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勞動教育核心概念

勞動教育核心概念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24 16:49: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教育核心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勞動教育核心概念

篇(1)

關鍵詞 勞動;勞動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31-0012-02

1 勞動的概念及意義

的觀點認為:勞動,是發生在人與自然界之間的活動。勞動的實質就是通過人的有意識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動,來調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發生物質變換,即改變自然物的形態或者性質,從而達到為人類生活和自身需要服務的目的。因此,馬克思認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勞動是整個生命世界共有的現象。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在對人類及動物界的起源及進化過程進行了科學、系統的研究論證后得出結論,即從生物進化論的觀點來看,勞動不僅僅存在于人類自身。事實上,自然界的所有動物種群都是通過不同形式的勞動來維持其自身的存在與進化的。我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嚴復,在對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所著的《物種起源》一書進行翻譯后,得出生物進化的核心理論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觀點,從本質上也說明動物通過勞動來適應自然條件的變化的意義。因此,有理由認為,勞動是動物進化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唯一手段。

那么,勞動的具體概念是什么呢?通常認為,勞動是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使用勞動工具所進行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是生產的最基本內容。勞動是人類本身對自然界與社會關系的積極改造,其根本標志在于制造工具。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它既是人類社會從自然界獨立出來的基礎,又是人類社會區別于自然界的重要標志。

人類通過勞動所生產出的所有財富,都是勞動力、生產工具、勞動對象這三種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產物,而勞動力則是其中的決定因素。眾所周知,勞動不僅創造了文明,勞動也創造了財富,勞動又促進了人類發展,推動人類歷史不斷前進。

勞動是生存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更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需要。人們只有通過勞動,才能改變自己,改善生活,改造世界。勞動是人類健康和智慧的源泉,也是快樂和進步的手段。人與大多數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在于人類的勞動是主動的、有智慧的勞動,是通過制造工具來達到目的的勞動,而大多數動物則是被動地勞動。然而,筆者認為,盡管動物不能夠制造工具來進行勞動,但是譬如蜜蜂筑巢、螞蟻“蓋樓”等行為,足以說明動物也在運用它們的手腳和頭腦來進行勞動。唯一遺憾的是,動物在勞動中體現出來的智慧與快樂,人類到目前為止還不足以完全地讀懂它們而已。

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時候,常常會提到人性。人們都明白,既然人類來源于動物,那么人類也必然具有動物的很多本性,即動物性。也就是說,人性存在兩面性,即人性的一面和動物性的一面。換言之,就是人性的善與惡并存于一身。人性的善表現為勤勞、善良、克制、節儉、尊重、感恩等;而人性的惡則表現為懶惰、邪惡、放縱、浪費、好斗、無情等。作為教育者,如何通過教育來弘揚人性,扼制動物性,使人類社會健康、有序、穩定地發展和進步,就是需要共同思考的重要命題。而這一切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勞動教育。

勞動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馬克思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個小孩子都知道的。”更何況所面對的是具有一定知識積累和文化底蘊的大學生。因此,面對目前大學生勞動意識淡薄,勞動習慣缺失的現象,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并且認真分析研討,找出教育的針對性。

2 當前大學生勞動教育缺失現象及原因分析

與多年以前的往屆大學生相比,最近幾年大學生勞動教育缺失現象越來越嚴重,其主要表現為:1)缺乏勞動意識,好吃懶做,作風散漫,思想懶惰;2)缺乏環境意識,隨地丟垃圾現象嚴重,部分班級整體衛生狀況堪憂;3)缺乏責任心,自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非值日時間不肯義務勞動,缺乏奉獻精神;4)浪費現象嚴重,消費奢侈,不珍惜父母和別人的勞動果實,尤其是浪費糧食;5)缺乏吃苦耐勞精神,抗挫折能力下降,性格脆弱,易怒,任性,嬌氣等;6)大學畢業生就業反饋信息中,不能適應工作環境、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較差等反饋評價比例呈上升趨勢。

上述現象越來越多地表現在大多數學生身上,現狀令人擔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綜合上述現象,認真分析和研究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筆者認為,以下幾種因素值得注意和引起思考。

1)中國特殊的獨生子女現象,造成過分集中的家庭關愛,正在日益剝奪孩子勞動的意識和權利。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在計劃生育政策下,獨生子女成為每個家庭的重中之重,掌上明珠。以前分給幾個甚至十幾個子女的愛,全部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由于兩代長輩共同關愛一個孩子,導致家長承擔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應承擔的一切自我勞動的義務,家庭的溺愛和事事包辦,于無意識中剝奪了孩子成長所必需的勞動意識教育和勞動權利。比如,每天都會看到在接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年邁的爺爺、奶奶或者父母任勞任怨地替孩子背著書包;在公共汽車上,已經十幾歲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對旁邊站著的家長視而不見,臉上看不到絲毫的同情與感恩,對于孩子時常表現出的謙讓,家長總是會理所當然地回絕,將孩子感恩的火花無情地熄滅,并且認為這就是愛。

2)社會和家庭條件的優越,弱化了孩子對勞動的需求。家境優越、社會富有、時代進步為當代學生提供了優越的成長條件。但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充分利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出現好逸惡勞的不良發展傾向。很多孩子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分辨不清,連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備。作為教師,經常會看到,每年新生入學時,學生的一切事務全部由家長代為打理,很多女孩子連襪子都不會洗,甚至連床鋪都不會整理,這種由于家長的愛而剝奪孩子勞動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現實,著實令人擔憂。

