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保險在風險管理中的地位

保險在風險管理中的地位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06 16:52: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保險在風險管理中的地位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保險在風險管理中的地位

篇(1)

1.從總體上看,中國保險風險管理水平較低,風險管理理念不強。

第一,風險管理作為一種管理職能還基本上沒有被融于保險企業管理中,保險經營基本上還是財務型控制被動經營。第二,保險業發展總體決策和保險公司決策在相當程度上缺乏風險管理理念,保險的粗放型經營、以保費收入作為經營業績的硬招標的決策思路對目前的保險發展仍起著決定性作用。第三,保險風險管理技術水平低,風險評估、保險信用等級評定缺乏有效的評定標準,風險控制和風險融資的方式相當有限。許多保險公司根本就沒有防災防損部門,在有防災防損部門的企業中,其人力與財力的配備不足。第四,在保險風險控制過程中,事后控制為主要控制方法,對風險的事前控制重視不夠。第五,在保險監管方面,主要還處于事后監管階段,監管工作缺乏主動性和前瞻性,監管重點仍在費率等問題上,對關系到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風險資本比率、再保險安排、資產配置等內容監管力度不夠。

2.較為注重顯性風險管理,對隱性風險管理重視不夠。

第一,在業務發展導向上,注重規模和速度,強調業務增長量,忽視保險發展的質。由于我國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的設立主要是根據保費收入增加額為依據的,保險法規和保儉監管部門對保險費地位的過份強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商業保險公司把保費的追逐作為主要經營目標。保險公司在實際展業中,重保費,輕理賠;在保險市場競爭中,以保險價格進行惡性競爭,盲目承保、劣質承保并存;在保險險種開發上,以占取市場份額作為主要手段,對保險產品風險的管理控制重視不足。

第二,在保險發展導向上,某些方面還存在著保險決策和保險經營中的短期行為,對保險業發展及保險公司發展戰略長遠性研究不夠;在公眾對保險的信任度方面,保險業未能充分重視惡性競爭、保險中介制度混亂、保險欺騙對社會公眾產生不度影響;在制度法律建設方面,對保險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法律基礎建設重視不夠,一方面表現在保險法在某些方面存在著缺陷與不足,另一方面保險法已不能完全適應開放條件下保險業的發展,一個有效的保險法律體系還未基本形成;在保險文化建設方面,保險公司文化建設滯后,保險文化傳播缺乏創新,保險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譽度構建急需加強。

3.較為注重內生風險管理,忽視外生風險管理。

第一,部分保險公司不重視對公眾信任風險的管理。第二,對保險開放、民族保險安全的風險重視不夠。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對中國保險市場進一步開放中的各種風險進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視中國保險業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的根本制約。第三,部分保險公司較為重視公司內部風險管理,而對保險同業的規范競爭、有序競業的風險管理重視不夠,保險同業組織的作用還相當有限。第四,對保險中介組織的風險管理力度不夠。部分保險公司無視保險中介的有關法律規定,不顧中介機構經營資格、業務水平、職業道德狀況等條件進行中介展業,表明保險公司對中介組織風險管理與保險公司自身的規范經營都應加強。第五,缺乏對保險欺騙進行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險欺騙給保險公司造成的損失日趨加大,在中國保險理念不強、法律意識淡薄的國度里對保險欺騙的風險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術創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風險管理決策缺乏依據。

保險經營是在大量可保風險前提下運用大數法則對可保風險進行分散,各類風險數據、損失數據是保險經營的數理基礎,在相當程度上也可以說,風險數據、損失數據是保險經營的保險資源。保險經營依據這些保險資源從事保險展業,通過展業擴充豐富這類資源提高保險經營水平和展業范圍。因此,在理論和實踐中都要求保險公司(包括社會)建立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對這類保險資源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我國相當部分保險公司有效的風險信息系統都未能建立,這將可能導致保險經營決策缺乏合理依據,使保險經營缺乏合理的數理基礎。從某種程度上,這將可能導致道德風險和逆選擇的增加。

5.風險管理理論滯后,風險管理人才不足。

在我國,風險管理理論發展滯后,風險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保險風險管理既包括風險投資、保險購買和管理、安全、賠償金管理、索賠管理,又包括公共關系、市場服務、培訓員工、提供法律咨詢等內容;既包括對保險公司的硬件失誤風險和軟件失誤風險的管理,又包括組織性失誤風險和人的失誤風險的管理;既包括保險公司內部風險管理,又包括保險業風險管理;既包括保險經營顯性風險的管理,又包括保險經營隱性風險的管理。只有建立起全面的風險管理觀,才能推動和實現保險業有效的風險管理。

二、目前風險管理狀況對中國保險業發展的影響

1.保險業風險管理及保險經營風險管理弱化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基礎;

近年來40%的保費增長率是在粗放型經營模式下,在風險管理未能有效實施的情況下實現的,在這種經營模式下,重視保費增長速度與資產負債管理重視不夠并存,保險公司總資產增加與凈資產減少同在,保險市場規模擴大與保險業務的利潤水平逐步降低并舉,增加保費的快速增長與較多風險的累積相隨,這不僅有悖于保險業風險承擔、風險分散的宗旨,而且大大影響保險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2.保險經營風險管理功能弱化將不利于深化社會公眾對保險的信任,保險信任和保險信心是各國保險業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近現代保險發展的共同基礎是社會公眾對保險業的信心和信任,這是決定保險需求的根本因素,因為信心和信任是保險理念培育的良性土壤。因此,保險公司必須建立真正地為社會公眾分散風險、為社會公眾提供各種風險管理服務的經營理念,真正地實現保險經營與保險風險管理的融合,以增強和鞏固社會公眾對保險業的信心。特別是在目前風險分散途徑多樣化的情形下,增強社會公眾對保險業的信任和信心對現代保險業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3.保險經營風險管理的弱化將使中國保險業在國際保險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導致中國保險業在對外開放和加入WTO中處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從中國民族保險發展歷史可以看到,中國民族保險業是在中國本身缺乏商業保險理念和商業保險技術機制、在國外保險公司對中國保險市場進行掠奪和控制的不利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這種特定的歷史路徑制約了中國現代保險業的發展。因此,在中國民族保險實力不足、現代民族保險發展缺乏一定制度環境和制度基礎的條件下,民族保險業更應注重自身的穩健發展,大力加強保險發展的制度建設,培植保險理念。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實現民族保險發展從量的增加到質的升華,增強民族保險業自身在國際保險市場的競爭力,逐步有序地實現保險的國際化。

三、對策

1.實現保險經營方式的根本轉變,制定穩健的保險產業發展政策,為中國保險業風險管理構建良好的宏觀環境。

保險業發展要實現根本性突破首先必須實現從粗放型經營方式到集約型經營方式的根本轉變,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走出重速度、輕質量的惡性循環,把保險發展引上穩健、健康的軌道,進而逐步增強民族保險業的綜合實力。也只有在經營方式根本轉變的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穩健的保險產業發展政策。

穩健的保險產業發展政策是中國民族保險業發展的基本戰略前提。首先保險產業政策必須建立在中國特定的政治經濟和人文背景上,只有在這種根基上培植公眾的保險意識,構造保險制度環境,完善保險法律制度,開發保險資源潛力,滿足公眾的保險需求,才能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保險業發展道路。其次,保險產業政策必須體現可持續發展性,堅持可持續發展性,才能有效地開發中國潛在的保險資源,才能實現重速度、輕質量的粗放型經營方式到集約型經營方式的根本轉變;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真正實現保險業本身的宗旨;只有堅持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逐步樹立和增強公眾對保險的信任感。再次,中國的保險產業發展政策,必須把戰略管理、經營管理和風險管理融于一體,政府應以較高的戰略眼光來發展保險業,保險業在社會政治經濟中的特殊地位要求政府對保險業實行低稅政策,改變目前中國保險業稅負較重的局面,對一些投資型產品的開發可考慮稅收優惠或遞延稅收政策,對外資保險公司的稅收政策應考慮到有利于民族保險業的發展和中外保險企業的公平競爭;保險業應堅持經營管理和風險管理相結合,實現保險真正地為社會經濟、社會公眾服務宗旨;保險產業政策還必須考慮到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考慮建立區域性的保險產業政策與統一的保險產業政策相結合的保險產業政策體系。

