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04: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危機的表現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經濟危機轉型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之前,每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時,盡管伴有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機,但危機從總的來說還是突出表現在生產領域,形成了生產過剩主導型經濟危機。主要表現為生產下降、企業破產倒閉、工人失業,金融危機只是伴隨現象。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危機更多地表現為金融危機:8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機、1990年日本經濟破沫破裂引發的金融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2000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機以及2007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的頻頻爆發,給世界經濟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新的表現形態。” 由生產過剩主導型經濟危機明顯地轉變為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發生了經濟危機轉型。
那什么是經濟危機轉型?經濟危機轉型是指經濟危機由生產過剩主導型經濟危機轉向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生產過剩主導型經濟危機是指最先爆發于實體經濟領域,由生產過剩導致大量生產能力閑置,工廠倒閉,然后進一步蔓延到金融領域的經濟危機,其主導是生產過剩所引發的經濟混亂。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是指由金融領域爆發的金融危機引發包括產業領域在內的全面的經濟危機,其主導是金融危機。狹義的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是指在金融領域爆發的包括貨幣危機、銀行業危機、外債危機和系統性金融危機在內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轉型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經濟危機的表現形態發生轉變。傳統的經濟危機多數首先發生于產業領域,然后傳導到金融領域,突出地表現為商品滯銷,利潤減少,導致生產(主要是工業生產)急劇下降,失業大量增加,企業開工不足并大批倒閉,生產力和產品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繼而引起金融秩序的混亂并爆發金融危機,使社會經濟陷入癱瘓、倒退狀態。而近三十年來發生的經濟危機基本上爆發于金融領域,然后傳導到產業領域,主要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等金融指標在短期內急劇惡化的現象,致使產業領域在內的其它領域發生危機。這些金融指標包括貨幣匯率、短期利率、證券資產價格、房地產的價格、金融機構倒閉數目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的危機都采取了金融危機 的形式,如拉美債務危機、日本泡沫危機、歐洲貨幣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阿根廷債務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等。因此,當代經濟危機就其表現形態來看是金融危機,但就其深層次或本質層面來看,金融危機的性質仍然是經濟危機,或者說是以金融危機的形態表現出來的經濟危機,這也恰好反映了當代經濟危機的表現形態發生了改變。二是經濟危機的表現形態雖然發生了改變,但其本質未變,還是過剩,只是過剩的表現形態發生了變化。無論傳統的經濟危機還是當代的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其實質仍然是相對過剩。只不過當代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的“過剩”不僅僅體現在實體經濟領域的生產過剩,更多的是體現在虛擬經濟領域的“資本過剩”。本文所分析的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主要是指廣義的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
二、經濟危機轉型的特征
經濟危機轉型即生產過剩主導型經濟危機轉向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雖然其本質沒有發生改變,但其表現形態較之原先的生產過剩主導型經濟危機來說發生了顯著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集中反映在:
1、危機的爆發由生產領域轉向金融領域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危機特征;非周期性;預警機制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表現形式
據宋濤所言,國際金融危機是指一國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等國內金融市場上的價格波動以及金融機構的經營困難與破產,通過各種渠道傳遞到其他國家從而引起國際范圍內的金融動蕩。國際金融危機的表現形式一般有四種。
1.貨幣危機。又稱貨幣匯率危機,是指一國貨幣相對于其他國家貨幣大幅貶值,引起資本外逃、利率上升,造成金融市場混亂的情況。貨幣危機多發生在資本市場不發達和匯率制度存在缺陷的國家,在投機的沖擊下導致貨幣大幅度貶值,迫使當局動用大量的外匯儲備或大幅度提高利率以保持本幣幣值穩定,結果造成一國的貨幣流通領域出現嚴重混亂,甚至使原有的匯率制度趨于崩潰的局面。它對證券市場、銀行業、國際收支以及整個國民經濟將產生強烈的影響,容易引發證券市場危機、銀行業危機及債務危機等多種危機。
2.債務危機。一國或地區無力償還其所欠的外債,引起外資抽逃、金融環境惡化的情形。債務危機通常發生在借入大量外債的發展中國家,由于其經濟形勢變化和管理不善導致短期內無法支付到期的本息,引起金融市場恐慌。
3.銀行業危機。又稱金融機構危機,是指由于銀行所持有的債權資產無法收回或權益資產價格下降引起喪失支付能力或破產倒閉的情形。銀行危機通常會在銀行業產生連鎖反應,導致一批金融機構喪失支付能力或破產。
4.證券市場危機。又稱資本市場危機,表現為資本二級市場上的金融資產價格強烈波動,由于投資者恐慌性拋售并競相退出,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金融資產價格狂跌,股市崩盤。
二、當代國際金融危機的特征
(一)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加快,傳播范圍廣
在二戰前,金融危機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偶然性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有影響,其發生頻率也是有限的。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是僅有的一次波及范圍較廣的金融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金融危機頻頻爆發,美元危機使固定匯率制受到威脅,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瓦解,債務危機開始興起。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更有加快的趨勢。從傳播范圍看,2008年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迅速傳播到全世界。它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明顯不一樣,亞洲金融危機是在泰國爆發的,然后傳播到東南亞、俄羅斯、東歐中亞及拉美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即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除日本所受的沖擊較大,以及歐美股市受到波動,它們幾乎沒有遭受什么損失。相反,美國在這次危機中獲取大量的利益。墨西哥金融危機也是從墨西哥迅速蔓延到阿根廷、秘魯、巴西、智利等國家,而這次爆發于美國的經濟危機,不僅影響了全球的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動搖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二)金融危機的非周期性和突發性
