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聯系

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聯系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29 16:22: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聯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聯系

篇(1)

(一)宏觀經濟學中概念抽象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國家整體經濟的運作情況,宏觀經濟學的鼻祖凱恩斯認為宏觀經濟不是微觀經濟的簡單加總,研究宏觀經濟要從宏觀經濟總量出發研究,這也就產生立一系列宏觀經濟的概念和指標。宏觀經濟的概念和指標比較抽象,多數學生感覺看不見、摸不著,容易造成誤解和困惑。

(二)教學內容體系難懂

宏觀經濟理論是一門有爭議的理論經濟學,流派頗多,每一個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我國流行的本科教材多以西方薩米爾森等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主編的經濟學教材為依據。為了體現宏觀經濟學教學的完整性,我國教材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基礎上,吸收西方其他宏觀經濟流派的理論內容,希望能夠把西方其他宏觀經濟流派的理論融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形成一套能夠全面反映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的教科書。但是這也增加了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難度。宏觀經濟學體系龐雜,爭論頗多,雖然在本科生教學中教師主要講解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理論體系,但是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宏觀經濟學,還是會涉及到眾多經濟學派,由于學派之間的學術排斥和對立,造成學生的疑惑與費解。

(三)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

學生學習宏觀經濟學主動性較差,主要因為:(1)認為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國家宏觀經濟問題,與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學習相關性不強,學好宏觀經濟學對就業和生活關系不大,學習積極性不高。(2)在學習宏觀經濟學的過程中,由于沒有深入理解宏觀經濟理論,認為該學科對以后其他專業課的學習基礎作用不大,認為應付考試過關即可,故沒有下一番苦工奠定一個良好經濟學理論基礎的決心,學習過程草草了事。(3)由于宏觀經濟學理論概念抽象、體系龐雜、爭論頗多,學生對宏觀經濟理論理解混亂,更無法運用宏觀經濟理論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4)本科生宏觀經濟學一般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很多學生思維方法和學習習慣還停留在中學時代的上,不會自我學習。學習方法單一,僅限于課堂上聽教師講解。因為上述原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為學習不努力,課前不預習,上課不思考,課后不復習和進一步閱讀相關書籍,被動地接收老師傳授的知識。

二、教學改革的方向和對策

1.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較好的掌握知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對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起到決定性作用。

所以,教師在教授宏觀經濟學時,第一堂課應該把學好宏觀經濟學的理論意義和現實作用介紹給同學,以提高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首先,宏觀經濟學是對一個國家宏觀經濟的理論分析,它提供了人們了解、研究和分析宏觀經濟的基礎工具,學好宏觀經濟學為以后學習財政理論、貨幣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金融等理論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學生們宏觀經濟學基礎沒有打好,以后在學習涉及宏觀經濟的許多理論時會出現對這些理論認識不清、理解不了、難以進行更深入地學習和研究的情況。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們認識到宏觀經濟的理論基礎地位和作用。其次,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宏觀經濟問題,仿佛對一般個人的經濟生活現實指導意義不大,學生們意識不到學習宏觀經濟理論對他們顯示經濟生活的指導作用,所以學習積極性不高;同時宏觀經濟理論較為抽象,學生們對宏觀經濟理論理解不到位,更談不上應用宏觀經濟理論分析現實經濟,所以學習興趣不濃。要想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應該把宏觀經濟理論的應用簡要介紹給學生。告訴學生們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宏觀經濟范圍內,一個國家宏觀經濟和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宏觀經濟是繁榮期還是衰退期將大大影響著學生就業情況,一個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將影響每一個家庭的收入增長速度,物價水平高低影響著每一個居民的生活等等。如果學生們能夠運用自己學習到的宏觀經濟理論分析現實經濟,對學生們的畢業后的就業、買房、結婚和理財等一系列經濟生活問題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通過介紹宏觀經濟學的理論意義和現實作用價值讓學生們了解宏觀經濟學,提高學生們學習宏觀經濟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2.宏觀經濟的概念和指標比較抽象,教師在開始講授宏觀經濟學時應該把為什么宏觀經濟理論要應用這些抽象的概念和抽象概念表達的具體經濟現實介紹給學生。

要介紹給學生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國家整體經濟的運作情況,宏觀經濟學的鼻祖凱恩斯認為宏觀經濟不是微觀經濟的簡單加總,研究宏觀經濟要從宏觀經濟總量出發研究,但是宏觀經濟總量是無法直接在現實經濟中觀察到的,這就要求定義一些宏觀經濟總量的概念和指標,并通過宏觀經濟統計來求得這些指標,用以反映宏觀經濟總量。宏觀經濟學第一章國民收入核算講授的正是宏觀經濟理論中與產出水平有關的宏觀概念和指標,但本人在教學過程中認為這一章僅僅講授與產出水平有關的國民收入核算概念和指標是不夠的。本章的目的是為學生在接下來的理論學習中提供一個宏觀經濟概念基礎,應該把宏觀經濟中的其他概念和指標也放到這一章講授。教材如此安排是因為秉承了國外凱恩斯主義學者編寫教材的習慣,因為凱恩斯和早期凱恩斯主義學者在研究宏觀經濟時只討論產出問題,不討論物價等問題。他們的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和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理論只研究一個國家產出和國民收入如何決定,故沒有討論物價等問題,給出國民收入核算理論概念即可,沒必要給出與物價水平等宏觀總量有關的概念。但是,我們現在講授的宏觀經濟學包括討論物價水平和失業等問題,應該在講授宏觀理論之前,把這些概念都介紹該學生,并且這樣也有利于介紹清楚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具體做法如下:首先介紹給學生微觀經濟學主要討論的是價格和產量問題,宏觀經濟學同樣也討論產量和價格問題。但是微觀經濟學討論的是某一具體產品的價格和產量,價格和產量在市場中可以直接觀察到,但宏觀經濟討論的是總產量,它在現實經濟中無法直接觀測到,一個國家的總產量反映的是該國一定時生產產品的總和,但是由于產品各不相同不能簡單地在數量上加總,例如不能一個雞蛋加一斤豬肉,這樣就要求創造一個概念來反應一個國家的總產量,經濟學家們認為一個國家產出的產品雖然在數量上無法加總,但是可以在價值上加總,于是提出了國內生產總值等國民收入核算概念。在宏觀經濟理論中價格也是一個問題,微觀經濟學中價格反映的是某一個產品的價格,可以在經濟中直接觀測到,但宏觀經濟討論價格是所有產品的價格,這就要求創造一系列反應價格水平的概念和指標,于是有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和GDP折算指數等概念和指標。與失業有關的概念也應該在這一章介紹,并且應該介紹失業和國內生產總值是相聯系的,因為一個國家在資本和技術短期內一定的情況下,國內生產總值主要有就業來決定,失業率高則國內生產總值小,失業率低則國內生產總值大。如果處于充分就業水平,則該國國內生產總值也就處于潛在國內生產總值水平,同時一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處于潛在國內生產總值水平,該國也就處于充分就業水平。那么研究國民收入的決定也就等于研究失業問題,即如果該國經濟決定的國民收入小于潛在國內生產總值水平,該國必然存在失業問題,解決國民收入向潛在國內生產總值水平收斂的經濟政策也同樣解決失業。

3.宏觀經濟教學內容體系繁雜,學生學習起來晦澀難懂,其原因在于宏觀經濟學教材中涉及的內容不是出自一個理論體系。

宏觀經理學流派頗多,各自有各自的理論體系。本人認為教師在講授宏觀經濟學理論內容時應該按照個宏觀經濟流派的各個體系來分開講解。

三、結語

篇(2)

關鍵詞:宏觀經濟管理 目標 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3.16

宏觀經濟管理目標是指一定時期內,國家政府對一定范圍內經濟總體進行管理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宏觀經濟管理目標是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宏觀經濟決策的首要內容。從我國社會制度、經濟體制和目前的國情出發,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總的概括應是:在有利于發揮市場基礎調節作用和企業自主經營、增強活力的情況下,通過正確發揮政府宏觀經濟管理職能,保證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以達到不斷取得較好宏觀效益、提高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目的。宏觀經濟管理目標有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經濟穩定目標

