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對環境問題的認識

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11 16:55: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環境問題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對環境問題的認識

篇(1)

關鍵詞:環境主題;化學教學;教學設計

文章編號:1005—6629(2012)10—0039—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環境問題種類繁多,但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環境問題大多是由相關物質及其變化引起的。化學在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環境問題、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培養學生環境素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學化學中涉及大量與環境相關的教學內容,有必要基于環境主題進行化學教學設計,更好地實現化學教育與環境教育的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

基于環境主題化學教學的功能與價值

化學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環境問題的認識框架、從化學視角認識和分析環境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環境價值觀以及環境問題參與度和決策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環境素養。

1.1有助于學生建立環境問題的認識框架

大多數環境問題是由物質(污染源)引起的,化學作為一門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學科,能夠幫助學生從物質的視角建立對環境問題的基本認識。通過化學學習,學生可以認識到造成環境問題的污染物產生與變化過程、物質變化特點,以及污染物的元素不變性。通過從元素觀、物質觀和價態觀多個角度認識環境問題,了解與環境相關的基礎知識,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認識框架,由“環境問題是什么”到“環境問題的形成過程與反應機理”,從“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到“環境問題的預防和治理”。具備了環境問題的認識框架,當學生再面臨環境問題時,能夠知道從哪些角度去分析,能夠更本質、更全面、結構性地認識環境問題。

1.2有助于學生建立從化學視角分析環境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學生不僅需要知道什么是環境問題,還應該能從化學的視角認識和分析環境問題。從物質、物質性質與物質變化的角度認識環境問題的產生與危害,分析環境問題,尋找防治環境問題的辦法(見圖1)。具體包括:認識分析環境問題的危害是由物質的什么性質引起,分析一種物質產生的多個環境問題是由物質的哪些不同性質導致的,或者一種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何種物質什么性質產生的;從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視角分析、解釋環境問題的產生機理和形成過程;根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針對環境問題的形成過程和條件,尋找對應的解決辦法,比如控制污染物產生的化學反應的發生、借助化學反應將污染物質轉化成無污染物質等。

1.3有助于學生樹立環境意識,形成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和態度

通過與環境主題相關的化學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認識到環境問題對人類和自然界的嚴重影響,從而樹立環境保護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樹立環境意識,形成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和態度。例如,學生通過硫和氮氧化物性質的學習,了解酸雨的形成過程,認識到污染物一旦進入大氣,可能就會與大氣或自然界中的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生成污染環境的物質,造成污染之后的治理不僅收效甚微,而且難度相當大,因而使學生認識到預防才是更有效的治理辦法。

1.4有助于學生培養環保技能,提高環境問題的參與度和決策力

環境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增加學生的環境知識、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以及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的培養,更高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認識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當面臨環境問題或現象時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真正參與到環境保護行動中。通過化學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更多在生活中可以運用到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分類處理廢舊電池,采取正確措施面對氯氣泄露等。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應用化學知識,科學合理地保存、使用物質(化學品),避免或者減少環境問題的產生。

2

基于環境主題化學教學設計的思路和方法

在化學教學中,對環境相關的素材使用方式和水平多樣,主要有三種:①以化學知識為主,環境問題或現象只作簡單介紹,隨著化學知識的展開隨機插入。②圍繞環境問題展開教學,以環境教育為核心,涉及到元素化合物知識或者化學概念原理時穿插介紹;③化學知識與環境教育并重,教學過程中化學知識獲取和環境問題解決兩條線索并進,促進學生建立認識環境問題的基本框架和從化學視角認識分析環境問題的思路與方法,筆者稱其為基于環境主題的化學教學。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更倡導第三種教學處理方式,因為新課程倡導基于真實背景的化學教學,環境問題為化學知識提供了真實、富有教育價值的情景,能夠滿足新課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環境問題的分析解決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從化學視角分析環境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體現了化學知識的應用價值,落實了過程與方法目標,從而實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融合的教學。為此,筆者結合理論分析和教學實踐經驗,構建了基于環境主題的教學設計思路(見圖2)。

篇(2)

一、探究性學習水污染與人類的關系

為進一步說明身居內陸的人類活動怎樣引起水污染和海洋污染,尋找當地一條河流的源頭至入海口:如舒城的龍河口水庫通過舒廬干渠注入巢湖,最終由長江注入太平洋,在這整個流域內尋找污染源,在一張備用的河流流域的水域分布圖上,把那些流入河流的污染物表示出來。可以看到進入水體的污染物主要來源于人們的哪些活動所排放的。引出同學們思考:這些污染會帶來的危害以及是否可以避免排放。

