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時間:2023-08-10 16:50: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 西部地區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與開發對策研究 中國西部地區農業保險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西部地區農村美術教育的發展現狀與對策探討 我國西部地區的貿易發展現狀及對策 西部地區宗教旅游發展的現狀及其對策研究 教育信息化在西部地區中小學的發展現狀及對策 西部地區農村圖書館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 西部地區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對策研究 西部地區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現狀的研究及對策 西部地區高校翻譯師資發展現狀及建設研究 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西部農村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西部地區承接轉移現狀及對策研究 從獨立舞者的生存現狀看廣州現代舞的發展 西部地區財經類院校人才培養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西部地區鄉村義務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 我國西部地區農村中學體育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 西部地區會展經濟效應與發展對策研究 西部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西部地區網絡教育發展對策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②他將《畫卷》展現在奧運開幕式上[N].長沙晚報,2008—8—22.
③廖陽.中國現代舞:“繁盛”背后有隱憂[N].東方早報,2012—8—17.
參考文獻:
[1]劉青弋.西方現代舞史綱[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歐建平.世界藝術史——舞蹈卷[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3]劉青弋.現代舞蹈的身體語言[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張妮.用文化產業改變中西部現代化發展邏輯和路徑[J].中國發展觀察,2006(3).
一、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是青禾村跨越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是調整農業結構的主攻方向。調整農業結構,是建設新農村和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之一。青禾村利用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打造農業特色產品,培植農業特色產業帶和產業群,以實現農業資源的多渠道、多層次的開發利用,滿足多樣化、優質化、商品化的市場需求,有利于開辟新的市場空間,促進青禾村農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二是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2014年,青禾村有農業人口7399人,占鎮總農業人口數的14.7%,人均純收入4407元,低于全鎮6055元的平均水平,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較大。通過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建設一批規模化農業產品基地,帶動加加工、儲藏、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區域性支柱產業,有利于把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助于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轉移富余勞動力,促進農民收入增收。
三是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可以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青禾自然鼻尖豐富,生態環境優良。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開發具有顯著效益的特色農產品,又要調動農民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二、青禾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通過政策扶持、財政支持,青禾村結合當地的資源特點、土質特性、氣候特征,本著產量高、品質優、特色強的產業定位原則,采取突破重點、帶動農戶、輻射周邊的發展思路,加快了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步伐。
一是花卉產業初具規模。青禾村的青禾村小組不同程度地發展戶玫瑰鮮切花種植戶,種植面積多的達畝,少的也有畝,產品暢銷昆明呈貢斗南。
二是畜禽產業初見成效。依托龍頭企業,加快培育特色農產品基地,目前已有佳旺辰養殖場為代表的大型養殖場4家,發展以肉牛、肉羊和蛋雞養殖為主的畜禽產業。
三是經果產業起步良好。利用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青禾村大力發菜了水果等經濟林木,高原梨、紅梨、楊梅、葡萄。
四是蔬菜產業發展迅速。青禾村充分發揮石瀘二級公路、三(河)舞(街)公路的交通優勢和自然氣候條件,以土地流轉方式,大力發展大棚蔬菜,創下了較好的知名度。
