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留守兒童問題及解決對策

留守兒童問題及解決對策精品(七篇)

時間:2023-07-19 16:56: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留守兒童問題及解決對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留守兒童問題及解決對策

篇(1)

關鍵詞:延邊地區;留守兒童;教育;對策

調查數據顯示[1],中國現在留守兒童人數大約有3500萬。留守兒童,通常指:(1)居住在農村地區,屬于農業戶口的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2)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未成年人;(3)在相當長時間內,不能和親生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并發生了親子分離的兒童[2]。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即是指兒童在留守期間,缺少父母的教育及學校和政府的全面關心,從而使得留守兒童在生活、心理、學習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產生了一些模糊或錯誤的認知。人生百年,立于幼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與其個人的未來發展,家庭的發展,甚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息息相關。延邊地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人文環境,外出勞務人員居多,這一特點導致的最明顯問題就是本地區出現大規模的留守兒童。葛秀杰和李春玉的調查數據顯示[3],在2007年時,朝鮮族留守兒童就有5.5萬人,數量超過了朝鮮族學校在校學生的一半,有些地方甚至達到了60%,比國內其他地區的留守兒童情況都更加嚴峻。學者對龍井市實驗小學和龍井第一中學做了調查,數據指出[4],在被調查者中,龍井第一中學中留守兒童人數占56.3%,龍井實驗小學中留守兒童的比例則更高,占被調查人數的60.4%。

一、延邊地區留守兒童存在的教育問題

(一)家庭教育缺失引發的問題

1.心理問題長期與父母分離的孩子更容易產生極端性格[5]。由于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的監護者多為老人或交由外人監管,這就導致了他們與人交流少,缺乏父母的關心和愛護,缺少父母對其成長過程中的引導及教育,容易產生自閉、自卑、叛逆等消極心理。有學者認為[6],親子關系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極為重要,孩子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依賴于親子關系的和諧友好,并且有利于父母對于孩子的管教;而親子關系不良帶給孩子的則是心理陰影,不利于孩子的道德和心理素質的養成。同時,由于兒童的攀比心及自尊心較強,通過在學校與同齡人接觸及對比,存在感降低,容易自我封閉甚至是采取一些極端手段來強調自己的存在感。范興華[7]在調查不同監護類型留守兒童與一般兒童情緒適應的差異時,采用總體幸福感問卷、積極,消極情感量表、抑郁量表、孤獨感等指標進行調查得出結論:留守兒童的幸福感、積極度都處于較低水平,而其抑郁和孤獨感處于較高水平,兒童若經歷過留守階段,其適應環境的能力會比較強。有學者指出[8],很多留守兒童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和父母相處、交流的機會,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問題,長此以往,這些兒童將很難樹立正常的自我價值觀。2.學習問題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監管及照顧,在學習方面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兒童時期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再加上缺乏父母的管教及督促,在學校時,有老師監督,但放學后學習積極性不高,作業完成率也較差。久而久之,可能會導致其成績下降,甚至產生厭學、逃學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同時,延邊地區留守兒童父母多為在韓國務工的低學歷人員,研究表明[9],一些留守兒童由于受到在韓務工的父母影響,使他們無心學習,對知識缺乏興趣,甚至有些兒童認為學習沒有用,產生厭學的心理,另外還有有很多留守兒童一心想要出國掙大錢而不愿意接受學校的教育。另外,有研究發現[10],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通常是伴隨著父母缺乏與孩子和學校的溝通和交流而產生的,一方面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不固定,知識水平和教育方法有限,不夠重視留守兒童在學校的學習及各種其他情況,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父母本人在外打工,與孩子練習較少,與學校也缺乏聯系和交流。3.價值觀問題延邊地區留守兒童的父母多在韓國務工,由于其對兒童的關心和照顧過少,很多父母用大量的金錢給予來彌補其對孩子的歉疚[11]。然而金錢并不是萬能的,它并不能替代缺失的親情,相反的,無限制的金錢投入使留守兒童養成了奢侈的習慣,助長了其不正確的價值觀。同時由于監護者對留守兒童的管教較為松散,留守兒童對于金錢沒有正確概念,揮金如雨的現象比比皆是。

(二)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留守兒童父母多在外務工,與學校缺乏溝通交流,同時,學校內學生眾多,老師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這也是影響留守兒童的教育的重要因素。林錦霞[12]認為,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學校不僅要關注已經出現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對于沒出現問題的學生應建立預防機制,另外,通過提高住宿條件,加強文化設施建設,促進其在校園內的健康成長。同時,學校課程的設置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調查發現[13],當前情況下,很少有學校能夠有條件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即使設置了心理課程,也缺少專業的心理教師任教,不能對學生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社會及政府方面問題