3)高考制度下的學校對學生勞動教育的削弱甚至消除。絕大部分中小學一味抓升學率,重智育輕勞動教育的現象普遍存在。勞動這一概念,在很多學校被個別教師扭曲異化成為懲罰“問題”學生的手段,導致更多學生對正常勞動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完全背離勞動光榮這一積極概念,反而形成勞動可恥的錯誤觀念,進而躲避、厭惡勞動。而好逸惡勞的惡習一旦養成,絕非朝夕之力所能改變。

4)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給學生帶來的種種消極影響。偶像劇的盛行,是影響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因素,很多劇中角色都是富家公子或小姐,優越的生活環境,使他們恃寵而驕、任性放縱。而這樣的一些角色塑造,給學生帶來的更多的是負面影響,他們向往劇中角色的優越生活,卻不知道用什么方式達到目的才是正確的選擇。因此,他們不能面對現實,對自己的父母、學校及生活環境形成越來越嚴重的抱怨情緒,不勞而獲卻不覺得滿足,而且毫不感恩。

此外,造成當前大學生勞動教育缺失的原因還有很多,必須認真分析,高度重視,深刻剖析,并認真探索和實踐,幫助學生填補缺失,使他們形成健康、正確的勞動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篇(2)

一、破除“三個觀念”

我國基礎教育從外延發展轉向內涵發展,最關鍵的是要經歷一場教育觀念的

革命。

首先,要破除“教育工具論”。不能不承認,整個基礎教育從其價值論上,已經被“教育工具論”所綁架。孩子成了家庭的工具,家庭追求的是讓孩子通過接受教育來改變命運;孩子成了學校的工具,學校通過孩子提高升學率來提高聲譽,獲得獎賞;孩子成了國家的工具,國家通過普及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強人力資本。家庭的未來、民族素質、國力的強盛是建立在被教育者成人和成才的基礎上,建立在被教育者健康成長的基礎上,這就要求基礎教育必須回歸育人本位。

其次,要破除“教育吃苦論”。不能不承認,整個基礎教育從其方法論上,已經被“教育吃苦論”所綁架。在傳統上,中國人歷來信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與此同時,在基礎教育界,“學習的果是甜的,學習本身是苦的”觀念甚囂塵上。這種將成人世界的人生觀直接移植到兒童教育世界的做法帶來的可怕后果是一味強調加班加點、大量訓練,強調節假日補課等,這些做法違反了教育規律,破壞了學生發展的生態環境。因此,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必須尊重規律、依靠科學,將教育發展置于科學發展的軌道。

再次,要破除“教育減負論”。不能不承認,整個基礎教育從其改革論上,已經被“教育減負論”所綁架。長期以來,從表面來看,我國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似乎是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問題,其實是學生學習生活的科學和意義問題。通俗地說,我們的學生苦的沒道理、沒價值。“苦的沒道理”是指我們的教育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苦的沒價值”是指我們的教育沒有指向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核心素養的培育。簡單地、機械地將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作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目標,非但不能解決我國基礎教育存在的根本問題,反而陷入了學校減負、家庭和社會加負的怪圈。從根本上說,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標不在于所謂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而在于改變學生學習的狀態、性質和Y構,促進學生自主的、有個性的、有選擇性的學習和發展。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就是要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積極性;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差異,變同質化學習為有選擇的個性化學習;改變學生學習的結構就是要既做“減法”,又做“加法”。做“減法”就是要減輕學生過重的、單一的、單調的、被動的知識學習負擔;做“加法”就是要增加學生長期缺失的社會實踐、人文教育以及個性化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等。

二、進行“五個結構調整”

推進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必須著眼于五個方面的“結構調整”。

一是調整教育活動結構。教育活動的結構調整是主線,既要調整教育的外部結構,也要調整教育的內部結構。調整教育的外部結構就是要調整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關系,強調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對學校教育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性支撐作用;調整教育的內部結構就是要調整學校教育內部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關系,必須改變單純重視智育,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做法。德育、體育、美育不僅在立德樹人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對于學生文化課的學習具有越來越重要的結構性支撐作用。而在互聯網教育時代,以動手實踐為核心的勞動教育和創造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性載體作用。推進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必須通過教育內外結構的調整,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創造更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二是調整師生關系結構。過去的師生關系更多地體現為一種知識傳承的教學關系。促進學生的內涵發展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重構師生關系: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資源的建構者。教師不是教材知識的簡單的搬運工,而是國家課程校本化、生本化的建構者。第二,教師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環境的建構者。第三,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不是天然的知識灌輸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的核心任務不是將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教會學生學習,指導和引導學生學習,支撐學生學習。第四,教師是學生道德成長的示范和引領者。教師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三是調整課程類型結構。過去的課程從類型上講過于單一,必修課程一統天下。推進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必須調整和優化課程結構。第一,要處理必修與選修課程的關系。在基礎教育階段,既要通過開設必修課程為每個孩子的終生發展奠定共同基礎,也要通過開設選修課程引導和促進每個孩子的個性發展。第二,要處理好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關系。基礎教育既要組織學生通過系統的扎實的分科課程的學習,掌握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積累的經典知識,更好通過跨學科的綜合課程的(項目)學習,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第三,要處理好書本學習和實踐學習的關系。基礎教育的課程實施要回歸生活,脫離了生活實踐和生活經驗的學習是一種僵死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學習,是一種遠離人類創造活動的學習。

