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文化產業運營模式

文化產業運營模式精品(七篇)

時間:2023-07-31 16:39: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產業運營模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文化產業運營模式

篇(1)

關鍵詞:文化產業園區;運營;主體;產業鏈;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8-00-03

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的核心并不在于園區文化企業的數量,而在于園區質量的提升。文化產業園區的運營管理至關重要,其一,文化產業園區的健康持續發展必須有穩定充足的資金支持,無論是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企業管理的園區,即使不通過園區盈利,也需要為園區日常運作的所需人力、基礎設施、公共平臺等建立穩定的資金來源。其二,目前國內文化產業園區普遍存在企業享受完優惠政策就遷走的“候鳥化”問題以及隨之帶來的園區“空殼化”問題。這兩個問題的癥結都在于文化產業園區缺乏一個專業的運營服務團隊。如果探索出一條科學合理的文化地產開發和物業經營之路,文化與地產就能夠實現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一、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的運營方式

文化產業門類眾多,生產方式多樣,加之政府和市場的雙重推動,使得我國的文化產業園區投資主體多元、運營模式多樣。有的是政府主導,有的是企業主導的,有的是企業、政府、社會團體聯合主導的,但就園區建成后的運營主體來說,無外乎是這樣幾方:政府、園區開發商和園區運營商。

有的園區由政府統一規劃、投資、管理,政府兼具開發和運營。例如,我國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西安曲江新區,其前身就是1993年國家批準設立的以發展文化旅游為核心產業的省級開發區。有的園區則是由開發商兼具開發和運營的雙重職能,比如北京尚8文化集團,就是一個集園區開發、運營和管理于一身的典型代表。有的園區則是由專門的公司負責園區運營。

但是不管哪一方承擔了相應的主體職責,哪一方就要知道自己該職責應該做的事情。比如,政府的職責多在于參與園區的策劃、規劃、政策支持等,園區開發商重在園區的建設環節,而后期的運營管理環節應當由運營商來完成。下面,我們對園區這幾個主體的職責做一具體闡述。

二、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的運營主體

(一)政府:無論是自下而上自發形成的文化產業園區,還是自上而下政府推動出現的文化產業園區,在其不同發展階段,政府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認識政府在文化產業園區形成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希望政府過多的干預文化產業園區的形成,而是了解政府在文化產業園區的形成中應該做一些什么,以利于文化產業園區更好的發展。

1、戰略規劃:從不同國家及地區出現的文化產業園區來看,很多都是由不同級別政府的戰略決策啟動的。特別是在一些資源和要素短缺的地方,要實現文化產業的趕超和關鍵性產業群的發展,單純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是不可能實現的,而必須依靠政府的決策有意識地引導文化產業的地理集中,培育文化產業園區,從而在文化市場上獲得更高的生產率和競爭優勢。政府在園區的規劃中也發揮著作用,具有前瞻性、層次較高的文化產業園區規劃直接影響著未來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前景。

2、審批及參謀作用:政府相關職能要建立起文化產業園區論證、審批機制,根據區域文化產業園區的整體布局要求,對于園區設置與企業入駐進行科學論證,積極促成建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指標參照體系,明確園區產值、創新要素等層級界定要素,國家和地方政府根據不同的發展層級予以不同的扶持措施,建立園區服務內容、服務績效考核的指導性意見目標,更好地促進園區規劃建設。

3、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從政策上對文化產業園區進行扶持,有利于文化產業園區的形成和建設。主要是在金融和稅收,外貿、物價、關稅、鼓勵中小型文化企業集聚政策,特殊的人才流動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形成寬松的政策環境。政府要設立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專項基金,對文化產業園區的基礎設置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予以重點扶持。要出臺文化產業園區金融信貸、工商、稅收等優惠政策,嘗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建立風險投資基金,鼓勵民營資本介入園區建設和運行,加強園區與相關金融機構的對接,幫助入園企業申報貸款貼息、項目補助和績效獎勵以及提供擔保服務等,為入園企業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平臺等,尤其是對發展潛力較好、創新能力強、尚處于發展初期的中小企業予以重點孵化與支持。

4、促進園區環境建設:政府在文化產業園區的服務環境、生活環境和文化環境建設方面都可起到積極的主導作用。在服務環境方面,中小文化企業由于規模有限,資金有限,自己的職能部門不可能完整發育,而好的公共服務環境是中小文化企業集群的重要條件,因而增強園區服務功能,建設良好的服務環境,政府管理起著關鍵作用。

5、組建園區管理公司負責園區運營:當前,組建政府牽頭的管理公司是構建產業園新型管理模式和治理結構的有效方式。管理公司的組建,規避了園區管委會作為一級政府派出機構的單純行政管理色彩,規避了過去規則制定、執行與考核一體化的模式,淡化了傳統的“管理―執行”的治理架構。

(二)園區開發商:單純的園區開發商的主要職能就是負責園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周邊的生態環境,以及對園區發展運營階段的物業經營。其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土地平整、道路修建、市政建設、電力電信配套設施等。當然,很多園區的開發商只是在建設初期是開發商身份,到了園區運營階段就變成運營商的身份了。

(三)園區運營商

1、園區運營公司的模式:文化產業園區運營公司的模式大概有三種:第一種運營模式是園區的開發商就是后期的運營商,因為園區的管理者本身就是投資人,北京尚8就是這樣的模式。第二種運營模式是園區委托專門的運營管理公司來運營和管理。第三種運營模式是園區專門設立一家公司做園區里面的業務的整合工作。比如,這個地方是一個工藝美術城,可能所有的公司共同缺少的便是一家網上商城,這個網上商城可能就是園區運營中心需要做的。即使園區運營者讓園區的企業交錢也好,也必須把它做起來,當然更好的方式是園區能從中找到一種商業機會。

2、運營商的職責:運營商的主要職責是幫助入園的企業進行資源整合、提升專業能力、提供完善的服務平臺、促進產業鏈的形成、避免園區企業的同質化競爭,從以上六種角度實現園區與企業共同發展的功能提升。

(1)資源整合的提升、所謂資源整合就是為了實現園區發展而必須引入某個優質資源,能把它引進來,而不是把這個公司從那邊搬到這兒來,那叫湊數的,并沒有進行資源整合。舉例而言,如果深圳要做古玩藝術品收藏,必須要有實力強的拍賣公司,把這個資源引進來,深圳的藝術品拍賣才能達到項級的水平,最少要一家,當然越多越好,這就是需要的資源。如果沒有資源引進來,怎么知道誰拍賣、誰手里藏的東西到底好不好、怎么交易、怎么促進它、盤活它?所以表面上看起來就是一個拍賣公司,沒什么了不起,實際上它已經變成一盤棋里的:不可或缺的核心資源,這就是資源整合。

(2)專業能力的提升:比如品牌策劃的提升,或者判斷產業,或者分析市場,或者架構戰略,總之是專業能力要提升。例如珠寶市場,最大的問題是沒品牌。專業能力不僅指技術能力,更是指經營珠寶創造附加價值的能力。

(3)服務平臺的提升:如果能夠在深圳搞一個設計產業園,把設計產業園打造成品牌,那就有更大的提升。當然這只是一種品牌的提升,服務平臺可以做很多事情。

(4)產業鏈條的提升:換句話說,變成企業相互之間不是惡性競爭而是互相促進。比如你做收藏,我做拍賣,就相互促進。或者你做原汁原味的,我做仿制,一起賣,也是產業鏈。

(5)創業成長的提升:當然這個不是標準,這個是目標,想辦法做得更好。一定要有一個基本的理念:這個園區一定要與入園的企業共同成長,如果不想跟其他企業共同成長,便需要想辦法把它清除出去,只要在園區留下來的企業,一定要看好它的成長性,或者是一定不要什么人都進來。現在很多園區沒有一個整體的規劃,只要有人便準入,一開始很多人就進來了,等到知名公司要進來時,發現產業環境太差,便取消了入駐的戰略。其實園區都是在企業入駐時才剛剛開始運作,所以一定要想辦法去了解園區的需求,反過來也希望對園區的企業有一定的引導性,讓他們更多地突出自己的特點,形成一個整體。

(6)互補性提升:最重要的就是避免入園的企業陷入同質化的競爭,特別是那種交易型的平臺,有很多產品是同質化競爭。如很多園區的高端與低端往往都分不清楚,其實分開就可以。如果這個地方要經營水晶,只需要選擇一家企業進來而不要選那么多企業。同樣的情況適用于工藝美術,一個品類選一家企業,便可以避免同質化的惡性競爭,而且還可能做到互補性的提升。

三、園區運營企業在文化產業園區發展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園區定位:文化產業園的定位要清晰,需要從內在優勢和外在優勢兩個角度來分析,尤其是需要找到核,小的價值元素,也就是說,需要圍繞某種類型的產品和服務進行產業鏈的延伸,比如某動漫產業園,是否應該先考慮動漫電視還是動漫電影、抑或者動漫圖書呢?動漫電影是最高層次的文化產業,需要很多的經驗積累和發展經驗才能創造出一部好的動漫電影,那么,是否可以先從動漫圖書入手、然后進入到動漫電視劇、其次進入動漫電影、最后進入跨行業呢?再比如,很多城市提出的旅游發展規劃,能不能先對某種活動進行品牌化的創作和運作呢?