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僅是學校和家庭的問題,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幫助。延邊地區也做過相應的努力,如延邊州婦聯提出的“54321工作法”等,其內容包括:外出務工父母做到“五個一”,留守兒童做到“四個一”,社區婦聯干部做到“三個一”,留守兒童班主任做到“兩個一”,監護人做到“一個一”。但是,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對留守兒童父母提出的建議

留守兒童父母應盡量轉變外出務工方式,可以選擇留一方在家監管留守兒童,給予其身心的愛護,多與留守兒童進行交流和溝通,在其成長過程、心理發展中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另外,還應關注兒童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培養兒童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并且加強對其心理健康的關注。在學習方面,父母應加強與學校和老師的溝通,了解兒童的學習情況,避免留守兒童厭學及輟學情況的發生。趙興民[14]認為,當前的文獻研究中,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主觀性、片面性以及針對性不強等,他指出,要加強留守兒童父母和學校、老師的溝通,建立友好的親子關系,才能夠切實有效地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為留守兒童搭建良好的教育平臺。

(二)學校方面

學校教育對于兒童的成長、認知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對于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起著主導作用。首先,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的關注,增設心理輔導等課程了,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也時刻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及早采取相應措施,糾正留守兒童的消極或不良心理。其次,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了解留守兒童的情況,便于學校老師針對其情況進行因材施教,提高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楊會芹[15]等認為,學校應嚴格執行對于寄宿留守兒童的監管,建立學校內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預防機制,從家庭環境、社會支持及社區教育方面做出努力,營造良好環境,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三)社會及政府方面

篇(2)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歸因;對策

作為當前我國義務教育群體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一直是政府及社會各界乃至教育界最為關心的現實問題之一,但是由于種種現實因素的影響,當前我國留守兒童教育現狀令人堪憂,因此對當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進行客觀歸因并進行對策分析,就成了當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解決的關鍵一環。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歸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產生于上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的城市化進程,20年來,大量農村青壯年進入城市并貢獻了令世人矚目的GDP增長和城市化率,而那些被迫與父母天各一方的孩子們,卻成了這一宏偉進程的衍生品而被忽視。(一)家庭方面完整、穩定的家庭結構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留守兒童家庭結構往往由于父母一方或者雙方進程打工而出現裂痕,原有的家庭教育模式發生轉變,出現了當前在農村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的“隔代監護型”現象和“單親監護型”,“隔代監護型”即留守兒童父母均外出打工,子女由祖輩進行撫養的形式;“單親監護型”是指父親或者母親外出打工,另一方在家照顧子女,這兩種教育模式雖然有所不同,但從根本上來說都是不完整的家庭結構,其對留守兒童的成長來說往往負面作用多于正面作用,例如教育方式過于簡單、留守兒童人格發展出現障礙、親子關系淡化、兒童學習意識不足、生活態度和人生態度消極,不善交際等等,由于在人格發展和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缺少完整的父愛母愛,多半留守兒童存在著嚴重不等的身心建設問題,這些問題進一步加大了對其進行教育的難度。(二)學校方面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產生和學校教育也有著極大的關系,一般來說,留守兒童就讀的農村學校硬件條件落后,師資力量不足是常有的,尤其在師資配備上,當前農村教育場域中普遍存在著教師知識結構嚴重失衡的現象,例如語數外教師充足而其他學科教師比較匱乏,這使得農村學校很難有針對性對留守兒童進行卓有成效的身心建設教育和引導,只能簡單地進行一些大眾化的教育,難以實現有效教育的目的。(三)社會方面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社會方面的重要意義是無法取代的。從社會角度來說,社會環境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認知發展尤其是思想道德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當前社會方面對于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方面的支持還遠遠不夠,留守兒童生長的社會環境也比較復雜,這對他們的健康成長來說極為不利;與此同時,長期存在的二元化的戶籍管理制度將戶籍與教育進行掛鉤,也限制了留守兒童跟隨父母進入城市接受教育的機會,盡管有的地方已經開始逐步接收一定量的農民工隨遷子女,但由于資源配備、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這些都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解決對策

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需要從其現存問題及原因上入手,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政府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支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各地政府的有效幫扶和政策支持責無旁貸,各地政府應建立當地農村留守兒童專項經費和保障機制,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完善對農村學校尤其是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學校的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切實履行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職責。(二)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農村寄宿制學校是當前有效應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比較有效的解決辦法之一,政府及學校自身應大力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鼓勵教師多走訪留守兒童家庭,指導家長關心子女,同時在學校中開始相關課程,例如有關心理輔導的課程,引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建立起與留守兒童監護人或父母定期聯系機制,確保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三)引導父母承擔家庭責任父母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角色是任何其他人都無法替代的,因此作為留守兒童的家長應增強家庭教育的意識,夫妻雙方應盡力避免同時外出打工,有條件的父母應盡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如果被迫將子女留在家里,也應多和子女進行聯系、溝通,隨時了解子女的生活、學習、心理發展問題,及時和子女任課教師進行溝通,共同解決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也應大力地方經濟,發展當地特色經濟,帶動農民工就業。讓更多的背井離鄉的留守兒童父母都能就近務工或者返鄉創業,從根源上大幅降低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這是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治本之策”。

三、總結

總之,面對當前日益嚴重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留守兒童家長、學校、政府部門乃至社會各界都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合力,共同解決好這一義務教育中的現實性頑疾,需要指出的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并非一朝一夕,不可能一蹴而就,還需要各方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基礎實踐,早日解決好這一現實性問題。

參考文獻:

[1]段成榮,呂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03:13-29+188-189.

