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哲學的價值

哲學的價值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20 14:46: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哲學的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哲學的價值

篇(1)

以身體為研究對象的美學在生活和藝術領域十分普遍,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與身體的審美活動有關。我們當今社會所流行的文化在主體上也都是身體消費。而在藝術領域,無論是涉及到雕塑、繪畫、舞蹈,還是有關于文學、音樂,無一不是對身體的關注和研究。

一、身體美學的來龍去脈

“美學”一詞最早來自于希臘文aisthetikos,亦即αισθητικ??,它的意思是“感官的感知”,即美學離不開人的感觀知覺,而作為感官知覺載體的身體是指活生生的、感覺靈敏的、動態的也存在于社會空間中的身體,還存在于它自身感知、行動和反思的努力空間中的人類身體。

站在21世紀的長廊探尋和回顧美學的發展歷程是饒有興味的:如果以“絕對理念的命運”,抑或是“自由個性的命運”作為美學史研究課題的話,過去的這個世紀充滿了太多的探索、成就與挫敗。柏拉圖在構建他的“理想國”時,將絕對理念設定為終極存在。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思想和詩學思想緊密結合,將美置于事物發展的必然率和或然率之中。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深信理性與感性的平衡和制約,人本主義最終體現為理性的力量。19世紀的尼采對現代資本主義文明和理性壓抑下人的“退化”深感憂慮。杜威發展了詹姆斯的根本身體取向,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身體自然主義。

二、身體美學的哲學價值

身體,作為感官、審美欣賞和自我塑造的場所,有著極強的自我變革能力。身體美學致力于對身體進行批判性的改善研究,構成對身體的關懷,以及對身體實踐訓練等研究。盡管現代西方哲學在一定程度上藐視身體,但是從哲學認識、自我認識等角度看,身體美學依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哲學價值。

(一)身體美學通過對身體進行改善引導,以修正我們身體感覺功能的執行力。在西方哲學史上,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感性經驗基礎之上,盡管感性經驗經常遭到質疑。哲學總是通過推理論證的方法,試圖探知真理的奧秘。與之相反,身體美學則提供了另外一種途徑。既然感覺是認識的基礎,而感覺又是以身體為條件的,那么通過對人身體的改善和引導,來避免感覺功能的弊端,已達到修正感覺功能執行力的目的。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大量的身體訓練項目被人們不斷發明和采用:健美、食譜、服飾、禪定和諸如亞歷山大技法、費爾登克拉斯方法等等。

(二)身體美學通過對身體維度的認識,以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自我認識一直是哲學的首要目的,“認識你自己”也是刻在德爾菲的阿波羅神廟的三句箴言之一。身體美學不僅關注身體的外觀形式,而且關注身體的狀態和身體的意識。例如,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呼吸這項運動,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我們的呼吸,就可以覺察到我們的各種情緒,或憤怒、或緊張。反之,如果我們對這些變化毫無察覺,則會被誤導。而如果我們能夠對身體的運行機能有著清醒的認識,就可以及時避免不必要的損害,進而對整個自我進行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

(三)在西方哲學史上,諸多哲學家均承認一個觀點,即身體是銘記社會權利的特殊場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身體美學在政治哲學領域的價值。首先,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復雜的社會政治體系是如何要求和強迫人的身體行為的呢?例如:對有有素養的男性,我們總是要求他要彬彬有禮,在女士面前要盡顯紳士風度;而對于有涵養的女性,我們則要求其要說話溫婉如水、動作優雅端莊等要求。身體的標準,是對整個統治的意識形態的反應。

三、身體的救贖與復歸

縱觀歷史的長河,身體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探知世界的媒介,還為人類提供了追求幸福生活、人身權利的動力,而這些動力又反過來成為人類追求知識的基礎和前提。尼采在他的《權力意志》中主張,身體作為作為所有價值的源泉,應該成為主人,而不是奴仆。愛默生也曾經說過,人類身體是發明創造的倉庫,世上所有的工具和機器都只是身體四肢和感官的延伸。身體應該擁有其主體性地位,應該受到重視,而不是人們的疏遠。

身體有著自我變革能力的、充滿活力,是完全不同于媒體鼓吹者所認為的身體影像的東西:遲鈍而呆板的身體——作為媒體的電子靈活性的充滿惰性的對立面。當我們恢復身體的哲學認識、自我認識,就會發現身體美學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 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審美[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

[2] 理查德·舒斯特曼.實用主義美學[M].商務印書館, 2002年.

[3] 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M].商務印書館,2011年.

[4] 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5] 特里·伊格爾頓.美學意識形態[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6] 徐岱.什么是好藝術[M].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09年.

[7] 詹姆斯·米勒.??碌纳繹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8] 吳予敏.美學與現代性[M].人民出版社,2001.

[9] 理查德·舒斯特曼.哲學實踐[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10] 梅洛-龐蒂.行為的結構[M].商務印書館,2005年.

[11] 理查德·桑內特.肉體與石頭[M].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年.

篇(2)

的生態危機與人類的生死息息相關。在哲學思想的指導下,有利于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真正建設生態文化,促進生態文明的快速發展。從生態哲學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在人與自然和社會之間找到最佳平衡,以防止自然異化的問題?;诖耍疚膶⒑喴枋錾鷳B哲學的思想內涵,并深入探討生態哲學的當代價值。

。生態哲學。

在工業化進程中,我們對自然資源的無休止的需求和對經濟利益的過分關注,不僅使自然環境充滿了漏洞和創傷,而且破壞了生存條件。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尤為關鍵,這與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為了遏制環境污染的加劇,應從自然法的角度,將生態文化的發展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相結合。要從社會發展的形勢出發,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目標。運用生態哲學的思想有利于辯證對待人與自然,找到科學管理生態問題的方法,研究其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像動物和植物一樣,他們是被動和克制的生物。通過對人的起源和發展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人是自然的產物。自然為人類的生產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無論人類文明多么發達,社會多么發達,自然都是萬物的靈魂,沒有自然,人類就不可能真正獨立存在[1]。從的生態哲學來看,人類的生命離不開無機物。利用現有的自然環境中的基本材料,為人類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人類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的支撐。如果我們不理解和尊重外部世界,我們就不再有創造力。從這個觀點來看,人類必須善待自然。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永遠不能超越自然的界限,充分把握自然生態規律,充分尊重自然。從人類幾千年的實踐中可以看出,原始的自然精神面貌沒有改變,對自然的認識只是膚淺和短期的,對天人合一的關注不夠[2]。人與自然的關系非常密切。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和發展應該遵循自然規律,才能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利益。如果人類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犧牲環境,必然會威脅到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繁衍。由此可見,人類需要敬畏自然,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嚴格限制各種行為,形成科學的生產生活模式,為未來的發展鋪平道路。