(一)經濟總量平衡

主要是指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在總量和主要結構上的基本平衡。其中,總量平衡主要是指一定時期內國內生產總值和國外商品、勞務輸入與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國外需求的平衡。結構平衡主要是指投資品與投資需求、消費品與消費需求的平衡。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總量能否平衡是一個主要矛盾。抓住這個主要矛盾把總量控制住,就不會造成大的經濟波動,以引導整個國民經濟健康運行,為微觀經濟創造一個合理順暢、公平競爭的宏觀經濟。從我國近些年的經驗數據分析,我國社會總供需差率一般要控制在5%左右。

(二)國際收支平衡

主要是指一國對其他國家的全部貨幣收入與貨幣支出持平或略有順差或逆差。貨幣往來是指經濟交易。國際經濟交易按其性質分為自主易和調節易。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深入貫徹,我國經濟對外聯系日益擴大,使對外經濟關系出現了新變化,主要表現為國際收支平衡與國內經濟穩定增長。國內經濟平衡與國際收支平衡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國內經濟可以把不平衡的矛盾適度轉移到國際收支環節,以利于維持國內經濟在一定時期內的穩定增長。例如,當國內供給不足出現通貨膨脹時,從國外增加輸入商品和勞務,擴大進口,可在短期內通過國際收支渠道緩解國內經濟供不應求不平衡的狀況。國際收支矛盾也會反過來給國內經濟穩定增長帶來影響。

(三)物價穩定

物價穩定主要有三種含義:一是指物價總水平的穩定;二是指主要商品特別是某些主要消費品物價總水平的穩定;三是指物價上升水平穩定地低于居民平均收入增長的水平。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相對穩定,其衡量的主要指標是物價總指數。我國市場經濟的價格機制決不是政府對價格撒手不管。物價總指數的上升趨勢,使各種商品的比價在動態中變化,有利于價格體系的改革,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但價格改革必須在國家宏觀調控之下,以防引起通貨膨脹。只要物價上漲的幅度是在社會可容忍的范圍內,不超過3%-5%的年率,即認為物價穩定。

二、經濟增長目標

宏觀經濟管理不僅要穩定整個國民經濟,更重要的還要促進其不斷發展。

(一)適度投資規模

這是影響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所謂適度,就是既能滿足一定的經濟增長需要,又充分考慮一定時期內人力、物力、財力的可能。

(二)合理的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合理,經濟良性循環,經濟效益提高;反之,經濟運行阻滯,經濟效益下降。調整產業結構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調整投資結構,通過增減對某種產業的投資而影響其發展速度;二是改變現有企業的生產方向,促使一些企業轉產。

(三)科學技術進步

要促使經濟增長,必須要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

三、宏觀效益目標

宏觀經濟管理所追求的效益是指宏觀效益。

(一)宏觀經濟效益

宏觀經濟效益既表現為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增加,又表現為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總體提高。宏觀經濟效益是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單位微觀經濟的綜合。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宏觀經濟效益與微觀經濟效益是統一的,但在有些情況下也存在矛盾。因為有些經濟活動在局部看來是合理的,但在全局看來是不合理的,因此其局部經濟效益的提高就不會促進宏觀經濟效益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政府就要運用一定的宏觀經濟管理手段,引導其行為,使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經濟效益盡量達到統一。

(二)社會效益

指在經濟發展中,某些經濟行為如產品的生產、利潤的增加、技術的采用等,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主要表現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如果某些經濟行為對社會發展和進步,對人類精神文明建設有積極作用和影響,稱為正社會效益,否則就是負社會效益。宏觀經濟管理不僅要追求較好的宏觀經濟效益,而且也要追求較好的社會效益。

(三)生態效益

指經濟發展對生態平衡、環境保護所產生的影響。現代化生產為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創造了條件,但是也為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提供了可能。環境保護、生態平衡是關系資源再生和人類生存的大事,因此在宏觀經濟發展中不僅要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先進技術的采用和勞動效率的提高,而且要注意生態效益,使經濟發展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

四、生活水平目標

不斷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也是宏觀經濟管理的最高目標。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經濟穩定、經濟增長和宏觀效益的提高都是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直接影響因素和前提條件。

(一)提高民族素質,適度控制人口

要使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必須要一方面通過發展經濟提高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控制人口的增長,提高民族素質。否則,如果人口增長速度超過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那就意味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收入的下降,意味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降低。

(二)充分就業

通常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參加工作者,都能在較合理的條件下,隨時找到適當的工作。一般把失業率低于3%-5%看作該社會能夠充分就業。市場經濟下可以有失業,可以有下崗,優勝劣汰。但是,下崗不是目的,政府通過再就業工程,通過培訓,使下崗職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并使其有競爭壓力。我國勞動就業問題比較突出,必須認真對待,它不僅關系到經濟的發展,而且是實現社會安定的重要一環。

(三)公平分配

市場機制不可能自動實現社會公平,它只能在等價交換意義上實現機會均等的平等精神。我們一方面是利用市場機制,把利益得失作為競爭的動力,鼓勵一部分人靠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推動社會進步;同時也要重視我國目前還處于低收入水平階段,必須把社會各階層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作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要通過稅收等政策手段消除由于客觀條件所造成的苦樂不均現象,防止地方、企業及個人收入之間差距懸殊,并通過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低收入階層的基本生活。

篇(3)

關鍵詞:匯率不完全傳遞;價格;通貨膨脹;貨幣政策

中圖分類號:F83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09)06-0069-04

本文簡單回顧匯率和國內價格關系的研究成果,從一價定律和購買力平價理論開始簡述以傳統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匯率完全傳遞機制及其背后的邏輯。然而許多經驗研究表明,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完全的匯率傳遞機制,而且匯率傳遞的程度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而且近年來各國的匯率傳遞程度出現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即匯率對于國內價格的影響力在進一步減弱,貨幣政策的制定和操作勢必根據這種趨勢進行一定的調整。

一、傳統觀點:一價定律和購買力平價理論

根據傳統的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匯率的變化不僅影響一國的外部收支平衡,而且匯率對于進口價格的影響是完全而且即時的。這個分析是基于一價定律(LOP),或者說是基于購買力評價理論(PPP)的。

一價定律認為相同的產品在不同的國家應該以相同的價格銷售,但該理論的假設相當嚴格,比如利潤最大化以及忽略商品運輸和流通的成本。假設一價定律適用于兩個國家的所有商品,我們得到P=EP*,其中P和p*分別表示兩個國家的物價水平,E表示兩個國家之間的匯率。該等式被稱為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根據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的變化會完全反應在一國的價格水平上,或者說,一國貨幣的升值將導致本國的貨幣緊縮,而貨幣貶值則會導致該國價格以相同比例上升。這就是匯率的完全傳遞。根據購買力平價的假設,匯率對于國內價格的傳遞總是完全而且即時的。

根據該邏輯,名義貨幣的貶值是和高通貨膨脹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我們可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英國,以及拉丁美洲國家發現類似的現象。比如,在1977年到1995年之間,墨西哥比索對于美元平均每年貶值31%,而該國的年均通貨膨脹率比美國高了30%。

二、匯率不完全傳遞的事實

盡管我們可以從世界經濟史中找到貨幣貶值和高通貨膨脹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的例子,但是,我們同樣可以找到許多有名的例子來說明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之間的聯系并不是那么緊密,這些矛盾的例子刺激了經濟學家們對于匯率傳遞的持續不斷的研究。匯率不完全傳遞最有名的例子就是20世紀80年代日元的走勢與日本產品的價格變動之間的松散關系。1985年簽署廣場協定之后,日元對于美元大幅升值,人們原以為在美國銷售的日本產品價格將出現大幅上漲。然而事實是在美國銷售的日本汽車和電子產品只是略微漲價甚至價格保持不變,甚至還出現了降價的情況,這說明將產品出口至美國的日本公司可能自身吸收了匯率變化的大部分fG01dberg&Knetter,1997)。美國自從2005年開始的美元大幅貶值卻沒有改變美元貿易赤字的矛盾現象,大概只能通過美國較低的匯率不完全傳遞程度來解釋。

