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華傳統文化思想

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01 16:36: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華傳統文化思想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華傳統文化思想

篇(1)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結晶,其中包含的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值得借鑒的精髓,我們應該把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滲透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找到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和結合點。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從總體上講,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可以概括為:以人為本位,以道德取向(儒家)為主導,以功利(墨家)和權力(法家)取向為兩翼,以自然無為(道家)為補充,以群己和諧、天人合一為真善美統一的理想境界的多元價值取向體系。其中包含義利、德力、義生、德智、理欲、公私表示具體價值取向的范疇,真、善、美,表示人際和諧、天人合一美好境界的范疇,各范疇和諸要素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系,彼此之間的關系具有鮮明的系統性和嚴謹性。即人貴于物、義重于利、德高于力、人際和諧、天人合一、義重于生、德高于智等。這些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一直主導著世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并以反映人的自身發展為中心的社會需求和價值取向,具有超階級和時空局限的生命力,對于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基本內涵

1 “天人合一,人際和諧”的文化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思想,它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而不能破壞自然,反對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對片面地利用自然與征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在生態問題上最經典的智慧,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古老而科學的原則,是我國哲學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易經》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平,民無能名焉。”,其主張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謂“推已及人”、“成物成已”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莊子強調人類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茍子對順應自然、利用自然更是有一段名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傳統文化提倡寬和處世,協調人際關系,創造“人和”的人際環境,追求以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主題的“大同”社會。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守天則,遵循自然規律,才能達至天人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概括起來,他們的理論的共同點即在于“溶小己入大我”,或“化小己為大我”。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主張有機地、整體地去看待天地問的萬事萬物。

2 “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文化思想

自強不息精神包括艱苦奮斗,勤學苦讀,勵志自強等。《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對自強不息精神的真實寫照,君子以此為榜樣,要自強不息,努力向上,以便能夠與天的這種氣質協調一致。孔子積極倡導并實踐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提倡人應當高遠其志,發奮向道,不耽于衣食而無所用心。他在《論語》中曾經指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禮記?大學》倡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是反映了儒家曰新不已、奮斗不止的人格觀念的重要文字。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昔西伯拘蓋里,演《周易》;孔子厄陣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殯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這段記載恰恰說明了中華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自強不息、日新奮斗的文化精神,可以被看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觀及辯證法思想在中國人的生存態度上積極的價值滲透與塑造最集中的反映與結晶,也是對中華民族整體人格狀態的歷史概括與準確寫照,它標明了傳統文化中人的主體性的高度自覺。

3 “修齊治平,國家為先”的文化思想

現代教育倡導要提高人的基本素質,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教育講求“德學并重”,就要從“修身”做起。中國傳統文化別注重道德教育和自我修養。《大學》講:“一切皆以修身為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德行為先,求知學文為后。古人把修身提高到國家興亡的高度,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如《中庸》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焉”、“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它強調了一種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自律原則,也高揚了人的主體性。

4 “講情重義,誠實守信”的文化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仁義忠恕、道德誠信、重情守義。《周易。系詞上》說“一人同心,其利斷金”,講的就是朋友問心靈相通的巨大力量。《論語?坦仁》也說“夫了之道,忠恕而己矣”,就是要求人們要講究忠貞和寬以待人。自從這一觀點提出以后,經過漢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發展,到宋明理學得到進一步強化。誠信是儒家倫理文化的基本規范之一。《管子》就提出過“誠實”的要求,強調“非誠實不得食于賈”;茍子也推崇“良賈”,以為“商賈敦懿無詐,則商旅安,貨財通,而國求給矣”。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古代職業領域長期信奉“誠實守信”、“買賣公平”的行為準則,同時寺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尺度。因此,“仁、義、禮、信”作為君了交友的重要原則無疑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人生意義。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沖突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急需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價值體系。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內部結構完整,彼此之問的關系明確,既互補又協調,能為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提供準繩或依據。但是,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興衰變遷的積淀,在形成過程中難免具有時代烙印和局限性。面對世界經濟、文化多元化的沖擊,教育對象在價值趨向,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必然產生新的嬗變,因而不免與傳統文化思想產生矛盾和沖突。而這種矛盾和沖突又集中表現在受教育者對自主意識的提升和主動選擇性的發揮上。如何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價值體系進步性的同時,克服其消極性,實現其自身的優化和現代化,從而構建起符合時代精神的價值體系,必須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刻反思,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回避的深層次問題。

