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醫藥產業研究

醫藥產業研究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08 16:45: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藥產業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醫藥產業研究

篇(1)

關鍵詞:生物醫藥產業;產業政策;比較

中圖分類號:F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11-49 -02

一、中美生物醫藥產業政策分析

(一)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政策

2009年新醫改政策出臺《關于深化醫療衛生體系改革的意見》,該意見從基本的醫療衛生保障和藥品生產的流通體系等方面要求加大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規?;l展。2010年國務院頒布“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決策,指出:大力發展生物技術制藥,加快新型疫苗和試劑的研發,提高創新性藥物的研發規模,提升整體的生物制藥產業水平。同時在行業類的政策中出臺了《2010-2015年生物醫藥產業振興規劃》,這些詳細的政策措施推動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規?;?、高效化的發展,這些政策的出臺給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帶來了一個嶄新的平臺,從十二五規劃中重點突出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它是國民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正是由于這些政策的刺激作用,我國的生物醫藥行業蓬勃發展。

近年來,我國生物醫藥產品的進出口額增長迅速。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進出口處于逆差。處于貿易逆差的我國在保護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同時,打破行業壟斷,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在本著互惠、互通有無等原則的基礎上,簽訂長期生物醫藥產業貿易協議。盡可能地反傾銷,使用反補貼,進口配額等保護措施和其他手段維護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避免外國生物醫藥大量涌入,從而對國內生物醫藥企業形成較大的沖擊。

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呈現著區域化的特點,對此所制定的產業政策也體現著區域化的特色。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大多集中于東部地區,東北地區的長春,依托藥物資源優勢發展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生物醫藥企業群,同時政府提出的振興東北工業基地政策的提出,大大提升了以長春為中心的生物醫藥產業,比如吉林修正藥業、金塞藥業和東北師大基因工程公司等。北京依靠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為依托,政府技術扶持政策的支持,形成了北京生物工程和醫藥產業基地,以科技技術的創新帶動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而上海、深證沿海等地,依托廣闊的海內外市場和豐富的人才資源,政府對其生物醫藥產業的政策有著很大的優惠政策,比如在出口貿易中減免相關企業的稅收,對出口產品同時進行補貼等。

(二)美國生物醫藥產業政策

美國白宮、國會均設有專門的生物技術委員會來跟蹤生物技術的發展,研究制定相應的政策及財政預算。其頒布的《生物技術未來投資與擴張方案》修改了賦稅制度,極大地刺激了研究與投資生物醫藥的積極性;《州政府生物技術議案》囊括了美國所有州政府生物技術工業發展戰略,是美國比較系統的生物醫藥產業政策。同時,美國各州政府通過鼓勵和幫助組建各種生物醫藥行業組織,這些組織具有共同的產業網絡化作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將研究單位、企業、政府和其他公共非贏利組織聯系起來,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壯大生物醫藥產業。

近年來,美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美國已采取相應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來扶持,并鼓勵生物醫藥產品的出口。從總體上看,美國的生物醫藥國際貿易呈現快速增長、產品集中、貿易數量逐年增大的趨勢。美國生物醫藥產業國際貿易政策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地方保護性生物醫藥產業貿易政策盛行。主要以保護貿易政策為主,利用非關稅措施和戰略性貿易政策保護本國醫藥產業的發展。其用技術壁壘的手段限制國外醫藥產品的進口。憑借技術優勢,制定了繁多的、嚴格的技術法規。

美國各州對于生物醫藥產業的扶持力度很大,在系統的產業扶持和管理上有著規范的措施。在資金的融合中,各州政府對其起到了補充作用。州政府認識到風險投資會阻礙生物醫藥產業持續發展,所以政府直接對各生物醫藥產業進行投資,這樣規避了產業資金短缺的風險,同時州政府也對這樣的風險資本進行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美國各州在引導商業化的運行方面也有著一系列的措施,作為科研所的國家衛生研究所、美國各州專利和商標局、食品藥品管理局等這些都給以技能、資本和監督管理上的支持。

二、中美生物醫藥產業政策比較

(一)中美生物醫藥產業政策的相同點

政府的扶持是中美生物醫藥產業政策制定與調整的先決因素,它對于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導向作用。在頒布的法規上,中美兩國都相應的出臺了一些促進生物醫藥發展的政策;在資金的投資中,中美政府都會在稅收和融資渠道上提供便利,減免稅收和提供必要的科研經費是中美兩國的共同之處。

中美兩國均采取相應的貿易政策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高新技術來扶持。均依據國內國際藥品的貿易形勢,制定積極的出口政策和適度保護的進口政策。以扶持本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中美的生物醫藥產業均呈現著區域化的特點,對此所制定的政策措施也體現著區域化的特色。中美各個區域的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規模在不斷擴大。

(二)中美生物醫藥產業政策的不同點

美國政府提供的研發資金比例大大超過我國的政府提供的研發資金,美國研發資金占銷售額20%的比例,而我國卻不到5%。美國對于生物醫藥產業的財政預算逐年增加,鼓勵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如加州就設立了30億美元的生物醫藥基金,用于新醫藥產品的研發方向。而中國這方面的財政預算就趕不上美國。美國鼓勵和幫助生物制藥產業建立相關的非營利組織,如美國的生物技術網絡組織,和貿易協會組織,它們主要對生物醫藥產業提供技術、基地建設、法律、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而我國的行業及其協會的建立需得到政府的層層審批,管的過寬,限制了人才的自由交流度、生物技術的創新度等方面。

美國作為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的領先者,在國際藥物市場中占據絕對比重,其市場競爭能力遠遠超出中國。因此美國在外貿政策方面態度較為強勢,貿易保護主義濃厚。我國生物醫藥發展水平較弱,生物醫藥產業進出口處于逆差,這對我國本土生物醫藥產業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美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布局與中國不同,美國主要積聚在東西兩部。波士頓、華盛頓、北卡羅來納研究三角園分布在東部海岸,舊金山和圣迭戈分布在西部海岸。我國環渤海地區生物醫藥人力資源儲備最強,擁有豐富的臨床資源和教育資源;長三角地區擁有最多的跨國生物醫藥企業,在研發和國際交流上具有較大優勢;珠三角地區市場經濟體系成熟,市場潛力巨大;中西部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逐步形成各自發展特色。

三、美國經驗啟示下的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政策的優化

美國的生物醫藥產業政策的成熟體系對于我國產業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一個完整的生物醫藥產業政策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加強和改善生物醫藥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借鑒美國經驗,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政策需在政府的支持,發揮區域化的特色、開拓市場方面,結合我國生物醫藥本身發展的特點,對生物醫藥產業政策進行優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融資環境