[2]徐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篇(3)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原因;解Q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由來已久,曹錦清先生《當代浙北鄉村的社會文化變遷》對陳家場村近百年來人口流遷的詳盡分析,就已經對留守兒童進行了描述并未發展為社會問題。我國農民工群體科學素養普遍較低,因而只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就業流動性大,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進城務工人員無法解決其家庭問題,其中,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尤其突出,而且長期存在于社會發展的進程中。

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現狀的具體表現:父母外出打工對孩子學習成績沒有顯著影響,但父母的辛勤勞作對孩子來說是雙面的,可能激發兒童學習的積極性,也可能會使兒童感覺讀書無用從而輟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表現最突出的問題。留守兒童容易出現任性、自私、冷漠、內向的性格特點,這種心理狀態被稱為“留守綜合癥”。這種癥狀長期發展下去對留守兒童非常不利。公安部公布數據:全國未成年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集中在農村且以留守兒童為主。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對留守兒童而言,父母離開農村到城市謀求發展,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代管監護人舍不得管,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和學習。并且代管監護人大部分是文盲且教育觀念落后,只重視兒童卷面成績而忽視了留守兒童在智力和能力上的教育,導致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心理、安全教育的缺失和價值觀的扭曲。

2.學校教育的失職

學校教育只注重學業而忽視了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各級財政沒有為留守兒童提供專項經費,缺少相關制度的支持,而且農村中小學師資尚缺乏,學校缺乏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最終引發社會問題。

3.留守兒童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

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和發育的關鍵階段,得不到父母的引導和幫助,缺乏有效監督,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很難形成。并且留守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處于弱勢地位,好奇心和求知欲極其旺盛,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和誘惑,當面對可能的傷害與危險時,往往不能及時做出反應,容易發生各種危險事件。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

1.政府自上而下,形成合力

呂紹清認為解決留守兒童的根本措施是結束留守,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關鍵在城市。未來國家需要進一步加強戶籍及相關制度改革,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地方政府要積極創造就業崗位,讓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就業,減少外出務工人員,更應該督促教育部門加強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

2.家庭自內向外,全面監護

父母應該轉變教育觀念、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家長要加強與學校之間的聯系,與孩子多溝通,學會理解孩子正常發展過程中的合理需要,重視親子之間的交流互動等。代監護人不能只關注留守兒童的衣食住行,更應該關注他們道德修養、價值觀的培養;多與孩子、孩子父母、學校進行溝通。

3.學校由松到嚴,豐富監管形式

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深入留守兒童家庭,掌握他們在學習、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情況。學校豐富教育活動類型和形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結合當地留守兒童的現狀,加強監管,提高留守兒童的生存能力。

4.社會提高認識,關愛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社會發展的產物,需要各個部門之間相互協作,層層把關、凈化社會環境,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全社會要形成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環境,積極推動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5.兒童自我教育,增強自身素質

留守兒童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正確地認識各種問題,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提高自我學習、自我修養的能力,不斷完善自我,及時改正自身存在的缺點與不足;學會感恩父母、感恩學校、感恩社會,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留守兒童出現、發展與解決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必須依靠政府、社會、學校、家庭以及農村留守兒童自身五個方面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我們應該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充分利用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力量解決好這一問題,使他們成為國之棟梁。

參考文獻:

[1]曹錦清.當代浙北鄉村的社會文化變遷[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12.

[2]徐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3]吳霓.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0(10):15-18,53.

[4]遲希新.留守兒童道德成長問題的心理社會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2):29-32.