1、園區的策劃過程:很多文化產業園區之所以沒有做好,就是因為從一開始就缺乏一個好的策劃。如果能夠從反向思考和回歸原點思考的角度做一個模擬策劃,就可以對已有產業園的提升找到一個可行的路徑。

(1)核心資源的確定:對于文化創意產業來說,創意最重要,同樣在文化產業園區設立和建設之初,其定位和發展模式的策劃就顯得尤為重要。策劃者在策劃一個園區的定位時,最先明確的應該是這個地方的核心資源是什么?一個園區的核心資源是保證產業園穩定發展,吸引更多上下游企業從而打造統一產業鏈的關鍵所在,最好的是核心資源本身就能夠帶來亮點和吸引力。每一個領域里面的核心資源都不一樣。如果要做一個影視公司,核心資源就是院線和電視臺;如果做影視產業集聚園,最大的核心資源就是電視臺的采購商和院線的經營商,這是最核心的資源,因為園區只要有這兩種資源,便能夠吸引明星的到來,因為明星是跟著核心資源走的,明星是次級核心資源。核心資源的定位和獲取,是保證園區成長性的前提。

(2)園區的二次規劃:任何一個園區的規劃都應該有2次規劃。第一次規劃的時候,它主要是規劃定位和發展模式,但是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可能還要新的策劃。比如這個地方是一個園區,當然可以在策劃的時候講需要什么樣的服務,但是這個服務怎么做是在一次規劃的時候沒有的,假設園區應該有一個公共的平臺,這個公共平臺應該有什么、怎么實現哪些環節,很多必須跟具體的技術環節相結合才能夠落實到位。一次規劃就相當于從宏觀基礎性資源,就是支撐這個園區發展的基礎條件。比如,在成都搞音樂主題公園或者叫東區音樂公園可以,但在深圳搞可能就搞不動,因為深圳沒有這個基礎資源,但是深圳搞藝術品產業集聚區說不定是一個好的做法,除了北京之外,說不定深圳有可能成為一個選擇的地方。這就是基礎資源。

(3)策劃方案的反向思考:要從執行的角度反向思考和關注策劃方案的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應該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先把商業模式規劃清楚了,這就是可操作性。第二部分是把里面的重要項目規劃細致,這是一個可操作性。把商業模式規定清楚了是園區一次規劃所要做的,把里面的重要項目規劃清楚了是二次規劃需要做的事情。所謂可操作性就是要找到一種方法。

(4)策劃與運作結合的策劃程序:任何一個好的策劃,如果執行團隊不理解策劃人的意愿和想法,只是按照方案實施,那將來建設成的園區一定不會令人滿意。所以,讓執行團隊充分、全面的了解策劃者的意圖,就需要對執行團隊進行培訓,甚至在策劃之初,就邀請執行團隊的人一起參與策劃。這種操作模式在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的建設過程中就得到了實踐。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的案例為策劃程序開辟了一個新的模式,那就是讓東區音樂園的策劃人之一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教授擔任課題組長,而公園里運作的所有的經營班子做副組長,自開始策劃,這些經營班子就變成策劃團隊的一員,在策劃整個過程中相當于對他們所有經營班子的成員進行了一個培訓。這種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因為現在策劃跟執行都是兩套完全互相獨立的體系,結果策劃人想的東西,執行的人都不懂。如果在策劃過程中就讓這些執行人參與策劃,那么當策劃完成時就可以直接進入執行程序,所以這是一個比較好的策劃程序。

(二)園區的品牌運作:產業園區的發展必須與園區的品牌運作相結合。園區品牌運作至少要持續一年,一年365天,天天宣傳或者天天搞活動,只要堅持一年,保證資源度非常大。園區的品牌運作就是帶給入園的企業的一個最大的禮品。所以園區一定要做響亮的品牌,比如,大家都熟知的798這個品牌很響亮。園區的品牌效應可以讓園區的招商變成一種選商,因為園區運營方案的合理傳播和推介可以創造更多的企業有入駐園區的需求,就是經濟學中所說的通過創新性產品的供給來創造一種需求,這樣園區運營商就可以從中選擇一些品質好、能形成產業鏈的企業群體入駐園區。當然,園區品牌的打造一定要在專業運營團隊的基礎上,同時擁有較好的園區環境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果,不然,就像一個殘次品怎么宣傳也會被退貨。

當然品牌響亮了以后有一個問題,對園區的主人很好,因為可以提升租金,但是對園區的企業不一定很好。對于入園企業而言,一定要想辦法跟園區簽訂長期的合同;對于園區而言,盡可能不跟入園企業簽訂長期的合同,因為這是有利益沖突的。

(三)園區生態產業鏈的打造:文化產業園區,其發展的核心并不在于園區文化企業的數量,而在于園區企業之間是否具有鏈式關聯。對進入園區的文化企業,應該預先考慮到相關企業的內在價值鏈的銜接程度,不能濫竽充數式引進相關企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的行業特征決定了其產業鏈是由“技術投入”與“消費需求”共同推動下形成的綜合聯動型產業鏈,這就要求園區企業在產業結構上必須強化上、中、下游企業間的聯動效應。比如,上海金橋網絡文化產業基地,其基地管委會定位于打造文化產業鏈,將基地內曾經零星分布的文化信息企業逐漸聚合,形成了包括中國移動手機視頻基地、中國電信視訊運營中心、大唐電信上海產業園(聯芯科技)3家龍頭企業,人民視訊、中投視訊、新華視訊等多家擁有手機視頻內容牌照商的網絡視頻內容商,以及網達軟件等多家新媒體技術提供商在內的完整的網絡視頻產業鏈,實現了上游供貨商、中間技術服務公司、下游客戶的無縫銜接,突破了文化產業園區普遍存在的孤島效應。

此外,在選擇入駐企業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具有成長性的企業。園區在策劃產業時一定要考慮它的未來性,就是未來的成長空間到底有多大,不一定只考慮現在。比如,如果要成為動漫產業基地,建議不要去考慮現在動漫產業有多大的收入,而是去找哪幾家今后有成長性的企業,有時候必須舍棄關注它現在的規模而更多去關注它的未來性。

(四)園區管理人才和文化企業管理人才的建設:要想解決文化產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一個重要方面應該是解決文化產業園管理人才的缺失問題,也就是說,需要能夠對創意進行產業化的管理人才,一方面是產業園的管理人才的建設,另一方面是文化企業的管理人才的建設,沒有這些文化產業的管理人才,很難說,文化產業園能夠找準自身的定位以及進行產業化的集聚。當然在規劃文化產業集聚園時,也需要考慮到對本地的創意人才和服務人員的培養,建立良好的職業培養體系,同時也需要做出相應的人才引進機制等。

(五)避免文化產業園區的同質化: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的同質化競爭嚴重,也是當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突出問題。隨著北京798的成功,很多地區出現了“本土版798”:武漢的“漢陽造”、重慶的“黃桷坪”、上海的“M50”、廣州的“紅磚廠”、長沙的“曙光798城市體驗館”、濟南的“西街工坊”,都號稱打造當地的798。很多地方都想將上世紀遺留的老廠房改造成“798式”的文化創意產業園,然而,這些“山寨798”并沒有太多成功案例。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提出,798的成功之處并不在于那片舊廠房,而在于北京得天獨厚的藝術家群落和藝術品市場,在缺乏上述條件的情況下盲目跟風,簡單復制,難有成效。

篇(2)

梅洪:文化產業近年來發展速度比較快,全國大部分園區,規模越來越大,但是產值和效益未必理想。實際是在做地產,跟人們的傳統觀念有關,認為地產的回報率高。園區普遍存在同質化、空殼化、地產化的趨勢。

李季:前段時間,我去美國參觀考察YouTube,這家全球最大視頻網站占據了全球視頻播放流量的46.7%,創造了1000億美元市值,而它在洛杉磯整個生產和制作基地只有4000平方米。近日,我們清大文產規劃設計研究院參與投資并全盤運營了中國在美國首家文創園――北京洛杉磯文化創意園。該園區突破傳統園區的物理空間,增加文創孵化空間和創新空間,建立創意孵化器。我們選擇好的項目進行孵化,不僅給其免房租、投資,還從戰略、財務、人力資源、市場、運營模式等方面進行整體輔導,三個月后從孵化器出來與全球內的專業機構進行對接。這是我們國內園區沒有在做的模式。我們管這種模式叫“美國孵化,中國成長”。希望通過北京洛杉磯文化創意園,打造具有真正核心競爭力的園區,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海外發展搭建新的平臺。國內的園區和企業應該借鑒、吸收這種模式,提高自身創新能力。

梅洪:是的。我們作為北京洛杉磯文化創意園的內容合作方,希望在美國的這個園區,通過影視培訓、人才挖掘、電影基金等多元化的方式,有更多模式上的創新和突破。其實,我們最開始在承德做的《鼎盛王朝》產業園項目,也是傾向于做地產方式的。美國迪士尼、華僑城最開始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但是今天,再用這種規模化、地產化方式去做園區,顯然是有問題的。必須要根據形勢的變化做轉型,我們的核心定位是項目的產業化、產品的多元化、營銷的品牌化。

互聯網改造文化產業的生產和運營模式

李季:未來我們社會的運營模式、政府管理模式、企業運作模式、個人生活模式等都跟技術變革有很大關系。互聯網興起于60年代的美國,對全球社會經濟的影響非常大。過去文化產業傳統渠道,包括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圖書都被互聯網的新媒體取代。比如購物,在過去幾年時間,受到京東電子商城的影響,中關村電子商貿、太平洋、硅谷的利潤都大幅下滑乃至倒閉。全球最大的視頻網站――YouTube興起后,人們面臨的選擇越來越多了,幾乎所有的創新和娛樂都可以在這個視頻網站上看到,使得好萊塢傳統工業背景下的娛樂模式面臨巨大挑戰,很多上市娛樂企業增長放緩。中國目前不讓YouTube進入,但是卻沒有類似的商業和渠道平臺,我認為這樣有問題,應該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迎接這一輪新技術的挑戰。要想強大必須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積極使用全球資源,快速增強經濟實力。

梅洪:互聯網最大的優勢是無邊際,其潛力無法估量。對于我們這類文創企業來講,面對這種挑戰,我們如何順應趨勢?是做內容還是平臺?我們的核心策略是:橫向做跨界,深度做體驗,縱向做平臺。橫向做跨界,就是文化產業要與旅游、科技和金融等相結合。我們在試圖開辟新的旅游方式,改變區域旅游業態,由過去“先看景區再看演出”的模式到“先看演出再看景區”。先有對康熙和清朝歷史的了解,再去看景區,這種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全國45臺實景演出,基本在全國的5A景區,都有配套的旅游產品。如果改變了這種旅游業態,就能產生新的價值。

在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方面,我認為不是用傳統的方式引入互聯網,而是以互聯網思維去改變傳統模式。首先是注重新媒體營銷,我們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實景演出引入了4D視頻技術;逐漸改變傳統的現場售票營銷方式,與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引入APP移動新媒體;與攜程網、優酷等合作進行門票分銷、微博營銷。通過互聯網和客戶端進行推廣,成效非常明顯。

