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1 19:35: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攝影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起步晚,發展快,作為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攝影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受到了社會的關注,而思維活躍的學生也常常以其彰顯個性的作品帶給攝影界一次次驚喜。專家介紹,目前我國設有攝影院系的院校100多所,有攝影專業的約200多家。他們的現狀如何?面臨著何種難題?來自部分高校的負責人,為我們做出了展示、回答。
啤酒廣告 邸京 攝 北京印刷學院
永遠的F50 許寧超 攝 四川美術學院
故宮角樓 辛志秀 攝 北京印刷學院
喻魚 劉幫國 攝 四川美術學院
巴黎童年 劉永 攝 北京電影學院
Black pool海灘 郭楊 攝 大連醫科大學
茶館 羅小菊 攝 四川美術學院
白球鞋年代 賈雪 攝 魯迅美術學院
餐桌前的風景 楊威 攝 魯迅美術學院
私人空間 宋揚 攝 北京電影學院
臥室 李春光 攝 北京電影學院
教堂 趙欣 攝 大連醫科大學
第一個攝影系的誕生
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
歷史、現狀
1984年,遼寧省攝影家協會委托魯迅美術學院創建攝影系,1985年獲準成立。攝影系在魯迅美術學院是一個年輕的專業,但它卻是全國美術院校中成立的第一個攝影系,經過了20多年艱辛努力,形成了自己的專業教學特色和優勢,培養了全國第一個藝術攝影碩士研究生。
教學原則
從繪畫基礎的視覺訓練向攝影基礎的自然性過渡;
從攝影基本技能向攝影藝術表現的強化性過渡;
從攝影創作的藝術規律向攝影表現風格的升華性過渡。
學生在入學時都具備了一定的傳統造型藝術的繪畫基礎,再加上美院濃郁的藝術氛圍,因此除了本專業的相關訓練以外,還特別強調關注當代、關注社會,以自我關注為方式,以攝影大師為范本,啟迪和培養學生的藝術觀念,強調學生個性化藝術語言的形成。
學生就業方向
由于攝影建系的時間早,畢業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去各大高校任攝影教學工作,全國50多所院校有我們的畢業生在任教;還有大批在媒體工作的畢業生;同時也有很多專心從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包括現在在當代藝術領域比較活躍的王寧德、閻實等。
(林簡嬌 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副主任)
影、視不分家
四川美術學院攝影專業
歷史、現狀
2000年創辦攝影專業。2006年9月,已在原攝影專業基礎之上成立二級學院,名為“影視藝術學院”?,F有包括圖片攝影、影視攝影、影視編導、影視動畫等在內的7個專業方向。2003年起開始招收攝影藝術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生需要具有起碼的美術基礎,在以后的攝影圖像創作中,對視覺審美的把握就顯出了優勢。學院經常聘請顧錚、楊小彥、王南溟等來自社會各界的專家學者作為外聘客座教師。
教學特色
以圖片攝影為主兼以視頻攝影;涵蓋商業攝影、傳媒攝影和藝術攝影等不同應用領域。學生進入三年級后就顯示出自己的個性化發展方向,教師會根據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予引導。四年級時,按照不同學生的發展方向進行分組輔導教學。
學生容易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在尚未了解不同攝影類型、表達方式之前,過早地局限在一個很窄的范圍內,只做自己熟悉的。對這類學生,鼓勵其放開眼界,發展自己的潛能。另一種則相反,一直猶豫不定,認識不到自我價值。對于此類學生,教師需要幫助他們分析其個性特點和知識、能力中的優與劣,揚長避短,找準努力方向。
(吳時敏 四川美術學院影視藝術學院副院長)
開設攝影專業的高校已達數百所,分類涵蓋商業、紀實、觀念等多個領域,以下幾所院校為我們展示了各自的教學特色。
某天 王寧德 攝
歷史、現狀
北京印刷學院攝影教育開始于1990年,2004年將專業教育定位于“影像”。
攝影術的飛速發展,得益于制版印刷技術帶來的圖像廣泛傳播,作為印刷學院的攝影教育一方面秉承這種技術優勢,針對數字化教育新格局,先后購進7臺1600萬像素到3900萬像素不同規格的數字后背和數十臺各規格數碼相機,以及配套的高端圖像處理與輸出設施。在攝影本體研究的同時,繼承印刷載體優勢,在專業調圖、色彩管理方面與印刷接軌。
教學特色
強化藝術創新與社會商業接軌的原則,一方面沿襲高校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和暗房影棚實踐體系,建設起以祿萊、仙娜座機、暗房相配套的傳統拍攝制作系統;一方面配備從低端到高端的數字單反相機和數字后背組成的拍攝系統,以及完善的后期圖像處理、輸出和色彩管理設備等。
以商業攝影、藝術創意攝影為核心,并輔之以紀實攝影、短片創作課程,將攝影、影像置于新媒體的框架之下,與現有的藝術設計、多媒體、三維虛擬、數字繪畫、印刷色彩管理等專業密切聯系,互為支撐,以拓展影像教育的外延。
(史民峰 北京印刷學院副教授)
歷史、現狀
中英攝影研究生教育碩士點,是由大連醫科大學影像藝術學院與英國波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共同創建,2005年通過英國教育部門的評估而正式設立的。2006年1月開始招收第一屆研究生,每班約20人。學員來自中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德國等多個國家,其中不乏國內一些重要媒體的在職人員,比如上?!稏|方早報》圖片采集部主任安光系等人。
培養目標
具有良好的攝影理論基礎和工作技能的國際新聞、紀實報道攝影師,以及高層次的攝影教育、研究人員。
掌握攝影與傳媒行業的國際規則、能夠良好地對外交流與溝通,并完成國內外媒體拍攝、采編圖像任務。
教學特點
在中國碩士點學習的中國研究生,與其他國家的學生一起學習理論、一起研究課題;他們分頭拍攝、獨自完成作業,但是一起討論、析辨,共享不同的文化理念和相同的社會意識資源;利用網絡的優勢,與在英國校本部的研究生同時開課,研究同樣的課題,做同樣的作業,并且通過互聯網交流互動;上傳照片與圖片說明,討論研究專題的主題思想和創作內容,互相評判作業完成的情況等等。
課程三步走
一年的課程分成三個學期:大量閱讀、討論,熟悉和掌握有關專業方向的現代攝影理論,并通過實踐來檢驗和訓練適應現代國際攝影環境;
根據自己研究的方向規劃選題和制定執行計劃,獨立完成兩組專題攝影(要求在第三國的陌生環境里獨立完成);
在選題的基礎上整理、完善,通過圖片編輯和文字合成的訓練,做成一本達到出版質量的書籍。
(楊曉光 大連醫科大學影像藝術學院院長)
跨國辦學
大連醫科大學影像藝術學院
中英攝影研究生教育碩士點
印刷學院里的攝影
在對香港優秀青年攝影師與攝影教師的訪談中發現,當代的香港攝影和教育界一種聲音愈唱愈響,即攝影越來越以一種表現終端的形式呈現;各種裝置藝術、書法、繪畫等藝術變現形式與攝影結合得更加緊密,共同作用表達創作者的觀點。雖然不可避免地會面對“是否還可稱作是攝影創作”的質疑,但無法否認,攝影是它們的最終表現形式,而且二維化的表現形式更好地達到了傳播創作者意愿的意圖。這也正是攝影作為可復制的二維視覺媒介在當代傳播現狀下的優勢所在。
香港攝影發展及香港正規攝影教育的十年興衰
馮漢紀/文