。闡述了人、社會、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人類的發展經歷了原始社會和工業文明,其間大量的自然資源被利用和轉化。人類后來出現在自然界,向自然界索取各種生活和生產資料,如物品、衣服、燃料和住房。從這個角度看,人類離不開自然,更不用說發展了。在生態哲學的思想中,自然環境可以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不破壞自然環境,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哲學的思想強調了自然的重要性,對自然有著深刻的理解。作為自然的產物,人類需要依賴自然這也反映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觀中[3]。此外,從的生態哲學來看,人們需要加強與自然的互動,兩者的關系更加密切。當然,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類反映了自身的社會歸屬,這也是一個與自然互動的過程。在人類不斷改造自然的時期,人與社會也將形成日益密切的關系。為此,人類需要充分尊重自然,理解其意義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實現人類正常生存。保護自然就等于保護人類自身。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文化建設過于落后,特別是許多人對生態文明建設缺乏正確認識,思想上重視不夠。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切實提高大家的環保思想,就要從生態文明的相關內容入手,使人們能夠主動投資環保,采取生態文化的發展模式,,增強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的生態哲學為社會建設提供了指導思想和啟示。為了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在攫取與付出之間找到平衡,并與辯證思維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在獲取自然界物質生產資料的過程中,還應注意美化自然環境,消除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各種不利因素,不違背自然規律,促進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4]。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會與自然保持更密切的聯系。通過對生態哲學的分析,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觀點,即自然是人類的真實本性。人類對自然認識的逐步深化和對自然的改造將面臨各種自然的制約,這表明人在發展中會受到影響自然的制約,自然也將面臨人的影響。此外,社會實踐的前提是加強人與自然的關系,確保雙方能夠實現辯證統一。因此,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處理好這個問題。人類社會必須在發展中與自然和諧共處,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實現發展與進步。

。結合的生態哲學,人與自然無法在物質交換中達到平衡。勞動過程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過程,不斷調整著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轉化。人類應該在合理的范圍內利用自然,科學合理地進行物質交換,這也是生態哲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社會發展和生態自然來說,物質循環應該保持正常,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本前提。此外,如果我們不遵循自然規律,我們只能讓人類吃后果,人與自然之間就會出現各種矛盾。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模式不夠科學。生態哲學的現代價值,為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提供了科學的指導。過去,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過分依賴自然資源,人類的目光也聚焦于經濟效益。商業模式非常廣泛,反映了各種各樣的缺陷[5]。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將保持生態和自然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衡,在不影響生態和自然環境的前提下,取得更多的經濟發展成果。因此,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盲目地把物質利益放在首位,在發展中過分追求自然,在工業生產中,它違背了自然規律,是不科學,不健康的發展模式。人類社會要想進一步進步,就應該把生態文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不要過分注重物質利益,改變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通過這種方式,自然界豐富的資源也可以循環利用,使經濟發展方式更加科學合理。

。一方面,要轉變傳統消費觀念,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進程[6]。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綠色消費習慣和環境美化程度可以衡量社會進步的程度。只有節約資源,與自然環境保持友好關系,才能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當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綠色消費,社會上各種不良習慣也逐漸改善。相互比較和浪費的消費模式正逐漸被人們所摒棄。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應該追求簡單的物質生物,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逐步形成一個正確的、適當的消費觀念,逐步建立起資源節約型社會,為生態社會的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維護生態社會。由于許多人缺乏強烈的環保意識,給生活環境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都應該承擔起維護生態社會的重要責任。對于政府和普通民眾來說,他們應該在思想上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能夠積極實踐環境保護環境保護的概念。此外,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也應該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建設。只有得到大家的支持,才能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提高環境保護的效果,結合生態哲學的相關內容,我們可以獲得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在生態哲學的思想中,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以物質為前提。在利用和改變自然時,我們需要更多地尊重自然,而不是違背自然規律。人類也是自然生態環境的一部分。我們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我們應該從長遠的角度思考問題,為人類、自然生態和社會的共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诖?,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中國應該按照生態哲學強調的內容,在社會發展、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

[1]郝芮冰。生態哲學的當代價值分析[J]。法制博覽會,2020(15):239-240。

[2]王朋偉。生態哲學思想的實踐及其當代價值[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20(02):52-60.

[3]聶惠。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28(02):3-6.

[4]溫文妮。生態哲學的核心、產生及其當代價值[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地區(社會科學版),2016,35(06):26-31.

篇(3)

一、中國哲學的和諧辯證法思想

中國哲學以“和”這個范疇,表達的事物發展過程中既對立、又統一的基本狀態,被稱之為“和諧辯證法”。“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之謂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今乃棄矣。”意思是在對立和差異中尋求統一,才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原則;沒有差別和斗爭的同一,則不能使事物正常發展。結合許多不同的東西在一起而使他們達到統一,就叫“和”,所以能使事物成長起來、豐盛起來,而產生出新的東西。假如一定要使相同的事物組合堆砌起來,就是同,事物的正常發展就不存在了。

二、“和”的特征

(一)“和”首先標志著事物之間的區別和差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人與人之間要保持正常的關系(君子關系),就是意見看法有所區別,互相指出對方的缺點,才有利于共同進步和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如果在什么事情上意見都完全一致,那就是“臭味相投”或者諂媚取悅,這種關系就是不正常的了。“和”的前提就是事物之間的區別、差異,沒有區別和差異,就沒有相互作用的動力,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就失去了正常的狀態,事物本身就不存在了。

(二)“和”反映了事物發展由對立到統一的過程

“以他平他之謂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和”是事物正常發展的整體過程。這個發展過程,一方面是不同事物、事物內部不同因素相互連接而變化出新的事物;同時,作為不同事物和事物的不同因素,能夠在一起而發生變化,是在一個共同的基礎上進行的,其對立和斗爭是在一個雙方都接受的前提下展開的。

(三)“和”的價值取向是和諧一致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和”所表達的事物發展的過程,最終的取向是和諧一致,而不是區別、差異。“和五味以調口,剛四肢以衛體,和六律以聰耳”,是說五味調和是為了產生可口的食物,鍛煉剛健的四肢是為了造成身體的健康,不同音律的協調是為了形成悅耳的樂曲。“和”表達的事物發展過程,并不突出對立斗爭,其落腳點在于追求一種和諧美滿的結果;不僅僅在于揭示事物發展的本來面目,更是被賦予了人類追求和諧一致(而非斗爭沖突)的價值學意義。

三、和諧辯證法思想在中學哲學教育中的價值

和諧辯證法追求和諧統一的價值取向,與西方文化強調個體、差異的價值取向截然不同。“和”所代表的價值觀,對于中學哲學教育的改革,對于學生極端個人主義的人生態度化解、中正和諧的人生品性培養等,都有重要價值。

(一)與中學哲學教材中的矛盾辯證法互為補充

中學哲學教材講的辯證發展觀,用“矛盾”范疇,解釋了事物發展的動力、過程和源泉。但是“矛盾”很容易被僅僅看作對立、差異、斗爭的代名詞,而忽視了矛盾關系中的統一、和諧、一致,造成價值觀上的誤導。學生受此思維模式影響,容易把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簡單地看成對立和斗爭的關系,忽視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還有合作、和諧與和睦。因此,這樣的哲學教育在價值觀上存在缺憾。

和諧辯證法所表達的辯證發展觀,既包含對立、斗爭、差異,又包含統一、和諧、一致,而且總的價值取向是和諧一致。這既能體現哲學的辯證發展觀,又體現了人類所向往的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人類世界的和平安寧的價值取向。因此,把和諧辯證法引入哲學教育,是對矛盾辯證法的有益補充。

(二)為中學哲學教育融入名族化的成份

現行中學哲學教材中講述的哲學源于西方,它在思維模式、價值取向上,與中國本土文化有所差異,與民族文化的的血液傳承有所疏離。哲學在中國傳播了一個世紀,但很難說融入了普通民眾的心理。這恐怕就是學生難以從內心親近哲學、總覺得哲學“面面目可憎”的原因了。