2.培植健全的保險意識,完善保險法律制度基礎,為中國保險業風險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保險風險管理不僅僅是一種風險識別、衡量、控制、融資的技術方法,還在于風險管理制度是一種保險制度安排,提供對風險管理的制度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培植健全的保險意識是構建中國保險制度基礎的一個永恒主題,保險意識的培植一方面需要保險公司規范的經營作風、良好的社會形象的凝聚力和輻射力來實現,另一方面,社會各界對保險意識的傳播也有利于保險意識的培植和增強。

法律是風險管理的制度基礎,保險法律制度完善程度決定風險管理水平高低及其績效大小。目前應著手解決保險發展與保險立法滯后的矛盾,彌補《保險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時抓緊時間構建完整有效的中國保險法體系(包括《保險業法》、《保險合同法》、《外資保險公司市場進入與監管條例》等)。

3.實施全方位風險管理制度,強化社會風險管理理念,是中國保險業風險管理的重點。

保險經營方式的轉變、保險法律制度的構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國的特殊體制背景下,保險經營方式轉變、保險法律制度構建應與保險業全主位風險管理實施同步進行。中國保險業全方位風險管理包括對物的風險、行為風險與心理風險管理、制度風險與人的風險的管理、顯性風險與隱性風險的管理、內生風險與外生風險的管理、風險信息管理系統與風險預警系統的管理等。

在強調風險核保管理的同時,須強調逆選擇風險和道德風險的控制;在注重保險產業發展風險管理時,應特別注重決策風險的管理,克服目前保險發展的短視心理和短期行為;在制度風險的控制上應堅持內控制度、同業制度與監管制度三管齊下,在人的風險控制上,既要控制管理內部人風險,又要控制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再保險人和保險投資機構投資者的風險;在內生風險與外生風險管理上,要積極探索怎樣對保險開放中出現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和有效管理,對中資保險公司與外資保險公司的稅收風險加以重視。總之,在整個保險產業發展、保險制度構建過程中都必須把風險管理制度和風險管理理念融于這一過程中。

篇(2)

一、重視國際貿易的綜合風險管理

傳統國際貿易在獲利觀念上的“價格驅動”和在實踐流程中的“紙上貿易”的理念使商業信用的風險由來已久,也產生了諸如信用證、國際保理、出口信用保險等信用保障機制,其主要目標是保障出口方的收匯風險;出口方本身的交貨信用風險通常是外生的法律和慣例管轄的范圍。“馬肉風波”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警示,即隨著現代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和異質性的日益凸顯,越來越需要一種內生化于貿易標的物之中的更加優化的信用保障機制,將出口方對貿易品的責任直接與貿易流程中的重要環節掛鉤。這種信用保障機制應當以市場運作為特性、以綜合風險管理為目標,對“價格驅動”下的貿易商形成足夠有力的信用保障和欺詐制約,確保經濟與社會的動態均衡與協調發展。金融危機留給人類最重要的教訓之一就是,不管是對一個企業來說,還是對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國家來說,經濟學上講的“成本—收益分析”都必須建立在對風險源、風險容忍度以及風險可控性等問題認真、深入、全面分析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資源,減少成本、獲取收益,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基于現代國際貿易風險的綜合性、交叉性、動態性特點,我們應當盡快建立起一套綜合風險指標體系和風險預警管理系統。使用現代風險管理技術,分析當前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潛在和顯性的風險因素,建立經濟、社會、政治、環境等風險指標子系統。對各種風險的載體、主要風險誘發因素、風險的傳導機制、風險的容忍度等進行認真研究,探討防范、控制和管理風險的各種有效措施,由此為完善現代國際貿易的信用保障體系提供系統的思維框架和可靠的科學依據。

適應現代國際貿易異質性特征需要的綜合風險管理的核心任務是,要從系統的角度來認識、識別、防范和管理國際貿易風險,從而對貿易商的惡性利益膨脹形成有效的制約,對相對弱勢地位的消費者形成合理保護,促進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馬肉風波”揭示了當前國際貿易的風險源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首先,高度復雜、聯系廣泛且信用保障機制并不健全的貿易體系無法保障現代異質性突出的國際貿易健康發展的需要;其次,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世界經濟困境沖擊著國際貿易的道德底線,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國際貿易秩序可能惡化乃至崩潰;再次,不協調的發展和失衡的結構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從而使國際貿易的持續、健康發展缺乏長久的動力。基于以上分析,當前國際貿易中有效的綜合風險管理機制應當具備以下功能:第一,以全球化的視野和高水平的監管識別風險點,建立風險防火墻,例如在經濟危機嚴重時期,應提高綜合風險管理的意識和水平。第二,辯證地認識風險,動態地識別、防范和管理風險,具備與時俱進的自我更新能力,結合生產、消費、貿易的適時特征,調險管理的具體措施和力度。第三,以高效率的協調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形成超越國家發展程度的綜合風險管理社區,緩解國家之間不平衡發展的矛盾,增強貿易發展的動力[2]。

二、綜合風險管理的模式選擇與信用提升效應

順應現代國際貿易異質性的特征,綜合風險管理要為現代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應當選擇異質社區風險管理模式。為此,可以在傳統國際貿易信用保障機制下強化異質性特征,對不同信用等級的貿易商形成合理的獎懲分明和自我完善的制度,同時激發信用提升效應。在綜合風險管理機制的選擇上,國際貨物保險具有獨特的優勢。國際貿易的流程中通常會涉及保險,保險的最大誠信原則和補償原則為綜合風險管理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最大誠信原則出發,投保人應履行主要事實申報的義務:投保時應將自己知曉或在通常業務中理應知曉的有關保險標的的主要事實如實告知保險人,以便保險人判斷是否同意承保或決定承保條件。從補償原則出發,保險社區內被保險人正當行為過程中的損失、費用可以獲得相應的補償。在傳統保險原則的基礎上引入對貿易商異質性的界定和信用評級制度,并以保險費率、投保加成等直接的保險利益形成信用保障的內在動力,在一定保險社區內促進信用提升效應,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具體而言,在傳統國際貨物運輸保險中,如果能夠強化投保貿易合同雙方的信用評級,并將之與保險費率、投保加成等直接利益掛鉤,就能夠有效地促進貿易商的資信保障和信用提升[3]。

三、結論與前瞻

篇(3)

【關鍵詞】農業風險,農業保險

一、研究背景

我國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如何提高農業抵御災害風險的能力,成為農業以及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問題。農業保險制度符合世界貿易組織支持的“綠箱”政策的內容,是現代農業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

二、農業風險

(一)農業風險的涵義。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叫風險。農業風險是農業經營者在從事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面對的不可預見或無法把握的意外事件所導致損失的不確定性。農業屬于弱質產業,受自然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的影響比較大。

(二)農業風險管理。農業風險管理是農業生產經營者對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的各種風險進行識別、估測和評價,然后依據自身資源與條件,選擇適合的風險管理技術對風險實施有效的預防與控制,以最小的成本投入為農業生產經營預期目標的實現提供最大安全保障的經濟管理活動。

近幾年來,國外的風險管理用影響圖、樹狀圖來識別風險,用概率分析、風險測量等方法對風險的概率經行定量分析。基于案例分析和問卷調查的風險管理研究發展得非常快,這些研究對于發展農業風險管理的系統方法有很大的價值,為農業風險管理和決策的研究奠定了豐富的理論基礎。

三、農業保險

(一)農業保險的概念。農業保險是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是現代農業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是農業生產經營者有意識地將農業風險與損失轉移出去的一種財務型風險管理工具(黎已銘,2006)。

(二)農業保險的特性和基本功能。農業保險既不是完全的私人物品,也不是純粹的公共物品,屬于“準公共物品”。因為其在消費上不具有排他性,在取得時不具有競爭性,效用上不具有可分割性。農業保險具有多種功能:1.轉移分散農業風險,完善農業風險管理制度。2.保障農民收入的穩定,提高社會福利水平。3.促進農業科技的產品轉化率、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4.促進生產要素在農業領域集聚,推動農業現代化。