1975年我開始在理工大學任教,后在加拿大進修藝術專業,1987年畢業后回到香港繼續任教。理工大學攝影系在1990~1991年間開辦,至2000年停辦,采取三年畢業制。香港理工大學與內地的教學方法不同,除了第一年有技術理論課程告訴學生一些基本的如曲線等知識原理外,基本上不教授技術方面的內容,需要學生自己學習掌握。香港理工大學開辦近10年間共有7屆學生畢業,每屆20余名學生,共約100多名畢業生。據馮漢紀了解,畢業的這百余名學生中大約有兩三個人是職業的商業攝影家,其他有在博物館、學校等地任職。
縱觀香港過去的攝影發展,香港攝影的初級階段,約從19世紀90年代,英國將攝影帶到香港開始。到20世紀初,香港攝影學會在20世紀30年代成立,并與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建立關系。在后者的影響下,香港開始了“畫意攝影”的潮流。當時的香港攝影學會的成員基本上一半英國人一半香港人,再加上購買相機的成本非常高昂,要加入香港攝影學會,必須需要一定的財力,簡單說,要有錢、有空閑時間、要會英文。到了20世紀50年代,為了讓更多講中文的華人也能有自己的攝影群體,又出現了中華攝影學會。之后的二三十年,香港攝影的主流是沙龍攝影。這時的沙龍攝影和之前的畫意攝影在內容上基本一致,區別在于沙龍攝影是攝影師用拍攝的畫意攝影作品投稿參加沙龍比賽。沙龍攝影可以說一直流傳到現代。
而紀實攝影是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開始繁榮于香港,那時有幾位在國外讀攝影專業的攝影師回到香港,為香港攝影人帶來了許多未見過的拍攝題材和拍攝方式,獲得許多的認同,便開始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當代攝影。當代攝影與畫意攝影屬于兩個不同的領域。當代攝影發展到現在包括紀實攝影、觀念攝影,有很強的學術性。
香港的攝影教育發展比較晚,正式在1990年香港理工大學開辦攝影系才算開始。香港攝影教育從2000年開始就沒有正式的本科教育。現在雖然拿照相機的人多得很,可真正要研究攝影的并不多?,F在的照相機太方便了,但對相機技術、原理等問題很多人可能都一竅不通。技術性強的攝影師一般都來自職業攝影是這一類?,F在香港有一些職業學校會有攝影課程教授基本的技術性很強的攝影教育,但是馮漢紀認為這樣的教育沒有觀念的培訓。觀念上不到位,訓練時也缺少這方面的東西。就現在香港攝影教育的發展的情況來說,我不太滿意。我這一輩的攝影人已經老了,年輕的還有一點趕不上。
(作者介紹:馮漢紀是香港著名攝影教育人、策展人,出生于上個世紀30年代,從70年代開始在香港理工大學攝影系副教授教授攝影相關課程,現同時擔任策展人及沈陽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的客座教授。)
我的攝影教育三十年隨感
高志強/文
自我1977年回港后就與攝影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受聘于香港大一設計學院及理工學院設計系的教職差不多是同時發生,那時候我已投身專業攝影的行列,教授攝影只不過是兼職,想不到這份“兼職”一干已超過三十多年。
攝影中心與藝影會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除理工外,正統的攝影教育學院寥寥可數,有感及此與友人如馮漢紀先生等成立了攝影中心,除學校本身的基本課程外,又與中文大學合辦了一系列的攝影文憑課程,為當時有志或熱衷正統專業及藝術攝影的年輕人建立一個平臺,幫助他們達到理想。80年代香港經濟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普遍提升,但與此同時亦制造了通漲及土地的高地價,香港地產的霸權亦源于這段時間,攝影中心因租金的瘋狂上漲而被迫結束。
十年的時間不長不短,但攝影中心已孕育了不少精英,他們很多到目前仍是攝影界的中堅分子,其中以搞專業,如廣告、人物時裝、新聞攝影為多。記得那時候學生們曾自發成立了一個名“藝影會”的組織,以討論研究純藝術攝影為主。藝影會可以說是當時還是以沙龍攝影為主的香港攝影界的一股逆流。一隊新血軍!
攝影中心結束后我在香港藝術中心及正形設計學院繼續我的兼職生涯,內地社會亦開始轉變,回國教授攝影的機會亦相繼增多。當時來上課人數之多、反響之強烈使我畢生難忘。其間在港又與一班志同道合之同行成立了香港專業攝影師公會(HKIPP),為行業制定了一系列的標準和守則,明年已是公會成立25周年了!公會會員亦已回饋社會,以提高新一代的攝影水平為已任,多年來與香港政府或不同的小區團體合作舉辦了不少攝影課程,也影響了不少新進的專業攝影師。
攝影教學重點的變遷
以往30多年我在攝影教育大部分的精神和時間都被安排在“應用攝影”方面,可能是我受西方攝影教育的緣故,而當時新的技術和意念是比較吃香。由于攝影的科學性和技術性(菲林年代尤甚),初學者要經過一連串的技術洗禮,下苦功才有結果。但是我教學一直主張技術及器材是死的,人才是活的,但是要表現思想創意又是需要基本技術的支持,所以我老是鼓勵學生應抱著一種虛懷若谷,有容乃大的態度,盡量吸收不同的技術和知識,所謂“無規矩不能成方圓”,但是如果有一天你能白手畫一方圓,閣下已破法而立了!
回想30多年,工作繁忙之余還要抽時間教學,當真吃不消。但細想這份兼職亦給我很多樂趣及學習的機會,溫故可以知新,同時亦要努力發掘新知識以充實自己,其中與學生的交流,我亦獲益良多,亦被啟發,亦建立了不少深厚的友誼。看見他們的成長,對專業的積極態度,對藝術的執著及追求,人生觀之轉變, 我感慨良多。他們的成就,我引以為傲!
計算機數碼的來臨,使攝影正經歷一次山崩地裂的革命,技術唾手可及,一切變得簡單!艱苦的學習方法已是很遙遠的歷史,由踏實轉向虛擬,很多真實都變成不真實……
一種物質沒落,另外一種物質興起。這只不過是科學的定律,宇宙轉變的法則,當光速每一秒還是以186,326哩的速度到達地球,菲林與數碼的分別只不過是視差,攝影還是需要光,更重要的:是人類的創意。
“獅子山”的香港精神
――訪香港《新世代攝影》2008策展人、攝影教育人黃啟裕
謝林/采訪
黃啟裕,攝影師、策展人和攝影教師,畢業于香港理工大學?,F在致力于教授高中生攝影。2000年數碼相機進入市場后,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拿起相機拍照,這讓黃啟裕覺得青少年時期開始接受攝影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必要。由于科技熱潮對傳統的膠片攝影教育造成沖擊等原因,香港理工大學正規的攝影教育課程關閉了?,F在黃啟裕教授的內容包括數碼、人像、觀念攝影等。
在2008年,黃啟裕策劃了《新世代攝影》展覽,集結了許多當今香港青年一輩的優秀攝影師。這些年輕人突破了傳統紀實攝影的種種束縛,展現出年輕人獨特的社會責任感和獨特的社會視角。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香港隱存的種種社會問題,也可以看到觀念攝影在香港年輕攝影人手中驚人地展現,正是體現了香港的“獅子山下”拼搏向上的精神。其中,本刊選擇刊登的年輕攝影師們,有的在香港、有的在臺灣,有的在倫敦……而且大部分還在自己的藝術創作和傳播的道路上。相信這些優秀的香港青年攝影人今后還會創作出更具有時代感、國際視角和藝術高度的攝影作品!
現在的香港青年攝影師都在關注什么?
黃:一般來說,現在年輕人選擇主題有以下幾大類:生活環境類,家人朋友關系、社會問題、環境問題、消費主義、地產霸權等。其中地產霸權在香港非常受到關注,也非常流行于攝影。每個人都想通過影像談論這個問題。
另外,集體回憶也是香港年輕攝影人常關注的題材。由于1997后香港政府開始大發展,許多舊城市地標被政府拆去,年輕人就會用攝影記錄這些老東西,表達自己的懷舊情懷。集體回憶從香港1997回歸后開始,至今一直非常流行。表現手法上,有lomo相機、針孔相機等多種不同方法,表現老地標為主。此類拍攝的后期處理也很普遍,主要是色彩變換。放置人物在環境中擺拍的故事敘述手法也很常見。
香港年輕攝影人與觀念攝影的關系如何?