李季:你們的銷售和推廣模式跟過去不一樣了,這也是技術平臺興起后,帶來的營銷模式的變化,是對傳統文創模式的創新。任何時代都是會新陳代謝的,新一代要把老一代拍到岸上。技術變革興起后,未來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理念產生巨大變化,反過來影響了文化產業的生產模式和運營模式。如果傳統文化產業不轉變思維,不僅會失去內容生產商地位,甚至可能失去整個行業。新的文創產業模式特點體現在:第一,傳統的文化產業(包括核心產業和附屬產業)變為內容的生產商;第二,新興的科技公司變成文化產業的渠道和平臺商;而平臺和渠道建設是以技術背景為前提的。

運用互聯網思維,嘗試向虛擬化轉型

梅洪:到2016年年底,中國文化產業結構(市場價值,非營業額)預計將分為四大部分,成7:1:1:1的格局。數字文化產業,占70%;傳統媒體,包括新聞出版和電視、廣播,不包括印刷,占10%;藝術品和工藝美術品,占10%;演出和旅游等娛樂體驗活動,占10%。百度、騰訊和阿里,僅僅這三家虛擬經濟型企業的實力,就可以收購前100名房地產公司。所以,實體經濟是遠遠比不了虛擬經濟的。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式,我們文化創意型企業,要嘗試向虛擬化轉型,用互聯網思維思考和對接。我們現在面臨轉型期,直接體現就是從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的轉化。

李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茲說:本世界最重要的兩件事情是美國新技術革命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美國的新技術革命是以個性化、數字化、分散化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包括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生物工程、3D打印等都是技術行業的代表。未來五年,數字內容文化產業占的比例是最大的。

梅洪:談到數字內容文化產業,我來談談在承德的《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實景演出項目。由于受北方氣候影響,這個項目全年中有半年時間不能演出。起初,我們投資了2個多億,遭到很多人質疑。但是,除了冬季,我們做到了天天演出,且年綜合利潤6000余萬元,這對國家體制內的優秀院團提出了很大挑戰。總結我們成功的經驗和優勢,除了注重對外國際交流,包括與太陽馬戲團、迪士尼、環球影城的交流,主要是注重了文化與科技融合,運用互聯網思維搭建平臺,輸出品牌影響力。

李季: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一定要迎合這輪新技術發展的浪潮,用技術來構建文化產業發展平臺。一定要突破傳統的招商、物業服務等傳統運營模式,以新的運營模式來迎接這次挑戰。只有這一波迎頭趕上,才能保障文化產業穩定健康發展,才能保障國家軟實力、話語權,才能形成生態循環的健康系統。

搭建平臺,爭取國際話語權

梅洪:未來是顛覆、創新的時代,文化消費在GDP的比例越來越大。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收入達到4000美元的時候,直接帶來的是文化消費規模的增長。我國文化消費規模4萬億,去年1.6萬億,還有2萬多億沒有消費。一方面是因為內容生產還不能滿足需求,另外,人們的文化消費的觀念還有待提升,現在人們寧愿花1000塊錢吃飯,也不愿拿出100塊錢去看戲。

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我們文創企業面臨這樣一個當口,如何轉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如何引導文化消費,這是我們文創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產學研的結合是我們當前摸索出的一種成功模式。整個硅谷地區5000多家企業跟斯坦福大學保持緊密聯系。

李季:產學研結合是創新模式中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國家產學研方面做得不夠,院校、社會和企業是脫節的。今年1月,《科技成果轉化法》草案剛剛出臺,一旦,我估計會引起高校老師的下海潮。美國的高校與企業結合緊密,麻省理工學院校友出來創辦的企業,GDP總量加起來,按國家排行,在全球排第11位。

梅洪:美國斯坦福大學,是美國首家在校園設立工業園區的大學,成為推動硅谷地區發展的核心動力。斯坦福大學的人才和開放環境是硅谷不斷發展與創新的源泉。這里擁有眾多的由公司資助的一流實驗室,這里與產業界有著廣泛的聯系。斯坦福師生創業是一種風氣。與斯坦福大學有關的企業,即斯坦福的師生和校友創辦的企業,產值就占硅谷產值的50%~60%。需要指出的是,斯坦福大學并沒有像國內大學所辦的“校辦工廠”或“校辦企業”。它辦的工業園區當年以象征性的1美元的價格出租給創業公司。它的技術專利辦公室只是幫助教授申請專利。學校的幾十億美元的基金交給一個資本管理公司做多樣化投資以分散風險,其中只有很小部分投在風險投資公司。

李季:對。我認為,首先是思維要轉變。如果互聯網思維只是新的名詞解釋,不能跟開放性思維相互融合,國家的軟實力、話語權以及文創產業發展模式都無從談起。第二,緊跟新技術革命浪潮,用跨界創新的思維,嘗試由內容生產商轉變為渠道平臺商,打造運營平臺和渠道平臺。

梅洪:我們的《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從內涵、形式到市場都是有說服力的。但是我們不滿足于僅做產品,更多是做平臺。通過平臺整合資源,發揮品牌的價值。企業的綜合定位是:項目產業化,產品多元化,營銷的品牌化。目前搭建的中國旅游演藝聯盟、華語電影聯盟以及中國創意產業園區聯盟等,就是在搭建平臺,爭取我們在整個行業里的“江湖”地位。中國旅游演藝聯盟成立的專家委員會,平均2~3個月與行業專家,圍繞電影、演藝,在各個有實景演出的城市進行交流探討。

李季:作為傳統文化創意產業業態,首先要突破,不能受限于自己行業界限,以后這個行業肯定是跨界復合型的。或者是渠道的構建者,或者是平臺的建造者,或者是內容的生產者,肯定要從中選其一。另外,國內文化產業整體的運行模式,還局限在自己的行業界限中,以招商、物業運營和服務的運營收入為主。其實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盈利來源不在于物業,更大在于創新平臺,比如投資、比如創新產生出的商業模式。實體平臺是為虛擬平臺做輔助服務的,最核心的是在虛擬平臺上賺的錢。

鏈接

篇(3)

關鍵詞:絲綢之路;文化產業;產業鏈;大唐西市

中圖分類號:G1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6248(2016)02003305

隨著中國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以特定文化遺跡為核心, 借助文化遺跡進行新興文化產業塑造并與原有產業整合,形成特定區域產業鏈組合的開發模式逐步得到了社會與學者的認可,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使中國產業結構更加趨于合理。當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第三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優化文化產業鏈結構,改變目前以文化遺跡為核心的單一、淺層次、以旅游項目為主開發運營的模式,科學合理地規劃產業項目,形成自身特有的產業鏈和產業鏈組合,以及高水平、深層次、產業化的開發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西安大唐西市是西安市人民政府為向世人展示西安“人文之都”的無限魅力,于2005年啟動實施的“皇城復興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近年來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開發項目。該項目以絲綢之路文明的歷史文化傳承為核心,以不斷優化其產業鏈質量為發展方向,在十余年的運營發展過程中已實現了其大部分預定目標,但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發展的瓶頸和部分項目的轉型問題。梳理分析西安大唐西市文化產業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對未來產業鏈模式轉型方向進行研究,對中國歷史文化遺跡資源開發、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具有一定的引導與借鑒意義。

一、大唐西市產業開發的

歷史與現實背景作為世界之冠,唐都長安以其豐富的文化創造力和開放包容的姿態在東西方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曾經是與雅典、羅馬、開羅齊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歷史上東方和西方商業文化交流的重要匯集地。1 300年前,中國盛唐時期的長安城中設有東、西兩大市場。東市是國內商品貿易市場,西市則是包括西域、日本、高麗(今韓國和朝鮮)等客商在內的國際性大市場。唐代詩人李白“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中的“金市”即大唐西市。西市位于唐長安皇城的西南方,始建于隋,興盛于唐,繁華程度盛極一時,是當時規模最為宏大、國際貿易最為繁榮、輻射面最廣的世界經濟貿易中心、時尚娛樂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西市以其繁榮的市場體系、堅實的經濟基礎支撐著整個絲綢之路的貿易體系,是絲綢之路真正意義上的起點。西市既是外部世界了解長安乃至中國的一個窗口,又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重要平臺。唐代長安城面積超過8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萬,宮殿金碧輝煌,佛寺寶塔高聳,東、西兩市十分繁榮,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唐代詩人岑參所作的“天門街西聞搗帛,一夜愁殺湘南客。長安城中百萬家,不知何人吹夜笛”就是對唐長安人口眾多、繁榮富足的真實寫照。

西市位于唐長安城西南方位,其建筑布局與唐長安城中的里坊十分相似,都采用了封閉式的建筑方式,用市墻將內部徹底包圍,形成一個對外密閉的空間。市墻之中每墻各開兩門,市門皆有門吏管理,早晚隨街鼓聲而定時啟閉。在長安城四周城墻高筑的情況下,擁有獨立市墻的大唐西市儼然就是一座“城中之城”。

西市內部南北向與東西向各有兩條均寬16米的街道,四街縱橫交錯成‘井’字形,將市內劃分為9個長方形區域。其中東西向二街相距327米,南北向二街距離309米。此外,西市的9個區域側面均為街道,這使得每個區域的周邊都與街相鄰,十分便于交易[1]。

西市的建立對當時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空前的融合與推動作用。它的出現使得來自世界上不同地域、國家的人將本國所特有的商品與文化傳入當時的中國。唐長安城時期西市的區位職能體現在經濟、文化、政治3個層面。

第一,促進本國商品與外國商品的流通。西市作為一個國際性的貿易市場,往來于其中的商人來自東亞、東南亞、中亞,以及東歐等國家和地區。其中來自中亞與東歐地區的客商在當時的貿易活動中尤為突出,這些客商所銷售的商品包括本國特有的藥材、香料、珠寶,當本國的商品售罄時,再用賺取的資金回購中國特有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這些客商的出現加大了中國與當時西方國家的貿易往來,促進了商品流通,也極大地豐富了當時的內地市場。