建議:在環境保護、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區域研究等章節課堂上使用。

二、課堂教學與實踐滲透相結合

環境教育者認為,環境教育的重點之一,應放在由學生自己去調查研究環境問題。在實際活動中增長對環境的認識,田野工作對于中小學生獲得環境問題的直接經驗十分重要。這種形式使環境成為一種學習的刺激,能夠激發學生對環境問題的好奇心,從而發展了他們對環境的認識,田野工作如與地理學科教學聯系起來,會取得更好的結果,一方面會促進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同時能促使學生養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環境教育在地理學科中的滲透應達到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一)能用地理學知識對環境問題作出準確判斷:①環境的自然進程;②人類行為對環境的影響;③各種環境問題,諸如溫室效應、沙塵暴、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的產生及預防;④人類生命和人類生活如何依賴于環境,以及可能引起環境問題的各種沖突;⑤規劃、設計和地理學要求的保護環境的實施綱要。

(二)技能:①通過口頭、書面和藝術等形式,明晰、簡潔地表達自己對環境問題的觀點,在與他人的討論中發展學生的交流技能;②通過搜集、整理、分析、解釋有關環境問題的數據和統計結果,如進行生態學調查,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③通過修正、分析、解釋,評價從各方面獲得的有關環境的信息,組織環境保護工作,發展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能力;④通過分析環境問題的成因、后果,權衡各種影響因素,提出經過認真思考的意見,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⑤通過參加與環境有關的團體活動,如清除廢物的工作,并積極在團體中承擔責任,發展學生的社會交往技能;⑥通過應用信息技術模擬環境調查活動,并使用信息處理系統進行數據處理,發展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篇(3)

摘要:本文對當代環境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應控制人口,提高人民的生態德性,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做到自覺擺正環境問題和人類未來的關系,協調好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發展。

關鍵詞:環境問題;人類未來;生態德性

中圖分類號:N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1-0030-01

影響未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就是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對人類的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人類要想很好的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處理好環境問題。環境問題不僅僅是關系到人類的身體健康,更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為此,需要對環境問題有清醒的認識,擺正環境問題和人類未來的關系。

一、環境問題的危害?

環境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基礎,是我們進行一切活動的前提,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就是對未來人類的迫害,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也就是維持人類延續的正確選擇。為了對人類未來發展負責,需對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有清醒認識。

1.環境污染的認識

環境污染問題確實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人類的盲目的污染,不但危害自然生物,也是在危害人類自身,正如卡遜所說,“現在每個人從胎兒未出生直到死亡,都必定要和危險的化學藥品接觸。”可以這樣說,正如人們濫用的農藥,造成的環境污染,已不是簡單的殺蟲劑,其實是一種萬物的殺生劑,更是人類的毀滅劑。許多環境污染的問題不好解決,人類的幸福,人類美好的未來還從何談起?為了人類的未來,要處理好環境問題。

2.環境破壞的認識

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環境破壞,必將給人類帶來災難,影響人類未來社會的發展。現代社會中已暴露出環境破壞的許多弊端。環境的破壞導致生態破壞,糧食危機,淡水危機,能源危機,氣候暖化和物種加速滅絕等,每一個都關乎人類的繼續生存和發展。另外由于人類的污染,使環境破壞,造成的臭氧層空洞,使地球的紫外線增強,造成海洋浮游生物的大量死亡和人類皮膚癌成倍的發生和增加。還有,由于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造成了酸雨,酸雨危害是很嚴重的,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制止, 酸雨所造成的影響是難以挽回的,總有一天它將毀滅所有的生命,毀滅整個地球。

二、辯證看待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三種觀點

人們在保護環境的過程中,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也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主要形成三種觀點:悲觀主義觀點,樂觀主義觀點和折衷主義觀點,通過了解這三種觀點,加強對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認識,辯證地吸收,先樹立一個自己對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世界觀。

1.悲觀主義觀點

悲觀主義者在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問題上,他們認為,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社會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是會逐漸加大的,在原始的刀耕火種的年代和農業社會里,主要有人類污染引起的環境問題還不是主要問題,但是進入了工業化社會里,環境問題矛盾變得日趨尖銳,一旦將來進入更高級的社會里,那時環境問題最終會導致人類社會的消亡。

2.樂觀主義觀點

樂觀主義者在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問題上,過于樂觀,相信人類是萬物的主宰,相信科學萬能論。環境問題不是人類未來的主要問題,伴隨著人類的發展,科學技術也會不斷地發展。相信通過科學家的努力工作和探索,靠科技能夠征服一切,能夠很好的解決環境問題,使人類未來生活得更美好。

3.折衷主義觀點

折衷主義者在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問題上,他們認為,要很好的解決環境問題,不僅需要科學技術,也需要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倡導低碳節能,減少廢物的制造數量,把環境帶來的問題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他們相信,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會很好的處理環境。

三、正確處理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對策

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擁有好的環境就擁有人類美好的未來;相反,破壞環境,就是毀滅人類自己。我們要理性的處理好環境問題,處理好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發展問題,立足社會實際,正確處理好人的覺悟問題,經濟發展問題和人口問題等三個主要方面,使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很好的協調起來。