黃:現在就香港來講,攝影有兩個相對,較老一輩的攝影人與年輕一輩攝影人的相對;以及紀實類攝影和觀念攝影的相對。較老一輩的攝影人更偏向紀實類攝影,而年輕一類更偏向觀念攝影。香港進行觀念攝影教育時采用美國的標準,由此定義的觀念攝影包含五個元素:文字、挪移、人像、擺拍、故事。其中的挪移則是用他人的元素或圖像進行再創造。觀念攝影要在香港有了30年的發展歷史了,主要是由80年代從外國回港的攝影師帶來。
談談《新世代攝影》?
關鍵詞:數碼攝影;美術教學;攝影實踐
1839年,法國畫家達蓋爾發明了銀版攝影技術,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隨著IT技術的飛躍發展,數碼攝影技術以其高科技集成與獨特的魅力改變了傳統的攝影觀念和攝影方式,傳統的攝影技術正在被先進的數碼攝影替代。曾經作為高檔攝影器材的相機也走下了神壇,進入尋常百姓家。數碼攝影便捷,設備攜帶方便,不用膠卷又可以即時觀看攝影效果,還可隨時刪除,不需要后期暗房沖洗,轉存印發方便,基本上不用考慮拍攝成本。依據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案,廣東省進行了小學課程科目設置的調整,小學美術課由原來的一至六年級每周兩節,調整為三至六年級第一學期每周一節,第二學期每周兩節;一、二年級不變,仍為每周兩節。在課時的總量上,中高年級的美術課減少了,學生在校直接參與美術活動的時間不足,導致部分中高年級的學生對美術缺乏興趣。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一些小學只重視語文、數學、英語的教學,忽略了美術教育在培養學生人格中的重要作用,美術課的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為了解決課時量減少與學生美術活動需求增加的矛盾,筆者認為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攝影教育發展的特點,開展適合小學生的數碼攝影活動。攝影課是一門集基本理論、實踐、創意于一身的綜合性課程,是攝影應用和人文藝術的融合。對于教師來說,在小學進行數碼攝影的研究,就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活動范圍。首先,數碼攝影應倡導校本攝影文化,讓學生用手中的相機拍攝學校的各種活動,用相機講述身邊同學的故事,展示同伴的個性風采。其次,教師在數碼攝影課程中要多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捕捉人文景觀,表現家鄉的美,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培養學生良好的素質。最后,教師應善于搭建一個良好的攝影創作學習平臺,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多媒體設備,開展攝影作品鑒賞、攝影專題展覽、各類攝影競賽等活動,在網上學生作品并邀請專家點評,通過具體的攝影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道德情操。
一、引導學生用數碼相機探索美、欣賞美和創造美,激發學生攝影的興趣和熱情
雖然許多家庭都購置了數碼相機,但很多學生在攝影時還是感到很迷茫,手拿相機不知道拍些什么好。為此,美術教師舉辦了攝影講座《用我們的雙眼去發現美》,讓學生明白美到處都有,美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生活里。只要我們善于發現,生活中許多稍縱即逝的平凡事物就能轉化成不朽的藝術形象。春天萬物蘇醒,學生在尋找春天的過程中,發現大自然的美麗,感受生命的力量?!拔逡弧眲趧庸?,學生通過對勞動者的追蹤攝影,體會生活因勞動而變得美好,勞動能創造財富。通過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六一”專題攝影、芙蓉山國家礦山公園戶外攝影等豐富多彩的攝影活動,學生增強了學習攝影的信心,進一步激發了提高攝影水平的興趣和熱情(圖1)。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審美教育就不會有任何教育”。他認為,美育最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孩子從大自然、藝術、人們關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并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而攝影正是“開向世界的一扇窗戶”,攝影者可以借助攝影這種科技手段觀察世界并從中發現美。學生能在探索美、創造美、欣賞美的攝影過程中,培養真摯的情感、嚴謹的態度,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創新美術課堂,在美術教學中滲透數碼攝影知識,提高學生攝影技能,活化單一的美術教學模式
攝影也是一門藝術,是更加形象的視覺藝術。學生在初學攝影時,對數碼相機的功能不了解,有些學生還不會使用。部分學生簡單地認為只要把攝影對象放入鏡頭拍下來就可以了,沒有考慮到取景構圖不合理會影響照片的質量和美感,導致攝影作品存在缺少主體、構圖呆板、圖像模糊等問題。小學美術教材人美版五年級上冊《美術中的比例知識》一課中提到美術作品中的比例關系,重點介紹了黃金分割率,其不僅適用于繪畫、建筑等方面,同樣適用于攝影。筆者從黃金分割1:0.618的比值分割引申到攝影的九宮格構圖法(也稱井字式構圖),指導學生從構圖的角度欣賞、評價同學的攝影作品。學生非常形象地理解了黃金分割比例,同時也學習了攝影知識,提高了攝影技能,在后來的拍攝活動中,再沒出現攝影主體全部擠在中間或靠邊的構圖現象。小學美術教材中的許多內容與攝影藝術都是相通的,這就要求美術教師立足課堂,大膽創新,在美術教育中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滲透數碼攝影知識,教給學生構圖、色彩搭配、利用電腦軟件處理數碼圖片等方法。
三、拓寬學生活動范圍,使學生在更為廣泛的生活情境中享受到美育
新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中小學的美術教育不是專業美術教育,而應該是生活美術教育,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中、高年級的學生處在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他們活潑好動,身體發育很快,知識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社會參與意識增強。美術教師針對這種情況,在美術總課時量減少的情況下,可以堅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攝影活動,引導學生聚焦班級、聚焦校園、聚焦社會等,用鏡頭展示在韶關舉辦的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德國啤酒節、端午龍舟賽、汽車博覽會等,讓學生關注社會問題,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攝影作品鑒賞會、展覽等活動。皮亞杰認為,學生的認知發展是在個體與環境的不斷相互作用中實現的。攝影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印證的過程,學生學習數碼攝影的途徑具有生活性,而更多的則是在生活或類似生活的情境中學習。在美術教師和家長的引領下,學生能在數碼攝影實踐過程中不斷擴大活動范圍,開闊視野,能在更為廣闊的空間里探索、實踐和創新。
四、緊跟時代脈搏,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不斷提升學生的網絡應用水平
隨著科技的日益進步和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三尺講臺迎冬夏,一支粉筆寫春秋”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新課堂的需求。網絡時代的學生具備獨立上網搜索新知、使用數碼產品的能力,渴望美術教育能有全新的模式。計算機輔助教學(CAI)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給學生提供音像交融的感官刺激,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喜愛。數碼攝影也是新時代的產物,數碼作品的產生、傳輸、制作、打印等過程,都離不開電腦媒材的支持。美術教師借助學校先進的多媒體設施和發達的網絡設備,結合人美版美術教材中電腦美術的內容,介紹數碼攝影作品的儲存、制作等過程,教授學生運用Photoshop、美圖秀秀等軟件處理數碼圖片的方法。根據數碼攝影活動的進展情況,美術教師依托校園網絡和家庭網絡,建立學校的數碼攝影交流QQ群。針對不同的活動內容,教師在群相冊里創建相關的相冊文件夾,學生可以即時將自己的攝影作品上傳到相應的相冊里,與大家分享、交流。教師也可以通過登錄網絡及時對學生的作品做出評價和建議。對于一些網絡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還可以引導他們注冊個人攝影網頁,將自己優秀的攝影作品發到網頁上,讓作品在更為廣泛的網絡環境中得到欣賞,建立獲取知識信息的最優化通道(圖2、3)。
五、加強子女與父母的情感交流,促進了親子關系的良性發展
親子關系是孩子人格形成中極其重要的因素,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心理和人格特征。中高年級的學生處在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殊時期,學習壓力開始加重,不愿意父母過多地干涉自己的生活。很多家長感到孩子一天天長大,溝通卻越來越困難,兩代人似乎很難找到共同的話題。少兒數碼攝影的許多外拍活動都需要家長的帶領和輔助,戶外攝影活動為家長和子女提供了更多情感交流的機會,一家人在攝影過程中其樂融融,度過了許多輕松愉快的美好時光。少兒數碼攝影是新鮮事物,不是單純的攝影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是攝影應用和人文藝術的融合。小學生處在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他們的思維是感性的、形象的,對他們來說,以生活背景的滲透為基礎的、全面綜合的視覺審美文化教育體系是真實而生機勃勃的教育,這樣的美術教育才能激發兒童學習美術的興趣和創新的熱情。在小學美術教育課程中,結合少兒心智發展的實際水平和美術教育的時代特點,開展適合少年兒童的數碼攝影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今后的美術教學中,我們希望能夠帶動更多的學生投入數碼攝影活動。我們的世界絢麗多彩,還有更多的美需要我們用眼睛去發現,用心去感受,用鏡頭去創造。
參考文獻:
[1]楊品,羅偉翔.數碼攝影輕松入門.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2]胡繼淵,沈正元.蘇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淺析和借鑒.外國中小學教育,1996(4).