與此同時,全村的糧油產業、勞務產業都得到了長足發展,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青禾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特色產業既是朝陽產業,也是弱質產業,對照上級領導的要求和現代農業園區的標準,我們也面臨許多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
一是特色產業化水平不高,結構單一,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能力弱;市場開拓力度不夠,缺少品牌, 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組織形式尚未形成。
二是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沒有完全建立,農民的科技、創新意識還很不夠,增收致富的手段不多,增收的路徑還比較窄。
三是農產品市場機制不健全,企業和農戶缺乏對市場信息進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臺,成產存在盲目性,個別市場存在管理滯后,給農業產業發展帶來不穩定因素。
四是畜禽業發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視產業發展,畜產品深加工發展較為滯后,商品效益不高,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低。
四、深化特色產業發展的創新路徑和對策建議
一是建議再進一步做好青禾村特色農產業開發的規劃,突出優質區劃,做到發展有目標、開發有針對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規劃中建議青禾村的畜禽產業、優質水果、花卉產業列入全鎮重點發展的農業特色產業。
二是建議下達經費或相應扶持時充分考慮政策性、項目性和應急性的綜合作用。
三是加強農產品市場機制建設,努力為企業和農戶創建方便了解市場信息的渠道和平臺,建設安全暢通、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網絡體系。
四是加快農技體系建設步伐,使農技人員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中大顯才能,為農特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五是出臺政策要堅持分類指導原則,兼顧邊遠貧困地區和立體性強的山區,以特為主,不要過分強調規模經濟,同時,制定政策要細,使干實事的單位和人員用得上資金,干得了實事。在特產品種、技術研究、基地建設、企業創建、農業經濟組織發展、品牌創新、產地市場拓展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
汪朗(1990-),女,漢族,湖北黃岡市人,金融學碩士,貴州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研究方向:商業銀行學。
摘要:貴州省特色產業促進著貴州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而良好的金融支持體系有助于貴州省特色產業的成長。本文以金融政策、法規為側重點,首先全面闡述了金融支持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機制,然后通過對金融政策、法規支持貴州省特色產業現狀的分析,指出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關的政策建議以促進貴州省特色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茶產業;金融支持;金融政策
貴州省位于我國西南高原地區,地勢西高東低,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貴州省資源豐富,自然條件豐富多樣,具有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而金融作為市場經濟的核心,其對特色產業的資本形成支持、改善和提高特色產業的市場競爭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現階段,依靠自身的積累,貴州省茶產業是很難實現快速發展的,因此解決貴州省茶產業發展所面臨的資金“瓶頸”問題成為當務之急。
一、金融支持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機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其本質功能是資金的融通和資源的配置。金融對特色產業的作用機制,即通過金融的資本形成作用、資金導向作用、風險管理作用、信息披露與公司治理作用來影響資金供給水平和資產配置的格局,不斷推動特色產業的發展。
1.資本形成作用
資本的形成作用是指通過金融提高投入要素的水平,把分散的資金聚集成資本并轉化為投資,為特色產業的發展與優化提供資金保障。我國特色產業生產集中程度相對較低,生產和經營沒有形成規模經濟,金融體系可以為我國資金密集型的特色產業聚集大量資金,減少融資過程的摩擦和成本,為生產集中創造了重要的條件。資本的形成作用在金融支持特色產業發展方面體現如下:第一,金融市場中大量的金融工具可吸收資金,節約供求雙方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監督成本,便于動員和集中眾多投資者的資金以便于籌集資本;第二,金融體系中多樣化的金融工具、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科提高效率有,以便儲蓄轉化為更具生產性和促進特色產業發展的投資;第三,實現特色產業的發展需要采用先進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優秀的企業能有效帶動相關產業及后續發展,創造更大的市場需求,通過資金形成作用促進資源的配置,推動技術創新。
2.資金導向作用