第二,促進本國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隨著唐王朝的日益興盛與西市的不斷繁榮,進駐長安經商的客商數量越來越多,而其中以來自西域的客商占比最大。大量的客商在帶來豐富西域物資及特產的同時,也最大程度地傳播了自身的西域文化,文化傳播的范圍覆蓋了整個長安,從而影響到全國。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兼容并包”的唐王朝帝國更加興盛、繁榮。

第三,強化中國“世界中心”的政治地位。自公元681年唐王朝正式建立起,日益興盛的唐都長安逐漸成為了西方與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匯中心。作為當時國際市場的大唐西市,其規模之宏大,國際交易之繁榮,無論是在商業交易或是文化交流方面,都從實體上印證了唐王朝的強盛與發達。而西市的繁榮與發展對鞏固、強化唐王朝作為世界中心的政治地位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 100多年前,漢代的張騫肩負和平友好使命,從漢長安起步,兩次出使中亞,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各國友好交往的大門,開辟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這條路成為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世界由此知道并了解了中國。1 300多年前,唐朝僧人玄奘經絲綢之路到達天竺,又一次開啟了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之旅,絲綢之路在中國與中亞、歐洲之間建起了一座商貿與文化的橋梁。進入21世紀,當中國人民又一次進入輝煌的歷史轉折點,中國和世界的聯系、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融、經濟的聯系和依存更為緊密,重構絲綢之路文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在開放、包容、交流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成了每一個中國人偉大的責任和夢想。挖掘、開發、利用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有重要影響和深遠歷史意義的絲綢之路起點――大唐西市,成為西安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現實意義和政治意義的壯舉。

二、大唐西市開發建設原則2005年2月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重新審視西安的地位和優勢,提出國際化、市場化、人文化、生態化的發展理念。結合第四次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明確了把西安建設成為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的發展目標,形成了保護古城風貌、彰顯西安特色、打造“人文之都”的城市建設思路。西安市政府于當年啟動“皇城復興計劃”,加大對文物古跡、歷史街區和傳統民居的保護力度,使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古城區與新城區各展風采,人文資源與生態資源相互依托,向世人展示西安“人文之都”的無限魅力。2005年4月,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大唐芙蓉園開園;2010年4月7日,國內首座由民間資本投資建設的遺址類博物館――大唐西市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大唐西市是在西安市政府“皇城復興計劃”的推動下,形成的一個以商業為主線,以絲綢之路風情和唐文化為特色的綜合性商業項目,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在原址上重建的項目。與國內其他純粹的商業項目進行比較,大唐西市最大的優勢在于不可復制的歷史文化資源與對唐文化魅力的展現。大唐西市所具備的歷史人文資源與傳承、發展唐文化對其作為商業項目的影響力度使得該項目成了國內同類項目開發的典范。為了使大唐西市的開發更具科學性和時代性,本文提出大唐西市開發建設的3點原則。

(一)在原址重建的原則

考古發現和歷史記載均能證實唐長安城時期西市的具置即今大唐西市的位置。史料記載唐長安城時期西市四面各開二門,市內有4條大街,把該市分成9個長方形區域。街寬各百步,兩側有衣肆、藥材肆、墳典肆、G轡行、絹行、秤行、麩行、帛行、寄附鋪,經營各種商品交易的商家近千家。大街四周又設有很多旅舍、旗亭酒肆及飲食攤點。通過絲綢之路來到長安經商的西域及中亞、西亞等地的客商也多聚集該市,經營金銀珠寶并購買有中國特色的絲綢、瓷器等運回國去轉賣。基于對歷史文化傳承的考慮,重建大唐西市時,其建筑布局仍然模仿了唐代原貌,建筑風格沿襲唐代風韻,強調與同時期絲綢之路各國建筑風格相結合的原則。建筑功能突出唐文化,傳承唐人“一行一市”的理念[2]。

(二)與城市環境相融合的原則

作為文化產業項目,大唐西市首先需要與城市的發展相契合。這其中包括:對土地的使用方式與增長趨勢、經濟結構的轉變與擴大、城市自身所具備的文化底蘊及意義、城市交通與開放空間的體系。

(三)突出公益性的原則

大唐西市重建時的一條基本原則是突出公益性,主要體現在部分運營產業在不產生經濟效益或者經濟效益并不十分明顯的情況下對文化事業的促進與推廣。通過公益性產業的發展,從多個角度推動唐文化的宣傳力與影響力,加強絲綢之路沿線各國文化的共融與交流,在公益性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推動影響經營性產業的發展。

在唐長安城西市遺址上重建的大唐西市,在繼承了唐長安城時期西市職能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創新,對周邊地區的各種文化和商業需求起到了支撐和帶動作用。第一,新開發的大唐西市的商業職能,一方面是純粹意義上的現代化商業活動項目,包括餐飲、服裝、住宿、文體娛樂活動;另一方面依托唐長安城時期西市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的展覽、旅游、表演活動,如大唐西市博物館、絲路風情街、國際古玩城、不定期的國內外文化商演活動等等。第二,所承載的文化職能,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大唐西市作為商旅文化項目,自身所具備的文化內涵與影響力同樣極其深遠。通過唐代建筑文化、絲綢之路文化、集會廟會文化等多樣化的人文活動的展示與結合,營造出獨特的人文環境[25]。

三、大唐西市產業鏈開發

優勢與劣勢大唐西市從規劃實施運營至今已有十余年時間,該項目的運行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但在運營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分析該項目運營及其產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對該項目改造和產業發展模式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唐西市產業鏈開發優勢

1.以傳播唐文化作為產業鏈開發內核

唐文化作為中國五千年歷史文明中傳播范圍較廣、延續時間較長、受推崇程度較高的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燦爛的文化之一。西安大唐西市文化產業的整體運營皆以對唐文化的開發和運用為基石,是唯一可以用絲綢之路起點命名的項目。以優秀的唐文化作為產業鏈開發內核,是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極具競爭力的優勢之一。

2.不可復制的歷史遺跡資源基礎

大唐西市是國內唯一在唐長安城歷史遺存原址上再建的以盛唐文化、絲路文化為主題的國際商旅文化產業項目。大唐西市擁有確切的歷史遺跡,這是許多現代化仿古建筑群落無法比擬的,也成為大唐西市產業發展獨一無二的優勢。

3.產業鏈內部的良好整合能力

大唐西市的產業鏈運營通過盛唐商業文化和市井文化的項目融合,涵蓋了以大唐西市博物館、絲路風情街為主題的旅游項目;以大唐西市酒店、多個以唐文化與絲綢之路文化為主題的餐飲項目以及其他購物、演出多個環節。這些環節在以傳播唐文化為基礎的前提下形成了良好的組合與資源互補,各環節逐步獲得了穩定的盈利,使得大唐西市整體產業鏈的競爭力進一步加強。

4.政府對文化產業的大力扶持

大唐西市文化產業項目的開發與形成,正是在順應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進行的。政府對文化產業的大力扶持,既為大唐西市產業投融資提供了保障,也使大唐西市擁有了廣闊的市場需求與發展前景[67]。

(二)大唐西市產業鏈開發劣勢

1.文化產業集聚效應弱

大唐西市作為一項在原址上重建的文化產業項目,在原址重建的確定性也成了產業擴張的局限性。大唐西市文化產業項目的開發帶動了周邊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但大唐西市本身淹沒在高樓聳立的住宅叢林中;另外,大唐西市周邊缺少其他文化產業園區以及相應的文化企業,未能夠形成大唐盛世的連鎖效應。

2.產業運營優惠政策不到位

大唐西市項目作為2005年西安市“皇城復興計劃”中的重要啟動項目,地方政府在人力、物力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但建成運營后支持扶助政策較少,未能體現為其文化遺跡保護的公益性事業特性,制約了大唐西市建成后的運營發展。

3.開發相應文化衍生品能力弱

衍生產品的開發是文化產業發展與擴大的重要環節,也是文化產業鏈得以延伸的主要方法。當一種文化形式或創意得到群眾的認可后,產業運作者會以該文化為核心,開發出不同的搭載該文化內涵的載體,以此實現商業價值的最大化。大唐西市絲路風情街商鋪冷清、商品單一,古玩城內的商品并沒有著重凸顯唐文化和豐富多彩的絲路文化,整個產業鏈還沒有形成層次化發展,盈利窗口單一、不確定,這些都影響了大唐西市商業文化的發展。

四、大唐西市產業鏈發展

轉型的建議文化遺跡產業鏈是指通過對文化遺跡的開發與重建,使其獲得新的文化與商業價值,在對其新價值使用的基礎上衍生出的一系列商業化項目和產品。針對大唐西市文化產業運營十余年的相關因素分析,其產業鏈組成模式轉型應重點關注以下5個方面,以確保該項目的可持續運營和發展[811]。

第一,運用資源優勢強化產業鏈效應。長安是古代東西方交往的大門,大唐西市是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要充分發揮大唐西市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文化品牌效應:在縱向發展中,要形成“研發―生產―品牌營銷”的文化產業鏈;在橫向發展中,要將自身特色與旅游、餐飲、演藝、現代制造、影視、新聞出版多個產業緊密結合,積極開拓新興產業鏈;在區域化發展中,應充分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帶”字效應,不局限于周邊資源,要延伸至“帶”的廣角,借助商業運作、品牌傳播、資源重組等手段,打造跨行業、跨地域、跨國際的“品牌價值―銷售推廣―整合營銷―戰略聯盟”的產業生態鏈。

第二,推動大唐西市文化產業園區內不同產業間的聯動與融合。文化產業的核心是文化創意。這一特點決定了文化產業園區與依靠技術、能源的傳統工業園區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該園區內多條文化產業鏈的集聚過程。以唐文化與絲綢之路文化作為產業開發內核的大唐西市,在未來的發展中應在強化一般產業鏈的同時著重發展內在產業鏈與協同產業鏈,并進一步宣傳、包裝唐文化,將其作為自身商品的特有印記。

第三,“以商養文,以文促商”帶動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持續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提供就業崗位、增加財政收入和投資者收益,并源源不斷地為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永續保護提供資金,從而走出一條“以商養文,以文促商”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路子。真正實現以資源帶動產業,以產業促進發展并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資源。