1 道德化與功利性的沖突

傳統文化思想具有一種明顯的泛道德傾向,從人倫意義而不是從功利角度,傳統文化對道德的過份傾斜造成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在傳統社會中,道德建設一直處于社會生活的中心位置,道

德完善也一直是個體和社會發展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而經濟發展則讓位于道德建設。因此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今天,強調對物質利益關注,必然形成中國傳統文化泛道德化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功利性的沖突與對立,這是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一個焦點問題。

2 整體性與個體性的沖突

個體性是指在群體與個體、公與私的關系上,主張突出個體的主體性。現時代是人的個性充分張揚的時代,人的個體價值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因而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主義或整體至上的觀念形成了強烈的沖突。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中,整體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而是社會中的一個角色強調個體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整體是目標,是最高的存在;個人只有在被整體所包攝、消融中才有價值可言。而當前,個體的生存需求、發展需求成為人生理想的重要內容,尊重自我、關注自我、發展自我成為眾多社會個體的人生理想,對此,在整合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對傳統文化思想必須要有一個辯證的認識。

3 絕對性與相對性的沖突

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在思維方式上追求“善”。求善的思維則重在制定規范、形成約定、講究求同。要求眾多的人有一個相同的思維指向,這就造成了人們的從眾,趨同的思維心理,它通常以是否合乎規范,是否與別人一致,別人能否接受為思維前提,處處遵守外部規則,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種思維方式就容易造成個體人格的不鮮明和個體行為的僵化保守。當前,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日漸豐富,多元的生活也帶來了多元的思維,人們已不再追隨他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更追求一種個性化、有色彩、有特色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形成傳統與現實的對立和沖突。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對這種在思想上和理論上表現為推崇絕對主義的思維方式有明確的認識和辨析。

以上沖突和表現是當前社會現實的反映,也是人們訴諸新理念的體現。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所為,對這種現實是不能回避和不容忽視的。應當看到,隨著社會發展的進一步深化,隨著人們自我選擇、自我設計和自主意識的提高,這種沖突必然在現實生活中凸現出來。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建立在對傳統文化思想精神批判繼承的基礎之上,適應時代潮流,因時而變,因勢而變,積極更新觀念,善于因勢利導。只有認識到這一點,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才能在對傳統文化思想的把握中有破有立,卓有成效。用中國傳統文化重建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世界和精神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李玲菘:中國文化的幾個基本精神的歷史作用及其現代價值[J],廣州師院學報,1998(8)

[2]黃釗:中國道德文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4

[3]陳少嵐:大學生思想教育[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

[4]孟萬金:中國傳統德育觀與當代西方德育觀的比較[J],教育研究,1992,(8)

篇(2)

1、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經歷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 ,到夏朝建立。之后綿延發展至今。

2、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傳統文化不僅思想深邃圓融,內容廣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揚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為歷代儒客尊崇;道學以順應自然為核心;佛學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中國現代家具設計深受西方的影響,在造型、工藝、材質乃至創新方面都一直尾隨著西方家具設計的模式,擯棄了傳統的家具設計、制作工藝的傳承和發展,這種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對現代家具設計進行審視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望。

一、文化“自我意識”的復蘇

近幾年來,由于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中國的家具設計無論從造型到結構都受到西方家具設計的強烈影響。在中國文化悠長的發展過程中,通過不同的民族、宗教、風俗而產生的傳統文化是這樣的博大精深,這些豐富的元素資源理應是現代設計的一個大寶庫,但事實是,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元素一直未被充分、合理地開發和應用,對于西方幾何造型和抽象造型的一味的盲目地追求,已經造成了對傳統文化和元素的無視。設計師盲目地追求時尚與流行,缺少站在本土文化角度進行自我意識的思考。現在許多高等院校都極為重視西方的構成課程,而忽略了傳統文化元素和圖案的教學。傳統文化元素正不知不覺地被棄于故紙堆中,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反思。