[3]魏建培,梅迎春.皮亞杰與構建主義.濟寧學院學報,2009(4).
在1998年第三次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調整前,測繪學科本科有4個專業:攝影測量與遙感、工程測量、大地測量、地圖制圖,雖然都要學習攝影測量學,但是各個專業間差異較大,如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武測)對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學生有關攝影測量方面的教學內容包括:基礎攝影測量、解析攝影測量、數字攝影測量、攝影技術、航空與航天攝影技術、非地形攝影測量;實踐環節包括:航測實驗、航測外業實習、航測內業實習。而原測繪學院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有關攝影測量方面的教學內容包括:攝影與空中攝影、航空攝影測量、航天攝影測量、解析攝影測量、航測自動化、像片判繪(包括實習)、像片轉繪,實踐環節還包括航測外業實習。由于當時攝影測量教學中實驗或實習內容涉及很多價格昂貴的專業攝影測量儀器,一些院校受限于辦學條件,當時只開設有工程測量專業。原武測工程測量專業在攝影測量學方面主要的課程有:攝影技術(一學期)、攝影測量學(一學期),但沒有相關實習;而同濟大學工程測量專業,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設的攝影測量學相關課程有:攝影測量與遙感(上、下兩個學期)、工程攝影測量,實踐環節包括:攝影測量實驗、遙感實習;相較一些院校的工程測量專業,其攝影測量方面的學時數已經偏多。1998年第三次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后,以一級學科設置本科教學專業,現在本科階段只有測繪工程專業,攝影測量學作為測繪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及方向之一,與原來工程測量專業比,攝影測量學在教學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但是該比重遠低于在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中的比重,并且由于總課時呈壓縮態勢,因此實際授課時間實際是在減少。隨著空間技術、傳感器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近20年來攝影測量學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經歷模擬、解析、數字3個階段發展后,攝影測量快速進入了航空攝影測量與航天攝影測量并存的發展階段;航空攝影發展到了模擬航空攝影和數碼航空成像并存階段,航天攝影(測繪衛星)完全實現了數字成像;攝影測量數據處理則實現了全數字化。為了適應攝影測量快速發展的情況,同濟大學測量系在2005—2006學年開設了攝影測量學的雙語教學,其他院校也對攝影測量學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改革與嘗試。攝影測量的快速發展使得一方面涌現大量新知識點,現在本科教學中攝影測量方面涉及的很多內容實際上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的研究結果,因此需要教授的內容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以一級學科設置本科專業,測繪學科的各個二級學科的內容都要涉及,而通識教育本身又需要挪出相當的學時進行通識類課程學習,造成的結果是在攝影測量方面,現在同濟本科教學中相關的課程只有:攝影測量基礎、數字攝影測量及實踐環節———攝影測量實習,并且其中作為專業主干課的“攝影測量基礎”課時縮減為一周4課時(將來還將縮減為3課時),在這種背景下,攝影測量方面的教學應如何開展,特別是主干課攝影測量基礎教學如何開展,教學中應該包括哪些內容?過去的模擬攝影測量內容是否要涉及?怎樣涉及?這些都須考慮。
二、通識教育下同濟大學測繪專業“攝影測量基礎”教學探索
作為一門主干專業基礎課,攝影測量學在數學上具有完整的理論基礎,與其他測繪基礎課程如測量學、大地測量學有較大的差異,也是一門非大眾化的學科課程;但作為測繪技術中的一個分支,其具有廣泛的應用,是后續學習數字攝影測量、近景攝影測量及遙感等專業課程的基礎。隨著近、現代攝影測量理論研究和技術的發展,相關內容更新非??欤遗c計算機視覺的結合日趨緊密,因此現階段攝影測量學的教學內容也有較大的變化,一是內容增多,二是內容改變多特別是涉及應用方面。而通識教育背景下,造成課時數緊縮,因此在攝影測量基礎教學中須兼顧兩者,在教學內容安排中尤其要注意基礎部分、拓展部分的比例安排,統籌考慮一般學生的需求和感興趣且學有余力同學進一步深入的要求。結合攝影測量方面課程的教學經驗,確定了“攝影測量基礎”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
1.“攝影測量基礎”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
攝影測量學基礎作為一門基礎性專業課程,在現在學時大大壓縮的情況下,整個教學內容應強調基礎性,為學生將來可能的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測繪工程專業的學生將來會從事各種不同的行業應用,同濟大學測繪工程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單純從事攝影測量與遙感方面研究與實際工作的并不多,比較多的從事工程測量,但現在工程測量這方面的儀器不少涉及近景攝影測量原理的應用,如工業場景監測等;另一方面還有不少學生從事GIS數據處理的工作,其中會涉及不少航空、航天影像的處理。針對這些不同的學生,項目組成員認為“攝影測量基礎”課教學的目的是在有限的學時下,傳授攝影測量最基本的概念方法,建立攝影測量學基本框架;為將來進一步學習相關后續課程及將來工作中有關知識學習作準備??紤]到同濟大學測繪工程專業攝影測量學方面課程分為攝影測量基礎和數字攝影測量學兩部分,而衛星影像幾何處理集中在后續的遙感課程中講授,且課時數有限,因此現在“攝影測量學基礎”課的教學,其指導思想應是:對攝影測量學的講授內容側重于攝影測量基本原理、基本過程,使學生建立起攝影測量的基本思想,保證學生對攝影測量整體過程的理解;在此基礎上適當加強攝影測量實際應用部分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雙語教學實踐來提高學生的專業外語能力,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做準備。
2.構建科學的“攝影測量基礎”課程教學的目標體系
從上述“攝影測量基礎”教學指導思想出發,構建了通識教育下“攝影測量基礎”課程教學的目標體系??傮w上,“攝影測量基礎”教學目的是為滿足寬口徑人才的培養,滿足不同部門對于攝影測量和影像空間信息獲取人才的要求,為學生將來的對攝影測量學相關內容的進一步學習、自主學習打好基礎,為這一目標,將教學中涉及的內容分成4類:需熟練掌握的、需掌握的、需了解的及興趣拓展部分。有關數字影像匹配方法的基本計算過程,數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及其應用,數字微分糾正的原理及正射影像圖的制作;全部放到數字攝影測量課中講授,不在攝影測量基礎課上做要求。這樣通過本課程教學,使學生系統地學習攝影測量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著重使學生掌握攝影測量學的基本知識(包括空間解析定位和圖像解譯)及利用攝影測量方法獲取空間幾何位置信息的基本操作過程;了解攝影測量學與遙感、GIS的密切關系,空間定位技術(GPS)的關系,在攝影測量影像信息處理中的應用及攝影測量學的最新發展及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主要應用。一些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進一步拓展了解其歷史發展知識及與計算機視覺的關系。
3.優化教學內容,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打好基礎