生物醫藥產業作為高風險、高投資、長周期的產業,市場融資環境嚴重決定著企業的發展規模和市場占有率。生物醫藥產業政策中所需完整的融資氛圍是生物醫藥產業成長的導向,生物醫藥企業從基礎設施的籌備、產品研發的制造、投入市場的宣傳售賣等等方面,政府的強有力扶持顯然是相當必要的。生物醫藥產業對于資金的投入額度很高,短期內很難融資,投資環境自然受限,其發展阻力增大。政府在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整合生物醫藥產業資金投資環境,通過減免稅收和獎勵基金的建設,同時逐步放開民間資金的投入,這樣對確保初期生物醫藥產業有著良好的融資環境。

(二)發揮區域化的特色,積極開拓市場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分布呈現著嚴重的地域化特點,各地對生物醫藥產業政策的理解和實施又因地制宜,發揮地區優勢具有區域化的特征。在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模式上,應發揮區域化的特色。例如沿海發達城市有一個良好的區域環境,應積極擴大對外經貿合作,在產品的研發與制造中加大對技術、人才的引進。由于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地理優勢,發揮地區特色,尋找海外市場是必然趨勢。我國的中部和邊遠區域有著豐富的藥物資源,在特色生物醫藥上有著資源上的優勢,這些區域可以發展特色生物醫藥產業,在產品的工藝和服務上積極開拓市場?;诟鞯氐牟町?,打破區域政策不相兼容的困境,區域間的政策互補是必然的趨勢,以此促進區域間生物醫藥資源共享,市場互利。

參考文獻:

[1]胡俠,林嘩.美國生物醫藥產業政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10):97-99.

[2]劉界.我國生物產業政策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7.

篇(2)

關鍵詞:醫藥產業;產業集群;生產業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4-0001-02

生產業是面向醫藥產業集群中制造業的一種現代服務業,是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劑和支撐。從產業結構升級看,相對于生產制造環節,我國醫藥產業集群中生產業的發展明顯滯后,成為制約我國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向產業集群,促進生產業的發展,成為我國醫藥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和競爭力提升的迫切需要。

1 生產業是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支撐

生產業是從制造業等產業內部分離而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Greenfield(1966)認為,生產業就是向生產者,而不是最終消費者提供服務產品和勞動的服務業。它貫穿于企業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中,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品,是工業和服務業加速融合的關鍵環節。專指那些直接或間接為生產過程提供中間服務的服務性產業,一般包括:金融保險服務、現代物流、軟件與信息服務、研發與設計、工程技術與裝備服務、法律與會計服務、廣告服務、管理咨詢服務、營銷服務、市場調查、人力資源配置、會展、教育培訓服務等門類。

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和競爭力提升,需要生產業的發展來支撐。

1.1 生產業有利于發揮醫藥產業集群低成本優勢

醫藥產業集群內企業地理聚集在同一區域,具有比較優勢的專業化分工和協作,不斷挖掘企業內部資源,降低外部交易成本。但隨著分工的進一步細化,企業間交易活動的增加,必然會帶來各種交易成本的上升。發展生產業,企業可以通過共用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和專業服務降低交易成本。首先,信息、物流、商務等生產業對產業鏈間的銜接起到作用,有助于降低企業內外不同環節間的交易成本,加深產業鏈一體化程度;其次,制造業企業通過外購更專業化、更有效率的中間服務,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時使自身能集中有限資源于關鍵領域,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1.2 生產業實現產品價值增值

醫藥產業集群是大量醫藥相關企業以及其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形成一條完整的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價值鏈。嵌入醫藥產業集群中的生產業,貫穿于企業生產過程的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風險資本、產品概念設計、市場研究等)、中游(如質量控制、會計、人事管理、法律、保險等)和下游(如廣告、物流、銷售、人員培訓等)的各個環節,其價值凝聚在最終產品之中,是有形產品創造差異化優勢和增值的主要源泉,也是醫藥企業之間非價格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1.3 生產業有利于醫藥產業集群創新

醫藥產業創新具有周期長、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等特點,因此對于單個醫藥企業,自行創新不僅投入高、效率低,還必須承擔較大的風險。個別大型的醫藥企業可以通過自身研發或與少數同水平企業的合作實現創新,我國絕大多數醫藥產業集群則是要在專門的研發機構的技術支持和咨詢機構的把脈診治下實現創新。近年,隨著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新藥開發過程的日趨復雜、藥政管理的不斷完善,伴隨全球醫藥研發服務的轉移進程,以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組織)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醫藥研發服務業得到迅速發展。如張江“藥谷”組建的新藥孵化平臺,在國內首次采用IP+CRO+VC(即知識產權、新藥研發服務組織、風險投資相結合)的模式,其中CRO就是通過合同的形式向藥品開發企業提供新藥的臨床前試驗、臨床試驗以及新藥申報等各項服務的專業公司,以加快新藥的初審速度。

發達的生產業可以吸引優質資本加入產業集群,促進技術擴散和推動創新。首先,生產業提供的完善的法律、政策咨詢服務,可以緩解新企業的“水土不服”,使其迅速適應、穩定下來。其次,行業協會可以提供完善的市場環境,為企業間的交流搭建平臺,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擴散開來。再者,研發、咨詢等生產機構往往比企業具有更強的對新知識的吸收消化能力,可通過研究改良后再逐步推廣。另外,金融擔保、管理咨詢等非生產性組織可以通過資金支持、智力支持幫助小企業在創新中長大,改變自身的地位,獲得創新的內在動力,進而加快整個產業集群的創新速度。

2 我國上海張江醫藥產業集群生產業發展現狀

與國外的許多醫藥生物集群不同,上海張江醫藥生物產業集群不是圍繞大學和科研機構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一片田野上通過政府引進知識結構等方式而著力培養起來的。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基地內集聚國內外生命科學領域企業、科研院所及配套服務機構400多個,形成了完善的生物醫藥創新體系和產業集群,涵蓋了研究開發、孵化創新、成果轉化、教育培訓、專業服務、風險投資等六個群體,已成為國內生物醫藥領域研發機構最集中、創新實力最強、新藥創制成果最突出的基地之一。

2.1 上海張江醫藥生物基地中的生產業

(1)研發創新體系。

形成了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為核心、以上海中醫藥大學為基礎、以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國家上海新藥安全評價研究中心、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等30家研究中心和美國禮來、羅氏制藥、安利、霍尼韋爾、諾華等10余個跨國企業研發中心為主體以及210家中小型科技企業所組成的研發創新體系。

(2)專業服務機構。

基地內有亞洲著名的CRO公司、生產力促進中心、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心、技術產權交易所、基地醫藥銷售公司、律師、會計、審計事務所、咨詢機構、企業注冊和報關機構,為集群內的企業提供了便利。

(3)技術支撐平臺。

基地內建有生物醫藥科研設備共享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為集群內的企業提供了更為優越的軟環境。

(4)生物醫藥孵化器。

張江用于生物醫藥產業的孵化基地的建設面積達16萬平方米、設有45個生物及化學孵化單元,引進項目單位已超過120家。平臺的公共實驗室與超過20家園區企業建立了穩定的服務關系,已有技術測試項目超過500個。