轉貼于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可以找到許多能使哲學在本土文化扎根的諸如和諧辯證法之類的“營養基”,如“易變”、“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等,可以作為向中學生闡釋哲學的、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絕好憑借。既使民族文化的瑰寶被賦予現代意義,也使中學哲學教育與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從而增強中學生對哲學的親近感、認同感。

(三)化解學生極端個人主義的人生態度

當今的中學生受西方工具主義、行為主義、操作主要鼓噪下產生的表面化生活方式的影響,缺乏一種安身立命的的平和心態。在榮譽與挫折面前容易大起大落;在理想轉化為現實的道路上,不愿做踏踏實實的奮斗;在是與非之間不能形成選擇的可控心理機制。表現出來就是“要么破罐破摔、要么轟轟烈烈”的極端主義人生態度。和諧辯證法思想正包含著人生和諧的豐富智慧之思,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焉”,“極高明而道中庸”等。這些智慧之辯,都沁透著“偉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現實”的“和諧主義”精神,對今天的年輕人的安身立命來說,不失為一種絕佳引導。

(四)培養學生中正和諧的人生品性

人生品性的的豐腴和完美,有賴于中正和諧的知識、閱歷對其進行柔化。和諧辯證法所追求的和諧完美的價值取向,彌補了矛盾辯證法的價值學缺憾,暗示出為人處事的另一種價值選擇——中正、和諧與完美,而非斗爭、分歧與殘缺。“他以暴、我以仁”,“他以詐、我以信”的人生操守,“執其兩端而用中”的人生信條,都是和諧辯證法的生動體現。若能在中學哲學教學中予以貫穿,必能熏陶化育學生中正和諧的人生品性,對學生未來個人幸福、社會的整體安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4)

一 、 法哲學

法哲學是以法的價值為研究對象的,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稱為價值法學。法不僅表現為一種規范,而且表現為一種價值,這種價值是規范存在的根據,是一種實質合理性。因此,它是法上之法,即法之為法的本原。法的這種價值,在歷史上曾經以各種方式存在,例如自然法中的自然,理性法中理性等,這里的自然與理性包含了正義、自由、平等這樣一些人之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尤其隨著價值哲學的興起,出現了博登海默所稱的價值取向的法理學(value oriented jurisprudence)。例如,德國學者魯道夫 施塔姆勒把法律觀念分解為兩個組成部門:法律概念和法律理念(the concept to law and the idea of law)。這里的法律理念乃是正義的實現。正義要求所有的法律努力都應當指向這樣一個目標,即實現在當時當地的條件下所可能實現的有關社會生活的最完美的和諧。(1)價值法學通過揭示法的價值內容。為法的規范設置提供了根據,是對合法性的一種合理性拷問。正如黑格爾指出:在法中人必然會碰到他的理性,所以他也必然要考察法的合理性。這就是我們這門科學的事業,它與僅僅處理矛盾的實定法學殊屬不同。(2)黑格爾在此所說的我們這門科學,指的就是法哲學。法哲學將法規范圍于理性的法庭上進行審問,對法進行價值的審視。例如美國學者羅爾斯將正義規定為首要價值,并以正義作為衡量法的合理性的一般根據,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象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無論它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同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多么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3)因此,法哲學所確定的價值標準,具有對實在法的批判性。在這種意義上說,法哲學是對法的一種反思性考察。這也正是法哲學對于價值研究與哲學,尤其是政治哲學對于價值研究有所不同的地方。哲學,這里主要是指價值哲學包括政治哲學,是以一般價值為研究對象的,確立價值的一般概念。而法哲學是在價值哲學的基礎上,以法為出發點,對法所應當體現的價值內容的揭示。因此,法哲學就成為哲學與法學之間傳遞人文蘊涵的一種中介,一座橋梁。正是通過法哲學,使法學內涵一種人文精神,從而融入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體系。這也是法哲學研究的主要功用,一種沒有法哲學思考的法學知識體系,必定是一種封閉的、自足的、因而是墨守規范而缺乏人文性的知識體系,體現不出法學的批判精神,難以與社會發展的脈搏相合拍。在這種意義上的法學家,就難以擔當得起知識分子的使命,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法律工匠。

法哲學是對法的一種反思,因而它具有思辯性。法哲學的這種思辯性,在黑格爾那里表現得最為明顯。黑格爾法哲學研究采用的是辯證法。黑格爾指出:概念的運用原則不僅消溶而且產生普遍的特殊化,我把這個原則叫做辯證法。(1)這里的消溶,是指法的外在性狀的消解,這里的普遍物是指從法的存在形式中抽象出其內在特性。在黑格爾看來,這種內在特性就是自由意志的定在,法是作為理念的自由。(2)黑格爾法哲學研究所采用的辯證法,就是一種典型的思辯。這種思辯,是一種法思辯,我國學者謝暉指出:所謂法思辯一方面是指主體在對于法與法律現象觀察的基礎上,即在法與法律經驗的基礎上,對法與法律現象的本質性和終極性思考;另一方面是指主體探折法與法律之本質問題與終極問題的方法。(3)謝暉認為,法思辯是法哲學的本質精神,也是法哲學與其他法學知識形態的根本區別之所在,相對于法哲學的思辯性而言,法社會學是觀察性的、法理學是描述性的、法史學是記載性的、實用法學是解釋性的。對于這一觀點,我大體上是贊同的??梢哉f,沒有思辯,就沒有法哲學,如果說,價值是法哲學的研究對象,那么,思辯就是法哲學的研究方法。

法哲學的這種通過思辯確立法的價值的特殊,表明法哲學是對法的形而上學的考察,具有本質主義的性質。隨著實證主義思潮的興起,以形而上學為特征的本質主義的性質。隨著實證主義思潮的興起,以形而上學為特征的本質主義受到嚴厲批評。(4)本質主義所具有的抽象性、普遍性受到排拒,實在性、個別性受到推崇。我認為,形而上學對于事物本質的追求,是人的一種永恒的沖動。形而上學謂之道,這種道是自然與社會之本。盡管歷史上的玄學,尤其是宗教神學,將道歸之于天命與神意,使形而上學蒙受恥辱,但這決不能成為否定形而上學的理由。只要我們承認事物本質的存在,在法現象中,對于法的終極性決定因素的存在,我們就不能否認對法的形而上學研究、對法的規律的揭示。法哲學作為最高層次的法學知識形態,標志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法的感悟與體認的最高水平。因此,沒有法哲學的法學知識體系是不可想象的。我國當前法學理論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將法學提升到法哲學的高度。

二 、 法理學

法理學是以法的規范為研究對象的,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稱為規范法學。長期以來,我國法學界沒有正確地將法理學與法哲學加以區分,換言之,法哲學的內容與法理學的內容攙雜在同一理論體系之中,因而形成兩敗俱傷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厘清法理學與法哲學的關系,為法理學的研究廓清地基。

篇(5)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文化哲學:西方文化批判理論的邏輯建構”,項目編號:11B030;高等學校青年創新人才培養計劃,項目編號:unpYSCT―2015023

中圖分類號:B51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6)03-0008-06

與德國古典哲學相比,新康德主義在哲學史上的定位屬于19世紀德國非主流哲學,但其在西方哲學的發展歷史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新康德主義代表人物的思想對20世紀西方哲學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例如,學界普遍認為,針對黑格爾的思辨意識哲學呈現出來的理論傾向,新康德主義發展出一種從認識主體的心理或生理結構來說明知識形成的新的認識論哲學,他們對康德先驗邏輯學說的利用和改造,直接構成了后來現象學發展的思想來源。本文試圖從新的視角對新康德主義現代價值做一探討。我們認為,新康德主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促成、凸顯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即文化哲學思維范式的重新復蘇,而這一思維范式在現代哲學中至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哲學研究范式轉向的歷史必然