文化是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人類的思想產物,是物質文化之后的精神文明的體現。現代家具設計的各種造型、結構、材質、工藝、裝飾及家具的陳設無一不表現著現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些不同風格的家居設計都以科學為依托、以文化藝術為內涵,它的發展往往可以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時代的發展有其脈絡,但現代的家居設計在追求時尚、流行的同時也有必要注入民族的靈魂與血液,有必要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合到現代家具設計中去,既能在視覺上觀賞到也能親身感受到民族文化和現代設計生活的結合。

二、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現代家具設計的共存

中國傳統文化其思想起源于先秦的道家和儒家以及禪宗理念,是原始質樸的混沌思維方法。傳統文化思想強調各方面的統一和相互之間的聯想,中國傳統文化一向推崇以和為貴的處世哲學,自然觀上,強調“天人合一”“物我不分”和“因勢就成”。天和人的關系就是自然和人的關系,中國傳統的太極圖則恰好表達出這一哲理,太極圖中陰陽魚合抱、互含,內邊緣結合得天衣無縫,外邊則為正圓。中華民族文化思想中蘊含的注重整體、和諧、相對、轉換等傳統思想方式和現代家居設計的許多理念相當吻合,現代家居設計更注重以人為本,都以使用對象為始終的出發點,造型結構上更簡潔,并充分利用人體工程學,使得人們使用起來更渾然天成,在材質顏色上,更明快,更環保、更貼近自然,甚至現在許多的設計都以仿生形態出現,讓人們和自然更融合、親近。

三、中國傳統裝飾圖案與現代家具設計的共存

在我國,傳統裝飾圖案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幾千年來,中國勞動人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圖案創作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裝飾圖案。從古到今,傳統裝飾圖案一直流傳,經久不衰,不僅因為圖案具有欣賞價值,其背后蘊藏著更深的吉祥意義,如魚代表“年年有余”,牡丹代表“雍容華貴”,明月代表“花好月圓”,通過傳統圖案其精神屬性上的某種特征,來傳達設計信息,更能深入人心。

近幾年來,在很多設計作品中都能看到中國傳統圖案的運用。比如北京奧運會,火炬采用的“祥云”圖案,奧運會標志采用的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印章圖案。很多家具和設施設計就用到了中國傳統的“青花瓷”圖案,將現代設計與中國傳統元素相結合,更好地體現了現代設計中民族文化的融匯。現代很多中式風格品牌的家具設計在追求簡約時尚的同時就運用了典型的中國傳統圖案符號,比如方與圓造型的結合,方與圓兩種圖形的對比,隱喻了中國古老的天圓地方的學說,這種以傳統文學引申出來的裝飾圖案如今都遍布于我們生活當中。

四、中國傳統裝飾色彩與現代家具設計的共存

由于國家、時代、社會、地理環境、年齡、性別、宗教、政治、經歷的不同,人們對色彩的聯想和喜惡是十分豐富和復雜的。

篇(4)

一、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存在的問題

1.價值取向扭曲

當代大學生是自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以來成長起來的,其大多未經歷生活的壓力,且人生一直都是較為一帆風順的,從而導致其個性發展大多注重以自我為中心,反對束縛。這種個性的大學生在人際關系處理當中就較容易發生沖突,甚至是出現暴力行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當代部分大學生在道德判斷和價值觀上缺乏理性認識。以見義勇為等行為來看,其在觀念認知是存在一定差別的,很難轉化為自覺的行動。這種矛盾性的差異,也體現了當前社會當中不良思潮對于大學生思想的腐蝕。

2.社會責任感的缺乏

對于大學生而言,社會責任感指的是大學生對于自己在承擔社會發展責任中是否切合其內心需要所產生的情感體驗過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高低往往取決于其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很多當代大學生對于社會責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不損人”且盡量“利己”的這個“不作為”層面上,處于一種非常消極的狀態,且沒有達到主動幫助他人、以回報社會、服務社會為己任的“作為”層面。