傳統的金融危機表現為周期性的金融危機,是由經濟周期的波動而引起的,并伴隨著經濟周期波動而出現高峰和低谷。然而,當代金融危機似乎脫離了經濟周期的軌道,隨經濟證券化、國際化、虛擬化的發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鉤,經濟運行也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當經濟運動的泡沫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甚至導致危機,首先在金融領域爆發,使當代金融危機的超前性、突發性加強,成為經濟危機爆發的前兆。
(三)金融危機的蔓延性加強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以貿易自由化、生產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為特征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國在經濟上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這也使得金融危機蔓延和傳染的范圍更廣,程度更深。一旦重要國家內部爆發危機,就將迅速的擴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演變成區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四)外匯對于金融危機的沖擊日益嚴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由上述可知,擁有一國一定數量的外匯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控制了該國的經濟。當外匯的劇烈變動時肯定會影響一國經濟的穩定,輕則經濟衰退,重則出現金融危機。同樣的,國際游資也可以引發金融危機。國際游資是以套利、套匯從而獲得高收益為目的的投機資金。近年來,大量短期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是造成國際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國際游資的投機活動實質上充當了金融危機爆發的導火索。
三、國際金融危機的防范措施
(一)加大各個國家之間的金融協調與合作力度
當今社會,各國之間的合作力度加大,金融聯系也越來越緊密,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常因信息分散與金融衍生工具增加而使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不協調,從而是國際貨幣運行處于高風險狀態。為了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各國經濟的穩定,只有通過各國加強合作與協調,才能有利于信息集中和有效監管國際金融風險,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
(二)建立國際金融危機的防范機制
鑒于以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提出國際金融風險的七項預警指標:短期債務與外匯儲備比例失調、巨額經常賬戶逆差、消費比例過大、預算赤字較大、資本流入的組成中短期資本比例高、匯率定值過高、貨幣供應量迅速增加。相對應于這七項預警指標,必須盡快建立起配套的金融危機預警組織和監督機構,并健全法規形成預警制度體系,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預警網絡。同時,更需要建立相應的防范機制,防患于未然,把危機扼殺在萌芽之中。
(三)提高金融衍生物市場的監管水平
在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中,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市場得以快速的發展。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產品在給投資者帶來高收益的同時,也加大了金融市場的風險。如果大規模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發生信用危機,將極易引發外匯市場或股票市場的劇烈波動,引起國際金融風險與危機的連鎖反應。因此,加強對國際金融交易活動的監管,提高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管水平,是避免發生金融危機所必須的條件。
(四)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控制和引導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引進外國資本必須進行適度的監控并有效利用,優化引進外資的結構和投向,尤其是控制短期資本的流入和投向,防止短期資本大規模撤離,遏制資本流動中的投機性和破壞性,提高利用外資的效率。
雖然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逐漸加快,范圍逐漸擴大,但是只要我們正確認識危機發生的原因,了解危機發生的特征,就可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使我國在危機中依然穩步前進。
參考文獻
【關鍵詞】《資本論》 危機理論 金融危機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國內外金融市場的發展,許多銀行和金融機構都致力于拓寬自己的金融市場。金融危機一旦爆發,其帶來的巨大損失將蔓延至全世界。同時,金融危機也會由金融部門向實體經濟部門蔓延,嚴重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造成全球性的經濟衰退。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五篇中,闡明了虛擬資本的理論,對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和經濟的演進歷程進行了動態性的分析,對信用做出了雙重性評價。同時介紹了金融危機爆發的全過程,并且對危機產生的根源進行了剖析。
二、《資本論》中對金融危機的闡釋
《資本論》將經濟周期劃分為繁榮、生產過剩、危機和蕭條以及復蘇四個階段。馬克思指出,金融危機大多是經濟危機的征兆,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自身的內在矛盾――“乍看起來好像整個危機只表現為信用危機和貨幣危機。而且事實上問題只是在于匯票能否兌換為貨幣。但這種匯票多數是代表現實買賣的, 而這種現實買賣的擴大遠遠超過社會需要的限度這一事實歸根到底是整個危機的基礎。”
同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三版中總結出――“本文所談的貨幣危機是任何普遍的生產危機和商業危機的一個特殊階段,應同那種也稱為貨幣危機的特種危機區分開來。后者可以單獨產生,只是對工業和商業發生反作用。”這段話中的“特種危機”,就是獨立的金融危機,來自于金融系統自身內部的紊亂。
綜上,《資本論》中將金融危機分為兩類,一是作為經濟危機的征兆發生的金融危機,另一類則是獨立產生的發生于銀行、交易所的金融危機。
三、《資本論》中對金融危機原因的分析
(一)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資本論》中,馬克思將經濟危機的產生解讀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不可克服性。“一切真正危機的最根本原因,而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因此,任何條件下發生的經濟危機其本質都是生產過剩的危機。