第四,吸引客商投資,建成國際化“金市”。在全面落實發展文化產業相關優惠支持政策的同時,爭取大唐西市文化產業園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吸引本區域及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客商投資,將其建成如盛唐時期的國際化“金市”。

大唐西市博物館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由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的遺址博物館,具有保護、展示西市遺址和反映絲綢之路文化、盛唐商業文化、市井文化的功能,已成為西安重要的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其“民營資本投資模式”被列為陜西大遺址保護五大模式之一。大唐西市的其他相關設施、景區都是圍繞此核心建設起來的。還應考慮對民營博物館予以相應的財政補貼和收益補償,鼓勵其免費開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公眾進入西市文化產業區,拓展消費能力,為絲路風情街等商業街區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對進入西市文化產業區的投資者予以稅收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投資文化產業區,使得大唐西市能夠真正展現盛世大唐的無限魅力。

第五,重組大唐西市文化產業鏈,提升園區品質。以唐長安城時期西市遺址為建設背景,顯著突出唐文化主題的大唐西市屬于典型的資源依托型產業鏈組成模式。按照規劃,大唐西市文化產業園核心產業鏈在于以保存較完好的唐長安城時期西市遺址與出土文物為主題成立的歷史博物館以及仿照唐長安城西市原景風貌建設的九宮格街坊;支撐產業鏈在于以突顯唐文化為主題的絲路風情街及西域特產、餐飲酒店、珍奇古玩等;產業鏈在于影視娛樂、商業展覽、演出等。這種產業鏈布局在園區建設運營初期是十分有效的運作模式,但當園區發展到一定規模,園區內各種主題及其建設規模已經確定而其彰顯度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就應當調整其產業鏈結構,確保園區的健康可持續運行。就大唐西市產業園區而言,應將更多的關注從核心產業鏈調整到支撐產業鏈,特別是絲路風情園和珍奇古玩城的招商引資上,應當先行一步,走出國門,沿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吸引客商,把上述支撐產業鏈上的園區建成像新疆國際大巴扎、西安鼓樓回民坊等有世界影響力的園區,使得支撐產業鏈真正起到對整個大唐西市文化產業鏈的支撐作用。

五、結語絲綢之路是中國與沿途各國人民互利互惠、友好往來的見證。以傳承絲綢之路文明為核心,在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大唐西市原址上重現昔日的輝煌,既是對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更是為絲綢之路起點賦予了嶄新的時代內涵。及時梳理和總結大唐西市文化產業園運營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問題,從調整文化產業內部結構和產業鏈方向入手,大唐西市文化產業園必將得到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成為新時期絲綢之路經濟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參考文獻:

[1]西安大唐西市置業有限公司.歷史的延伸――大唐西市的規劃概要[J].建筑與文化,2008(7):6669.

[2]和紅星.西安“唐皇城”復興中的大唐西市[J].建筑與文化,2008(7):5859.

[3]丁靜,都紅剛.大唐西市引爭議:城市建設和城市文化復興能否兼得[N].中國社會報,20070910(3).

[4]畢景龍,王慧.大唐西市的空間形態與文化特質解析[J].建筑文化,2011(2):146148.

[5]靳薇,宋鑫.大唐西市遺址復興研究的初探[J].山西建筑,2008,34(5):6870.

[6]馮華,溫岳中.產業鏈視角下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1(5):8286.

[7]張立波.文化產業園的產業鏈構建[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0,8(4):9295.

[8]李魁.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性開發研究――以西安大唐西市項目為例[D].西安:西北大學,2009.

[9]賀嶸,畢景龍.城市更新中的遺產保護與文化傳承――西安大唐西市保護與規劃[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2,38(6):283286.

[10]王彬.新絲綢之路城市符號傳播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4.

[11]王彬.民辦博物館發展相關文化產業的探索――以大唐西市博物館為例[J].中國博物館,2014(1):5459.

Industry chain development of Xian Tang West MarketXIE Yuyang

篇(4)

>> 3G開啟“動網文化產業”新時代 3G開啟互聯網新時代 開啟文化產業新時代 動網文化產業時代的傳媒機遇 3G,開啟全民上網時代 新時代的移動3G通信科技漫談 開啟產業用化纖新時代 開啟文化娛樂新時代 虛擬經濟開啟文化創意新時代 幻想3G時代 中國高血壓管理進入3G(三達標)新時代 珂愛邇:綠色健康減肥,開創3G減肥新時代 2009手機媒體:邁入3G新時代 3G技術應用 開創電視民生新聞直播的新時代 網絡新時代,3G無線路由器超值選 3G時代 運營商主導智能家居產業發展 后3G時代國內電信運營商產業鏈競爭策略研究 3G時代移動通信產業價值鏈的整合分析 論3G時代中國數字娛樂產業的發展 3G時代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模式拓展應用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⑤匡佩遠:《移動運營商3G商業模式研究》,《通信世界》,2005年第33期,第20頁

⑥呂廷杰:《手機視頻很可能成為移動增值服務的下一個贏利點》,《世界電信》,2005年第8期,第7頁

⑦《2008年度手機媒體研究報告》,新浪網,.cn/z/WAP2009

⑧《2008年度手機媒體研究報告》,新浪網,.cn/z/WAP2009

篇(5)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科技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這其中也包括影響著人類文化的發展。要分析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的沖擊,有必要解析一下文化產業的基本要素。文化產業的要素,從主體上講包括文化的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監管者等(主要指他們的文化價值觀、生產經營觀以及相應的能力等);從客體看,主要是指文化產品(服務)(主要是指它們在內容上的思想性、藝術性,在呈現形式上的可視性、體驗性等);從媒介看,包括文化產品(服務)的依附載體、生產經營模式、體制機制等。因此,科技創新對于文化產業的影響大致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對于文化主體的影響(影響著人們的生產、欣賞、交流文化等方面的理念與能力);二是對于文化媒介的影響(影響著文化的生產、交易、傳播、欣賞等諸多手段);三是對于文化客體的影響(影響著文化的具體內容、形式等)。另外,還有兩個概念需要解釋一下:本文下面提及的新興文化產品(服務)和傳統文化產品(服務)都是相對的。在某一輪科技創新后的一段時期,整個文化產業會分為新興文化產業和傳統文化產業;在下一輪科技創新后,原來的新興文化產業也會轉變為“相對傳統”的文化產業。因此,本文所講的傳統的與新興的文化產業,并沒有絕對的劃定,只有相對的意義。為了解析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的沖擊,下面將運用基本的經濟學原理構建一個簡要的分析框架。

(一)文化產品(服務)

消費的經濟學分析對于文化產品(服務)的消費,可以從兩個視角分析。一種是從不同內容文化產品(服務)的無差異曲線分析(如圖1)。這條曲線與傳統的消費者無差異曲線一樣,傳統文化產品(服務)與新興文化產品(服務)相互替代,且替代率遞減(表現為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意思很明顯,理性的消費者既要消費傳統內容的文化產品(服務),又要消費現代內容的文化產品(服務),而且由于預算的約束,要增加一種文化產品(服務)的消費,就必須放棄另一種消費,前一種文化產品(服務)替代后一種文化產品(服務)的能力也會下降———這表明對于不同內容的文化產品(服務),大多數消費者想同時消費傳統的和新興的,而不愿走極端(只消費某一種)。這樣,如果隨著科技的發展,新興文化產品或服務的成本下降,消費者的預算線發生變化(如圖1),則消費者均衡也會發生改變(從A點變為A'點),于是人們會消費更多的新興文化產品(服務),而維持或減少傳統的文化產品(服務)的消費(圖中表示的是維持狀態)。另一種是從同一內容但不同形式的文化產品(服務)無差異曲線分析(如圖2)。所謂同一內容不同形式,是指兩種文化產品(服務),實質內容一樣,就是呈現(欣賞)的形式不一樣。研究后會發現,這種消費曲線與一般的消費無差異曲線不同,它更像是通常形狀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它凹向原點,意即隨著科技的發展,新興文化產品(服務)的價格更低,消費更為便利。當消費者增加新興形式的文化產品(服務)消費時,他們愿意(也可以)放棄更多的傳統形式的文化產品(服務)。同樣,當科技創新發生后,消費者均衡也會發生改變(從B點變為B'點),于是人們愿意消費更多的新興文化產品(服務),而大度減少傳統形式的文化產品(服務)的消費。上文分析了文化產業的消費,就文化產業的生產來說,該產業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也有其特殊性。一般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是凹向原點,因為隨著要素生產率的遞減,社會增加一種產品的生產,必須要放棄更多的另一種商品的生產。然而,文化產業生產可能性邊界卻凸向原點(如圖3)。這是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因為其網絡效應以及近乎零邊際成本的特點,其生產成本越來越低,這使得生產者增加等量的新興文化產品(服務),可以放棄更多的傳統文化產品(服務)———這實際上也是新興文化產業低資源消耗特點的重要表現。凸向原點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上的任何一點,都表示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整個社會耗盡現有資源生產出來的傳統的和新興的文化產品(服務)的可能組合。一般來說,在科技創新之前的一個時期內,消費者總是偏向消費社會既有的文化產品(服務),因此,整個社會也會生產較多的傳統文化產品(服務),如C點。當科技創新后,文化產業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會外移;同時,文化產業的生產者均衡以及消費者均衡都會發生變化。生產者由于新技術的采用,可以供給更多廉價的新興文化產品(服務),而消費者也會因為廉價、便利等因素更多地偏好新興文化產品(服務)。這樣,整個社會的產出均衡將從C點移動到C'點。這意味著,現在整個社會將生產(從而消費)這樣一種組合:更多的新興文化產品(服務)和更少的傳統文化產品(服務)。這種均衡的變化也說明,文化一旦嫁接上科技,那么,一般總是有利于融合了科技因素的新興文化產業。這對傳統文化產業的生存發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二)科技創新沖擊文化產業的一般過程