(5)投融資體系。

浦東新區政府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扶持力度很強,通過無償資助、貸款擔保等形式為企業拓寬了融資渠道,園區內集聚的投融資服務機構也為企業尋求資金提供了便利。

2.2 存在的主要問題

張江醫藥產業集群內的生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于制造業,存在種種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智力支持不足。

張江醫藥生物基地雖然有上海的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大、醫藥工業研究院、華東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為張江的醫藥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但它們與醫藥企業間并不具有“天然”的聯系,產學研聯系松散,并未真正發揮智力服務作用。并且,跨國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弱,他們更偏向于與母公司聯系,而很少與張江基地內企業進行技術交流。

(2)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滯后。

張江的醫藥公共服務平臺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過程,但由于以政府為主體的運營模式和管理體制存在著后續建設乏力,資源整合、功能優化不到位的情況,產出效益達不到預期目標。

(3)技術支撐平臺作用未充分發揮。

由于政府下設的服務機構門類繁多,不同主體的職能和目標不同,在投資方式、資源建設、資源供給、質量監督、共享協調與評估、后臺管理等方面的運行機制都不同,導致技術服務平臺沒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有的功能空放、儀器設備閑置。

(4)融資服務體系不健全。

融資困難是大部分中小型服務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因為生產業主要以無形資產為主,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較少,在商業銀行難以獲得貸款,且集群內風險投資不足,很難解決融資難問題。目前,張江醫藥生物基地內風險投資不足,主要是浦東新區科技發展基金、政府設立的風險投資公司、民間風險投資極少。

(5)生產業規模層次低,創新能力弱,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的作用不強。

由于生產業的準入門檻和標準化程度低,形成了“小而全”、“大而全”的狀況,專業化分工協作發展緩慢,多數生產企業規模層次低、服務和業態同質性強,甚至惡性競爭、魚龍混雜、良莠不分的問題比較突出,服務水平和質量亟待提高,服務品牌難以形成。與此同時,能夠引領發展潮流,對行業標準建設有重要影響的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少且示范帶動作用不強。

3 我國醫藥產業集群中生產業發展策略

生產業發展對于醫藥產業集群提高競爭優勢、降低成本、增強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大意義。針對目前我國醫藥產業集群中生產業存在的種種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完善產學研聯合機制。

加強當地高校、科研機構與醫藥企業的合作,形成政府支持、研究機構的科研開發、企業的推廣應用一體化的創新體系并積極構建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體系。因為創新是醫藥產業集群這個特殊行業的永恒話題,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賦集群予生命力。

(2)構建科技公共服務平臺。

包括專業的服務機構(CRO公司、生產力促進中心、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心、技術產權交易所、基地醫藥銷售公司、律師、會計、審計事務所、咨詢機構、企業注冊和報關機構)、技術支撐平臺和生物醫藥孵化器等。為新藥申報、專利申請、報關、商標注冊、信息咨詢、技術交易、專業培訓、投融資等提供優質服務,承擔起連接生物醫藥技術上下游的紐帶作用。

(3)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政府財政支持力度。

政府應致力于努力培育良好的市場環境,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將面向產業集群的生產業納入相關產業政策的扶持范疇,豎立發展制造業必須高度重視生產業觀。設立生產業專項資金,統籌管理服務業引導資金和新增服務業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關鍵領域、薄弱環節、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公共服務平臺、行業協會的發展。

(4)構建完善的融資服務體系。

要合理構建多層次的區域性資本市場體系,包括企業上市融資、企業債券融資和產權交易。可通過政府與企業共同籌集資金成立應急互助基金,當中小企業發生資金周轉困難時,可申請應急;亦可鼓勵發展面向生產企業的專業化、特色化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多更好的引入風險投資,健全各種法規,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拓寬撤出渠道,營造有利于風險投資發展的市場環境。

(5)建立健全合理的生產服務業準入門檻和標準體系,充分發揮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的示范帶動作用。

適度提高某些商務服務領域,如法律、物流、會計、咨詢公司等準入門檻,加快推進行業標準化建設,排除那些非專業化人士進入專業化服務體系,導致產品質量差,產業無序

競爭,從而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規范發展。政府應在財政上大力支持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引導其發揮對生產業的體制改革、發展方式和模式轉變的示范帶動作用。

(6)努力培育鼓勵生產業創新創業的稅收環境和要素市場環境。

面向鼓勵發展的生產業,應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逐步實行低稅率政策,對生產服務業內某些新興服務業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實施所得稅優惠政策,探索對生產企業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可能性,或實行營業稅差額納稅;建議出臺相關政策為生產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比如生產業與工業在用水、用電、用氣價格上實行并軌;通過貸款貼息、風險補償和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面向生產業的領軍企業和重大項目提供銀團貸款;鼓勵發展面向生產企業的專業化、特色化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

(7)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行業協會是同行之間為了避免不正當競爭,維護共同利益,以自愿形式組成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是政府和企業間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協作政府實施行業管理和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推動行業和企業的健康發展。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行業管理、行業協調、行業自律、行業資格認定,行業人才培訓和對外交往等方面的優勢作用,逐步從政府職能部門脫離,確立其獨立的地位和職能。

參考文獻

[1]Greenfield HI, 1966 [C]. Manpower and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New York: Columbia, U, press, (2).

[2]夏杰長,吳家淼.我國生產業發展的差距、潛力與政策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09,(2):3536.

[3]陳利華.國外典型產業集群生產業發展經驗[J].浙江經濟,2006,(15):1517.

[4]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研究報告(2009年版)[M].2009:116117,127131.

[5] 姜長云.集群服務業:發展中的問題、制約與啟示[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7580.

[6] 黃衛國.我國生物醫藥公共服務平臺發展現狀和未來建設的若干建議[J].中國醫藥技術經濟與管理,2009,3(3):6872.

篇(3)

關鍵詞:醫藥產業;結構調整;藥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6-0186-02

醫藥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疾病譜的變化,人們對醫藥服務的需求發生改變,帶動了醫藥產業結構的調整。而教育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因此,藥學教育應培養高素質的藥學服務人才,適合醫藥產業的發展。醫藥產業主要包括藥品研發、藥品生產、藥品流通、藥學服務四個環節。人力資源和技術進步是影響醫藥產業發展諸多因素中的兩個主要因素。人力資源因素一般包括勞動力的供給總量和素質結構兩個方面。當經濟水平較低時,充足的勞動力供給總量以及較低的勞動力價格將有助于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對產業升級影響更大的因素是勞動力的素質結構。醫藥產業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技術創新,高素質的人才更是產業發展所必須的,而提供高素質的藥學人才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藥學教育。技術進步因素對醫藥產業的作用體現在生產技術結構的進步與變動方面,一旦發生技術變革,產業結構將會做出相應的調整。技術進步不斷拓寬勞動對象,使產業部門不斷細化、新的產業部門不斷產生[1]。技術進步還不斷地引發人們新的醫療需求,從而使新需求成為新醫藥產業的萌生,致使醫藥產業結構不斷調整。

