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1 16:36: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音樂教育課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音樂課程師范教育課程改革
音樂課程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和必修學科,改革開放以來日益受到重視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音樂課程依然是整個基礎教育中的薄弱環節,離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難以跟上21世紀社會經濟和教育發展的步伐。如何加強音樂教育自身的建設,完善音樂課程體系,已成為擺在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和緊迫的課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試行無疑是適應當前基礎教育整體改革和音樂教育自身發展的重大舉措,它標志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我國師范院校現行音樂教育課程進行客觀分析,并針對現實問題著力加以改革創新,已成為一件極為緊迫而富有現實意義的事情。
一、師范院校現行音樂教育課程概述
專才教育一直以來是我國師范院校音樂教育的基本模式,并由此而建立起相應的音樂課程體系。這種課程體系對于中國音樂教育走上系統化、規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盡管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進行了多次課程改革,但總體框架并未改變。面對新世紀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這種以分科設置為主流的學科課程體系已不適應新時期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要求。如學生專業口徑狹窄、專業基礎薄弱、綜合素質和創造能力不強、興趣單調、不熱愛教育工作、教育理論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學缺乏個性等等。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音樂教育課程結構不合理、內容陳舊、脫離實際等,不能不說是主要原因之一。課程體系的內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為課程結構、課程設置、課程內容三個方面。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就大的框架和體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構成的“三層樓”模式。“按照這一思維邏輯構建的課程體系,在課程的設置上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即與培養目標或實現培養目標已設置的課程無直接關系或關系不大的課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課程體系之外。”①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窄、專、深的課程體系,追求各自學科專業的系統性、完整性,重視專業的縱深發展,把分科課程的知識與整體范圍的知識割裂開來,忽視專業和學科的橫向聯系,使課程越教越細,越教越深,從而造成學生知識面過窄、社會適應能力較弱的局面。其原因是師范院校沿襲了音樂專科院校的辦學模式,未能體現出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師范性、專業性、基礎性的基本特點。師范性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與專業音樂院校在培養目標的主要區別。專業音樂院校是以培養音樂表演、創作、理論專門人才為目的,而師范院校則是培養音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學音樂師資為目的。所以不應要求學生某一專項技能的高、深、精,而應要求其專業知識技能的全面均衡發展。專業性是指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不但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更重要的是應使他們具備教授音樂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素養。基礎性是指為人們終生熱愛音樂、享受音樂、學習音樂、傳授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從課程設置來看,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課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課程、音樂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三部分組成。普通教育課程是對學生普遍進行的專業知識以外的“公共課”教育,它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個性發展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現時普通教育課程設置本身也還存在一些問題。據統計,我國普通教育課程的課時約占總課時的21%,而美國、日本、德國一般在33%至40%之間。我國采用“大一統”的課程模式,幾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論課、體育課、外語課和計算機課等必修課,盡管現在也增加了不少選修課,但它們有的已變成必修的選修課,有的成了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參與的虛設課程。課程門類過于單一,課程設置缺乏彈性、開放性。音樂專業課程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專業基礎課是學生學習音樂專業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是直接指向具體專業的課程,如樂理、視唱練耳等。專業課是建立在專業基礎課之上的關于某一專業的學科理論和專業技能的課程,如聲樂、器樂等。目前,師范院校的音樂專業課程設置相對獨立,“學生明顯存在著學科之間的知識割裂,曲式、音樂史、聲樂、器樂各是一回事,學生很少將這些知識與表演性和欣賞性課程內容融為一體。其結果,難免落得一個理論、技術理論和表演技術各自為政的匠人”。②專業課自成體系,相互之間滲透不夠,因而培養出來的師資專業知識面較窄、適應能力較差、學術水平低。目前一些高師院校音樂學科實行的“主修”制出發點是好的,似乎體現了一專多能,但由于認識出現了偏差,在實際教學中有的只瞄準了“舞臺”,而忘掉了“講臺”,過于強調一專而忽視多能。學生畢業后一旦走上基礎音樂教育崗位,面對要會彈、會唱、會講、會舞、會寫、會組織音樂活動等多方面的素質要求,往往表現出不適應。教育專業課程是最能體現“師范性”的,是解決未來教師“如何教”的課程;我國目前僅有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三門課。這主要是受蘇聯專業教育的影響,特別是學科專業教育思想的影響。從課時比例來看,教育專業課程課時僅占7%,而美國、德國、英國分別占20%、30%、35%。我國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實習通常一次性完成,時間短,平均每個學生3-5節課,甚至1-2節課,內容窄,模式單一,多數流于形式,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而發達國家的教育實踐則在20周左右,且分數次進行,把課程學習與教育實習有機地結合起來。
從課程內容來看,一部分課程觀念陳舊,知識陳舊,內容陳舊,有些音樂專業教材幾十年不變,有的雖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還是老套子,無質的變化,不能及時反映音樂學科研究成果;有些課程門類多,內容龐雜且概念不清,知識結構不系統,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更無法進行學科的交融和滲透;西方音樂的理論技能知識比例遠高于中國音樂所占的比例。觀念上的落伍,內容上的陳舊,嚴重制約著學生素質的提高。由于專業基礎課內容不夠寬,相互之間聯系不緊密,致使專業課的開設結構不盡合理,帶有較大的盲目性,脫離高師的自身特點,致使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對基礎音樂教育的狀況了解甚少,畢業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師、學生一味地向專業音樂學院看齊,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論家為終極目標,致使學生畢業后有相當一部分,尤其是專業方面有特長的,不愿意或不安心從事音樂教育,特別是基礎音樂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樂教師流失嚴重。