四是調整課程實施結構。過去的課程實施更多地遵循了單一的認知活動規律,而促進學生內涵發展的課程實施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建構客觀世界的意義,形成特定的概念與含意的認知性實踐。借助這種認知性實踐,學生、教師和課堂中的同學形成一定的社會性實踐,同時也是通過自身的認識與態度的反思,重建自己的身份的倫理性實踐。推進基礎教育內涵發展,必須優化課程實施結構。一般來說,課程實施包括以下四個階段:第一,價值建構階段。這一階段應該確認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第二,關系建構階段。這一階段應該處理好師生關系、教師和教材的關系、師生對教材處理方式包括思維工具的運用等,這些關系的建構對于學生的學習十分重要。第三,活動建構階段。情景結構或者說是教學活動知識內化的情景的建構,這是優化課堂教學活動的關鍵。第四,意義建構階段。這是學生學習內化的過程,即把知識技能轉化為學生素養的過程。

篇(3)

走上工作崗位后,我常常在報刊、專家講座中進一步了解蘇霍姆林斯基其人,每每在寫論文或會議交流中引用他的話語,將之作為論述觀點的支撐性依據。

做校長以后,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帕夫雷什中學》等,于是常常在會議上、生活中提及,也常常在內心思慮借鑒帕夫雷什的經驗,把學校辦出特色。

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從教已經有二十余年,當校長也已經十多年了,這些年間,閱讀教育名著無數,參觀名校眾多,然而這些都在歲月的磨礪中漸漸模糊。在應試教育甚囂塵上的今天,作為一名校長我常常有一種莫名的煩躁。一方面總是心血來潮般懷揣著夢想,呼喚在自己的校園中拯救那些可憐的孩子:另一方面,又不時地自嘲不自量力,于是退下陣來,既而隨波逐流。這樣的痛苦之時,帕夫雷什中學的校園場景就會像電影鏡頭般從我的腦海中閃過,一個個閃光的碎片飄落在我的眼前。

在這個學校里。校長老師都有著兒童立場,兒童自由而又高質量的生活是學校工作的全部。

“我校不論哪位教師對570名學生中的任何一個都是了解的:了解他的性格特征,了解他的能力、才干、興趣、愛好、困難以及他的喜和憂。若不如此,我們就不能想象有完備的集體精神生活。我們力爭把對孩子在家和在校情況的研究置于科學的基礎之上。我校每月兩次于星期一舉行科學――校務會議或心理學講習會,專門討論兒童問題。沒有任何事情比談論兒童問題更必要、更有益、更有趣的了。”

……

這個校園就是一個天然的氧吧。所有的物質條件都被作為一個完備教育過程必不可少的手段,環境也是對孩子精神世界施加影響的手段,孩子們在這里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生長。

“學校地處村邊僻靜的環境,周圍是大自然,附近又有大面積的水域。這一切對孩子們的身體發育和健康,都是十分有利的。”

“我們總是盡力做到使空氣飽含植物殺菌素,以消滅微生物。校園里到處都植有核桃、櫻桃、杏樹、粟樹和針葉樹木。這些樹種都是以散發植物殺菌素見長的。例如,榛樹林中任何時候都沒有蒼蠅。這一切都是孩子們親手創造的,而且這是任何學校都可以做到的。”

……

可能沒有人認為學生的身體不重要。可是現實的教育中有幾所學校把學生的身體當一回事?這是當今教育的現實。可是在帕夫雷什中學,學生的健康和體育是大事,防止疾病及病患征兆,增強體質,是兒童腦力勞動以及精神生活完滿正常的主要條件。

“我校學生暑期……每天都洗幾次澡。或在池塘、河淘,或用淋浴。多數學生家里裝有淋浴器,可以從春季一直用到深秋。……腳的鍛煉,是鍛煉機體抗病能力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我手邊存有980個孩子的健康卡片。他們從7歲到17歲整個夏季都打赤腳,不論刮風下雨還是炎盛夏暑都不怕。他們當中任何一個人從來沒生過病。我們有些孩子赤腳在雪地里行走都不在乎。他們冬季每天都在院子里走5―10分鐘,他們都有極好的耐勞能力。”

……

今天,品德、德性等關于道德的概念似乎已經成為漸行漸遠的話題,然而在帕夫雷什中學。公民基礎教育被作為道德教育的基本環節。

“少先隊員們有一次曾幫助莊員們往卡車里裝運作種子用的玉米。他們盡量挑最大個的玉米棒子裝。忽然工作隊長建議說:‘孩子們咱們往車廂底層隨便裝些什么樣的都行,把最好的放在面上,要盡快完成任務。’可是就在勞動之前,孩子們剛剛才懷著激動的心情。屏住呼吸聽了關于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的英雄事跡。因而在孩子們的腦子里產生了疑問:‘干嘛要這樣呢?我們干嘛要欺騙人呢?’于是他們就很生氣地把全部情況都告訴了老師。這是他們為維護正義而進行的第一次斗爭,這件事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今天談智育,幾乎已經簡化為考試成績。人們似乎已經淡忘知識的何去何從,只求所有。不求所用,更不求何以得,以何得。然而半個多世紀以前的帕夫雪什中學。就鮮明地認為,智育不僅僅是知識量的積累,而是將知識變為個人信念,變為人的精神財富。世界觀的形成是智育的核心。

“我校學生在低年級就開始在溫室里和教學實驗園地上配制混合土壤,為此采用各種配合成分,試驗各種礦物質和有機質對土壤肥力的影響。二、三、四年級學生則在水溶液中培植綠油油的大麥和燕麥,從而確信,即使沒有土壤也能創造出產生生命過程的條件來。”

