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初中語文教學的困惑與思考
時間:2023-09-01 16:36: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語文教學的困惑與思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村;初中語文;先學后教
初中教學階段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與探究能力的重要時期,教師要深入把握初中語文教學主旨,讓學生們能夠靈活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并提升自身探究思考能力。“先學后教”教學模式是縮小城鄉教學差距的重要手段,教師不僅要改進農村教育環境下語文學科的教學方針,還要著力改善學生們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實踐探索欲望。下面,我將結合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特定教學現狀談談如何有效運用“先學后教”教學策略,提高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效率。
1 “先學”理念方針運用探析
農村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深入分析“先學”的教學體系定位,所謂先學就是要讓學生們在教師進行實際教學前進行自主學習。但是,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尚未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自主學習科學性較差,因此教師要從“先學”下手,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意識。
1.1 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先學后教”教學模式的深入體現,教師要想充分踐行“先學后教”教學理念,一定要科學貫徹“課前預習”方針,科學組織并引導學生們進行課前預習。首先,就語文學科的基本特征,以及以課文為基礎的文科教學方式,教師要讓學生們進行相應課前預習,這樣才能夠為課堂教學過程做良好鋪墊,提高課堂實際教學效率。
比如,在一年級上冊《雪孩子》一文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們先自行朗讀這篇課文,使其增強對這篇課文的熟悉度,其次我還讓學生們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所不懂的地方,用筆畫出來,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同時,為了加強對低年級小學生詞典運用能力的訓練,我讓學生們自行用字典解決生僻字詞等問題,培養其自主解決問題的思維意識。這樣,我在接下來的文章講解過程中,學生們能夠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對“雪孩子”這一童話故事的情感、主旨等能夠進行更好地賞析與掌握。
1.2 組織學生課堂合作,解決問題
在教師進行實際教學和知識傳授前,教師還要適當組織學生們在課堂上進行合作學習,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們培養團結合作意識,同時還能夠促使其在交流與探討的過程中發散自身思維,及時解決自身在預習階段中的疑問與困惑。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在語文課堂上更好地學習知識點,以及更好地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我在課堂上運用板書和教學課件的形式給學生們出示了本節課堂的具體教學計劃以及課文重難點內容,繼而組織學生們結合課文內容與重難點教學體系進行自主合作討論,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們明確學習目標,還能夠幫助其鍛煉自主探究能力。
2 “后教”策略分析
在“先學后教”教學模式中,“后教”這一環節是在“先學”基礎之上,教師針對相應的教學方向以及學生們在“先學”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繼而部署或改進教學規劃,讓課堂教學過程更加具有方向性與目的性,這也是提升學生學習收獲的重要方式與途徑。
2.1 重點知識教學
初中語文教學過程是以文章教學為基礎,因此教師一定要將學生們在自學階段中所發現的問題以及課文的重點與難點列舉出來進行重點教學,尤其在實際教學階段要做到“講清楚、講明白”,這樣才能夠充分提高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學習收獲量。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尤其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氛圍中,教師往往不重視這一步驟,導致學生們在語文課堂上不能夠迅速把握課文重點與主旨,這也給教師帶來了相應的教學困惑。因此,我認為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能夠準確樹立教學目標,確立教學重點,把握重點數量,切忌“滿堂灌”,要注重優化學生們的課堂學習體驗。
2.2 組織學生講解課文
“先學后教”教學模式中不僅僅要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教師還要能夠深入貫徹素質教育理念,讓學生們能夠在課堂上扮演教學者角色,使其對自身和同學所發現的問題進行自我講解與闡述,這樣不僅能夠進一步促使學生掌握課文主旨,還能夠鍛煉學生們的實際綜合能力。教師能夠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環境中,突出培養學生們的語文素養,還能夠了解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標所獲得的收獲等等,這都是“先學后教”教學模式與素質教育模式相結合的重要性體現。
3 重視當堂訓練
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與城市初中語文教學之間的差距不僅僅表現在考試成績上,還表現在綜合素質能力上,因此教師在貫徹“先學后教”教學理念的同時,,一定要重視當堂訓練,不僅結合課文教學內容進行當堂訓練,還要能夠當堂訓練學生們的綜合素質。例如,通過課堂反饋訓練來檢測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是否還存在問題與疑問,通過當堂演繹來訓練學生們的綜合素質等等,這都是提升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水平的重要策略。
4 結語
如今,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在初中教學階段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在素質教育模式的改革發展過程中,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重視城鄉教育差異這一嚴重問題,積極改進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針,靈活運用“先學后教”教學模式,拓寬學生語文知識面,鍛煉其實踐探索能力,進一步提升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孫志波.先學后教策略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與應用[J].中國教育學刊,2013(S3).