相對于匯率完全傳遞理論,匯率不完全傳遞更能解釋現實的經濟世界。許多案例和計量研究都支持了匯率不完全傳遞理論,發現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在其貨幣大幅貶值之后只受到一點通貨膨脹壓力。比如,在1992年12月瑞典和英國退出歐洲貨幣體系的匯率機制之后,兩國貨幣均出現較大貶值,但并沒有遭受較高的通貨膨脹。在1993年到1994年盡管瑞典貨幣名義貶值9%,但這兩年瑞典物價水平年均僅上漲3%:英國則在英鎊貶值15%的情況下維持了2%的年均通貨膨脹率。根據Gagnon和Ihrig在2004年的研究,1971到2002年之間,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匯率傳遞率僅為0.2,即名義匯率貶值10%僅導致消費價格長期上升2%。

三、產生匯率不完全傳遞的原因

從理論上,有若干因素可以解釋匯率的不完全傳遞,我們把這些原因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微觀的,一類是宏觀的。

從微觀的角度進行分析,首先,從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出發,由于產品運輸和流通成本為0的假設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匯率變動而運輸和流通成本不變,只導致進口產品的成本出現部分變動。其次,一價定律和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是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假設之上的。在存在不完全競爭時,公司會調整商品價格以維持市場份額,此時公司就要考慮許多微觀經濟的定價因素,比如市場結構、需求彈性、成本函數、生產替代性等等(Dombusch,1987)。第三,不完全競爭涉及到市場分割。在國際市場上存在著價格歧視,外國出口商調整其利潤成數而非將匯率波動完全傳遞到價格上,這種現象被Krugman(1987)稱為“看市定價”。看市定價被采用的程度越深,匯率傳遞的程度越低。

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看,定價策略和通貨膨脹環境都可以解釋匯率的不完全傳遞性。首先,Obsffeld和Rogoff(1995)率先嘗試用廠商定價策略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分析這個問題。在生產國貨幣定價策略下,名義匯率的變動會1:1地體現在用消費國貨幣衡量的外國商品的價格上,也就是說,匯率傳遞是完全的。如果采用消費國貨幣定價的策略,消費者面對的短期價格不會有任何改變,也就是說,匯率完全不傳遞。現實中匯率傳遞的程度取決于廠商采用生產國貨幣定價和消費國貨幣定價的比例。第二種宏觀解釋,是由Tay-lor在2000年提出的,非常具有影響力的解釋,即考慮到定價的滯后性以及廠商的壟斷競爭行為,一個可信的較低通貨膨脹的宏觀環境將導致較低的匯率傳遞性。

四、匯率傳遞程度的影響因素

考慮到匯率不完全傳遞是國際經濟中的一個常見的現象,匯率傳遞的程度就愈加需要仔細研究。影響匯率對物價(含消費價格指數和進口價格)傳遞程度的影響因素有許多。

從理論角度分析,匯率傳遞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決定因素是,一個國家的貿易開放程度。兩者之間的聯系顯然是正向的。一個國家越開放,越多的進口商品進入該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進口市場對于綜合物價的影響就越顯重要。消費物價指數的籃子里進口商品的比重越高,匯率傳遞性就越強。類似的,生產投入品中進口品的比例越高,匯率對于生產者價格的影響就越大。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越開放的經濟體的匯率傳遞程度越高(Ghosh&Rajan,2007)。

匯率傳遞的第二個決定因素是外國出口商在國內市場面臨的競爭程度。如果在市場上有許多供應商銷售類似的商品,國內消費者面對著許多選擇,這時外國出口商只賺取少量利潤甚至零利潤,銷售價格接

近銷售成本,廠商不會采取太多的“看市定價”的策略,反而對于價格十分敏感,匯率的變動直接影響出口商的利潤,出口商盡可能將匯率變動反映在價格上,否則他很可能虧本或者失去市場,因而匯率傳遞程度也較高。如果市場高度分割,外國出口商面臨較少的競爭,他們更多地采取“看市定價”策略,因而進口商品價格對于匯率變動的傳遞程度將較低(Krug-man,1987;Froot&Klemperer,1989)。

第三個決定因素是匯率變動的方向,即匯率是升值還是貶值。當一國貨幣貶值時,外國出口商更愿意部分吸收匯率變動,以保證其產品在該國價格的穩定,以此維持其市場份額。在這種情況下,匯率傳遞性就較低,或者說匯率不完全傳遞(Mann,1986)。然而,如果一國貨幣升值,進口商品顯得更加便宜,外國出口商就愿意降低價格而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這時匯率傳遞程度就較高。換句話說,生產商對于匯率變動的反應是不對稱的。

第四,如果匯率變動的幅度較小而且匯率波動是暫時性的,外國出口商很可能因為頻繁改變價格可能影響廠商的聲譽而不對價格進行改動,此時匯率傳遞程度就較低。當然如果匯率變動幅度較大或者表現為永久性的變動,出口商就很可能將匯率變動傳遞到價格上,以避免其利潤空間的大幅縮小(Krugman,1987)。

第五,外國出口商的定價貨幣直接影響匯率傳遞性。如果外國出口商用消費國貨幣進行定價,匯率變動對其市場價格的影響就較小,相反,如果外國出口商用生產國貨幣進行定價,匯率變動對進口國的價格影響就較大(Betts&Devereux,1996;Devereux&En-gel,2002)。

第六,匯率傳遞性從根本上說是一個微觀現象,與貿易商品類型息息相關。由于不同種類商品的匯率傳遞性各不相同,進口商品的組成將影響總體的匯率傳遞性。一般來說,工業制成品價格對于匯率的敏感性,低于原油、能源、原材料等商品(王瓊、曹偉,2008)。因此工業制成品在進口品中份額的上升和原材料等商品進口份額的下降會導致總體匯率傳遞性的下降,即使各種商品的匯率傳遞性保持不變。

第七,關稅和數量限制等貿易限制可能帶來較低的匯率傳遞(Branson,1989;Menon,1995)。貿易限制帶來的貿易扭曲,成為在國家之間商品流通的障礙,而商品不能自由流通則了一價定律的基本假設,因而不能適用于以購買力平價理論為基礎的匯率完全傳遞機制。

第八個可能影響匯率傳遞的因素是跨國界的生產分割,指的是生產過程分散在不同的國家進行。一個國家在出口最終商品的同時,也在進口相應的零件,該國貨幣貶值將使進口零件價格上升,因此匯率變動使廠商成本上升必須提高價格,一定程度抵消了貨幣貶值帶來的出口價格下降(杜曉蓉,2006)。

其他,諸如收入水平和運輸成本之類的因素也會對匯率傳遞帶來反向的影響。一個消費者收入水平較高的市場一般是高度分割和高度競爭性的市場,匯率傳遞程度一般較低,而較高的運輸成本將導致生產成本僅是進口商品成本的一小部分,由于運輸成本是由消費國貨幣計價的,只有生產成本是和匯率相關的,因此匯率傳遞程度較低(Frankel,Parsley&Wei,2005)。

最后,也是本文所要強調的,貨幣和匯率政策的表現和公眾對其的信心會大大影響匯率傳遞性,這是宏觀經濟學視角下非常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通貨膨脹率較高而且波動較大的情況下,匯率傳遞程度較高,這是因為在此種經濟環境中,廠商認為生產成本的上升是永久性的。相反,隨著貨幣政策可信度和有效性的提高,通貨膨脹率被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時,匯率傳遞程度會降低。廠商面對成本沖擊時不急于提高銷售價格,因為他們相信貨幣政策將成功降低通貨膨脹率(Taylor,2000;孫立堅、李安心、吳剛,2002)。換句話說,在通貨膨脹持續時間和匯率傳遞之間存在著正向的關系。通貨膨脹持續得越久,越多的廠商認為匯率的變動將是永久性的,他們越傾向于修改價格以適應永久性的匯率變動。一個國家的貨幣政策越穩定,通貨膨脹率越低,該國的匯率傳遞程度就越低,而這進一步鞏固了物價的穩定,使貨幣政策更加有效,這就形成了穩定貨幣政策與較低匯率傳遞之間的良性循環。

五、低水平并且呈下降趨勢的匯率傳遞

一般來說,匯率對于進口商品價格的傳遞程度要高于對于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的傳遞。這是因為后者還包含對匯率不敏感的不可貿易的商品。然而不論采用哪一種價格指數,許多研究都發現匯率傳遞程度較低而且在近幾年呈現下降的趨勢,這對于貨幣政策有著較大的影響。McCarthy(1999]在對9個工業化國家在1983-1998年以及1976-1982年這兩個時間段的匯率傳遞進行研究時發現,匯率傳遞隨著時間推移而出現了下降。而Gagnon和Ihfig(20041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他們估計1971-2002年期間匯率傳遞率約為0.2,而在20世紀80年代初之后的這個期間的匯率傳遞率僅為0.05,需要指出的是,后面這個時間段為貨幣政策較為穩定的時期。