“從三四年級起,我們就開始舉辦數學創作晚會、數學競賽及數學游戲會等活動。高年級學生在低、中年級的數學小組開展活動時做報告,并編輯數學雜志。對有數學思維天資的學生進行個別工作――談話、作業。”

……

這些年,勞動教育似乎是可有可無的。早已淡出我們的視野。然而在帕夫雷什中學。所有的老師都在致力于建立一種教育的體系。并在這種體系中培養人的道德品格和智力品格。

“我們的學生在八九歲時就培育小麥、向日葵、甜菜、玉米的雜交種子,或者編成小組、小隊去照管幼畜,為家畜儲備飼料。由于這種最平凡的勞動與研究、試驗、創造相聯系,所以具有巨大的教育意義。”

“每一個學生在五~八年級學習期間,都要在教學實驗園地里完成下列個人任務:種植糧食作物和技術作物(3至10種),將培植的果樹品種嫁接到25種野生果樹上,培植果樹苗木,建立苗圃,提高土壤肥力。”

“讀完八年級和九年級的學生,夏季有三四周的時間要到校辦工廠、工作間、實驗室、教學實驗園地、機械修配站的車間及集體農莊的拖拉機隊里進行實習。讀完九年級而且拖拉機課考查合格的學生,在這期間要作為當班拖拉機手在拖拉機上工作。”

我們都會認為美育是重要的。然而包括我們的音樂、美術在內,在分數的硬指標面前。這些東西顯得多么的次要或可有可無。它們早已被輕描淡寫地邊緣化了。然而在帕夫雷什中學,卻是在引領孩子們在智力、體力勞動中。在創造、社會活動中感知、領會和欣賞美,讓孩子在心靈里開放出美。

“在風和日暖的初秋季節,我們讓孩子們注意那清新的空氣、爽朗的天空和清澈的河水。悄然飄選的銀色蛛絲,蒼茫暮色中飛鳴而過的南歸雁群,乍寒清晨首次凝現的初霜――凡此種種,都要讓孩子們留意到。我們讓他們觀賞幾種越冬作物幼苗深淺不同的綠色:裸麥的綠與小麥的綠有所不同。”

“果木盛開鮮花時,對于孩子們來講那是真正的節日。我們清早起來,來到校園又去果園,欣賞身披雪白、粉紅、橙黃色盛裝的果樹,靜聽蜜蜂嗡嗡飛舞。我們告誡孩子們說:‘這些日子可不能睡懶覺,要不然就會錯過賞景時機。’于是孩子們總是日出之前就起床,為的是不錯過第一道霞光照射掛滿露珠的花朵的那個美妙時刻。孩子屏住氣息在凝神觀賞。這樣的美景,若不加以指點和

述說,孩子自己是不容易留意到的。”(以上引用材料均出自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

每當回憶起或看到這些文字,我就油然而生對蘇霍姆林斯基及其帕夫雷什的感動。

我感動,是因為帕夫雷什中學有一位好校長。

蘇霍姆林斯基是當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是世界教育思想的泰斗。他不是一位沉湎書齋坐而論道的學者,而是一位躬身教育園地的農夫。1947年他被任命為帕夫雷什中學校長,從此他就一直在這一崗位上勤奮地耕耘,直至1970年9月2日去世。他以自己的一生實踐了自己的誓言。他有頑強的工作作風,他每天讀書到深夜,早晨五點鐘就起床,寫教育筆記,七點鐘到校,安排好總務工作以后,開始聽課。他一生中寫了40多種論著,發表600多篇論文和1200多篇兒童讀物,全世界有30多種文字翻譯他的著作。他曾說,“我私人的圖書館里。在幾間房子和走廊里,從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擺上書架……有成千上萬冊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就無法活下去……”他身為校長,還兼了一個班的班主任,從一年級一直跟到學生畢業。經他長時間直接觀察的學生達三千七百多人,他還為每個學生寫了觀察記錄。他愉快地同學生一起活動,一起讀書,一起旅行。探索各年齡期學生的個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發展規律。他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工作,擔任一門課程的教學,像其他教師一樣批改學生的作業。他每天都要花兩個小時去聽課,對所聽的每一節課都要進行分析,在連續聽了十幾節課后進行整體剖析。他為青年教師上公開課。與他們談話,要求他們多寫多讀學術性文章;他把全校教師團結成一個優秀的教師集體。他有著執著的教育信念,曾經為堅持自己教育的全面發展信念,堅持勞動教育的信念差點被。

我感動,是因為帕夫雷什中學是一本活的教育學。

一所普通的鄉村學校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經營”之下成為了享譽世界的教育實驗中心之一,成為遠方來訪者求經取寶的場所。這里從校長到整個教師集體朝氣蓬勃,團結向上,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草、每一堵墻壁都會說話,這里的教師集體――從校長到看門工人,都在實現校長的教育思想,即造就全面發展的人,關注學生的體育健康,關注品德、智育、勞動技術教育、美育。這里尤其注重教師素養的培養,建立堅強的教師集體。這里強調建立“學校――家庭教育體系”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有效措施之一。這里把勞動教育作為重要的教育信念。深信“智慧在兒童的手指上”;強調“大自然”的教育觀,把大自然作為教材,作為開發智力的“靈驗法寶”。這里尤為重視讓師生過著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尤其是把課外讀物的教育作用提高到舉足輕重的位置。學校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書籍世界”,他們嚴格為學生選擇閱讀書目,將學生所要閱讀的書目精心裝飾,使之像藝術宣傳畫一樣醒目,再配上一些大作家的肖像,讓人一看到書就肅然起敬,進而生發讀書之欲,急切地饕餮一番。細數他們所開列的書目,俄羅斯文學和蘇聯各民族文學有116本,外國文學有151本,這些幾乎都是大部頭著作。