特色產業的發展與多種因素息息相關,如政府政策、產業結構、要素稟賦差異、規模經濟等。為了實現特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升級,需要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淘汰一些高能耗低效率、傳統落后的企業。資金的導向作用機制是以商業性金融的利益競爭機制為主,以政策性金融的校正補貼機制為輔,二者相結合共同形成高效率的資源配置機制,實現特色產業的優化升級。商業性金融機構是市場的主體,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商業性金融機構會因自身利益,根據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原則有選擇的選取投資對象,使資金得到高效率的流動,從而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使得各種生產要素向新興部門轉移,從而推動產業的發展。政策性金融部門則是對金融市場的不完全性起到校正的作用,促使舊的產業結構發生良性轉變。政策性金融的校正補貼機制是指發展中國家由于市場不健全,需要國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分配資源,通過相關的信貸政策或者政策性金融機構,為實現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一是通過差別化利率政策或者信貸政策,對不用產業、行業和企業的發展進行鼓勵或限制,引導資金投向;二是政策性金融機構向商業金融機構不愿或無力提供資金的特色產業進行投資和貸款,促進特色產業的成長。
3.風險管理作用
金融體系的風險管理作用,即通過金融體系的風險管理功能提高資本積累和長期投資,推進技術創新,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形成有利于特色產業發展的穩定的社會環境。一方面,金融體系是社會資金集中的中心部分,收集和反映了各個產業的資金供需形勢和發展動態、產業發展前、國家政策等,有效降低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會抑制流動性,增強流動性風險。通過證券對投資進行細分后,由少數投資的風險通過資本市場變為由多數人共享,降低和分散了中長期大額資金占用的風險,使風險較高同時收益較高的投資項目能以較低的成本籌集資金,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領域,為需要長期資金的項目獲取投資從而影響經濟增長。
4.信息披露與公司治理作用
通常來說,單一的儲蓄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大范圍的公司、市場狀況進行信息分析和處理,因為信息成本較高,在沒有金融的信息揭示功能下,投資者的資金會流向其他收益相對較高的地方。然而有了金融市場對公司進行監督和披露,使得外部投資人在直接監管企業方面投入較少,從而降低資本積累的信息成本,達到長期經濟增長的目的。此外,公司內部也要借助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去選擇最優的經理人和公司,從而達到資本的最優配置。資本市場的收購機制和股票期權等激勵性工具也會有效增加管理者的責任感,緩解委托的風險,從而有利于管理者按照所有者的要求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二、貴州省金融政策、法規支持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曾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中,自1992年才開始逐步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化道路,金融體制得以發展。但我國金融市場體制仍存在很多的問題,不能很好的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即使是在市場機制相對完善的發達國家,同樣也會存在市場失靈的狀況,需要政府調節從而更好的進行資源配置、優化產業結構,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政府政策支持和指導作用。
1.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
自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貴州省出臺了多項政策,強化政府對特色產業發展的支持,進一步放寬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從而促進全省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2001年,貴州省人民政府頒發了《關于做好重點項目招商引資工作的通知》,確立了貴州省當前招商引資的重點項目:包括交通、電力、煤炭等16個行業的重點項目。要求緊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等歷史機遇,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大力推進“西電東送”工程,加快發展原煙草工業、材料、畜牧、特色食品、制藥、旅游等特色優勢產業,和電信、航空、航天、創新材料、高端制造業等等高新技術行業。2007年,國務院頒布兩部關于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在這兩部意見基礎上,貴州省也出臺了一套自己省內適用的關于服務業發展的相關實施意見,其中對于第三產業的發展支持和貴州省特色產業的發展都給出了較為具體的實施指導方針,為貴州省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之后我國在2012年又出臺了一部有關加快推動貴州經濟發展的政策意見,其中要求地方要發揮自身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增強自身發展能力,根據市場需求模式推動轉型升級、完善空間結構,充分體現資源優勢,并且不斷貫徹落實發展新型工業化措施,加快對現代產業模式的建設。在此背景下貴州省充分發揮自身自然資源、民族文化以及能源的優勢,帶動特色產業發展進而推動貴州整體經濟前進。貴州在“十二五”規劃制定中,要求本省全力發展建設國家重點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加快在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礦產業相關裝備、航空航天材料、機械和機電裝備制造業上的發展;大力推動特色優勢農業,例如特色食蔬、茶葉等等;同時大力開發旅游與特色民俗文化產業,壯大煙酒產業、民族醫藥和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為主的特色產業。
