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低碳經濟研究背景

低碳經濟研究背景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11 16:54: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低碳經濟研究背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低碳經濟研究背景

篇(1)

>> 低碳經濟競爭力機理探討 低碳經濟背景下企業低碳營銷探析 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低碳審計 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低碳會計研究 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科技競爭力評價體系構建 低碳經濟背景下服裝企業電子商務的綠色競爭力 中韓自貿協定背景下遼寧與韓國經貿合作的經濟分析 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碳金融托管業務 中俄經濟競爭力的互補性與經濟合作 低碳經濟背景下減排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 《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教學設計 低碳經濟背景下政府績效審計探討 低碳經濟背景下企業綠色管理的實施 論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綠色會計 關于低碳經濟背景下綠色包裝的探討 全球低碳經濟背景下的政府應對 低碳經濟背景下商業角色轉變的思考 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企業營銷策略發展 低碳經濟背景下對綠色會計的思考 低碳經濟背景下建筑施工初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2014年韓國貨物貿易及中韓雙邊貿易概況[EB/OL].http:///record/view110209.asp?news_id=42573.

[4]張友國,鄭世林,周黎安,等.征稅標準與碳關稅對中國經濟和碳排放的潛在影響[J].世界經濟,2015,(2):167190.

[5]張友國.中國貿易含碳量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進口)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分析[J].經濟學季刊,2010,(4):12941308.

[6]徐長文.深化中韓經貿合作潛力巨大[J].國際貿易,2011,(8):4245.

[7]姜躍春.亞太區域合作的新變化與中日韓合作[J].東北亞區域合作,2013,(2):5964.

[8]崔巖.中韓工業制成品的貿易競爭關系分析[J].稅務與經濟,2012,(1):5457.

[9]張玉和.中韓貿易模式的變遷:從互補到競爭[J].國際貿易,2006,(1):3943.

[10]金綴橋,楊逢珉.中韓雙邊貿易現狀及潛力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5,(1):8190.

[11]劉朋春.雙邊FTA是否會成為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墊腳石”?[J].現代日本經濟,2015,(1):4354.

[12]Country Trade profile [EB/OL].http:///pb/CountryPagesNew.aspx?y=2013.

篇(2)

1.“范式”理論與經濟學范式

最早提出“范式”(Paradigm)這一概念是美國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他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系統闡述了以范式概念為核心的科學發展的動態結構的理論。庫恩對“范式”的理解有3種:一是科學共同體“普遍承認的科學成就”;[7]二是“一定時期內開展研究活動的基礎”;[8]三是指“在科學實際活動中,某些被公認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論以及儀器設備在內的范例———為某種科學研究傳統的出現提供了模型”。[9]庫恩(2003)認為,規則、屬性這些東西都是事后的,范式具有在先性。一套實際的科學習慣和科學傳統對于有效的科學工作是十分必要和極其重要的,它不僅是一個科學共同體團結一致、協同探索的紐帶,而且是其進一步研究和開拓的基礎;不僅能賦予任何一門新學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決定著它的未來和發展,而它的形成須要仰賴于“范式”。因此,按照庫恩的理解,“范式”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從學科建立的角度看,范式是“開展研究活動的基礎”。[10]在經濟學領域,“庫恩的范式理論得到經濟學者的高度重視,范式理論被用來解釋、評價重要經濟理論的形成,以及它們在經濟學史上的地位”。[11]作為一門研究人類經濟行為和現象的社會科學,經濟學形成了自身的研究范式。錢穎一提出,現代經濟學“由3個主要部分組成:視角(Perspective)、參照系(Reference)或基準點(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12]“視角”是經濟學中研究問題的出發點,通常基于三項基本假設:經濟人的偏好、生產技術和制度約束,可供使用的資源稟賦;“參照系”的建立對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極為重要,是經濟學家研究經濟問題的標尺,包括一系列公認的理論和公式等,如一般均衡理論中的阿羅-德布羅定理(Arrow-DebreuTheorem),產權理論中的科斯定理(CoaseTheorem),公司金融理論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Modigliani-MillerTheorem)等,都被經濟學家用作分析經濟問題時的基準點;經濟學還提供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即各種圖象模型和數學模型,其作用在于用較為簡明的圖象和數學結構幫助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如供需曲線圖象模型、薩繆爾森的重疊代模型、所有權-控制權模型、非對稱信息模型等。由此可見,“視角”———基本假定、“參照系”———理論術語體系以及“分析工具”,這三部分是構成現代經濟學范式研究的基本要素。如今,經濟學家們正是運用這些概念所代表的分析框架來認識和揭示各種經濟行為和現象。

