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17: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活中的科學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設計
新課程改革要求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讓科學教學變得生活化,但目前的小學科學課堂僅僅將學生局限于狹小的課堂,教學內容過于死板,學生科學課程的學習沒有任何活力和生機,因此當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首先應提高教學的生活化,通過生活知識和素材不斷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教學情境生活化
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應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中心,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以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經歷的科學現象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茖W課程的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所學習的科學知識給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自身的體驗中進行科學問題的探究,注重引導學生從自身的生活體驗出發,學會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去理解科學知識,讓科學課堂變得更加靈活和生動。
例如,在教學《食物鏈》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一段關于自然中生物的視頻,視頻中主要講述的是在樹林的旁邊有一塊稻田,樹林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鳥類和蛇等動物,水田中有幾只青蛙和蝗蟲,引導學生觀看后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說一說這些動物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并讓學生結合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動物覓食的現象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會想到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通過給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場景,學生可以在課堂中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來理解科學知識,使學生更易理解新知識。
二、探究材料生活化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科學現象、學習科學知識,因此科學的探究材料是探究中最關鍵的一部分。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生活中的科學材料和學生熟知的材料進行探究。如果探究中讓學生使用實驗室的器材,學生會感到陌生而不知所措,但探究材料如果來源于學生的生活,被學生所熟知,那么學生很容易就能進入到課堂的教學探究當中,同時也更有利于探究的順利展開,增強學生對探究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能量的轉換》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工具,如打火機、電吹風等,讓學生在這些生活化的物品中學會觀察科學現象,并進行思考。學生通過對生活中物品的觀察就能夠明白這些物品有的是將電能轉化為熱能,有的是將化學能轉化為光能,從而掌握本節課的科學知識。利用生活化的物品進行探究可以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印象,具有良好的探究效果。
三、活動開展生活化
課堂教學雖然可以促進學生掌握知識,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學生學習科學和探究科學現象不能局限在課堂中,展開合理的課外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在課外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拓展,視野得到開闊,科學探究活動也更加的廣泛,更有利于學生積累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因此,小學科學教學當中教師應學會利用課堂外的廣闊天地與課堂教學兩者結合起來,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生存環境》一課時,可以通過課外活動的形式讓學生相互配合制作一個動物生態瓶和一個植物生態瓶,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中觀察到和看到的動植物的生活環境,模擬一個動植物的生活環境,滿足動植物生存所需要的條件和環境。學生之間可以通過課外生活的觀察記錄動植物的生活環境,并進行溝通交流,通過動手制作模擬動植物的生活環境,加深對科學知識的印象,提高參與科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生活化的課外活動能夠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與課堂科學知識相互聯系,又能夠對課堂學習的科學知識加以拓展和延伸,開拓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可以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應用到課外活動中,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外作業生活化