(二)馬克思的金融信用危機理論
由《資本論》第三卷“信用制度的另一方面與貨幣經營業的發展聯系在一起,而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貨幣經營業的發展又依然會和商品經營業的發展齊頭并進。”于是信用制度引發了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使再生產過程不斷被拉緊從而達到極端,加速了生產過剩的內在矛盾借由危機的形式爆發。作為資本積累和集中的有力推動,信用使得股份公司和銀行把分散資金集中起來,擴大了生產,但也不可避免地使單純性投機出現。這樣,生產脫離市場而迅速擴張,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再生產的過程。“信用制度加速各種生產力的物質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加速了危機”;“再生產過程的全部聯系都是以信用為基礎的生產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現金支付才會有效,金融危機就會爆發。”
(三)《資本論》中的虛擬資本理論與金融危機
所謂虛擬資本,是本來并不存在,而是根據一定收入虛構出來的資本。“當商品經濟不斷發展,貨幣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生息資本就出現了。”生息資本的出現表明:每一個確定的貨幣收入都將表現為一個不一定是由這個資本本身產生的資本的利息。收入的資本化過程解釋了虛擬資本的形成。在這一過程中,價格與價值發生了分離,作為生產之外出現了虛擬市場――資本市場就出現了。虛擬資本的價值運動獨立于現實資本,其價值并不隨著現實資本價值的變動而變動。
從虛擬資本理論中可以得出,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是由于金融商品或虛擬資本貨幣之間的矛盾造成的,這種矛盾對立的嚴峻程度很容易超過一般商品與貨幣的對立矛盾。由此可見,“虛擬資本的過度膨脹和銀行信貸的過度增長是造成金融危機的基礎。”
四、啟示與政策建議
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相互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獨立發生的貨幣金融危機,也會反作用于實體經濟,從而對一個國家乃至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產生惡劣影響。我國的金融體系正處于初級階段,一個平穩有序的市場環境是至關重要的。基于《資本論》中有關金融危機理論的分析,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對金融行業的市場監管
由馬克思對于信用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的分析,信用危機的存在,是金融市場的一個巨大的隱患。因此,加強對金融行業的市場監管勢在必行。加強金融監管,就要建立健全金融監管機制,制定科學與有效的經濟政策。
監管措施方面,應當注重監管手段的科學合理,監管方法的多元化。金融監管并非管制,對于金融的過度束縛無疑將會阻礙一國的經濟發展。金融監管不僅要科學、合理,還要適度。
(二)加強對虛擬資本的管理
虛擬資本在金融危機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虛擬資本的雙重作用,在推進和支持虛擬資本的發展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對虛擬資本的管理,從而更好地利用虛擬資本,創造更大的收益。
具體來講,首先應當規范股票、期貨等的市場交易秩序,以保證金融交易的有序進行。第二,有關部門應該嚴格把關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發的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品,科學預測其發展前景,從而避免不必要的社會的巨大損失。
參考文獻
[1]高新宇.《<資本論>中金融危機理論問題的研究與思考》[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5(04).
[2]湯延剛.《理論視角下的美國金融危機問題研究》[M].2010.
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經濟;國際貨幣體系;國際游資
金融危機是由外部因素還是由內部因素造成的,歷來學術界有兩種比較對立的觀點:陰謀論和規律論。陰謀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遭受有預謀和有計劃攻擊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別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這種觀點較為流行。規律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的自身規律,是內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機理論①基本上是承認規律論。隨著金融監管技術提高,一個國家因監管或管制出現問題而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變小;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現代的金融危機基本上表現為在國際經濟失衡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扭曲的國家貨幣體系導致區域性金融危機爆發,因而從本質上說,金融危機的性質和成因都發生了變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國際經濟的視角具體解析金融危機的形成原因。
一、國際經濟失衡
黃曉龍(2007)[1]認為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黃曉龍是國內較完備地從外部因素來研究金融危機的,然而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應該是實體經濟的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只是實體經濟失衡的表象,實體經濟失衡導致貨幣資本的國際流動,國際資本流動導致虛擬經濟膨脹和蕭條,由此形成流動性短缺,最終能夠導致金融危機。因而全球實體經濟的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而虛擬經濟導致的流動性短缺是金融危機的充分條件。
縱觀金融危機史,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年爆發金融危機之前,國際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漸向美國和歐洲傾斜,特別是美國經濟快速增長呈現出取代英國霸主地位的趨勢,這次國際經濟失衡為此后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20世紀末期,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要快于經濟全球化趨勢,拉美國家與美國之間的經濟關聯度使得拉美國家對美國經濟的“蝴蝶效應”要比其他國家更為強烈。20世紀末的20年里,當拉美地區的經濟結構失衡時,往往以拉美國家的金融危機表現出來。歐、美、日經濟結構失衡同樣是導致歐、美、日等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當區域的或全球的穩定經濟結構被打破時,新的經濟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機為推動力。1992年歐洲金融危機,源于德國統一后德國經濟快速發展,打破了德國與美國以及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間的經濟平衡。1990年的日本也是因為美日之間的經濟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機的作用下,才實現新的經濟均衡。