正如計量研究指出的那樣,20世紀90年代工業化國家的匯率傳遞程度出現了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零售市場的重組,貿易壁壘的取消,或者是全球特別是新興國家工業制成品供應量的增加對工業化國家的物價水平產生向下的壓力。這些因素難以用計量的方式衡量,然而工業化國家匯率傳遞程度下降的趨勢確實存在,而且需要分析和解釋。在之前討論的影響匯率傳遞的因素中,有三個因素可以解釋匯率傳遞率下降的現象,一個是從微觀經濟的角度,另外兩個是從宏觀經濟的角度。

微觀經濟學的解釋是市場分割的加劇。我們可以認為越來越多的廠商采用“看市定價”的策略,或者說越來越多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采用了價格歧視的定價方式。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一種解釋是可信的貨幣政策和良好的物價環境。在過去的10年間,許多工業化國家成功降低了他們的通貨膨脹率并且進行一個物價相對穩定的時期,同時匯率傳遞程度也較低。Tavlor(2000)研究認為許多國家物價的穩定導致了較低的匯率傳遞,匯率傳遞取決于匯率和價格沖擊的持續時間,因此在通貨膨脹率較低和貨幣政策可信的環境里,匯率傳遞程度不高。對于發達國家匯率傳遞下降的另一個宏觀經濟解釋是,國家的進口組成發生了變化,原材料和能源進口的比例下降,而工業制成品的比例上升,Campa和Goldberg(2005)驗證了這種假設。

六、下降的匯率傳遞趨勢對于貨幣政策的影響

篇(4)

一、古典與新古典主義的均衡觀

在古典經濟學中,均衡是一個宏觀概念,它基于經濟再生產的必要條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一個中心思想是:經濟體系可以通過價格體系這只“看不見的手”得到有效地協調,并實現有序的運轉,這一思想被后來的經濟理論進一步發揮得淋漓盡致。斯密通過“經濟人”假設、自由市場機制和勞動價值論構筑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范式基礎。斯密從“經濟人”這一基石性假設出發,進而提出了以“看不見的手”為核心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斯密認為,市場機制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通過理性經濟人的自利選擇行為就能夠自動地調節整個社會經濟,并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而也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生產者的利潤目標。在古典經濟學家的視野里,整個經濟是沿著均衡的軌道穩步發展,人們各得其所,經濟行為人得以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

在新古典理論中,均衡是基于個體行為人的滿足和與計劃相互一致的一個微觀概念。經濟學中占支配地位的新古典范式是在假定最大化行為的前提下,集中研究機制均衡問題。主流經濟學都提倡建立經濟體系的形式化分析,并采用均衡作為一個核心概念,運用數學模型來表現一個封閉系統。在馬歇爾的微觀經濟體系里,均衡觀念是貫穿始終的基本概念,并與邊際分析和連續性原理緊密聯系在一起。人們已經意識到在物理學概念和新古典經濟理論之間存在著一些熟悉或相似的地方。例如,將新古典經濟學當作牛頓力學,這兩種理論都是基于“原子主義”的,且都借助摩擦力和均衡概念,體現著機械論的色彩。

新古典主義從物理學中引入了類比并運用理性機制促成了瓦爾拉斯均衡概念的形成,它認為不同事物之間的比較就象在不完全市場中若干行為人的博弈行為,經濟現象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上的精巧框架或是一個帶有約束的理性選擇統一范式的均衡系統,這意味著所有的行為人都能在約束條件下實現最優化行為。瓦爾拉斯一般均衡論通過借助一個無所不能的拍賣人假設,抽象掉了所有非均衡調整過程和均衡的穩定性,從數學上嚴格論證了所有商品和要素市場能夠同時達到均衡狀態,商品及勞務價格等完全為人們所知。在以供求均衡論為核心的新古典理論命題和基本分析框架里,各種交易活動視為自我一致的領域,利潤最大化和均衡成為其理論體系的兩個重要支柱,經濟學理論完全可以依照牛頓的經典力學方法來建立。后來,經過阿羅和德布魯等人的努力,新古典理論重新在更一般的公式化體系中得以更精致化,這個框架就是阿羅—德布魯范式。阿羅—德布魯范式最基本的性質是其所要求經濟運行的最大協調性與在其所允許的目標和資源使用上的豐富多樣性并存,消費者不同的需求都可以通過生產者自愿供給而得到滿足。在這個范式中,每個經濟行為者只需考慮自身的偏好、利潤和價格,他們完全有能力預測所有未來的價格,即具有理性預期。對于現代經濟學家來說,阿羅—德布魯范式也成了現代經濟理論的中心結構及經濟研究的主要參照系。

二、宏觀經濟分析中非均衡觀與均衡觀的爭論

按照新古典主義正統的經濟理論范式,整個經濟中的總產出和就業都是由個體最優化行為下微觀層次上的均衡狀態決定的,可見,新古典主義的諸多限制性假設大大削弱了其對現實經濟活動的解釋力。凱恩斯以非均衡分析為起點,通過論述其有效需求原理來構造宏觀經濟理論,正是對新古典經濟學信奉的自由市場經濟及其自動出清或均衡的否定。凱恩斯及其以后的追隨者通過對新古典經濟的揚棄建立了一種新的經濟學范式基礎、理論體系和分析方法,并借助上述范式轉換開創了宏觀總量分析方法。凱恩斯對新古典經濟學最突出的反叛,不在于它的理論,而在于它對新古典經濟學范式的沖擊。

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把新古典經濟學可接受的那部分理論與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對接起來,形成由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大部分組成的所謂新古典綜合學派,并成為經濟學的主流,該學派在方法論上堅持了新古典學派的均衡分析方法:在微觀理論方面承襲了以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和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力論為核心的新古典經濟學,在宏觀經濟學里抽掉了凱恩斯關于預期的非理性和未來不確定性的主要論斷,從而將凱恩斯的非自愿失業理論納入了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中。然而,新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截然不同的范式基礎使這種對接或綜合必將面臨困惑和矛盾。

現代貨幣主義則致力于將凱恩斯式的宏觀經濟學拉回到古典主義的宏觀經濟思想上去,無論是在分析個人消費行為還是在論證貨幣需求上,也無論是在討論失業問題還是在討論通貨膨脹時,貨幣主義者們的研究也始終遵循著正統微觀經濟的思維范式,即個體優化決策基礎上的供求均衡。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通過吸收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并增添理性預期等新的假設形成其范式基礎,并以此建立了自己的宏觀經濟理論體系。該學派假設:市場能夠自動地、連續地和迅速地出清,因而是均衡的;經濟主體不但是理性的最大化追求者,而且他們對經濟變量的預期也是理性的,即經濟主體的預期不存系統性的誤差。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范式基礎完整地堅持和發展了新古典理論的范式基礎和理論體系,并且以更精確的形式表達出來,它認為自由市場經濟能夠自動實現均衡,宏觀經濟變量與正常值的偏離是各種貨幣、技術等沖擊的結果,并最終得出了其所謂“宏觀經濟政策無效性命題”。

后凱恩斯非主流經濟學則擯棄了新古典學派的均衡分析,關注非均衡、非市場出清和隨時間的變動特征,強調經濟系統的動態性和力的結構,增長和動態性是其核心內容,制度和組織結構則為資源的配置提供了基本的機制,所以對經濟擴張路徑的無規則本性的解釋成為其分析的焦點。后凱恩斯主義的制度主義傳統特征在于決定經濟行為時,突出強調其居于支配的制度和文化的規則,其經濟思想模式關注一個沒有均衡的經濟學,它不再研究稀缺資源如何配置,而是研究經濟系統如何隨時間變動,并創造、生產、分配和使用來自社會的剩余如何能夠擴大其產量。擴展的路徑是非均勻的,并可能以無法預見的方式改變經濟系統的本質。因此,經濟過程被看作是無規律的,具有循環和累積因果特征。主流經濟學把經濟系統看作是一個封閉系統,而非主流后凱恩斯主義所處理的是一個開放和結構化的系統,它強調結構的轉換,所基于的推斷方法不是歸納或演繹而是誘發的,這種理論能夠對給定的現象分析其所強調的關系、結構、條件和機制。