2010年11月,工信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了《關于加快醫藥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未來國家醫藥產業結構將向優質化、學術化、集中化、國際化四個方向調整,“優質化”重質量;“學術化”重尋證研究;“集中化”重GMP、GSP認證;“國際化”重品牌創新。因此,在新形勢下未來藥學專業人才需具備生產質量控制能力、循證研究能力、臨床用藥服務能力、創新藥物研究能力等。醫藥行業發展在新的產業規劃布局刺激下變化,人才的供應無法實現同步提升,必將出現供應缺口。醫藥產業結構的調整對藥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促使其改革。研究醫藥產業結構調整和藥學教育的關系,可適時根據醫藥產業的新知識、新技術和調整方向來修訂藥學教育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內容,使學生知識結構更適應產業需求。

一、醫藥產業的發展水平決定藥學教育的規模和結構

藥學教育主要是為醫藥產業輸送人才,因此理論上醫藥產業的發展水平對于藥學教育的規模和結構起到決定性作用。

第一,醫藥產業的規模決定了藥學教育的規模。各類藥學人才是藥學教育輸出的產品,而醫藥產業就是藥學教育最大的客戶,決定著對于藥學教育產品的需求數量[2]。根據市場供需理論,如果醫藥產業的需求大于藥學教育培養的人才數量,就會吸引更多的高校開設藥學教育,使藥學教育規模不斷增加。反之,則會導致教育過度,造成藥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和教育成本的浪費。

第二,醫藥產業的技術結構決定了藥學教育的層次結構。醫藥產業各個環節、各個子產業的職能不同、任務不同、工作的性質和內容不同,決定了藥學教育設置不同層次的院校以及不同的學科專業和招生等級。新藥研發環節需要高層次研究型人才,藥品生產環節需要工程型、技術型人才,藥品銷售環節需要技能型人才;各產業市場份額的不同影響高校各專業的設置,決定了不同專業人才的輸送數量。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數量關系和質量要求決定著高校學科結構的數量和質量結構,新藥研發、化學藥、中藥以及生物藥品的生產、臨床藥學服務等需要的人才在知識結構方面各不相同,影響了各高校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培養模式的選擇。

第三,醫藥產業的發展決定了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方向?!凹夹g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是醫藥技術未來發展的趨勢,生產環節所需人才在數量上會適當減少,但水平層次要求則會越來越高;隨著新藥研發戰略由“仿制型”逐漸向“創制型”轉變,需要更多的人才從事新藥創制研發工作;醫藥產業在實踐中產生的新知識、新技能豐富了藥學教育的知識體系;隨著人們對于合理用藥意識的增強,臨床藥學服務的全面開展勢在必行,藥學服務型人才就業前景廣闊。

二、藥學教育為醫藥產業提供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雖然藥學教育受制于醫藥產業發展水平,但同時藥學教育又對醫藥產業的發展產生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種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藥學教育能夠為醫藥產業提供所需人力資源,這是由藥學教育的教學功能實現的。人力資源是一個重要生產要素,而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的醫藥產業,對于人才有著更高層次的要求。從新藥研發到工業化生產,從藥品流通到患者用藥,實現藥品預防、診斷、治療的作用,每個環節都離不開相應的藥學人才。

第二,藥學教育能夠為醫藥產業提供知識與技能,這是由藥學教育的科研和社會服務功能實現的。藥學教育不僅通過培養人才為醫藥產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而且它還通過各種科研活動直接或間接地為醫藥產業發展提供各類知識、技術和產品的支持與幫助。特別是在我國,高等學校是新藥研發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把藥學教育的發展與醫藥產業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不但要提供人才支持,而且要貢獻科學知識與技能。

第三,藥學教育的規模和結構是推動醫藥產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藥學教育數量上的不足會導致醫藥產業的人力資源供給不足,教育結構上的不合理會導致醫藥產業局部的人力資源供給出現問題。某個環節可能出現人才供給失衡現象而無法有效地推動醫藥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三、藥學教育與醫藥產業協同發展策略

1.構建合理的藥學教育結構。合理的藥學教育結構是保證藥學教育與醫藥產業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保證藥學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對醫藥產業結構和藥學教育關系進行分析之后,本文對構建合理的藥學教育結構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嚴格控制研究型大學進入藥學教育領域。目前我國新藥研發水平不高,使得醫藥產業沒有能力消化大量的高層次研究型人才,結合產業現狀和教育成本,應當嚴格控制研究型大學進入藥學教育領域。

第二,大力發展藥學高等職業教育。目前,醫藥產業市場也存在著“大學生過?!迸c“技工嚴重缺乏”兩種格局,而打破這種局面,解決就業結構型矛盾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采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技術技能復合型人才。因此,藥學教育應以實踐技能教育為重點,以實際崗位需求為出發點,為藥品生產、藥品流通、質量控制、臨床藥學服務等環節培養大批高等職業技能型人才。

第三,嚴格控制中藥學類專業的規模。目前,中藥學類專業規模均超過化學制藥類專業的規模。同時,隨著生物技術制藥產業的趕超,使得這種專業規模布局與醫藥產業的發展現狀不能適應。對藥學服務類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迫使藥學教育向臨床藥學專業方向側重。

2.開設新專業。醫藥產業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并向相關領域擴張,必將需要新的專業來與之相適應。藥學教育可以在現有學科基礎上根據醫藥產業結構的發展和調整開設相關專業。高等藥學院??梢愿鶕a品關聯、技術關聯和服務關聯三條思路來開設新專業。與藥學專業產品關聯的專業有化學、生物科學、醫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等;與藥學專業技術關聯的專業有食品科學、環境科學、化妝品學等;與藥學專業服務關聯的專業有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信息學、法學等。如民族藥學專業可整理和研發我國豐富的民族醫藥資源;化工藥學專業可將藥學專業技術用于化妝品行業和化工行業;農藥學專業可將農業和生命科學有機融合;信息藥學專業可將信息化技術用于藥學服務的發展。上述專業都是藥學相關專業,可培養醫藥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為醫藥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人才支撐。

3.做好藥學專業認證工作?!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課程等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專業認證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保證高等教育與產業之間能夠相互適應。依靠藥學行業協會(學會)或組成權威的中介機構,加強對藥學專業認證評估力度,定期公布專業評估結果,真正實行專業設置的優勝劣汰,保證專業教育質量。社會力量參與專業認證能夠及時將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執業資格對畢業生的能力要求、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及其他信息直接反饋給學校,使學校及時關心了解行業發展對專業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指導和監督下,在高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以藥學行業協會為主體的獨立藥學專業認證機構是進一步完善我國藥學認證體系的首要任務[3]。

4.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責。第一,教育管理部門發揮指導、監督、協調作用。藥學教育要適應醫藥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管理部門的主導作用。政府通過制定政策和藥學教育發展規劃來保證藥學教育的結構。教育部門應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高校制定不同的人才質量考核標準,監督藥學教育人才培育的質量。政府可協調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教育力量,均衡藥學教育地域差異。

第二,醫藥院校應重視醫藥產業調整,針對人才需求變化來調整藥學教育,保證藥學教育與醫藥產業協調發展。做好角色定位,密切關注醫藥產業發展動態,根據市場需求做好人才培養工作。

第三,醫藥企業應提供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并對藥學教育提供有效反饋,以便藥學教育能適時調整培養方案,使教育能適應醫藥產業的發展;同時醫藥企業應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勿盲目考慮名牌學校和高學歷,而應根據招聘崗位需求來考察學生的匹配度。

參考文獻:

[1]王虹,陸冰蕊,張華凱.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機理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14):12-13.