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將導致國際資本在一定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力可能是區域的或全球性的。從短期來看,在某個時點國際經濟是相對平衡的,全球資本總量和需求總量是一定的,而當一國經濟發生變化,會引起國際資本和國際需求在不同國家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是小國經濟,它的影響只是區域性的,如果是大國則它的影響是全球的。當一個大國經濟趨強,則會吸引國際資本向該國流入,產生的結果是另外一些國家的資本流出,當資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流動性短缺,金融危機就從可能性向必然性轉變。這種轉變的信號是大國高利率政策,或大國強勢貨幣政策。而對小國經濟而言,經濟趨強后,則會吸引國際資本的流入,當國際資本流入數量較多時,該國的實體經濟吸收國際資本飽和后,國際資本會與該國的虛擬經濟融合,推動經濟的泡沫化,當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背離時,國際資本很快撤退,導致小國由流動性過剩轉入流動性緊縮,結果導致金融危機爆發。
從國際經濟失衡導致金融危機的形成路徑可以看出,國際經濟失衡通過國際收支表現出來,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又通過國際貨幣體系來進行,如果具備了完善和有效的國際貨幣體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國際經濟強制性和破壞性調整,也就是說可以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然而現實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受到大國操縱的,因而國際經濟失衡會被進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國際貨幣體系扭曲
徐明祺是國內學術界較早把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原因歸結為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的學者。徐明祺(1999)[2]認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維持現狀間徘徊的國際貨幣體系;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債務方面的弱勢地位;處于雙重制約下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機的苦果,因而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難逃其咎。也就是說國際貨幣體系在調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時遵循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原則和理念,而各國在制定貨幣政策協調國際經濟失衡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性,因而現在的國際經濟的失衡被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放大了,加劇了。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一個松散的國際貨幣體系,盡管歐元和日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作用逐漸增強,但是,儲備貨幣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決“特里芬難題”,只是將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說儲備貨幣既是國家貨幣也是國際貨幣的身份不變。充當儲備貨幣的國家依據國內宏觀經濟狀況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勢必會與世界經濟或區域經濟要求相矛盾,因而會導致外匯市場不穩定和金融市場的動蕩。實行與某種儲備貨幣掛鉤或盯住某種貨幣的國家,既要受該儲備貨幣國家貨幣政策的影響,同時還要受多個國家之間貨幣政策交叉的影響。儲備貨幣之間匯率和利率的變動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大為增強,使得外匯市場更加不穩和動蕩,這種影響可以分為區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鑒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國經濟政策變動影響既可能是區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為例,美元的價值調整是通過美元利率的調整實現的。美聯儲在制定美元利率時,不可能顧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為儲備的國家(地區)宏觀經濟狀況,因而當美元利率調整時,往往會對其他經濟體,特別是和美國經濟聯系比較密切或者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國家和地區造成沖擊[3]。首先,以美元為支柱的不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不論采取浮動匯率政策還是固定匯率政策,美國的經濟影響著所有與其經濟密切相關的國家及這些國家的貨幣價值變化。如果浮動匯率政策能夠遵守貨幣體系下的貨幣政策制訂的紀律約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場上就不會出現不穩定的投機性攻擊,也不會出現由此造成的貨幣市場動蕩乃至金融危機。由于制定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經濟全球化相關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貨幣體系不能夠保證美元在浮動匯率的前提下的紀律性,因而一個國家的宏觀政策將會導致經濟相關國家的貨幣市場動蕩,在投機資本催化下爆發金融危機。就目前現狀來看,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崩潰,但是相對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美元不論是升值還是貶值,依然會造成這些國家經濟的強烈波動。美國經濟繁榮時,美元升值會導致資本的流出;當美國經濟蕭條時,美元貶值會導致這些國家的通貨膨脹。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保留了原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理念和原則,但卻失去了原來的秩序和紀律,強勢經濟體可以利用這樣的體系轉嫁金融危機和獲取更多利潤,而不需要承擔過多的責任。
三、國際游資的攻擊
國際經濟失衡是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不完善的國際貨幣體系會加劇國際經濟失衡,然而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國際游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金融危機離不開國際游資的攻擊。1992年歐洲金融危機,索羅斯通過保證金方式獲取1:20的借貸,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通過賣空相當于70億美元的英鎊,買進相當于60億美元的馬克,迫使英鎊大幅貶值,在償還借貸后凈賺15億美元[4]。在1994年墨西哥發生金融危機前,國際游資持續大量地進入墨西哥證券市場,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資中,證券投資占70%~80%,但在墨西哥總統候選人遭暗殺事件后的40多天內,外資撤走100億美元,直接導致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5]。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也是國際游資首先攻擊泰銖,低買高賣,并巧妙運用金融衍生工具獲取高額回報。