新康德主義形成之初,哲學史內部和外部都醞釀著一種新的哲學理念、哲學立場。受浪漫主義運動的影響,這個時期西方文化主題是強調個人自由、主觀理想、內心情感。表現在哲學研究內容上,就是以情感為核心的人性道德論把道德的基礎從彼岸的神性重新轉移到了此岸的自然人性,試圖在人的自然本性基礎上建立普遍的道德原則,由此引發了關注現實生活世界、關注生命價值意義的哲學觀轉向。新康德主義就是在這一思想背景下,要求重新返回康德、創造出一種能夠適應現代社會歷史發展內在要求的哲學范式。李普曼說:“當時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都認為,哲學不是完全被納入具體自然科學之中,就是對屬于過去的財富作歷史編纂學的描述?!盵1](P223)哲學研究的使命、哲學研究對象的合法性作為哲學觀的核心問題,開始重新被加以追問。

就哲學史發展內部而言,受自然科學發展影響,新康德主義出現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內,哲學研究出現了自然科學化的傾向,其明顯特征是:似乎人類生存的意義可以借助科學的方法來發現,價值可以借助邏輯來認識。哲學自然科學化使得哲學使命發生了根本轉化,它試圖去探求一種超越認識主體個性化制約的具有普遍性和確定性的知識,以此來發現新的客觀真理,回答人的主體個性化歷史存在問題,探究人的價值意義生成。這種思維方式體現了在西方哲學史上占據統治地位的思辨意識哲學的思維范式特征。正如有的學者認為,思辨意識哲學總體上帶有一種旁觀式(Speculative)的研究傾向:站在本體之外談論本體,站在認識之外談論認識。哲學作為人類生活的向導,為人類生存提供安身立命之根據,它的研究取向是人類生活的“未來”和“應然”狀態,充滿著偶然性與未特定化。人類復雜的社會歷史演變也不可能被整齊劃一的自然科學加以考證。與此對應,哲學內部的研究主題開始發生轉向, 主要表現在關于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的區分,對技術理性絕對化、片面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反思,由此發生了由近代認識論向生存論、語言學、人類學等的轉向。

在哲學史外部,隨著文化學、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等學科逐漸興起,人們的理論興趣逐步轉向對文化和人文科學特殊性方法論的研究,產生了以泰勒、摩爾根、博厄斯、本尼迪克特和馬林諾夫斯基等人為主要代表的哲學人類學家和以蘭德曼、舍勒為主要代表的文化人類學家,他們通過對文化來源的挖掘、文化定義的闡釋和文化本質的界定,分別從文化學、人類學、考古學等實證層面論證了哲學自然科學化消解的歷史必然。他們都以人類的存在和發展為核心,從探尋文化本質入手重新審視人類歷史的發展,研究文化在人之為人過程中的重要性,把文化作為區分人與非人的標準,提出“人是文化的創造物”[2](P266)。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文化人類學特別是從本尼迪克特和馬林諾夫斯基開始,慢慢觸及到文化類型、文化模式等哲學范式學理研究層面,明確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對個體和民族的行為的決定作用??梢哉f,在文化人類學的哲學思想中,不知不覺地包含著某種自發的文化哲學的萌芽,為文化哲學產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證基礎。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如果說,哲學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是從實證層面印證了文化哲學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產生的歷史必然,而新康德主義則是從哲學理性的內在分化中,通過價值和意義問題的探索開始自覺地推動這種哲學理解范式的轉變。新康德主義的兩大重要學派,即以文德爾班和李凱爾特為代表的弗萊堡學派和以卡西爾為代表的馬堡學派,把哲學研究對象重新定位于價值論,賦予哲學以文化價值的普遍性合法性基礎,把主體對于對象的評價當作統一全部哲學的基礎和解決全部哲學問題的標準,將文化歷史事件的評價當作哲學的主要內容,對人文科學的效用理論以及政治科學的哲學理論建構的可能性分析等觀點,對文化哲學研究范式的產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新康德主義的文化哲學轉向

一般而言,哲學轉向指的是,改變了原有的(傳統的)研究的主題和研究方法,實現了研究重點的轉移和研究方法的轉換。新康德主義強調哲學的首要問題不是傳統形而上學的實然問題,而是應然問題即價值問題。新康德主義高喊要“回到康德”,那么,他們究竟是如何回到康德呢?這里,詳述新康德主義與康德哲學之間的內在關系不是本文的主要任務。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新康德主義仍然繼承了康德的兩分法,只不過這個二分不再是康德的物自體與現象之間的對立,而是被替換成了事實與價值的二分。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事實與價值的二分構成了新康德主義的重要特征。以此為基點,新康德主義的文化哲學轉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哲學合法性的重構和哲學自然科學化方法論的消解。

首先,新康德主義明確區分了自然科學和哲學各自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他們批判了當時歐洲哲學界輕視哲學、取消哲學研究的兩種傾向:把哲學歸結為一門經驗科學特別是心理學,或是把哲學等同于哲學史的研究。文德爾班認為:“我倒是覺得在今天這樣的情況之下自己負有一種義務,應當提出證據來說明,哲學在它現有的形式之下,在放棄了一切形而上學的要求之后,還是感到自己可以解決那些構成哲學史的重要內容、決定哲學在文化上的價值及其在學院教育中的地位的重大問題。”[3](P50)由此可以看出,以文德爾班為代表的新康德主義價值學派正是通過對“哲學何去何從”問題做出的肯定的回答,即“哲學只有作為普遍有效的價值的科學才能繼續存在”[4](P927),捍衛了實證科學占絕對優勢的背景下哲學的獨立性。“那些價值是一切文化職能和一切特殊生活價值的組織原則。但是哲學描述和闡述這些價值只是為了說明它們的有效性。哲學并不把這些價值當做事實而是當做規范來看待。因此哲學必須把自己的使命當做‘立法’來發揚――但這立法之法不是哲學可隨意指令之法,而是哲學所發現和理解的理性之法。”[4](P927)文德爾班的這個觀點與19世紀下半葉德國哲學的焦點,即哲學應該研究價值問題不謀而合。但是,思想家們也是從不同的視角來分析價值問題的。例如,尼采所倡導的價值是建立在個人的基礎上的,把個人當作價值的最高標準,否定了普遍的價值,其結果只能是導向相對主義,并最終導致哲學的消解和文明的衰落。而文德爾班則力圖去尋找具有普遍有效性的價值,認為這是文化和文明全部功能的組織原則,是人生一切特殊價值的組織原則。