二、師范院校音樂教育課程改革探析
全球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是21世紀人類社會的基本態勢。基于這一點,我們必需要有新的音樂教育觀念來指導。(1)從全球的宏觀視角來看,新的音樂教育觀應當包含三個導向:文化價值、文化生態、文化創造。首先,文化價值就是音樂人類學家公認的要把“音樂作為文化來傳授”的觀念。第一,學習音樂是學習人類交流的一種基本形式;第二,學習音樂是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一個途徑;第三,通過學習音樂培養想象力和自我表現力;第四,學習音樂是學習藝術。其次,工業文明所帶來的文化單一傾向將被多樣性、有機性的生態文明所取代,新的音樂教育體系應建立在音樂文化生態的保護和音樂文明思維框架之上。最后,西方傳統科學理性的確定性真理在當今受到質疑,對音樂教育將產生很大影響,尤其為民族音樂教育在未來音樂教育中的價值提供了發展空間。“人們必須尊重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創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哲學價值的當代文化意義,也將被人們所認識”。③(2)我國中小學新音樂課程標準的出臺,在教育內容、課程目標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創新,尤其是對音樂學科性質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明確體現了音樂是素質教育、審美教育和基礎教育,音樂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音樂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門類等。
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對于音樂課程性質及其基本理念的認識,經歷了從把音樂課當作德育、娛樂性教育課到審美教育課,再到素質教育課的過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的理應是中小學或中等學校合格的音樂師資。綜合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現狀,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樂教師,已成為音樂教育界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
美國全國音樂學校協會是對大學音樂和音樂教育專業進行審批的機構,它們早在20世紀70至80年代就確立了以能力為基礎的師范音樂教育原則,在此基礎上列舉了音樂教師應具備的三種能力和素質:一是個人素質,即音樂教師必須能激勵他人,能不斷學習本專業和其他專業的知識,能聯系其他學科和藝術,能確定和評價新的思想,能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并能理解教師的作用;二是音樂能力,即音樂教師能憑著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技術水平,進行表演、伴奏、演唱、指揮并評價他人的表演,為個人的表達而組織聲音,通過原作和各種風格的即興表演表現出對音樂的理解,同時,應具有確定和解釋比較滿意的作品和不太滿意的作品的能力,能為在學校環境中進行表演而記錄和改編音樂,能確定和解釋用于全部音樂的創作手法,能評價創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樂中的聲音產生的方法;三是專業素質,即音樂教師必須能表明自己的音樂觀和教育觀,能表明自己熟悉當代教育思想,能運用有關音樂作品的廣泛知識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能通過實例展示全面的音樂教育工作者獻身教學的思想。這充分表明,一個成熟的音樂教師應明顯地表現出具有作為音樂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雙重能力。④因此,我國師范院校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已勢在必行。它不僅應體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發展思想,還應遵循教育的發展規律。同樣,音樂課程結構也要體現現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學生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音樂課程設置必須適應社會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設置創新性、開拓性、研究性的音樂教育課程,這是培養21世紀合格音樂教師的重要前提;音樂課程設置還必須主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觀視野,高標準、嚴要求,保證音樂師資的高質量,進而提高基礎教育質量。“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是在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性音樂教育。所以對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不要求其專,而應求其全。也就是說,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不以專向為主,而需全面發展;不要求其深,而應求其正,用正確的方法指導學生;不以技術的數量為追求目標,而求其根本質量。”⑤據此分析,音樂課程改革并非全盤否定現有的課程體系,而是站在時展的高度,重視審視以往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有繼承、有擯棄、有創新,重在整體化。為了這一目標,我們認為,師范院校音樂教育課程改革應遵循下列幾項原則:
1、音樂藝術的特殊性和音樂教育規律的統一。音樂藝術從本質說就是一種實踐,音樂的教學也就是一種藝術實踐的教學,所以音樂教育應重視實踐性,以藝術實踐作為主要教學形式和內容。音樂實踐又是一個塑造音樂形象的過程,音樂的藝術性只有在技巧與藝術修養(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理論涵養等)的有機統一中才能體現出來,故音樂教育是一種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的審美教育。單純地強調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是不符合音樂專業師范教育原則的。音樂具有終生性和社會性,音樂是人的精神產物,潛移默化地表達思想感情,具有無限的潛能。音樂藝術又具有集體性,音樂善于以集體的形式進行教育,加強并提倡集體形式的音樂教育活動,也是師范性的重要標志之一。
2、多元化音樂教育與中國音樂教育的統一。音樂教育要充分體現音樂多元化特征,這是由師范生適應未來各級各類學校音樂教育教學任務需要而確定的,也是由師范生應具備在未來不斷變化的社會中所應有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而決定的。“如果在未來新世紀里中國人也將走向世界,參與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元化音樂教育的課程安排,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⑤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音樂文化,東西方音樂體系及文化價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對話的條件下,應本著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認知的原則,改變以往以西方音樂為主、中國音樂為輔的音樂教育狀況,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國音樂理論體系為基礎,進行音樂教育改革,建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⑥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課程與教材的建設。所以,音樂學科的課程體系應大力強化中國音樂的課程內容,擯棄多年的重西輕中,即重視西方音樂,輕視中國傳統音樂的做法和以西否中的錯誤觀念。