[2] “先學后教”:提升初中教學質量的有益嘗試[J].浙江教育科學,2015(04).
【關鍵詞】初中;語文;微課程設計
在日常的實踐教學活動中,伴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以及教學手段的日漸豐富,基于目前的網絡信息時代大背景下,微課程教學方式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也得到了大量的普及應用。通過開展微課程教學能夠促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因而,應當倡導以傳統語文教學為基礎,同時應用具有良好互動價值的微課程教學方式來促進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不斷創新,并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一、微課的含義
“微課”這是近些年來在國際教育圈流行的一個詞匯,這是一種教學形式可以應用到絕大多數的課程教學之中,它是由美國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在線服務經理DavidPenrose最先創造,采用了建構主義理論,主要的應用方式是通過互聯網實現網上在線學習,以及手機等移動終端的移動學習方式。微課是通過最大化的壓縮課堂上教師的教學內容,主要集中講解重點的教學知識點,在大約十分鐘的時間內講清楚一個問題。微課不僅為學生學習提供了詳盡、精湛的學習資源,同時以其相對短小的視頻長度,通過對于一些零碎時間的利用,提高了時間的利用率,對于教師的日常教學也提供了明確目標的作用。
二、初中語文微課程設計
(一)教學流程設計
學校的日常學習,這種情況基本相當于以往傳統的授課方式,即通過課堂上的師生面對面互動交流教學方式,教師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通過制作微視頻的方式輔助進行教學工作。
學生的自主學習,這種方式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能夠體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學習內容。
(二)微課程資源結構設計
在對微課程進行制作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對其進行特色鮮明的命名,從而對學生形成吸引力;其次微課程要求的是內容短小而詳實,因此必須對于教學重點內容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從而引出要探討的內容;雖然微課程時間很短,但是在時間上要求很精簡卻在內容上要求非常詳實,因此對于微課程的主題思路過程的設計也顯得十分重要;最后還要在知識點講解完成之后對于學生要有一定的互動過程,從而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式的學習過程。
三、初中語文微課程的具體應用
(一)應用微課,理解課文內容
在初中語文課程當中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而學生因為生活經驗有限致使其在對于某些課文內容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而微課程的所具備的具象化,形象性的特點恰好能夠與教材設計缺陷實現互補。
例如在講授《觀潮》一文時,大多學生由于沒有去過錢塘江,甚至都未曾到過海邊因此對于潮水的漲落沒有明確的概念,因此文中所描述的宏偉氣勢也就難以感受的到,而教師若是通過應用微課程視頻則可向學生直觀的展示錢塘江潮的雄偉氣魄,進而再結合以文章當中的描寫如“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來促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二)應用微課,解決課文疑惑
在課堂教學之中開展師生互動問題探究活動,可有效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學習難題。應用微課程教學,將課文當中的矛盾因素同學生學習感興趣的方面以及課文深入進行有機的結合,尋找出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并通知密切相連。
例如,在講授《雪》一文時,學生常常會對一些比喻描寫感到困惑,不明白其具體的作用價值何在,對此教師可應用微課來找出相應的比喻描寫,如:“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然后可通過多媒體設備配上小孩子被凍的通紅的手,以及另一幅普通小孩子的手,通過對比學生自然而然的便能夠深刻的感受到文章中所描述的寒意。由此學生也便能夠更加快速的進入到學習狀態,并在不經意間化解了疑惑問題。
(三)應用微課,培養寫作興趣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同時寫作也促使生活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學生在作文寫作時常常會感到不知從何寫起,所寫出的作文也常常會出現空洞、缺乏真情實感,其本質原因還是由于學生沒有立足于生活實際進行作文寫作。而應用微課教學則恰好能夠借助其直觀性的感受來促使學生將作文寫作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起來。
如在對學生指導“孝親”題材內容的寫作時,可以在學生寫作前向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如《感恩父母感恩教育》、《別讓等待成為遺憾》、《孝親為了明天更好的記憶》等公益廣告。在課程教學的廣度層面,可將對于家的概念適當的延伸與拓展,例如將我與父母的小家可拓展為我與父母及祖父母的大家庭,并由此可導入《中華有福,孝老是福》,以及針對如何愛家而展開拓展活動,并由此可導入《勤勞人家,福運長久》等相關公益廣告內容。在這樣的較為氛圍中學生的孝親、感恩之心被喚起,學生在寫作之時自然也就有話可說。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合理應用微課教學,可更為有效的激發其學生的情感體驗,此時學生更加高效的掌握并理解課文語言,促使學生能夠從內心深處體會到所學課文的思想情感,進而推動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軍.初語課堂微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語文教學之友,2015,(5).
[2]唐軼.利用微課程建構翻轉型課堂初探――“議論文的思路和結構”課例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5).