2.金融政策、法規支持
在2012年,在國務院下發的推動貴州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意見的文件中,對于金融政策領域給出了相關建議,提出應不斷提高對貴州省的信貸扶持力度,提高再貼現額度和再貸款額度,應該對當地法人金融機構實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提高扶貧的貼息貸款支持力度。對于農村金融機構則應不斷完善其定向費用補貼措施,提高農保補貼范圍。調動國內外金融機構在貴州省構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帶動保險資金參與貴州水利、能源、交通和市政改造等相關基礎建設和重要產業項目的投資。增強金融監管機構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溝通,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間的合作。幫助貴州建立創業投資指導基金,扶持鼓勵投資創業,完善股權投資發展。促進市政公共服務市場化發展,加快基礎建設領域的開放,進而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從以上政府出臺的文件看,貴州省高度重視特色產業的發展,根據國務院的指示及貴州省的實際狀況制定相應的路線方針政策,為貴州省特色產業的健康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礎。
三、金融促進貴州省茶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貴州省在近年提出的金融工作目標中,有不少支持特色產業發展的金融政策政策。但在現階段,貴州省在金融政策優惠方面,仍難以滿足特色產業發展的需求,相關金融法規、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
把握機遇 勇于創新 努力開創現代熱作產業發展新局面——農業部農墾局胡建峰副局長在全國南亞熱帶作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關于促進我國荔枝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做強荔枝產業 發揮品牌優勢 合江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取得四大突破
淺析攀枝花熱作水果發展
攀枝花芒果產業發展潛力分析
會理石榴有了“綠色身份證”
城鄉一體化進展中農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國有農場發展現代農業之我見
國有農場農工增收的影響因素分析
淺議農業科技宣傳在農技推廣中的作用
我國農業知識創造能力顯著增強
雞腿菇“丟糟”栽培技術
2011年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建設項目工作會議暨培訓班順利召開
科技部農村司召開“十二五”農業與農村領域科技發規劃編制工作會
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聯手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跨越式發展城市化進程中農地問題的法律思考
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實證分析
突破最低生活保障農業的思考
災后重建四大難題亟待破解
淺析特色產業的發展——以四川省鄉城縣為例的實證分析
特色產業--雞澤辣椒
山地養雞是一種值得推廣的高效生態農業新模式
家庭奶牛飼養效益低的10種原因
長毛兔高效養殖與光照
發展棚膜經濟是生態脆弱區的必然選擇
廣安華瑩山區玉米膜側栽培技術
白峨眉豆在龍臺淺丘地高產種植技術
反季節大蔥高產高效栽培管理技術
日本黃皮洋蔥覆膜栽培新技術
預計2010年夏季玉米價格一路高升
瑞典為食品貼上碳排放標簽
《油世界》表示中國大豆進口減少,大豆價格將會下跌新思路促快發展 新農場做大文章 努力開創我省農場事業發展新局面——在全省農場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抓住新機遇 開創新局面——在全省農場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中國綠色食品產品發展現狀與戰略思考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制管理與品牌問題研究
盆栽觀賞蔬菜——指天椒的栽培技術
核桃樹優質豐產栽培技術
魔芋次生莖繁殖種芋新技術
籽瓜栽培技術
果樹秋季早施基肥技術討論
2009年國內油菜籽收購形勢展望
問題奶粉事件對中國乳制品產業的影響
施好生場鉀肥八注意
蕃茄有了國際標準分四大類三等級
四川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宏觀思路及關鍵突破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問題與對策
農產品經濟人隊伍的建設與培養
農業部將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
2008年農業部將全面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
2008年全國將加大落實“三農”扶持政策力度
強化農業信息工作為 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影響無公害設施農業生產的因素及對策