2.低碳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

根據經濟學范式的要求,筆者認為,低碳經濟學是基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空間有限這一基本假定,針對溫室氣體排放空間配置過程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規律進行研究的經濟學下面的一門學科分支。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配置”(Allo-cation)不是“配額”(Quota),前者是研究在不同的時間、空間條件下,在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如何配置的整個過程及其影響因素,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發展的綜合性事件,后者強調的結果,是一個靜態的概念。這里所指的溫室氣體除了通常所了解的CO2、CH4、N20等氣體,隨著自然科學的深入,還包括已經發現并證明的CO2、CH4、N20、HFCS、PF-CS、SF6等30余種氣體,主要來源于經濟社會中的5個方面:能源行業、工業工程和產品用途、農業、林地和其他土地利用、廢棄物、其他領域和途徑等,低碳經濟學的研究也主要圍繞這5個方面展開。(1)低碳經濟學的基本假定低碳經濟學承認經濟學范式中的“理性人”和“資源稀缺”假設,在學科本質上歸屬于經濟學。同時,低碳經濟是在全球溫室氣體容量有限,溫室效應對人類產生巨大威脅的情況下提出的。因此,“理性人”、“全球溫室氣體容量有限”共同構成了低碳經濟學作為經濟學范式下一門學科分支的假定前提。低碳經濟強調經濟發展不能以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為代價,追求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相對脫鉤,解決這一問題主要靠經濟手段,即運用“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解決全球經濟發展與溫室氣體高排放之間的矛盾。所以,經濟系統是低碳經濟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持續和高效的經濟系統,以滿足人類的生存發展需要。(2)低碳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低碳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溫室效應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的學科,即一切與溫室效應有關的人類經濟活動都是低碳經濟的研究對象,低碳經濟學的目的在于找到并運用其中的規律。在現實中,通過對大量低碳經濟現象的觀察,可以將其從4個維度抽象概括,即低碳經濟成分、形態、模式以及秩序。低碳經濟成分,凡是與低碳有關的各種經濟活動,我們都可以稱之為低碳經濟成分,它是低碳經濟中的最小元素,也是構成低碳經濟的基本單元。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各種低碳經濟行為,如減少化石能源使用、增加可再生資源利用率、植樹造林等具體行為都是低碳經濟的一種成分。低碳經濟形態,是指低碳經濟各種成分的總和,是各種低碳經濟現象的總和。潘家華、莊貴陽[14]、付加鋒[15]等學者的研究,就是從低碳經濟現象的總和出發,將低碳經濟視為一種經濟形態,并分析其具有的特征。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指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及其最終形成的結果,它是在一定地區、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獨具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路子,包括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制形式、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思路、分配方式等。低碳經濟秩序,代表著國際社會一種新的規則的形成,溫室氣體問題導致氣候成本與收益在不同群體和個體之間的重新分配。秩序是低碳經濟內在運營的要求,這一秩序的形成不僅將重塑全球產業結構的形態和布局,而且將決定各國在未來國際分工中的地位。(3)低碳經濟學的核心問題低碳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配置問題,即通過對溫室氣體(目前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空間的配置,實現經濟高增長和低排放的目標。基于溫室氣體排放空間的配置,國際社會形成了以下共識:低碳經濟發展與經濟持續增長、消費水平提高高度兼容,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在自然系統最大可排放溫室氣體這個客觀尺度的剛性約束下展開。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遏制全球氣候暖化是世界各國共同承擔的責任。通過對溫室氣體排放空間的合理配置,降低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維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實現以碳生產力為核心的碳中性經濟,即經濟發展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與通過人為措施吸收的溫室氣體實現動態均衡。低碳經濟要求人類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利用、開發可再生能源基礎之上的低碳經濟社會。(4)低碳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分析工具低碳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分析工具主要來自于經濟學以及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能源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目前,已經提出的低碳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包括市場失靈理論、產權理論和政府管制理論,[16]經濟周期理論、[17]生態足跡理論、“脫鉤”理論、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城市礦山”理論[18]等;研究方法上包括情景分析法、灰色關聯度方法、簡均分解法(SampleAverageDivision,SAD)、自適應權重分解法(AdaptiveWeightingDivsion—AWD)、Topio脫鉤指標、對數平均權重分解法(LogarithmicMeanWeightDivisionIndexMethod,LMDI)、Kaya恒等式、數據包絡分析(DEA)技術、投入產出結構分解方法、IPAT方程理論等;模型分析工具則形成了以能源所開發的IPAC系統為核心的能源經濟模型(IPAC-SGM),排放模型(IPAC-emission),能源技術模型(IPAC-AIM),中國科學院引入的經濟分析和預測模型REMIPolicyInsight,以及CGE模型、MARKAL-MACRO模型,STIRPAT模型等等。隨著低碳經濟研究的深入,低碳經濟學的理論和分析工具將進一步發展并完善。

3.低碳經濟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區別與聯系

作為經濟學范式下的一個新興理論分支,低碳經濟學與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能源經濟學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這4門學科都是自工業文明以來人類在對經濟行為與自然關系不斷反思過程的背景下形成的,通過設定理性人選擇、資源稀缺兩大假設,研究人和環境之間的各種關系,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不同之處來看,環境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發展同環境的相互關系和變化規律的科學;生態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能源經濟學是研究能源開發利用的經濟規律以及能源與國民經濟發展關系的科學;低碳經濟則是近10年出現的概念,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低碳經濟學是研究溫室效應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的交叉學科。同時,低碳經濟學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大量其他3門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如環境經濟學中的外部性理論、產權交易理論、公共選擇理論,生態經濟學的生態價值、生態均衡理論等,能源經濟學中的能源替代與轉換、能源利用技術等。低碳經濟學與其他3門學科在基本假定、研究對象、研究方向上有本質不同,具體區別見表1。

二、中國低碳經濟研究的目標和重點任務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國際金融危機,“低碳經濟”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選之路。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在全球低碳經濟發展中取得了技術領先并掌握了一定主導權。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發達國家的低碳發展道路并不適合中國:能源結構上,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占60%以上,這一局面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根本轉變,在降低單位能源碳排放強度上中國面臨比其他國家更大的困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中國是處于工業化初期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呈現加速發展,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必然還會持續增長;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上,中國居世界前列,受不平等國際貿易規則以及“鎖定效應”影響,中國總量減排的壓力依然很大。因此,如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道路是中國低碳經濟研究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1.中國低碳經濟研究目標

國際層面,為中國經濟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如何讓中國爭取到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氣候制度體系的建立,如何為中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爭取應有的發展權和必要的排放空間,是國內低碳經濟研究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對減排問題,探討是否參加減排或者什么時候以何種方式參加減排,研究減排的真實成本和社會經濟風險,提出明確符合國家利益的減排指標和目標。國內層面,提供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和路徑選擇。從全國層面統籌考慮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問題,通過各種情景分析評價中國對低碳經濟發展的適應性,明確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定位和優先領域,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制定和應對各種低碳經濟問題提供決策依據;立足于國內低碳經濟發展中各主體方的利益訴求,解釋低碳經濟發展推進過程中利益激勵和約束的可能性,提出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利益分配均衡對策,誘發低碳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從利益機制的有效運作上確保低碳經濟的健康發展。行業和區域層面,提供低碳發展技術路線和發展模式選擇。全面分析和評價各種低碳經濟政策、發展方案對我國各行業和區域的經濟影響,提供行業或區域的低碳發展能力建設與決策支持系統,探索不同背景的低碳發展模式及選擇。

2.中國低碳經濟研究的重點任務

篇(3)

關鍵詞 低碳經濟 產業轉型挑戰及措施

一、低碳經濟對產業轉型的挑戰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產業轉型呈現出如速的趨勢。同時,GDP增長率和TFP增長率及TFP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均與產業轉型系數呈明顯正相關關系,說明產業轉型速度對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均有明顯的影響。

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在全球悄然打響。這對中國,是壓力,也是挑戰。

(一)我國能源消費進入高增長期,并且還承受著部分發達國家的“轉移排放”

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我國正處于大規模、高速度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階段,新農村建設方興未艾,經濟、社會方方面面需要建設的空間還很大;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結構向“住和行”升級,房地產、汽車行業的產業鏈條不斷延長,整個社會對重化產業仍然存在剛性需求。根據典型工業化國家的能源消費特征,我國的能源消費在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將出現較快增長。與此同時,在目前的國際產業分工中,我國尚處于產業鏈條的低端,替發達國家的消費者進行著大量生產制造,承受著發達國家的“轉移排放”。

(二)缺少應有的國際社會減排資金和技術的支持

比如,《哥本哈根協議》中提出,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用于減緩和適應行動。這是向前邁進的一步,積極而富有建設性,值得贊賞。然而,具體到這些資金如何籌措、如何使用、如何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等重要問題仍懸而未決,需要進行認真的研究和思考。

(三)在市場機制和政策扶持等諸多方面仍需完善

經驗證明,市場化運作是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政策(特別是財政和金融政策)扶持是推進低碳經濟的有力手段。目前,我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和市場供求關系的價格機制等市場機制仍不成熟、尚不健全。在這些方面我們仍需要進一步努力。

二、低碳經濟下推動我國產業轉型的措施

如何在積極轉型過程中實現發展與減排的統一呢?從當前情況看,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和推進:

(一)積極推進高碳產業從高能源源消耗向低能源消耗轉型

應該看到,當前,我國還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以鋼鐵、船舶、機械、建材、石化為代表的具有重化工業特征的行業還處于快速增長階段,而這些產業在能源使用過程中都有著相對較高的碳排放量。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可能快速跳過工業化階段,大幅度減締重化工業比重。因此,面對低碳經濟的要求,提高重化工業能源轉化環節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重化工業單位產值能耗,是產業轉型中的必然方向,也是中國減排最重要的抓手之一。

我國能源強度的下降需要依托各產業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來實現,從部門結構看,工業用能的比例雖在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費部門,而交通和建筑物用能則是能源消費增長最快的部門,因此,這三大部門無疑是節能工作的重點。要實現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就必須提倡清潔生產、資源節約、淘汰落后,推動高消耗高污染型產業向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型產業轉變,即淘汰落后技術和落后產能,以科技創新推進節能減排,通過生產的規模效應和產業的集聚效應來降低成本,發展生態型工業園。

(二)加強企業“微笑曲線”兩端的國際競爭力

從全球產業格局來看,一國的產業競爭力歸根結底來自于該國的企業競爭力,而發達國家企業的競爭力和利潤實現更多地是來自于企業的設計研發、銷售、售后服務和品牌。以美國通用為例,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近幾年的利潤增長中,有1/3左右是來自其資本額僅占3%的金融子公司,而傳統汽車生產的利潤則十分微薄,甚至是虧損的。

由此可見,在推進低碳經濟過程中,我國必須推進產業和產品向利潤曲線兩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從生態設計人手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與銷售網絡,提高核心競爭力,這既是我國產業在國際產韭分工中獲取產業競爭力的要求,也是使我國實現低碳經濟下的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

(三)大力發展新型低碳產業

低碳產業包括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建筑節能、工業節能與減排、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節能材料等,都是具有朝氣和發展前景的新型行業。通過發展新型低碳產業,積極發展清潔及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的高碳的化石能源,逐步建立起低碳的能源系統、低碳的技術體系和低碳的產業結構,使經濟發展由傳統模式逐步向低碳經濟轉型,這是中國產業轉型的長期方向,也是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的必然選擇。我們要大力發展新型低碳產業,在新一輪產業競爭中爭取主動。

目前,我國核電發展史上為國家的核電亭業作過重大貢獻的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正在與美國的西屋公司合作,從西屋引進其先進的核電技術,同時通過吸收、消化、創新的階段性發展,力爭在核電技術的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上求得突破。

在低碳經濟和低碳產業的發展態勢下,我國雖然暫時還不能做領跑者,但也絕不意味著只能做跟隨者。2008年8月國際氣候組織的《中國的清潔革命Ⅱ低碳商機》報告指出:中國在短時間內已經在一系列低碳技術的開發和商業化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中國已躋身于世界主要電動車、風能、太陽能光伏和節能產品生產國大國之列。只要我們能夠做到低碳產業發展從理念到組織、從政策到制度、從規劃到行動的層層落實,我國實現從高碳產業向低碳產業的轉型,又何嘗不是一次國家的產業崛起呢?

參考文獻:

[1]郭印,王敏潔.國際低碳經濟發展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改革與戰略,2009,(10).

[2]袁男優.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1).

[3]段紅霞.低碳經濟發展的驅動機制探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0,(2).

篇(4)

【關鍵詞】低碳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文獻綜述

英國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書》首次提到了“低碳經濟”,幾年來,這個概念已經被世界大多數國家接受和認可,研究成果也日趨豐富。低碳經濟的發展涉及經濟研究的各個方面,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圍繞低碳經濟方面展開了大量的研究,產業結構調整成為其中重點。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需要新的產業結構模式支撐。因此,改變傳統產業結構,發展合理的產業模式是當前發展低碳經濟的重中之重。本文對國內外重要文獻進行梳理,首先簡述了低碳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內涵,然后闡述低碳經濟下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研究,接下來舉部分行業在低碳經濟下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研究,最后評價文獻并得出相應啟示。

一、低碳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內涵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英國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1]的白皮書中提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隨著研究的不斷進行,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低碳經濟的概念給予了不同的表述。國外一些學者對低碳經濟進行更加深入的定義:低碳經濟是一種后工業化社會出現的經濟形態,核心是低溫室氣體排放低碳經濟是能夠滿足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挑戰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2]。牛文元[3](2009)、賀慶棠[4](2009)等認為,低碳經濟是綠色生態經濟,是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和低碳發展等經濟形態的總稱,低碳經濟的實質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區域的清潔發展、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國內學者將低碳經濟的發展與經濟的其他方面聯系起來。袁男優[5](2010)低碳經濟由低碳技術、低碳能源、低碳產業、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5個要素構成。發展低碳經濟有低碳社會、低碳市場、低碳產業3個切入點。作者劃分為三個切入點,低碳產業是其中之一,為能更好的發展低碳經濟必須進行產業調整,本文將從低碳產業調整方面文獻進行梳理。

(二)產業結構的內涵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產業結構調整則是經濟結構調整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新一輪的經濟變化需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低碳經濟的提出,使得當前全球范圍內正在進行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要與世界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將工業為主導的產業作為產業低碳化發展基點和抓手,通過實現產業節能、產業增加值、提高產業減排和產業結構調整等內容,改善我國經濟不可持續發展和產業高能耗的態勢,緩解我國在低碳國際標準形成過程中面對國際經濟新秩序所帶來的壓力,以實現低碳經濟的中國含義。蘇偉[6](2010)對我國而言,低碳經濟給當前的節能減排、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抓手,為我們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了一個新的市場動力。有學者指出我國實行低碳化要從產業結構調整角度,應發展碳強度絕對值小、邊際碳強度有下降趨勢、并且發展潛力較大的產業。

(三)碳排放與產業經濟調整的關系

近十幾年來,國內繞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能源消費之間關系進行大量研究,許多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證明了碳排放量與產業結構存在一定的關系,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二氧化碳的排放有著直接的影響。NoamBergman[7](2011)指出英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國內能源消耗占四分之一,傳統節能減排方法與發展新能源產業相比具有直接、低成本的優勢,但是發展新能源產業對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間接的社會效應,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中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馬艷,李真[8](2010)發展低碳經濟最根本的是要從生產方式的技術變革入手,將技術結構調整與發展低碳經濟有機結合。鄒秀萍[9](2009)等利用1995年-2005年中國30個省市區的面板數據定量分析了各地區碳排放與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能源效率之間的關系,碳排放量與第二產業比重呈N型曲線關系。隨著第二產業產值比例的增加,碳排放量呈現出先上升,再保持一定的水平,而后又上升的變化趨勢。由文獻可以得出產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碳排放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是切合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