關于哲學的研究對象,新康德主義的學者們認為,主體對于對象(包括自然和文化對象)的評價應該作為統一全部哲學的基礎和解決全部哲學問題的標準,“盡管對個別價值和意志目的的認識和劃分等級各有不同,但是在總體上承認占統治地位的道德習俗,特別是承認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利他主義,在這一點上他們的意見是一致的”[4](P919)。由于我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因此最初來源于主體的價值意識還不能保證價值的普遍有效性。關于價值,文德爾班和李凱爾特把它界定為主體對文化歷史事件(包括自然和文化對象)的評價,而評價的標準則是“標準意識”?!皹藴室庾R”是作為對意志、情感全部經驗進行評價的絕對中心,是對實際意愿和理想標準相符合的意識。這個“標準意識”使得價值具有道德意義,個人從屬于社會被當作一切評估的基礎和準則,保證了價值最終指向人性,指向人類積極的愛。由于有了“標準意識”這樣的價值哲學前提,哲學不但能夠用“具有普遍價值的價值”統一起來,而且它和實際生活也能夠密切聯系起來?!皟r值決不是現實,既不是物理的現實,也不是心理的現實。價值的實質在于它的有效性(Geltung),而不在于它的實際的事實性(T?tsachlichkeit)?!盵5](P83)這樣,在新康德主義看來,價值是某種獨立于主體的自立的意義世界。價值是一種準存在,因為關于價值,不能說它實際上存在或不存在,只能說它們是有意義的,還是無意義的?!拔幕瘍r值或者事實上被大家公認為有效的,或者至少被文化人假定為有效的,因而那些具有價值的對象的意義也被假定為具有一種不僅是純粹個人的意義;而且,文化就最高意義而言,一定不是與純粹需求的對象相關?!盵5](P30)而對于價值有效性的理解,其實是我們為了自己要對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環境關懷的“一種責任”。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新康德主義的“價值的普遍有效性”還是帶有康德哲學的先驗性,但是它的確把思辨意識哲學當中遮蔽的人的現實生活凸顯出來了。哲學決不是去認識某一領域的具體的科學知識,它有必要也有權利而且也必然會去考察和認識與人類生活相關的一切范疇和領域。新康德主義重視價值,其目的就是要把價值評價當作人類心智最深層的認識,要賦予精神價值以特殊的重要意義。“哲學始終主張,它有權利通過這種方式超越所有那些還無法令人滿意的現象,來認識這個世界,進入它最深的層面中,與此同時,價值評價本身也是人類心智的活生生的實在?!盵6](P650)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哲學不是把這些價值作為事實來描述和認識,而是要強調其效用性:對于社會當中的人的存在而言,普遍價值為其提供道德原則、審美原則和形式邏輯[7],為人類積極的道德建構、社會關系的和諧維系起到了關鍵作用。

新康德主義另外一個重要貢獻是通過對哲學自然科學化方法論批判,進一步明確了哲學研究的方法,進而演變成為一種不同于傳統思辨意識哲學的思維方式。這個學派提出了文化科學的研究方法,即描述性和個體化的研究方法。

新康德主義認為由于自然科學與歷史(文化)科學的研究對象不同,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應采取不同的方法?!白匀划a物是自然而然地由土地里生長出來的東西。文化產物是人們播種之后從土地里生長出來的。根據這一點,自然是那些從自身中成長起來的,‘誕生出來的’和任其自生自長的東西的總和。與自然相對立,文化或者是人們按照所估計的目的直接生產出來的,或者是雖然已經是現存的,但至少是由于它們所固有的價值而為人們特意地保存著的?!盵5](P29)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中,思維是從個別事物的特殊關系中進行經驗的概括和總結,進而掌握一般的關系;而在歷史和文化研究中,思維則始終關注著特殊的個體事物?!白匀豢茖W思想中主要是傾向于抽象,相反地,在歷史思想中主要是傾向于直觀?!盵3](P59)而人和文化作為人文科學研究對象,充滿了隨機性、偶然性和特殊性。人是一個有歷史的動物,人的文化生活是一種世代相承愈積愈厚的歷史聯系,人要參與歷史,就必須與歷史發生聯系,這就需要獲得價值,以使自身的存在獲得“價值普遍效用性”的認同。這種價值的獲得是不能通過所謂的“社會歷史發展規律”來實現的,因為我們的一切興趣、一切評價,全部與個別的、一次性的東西相聯系。文化科學所倡導的描述一次性事件,能夠把人們的評價活生生地保存下來,這樣,就可以使人們在價值上與人類的歷史接上關系,從而使我們的文化生活世代相傳。為了克服傳統思辨意識哲學普遍化、統一化、抽象化研究方法的缺陷,新康德主義者直接關注特殊性、個體性的存在。文德爾班提出“描述性”原則,李凱爾特提出“個別化”原則,包括卡西爾的解釋學意蘊,都力圖把文化哲學從自然科學方法壓制下解放出來,恢復哲學個體性價值關注和具體的歷史存在境遇。這種方法形成的根源在于:哲學與生命相關,因而必須與人生活于其中的日常生活相關聯,個體化的研究方法關注社會和歷史的特殊性和真實性。個體化的研究方法“反對總體觀察(Totalansicht)或整體觀察(Gesamtschau)社會和歷史的真實性的方法”[8](P2),因為,這種方法掌控不了社會和歷史的錯綜復雜性,任何總體觀察(或是整體觀察)都會落入形而上學的窠臼中。當然,個體化的研究方法是以自然科學與文化科學的嚴格區分為前提的,沒有不同學科組群的自治性的保證,方法原則的形成無從談起。在新康德主義那里,價值其實是承載著人作為主體的一種評判。人類的全部活生生的價值評價,關鍵就在于對象的單一性;人們的全部價值獲取就根源于對象的一次性和獨一無二的性質。文德爾班“描述性”的方法論原則直觀地顯現出了人類歷史研究對象所具有主觀自為性、個別性,而這正是價值意義產生的起點。文德爾班提出,在對文化事件做出評價時,要區分出制定法則的知識與描繪特征知識之間的關系。在與人的存在密切相關的歷史領域當中,“思維則始終是對特殊事物進行親切的摹寫”[3](P59)。

三、文化哲學:一種新的哲學理解范式的凸顯

通過對新康德主義文化哲學轉向的特征分析,我們看到,當時哲學家們對所處時代的哲學在人類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哲學的意義和哲學研究的價值取向進行了重新反省和建構,這對20世紀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新康德主義把價值問題作為哲學研究對象,而價值的載體是歷史當中的人,生成的情境是人現實的生活世界,評價的意義最終指向對人生存狀態的關注,這些正是20世紀現代哲學探討的主要研究領域。文化哲學作為一種全新的哲學理解范式,是以“價值意義”為核心理念,以存在、實踐、歷史、選擇為基本范疇,通過對哲學自然科學化消解的方法論運用,貫穿于20世紀西方人本主義哲學思潮中,至今仍是重要的哲學理解范式。因此,新康德主義所實現的文化哲學轉向,不是哲學的一個分支或是一個部門,而是一種新的哲學觀、新的哲學研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立場,是哲學擺脫近性主義的困境,實現自我拯救的根本途徑之一。人類參與其中的社會歷史存在是豐富多樣的,而哲學自然科學化的理論傾向則試圖尋求一種統一的、無限的、一元的世界普遍規律,把歷史領域的獨特性和個別匿掉,這就導致了傳統思辨意識哲學生存于“危機”之中。文化哲學體現了傳統思辨意識哲學在現代哲學發展進程當中的一種自我“救贖”。盡管傳統思辨哲學也追求理性的自由,但它是把對“知識”的掌控作為哲學實現自由的手段。哲學不是對現成事物作出經驗科學的結構分析研究,也不僅僅是對“存在者”的經驗型知識,而是通過對未來的指向,揭示其“非存在”的趨勢。只有在未來當中,我們通過價值意義的探索,找到“可能性”,而這個“可能性”才是實現自由的根本保證。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對文化哲學進行如下界定:文化哲學是內在于現代不同哲學流派當中的哲學主流精神和哲學發展趨勢,它高揚人之生存的意義世界、價值世界,是一種回歸生活世界的哲學理解范式,是對傳統思辨意識哲學范式的一種反思和超越。文化哲學之所以會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逐漸凸顯出來,原因在于,它所建構的哲學思維方式較之傳統思辨意識哲學思維方式更為合理。文化哲學作為一種新的理解范式,有以下三個不同于傳統思辨意識哲學的理論特征。