該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卡爾多所堅持的均衡理念是“最初由瓦爾拉斯所建構的一般經濟均衡,后來被我們這一時代的數理經濟學家予以發展,并且附以不斷增加的優雅、準確和邏輯精確。”[2]卡爾多對正統均衡理論描述不充分問題的關注,形成了他對均衡經濟批判的實質性基礎。他通過對三個關鍵性領域的分析,闡述了其理論的要旨:第一個領域是關于市場是如何運行的,并且其運行模式被市場出清的價格體系所排除;第二個領域是價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競爭是如何在不完全競爭的背景下進行的;第三個領域是對遞增收益的經濟學意義的考察。[3]卡爾多還引述了建立在演化范式基礎之上的更大的馬歇爾式框架,以支持他對均衡經濟范式的批判。

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并非關于人們實際生活世界的理論,其研究方法實質上是脫離現實世界的一種抽象理論。為此,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針鋒相對,它通過引入粘性價格這一重要假設,認為名義變量的波動影響實際變量,因此貨幣是非中性的。另一方面,新凱恩斯主義著重考察市場的不完善性,即把不完全競爭、不完全信息和相對價格粘性等作為理解經濟波動的關鍵。幾乎所有新凱恩斯主義者都不贊成均衡理論,他們力圖尋找市場非均衡變動的證據,并發展了具有一致微觀基礎的一系列模型。在這些模型中,他們從不完全競爭、不完全市場、非對稱信息和異質性勞動等方面來論證市場非出清及工資和價格粘性的原因,工資調整只是逐漸緩慢的調整。他們通過把理性預期思想和自然率假設結合進模型中,體現了名義總需求的波動是如何產生意義深刻的影響的。因此,新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最根本的對立,就是各自堅持不同的范式基礎,在范式層次上對于自由市場機制的不同觀點。

當然,同均衡理論一樣,非均衡經濟理論的框架仍深深植根于傳統的均衡分析,它還依賴于很多均衡分析方法,在分析經濟現象時,仍沒有跳出均衡經濟的框架之外尋找更深層次的歷史、社會、文化及體制等因素的影響。

三、經濟演化觀的形成與發展

演化思想的萌芽很早就已存在于經濟理論中,斯密早在《國富論》中就已經給我們提供了經濟均衡和演化的兩種理論,但當邊際主義開始致力于經濟分析的形式化分析時,其演化思想便無法納入新古典的最大化分析框架中而被人們逐漸“遺忘”掉。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中也指出,經濟學的目標應當在于經濟生物學而不是經濟力學,但生物學概念更復雜,所以研究經濟分析對力學上的類比性給予較大的重視,并常使用均衡這個名詞。馬歇爾雖然強調時間、報酬遞增及時間不可逆性在經濟過程中的重要意義,但他意識到基于生物學思想構造經濟學理論的困難,所以不得不采用均衡分析框架。事實上,經濟系統和生物系統一樣,演化主要是兩種機制推動的:一個是創新機制,通過系統的創新產生多樣化;一個是選擇機制(注:選擇機制是指經濟系統的制度背景會有利于某些慣例,而不利于另一些慣例。因此,選擇將改變習慣的擴散及其個人和組織的行為方式,所以社會經濟演化可看作是對多種制度進行選擇的過程。),即在這些多樣化中進行篩選。熊彼特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了一種解釋經濟變遷和社會演進的分析框架,把其創新理論與達爾文的進化論聯系起來。他認為,人類社會的演化植根于過去的經驗傳統和習慣模式,主流經濟學是局限于“靜態的分析不僅不能預測傳統的行事方式中的非連續變化的后果,它還既不能說明這種生產性革命的出現,也不能說明伴隨它們的現象。”[4]

早期的制度學派從一開始就摒棄了新古典范式,用一種不同的歷史主義的范式特征來透視制度因素的作用和影響。制度經濟的基礎包括視經濟為一復雜的演化系統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從而與視均衡為正常理想狀態的理念格格不入。繆爾達爾堅持制度學派的方法論原則,認為經濟制度是社會發展過程的一部分,在一個動態經濟社會里,社會各因素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系,經濟的發展就是在這種相互影響的變化中進行的。加爾布雷思堅持演進和整體的方法,反對新古典的均衡概念,他采用演進概念來取代新古典的均衡概念,演進思想在其方法論中居于核心地位。凡勃倫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把演化看成是經濟系統技術和制度變化的基本方法,對新古典范式進行了批判。他認為主流經濟學沒有提供一個動態和演化的框架來分析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而是采用先驗和靜態的模式,分析的結果只能與實際現實相背離。凡勃倫的制度主義傳統是以演化和過程為導向,強調經濟系統的動態性和結構,這些制度和組織結構提供了資源配置的基本機制。他主張經濟學應圍繞演化和變異這個核心和主題,而不是新古典經濟學中倚重的靜態和均衡的思想。在其“累積性因果”(注:累積性因果概念認為,人的行為是由他過去的經歷和所處的文化、宗教、環境和遺傳等多種因素決定的,這些因素具有累積性。)概念中,他認為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演化不僅取決于外部力量的沖擊,也取決于系統內部的演化,人類社會的演進具有強烈的歷史累積。同時,凡勃倫還相信人類社會經濟的演進又體現出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初始條件的微小差異可能會導致迥然不同的結果。哈耶克的演化思想來源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市場競爭中的優勝劣汰與自然選擇之間的相似性使得人們得以用進化的觀點對經濟社會現象做出解釋,并且社會的演化是自發秩序的,是通過系統自組織來進行,其自發秩序理論就是一種社會演化理論。他認為,規則系統的演化本質上是一個不同群體間自發競爭和選擇規則的過程,社會秩序是自然演化的結果而不是人們理性設計的結果。

新制度經濟學雖然是在新古典分析范式內發展起來的,并承襲了新古典經濟學的核心假定、方法和工具,如理性經濟人假定、穩定偏好、均衡和最大化分析等,但是它的某些理論也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覺地突破了新古典范式。諾思對制度變遷的研究,經歷了對新古典范式懷疑和修正的過程,展示了自我否定的勇氣。諾思用新古典框架解釋西方世界的興起,源于他對新古典方法論的堅定信奉;隨著他對歷史研究的深入,他發現了新古典理論在解釋重大的歷史變遷時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矛盾,進而開始對新古典范式進行修正:“長期變化最為根本的原因是個人和組織的企業家所進行的學習。為了建設性地探討人類的學習性質,有必要廢除作為經濟理論基礎的理性假設。”[5]最終使他背離了居于主流經濟學核心地位的自動均衡標準,走上了一條將制度變遷看作是進化的、非最優的、路徑依賴的反叛之路。

近年來,在非主流宏觀經濟領域十分引人注目的是經濟演化理論的異軍突起。經濟演化理論起源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該理論借用進化論概念,提出了自然選擇的經濟思想,并強調以生物進化論原理作為經濟分析的方法論基礎。演化經濟學的假設前提是人具有有限理性,信息是連續分散的,它把經濟的演化過程看成是一個自行選擇的學習過程,注重對慣例搜尋和選擇環境的考察,側重分析結構不確定性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演化是非線性的、遠離均衡狀態,擁有多種選擇的方向;慣例控制、復制和模仿著經濟演化的路徑和范圍。尼爾森在和溫特合作出版的《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一書中,運用了其在產業經濟學方面豐富的理論和經驗知識對新古典經濟學在理論、經驗和實際的局限性方面提出了挑戰,具體體現在他對新古典經濟學核心假定的反對,他拒絕經濟行為人在最優化意義上的理性假定,用演化的不停止變遷代替最優化和均衡等新古典的一些核心假定,并關注學習的復雜過程和知識的代際轉換;同時尼爾森和溫特還發展了一個可選擇的用于分析企業利潤最大化行為的理論框架,用一個演化模型代替最優化模式。