科學素養的培養不僅需要課堂科學知識的傳授,而且需要給學生布置可探究性的課外作業,讓學生通過課外作業的形式探究科學知識,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課外的作業是對課堂知識學習的鞏固和補充,是提高學生應用和實踐能力的最好證明。因此,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后可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給學生布置課外實踐作業,拓展學生課堂學習的范圍,增強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尋訪小動物》一課時,課堂教學完成后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在課下探尋蝸牛的生活,對蝸牛的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進行記錄,并把自己的觀察結果以小作文的形式展示出來,在課堂中分享給同學。這一生活化的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激情,紛紛參與到對蝸牛習性的探究當中,既提高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探究能力。
科學教學的生活化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相符,要求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小學科學的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材料,結合學生自身的經驗和生活實際展開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科學,在生活中學習科學,從而養成科學精神,從而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初中科學 “生活化” 教學策略
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是科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重要資源。科學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初中生的科學素養需要用心提高,他們對生活中的現象有所發現,但缺乏有效的理解。為了在教學中貫穿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不能只停留在科學知識簡單了解與運用,不能只做知識的傳承,而應更關注學生的科學素養,關心學生對科學核心知識的真實理解,關注現代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動態,精選其中對學生生活意義重大的內容,注重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努力使科學教學“生活化”。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科學教學具有有效的學習資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認知結構的主動建構者??茖W教師要根據科學內容的安排和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特點,采用多種有效方式,比如實物教學、多媒體展示、信息提供等,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抽象的科學問題具體化。
例如在“汽化”教學中,我先問學生:你們平時都有什么方法使洗過的衣服盡快晾干呢?這些是初中生,特別是住宿的學生,很熟悉也是經常遇到的問題,他們都有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所以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男同學也不甘示弱,都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我看氣氛很活躍,從講臺桌下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件濕衣服,笑著問他們,你們誰愿意上來,試試看怎么做讓衣服盡快晾干。學生一看,濕衣服,覺得很有意思,紛紛舉手,主動上來展示。本節課科學內容本身并不難,而且非常貼近生活,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課堂教學設計,努力設計真實的生活問題,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本節課科學知識不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需要提煉,獲取科學的科學知識,所以科學來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最后有科學知識的提煉。
在科學教學中,我們如果很好地運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甚至校園及周邊動植物等進行實驗,就比科學教材上設計的實驗更富有親切感,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具有真實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如用礦泉水瓶演示“凸透鏡”的相關實驗:①取一礦泉水瓶,可以在瓶中裝滿水,對著太陽光,可以在地面上得到“細細”的亮條,說明凸透鏡可以匯聚太陽光(凸透鏡對光的匯聚作用)。②取一礦泉水瓶,可以在瓶中裝滿水,然后隔著瓶子觀察物體(注意瓶子與物體之間的距離適中),可以看到放大了的物體的虛像,演示凸透鏡放大的虛像。如用籃球可以演示機械運動、物體運動狀態、機械能轉化等力學知識。我們可以借助我們身體完成一些實驗,如光的直線轉播中可以演示手影的形成,內能改變的兩種方式可以用手掌摩擦發熱和對手呵氣進行教學。在簡單機械教學中,可以充分列舉人體杠桿,重點分析杠桿五要素,說明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這樣開展科學教學,有利于學生明白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通過這些“接地氣”的活動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豐富“生活化”的教學課程資源,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積極嘗試把科學知識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科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從而提高他們利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影響物體浮力大小的因素:
師:同學們我們元宵節要吃什么?
生1:我們吃湯圓。
師:那同學你們會煮湯圓嗎?
生2:我會在鍋里放一定數量的水,用火把它燒開,然后把湯圓放到燒開的水里,再煮一會兒就好了。
老師:那你什么時候才確定湯圓煮熟了呢?
生3:老師,我們看到湯圓都浮在水面上,就可以確定湯圓煮熟了。
老師:那為什么煮好的湯圓會浮在水面上?
生4:因為湯圓會受到水的浮力。
老師:難道剛放進去的時候,湯圓沉在鍋底,就沒有受到水的浮力。
生5:剛放進去的時候,湯圓也受到水的浮力,但隨著加熱,湯圓所受的浮力變大了,所以浮到水面上了。
老師:同學們,你們認為呢?