科技創新是如何沖擊文化產業的?其一般過程大致如下:科技創新先是更新了技術手段,同時改變了人們的思維習慣和價值觀念。部分先行者(企業家)看到了其中的商機,開始運用新思維、新模式把科技手段和文化內容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文化形態,并逐步發展成新的文化產業。此時,傳統文化產業并沒有感到生存危機,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及時更新內容和手段———因為此時新興文化產業還比較弱小,只有部分消費者轉向新文化產品(服務)。然而,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新興文化產業發展日臻成熟,其成本大幅降低,便利性迅速提高,消費者開始大規模轉向新興文化產業,傳統文化產業終于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開始出現衰退,一步一步走向危機。到此,終于有部分傳統文化產業的企業家開始危中求變,借助各種資源創新發展方式,實現置死地而后生。上述整個過程可以概括為“沖擊—危機—調整—適應—繁榮—再沖擊—再調整———再繁榮”的不斷循環往復的發展路徑(見圖4)。在科技創新沖擊文化產業過程中,新興文化產業源于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它的沖擊力在于其產品(服務)的低成本、高質量、多功能、便利性和快捷化等,其根源在于科技改變了文化產品(服務)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使之呈現出新的特性,從而更加適合人們的消費心理或消費體驗,提升了人們的消費品質。而傳統文化產業,則或嫁接新科技因素,或深化內容,或創新商業模式,或上述手段兼而有之———它的適應性在于其產品(服務),經過嫁接或創新后,同樣能使消費者感覺到親近性、體驗性等較高的消費品質,其根源在于生產經營主體秉持開放、互鑒、創新的生產經營觀,化解了科技創新對于本產業的巨大沖擊。當然,新興文化產業并非永遠是新的。正如本節一開始就說,一些科技型文化產業發展一段時期后,也會成為傳統文化產業(在下一次科技創新來臨之前)。所以,也會面臨再次調整、創新的課題。因此,文化產業的科技適應力,不僅是傳統文化產業應該具備的,而且也是新興文化產業必須具備的。在科技創新沖擊文化產業的過程中,有幾個關鍵環節值得關注:一是一些先行者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率先發展新興文化產業,憑借自身產品(服務)的優點開始吸引消費者。這是科技創新沖擊文化產業的初始階段。二是傳統文化產業的生產經營者未能及時更新發展觀念,調整自身的商業模式,導致消費者一批批流失(接下來,有更多的投資者進入新興文化產業,一些傳統文化產業的生產經營者也開始放棄傳統文化產業,開始涉足新興文化產業)。這是科技創新沖擊文化產業的發展階段。具體過程見圖5。在上述兩個階段中,科技創新的沖擊一般在初始階段力度較小,而后呈現加速趨勢。所以,能否在初始階段就引起高度重視,抓住這個沖擊由小到大的時間差,是傳統文化產業能否獲得新生的關鍵環節之一。

(三)科技創新沖擊下文化產業的科技適應力模型

如上所述,無論是新興文化產業,還是傳統文化產業,面對科技創新的沖擊,都必須具有相當的科技適應力。這種(科技創新沖擊下的)適應力,既包括主動的適應,也包括被動的適應。主動的適應力,是指文化產業的生產經營者,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主動地學習現代科技,時刻跟蹤科技創新、特別是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科技創新動態,及時整合各方資源,創造新興文化產品(服務)以滿足社會的消費需求。被動的適應力,是指部分文化生產經營者,在本行業受到科技創新(從而新興文化產業)沖擊而顯現生存發展危機后,被迫進行調整,借助各種手段謀求起死回生(這一結果尚是不確定的)。新興文化產業一般表現出更多的主動適應力,而傳統文化產業往往表現出較多的被動適應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產業,必須具備更多的主動適應力而不是被動適應力。因為主動適應往往會搶占先機,獲得先行者優勢和市場壟斷地位,被動適應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才能分得一定的市場份額,甚至有可能被淘汰出局。當然,主動適應、先行一步,不代表步步適應、永遠領先;被動適應、落后一步,也不代表步步不適應、永遠落后;被動適應具有一定的后發優勢,但必須創造條件才能把這種潛在的優勢變成現實的優勢。無論是哪種適應力,都包括觀念的適應力、手段的適應力和機制的適應力。其中,手段的適應力又包括(文化的)內容適應力,形式適應力和模式適應力(本文把它們概括為科技創新沖擊下的“文化產業科技適應力模型”,見圖6)。所謂觀念的適應力,就是文化產業的生產經營者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開放、創新、協作、互鑒、整合的理念;文化市場的監管者,要樹立公平、公正、公開的監管理念,保證各類文化產業主體公平競爭,文化資源無障礙流動,文化產品(服務)價格由文化市場自由決定。手段的適應力,包括內容、形式和模式的適應力。所謂內容的適應力,是指文化產品(服務)的內涵必須不斷更新,精益求精,緊貼消費者的需求實際,既傳承古典的精華,又融入現代的元素,不斷提升人類的文化素質和人文品質等。形式的適應力是指文化產品(服務)的呈現形式或載體,也要貼近消費者的需求,根據不同消費群體供給不同形式的產品(服務)。在當今,要更多地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向消費者呈現更富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文化產品(服務)。模式的適應力是指文化產業的生產經營者要注意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整合各種商業資源,不斷創新商業模式,打造或參與更富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價值鏈,以更低的成本、更便利的渠道,更好地銜接各類文化主體,更及時地為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和水平的文化產品(服務),實現文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機制的適應力———這里的機制既包括文化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機制,也包括文化市場的運行機制(如價格機制、投融資機制、監管機制等)。無論哪種機制,都要符合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范:生產經營者自主決策,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監管者保證文化市場公平規范有序地運行等等。各種適應力中,觀念的適應力、機制的適應力都是文化產業主體視角的適應力;內容的適應力是文化產業客體視角的適應力;而形式適應力和模式適應力都是文化產業媒介視角的適應力。就作用來說,觀念的適應力是根本,手段的適應力是工具,而機制的適應力則是維系文化產業各類主體和諧關系、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的保證。簡要總結一下文化產業科技適應力分析框架的基本觀點:無論是新興文化產業,還是傳統文化產業,都必須具備一定的科技適應力;為了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要盡可能地從被動適應力提升為主動適應力;提升文化產業的科技適應力,需要從觀念、手段、機制等諸方面入手,需要在文化內容、形式、模式等領域不斷創新;文化產業的科技適應力不是天生的,必須經過后天的長期學習、磨練和實踐才能逐步形成、提升。從根本上講,要使一種文化產業永不落后,永遠不被淘汰,必須注重提升上述這種(文化產業的)科技適應力。

二、文化產業科技適應力的行業分析———以圖書出版業為例

本節將運用文化產業的科技適應力框架,分析科技革命對于圖書出版行業的沖擊以及該行業是如何提升適應力的。出版行業是文化產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行業,在很長的歷史時期,甚至成為文化產業的標志行業,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象征。它的基本含義是指通過可大量進行內容復制的媒體實現信息傳播的一種社會生產活動。現代出版主要指對以圖書、報刊、音像、電子、網絡等媒體承載的內容進行編輯、復制(包括印刷、復制等)、發行(或網絡傳播)三個方面。出版業的分類有很多,有傳統出版、現代出版(數字出版);有圖書出版和非圖書出版等。本節的分析主要集中于狹義的出版業,即圖書出版業。

(一)現代科技革命沖擊前的出版業演進路徑

出版業的興盛與科技革命密切相關。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出現以及不斷創新,使得出版業整體上出現了持續的繁榮。造紙術這一科技創新對于古代出版業而言,使得書籍出版有了廉價的載體,也使得使用竹簡、絹帛這些載體來傳承文字的行業遭遇了生存發展危機(這些行業基本都歸于消亡)。至于印刷術,(中國)古代的專業抄書匠們為了大量復制好文章,仿照拓片技術和印染技術,并結合陽文反書法,創制了雕版印刷術。這一科技革命成果,對于古老的抄書行業是一個很大的沖擊,但使得雕版印刷出版行業迅速崛起,滿足了當時人們學習傳播文化、科舉應試的需求。而在中國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后,雕版印刷行業又趨于衰落,活字印刷行業逐步占據整個圖書出版的市場。20世紀初,借助照相技術和打字機的發明,西方出現了一種利用照相原理來代替鉛活字的排版技術。上世紀80年代,借助計算機技術和激光照相技術等,以王選教授為首的中國科研人員,歷經十多年研制開發成功“華光激光照排系統”,被譽為中國印刷術第。這是一次出版業的重新洗牌,傳統的活字印刷產業基本退出歷史舞臺。通過這一歷史的簡要回顧可以發現,科技革命在淘汰傳統出版業的同時,必然是緊接著催生了一個更大的新興出版行業。這一現象背后蘊藏著科技創新沖擊下的文化產業適應力規律。