合理選擇、組織的教學內容是滿足在課時較少情況下學生仍能夠較好掌握攝影測量基本知識的重要保證。攝影測量學教學中既包括有大量的攝影幾何原理,又涉及很多數據處理的方法及相關應用方面的知識,在現有的教學中各門相關課程的講授內容各有側重。而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沿著攝影測量的發展脈絡,從模擬—解析—數字來介紹,其最大的好處是:對攝影測量的發展歷史、相關概念演變的關系學生能比較清晰的掌握,但這是建立在過去專業細分的基礎上的、需要大量課時,并且最好有一定模擬儀器的支持,這在現有情況下無法滿足,而且其中部分知識內容已屬于比較陳舊過時的內容,也沒有必要講授,而其中歷史部分,雖應涉及,但不同學生對各部分內容的興趣并不一樣。由于將“攝影測量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分成了4部分,因此,攝影測量歷史部分知識屬于學生只需了解的內容,而模擬攝影測量部分的絕大多數內容則屬于興趣拓展部分的內容。在教學中重點放在學生需要掌握或熟練掌握的內容;同時考慮到計算機視覺研究對攝影測量的沖擊與促進,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了相關內容的介紹,其中部分如計算機視覺方向如何表示像點、物點的關系,它與攝影測量表示方法的關系,是學生應了解或興趣拓展的內容。目前對攝影測量基礎的教學內容及教學順序作了較大調整:①考慮到學生在先前階段并沒有課程專門講授攝影測量中的影像獲取及其要求,在內容中增加影像獲取部分,介紹過去膠面影像的獲取(簡要介紹)和數字影像的獲取,并對相機檢校簡要介紹;②由于將數字攝影測量部分內容獨立在專門的課程介紹,在攝影測量基礎部分重點介紹像片解析基礎、強化解析空中三角測量部分內容,特別是光束法平差、增加直接線性變換內容;③講授內容去掉了模擬測圖部分內容的介紹,這些內容只作為學生興趣閱讀的材料;④考慮到整個航測成圖的整體性,在內容中增加了航測外業部分介紹,包括坐標框架選取、像控點獲取,以及影像的調繪。現有的一些攝影測量教材中模擬攝影測量的內容已經完全去掉,只在緒論的歷史回顧中出現。由于現在攝影測量中一些名詞、概念、處理方法中還留有模擬測圖的痕跡,將模擬部分完全去掉是否會影響學生對這些問題理解?一些攝影測量還留有不少模擬的痕跡,完全去掉對學生理解是否有利?從這一角度出發,在講授過程中仍然將模擬測圖內容作適當介紹,作為學生拓展了解的內容。而對于影像解析及解析空三的內容,因其是攝影測量的基礎,對進一步學習很重要,因此在授課中強化了這方面的內容。
4.加強與創新項目的結合、與實踐的結合
攝影測量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一些攝影測量知識應用的小實驗。如利用規則格網板進行控制,利用普通相機(如手機自帶相機)進行面狀物體的攝影和基于影像的面狀物體形狀測量;結合網上大量的影像信息(特別是衛星影像信息,如百度地圖、GoogleEarth上的影像信息),與實地相對照,引導學生理解影像調繪、外業控制、像片控制點的概念,并結合學生自己的日常生活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繪?,F在大學本科教育中,非常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各種學校和國家的創新項目。有些學生提出的一些項目申請想法就涉及影像的幾何處理、攝影測量的相關知識,因為是學生自己提出的想法,所以學生的興趣高、學習主動性強,并且很多想法更為新穎、有趣,為此在攝影測量基礎教學過程中加強了和創新項目的結合?,F在測繪工程三、四年級學生正在進行的創新項目中,有2~3個項目是與攝影測量學相關的。通過加強課程教學與實踐和創新項目的結合,原本抽象的概念內容變得具體、實在,與日常生活中應用相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完成這些項目和實踐活動,還會涉及一些教學中未授內容,這樣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深入、主動地學習,能激發學生去思考該學科的更廣泛應用,而不是僅局限于測圖方面,這也與現在通識教育背景下進行通才培養的理念相一致。
三、結束語
(一)虛擬實驗在攝影課中的應用
現代多多媒體技術和動畫技術的發展,有許多的三維的立體的儀器設備已能夠完全做到仿真操作,一克服設備不足、環境危險和效率低下的實體實驗操作,攝影課就是比較適合利用虛擬實驗的一門課程。設計攝影課程的虛擬實驗時,要充分考慮的攝影課的特點,做到直觀、簡單。
例如在設計攝影照明中的三點式照明的實驗中,攝影試驗中的儀器和場景要使用三維的軟件設計,實驗者可以任意調整觀看的角度,不但能從相機的機位處觀看整個場景,也可以從主光燈角度、輪廓光的角度來看整個的效果,使實驗者能感到像真正在一個攝影棚中的感覺;對各種燈光的位置要全面可調,包括燈具與主體的距離;燈具的垂直角度、水平角度都要連續可調;對各種燈光的光照強度、燈光的色溫(800k-10000k)、燈具的種類(聚光燈、柔光燈、散光燈等)等也要能調整。另外,被攝的主體也要有多種選擇,比如:人的全身像、半身像、頭部像、不同顏色的標準幾何體、不同顏色的植物、不同的材質等。在攝影課程教學中使用虛擬實驗,可以解決設備不足的問題,比如上個例子中的光照實驗,在實體試驗中,不但包括昂貴的照明設備、攝影器材,更重要的是還要實驗場地,建造一個一百平米燈光實驗室,設備加上房產價格,一個實驗室可能需要幾百萬,因此,一般的普通學校,不可能建設很多燈光實驗室,只能分時分組來做實驗,如果一每個小組8個人,去掉準備時間和老師的講解時間,每個課時真正提供給每個同學具體操作的時間一次可能只有大約五分鐘。
攝影課程教學中,實驗大約安排十幾課時,其中照明實驗的課時也就最多四課時,這樣整個課程下來,照明實驗每個同學真正能夠實際操作的時間也就大約有二十分鐘,這樣短的時間,不要說掌握照明技術,即便是能熟悉燈具的基本使用都不夠。而在虛擬實驗中,就不存在上述的問題,因為在虛擬試驗中,只要有一臺電腦,就可以提供每個人一套實驗設備,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去做實驗,有了時間的保證,學生就可以充分地對燈光實驗進行練習。并且在虛擬實驗中,設備的種類也遠比實體的實驗室齊全,所以實驗效果要比實體實驗室效果更好。
虛擬試驗比實體實驗更安全,因為在實體試驗中,電視照明設備大都是大功率的設備,一盞燈一般是幾十瓦到幾千瓦的功率,使用不當很容易造成用電事故,造成失火等危險;虛擬實驗比實體實驗更節約,在實體試驗中,燈光設備都是耗電大戶,一個實驗下來,可能幾十度點就消耗完了;同時,攝影照明中的發光器件都是易耗品,并且價格比較高,在使用中消耗也是比較多的,因此實體實驗成本是比較高的,與實體實驗相比虛擬實驗則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二)充分利用網絡平臺
攝影教學中除了講述理論和實驗之外,對學生作業的講評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法,在傳統的學生作業講評中,一般是利用講述理論的空余,拿出一小部分的時間來講評學生的作業,由于時間短,所以效果也就有限。而在現代的網絡技術下,對學生作業的講評完全可以放到網絡平臺上?,F在的網絡平臺比較常用的有互聯網上的論壇和慕課平臺。在論壇上,學生可以上傳自己的作品,老師和同學都可以對他的作品進行評價,這樣不但能看到自己的作品的優缺點,同時可以看到同學的作業,學習他們的優點和長處,相互取長補短,教學效果自然會好。當然論壇平臺在管理上并不是太方便,如學生的參入度、作業的統計、評價的統計,這些都不是很方便,所以如果有條件的學校,把攝影課的放到慕課平臺上,效果會更好,在慕課平臺上,對學生的考評、數據的統計、學業考試、學生管理都有著比論壇平臺更大的優勢,慕課平臺可以把老師的講課視頻、PPT課件、各種學習資源都整合在一起,為同學學習提供了一個豐富的學習資源。
二、結束語
當新聞界呼吁“新聞攝影記者的素質問題必須從源頭加以解決”時,這個源頭自然是指高校新聞攝影教育。但“源頭”也有源頭,高校新聞攝影教育有在的問題絕非一朝—夕形威,其背后既有教育理念和體制方面的原因,也有著與之相關的綜合性原因。盡管無法單方面立即改變新聞攝影教育的滯后局面,但在觀有條件下,依然存在著改革和改進的空間。
這里,我選取了曾經在早報攝影部實習的和兩個正在實習的大學生作為樣本,來聽取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江錦:武漢某重點高校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新聞學系學生。現實習于《東方早報》。
江錦認為雖然其所在的專業開設了新聞攝影課程,而且有專職老師教授相關新聞攝影理論和拍攝技術,但是課程設置過于簡單,課程項目以介紹普及為主,具體技巧知識講得很少,實踐拍攝要求不高,在攝影技巧技術和理念上非常薄弱。實習后,在日常新聞攝影采訪拍攝中,感覺“學校新聞攝影課上的內容在攝影技巧上沒有太大幫助”。不過她也認為,學校在采訪和新聞價值這方面的教學與訓練對自己的采訪還是有所幫助。她認為,目前高校的新聞專業教育還是把學生當做文字記者在培訓,攝影似被放在從屬地位。
由于在黨報、網站和都市報都實習過,她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工作特點都有自己的見解。她認為黨報氛圍嚴肅,實習生眾多,采訪寫稿機會少,得到鍛煉少,所學的理論知識和黨報的路數比較接近。而網站,由于沒有自采權,拍攝內容沒有時效性,接觸新聞現場機會也少,但是實習生有高度自主性,工作氛圍輕松和諧,收獲較大。都市報是她實習過的最累的一類媒體,采訪競爭激烈,作為一名攝影實習生,有時反應慢,就抓不到新聞現場。但是在都市報實習,能接觸新聞一線,各種應對新聞現場的能力得到鍛煉,帶教老師的指導很有作用,實習生也能參與到部門例會和一些專題策劃中,鍛煉機會很多。她說,畢業后,可能不會選擇攝影記者的職業,但是打算從事視覺媒體相關的工作。
溫沁:安徽某高校新聞學專業。9級學生,2012年8月到9月在《東方早報》攝影部實習。