學生都被激發出興趣,認真思考為什么煮熟的湯圓會浮出水面。
老師:湯圓剛放進去的時候,受到水的浮力,隨著慢慢加熱,它所受到的浮力增大了,所以湯圓就浮在水面上了。那湯圓所受的浮力為什么會增大呢?到底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呢?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每一小組同學根據老師提供的器材,進行探究。
煮湯圓是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情景,浮力是初中科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也是難點。當科學知識與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科學知識此時是鮮活的,有生命力、感召力的。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所蘊含的科學知識進行探究的欲望,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課堂教學。
在科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尋找科學儀器。新課程提倡“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如何用橡皮泥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用廢舊電池皮制取氫氣等。好的“自制儀器”操作簡便,現象明顯,能揭示科學本質,且在激發學生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方面有獨到之處。另外,走進生活尋找實驗器材本身就是讓學生在不自覺中把科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能關注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并用科學的眼光觀察,用科學知識解釋,如此學生的科學素養肯定會得到提高,同時會更有興趣學習初中科學。
三、開設“生活化”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學會探究、領悟科學真諦
新課程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科學學習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學校科學組每學年開展科技月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小制作、小實驗、小發明等比賽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科學綜合探究活動,結合科學知識,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用紙盒、棉線做出“土電話”;用筷子和金屬絲制成比重計;用泡沫球制成月相演示球、用玻璃瓶和細玻璃瓶制成形變演示儀;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生把各自的小制作帶到教室里展示或者放在校園里向全體學生展示。通過系列的展示、競賽、交流、評比活動,學生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心里感到非常自豪,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如在學習電學知識時,引導學生思考教室里的日光燈為什么在開燈的瞬間容易損壞。學生有電學知識儲備后,會思考是否是電壓升高造成的。據此,引導學生思考談論,可以得出相應的電學知識。
串并聯可以讓學生觀察路燈,思考路燈的連接方式。學生第一反應是串聯,因為它們會同時亮,同時滅。但仔細思考,會發現其中一盞路燈不亮的時候,其他路燈是正常發光。學生根據科學知識,知道肯定不是串聯,而是并聯。那為什么會同時亮,同時不亮,是開關接在干路上。用生活的例子,不僅學習了科學知識,而且對生活中電學知識有了更具體的認識。
我校地處農村,農民在生產中廣泛使用塑料大棚,這是很好的科學綜合探究材料。我們科學組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收集信息、整理資料、組內合作,從多方面了解、認識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學生認識到塑料是透明物體,光容易進入大棚,使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質能;同時塑料是熱的不良導體,傳進去的熱不易散失,使棚內溫度升高,保持植物生長的溫度,并由此加深對溫室效應的認識,增強環保意識。大棚里有自動噴灌設備可節約用水,從而對影響液體蒸發快慢有全面深刻的認識。學生還了解到大棚頂上如果有積水,要及時清除,因為水也能成為透鏡,對太陽光有會聚作用,會燒傷植物。通過農民介紹大棚蔬菜的氣肥增產原理,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光合作用的理解。
通過學校組織開展的科技周活動,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充滿好奇,同時能通過自己的學習,很好地解決問題,使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四、準備“生活化”的探究材料,讓學生探究真實,并有生活的體驗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采用學生熟悉常見的生活用品實驗材料,生活中的普通小物品如空飲料盒、空礦泉水瓶、文具等都是教師進行科學探究實驗的好材料。如在教學“物質的酸堿性”時,教師可事先到水果市場里選購柿子、葡萄、橘子、蘋果等各種水果,還可以從家里帶來食鹽、醋、洗潔精、洗衣液等家庭用品,剛開始上課時教師很熱情地拿出各種水果讓學生品嘗。學生很興奮,上課還能吃到水果,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每一位學生都在挑選自己喜歡的水果品嘗起來,事后請他們說說自己品嘗水果后的感覺,從而引入新課。這樣做有利于學生認識到,原來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么多的科學知識,真正體會到生活中的科學,科學來自于生活。
如認識“流體速度與壓強的關系”教學時,充分利用生活實例,學生手中的一張紙、吹出的一口氣都可用于實驗。下面列舉幾個充滿生活氣息、富有創意的實驗。