3.誠信意識淡薄

在全國許多高校里,誠信的缺失成了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如高校中較為常見的:考試作弊、惡意拖欠學費、利用虛假材料騙取國家助學金、剿竊論文、篡改成績、偽造個人簡歷、擅自違約等等,這些不誠信的行為不但給學生自己,同時也給學校甚至是全社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大學生誠信是基本道德規范要求,是樹立堅定理想信念的前提。堅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對于每個有志青年來說,是其成長和成才的思想基礎。

二、我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內容

1.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也是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頑強拼搏精神的真實寫照。這種建立在責任意識之上的自強不息精神,己然熔鑄于中華民族的創造力、生命力與凝聚力中,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精神支柱,才可以使得我們的民族可以萬眾一心,在歷史的長河中披荊斬棘,始終屹立于世界的東方。縱觀我國歷史,每當中華陷于危亡之際,都會涌現出一大批“拋頭顱、灑熱血”的仁人志士,他們也是中華民族真正的脊梁。這種憂國、報國甚至是殉國的精神就為民族精神,這些無數先烈們的思想與行為也成為我們后人永遠的模范與榜樣。

3.民本與仁善的倫理道德觀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就較為重視社會道德倫理建構,且從先秦開始,以儒家和道家作為代表的諸子百家當中,在這些方面就作出了很多積極有益的貢獻。我國的古代思想家們尤其是儒家認為,“義”與“利”間的關系是關系到道德修養的大事。在二者的關系上,儒家強調“先義后利”,要“見利思義”,不可“見利忘義”,并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我國傳統儒家文化中重義輕利的道德價值觀以及對于“利”、“義”的要求,要求個人“為天下興利”,從而強調群體的利益,并倡導個人價值為社會價值服務,這種道德價值觀在現代社會是值得提倡和很有必要的。

三、中國傳統文化促進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發揮榜樣的力量

榜樣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與號召力。榜樣可以觸發人們內心深處的敬仰,并且不斷激發人的上進心,從而更好地實現自我。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偏失,往往是由于缺乏榜樣和奮斗的方向。給大學生樹立榜樣,讓他們自覺的效仿,并且朝著理想與價值目標去不懈的奮斗。在我國傳統文化當中有很多鮮活的例子,很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若是可以充分的發揮榜樣對于大學生的示范和激勵作用,則可讓思想政治教育變得更加有說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會大大的提高。

2.適時對大學生灌輸傳統文化道德規范

在大學生傳統文化思想道德教育中我們經常會用到灌輸教化法,即通過學校對于傳統文化理論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利用多種途徑,來加強對大學生傳統文化的灌輸,并切實的落實到現實生活當中。當代大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了解較少,因此,需要利用傳統文化充分挖掘傳統思想道德教育內涵,在大學生中大力提倡“孝道”、禮儀。如利用“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等中西方節日,給學生召開以“孝道”為主題的班會;組織大學生學習《弟子規》《論語》等傳統經典讀本,規范大學生言行和加強思想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傳身教

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不但需要通過言教灌輸,更需要以身立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切實按照所授的傳統文化去做,會讓大學生崇敬進而模仿,從而形成較強的號召力、說服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帶頭人,只有其精通了傳統文化知識,才會充分的利用傳統文化,來對大學生的道德規范和思想意識加以正面積極引導。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財富,高校是關乎培育祖國未來發展的重要場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力量,來加強大學生道德規范與思想政治教育,從而讓大學生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來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并讓我們的民族精神得以傳承和延續。如何發揮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徐國亮.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新視野的系統分析[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2]鄭航.中國近代德育課程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一、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深遠的凝聚功能

就世界范圍而論,中國古代文化雖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卻不是起源最早的。但在世界所有古老的文化中,只有中華文化是從未間斷過的文化類型,它歷經數千年內憂外患,一直保存、延續、發揚光大到今天。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許多優秀的文化形態因為異族的入侵而中斷。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斷沉睡了上千年;埃及文化則因入侵者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自己的面貌, 曾一度希臘化,后又羅馬化,再后又伊斯蘭化。惟有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絕,表現出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