由于不是專業學習新聞攝影,她主要還是依靠自己學習和勤奮學拍攝。所在學校開設了新聞攝影課程,有專職老師教授攝影基礎知識、新聞攝影作品賞析等,并有實踐操作。她認為在學校所學的新聞理論知識在日常實習中能幫助她完成采訪,但是這些在學校學的理論基礎知識只提供新聞采訪拍攝的大方向,具體的采訪拍攝過程祀對新聞的把握還在于實踐的鍛煉和個人的能力。她認為,實際拍攝更重要的是選題角度以及如何與采訪對象打交道,這些是學校課本和老師昕沒有教的,還是要通過—次次實踐來積累。
王珞:南京某重點高校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攝影專業,目前已在《東方早報》攝影部實習了3個月。
王珞所在的高校是江蘇省乃至全國高校中有影響的新聞攝影人才培養基地。但課程設置也是以攝影基礎、新聞采訪與寫作、廣告人像攝影以及文學修養等為主。關于新聞攝影的教學課程只有10周左右的時間,而且,沒有專業的新聞攝影專職教師,而是由當地媒體的一位老攝影記者兼職。教學內容以學生自由拍攝和課堂老師點評相結合,而且,對于學生所拍照片,老師的點評主要還是以藝術性、色彩和構圖為主,很少會注意照片的新聞性。新聞拍攝的實踐很少。王珞還很遺憾地表示,他們班級大部分同學畢業后,不打算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因為不少同學只是要一個文憑,對新聞攝影沒有真正的熱愛和領悟。在早報實習期間,她感覺比較被動,攝影記者對圖片的使用沒有發言權,在日常采訪拍攝中,感覺學校教的理論知識對采訪幫助有限,主要還是??繋Ы汤蠋煹闹笇Ш妥约旱念I悟,因為很多事情是學校課本和老師都沒有教過的。例如:每天如何去收集采訪線索,在突發事件的拍攝現場,如何突破重圍,拍攝事件的核心等,這些都是要靠實際采訪一點一滴去積累的,而課本上不會有詳細文字教材。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雖然中國高校新聞攝影教育事業走向迅速發展的新階段,然而,它與新聞傳播學教育、新聞攝影事業的迅速發展相比,明顯滯后。
首先,師資力量匱乏和更新不夠,成為制約新聞攝影教育正常發展的瓶頸之一。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在相當長的~段時間里,我國的高校取消了新聞攝影專業,新聞攝影教育一度處于艱難境地,導致我國新聞攝影師資隊伍的培養長期處于斷層的狀態,新聞攝影教育與快速發展的新聞傳播學教育極其不相適應.師資無法滿足新聞攝影高等教育的正常發展。另一方面,全國備高校,尤其是國家“211工程”學校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才能從事教學工作,對新聞攝影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了門坎,新聞攝影師資稀缺的矛盾尤為突出,困擾著新聞攝影教育的健康發展。不少成熟的新聞攝影從業人員想進入高校兼職新聞攝影教師,但是低學歷、低收入成為他們進入高校的障礙。由于中國新聞攝影理論體系還不夠健全,對于一個成熟的新聞攝影教師的要求依然是攝影作品和理論素養。但攝影水平往往是通過作品說話,如果,一名新聞攝影工作者長期脫離新聞攝影實踐,其作品的專業水平也就打折扣了。
關鍵詞:攝影;學校教育;輔助課程教學;藝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937(2012)04-0062-05
20世紀20年代,現代主義藝術大師拉洛?莫霍利-納吉(Laszlo Moholy-Nagy)說過:“不懂得攝影語言的人,將是未來的文盲”[1]?,F如今的“攝影革命”(主要指數碼攝影設備和數字影像技術的普及)和所謂“讀圖時代”“流媒體時代”的到來,既印證了大師的預言,也凸顯了攝影和影像在我們今日生活和教育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狹義的攝影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廣義來講,攝影既是一門技藝,也是一門學科。數字時代的攝影主要指以攝影光學和數字技術為基礎,運用光學成像等科學原理,使真實景物在平面里得到影像記錄或反映的過程。本文論及的“攝影”指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數碼攝影技術和實踐。
面向學生開展的攝影教育具有整體性和特殊性,其本身涉及到許多認知或實踐領域,與學校德育、智育和美育有著緊密聯系,在輔助學校教育和課程教學中具備獨特的優勢,對于推進中小學德育、美育、智育和體育有著重要作用。遺憾的是,在當前基礎教育界,對攝影的重視程度不足。
因此,在當前教育界倡導探索學校德育和美育新模式,鼓勵教育機制創新,積極推進中小學生德育、美育內容和方法的變革與發展的大環境下,重視攝影和攝影教育很有意義。
一、攝影在學校教育和輔助課程教學中的特點
作為信息記錄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載體及傳播手段,攝影已成為人們觀察世界、獲取知識、傳播信息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之一。攝影在輔助學校教育和課程教學中,除其形象性之外,還具有以下一些特性,這些特性使得攝影在學校教育和輔助課程教學中具有特殊作用和優勢。
(一)趣味性
世界抓拍大師、法國攝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攝影美學理論的核心是“決定性瞬間”,指的是攝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時刻,將形式、設想、構圖、光線、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結合在一幅靜態的影像當中。但對于學生來講,攝影往往捕捉的是“趣味性瞬間”:比如獨特的視角、變形的影像、凝固的瞬間、奇異的畫面。這就是攝影對于初學者的魅力所在:通過攝影,我們能看到一個既熟悉又陌生、充滿趣味的影像世界。
攝影的趣味性不僅體現在攝影的過程中,也體現在攝影的結果――影像中,還體現在對攝影作品的鑒賞和評論中。通過攝影,學生可以發現最普通的景象通過變換角度、通過不同的構圖變成全新的畫面;通過對色彩知識的學習,學生們開始重新認識世界;通過攝影中光的利用,學生們可能會對光的組成、光的性質等自然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在鑒賞優秀的照片時,照片中所含的情趣與韻味,能使人增長知識,開闊眼界,愉悅心情,振奮精神。
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攝影也不失為一種充滿樂趣的體育活動或戶外活動,對孩子們的身心起到愉悅作用。拍攝者對題材的選擇、細節的抓取、構圖的表現都能增加攝影的趣味性。因此,許多愛好攝影的人都是由最開始覺得攝影好玩、有趣而去接觸攝影,“玩攝影”這個詞就充分體現了攝影的趣味性。
(二)工具性
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將自己的攝影作品作為教學課件。除此之外,我們還經??吹剑喊嘀魅我髮W生用相機記錄和報道班級活動;體育教師要求學生用相機記錄運動精彩瞬間;語文教師找來攝影作品要學生“看圖說話”,以鍛煉學生的細節觀察能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通過社團報道或者小記者采訪活動可以鍛煉事件組織、訪問、寫作、攝影、圖文編輯能力;信息技術課教師結合攝影作品講授圖像信息處理技術;美術教師通過攝影作品講授色彩和構圖知識;生物或者地理教師安排學生利用攝影進行濕地生物或者地質地貌方面的科學調查;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鼓勵學生通過攝影采風或者調查活動,讓學生深入觀察社會,進行社會主義公民教育。所有這些都說明,攝影在本質上是一種工具,而且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工具,它可以和許多的學科教學、課程教學發生聯系。在這一方面,攝影有其他藝術教育課程無法比擬的優勢。
(三)藝術性
攝影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藝術創作、藝術鑒賞和藝術批評)能力。攝影的藝術性在形式和內容上均有表現。形式上,優秀的照片符合美的規律和人們的審美要求。攝影的技術技巧、創作方法和手段都能達到藝術感染的目的。內容上,攝影畫面中的形象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自然景象,體現出作者的藝術觀、審美經驗和審美感情。在鑒賞和批評上,通過對藝術照片的鑒賞,學生可以提高審美趣味和藝術鑒賞能力,以及使用藝術批評語言的能力。
(四)思想性
攝影是一種有思想性的語言:我們想通過攝影表達什么?告訴別人什么?攝影融入拍攝者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要求拍攝者賦予拍攝對象一定的形象。攝影包含拍攝者對社會現實、道德以及美的理解、評價,體現了拍攝者的思想境界、審美意識、人格修養、藝術品位。那些讓人有想象空間的作品,有思想性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攝影在記錄中傳達拍攝者的思想情感,對觀賞者具有教育作用。這種教育作用主要通過畫面的形象來觸動學生的心靈,激感,進而提高覺悟和認識。