1.處理好人的覺悟水平

要從基礎教育開始,改變一些人的自私自利的生活習慣,樹立“地球意識”、環境羞恥意識。明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自覺地實現思維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有效抑制人類自己不斷膨脹的物質占有欲望,明確我們最大限度地去維護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諧與美麗是我們對自然環境的責任和義務。

2.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關系到人類的前途和命運,所以保護環境成為人類發展的重要問題。從客觀上來分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動的。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3.處理好人口問題

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人口問題。人口的迅速增長,造成人炸的危機。人口過快增長,消耗了大量地球資源,引發了許多環境問題。真正有效解決環境問題,必須有計劃有步驟的減少人口數量,使世界人口數量保持在一定的限度類,實現人類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關系非常的密切,并且影響著人類未來的發展,這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認識,但是人們對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嚴重性認識還是不夠。所以,在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關系上,大力倡導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應該有清醒的認識,辯證的對待,結合本國和本民族的自己的特點,加強在人的覺悟上、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上和人口控制上為主要的措施,從本質上真正做到減少污染,保護好自己生活的環境,使人類未來的環境更加美好,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雷切爾?卡遜著.呂瑞蘭,李長生 譯.寂靜的春天[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篇(4)

【關鍵詞】高中地理; 環境問題; 環保教育

環境問題是指由于人類活動作用于周圍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響。環境問題與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密切相關,隨著全球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如人類活動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使全球氣溫變暖導致全球的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人們生產和生活排放出的氟氯烴類化合物破壞臭氧層;酸雨使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態系統遭受破壞;淡水資源危機,昔日“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壯麗景象已成為歷史;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資源和能源短缺問題,如石油、煤等;森林銳減嚴重;土地荒漠化;物種加速滅絕等。環境問題不僅表現為人(社會)與自然的矛盾,而且越來越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環境問題與其他社會問題交叉、重疊,已成為影響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影響經濟穩定、影響民生的重要問題。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環境的日益惡化已對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敲響了警鐘,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加強全民環保教育,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環境保護是全民族的事業,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然而,公眾的環境知識和環保意識淡薄,對環境價值的認識不足,公共環境意識水平低下,缺乏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其實質是教育觀念的問題,導致對環境教育的忽視,使全民環境教育不到位。“環境保護,教育為本”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通過滲透環保意識的教育,得到一些怎樣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的教學經驗和教育方法,從而使在校學生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并且能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并使他們將來走入社會以后依然能把環保作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所以,應該從小就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在教學中,特別是在地理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教會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環境問題,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意識,使他們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采用適當的方式處理與環境有關的事宜,是目前地理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1明確地理教育在學生環保意識培養方面的目標和任務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地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協調好人地關系,即處理好人類生產、消費等各項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使地理環境向著更有利于人類生存的方向發展。

地理教育和環境教育具有統一性。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各門學科中,地理是中學各課程中唯一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理環境為基本內容的課程。它闡述了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的關系,從人口、環境、資源和經濟諸方面綜合起來探討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并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為協調人地關系的唯一道路。地理教育中強調的這種人地關系與環境教育中所倡導的“理解和鑒別人類、文化和生物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中學地理教育在培養公民的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促進公眾有效參與可持續發展實踐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在實際教學中,要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培養他們的全球觀念,使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思想是中學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學科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

2充分挖掘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

從地理課程標準看,地理課程是以地理環境、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內容的課程,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資源、環境及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使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教材編寫有三個核心,即社會需要、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現行中學地理教材打破了長期以來過分倚重學科特點,突出知識、能力、情感行為的立體發展,有利于在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意識。如在氣候成因中講到由于人類活動引起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在“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等章節中,對于我國農業、工業、自然資源的開發等都提及到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而導致的環境惡性化發展及對策。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講述社會、經濟、生態的持續發展,資源的持續利用;闡述環境問題的現狀、起因與解決辦法,揭示人地互動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教育和引導學生利用科學知識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危害。體現了對學生智能教育的功能。

教材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培養學生從小關心國家、關注社區環境的習慣,進而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新的教材強調環境道德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環境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這突出對學生道德教育的功能。

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智能教育和道德培育,逐漸規范學生的行為。教育學生對待環保問題“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要求學生成為大自然的優秀管理員,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講究環境衛生,節約用水用電,促進廢舊物質循環利用,愛護花草樹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主動參加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投身于環保事業。這突出了對學生的行為教育的功能。

3創新地理教育方式方法,有效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課堂教學是學校環境教育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最有效、最現實的形式。充分利用教材的這個知識載體,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是環境教育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渠道。高中地理教材蘊含有豐富的環境知識,而在地理課堂上滲透環境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可以通過對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更好的來完成。

3.1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開展討論,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僅限于地理課本中的環境知識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也不利于學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及其動態。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加強教學信息的開放性。

環境問題的存在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階層人對同一環境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教師不應該也不可能強求學生對每個問題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而應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獨特的意見,教師再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引導學生討論所得結論的合理性,最后得出一個或多個較為合理的結論,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水平、辨證全面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