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從外部原因上說,這是由于與外界相對隔絕的大陸性地域、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格局、宗法社會組織結構的相互影響和制約,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生存系統。但主要的原因則是源于內部,即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所蘊含的多樣性的生機力、統一性的同化力、包容性的融合力、倫理性的親和力、變易性的創造力和民族歷史意識的延續力等,構成了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之源。

中華文化在這強大生命力的延續中,又表現出極強的同化力和凝聚功能。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類型的文化,倫理性是其基本特征。這種倫理性固然具有負面的消極影響,但深深地積淀在國人意識中的一些倫理觀念,如尊師孝親、修身自律、務實奮進、勤勞節儉等,無疑在鑄造國人靈魂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并發生著久遠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性所造就的認同感和親和力,至強至深。這種認同感和親和力體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越地域、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它使海內外華人能夠產生“血濃于水”、“親不親故鄉人”的共同情感。無論漢族還是其他少數民族,都有“同根共祖”的民族觀念。浪跡天涯的華僑華裔,許多人已在異國他鄉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但他們沒有被完全西化,他們的文化臍帶,仍然與中華母親血肉相依。在他們的意識與潛意識之中,未曾忘記自己是中華兒女,仍保持著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有著與國人相似的價值追求。這說明中華文化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及行為準則,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感召力,它代代承傳,無時無刻不在制約和影響著炎黃子孫,在廣袤的土地上展示了精神文化的共同性,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強大的中華民族凝聚力,既是一種熾熱的強烈的民族情感,又是一種自覺意識和冷靜的理性思考。它使本民族的每個成員對自己民族、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對其前途和歷史命運有深刻的認識和崇高的責任感,這激勵著人們為民族和國家的強盛努力奮斗、無私奉獻。

二、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和強大的整合功能

中國文化在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較早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考古資料證明,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本土文化源于遠古時代,從那個時候起,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漢字及其音義系統,而且還以方塊漢字為載體獨創了自己的哲學、道德、宗教、文學藝術等文化思想體系,形成了華夏民族獨有的禮儀典章制度、風俗習慣和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了鮮明的特質。但中國傳統文化又不是一個封閉的文化系統,而是一個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融會貫通性的“多樣一體”的文化,既涵化著中國境內各民族的文化,又吸收著多種外來文化,是長期以來在同異質文化的碰撞激蕩、選擇融合、吸收借鑒、“和而不同”中發展起來的,是多種文化積淀的結晶。

在吸收各種外來文化時,中國傳統文化主體具有自覺的主動意識,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影響、改造對象。從歷史上看,每當一種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大都逐步走向中國化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并在隋唐時期達到了鼎盛,經過幾百年的改造與吸收,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中國傳統文化完全消化了外來的印度佛教文化,并吸取其思維方法而形成了嶄新的學說――宋明理學。不僅如此,中國傳統文化對佛教的吸收與改造遠遠超出宗教的范圍,廣泛地滲透到文化的各個領域,如語言文字、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天文、醫學、建筑乃至民俗等,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印度佛教如此成功的吸納,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充分開放性、高度堅韌性和善于消化的能力,表現了中華民族強大而鮮明的主體意識,即以我為主、兼收并蓄,實現了成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國文化自其發生期始,就呈現出多樣性和區域性的特點。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地理環境的復雜多樣。中國歷史上的疆域極為廣闊,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物質條件,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正因為如此,中國文化必然會呈現出多元化狀態。其次,緣于中華民族血緣成分的復雜性。作為漢族前身的華夏族,并不是由單一的部族發展而來,而是在許多部族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形成的。民族既非單一,文化也就不會是單元的。民族血緣的復雜,是形成中國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勵性與動態的延續、創新功,能

篇(6)

關鍵詞:吉祥圖案;裝飾紋樣;民族文化;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J501 文獻標識碼:A

The National Culture Connotation of Auspicious Patterns

MA Jun

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以其聰明才智和豐富的想象力,將美和信仰、精神和物質合而為一,通過符號、圖像創造出許許多多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吉祥裝飾圖案及源遠流長的吉祥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吉祥圖案以其特有的民俗性、大眾化的特點,在裝飾造型中歷史最長、應用最廣,在中國大地它始終具有廣泛的基礎和極強的生命力。

