996)基于資源論,以休閑農場的核心產品之自然或人為資源基礎為主要區隔變量,從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和以人文資源為基礎兩個角度出發,將“農”作為主要經營形態對臺灣休閑農場進行分類。隨消費者需求的多元化發展,休閑場所的經營形態也日漸豐富。結合臺灣休閑農場的資源類型與經營形態,主要可分為鄉村度假型、觀光果園型、農牧體驗型、生態教育型以及綜合型四類休閑農場,消費者可根據不同需求選擇欲前往觀光的農場。以下將通過個案分別對不同類型的農場進行介紹。

1、鄉村度假型休閑農場:走馬瀨農場

鄉村度假型休閑農場依托鄉村自然景觀而建設娛樂設施,依循“三農四生”原則呈現多樣化的農村生態,提供綜合性的服務與休閑場所。臺南縣農會經營的走馬瀨農場是全臺第一座休閑農業主題樂園,占地面積120公頃,以熱帶景觀為主題,飼有超過150種畜牧與野生動物。此外,農場設置“古農具體驗區”,為游客提供農耕體驗,突出了鄉村生活的天然性。農場廣植盤古拉牧草,以牧草生產為主,園內餐飲多以自種牧草為原材料進行加工與烹飪,作為走馬瀨農場的競爭優勢,牧草料理為消費者帶來了獨特的綠色享受。2013年走馬瀨農場游客人數總計875,326人次[10]。

2、觀光果園型休閑農場:香格里拉休閑農場

觀光果園型農場富有傳統農業文化特色與景觀,擁有多樣化的農業資源與生產,開發程度較小,體驗活動與農產資源結合良好,消費者可在農場開放的蔬果園中嘗試采摘農作物并享受勞動的果實。以香格里拉休閑農場為例,農場位于宜蘭大元山麓海拔250米處,擁有廣袤的原生態環境,裝潢樸素。觀光果園內依四季種植多種果樹,游客可進入園中采摘果實與野菜食用或烹調。餐飲中心提供的料理均來源于農場在地食材,符合現今市場內的綠色餐飲潮流,也滿足了消費者的健康需求。

3、農牧體驗型休閑農場:清境農場

農牧體驗型休閑農場以農牧體驗為主要旅游產品,多具有較明顯的牧場產業文化特質,同時滿足游憩功能與生態保育雙重需求,在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鼓勵游客參與動物飼養以及延伸產品的生產制作,發揮農場設施休閑化的特點,提供與眾不同的農場感受。農牧型休閑農場位于臺灣中部的清境農場占地共720公頃,規劃有各具風情的六大步道,以馬牛羊畜牧為主,通過開放蓄養過程參觀、銷售在地食材加工而成的料理,引導游客了解農牧產業,并結合園內動物表演,生動地展示了畜牧農場風情與牧場產業特色。清境農場是臺灣地區最受歡迎的休閑農場之一,2013年農場游客總人數為1,143.287人次,其中2月、7月及8月為游客人數最多的三個月,游客人數分別為122,607人次、124,152人次以及124,399人次[10]。

4、生態教育型休閑農場:福田園教育休閑農場

生態教育型休閑農場利用自然生態資源為游客展示自然界動植物及昆蟲的成長歷程,多為中小學戶外教學場所,將豐富自然知識及參與農業體驗相結合,幫助入園者在學習中成長。位于陽明山內的福田園教育休閑農場融合農村及生態元素,從自然、人文、科技面向提供多元化的體驗活動,展現地方特色。同時提倡“以大自然為教室,請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當老師”的理念,致力于休閑農業概念的推廣,注重生態保育,并配置相關設備教導青少年將自然資源運用于生活中,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5、綜合型休閑農場:新光兆豐休閑農場