蔓生荷蘭豆春季露地栽培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和身體健康舒適的認同感越來越強烈,社會對食用菌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菌類成為人們餐桌上的首選,極大地促進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1]。據中國食用菌協會統計,2006年全國食用菌鮮產量達1 474.1萬t,占全球總量的70%以上,產值達585.5億元。同時食用菌又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創匯農產品,2007年我國食用菌出口創匯14.24億元,占全球食用菌出口量的40%以上[2]。食用菌產業作為21世紀的一項朝陽產業,將在振興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隴西縣在大力發展馬鈴薯、中藥材、畜牧業等特色產業的同時,著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目前,食用菌產業已成為該縣新興支柱產業,是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農民增收的又一亮點。
1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隴西縣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中積極引導群眾發展食用菌生產,全縣已形成鞏昌蹇家門、文峰安家門和渭源太白山基地等3個新品種、新技術生產示范及食用菌生產基地培訓,擁有栽培大棚1 500多個。然而,還有大多數食用菌生產極其零散,許多農民只是在家中搭建一個小棚,或利用廢舊房舍搞栽培,這些零散的生產戶大多存在品種單一、缺少資金和技術等問題,形不成明顯的產業優勢。
2產業發展優勢
2.1氣候資源優勢
隴西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氣候溫和,年平均降水量445.8 mm,年平均日照時數2 292 h。年平均氣溫7.7 ℃,無霜期平均146 d。極端溫度季節可采用保護地栽培,能夠適合絕大部分食用菌的適溫跨度要求,可生產雙孢菇、平菇、香菇、金針菇、草菇、白靈菇、木耳等多個種類。
2.2經濟區位優勢
隴西縣地處交通要道,隴海鐵路及316國道穿境而過,傳統的貨物集散優勢加上現代化的交通信息條件,使隴西縣成為甘肅有名的“旱碼頭”。近年來,隴西縣堅持“基地標準化、加工精細化、市場開放化、服務一體化”的原則,著力構建特色產業發展體系,充分發揮“旱碼頭”優勢,全面實施商貿興縣戰略,形成以中藥材、木材、馬鈴薯和蔬菜為主的專業市場,對發展食用菌產業起到明顯的輻射作用和帶動作用。
2.3其他優勢
隴西縣是全國聞名的“中藥材之鄉”,在開拓市場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發展食用菌產業市場體系時,可充分參考借鑒這些成功經驗。食用菌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而隴西縣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能為該縣食用菌產業規?;a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
3產業提升思路
3.1整合相關資源,凝聚食用菌產業活力
要充分認識食用菌產業的良好發展前景及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重視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明確目標和發展方向,理清發展思路。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應在隴西縣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形成以主管縣長為領導、多部門聯合組織體系,由相應部門專門負責食用菌產業,制定出明確的產業政策和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引導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3.2強化科技支撐,提升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
科技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要實施“科技興菌”戰略。首先,要有一支能打硬仗的科技隊伍,這支隊伍不僅要具備很強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懂得如何從專業的角度建立產業發展體系。其次,要有一定的科研環境,按照“走出去、請進來” 的思路,和一些有實力的科研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邀請食用菌專家進行現場指導,解決比較棘手的問題;另外,可將科技人員送到條件好的地方進行參觀和學習,拓寬知識視野,增強經驗交流。
3.3優化菌種質量,提高經濟效益
隴西縣要發展食用菌產業,靠單一的品種肯定是行不通的,要積極引進優良的品種,引進不同的種質資源,豐富食用菌產業市場,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更重要的是,科技人員要不斷地進行菌種改良,篩選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菌種,提高經濟效益,并增強隴西縣食用菌產業的知名度,實行品牌戰略[3]。
3.4樹立循環經濟的思想,建立環境友好型產業
發展循環農業是大勢所趨。發展食用菌產業,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秸稈資源,變廢為寶,同時將食用菌進行深加工,形成幾種具有優勢的競爭產品[4]。另外,可利用一些高稈作物田間郁閉度大、溫度低、濕度高的特點,進行田間套種,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產業效益,最終形成環境友好型產業鏈。
4參考文獻
[1] 李玉.中國食用菌產業現狀及前瞻[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8,30(4):446-450.