1.以學習用品為器材的實驗:
實驗1:取一紙條,一端貼于嘴唇,另一端往下垂,然后用嘴向紙的上方吹氣,結果紙會向上飄起來,氣流越快,紙條向上飄得越高。
實驗2:平行地豎放兩張紙,向它們中間往下吹氣,兩張紙沒有被吹開,反而貼近。
2.以體育用品為器材的實驗:
實驗3:把一個乒乓球放置在倒放的漏斗中間,向漏斗吹氣,“不聽話”的乒乓球沒有被吹跑,反而貼在漏斗上。
3.以生活用品為器材的實驗:
實驗4:把一支吸管插入水中,當另一支吸管對著它的上端吹氣時,發現管口有水往上流。
實驗5:點燃蠟燭,在右邊水平吹氣,觀察到燭焰向右。
科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學生思考的問題傾向于依賴直觀具體的事物和生活現象的支撐。因此使問題生活化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習的責任感,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五、實施生活化的作業,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動力
科學“生活化”作業,即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將教學內容活化為實際生活,用生活化的理念設計科學作業,把生活問題科學化,把科學問題生活化,體現科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的思想,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事物中學習科學和理解科學,體會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例1:學習地球公轉時,讓學生用一個月時間觀察學校旗桿影子的變化;學習月相時,讓學生用一個月觀察月亮形狀的變化。
此題通過真實的生活場景,讓抽象的地理知識得以具體化,讓學生覺得地理知識不是很難理解和接受的,是真實的存在我們身邊,只要加以思考和學習。
例2:在學習“家庭電路”后,指導學生收集家里的家用電器說明書,并會看、讀、說,且對家庭中的電磁爐、電飯煲、電冰箱等家用電器進行安全檢查。
學生用所學的知識,糾正有的家庭在更換保險絲時,用銅絲代替保險絲,在使用大功率用電器時插頭使用的錯誤做法,并提出很好的建議和意見,在生活中找到科學知識的原形。
“生活化”的習題,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樂于解答,不再感到枯燥、厭煩、有壓力。通過對習題的解答,有助于學生科學態度的養成,對科學本質的理解,提高學習科學的興趣,并且使學生不斷地將新知識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釋生活、社會和自然中的現象,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領悟科學思想和方法,改進學習方式,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切實提升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六、教學方式與評價“生活化”,促進學生全面提高
教學中引入“生活化”,其重要意義就在于它確立了人本意識和生命意識,要求教學重視學生的生命價值和生存狀態?,F代教學具有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和創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義。作為學生和教師生命中有意義的構成部分的課堂教學,就是師生生活的最基本的構成,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師生當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生活和成長。初中科學教學生活化,從師生的情感與需要出發,關注師生的生活,真正體現以師生為本的人本主義教學觀念。
初中科學教學是植根于現實生活,受制于生活實踐經驗,傳遞著生活的內容和意義的。生活是教學的源泉,生活化的教學與以往的教學“從天上降到地上”不同,由于植根于生活實踐,使教學“從地上升到天上”,使師生在教學活動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生命的價值、自我的存在,教學因此而具有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也擺脫教學效率低、脫離實踐、脫離生活的“沙漠”狀態。
“生活化”科學教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是一種有效性的科學教學模式。新課程科學標準下的科學教學,應重視“生活化”,研究“生活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怎樣移動重物》一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機械》中的第二課。本課的目的不僅在于了解杠桿的原理,還應該知道相應的原理也存在于其他的裝置上,從而向學生滲透淺顯的機械科學知識,讓學生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等直觀的探究活動獲取科學知識,并且把知識轉為個人的內化,聯系生活解決問題呢?
【教學過程評析】
1.用生活情境導入,為最終解決生活問題做鋪墊
【案例分析】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點小禮物,放在了這個金屬盒里,下面就請大家不用任何工具,試試打開這個盒子吧!
生:生交流感受。
師:提問:打不開,那你有什么好辦法呢?生交流
師:用工具打開了嗎?跟剛剛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如果老師現在想讓你移動一塊大石塊,你又有什么簡單的好辦法嗎?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怎樣移動重物》(板書課題)
評析:在課的導入部分,我讓學生兩次嘗試打開金屬盒蓋子,一次是空手,一次是使用螺絲刀撬,前后對比,這樣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利用這種裝置可以降低工作難度和省力,利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利用模擬實驗分析數據掌握科學知識,為知識的內化打好基礎
【案例分析】
師提問:我們剛剛開金屬盒的時候有使用到杠桿嗎?你能給大家找出杠桿的三個點嗎?