根據IMF對國際游資的統計,20世紀80年代初的國際短期資本為3萬億美元,到1997年底增加到7.2萬億美元,相當于當年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20%。2006年末,僅全球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總額就達1.43萬億美元,比1996年末增長約6倍。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也不斷豐富,從最初的“賣空+杠桿”策略(市場中性基金),發展成為單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驅動型等)、多策略型(包括新興市場型、并購型等)、基金的基金等多種投資策略。其風險特征也呈現多樣化趨勢,既有高風險、高收益的宏觀對沖基金,也有低風險但收益相對穩定的市場中性基金。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國際資本流動的最顯著特征是國際間的過剩資本流動造成了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巨額的國際貨幣資本必然要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獵取利潤。
國際游資為什么能夠摧毀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眾所周知,國際游資規模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響和縮短被攻擊國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由繁榮到蕭條的自然過程。當國際游資進入被攻擊國家,它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利率和匯率變化,從而加快金融市場由理性發展向非理性繁榮轉變[6]。按照金融市場的心理預期自我實現原理分析,當大量國際游資進入一個國家時,即使這個國家經濟發展表現一般,在大量資本進入的情況下,也會帶動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在國際金融家掌握話語霸權的情況下,他們通過有意識地夸大被攻擊國家發展中的成績或存在的問題,以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心理預期。從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一般先用“經濟奇跡”、“新的發展模式”來吹捧經濟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續”、“面臨崩潰”來夸大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在整個過程中,國際游資有預謀進入和撤退,就會導致金融市場的崩潰。國際游資嫻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榮時期賺取高額利潤,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機賺取高額利潤或者收購危機國家的優質資本,進而控制被攻擊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是在新興市場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后,國際直接投資(FDI)為什么會低價收購危機國的優質資產,形成新的經濟殖民主義的根本原因。四、中國預防攻擊性金融危機之策
在中國股市由狂飆到暴跌和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火爆到等待觀望以后,中國的經濟是不是進入由繁榮向危機過渡的轉折點?中國會不會爆發金融危機?從經濟表象來看,在我國經濟運行中依然表現為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等等;從經濟本質來看,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著產業結構調整滯后、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場不完善等問題。出現這些現象和問題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內部因素的作用。
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特征較為明顯,首先美國經濟進入蕭條時期,次級債危機使得美國經濟雪上加霜,而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經濟持續增長。其次,美元的發行泛濫導致美元對歐元和人民幣持續貶值,致使其他國家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再次,國際游資在世界范圍內流動的規模越來越大。美國為了振興經濟采取降低利息的貨幣政策,美元對其他貨幣也在快速貶值。
中國從2005年開始出現人民幣對美元的利差,2006年2月利差曾達到3%,境外資本流入后往往會兌換成人民幣再放貸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貸款利率衡量收益,1年期基準貸款利率是7.47%,如果每年人民幣升值預期是5%的話,那么國際游資的回報就接近13%。如果國際游資不是采取放貸形式,而是直接投資中國房地產或股票,其收益率會更高,2007年投資中國房地產的利潤不低于30%,該年度上證指數上漲了96.7%。
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國外游資在中國投資的高額回報吸引了大量外資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2007年究竟有多少國際游資進入我國,國內學者有不同的計算。采用簡單的計算,以外匯儲備的增加值減去外貿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2007年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我國的國際游資近800億美元。800億美元國際游資流入完全可以解釋流動性過剩、房市與股市的泡沫和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壓力等現象。只要人民幣升值預期存在,國際游資就不會抽走。人民幣升值預期還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實體經濟還在持續增長,表現為我國國際貿易順差還存在,我國非貿易品的價格還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國際游資現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繼續抬高我國的非貿易品價格,并在適當時機抽逃,在羊群效應下引爆中國金融危機,之后國際資本再回來收購中國優質資本。
中國要能夠有效地預防上述攻擊性金融危機,首先必須嚴格控制虛擬經濟的非理性發展,快速壓縮樓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國際游資刺激實體經濟的增長。套住國際游資有兩種思路:一是由國際游資短期內獲得暴利向長期內正常利潤轉變,降低使用外資的成本,讓外資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二是構建長期的心理預期,使外資留在中國;其中,很重要一點是保持中國實體經濟的持續增長。其三是有計劃地減持我國的外匯儲備,特別減少以國債形式存在的外匯儲備,把外匯儲備轉化為有形資產,實現外匯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匯儲備調控國際經濟,使之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后,加強跨境資本的管制,積極干預和監管短期國際游資的流入。
參考文獻:
[1]黃曉龍.全球失衡、流動性過剩與貨幣危機—基于非均衡國際貨幣體系的分析視角[J].金融研究,2007,(8).
[2]徐明祺.國際貨幣體系缺陷與國際金融危機[J].國際金融研究,1999,(7).
[3]夏斌,陳道富.國際貨幣體系失衡下的中國匯率政策[J].經濟研究,2006,(2).
[4]宗良.對國際游資沖擊金融市場的若干思考[J].金融研究,1997,(11).