二、低碳經濟下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研究

Lin Sue J,Charles[10](2007)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分析了生產力和平均能耗情況,設計了關于經濟、能源、環境質量的灰色關聯等級評價指標體系,指出應調整產業結構,為了減少能耗,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應由高能源密集型產業向低碳產業轉變。Koji Shimada[11](2007)闡述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在地方制定的長期低碳經濟發展方案,并指出為了達到目的,社會經濟及產業結構的變化和技術措施是必要的。同樣,國內學者在研究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時認為中國要走向低碳經濟,必須首先對現有的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這是實現低碳經濟模式的前提及有效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顯著績效的同時也出現了資源消耗、碳排放增加等問題,目前已成為世界最大碳排放國,很大原因在于我國目前產業結構不合理,行業發展比例不協調等。陳春[12](2010),產業結構調整對低碳經濟的影響很大,德國的第一產業單位產值每增加1%,其單位產出的碳排放量會增加15%。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要求有合理的產業結構,既可以維持經濟增長又保證低碳排放,所以發展低碳經濟必須調整產業結構,而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仍有較大問題。劉再起[13](2010)要發展低碳經濟,必須視國情合理選擇主導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在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不但不會增加而且會減少碳排放量,所以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調整力度與步伐。

綜上觀點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已是當務之急。前兩年中國經濟遭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以低碳經濟產業、清潔能源、環保產業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呈現出一番非凡的增長態勢,我們應抓住有利時機堅定不移地推動節能減排產業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低碳經濟條件下部分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對策研究

在目前狀態下,中國應主動向新型產業結構調整,例如新能源、低碳技術產業、有機農業產業、環境概念產業等,在不同產業內部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各國研究重點。近年,世界各國都加大此項研究力度。從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實踐看,主要包括構筑產業結構低碳化、能源結構優化、產業技術創新及管理創新等諸多領域。我國不同領域專家對不同產業如何進行調整以適應低碳經濟發展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吳垠[14](2009)低碳經濟條件下的新興產業革命本身即意味著對現有產業制度進行創新,其核心在于改善現有高碳經濟條件下產業制度的兩個維度:即“高碳產業鏈條”與“高碳產業結構”。首先是縮短能源、汽車、鋼鐵、建材等高碳產業所引申出來的產業鏈條,把這些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鏈“低碳化”或降低其創造的單位GDP的碳強度。劉德偉[15](2011)考察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產業政策的低碳經濟指向,認為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旨在保增長的基礎上調結構,實現傳統產業低碳化;培育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旨在變換經濟增長的產業重心,實現主導產業低碳化。在行業上,低碳經濟涉及電力、交通等多個行業;在技術上,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這些技術的創新,將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而且,低碳經濟的發展還將改變產業價值鏈的分布,當價值鏈的分布從資源型企業向高技術產業傾斜時,即向掌握低碳經濟核心技術的環節和鏈條傾斜時,將推動以低碳經濟為主要特征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因此,低碳經濟將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是助力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

四、對文獻的評價和啟示

從目前的發展形式來看,西方發達國家及其經濟學界在發展低碳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取得很大突破,其中新能源產業及技術調整是研究熱點,開發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研究節能方法等都能有效的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進而實現低碳化。近幾年來我國雖然也以進行大量研究,但與西方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研究大多停留在產業結構調整低碳化的探討層面,相關政策建議較為表面,可操作性不強,實踐階段尚待進一步試驗。國內在研究方法上以借鑒國外經驗為主,缺乏對中國含義低碳經濟的適用性,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正確基礎理論的指引,對產業低碳化發展道路選擇不明確,不能確立合理的測度方法。當前我國正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需要形成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以支撐目前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因此,還有待學者們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Feb.2003.berr.gov.uk/files/file10719.

[2]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低碳經濟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Z].

[3]牛文元.低碳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突破口[N].中國報道,2009(3):13-19.

[4]賀慶棠.低碳經濟是綠色生態經濟[N].中國綠色時報,2009(2):8-4.

[5]袁男優.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1):43-46.

[6]蘇偉.儲亞平副主任帶隊調研低碳經濟發展[J].人大建設,2010(9):25-29.

[7]Noam Bergman,Nick Eyre.What role for microgeneration in a shift to a low carbon domestic energy sector in the UK[J].Energy Efficiency,2011.

[8]馬艷等.產業結構與低碳經濟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19-123.

[9]鄒秀萍,陳劭鋒,寧淼等.中國省級區域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生態經濟,2009(3):34-36.

[10]Lin Sue J.,Lu I.J.,Lewis Charles.Grey relation performance correlations among economics,energy use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Taiwan[J].Energy Policy,2007(35):1948-1955.

[11]Koji Shimada,Yoshitaka Tanaka,Kei Gomi,Yuzuru Matsuoka.Developing a long-term local society d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 [J].Energy Policy,2007:4688-4703.

[12]陳春.低碳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2010(3):21-27.

[13]劉再起.低碳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2010(3):21-27

[14]吳垠.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的新興產業革命[N].理論參考,2009,18(12):47-49.

篇(5)

關鍵詞:碳排放;對策分析;減排原則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02

《哥本哈根協議》是中國自愿實施碳減排責任的國際協定,自簽署以后,國際上要求中國承擔大國責任的呼聲一直很高,發達國家試圖利用綠色技術制度新一輪的經濟發展計劃。近期APEC會議上,中美兩國首次表明了兩國在氣候問題上的減排目標并聯合聲明。美國的減排目標非常激進,其宣布美國到2025年,減排碳排放26%―28%。而中國則表示2030年以后碳排放必須達到峰值的減排拐點。中美兩國高調宣布了氣候責任的明確目標,再次表明世界兩個超級經濟體推動氣候協議的明確態度。距離2030年還有15年,根據現階段中國政府轉方式調結構宏觀政策背景,這期間還面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能源問題突出等很多不確定性,因此提出的時間需要和國家整體部署規劃相結合。中國政府在“十二五”期間已經部署了碳排放交易權的試點工作并且設置了一整套覆蓋碳排放強度與單位GDP能耗的指標體系,以期控制我國整體的碳污染總量指導經濟轉型。

眾多研究表明發達國家重能耗產業與高碳產業向發展中國家不斷轉移也是既定的事實。與此同時,隨著國際產業轉移的推進,在第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獲利的沿海地區面臨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提高、國際經濟緩慢復蘇外部需求不夠強勁等負面影響,企業被迫展開展了騰籠換鳥計劃。東部沿海地區將部分重能耗與污染制造工業遷移到中西部地區,受益于西部地區廉價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我國區域內部的產業轉移和由此引致的能源消耗空間布局與碳排放轉移態勢也愈發明顯。

區域間投入產出模型(IRIO)與一般的投入產出模型不同,直接可以反映和揭示區域間的中間產品投入關系,從統計角度來講制作區域見投入產出模型的工作量極為龐雜,必須區分中間產品分區域、分部門的流量矩陣。源于統計的精確化,借助IRIO模型,建立區域轉移的產業總額計算公式成為可能。目前而言,這種統計量巨大的投入產出表即使在發達國家也不易獲得。而就中國而言,目前只有中國科學院地理經濟研究所制作了IRIO模型,數據更新只有到2010年。雖然部分文獻可以將2005-2010年的區域投入產出表定量分析區域間產業轉移與污染轉移的總量,但是更新的數據還有待于新的投入產出表。而精確到每個年度的產業轉移量就更不可能實現計算,建立在年度數據上的回歸分析也就不可能。