綜合型休閑農場資源豐富,融合多類休閑農場特色,具有多元文化特質。以新光兆豐休閑農場為例,其坐落于花東縱谷,占地面積廣達726公頃,結合自然景觀、農林牧生態及娛樂資源,是全臺最大的綜合型休閑農場。農場草原廣闊,采自然放養式飼養牛只,生產與加工乳制品。農場還分有觀光果園、可愛動物園、沙漠植物區、歐式花園等多樣化的自然、生態與人工造景園區。此外,度假區內以富含鈣鎂離子等健康元素的石材建造而成的溫泉區也是兆豐農場的一大特點。園區整體規劃有序,園內工作人員訓練有素,并獲得休閑農場服務品質認證,是為臺灣地區綜合型休閑農場代表。2013年前往新光兆豐休閑農場的游客總人數為222,774人次,由于農場客群主要為親子旅游家庭以及公司集體旅游的上班族,臺灣經濟繁榮地區多集中于北部及中部,而新光兆豐農場位于較偏遠的東南地區,加之溫泉優勢,前往該農場的旅客多選擇在休假時間較長的春節假日進行旅游活動,是以農場2月份游客人數最多,達37,676人次[10]。

三、臺灣地區休閑農場發展趨勢

臺灣地區休閑農場成長時間尚短,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面臨著一些待解決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四方面:其一,產業升級迫在眉睫,產業化、品牌化與國際化趨勢不可逆轉,臺灣休閑農場較為偏重資源利用,多為獨資或合伙經營,忽視市場運作,而要實現規模化經營與國際化則不可避免要選擇產業化道路,形成品牌化經營;其二,中遠期規劃部分較為薄弱,這也是目前臺灣一些休閑農場出現文化內涵缺失、教育意義缺失等現象的重要原因,這種現象不利于休閑農場實現長期可持續經營,同樣也會在后期出現一系列后遺癥;其三,人才缺位,現今休閑農場工作人員大多為通才型勞力,涉獵的范圍廣而不精,缺乏管理人才及高科技農業人才,人力需求與供給不平衡;其四,資源整合不完善,休閑農場的運營應涉及生產、創意、產品、營銷、資金、電商等各大方面,但臺灣地區休閑農場經營者多為老農民,電商方面的能力相對較薄弱,難以實現資源整合,尚不足以支撐其實現國際化與品牌化的野心。

雖然現今市場仍有以上弊端,但臺灣地區的休閑農業學者與經營者在休閑農場的發展也做出了許多努力,并存在以下趨勢:

(一)開發手作產品,推廣體驗式旅游

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發展協會顧問李益輝(2015)指出“體驗式的感動旅游是未來的大趨勢”[11],體驗經濟的到來對休閑農場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關注游客的游憩體驗,增強游客滿意度,提高重游率和塑造口碑效應才是實現休閑農場可持續收益與發展的必由之路。經營業者結合“六級產業化”概念,根據自身農場的特點深度開發手作產品、加強游客對農產品的認知、獲得“體驗式”的感動旅游是現臺灣地區休閑農場的發展大趨勢。農產品的DIY體驗滿足了游客對于新鮮感、刺激感與參與感的需求,在結束農場旅游之后滿載而歸的不僅只是特產手伴,更多的是自己的勞動成果與流連忘返的回憶。

(二)提升服務質量,高效化品質認證

為實現農業轉型,發展休閑農業成為臺灣農業委員會“精致農業健康卓越方案”的重要政策,包括改善休閑農業環境、提高休閑農場服務品質及發展農業主題游程與強化行銷等手段。臺灣地區的休閑農業結合了農業與服務業,而服務業的核心在于服務品質,為推動臺灣休閑農業的永續發展,2010年臺灣農業發展協會建立了“休閑農場服務品質認證制度”,確立了認證評鑒標準細則,同時從農場、餐飲、住宿三個方面納入專家評鑒與暗訪體驗診斷,以達專業、公正、客觀的標準。早期臺灣地區休閑農場多為對外開放經營的私人果園,未在休閑農業協會通過登記,也沒有參與休閑農場服務品質認證,近年來在政府及公會的呼吁下,農場經營者逐漸理解了認證的重要性,通過認證即意味著休閑農場具備在地環境教育資源、積極維護產業與人文風貌、提供專門對口教育人員等重要元素,是提供民眾環境教育的最佳場所。休閑農場服務品質認證制度對農場業者有著監督與鼓勵作用,推助農場的永續經營,為臺灣地區休閑農場業的有序發展提供了一套有效地檢驗標準。臺灣地區通過認證并較具規模的休閑農場現已超過了50家。