總之,基于演化經濟理論建立起來的模型拋棄了利潤最大化假設,充分考慮了微觀個體的差異性、技術創新中技術的多樣性和創新過程的路徑依賴性,從而更好地把握了經濟系統的運行機理和演化過程,更加符合現實經濟。

四、結語

在自然科學中,物理學總是被認為最符合科學標準的學科,無論是邏輯實證主義還是證偽主義,或者是庫恩的范式學說,都是以物理學作為藍本的。經濟學也把自己極力類比成物理學:馬歇爾深受牛頓力學的影響,建立起均衡分析經濟學,它與經典力學共用的是一個范式,都廣泛認同以機械論和決定性為硬核的思維范式。新古典主義機械地將經濟主體的行為僅僅與過去和現在的某種激勵力量相聯系,理性的、遵循最大化行為的主體相互作用達到某種均衡,在均衡世界里,所有預期必定通過發生的事情而實現。凱恩斯自稱受愛因斯坦影響,將預期和不確定性引入自己的體系之中,并主張發展一個廣義的經濟學,但仍不足以對新古典范式產生根本性的變革,相反,卻在一定程度上被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新古典主義的機械論、還原論所同化。

經濟演化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的演化是根據一般的行為經驗、習慣等日常慣例進行選擇的,它們形成人類行為選擇的價值體系。西蒙所倡導的有限理性假說,不僅成為經濟演化理論批判新古典經濟學的重要依據,也是整個經濟演化理論的一個基石。由于新古典經濟學僅僅關心在既定的制度約束中的選擇,而忽略了人們對制度本身的選擇問題,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經濟均衡對于理解經濟演化沒有多大意義。基于慣例和選擇環境為基礎的演化理論與主流經濟學的均衡體系存在著很大差異,如何把經濟演化思想和傳統經濟理論框架有機整合,用超越靜態均衡分析的眼光審視和認識社會經濟系統的演變歷程尚有許多工作要做,也孕育著某種新經濟理論框架體系的形成。

收稿日期:2002-11-12

【參考文獻】

[1] 易憲容.交易行為與合約選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 N.Kaldor.The  Irrelevance  of  Equilibrium  Economics[J].Economic  Journal  82(4):1237,1972.

[3] T.A.Boylan  and  P.F.O  Gorman.經濟學方法論新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4] 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 諾斯.時間進程中的經濟績效[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5,(6).

[6] A.A.alchian.Uncertainty,Evolution,and  Economic  Theor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58,1950(6).

[7] L.a.Boland.The  Founda  tions  of  Economic  Method  [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1982.

[8] 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9] G.Dosi.技術進步與經濟理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10] 胡代光.西方經濟學說的演變及其影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1] 尼爾森,溫特.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篇(5)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 環境審計 企業 組織

過去的20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世紀,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與此同時,伴隨而來的是人口劇增、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這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一、定義:可持續發展與環境審計

中國國務院2006年6月5日發表的《中國的環境保護(1996―2005)》白皮書指出: 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集中出現,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環境容量不足,逐漸成為中國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于是人們越來越關注這種發展所帶來的后果,認識到人類當前的發展應顧及到子孫后代和地球的未來,不能犧牲環境求發展。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公害”事件以及當今世界范圍的能源危機更進一步加速了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1.關于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何謂可持續發展?據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由此不難看出,可持續發展有三大支柱,即社會、經濟、環境,而且對于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此三大支柱的關系密不可分、同等重要。因此,要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達到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必須首先珍視環境,努力提高對環境與發展、環境與人類社會之間關系的認識;其次,正確處理好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容基本包括以下五點:

(1)發展是重點。無論是對于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是共同和普遍的權利,什么是“發展”?經濟學家認為,“發展”的實質指當如何實現現代化的問題,是探索一個國家、民族或地區在通往現代化過程中所遇到的諸如發展的目標,發展的模式,發展的途徑,發展的方法,發展的優先領域以及相互間的聯系等問題。

(2)發展要求人類發展經濟與環保,使之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正如《里約宣言》所強調的:“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工作應是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整體組成部分,不能脫離這一進程來考慮。”可持續發展把環境保護作為最基本目標之一。在今天,發展起來越離不開環境與資源的支撐,但同時環境與資源都正在急劇衰退。因此,越是要發展,環境與經濟就越顯得重要。

(3)應建立一個合理有效的經濟和政治運行機制。在可持續發展運行中,人們需要轉變原有的經濟體制已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以促進經濟發展,中國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就是一個例子。與經濟體制轉變相適應,新的經濟體制的運行和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有相應的政治體制基礎。

(4)人們的自身發展需要與資源、環境的發展相適應,人們應放棄傳統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21世紀議程》指出:“地球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不適當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導致環境惡化,貧困加劇和各國的發展失衡。若想達到適當的發展,需要提高生產的效率,以及改變消費,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資源和最低限度地生產廢棄物。”

(5)樹立全新的現代文化觀念。過去人們一直習慣于以人為中心,而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人類應用生態的觀點來重審過去的行為,重新樹立人與自然的正確關系,真正建立起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的文化觀念。正如《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指出的:“為了在解決全球問題中成功地取得進步,我們需要發展新的思想方法,建立新的道德和價值標準,當然也包括建立新的行為方式”。

以上是從社會層面(宏觀整體)看待可持續發展,宏觀整體是由微觀個體構成的,宏觀固然重要,微觀(企業層面)亦不可少。

可持續發展的企業,亦“綠色”企業,是指把環境作為企業使命,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采用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盡可能把對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的企業。這種企業注重新材料、新能源、新設備,淘汰和杜絕耗能、耗水,資源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的工藝設備和產品的特征,倡導走出一條節能、節水、高效、高附加值的綠色工業產業發展的新路子。其發展途徑表現為:在工業企業中,實行清潔生產、改變產品設計、改革生產工藝、節約資源和能源,在企業內部實施原材料和能源的循環利用;在農業生產中,實施生態農業、立體化農業,以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在服務業中調整和改進營銷方式,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雙重效益;在消費者內部,小至一個家庭中,也可以從廢紙、廢包裝物、廢水等廢舊資源的回收利用入手,實現資源的重復利用,減少垃圾廢物的產生或可再生資源的流失浪費等。

可持續發展是對傳統經濟發展的一種揚棄,是在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上不斷升華的結果。人在什么樣的程度上利用自然取決于人的勞動能力的發展水平。人的勞動能力越強,社會生產力水平就越高,人對自然的利用范圍就越廣,程度就越高。可持續發展體現了人們在生態理念的指導下尋求新型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它既代表了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又反映了人類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新的認識水平。因此,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創造性勞動與生態自然的協調發展,是在生態系統整體性制約機制的制約下對有限資源的充分、有效的利用。它將人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保持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2.關于環境審計的定義

環境審計作為審計的一個新興領域,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

國際商業協會(ICC)把環境審計定義為:“環境審計是環境管理的工具,它是對環境有關的組織、管理和設備等業績進行系統、有說服力、客觀的估價,并通過有助于對公司有關環境規范方面的政策鑒證等手段,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英國行業聯盟(CBI)(1990,基于ICC,1989)對環境審計的定義是:“對任何一個企業的經營活動和它的環境之間交互作用的系統核查。這包括核查所有排放到空氣、土地和水中廢棄物;法規的限制;對周邊環境、土地和生態造成的影響;以及公眾對公司在當地經營的看法等等。……環境審計并不僅僅限于驗證合法性。……它是一種具有完整的戰略性特征的組織行為。”

環境審計包含了不盡相同但又密切相關的行為。任何一個企業開展環境審計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確它的審計類型和審計范圍。要確定這些還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企業的性質;企業的行業以及市場;企業開展環境保護的時間;企業所要遵守的環境審計標準。環境審計最終是要成為一個企業的環境管理的主要因素。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企業不僅是“經濟人”,而且還是“生態經濟人”;從產出角度看,企業不僅是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系統,同時也是生態影響產出系統;從補償的角度看,企業不僅要進行物質資本的不斷補償,而且還在進行著生態環境資本的不斷補償,從而實現各種資本的保值增值,促進經濟、生態、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企業需要可持續發展的原因

企業在追求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這是企業生存的最基本法則),應更多的追求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后者恰恰是多數企業所忽視的。

從微觀層面考慮,即從企業自身與其行業中的競爭考慮,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企業對環境問題的反映是淡漠的,主要依靠法律來協調,企業并沒有把環境問題看作它們的核心問題。表1顯示了一些問題。