(五)技巧性
任何藝術都有同樣一組“元問題”:“創作什么”和“如何創作”的問題。離開技術和技巧,攝影藝術就不可能存在。攝影技術技巧是通過不同畫面效果體現出來的。比如拍攝跨欄運動采用平行追隨的拍攝技巧,可以使畫面出現主體清晰、背景模糊,有強烈動感的畫面效果。攝影作品的表現性通過一定的攝影技巧,比如借助光影控制、畫面布局、主次對比、虛實呼應等辦法獲得。面對同樣的題材,使用不同拍攝方法和技巧,照片也會有不同的效果。精湛的技術更易表現作品,體現主題。因此,學習攝影能夠促進學生對技巧性藝術語言(尤其是造型藝術語言)的了解和掌握??梢哉f,和航模等課程一樣,攝影是中小學教育中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且在普及程度和綜合教育程度上具有鮮明優勢,對消除重知識、輕能力的基礎教育領域的弊端很有裨益。
當然,有些學校把攝影歸入科技活動類,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認為,對于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來說,攝影的人文性和藝術性大于其科技特性,因此把攝影歸入藝術教育會更合適。
二、攝影在學校德育和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攝影在我國家庭、學校和青少年中已經普及。近些年,許多教育機構、媒體和教育工作者都在積極地推進學校教育和課外輔導中的攝影。各種小記者或青少年攝影興趣小組如雨后春筍,一些中小學開設了攝影小記者班或興趣小組,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實地調查、科技調查、新聞采訪等攝影活動。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一些中小學教師還鼓勵學生寫攝影日記、攝影調查報告等。另外,有些學校(如北京三里屯小學、上海金山區亭林小學)開設校本攝影課程,編寫攝影教材,開展特色教育。青少年宮、群藝館等機構開設有攝影培訓輔導班;面向青少年的攝影比賽也不乏具有專業水準和廣泛影響的(如“理光杯”小記者攝影大賽)。這一趨勢已經引起了攝影界、教育界的重視。這也說明,攝影與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聯系越來越緊密,證明攝影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
(一)攝影是一種良好的社會教育形式
寓教于樂、以美育代說教是當前教育的大趨勢。由于攝影形象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創作者從中得到的教育較之其他手段更有效,而真實生動的攝影藝術教育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非常有幫助。欣賞攝影作品和參加拍攝實踐,有助于引導學生正確地觀察社會,用相機去發現、捕捉社會的閃光點,謳歌社會的真善美,鞭笞社會的假惡丑,這種教育效果是最明顯的。如上海一些學校的教育工作者,為了讓學生關注上海的市政建設,特別是植樹造綠工程的進展,在半年中組織同一批學生先后到同一地點進行拍攝創作,讓學生親身感受這一變化。通過拍攝照片的對比,學生接受了一次生動深刻而有效的社會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種模式比比皆是,在此不贅述。
攝影實踐還可以對孩子的生活習慣、思想品格、行為模式產生積極的影響:如外出采風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和獨立自理能力;集體出行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互相關愛的品性等。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教師還觀察到攝影可以讓一些內向、甚至抑郁癥的孩子得到很好的治療,上海市長寧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甚至開發了“攝影治療”課程,借鑒國內外開展藝術治療的經驗,對患有智障、視障、自閉癥、情緒障礙的青少年進行治療[2]。此外,一些脾氣乖戾的孩子,其思想行為也可以在參與關愛貧困人群的攝影活動之后得到根本改變。而這種教育形式相比其他教育形式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攝影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審美價值觀
攝影教育對促使學生追求高尚人格起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熏陶作用。學生在創作和鑒賞攝影作品過程中,在認同美的形象的同時,自覺主動地接受美的內涵,有益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在攝影實踐中,學生回歸自然,會受到美的熏陶,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境界得到升華。
審美價值觀是人們在審美活動中所持的態度和看法。在攝影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對攝影作品的賞析激發人的情感,即以藝術美的移情傳達為目的,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美的教育時,體驗來自藝術作品的注入了藝術家真實情感的美的意味,從而陶冶性情、明辨美丑,自覺地抵御不良風氣的侵蝕,獲得情感上的升華。
(二)攝影有助于開發學生智力
攝影不僅是一種現代文化和視覺語言形式,也是一門集光學、電子、化學、政治、新聞、美術、音樂、文學等諸多學科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不僅需要教會學生按快門,還要培養他們的暗房操作或數字后期加工制作能力,觀察、思維、想象的能力,以及組織、表述、統籌、應變、合作、協調、獨立工作等一系列能力。攝影創作并不是簡單的按快門,從策劃到現場調度都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在教學過程中,能有效地促進青少年智力的發展,對于培養學生敏銳的直覺力、活躍的想象力、豐富的創造力、到位的執行能力,以及運用多學科知識的能力,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攝影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攝影行為習慣和攝影禮儀
青少年學習攝影,有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進行攝影創作,就會碰到各種困難,需要與各種人物打交道。例如,在拍攝中,被攝對象不合作怎么辦?找不到最佳攝影點怎么辦?這就需要學生有很好的統籌、溝通、應變能力。例如在上海,有一次教師組織學生到少年體校進行攝影創作,首先碰到的難題是對方不接待,經過協商終于進入創作現場后,又碰到了光線與場地不理想的困難,后經過同學們反復選擇和等待,終于拍攝到了滿意的畫面,其中一位同學的攝影作品還在全國體育攝影作品比賽中得了大獎。通過這類活動以及活動中難題的解決,同學們對攝影創作的社會含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當然,了解攝影實踐中的一些禮儀或者行為忌諱(比如拍攝時要征得被拍攝對象的同意、需要尊重一些群體或民族的禁忌等),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禮儀等觀念,增強對一些儀軌、文明符號的認識、理解和尊重。
(四)攝影有助于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培養團隊互助精神
“無限風光在險峰”。攝影要有堅韌的意志品質,能吃苦,多堅持。為了拍攝一張好照片,不管嚴寒酷暑還是風雪雨天,都要背著相機往外跑,甚至要起早摸黑,這對學生的意志和體魄是個很好的鍛煉。在集體創作中,為了成功拍攝一張照片,學生需要充分發揮團結、協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五)攝影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終身興趣和愛好
發展攝影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對攝影的終身興趣和愛好。在現代社會的教育理念下,鼓勵每一位學生發展自己的藝術愛好和體育愛好是大趨勢。增設攝影課程,無疑可以為學生增加一項藝術愛好選項,同時這種愛好可以終身化,這符合國家藝術教育總目標。
(六)攝影有助于學生走上與攝影有關的專業道路