篇(4)

【關鍵詞】高職藥學教育;問卷調查;實驗實訓

1 區域醫藥產業發展現狀

醫藥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醫藥行業是一個新興的知識密集型產業,也是一個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的特殊行業。醫藥工業是宜春市的傳統工業也是支柱產業之一,2015年醫藥產業將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3億元,成為全省60家重點產業集群之一。我市醫藥產業主要分布在樟樹和袁州兩地,樟樹是傳統的中藥材集散地。目前,袁州醫藥工業園已建設成為江西省省級醫藥工業園、省級醫藥產業基地、省級民營科技工業園,建成面積達到10平方公里,擁有濟民可信、百神藥業、海爾思、遠大生物等醫藥類企業45家。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全社會愈來愈重視藥品使用的安全、有效與合理性,對藥學專業人員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藥學專業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藥學技術人員,但仍不能完全滿足產業的需求。

2 我校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我校藥學專業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本位,實施了校企(院)合作、工學結合的“124”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1”主線,“2”結合,“4”遞進),即圍繞醫藥產業人才培養這一條主線,實施兩個結合(專業知識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專業技能培養與職業資格獲取相結合),按照四層階梯式實施職業技能培養(基礎能力培養―核心能力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崗位職業能力培養)。高職藥學專業在服務于地方醫藥產業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1)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廣度,企業尚未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訂單培養未成規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有等深化。

(2)課程體系崗位針對性不強,教學內容改革不夠深入,藥學人文素養不夠凸顯,課程建設有所滯后。

(3)教學團隊現有職稱、年齡、“雙師”結構需進一步優化,校內專業教師實踐能力和校外兼職教師的教學能力需提升,骨干教師的培養工作需加強。

(4)社會服務的范圍較窄,產生的影響較小,服務的能力有待加強。

(5)專業人才的動手能力,綜合解決問題能力,職業發展能力需要提高。

3 對目前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的建議

3.1 專業課程設置改革

為了實現培養目標,使學生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我們對藥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提出了“一體,二結合,三交叉”的模式,一體即“融素質教育與專業培養為一體”;二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書與育人相結合”;三交叉即“藥學與醫學交叉、藥學與其他學科交叉、基礎訓練與專業訓練交叉”,并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藥學專業以高素質、強能力、重創新、復合型的高技能應用性藥學專門人才培養目標為起點,注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將人文品位與藥學專業知識相互融合,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相互滲透,使學生的內涵與素養都得到提升[2]。

在課程建設中,以崗位需求為依據,明確專業定位,使學生獲得與工作崗位需要相一致的職業能力;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將職業技能考核的要求融入專業教學。

3.2 優化實踐教學平臺

需要轉變實踐教學是輔助理論教學這一傳統的教學觀念,打破各學科之間、各專業課程之間的界線。把握職業能力需求以及根據學科間的內在本質聯系,把現有以學科分類而設置的各門實訓課程(如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天然藥物化學、中藥鑒定技術、分析化學、藥物分析、藥物化學等實驗)進行重組、交叉、融匯、整合,以實驗技能掌握為主線,以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在深入研究藥學專業必備的實訓技能(含基礎實驗技能、專業實訓技能和綜合實踐技能)的基礎上,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構建“綜合化、多層次”的藥學實訓教學新體系[3]。其實踐教學占教學活動總學時比重為50%以上,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研究,編寫各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教學大綱及實踐考核標準,提高實踐性教學效果。

3.3 建設“雙師型”師資隊

構建頂崗實踐的雙師型教師培訓體系,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根據藥品生產、藥品經營和藥學服務三大領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院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要求,把專業教師分別派往宜春市藥廠、宜春市食品藥品藥檢所、宜春市人民醫院以及連鎖藥店進行定期的頂崗培訓,即提高了教師專業知識能力水平,又縮短了教學與一線生產的距離[4]。藥學教研室還定期開展聽課評課、教學觀摩、實踐技術培訓和實踐技能競賽等教學活動,加強專兼職教師的教學交流,組織專兼職教師開展專業技能課說課、多媒體課件制作、實踐教學等多種競賽,提高實習實訓指導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

符合地區醫藥產業需要的應用型藥學職業人才對我市醫藥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深入探尋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加快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重點的教育教學改革,辦出職業教育的特色,是我校的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它不僅關系到藥學專業的生存與發展,也是此類職業院校面臨的新課題,需要不斷探索,從實踐中積累經驗,從經驗中提升理論。不斷的改革與創新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必將為本市藥學行業輸送出實用型技能人才,推動醫藥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Z].國發[2005]35號.

[2]姚文俊.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聯合辦學模式的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7(4).

篇(5)

一、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現狀

一是產業規??焖僭鲩L。威海市擁有醫藥企業93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5家,從業人員達2.7萬人,總資產達到337億元。2010年至2014年,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1.9%,高于工業增速10個百分點以上,行業發展呈現快速上升趨勢。

二是骨干企業膨脹發展。近年來,威海市醫藥產業培育了一大批龍頭骨干企業,2014年威高集團、迪沙藥業、達因制藥、鴻宇醫療、東寶制藥5家骨干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市醫藥行業的74.2%。

三是產品結構明顯優化。全市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均已通過GMP標準認證,其中,威高集團、迪沙藥業、達因制藥等7家企業率先通過新版GMP標準認證,擁有1個中國名牌和8個山東名牌。主要產品有化學原料藥及制劑、新型中成藥、醫療器械、生物藥物等10大系列2000多個品種規格,基本形成了以化學制藥為基礎,醫療器械為主導、中成藥為補充、海洋保健藥為后續的醫藥工業生產體系。

四是技術研發平臺逐步完善。全市醫藥工業現已建成2個國家級、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山東省院士工作站和1個醫用植入器械國家工程實驗室,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威高集團在國內建立了9個研發中心及中試基地,重點研發生產高端醫療器械及生物藥品。鴻宇器械自主研發的微創顱腦引流系列產品已獲得3項國家專利,該技術填補了國內外腦顱出血急救方面的空白。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醫藥企業存在“小、散、亂”的現象。全市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25家,其中過10億元的企業只有2家,占總數的8%。多數企業專業化程度不高,規模小、工藝落后、布局分散,企業集約化、規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目前國際上大型醫藥企業(輝瑞、諾華等)用于研發的投入占其銷售額的15%―20%,而威海醫藥企業平均投入僅為1%―3%;醫藥企業技術創新型人才嚴重缺乏,從而導致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三是產業集中度不高。目前,醫藥產業鏈配套率不足30%,產業集群內部大多數企業分散獨立,沒有建立起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聯合生產網絡。