摘要:本文擬從“有效教學”這一角度對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審視和反思,進而探索在新課程背景下實現語文閱讀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旨在改進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的現狀,試圖遵循初中學生閱讀心理的主要規律,靈活選擇教學策略,優化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增強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獲得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課堂 有效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新課程改革最重要的內容。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不僅是學校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更是課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證。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有效教學是理想狀態,由理想變為現實仍需要尋找途徑。這是一個困惑語文教學的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人與人交往方式的多樣化和交往頻率的增加,社會對其成員的語言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和期待。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低下的現狀,跟社會發展的要求構成了尖銳的矛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不解決這一現實問題,難以滿足社會的需要[1]。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為適應社會的需求,它必須尋求自身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初中語文閱讀課堂存在的低效無效現象
1.1“三維”目標不夠明確,教學效果虛化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辯證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新課程提出了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設計教學目標,強調突出語文教學特質:注重語言積累、理解和運用;注重情感熏陶。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抓手,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手段和方式,也符合新課程對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融合的要求。但現實的語文教學往往走偏了方向。提出大語文教育觀,可“大語文”只剩下“大”;強調“語文教學生活化”,可只呈現“生活”;重視“探究性學習”,卻成了艱深的課題研究;倡導“注重體驗”,只讓學生交流“思想認識”。
1.2強調對學生的尊重和賞識,卻忽視對學生的正面教育
新課程強調尊重、賞識,但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并不意味著對學生要一味表揚。課堂上經常可以聽到一些教師對學生取得的一點成績過分表揚:“你很聰明”“你回答得很好”“好極了”“你真棒”……。這種過多的“廉價”獎勵過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勵性,甚至會誤導學生,以為自己的答案真的最好而沾沾自喜,長此以往,只會使學生變得浮躁、麻木、勢利,批判力銳減,聽不進不同意見,還可能導致學生淺嘗輒止,忽視對問題的思考,抑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所以,正如一味懲罰不可取一樣,一味地夸獎學生同樣弊大于利。教學實踐證明,完整的教學既需要表揚,又需要批評,兩手都要“抓”。
1.3強調課程整合,實際教學中卻淡化了語文
多媒體手段引進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這是時展的必然,多媒體的利用為教師搜集資料,優化教學過程提供了便利條件。但在課堂上,不管教材特點,無視目標主次,競相使用多媒體,特別是展示課、公開課,幾乎無多媒體就不能上,而且評課時也往往把有無使用多媒體作為衡量教學成敗的一項重要指標。于是多媒體就濫用亂用了:課題的出示、教學板書的呈現、問題的出示、重難點的突破、結論的展示全部用多媒體,于是課堂上以錄像代講解,以錄音代范讀,以屏顯代板書,各種聲音及畫面的閃爍成了擾亂學生思維的“干擾源”,把本應該通過品味研究才達到的效果變成了直觀形象,把本該以學習語言為核心,變為欣賞學習畫面,看似是語文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實質上卻削弱了語言文字、文學作品的魅力,淡化了語文。
2、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
2.1拓展教材內容,開發課程資源
傳遞和執行課程是教學的主要任務,但不是教學的唯一任務,教材是主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語文教學不是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需要語文教師的創造加工,把教科書內容變成適宜于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變成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內容,賦予教科書內容以生命的活力。使用教科書的過程,是教師進行再創造的過程。語文教師要引領學生依據教材展開聯想與想像,不斷地豐富、延伸、拓展教材的內容,以“教材”為“引子”,關注課程的創造與開發,舉一反三,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創造性地開發教材,形成新的課程資源。