生:小組討論交流
【評析:在揭示定義后,我又讓學生重新來回顧我們的撬開金屬盒時是否使用到杠桿這樣的工具,其實也是對學生學習科學概念性知識的檢測,讓學生馬上聯系實際進行剖析核心概念,聯系實際加以鞏固?!?/p>
【案例分析】
師談話:難道杠桿真的能省力嗎?科學是講究證據的,如果我們能清晰地羅列數據證明用力點的力小于阻力點的力就更具有說服力了。
師介紹杠桿尺:為了方便大家研究,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件實驗器材:這個叫作杠桿尺,你能指出它的支點在哪里嗎?為了今天實驗的統一,我們一起規定下,支點左邊的各個位置就是阻力點,支點右邊就是用力點。
師:如果我在距離支點2格的阻力點上掛重物2個鉤碼,會出現什么情況?生猜測后演示。
師:真的是這樣嗎?那你有什么辦法讓杠桿尺重新保持平衡,如果使用2個鉤碼,應該在哪一個用力點上掛上去呢?
生:小組討論
生:交流:先板書,后演示驗證。我們省力了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小結:我們在用力點用了2個鉤碼的力平衡了阻力點2個鉤碼,此時用力點的力小所以我們就叫省力。
【評析:在杠桿平衡實驗時我先采用演示實驗,做出統一規定,支點左邊是阻力點,右邊是用力點,而且通過演示實驗進行受力情況分析,進而分析出三種不同類型的杠桿。讓學生明白什么情況是省力什么情況是費力,什么是不省力也不費力,這樣為后面的學生實驗就打好基礎。】
3.聯系課前活動,鞏固應用內化科學知識
【案例分析】
回顧課前活動:既然找到了奧秘,那你現在能給大家解釋下為什么剛剛開金屬盒使用的杠桿是省力杠桿嗎?生演示解釋
【評析:我出示了課前活動撬開金屬盒示意圖,讓學生馬上分析是屬于哪一種杠桿,馬上解決生活問題,可以說這是點睛之筆,金屬盒到這里完美落幕,從一開始的打開到認識使用的是杠桿工具,到揭示杠桿原理的應用,可謂是層層遞進,貫穿于整節課堂。】
1.師:那我們生活中的這些工具呢?(出示先前研究的幾個杠桿工具)
請小組討論并交流。
2.小結:同學們今天研究得真棒!通過研究我們知道人們掌握了杠桿的規律,有的時候我們要做成省力杠桿,有的時候為了方便工作,還要做成費力杠桿。它的外形是可以變化的,不是單一的一根棍子。
【評析:由于杠桿內容的特殊性,所以要使學生比較好地理解它,必須多分析生活中的杠桿工具,可惜因為課堂時間不允許,最終我現在只用了兩種,一種是省力的剪刀,一種是費力的鑷子。讓學生明白生活中有時為了方便也會要需要費力杠桿的存在,而且杠桿的外形是可以變化的?!?/p>
【教學反思】
章鼎兒老師提出,要讓“學生在經歷一系列活動的同時,也經歷一系列的科學思維過程,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备鶕@一思想,我設計了本課教學過程。
1.聯系生活,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生活中處處涉及科學知識,這里我采用熟悉的生活情境――打開罐子,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2.利用模擬實驗優化學生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教學過程中通常要經過觀察、操作、實驗等活動,這實際上是將科學知識具體化,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獲得對抽象科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的過程,處理好具體與抽象的關系,通過兩者的有機統一而掌握內化科學知識。
3.聯系生活內化學生的科學知識??茖W知識來源于社會生活,在探究式教學中需要充分抓住科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把那些與學生生活世界緊密聯系的事物、現象等引入課堂,讓他們去探詢,去感悟,去理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以致用。在學生模擬實驗得出結論后,呼應課前疑問,聯系生活解決問題――撬金屬罐時是哪一種杠桿?讓學生把剛剛總結的杠桿原理馬上應用。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采用趣味性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究性,讓他們高效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才能對要學習的科學知識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欲望,在深入探究過程中提高科學能力和素養。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意識,讓他們從被動的學習方式中擺脫出來,實現高效的學習效率。
一、創設輕松活躍的課堂環境,提高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小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思維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擺脫課堂學習的壓力,用積極的態度來進行科學知識的探究。在輕松的氛圍中,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學生不再對教師充滿畏懼,而是積極地進行知識探討,加深師生情感。教師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設計,使小學生在感到新奇有趣的狀態下積極主動地探究科學知識,提高對科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實現高質量的小學科學教學。
二、科學和多媒體相結合,實現直觀高效的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的滲透,各個學科都把多媒體作為了教學輔助工具。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感到課堂的趣味性,提高他們的探究欲望。由于多媒體能夠播放視頻和圖片,符合小學生的興趣特點,在直觀的學習中,充分激發了他們的探究熱情,活躍了課堂氛圍。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好習慣,讓他們在生活中尋找科學現象,并運用科學知識來進行分析,有效發展學生的科學敏感性和科學思維。
三、創設有效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很多知識都和生活有很大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來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來探究科學知識,讓他們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在結合生活進行情境創設時,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經驗的引導下,讓學生對科學知識進行主動分析,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能夠讓學生掌握在生活中實用的科學知識,使他們產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強烈欲望,在課堂學習中積極探究,實現高效的小學科學教學。
四、注重發展學生的質疑能力,提高他們的科學綜合素質