(三)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歷程。我國農業保險經歷了建國初期單一承保機構、零星可保險種、政府強制主導,到改革開放前的銷聲匿跡,再到先進多元化承保模式、擴大化的標的、市場參與配置。1949 年10月,我國成立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之后由開始承擔試辦農業保險經營,農業保險業務逐步發展起來。1950年到1956年在北京重慶江蘇等地區試點農業保險。直到1958年停辦了農業保險業務。后,國家制訂一系列發展農業保險的政策,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始恢復農業保險業務的經營。90年代初經過多地試點后在1992年市場經濟發展后轉向市場化。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探索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建議農業保險開始穩步發展;2004年以來連續5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對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提出了明確要求;2006年出臺《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

四、國外主要經營模式及其啟示

發達國家的農業保險主要目標是穩定農民的收入和農產品的價格,保護農產品的競爭力等等,國家財政對其有高度的補貼。如美國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從自由競爭到政府高度調控,在農業保險立法,農業保險制度和風險管理上,已經比較成熟,在農業保險上主要采取強制性與選擇性相結合的參保方式。日本的農業保險則采取了共濟組合的模式,政府通過立法和財政補貼并且提供再保險來支持農業保險的經營。法國則通過建立國家農業基金會的方式來補貼受災農民的損失。總之國外主要的農業保險模式呈現出的特點主要有:以政府為主導,采取合作模式;創新發展了農業保險經營技術;法律法規制度比較完善。雖然各國國情不相同,但是上文中的國外模式還是對我國的農業保險經營和發展有著有意的借鑒。

五、針對我國目前農業保險的發展提出建議

(一)提高農業保險經營技術水平。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農業保險的技術創新有利于農業保險的運營。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應積極跟蹤世界農業保險技術創新的最新成果,并加以探索和引進。

(二)建立有效的農業風險分散機制:建立再保險機制。我國農業風險的地域相關性很高,季節性強,發生風險時會波及多地的損失。只有通過農業再保險來分散農業保險經營者的風險才能實現不同地區和不同年份之間的互濟作用。

(三)增加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投入。在推動我國農業保險發展過程,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為農業保險的發展提供較好的基礎設施和經營環境。首先要制定和完善農業保險政策法規體系,其次要加強農業保險發展的基礎設施投資,并且在資金上給予支持。最后要組建政策性的農業再保險公司。

(四)加快法律法規建設。農業保險立法是開展農業保險的重要制度保障,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凡是農業保險發展較好的國家,無一例外都具備健全完善的農業保險法律法規。

(五)采取自愿與強制相結合的多元投保模式。強制性的政策性保險范圍有限,積極促進自愿性的商業性保險公司參與農業保險非常關鍵。在推進商業性保險公司參與農業保險過程中,因此采取強制性和自愿性相結合的投保模式有利于農業保險的營運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素春,侯銀霞. 實施多維農業保險 應對多發自然災害[J]. 財政研究,2008(10).

[2]李軍.農業保險的性質、立法原則及當前的發展思路[J].中國農村經濟,1996(1).

[3]陳利,謝家智.我國巨災風險可保性的理性思考[J].保險研究,2011(11).

[4]王可為.對發展農業保險的思考[J].西部金融,2007(10).

篇(4)

保險業是金融業三大支柱之一,其經營主體保險公司與其他金融機構一樣具有負債經營的特點,同樣要面臨來自外部和內部的風險。然而,與其他金融機構不同的是,其本身就是經營風險的機構,如果不重視和防范自身的風險,不僅不能完成經營風險、轉移風險的職能,而且還將放大原有風險。根據IAA風險結構的分類方式,保險企業自身風險可分為資產風險、負債風險、資產負債管理風險和操作風險四大類,操作風險又主要表現在人力資本風險、管理控制風險和戰略風險上。

一、保險企業操作風險管理現狀

1.操作風險管理理念不強。風險管理作為一種管理職能基本上還未納入保險企業管理,保險經營還處于財務型控制被動經營狀態;總體經營比較粗放,直接開拓市場的各基層經營單位沒有把風險管理作為常規的工作來抓,即使發現了風險事故,也未盡力處理,而是把風險責任上交。

2.關注顯性風險管理,忽視隱性風險管理。第一,在業務發展導向上,由于注重規模和速度,強調業務增長數量,忽視質量。我國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的設立主要以當地市場的保費量(市場份額)為依據,保險法規和監管要求對保費地位的過分強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保險公司把市場占比作為主要經營指標之一,這種沒有兼顧質的基礎上的量導致業務品質低下,風險因素增多。第二,保險公司的經營以搶占市場份額為主要目的,對產品風險的評估控制重視不足。第三,價格制定上以低價進行惡性競爭,盲目承保、劣質承保屢禁不止,由此引發財務風險和因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道德風險。第四,在發展的戰略方針上,存在保險決策和經營的短期行為,對保險業及保險公司長遠發展戰略注重不夠,這樣勢必導致對影響長遠發展的風險因素考慮不周全。第五,在制度建設上,保險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法律基礎建設還很薄弱,一個有效的保險法律體系還未形成。

3.注重內生風險管理,忽視外生風險管理。一是保險公司一般都忽視對公眾信用風險的管理,沒有認真研究因惡性競爭而引起的欺詐、誤導等嚴重缺乏公信力的行為對操作風險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二是保險公司面對同業的惡性競爭,對如何發揮同業組織的作用來規范共同的市場行為,形成有序的競爭局面重視不夠;三是對保險中介的風險管理嚴重失衡,部分公司無視保險中介的有關法律法規和同業組織的自律公約,不顧中介機構經營資格、職業道德狀況等條件進行合作展業,忽視或不能對中介組織進行風險管控;四是缺乏對保險欺詐和誤導進行風險管控的有效手段,保險欺詐造成的損失日趨加大,保險誤導給展業帶來的操作困難日益嚴重,由此對應的管控措施卻尤為不力。

4.注重財務風險管理,忽視人力資本風險管理。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凸現人才供應的脫節,由此引發同業挖角現象十分嚴重。在人才引進過程中,不考慮人才素質、業務品質、展業習慣和隊伍結構,更不考慮競爭主體間隊伍的相對穩定,導致保險公司間矛盾重重,也培養了一批專靠跳槽為生的業務員隊伍,出現一批市場跳蚤。他們的行為表現在市場操作過程中本身就是風險源。

5.注重財務報表靜態分析管理,忽視操作過程動態風險管控。當前保險公司一般所進行的月度經營分析、季度經營分析主要是事后靜態地評價達標情況,對不達標機構和指標缺少預防硬措施,也沒有月度的風險管理評價報告;由于有些風險管理指標無法量化,年初下達計劃指標任務時也沒有把風險管控作為關鍵指標;直接拓展業務的各級機構對應關鍵指標而制定的關鍵行動計劃也主要是圍繞關鍵指標的達成而進行。這些管理行為導致操作過程動態管控不力,如保費現金流的管理,應收管理人為的呆賬、賴賬現象時有發生。

6.沒有建立健全風險管理組織機構。很多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沒有單獨設立風險管理部門及防災防損管理部門,即使有這種機構的存在,其人力財力物力配備也嚴重不足。對于風險管理比較普遍的做法是成立稽核部門,而稽核的技術力量又相當薄弱,無法應對風險管理。

7.缺少針對分支機構的經營風險管理的專門政策。當前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諸多風險,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合規經營意識不強。一些基層保險公司違背市場規律,盲目或違規經營現象時有發生,同業非理性競爭手段更加隱蔽,主要通過合同外口頭承諾、系統外違規操作等方式提供高保障范圍來爭取業務,導致保險公司經營風險積聚,特別是滲透經營中的商業賄賂問題耗蝕了行業利益,損害了保險業形象,加重了影響償付能力的潛在風險。二是風險管控不嚴。如有的基層公司執行業務管理制度不嚴,有的營銷員未在規定時間將投保資料和保費交公司,有的公司數據來源不規范,上下級機構之間銷售和財務數據不一致等,這些現象導致和積累了經營風險。

二、操作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

1.經營主體自身潛在的道德風險導致習慣性的風險行為發生。保險公司為達到經營目標,違反市場規律和有關制度,為獲得短期利益而對長期利益的損害是保險公司主要的道德風險,而導致這類道德風險的原因與保險公司實行的績效考核辦法有密切關系。因傳統績效考評辦法中經營指標的份量大,會導致業績沖動而潛在著道德風險。同時,行業非理性競爭必然讓公司間的道德風險增加,這種看似個人行為導致的經營風險,其真正的癥結卻是保險公司內部風險抑制機制的缺位。我國保險公司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這種層級過多、管控不力導致的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