一、吉祥圖案的發展歷史

吉祥圖案應起源于遠古時期的裝飾藝術,早先以實用功能為主,主要應用在基本生活器皿上,如陶罐、打獵器具,以滿足人們的生活最低需求,其構成多以土、石、樹枝、樹葉等材料簡單加工而成。繼而隨著社會的進化、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裝飾圖形開始應用到生活產品之外的陳設器物之上,兼有審美功能和符號功能。吉祥用語“萬壽無疆”、“天子萬壽”、“南山之壽”,春秋時期已有記載,吉祥圖案的出現最早開始于商周,主要表現在青銅器、畫象石、瓦當上,而后在民間流傳開來,到了明清時期最為繁盛,雖然表現的體裁不同,有巧拙之分、質材之異,但其表達的吉祥主題卻是永恒不變的。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斗爭中將人類戰勝不了的天災人禍、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歸結為鬼神的指意;天、地、水、火、日、月、星、辰、生、老、病、死等現象,在我們今天看似自然的現象,卻被神話夸大。“祈福避禍”成為民族心理的共同愿望,目的就是想避開不利于人類生存的各種險惡環境,繼而將祈盼吉利祥和的心理轉成對自然、生殖、鬼神的崇拜,并賦予生命的情感。這就產生了作為精神支柱的崇拜體圖騰,被全民族精神所凝固的圖騰符號便是最原生的吉祥圖案。龍的圖形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圖騰崇拜物,中國龍集蛇、魚、鷹、獅、、牛、鹿等多種威猛走獸動物形象特征于一身,是遠古時期不同部落多種圖騰的綜合體,在中華民族的心理已將龍的形象轉換成一種精神意志,具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鳳則是集天上美麗飛禽于一體的吉祥物,是幸福美麗的化身。以龍鳳作為吉祥裝飾紋樣的母題在神州大地被廣泛的使用和流傳,由此衍生出像“青龍”、“白虎”、“龍鳳呈祥”、“教子成龍”、“雙龍戲珠”、“丹鳳朝陽”等吉祥裝飾圖案以及與之有關的傳說故事。千百年來我們祖先對吉祥物的信仰、崇拜以及對吉祥裝飾圖形的聚合感、安全感、歸宿感的心理意識一代代地傳承下來,很大部分成為民族的價值觀、審美觀,滲透到政治、文化、藝術、宗教等各個領域。中華文化中的吉祥主題,不僅表明了中華民族對于未來的希望和理想,又以寓意、象征的方式表現著人們對改變生存環境、努力征服困難的偉大意志和熱愛生活的浪漫情懷。

二、吉祥圖案與傳統文化作為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吉祥圖案帶有自己民族文化的烙印,受民族文化傳統審美觀所支配,而區別于其他民族文化體系,這在現今遺留下來的許多文化瑰寶中都有所考證。這些圖文結合的文字吉祥、數字吉祥、生肖吉祥、日辰吉祥、圖形吉祥、風水吉祥構成特有的中華吉祥文化,并不斷地繁衍在神州大地,豐富著民族文化寶庫。漢字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形式美和裝飾美的造型文化。漢字最早的作用是作為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如“結繩而治”、“刻木為契”、“倉頡作書”就是古代對文字形成的記載,從圖形符號到語言文字,這也證明了“書畫同源”說。中國漢字造型的平衡、對稱、條理、節奏等形式特征,與人的生理平衡相適應,在心理上能夠造成穩定的裝飾美感,這種有意味的形式美對中國吉祥裝飾造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吉祥裝飾藝術的圖形基礎。如吉祥圖案中應用雙數對稱構成的很多,如“雙喜盈門”、“雙龍戲珠”、“四季發財”、“福祿雙全”等圖形。還有許多字形結合的吉祥圖案,如蝙蝠和壽字組成的圖案,蝙蝠的蝠與幸福的福同音,有幸福長壽的意思。正反對稱圖案,如正反福字、有字,意思是福順福到、順也有倒也有,中國農村常貼在收藏谷物的器具及居宅大門上。在傳統吉祥裝飾造型中講究“方”與“圓”;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對稱紋樣被廣泛應用到器物裝飾上;生活中講究“圓”、“滿”這些都與漢字方型結構的形式美感對人們心理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是分不開的。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政治、哲學、宗教文化思想,成為中華傳統文化根植的土壤。特別是以儒、佛、道三家“三合而一”的哲學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思想素質、文化心理結構影響至深,在我國傳統吉祥裝飾圖案的命題中對此有充分的體現。在以福、祿、壽、喜、財為題裁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圖案中, 都融入“中庸”、“禮讓”、“德治”、“仁愛” 等儒家文化思想。從傳統的“一團和氣”、“五子鬧彌勒”、“玉女送福”、“和和美美”、“天官賜福”、“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等吉祥裝飾圖形的寓意中都能看到與儒家“人倫”、“禮孝”、“學而優則仕”等傳統思想文化的內在聯系。數字吉祥也是中華吉祥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有著重要的美學含意,其民俗延續至今散布在社會的各個角落。