首先,作為范式導向,文化哲學回歸人的生活世界。20世紀的現代西方哲學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出現了很多以回歸生活世界為特征的文化哲學或者是文化批判理論,這些文化批判理論的出現實際上也印證了新康德主義在自覺地推動文化哲學范式的凸顯。同時應該注意到,“生活世界”理論也是隨著文化哲學轉向的完成而出現的。新康德主義以后,現代西方哲學的許多流派都從不同方面致力于打破基于自然科學理性化運動所建構的“齊一化”和“標準化”的世界圖景,為人的存在和生活世界保留空間,把哲學研究定位在具有歷史生成性的,活生生的人的世界當中。傳統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核心概念是“實體”,其主要內容是主體心里的觀念,而不是真實的“世界的內容”,這導致了主客二元對立的認知模式。而此種認知模式只關注人與世界的單一關系,或者用對待物的態度對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成了科學主義思潮中世界圖景片面化和單調化的泛濫?;貧w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 把生活世界本身看成是人的文化世界,而不再是自我和對象對立的、主客二元的世界。例如胡塞爾認為,應該把由自然科學設計的虛構物質世界模型從生活世界當中置換出去,代之以“直覺地被給予的”、“前科學的”、“直觀的”、“可經驗的”人之存在領域。生活世界是一個主體間性的世界,一個交互主體性的世界。因此,文化哲學通過研究個體生存和社會運行的基本模式,分析各個時期、不同地域的人類文化模式和現實的生活世界的本質關聯,這一方面為解決人類面臨的文化危機提供了合理的路向,另一方面,也為被自然科學異化的日常生活世界原初性和意義性的恢復提供價值參照。

其次,文化哲學關注價值意義的生成問題。生活世界為文化哲學生成提供研究場域,而生活世界本身就是一個意義世界,是一個直接被給予和發現的意義世界。只有發現了這個意義世界,才能指引日常經驗活動。更為重要的是,個人也只有進入到生活世界里,才能獲得主體認同,獲得社會性。因此,我們在探討生命的意義時,不能僅僅局限于一個時期,或者是某一個固定不變的目標,意義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歷史生成過程。生命的意義可以被解釋成生命存在的目的,人的價值(human value)意指人的存在和生活的意義,它包括人的自我實現、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和奉獻。赫勒就人的價值做過專門的研究,界定了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價值是一種持續的信念:行為的特定模式和存在的目的狀態(end-state)。文化哲學之所以強調人的意義和價值,旨在說明哲學研究的目的不是自在的與人無涉的“本體”,而是作為歷史活動主體的人所負有的責任。所謂的價值和意義的來源并不在彼岸世界,而是存在于人的自身活動當中?!皟r值和意義問題”更像是我們存在的一種隱喻或是一種對存在的看法和洞察。在這其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正在扮演何種特定的角色,有哪些更合理的期待。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對它的看法從多個方面決定我們未來的生活走向,存在的價值意義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有待發現的問題,更是一種重要的創造活動。因此,人是自由的,人要對自己活動負有責任。

篇(6)

休謨問題是西方哲學史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從認識論的角度對哲學本真問題進行無情地拷問,動搖了西方近代哲學因果關系邏輯發展方向,開始使哲學研究更多地從“人的存在狀況”出發,努力探尋著人的意義和價值,探尋人類文化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文化哲學的含義、特點及文化哲學和哲學的關系三個問題對文化哲學進行了幾點思考,對人們認識和研究文化哲學具有一定的現實和理論意義。人們關注這一問題,不僅在于它對人類理智能否恰當地認識世界提出了一種挑戰,也在于近代哲學家對這一問題的眾多回答的嘗試一再遭受失敗或不能令人滿意。哲學的實踐觀可以作為休謨問題的終結回應。

一、休謨問題引發的思考

智慧象征的哲學家們無論多么滿腹經綸、博學多才,當他回答“究竟什么是哲學”這一終結問題時也會感到十分乏力,無從下手。今天,不管我們怎樣指責休謨的“奇談怪論”,但他把哲?W指定為“人性科學”,并看作是一切科學“唯一穩固的基礎”的理解是值得稱贊的,特別是他在探討人類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時所提出的問題,我們至今仍不能完全回答。休謨從認識論角度提出的哲學問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問題是指向哲學的本體主義,眾所周知,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這是所有哲學家們必須回答的問題。然而,休謨卻不斷拷問有什么理由說明世界是“物質的”“意識的”或者“神創的”?存在的存在真的存在嗎?追根溯源的這種思維方式是否可行?休謨之前,哲學家們都“凡事物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的本體論命題看作是理所當然的真理。例如,古希臘哲學對“萬物始基”的尋找;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都是對這一命題的經典論證。休謨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有什么方法能證明其真理性?我們既沒有獲得用肉眼看到直觀現實,也不能用嚴密的邏輯去證明其真偽。歸根結底,這只是人們經過觀察和經驗得來的一種主觀推斷。那么,人們到底應該如何來證明這種主觀推斷的合理性呢?馬克思在其所著《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把這一哲學任務訴諸人類的實踐,“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p>

第二類問題就是指向哲學的思維方式。所謂哲學思維在休謨看來就是所謂的哲學的預測功能,能根據現實的情況對將來的事實進行推斷,而這種傳統的追根溯源的思維方式只能是因果關系。因為我們人類只有憑借這種關系才能超出我們的記憶和感官的證據以外。然而,休謨認為所謂的這種“因果性”并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人們的一種“習慣聯想”。這種“習慣性聯想”是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過去重復所產生出來的,并沒有經過任何新的“推理和結論”,習慣和推理本身無關。

實際情況往往也正如休謨所言,人們對“事實和行為”的意義和價值大都是出于主觀的“習慣性聯想”??陀^上無法做出準確判斷。即事實和價值之間不具有邏輯上的推導關系,世界只是由事實構成,它并不含價值。價值是由人們的主觀意識所賦予的。例如,同一件商品,對于需要的人來說它就有價值,對于不需要的人來說就沒有價值,這件商品本身沒有變,有沒有價值是由人的主觀意識所決定。由此可見,人類的這種“習慣性聯想”并不可靠。所以,休謨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只有自由主義思潮才是真實可靠的。順著這一方面的問題進一步深入挖掘,產生了現代西方哲學中兩大派系之一的人文主義,即把哲學研究開始從外部世界的探尋轉向“人的存在狀況”本身,努力探尋著人的意義和價值。

二、文化哲學的含義及特點

(一)文化哲學的含義

學術領域關于文化的概念很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文化的理解莫衷一是。在哲學領域,我們能夠達到共識性地把文化理解為“人化”,即人類在實踐基礎上的“生存與發展方式”,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和內在尺度的方面。文化哲學是對哲學的一種徹底人性化的理解與解讀,它是一種關于各種文化現象內在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模式的理性反思。文化哲學通過對人類文化模式及其演進機制的全方位的反思和批判,促進文化轉型,形成了種種自覺的文化意識,并最終發展為影響社會進程的價值觀念和價值體系,促進本民族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最終達到文化自強。