危機的頻發,使得金融危機婦孺皆知,但學術上的定義至今尚處于爭論之中,一般來講,金融危機是指“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利率、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主要表現為持續快速的貨幣貶值、擠兌銀行存款、強制清理舊債、金融機構連鎖倒閉、股市崩潰、貨幣量嚴重缺乏、借貸資金枯竭、金融市場劇烈震蕩。金德爾伯格(2007)認為,金融危機一般經歷異常變化、資金過剩、投機熱潮、貨幣擴張、投機高峰、利率上升、回收資金貸款、資產價格暴跌、恐慌、危機爆發幾個過程。按表現的形式,金融危機大致可以分為:一是貨幣危機,即當某種貨幣的匯率受到投機性襲擊時,該貨幣出現持續性貶值,或迫使當局為保護其貨幣而拋出大量外匯儲備或者大幅度提高國內利率水平;二是銀行業危機,即現實的或潛在的銀行破產、擠兌導致銀行不能如期償付債務,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規模援助以避免銀行破產、擠兌的發生,一家銀行的危機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銀行,從而引起整個銀行系統的危機;三是全面危機,即主要的金融領域都出現嚴重混亂,如貨幣危機、銀行業危機、外債危機的同時或相繼發生。按發生的原因,可以將金融危機劃分為周期性金融危機、非周期性金融危機、自發性金融危機、傳導性金融危機。周期性金融危機是由經濟周期波動引發的,伴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而發生的金融危機。非周期性金融危機是由金融系統本身的脆弱性引發的,不受經濟周期波動的制約。自發性金融危機是由本國自身經濟金融運動引發的金融危機,它是一國經濟金融的非正常運動導致本國金融領域失衡狀態達到一定程度的表現。傳導性金融危機是別國爆發的金融危機通過危機傳導機制擴散,從而對本國經濟金融造成類似影響的金融危機。按影響地域,金融危機還可以分為一國性金融危機、區域性金融危機和世界性金融危機。
二、主要金融危機的理論簡介
金融危機的頻發引起了經濟學家的極大關注,經濟學家通過模型建立、金融危機分析形成了一些對金融危機有重要解釋作用的金融危機理論。1、貨幣危機理論。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為,一國宏觀經濟基本面的不協調會導致貨幣危機的爆發,宏觀經濟基本面的問題通常表現為持續性的財政赤字的貨幣化,使市場上產生本幣貶值的預期,投機者因而拋售本幣,形成本幣貶值的壓力,央行竭力在目標價位上捍衛本幣匯率,而耗盡外匯儲備,迫使政府放棄固定匯率制,形成貨幣危機。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提出了新思路。該理論認為,政府維護匯率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多重均衡的動態博弈過程。在極端情況下,僅僅是投資者的情緒、預期的變化就可能將經濟從一個匯率的均衡點推向另一個貨幣貶值的均衡點,導致“自我實現”的危機。對于“自我實現”的貨幣危機,其根源是市場預期和固定匯率制度而不是由基本經濟因素的惡化直接導致,至少維持貨幣平價的基本經濟條件依然存在,但由于投擊性攻擊,使維持成本太多而不得不放棄。2、道德風險理論。由于新興市場國家普遍存在政府對借款提供隱含擔保的現象,政府官員與各種金融活動有千絲萬縷的裙帶關系,使金融機構無顧忌地大量舉債,道德風險嚴重,產生了過度借款綜合癥,導致金融機構過量的風險貸款產生膨脹、資產價格的膨脹,直到某種外來擾動因素出現時,金融泡沫就會突然破滅,并通過支付鏈條傳導到整個金融體系,引發金融危機。3、羊群行為理論。羊群行為是信息連鎖反應導致的一種行為方式,當個體依據其他行為主體的行為而選擇采取類似的行為時就會產生羊群行為。理論通常假設不同的單個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是序列進行的,這樣后來的投資者在采取行動之前會觀察前面投資者所采取的行動。在存在著信息摩擦的情況下,隨著世界資本市場規模的增加和日趨復雜,羊群行為可能會越來越普遍。隨著全球化的進程,收集關于某一特定國家的信息以辨別流言的成本會加大,投資經理們在面臨存在著信譽成本的情況下會模仿市場上通行的資產組合。在這種情況下,謠言就可以誘發羊群行為進而使經濟從一個沒有投機攻擊的均衡轉移到一個有攻擊的均衡。4、危機傳染理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金融日益全球化,投資行為與市場預期的變動在國家將日益聯動,導致危機易于向外擴散與蔓延。此外,經濟運行的復雜性與開放條件下國與國之間的依存性,通過跨國貿易投資、經濟政策趨同、金融市場機制、信息機制等,使得貨幣危機傳染渠道更加多重與交叉,一旦危機在一國發生,危機極可能迅速傳播到另一國。5、經濟周期理論。由于技術創新不足等原因,經濟進入衰退或蕭條,產業投資回報下降,產業資金轉向投資領域,引起投資泡沫,形成危機根源。此外,銀行資產回報也往往較低,可能導致銀行無法繼續償付存款或債券等固定負債的回報,這將加速銀行擠兌或破產。Gorton(1988)以美國數據為例在實證上支持了該理論,薛敬孝(2009)以日本為例的實證分析也支持了該理論。6、理論。在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的許多投資者往往從外部獲得資金,而外部資金的最終提供者未能觀察到投資的特點的話,則存在一個典型的風險轉移問題。風險轉移提高了風險資產的回報,導致投資者哄抬投資品的基本價值,形成問題。而金融自由化,通過擴大信用規模、創造未來的信用擴張路徑的不確定性,惡化問題。這些將最終導致資產泡沫,當最終泡沫破裂時,形成危機。
三、對我國后危機時代的金融改革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 中國經濟 影響 啟示