我感動,是因為帕夫雷什中學一以貫之地踐行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

全面和諧發展作為一根紅線貫穿學校工作的始終。他們認為。“人之所以需要接受智育,不僅是為了讓他能在勞動中運用知識,而且也是為了充實精神生活――善于珍惜文化藝術財富。不應僅從勞動中實地應用知識的角度看待教養內容。”“在教育作用的完整體系當中,哪怕只忽視其中一個環節,都會對整個有機體造成破壞。”所以他們創設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環境,激發每一顆心靈對周圍一切的無比關懷和愛護。為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獨到之處還在于為學生提供精神環境――“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讓德智體美勞諸育都在這種“精神生活”背景上進行。學校能夠成為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需求和興趣都得以形成、發展和滿足,并使每個人都能找到展示、表現、確立自己的力量和創造才能的場所。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的高明之處還在于,讓老師過上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即給教師提供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時間,讓他們有閑暇去思考教學難題和總結工作經驗,有閑暇博覽群書,引導他們實踐、讀書、科研,不斷成長和進步。他們強調盡力發掘每個孩子的天賦,找出作為個人發展根源的“機靈點”。在50年前的前蘇聯,做到我們今天所做不到的,實在是難能可貴。

我常常為這感人的教育詩篇而感動,我也為自己碌碌無為和隨波逐流而羞恥。弗洛伊德說過:“假如我不能上撼天堂,我將下撼地獄。”所以我渴望:

我渴望每所學校都有一個蘇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校長。

他用教育思想領導學校,即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就是“目之所及皆為人”。教育就是培養“大寫的人”,就是培養“站直了的人”,校長應當培植真心,培育愛心,培養美感,牽引靈魂。校長要像樂隊的指揮一樣,首先給樂隊定調,然后用這個基調去引導、組織、管理、評價、影響整個團隊,共同演奏一曲和諧的交響樂。一個校長僅靠敬業、盡責是遠遠不夠的,一個好校長要靠思想行走,要靠人格的偉大力量來辦學。一個好校長應是給孩子播撒生命陽光的人。

我渴望每所學校都有一群帕夫雷什中學那樣的教師。

帕夫雷什中學的教育實踐再一次對“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行為價值取向提出挑戰。如果一個教師僅僅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層面,充其量只是“教書匠”,當他面對那些“難以管教”的孩子時,肯定會將其視為“渣子”、“朽木”,或聽之任之,或冷漠靜觀,或大打出手,最后的結局大多是學生滿懷沮喪甚至是仇恨離開學校。真正的好老師不僅要擁有淵博的學識,也不僅工作上兢兢業業,更重要的是用博大的胸懷、熾熱的愛心、智慧的方略、堅定的信念,去催放孩子心中枯萎的花苞,用人性的光芒驅走孩子內心的恐懼、粗俗、野蠻與無知,在學生心靈的荒漠上開墾出生命的綠洲。

篇(4)

    論文摘要:藝術教育有益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個性完善,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取向、涵養個人氣質、提高文化素養,更有利于創建和諧校園文化、營造積極的校園氛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環境支撐。 

一、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的現實意義 

藝術教育是思想教育、做人的教育,它不僅單純屬于審美范疇、更是在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涉及、滲透和深入,是具有跨越性、綜合性、多層面特點的、能在愉悅中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形式。藝術教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和途徑深深地影響著人的發展,提高人的藝術修養,使人能夠主動地、充分地實現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的和平共處,令其人格得到較好的發展和完善;有助于人在心靈開發和交流的氛圍中培養一種協調的人際關系,使人與人之間更好地交流內心的感受。加強藝術教育有利于推進大學生全面的審美觀點、審美能力的形成,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進而實現加大對社會各界的影響,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 

(一)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全面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心素質,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闡明了我國教育的任務和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十七大報告也指出,今后的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大學生,作為具有高學歷的知識群體,在未來的社會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大的方面說,它關系到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從小的方面說,它關系到一個人是否能夠健康成長,將來是否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只有人的道德品質提高了,才會形成愛國愛校、誠信友善、求實創新、嚴謹勤奮等優秀品質,才能夠升華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質,使人的價值實現合適于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取向,成就有利于社會的全面發展。因此,大學教育不僅要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要著重于人的全方面素質的培養,而其中藝術文化教育是較為重要的一項內容,對于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踐行國家“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育人用人標準具有現實意義。 

(二)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有利于構筑大學和諧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內容,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管理文化。和諧校園文化的核心就是要通過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管理文化三方面的協調發展,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活動秩序,實現校園文化處于協調、均衡、有序的發展狀態,從而體現高校校園文化藝術氛圍對于人及人與人之間的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作用。加強高校藝術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促進大學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也是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校園文化的建設對于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起著極端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藝術教育和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協調。 

二、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 

隨著現代社會競爭加劇,社會關系日益復雜,必然要求大學生在專業知識以外具備更加全面的素質去克服困難、融入環境。加強藝術教育,營造和諧校園文化,有助于降低大學生心理壓力,塑造堅強的心理素質,提高與人相處的能力,實現大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一)實現藝術課程設置的人性化,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塑造 