現有一部分實證研究重點考察了國際空間尺度與國內空間尺度的檢污染避難所效應。可以看出這些實證研究的計量方法各異,樣本選擇有一定局限,有些使用流量數據作為樣本而有些文獻采用計數模型考察選址因素。隨著區域產業轉移的推進,樣本數據逐漸豐富,那么傳統的估計方法可能收到局限,空間計量以及其他先進的估計方法可作為分析污染避難所效應的新方式。

除上述思路以外,也有研究集中于測算區域間實行環境規制與碳排放約束的機會成本研究,主要依靠環境生產函數進行分析與計算,提出碳排放的影子價格,推薦在不同區域實施分級制的碳排放約束強度,建立適宜的環境規制級差。充分尊重各區域經濟發展程度與資源稟賦的差異引導區域間碳排放的合理、有序轉移。然而,區域間的環境生產效率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使用靜態的環境生產函數仍有很大的片面性。

針對碳排放文獻研究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人認為應該加強理論與現實中的結合點,力爭在今后的討論中補充以下對策研究:

第一,按照法律基本責任劃分原則:“消費主體或享受主體與補償主體統一的原則”進行;實施原則以國家牽頭為主、市場經濟補充的方式推進;操作原則為試點先行、部分推廣方式進行;制度上尊重地區差異建立中國污染排放轉移的生態補償制度。

第二,建立碳信息披露與綠色金融體系。評估各類項目的生態價值與環境損益核算標準體系,構建信息統計平臺,評價各地綠色金融的執行情況。建立全面的綠色能源系統,引入項目環境社會風險評估等措施,為低碳產業提供融資保障;制定區域化的差異綠色信貸體系,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企業結構以及授信產品需求等差異,幫助各級銀行提供綠色信貸效率。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的目標設定適宜碳稅。在流轉稅、所得稅、資源稅、財產稅、行為稅各種稅種方面打組合拳,為企業建立起合理的納稅范圍與額度,并充分征求企業意見。

第三,繼續推動碳排放交易權的建設。盡快確定不同地區每年的碳排放額度計劃,利用市場機制形成碳排放交易的區域間購買制度,促進減排資源的合理流動與資源整合,推動動態優化的低碳經濟。可開展碳排污權交易試點,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推動建立跨區域的生態共享機制。引入碳期貨交易機制,創新金融風險產品、創新碳金融產品設計,推出污染金融衍生品,完善政策銜接和支持系統。

第四,完善全國范圍內的統籌協調機制,建立區域級別的行政區域協調整體性制度設計,做好頂層設計。以市場機制為主體,政府主導為基礎,加強重大承接項目的跟蹤服務機制,筑地區政府間合作的協調發展與保障機制,打破區域市場分割,加強中間產品貿易往來,破除地區保護主義的局面。基于協調發展低碳發展的雙重目標出臺區域協調政策,簡化企業轉移認證手續、工商登記協調等,形成區域聯動發展格局。

第五,勵發展清潔產業。技術是產業革命的根本,要想從本質上降低碳排放的強度必須通過研發清潔技術,引進創新節能項目的方式向低碳經濟轉變。大力發展清潔煤技術,關停小火電機組,淘汰落后產能,降低碳排放強度;還要加快折舊能耗過高的舊設備,繼續實施能源保護政策,展開自主研發具有自主產權的節能技術,推動過剩產能從污染密集型的行業向清潔行業或服務業轉移;引進研發各種再生能源,利用多渠道的能源結構降低我國碳排放總量與強度;推廣能源創新的示范平臺,以點帶面實施節能減排計劃,推動產業升級,探索低碳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部署低碳試點區,把控低碳節能任務的各個研發階段,制定整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節能技術重點;在節能技術薄弱地區如中西部地區加強政府轉移支付,通過財稅政策對基礎設施建設予以傾斜,使其競爭力得到根本提升。

參考文獻

[1]林伯強,劉希穎.中國城市化階段的碳排放:影響因素和減排策略[J].經濟研究,2010,(8):6678.

[2]顧朝林,譚縱波,劉宛等.氣候變化、碳排放與低碳城市規劃研究進展[J].城市規劃學刊,2009,(3):3845.

[3]Luenberger D G.Benefit functions and duality[J].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1992,21(5):461481.

[4]徐國泉,劉則淵,姜照華.中國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分析:1995-2004[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6):158161.

[5]許廣月,宋德勇.中國碳排放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數據[J].中國工業經濟,2010,(5):3747.

[6]彭水軍,張文城,孫傳旺.中國生產側和消費側碳排放量測算及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研究,2015,(1):168182.

[7]張成,陸碭,郭路等.環境規制強度和生產技術進步[J].經濟研究,2011,(2):113124.

篇(6)

一、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規則重構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規則制定內容將拓展新的領域

隨著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發達國家利用自身掌握先進的能源技術,不斷將低碳思維和國際貿易聯系在一起,在單邊或多邊貿易措施中制定低碳國際貿易規則,建立“碳標簽”、“碳關稅”、“碳國際標準”等新的貿易壁壘制度,將未能實行碳減排國家排除在發達國家市場之外,從而提升本國產業國際競爭力,保護本國民族產業的經濟利益。目前,歐美等低碳經濟發達國家已在多邊、雙邊、單邊和區域層面積極摻入新的低碳貿易意識,以此來影響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例如,美國希望以低碳經濟為借口,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中加入包括新能源在內的低碳條款內容,進而掌控TPP和TTIP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權。

(二)國際自由貿易非歧視和互惠原則受影響

低碳經濟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常以低碳貿易和保護環境為借口,以低碳貿易壁壘為手段,行貿易保護之實,公然違背世界貿易組織制定的國際自由貿易非歧視和互惠原則。在現行的國際自由貿易規則體系中,西方發達國家掌握了規則制定的主導權,以及決定和維護規則體系的基本原則和成員國之間關系,廢除或阻止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規則。例如,2009年丹麥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后,美國氣候談判首席代表托德?斯特恩毫無掩飾地提出,接受美國制定的規則作為其對外提供低碳技術和資金援助的前提條件,表示美國政府公共資金絕不會流向中國,將槍口瞄準中國。美國的這種違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做法,成了遏制他國實力增長和維護自身霸權的工具。

(三)環境保護成為國際貿易規則重構的主導思維

在低碳經濟風靡時代,發達國家加速將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掛鉤的步伐,成為今后國際貿易規則制定或重構的主導思維。最初,關稅總協定對相關環境保護貿易影響持謹慎態度。早在1971年,關稅總協定秘書處在《工業污染控制和國際貿易》報告中提出,綠色環境保護主義即將成為新的國際貿易障礙。隨著諸多與環境有關的國際貿易糾紛案件倍增,尤其是經過墨西哥訴美國金槍魚案之后,關稅貿易總協定對環境保護貿易立場才有所改變。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后,成立了貿易與環境委員會專門負責國際環境保護和稀有資源有關貿易問題。隨后,2001年啟動的多哈回合談判、2007年《巴厘島路線圖》制定、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召開、2014年世界貿易組織環境產品談判都圍繞環境和氣候變化等焦點問題進行。