3、高師音樂教育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統一。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的關系,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所培養的對象是未來服務于基礎教育的人,理應密切關注、研究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又將關系到高師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所以,高師音樂教育應實踐將師范性與學術性并重、理論與實踐并重和專業與文化并重的原則,使得學生在校期間能全面發展,以便畢業后能迅速適應基礎音樂教學。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結構首先應優化核心課程,建立少而精、容量大、實用性強的主干課;其次應擴大選修課程范圍,增加課程設計和課程編制的靈活性;最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藝術和社會實踐,形成隱性課程。這三種課程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形成新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方面:(1)強化教育類課程。一是增加教育課程門類時數,二是加強教育課程的針對性和實踐性,可開設跨學科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綜合實踐能力,如開設音樂教育學、音樂心理學、中小學音樂教材教法研究等課程。(2)拓寬基礎課程。其內容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領域,增強學生的人文素質,相應減少原公共基礎課程,增加選修課程,如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等課程,有利于學生的選擇,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3)調整音樂學科專業課程。將音樂表演、音樂技術、音樂學等內容結合起來,構建以培養學生音樂文化素養和音樂教育素質為宗旨的綜合化學科專業結構和育人環境。依據中小學課程標準所設立的四個教學領域,高師音樂教育應當有與之相適應的課程,即音樂審美類課程、音樂表現類課程、音樂創造類課程、音樂與相關文化類課程、音樂教育類課程五大類。“以音樂審美為統領,音樂表現為載體,音樂創造、音樂文化為兩翼,音樂教育為基礎,形成各有側重、互相關聯、互相貫穿的課程體系。”⑦調整必修課、選修課門類,精減課程內容,壓縮課時,通過合并、新設、優化課程設置結構,增加選修課與自修課的比重,這樣便會拓寬學生的理論思維,開闊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另外,加快音樂學科的教材建設,充實課程內容,及時反映音樂學科的最新成果,變粗放式教學為科研式教學,變講授式教學為主體式教學,變注入內化式教學為生成建構式教學,以便改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專業水準,使之趨于合理化、科學化,有利于形成高師學生合理的音樂學科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以適應新時期的需求。近年來,一些師范院校從實際需要出發,適當地調整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在加強音樂專業基礎課教學的同時,增設了適應中學教學要求所必需的選修課程,技巧課也從傳統的一對一教學形式轉為小組課或集體課。雖然這種課程教學模式還在探索階段,但這些有益的嘗試,必將有力地推動高師音樂教育的整體課程改革。
21世紀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質的世紀。使每個人都能成為具有審美理想、審美需求、審美能力的人,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也是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我們必須改革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科學合理地設置音樂課程,重視音樂教師的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師范院校作為基礎音樂教育“工作母機”的作用,使之成為推動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①楊曉宏:我國高師現行課程體系的缺陷[J]載《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一期;
②劉沛: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問題[J]載《中國音樂》,1997年第一期,第39頁;
③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C]》,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頁;
④[美]馬克:《當代音樂教育[M]》,管建華,喬曉冬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版,第261頁;
⑤王耀華:《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與高師音樂教育改革[J]》,載《音樂研究》,2002年第一期,第15頁;
關鍵詞:普通大學音樂教育現狀發展思考
音樂教育屬于審美教育范疇,也即我國普通學校教育所提倡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的“美”的范疇,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我國歷來有重視審美教育的傳統,多年來培養了一批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但是近年來,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大學的音樂教育這塊凈土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現狀不能讓人樂觀。如何使這些“象牙塔”里的學子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還能真正感受到美的教育,這是每一位從事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
一、音樂教育正在完善,但現狀不容樂觀
首先,音樂教育體系在教育部領導和各部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正在不斷的完善。據深圳大學“大學音樂欣賞教育課題組”2006年對全國大學排名前100名本科類大學的音樂欣賞教育情況的初步調查情況顯示,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重視,目前我國大絕大多數大學已經將普通大學音樂教育納入了正規本科教育課程體系,①音樂欣賞課程的周學時數、課程門類數都有了很大的增加。有的大學在課程建設上已經走在了其他高校的前列,學校加大了對課程建設的投入。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并預見,我國普通大學音樂教育將會在未來的一個時期內逐步納入正軌并取得完善,從扭轉現在存在的不良局面。
其次,就目前而言,普通大學生音樂教育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在高校學生中,存在著比例較大的“音盲”(音樂盲)。盡管絕大多數學生都喜歡音樂(基本上是流行音樂),但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學生真正懂得音樂,知道如何欣賞音樂。根據一項對蘇北某大學的學生進行的一次音樂知識的問卷調查統計,321人中有291人愛好音樂,占總受調查人數的90%左右。其中,只有99人識簡譜,9人識五線譜。在受調查者寫出的443首最喜歡的歌曲中通俗歌曲多達368人,占80.17%。②這些數字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是喜歡音樂的,但基本局限于通俗音樂,但是只有極少數大學生基本懂得樂理知識和音樂常識。古典音樂更是知之甚少了。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大學生音樂鑒賞水平及音樂素質處于低水平,普通大學生音樂教育亟待加強!