2.全面的風險管理環境沒有形成。有效的風險管理受到很多環境因素或“軟因素”,具體包括行業文化、管理風格等的影響,其中行業文化尤為突出。文化因子對于風險管理效能的影響呈倍數作用,先進的行業風險管理文化在風險管理過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滯后的風險管理文化對于風險管理效能的縮小作用也是呈倍數作用,如果從環境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往往能找到問題的答案。因此風險管理不僅需要從組織、流程、技術等方面去改進和完善,還需要從文化等環境因素方面去培育和經營。而當前整個行業都在急功近利地對市場進行破壞性開采,沒有進行行業的風險環境培育。

三、強化操作風險管理的對策

1.嚴格控制現金交易風險。保險公司應全面推行資金收付轉賬結算,嚴格遵守國家《現金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充分利用銀行結算工具,盡可能減少使用現金,防范化解現金交易風險。一是要把禁止業務員經手客戶現金的規定納入公司內控制度和業務處理流程,向社會和客戶進行宣傳倡導,并在柜面建設、賬戶開立、POS機設置等方面創造便利條件,引導客戶通過采取上門臨柜、刷卡、柜員機轉賬、銀行柜臺交現或轉賬等多種方式與保險公司實現資金收付的直接結算。二是動員客戶本人到營業柜臺辦理繳交、退保和賠款領取手續,或通過轉賬方式結算。

2.推廣見費出單制度。見費出單是指先收費,后生成并出具保單。目前壽險公司普遍采用了見費出單制度,但產險公司一直通過應收來推動業務發展,導致人為操作風險的發生。各產險公司應對當前通行的先出單后收款的業務流程進行改造,尤其對于分散型業務應按下述基本流程進行處理:客戶投保——預核保——生成投保及繳費信息提示書——客戶憑信息提示書繳清保單——公司憑繳費憑據生成并出具保單及發票。

3.實行投保提示和保單回執制度。投保提示制度的建立是加強誠信建設、提高行業公信力、強化社會監督的有效手段,具體包括:擬投保的保險標的情況及保險期間,擬投保險種的明細價格與總額,繳費后方可正式簽單并領取保單及發票的提示,繳費期限、繳費方式以及可供轉賬結算的開戶銀行及賬戶,業務員不得代收保費的提示等。保單回執制度的實施目的在于加強客戶對業務員的監督,具體實施是在業務員送達保單時由客戶在保單回執上簽字,一般應于三天內將回執交回公司備案,以表明保單確實到達客戶手中。

篇(5)

【關鍵詞】政府地位 政府作用 農業巨災風險 市場失靈

一、引言

由于受自然災害、技術水平和市場環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業本身成為一個具有高風險的弱質產業。近年來,洪澇、旱災、雪災和各種地質災害的頻發,對我國農業造成的經濟損失都是非常嚴重的。例如,2008年南方冰凍雪災導致農作物受災面積2.17億畝,絕收面積3076萬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2010年初西南五省市持續干旱(部分地區自2009年就開始)對農業的沖擊。截止到2010年4月,短短幾個月的嚴重旱情就導致6420多萬人受災,農作物受旱面積1.01億畝,絕收面積110多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246億多元。發生這樣巨大的農業災害損失,在現有的農民自擔大部分、政府財政撥款救濟為主,輔以社會救助的災后損失補償制度下,出現農民“因災致貧”和“因災返貧”現象,同時政府出現財政緊張狀況。面對社會壓力和財政壓力,政府希望通過向保險公司等風險管理機構購買服務將農業巨災風險轉嫁到市場上,從而擺脫或減輕農業巨災給自身帶來的壓力。然而政府這一主體在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中是不可以缺失的,究竟政府在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中應該處于什么地位以及發揮怎樣的作用,在學術界和實務界尚存在一定的分歧和爭論。

Grace & Klein(2009)研究了政策對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私營保險市場的干預是怎樣影響市場平衡的,認為政府干預使得市場環境更為惡化,主張國家應該支持自由市場的發展。孫蓉(2006)認為當存在公共品、不完全競爭和外部性時,由于微觀主體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會造成市場失靈,市場機制難以起到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政府此時進行干預的資源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本文從分析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中涉及客體及工具出發,研究政府與客體之間關系進而對政府在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中進行定位和其應發揮的作用。

二、政府與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客體的關系

(一)農業

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還表現在它是整個國民經濟波動的起點和重要根源[3]。此外,農業是社會安定的基礎。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即滿足水和食物等生存需要。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糧食安全作為國家重要安全戰略之一,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農業也是一個具有高風險的弱質產業。農業生產是脆弱的,一旦發生自然災害,生產的恢復是困難的。這是因為農作物的種植跟自然氣候、技術條件等眾多因素有關,一旦錯過某一時期就不能再進行受災農作物種植。正是農業經濟生產的不穩定性和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之間的矛盾,決定政府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分散農業巨災風險。對于農業生產的政策扶持以及自然災害救濟補助等措施都是WTO成員國允許對農業采取的“綠箱”政策,所以政府必須制定農業巨災風險分散制度并給予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措施政策扶持。

(二)農村生產模式

從19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國農村實施,即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目前,人均耕地只有1.4畝,有664個市縣的人均耕地在聯合國確定的人均耕地0.8畝的警戒線以下。按照每個家庭6個人估算,發現這種生產模式是狹小的,一方面地處城鄉結合地區的農民家庭的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不高,另一方面地處交通不便的山區的農民家庭總收入不高。根據Anderson(2003),Hansson(2008)等人的研究,這種模式是不利于農業巨災風險分散工作的開展。他們認為經濟體越小,巨災對其影響越嚴重。農戶經營的范圍小,規模有限,承受風險的能力低。在巨災風險的沖擊下,就會更加厭惡風險從而選擇“風險低、回報低”的生產經營模式,進而導致農業生產缺乏創新動力。因為發生農業巨災時,城鄉結合地區的農戶可以通過進城務工等替代性收益手段彌補巨災帶來的農業損失,再加上政府的一定補助從而弱化了農戶參保農業巨災保險的意愿,而山區農戶由于本身家庭收入偏低,無力參與農業巨災保險。此外,由于農戶以家庭為單位,發生巨災時挨家挨戶地進行勘查、理賠等工作,加大了農業巨災保險的經營成本。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有9億。農民作為一國公民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對其在生產、生活方面的幫助和保護責任是主觀的、非確定性的道義責任。政府基于社會責任,保障和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的目的使得政府必須參與農業巨災風險分散工作。

(三)農業巨災風險管理手段

農業巨災風險管理手段有很多種,常見的方式有:農業巨災保險、發行巨災債券、巨災期權、再保險和巨災基金等。下面以農業巨災保險為例,研究發現其具有正外部經濟性、準公共物品性和信息不對稱性等屬性,這些特性使得保險市場對農業巨災風險的分散作用是失靈的。

1.正外部經濟性。從表面上看,農戶購買農業巨災保險是為了發生災害后獲得財產損失的賠償,經營農業巨災保險的保險機構可能從中獲取一定利潤。但真正獲得利益的不只這兩者,還包括廣大的農產品消費者。這些社會成員在未支付任何風險分擔費用的情況下,享受農產品價格低廉、國民經濟穩定和物價平穩的益處[7]。因此,農業巨災保險的深層次功能是維護了整個社會的利益,而農戶作為投保人所獲得的個人效用遠小于農業巨災保險帶來的總效用。

在圖1中曲線D衡量的是農戶對農業巨災保險的邊際私人效益,MSB是農業巨災保險帶來的社會邊際效益,MC是每一份農業巨災保險的成本。根據邊際效益等于邊際成本,農戶的最大化效用是以P1的價格購買Q1份保單,但是購買農業巨災保險不僅僅為農戶帶來收益,也給農產品消費者等帶來效用,那么購買農業巨災保險的邊際社會收益等于購買農業巨災保險的邊際成本,有效產出就為Q*。只在市場條件作用下,農戶不能獲得農業巨災保險帶來的全部收益,以P1價格購買超過Q1份保單是不劃算的,結果市場均衡投保數量是低于最優投保數量的。需要鼓勵達到最有效率的承保水平,就需要更低的投保價格P*,這一點是市場作用無法調整到的,所以政府應該對農業巨災保險保費進行財政補貼。