起源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金融危機自2008年爆發以來,變引起了全球各國的普遍關注,不管在哪一個國家,金融危機都使其經濟社會當中的熱點話題,可以說金融危機帶給世界經濟的影響與沖擊是巨大的。而時至今日,盡管很多國家的經濟水平都在漸漸的回暖,但金融危機的影響依然沒有“煙消云散”,其依然在不停地蔓延與擴散。部分經濟學家預測,今年,金融危機有可能會再度爆發。不難看出,金融危機對于全球經濟及金融的影響依然在繼續。再次條件下,要保證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通過對金融危機給我經濟造成的影響進行全面地研究,并從找尋求一定的啟發,以便于為我國未來經濟及金融行業的發展提供穩定的環境可以說是尤為必要的。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不可否認,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及金融行業的影響與沖擊相對較小一些,但結合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來看,我國經濟社會還是收到了一定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對我國出口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出口增長的放緩。一直以來,出口貿易都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我國對于貿易的依存度也要高于其他的國家,而且在我國出口貿易當中,中美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當中比重最大的組成部分。然而金融危機使得美國財富縮水嚴重,居民的消費性支出也因此大幅降低,這使得我國的出口貿易行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2009年來看,我國當年的出口額下降了16%,成為近30年來出口額的最低點。盡管2009年下半年開始我國的出口貿易開始慢慢回轉,但歐美等國對我國的進口增長遠不及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
(二)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世界金融格局,使得金融危機的觸角延伸到世界各地,因此,金融危機的爆發對全球金融市場都形成了一定的影響,我國金融市場也未能幸免,因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金融市場的動蕩也因此而加劇。由于歐洲債務危機的不斷蔓延,我國金融市場也形成能夠了消極的傳導作用。就2009年1月份來看,全球的股票市場當中近5.2萬億美元的市值被蒸發掉,其中發達國家的市值跌幅為7.83%,新興市場跌幅為12.44%,而我國A股更是以21.4%的跌幅居于全球跌幅的前段。
(三)對我國就業的影響
從就業方面來看,金融危機使得我國的就業情況出現大幅的萎縮。以上的分析中已經提到,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我國的出口行業收到很大的影響,這就使得那些以出口為主的企業的經營受到較為嚴重的打擊,隨著企業收益的不斷減低,裁員或者加減薪則成為出口企業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在此環境之下,很多企業開始紛紛地裁員,原有的招聘需求也不斷減縮,而一些依賴于國外訂單支撐的中小型的企業也都開始減產甚至是停產,尤其是像電子產品、家具以及紡織品等這些行業,甚至出現企業倒閉的情況。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我國原有的用工水平大幅降低,在職職工留職停薪、下崗失業,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走低等,都造成我國的就業的萎縮。
(四)對我國房地產行業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我國房地產行業的影響是絕對不容小覷的。在金融危機之前,隨著美國樓市的整體上漲,使得我國及其他一些新興的發展中國家獲得了很大的鼓舞與信息,多數業內人士及消費者都認為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房價只可能上漲而絕對不會下跌,所以那段時間,我國的房地產行業可以說是如火如荼的發展,而房價也宛如脫僵的野馬一般,一騎絕塵,各種調控政策也是屢屢落空。但金融危機的爆發,為我國房地產行業及我國居民敲起了警鐘,人們開始意識到,房地產行業并不是只升不降的,這時,一些投資開始不斷撤離,居民也都持幣觀望。盡管房價的整體水平依然存在小幅的上漲,但是一些樓盤在價格上的明升暗降的現象卻是不斷的出現。一直到我國經濟振興政策的出臺,才使得房地產行業又回到往日的繁榮。
不難看出,金融危機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與沖擊也是較為嚴重的。盡管金融危機的影響正在慢慢褪去,但這并不代表未來經濟環境會是穩定的。那么,從金融危機的爆發、其主要影響以及對我國經濟的沖擊來看,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呢?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結合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及其對我國經濟及金融市場的沖擊來看,我們可以從中總結出幾點經驗教訓與啟示:
首先,要維持經濟及金融行業的穩定,我國應當通過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并依此創造出更多工作崗位;
其次,要對經濟及金融行業進行規范,就必須強化對房地產行業的監督與調控,對行業市場當中的違規行為進行有效的治理,有計劃性的進行住房攻擊力的提升,對各種投機的需求進行有效的打擊與控制;
再者,要避免國際經濟市場動蕩對我國經濟的較大沖擊,我國還需要對當前對外貿易的基本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鼓勵企業在出口場頻的創新與研發方面進行著重提升,通過提升商品的競爭力來保證出口額的穩步提升;
另外,正如我們所了解的一樣,此次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主要是由于美國次級抵押機構對風險防范的疏忽,所以,通過此次金融危機我們應該意識到加強對銀行內部風險控制的重要性,不斷對銀行內部風險的控制工作進行加強與優化,避免為危機的形成而埋下隱患。
三、結論
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對世界各國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影響都是較為嚴重的,此次金融危機不管是波及的范圍還是影響的深度都較大,但著力于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這一問題的探討,最關鍵的還是要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發與教訓,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我國經濟結構進行調整與完善,以避全球動蕩的經濟環境再度對我國經濟形成影響。
參考文獻:
[1]高硯竹.論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才智,2011,(03).