二、導致不良現狀的原因。
中學階段學生的音樂教育基礎是不牢固的,農村地區中小學生音樂教育基礎薄弱的的主要原因。
盡管我國當前正大力提倡國民素質教育,但是在現行的考試制度之下,中小學生所面臨的學業及升學壓力不減反增,素質教育顯得“蒼白無力”。為了提高升學率,各個學校之間的競爭也十分的激烈,想盡招數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生。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上大學,出現了學校、老師、家長都去抓學生主課學習的傾向而忽略了對其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也很少有時間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作者在對本校大學的學生進行的一次音樂知識的問卷調查統計之中,認為在初中階段上音樂課的同學占了很大的比例在60%以上,在高中階段不上音樂課比例在90%以上。
由此可見,中學階段學生的音樂教育基礎是不牢固的,另一方面貧窮是導致農村地區中小學生音樂教育基礎薄弱的的主要原因,表現在藝術師資的匱乏上面。首先,藝術師資不足。因為我國高師培養的美術、音樂師資總量總體上滿足不了全國中小學對藝術師資的需求,在農村地區的中小學校尤其突出,并且現有師資素質處于低水平;其
次,經濟貧困,養不起藝術師資。一般的農村地區中小學校受到辦學規模、教師編制及經濟等各方面的影響,養不起數量足夠的美術、音樂教師,許多農村學校的音樂、美術課開不出來,教學得不到保證。
三、普通大學音樂教育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大學音樂教育雖然較中小學生階段的更為系統和完善,但是依然存在著教材質量不能保證、師資數量與質量不高、教學硬件不足等問題。
首先,教材建設情況。有人認為大學音樂欣賞屬于選修課程,將其當成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大學教育內容。這顯然不是對待大學生音樂教育的正確態度,說明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對于普通大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得還不夠深刻,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目前雖然教育部推薦了音樂人文教育的一些教材,并不作統一規定,但大多數大學中沒有使用正規教材,這些大學教師一般使用教師備課教案或者課件。有些是未經嚴格審查直接授課,這樣勢必導致魚龍混雜、香花和毒草并存的教育狀況,給學生成長造成一些不利的影響。
其次,在普通音樂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仍然有很大的緊缺空間。教育部高校《課程方案》規定:各校擔任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教師人數,應占在校學生總數的0.15%—0.2%。拿我區高校為例,目前我區僅有幾個高校成立了音樂公共課藝術教研室,但教研室的教師都只有幾個,而這幾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都有兩萬多,平均三千多學生配一位藝術教師,這樣的師生配比,根本保證不了每一位學生在校四年都能選上至少一門藝術必選課。有的高校校甚至沒有專職音樂教師,而只是藝術學院教師在承擔和完成本職專業任務之外,還要為全校開設音樂選修課程。這種音樂教師緊缺的編制現象,導致的是學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程門數和容量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
四、加強中小學生音樂教育與突出普通大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荀子在《樂記》說:“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他認為優美高尚的聲情并茂的音樂藝術可以陶冶一個人高尚的情操,能使人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培養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能力。因此,在全國教育系統內,突出普通大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將成為藝術工作者的目標。
五、幾點思考
1、要高度重視中小學生特別是農村地區中小學生的音樂教育。對于音樂教育,不論是學校、教師、家長還是全社會都應該認識到音樂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創造能力的重要作用。另外,國家可以加大對音樂教育的投資,增加資金和設備的投入,多為縣以下的鄉鎮及農村小學配備良好的藝術師資,制定好的政策獎勵那些志愿到縣級以下部門工作的藝術教師,為中小學教師特別是為農村地區的中小學生音樂教師進行短期和長期培訓。國家每年要撥出專用經費用于音樂教室的建設,為這些學校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這也是音樂教育良好進行下去的必要物質前提。
2、建立完善的普通大學音樂教育體系。首先,針對高校普通音樂教育教材不完備的情況,可以考慮由國家牽頭組織編寫統一的質量過硬的普通音樂教材。其次,加大對師資培養的投資,完成專職普通音樂教師編制。獨立的專職普通音樂教師是保證普通大學音樂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最后,針對大學生音樂知識薄弱的現狀,必須加強音樂素質教育,彌補中小學生音樂教育的不足。大學在保證正常的音樂欣賞校選課之外,可以通過開展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1)學校可以請一些專業藝術團體或者音樂專業院校的交響樂隊來校進行高雅音樂的演出活動。(2)多舉辦音樂知識講座。教師可以為學生講授一些音樂知識引導大學生多欣賞古典音樂以及民族音樂,提高審美情趣和創造鑒賞美的能力。(3)學校定期舉行音樂創作比賽有助于發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作意識以及充分發掘學生的創作潛力。
摘要:在漫長的歷史演化之中,勞動人民將可以表達心聲的音樂記錄下來,然后代代相傳,逐漸成為我國的民族音樂。可以說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之中,民歌同樣是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新的時期,如何將民樂進行有效普及,筆者認為應該從兒童開始,也就是將民族音樂引入到中小學的課堂之中,本文針對于引入民樂進行了相關分析,希望可以帶來幫助。
關鍵詞:民族音樂;中小學音樂課堂;實踐探索
民族音樂,代表了我國的人文精神,但是在現代之中呈現了沒落的趨勢,這當然是由于外界音樂帶來的沖擊,同樣也有一部分是因為我們自身對于民樂的不重視,在新的時期,更應該重視民樂,幫助民樂進行良好的傳承。有一句話叫做科技從娃娃抓起,對于民樂而言,同樣應該如此,所以說將民樂引入到現代的中小學音樂課堂十分必要。
一、民族音樂引入中小學課堂的積極意義
(一)提升了學生民族情感
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民樂代表了很多方面的積極意義,而將民族音樂引入到現代中小學音樂課堂之中,很好的滲透了學生的情感,進而保證學生的心中有著良好的民族情感。中小學生自身處在較為年幼的階段,所以在小時候進行相應的教育,對于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相關作用。很多時候,民族的便是世界的,在民樂的體系之中,很多經典樂器都被人進行無限次傳唱,例如二胡、古琴、蕭等,中小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樂器的學習,更好的建立自我的民族情感。
(二)培養了學生自身氣質
前文曾經提到過,我國的民樂體系之中包含很多種樂器,例如二胡、古琴等,這些樂器自身寧靜淡雅,并且很具有我國傳統氣質,學生在進行這類樂器的學習過程之中,很好的對于自身氣質進行了培養。例如簫這種樂器,很多時候便代表了一種君子之風,學生在進行簫的練習過程之中,很好的進行了一種淡雅品質的提升。
(三)培養了愛國精神
民樂的教學可以作為愛國教育的承載,將愛國教育融入到民樂教學之中,很好的進行了共同提升,伴隨著時代的進步,愛國精神已經成為了現代中小學生教育之中的重點內容。在進行中小學生的教育之中,更應該重視中小學生品質的培養,這對于現代的教育體系進行了很好的提升。對于現代中小學生而言,愛國精神是最為重要的氣節,很多時候,評定一個人,單純的評論知識什么的都成為一種額外的東西,而留下的最為本質的便是愛國精神,一個人自身的愛國精神,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相關氣節,也體現了很多方面的精神面貌。可以說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之中,正是由于愛國人士的努力,中華民族才能真正的發展。所以現代人更需要明確民族音樂的意義,充分保證其進行有效發展,也對于現代的音樂課程進行有效提升。