3.2引導學生研究性學習,加強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多方面才能。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的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具有實踐性強、參與度高的特點,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學生喜愛的學習形式。

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需要確定學習主題,再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搜集、閱讀文字資料,實地調查問題現狀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自己得出恰當的結論。例如在學習高中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一節時,可以給學生放映影片《2012》,引導學生思考“影片中出現了哪些自然災害”、“這些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和過程是什么”、“現實生活中是否會出現這些災害”、“看完影片后對我們有什么啟示”等等。學生在課余到圖書館、閱覽室、信息部門去搜集信息、查找資料、調查研究,通過資料綜合、分組辯論、評審打分討論匯總,得出合理結論。通過研究性教學培養中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是對學生進行如何利用信息資源來學習和探索的過程。

篇(5)

關鍵詞:環境管理思想;環境科學;協同演進

中圖分類號:X1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08)01-0006-05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一刻也離不開對自然的索取和利用。自從形成社會以來,人類主要以社會經濟活動的方式作用于自然環境。人類、人類社會就是在人?自然?社會相互作用、協同變化的過程中演進的,不僅自然環境發生著變化,人類的生存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組織方式)和發展模式以及決定人類與社會行為取舍的思想、觀念、情感也在發生著變化。環境管理思想的萌芽和環境科學的產生與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并引起社會普遍關注是分不開的。

1 環境管理的思想淵源與環境科學的產生

1.1 “環境管理”和“環境科學”兩個術語都是舶來品

在中文詞義中,“環境管理”往往被理解為管理環境的行為,但實際上它是人類調整和修正“自己作用于自然環境的行為”的行為,即對與環境密切相關的社會行為的調整和修正,包括對人(社會)與自然的關系、與環境密切相關的人(社會)與人(社會)的關系(包括代際關系)以及自然生態關系(通過人類行為調控)進行的調整和修正,這正是環境管理困難的根源。

環境科學是研究人類生存的環境質量及其保護和改善的科學,它是一門應急的科學和問題的科學,是在認識、應對和解決環境問題的社會需要的推動下迅速發展起來的。隨著工業文明的擴展,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漸趨嚴重,從而引起了社會的重視。許多傳統科學開始對環境問題給予關注,先后產生了環境地學、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物理學、環境醫學、環境工程學,并相應發展了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環境社會學、環境倫理學、環境管理學、環境政治學、環境哲學、環境美學與環境史學等,它們都力圖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闡明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程度、危害和機理,探索不同的治理和保護方法以及調整人與環境關系的辦法等。就世界范圍來說,環境科學被稱為科學還是近三十、四十年的事情。目前,具有獨立意義的環境科學理論有環境學、環境質量學、環境社會系統學等,一種統一的環境科學研究范式正在孕育之中。

1.2 環境管理思想是關于環境管理本身及其內容和方法的認識

應該說,在人類文明演進的過程中,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己作用于自然環境的行為的“管理”,只不過是自覺程度,或者說是理性程度的大小和高低不同而已。人類對于環境管理的自覺程度決定于人與自然環境沖突的激烈程度和人類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深度。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雖然始終存在,但從來沒有在世界的范圍內緊張到使人感受到“生存危機”。當前,環境問題已被人們普遍感知并得到高度重視,這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曾有過各種各樣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但現代意義上的生態環境問題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才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因為人們對環境危機的感受和認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學家的研究和發現。起先,人們依照慣性的思維,以為憑借技術就可以制止環境的惡化,扭轉環境惡化的趨勢。然而曾幾何時,人類不得不從單純依賴技術治理、迷戀技術的局限中跳出來,轉而向“管理”尋求出路。向“管理”尋求出路,本質上就是要改善自身的生存方式、發展模式以及相應的基本觀念。由于生存方式、發展模式和基本觀念具有極強的國際性、區域性和歷史的階段性,因而,環境管理的思想體系就顯得豐富多彩、飄忽不定、難以捉摸。

1.3 我國的環境管理思想和環境科學研究已經發生并且還在繼續發生重大的轉變

環境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演變歷程是同人們對于環境問題的認識過程聯系在一起的。人類重視環境問題有一個歷史過程,中國也不例外。后的前20多年,并不認識也不重視環境問題。只是在環境問題作為世界性重大問題之一被列入各國政治家、科學家們議事日程的國際背景下,我國才開始將把保護和改善環境列入議事日程。20世紀80年代提出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90年代提出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發展戰略,從而在污染控制和生態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隨著科學發展觀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與和諧社會的提出,環境管理思想和環境科學研究在發生并且還將會繼續發生重大的變化。

由于我國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路程,加上人口過度增長、發展模式和某些政策不當、科技支撐不足以及自然環境和地區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導致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加之歷史欠賬太多,使本應在不同階段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在短期內集中體現和爆發出來,生態環境總體狀況仍然處于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發展態勢。中國的環境問題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因此,環境管理思想和環境科學的內容都將在反思、借鑒國內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發生重大的轉變。