[2] 王傳福,李淑珍.食用菌產業在現代農業中的戰略地位及發展前景展望[J].河南農業科學,2008(9):11-12.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存在問題;對策;青海湟源
1湟源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1優勢產業不明顯,集約化程度較低
湟源縣大多數農村經濟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并伴之勞務輸出,在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有部分群眾積極發展各式農業產業,成效顯著,如苗木種植、養殖業等。但其間產業的發展,多為農民自發盲目的自主型農業,缺乏集約型管理和規?;洜I,優勢產業不明顯[1-2]。
1.2傳統習慣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轉困難
在當前土地流轉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個體經營性較強。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中,大部分人沒有將土地流轉出去,大面積拋荒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給農村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失。
1.3農田水利基本設施老化、破壞現象普遍
自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戶家庭經營成為農業生產活動的主體,對以集體勞動方式修建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只使用、不維護的現象比較普遍,基礎設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壞嚴重,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
2發展對策
2.1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術水平,推進農業機械化
隨著農業規模的擴大,為實現農村產業發展的規?;图s化,當務之急須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以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應用。目前有些農業機械不適合小塊土地的耕種,需要改良。應鼓勵工廠生產適宜不同地塊類型的機械,并扶持農民購買,對提高農民的生產力有很大的幫助。
2.2加大宣傳力度,妥善開展流轉工作
基層干部要從為民辦實事出發,加強土地流轉工作的引導,并將其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結合實際,應通過以下2方面來實現:第一,要加大對土地流轉的宣傳工作,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普遍存在農民群眾對流轉的認識度和知曉度不充分的現象,應在思想上做好群眾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積極穩妥地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把土地流轉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對土地流轉法規政策要進行廣泛宣傳,促使農民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工作,改變傳統的農業耕種模式,擴大種植規模,有效地推動農村土地流轉[3-4]。
2.3進一步維護和建設農村基礎設施
建設、維護農村基礎設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否則會浪費大量資源,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加強基礎設施維護。
2.4強化統籌理念,加快整合各類資源
一是整合資金資源。實現“一村一品”示范村產業發展。二是整合部門資源。整合分散在計劃、財政、農業、農發、扶貧、科技等部門的資金,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與農業生產條件。同時,整合交通、水利、電力部門資源,著力解決產業發展所需的水、電、路、訊等配套設施建設。三是整合信息資源。加快電子農務服務站建設,鼓勵支持電信、移動、聯通、廣電網絡等公司搭建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平臺,確保每村每戶在2010年底至少有1個適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務平臺。
2.5強化規劃理念,加快構建區域特色產業
在規劃編制上,根據湟源縣區域資源和產業發展現狀,堅持規劃到鄉鎮、到村組,明確每個鄉鎮的產業發展重點。按照“穩糧、興牧”的思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如穩定小麥種植面積,大力推廣地膜馬鈴薯種植,提高糧食單產,確??h域糧食安全;積極實施奶?;亟ㄔO、飼草基地建設、乳制品加工企業招引、奶畜配套產業建設四大工程,建立良種繁育、疫病防控、質量監測、技術推廣四大體系[5]。
2.6強化工業理念,加快組建產業化龍頭企業
迅速組建龍頭企業,堅持把產業化龍頭企業與招商引資、縣傳統企業的挖潛改造、鄉鎮企業的發展相結合,以附加值提升產業發展規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強化市場理念,加快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目前湟源縣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社16個,擁有會員8000人,涉及種養業、加工業、流通業等領域。針對不同產業建設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有以下幾種組建方式:一是由農村專業大戶或龍頭企業牽頭,聯合從事同一產業的農戶組建專業合作社。二是由農村能人牽頭,圍繞主導產業建立專業合作社。三是由村委會牽頭,吸納該村或周邊從事同一產業的農戶建立專業合作社。四是由農牧部門牽頭,依托其人才、科技優勢,與農戶聯合發展主導產業。五是由供銷社牽頭,聯合農戶建立專業合作社。建立專業合作社既可以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又可提高農民及相關產業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同時促進產業科技成果轉化。
3參考文獻
[1]牛樹海.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06(6):5-7.