二、民族音樂和中小學校音樂教育的關系
在現代中小學進行音樂的教學過程之中,民族音樂應該進行更為良好的相關傳承,這對于現代的教育體制也非常重要,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將民族音樂引入到中小學音樂教育之中,可以很好的將民族音樂在新時代進行提升,在這里進行民族音樂和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關系進行了分析,主要如下:
(一)民族音樂可以作為現代音樂教育的基礎
對于現代中小學的音樂教育而言,教授學生往往年齡較小,這就導致很多音樂理論中小學生并不明白,所以說為了保證中小學生可以充分的了解音樂,可以以民族音樂作為音樂教育的基礎學科。也就是說在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之中,可以在開始的時候,讓小學生以欣賞民樂作為所有課程的開始。而且民族音樂是我國特色音樂,在中小學生的幼兒時期,很有可能已經聽過類似的音樂,這就幫助其在進行學習過程之中,更好的對于音樂進行了解,進而可以充分的認識到音樂真諦,很多時候這種學習更為快速便捷。
(二)現代音樂課堂可以作為民樂有效的宣傳途徑
在民族音樂真正的發展過程之中,如何將民族音樂進行有效宣傳,成為了現代音樂界進行有效討論的相關方向。對于現代的音樂課堂而言,音樂課堂可以有效的作為民樂的宣傳手段,可以在中小學進行試點探討,充分保證音樂課堂在現代之中教育課堂作為有效的宣傳手段。在民族音樂的發展過程之中,音樂課堂可以很好的幫助嗎民族音樂進行發展。
三、將民族音樂引入中小學音樂課堂的相關措施
(一)制定相關音樂教材
首先應該制定相關的音樂素材,也就是規定在學習過程之中具體學習的相關內容。在教學之中,教材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說想要將民族音樂引入到中小學課堂,首要便應該制定較為準確的音樂教材。對于我國民族音樂而言,其自身具有較為悠遠和韻味無窮的相關特質,在教學教材之中,應該充分展現民族音樂的相關特色,并且在其中加入現代對于民族音樂的理解,保證民族音樂可以有效傳承。在實際過程之中,民族音樂具備了獨特的地方特色,所以說更加可以充分的保證將一些經典文化進行編寫加入,保證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之中,民族音樂可以十分良好的引入。
(二)建立師資隊伍
民族音樂需要較為專業的相關師資隊伍,所以說想要保證民族音樂可以良好的進入我國的中小學音樂課堂,需要建立一支專業的相關師資隊伍。專業的師資隊伍可以十分良好的幫助現代中小課堂建立民族音樂機制,很多時候,師資隊伍的重要組成,便是引入教育非常重要的相關目標,很多時候,師資隊伍便是一切基礎。
(三)建立課堂氣氛
很多時候,課堂氣氛便直接關系到了課堂教育成果,在現代之中,中小學生仍然處于年齡的起步階段,所以說他們容易受到興趣的影響,如果課堂氣氛良好,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便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想要幫助民族音樂更為良好的進入到中小學課堂之中,需要課堂氣氛良好。教師在這個時期內,可以通過自身的才藝展示,來保證學生對于這方面具有較為良好的興趣,很多時候這種課堂氣氛的塑造可能只通過一種小動作來進行,需要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不斷思考。
四、結語
伴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于民族音樂的認識越來越重要,很多時候這種重視便是希望其可以進行更為良好的傳承。民樂作為我國精神文明的結晶,需要我們更為良好的的傳承,所以說需要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良好的思考。本文進行了相關的分析,希望可以帶來相關幫助,幫助民樂在新的時期可以更好的進行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麗芳,吳飛燕.增強民族音樂教學的幾點探索[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4(02):16-17.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教法;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G633.9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5-0020
一、中小學音樂教育目標與教學方法的特殊性
中小學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是培養青少年成為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說,它有三個目的:一是通過音樂教育,人人都能成為記憶力強、反應靈敏、想象力豐富、判斷力迅速而準確,有一定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聰明人;二是創建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和藝術氛圍,使學生在精神上能得到美的滋潤,使身心感到輕松愉快;三是給予學生一定的審美知識和審美觀念,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一般;同時給學生以基礎的音樂知識,達到有一定的自學鉆研能力,并能初步體會到一些音樂藝術美的奧秘。
二、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現階段的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專業化”和“非藝術化”的不良傾向突出,使音樂教育偏離了正確方向。
1. “專業化”──違背了中小學普通音樂教育的原則。中小學音樂教育屬于普通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提高全體學生全面的音樂素質及修養的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對中小學音樂課程的總目標做了明確闡述:“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可見,中小學音樂教育并非培養專業的音樂人才或音樂家,而是培養學生具備應有的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
2. “非藝術化”──違背了音樂審美的規律。音樂教育屬于藝術教育的范疇,這就決定了它在教育教學上有藝術教育的特征,而藝術教育是圍繞美育展開的,它為了達到美育目標服務。因此,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也要始終圍繞審美教育這一核心,走藝術化道路。然而,現今的一些中小學音樂課,并不像一門藝術課、美育課,更像一門語文課、數學課或者思想道德教育課。把音樂課型尤其是欣賞教學上成語言替代型,這完全是不可取的。音樂與語言雖然都是藝術,但是音樂這種非語義的藝術,是語言永遠都無法取代的。教師不能只是以自己的語言來解釋和表述音樂所要表述的形象、內容,而應更多地把有限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聽,給他們以想象的空間,在音樂流動的音響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鑒賞能力,感受音樂塑造的藝術形象。
三、中小學音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面對當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如何改進教學方法,以加強音樂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大面積地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是進行音樂教學改革的現實課題。
首先,中小學音樂課堂組織教學的方法應具有多樣性。中小學生大多在十四、十五歲以下,他們求知欲旺盛,活動性大,模仿力強,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組織教學中應注意采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方法進行教學,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其次,組織教學的方式方法,應注意各階段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小學低年級兒童易用引導、鼓勵、表揚等進行誘導;中、高年級則應多采用啟發、思考、發現等方法進行疏導。另外,教師在組織教學中應結合自身各方面條件,揚長避短,使自己始終保持一定的權威性、示范性,減少失誤。