2 環境管理思想的演變和環境科學的發展

隨著環境保護實踐的開展以及人們對于環境問題認識的深入,環境管理的思想演變和環境科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2.1 污染治理階段的環境管理思想和環境科學研究

這一階段大致從20世紀中葉即人類社會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存在開始到70年代末左右。由于最初人們直接感受到的環境問題主要是“公害”問題即局部的污染問題,人們沿襲工業文明的思維定式,把環境問題作為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這個時期的環境管理實質上只是污染治理,主要的管理原則是“污染者治理”。

在這一時期,環境科學初步建立。在理論研究上,來自生物學、化學、地理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專家開始對環境問題進行科學探索,形成了早期的環境科學形態,如環境地學、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物理學、環境醫學、環境工程學等。在應用研究上,主要是開發治理污染的工藝、技術和設備,用于指導和支撐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爐、廢棄物填埋場等建設。

末端治理工作對于減輕污染、緩解人與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它沒有在環境問題的根源上著力,因而不是一個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它一方面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治理已經產生的污染,另一方面新污染和次生污染又不斷出現。治理污染成為國家財政的巨大負擔。

2.2 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階段的環境管理思想和環境科學研究

這一時期大致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由于末端治理的技術手段并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加之其他

環境問題諸如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等問題進一步凸現,人們開始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探尋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源與消除的對策。這類研究在原因方面抓住了環境成本外部性等市場失靈問題,于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是試圖通過“環境經濟一體化”使“環境成本內部化”,具體的環境管理原則就變為“污染者負擔、受益者補償”。

在這一時期,環境科學的研究開始兼顧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1979年《環境保護法(試行)》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環境監督管理體制得到進一步加強,環保工作開始走上法制化軌道。自此,人們開始重視從宏觀和戰略層面研究環境問題。所以,對自然資源進行價值核算,運用收費、稅收、補貼等經濟手段以及法律的、行政的手段來進行環境與經濟的綜合管理。對環境與經濟的相互關系、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經濟途徑等問題的探討,使許多有利于環保的技術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得以出臺,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環境資金投入的使用效益。

把保護環境的希望寄托在對經濟活動過程的管理,通過對資源、環境進行賦值,使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由經濟開發建設行為負擔,提高了環境保護的績效。但大量實踐表明,經濟活動為其固有的運行準則所制約,很難或不可能在其原有運行機制中給環境保護提供應有的空間和地位,因而對經濟運行機制進行小修小補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

2.3 把環境問題作為發展問題階段的環境管理思想和環境科學研究

這一時期大致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里約宣言》標志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人們終于認識到環境問題是人類社會在傳統自然觀和發展觀等人類基本觀念支配下的發展行為造成的必然結果。在這種根本發展觀念和發展模式發生偏差的情況下,管理和技術手段都是“治標不治本”的。只有改變傳統的發展觀及由之所產生的財富觀、科技觀、消費觀、倫理道德觀和價值觀等,才能找到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在這一時期,環境科學的研究更加強調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綜合。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并在不同的領域里進行了探索,思考的深度已逐漸接近世界系統運行的本身。也就是說,發展應是“社會、經濟、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以及人的全面發展”。人們關注的中心不再僅僅只是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同時把人與自然和諧、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作為發展的基石放在中心地位。2003年,中央明確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環境保護的要求被滲透到各項經濟、社會政策之中,環境保護的領域由以關注生產環節為主,拓展到并關注索取、流通、分配、消費、處置等各個環節,并覆蓋再生產的全過程,推動著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步。不少環境科學家從人類文明進步和轉型的高度上,分析環境問題的起因和探討環境科學的內涵,提出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必須研究環境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的整體行為,著眼于轉變社會發展的戰略模式和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并在各個層次上調控人類的社會行為,使人類社會的發展活動、社會物質系統的運動與環境的自然演化相互協調。如較早的復合生態系統理論、三種生產理論、地球系統科學和當前的環境社會系統學理論、可持續性科學等。

3 對環境管理思想與環境科學研究關系的反思

環境狀況的現實迫使人類對自己的環境管理行為和思想進行反思,對環境科學的研究更加深入。但在中國,環境科學往往仍被傳統學科認為不夠“專業”,或者說在研究相同問題時與傳統學科處在不同的語境之中。這大概就是環境科學在中國一直沒有被認為是“真正的科學”的原因,相關研究也很難被界定為“嚴肅的科學研究”的根本原因。

回顧歷史,我們已經認識到,環境管理所要解決的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也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而是人類社會同自然環境相協調發展的問題。思想的轉變不僅引領著環境科學的發展(內容、重點領域和問題發生轉變),并使其成為一種開放的科學和反思的科學。

3.1 在管理對象方面,需要反思的是管理什么?是管理環境還是管理人類涉及環境的行為

(1)在治理環境污染是主流環境管理思想時,環境管理的對象是環境污染和污染環境的行為。環境管理制度的內容主要涉及的是防治污染和公害,基本特點是針對某一單項環境要素或某一類污染問題。環境科學著重研究的是單項污染物和復合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擴散、轉化規律和降解途徑,以及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損害等。