[2]張宇松.略論農業產業化[J].河南農業科學,2008(12):5-8.
[3]柯瑜.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與方向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13):90.
【關鍵詞】退耕還林;產業;發展;對策措施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退耕還林是林業發展的重要載體,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已成為生態建設的主力軍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退耕還林產業,對于實現我省從資源型經濟向效益型、開放型、創新型經濟轉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1、河北省退耕還林產業發展現狀
河北省退耕還林工程自2000年開始實施,截至2009年底,國家累計下達河北省退耕還林總任務2657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947萬畝,匹配荒山荒地造林及封山育林171 0萬畝,工程涉及全省11個市,159個縣(市、區),232萬退耕農戶。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十年來,工程區林草覆蓋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修復,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減輕,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各地把退耕還林產業發展作為“穩得住、不反彈”的重要配套措施來抓,重點推廣了喬灌革結合、林藥間作、以育代造、林禽種養等20多種生態效益好、經濟價值高的建設模式,探索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最佳結合點。從退耕還林工程的特點出發,經濟林面積控制在退耕地還林面積的20%以內,既考慮了工程建設生態任務的艱巨性,又兼顧了退耕農戶的經濟利益和長遠生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為保證工程建設總體目標的實現,通過實施方案和作業設計的論證、審批,做到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有效地抑制了林草結構、生態林和經濟林比例不合理的狀況;山區實行喬灌草結合,選擇核桃、柿、板栗、棗、花椒等兼用樹種營造生態林;平原地區充分利用地理和自然優勢,發展高效林業。
十年來,我省依托退耕還林工程,圍繞林、果、牧、草、藥等主導產業,對退耕還林產業進行了開發建設和市場化運作,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區域特色主導產業,為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實現良性循環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據調查,工程區在糧食、油料、蔬菜、水果、肉類、蛋禽、奶類、板材加工等領域形成農業主導產業188個,其中5億元以上主導產業達到79個。主導產業銷售額1375.3億元,上繳利稅22.42億元,形成龍頭企業集團558個,聯系基地192個,基地種植面積1 752萬畝,聯系農戶455.9萬戶,聯系農戶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收入5299元。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51.8%,農副產品轉換率達到29.7%,加工增值率為94.3%,農副產品商品率78.4%,農民受益率17.5%。工程區林業生產總產值為48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246億元,第二產業產值218億元,第三產業產值19億元。果品面積2300萬畝,總產量1079萬噸,年產值182.4億元,占林業總產值的37.8%。林下經濟已發展到158萬畝,年銷售收入13.5億元。其中,林下養殖、食用菌及藥材種植面積約50萬畝。林果加工體系得到發展,形成了葡萄酒、人造板、杏仁露、造紙等優勢產業。全省現有人造板企業2500多家,年生產能力1100萬立方米,居全國第三位。全省現有森林公園62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22個,總經營面積約607萬畝,年接待游客362萬人,年產值6.2億元。風力發電、沼氣能源也初步得到開發利用,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2、當前退耕還林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發展后續產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依托工程建設培育了一定的產業資源,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退耕還林產業發展相對滯后,與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先進省份相比,我省林果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產業鏈條短,市場發育處于初級階段,組織化程度低,對農戶輻射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少、科技含量和知名度高的品牌產品少,退耕還林產業的年產值、綜合效益和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還不高。雖然林下產業立體開發有一定規模,但目前開發規模仍較小,林下資源利用少;科技支撐能力弱,經營效益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3 退耕還林產業發展的途徑