2.準公共物品性。準公共物品是一種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間的物品,具有消費的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或者是非競爭性和排他性。農業巨災保險具有準公共物品的特性。因為直接購買農業巨災保險的農戶在發生災害損失之后可以獲得相應的理賠,而未購買保險的農戶不能獲得與投保農戶一樣的損失補償,所以消費農業巨災保險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但是,在農業巨災保險消費過程中,同一地區未購買農業巨災保險的人可以免費享受到購買了保險的農戶帶來的好處。例如,在發生一段時期的干旱之后,保險公司為了減輕因干旱帶來的賠償對購買了農業巨災保險的農戶田地進行人工降雨。這樣該地區未購買保險的農戶因為降雨獲得災害程度下降的利益。從這個角度來看,消費農業巨災保險又不具有排他性。

農業巨災保險具有一定公共物品的屬性,使得增加一份農業巨災保險所帶來的邊際社會收益等于這份農業巨災保險給所有消費者帶來的邊際收益之和。在圖2中,社會農業巨災保險的需求曲線D就是消費者的需求曲線D1、D2和D3的縱向加和得出。因此,農業巨災保險的有效產出為Q。一旦農戶發現支付農業巨災保險的價格P取決于自己顯示的偏好,他們就是隱瞞自己的真實偏好以圖“搭便車”,這樣社會對農業巨災保險的需求曲線D就不會顯現出來,難以達到效率最優。根據科斯的產權理論,只有產權是明確的,市場效率才會是有效。正是因為農業巨災保險的非排他性帶來的相關正外部經濟,在產權分配不清晰的情況下農業巨災保險市場是失靈的,從而為政府介入市場提供了依據。

3.信息不對稱性。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市場體系不會有效地運作,由此產生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失靈。

在圖3中,S高和D高是高風險的農戶的農業巨災保險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均衡價格為P高,均衡投保數量為Q。S低和D低是低風險的農戶的農業巨災保險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均衡價格為P低,均衡投保數量也為Q。由于信息不對稱,保險公司對農戶的風險狀況不了解,根據預測風險高低農戶的投保數量均為Q,提供供給曲線為S的農業巨災保險。在供給曲線為S時,高風險的農戶發現承擔的價格P比自己愿意付出的價格P高低,所以高風險農戶的投保數量增加為Q’高,需求曲線由D高右移至D‘高。而低風險的農戶承擔的價格P比自己愿意付出的價格P低高,所以低風險農戶的投保數量減少為Q’低,需求曲線由D低左移至D‘低。當保險公司察覺市場上風險高的農戶多于風險低的農戶購買保險,就提高保險的價格,升至P’,進而排擠出更多的風險低的農戶。這樣導致因為標的風險過高而無法得到有利的分散,保險公司無利可圖而不愿意進行承保,農業巨災保險市場失靈。

此外,信息不對稱還可能引發道德風險進而使市場失靈。購買了農業巨災保險的農戶與其未購買保險時的行為就可能發生改變。購買了農業巨災保險之后,或許會因為有保險保障而疏于田間管理,或者因為市場農產品價格下降而故意放任農作物的生長以期發生損失得到賠付。政府介入農業巨災風險的分散機制的關鍵作用之一就是謹防通過保險市場分散農業巨災風險而保險市場失靈的現象發生。

(四)農業巨災損失補償金

農業巨災的發生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在我國保險業發展水平還不高的情況下,僅靠保險市場是難以有效地進行風險分散的。在例如美國這樣資本市場比較成熟的國家,巨災債券、巨災期權、巨災期貨等風險證券化工具被用來分散農業巨災風險。而我國當前資本市場還不足以支持農業巨災保險的融資需要,如果貿然將農業巨災風險與資本市場掛鉤,可能使二者都陷入困境。政府代表公共利益能夠通過稅收等強制性方式進行資源的分配,在融資方面渠道更廣、成本更低。因此,政府參與農業巨災風險分散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為商業保險公司提供臨時的流動資金,防止在發生農業巨災時,保險公司因臨時保險資本有限而導致償付能力不足。

三、政府在農業巨災風險分散中的地位及作用

通過分析農業巨災分析涉及客體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得出政府介入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的必要性。進而將農戶、商業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和社會組織等其他主體納入農業巨災風險分散體系中,構建了以政府為主導,商業保險和社會救助為輔助的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圖(如圖4所示)。在政府主導下的農業巨災風險分散體系是多層次、多主體、全方位的損失保障體系。圖4所構建的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巨災風險分散體系中政府主要發揮以下幾方面作用:

(一)政府主導地位下促進農業巨災風險分擔主體的多元化

政府可以通過保費補貼、稅收減免、強制政策等行政手段把農戶、商業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社會組織等納入農業巨災風險分散體系中,使得過去的損失補償以農戶和政府撥款承擔為主,社會救助為輔的形式轉變為多主體共同承擔。

(二)政府主導地位下促進農業巨災風險保障方式的多維化

建立農業巨災風險分散制度的目的是為了把傳統的災后救濟轉變為災前預防和災前籌備,只有防患于未然才可以真正意義上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其中,巨災風險基金是對農業巨災損失的重要補償來源之一,籌集渠道的多途徑形成了多維度的巨災風險基金融資方式。基金的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注資、商業保險公司和中國再保險公司的專項準備金提取、社會組織的無償救助資金以及通過基金管理運用產生的投資收益。

(三)政府主導地位下促進農業巨災風險管理法律體系的健全化

對于農業巨災風險管理中涉及的有關組織形式、會計核算制度以及經營方式等事項,目前我國法律還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從而實踐過程中遇到問題缺乏法律指導。如果沒有政府參與,單一根據商業保險公司反映的情況來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難免會讓人覺得缺乏公允性,制定的法律條文會被認作是一種對保險公司經營的保護。相比較于商業保險公司,政府對法律部門的督促和建議顯得更加具有效率,并且所提議的法律完善意見更加具有公正力。只有以政府為主導,在實踐當中掌握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所遇到的困難和瓶頸,才能夠更好督促法律部門進行農業法律法規的健全和為農業巨災風險管理行為提供法律支持。

四、結論

以政府為主導,商業保險和社會救助為輔助的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是一個多層次、多主體、全方位的損失保障體系。制度之間是存在互補性的,僅僅改革一種制度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進行其他相關制度的安排。對于農業巨災風險制度的安排同樣也是如此,需要其他相關制度安排的匹配。此外,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隨著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等市場的成熟化,政府的干預會慢慢淡出。但是,隨著政府干預力度的減弱,市場出現失靈促使政府再干預。因此,政府參與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在動態上遵循著“干預—自由—干預”的否定之否過程。

參考文獻

[1] Grace & Klein. The perfect storm: Hurricanes,insurance,and regulation [J],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2009,12 (1):P81-124.

[2] 孫蓉.保險資源配置中的政府與市場[J].保險研究,2008(5).

[3] 庹國柱,李軍.農業保險[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 Anderson. Risk in rur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3(75).P161-197.

[5]Hansson,Danielson & Ekenberg.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of flood management strateg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86):465-480.

[6] 張長利.政策性農業保險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7] 黃英君,史智才.農業巨災保險機制研究述評[J].經濟學動態,2012(3).

[8] 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6.