(2)在保護生態環境進入主流環境管理思想時,環境管理的對象擴大到生態環境和開發、利用資源環境的行為。環境管理制度的內容擴展到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生態基礎的維護,基本特點是將資源、環境和生態結合起來進行綜合保護。環境科學著重研究的足環境承載能力、生態平衡、環境質量和環境容量,以及生態系統管理和環境健康風險等。

(3)今后,人?自然?社會和諧、協調的思想將成為主流環境管理思想,環境管理的對象將進一步擴大到整個環境社會系統和所有涉及環境的人類行為。環境科學與傳統學科的交叉將更加開放、深入和綜合,著重研究的將是循環經濟、經濟系統的生態化和人性化、公共環境健康,以及生態環境安全、食品安全乃至國家安全。

3.2 在管理主體方面,需要反思的是由誰去管理?是政府、企業還是社會

(1)在政府的環保部門是環境管理的單一主體時,“經濟靠市場,環保靠政府”成為普遍的環境管理思想認識。而“環保靠政府”實際上指要政府的環保部門上負責污染防治和治理,如中國一開始成立的環保機構就叫做“三廢治理辦公室”。環境科學研究計劃的制定主要也是由環保部門主導,科技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對于環境保護的關注非常有限。實際上,由于環保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排污收費成為環保部門最重要的經費來源之一。于是,企業繳費排污成為了合法行為,而社會和公眾則游離在環境管理主體之外,甚至只能成為環境管理的對象。

(2)在各級政府(諸多部門)成為環境管理的主體時,“統一監督管理與分級、分部門相結合”的環境管理體制強化了諸多政府部門的環境管理責任。但由于環境立法的部門化傾向以及環境執法起步較晚且執行困難等問題,統一監管只能是紙上談兵。屢見不鮮的對部門升格和垂直管理的迷戀,反映出政府部門狹隘的政績觀和利益觀;“有利爭著管、無利都不管”的狀況表明了政府作為環境管理單一主體的尷尬局面。

(3)今后,社會行為主體(政府、企業和公眾三大行為主體構成)將成為環境管理的主體,其中,政府以公益為訴求,企業將把保護環境作為自己的重要社會責任和發展要素,公眾則既是環境權的享有者,也是環境義務的承擔者。政府對于環保的干預必須公正、適當,正因為管理權尋租和制度破缺的必然存在,企業和公眾的參與就成為必要。當把環境保護整合到社會經濟結構調整和生存方式

轉變的過程中時,三大主體行為的協調就成為社會作為環境管理主體必須解決的課題。

3.3 住管理方法方面,需要反思的是如何管理?是單一的手段還是深層次的綜合手段

(1)早期的環境管理著重命令一控制型的行政手段與末端治理的管理模式。環境管理中存在大量的強行件規范是由環境保護的社會公益性所決定的。相對于立法、司法而言,行政權的行使更為簡捷和經濟,因此,各國在環境立法方面賦予行政部門更多的權力,強化行政機關在環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視用行政強制來保障“以管促治”。

(2)后來的環境管理增加了稅、費、罰款等經濟政策手段,建立了源削減、預防為主和全過程控制的管理模式,注重與經濟技術結合。提倡性、激勵性的自治規范使管理對象也成為環境管理的積極參與者和維護者。對環境問題進行經濟分析不僅使環境科學研究有了一個重要的新的分析視角,同時也支持了行政指導和經濟刺激等手段的運用。

(3)今后的環境管理強調公眾參與、市場機制與政府行為的協同。由于環境問題與經濟、技術及社會問題綜合在一起,決非單一的手段和管理模式所能應對,因此,必須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尋求政策、管理、資金、科技、教育等全方位的綜合管理模式。相應地,環境科學的研究也應強化經濟、社會、環境、科技、法律、文化的綜合,努力為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節約生產和安全生產,提倡綠色消費理念和行為方式提供理論與方法的支持。

4 從主流環境管理思想的演變看環境科學的發展走向

在環境問題的壓力面前,人類已經進步到有意識地探索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道路的階段。人類認識并承認自然的存在價值,從觀念到實踐對自身的各方面行為進行全面的反思,并在實際操作層次上進行人?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探索。新時代的環境管理思想不僅強調要主動減輕社會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系統的壓力,同時還要強調對環境生產的支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公民健康和公共安全將成為中國現階段和今后長遠發展所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面對這樣迫切的社會發展需要,環境科學將在新的環境管理思想的引領下,將會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新的發展:

4.1 環境科學的快速綜合化

環境科學是在傳統學科交叉、綜合基礎上形成的一門新學科,其綜合性還表現在它是宏觀和微觀的綜合、主觀與客觀的綜合、整體論和還原論的綜合。從更寬泛的意義上來說,環境問題由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之間復雜的交互作用引起,因此它必須且只能在這種交互作用中緩解人口?資源與環境壓力,支撐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當前的問題是人類社會能不能自覺地調整自己的生存方式,改變“交互作用”的方式和內容。環境科學面對的是整個環境-社會系統,承擔著將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相匹配和耦合的責任,在二者之間的界面上建立正確的匹配機制。環境科學既依賴于傳統學科的發展,又是任何一門傳統學科不能取代的科學。從目前來看,人類對環境一社會系統的了解還很少,該系統不僅成分多樣,結構復雜,還表現出多種多樣的功能,這就決定了環境科學的發展將在“如何綜合”的問題上面臨極大的困難。

4.2 環境科學的日益人文化

環境科學是一門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科學,是人類了解自身運動與環境變化之間協調的規律性的科學,是如何調控自身的社會行為,以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科學,是人類理想生存途徑的探索。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人們認識到,不能離開人的尺度去認識自然環境,因為甲,憑人類對自然秩序的認識并不能被用來很好地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自然規律的應用是社會問題,與社會秩序有關)。環境科學還是制定和執行相關環境政策、法律的基礎,人文化的環境科學研究必將在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4.3 環境科學的逐步立體化

環境科學的形成是長期以來人類認識環境和環境問題,探索保護環境和解決環境問題的結果。環境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立體性問題,最高層次可以到哲學,最低層次可以到技術,中間有管理、有政策、有決策、有文化等各種問題。這些都隨著時間的變化表現出極強動態性。環境管理思想也呈現出對從技術開發到發展戰略集成,從增長方式到生存方式乃至文明類型轉變的全面重視和普遍關注。環境科學研究的立體化不僅表現在要從物質層面研究環境一社會系統物質流動的最一般的規律,還應從技術層面到哲學層面來分析如何積極轉變發展觀念、轉換發展模式乃至反思發展行為的選擇。因此,環境科學將逐步回歸其應有的復雜性、多元化、多層次的立體性。

4.4 環境科學的漸趨專業化

環境科學在走出綜合化的第一步之后,還需要在汲取人文社會科學精髓和吸收自然工程科學成果的基礎上整合不同的學科領域,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構建專門的、統一的環境科學基本理論、概念和方法。作為一門新興的、正在發展的學科,環境科學還很不成熟,必須建立開放與協作的研究機制。只有建立起環境科學的研究范式――專門探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和人?自然?社會關系的協調途徑,專業的、系統的、嚴肅的環境科學才算真正建立起來了。

5 結語

科學研究是科學思想進步的基礎,而科學思想的革命則是科學研究創新的指南。新的科學思想和基礎理論往往超前于技術和生產,并引起技術和生產的革命。環境管理思想和環境科學的協同演進正是如此。2001年,《科學》雜志:“環境與發展可持續性研究”一文曾提出了可持續性研究的七個核心問題,強調了“整體”、“融合”、“互動”、“度”、“前瞻”、“適應性”與“穩定演進”等系統概念。

篇(6)

關鍵詞:環境問題 生態文明 出路

一、當代中國面臨的環境問題

中國現如今的經濟已處于高速發展之中,國民在為國家的富強而歡欣雀躍之時,也為因經濟的發展而付出的環境代價而唏噓不已。當代中國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是十分嚴重的,亟需人們來解決,不然國家的經濟會受到影響,甚至是人們的生存也受到嚴重的威脅。當前中國的環境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的問題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少,是世界上人均資源占有水平較低的資源小國之一。人口持續增長,耕地不斷減少,供水能力緊張,能源緊缺愈加深重,礦產資源不足,后備資源基礎薄弱,資源總需求迅速擴大,各類資源供應長期緊缺,是我國人口與資源、經濟增長與資源供給矛盾的基本格局,資源短缺將長期成為遏制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二)環境破壞與資源開發的問題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口急劇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以礦產資源為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將成倍的增加,我國煤炭資源作為所占比例最大的能源,所占比率達75%左右,并且在21世紀將是我國的主要能源,但礦產開發,特別是煤炭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在給國家提供大量的能源、原材料、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為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巨大的能源保障的同時,卻給礦區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和污染。在以礦產資源開發為主的地區,礦藏的開采、洗選、冶煉等過程都需要大量的用水,因此,會排放出大量的污水、廢水,造成嚴重的水污染。

(三)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的環境污染日益加劇,并且嚴重威脅到我國城鎮居民的生活健康,甚至在將來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的合理發展。我國環境污染嚴重主要是來自工業的排放,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廢氣、廢水與固體廢棄物日益增加。

二、馬克思的生態文明思想

馬克思的生態思想是以他的實踐唯物主義為基礎。在實踐的基礎上,馬克思揭示了自然進化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統一性,說明了社會發展的“自然的歷史的過程”,提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實踐關系實際上表現為人化自然的關系。馬克思認為的“人與自然關系中的自然并非指與人無關的純粹自然界即自在自然,而是與人建立起了對象性關系的自然,即已經進入人的認識領域和實踐領域的自然界。”[1]