從1992年到1997年,短短6年時間就爆發了三次嚴重的金融危機,分別是歐洲貨幣體系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經濟學家們的爭論也越來越激烈。本文從馬克思金融危機的現論支點入手,以亞洲金融危機為例,簡單闡述現代金融危機實踐,并提出中國應對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的措施,希望能為化解金融危機提供參考。
關鍵詞:
現代金融危機;理論;實踐;應對措施
一、馬克思金融危機的現論支點
馬克思早在19世紀中后期就對爆發金融危機的過程進行了闡述,并提出金融危機理論。馬克思認為貨幣是金融運作的核心,使得一般的金融危機直接表現成貨幣危機,股票危機、信貸危機等其他情形都是以貨幣的表現形式而存在的[1]。同時,具備轉換性與替代性的貨幣、商品間接造成貨幣自身無法直接增值,只能通過生產商品、流通商品等實現增值,注定了商品與貨幣是需要相互轉換的,然而貨幣與商品在價值方面存在矛盾與對立,進一步加大了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而在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現代化的資本積累機制導致該矛盾進一步尖銳化,虛擬的資本商品由此衍生出來,導致它與貨幣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其本質就是爆發金融危機的內在基礎條件。
二、亞洲金融危機的實踐
(一)爆發亞洲金融危機的原因泰國于1997年7月爆發了金融危機,而此時墨西哥與拉美的金融危機才剛剛過去。泰國金融危機迅速在整個東亞、東南亞地區擴展,導致全球再一次陷入金融危機的漩渦,不僅持續時間長,波及的范圍也非常廣,警示著人們須對金融危機展開深入的討論與研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發了亞洲金融危機呢?泰國的經濟發展與開放代表著東亞發展中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上半期的開放狀況,但在1996年,泰國的政治與金融市場的動態日益劇烈,特別是曼谷銀行(泰國第九大商業銀行)因其壞賬損失占據總資產的47%而倒閉,有力沖擊了金融市場,同時將政治動蕩的導火索點燃,呆壞賬不斷蔓延。泰國班漢政府于1996年9月被趕下臺,國防部長通過行賄與武力的方式走上新任總理的位置。由于泰國人民擔心回到軍人政府時代,所以國內人心浮動,外資紛紛撤出,泰銖的貶值壓力巨大,爆發一連串金融危機。
(二)亞洲金融危機產生的骨牌效應跟其中一枚驟然倒塌后其余的骨牌也會相繼倒下的多米諾骨牌一樣,泰國金融危機迅速波及到周邊國家。由于投資者信心的喪失,東南亞的溢出效應還沒控制住,韓國的信用危機就雪上加霜,相繼爆發貨幣危機。當東南亞的貨幣遭受重挫時,企業、銀行等的財務狀況愈加嚴重,刮起金融機構紛紛倒閉的風潮,導致債券利息與股價都暴跌,震驚了全世界。除此之外,拉美國家、俄羅斯也沒能幸免,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沖擊,導致經濟低迷。
三、中國應對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的措施
(一)堅持改革國內政策在改革國內政策時,只有以不同階段里國民經濟發展實情為依據,合理確定具體的外部均衡、內部均衡目標,并明晰各種政策之間的協調機制,明確實施政策的步驟,同時聯系理論與實踐,對各種政策工具在不同政策目標上發揮的有效性進行鑒別,以此制定出實現內外均衡目標的政策搭配或組合,還要針對各種政策工具在效力上存在的沖突,引入更多政策手段或工具將不利影響沖銷掉,才能消除存在于國民經濟內外均衡目標之間的根本性沖突,才能確保人民幣幣值能達到最大限度的穩定性,確保國內金融體系更加安全,從而在經濟開放的環境下有效抵御貨幣危機。
(二)快速關閉金融機構為制止金融危機下損失的不斷增加,并向市場發出明確的信號,將那些接近資不抵債和已經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迅速關閉掉是非常必要的。如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泰國停業的58家財務公司中有56家都是因沒能提出當局可以接受的充實資本的計劃而被迫關閉清算的;開始時,韓國政府促使停業的14家商業銀行中有10家都是被關閉清算的,接著又將另外7家商業銀行關閉;印度尼西亞關閉了6家嚴重資不抵債的、小型的私營銀行,引發對銀行的大規模擠提,存款人獲得的擔保不全面、金融系統中仍然留有差的機構、對政府經濟管理喪失信心、外幣兌換風潮等共同引發擠提銀行的現象。所以中國為應對金融危機,也應迅速將那些無法繼續經營的金融機構關掉,才能使關閉銀行的政策獲得成功。當然,關閉必須是可靠的、全面的重組戰略的組成部分之一,必須要有恰當的宏觀經濟政策做支撐,必須要將整個關閉過程明確地解釋給公眾知道[2]。
(三)加強國際社會協作國際社會協作提供的主要是官方援助,采取私人協調的方式減少資本內流,減少到期債務的滾動。如為了協助投資者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恢復信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迅速反應,制定援助計劃,幫助受嚴重影響的幾個國家盡快恢復經濟,并加強與外成員國進行磋商,防范危機傳染;利用緊急援助機制下的特殊情況條款、快速程序等,滿足成員國對獲得援助、批準時間等的特殊需求;積極創建儲備補充機構,幫助成員國渡過國際收支的特殊困境。此外,中國需積極與各國加強協作,共同采取宏觀協調政策、應對措施來更好地控制金融危機的蔓延程度、速度。
四、結語
在新時期開放的市場經濟背景下,中國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貨幣危機的威脅,且這種威脅會隨著經濟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而進一步強化。為此,中國應正視現代金融危機的理論與實踐,積極找尋金融危機的應對之策,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周輝.從金融危機看金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科技創業月刊,2011(08):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