如雙喜盈門、三羊開泰、五子登科、六六大順、八仙過海、九龍戲珠、十全十美、百吉、百利、百壽等圖案,每一個吉祥圖案在民間都有著動人的傳說,有的成為成語故事廣為流傳。如五福捧壽圖案,圖案中五個蝙蝠環繞著一個壽字,五福是指長壽、寶貴、康寧、道德、善終。如百吉圖案,也叫盤長,它無頭無尾,無始無終,可以想象為許多個“結”字,借“百吉”之身作為百事吉祥的象征。吉祥八寶圖,則取自民間故事八仙過海中,八仙所用的寶器,人們有了它能逢兇化吉、萬事如意。通過吉祥圖案使其思想文化內涵得到升華、并在廣大的民眾之間延續流傳。

篇(7)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就業軟能力,培養模式

在當今世界,人才的內涵有了進一步的拓展,除了有堅實的知識基礎,卓越的技能、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外,“軟能力”越來越成為人才競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衡量指標,即人才不僅要具備“硬能力”,還應當具備“軟能力”。同時,很多高校學生在面對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的時候,突然發現,“軟能力”弱對就業的負面影響相當大。市場需要的是“硬能力”+“軟能力”的綜合型的人才。

一、軟能力與就業

所謂“軟能力”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是由多方面因素組成的,既有“硬能力”。也有“軟能力”。所謂“硬能力”,是指知識、經驗、技能等比較容易評估的素質,有量化的標準;所謂“軟能力”,是指團隊精神、工作態度、職業道德、職業操守、創新能力和為人處世能力等不太容易評估但又非常重要的素養。[1]

首先提出“就業能力”概念是英國人,后來,這個概念被廣大的國家所接受,包括許多發達國家,如,英美、加拿大等。許多國家甚至將提高國民可就業能力放在國家政策關注點的首位,并將國民可就業能力作為繼GDP之后另一項衡量本國國際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2]

根據魯鳴的觀點,我們目前最迫切需要提高的軟能力是:角色塑造能力、當眾言說能力、獨處能力、體育運動能力、誠信能力和公共事務參與能力。

二、提高大學生就業軟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提高大學生就業軟能力的必要性

個人工作能力=“硬能力”+“軟能力”。我國國內某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表示,他們選擇畢業生的標準主要有幾個:

一是注重團隊精神,因為很多工作要求員通力合作.特別是現代企業講求集團式的經營.注重的是團隊合作精神:

二是心理素質要好。面對失敗不泄氣、敢于擔風險;

三是具有優秀品質.善于與自己競爭。[3]

只有軟硬能力相結合的人才能更好的勝任自己的職業,具備更大的發展潛力。而“硬能力”的培養在大學階段是大學的重點培養方向;對“軟能力”的培養往往不足,而“軟能力”需要學生在整個大學階段逐漸積累。因此,大學在對學生進行的培養時,應當“軟硬結合”,注重提高學生的“軟能力”,避免出現“跛子”現象,為將來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提高大學生就業軟能力的可行性