2.2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生的起點為教學的起點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認識主體,就要轉變舊的語文教學觀念,改變“以講為主”的語文教學模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要成為教學活動的全面參與者;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認識主體還要突破以語文教材為中心的舊觀念,全面了解學生,不但要了解學生已經具備的歷史知識,還要了解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愛好。因為新知識的獲得需要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作基礎。在當今社會,學生每天會接觸大量信息,而語文又與社會、自然等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學生發展的需要,調整語文教材內容,刪繁就簡,為學生主體參與語文教學活動提供充要的條件。
2.3給予學生思維的空間,使其成為創新的源泉
每個學生都是一顆創新的種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就應認真思考并給學生創設激活其思維的環境、條件。表現在課堂教學上,就是要設計出讓學生感興趣的訓練題,促使學生調動其創新因子,積極地參與學習、訓練的過程,這樣才可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同時,也不能忘記這是“語文課”,所有的聽說讀寫活動都應落實到提高“語文”學習素養和能力的層面上。基于此,在課堂上應該讓學生有一些動筆的訓練,避免把課堂變成只有少數幾位活躍分子發言的課堂。學生都在寫,都在參與創新,都在參與表達,也就擴大了課堂上參與者的質和量。
3、結論
總之,效教學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非取決于教師教的內容多,教學占的時間多,也不能簡化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或“教得認真、教得細致”;而是看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的綜合表現,看學生學到了什么,學到什么程度,學得好不好,會不會學,是否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多元、有差異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語文;拋錨式教學模式;合作探究;策略;研究
引言:當前,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下,拋錨式教學模式已成為這一理論的實踐者。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由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與主體性,要求以真實事例或者問題為基礎。因此,拋錨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要建立在真實事件或者問題的基礎上,進而要成為課堂教學進程的“錨”,通過“拋錨”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并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根據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從而有效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
一、明確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拋錨式教學模式中,合作探究式課堂教學的策略之首為明確教學目標。只有教師首先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才能確定課堂教學知識的主題,進而為拋錨式教學做鋪墊。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時間是有限的,但合作探究式的活動卻沒有具體的時間約束,因此,教師必須首先明確教學目標,以完成教學任務為前提解決好二者之間的矛盾。此環節需要教師做到以下三點:首先,教師要充分的了解課程的內容,并將其仔細劃分,以明確課程內容的重點、難點,為開展合作式探究學習這一環節做好鋪墊;其次,在“拋錨”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要一次性將所有問題在課堂中以合作探究式方式集中解決,而要恰當的將問題轉化為課終的懸念,使學生在課后進行思考,這樣能夠為下節課的銜接和導入做好鋪墊;第三,要根據教學目標的實際需求,實事求是的設計課堂問題,以達到有重點的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活動。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設計問題時以充分吸引學生興趣為主,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使學生更好的投入到合作探究式學習環節中,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積極性。創設情境這一環節在實現合作探究式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兩點:第一,要將課堂的學習氛圍置于真實的情境中,使學生在進入課堂情境的過程中,為課堂知識的開展做好鋪墊;第二,將課程的知識置于所創設的情境中,使學生的學習過程逐步進入到探究解決的模式中,從而為合作探究式學習的開展做好鋪墊,這也為實現知識的自主構建打好了基礎。探究式學習的目的是通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掌握和吸收,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還原于生活,用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拋錨式教學模式中的合作探究活動時,要精心的設計教學環境和教學環節,盡最大能力將知識還原于生活實例或者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快的進入到教學環境中,并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帶著積極主動的學習心態參與到合作探究活動中[1]。