(四)低碳經濟將引起國際貿易格局的調整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能夠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統一,這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變革,也對世界政治、經濟、社會和環境將產生嚴重影響,國際貿易領域也不例外,其低碳化趨勢將不可避免。國際貿易低碳化將對國際貿易格局帶來重大調整,尤其對商品貿易格局和地區貿易格局將產生重大影響。一方面,傳統化石能源和資源型商品在國際貿易所占比例趨于下降,而以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清潔節能低碳技術商品在國際貿易所占比例趨于上升;另一方面,目前,低碳技術和商品大部分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然而,對于低碳技術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高碳商品對外出口將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劣勢地位。

(五) 綠色技術革命使國際技術貿易與轉讓競爭與合作更加激烈

眾所周知,解決氣候和環境問題的關鍵是依靠先進的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以清潔能源為代表的低碳技術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和驅動力,決定了低碳經濟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在未來將掀起新一輪以“新環境、新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為標志的人類綠色技術革命。發達國家競相提升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加大財政預算資金保障投入,爭奪未來低碳技術的制高點和領先地位。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2015年2月的年度數據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總額達到3100億美元,而中國則上升至895億美元,在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首次超越518億美元的美國,位列全球第一。目前,先進低碳技術仍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發達國家應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低碳技術幫助的義務。可以預見,今后國際低碳技術貿易轉讓競爭與合作將更加激烈。

二、國際貿易規則重構下我國所面臨的挑戰

自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外出口貿易常年處于順差狀態。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對外出口貿易創歷史新高,順差達3825億美元。中國對外貿易取得不斷增長,憑借的是價格低廉的勞動成本和原材料,以及大量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中國傳統對外出口貿易模式已不符合低碳時代要求,新的低碳國際貿易規則,將使我國國際貿易面臨新的巨大挑戰。

(一)國際貿易環境變得更加嚴峻

隨著全球低碳環保意識的增強,碳關稅、碳標簽、氣候友好型采購政策等隱性貿易壁壘制度興起,發達國家的隱性貿易保護主義肆意橫行,以及有利于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規則重構,使得中國的國際貿易環境更加嚴峻。金融危機之后,國際貿易低碳化趨勢不可逆轉,世界貿易組織多哈談判徘徊不前。為此,美國重新布局對外經濟戰略,意圖重構國際貿易投資規則,極力推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服務貿易協定(TISA)三大談判。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連續多年處于順差狀態,僅2014年對外貿易順差就創歷史新高,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增多,成為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最嚴重的國家,極力影響我國實施的“走出去”戰略步伐。

(二)中國對外正當利益和戰略空間受到擠壓

發達國家將低碳環保思維強行加入新的國際貿易規則,使我國經濟、投資、政治和安全方面正當利益和戰略空間受到擠壓。在經濟方面,隨著美國極力推行TTIP和TPP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區內成員之間的貿易擴大和貿易轉移效應會刺激區內對外貿易;加之,我國傳統紡織服裝、機械電子“高碳”商品出口將面臨碳關稅、碳標檢等隱性貿易壁壘制度的阻礙,我國對外出口商品國際競爭力趨于下降,將壓制我國對外出口貿易和投資利益的空間,從而整體上影響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在投資方面,中國對外投資將面臨低碳技術、國外勞動保護、知識產權等制度新規則要求的審查,將使中國對外投資空間受限,不利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發展。在政治和安全方面,WTO、APEC等世界和區域性組織,將面臨被美國主導的TTIP、TTP所替代,中國長期苦心經營的國際貿易組織成員國利益受到干擾,尤其是阻礙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這對亞太地區政治和安全增加了不穩定因素。

(三) 貿易規則話語權爭奪更為激烈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技術和制度創新,其背后掩蓋的是以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燃料技術和未來世界經濟主導權的激烈爭奪之戰。誰能強先取得低碳技術突破,誰就能掌握和主導未來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國際貿易游戲規則,維護本國的戰略利益。目前,發達國家對傳統化石能源依賴程度逐步減弱,而發展中國家還處于化石能源依賴的高峰期且仍將長期維持一段時間,發達國家利用低碳經濟發展優勢,來弱化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領域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競爭力,從而占據在世界國際貿易中制定規則的話語權。低碳經濟領先國家大多屬于發達國家,其先進的低碳技術也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在國際貿易領域發展中國家面臨新的低碳貿易規則使其處于弱勢和被動接受地位。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當然也包括中國在內,將是一場激烈的無硝煙博弈之戰。

(四) 國際貿易規則談判阻礙更為復雜

隨著我國經濟過去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長期以化石、煤炭為主的消費結構和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消耗了大量能源資源和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現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家。過去,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是以犧牲環境和消耗資源為代價,如今低碳經濟風靡全球,中國將面臨巨大的國際碳減排壓力。伴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但卻引起了諸多發達國家和不友好發展中國家的指責和嫉妒,在《京都議定書》后續談判中,遭到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裸的氣候減排外交攻勢,以及某些欠發達的中小發展中國家,尤其處于沿海地區遭受氣候影響最大的中小發展中國家的指責,逐步脫離發展中國家談判陣營,同發達國家一起圍攻中國,要求中國承擔強制碳減排任務,以致中國在新一輪碳減排和氣候變化談判及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中處于孤立無援境地。

三、國際貿易規則重構下中國的應對策略

低碳經濟使傳統國際貿易規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傳統對外貿易模式也將適時做出調整,積極應對新的國際貿易規則,提升我國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

(一)積極參與國際多邊貿易規則的談判和制定

目前,中國在區域經濟戰略合作方面已經取得重要進展,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的區域戰略合作有中韓、中日韓、中國澳大利亞與RCEP等貿易自由化談判。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東亞及亞太地區的地緣優勢和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無論是美國倡導的TTIP還是TTP抑或是RCEP國際貿易規則談判,如果缺乏中國的參與,亞太地區有關的任何國際貿易機制都將使不完整和殘缺的,是無法達到國際貿易組織運轉的最優狀態。如今,隨著中國經濟、政治和軍事等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已經具備依靠自身實力參與和選擇國際貿易規則的能力,未來世界或亞太地區的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也將取決于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應靈活運用多種手段,積極參與各種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談判,拓展中國國際貿易成長空間。加強與歐美經濟發達國家的雙邊經濟和貿易合作,繼續推進中美、中歐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加快推進中日、中韓自由貿易區構建,以及支持并發揮東盟在東亞合作中協調與推進者的作用,促進東盟10+1、東盟10+3等區域貿易談判,并擇機嘗試與TPP成員國、歐盟等主要發達經濟體進行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合作談判,與其分別訂立自由貿易協定,積極推動兩岸四地和RCEP的貿易自由化或制度一體化建設,合理布局中國的自貿區戰略。