自然界是先于人類存在的,人本身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所以說,人是自然存在物。由于自然界是先于人類而存在的,因此自然的發展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它是人類不可改變的。就算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科技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極大的提高,都無法打破自然自身發展的規律。馬克思提出的生態文明觀強調發展變化,同時也強調人、社會與自然的有機統一,所以人類如果片面追求人的發展而造成自然界的異化,這樣會帶來一系列的惡果,那也只能由人類自身來承受。因此,我們不能割裂人與自然的聯系,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尋求人類的發展。可是,人類并不是被動的接受自然界賜予人類的一切,人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的適應自然,繼而改造自然,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尋求更多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條件,人類化被動為主動。“人類的實踐活動把外在的自然變成了人自己活動的對象,變成自己的客體,人的能動的實踐造就了人化的自然界。”[2]馬克思的生態文明觀是唯物主義的,它既強調自然的客觀規律性,又重視人的主體能動性。我們應該認識到:人、社會和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不能以犧牲一方來成全另一方的發展,否則這種發展是短暫的。我們要學會和諧共處,形成共存共發展的局面。

三、當代中國環境問題的出路

十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是針對我國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提出的。它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一主張也是符合馬克思的生態文明思想的,要遵循自然運行的固有規律,也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的永續生存與發展。

為解決中國的環境困境,首先,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例如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制度,等等。有了制度作保障,解決中國環境問題的具體措施才能得到切實的貫徹和落實。其次,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通過大力的宣傳,使人們認識到當下中國所面臨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環境問題的緊迫性。這樣通過宣傳和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最后,與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環境問題并不是我國一國存在的問題,世界上每個國家都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攜手共同解決。雖然各國有體制制度上的差別,有經濟發達程度的差別,有環境問題嚴重程度的差別,但是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而且我們只有這一個家園。各國都參與其中,我們可以交換各國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以及所采用的技術手段,這有利于加快環境問題的解決,同時也可以避免本國走別國曾因發展經濟而致使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的老路,這也有利于本國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保護及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趙成.馬克思的生態思想及其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與現實,2009,(2).

篇(7)

辯證看待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三種觀點

人們在保護環境的過程中,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也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主要形成三種觀點:悲觀主義觀點,樂觀主義觀點和折衷主義觀點,通過了解這三種觀點,加強對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認識,辯證地吸收,先樹立一個自己對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世界觀。

1.悲觀主義觀點悲觀主義者在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問題上,他們認為,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社會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是會逐漸加大的,在原始的刀耕火種的年代和農業社會里,主要有人類污染引起的環境問題還不是主要問題,但是進入了工業化社會里,環境問題矛盾變得日趨尖銳,一旦將來進入更高級的社會里,那時環境問題最終會導致人類社會的消亡。

2.樂觀主義觀點樂觀主義者在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問題上,過于樂觀,相信人類是萬物的主宰,相信科學萬能論。環境問題不是人類未來的主要問題,伴隨著人類的發展,科學技術也會不斷地發展。相信通過科學家的努力工作和探索,靠科技能夠征服一切,能夠很好的解決環境問題,使人類未來生活得更美好。

3.折衷主義觀點折衷主義者在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問題上,他們認為,要很好的解決環境問題,不僅需要科學技術,也需要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倡導低碳節能,減少廢物的制造數量,把環境帶來的問題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他們相信,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會很好的處理環境。

正確處理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對策

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擁有好的環境就擁有人類美好的未來;相反,破壞環境,就是毀滅人類自己。我們要理性的處理好環境問題,處理好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的發展問題,立足社會實際,正確處理好人的覺悟問題,經濟發展問題和人口問題等三個主要方面,使環境問題與人類未來很好的協調起來。

1.處理好人的覺悟水平要從基礎教育開始,改變一些人的自私自利的生活習慣,樹立“地球意識”、環境羞恥意識。明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自覺地實現思維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有效抑制人類自己不斷膨脹的物質占有欲望,明確我們最大限度地去維護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諧與美麗是我們對自然環境的責任和義務。

2.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關系到人類的前途和命運,所以保護環境成為人類發展的重要問題。從客觀上來分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動的。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夜夜|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av天堂永久资源网|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性强烈的欧美三级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蜜芽| 97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丁香五月缴情综合网| 奇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av无码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97av麻豆蜜桃一区二区|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 国产成a人亚洲精品无码樱花|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免费看 | 一本本月无码-| 亚洲人ⅴsaⅴ国产精品| 日本成aⅴ人片日本伦|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真人一进一出120秒试看| 精品伊人久久大线蕉色首页|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暖暖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完整版|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性欧美牲交在线视频| 亚洲熟妇无码久久精品| 天天综合网天天综合色| 嫖妓丰满肥熟妇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粗大xxxxbbbb|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能收黄台的直播app| 国产精品涩涩涩视频网站|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巨大另类极品videosbest |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花钱看| 中国凸偷窥xxxx自由视频 | 精品人妻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