篇(6)

關鍵詞:保險資金;風險管理;現狀;解決措施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保險資金的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所以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機制已經勢在必行。

保險資金的使用是一種商業投資的形式,因為投資的效益和損失存在多方面的不穩定因素,也就是所謂的投資風險。怎樣更好的預防風險,是保險機構投資人員和保險監管部門的共同責任。從保險資金使用監管的層面來看,保險機構內部控制是政府監管的基石,政府的監管則是保險機構投資人員進行內部控制的有效屏障。假設其中的監管公司不能配合,那么政府就不能很好的實行其監管的作用;如果政府不對內部控制進行監管,也就不能很好的發揮內部控制的效用。風險控制是內部控制的主要內容,內部控制就是為了更好的加強管理,預防風險問題,從而更好的確保保險市場持續穩定的發展。

1 我國保險資金使用的實際情況

1.1 我國保險資金使用的道路

我國投資道路包括了:一是銀行存款,其中有活期,定期和協議存款,這些都是我國保險公司資產管理的中心環節;第二多種債券,其中有國債,企業債,金融債等,企業債和金融債都有上升的態勢;第三就是證券投資基金,不動產和股權投資等。針對保險資金使用的道路來看,我國的保險資金市場也在逐漸擴展,法定資金使用的范圍也在逐漸的增加。從我國資金實際使用的角度來看,保險資金主要是國債和銀行存款等,對于一些新型的資金使用道路像是基金,股票和基礎建設投資等都只有很少的份額。

1.2 保險資金使用范圍

從2001到現在,隨著保費收入的不斷增加,保險公司的資產范圍也在逐漸的增加,我國保險使用范圍也在逐漸的增加,加強了我國保險事業的核心競爭力。在2001年到2012年的時候,我國的保費收入就從原來的2112.28億元上升到15490億元,增長十分迅猛。我國保險公司資產在2001年的時候僅有4591.07億元,在2012年就達到了7000億元。而且保險資金的使用余額也呈現迅速發現的狀態,從2001年的3702.79億上升到2012年的68500億。

1.3 保險資金使用構造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保險資金道路也在穩步提升,其結構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銀行存款的份額下降,但是還是占據一定的份量;債券中的國債和金融債投入也逐漸上升;股票,境外投資以及基礎建設投資的比例開始減少。和外國相比,我國的保險資金使用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尤其是在銀行存款和債券的投資份額較多。

1.4 保險資金使用的效用

通過不斷的健全和完善我國的法律法規,我國的保險投資道路逐漸拓寬。而且我國保險公司積極吸取國外先進的工作經驗,加強自身的保險投資能力,從而更好地的加強保險投資效益。但是我國現在的保險投資效益還不穩定,長時間的平均效益都是在30%-5%之間,而一些發達國家則為10%-20%之間。

2 我國保險資金使用中存在的風險問題

依照保險資金投資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進行分析,現在我國的保險資金使用中主要面臨了六方面的風險,分別是利率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實行風險和委托風險。

2.1 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最為普遍的市場風險。主要是指因為市場利率的不穩定,從而給保險公司的資金和負債價值造成威脅。利率風險是壽險公司資產管理中的主要風險。證券市場中的投資工具也會受到利率風險的威脅。利率的高低和保險資金的使用有密切的關系。利率降低,使得保險公司的資產價值受到影響。現在我國保險公司資金使用中很多都是銀行存款,這些資金會隨著利率下降而降低;還有就是應收保費的貼現值,使得銀行出現不良負債的情況。利率上升,會是讓更多的人們把資金投入到儲蓄和證券中,這樣就減少了愿意投保的人員,還會使一些已經投保的人開始退保,影響保險公司的正常運行。而且,如果保險公司把大部分資金使用到固定受益的投資中去,則資金的效益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利率風險管理在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中就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2.2 市場風險

所謂的市場風險就是指因為市場的不利因素給保險公司造成不好的影響,也可以被稱為金融工具或是組合價值對于市場的敏感程度,像是經濟衰退,通貨膨脹,政策調整以及金融市場的干涉能力,投資人員的心理素質和預期投機行為中存在的一些風險問題。市場風險屬于系統風險,不能通過證券組合的形式來降低,如果和預期不相符,就會造成投資者的經濟損失。

2.3 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就是指因為交易對象不能遵守合約要求,從而給保險公司帶來損失。這些合約有:準時償還本息,回購協議和證券買賣。因為保險公司中的很多資金都是使用銀行存款的方式運用到市場中去,所以,存款銀行的資信狀況和保險公司的實際運作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伴隨著保險公司用于企業債券的種類逐漸增多,相應的企業債券投資,回購和結算等工作也會受到威脅。

2.4 流動性風險

主要是指保險公司的流動性不夠穩定,從而造成經濟損失。針對保險投資來說,投資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和金融產品的的種類成正比,其中的流動性也就越好。一般情況下,變現快速,成本消耗就越少,流動性就越大;相反的,流動性較大的,風險就比較小,損失程度也就較小。壽險公司業務擁有長期性,對于保險資金的流動性要求不高,其中的風險程度就小于財險公司。流動性風險和二級市場的發展程度密切相關。

2.5 實行風險

實行風險就是指保險公司在使用資金的時候因為信息體制和內部控制的障礙,從而造成經濟損失。這個風險主要是因為定價,交易命令,獵犬和交易等方面的失誤或控制失控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實行風險有技術風險,因為技術和硬件方面的原因,造成企業不能夠及時準確的收集,傳播和處理信息。

2.6 委托風險

在現在的保險資金資產的運作模式中,保險公司把一些或是所有的資金都交給保險資產公司管理,因為信息因素的限制,從而造成了一定的委托風險問題。

上面六個風險都是保險公司在資金使用中出現的問題,當然還有通貨膨脹風險,再投資風險以及政治風險等。

3 解決保險資金在使用過程中的風險辦法

3.1 加強監管力度

保險資金的使用比較復雜,需要不斷的健全和完善,加強監管力度,有效的預防風險。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強保險投資的范圍、方向、比例和人緣素質等。要建立償付能力監管模式,依據不同的風險,建立相應的償還能力準則,加強可實施性。建立完善的風險評價制度,有效地控制投資比例,穩定保險投資,獲得更好的經濟利益。

3.2 資本市場的層面

資本市場的效率和構造對于我國的保險事業的投資和結果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為了保證保險投資的有序運行,就需要建立一個健全的資本市場。為了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我國需要不斷的健全法律法規,建立有序的投資氛圍;對上市公司進行規范,加強上市質量,健全市場體系,在發展市場的同時,不斷的完善中小企業和創業板,發揮其實際作用。而且還要穩定貨幣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保險市場以及金融產品之間的關系,使得金融市場能夠融為一個整體。規范機構投資者的行為能力,減少不合法行為,有效的開放資本市場的發展。

3.3 保險公司的層面

建立保險公司內部風險防范制度是解決投資風險的關鍵因素

3.3.1強化保險資金的風險辨別,構建完善的資金投資決策系統和各種業務管理制度以及相應的資金投放利益和追蹤考核和審計制度。主要有投資組合構造,保險資金使用效率追蹤考核制度,保險資金運營內部審計制度和各種業務管理制度,還有資金劃分管理制度,集中交易管理制度,賬戶管理制度,檢查管理制度和會計核算管理制度等。

3.3.2構建業務的全程監控制度和風險管理制度。第一,建立全面的風險信息收集體系,從而更高的確保保險資金入市和相關基礎建設中的風險信息更加的完善、精準,把這些消息有效的匯集起來,從而保證風險管理的有序進行。第二,進行交易監控的集中處理,能夠有效的監管正在進行的股票交易或是證券投資基金,有效的預防風險的產生。第三,構建風險管理指標系統,使用定期和不定期的風險報告,從而全方位的預估股票,證券投資基金和基礎建設目標得保險資產中存在的風險問題。第四就是構建預警系統,加強對于風險的預警防范,從而有效的預防在特殊環境中所產生的經濟損失。

3.3.3強化保險企業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的培養,加強保險風險管理的專業能力。要不斷的對保險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進行培養和鍛煉,加強人們對于風險的認識、評價和控制。不但要吸收國外先進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還要學習相關行業對于風險的預防方法。

4 總結

隨著我國保險業規模日益增大,我國保險資金也正快速增加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所以保險公司要把如何合理運用保險資金放在第一位置,采取各種措施,進而促進企業蒸蒸日上。

參考文獻

[1]郭祥,李晨.基于風險管理結構視角的保險投資策略研究[J]. 保險研究. 2012(10)

篇(7)

[摘要]保險風險證券化是金融和保險在風險管理領域融合的根本課題。從風險管理供給看,它是保險公司方法和金融市場方法融合進而擴展彼此功能的結果;從風險管理需求看,其根源是公司風險管理變化,直接原因是保險公司自身的風險管理要求。保險風險證券化的技術條件是金融數學和保險數學融合,未來取向在于風險標的的擴大,其對保險公司的影響將是深刻的。我國試行保險風險證券化,應該整合保險公司的金融功能,改革保險教育和研究,完善償付能力監管。