(二)加快低碳機制建設,形成具體可操作的國際貿易規則話語權

目前,我國已經積極參與多邊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和全球治理,并充分表明我國立場和正當利益訴求及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出現分歧的關鍵在于,發達國家以現行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體系,并以低碳貿易和環境保護為托詞,企圖憑借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優勢,謀求國際碳交易、碳金融體系的控制權。為謀求在國際碳交易和碳金融體系的正當利益,力爭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以碳減排為核心的新型商品、碳金融產品定價權和交易權,我國應在多邊國際氣候談判中,積極聯合擁有同等訴求的發展中國家共同發聲,謀求低碳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的話語權,維護國家核心戰略利益。在發達國家,已經形成鋼鐵、大豆、石油等資源能源定價體系和控制權,而我國僅在北京、上海等少數一線發達城市建立了碳交易機構,并占據一定市場份額,但規模仍很小。在新興的低碳國際貿易市場,對國際碳交易、碳金融和碳標準等規則的制定,我國具有謀求一定的話語權和控制權的強大動機,應盡快建立符合我國低碳貿易發展實情的低碳市場和金融交易體系,形成我國在低碳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

(三)關注國際貿易協定中有關低碳貿易規則的發展趨勢

在當前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停滯不前,美國又極力推行國際貿易規則重構,其主導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服務貿易協定(TISA)三大談判都將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相關議題作為區域性和多邊國際貿易規則談判的重要內容。中國要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區域性和多邊性貿易談判中對能源和環境議題的態度和傾向,從中分析和察覺未來低碳國際貿易規則的發展趨勢和方向。針對美國主導多邊性國家貿易規則的談判,尤其是歐盟與美國之間簽訂有關環境貿易相關條款內容,我國要靜觀其變,研判未來低碳國際規則制定方向,及時早好應對準備,擇機加入美國主導的區域貿易協定談判。我國可以利用雙邊貿易談判優勢,闡明我國在國際貿易規則重構中的立場,將我國低碳發展規則融入到國際碳市場體系之中,推廣我國的碳交易規則與低碳技術標準,擴大我國低碳交易市場體系影響力,為全球低碳國際貿易產品和服務市場做出應有貢獻,以期實現共贏局面。

(四)積極參與低碳領域國際貿易標準制定

低碳領域國際標準對低碳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只有制定統一的國際交易標準和衡量尺度,才能評判出口商品的質量優劣。低碳國際交易標準具有強制性,對未達到國際標準的商品在出口時將遭受阻礙,并蒙受一定的經濟損失。低碳國際標準在國際交易中具有特殊地位,對企業產品和競爭力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國應積極參與包括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國際機構標準規則的制定,特別需要參與碳足跡、能效標準等國際標準的制定,來提升我國產業和對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參與國際標準制定需要專業化的人才,然而,我國缺乏了解具體的國際貿易交易規則人才,導致我國在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增加,遭受貿易調查案件數急劇上升。我國應設立國際標準人才培養基金,打造一支懂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程序的人才隊伍,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尤其是國際貿易標準規則的制定,維護我國在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中的正當利益。

參考文獻:

[1]周健.我國低碳經濟與國際貿易研究綜述[J].價格月刊,2012(05):86-89.

[2]王軍.氣候變化經濟學的文獻綜述.世界經濟,2008(8):85-96.

[3]王軍.國際貿易視角下的低碳經濟[J].世界經濟研究,2010(11):50-55.

[4]施用海.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J].國際經貿探索,2011(02):4-6.

[5]中研網.2014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達3100億美元[EB/OL].http:///news/ 20150121/160748610.shtml.2015-01-21.

[6]鮑健強.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M].北京:中國工業經濟出版社,2007:22-25.

[7]王鑫.論國際貿易規則及其新發展[J].商業經濟研究,2012(25):51-52.

篇(7)

氣候變化是一個重大的國際問題,它涉及能源利用的數量與結構以及經濟發展方式,對全球發展的影響深遠。如今氣候的不斷惡化給全球的經濟社會發展敲響了警鐘,因此扭轉全球變暖的趨勢,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保護環境越來越被全球所重視。發展低碳經濟,采取溫室氣體低排放措施以減緩氣候的變化也成為了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標。2009年12月7日到18 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超過85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出席了此次會議。在此次會議上簽訂的《哥本哈根協議》是繼《京都議定書》到期后,應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的新的協議,代表了世界各國為合作對抗氣候變化所做出的努力。

低碳經濟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英國2003年的《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中。低碳經濟是指實現溫室氣體低排放的同時兼顧經濟的穩定增長。英國作為發展低碳經濟較早的國家,在低碳審計方面的發展相對較為完善。英國環境審計委員會2009年的工作報告中,明確了低碳審計的動因、目標與內容,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低碳審計框架。

我國在經濟穩步發展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的問題,早在2005 年我國政府就相繼出臺了《可再生能源法》、《節約能源法》、《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循環經濟促進法》等重要文件,把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納入“十二五”規劃中,同時,制定了相關的低碳政策措施,包括中央、地方各部門、企業層層分解落實節能減排指標,實行目標責任制;通過信貸、土地兩方面的控制來提高環評標準;加大財稅工具的支持;推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示范園區的規劃建設等。

二、低碳經濟背景下政府績效審計的目標

明確政府績效審計的目標是開展政府績效評價的基礎。根據低碳經濟的要求,政府績效審計的總體目標是通過政府的績效審計監督,促進低碳政策的實施和低碳技術合理有效的應用,以達到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目的,保證經濟社會健康的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

一般來說,績效審計的目標圍繞所謂的“3E”審計,即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來確定的。經濟性是指對一項活動在保證其質量的前提下,將其資源消耗的成本降到最低。低碳經濟建設下政府績效審計的經濟性目標主要是指政府是否合理控制低碳項目或產品的財政支出和相關的審計費用。效率性是指投入資源和產出成果之間的對比關系,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得到最大的產出。就現階段低碳經濟建設而言,其效率性目標主要是指保證低碳項目或產品的財政資金的投入產出比例,確保低碳項目實施過程的真實有效以及找出低碳行為低效率的原因。效果性目標強調的是實際效果與預期目標之間的關系,追求效果的最優化。也就是說,低碳經濟建設的政府績效審計的效果性目標與政府低碳經濟建設的目標是聯系在一起的,主要有低碳政策的實施是否有效果;政府對于低碳的財稅減免是否有效;低碳項目或產品是否達到的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目標;中央、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是否履行低碳責任;低碳財稅減免政策是否合理有效;公眾對低碳經濟建設是否滿意等。