講授法仍是中小學音樂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方法。只是在音樂教學中趣味性比科學性更重要,因此要避免嚴肅刻板地講述,要運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傳授新知識。這不但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也會加深學生的記憶。
直觀現場教學法在視唱教學中的應用。比如,用鉛筆、小樹枝等制成各種尺寸長度的小棒,拼搭成各種不同的節奏型或某一旋律所唱的節奏。又如,制作活動音符卡片,用它在黑板上作不同節奏型的組合。這樣,既可利用單個音符卡片進行教學、提問,又可以組成與教材重點、難點有關的樂句,使學生通過分解和組合,能很有興趣地理解不同類型的節奏。還有,寫出教學歌篇盡量使每行樂句完整,不在延長句和連音處換行。
利用指唱方法幫助學生唱好跨度較大的音程。唱好音程的基礎是唱準音階。音階的練習要持之以恒,才能牢固地打好學生音準的概念。當學生掌握音階的音準后,唱級進音程是較容易的,但唱好跳進音程,特別是要唱準四度以上的音程就會出現許多困y了。教師可先出示音階掛圖,用唱級進音的方法用指揮棒領學生從低向高或者從高向低,讓學生記住前一個音準后,從前到后反復進行訓練(其他大跳音程,都可用類似方法,甚至可指唱部分樂句),然后,再有目的地引導到教材中去唱樂句里的音程或者重點樂句,學生就能很快突破這一難點。和聲音程可以由低到高分解用上述方法練唱。如,低音聲部記住,高音聲部記住,放輕聲音,保持住音高,再注意傾聽和聲效果,以求諧和。
國外的一些音樂教學法,也充分印證了中小學音樂教學的方法多樣性。如:奧爾夫節奏教學法、巴里斯節奏唱法、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結合我國鑼鼓經,對學生進行以內心節奏為主的訓練,培養節奏感;柯達伊的手勢教學、奧爾夫多聲結構與簡單的和聲體系、鈴木“母語”教學法,結合我國民間音樂,對學生進行音準和合唱訓練;美國“綜合音樂感”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結合現行教材對學生進行以欣賞為中心的教學,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要上好一節音樂課,只運用幾種教學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整個教學手段上、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課堂布局上進行精雕細刻。只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多動腦筋想辦法,采取多種多樣生動、通俗的方法進行教學,一定能使學生順利而準確地掌握教材中所規定的技能。音樂教師要在每個短短的四十分鐘里起主導作用,就必須創造積極的教學狀態,發揮自身素質特長,努力做到“啟發有方、誘導得法”。
小學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是培養青少年成為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小學音樂教育也不斷推進,小學音樂教育走出偏重于知識灌輸、專業技能訓練的誤區,轉為對學生興趣、素質、能力、個性的全面培養。必須注重立足于學生主體的發展,創新音樂教育方法。
一、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
具體說,它有三個目的:一是通過音 樂教育,人人都能成為記憶力強、反應靈敏、想象力豐富、判斷力迅速而準確,有一定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聰明人;二是創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和藝術氛圍,使 學生在精神上能得到美的滋潤,使身心感到輕松愉快;三是給予學生一定的審美知識和審美觀念,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一般;同時給學生 以基礎的音樂知識,達到有一定的自學鉆研能力,并能初步體會到一些音樂藝術美的奧秘。總之,它是以“美”為核心,隨時進行美的熏陶,通過美育促進德育、智 育的更進一步發展。
綜合以上三個主要目的,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方法,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它不能采用非常嚴肅地、單純灌輸的方式來講解注入,也不能像民間藝人一樣,采用一句一 句地口傳心授;也不能像專業音樂學校中強調專業技能的訓練;更不能像幾十年來一直采用的教幾支歌就算上音樂課的方法。它應以多樣的、科學的教學法施諸于不 同程度的教育對象。并要既有循序漸進的規律性,又有隨機應變的靈活性,隨時注意考慮怎樣才能使學生能夠接受的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愉快些。
二、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現階段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專業化”和“非藝術化”的不良傾向突出,使得音樂教育偏離了正確方向。
“專業化”──違背了中小學普通音樂教育的原則。中小學音樂教育屬于普通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提高全體學生全面的音樂素質及修養的教育。《全日制義務 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對小學音樂課程的總目標做了明確地闡述:“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 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可見,小學音樂教育并非培養專業的音樂人才或音樂家,而是培養學生具備應有的審美能 力和音樂素養。因此,小學音樂教學不能以專業的音樂知識技能傳授為主,知識和技能只是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手段而非教育的最終目的,不能本末倒置。我們只 能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利用各種形式進行一些知識技能的訓練,切不可按專業音樂教育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非藝術化”──違背了音樂審美的規律。音樂教育屬于藝術教育的范疇,這就決定了它在教育教學上有著藝術教育的特征,而藝術教育是圍繞美育展開的,它為達 到美育目標服務。因此,小學的音樂教育也要始終圍繞著審美教育這一核心,走藝術化道路。然而,現今的一些中小學音樂課,并不像一門藝術課、美育課,而更像 一門語文課、數學課或者思想道德教育課。把音樂課尤其是欣賞教學上成語言替代型,這完全是不可取的。音樂與語言雖然都是藝術,但是音樂這種非語義的藝術, 是語言永遠都無法取代的。教師不能只是以自己的語言來解釋和表述音樂所要表述的形象、內容,而應更多地把有限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聽,給他們以想象的空間, 在音樂流動的音響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鑒賞能力,感受音樂塑造的藝術形象。
三、小學音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面對當前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如何改進教學方法,以加強音樂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大面積地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是進行音樂教學改革的現實課題。我就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探索和感受粗略談一談淺顯的看法。
首先,小學音樂課堂組織教學的方法應具有多樣性。中小學生大多在十二、十三歲以下,他們求知欲旺盛,活動性大,模仿力強,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組織教學中應注意采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方法進行教學,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其次,組織教學的方式方法,應注意各階段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小學低年級兒童易用引導、鼓勵、表揚等進行誘導;中、高年級則應多采用啟發、思考、發現等 方法進行疏導。另外,教師在組織教學中應結合自身各方面條件,揚長避短,使自己始終保持一定的權威性、示范性,減少失誤。