對于“軟能力”,從古至今,很多智者都曾涉及。如: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注重培養培養一種探索求知與優雅高尚的心智;現代的紐曼,都注重對人的素質的培養。

我國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是借鑒蘇聯,其特征就是高度專業化的高等教育,這種模式有其自身的優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但是,這種模式在全球人才市場需求變化的影響下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在上世界八十年代開始,一些大學敏銳的意識到了人才的內涵的變化,開始推行文化素質教育,其方法之一就是開設一些通識課程,提高學生的“軟能力”。

三、建立傳統文化思想等通識課程教育模式,提高大學生就業軟能力

(一)改革人才培養方案,確保通識課程走進課堂。

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中明確指出,“高職院校辦學最根本的標準是要培養出受社會歡迎的各類高質量人才。高等職業院校都應立足高等職業教育領域,以鮮明的辦學特色、過硬的人才培養質量和較高的畢業生就業率贏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這就給我們指出了作為高職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作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要求,首先就是要讓學生學有所成,成為高素質、高能力的綜合型人才。

(二)通過就業能力教育提升“就業軟能力”

就業工作是大學的重點,就業指導服務中心關系著整個學校每一屆畢業生的就業途徑,是整個就業工作的樞紐。因此,進行就業指導中心的建設和發展,明確就業指導中心的職責,對學校學生進行相關的指導和培訓是相當重要的工作。

(三)開設傳統文化等通識課程,傳承優良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學習對于提高“軟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做到古為今用,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一些世界著名企業曾做過這樣一項調查,當被問到“您所認為的員工應具備的品質是什么”時,他們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忠誠”。忠誠是職場中最應受到重視的美德之一,因為每個企業的發展和壯大都要依靠員工的忠誠來維持。忠誠不僅僅是人之為人最基本的美德,更是一種崇高的義務。忠于自己的國家,忠于自己的企業和團隊,忠于自己的職責和使命,這一切都應該是一種理所應當、自然而然,而又不求任何回報的行為。[8]

培養學生懂得并切實的、自覺的遵守誠信,這必將為提高學生的素質,及就業“軟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然,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思想是在五千年的成長歷史中所積累沉淀下來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其內容博大精深,因此,在學校進行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因時而定,具體情況具體選擇。

綜上所述,在高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等通識課程,一是能夠提升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二是能夠契合社會發展的趨勢;三是能夠提供用人單位所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四是能夠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可持續性;五是能夠為用人單位的發展帶來前展性。因此,傳統文化思想等通識課程對就業軟能力的提高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備注:本研究為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軟能力培養模式研究(11sku33)》階段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徐潔.大學生就業創業調查:“軟能力”不硬成大學生軟肋[J]. 成才之路,2008(30)

[2] 范迪新.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軟能力”之我見[J].職業教育研究,2010(10))

[3] 劉剛.大學應加強學生"軟能力"的培養[J].希望月報,2007(2)

[4] 陳小紅.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博弈與一致:美國的經驗[J].復旦教育論據,2007年第5卷第5期

[5] 劉剛.大學應加強學生"軟能力"的培養[J].希望月報,2007(2)

[6] 王義遒.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婷婷色| 老熟女重囗味hdxx70星空| 草草影院ccyy国产日本欧美|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在线观看美女网站大全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性色av| 女人高潮叫床三级视频| 国产在线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浮妇高潮喷白浆视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久久|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v| 国产亚av手机在线观看| 粗大黑人巨精大战欧美成人| 内射无码专区久久亚洲| 欧美人与动牲交片免费| 久久天堂av综合合色蜜桃网| 99精品无人区乱码在线观看| 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2021| (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射精| 国内午夜国产精品小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无码中文精品视视在线观看 | 欧美va亚洲va在线观看|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动态图 |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 性动态图av无码专区|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成熟人妻av无码专区| 亚洲老妈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无码| 无码乱肉视频免费大全合集 | 色偷偷av老熟女| 国产狂喷水潮免费网站www|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 天天射寡妇射| 欧美va天堂在线电影| 国产裸体美女永久免费无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