(二)文化哲學的特點

1.文化哲學具有屬人性

文化哲學是體現人的生命價值的哲學理解范式。從文化哲學的角度來看文化就是“人化”。人是文化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關注人的生存發展、追求人的解放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文化哲學的理論訴求。錢穆在《中國文化精神》一書中對文化概念作了簡明而深刻的概括:“文化是長時期內大群體的公共人生?!?/p>

2.文化哲學是理性主義和價值主義的合流

縱觀哲學發展史,哲學思維有兩種理解范式,一種是追求普遍性知識的理性哲學理解范式,一種是探究價值意義的哲學理解范式。康德把哲學研究從傳統哲學對客觀事物實體的思考轉向了對人與客觀對象之間的關系思考,實現了對傳統哲學的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的超越,填平了一直以來主客體、自由與必然、價值與認知的鴻溝。

3.文化哲學具有批判性和超越性

文化哲學的批判性和超越性通過文化轉型來體現。文化轉型是由特定時代特定民族或群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占主導性文化模式被另一種新的主導下文化模式所取代的過程。文化轉型大體會經歷三個發展階段:文化危機、文化批判、文化創新。

三、文化哲學與哲學的關系

厘清文化哲學與哲學的關系是我們理解和研究文化哲學的重要前提,事實上,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一個文化哲學的闡發、彰顯和確立的過程。

首先,從文化哲學的產生過程來看,不僅確立了文化研究的起點,而且通過對“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論述,來確認文化的本質。在《1844年?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把世界區分為自然界和人類,人的創造物被他表達為“人化的自然”“人的本質對象化”“人的本質力量”等等。雖然他沒有明確界定“文化”概念,但是在對世界進行區分時,實際上把“文化”作為一個特殊的類劃分了出來。同時馬克思還指出,“人的自然屬性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了新的變化,無論就其內容還是形式上說,人的自然屬性都在長期‘人化’過程中形成了人類文化的新質?!睆倪@個層面上講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人化”的本質屬性。

其次,從研究范式上來講二者都具有實踐性。哲學不同于以往的舊哲學就在于把實踐的理論引入歷史唯物主義,對于休謨的第一類問題,馬克思在黑格爾巧妙地批判康德“學會游泳之前切勿下水”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哲學的問題就是“生活和實踐”的問題。哲學本體問題的回答離不開認識本質的揭示,人的認識能力說透了就是人類自身的實踐能力。休謨的第二類問題,“存在的事實”與其價值、意義之間的關系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個實踐問題。所謂的意義和價值是人自己的生活和實踐創造的,而不是精神世界苦思冥想能夠尋找到的。文化就是“人化”,文化哲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實踐基礎上作為歷史凝結成的穩定生存和發展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根據人們生活、生產的實踐形式、實踐形態不斷發展變化,不同時代、不同民族都有差異??梢?,人類生產實踐對人類文化模式的生成具有第一性。

篇(7)

    論文摘要:作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哲學家,瓦托夫斯基是一位科學的實在論者,他不僅精通馬克思、費爾巴哈和黑格爾的學說,也熟悉亨普爾、波普爾、拉卡托斯基等人的工作,他與著名哲學家r.s.科恩合編的、收集了當代著名科學哲學家重要論著的數十卷《波士頓科學哲學研究》文集,在國際哲學界有重大影響。瓦托夫斯基把科學哲學描繪成是一種理解科學理解的事業。重點通過對概念和概念框架的闡釋和發揮,對科學道德作理論上的研究。這是將科學道德作為科學哲學的內容進行研究的嘗試。

    跨人21世紀,科學道德的議題愈來愈受人們關注。科學道德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其現實情況和意義,人們已有濃厚的感受和切身體會。本文首先從瓦托夫斯基的科學哲學思想談起,從理論研究的角度上,作一番探討。

    一、瓦托夫斯基的科學哲學思想

    m. w.瓦托夫斯基是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在科學哲學領域造詣極深。他對18世紀的法國哲學、19世紀的德國哲學和當代的科學哲學,都有很深人的研究。他的關于知覺、美學和創造性藝術的哲學、醫學方法與倫理的哲學、政治與道德哲學等研究成果,聞名于世。作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哲學家,瓦托夫斯基是一位科學的實在論者,他不僅精通馬克思、費爾巴哈和黑格爾的學說,也熟悉亨普爾、波普爾、拉卡托斯基等人的工作,他與著名哲學家r.s.科恩合編的、收集了當代著名科學哲學家重要論著的數十卷《波士頓科學哲學研究》文集,在國際哲學界有重大影響。他的《科學思想的概念基礎—科學哲學導論》(倫敦),是科學哲學的重要名著。這部著作和他的論文集《模型—表象與科學的理解》(波士頓)充分闡述了他的科學哲學思想和觀點。圍繞這篇文章所討論的議題,這里首先引錄他的一段論述:

    在《純粹理性批判》的結尾處,康德總結道:“人類理性的法則……具有兩個對象,即自然和自由,因此人類理性的法則不僅包括自然法則,而且包括道德法則。這兩種法則最初表現為兩個不同的體系,但最終卻歸結為一個哲學體系。自然哲學探討的全是是什么的問題,而道德哲學則探討的是應該怎樣的問題?!标P于科學知識與道德知識之間的關系的這種經典表述立即就顯示出對事實和價值標準的區分,而使這兩者統一起來的計劃方案便構成了科學思想史的基礎。

    在今天人們的心目中,“科學道德”本身就是一個概念—一個并不需要加以“解構”就可爽快地理解和接受的概念。但在這些哲學大師的筆下,卻有很明顯的“科學知識”和“道德知識”的不同提法;并且各有法則、體系;有兩者的統一和最終歸結。這并不是沒有道理,而是有道理且十分重要。瓦托夫斯基將此看成是“經典表述”,他說,康德把它們當做兩樣是“實在”的或客觀的世界而對立起來,并用他嚴格的理性主義的全部力量去分析這兩種知識的狀況以及可以把這兩種知識結合起來的觀念。為什么康德要把這兩種知識“對立起來”又“結合起來”呢?這是值得人們深思的。實際上,這也是康德所要做的事,并且是用他嚴格的理性主義的全部力量去做的事??档碌倪@種哲學分析方法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啟迪,拿瓦托夫斯基本人來說,就上述之題他的展開論述也是先作區分后作統一,不過他把那兩個概念轉換為“事實”和“價值標準”了。他說:事實與價值標準這兩個“世界”的分離提出了諸如科學在道德方面的中立性、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對價值標準的科學研究的可能性這樣一些問題;事實和價值這兩者的綜合則提出有關“是”和“應該”的關系以及我們所說的價值的確切含義等更尖銳的問題。