篇(4)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原因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鄉戶籍制度的限制,大量的農民外出務工而導致出現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在全國婦聯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一文中將“農村留守兒童”的概念做了明確的界定,即“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辭海》中對道德教育的解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教育。①對于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成因的分析成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

一、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研究現狀

目前,學者們一致認為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成因集中在家庭、學校教育兩個方面,對其研究方法有根據調查問卷進行的理論分析,還有跨學科不同視角的原因分析。在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問題的研究中,對社會、政府方面及深層次的原因分析不夠成熟,這也是以后研究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原因的未來發展方向,同時也有助于學者們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成因分析并提出解決路徑。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面

學者對于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中家庭教育的影響,主要集中以下幾個方面:從家庭道德情感方面來看,榮紅濤②何建云③他們都認為父母與孩子缺乏必要的感情交流,缺乏對孩子的關愛,導致孩子對情感的渴望難以滿足,親情關系失調,因而兒童難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行為品質。從家庭道德認識方面來看,黃玨子④、沈琴⑤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正處于道德認識形成的重要時期,很多對孩子承擔監護責任的祖輩文化水平低,祖父母的隔代教育,不能對孩子學習和思想加以正確指導和教育。而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盡力滿足孩子各種物質需求,從而導致留守兒童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家庭教育意識淡薄、觀念陳舊。從家庭道德行為和道德意志方面來看,包舒暢⑥認為父母缺乏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對孩子的意志力教育不到位,受學習、社會、心理等方面因素影響導致產生不良的思想,導致兒童部分行為的偏差。從家庭教育內容來看,王藝寶、王敏靈⑦分析指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通常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進行,望子成龍的教育方式扭曲了教育內容,也沒有給孩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指導,這種家庭教育對教育內容的曲解成為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缺失是重要原因。雖然這些學者在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道德教育問題的角度不同,但是他們都認為隔代教育盛行,家庭教育方式單一,父母教育觀念陳舊是導致兒童道德教育缺失的家庭教育的原因。

(二)學校教育方面

從學校的教育環境來看,王娟⑧、何健雯、趙慶海⑨認為學校重智輕德,以學習成績好壞作為衡量學生和老師唯一標準,學校教育理念缺失使得教師在實際教學并沒有秉承以德為先,只重視升學率,導致學校道德觀念淡薄。從學校的教學內容來看,榮紅濤⑩研究指出農村學校教育投入少,各地教程不統一,學校只注重成績的提升,缺乏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思想道德的教育。從學校與家庭的關系來看,樂曉勇瑏瑡認為學校與家長缺乏溝通,學校不了解留守兒童在家庭的思想行為表現,同樣家長也不了解子女在學校的表現,形成了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不良局面。在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道德教育問題上,這些學者普遍認為學校的教育環境對學生的道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學校缺乏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學校道德教育意識淡薄,學校和家長對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溝通。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學者基本上從家庭和學校教育方面對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缺失調查狀況進行研究和分析,但是研究層次較淺,對社會、政府的道德教育和深層次原因的分析還不成熟,從學者研究來看,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的成因分析,還有待于進一步規范和深入,研究方法有待于多元化,研究結論有待于形成規律性認識。

作者:牟叢叢 單位:青島科技大學

注釋:

①辭海(第六版)[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409-419.

②榮紅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J].黨政干部學刊,2010(1):60-61.

③何建云.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1):47-48.

④黃玨子.對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幾點思考[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37-138.

⑤沈琴.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問題成因分析[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5):246.

⑥包舒暢.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及解決路徑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0):89-91.

⑦王藝寶,王敏靈.淺析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問題及其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6):69.

⑧王娟.農村留守兒童德育問題探析[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47-48.

篇(5)

關鍵詞:留守兒童;發展困境;依戀理論

一、農村留守兒童發展困境及問題分析

(一)發展困境分析

1.內部環境依戀理論提出的基礎是基于兒童早期對成年人通常是其父母之間的依戀關系的建立。在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及生活壓力的驅使下,農村年輕父母大多數選擇外出務工,忽視了對孩子的影響及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經過在安徽省某村隨機調查30戶年輕家庭,數據顯示,63%的家庭父母雙方選擇外出打工,將孩子留在家中與父母同住,由于長時間的分離,再次見面時,兒童表現出的是明顯的陌生感,這種陌生感會持續一段時間才會消退,孩子遇到事情也不會主動去和父母溝通,不會去表達感情,甚至在面臨喪失或分離的時候,導致回避的產生,以此造成一些心理或行為上的偏差,進而在學習、生活、道德等方面產生一系列的問題。①2.外部環境農村留守兒童在同輩群體中屬于較弱勢的群體,在雜亂的社會環境下,他們沒有分辨事物好壞的能力,加上可依戀的對象不在身邊,沒有正確的指導,很容易誤入歧途。

(二)留守兒童問題現狀

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離不開內部和外部環境的綜合作用。留守兒童的發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阻礙:1.缺乏正常的生活照料及保障農村父母外出務工,留孩子在家由祖輩照顧,由于缺乏很好的生活照顧加上溺愛,部分留守兒童沒有正常的飲食規律,厭食、偏愛零食等造成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2.家庭及學校教育的問題農村留守兒童中,由于缺乏合理的家庭約束,僅有教師在上課期間的正確指導不足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多兒童在成績落后時產生一種自卑感,自我放棄,致使學習積極性不高,認為自己不適合學習、腦子太笨,進而厭學甚至輟學。3.心理及道德行為偏差由于留守兒童對父母依戀的弱化,導致他們在遇到問題時不愿和父母進行溝通交流,以尋求正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留守兒童會把事情壓在心里,不愿向外人吐露,導致性格發生變化,心理上產生一定的扭曲,養成不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②4.兒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合理的保障留守兒童屬于弱勢群體,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因此人身安全問題突出,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垃圾食品嚴重威脅著未成年兒童的健康,兒童好奇心及貪吃的性格導致其不加分辨地去嘗試。二是學校與家庭溝通機制不完善。