表1

20年前,大多數企業無視經營過程中所引發的環境問題,對A1位置很滿意。隨著“綠色”與“環境”概念的深化 ,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了潛在收益和不響應環境保護所帶來的潛在損失,如罰款、法律訴訟、股東行為、商業損失等等。環境問題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接受,一些企業甚至已經前進到了B2的位置。在這里,企業與環境的雙贏是存在的,即一方面節約了經濟資源,另一方面又改善了企業的環境影響。展望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既包括宏觀層面,也包括微觀層面)將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挑戰。隨著時間的推進,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到達C3的位置,這是時展的必然趨勢。

從宏觀層面考慮,即從國家、環境、社會和人類考慮,20世紀是全球經濟大發展的世紀,但人類卻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枯竭。臭氧層的破損、水資源的短缺、物種生物多樣化的銳減以及土地退化等均已成為跨越國界的全球性問題,人類自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已經遭到嚴重破壞。可持續發展是調控“自然――社會――經濟”這一復合系統的最有效的辦法:其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發展不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發展的結果是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創造人類美好的社會。而這一美好前景只依靠國家或是政府是遠遠不夠的,企業若不參與其中,再完美的設想也是一紙空談。將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引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中,一方面使企業內部生機盎然、綿綿不息,另一方面有益于社會、有益于生態環境。這創造了一個雙贏的局面,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相得益彰。企業也會從整個過程中獲得全部有形收獲(例如利潤的增加)、無形收獲(例如企業形象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等)。如下圖表2所示。

表2

三、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環境審計的關系

在歷史上有許多關于企業在何種規模對企業的未來成長最好所引發的討論,當然,這是一個沒有唯一答案的問題,可有一個答案卻能引發公司管理層的深刻思考,有無數的企業為之奮斗不息。這個答案就是:大不是美,小不是美,由小到大才是美。這個答案將企業成長過程看成是有變化的、不間斷的、持續動態的發展,這對企業個體而言,已然是一種可持續發展。企業,作為微觀經濟主體,其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宏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若宏觀經濟處于蕭條時期,企業也很難有長足進步;而宏觀經濟的發展,又要求企業從長遠利益、從子孫后代的角度出發,去保護環境,維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只有企業真正做到綠色經營,發展循環經濟,正確地調控“經濟――環境”系統,才能做到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共同發展,才能做到國家與企業的雙贏。企業若想有效的做到可持續發展應關注些什么呢?首先,遵守當前的環境法律法規;其次,評價現行的廢棄物控制或處理方法的有效性;再次,識別現有的流程、產品和服務對環境的影響;然后,加大由廢物最小化和廢棄產品再利用所帶來的潛在成本節約;最后,尋找節約原材料、水和能源的方法。而以上五點恰恰是環境審計的所應做的,而且是能夠做到的。

環境審計對于企業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從企業的管理層看,這是個巨大的挑戰,但是同樣的,也可以將其視之為一個巨大的機會。企業可以選擇是較早地參與進去、較早地做出計劃,還是在壓力的反面效應影響下被迫做出反應、承擔可能的潛在成本和障礙。對于大多數企業,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企業應牢牢抓住環境審計的核心,在未來保持著健康的可持續發展,以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使微觀經濟系統與宏觀經濟系統形成良性的相互作用,使兩者達到雙贏狀態,這種和諧與競爭的統一才是企業經營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 Gary R.,Bebbington J. 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M]. Sage Publications of London,2001

[2]楊肅昌肖澤忠殷書爐:中國國家審計:問題與改革――一次問卷調查的綜述[J].審計研究,2008(2)

篇(6)

關鍵詞:市場監管;職能;監管權;行政責任

一、整合市場監管的理論依據和重要意義

(一)整合市場監管的基本理論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干預經濟活動的理由主要是由于市場存在失靈。因為現實經濟活動中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根本就不可能存在,這也正是政府作為一個調控主體(當然還有其他的主體,如非政府組織)參與和干預市場的根本理由。市場失靈分別體現在微觀經濟層面和宏觀經濟層面。微觀經濟層面上的市場失靈主要體現在:(1)壟斷和不正當競爭;(2)外部效應;(3)信息不對稱導致資源配置低效;(4)市場無法提供某些公共物品。宏觀經濟層面的市場失靈主要體現在:(1)市場無法實現更公正的收入分配;(2)市場無法形成穩定經濟的導向。因此,我們也有必要對政府的經濟職能進行重新劃分,從而在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經濟體制下,矯正和改善市場機制的內在問題即“市場失靈”。市場監管成為矯正“市場失靈”的手段之一。

(二)整合市場監管的重要意義

市場監管的主要目的是矯正市場失靈,并基于法律制定相關規范標準,對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以及伴隨其經濟活動產生的社會問題進行規范和控制。[1]可見,政府市場監管職能是否充分發揮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否能得到有力保障,也關系到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是否不受侵害,關系到整個市場經濟發展是否平穩健康,進而關系到政府形象以及社會對政府能力的信任度。加強政府市場監管有助于構筑公平的市場秩序和良好的競爭環境,從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家民生產生深遠的意義。

二、整合我國政府市場監管的實際困境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管理改革不斷推進,使得中國的政府經濟職能發生了重大轉變,由過去的直接控制逐漸轉向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由此,市場監管的改革之路已經全面鋪開,大部制機構改革的初衷在市場監管領域體現了具體的要求,契機的出現也充滿了挑戰。由于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加之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我國目前的政府市場監管職能還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職——市場監管職能的定位不當

1.弱化市場監管職能的傾向

現階段,黨和國家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而服務型政府的主要職能定位于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因此,很多人簡單地將政府職能局限于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從而忽視甚至排斥政府的市場監管等重要微觀管理職能。科學合理的宏觀調控和合法高效的市場監管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方面,忽略任何一個方面,都會阻礙我國經濟建設的全面推進,因此,政府和市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如何把握各自的“度”是我們應深入思考的現實問題。

2.傳統的全能型市場監管理念的阻礙

由于我國受計劃經濟種種理念的長期束縛,全能型的市場監管模式未得到根本改變,政府很多時候還是只注重直接和具體的市場監管,為了管理而管理,把握不了從宏觀上進行協調、疏理和監控的方向,政府的“手”處處可見。雖然只要有政府和市場存在,政府就有市場監管職能,但必須要在市場無能為力的領域或市場失靈之時正當發揮其職能,達到市場監管的真正目的。

(二)權——監管權的分割與分散

1.監管權的分割

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管理部門按產業分工,因此,中國經濟性監管機構多采用分業監管模式,雖然這種模式可以保證監管機構可以作出更好的決策,但這種模式增加了監管機構被單一利益集團,特別是它所監管的企業俘獲的可能性;[2]并且這種監管權的分割可能會使得彼此有內在聯系的相關產業無法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并影響到相關產業政策的全局性和協調性,降低市場監管的權威性、公正性和高效性。

2.監管權的分散

除了監管權的分割外,在同一領域,同一監管權也被分散到不同的監管機構,甚至分散到了宏觀政策部門和不相關的執法部門。比如,在食品監管領域,從“田間”到“餐桌”、從養殖加工到市場流通的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的部門監管。雖然國務院在2004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中對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模式做出了明確規定,可“蘇丹紅”、“注水豬”的陰影還未完全消除,三鹿奶粉的風波再次讓人們對政府市場監管質疑,其根源在于監管主體的多元化造成“誰都能管、誰都不管、容易的就管、難度大的就推”的現象,導致重兵把守的領域屢屢成為悲劇的發源地。

(三)責——市場監管主體行政責任的缺失

1.行政責任的法律體系不完善

政府市場監管主體的行政責任的確定有賴于一個職、責、權明確的監管體系,只有在明確各自職責的前提下,才能明確行政責任。但由于我國體制性的缺陷導致監管主體權責不清,沒有用嚴格的法律規范制度來明確行政責任,導致市場監管主體的自由裁量權膨脹。在沒有明確的法律和法規授權下,無法依法監管、依規監管,不僅影響市場秩序的公平性,而且使得行政責任追究往往成為空談。