三、設計探究問題以達到“拋錨”的目的
在新課改的全面要求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學習是當前課堂教學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之一,這就自然而然的要求教師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在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以后,就需要教師根據既定的情景設計相應的問題。教學問題的設計是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活動的原動力,只有教師把握好所設計問題的度,才能起到吸引學生興趣的作用,進而才能使學生帶著求知的欲望投入到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活動中。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發揮自身的作用,從而使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并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等。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設問環節中,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過于淺顯,使用設問的目的也只是單純的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并未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要想更好的開展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教師就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教師要掌握將課堂知識內容轉化為問題的方法,要與課堂所創設的情景相吻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與此同時,要注重所設計的問題要富有創造性,即在現有問題的基礎上,多增加一些延伸拓展的內容,從而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第二,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要以開展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為出發點、以學生的整體發展態勢為基礎,使所設計的問題既有重點又有針對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去思考,從而化解學生的壓力,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2]。
四、溝通交流、集思廣益下實現合作探究
在確定教學目標、創設教學情境、精心設計問題的基礎上,學生自然而然的就進入了探究的環節,而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疑惑與不解,面對學生的困惑,教師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直接“解惑”的方式,要與學生一起進入合作探究式的教學環節中,這樣做的原因為:第一,拋錨式教學模式中的合作探究式教學活動,要求教師轉變自身的角色,讓學生進入自主探究的模式中,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主動積極性。第二,符合了當前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要求,發揮教師的引導功能,實現師生間的平等。合作探究式的方法有以下兩種:第一,以同桌為單位進行探討學習,然后以前后桌為單位進行探討結果的交流,從而在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實現探究學習的目的;第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集思廣益,在各抒已見的過程中實現優勢互補,并使探討的結果更加的清晰且完整,并且探討結果的準確度更高[3]。在開展合作探究式教學環節時,教師要充分的發揮自身的引導功能,并有效的組織教學課堂的秩序,從而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深入且準確的把握知識的內容與重點,并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經過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的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必然會得到提高,與此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結: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充分運用拋錨式教學模式中合作探究式教學環節,能夠使語文知識與實際生活事件以及問題掛鉤,從而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最終形成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探究合作式學習氛圍,這符合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并提升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石柱乾.拋錨式教學的幾個環節[J].廣西教育,2012,9(06):58-62.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面臨的困境
1.缺少真正的教學對話。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存在教學對話缺失的困境,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對話相對困難。隨著許多遵循新課改理念的教學模式的探索,語文課堂出現了照搬新課程教學模式的情況,然而取得的教學效果不是很好,如有的教師用課堂充分“對話”的形式,掩蓋著不需要學生充分思考的預設,導致了滿堂問的教學新問題的出現。