關 鍵 詞:聲樂 教改 教學大綱
高師聲樂課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音樂師范專業必修的一門技能技巧課。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試用)教材已經在全國中小學推廣使用,對照現行的、照搬專業音樂院校的高師聲樂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其培養目標的發展。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師聲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筆者認為,高師聲樂教改的核心問題是制定與修改相適應的聲樂教學大綱。
聲樂教學大綱是指導聲樂這門學科如何進行教學的根本依據,它的內容包括培養目標、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授課形式、考試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筆者總結自己多年的聲樂教學,分析了當前高師聲樂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高師聲樂教改的核心問題——制定與修改聲樂教學大綱,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建議。
一、轉變觀念,明確21世紀高師聲樂教學的培養目標
在上世紀高師音樂教育剛剛起步之時,由于師資和生源相對有限,所以高師聲樂教育所培養的對象還僅能滿足于高師、中師的師資或部分表演團體需求,鑒于這種需求方向,高師音樂教育逐漸形成了強調專業技能而忽視其師范性的觀念。[1]筆者曾在廣東幾所高校的音樂專業進行調查,從調查結果上看,大部分高師音樂教育的教學與音樂藝術院校沒有什么區別,特別是聲樂教學偏重追求藝術上的“高、精、尖”,致使整個教學盲目地向專業音樂院校看齊。
隨著音樂教育的發展,音樂師資陣容的不斷擴大,使音樂教育市場的需求趨于穩定與飽和,高師的音樂教育開始面向對基礎音樂師資與普及音樂教育的培養。在21世紀,高師聲樂教學培養目標要轉變觀念,堅持師范教育的信念與培養目標,從“精英教育”向“基礎教育”“普及教育”轉化,針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需要,努力培養出“站穩講臺、兼顧舞臺、面向社會”的適應型人才。
二、改革傳統的聲樂教學授課形式,建立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模式
聲樂教學中的一對一的授課方式是指教師與學生進行單獨的授課形式。[2]這種授課方式個性化較強,強調你教我學,我說你背,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之間缺乏互相的觀摩和交流,學生僅僅知道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對將來的教學中所遇到的形形的問題就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如何下手。隨著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擴大招生,聲樂教學仍沿用傳統的“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要求與發展。其弊端在于,聲樂基礎或條件好的學生脫離師范性而趨于專業表演,差一些的同學則覺得聲樂無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時也影響了其他課程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在高師聲樂課中,應采取以個別課為主,理論課、小組課、集體課并存的教學模式。
課型的分類是指教學大綱對不同年級的學生的劃分,其課時可以在聲樂總體課時中靈活分配[3]。理論課內容一般來講包括基礎理論與聲樂教學法這兩方面的內容,可以通過集體授課方式進行教學。集體課是解決聲樂基礎理論或技能技巧課學習中的共性問題,同時,還可以在集體課中進行聲樂觀摩,如觀看聲樂教學錄像、名人名曲欣賞、名家聲樂講座等。這樣集體課省去了原有“一對一”授課時教師對聲樂理論的不斷重復,同時也為小組課與個別課創造了有效的空間;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則體現在小組課與個別課中。教師在對學生基本狀況初步了解后可按現有歌唱水平進行大致分組;聲樂教師在實施分組和小課教學時,應注意體現其階段性的靈活性,按學生的學習進度隨時進行調整。
改革傳統聲樂教學“一對一”的授課方式,引進小組課、集體課、個別課多種課型并存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借鑒、互相啟發影響,遇到問題一起分析、一起討論解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模式引入到新課和解決共性問題的教學中。這樣不僅為教師解決學生個性問題贏得更多的時間,而且為學生將來適應中小學音樂教學積累更多的經驗。
三、打破學科界限,拓展教學內容,適應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
傳統的聲樂教學內容局限于聲樂理論的學習與掌握歌唱的技巧,在聲樂教學中往往忽略了與基礎音樂教育的實際聯系、與中小學音樂教育脫節。[4]將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內容部分引入高師聲樂教學中,如在聲樂教學中引進自彈自唱、合唱、小組唱、重唱等歌唱訓練,同時增加聲樂作品鑒賞教學法等教學內容,并在小組課與集體課教學中采用類似于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的方式,給每個學生以鍛煉的機會,使學生及早了解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的內容;同時,高師的聲樂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去向有經驗的中小學教師學習,親身體驗基礎音樂教學的過程,積累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經驗,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聲樂教學要著眼于將來學生的實際工作需要調整教學內容,在培養“一專”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多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
轉貼于
四、重視聲樂教學法教學,強調理論聯系實際
高師聲樂教學在全國各院普遍不被重視,專門開設本課程的高師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講座形式或在學生畢業實習一兩個月前籠統進行講授學習,加之很多教學法,老師并沒經過專業學習,本身又沒有基礎音樂教育的經驗,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一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早已嚴重滯后于當前音樂教育教學思想的教學原則;教學法考試只注意理論考查,與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實際脫節,使教學法成為一門“死法”,使學生學之無用。
高師學校應緊緊圍繞“師范”做文章,不能盲目與專業音樂院校攀比專業水平,而應該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注意音樂教學法的教學,保證教學法的課時。在聲樂教學中應當緊密聯系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實際,讓學生從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確師范性質;在第一學期,高師就應該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了解和參與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在四年的時間里有步驟地從教學見習到幫助開展活動,從部分承擔教學任務到獨立備課、上課、讓學生時刻意識到自己將來的工作性質,一畢業就能夠勝任基礎教育的音樂教學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實際,切忌盲目使用