四是融資難、招工難的現象普遍存在。中小微企業由于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級不高等原因,融資難的現象比較普遍。企業生產一線工人中的65%來自外地,3―5年返鄉或離廠的約占50%。由于新建醫藥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生活設施配套不到位等問題,也增加了招工的難度。

二、發展形勢分析

(一)市場需求層面

未來5年,全球藥品市場將維持快速擴張態勢,預計市場規模年均增長8%?!度蛩幬锸褂猫D2016 展望》指出,受新興醫藥市場銷量增加,以及發達國家藥物消費額提升的驅動,2016年全球年藥品消費支出將增至 1.2 萬億美元。威海市的一次性醫用注射器、輸液器的市場容量現已占到全國市場的20%以上,心臟支架占到全國市場的28%,兒童保健和治療藥品占據全國首位,醫藥企業應立足自身優勢,把握市場機遇,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二)政策因素層面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醫藥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醫療器械產業科技發展專項規劃2011―2015)》、《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等一系列的政策,自2014年7月生物藥品企業可執行3%的增值稅簡易征收稅率,2014年以后新購進的固定資產可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顯著減輕稅負。今年2月,威海市和韓國仁川自由經濟區成為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在貿易、投資、服務、產業合作方面,發揮兩地區位和經貿合作優勢;威海市委、市政府把醫藥工業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財稅政策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扶持,這些政策都為威海醫藥產業發展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三)環境資源層面

威海市擁有千公里海岸線,約占全國海岸線的1/8,生態環境優良,氣候和環境宜人,飲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區水質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擁有海洋生物300多種,比較適合發展醫藥和醫療器械這類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術密集型的產業。

三、促進威海市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按照威海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立足現有工業基礎,科學制定產業發展中長期戰略性規劃。一是培植醫藥和醫療器械兩大產業基地。依托迪沙藥業、達因制藥等骨干企業,大力發展化學原料藥及制劑、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藥、現代中藥及天然藥三大類優勢產品,打造以化學制藥為基礎、中成藥為補充、海洋保健藥為后續的醫藥產業基地;依托威高集團、鴻宇醫療等骨干企業,重點發展高精尖診療設備、機電一體化醫療設備等產品,打造國內外重要的醫療器械產業基地。二是打造高端產業園區。以迪沙工業園、達因工業園、南海工業園三大醫藥工業園為載體,建設國際一流的生物醫藥產業專業園區,吸引更多的企業、技術、人才和資本流入園區,促進產業集聚,實現規模效應。

(二)立足創新驅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加強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引導和支持企業與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強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全力突破一批支撐醫藥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提升產業技術水平。二是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鼓勵企業引進高技術戰略投資者,采取股權轉讓、增資擴股等多種形式進行合資合作,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力爭到2016年全市醫藥產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以上。三是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著力完善“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積極推動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試基地建設,促進技術轉移和擴散。推進產業化示范工程,縮短成果轉化周期,加快產業化進程和推廣應用。

(三)推進戰略重組,培植骨干企業

一是推進戰略合作。依托威高集團、迪沙藥業等一批骨干企業,積極與國內外知名的大型先進醫藥企業、知名院校與科研機構合作,重點在高端醫療器械及配套、海洋生物醫藥研發及營銷服務網絡建設等領域,堅持引資金、引技術、引人才并重,品牌合作和產學研結合并舉,鼓勵和支持企業靠大聯強、嫁接聯姻,實現企業膨脹發展。二是推進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威高工業園擴建項目、迪沙藥業高科技原料藥生產研發項目、山東中關村醫藥產業園等15個重點項目,項目完成后年新增銷售收入270億元,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依托產業招商,延伸產業鏈條

一是開展“獨立招商”。各市區要圍繞產業區域定位,瞄準國內外同行業領軍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高端項目。二是開展“定向招商”。圍繞醫藥產業集群發展和產業基地培育,針對產業鏈的高端和缺失環節,大力開展定向招商,做粗拉長產業鏈條。三是完善關聯配套。通過行政引路、招商引進、政策引導等舉措,推動上下游企業間的協作配套,為骨干企業膨脹發展提供鏈條支撐。

(五)突出重點,加大財稅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財稅政策。整合現有政策資源以及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等工業發展專項資金,大力支持醫藥產業發展,重點向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產業化示范工程等方面傾斜。認真落實增值稅轉型、所得稅減免、進口設備免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二是金融政策。抓好銀企對接工作,開展科技支行試點,鼓勵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機構和民間融資服務公司為中小醫藥和醫療器械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三是土地政策。堅持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對于優先發展的醫藥產業項目,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可按所在地工業用地等別的基準地價下限標準執行。

(六)建立完善服務機制,優化外部發展環境

篇(6)

[關鍵詞] 開放式創新;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路徑;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Q8131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3(c)-009-03

Open innov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path to China′s bio-medical industry

SUN Yanxiang1, XIAO Wen2

1. Management College of Zhejiang Traditional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2. Economic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29, 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re ability of bio-medical industry. Focused on the main factors which hamper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of China′s bio-medical indust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open innovation mode and concerned the possibility of introduce the open innovation into China′s bio-medical industry, the impact on the bio-medical industry also be discussed, through which offered a path choice to sustainab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bio-medical industry from four inspects: make open innovation strategy of bio-medical industry, participate global innovation alliance, strengthen multi-level innovation subject and construct multi-dimension support of open innovation.

[Key words] Open innovation; Bio-medical industry; Innovation path;Innovation ability

目前我國生物醫藥行業企業有700余家,2009年總銷售收入約753億元,是醫藥行業增長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然而數據顯示,全球生物產業以每5年翻兩番的速度增長,醫藥衛生相關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美國2003年就已達到15%,法國占GDP的11%,我國目前只有4.7%,發展潛力很大。在我國,許多省、市已將生物醫藥作為戰略性產業加以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作為知識最密集和研發密度最高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其創新能力是產業核心能力的重要表征。如何在開放式創新環境下提升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提升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戰略問題,也是本文關注的主要問題。

關于開放式創新背景下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路徑選擇的研究,目前學界并沒有直接針對性地展開研究。現有國內外文獻對現象研究較多[1],但未能對高新技術產業尤其是生物醫藥產業開放式創新的影響機制作系統的分析,因而,無法提出切合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實際的對策建議。本文將就開放式創新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影響進行分析,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持續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提供可資參考的思路。