二、解決對策

(一)內部環境

1.完善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溝通渠道Mastern和Garmezy提出親子關系是造成兒童發展問題和心理病理問題的最有影響力的因素。家長外出務工時要盡量考慮將孩子帶在身邊,如果務工地無法解決孩子的教育等問題時,要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常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③,每年盡量多回家看望孩子,或者在孩子放假的時候將孩子接到身邊,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給他們家庭歸屬感和安全感。2.通過一系列措施增強父母對孩子的責任感一是在條件允許時,在沒有辦法將孩子帶在身邊時,考慮把孩子托付給有責任感、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親屬等;二是加強與監護人的溝通交流,提醒他們重視對孩子的學習和心理的溝通輔導。

(二)外部環境

篇(6)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概念;數量;行為特征;對策研究

全國婦聯于2013年5月份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指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超過了六千一百萬,且其規模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留守兒童主要是指在我國農村中由于父母中一方或者雙方外出務工等原因所導致的與父母分離時間超過四個月、在家中與其他親屬共同生活或者自己單獨生活的未成年兒童。他們的特殊之處就在于缺乏來自父母的關愛照顧和引導規范,極有可能產生心理、行為、思想等方面的問題,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一、留守兒童概念研究

多數文獻是從父母(外出數量、時間、離家遠近、回家頻率、外出事項)、留守兒童(年齡、性別、監護人類型、見父母的頻率)、居住地等方面進行界定。其中在父母外出時間、留守兒童年齡方面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但在留守兒童是弱勢群體、父母外出數量以及監護人類型也就是兒童的留守類型方面達成了共識。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背景、概念、規模、監護人類型、留守的原因、留守的影響、解決的對策等是眾多學者都會研究的方面。但具體內容之中又存在差別。研究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通過對比研究的方式,比較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問題行為以及同伴接受性之間的差異.[1]比較國內與國外的留守兒童的不同情況,進而為我國的留守兒童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路徑。有的采用量化研究的方式,對留守兒童的現實情況進行了真實的調查,通過具體的數據進行分析,盡可能的展現了留守兒童的客觀情況.[2]也有人采用敘事方法進行了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研究.[3]

很多文章都贊同留守兒童這一概念最早是由一張在1994年的望上提出的,他將留守兒童界定為父母在國外工作或學習,被留在國內的孩子.[4]他也界定了留守兒童的居住問題,但并未對留守兒童的年齡、與父母分離時間的期限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長久以來學術界對留守兒童的定義也各不相同,例如,范先佐就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或到經濟發達地區務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5]這個概念的界定與一張的界定十分相似。不同點在于對留守兒童居住地的界定,即國內與貧窮落后地區的區別。誠然留守兒童中,農村地區的兒童占了絕大多數,根據學者已有的相關研究證實全國的留守兒童超過80%居住在農村地區.[6]即我國的留守兒童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轉型帶來的農村人外出務工而造成的。丁杰、吳霓就進一步指出了留守兒童是指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而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6-16歲).[7]吳霓從留守兒童的受教育階段進行了年齡的界定,這有利于調查對象的選定,方便了問題的研究,同時也容易造成對非在讀留守兒童及學前留守兒童狀況的忽略。趙景欣等對這一概念的界定是:所謂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8]在此對父母的外出數量做出了規定,但并未對父母的外出時間作出規定,并提到了戶籍的問題,同時對留守兒童的年齡也做出了限制,指的是未成年人,這就為涉及到留守兒童的一些合法權益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而江榮華則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鄉,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的16歲以下的孩子,江榮華在此對留守兒童的年齡提出了限制.[9]最早對留守兒童父母的在外時間進行限制的是呂紹清和葉敬忠,他們分別將這一時間限定在半年以上和四個月以上.[10,11,12]這有利于實現調查研究的可操作化,同時也會使對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時間的不同對留守兒童產生的不同影響的研究進一步深化。林培淼等認為概念的界定可以從兒童所在地域差異、是否在校學習、兒童年齡差異、兒童所在家庭結構情況、兒童留守時間的長短、是否完全留守(父母雙方均外出稱為完全留守兒童)以及留守期間主要監護人等7個維度來考察研究對象.[13]