2.行政責任主體要素的缺失

行政責任主體模糊不清,由誰對誰行使責任追究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以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為例,其中“5.2責任追究”條款規定:對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預防、通報、報告、調查、控制和處理過程中,有、失職、瀆職等行為的,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其中行使行政責任追究權的主體是誰,受追究的市場監管主體是誰,這個責任是什么人的責任,我們無從知曉。

三、整合我國政府市場監管的現實途徑

正確定位——政府應樹立并強化正確的市場監管理念

篇(7)

關鍵詞:獨立學院;經濟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1年9月28日

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在大眾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的辦學模式,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機制、新模式創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我國的許多獨立學院開設的課程都是為適應新經濟形勢而發展起來的,諸多學院開設了經濟學課程。經濟學課程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個部分,高等院校開設該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經濟學整體框架和基本理論的認識,并鍛煉學生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不僅如此,經濟學還是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學等多門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的基礎。經濟學課程的特殊性在于提供給學生與實際經濟社會密切相關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論模型,通過這些概念與模型可以讓學生對基本經濟現象有比較透徹的認識。如何學好本課程,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未來教學任務的正常進行,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獨立學院經濟學教學現狀

由于我國獨立學院起步較晚,經濟學學科建設與實踐教學經驗積累不足,教學總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師資力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與工具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

1、師資力量比較薄弱。獨立學院是一種新型的辦學模式,雖然在理論上來說,教學可以依托母校的資源,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大多數獨立學院的教學環節都是獨立的,各個學院基本都有自己獨立的教學團隊,加之在人才招聘時由于諸多現實的原因導致獨立學院的教師基本比較年輕,在教學與科研環節中力量比較薄弱。許多教師自身與社會交流、溝通不夠,對現實產業發展缺乏了解,無法給學生傳遞現實經濟生活和產業發展的真實映像。因此,難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教學目的與考核手段差距較大。經濟學課程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對經濟理論的梳理,讓學生初步掌握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發展脈絡,并且能夠運用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分析經濟現象,對經濟現象進行解釋,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獨立學院甚至包括我國很多高校在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時都是采取對教學效果進行考核的手段,最為常見的是考試。在現有的考核體系中,對于學生的最終考試成績一般采取加權方式獲得,經濟學課程是必修課程,往往采取平時成績占30%與期末考試成績占70%的方式加權求和。對于平時成績,主要是通過考勤、作業與測驗的方式獲得,有的教師會結合課堂提問或者課堂作業給成績。這就導致更多的學生是為了應付考試、獲得學分才學習,而不是為了個人的興趣與愛好,結果是理論知識掌握不到位,理解問題不深入,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對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是沒有多大提高。結果是,教學目標難以實現,教學效果不強。

3、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目前,我國許多獨立學院的經濟學課程主要采取課堂“填鴨式”教學方式,只注重教而忽視學,缺少老師、學生與社會的交流溝通,學生理解有難度;從另一個方面講,教學內容應用性較弱就忽視了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傳統觀點認為經濟學應偏重課堂理論教學,不提倡經濟學實驗和社會調查,對實驗教學和社會實習的重要性有所忽視。

4、缺少案例教學手段。目前,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手段和工具相對落后。雖然多媒體手段在經濟學教學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但是針對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手段與工具并不多見,缺乏教學實驗設備與實踐基地,這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學質量,從經濟學的應用性來說,經濟學的實驗室應該是有狹義的實驗室和廣義的社會大實驗室,社會這個大實驗室尤其能給學生提供廣闊的舞臺。經濟學課程缺少實驗教學課時,尤其是學生參與社會產業發展調查與實踐的時間安排較少。

二、我國獨立學院經濟學教學改革建議

根據上述總結的問題,我們需要對經濟學教學作出改革,而且隨著市場經濟逐步深入,尤其是獨立學院經過多年的經濟學教學的實踐,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條件越來越成熟,我們應該采取以下的具體措施:

1、經濟學教學改革應該體現出創新。為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新形勢的需要,獨立學院的經濟學教學改革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教材體系創新。教材在對知識點歸納總結性方面較強,但缺乏與現實問題的聯系,學生感覺西方經濟學枯燥無味,難以理解。目前,很多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注意到經濟現象、案例、數據方面的擴展,仍存在一些問題。案例、數據多是從國外教材上拿過來,不能反映我國經濟狀況;有些教材加入我國的新聞資料,但缺乏經濟理論分析,只能起到擴展知識面的作用,對理論運用、思維培養、創新能力作用不大。經濟學的教材體系創新最合適的方式是在任課教師根據教學課時予以調整的基礎上,通過教師自身對某個經濟學知識的應用專題的跟蹤所編寫的教學講義來形成授課教材,可以解決教材內容與時俱進的問題,同時可以讓學生形成經濟學某個專題的系統的知識結構,為學生日后的學業與實踐工作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和分析能力。

第二,考核方式創新。獨立學院現有的經濟學課程考核形式單一,難以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與運用能力,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將課堂考核與課外考核相結合,給予學生更多地走入社會、融入社會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更多地關注發生在他們周邊的經濟事實。在應用中,可以讓學生利用周末實踐進行社會調查,發掘具有特色的經濟學案例也是一種方式,可以充分發揮社會、企業、學校和學生及其家庭三方的共同作用,讓學生通過專題學術報告、案例分析、小論文、參與課題研究等方式,重點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三,教學模式創新。在師生互動上,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特點,鼓勵自由發言和小組討論,引導學生關注經濟現象并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問題,訓練學生運用經濟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建立網上答疑、網上師生交流群等制度,拓展課堂的時間、空間范圍。在教學資源的拓展上應結合我國實際將西方宏微觀經濟的實際情況和我國經濟改革的實踐資料補充到教學中去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提高課時有效利用率。我國多數獨立學院在課程設置時由于各種資源有限性的問題導致課時相對于傳統院校要少,經濟學教學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這就使得有些經濟理論雖然比較重要,但因為課時的限制而無法在課堂中一一講授。教學中應注意的是,要在有限的課時中適當增加有益的內容。這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教學計劃內容,還要額外增加一些對學生有益的實踐內容。

3、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經濟學課程一般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遵循“緊密結合理論內容,以應用能力培養為本”的教學模式構建原則,微觀和宏觀的實踐教學內容與理論內容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在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每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和長處,提高經濟學的教學效果。例如,可以采取啟發式和討論式的互動性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就是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事先提出要學生思考的問題,由學生回答,教師進行引導和點評,以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討論式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形式,圍繞某一問題各抒己見、相互爭論以弄清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討論式教學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授,而是帶著問題進行思考、辨析,每個學生都可以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疑問。還可以采取案例教學法,就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道理,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緒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獲取技能,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

總之,應在教學方法中不拘泥于一種教學方法,要采取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綜合運用性,加強對國內外經濟問題的研究,從而為理論教學提供鮮活的案例資料。

4、豐富案例教學手段和工具。獨立學院的經濟學在改革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的同時,也應十分重視教學手段的改革,努力將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建立在現代教育技術的平臺上。應重視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研究與在教學中的運用,全面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水平,提升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還應該不斷開發網絡教學資源,建立網絡課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借助多媒體網絡課堂,方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形成了立體化的學習環境,擴展了學生知識視野,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時也使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弄清如何獲取知識、如何有效地利用與本課程有關的信息資源。

三、結語

我國獨立學院經濟學教學改革之路比較漫長,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在發展中探索出一條適合獨立學院經濟學教學的改革之路。

主要參考文獻:

[1]黃樂.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探析[J].探索研究,2011.1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少妇精品系列|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女明星裸体看个够(无遮挡)|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在线a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人妻中文无码久热丝袜| 国产xxxx做受视频| 美丽的熟妇中文字幕| 国产乱国产乱老熟300部视频| 日本丰满少妇裸体自慰|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欧美人与动性xxxxx杂性|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孕妇| 欧美阿v高清资源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甜| 日韩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翘臀后进少妇大白嫩屁股|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 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大屁股xxxx| 9 9久热re在线精品视频| 国精产品999国精产品官网| 成人做爰视频www| 小辣椒福利视频导航| 内射中出日韩无国产剧情|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网站| 性色av一二三天美传媒|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被三个男人绑着躁我好爽视频| 欧美肥妇多毛bbw|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欧洲| 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画质优化| 中文字幕欧美人妻精品一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 夜夜爽8888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