(二)新科技革命對出版業的深刻沖擊

人類社會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迅速崛起,對人類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就文化產業而言,一批新興文化產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而一些傳統文化產業則遭遇了嚴峻的挑戰。圖書出版行業就是其中一個較為典型的產業。以移動互聯為代表的新媒體、新技術正在融入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方式,催生了以數字出版為代表的新興出版業,并深刻地影響著傳統出版業。傳統的圖書出版流程大致是這樣一個產業鏈(見圖7):著作權人(作家,工作室等)———出版商(即內容提供商,包括各類出版社、出版公司、書局等)———圖書印刷商———圖書發行商(包括圖書批發市場、大型書店、零售書店等)———用戶(普通讀者)。在這種價值鏈中,作為內容提供商并擁有圖書出版權,圖書出版商居于核心地位,而圖書發行商由于掌握著關鍵的渠道資源也擁有相當的話語權。當網絡等技術興起后,這一產業鏈生態發生了諸多變化。一些企業家敏銳地捕捉到新的發展機遇,開始利用互聯網創新圖書運營模式,從而組成了多樣化的圖書價值鏈:有的是在傳統價值鏈上嵌入平臺運營商、網絡運營商以及終端設備商等中間環節(見圖8);有的則是完整價值鏈的簡化甚至再簡化(如圖9)。雖然只是環節的增加或減少,然而在運營理念、運營模式上,兩者有著很大差別。在新興圖書出版價值鏈中,平臺營運商取代圖書出版商而居于核心地位,因為它們直接面對客戶,并擁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和模式創新能力———如“盛大文學”公司。它定位于數字出版和版權運營(模式見圖10),以形成內容原創和渠道傳播相結合的優勢。在新興圖書出版價值鏈逐步形成的同時,傳統圖書出版業受到了科技創新和新興圖書出版業的巨大沖擊。圖書出版業受到的第一波沖擊是圖書發行商的危機(特別是各類實體書店,尤其是小書店)。借助互聯網,各類圖書可以實現網絡展示、瀏覽和銷售,這樣對傳統書店形成了巨大沖擊。圖書出版業受到的第二波沖擊是印刷商的危機。借助數字技術和顯示技術,可以實現紙質圖書的電子化,因而電子書大行其道,這使得圖書印刷企業遭遇了生存危機。圖書出版業受到的第三波沖擊是出版商的危機。一些綜合性或專業化的網絡圖書運營平臺,直接與著作權人簽約,把他們的作品做成電子書銷售給讀者。這無疑給傳統的圖書出版商敲響了警鐘。圖書出版業受到的第四波沖擊是傳統的著作權人(作家或工作室)。由于互聯網的興起,讀者也不僅僅是傳統意義的讀者(只讀不寫),許多讀者往往也會成為業余或專業的草根網絡,通過贏利性的網絡平臺傳播自己的作品。這就是正在興起的“自出版”。這意味著,在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機會成為作家,只要其作品在網上有點擊量、有讀者群。未來,隨著個人網站的興起,一些贏利性的網絡平臺甚至也會受到沖擊。因為,在互聯網社會中,每個人都可以繞過上述這些網絡平臺而直接利用互聯網技術,并借助專業公司的社會化服務建立個人網頁、個人空間或個人網站,以實現獨自出書、售書的目的———這將是未來興起的“自出版2.0版”———個人既是文化的消費者,又是文化的生產者、傳播者和交易者。為了應對互聯網等技術的沖擊,傳統出版行業積極應對,努力提升自己的科技適應力———包括觀念的更新、手段的更新等,尤其是手段的更新。圖書出版商的舉措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堅守自己已有的陣地不放松,精益求精———如按需出書;個性化定制等等;二是借助互聯網技術,尋求新的突破,如建立自己的網站,進行網絡營銷;與網絡書店合作,擴大圖書銷量;借助圖書電子化,實現在線售賣或與電子閱讀設備同步發售等。其它傳統主體的應對思路大體也是如此,如圖書發行商的應對舉措有:開展多元化的經營,以書為媒,嫁接其它商品形成一個融閱讀、購物、休閑于一體的綜合購書廣場;一些書店也開始網上售賣。圖書印刷商的應對舉措包括:與出版商緊密合作,加強庫存管理,實行按需定制;一些紙質圖書甚至可以實現個性化的定制,以滿足小眾群體多樣化、差異化的需求。當前,線下激烈的競爭已經蔓延到線上,現在一些新興的圖書網站也遭遇到生存發展的危機(如點擊量不高,盈利不佳)。它們也在積極應對:或進行網站業務重組,或者借助搜索引擎(如百度推廣、一淘比價等)進行網絡營銷。科技創新對圖書出版行業的沖擊遠未結束,因此,可以預見該行業還將持續提升自身的科技適應力,以避免其沖擊的負面效應。

(三)新科技革命對圖書出版業沖擊的總結

篇(6)

關鍵詞:文化產業;實踐能力;文化創意

1 文化產業發展趨勢

在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知識經濟強勁發展,文化產業在許多國家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興支柱產業,中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表現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制定了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文化產業發展勢頭異常猛烈,已經成為主要經濟增長點和引領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截至2015年末,全國共有文化產業單位29.91萬個,從業人員229.44萬人。2004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僅為3440億元,而2015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已達25829億元,占GDP比重已達3.82%,11年增長了7.5倍,影視、動漫等產業持續快速增長,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發展迅猛[1],在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國家軟實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發展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

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隨之擴大。而文化產業管理方面的人才缺乏成為了限制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因此,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成為當務之急[2]。

從國際來看,世界各國不僅高度重視文化產業,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教育做得也很好,如英國的文化創意產業、日本的動漫產業 、美國的藝術管理、媒體管理、傳播學等。文化產業管理學科往往和其他學科相融合,或強調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與文化產業管理之間的聯系;或強調藝術與文化產業管理之間的聯系;或將旅游學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相融合,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培養人才就業的目的性劃分得更加明確。

在我國,文化產業管理還屬于新興學科。2004年,教育部才第一次批準了4所全國重點高校開辦“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開始試點招生。而實際上,“文化產業管理”作為專業方向,靠掛在“公共事業管理”等專業下面招生的現象早已經存在,而一些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就在一些院校中開設。在此后的幾年里,教育部又陸續批準了一些院校增設“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總體上看,各校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實質,還是以培養相關管理人才為目標。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領域非常廣,對學生的市場策劃、組織管理、人力資源開發以及資本運營能力和文化底蘊、創新能力、社會信息面等各方面的整體素質要求也很高。所以,加快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培養,特別是既能掌握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又掌握文化產業的運營模式,將文化、文化產業管理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高素質應用型的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

3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實踐活動形式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傳統的實踐環節趨向于到企業參觀、打工,實習內容零散,系統性欠缺。整個行業又無法提供相應的教學實踐空間,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就要改革傳統的實習模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

(1)建設文化產業專業實訓實驗室。通過投影系統、音響系統、會務系統等創造仿真模擬環境, 進行觀摩影音資料、案例分析討論、新聞會等真實情景的模擬, 在情景模擬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及實務。同時購置專業應用軟件,通過項目策劃系統及相關軟件, 引導學生對專業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模擬實施策劃項目和進行文化創意、文化產品營銷等活動的場所,提高學生多媒體圖文制作能力、資料分析分類能力。

(2)在專業方向模塊主導的課程體系下,以項目引領學生參與實踐。依托專業方向中的模塊課程給學生設計一個項目任務,給予其一段時間,開展文化產業市場的實際調研,豐富學生對行業不同崗位或實踐領域的認知和理解,為完成畢業論文奠定基礎。

(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社團的組織管理工作。一般來說,學校都有各種各樣的學生社團,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可充分發揮自己在文化學、管理學方面的知識優勢,積極參與感興趣的社團活動,協助社團進行科學管理,力求做到“學以致用”[3]。

(4)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以產學研為導向,集合多方才智,尋找“校企合作”機會,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加強與文化產業研究機構及相關行業(如影視院線、旅行社、出版社、動漫產業園)的交流,力爭讓學生可以到相關的文化企業實踐,觀摩、參與實際的經營管理活動,以增長知識。還可以邀請文化產業企業的管理人員來校舉辦講座或論壇,讓學生在“工作過程”性的實踐教學中早日適應真實的工作狀態,明白差距,促進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5)舉辦競賽活動。通過各種知識大賽等活動,挖掘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管理能力。教師在總結、評價學生的策劃和經營活動中,也對教學活動提供信息反饋,有效地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還可發揮學生在藝術方面的特長,組織其參加國家或市級重大文化賽事,提高其在文化產業領域的創新能力,提高其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6)引導學生創建自己的“試驗田”。所謂創建試驗田,就是引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自行申請、設立類似“文化策劃和創意”協會,協助全校各社團做好相關的宣傳展板、圖片的布置工作、晚會策劃等文化創意活動,從策劃、組織、運作等不同的角度展現校園文化和自身創意[3]。

就一臺晚會來說,可以讓學生首先通過“頭腦風暴”,對晚會的流程進行深入探討,然后分成不同小組,小組負責人與成員探討,具體分配工作,并要求寫出策劃方案。每個小組的活動又都和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綜合運用項目管理、財務、會展、禮儀、藝術鑒賞等課程方面的知識,培養創意設計、文案策劃等多方面的能力[4]。通過參加創意協會,學生會獲得更多的實踐活動的機會,并在項目策劃活動中學會如何根據活動目標要求,分析現有條件,進行謀劃,設計與確定最佳活動的方案;如何積極整合資源練就創意能力;如何提高對策劃方案把控預見的能力等等。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培養學生的合作與協作精神,真正體會到 “學以致用”。

隨著國務院《振興文化產業規劃》政策的出臺,文化產業的發展必將更為迅猛,前景將更加光明,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需求必將更為迫切。這對于該專業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迎接挑戰,就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成長和成才。

項目來源:天津農學院2016年度本科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編號2016-B-15)

參考文獻

篇(7)

一、傳媒分賬營銷模式

從傳媒經濟的角度分析,目前在傳媒經濟領域有三個重要問題需要研究,即傳媒產業的走勢問題、如何科學的深化實踐和實現傳媒的兩種功能問題、如何改革傳媒與其他經濟實體之間的收益分配問題。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以來,廣告經營收入一直是我國傳媒產業的一項主要收入。到2010年,印刷傳媒的經營收入已突破萬億元大關,其中60~70%是廣告收入;電子傳媒的經營收入已突破5000億元,其中80%以上是廣告收入。現在,雖然我國傳媒廣告的經營收入總量每年還在不斷增加,但是傳媒廣告經營也出現了一定的困難。這種困難并不是廣告資源的匱乏,而是傳媒廣告的可信度在下降,這樣不僅影響了傳媒的聲譽,也給企業帶來了很大損失。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主要原因是:1.傳媒廣告經營模式僵化。自以來的三十多年間,我國的傳媒廣告基本上采用的是“三點一線”的運營模式,即廣告主提供廣告運營經費、廣告公司制作廣告、傳播媒介傳播廣告信息。廣告公司的任務是根據廣告主的要求制作廣告,不承擔廣告傳播給企業帶來的效益;傳播媒介的任務是傳播廣告信息,同樣不承擔廣告傳播給企業帶來的效益;唯有廣告主最關心廣告投放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廣告主又沒有任何監督機制來保證其目的的實現。2.廣告界的腐敗現象日益凸顯,嚴重影響著廣告效益的實現。據測算,企業投放的廣告資金大約有50%都打了水漂。3.從現象上來看,我國傳媒廣告經營收入年年在增加,但是就其本質來看,這些廣告經營收入是從哪里來的?關注的人很少。根據信息產品的價值量與生產信息產品所付出的勞動量是不成比例的,是同使用信息產品的勞動者的素質成正比的理論來分析,廣告運營本身是不創造價值的,廣告產品的真正價值是使用廣告產品的勞動者創造的。可是,我們關注的并不是廣告產品的真正價值,僅僅是廣告主投放的那部分資金,而這部分價值并不是廣告產品運營過程中創造出來的,而是廣告主所在的企業或經濟部門的勞動者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