綜上所述,本人將留守兒童界定為在我國農村中由于父母中一方或者雙方外出務工等原因所導致的與父母分離時間超過四個月、在家中與其他親屬共同生活或者自己單獨生活的未成年兒童。

二、留守兒童數量研究

段成榮等人的研究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估算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規模、結構、地域分布等基本情況。此文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占留守兒童比例為87.52%,農村留守兒童占農村兒童28.52%,占全國兒童21.88%。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全國共有27891萬0-17歲的兒童,由此推算,全國留守兒童規模為6972.75萬,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為6102.55萬.[14]全國婦聯于2013年5月份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指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超過了六千一百萬,且其規模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羅國芬在研究留守兒童的規模中指出當前對農村留守兒童規模的估算,公開發表的有1000萬、6755萬、7000多萬、1.3億等幾種看法。他分別分析了每個數字背后的計算方法及其優缺點.[15]雖然對留守兒童的具體規模沒有一個公認的確切數字,但大家對留守兒童的數量之多、增長之快達成了共識,及大家一致認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應該引起相關部門和人員的重視。

三、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研究

(一)留守兒童行為特征研究

2011年制定頒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強調了留守兒童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工作規劃,提出“健全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制,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情感和行為的指導……”對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表現及其嚴重性和行為問題研究的必要性的文獻主要有:

張文新指出兒童行為問題是指個體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符合或違準則與行為規范,或者是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從而給社會、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危害的各種行為.[16]張文新對行為問題的界定主要是指違背社會準則,程度分為危害社會與非危害社會之別。留守兒童所表現出的這些行為問題很難說就是因為留守即缺少父母的關愛而導致的特殊問題,但確實是留守加重了這些問題的發生。杜勇也對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特征進行了相應的闡述,如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撒謊、抽煙、拉伙結派、欺負同學、罵人打架、花錢大手大腳,在家里頂撞臨時監護人,養成了以我為中心,專橫跋扈的惡習。一部分還表現為行為兩面性,在學校是乖學生,回到家就為所欲為.[17]胡昆等人的研究中指出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帶來的不安全感,容易使他們產生的行為問題是:對周圍的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不服管教,違反校規,小偷小摸,看不良錄像,同學之間拉幫結派,甚至抽煙、酗酒、賭博、搶劫等.[18]趙紅等人也指出留守兒童容易出現適應不良行為,如退縮或沖動、內向孤僻、敏感多疑、性情古怪、人際關系緊張、學習與發展的能力降低等.[19]王坤等人在調查中發現,相比城市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行為更多,如抽煙、打架、曠課等,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且家庭親子關系越差,兒童的問題行為就越多.[20]以往還有研究發現與父母分離帶來的不安全感,容易使留守兒童對周圍他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這種敵對心理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攻擊行為.[21]目前的研究中較多針對留守兒童外顯問題行為進行研究,情緒問題和內隱問題行為傾向研究較少.[22]劉霞,范興華,申繼亮對初中階段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與問題行為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他們將留守兒童的問題行為分為危害健康的行為、欺騙行為、違紀行為、違法行為.[23]胡宇芬的研究中得出結論為說謊、逃課、沉迷于游戲等行為問題,留守兒童組的檢出率高達44%,而對照組的檢出率僅為17%.[24]

國外研究表明,相對于其他兒童,被撫養兒童具有較高水平的情感創傷癥狀和其他行為問題.[25]親屬撫養是一個痛苦的經歷,可以導致諸如抑郁、行為障礙或創傷后應激障礙等行為問題和心理創傷以及社會人際關系問題.[26]

由這些研究可以得知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確存在并且有的還很嚴重,很有可能發展成違法犯罪行為。對此問題值得引起關注,我們應該幫助留守兒童解決這些問題行為,做到防患于未然。但這些研究對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分類并不明晰,只是指出了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一些具體表現,并沒有按行為問題的性質、地點等進行分類,也就難以做到‘對癥下藥’。

(二)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對策研究

周全德、齊建英指出,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才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27]專家們認為應以政府為主體,進一步制定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婦女兒童發展綱要等法規條例的實施細則,盡快出臺留守兒童相關法律法規,強化農村父母在農村留守兒童監護和教育方面的職責,從而形成全社會尊重、關心、保護兒童的法制環境.[28]曹建平在研究中提出的策略主要是通過借助同伴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密切家校關系、開設心理課程、改變家長外出務工方式、優化社會環境等六個方面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29]聶鵬、姚云等很多研究人員都認為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政府、學校齊抓共管.[30,31]王坤等在對留守兒童的問題解決策略的研究中提到有效的社會支持可以減少留守兒童問題行為的發生,社會支持越多,留守兒童的違法、違紀行為越少.[32]陳曦等人的研究結果對流動兒童問題的政策建議是盡力去減少弱勢群體的經濟壓力,改善他們的學校及師資,對其家庭及居住社區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并從宏觀角度盡力消除現存教育系統的種種戶籍限制.[33]社會支持理論認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主要是缺乏社會支持所致.[34,35]研究發現,良好的社會支持不僅可以緩解兒童的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反應[6,7],還可以減少一些外向性問題行為的出現,如打架、逃學等違紀行為以及吸煙、酗酒等危害健康的行為.[36,37]