我國高等教育中有許多專業和攝影有緊密聯系,比如新聞報道、信息技術、藝術創作、服裝設計、平面設計、數字影像、電影電視等。這些專業或職業的發展,都需要攝影專業知識和技能。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對學生的攝影教育,培養學生對攝影的興趣和愛好,對引導和幫助學生走上與攝影有關的專業道路是很有幫助的。攝影教育還會為我國影像藝術培養未來的藝術家,縮短我們與發達國家在影像藝術領域的差距。
三、重視和開展面向學生的攝影教育
攝影藝術的性質及攝影教學的特性,使得攝影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因此,我們應重視并積極開展面向學生的攝影教育。攝影教育包括兩個對象,一個是教師,即讓更多的教師有能力輔導學生攝影;另一個對象便是學生。那么,如何讓青少年從小接受正規的、系統的攝影教育,讓青少年通過攝影這個工具去更好地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發揮攝影輔助學校教育和課程教學的功能?我認為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爭取早日將攝影教育納入國家藝術教育課程體系
我國《藝術課程國家標準》提出的藝術教育課程總目標是“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這個總目標可以視為我國藝術教育國家目標的一種具體表述,那就是,藝術教育要使教育對象獲得藝術知識技能以及藝術感知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反思與評價、交流與合作4種藝術能力,在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4個方面,促進教育對象藝術能力和人文素質的整合發展,培育高品質勞動者,為實現國家利益服務。從這個目標來講,攝影和音樂、美術、舞蹈等一樣,都可以擔負起藝術教育這個功能。目前,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比如上海的一些區縣)已很重視中小學攝影教育,對將攝影提升至和音樂、美術相同的地位,有著非常明確的工作時間表。[3][4]
(二)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推進攝影教育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大體上都是從客體走向本體,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人最初主要靠直觀的、感性的、帶有情感的形象去認識事物,然后了解這一事物的客觀存在性。在成長中,青少年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與想象,對事物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對表象的認識上,而是開始就客體進行思考,研究某一現象。在研究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經歷、學習和思維方式,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挖掘事物的內在或本質;再進一層次,則把自己的思考和認識進行轉化,進行主體創作。
在攝影啟蒙教學中,教師先以“看圖說話”引導孩子入門,帶他們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傳達理念、培養感知為主,而不是從理論知識(攝影的歷史、照相機的成相原理等)開始教學。中小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感性思維階段,對理論知識難以理解,只明白按快門就是一張相片,但說不出它是怎么成相的。如果教師在攝影教學過程中,一開始就從理論知識開始,只會讓課堂變得枯燥,也扼制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三)重視攝影師資的培養,發揮教師的“啟蒙”作用
職業攝影師可以承擔一部分校外或課外攝影教育,但校內攝影教師的教育更為重要,因此開展師資培訓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校內攝影教師主要由學生小記者輔導教師、美術教師、電教或信息教師,以及其他對攝影感興趣的課任教師擔當,而真正科班出身的攝影教師目前在中小學并不普遍。筆者在走訪一些中學時了解到,許多喜歡攝影的學生得不到輔導,尤其是技術性的輔導;另有些學校雖然鼓勵個別有興趣的教師組織攝影興趣小組,但當這些教師退休后,由于師資不濟,興趣小組無法繼續組織活動。因此,專業攝影教師對中小學的攝影教育至關重要,而開展攝影師資培訓就顯得很重要。近些年,許多地方已經開始開展校內攝影教師的培訓工作。比如,上海在2011年已經開始大規模地組織攝影輔導教師專項培訓,實際報名學習的教師比預計人數多3倍,這也反映了學校對攝影教師的迫切需求。
(四)注重攝影教育的實操性,優化教學方法
攝影教育不能只采取從書本到書本的傳統課堂教學形式,還應注重實際操作,讓學生走進社會、大自然。在攝影實操教學中,讓學生體驗動手實踐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上海金山區亭林小學作為上海市攝影特色學校,1984年就成立了攝影興趣小組,每星期組織活動。亭林小學除了在攝影教育中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外,更注重攝影實踐,開展多種攝影活動,組織青少年攝影比賽、寒暑假采風等活動。北京白家莊小學開展攝影校本課程,利用周末帶孩子外出采風。孩子們親身感受北京的文化,用一張張生動的照片詮釋對北京文化的理解。攝影實踐激發了孩子們對攝影的興趣,拍攝的作品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師生和家長都一致認為,這比學習理論知識有效得多。當然,在攝影教育的實踐課和攝影活動中,學生外出也存在一定的安全問題,最好由攝影教師帶隊外出、團體行動,在外景拍攝過程中,個體也不要脫離團體,以防意外發生。
(五)重視學生攝影教材的系統性建設
在推進攝影教育過程中,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料和教材非常重要。中小學教育屬于基礎教育,攝影教材需根據基礎教育的需要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并且要符合中小學生心智發育的規律和特點。在攝影教材編排上,力求用有針對性的圖片材料來呈現問題,提供問題發生的情境和分析問題的思路,使學科知識內容的呈現與活動設計融為一體。教師應多利用社會資源,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教材或者開發專用教材。北京兒童攝影學校劉建昌教師2005年組織編寫的《愛在我眼中》、山東濱州逸夫小學攝影教師孫洪2010年編寫的系列學生攝影教材和訓練手冊《影像攝獵者》等教材,就很有特色,是成功攝影教育經驗的總結和理論升華。
(六)及時總結各地攝影教育的經驗并加以推廣
各地教師在開展學生攝影教育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如北京市朝陽區白家莊小學美術課程把攝影作為校本課程,將課內的攝影作品解析和外拍活動相結合,攝影成為美術課堂的拓展工具,為學生收集各種素材提供了很大幫助。北京兒童攝影學校成立課程研發小組,編寫校本課程,并且形成一套攝影教育思想――“立足小課堂,走進大自然,面向全社會”。該校的攝影校本課程構建開放的課堂,將課堂、自然、社會聯系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廣東順德容桂振華小學和文華中學都是學生攝影教育方面非常有特色、經驗和成果的學校,兩所學校教師還形成“教育接力”,利用小升初對接的關系,保證了學生學習攝影的連貫性。我們應及時總結、交流和推廣一線教師的這些經驗。
目前,隨著我國青少年攝影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與之相應的青少年攝影教育的橫向交流和有關學術活動則顯得較為缺乏,不能滿足廣大青少年攝影教育機構和輔導教師的需求,大家對建設一個專業交流平臺或體系的要求和愿望非常強烈。欣喜的是,這種情況得到了一些專業機構的重視和支持,如在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的指導下,青少年攝影教育指導委員會已于2012年初成立,并組成編委會著手編輯出版統一的青少年攝影教程。
四、結語
攝影具有自身的特性,在輔助學校教育和課程教學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磨煉學生意志都很有幫助。可以說,攝影對推動學校德育、美育乃至智育,輔助學校課程教學都是很有幫助的。因此,在基礎教育領域,我們應該重視面向學生的攝影教育。
參考文獻:
[1]顧建華.攝影鑒賞與實踐(緒論三)[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8.
[2]上海市長寧區“攝影治療”提升特殊青少年幸福感[N].中國教育報,2012-02-06.