1 阻礙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1.1 生物醫藥研發經費嚴重不足

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研發投入至關重要。雖然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科技投入逐年增加,R&D 經費投入強度(R&D經費占產值比重)不斷上升。但是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較落后。目前,跨國藥企的研發投入占其銷售收入的10%~15%,我國醫藥產業研發投入僅為年銷售收入的1.02%。研發經費的不足制約了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

1.2 生物醫藥科研缺乏廣泛合作

我國生物醫藥的研發主要靠企業自身,而在發達國家生物醫藥科研是企業、研究院、高校等組成的一個高效率團體。因此,我國生物醫藥企業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與科技合作難免出現“閉門造車”的現象。而且,因為不能實行資源共享和集約化規模從而極易導致低水平重復研究和重復投資的浪費現象發生。

1.3 生物醫藥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偏低

從市場環境來看,國內醫藥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陷入低水平競爭的怪圈,明顯缺乏競爭力[2]。企業對生物醫藥的研發受限于資金和人才,因此相比較于國外的生物醫藥研發,我國的生物醫藥研發更像是“小打小鬧”。 我國醫藥企業也因此難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一些關鍵、重大技術始終難以獲得突破,產品更新速度緩慢,這是我們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須重視的現實問題。

1.4 缺乏適合生物醫藥產業化的機制

目前我國現行的生物醫藥機制不利于資金和資源的合理利用、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不利于產品的開發和上市、不利于產值和利潤的提高,更不利于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這五個“不利于”導致我國如今仍未形成生物醫藥產業化的良好運行機制,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瓶頸。

1.5 生物醫藥產業化人才匱乏

首先是生物醫藥專業化人才匱乏。由于生物醫藥研發涉及多學科領域的知識與技術,因此對于生物醫藥的專業化人才如藥學信息、生物工程人才極為不足;其次是管理人才,這些年來,去國外學習生物醫藥的高級人才回國后都選擇自主創業,因此一些高素質的生物醫藥研發管理者、市場策劃戰略家更是少之又少,這也不利于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

2 開放式創新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影響

2.1 開放式創新的界定

由美國學者Henry Chesbrough[3]2003年提出的開放式創新模式是指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同時利用內部和外部相互補充的創新資源實現創新。開放的本質是外部創新資源的獲取和利用,強調企業對內外創新資源的整合。開放式創新是一種與封閉式創新截然相反的創新模式。近幾年來,這種創新模式被人們廣泛關注。相關研究表明,盡管國內近期創新研究的數量呈現平緩的趨勢,但是與國際學者研究一致的是對于開放式創新議題的研究卻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4]。

2.2 開放式創新對生物醫藥產業的影響

開放式創新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影響被研究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評估[5]。就生物醫藥產業而言,筆者認為,開放式創新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影響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2.2.1 提高生物醫藥企業競爭力開放式創新環境下,一些基礎技術很容易從生物醫藥企業以外獲得,生物醫藥企業可以在新技術已被開發出來之后直接通過從外部企業購買或者收購新建企業,然后充分挖掘創新技術的潛在用途或是重構價值鏈,實現價值突破[6]。這樣可以節省前期研發的時間和成本,縮短產品研發的周期,從而提高研發的效率,增強生物醫藥企業的競爭力。

2.2.2 促進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封閉創新條件相比,開放式創新將限制創新資源流動的企業邊界打破[7],過剩的資源可以轉移到企業外部去,不足的資源可以從外部引進來,進而資源可以在生物醫藥產業鏈條內跨企業流動。對單個企業而言,這一特征所起的作用也許并不十分顯著,但對于整個生物醫藥產業以及整個社會的創新活動其意義將非常重大,并將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進入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活動中。

2.2.3 加快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速度在生物醫藥產業內,企業運用開放式的創新模式,通過信息技術等將顧客集成到創新過程中,使顧客成為企業的合作生產者,讓企業充分了解客戶和市場的需求,從而引導產業創新的方向。這樣可以明確企業的創新目標,縮短市場對產品的接受時間,以迅速占領市場,排擠競爭對手,提高企業影響力。

2.2.4 降低創新風險成本快速變化的創新世界使得創新風險大大增加,開放式創新突破了單個企業的邊界,不同的創新主體分擔了企業創新風險,提高了成功率。由于不同的生物醫藥企業其專長是不同的,如有的生物醫藥企業專長于基礎研究,有的專長于產品開發,有的專長于市場化運作,因此,對于各有特長的企業在創新中通過合作的方式擴展了他們的慣域,最大程度提高了創新成功的機會,最大程度降低了失敗的風險,這是一個聚集優勢的過程。

3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開放式創新的創新路徑

3.1 制定生物醫藥產業開放式創新戰略

在產業創新范式轉變的大環境下,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必須把握住這一大方向,并主動制定企業開放式創新戰略和應對策略,使得我國生物醫藥企業在研發創新模式上緊跟世界潮流和步伐,并增強其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3.2 參與全球技術創新聯盟,構建多維的新型國際創新合作體系

主動融入國際,善于向國際先進水平學習。善于向國外先進同行學習,在開放中學習進取。近年來,跨國公司的R&D國際化帶來了全球創新資源的整合[8]。在R&D國際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全球的創新資源,包括市場資源、科研資源和人才資源,使我國生物醫藥企業能快速成為擁有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人才資源和研發能力的現代化生物制藥企業。

3.3 強化多層次的產業創新主體,推動產業創新資源的集聚

生物醫藥產品是科技密集型產品,企業的產品研發能力關系到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其企業研發能力的增強,關鍵因素在于企業要充分利用企業外部創新資源的能力。通過與大學、研究機構緊密協作,把大學、研究機構的新技術應用于新產品開發,善于利用企業內、外部的新技術和新創意,為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節省資金和時間,不斷開拓并強化企業研究成果商業化途徑和渠道,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和利潤空間形成產業優勢。開放式創新是當今新的一類創新模式,它要求更多并行、多角度的創新資源整合[9]。通過有選擇地與外部創新要素的有效聯接,多渠道獲取外部創新資源以彌補內部資源的不足,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資源的集聚,從而促進創新。

3.4 構筑生物醫藥產業開放式創新的多向支撐

構筑涵蓋政府、行業協會、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多元化的開放式創新的支撐體系。通過構筑生物醫藥產業開放式創新的多向支撐,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系統。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系統的建設有助于開放式系統創新模式的運行。產業經濟的發展、創新要素的集聚、基礎設施與平臺建設,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對企業的開放式系統創新活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其效果往往較國家層面的支撐更為快速和顯著。

4 討論

數據顯示,全球生物產業近年來以每5年翻兩番的速度增長,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因而,開放式創新在我國生物醫藥產業不斷提升產業競爭能力,進而實現轉型升級中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預期,在未來幾年中,如何通過自主創新和開放式創新以提升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核心競爭力將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文謹就開放式創新環境下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的路徑選擇進行了初步的規范性分析,如何系統地用計量分析工具深入地對開放式創新對生物醫藥產業的影響機制進行實證的分析,顯然是進一步深入探討的領域。

[參考文獻]

[1] 柴金艷.基于開放式創新的知識產權管理理論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8,27(9):18-20.