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善于思考問題才能促使思維的快速發展,加深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使他們通過積極的探究能夠根據探究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發展。在學生提出問題之后,教師要引導他們嘗試自己解決,在對問題進行再次閱讀和理解時,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深入,有效解決問題。如果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不能有效解決,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拓寬學生的思維寬度,提升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根據在生活中常見問題的提出,學生都積極地思考,他們在思考過程中結合了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科學思維發展。
五、注重科學實驗教學,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關鍵詞: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科學素養;教學效果
初中科學是學生獲取科學知識最直接的途徑,面對現在初中學生科普知識嚴重缺乏的現象,提高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是教學中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要從教師的素養、教學的方法策略等方面出發,全面進行教學的改革創新。
一、加強教育科研,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教師是教學中的引導者,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要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首先就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只有具備過高的科學能力與極強的科學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探究科學的奧秘,引導學生發現科學世界的神奇。加強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通過科學研究,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不斷思考、探索與實踐中教師的水平會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且,不同的科研項目還有助于科學教師了解其他課程的知識,從而在教學中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初中科學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就要改革課堂教學,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發,注重以人為本,進而提高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
首先,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已有知識與經驗。由于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對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雖然習以為常,卻很少思考其中的科學原理。那么,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發學生思考,比如冰糕為什么會冒氣?向日葵為什么總是向著太陽?蜜蜂怎樣釀蜜?學生對這些事物并不陌生,對這樣的現象也是司空見慣,但是他們很少思考其中的道理。通過教師的設疑、引導、點撥,他們就會將科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常見現象聯系起來,并逐漸養成運用科學知識解釋實際現象的意識與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認識。
其次,增加演示實驗教學,創新設計實驗形式。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茖W知識的抽象性使學生學習起來有很大困難,而實驗的直觀性特點可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演示光的折射實驗,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筷子插入水中的變化情況,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的奧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且,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設計幾個可行的實驗來探究光的折射現象,像利用激光筆射入水中觀察光點的位置等,這樣的教學模式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最后,積極開展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方法與探究能力??茖W知識是通過大部分實驗與探究而得出結論的,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例如,在教學《神經調節》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神經傳遞的過程表演出來,將神經元、突起、軸突與樹突之間的關系正確地表示出來。在學生一邊摸索一邊實踐的過程中,他們就會探究出信息的處理途徑,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開展綜合實踐,豐富學生的科普知識
實踐出真知,理論知識的學習是進行科學實踐的基礎。課外的綜合實踐活動,既改變了課堂教學中的沉悶乏味,又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并且在實踐中,學生的操作能力與思維能力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首先,開展科普知識講座。在開展科普知識講座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經驗進行,而不能空談科學知識、科技發展等,要從實際出發,利用生活中的小事來讓學生對科學知識有感性的理解與認識,豐富學生的見識。
其次,學校可以舉辦科技創新活動,鼓勵學生應用科學知識進行創新,在創新中鞏固并加強對科學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科技展覽,激發學生內心對知識的渴望與求知欲,從而讓學生在之后的課堂學習中更加投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科學素養。