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重要途徑,它能夠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陶冶其情操,促進其智力和身心健康發展。在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許多大學生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藝術審美可以消除人腦的高度緊張和疲勞,使大腦各部位的興奮和抑制有序交替出現,從而有助于腦機能的平衡健康發展。藝術教育的動情自由,讓學生在多元文化情境中獲得寬容精神。加強藝術教育,使人在美的環境中產生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性格開朗,精神飽滿,活力旺盛,情緒穩定,意志堅強;使人的氣質和風度高雅大方,保持鮮明的個性,形成完美的人格。同時它能夠調整情緒,使情感獲得正確釋放的途徑,而且還能夠超越感性娛樂,進入人格塑造身心和諧的層面,以求在將來面向社會時具備更完善的心理。 

(二)增強藝術活動開展的多元化,提升大學生的思維創新 

在高校中需要增強藝術教育的多元性和前瞻性,促進多元智能的開發。第一,開展專題性藝術活動。第二,開展競賽性藝術活動。第三,開展趣味性藝術活動。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創造精神,提高審美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樂于接收來自外部的信息,嘗試新的思想行為,立足于藝術的前沿來思考問題,始終保持個人成長的生機與活力。 

小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對于人才綜合素質提高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加強大學生的藝術教育,是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更是創建和諧校園文化的必要。這就要求我們應全面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和認識,認清藝術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培養高素質人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搞清藝術教育的概念是讓學生獲取基本藝術知識技能、藝術思想與審美等藝術能力的過程,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說是人的“修養”、“靈魂”、“做人”教育。其次,要深刻認識到藝術教育是使實現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推動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手段。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 教好 思想政治課

一、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

要想搞好教學,離不開學生的配合,脫離了學生的教學,就完全失去了意義,也就肯定沒有了教學生存的場所,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要重視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1.針對學生實際,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接觸的社會也是紛繁復雜的,所有這些或多或少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而政治課主要從事德育教育,教師與學生相互碰撞的時候更多,上好政治課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但作為政治課教師不能放棄自己的職責,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把政治課教學搞好!

2.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思想政治課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較抽象,要想這些枯燥的“說教”被學生所接受,教師必須注重教學方法,盡量用貼近生活的事例,幽默、風趣的語言激發學生的熱情。把思想政治課變得讓學生想聽、愛聽,你的教學才有“市場”。

3.轉換師生地位,密切師生感情。適應素質教育,教師再不能用“家長”式的作風進行教學,這就要密切師生之間的感情,這一點對政治課教師尤為重要。思想政治課本身就是從事思想工作,就必須讓學生從感情上接受你、認可你。你除了在課堂上“能說會道”外,在課下還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只有師生感情融洽了,才能使成功的教學有了基礎。

二、樹立新的教學觀念

新課程改革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廣大教師對新課改理念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并努力去實踐,新課改才能有效地實施。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加強學習,樹立以下新觀念。

1.以人為本的觀念。以人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愛護人、相信人與培養人。新課改的核心思想:一是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條件,而不是一味追求選拔適合學校條件的學生,這正是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思想。二是承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注意因材施教,注重發展和培養學生的特長,并盡量為少數有特長的學生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的條件。三要承認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

2.樹立全面發展的質量觀。衡量教育質量不僅要看智育,而且要看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要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等進行全面衡量。扭轉以分數量人才,以升學率論效益的質量觀。基礎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其基本任務就是要為人的發展打好基礎,為學生接受終身教育打基礎,如果只用分數把學生引入只會死記硬背書本知識的歧途,就達不到使每一位學生的素質得以最優發展的目的。

3.樹立新的教學觀,正確認識教學過程。教師的認識過程是從備課開始的。備課時,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任務,運用教學原則和方法形成教學方案。上課時,教師通過一定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也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新的知識,就是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再通過練習或實驗消化所學知識,這就是從理性到實踐的過程。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在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

前面已講,教師要樹立適合素質教育的教育觀念,那么我們如何把這種全新的觀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呢?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進行:

1.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礎上與教師傳授的信息在互動中建構和發展起來的學習。這種互動和建構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要特別注意學生學習的接受性。

2.注重學生的互動合作。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為教而教,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這種灌輸式的單向互動,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互動,有利于學生在相互啟發和感染中獲取知識,促進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和覺悟的健康發展。比如教學《感受法律的尊嚴》一文中,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讓學生進行思考,并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現象進行互動學習,分組討論并剖析學生身邊較常見的不良行為。通過互動合作,讓學生掌握法律知識,從小學法、知法、懂法、守法。

篇(6)

關鍵詞:觀念;技能;課程改革;方法;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2.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11-0043-01

近幾年來,我市小學教師和教研人員深入探討了素質教育的問題,即如何用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來改革小學教學,從以傳授知識為主轉向以培養學生能力、發展智力為主,從以教師為主體發展為以學生為主體,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當前,基礎教育正在進行著又一重大變革,課程改革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如何搞好課程改革,落實素質教育,已成為小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加強學習,更新理念,全心全意實施素質教育

教學思想是教育思想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靈魂和統帥,正確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能夠推動教育事業健康地發展;不正確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會給我們的教育事業帶來損失,會給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損害。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素質教育的思想,但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取得共識。