高師聲樂教材在近十多年來有較大的發展,除國家權威的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繼出版了不少高師聲樂教材。盡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還未有統一規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選擇教材上,許多高師院校照搬專業音樂院校的教材,讓學生難于達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實用性不大,發給學生成為書櫥中一生“擺設品”,浪費學生的教材費。
高師聲樂教材使用要切合實際,切忌盲目使用。選擇教材要以師范性、實用性為原則,選擇思想性強、藝術性較高,可以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聲樂作品為教材,以保證專業教育目的實現。
六、考試形式的多樣化,增加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
聲樂是一門歌唱藝術,它必須在藝術實踐中得到鍛煉。高師的學生每個學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終進行考查或考試,考試形式基本都沿用音樂專業院校的聲樂考試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試次數不超過10次;而對于將來面臨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的高師的學生來說,藝術實踐受到一定的限制與約束。筆者認為,高師考試形式應該多樣化,增強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目前高師考試形式還可增加重唱、小組唱、合唱等考試形式。與此同時,文化部門或專業部門要創造機會,支持學生參加藝術實踐活動,如舉行音樂會或聲樂比賽,加強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以便學生將來更好地勝任中小學音樂課中的唱歌教學和課外活動中的聲樂輔導工作。
制定與修改相適應的高師聲樂教學大綱是21世紀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問題。高師聲樂課程的改革切實要圍繞基礎音樂教育的展開,進行修改調整。文中幾點淺陋之見,只求拋磚引玉,期望高師聲樂教學能早日與中小學基礎教育新課程方案接軌,努力培養出“站穩講臺、兼顧舞臺、面向社會、多能一專”的適應型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山歌 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傳承和保護 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課堂
桂西少數民族地區,具有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譽為“活的少數民族博物館”。
自古以來,桂西少數民族同胞都特別喜愛和擅長名歌,素稱“歌海”。他們逢山唱山,逢水唱水,高粱稻米,田地禾苗,身旁的一切事物,信手拈來,以物連情,以情系人,出口成歌。
一個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來維系的。縱觀當今世界,經濟越發達,對本民族文化也就越珍惜,對文化遺產的關愛,直接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面對與經濟全球化相伴而生的文化同質化浪潮,更需要全社會一起來自覺地珍惜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原生態傳統民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成了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課題。
近年來,桂西各地的各級政府在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壯族地區每年的“三月三”,各少數民族縣政府、民委等部門都要舉辦一些歌節活動。然而,我們也注意到這么一個現象:各地歌節上的“歌手”、“歌師”“歌王”,大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并且大都文化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一些山歌是從老一輩歌手那里口傳心授下來的。歌節上幾乎沒有青少年兒童的后起之秀。
筆者也曾作過調查,如今的少數民族青少年中,十之八九都不會唱本民族的山歌,他們對流行歌曲的喜愛大大超過了本民族的山歌。少數民族音樂在他們心目中的失落,并不代表著民族山歌失去了魅力,而是由于如今的少數民族青少年從小就進校門,他們所接觸的都是現代音樂,對于本民族的音樂自然就變得陌生了。桂西“歌海”之稱,只能代表過去,如今正是名不符實了。
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失落更多的是我們自己的原因,對于民族音樂的頹勢,一方面是審美觀的多元化和社會節奏的加快導致了民族音樂中可以被社會大眾廣泛接受的部分被擠壓到了邊緣地帶。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并能走出本民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文人的喜好和整理,但如今的大多數文人都被商業化了,不能帶來多大經濟效益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也就沒有多少文人去費心費力了。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也就幾乎要變成絕響了。
但是少數民族音樂一旦離開了它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系統,就如把魚從江河中撈出來放入魚缸內,其生命力必定是不能持久的,只有讓少數民族的民眾自覺地傳承和保護,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才能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
那么我們如何去傳承和弘揚我們祖先所創造的民族傳統音樂瑰寶呢?作為一個音樂教師,我認為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如何將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藝術滲透到教學中,使我們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這是歷史賦予少數民族農村中小學世界文化大家庭的重要問題,必須引起重視,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明確其目的和意義,探索其內容和途徑,并具體實施到日常的音樂教育課堂中。
第一,在低齡兒童和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普及音樂藝術教育。這是從根本提高少數民族青少年對本民族傳統音樂藝術的感性認識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培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藝術自身保護、發展創新的造血機能,使少數民族普通民眾人人有傳承、保護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意識,才能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我傳習、保護和發展創新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能力。
第二,少數民族農村中小學要把藝術教育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之一,把弘揚民族傳統音樂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可以組建校級或班級民樂團,積極開展活動,到鄉村里去采風,收集、演唱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宣傳黨的農村政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貢獻,重視培養少數民族音樂特長生,為他們日后成長為少數民族音樂的高素質人才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