為了科學地使用好廣告主投放的資金和有效地發揮廣告產品使用者創造那部分新價值的作用,傳媒分賬營銷模式在我國形成了。那么,什么是傳媒分賬營銷模式呢?傳媒分賬營銷模式是在益生康健營銷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營銷模式,它的基本運營方式是:傳播媒介在企業或廣告主預先不投入廣告費用的前提下,采用廣告信息識別、監測技術傳播有效廣告信息,然后根據對已傳播的廣告信息的科學解碼和最終收益分配協議進行已實現的廣告信息價值分配,同時支付給傳播媒界相應的廣告費用。

傳媒分賬營銷模式是一種新型的營銷模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改變了堅持多年的廣告信息傳播“先交費后刊播”的傳統做法。“先交費后刊播”是我國許多有影響力的、權威的、大型的傳播媒介在廣告刊播合同或文件上常用的以顯示自己實力的一種提法或一種概念。這種提法或概念說明三個問題,即表明傳媒的“牛氣”、廣告主的信譽度不高、廣告傳播的管理尚未完善。2.實踐了“信息價值論”。廣告產品是一種信息產品,其價值主要來源于廣告產品的使用者。傳媒分賬營銷模式的采用有利于開發廣告產品的再生價值,是現今階段的一種有效利用廣告資源的最佳模式。3.建立了廣告信息傳播的監控體系。傳媒分賬營銷模式的實施,一方面可以促進廣告信息利用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向社會提供了一個較完整的監控廣告運營的技術系統,有利于提高廣告經營的管理水平。

二、傳媒分賬營銷模式的實質

傳媒分賬營銷模式是傳媒市場營銷體系中廣告營銷系統的一種制約性營銷模式,是提高傳媒廣告影響力的一種有效舉措,是實現廣告營銷效益公平分配的重要手段。實施傳媒分賬營銷模式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泛傳媒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是信息經濟時代網絡技術對傳媒廣告經營、對電子商務發生作用的必然結果。具體來說,實施傳媒分賬營銷模式的實質就是一種利益分配問題。

關于分配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把握,即現實生活中的微觀分配(包括個人之間的分配、部門之間的分配以及利益集團之間的分配等)問題和社會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環節)中的宏觀分配問題。微觀分配也好,宏觀分配也好,都存在著一個公平的問題。比如現階段我國的個人分配問題,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正因為這樣,分配不公已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同時也成為我國政府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在2011年3月份召開的人代會上,分配不公已成為議案提案涉及最多的問題之一,并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高度關注。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來看,分配是社會再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存在著科學分配問題。這就是說,無論是微觀分配問題,還是宏觀分配問題,都需要公平、科學地進行分配,這是保證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充分調動社會生產各部門、各環節以及個人積極性的關鍵。傳媒分賬營銷僅僅是從傳媒廣告經營效益的角度探索公平、科學的進行分配的一種嘗試,現在只是邁開了第一步,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以便使傳媒分賬營銷模式能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發揮作用。比如廣聯時代(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造的“左手牽企業,右手牽傳媒,按約定好的銷售流水比例分賬”和“打造空間銷售渠道”的經驗,在廣聯時代看來,他們已“成功握到了資本的手”。是否真正的“成功”?不要過早下結論,因為還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解決。只有笑到了最后,才稱得上真正的“成功”。

衡量一個成功營銷模式的標準,不僅要注意到對當前現有問題的解決程度和已解決的問題的穩定程度,而且還要注意到問題的發展以及對相關行業問題的解決力度。比如電子商務業務,在因特網開放的網絡環境條件下,基于瀏覽器/服務器的應用方式,正在世界各地進行著各種形式商貿活動,現在已形成的電子商務模式主要有B2B、B2C、C2C、B2M、M2C等10多個種類,基本上實現了買賣雙方不謀面的商貿活動。傳媒分賬營銷模式怎樣同電子商務活動對接,并在這些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以及相關的交易活動中發揮作用,這還是一個有待深化研究的問題。

三、傳媒分賬營銷的傳媒環境

黨的以來,我國傳媒經濟在理論、政策、實踐三個領域內分別實現了三個關鍵性的大突破。

在傳媒經濟理論方面實現的三個關鍵性的大突破是:“傳媒二重性”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并成為傳媒經濟發展的一種思想武器;“傳媒產業化”理論的創新突破,為傳媒經濟的發展設計出了一種可供操作的運營模式;“傳媒融合化”理論的創新突破,為合理的、科學的開發利用傳媒資源提供了理論支撐。

在傳媒經濟政策方面實現的三個關鍵性的大突破是:1.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戰略,為傳媒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對于國家重點推進的文化產業做了明確規定,指出:國家重點推進的文化產業包括: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這些政策的出臺,科學的確定了傳媒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為傳媒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3.2010年,國務院決定推動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互聯互通,并要求在2012年前推廣廣電和電信雙向進入試點,2015年全面實現三網融合發展。“三網融合”政策的出臺,為實施傳媒融合提供條件,三網融合的試點和發展為傳媒融合積累了經驗,為宏觀傳媒融合做好了準備。

在傳媒經濟實踐方面實現的三個關鍵性的大突破是:1.開始著手把現在的傳播媒介機構改造成為傳媒事業機構和傳媒產業機構,并在傳媒事業機構和傳媒產業機構的科學結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傳媒產業化進程加快,并不斷總結傳媒產業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為傳媒產業的健康發展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3.宏觀的傳媒融合在傳媒理論界已開始了研究,微觀的傳媒融合,即電子傳媒的“三網融合”已經展開,并初見成效。

我國傳媒經濟在理論、政策、實踐三個領域內實現的三個關鍵性的大突破,說明了我國傳媒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說明了我國市場經濟已經走向成熟,市場機制已開始對傳媒活動起調節作用。在這種環境條件下,我國傳媒經濟的走勢是怎樣的呢?根據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規律的要求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總體部署,我國傳媒經濟的基本走勢是:服務化、產業化、融合化、傳媒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是我國傳媒經濟發展的總趨勢。

從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現在在我國傳媒系統實施傳媒分賬營銷的理論環境、政策環境、社會實踐環境已基本形成,當前的任務是如何科學的實施傳媒分賬營銷,充分發揮傳媒分賬營銷模式在傳媒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四、傳媒分賬營銷應解決的問題

傳媒分賬營銷模式的創立并不等于其科學的實施,為保證傳媒分賬營銷模式的順利實施,當前應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科學的對傳媒分賬營銷模式進行定位。傳媒分賬營銷模式是針對當前傳媒廣告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假、亂、散等不正之風所造成的傳媒廣告信息傳播效益分配不公現象而創建的一種監管式運營模式,它的任務是在當前我國廣告運營監管機制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對傳媒廣告信息傳播效益實施科學識別、監測的廣告收益分配模式,充分體現廣告收益分配的公平性。可見,傳媒分賬營銷模式并不是一個能夠解決一切領域內分配不公的萬能的營銷模式,它只是傳媒廣告領域的一個嘗試性的營銷模式。

其二,提高傳媒人對傳媒分賬營銷模式的認知度。傳媒分賬營銷模式要求傳媒實體在企業或廣告主預先不投入廣告費用的前提下刊播廣告信息,這一要求對于傳播媒介來說,特別是對于一些大型的、有影響力的、權威性的傳播媒介來說,是不易接受的。在我國廣告發展史上曾出現過廣告信息刊播后企業或廣告主不能夠按照預先的協議支付廣告費用的現象,損害了傳播媒介的利益,也正因為這樣,才出現了“先付費,后刊播”的有關規定。現在實施傳媒分賬營銷模式,用什么方式能夠保證企業或廣告主在廣告信息刊播后能夠順利地支付傳播媒介的刊播費用呢?這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傳媒分賬營銷模式的實施將是很困難的。所以,提高傳媒人對傳媒分賬營銷模式的認知度是實施傳媒分賬營銷模式的關鍵。

其三,強化對傳媒分賬營銷人才的培養。傳媒分賬營銷是一個創新模式,目前基本上還處在少數人掌控的階段,要發揮傳媒分賬營銷的作用,必須強化對傳媒分賬營銷人才的培養,讓更多的人知曉傳媒分賬營銷模式,這是保證傳媒分賬營銷模式順利實施的前提。

五、傳媒分賬營銷的發展走勢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種營銷模式都是一種動態的模式,從來沒有永恒不變的營銷模式。因此,傳媒分賬營銷模式同樣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營銷模式,隨著傳媒市場的發展和成熟,傳媒分賬營銷模式可能朝著更高的層次發展,也可能會被市場淘汰,這是一種規律,是不可抗拒的。

首先,傳媒分賬營銷模式是在傳媒廣告經營腐敗的條件下形成的,隨著我國廣告管理機制的健全,這種傳媒廣告經營腐敗現象一定是會改變的。當我國廣告產業規范化運營的環境條件形成以后,要么產生新的營銷模式,要么改造傳媒分賬營銷模式,以適應我國廣告產業健康發展的要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办公室被绑奶头调教羞辱ol| 看免费真人直播网站| 免费看国产精品3a黄的视频| 男人女人午夜视频免费|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 18禁网站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3p| 强开小婷嫩苞又嫩又紧视频|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中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软件| 色狠狠久久av北条麻妃|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精品aaaaaa片| 免费a级黄毛片| 22222se男人的天堂|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站| 激情第一区仑乱| 麻花传媒68xxx在线观看| 亚洲av网址在线|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 日本护士吞精囗交gif| 精品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风情亚aⅴ在线发布|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三年片免费观看大全国语动漫|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奶水99啪| 顶级欧美熟妇高潮xxxxx|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人妻| 日产精品卡三卡在线|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齐齐| 色噜噜久久综合伊人一本|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无下载|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仙草咪| 久久丫精品久久丫|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