當前小學教學偏重智育,忽視德育美育;偏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偏重教師權威,片面強調共性,無視學生的個性、感情、興趣、愛好、差異和人格;偏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包辦學習過程,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壓抑學生的自主性。長此下去,將使學生馴服奴化,人格失調;思維定勢,不善思考;盲目崇拜,不敢懷疑;因循守舊,不能創新;缺乏闖天地、擔風險的勇氣,喪失獨立生存、應付挑戰的競爭力,這些都與素質教育的目標格格不入。

二抓教育技能訓練,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整體素質的高低,決定著素質教育的落實程度。要使教師的素質提高,必須抓好教師的基本技能。因為,教師基本技能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技能,對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搞好素質教育、落實課程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教師除了要具有“三筆字”“簡筆畫”“普通話”“思想教育”“電教知識”等一般小學教師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強“語言”“板書”“教具學具的使用與制作”“組織管理”與他人合作、開發課程資源及“教學機智”等基本技能。

1.語言。語言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手段,教師的語言能力可以直接決定教育效果的好壞,同時也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效率。小學教師的語言必須準確、精煉、有條理、生動形象。

2.板書。板書是小學教師的第二基本功。教師的板書對學生理解概念、系統掌握知識有極大的影響,并對學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師的板書應規范、有條理、重點突出、簡練明確、布局合理。板書的方式要不拘一格,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提綱式,有的邊講邊板書,也有的在新課結束時系統板書。不管以何種形式進行,一節好課的板書,在教學時猶如一幅具有整體結構的藍圖,把教學的重點和關鍵,鮮明而又形象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之中,起到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

3.教具、學具的使用和制作。在小學教育中,有些學科知識比較抽象,而小學生又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要解決這個矛盾,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學具也成為小學教師的另一個基本功。首先教師要能夠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以及兒童的年齡特征,選擇恰當的教具和學具。例如在小學數學學科中學習幾何初步知識時,低年級可多用大小、顏色不同的紙或其他材料剪幾何圖形;中年級可多用釘子板;高年級可發動學生自制教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對象的本質特征或發展過程,使用時要注意恰當的時機,做到適時、適量、適度,以達到直觀的目的。教師還要具有操作使用電化教學手段的基本功。

三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學科課程是義務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科課程的改革主要應圍繞下列3個方面進行。

1.學科課程必須堅持德育首位。現代教育必須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使學生既有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發展的科學文化素質。學校開設的各門學科都必須滲透思想教育。

2.把原來單一的學科課與活動課程結合起來。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學生“全面發展”。我們只有通過活動課程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才能使學生動靜結合,書本知識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發展語言與認識事物相結合,掌握基礎知識與發揮特長相結合。

3.國家統一課程與地方課程配合進行。學校必須開足國家規定的全部課程,不能削弱音、體、美課程,適當增加一些地方課程,把勞動教育與地方課程掛起鉤來,既有育人性,又有社會性。

四改進教學方法

要使學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發展,體現素質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進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學取得良好成效,體現素質教育。所謂教學方法,是教師為達到一定教學目標所采用的一種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方式。但方法不能只限于幾種,它應隨教學任務、教材及教學對象而不同。如:講解法、練習法、實驗法、啟發式談話或發現法等,都是在一定情況下適用的。總之,無論那個學科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都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既要重視學習的結果,又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重視傳授知識,又要重視培養能力,體現素質教育。

五開展課外活動

篇(7)

關鍵詞: 農村小學生 中國傳統語文文化 學生成長

農村經濟相對落后,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受傳統的影響很深,為開展中國傳統語文文化教育帶來了很多有利條件。農村人單純質樸,受現代文明的沖擊小,宗法觀念強,更宜開展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的傳統價值觀教育。農村人是非觀念明確,懲惡揚善的愿望強,有著最樸素有效的判斷是非的標準。農村人有信仰,相信“因果報應”――有付出才能有回報,秉承踏實肯干而非投機取巧。他們更易做到真正的“孝親睦鄰”,維護良好的家庭、社會關系。積極利用農村地區的特點,有效開展中國傳統語文文化教育,對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開展以孝為基礎的感恩教育

感恩文化,是指由感恩的精神活動所產生的思想價值體系、身體行為方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社會制度、物質產品。我國的感恩文化出現得比較早,《詩經》中就有“投桃報李”的故事。感恩教育就其文化層次而論,有學者將主要內容概括為六個組成部分,即:尊祖敬宗、孝順父母、愛悌同胞、敬畏天地、忠君愛國和尊重師友。祭祖活動是中華民族尊祖敬宗思想的獨特表現形式,也是宗法觀念最直接的體現。如春節祭祖、清明掃墓等,都是表達懷念感恩的一種最常見的形式。孝順父母則是華夏兒女亙古不變的做人原則,《增廣賢文》中兩句說得非常形象,“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一個人只有首先做到入孝出悌,推己及人,才能真正忠君愛國,做出一番成就。一個社會只有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風氣,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塑造健全人格,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

作文教學要和閱讀教學密切配合,教師除了在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領悟作者的作文思路與表達特點外,還可以充分發揮課文的示范作用,換個角度,選取某些材料,進行寫作訓練。有些課文,常常給讀者發人深省、耐人尋味的藝術空白:深蘊內涵的議論,簡潔樸素的敘述,概括粗略的描寫,欲說又止的省略……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想象的空間。根據作者的作文思路展開聯想,補寫這些藝術的空白很有意義,學習了《故鄉》后,在故鄉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的悲慘氛圍的感染下,我要求學生回去觀察自己的家鄉,對比課文中的故鄉寫出感受。現在,被各種關愛包圍著的獨生子女,由于良好的環境和豐裕的物質條件,往往忽視了這份可貴的真情。現在我們呼喚真情,提倡報恩,不僅僅是作文的需要,更是學生做人的道德需要。這對構建和諧家庭,特別是促進他們美好品格的形成,都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讓孩子在施恩報恩中體會給予的快樂。讓學生從孝心作業中學會關心父母、老師,體驗生活,學會感激,學會報恩,這無疑是切合實際又行之有效的做法。