(三)綠色健康發展,施行“六級產業化”

篇(5)

1 現代農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近幾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取得了不小成就,突出表現為:傳統和高效農業協同發展。各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在推進二、三產業發展的同時,十分注重現代農業的發展,形成了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的局面;科技惠農成效顯著。現代科技是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手段,各地十分注重促進科技惠農工作,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無公害、綠色農產品不斷增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不斷增強,特別是智能農業和“互聯網+農業(農產品)”發展水平大幅提升;資金投入不斷加大。發展現代農業資金投入是關鍵,各地積極引導多方資金助推農業發展,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r業補貼大幅增加,社會資金不斷涌入現代農業領域;農民收入有所增加。由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向非農產業轉移,耕種土地的多是留守的老人和無法外出的婦女,但隨著現代規模高效農業發展,農民土地流轉有租金,種植大戶打工又有勞動性收入,比單純守著承包地自己耕種收益高,許多農民已從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農業中嘗到甜頭,為農村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農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 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困難

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過程,這既要遵循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考慮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正視存在的客觀問題解決好錢、人、地、技等問題。

2.1 農業基礎薄弱

近年來,政府對農業的投入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有了不少改善,但仍然不能滿足農業平穩快速發展的需要,更不要說達到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現是耕地面積仍然不斷受到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侵蝕,大量高產農田被違法占用,中低產田改造進展緩慢,高產農田占耕地的比重較低,相當部分耕地的田間排灌設施陳舊老化、溝渠道路不配套,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仍然是“望天收”。

2.2 農業成本仍偏高

近年來農產品的價格有所上升,但農業生產成本的剛性增長幅度較大,遠遠高于農副產品價格的增長,農業純收入依然偏低。特別是2015年,農業主要產品玉米、稻谷等價格普遍下滑,推動農副產品整體價格的下跌,許多農民家庭種糧收入倒掛,扣除農資和人工成本,有的人種田收入就為負數,一些高效設施農業、特色農業也面臨用工難,勞動力的成本也在不斷提高,致使整個生產成本偏高。

2.3 農業科技投入不足

農業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尚未形成,農業科技投入結構不盡合理,基本事業費和固定研究經費比例偏低,雖然以政府財政為主的農業科技投入近年來不斷增長,但目前投入不足問題依然嚴重,缺口較大,普遍緊缺。我國每年財政安排用于農業科研、農業技術與服務體系等方面的資金占當年第一產業增加值不到百分之零點四,與目前國際平均水平1%、發達國家2%以上相比差距太大,不僅明顯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也低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水平。

2.4 農業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工業化城鎮化正處于發展成長階段,農村大量青壯年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農業勞動力本身受教育程度較低,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都會受到局限。每年農業相關部門都組織農民進行科技培訓,但由于農民自身文化程度低,接受領悟能力差,培訓效果不理想,新科技、新技術推廣難度大,制約現代農業的發展進步。

2.5 內生動力不足

農業現代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農業同樣是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現代高效農業效率高、利潤大。但各級政府對農業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抓農業見效慢,難有大收益,不如發展工業,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招商引資上,對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放任自流,不愿進行深入細致的指導和引導。廣大農戶多數覺得農業就是傳統的種糧食等作物,按照老方法“伺候”土地,發不了家,不如打工賺錢。在這樣落后保守的思想理念影響下,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不重視農業資源的保護開發,農藥化肥超量使用,農業發展潛力有所下降,經營模式陳舊落后,土地流轉比較困難,規模效應難以顯現。