四、結論:

(一)存在的問題:

1.對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成果豐碩,但缺乏概念的統一性和規范性,對留守兒童數量的計算方法不一,結果各異,這就難以形成對留守兒童群體的客觀認識。

2.大多研究缺乏深刻地理論積淀,未能將留守兒童問題與哲學、社會學等理論充分的結合起來。很少有文章能將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有機結合起來思考留守兒童問題。

(二)進一步研究意見:

1.厘清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概念,對留守兒童的行為特征的形成機制和行為模型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

2.力求通過社會學、心理學中的越軌理論、文化資本理論、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等對留守兒童的行為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郝程程.農村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問題行為和同伴接受性的比較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3,(1):98-103。

[2] 盧德平.留守兒童面臨的十大問題及社會綜合干預對策――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務院婦兒工委基金項目調查結果.“十一五”與青少年發展研究報告[J].2006.(4):639-675。

[3] Wendy Haight,James Black,Kathryn Sheridan.A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for rural,foster children from methamphetamine-involved families:Experimental assessment with qualitative elaboration.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0(32):1446-1457

[4] 一張.留守兒童.望新聞周刊:37.

[5] 范先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調研報告.2004

[6] 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7] 丁杰,吳霓.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297(10):15-18.

[8] 趙景欣.壓力背景下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保護因素與抑郁、行為的關系[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7。

[9] 江榮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現狀及對策[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6(2):71-72.

[10] 呂紹清.150個訪談個案分析報告(上)孩子在老家――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與心理的雙重沖突[J].中國發展觀察,2005(8):16-26.

[11] 呂紹清.150個訪談個案分析報告(下)孩子在老家――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與心理的雙重沖突[J].中國發展觀察,2005(9).

[12] 葉敬忠,莫瑞.關注留守兒童: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3] 林培淼,袁愛玲.全國留守兒童究竟有多少?留守兒童的概念研究[J].現代教育論叢,2007(4):27-31.

[14] 段成榮,呂利丹,郭靜,王宗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展基本狀況[J].人口學刊,2013(199):40。

[15] 羅國芬.從1000萬到1.3億:農村留守兒童到底有多少[J].青年探索,2005(2):3-6.

[16] 張文新.青少年發展心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

[17] 杜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學校教育新對策――以云南省水富縣第五初級中學為例[J]教育探究,2010(1):41-44。

[18] 胡昆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8):994-996.

[19] 趙紅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性別差異分析[J]精神醫學雜志,2007,20(1):11-13.

[20] 王坤,鄭曉邊,孔令麗,劉文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干預對策――基于湖北省11市調研報告[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12-14。

[21] 陳希寧,袁萍,蘇維等.某地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6):3108-311。

[22] 趙丹娣.兒童問題行為與家庭環境及教育觀念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

[23] 劉霞,范興華,申繼亮.初中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與問題行為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3):98-112.

[24] 胡宇芬.留守兒童――渴望父母愛[N].湖南日報,2005-10-19.

[25] Wendy H,James B.Kathrvn S.A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for Rural.Foster Children from Methamphetamine-in-volved Families:Experimental Assessment with Qualitative Elaberation[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riew,2010,(32):1446-1457.

[26] Dana JS,Michiel AZ.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in Foster Care:Explor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08,(30):774-786.

[27] 周全德,齊建英.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理性思考[J].中州學刊,2006(1):117-120.

[28] 葉仁蓀,曾國華.國外親屬撫養與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06(11):37-42.

[29] 曹建平.農村留守兒童成長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狀況影響探新[J].遼寧教育研究,2007(5):37-39.

[30] 聶鵬,農村留守兒童多元化教育體系建設芻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45-47.

[31] 姚云,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教育應對[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4):41-43.

[32] 王坤,鄭曉邊,孔令麗,劉文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干預對策――基于湖北省11市調研報告[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12-14

[33] 陳曦,鐘華.壓力、負面情緒與中國流動兒童的越軌行為[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2(5):22-33。

[34] Goodwin R,Costa P,Adonu J.Social Support and its consequences:Positive and deficiency valu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upport and self-esteem[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4(9):43

[35] Wight W G,Botticello A L,Aneshensel C S.Socioeconomic Context,Social Support,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A Multileve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6,35(1):109-123。

篇(7)