3.1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3.1.1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改革為動力,以農民增收和鞏固成果為核心,充分利用資源與區位優勢,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產品生產基地化、生產經營規?;瑢崿F生態改善、經濟發展、農民富裕。
3.1.2 基本原則
3.1.2.1 可持續發展原則 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在突出地位,科學規劃、合理利用、突出特色、講求實效,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3.1.2.2 市場導向原則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認真研究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發展趨勢,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產業發展方向。
3.1.2.3 突出特色原則 立足當地產業基礎,充分發揮資源與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擴大規模,提升質量,增強競爭力,提高效益。
3.1.2.4 依靠科技原則 堅持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加大對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產業開發力度,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3.1.2.5 國家支持與退耕戶自我發展相結合原則在利用好國家政策的同時,動員廣大退耕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不斷提高自我發展能力。
3.2 退耕還林產業發展的布局
按照工程區資源條件、經濟狀況和退耕戶的需要,2008-2015年重點規劃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生態旅游、果品小型加工儲運項目、撫育經營等項目。
3.2.1 冀北燕山山區和太行山區
以發展核桃、板栗、大棗、蘋果等特色優勢果品為重點,發展特色經果林基地114.3萬畝,同時發展食用菌15653萬袋,養殖禽類和畜類動物2585.4萬頭(只),發展以種植設施蔬菜、果品、花卉1 593.7萬平方米,并適當發展林果小型加工和儲藏設施。
3.2.2 壩上地區
重點發展以沙棘為主的工業原料林39萬畝,發展牧草9萬畝,養殖禽類和畜類動物363.3萬頭(只),發展設施農業725萬平方米。
3.2.3 冀西北黃土丘陵區
重點發展以杏扁、葡萄為主的特色經果林64.8萬畝,發展牧草、中藥材等特色種植基地79.1萬畝,養殖禽類和畜
類動物833.5萬頭(只),同時適當發展林果小型加工和儲藏設施。
3.2.4 冀東沿海地區
重點發展以特色桃、棗、葡、萄為主的特色經果林5.1萬畝,發展以楊樹為主的工業原料林6.6萬畝,發展牧草、中藥材等特色種植基地104萬畝,養殖禽類和畜類動物737.4萬頭(只),發展設施蔬菜、果品、花卉228.6萬平方米。
3.2.5 平原地區
重點發展以速生楊為主的工業原料林基地20.2萬畝,同時以林下種植和養殖為重點,發展特色種植基地90.1萬畝,養殖禽類和畜類動物3062.2萬頭(只),發展設施農業156.6萬平方米。
4 退耕還林產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培育和發展退耕還林產業,要認真落實《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意見》要求,用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把培育后續產業作為鞏固成果的根本性措施來抓。
4.1 發展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退耕還林產業
根據退耕還林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科學設計,精心施工,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不斷開拓退耕還林產業新的增長點和林產品新的市場空間。我省資源豐富,具有獨特的光熱水土資源和物種資源;生態環境具有多樣性,土壤和環境污染少。發揮好這個優勢,對資源進行多層次、多途徑的充分利用,可以培育和構建具有河北特色的林業產業帶和產業群,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提高產品競爭力。根據各地不同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不同的樹種特性,根據市場需求和產業基礎等因素要求,科學選擇林種樹種。
4.2 典型示范,輻射帶動,提高組織化程度
在重點發展區域謀劃和建立一批不同類型的林下產業示范園區,園區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科技運行。積極培育一批典型企業和大戶,及時總結成功范例,發揮示范作用,以點帶面,推動林下產業向大規模、深層次發展。加強協會建設,鼓勵經營主體在優勢區域率先發展一批專業協會和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實施龍頭帶動,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千家萬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4.3 通過加強信息和技術服務增強退耕還林產業發展后勁
發展退耕還林產業涉及林業、農業、水利等多個行業,需要有科學合理的科技手段和科技創新,以科技進步推動生態經濟產業健康發展。要圍繞干鮮果品的儲運加工,食用菌種質資源的改良,組織科研單位進行聯合攻關,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加快建立政府科技推廣機構、龍頭企業、科研單位分工協作、有機結合的多元化科技推廣體系。各級工程管理部門要安排懂技術、熟經營的人員到退耕農戶中去,進行上門服務和指導。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建成覆蓋市、縣、鄉、村的農業信息服務網,基本實現行政管理信息化和企業市場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