三、低碳經濟背景下政府績效審計的內容

(一)完善政府績效審計的制度規范 首先,需要加快低碳經濟建設的政府績效管理的法制化建設步伐,在相關法律中增加績效管理的條款。我國從2005年開始就陸續出臺了《可再生能源法》、《節約能源法》等相關法律和文件。這些法律和文件雖然可以成為低碳審計理論與實踐的依據,但尚不完善,低碳審計沒有足夠的依據可循。因此,必須完善低碳審計法律體系,加強低碳審計的法律地位,增加政府績效管理的約束力。其次,建立政府在低碳績效審計方面的評價原則和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績效評價標準體系。現階段,政府的低碳績效審計沒有完善的標準可遵循,因而影響了政府績效審計的效果。完善的政府績效評價標準體系是保證低碳經濟建設效果的關鍵。最后,制定政府相關機構和人員在績效管理中的工作制度與規范,明確職責和分工。

(二)建設政府績效審計監督取向 在進行低碳經濟建設時,政府的績效審計應該考慮環境的因素,把環境審計與政府績效審計結合起來。要遵循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統一性、靈活性、完整性原則、符合長期利益原則和動態完善原則。

(1)低碳政策制定和執行情況審計。低碳政策的制定情況的審計主要有低碳政策、法規、制度的制定是否科學,是否符合低碳經濟建設的目標;相關的政策規定是否合理,如審查相關低碳產品的標準制定是否合理,審查選擇的交通工具,材料,設備等是否符合低碳的要求等。低碳政策的執行情況審計主要有低碳政策在執行過程中是否與原有的目標有分叉;審查相關的政策是否具有可行性;審查相關政策法規執行的效果,如審查被審計單位在節電,節水等方面的措施是否得力,成效是否顯著,審查低碳經濟發展中,公眾對環境的滿意度,以考察相關政策實施產生的效果等。從中發現低碳經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反饋,促進政策的修訂和管理,提高低碳經濟的政策法規實行的效果。

(2)低碳項目財政資金的審計監督。低碳經濟的建設需要政府的主導。目前,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體系尚未成型,因此,在現有階段發展低碳經濟,政府的低碳政策多為財政支持,財政補貼政策,比如,稅收減免,信貸貼息;這些多為直接的資金支持。因此,審查政府為低碳經濟建設所投入的財政資金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是政府績效所需審計的范圍。第一、政府部門財政預算方面的審計。一是財政預算的編制是否符合低碳經濟建設的要求。二是財政預算中用于低碳項目或產品部分資金的比率。三是財政預算編制的環節是否符合低碳的要求。第二、政府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資金運用情況的審計。一是審查資金是否是為低碳項目或產品而劃撥。這里主要是審查低碳項目或產品與低碳經濟建設目標的是否符合。二是審查資金運用是否真實。審查用于低碳經濟建設的資金是否真實到位,是否存在挪用等現象。可以使用資金到位率等反應資金是否足額到位的效率性指標。三是資金的使用效果。審查投入了資金的低碳項目或產品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可使用資金的成本效益比這一比率。四是用于政府低碳項目或產品審計費用是否合理。可以使用審計費用占政府在低碳經濟建設中投入資金的比率這一指標,用以審查其資金運用是否經濟合理。

(3)低碳項目或產品的審計認證。歐美一些國家主要通過稅收激勵政策來發展低碳經濟,通過稅收鼓勵環保、高效、節能的車輛、使用節能設備、采取節能措施、進行低碳技術開發等。而對這些低碳項目或產品進行稅收減免的前提是存在低碳的產品,或開展了相關的低碳項目,存在低碳經濟行為與交易。因此,審計人員必須對這些低碳項目或產品進行認證,主要包括是否是低碳產品、低碳產品是否達到相關標準、是否發生了低碳行為與交易等。

四、低碳經濟背景下政府績效審計方法的理性選擇

(一)審閱法 審閱法是指審閱與被審計事項相關的內外部文件資料,從中獲取有關信息。審閱法是政府績效審計中最基本的方法,在審計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有廣泛的應用。審閱相關的文件資料,有助于審計人員掌握大量有用的信息,有助于審計人員進行下一步的深入分析。在低碳經濟建設中,政府績效審計可采用審閱法審閱相關文件,比如,審閱相關的財務收支計劃來審查低碳項目資金的運用情況等。

(二)調查法 調查法是采用特定的調查形式,從特定的群體中采用獲取信息的方法。調查法獲取的信息方式往往是非交互的,可用于收集題材廣泛的數據資料。。具體來講, 調查法可以分為全面調查、抽樣調查、問卷調查、網上調查、自行調查、委托調查等。就低碳經濟建設的政府績效審計而言,主要可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抽樣調查法,并且可以充分發揮網絡等電子傳媒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對抽樣調查法的補充。抽樣調查法通過從總體中選取一定量的樣本,根據對選取樣本的調查情況推斷總體的情況,獲取有關被審計事項的信息。因此,為了獲取更多的深層次的信息,可以通過案例研究的方法對抽樣調查的方法進行補充。通過對特定案例的分析,將一般統計數據與深入的案例研究相結合,使審計人員獲取充分的推斷信息,從中得出比較準確的審計結論。我國在幾個地區建立了低碳經濟發展的試點,如:昆山低碳示范經濟園區等,針對這些試點,可以作為案例,審查其低碳經濟發展的情況,從而得出有效的審計結論。

(四)走訪觀察法 走訪觀察法師審計人員根據現有資料的缺陷,需要進一步驗證其可靠性,而從外部獲取信息的一種方法。在政府績效審計中,審計人員如沒有現成的資料可供利用或者需要進一步驗證相關資料的可靠性,就需要從另外的途徑來獲取信息。實地觀察法可以使審計人員從被審計事項發生的現場獲取第一手資料。低碳經濟建設中,審計人員可以通過走訪觀察相關的部門單位來審查其低碳經濟建設的效果。

(五)統計分析法 統計分析是績效審計中用來了解狀況、進行分析的常用方法。在評價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時,經常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各因素的影響、確定其中的因果關系或者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原因。它以定量分析的形式提供證據,具有客觀、準確的特征。獲得數據資料的途徑可以是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文件以及政府部門公布的數據、文獻檢索等。

實施政府績效審計需要靈活的選擇和應用各種方法。以上五種方法可視低碳經濟建設下的政府績效審計的目標選擇一種或幾種交叉使用。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中文人妻无码不卡| 成全视频在线观看在线播放| 亚洲va无码va在线va天堂| 人妻洗澡被强公日日澡电影|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av成人午夜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白浆久久69| 俺来也俺去啦最新在线| 午夜亚洲av日韩av无码大全| 强开小婷嫩苞又嫩又紧视频韩国|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33| 伊人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中文| 日本道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强开少妇嫩苞又嫩又紧九色| 久久国产精品偷| 我的乳在厨房被揉搓| 欧美精品一产区二产区|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久久zyz资源站无码中文动漫| 欧美老熟妇乱人伦人妻| 99re久久精品国产| www国产无套内射com| 在熟睡夫面前侵犯我在线播放|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777爽死你无码免费看一二区|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蕉|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 啦啦啦视频观看免费高清在线 | 亚洲人成绝网站色www| 国模裸体无码xxxx视频|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不卡|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做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ā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