3 發展現代農業的策略措施

3.1 強化耕地保護,筑牢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土地是農業命脈,也是發展現代農業基石,必須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化解新型城鎮化與發展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矛盾。絕不能認為我國幅員廣大,城鎮化、工業化水平低,農村土地資源豐富,不必精打細算、斤斤計較。要大力推進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完善耕地占補平衡驗收機制,適當開發土地后備資源,增加耕地面積。建立健全基本農田保護補償機制,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加快改造中低產田,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土地基礎。

3.2 完善惠農政策,調動社會資本投資現代農業積極性

農業屬于第一產業,不同于工業服務業,有其自身特色,需要黨和政府的政策推動,就是發達國家對農業也有特殊的優惠。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也不同,投資大、技術要求高、產品市場波動周期短,產業風險高,以為主的一家一戶發展現代農業難度大,幾乎不可能。要完善各項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增強政策的系統性和針對性,特別是健全直接補貼制度,擴大范圍,提高標準,完善辦法,避免補貼的形式化。我們要真正把好的政策做好,做到位,發揮其應有作用。要從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支持現代農業發展,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現代農業的積極性,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強大資本。

3.3 全面深化改革,激發現代農業發展活力

中國的農村改革已走過30多年的歷程,進入攻堅階段,要深化改革,構建適應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體制機制。

一是要推動土地的適度流轉,促進土地向現代農業規模企業集中,要先期做好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明確土地的權屬,為土地流轉奠定基礎。

二是要規范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拓展交易品種,規范交易流程和管理,推動農業資源的合理有序規范流動,避免集體資產流失。

三是要創新農業項目資金管理方式,實行統一規劃,扎口管理,嚴格監督,避免資金的浪費和流失,最大限度發揮應有效益。

3.4 促進科技進步,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加強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技術效率,對于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以最基礎的糧食來說,改革開放以來,糧食單產從每畝168.5千克提高到2012年的353.2千克,糧食總產量由3000多億千克增至5896億千克,農業科技進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要積極利用互聯網+現代生物技術,解決現代農業發展的兩大難題,即市場和品質。要積極建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以市場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加快釋放其長遠效應,為現代農業發展拓展廣闊空間。

要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提高農產品品質,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滿足市場需要,提高經濟效益,這是現代農業的主要方向。

要積極整合農業科技力量,不斷鞏固農技推廣服務陣地,努力完善科技服務網絡,較好地促進了科技服務實現全覆蓋。

要注重發揮農業科技人員的重要作用,組織農技人員“掛鎮、進村、帶戶、聯園”,不斷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

強化現代農業人才引進培養,充分發揮涉農職業學校、社區教育學校和農廣校優勢,加快培育與發展現代農業相適應的職業農民,全面提高農民科技素質,進一步帶動了現代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

篇(6)

[關鍵詞]休閑農業;特點;發展前景;對策

中圖分類號:DF413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休閑農業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各地政府對休閑農業重視的程度也越來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休閑農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休閑農業的發展

首先,近幾年來,在農業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多層次綜合開發利用農業資源,提升農業發展的資源及市場潛力;推動農民就業增收,促使城鄉差距縮小;引領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其經濟的快速高效增長與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這些已經成為涉農問題研究的重點.本文希望通過對休閑農業的系統研究,找出一個突破傳統農業,使當下現有的農業設施和農業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一條農村發展新道路,并能為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特色的“三農”問題提供理論依據。

其次,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村居民對于休閑農業的認識還處于“懵懵懂懂”的狀態,還沒有形成規模生產和產業經營,對這一產業形式和領域也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縱觀國內外近十幾年對休閑農業的研究,目前國外有關休閑農業的專著非常少,國內多數關于休閑農業的論文,還只是停留在對各地區進行休閑農業發展后基本經驗的簡單化總結這一層面上,站在理論的高度上對休閑農業進行論述的論文很少。