    把科學思想的概念基礎作為科學哲學導論進行闡述,可以清晰地表明瓦托夫斯基的哲學傾向。瓦托夫斯基把哲學看做是“表述和分析各種概念,對存在的原理及存在物的起源和結構進行批判性、系統性探究的事業”,是“對科學的概念和概念框架進行系統研究的事業”。瓦托夫斯基的哲學思想特別注重概念和概念框架,他闡述自己的哲學思想和方法,基本上都是從最根本的概念談起的,深人淺出,逐級展開,論證嚴密,其論述風格在哲學名著中是獨樹一格的。同樣地,這位哲學家在闡述他的科學、科學哲學思想時,也是從概念和概念框架人手的。瓦托夫斯基說:“需要理解科學,這種需要就存在于我們希望有一種人道主義的文化,有一個自由和文明的社會的心愿之中。這對于科學家和非科學家都是一種同樣重大的需要?!辈⑶?,他還指出,理解科學有兩種主要方式,一種是對科學本身的研究所達到的理解;另一種則是從科學與常識的聯系中理解科學。瓦托夫斯基把這后一種理解當做科學哲學的對象,把科學哲學事業的任務規定為科學概念和科學的概念框架的系統研究。主張將概念和概念框架作為科學理解的工具,是科學家用以對他所探索的世界做出理解的方法,所以可以把科學哲學描繪成是一種“理解科學理解的事業”。這種從科學與常識的聯系中理解科學的方式,導致了發現科學與人文學的共同根源,并且體驗到科學哲學是科學和人文學之間的橋梁。這樣的科學哲學思想,的確別出心裁,獨具慧眼。

二、科學道德與價值標準及規范

    引述瓦托夫斯基科學哲學的基本思想,為的是要將本文開頭時所提出的關于科學道德的議題深人展開。經驗和事實告訴我們,在人們的知識活動中,總想把我們在此處獲得的知識與彼處獲得的知識結合起來,“可是沒有理論思維,人們就是兩件自然界的事實也不能聯系起來,或者對二者之間所存在的聯系都不能了解。”存在一種“系統感和”對于我們思維的明晰性和統一性的要求,科學訓練和實踐加強了“系統感和”這一要求。于是,當科學家正視出現在科學概念框架中的哲學問題時,他便產生出為了概念的明晰性和體系的一致性而進行哲學分析的強烈愿望。那么,科學、道德,是兩個概念,而作為一個概念的“科學道德”,人們怎樣看待它呢?

    前面提到過,康德關于科學知識與道德知識之間的那種經典性表述,顯示出對事實和價值標準的區分,而關于事實和價值的各種不同主張是屬于倫理學和美學這些哲學分析學科的研究內容。瓦托夫斯基認為,只有這種分析才能使關于一門價值科學的談論變得有意義或無意義。這些都與科學哲學密切相關。事物就是事物,而事物在受到評價時,是要講究標準的。那么,科學中表現出什么樣的價值標準呢?

    默頓寫道,“科學的精神氣質就是那種據認為,對科學家具有的約束力的價值標準和規范的不自然地調整的結合。規范是以規定、禁止、偏好和非可的形式來表達的。它們被制度的價值標準所合法化。這些強制性規定靠格言和榜樣來傳達且被法令所加強,并不同程度地被科學家內在化了,因而構成了科學家的科學良心,或如果人們偏愛后來的術語,那就是科學家的超我。雖然科學的精神氣質至今尚未被編纂成典,但都是可以從科學家的表現在應用和習慣中、在無數的論述科學精神的著述中和在直接針對違反這種精神氣質所表現出的道德義憤中的道德一致推導出來的?!?/p>

    可以發覺,瓦托夫斯基引用默頓的這段話,是十分巧妙地想用規范和價值標準來對科學道德作理論闡述的。顯然,這樣做是貼切而又合情合理的。規范即標準、法式。瓦托夫斯基指出,諸如真理、一致性和證實這些科學規范本身也許就是深刻的人類職責的高度凝練的反映。這是一個十分有見地的思想。這種思想借助規范這個杠桿,將問題的研究往“深刻”、“高度”上推進。提供的論據是這類規范具有普遍性這種特性,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本身所體現出的科學的過程和科學的理性。就具有科學的價值??茖W的價值在于求真,在于它的真理性,而規范與真理性是密切相關的。真理與真理的表述本身就需要規范,因而規范在科學內是起作用的。那么,這樣會不會出現悖論呢?一方面,科學是無止境的前沿,科學沒有終極的真理,它是認識真理和獲取知識的探索過程,不為傳統觀念和已有的知識所束縛;另一方面,它又需要規范,并且會產生出新的規范。我們知道,任何規范一旦產生,它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約束力,對自由度就有所限制(而這種約束力、限制又是必要的),這與科學活動的解放思想、自由探索會不會產生矛盾?

    毋庸置疑,科學成果的獲得,有由規范所致的,也有由非規范所致的。規范之所以成為規范,在于它有效力。對于科學來說,科學活動本身向來就存在著有序與無序、正常與反常、偶然與必然、遵循邏輯規則與另辟新徑等等不同的進行方式,但只要科學活動向更深人的程度進行,它就會有運轉的軌跡,這道理如同有存在就會有存在的方式一樣,于是本身就有適應自身存在和運轉的規范的要求。這種規范的出現和遵循有關的規范是件好事,它的效力是保障和促使科學活動的健康發展,打破模式創立模式,增強整合、調節、轉換的功能,規范所具有的活力得到激發,更有利于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因此,科學需要規范;規范也是科學活動深人進行的產物??茖W倫理學和科學美學就是要考慮科學活動是怎樣產生出行為規范和價值規范的。科學活動的行為規范的形成是與科學實踐的本質相聯系的,而它又成為科學實踐能得到健康發展的保證,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活動的行為規范也不斷發展和完善。作為理性活動的指導,科學與倫理學具有共同的淵源和共同的利益??茖W本身的發展和倫理學的迫求,殊途同歸地引出了科學道德。科學作為一項人類活動倡導科學道德,實際上就是科學的最高成就之一。對科學道德的這種理解,就是達到對科學的人文理解,也是對科學的哲學理解。

    綜上所述,瓦托夫斯基用科學、事實、價值、價值標準、系統感和、規范、理解等一系列概念和概念框架,系統深刻地將科學知識和道德知識統一起來,科學道德成了科學思想的重要概念,并且也是科學哲學的一種概念基礎。規范概念一旦介人科學領域,必然導致科學道德概念的出現,科學道德是科學規范的應有之義。再從社會效益來看,倡導科學道德,不僅“在提高全世界科學家的社會良心方面”,而且在運用科學為人類創造財富、謀利益方面,都十分重要??茖W在社會中存在,科學在社會中發展,科學又要應用于社會,科學與社會關系密切。倡導科學道德可凈化科學環境,使科學得到健康地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道德亦是科學本身發展的必須。此外,如果把科學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看的話,我們知道,文化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在文化中,科學(包括科學道德)的含量愈高,文化的先進性就愈顯著,所以,在中國,沿著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邁進也應大力倡導科學道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 欧美极品少妇无套实战| 肉色超薄丝袜脚交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专区| 婷婷开心色四房播播| 亚洲av综合色区| 含紧一点h边做边走动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午衣片 |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潮喷| 无码精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性猛交xxx嘿人猛交|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v| 国产 国语对白 露脸| 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作爱视频| 香蕉久久久久久久av网站|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国产裸体xxxx视频| 少妇伦子伦情品无吗|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的| 熟女人妇交换俱乐部| 五月六月丁香婷婷激情|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 樱桃视频 大全免费观看| 午夜福利1000集合集92|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天然素人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 无码国产色欲xxxx视频| 无码av免费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伦鲁鲁| 免费观看性欧美大片无片|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体验区| 国产freesexvideos性中国|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美女高潮黄又色高清视频免费| 好男人社区www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乱码又大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