一、保險風險證券化的理論基礎

傳統上,保險屬于廣義的金融學范疇,但是高度獨立,單獨推進的,至于兩者的聯系一直為人所忽視。20世紀90年生的金融和保險多尺度、全方位的融合已經改變了這一狀況,現代金融學對保險理論和實用研究的影響日益增強,保險研究也越來越遵循一個一般金融研究范式。保險風險證券化(Insurancerisksecuritization)始于美國1988年壽險和年金組合證券化,指通過證券的創造和發行將承保風險轉移到金融市場上,這等于為風險創造了其他承擔者,從而觸及到保險公司賴以存在的價值基礎——風險管理核心功能。所以,保險風險證券化是金融和保險在風險管理領域融合的根本課題,可以運用金融學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對之作深入探討。

(一)保險風險證券化的金融基本功能解釋

風險管理是一個超出保險領域的概念,其基本原則是讓合適的人承擔合適的風險,如何分散風險,以及是否存在適合承擔風險的實體是其中關鍵問題。潛在邏輯是非常簡單而強制性的,即風險趨于發現其最經濟的價格和最有效的持有人。根據默頓(Merton)等1993年提出的金融中介學說的功能觀點,金融體系由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組成,任何經濟社會的金融體系的功能都是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中,在時空上便利經濟資源的配置和拓展,具體有六項基本功能:支付結算;聚集和分散資源;在時空上轉移經濟資源;風險管理;提供信息;解決激勵問題。金融基本功能長期保持不變,彼此并不是獨立的,功能比其制度結構更穩定、更重要。這樣,就風險管理功能,存在兩種提供方法:金融中介方法和金融市場方法。保險公司是傳統上進行風險管理的金融中介,側重于純粹(或物理)風險,具有在代際(跨期)間熨平風險的優勢;金融市場也提供很多風險轉移合約,比如期貨、遠期、期權和互換,且非常透明化和標準化,一直扮演管理金融(或財務)風險的角色,能有效分擔橫向風險。以往這兩種風險類型不同的風險管理及供給風險產品的行業或市場是由兩種截然不同的術語、概念和方法分隔的,前者是一種保險精算和物理的世界,后者屬于財務和金融領域,公司、個人或其他決策單位究竟選擇保險方法還是市場方法取決于其特定的需求。

希勒(2003)指出,風險管理將是金融市場最有發展前景的功能。過去金融過分強調金融市場的資金動員以及資金配置功能,現在可以把金融更擴展一些,通過更好的金融安排,把許多保險市場和金融市場上的過剩風險,進一步消化掉。他提出了金融風險管理的六個新想法:個人生計保險、宏觀市場保險、收入相關貸款保險、收入不平等保險、跨代社會保障和國家風險保險。同理,過去保險過分強調純粹風險管理,現在也可以把保險功能更擴展一些,它可以應用到社會更多的方面,來進行相應的風險管理,規避掉一些大的風險,讓我們的生活更穩定。基于此,實現保險和金融市場彼此功能擴展的有效途徑可以是融合兩種風險管理方法。保險風險證券化就是這種融合的表現,保險公司的風險轉移效益、可保風險范圍和承保能力都得以改善,金融市場也間接為純粹風險提供保障,重大風險累積在保險公司和金融市場間實現了優化配置。

(二)保險風險證券化的根源和直接原因

金融機構是客戶導向的,公司不通過金融中介也可以進行風險管理,只是參與成本較高,任何金融創新根本上都是客戶需求驅動的。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公司面臨風險復雜性增加,競爭日趨激烈以及股東對回報的持續關注,風險管理不僅被定位于保護公司免受非預期實物損失,還要管理影響日增的金融風險,同時承擔資本有效配置以及優化風險回報的責任,能夠真正為公司增值,導致了傳統風險管理向全面風險管理框架轉型,這為國外學者稱譽為“公司風險管理革命”。集中反映在兩個層次的融合上。一是風險管理作為一種組織流程的融合,包括整合純粹風險和金融風險管理;通過VaR等風險度量共同標準來考察公司風險全貌;在組織內跨系統、過程和人員整合風險管理流程;尋求更多整合風險管理產品和解決方案。二是風險管理與資本管理的融合。即風險管理和最優資本結構決策同時協調考慮以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目標。這一融合已經實質性地改變公司風險管理的功能,成為很大程度上驅動上述整合的真正基礎性融合。處于融合浪潮中心的是非傳統風險轉移(ART)市場,ART指由保險或再保險公司提供的、寬泛的和成長的“合約、結構和解決方案”集合,它使得公司能以非傳統方式轉移風險或為之融資,而保險風險證券化只是一種ART產品。

金融機構實物資產較少,所面臨的純粹風險可以忽略,主要風險是金融風險。保險公司是經營風險的金融中介,包括典型金融風險(市場、信用和操作風險)和保險風險,保險公司自身的風險管理屬于廣義金融風險管理范疇。在金融服務業,一種實體的過剩風險可以是另一種實體的分散化風險,這構成了風險轉移的堅實基礎,且使得這種機制不斷發揮作用而進化。重大保險風險累積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影響極大,但與金融市場風險不相關或很小,可以通過證券化方式實現分散化。進一步講,上述公司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對保險公司仍然適用。面對巨大的行業災難,監管者、評級機構和股東日益增加的壓力,以及最重要基礎業務考慮,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開始接受企業風險管理(ERM)理念。為了對其全面風險管理提供緊密的支持,保險公司也需要更靈活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這必然要求不斷補充和改進ART形式。巨災風險由于其低發生頻率和高損失幅度成為保險公司整體風險狀況的關鍵組成,應該采取高度個性化的證券化形式實現更廣泛分散。

綜上,保險風險證券化作為一項風險管理創新,始于保險公司分散自身過剩風險的要求,由于客戶風險管理需求變化的長期戰略考慮又使之變得不可或缺。所以,保險公司自身的風險管理要求是證券化的直接原因,根源在于公司風險管理變化。

二、保險風險證券化的技術條件

金融市場用于保障傳統保險風險的主要困難在于供給方的合約化,也就是產品設計問題。從金融角度看,保險風險衍生工具是標準金融合約應用到新的標的市場所導致的新風險管理產品,有交易所標準合約,也有場外市場合約;風險證券可以視為一份標準債務或權益和一份金融衍生證券組合的混雜證券。與之類似的結構模式在金融市場上早已存在,所以產品構造難度不大,難點在于定價。保險風險證券化定價一般可以采用統計建模、金融工程和精算模擬方法,但現有新產品定價都是金融工程方法。因而,保險風險證券化依賴于金融數學和保險數學融合這一技術條件。20世紀90年代之前保險數學和金融數學幾乎是平行發展的,基于金融風險的金融合約和基于保險風險的保險合約單獨被引入到市場上,相應合約的估價方法和潛在風險過程的隨機模型已經分別在金融數學和保險數學中獨立開發出來,金融數學的巨大進步基本上沒有對保險數學產生影響。70年代和80年代不斷增加的巨災索賠迫切需要新數學和統計方法;90年代快速發展的金融市場也強烈需要新投資機會。這促使了金融數學的模型和工具大規模地轉嫁到保險數學中來,特別是金融資產定價方法在保險業中得到廣泛應用。

傳統金融與保險定價方法有很大不同。金融定價是完全市場假設下的和基于套期保值觀點的無套利定價,導致了一種唯一的鞅測度。但是,保險市場一般是不完全性的,如果根本上存在鞅測度,那么就會有無窮多。這意味著鞅測度的唯一性只有通過施加一定的、能夠導致風險最小化測度的最優條件獲得。保險定價則避免了價格不存在或無窮多的問題,其價格基礎是實際概率測度,采用諸如大數法則和依靠一種附加系數來防止隨機波動。但對于復雜的巨災保險或者與金融市場連結產品,這種方法引起了一些問題。考慮到市場在決定保險產品價格中的作用,按照金融定價,保單價格應該反映風險和收益間的均衡關系,或者最低程度地避免創造套利的機會;而傳統精算費率原則模型采取一種供給方視角,包含了價格主要是由保險公司確定的假設。通過比較兩種方法計算同一風險過程的費率,很容易得出,在一個充分流動的保險市場,精算費率原則可以用一種標準無套利定價結構重新解釋。隨著保險風險可以通過保險和金融合約同時交易的市場出現,這些合約共存導致一種新的價格選擇標準,供給方法正逐漸地為金融方法所取代,這反映了金融專家和精算師共同努力的結果。