最后,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進行學習與探究。初中生在學習時還具有一定的惰性,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幫助學生一起克服科學實踐中的困難,并對表現出色的學生給予肯定,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進而逐步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初中科學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探索自然世界的奧秘、解析不同現象的本質與原理正是他們感興趣的部分。因此,作為一名初中科學教師,我們要充分利用科學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將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欲望激發出來,使其具有良好的科學精神,掌握科學知識,進而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
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作為案例來刺激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最終使得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例如,學習摩擦力時,學生對于摩擦力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大家只是清楚摩擦力可以阻礙運動。教師在講課之前,可以讓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可能存在摩擦力,為什么在冰面上要比在路面上滑?為了使大家能夠更加形象地感知摩擦力與什么相關,教師可以將同一個物體放在不同的地面,利用測力計來拉動物體。從學生熟知的日常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出發,培養學生對于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并且逐步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
二、課后作業和練習要聯系生活
只在課堂上學習科學知識,這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課后作業和練習也是學習科學必不可少的方面。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很難做到使每個學生親手實驗操作,因此,課后的科學作業是必不可少的。以物理中的電學為例,在課堂上需要很多實驗器材,并需要很多時間,所以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感知到電的存在,可以安排學生課外作業,即在課余時間利用導線、電流表來進行實驗,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生物學習中,在學習花卉時,可以讓學生親自觀察不同花朵的雄蕊、雌蕊、花瓣數目、花萼,并且完成觀察報告。設計一些生活化的作業,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于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使學生真正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學以致用,從而達到科學教育的目的。
三、培養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即能夠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學有所成。在中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所接觸到的理論知識,并不能完全融會貫通,這就需要教師采用一些由簡到難的練習,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電功率”時,為了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家所用各種電器的電功率和用電情況,并最終完成調查報告。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將觀察數據整理成理論報告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科研能力。因此。科學知識的學習必須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真正做到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和動力,真正達到科學教育的目標。
四、總結
科學要有系統的觀察與實驗,幼兒的科學活動也同樣如此。教師應注重幼兒科學活動中的觀察實驗和記錄,引導幼兒隨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同時還可以向同伴講述自己的發現,或就某些問題展開交流討論等。這種方式可以讓幼兒感知科學的嚴謹性,也培養幼兒的科學意識。比如科學活動《紙是大力士》,重點讓幼兒探索讓紙張站立起來的各種方法和通過操作實驗初步感受了解紙的承載力。教師首先請幼兒操作,一張夾在木塊之間的紙能承受多重的東西,幼兒操作并記錄。接著,激發幼兒思考如何讓一張紙承起一只橘子的重量?請幼兒先寫設想再實驗。幼兒開始了各種探索、操作、體驗和發現,激發出了思維的火花。通過記錄,幼兒還發現有的方法甚至能承受一本書的重量,于是又引發了對各種方法的探索和討論?!坝涗洝弊尶茖W活動不再單一、枯燥,更多地讓幼兒在探索中自主發現問題并且做出總結,從而加深幼兒的理解和認識,突破活動的重點,也拓寬了幼兒解決問題的思路,激發更深的科學思考。
二、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學體驗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說過“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索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边@一觀點清晰地闡述了科學活動中探索的重要性。同時從另一個層面上,也強調了科學啟蒙教育應生活化的教育要求。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幼兒生活在這斑斕的世界里,隨處都有讓他們好奇的事物和現象。教師應關注幼兒的日常生活,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抓住身邊豐富的科學契機。比如,到了冬天,孩子總會有這樣的問題:“冬天為什么我們的嘴里會冒白氣呢?”對于這樣的問題,老師可以生成讓幼兒做《水的三態變化》實驗的科學活動。這樣的活動既可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增強其觀察的興趣,又可以使幼兒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學習科學知識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更高,探究的欲望會更濃。同時,教師的目光不僅僅局限于一次科學活動,應放眼于日常生活,利用各種機會,隨機地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引導幼兒自主地從生活中發現,從探索中思考。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