[2]黃速建,王欣,葉樹光,等.開放式系統創新模式研究――以天士力集團為例[J].中國工業經濟,2010,24(2):1-11.

[3]Henry W. Chesbrough,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Inc, 2003:23-25.

[4]鄭小平,劉立京,蔣美英.企業開放式創新理論的研究述評[J].中國科技論壇,2007,23(6):40-43.

[5]劉春香,虞樂安.長三角、珠三角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創新能力的評價與比較[J].工業技術經濟,2009,28(5):60-65.

[6]楊靜武.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技術創新能力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28(2):43-47.

[7]劉向東,孫道銀.開放式創新理論框架:價值創新思維的實現途徑[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4):4-5,29.

[8]Philip Cooke. Regionally asymmetric knowledge capabilities and open innovation: Exploring ‘Globalization 2’-A new model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 [J]. Research Policy,2005,34(5):1128-1149.

篇(7)

關鍵詞: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指標分析;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198-02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近三十年的持續發展,廣東省在醫藥產業資產規模、產業化和市場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整體優勢,科研隊伍已初具規模、研發基礎明顯增強。據國家統計局、SFDA藥監統計年報顯示,目前廣東省醫藥工業總產值在全國所占的比重為7.34%,排在第三位,僅次于山東和江蘇。2009年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為737.72億元,比2008年增長19.39%。從各個子行業的產值構成來看,在醫療器械和生物藥品制造領域,廣東省的發展水平位于全國前列。

但是近年來,江蘇、浙江、山東等省醫藥產業發展強勁,在產品、技術、人才、資金和市場等各方面與廣東省展開競爭,廣東醫藥經濟在全國的地位呈下降趨勢,面臨慢進則退、不進快退的強大挑戰?,F在廣東面臨創新藥物開發難度加大、投融資渠道不暢、創新體系有待加強與完善、地區吸引力下降、高端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缺乏等問題。本文從醫藥產業技術創新的投入、產出等評價指標出發,將廣東省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與江蘇、浙江、山東等醫藥產業發達的省作以比較,從中找出廣東省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差距所在,進而針對提升廣東省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一)產業技術創新相關理論綜述

技術創新的定義(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狹義角度來看,技術創新是指人們在新產品開發或老產品改進中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創造性地運用不同的方法、工藝、工具或裝備的過程,并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或具有潛在的長遠的經濟效益,通常包括產品創新和過程(工藝)創新等。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技術創新是指人們在生產實踐活動中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創造性地運用其在科學實驗和生產活動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的過程,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或具有潛在的長遠的經濟效益,通常包括產品創新、過程(工藝)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等[1]。

關于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但是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斯切爾(Scherer,1992)認為,技術創新最終實現的包含很廣,而且創新活動方式極不相同,所以只能根據不同類型的技術創新而采用不同的評價指標;加拿大的Debresson教授用8個指標來比較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創新資本投入/銷售收入、非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銷售人數、出口銷售收入/銷售收入、企業的創新傾向。

中國國家統計局近年來一直用技術開發經費投入、科研人員、科研成果、技術轉讓、新產品銷售、新產品出口六項指標為基礎建立技術開發能力綜合指數指標,以此來反映中國的技術開發能力;清華大學傅家驥等人從技術創新投入與產出不同側面以R&D投入量、專利統計量、新產品有關指標量(新產品產值、新產品實現利潤、新產品開發周期、新產品技術水平)等作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主要評價指標;中國人民大學趙彥云等人提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為:(1)R&D總支出,R&D支出增長率,R&D支出/銷售額。(2)直接R&D總人員,直接R&D總人員/員工總數,員工受教育程度構成。(3)專利數,產業申請專利數年均增長速度。(4)新產品銷售所占比重,國際領先水平產品數,勞動生產率。

(二)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是一個非常復雜而系統的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關系,單一的指標遠遠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紤]到技術創新內涵以及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可比性和醫藥產業相關數據的可得性,結合當前一些學者對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的成果,本文將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分為技術創新投入能力、技術創新生產能力、技

二、實例分析

(一)醫藥科技人力資源比較缺乏

2008年廣東省醫藥產業科技活動人員數量為5 437人,而江蘇和浙江兩省醫藥產業科技活動人員分別為9 148人和9 459人,山東省則達到10 074人(約為廣東的1.8倍);2008年廣東省醫藥產業科技活動人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數量為3 700人,占科技活動人員總數的67.6%,江蘇和浙江兩省醫藥產業科技活動人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數量分別為5 752人和5 938人,山東省則擁有科學家和工程師6 048人,遠遠多于廣東?。?008年廣東省醫藥產業R&D人員全時當量2 392人,同年浙江省醫藥產業R&D人員全時當量達到6 002人(約為廣東的2.5倍),山東和江蘇兩省也分別達到5 202人和3 967人,R&D活動人員明顯多于廣東。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無論是從科技活動人員總數還是擁有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等高素質人才數量來看,廣東省醫藥產業科技人力資源遠遠低于山東以及江浙兩省。

(二)醫藥科技機構數量相對較少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廣東省醫藥科技機構數量增長較快,由2004年的51個增加到2008年的74個,但是相對于浙江、山東、江蘇省醫藥科技機構的數量來說還是相對較少。2005年江蘇有醫藥科技機構70個,比廣東省多20個,浙江和山東省各有醫藥科技機構64個,比廣東省多14個;2008年浙江省有醫藥科技機構85個,比廣東省多11個,山東省有醫藥科技機構80個,比廣東省多6個。

參考文獻:

[1] 莊偉民,龔仰軍.產業技術創新[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

[2] 姚維保.中國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專利保護:現狀、問題與可持續創新戰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5,(9).

[3] 蔣偉民,陳金林,等.生物醫藥創新研制和專利戰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0,(3).

[4] 史清琪,尚勇.中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出版社,2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一边摸一边吃奶一边做爽| 性猛交╳xxx乱大交| 国产成人无码3000部|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欭美日韩颜射在线二 | 丁香五月缴情在线| 久久久久黑人强伦姧人妻| 国产精品夜色一区二区三区 | 出差被绝伦上司侵犯中文字幕|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天天爽天天爽天天爽|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老师扒下内裤让我爽了一夜 | 色多多a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性自爱拍偷在在线播放| 中国老太婆xxxx| 八戒八戒午夜视频| 76少妇精品导航| 欧美黑人巨大xxxxx| 日韩欧群交p片内射中文| 成人在线免费电影| 中国少妇初尝黑人巨高清| 18禁无遮挡羞羞污污污污免费|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公粗挺进了我的密道在线播放贝壳 | 日韩a无v码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在线 | 白丝爆浆18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无套无码av电影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无码字幕中文久久无码|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精品香蕉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精品| 真人新婚之夜破苞第一次视频| 大胸少妇午夜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