關鍵詞:留守兒童;問題;對策

1留守兒童現狀

據調查,我國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有1.5億農民工離開農村進入城市,由此形成了近6000萬的農村留守兒童。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88.2%的留守兒童只能通過打電話與父母聯系,其中53.5%的人通話時間在3分鐘以內,并且64.8%的留守兒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外出的父母聯系一次,有8.7%的兒童甚至與父母就沒有聯系。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2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道德發展出現危機: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面對不良文化和行為,他們進行正確判別的能力不強。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約束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容易在道德觀念、道德行為方面受到一些負面影響。有的留守兒童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又由于監護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誤,監護人對其行為一般不會過問,因而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不遵守規章制度,出現曠課、逃學、迷戀上網等現象,有的甚至被社會上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參與詐騙、盜竊等違法犯罪活動。

2.2學習成績不佳: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一般是臨時的或者是隔代的,他們要么忙于農活和家務對孩子學習無暇顧及,要么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沒有能力給予輔導。監護人往往只能照顧其日常生活起居,學習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愛母愛的缺失、溝通交流的缺少以及有效監護的缺乏,留守兒童往往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普遍滯后。調查顯示,留守學生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經常不按老師要求完成作業,遲到、早退、曠課已是家常便飯,有的留守生甚至輟學。有些留守兒童要幫助年邁的祖父祖母承擔過重的家務勞動,成上課時無精打采,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2.3心理發展不健全: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而多數外出務工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好幾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滿足于寄錢回家,并不在意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況。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成長環境中,與父母的親情關系趨于淡漠,無法在良好的親子關系中與父母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無法享受到父母在價值觀念上的思想指導,也無法享受到完整的家庭人格教育,孩子因此變得內向、敏感和脆弱,不愿與別人交流,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和行為偏差。這種長期無法排遣的郁悶感勢必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行為常常會有失控傾向,嚴重的可能發展成為“問題少年”。

2.4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監護人因為年長或經濟困難而無法認真行使對留守兒童的生活監護權,大量假冒偽劣產品乘虛進入農村市場也嚴重威脅著未成年兒童的健康;其次,學校與家庭間的安全教育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也不可能事無巨細,使得留守兒童容易出現安全問題,甚至成為受各類違法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在全國,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屢見報端。再次,留守兒童自身由于行為失控且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指導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3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的對策

3.1政府方面:首先,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國家應適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促進農村本土特色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民向本地城鎮轉移。同時進一步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為他們提供創業優惠政策。以此減少留守兒童數量。

其次,改革城鄉不合理的規章制度,拆除流動人口在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鄉城之間合理流動。只有這樣留守兒童才能不用再留守,其教育問題才能得到徹底的解決。

3.2學校方面:由于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就迫切需要學校充分發揮自身的功能進行彌補。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主渠道、學校主陣地、教師主力軍的作用。學校要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要調整課程設置,增設心理課程,開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老師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更多的幫助,堅決制止“管優不管差”的現象;要豐富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而且通過活動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定期與留守兒童外出打工的父母聯系溝通,指導他們開展正確的家庭教育,構建學校監護網。

3.3家庭方面: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因此,建立和諧良好的親子關系、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才能真正有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父母要傾注更多的時間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盡可能消除孩子內心的不平衡感和孤獨感,使他們依舊體味親情的溫暖。家長們應該充分利用兩季農忙、春節返鄉等機會和打電話、寫信的方式。多向老師和監護人了解孩子在學校、家里的學習、生活情況.多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

3.4社會方面: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僅僅是其法定監護人的事,也并非只是政府和學校的事,而需要整個社會共同關注,群策群力。因此,應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大眾傳媒手段來宣傳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以動員組織社會力量關愛留守兒童為重點,大力組織開展社會關愛行動。比如在社會上廣募大學生、志愿者、“愛心家庭”與留守兒童結對關愛行動,在親情上關愛,在生活上關心,在學習上鼓勵幫助留守兒童;呼吁當地村民積極配合各村組織做好工作,幫助外出務工人員妥善安排孩子,落實好監護和教育責任;多方爭取社會資助,幫助貧困家庭“留守兒童”順利完成學業,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的實際困難,在整個社會營造良好的關愛留守兒童的氛圍。

參考文獻

[1]羅桂華.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高校講壇,2008(17)

[2]朱斯坤.留守兒童之痛[J].中國報道,2006(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色戒|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下载|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全球av集中精品导航福利| 人妻系列av无码专区|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久久|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 精品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中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高潮|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五月天亚洲图片婷婷|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又大又长粗又爽又黄少妇视频 | 日韩a无v码在线播放| 毛茸茸的中国女bbw|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精产品—品二品国精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男女啪啪免费体验区| 国产精品va无码免费| www国产精品内射老师|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高清| 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 成熟人妻换╳╳╳╳|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 丁香花电视剧在线看免费|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蜜臀亚洲| 欧美丰满少妇xxxxx| 国产午夜无码福利在线看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 久久精品青草社区|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第一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