2.教學提問低效。
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非常重要的方式,教師恰當合適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去探索他們想要達到目標的辦法和途徑,幫助學生日漸養成勤于思考的能力與習慣。但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出現了缺乏層次性、梯度性、漸進性等問題,過多簡單的提問導致學生喪失了完成提問的動力,太難的提問又無法形成教師和學生的積極互動。導致教學語言低效主要有以下原因:(1)師生間的信息流動是單向的。由于師生之間在認知特點、思維方式、經驗儲備和社會閱歷方面的不同,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教學語言的設計也完全依據個人判斷,忽略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與教師的語言互動中顯得非常被動。(2)課堂提問低效。有的語文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氛圍的活躍,提問追求新穎度和趣味性,忽略了提問同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雖然某些提問能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氛圍,但是在教學效果上是很低效的。另外,學生同教師之間的語言互動中,許多教師對學生的語言評價不能做到合理,有的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或回答進行消極反饋,直接抑制了學生課堂狀態的發揮。這些都是造成教師課堂語言低效的原因。
二、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有效性的策略
1.深度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
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必須在課前充分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經過自己的學習,形成一定的教學基礎。只有做到這,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清晰流暢地把需要學習的內容傳授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規范有效。教師加強自身的知識科學性是極其重要的。
2.教師需要一些教育學科知識。
在現代教學中,單方面的教學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現在,教師需要在之前考取教師資格證,需要學習簡單的心理知識和綜合應用知識,這樣可以在教學的時候給學生講解一些教育知識和心理知識,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而且有助于了解學生的心理。在這樣的教學中,針對這種教學語言,聯系實際,可以充分提高語言教學的有效性。
3.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
教師的教學技能指教學技巧和教學能力兩個方面。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要求教師必須在這兩個方面加大力度,不斷努力創造新的教學方式和技巧,促進傳統語言教學向高水平語言教學的過渡。除此之外,還要通過教學素材的不斷革新,實現教學語言設計方面的與時俱進。
4.提問語要具有有效啟發性。
提問語的質量直接影響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提問語的設計需要注意多方面的原則。(1)把握好時機,當學生對某一部分文章感到困惑不解時,教師可適時提出問題;(2)提問要明確,即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強烈的目的性,同時問題表述也要清晰準確;同時,提問必須要有啟發性,提問要由淺入深,逐步解開學生心中的困惑;另外,提問要有梯度性,教學提問要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情表現出層次性,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始終把握好學生的注意力。提問語的設計方法也是多樣的,如迂回設問,言此意彼;新穎設問,巧妙務實;互動設問,生成活力。
5.評價語要形式多樣。
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語一定注意適當合理。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積極反饋,如學生答非所問,教師不能直接否定,而應巧妙地引導回歸主題;學生回答錯誤,教師可以適當鼓勵和引導。
教師的評價語言要依據評價時機、評價內容、學生特點和語言習慣等多方面考慮,做出合理評價。
三、將課堂語言主導權交還給學生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困惑;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8-0059-01
一、概述閱讀教學及其問題設計
想要推廣初中閱讀教學法,就要對其概念及基本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深入研究它的具體策略。
1.閱讀教學的概念及基本方法。閱讀教學是一種雙向互動行為,通過教學材料,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互相交流溝通。具體行為表現為教師幫助學生理解和領會整個教學材料中所要表現的具體內容,包括了各種文字形式和深層次含義。在使用閱讀教學法時,教師應該考慮到學生對新事物和新知識的接受和適應能力,只有學生真正適應了這種教學方法,才能夠使其發揮到最大的作用。閱讀教學法除了提高學生對教學材料的理解外,更應該將其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培養一種發散性思維,使其不只是理解教學材料中所包含的知識、寓意。更應該發揮自己獨特的想象,探索更多教學材料以外的,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閱讀教學教會學生的不只是收獲課本上單一的知識,而是使其能夠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并且創造出更大的財富。