二、堅定“因果報應”式的信仰

在中國傳統語文文化教育過程中,要大力加強“有因必有果”的信仰教育,讓廣大小學生深刻認識到“有付出才會有回報”。要通過各種形式,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吃苦耐勞、自強不息、不懈奮斗的美德及革命先輩艱苦創業、勇于拼搏的精神。讓學生懂得振興祖國偉大夢想的實現,要靠包括自己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的長期奮斗,明白個人的理想也必須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憑借頑強的毅力,付出艱辛的勞動,腳踏實地,點滴積累,才能實現,從而使青少年自覺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結合農村實際尋找學生身邊的感性事物,并將其與理性認識相結合進行引導。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時,可以讓學生真正參與家庭勞動,親身體驗付出后收獲回報的喜悅與滿足,感受父母的艱辛與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熱愛勞動,珍惜生活,使個人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三、樹立宗法觀念式的價值觀

《禮記?大學》所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倡導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至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這是中國古代宗法觀念的集中體現,也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經過兩千多年的積淀、發酵,這句蘊涵著人生哲學和智慧但又稍顯狹隘的話語,被提升修正,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里得到新的詮釋和升華。

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我們的總體要求是:敬業、樂群、誠信、友善、興家、愛國。一個人如果不愛國,家庭和自己便無所依附,情感更無處寄托;一個人如果不敬業,就很難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滿足感,也就很難以平和之心待己待人,因而無法真正樂群。誠實、友善更是做人的根本,是自身快樂的源泉,是融入集體的法寶,更是社會和諧的有效依托。

開展中國傳統語文文化教育,要從小處著眼,細微帶動,以完善每一個體為根本,教育學生孝親睦鄰、互助友愛;要在追求平等、公正的基礎上,更追求自由和法治,從而構筑起堅固、溫暖、美好的人生前景,從小維護社會正義,為推動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而努力奮斗。

四、永保知足常樂的心理

這里所說的知足常樂,是基于對自身清醒認識基礎上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積極的心理追求,而非盲目自信與取得點滴成績的停滯不前和無所追求,換言之,就是要通過中國傳統語文文化所倡導的“中庸”――要對外界各種刺激隨時控制和調節自己的體驗,時刻使內心世界居于適中狀態,達到知足常樂。

1.強調自省自律,注重心理和精神追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儒家強調心理性的自我調節,注重心理和精神層面的追求。孔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正是有了這樣的追求,才能極大地提高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2.控制心理情緒,緩解心理壓力。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意思是說,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內心世界,對外界各種刺激隨時控制和調節自己的體驗,時刻使內心世界居于適中狀態,即保持心理平衡。孔子身體力行,表現出“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和“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的理想人格特征。我們現在倡導在中小學學習推廣的太極拳,就非常強調陰陽調和、聚氣凝神,常習之,就能很好地控制心理情緒,緩解心理壓力,進而強身健體。

3.順從自然,追求和諧。“和為貴”集中體現了儒家的和諧思想。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了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重要性。老子則崇尚“靜”,提倡“無為”,并“順從自然”,即所謂“非寧靜無以致遠”。老子的“無為”,是與“妄為”對抗。順其自然,就是不要勉強干那些違反自然規律的事情,要了解和掌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才能事半功倍。這種講究“中和”的為人處世的哲學和態度,如能深刻領悟并踐行之,必能預防乃至避免盲目攀比、惡性競爭帶來的傷害,以及“子必成龍”心切釀成的慘劇,從而真正維護身心健康。

總之,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內容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體現感恩,滲透感恩。我們要善于利用語文教材資源,引導學生知恩、感恩、報恩,讓感恩教育與語文教學相得益彰,更好地培養出品質高尚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所以,感恩教育,勢在必行。

以農為本的中國傳統語文文化思想,成就了中華民族悠久而光輝的歷史,也使得中國傳統語文文化深深地打上了鄉土的印記。中國傳統語文文化植根于厚重肥沃的農村土壤,才會使生命之樹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才能真正促進農村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在线人av免费无码高潮喷水| 人妻丰满熟妇无码区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国产精品igao视频| 极品嫩模高潮叫床|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 亚洲av永久无码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夜夜夜| 污黄啪啪网18以下勿进| 国产无套内射又大又猛又粗又爽| 校花高潮抽搐冒白浆视频| 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瑟中文 在线| av无码av天天av天天爽| 免费能直接看黄的视频| 国产 国语对白 露脸| 艳z门照片无码av| 真实的国产乱xxxx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 亚洲啪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人妻精油按摩bd高清中文字幕|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av无码之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看| 中国a级毛片免费观看| 三年片中国在线观看免费大全| 国产精品无码无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视频| 久久午夜伦鲁片免费无码| 国产精品内射久久久久欢欢| 国产精品.xx视频.xxtv| 女人大荫蒂毛茸茸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主播|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欧美色窝窝色欲| 天天爱天天做天天爽| 日本大骚b视频在线| 丝袜 中出 制服 人妻 美腿|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免费无码| 亚洲熟妇无码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