三、休閑農業的特點

1、休閑農業的發展歷程

在經歷萌芽起步、初步發展、較快發展和規范提高4個階段的同時,休閑農業在發展、經營主體、空間布局、經營規模、休閑功能5個方面正在發生著重大轉變。一是在發展上,從農民自發發展,向各級政府規劃引導轉變;二是從休閑功能上看,從吃農家飯、住農家院、摘農家果的單純方式,向回歸自然、認識農業、怡情生活等方向轉變;三是從空間布局上看,從最初的景區周邊和個別城邊郊區,向更多的適宜發展區域轉變;四是從經營規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狀態,向園區和集群發展轉變;五是從經營主體上看,從以農戶經營為主,向農民合作組織經營、社會資本共同投資經營發展轉變。

2、休閑農業是適應時展的產物

休閑農業是適應國內外農業發展趨勢的新產物,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發展形態和新興農業產業,休閑農業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為主要目標,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把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緊密連結為一體。作為一種農業經營方式,休閑農業匯集生產經營、農村文化及農村、農民生活習俗等,經過科學規劃、開發,提供休閑觀光、度假體驗、娛樂健身、教育培訓、推廣示范等多種服務,集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為一體,橫跨一、二、三產業。

3、休閑農業使人類更加親近自然

休閑農業以田園風光、農村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為主題,結合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休閑農業利用田園風光、農村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科技示范園區等,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農業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現狀,把高效農業和現代農業特征相結合,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親近自然、回歸自然、陶冶情趣、休閑娛樂的機會。

4、休閑農業的經營模式

隨著科技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農事活動與旅游相結合的農業發展形式。為想了解農業、熟悉農村,傾心于回歸自然和原生態,渴望在節假日到郊外觀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務。休閑農業以農業為基礎,利用農業、農村資源,融合農業科學技術和現代農業設施,讓顧客從事農耕、收獲、采摘、垂釣、飼養等活動,享受回歸自然的樂趣。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傳統休閑農業、都市型休閑農業、科技型休閑農業、奇異型休閑農業等多種休閑農業經營模式隨之產生。

四、加快休閑農業發展的對策

1、政府加強引導,營造發展休閑農業的良好氛圍

發展休閑農業旅游,各級政府部門首先應提高對這項科學性很強的工程進行系統性的認識,明確休閑農業發展的方向和最終目的,認識到發展休閑農業旅游是將農業生產和旅游活動有機融合在一起的新型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的突破口,并能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渠道。同時,發展休閑農業已經成為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的新引擎,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新途徑,推動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會發展的一門朝陽產業。

2、合理規劃布局,改善休閑旅游環境

休閑旅游作為高層次的旅游活動,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也要注重與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相關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莊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資源環境保護規劃的相互銜接,以人為本,適度開發,合理保護,確保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針對當前休閑農業發展起步晚、建設水平低、單體規模小且無序發展的現象,政府要以休閑旅游市場需求為出發點,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則,組織旅游、農業等相關部門,根據各地的農業特色結合地理特點、人文景觀和產業狀況等方面的發展基礎,合理規劃休閑農業資源的開發區域、開發功能和開發時序,優化發展布局,突出經營主體和特色,開發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業旅游資源,開發應符合客源市場多層次、多方位的需求的農業旅游項目,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休閑旅游產品,提高旅游接待能力,進而提高旅游綜合經濟效益。同時,在休閑農業發展基礎較好的區域,優先安排公共基礎設施和環境整治項目,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營造良好的鄉村休閑旅游環境。

3、突出特色,探索創新休閑農業旅游發展模式

發揮地方特色,是地方休閑農業發展具有生命力的關鍵點。所謂的特色是樹立休閑農業旅游品牌、吸引潛在消費者、避免休閑農業同質化的重要渠道。正如成都“五朵金花”發展整個過程,緊密結合當地的資源特色、人文底蘊,把文化因子和產業因素注入自身特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做成“一步是景、步步是景”的休閑旅游產品。