目前已采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套利定價模型和期權模型,開發出許多保險金融定價模型,這方面的最新研究都集中于巨災風險證券化定價。1992年考克斯(Cox)等運用BS方程作為巨災期貨和期權的定價模型至今,學界和業界已經貢獻了許多模型。但是多數都是采用假設保險市場是完全市場的無套利方法開發的,現實意義不大。不完全性也是保險風險證券化區別其他證券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應該改用均衡定價方法;同時由于證券化產品與現有保險合約的風險標的相同,所以其金融價格必須與精算費率一致,以排除套利的可能性。目前基于均衡理論、效用理論和Esscher變換的適用于完全市場和不完全市場的精算一致金融定價方法運用很廣。最后,為了達到解決理論障礙,精確定價從而支持巨災保險風險在資本市場交易的目的,當前保險風險證券化定價研究主要在兩方面推進:一是繼續改進風險過程模型來模擬巨災損失或索賠;二是在產品定價中權衡基差風險、信用風險、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和外匯風險。未來開發更實用的不完全市場的保險金融定價模型還需要補充研究,考慮了市場中摩擦性的金融定價理論方面的研究推進會對之增加更多見解;同時非均衡定價范式的新金融學發展也將對進一步完善保險風險證券化定價模型產生積極影響。

三、保險風險證券化的發展前景

(一)保險風險證券化的未來取向

相對于數以萬億計的保險資產,現在保險風險證券化水平還較低、規模尚小,且市場發展很不平衡。產品方面,芝加哥交易所(CBOT)推出的保險期貨和期權分別在1995年和2000年停止交易,但是巨災債券自1997年以來持續發展,市場余額從7.83億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3.36億美元,成為風險證券化最有發展潛力的產品。標的風險方面,最初證券化用于巨災保險市場,且迄今為止大部分都與巨災風險有關,但是證券化保險風險的內容正在擴大。

理論上,保險風險證券化并不僅限于自然巨災,只是關于保險和再保險風險、資本充足率和風險融資的討論通常集中于保險業巨災相關負債的重大累積,巨災風險承保能力的嚴重不足促使了這一領域的率先起步。從銀行資產證券化實踐來看,證券化潛力往往后者比前者更大,正如非保險證券化已經集中于住房抵押貸款和汽車貸款等量多業務,未來保險風險證券化的焦點將不是變異巨大的巨災風險,而是其他更為傳統的領域。這些領域包括健康和意外保險、農作物保險與壽險(含年金)。健康和意外保險由于數學基礎與財產保險有很大相似性,所以也可實行證券化。巨災風險的特點與那些造成大面積農作物損失的自然災害十分相似,因而證券化也適用于農業保險。最后,目前也出現了一些壽險風險證券化,壽險的期限相對較長,損失分布規律(生命表)也比較穩定;財險多為短期業務,標的損失情況也花樣繁多,損失分布規律比較復雜難以建模和定價。所以壽險風險證券化潛力很大。

(二)保險風險證券化的潛在影響

金融市場風險管理功能的擴展和風險衍生工具推出后,“未來保險公司會不會消失”、“拋棄保險”等類似觀點流行頗廣,這也就是證券化導致保險業所謂的“脫媒”問題。根據金融中介理論,金融中介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尺度中不會消失,而是與金融市場共存,金融產品在中介和市場之間不斷交替發展,成為“金融創新螺旋”的一部分,推動整個金融體系朝著一個具有充分效率的理想目標演進。據此,傳統保險和再保險與證券化產品是竟合關系,公司風險直接證券化將不多見,仍然依托保險公司中介實現風險證券化。當前巨災保險衍生工具尚未成熟,短期內根本不可能取代傳統保險產品;即使巨災債券頗為盛行,但再保險仍然是最主要的風險分散機制,證券化的作用很小,且交易大多是再保險性質,作為傳統再保險的另類途徑或補充。當然,原則上并沒有任何因素限制非金融公司及其自保公司將其風險直接證券化,但在迄今公布的交易中,只有兩起是由非保險公司發行的。所以,保險公司不會消失,但存在形式一定會發生變化。根據銀行業經驗,保險公司完全可以通過產品和組織創新參與到證券化過程中,現在屬于ART的保險風險證券化未來將變成“傳統”保險形式。

四、保險風險證券化對于我國保險業的啟示

保險風險證券化由于具有巨大潛力和社會經濟正外部性特征,不光發達國家,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開始重視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出現了許多新興市場案例。就巨災風險方面,土耳其實施了地震保險證券化計劃;我國臺灣地區在2003年8月發行了1億美元的地震巨災債券;拉美一些國家將證券化經驗推廣到農業保險中。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較嚴重的國家,也應該以此為先導,逐步試行和推廣證券化方式來分散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的重大風險。但是,保險風險證券化是一國保險業以及金融業整體發達水平的體現,不應脫離我國的現實條件,而要做好以下基礎性工作:

(一)整合保險公司的金融功能

從金融基本功能之一的風險管理角度來審視保險業在現代風險管理中的結構變化和功能定位,有助于保險功能內涵的深化,有助于保險公司正確地履行其職能。ART形式表現為保險業對曾經幾乎是商業銀行和投行獨占的公司融資和資本構成過程領域的一種“入侵”。對此,國外大型保險和再保險集團,為了加強在ART市場上的地位,紛紛自建或并購設立資本市場和資產管理等子公司,在新的機構框架下為公司客戶提供綜合化、覆蓋整個生命周期的融資或轉移風險產品和解決方案。因此,我國保險公司也應該通過結構重組,發展成為功能型金融集團,參與企業金融服務一體化進程,處理好傳統業務和新興業務的平衡。

(二)改革保險教育和研究

風險可以被公共部門、保險公司以及通過金融市場而得以分擔,巨災保險市場不存在說明了現有保險理論和實踐間存在的重大分歧。許多應該被保險的重要風險沒有保險。而且,未來必定會遇到其他重大的新風險,也必須發展新的機制使之分散化。傳統保險理論不能保證合適的實體為合適的被保險人提供合適的保障合約。所以,保險理論必須能夠精確描述以發現社會需求和解決實際問題。保險學教科書必須加入金融資產定價理論,實質性地擴充概率統計知識;保險研究人員必須經常在一些新方向上探索。保險實踐應該被調整到怎樣滿足風險被有效分散的現實期望。這樣通過逐步調整最終實現保險理論和實踐的協調。

(三)完善償付能力監管

嚴格的監管資本約束是保險風險證券化客觀條件之一。近年來,英國金監局(FSA)正在將包括保險公司在內的所有金融機構,置于單一的、基于巴塞爾2號協議(BaselⅡ)的風險敏感制度下;歐盟也借鑒了BaselII,采用了“三支柱”監管方法(最少資本要求、監督檢查和市場約束),制定了SolvencyⅡ保險監管計劃;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1AlS)為了早日建立像銀行業那樣國際范圍內廣為接受的監管協議,已制定并公布了《保險公司償付能力評估全球性框架》草案。對此,我國保險監管部門應該借鑒上述推薦協議,逐步建立和完善償付能力評價體系,并在監管資本要求中反映證券化的風險減少利益。這樣既促進風險證券化創新,又為創新營造寬松的監管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不卡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中国老熟女重囗味hdxx|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喷水1区2区3区咪咪爱av|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 国产午夜福利片|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五十路熟女俱乐部| 五十六十日本老熟妇乱| 边做边流奶水的人妻| 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 亚洲 欧美 卡通 另类 小说| 熟妇人妻系列aⅴ无码专区友真希| 熟女性饥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老熟女免费| 日本va欧美va精品发布|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风韵少妇性饥渴推油按摩视频| 亚洲无线看天堂av| 亚洲第一区无码专区| 中国人妻被两个老外三p| 麻豆精品一区二区综合av|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超薄丝袜足j好爽在线 | 国产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色一情| 亚洲日本天堂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欧美| 国产乱子伦农村叉叉叉| 口述他用舌头给我添高潮| 高h小月被几个老头调教|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线中国| 天天燥日日燥| 成av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国产性猛交╳xxx乱大交|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