2.閱讀教學的問題設計及其原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環節對閱讀教學的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閱讀教學的問題設計指的是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能夠更好地對教學材料進行閱讀和理解而設計的一些問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教學材料,可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想要去了解這些材料。這使得學生能夠更加快速地掌握教學材料的內容。因此,要使閱讀教學的效果達到最佳,就要設計一些比較優秀的問題。以下,是在進行問題設計時,需要注意的幾個原則性問題。(1)設計的問題要與實際教學結合,不能脫離教學大綱的內容、不能超出學生的適應能力;(2)設計的問題不要過于簡單,要給學生一定的想象空間,鍛煉他們的發散思維與想象空間;(3)設計的問題要聯系教學材料,對教學有實際的引導作用,有一定的意義和內涵。
二、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設計當前的困惑及對策
1.當前閱讀教學問題設計的困惑。閱讀教學法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育中已經得到了一定范圍的應用,但是效果還不夠明顯,通過對初中語文的閱讀教育調查發現,主要原因是當前閱讀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存在以下兩點不足:(1)問題設計單一化。有一部分教師在設計問題時,總是采用同一種提問方式,學生對這些問題早已經司空見慣,很難提起興趣繼續閱讀,這就促使閱讀教學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2)問題設計沒有體現實際應用意義。部分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沒有實際起到引導學生的目的,只是一味追求問題數量的多少,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沒有真正思考他們所要獵取的內容,導致了閱讀教學效果不佳,制約了閱讀教學的發展。
2.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設計的對策。(1)問題的設計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適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科目學習。所以,根據這一特點,在問題的設計上,可以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還可以通過設置一些問題情境,使學生更快地融入到這些問題中,從而幫助他們對教學材料有更好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一些高科技的教學儀器來跟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比如現在初中教學中會經常使用到的投影儀、幻燈片等等。如在蘇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魯迅先生“故鄉”這一章節中,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關于魯迅先生生平的簡介,讓學生對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逐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在講解課文的時候,還可以播放一些關于故鄉這篇文章的視頻,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通過視頻,可以使學生感受這個故事中有哪些情節是課文中未提及的,然后通過提問與思考,發散學生的思維,來完成閱讀教學。(2)問題的設計與學生的適應能力相適應。每一個學生對新事物與新知識的接受與適應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與適應能力。只有這樣設計問題,才能使閱讀教育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在蘇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成功”一節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對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有所差異的學生進行分組,每一個小組都應該包括不同類型的學生。這樣所分出的小組全面性更突出,組員之間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分完組后,教師可以讓每一組都來討論對成功的認識與理解,然后每個組派出一名代表對本組的理解進行歸納總結。(3)問題的設計與學生的探索能力相適應。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相當強的學科。如何才能使其能夠得到更好的應用,就要在設計問題的時候突出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如在上述問題“成功”一節中,小組討論之后,教師可以設置一個自由辯論的時間,讓持有不同觀點的同學來進行自由辯論,看他們哪個組的論據更加具有說服力。通過自由辯論,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激發學生對未知生命的探索欲望。這樣,閱讀教學就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結語
初中語文教育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教育,所以,它的效果如何,直接影響著我國文化的傳承效果。因此,本文從何如進行閱讀教育、閱讀教育中設計問題環節的注意原則以及現階段閱讀教育依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一剖析,提出了一些設計問題時的具體對策。通過這些措施,能夠真正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教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3-083-01
一、前言