4、加大投入,建立農業旅游服務配套設施

完善農業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可以為休閑農業旅游景區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總體上來看,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建設完工對全縣旅游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雖然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豐富,但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大多數景區仍處于開發程度低,服務接待設施規模小、檔次低,難以滿足需求,嚴重制約了景區發展。

5、注重旅游宣傳,塑造地方休閑農業品牌

品牌是無形的,它代表產品的一種視覺形象和文化形象,也是休閑農業景區參與競爭的重要載體。成都“五朵金花”的成功經驗之一,即通過舉辦花博會、首屆鄉村旅游節等形式,方便游客了解休閑景區的位置和活動項目,形成自有的品牌。堅持品牌宣傳戰略,通過多渠道、多種媒體、多種宣傳方式推廣,樹立旅游品牌。

6、挖掘文化內涵,開發特色產品。

各地區具有眾多的原始人文生態景觀、帶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樸的民俗風情、各種農事節慶活動,這些資源均可開發成具有濃郁地方文化與生態色彩的休閑農業產品?如對農村古代建筑遺址的利用,包括古城、古井、古橋、古宅、寺院等建筑。對傳統文化與手工藝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品的利用。此外還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動、傳統節日、婚嫁禮儀及健身活動、宗教儀式等。

五、結束語

休閑農業在促進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加大對休閑農業的扶持力度,促進休閑農業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美洲模式 以生產和經濟功能為主

以美國的市民農園為該模式的代表。參與市民農園的居民,與農園的農民或種植者共同分擔生產成本、風險及盈利,農園為市民提供安全、新鮮、高品質且低于市場零售價的農產品。

目前,美國都市農業占總面積的10%,其價值占美國農產品總價值的1/3以上。市民農園加強了農民和消費者的關系,增加區域食品供給,促進了當地農業經濟發展。

歐洲模式 以生態和社會功能為主

以歐洲城市最典型,如英國的森林城市,德國的田園化城市等,由于經濟發達和文化傳統等原因,更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和生活質量的改善與提高。

德國政府為每戶市民提供一小塊荒丘,市民用作自家的“小菜園”,實現蔬菜生產自給自足。后來,市民農園的土地一部分是鎮、縣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另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政府不干涉市民種什么、如何經營,但其產品不能出售,這是與美國市民農園的主要區別之一。承租人中途可以退出或轉讓。目前德國市民農園的承租者83萬人,產值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1/3左右。

亞洲模式 經濟、社會和生態功能

近年來,日本都市農業由經濟功能轉向社會、生態兼顧的變化,注重農業與旅游的結合,設立菜、稻、果、樹等眾多田園,吸引游人參觀體驗;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運用現代科技與先進的農藝技術,建設現代化的農業設施,走設施農業之路生產四季所需的無公害農產品;通過有實力的農業集團建設一些有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并依托科技進行深層次開發。

新加坡的都市農業既有生產功能,也有供市民參觀、學習、休閑之功能。該國十分重視都市農業向高科技、高產值發展,打造了眾多農業科技園,由國家投資建設,然后通過招標方式租給商人或公司經營;建設農業生物科技園,進行新農業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下载| 亚洲日韩成人av无码网站| 婷婷开心深爱五月天播播|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在线播放| 无码丰满熟妇juliaann与黑人|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被多人伦好爽|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综合国产人| 美女黄18以下禁止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亚洲av综合永久无码精品天堂|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亚洲色拍拍噜噜噜最新网站| 国产精品h片在线播放| 欧美丰满大爆乳波霸奶水多| 日韩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日本丰满少妇xxxx| 厨房玩丰满人妻hd完整版视频| 黑森林精选av导航| 亚洲日韩中文无码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在线观看av无需播放器| 柠檬福利第一导航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区成人网站| 成 年 人 黄 色 大 片大 全| 麻豆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精品精华液网站| 红桃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av|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3小时|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欧色一区w666天堂| 在线视频夫妻内射|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 18岁污榴莲丝瓜草莓秋2023|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 |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网| 美女扒开屁股让男人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