初中階段的語文課堂本應該豐富多彩,但很長一段時期以來,由于我們“成績紙上”的思想模式未能轉變,加之一些教師和家長急功近利的心態,使得我們的初中語文課堂陷入了“重復低效”的怪圈,“向四十分鐘要質量”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高效課堂,是應該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能夠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果較好、效率較高且能夠取得很大的教育教學的影響力的課堂。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深入和發展,高效課堂的理念也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接下來,我根據自己多年教育教學實踐來談談如何構建高效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
二、高效課堂視角下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策略
1、根據學習心理,高效引入課堂
很多課堂其實在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是否能夠抓住學生,有效課堂的開局帶給學生的學習欲望將是巨大的。回看以往我們的課堂,或是為了趕進度,或是為了騰出時間讓學生多做幾套模擬題來應付考試,基本上教師都是在開門見山的給學生講生詞、講語法和講課文,學生也漸漸的麻木了,在特殊的教學制度下做著機械的記憶。初中階段的學生,因為其特殊性,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變化都較大,他們的心理較為不成熟和不穩定,情緒浮動較大。然而,我們都只看到了初中學生們的叛逆心和缺乏耐心,而沒有發現他們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因勢利導的發現并利用學生們的這種心理,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會變得更有意義和更有趣。例如,古文教學對同學們來說顯得陌生和枯燥,我們在學習《論語》的有關章節時,就可以這樣做,老師可以先讓同學們有意識的觀察教室外面的太陽在一天中不同位置時的溫度、大小、和顏色的區別,然后通過光滲效應等物理現象來引出《論語》中《兩小兒辯日》的故事。
2、根據學生特點,高效差異教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老師總是通過標準化的考試和教案等手法來讓學生們達到同一個標準。現如今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在所謂的“統一管理” 的教學模式下,同一堂語文課下來,有的學生感覺簡單,有的學生卻為難的像是在聽“天書”,課堂的效率很難達到。因此,教師需要足夠正視學生們之間的差異,并且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
在班級中,每個學生的性格、家庭背景、學習情況等各項指標都會有所差異,為了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幫助學生做到“最好的我”,語文教師有必要關注學生差異,對于那些語文能力稍有欠缺的學生,教師應當更多地給予關懷,改變“重共性統一、整齊劃一,輕個性差異發展”的傾向,例如,在作文教學中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就要將個性化指導貫穿教學過程中,既要鼓勵有創意的表達,對于有些學生模糊性的表達,也要給予肯定的評價和指導,才能讓學生樹立寫作的信心。
3、發揮學生主動性,高效探究
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這是初中語文教學一直在探討的一個問題。新課標中也明確的指出,不僅要能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是一個單純接受知識的“受眾”,而應該是課堂的積極參與者,因此我們急需要做的就是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會學習的方法,主動去探究,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我們可以開展第二課堂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知識的承載體。例如在學習《蘇州園林》一課時,有條件的地區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參觀,沒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通過影響資料、圖片、PPT等手段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在某些課文的學習中,還可以巧妙的運用情景學習法,讓學生扮演其中的人物,加深對課文人物理解等,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就可用此法進行教學。
4、巧用學案導學,高效進行備課
在“先學后教,學案導學”的這種創新閱讀教學模式中,學案作為師生共用的交流教學載體,尤為重要。所以初中語文導學方案的編寫之前要有著基本的指導思想,即教師應以學案為載體為學生設置建構性的學習情境,并且一定要從學生的知識建構和學習需求出發,讓學生能夠體驗到思維過程中的困惑和快樂,用小小的學案有效地把學生的經驗結構、課堂教學結構和教材知識結構結合起來,最大程度的實現課堂學習的效益。要注意,學案在問題的設計上要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貼近實際的同時又要能夠拓展和深化,適合學生的思維水平的同時又要有所難度,問題的設計的難度上要體現出“磁性”,使學生并不能夠簡單容易的獲得結果,造成他們的認知沖突和認知懸念,誘發他們潛在的解疑潛能,以問題為驅動帶動學生的思維。這種以人為本的學案設計,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高效的進行備課,才能創造高效的課堂。
三、結語
初中的語文教學在推進素質教育進程中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取代的意義。我們只有在不斷創新,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中才能構建起最符合本地教育實際的高效的課堂模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